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

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0 15:36:3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

篇1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6-01-20

笔者以之前开过的一节公开课――苏科版八年级下册“13.2 黄金分割”为例,和各位同行做个交流。

一、学生参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1.学生参与备课

在备“黄金分割”这节课内容时,我事先和学生交流了一下,让学生回家搜集有关“黄金分割”的文字资料和图片。结合学生提供的资料,我了解了学情,很快制作好了课件。

2.学生参与课堂

片断:伴随着上课铃声响,《义勇军进行曲》在教室中悠然响起,学生都立刻精神抖擞。

师:听了国歌,感觉如何?

生:感觉神清气爽,睡意全无。

生:老师,这是我提供给您的音频吗?

师:是的,你能给同学们说说,为什么这首国歌会这么振奋人心吗?

生:《义勇军进行曲》之所以听着振奋人心,不仅是因为词曲好,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它的部分正好在全歌的黄金分割点处。

师:什么是黄金分割呢?本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索探索。

首先,我们进入“美的欣赏”篇。

首先,学生在舒缓的音乐中欣赏着美,不时看到自己搜集的图片,心中的自豪感和课堂主体意识明显增强了。

3.学生参与教后反思

小结完“黄金分割”这节课后,我留了两分钟给学生评价这节课。

师:同学们感觉这节课怎么样?哪些方面比较好,可以保留?哪些方面不好,需要改进?

生:我感觉这节课设置的“美的欣赏”“美的探索”“美的感悟”“美的应用”“美的创造”这几个环节非常好,条理清晰,层层递进深入。

生:我通常上数学课老爱打瞌睡,感觉没劲。今天,当我在课件里看到我提供的图片时,我好激动啊,就感觉是自己也是老师一样。

生:嗯嗯,我也感觉这节课自己成了课堂的主人,每个环节自己都有积极参与,在快乐参与中收获知识。

师:那不足呢?说说需要改进的地方。

生:老师,我感觉您可以给我们多一些鼓励,并且可以和我们一起探索,一起研究就更好了。我们就像朋友一样,这样我们的积极性会更高。

我手中拿着本子和笔,将学生说的每一条都记录下来,记入教后反思,以便下次改进,提高课堂效果。

二、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的方法总结

1.师生关系的新定义

和学生拉近距离,学生喜欢老师本人,自然对其所教科目也会积极应对。为了争取取得好成绩,课堂上自然会表现活跃,参与积极。

2.教学手段多样、生动

数学课思维比较抽象,很多没有领会到数学奥妙的学生在课堂是容易走神和犯困的,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提高:首先,我们可以在课堂引入和习题背景中采用学生熟知和感兴趣的知识,以增强学生的亲切感,从而使其想参与进来;其次,我们在题目展示的形式上可以多样化,除个人回答外,多组织小组合作与竞答;学生当小老师是激励学生兴趣、锻炼学生心理素质和能力的有效手段;多媒体的应用可以增加数学课的趣味性。

3.多一份鼓励,多一份等待

我们多给学生一点思考的时间,多给学生一个肯定的眼神,学生就会高高地举起他的小手,说出心中的想法,即使不正确,又有什么关系呢?教师不就是引导学生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的解惑者吗?

优化课堂教学的关键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教师应尽可能采取多元化的手段力求学生张扬个性,思维活跃起来,手脚解放出来,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打造高效课堂的目的。

篇2

关键词:分层教学;历史课堂;参与度

分层教学法是一种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模式,其核心内容是注重对学生实行素质教育,根据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将学生进行科学的分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不同程度的教学,避免传统教学中“一刀切,齐步走”的教学弊端,使全体学生都能够在自己的学习基础上得到发展。广大的历史教师应当在教学中积极地采用分层教学的方法,提升学生历史课堂学习的参与度。

一、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分层

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的不同,直接导致学生的学习成绩也会出现很大的差异,学困生和学优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教师的教学内容往往会产生两种完全不相同的学习情绪,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会感到非常吃力,往往不能够及时完成教师安排的学习任务,久而久之学生会逐渐失去对历史学习的信心;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往往能够及时完成教师安排的学习任务,并能够做到学有余力,致使学生的成绩得到很好的提升。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分层,按照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兴趣特点对学生进行分层,将学习成绩好、学习积极性强的学生分为A层;将学习成绩一般,学习积极性较好的学生分为B层;将学习成绩较差,缺乏学习积极性的学生分为C层,在课堂教学时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觉得自己的目标既不是遥不可及也不是唾手可得。例如:在“”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对知识点进行大概的认识后,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目标:对于A层次的学生,他们能够牢固地掌握教材中给出的知识点,教师应当引导他们思考对中国近代史的发展有何影响;对于B层次的学生,他们能够熟练地掌握教材中的知识点,教师应要求他们能够灵活运用;对于C层次的学生,教师可以适当降低对他们的要求,让学生掌握教师为其圈选的重难点就可以了。通过这种分层,学生能够在自己的基础上进行学习,使全体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到历史课堂学习中来。

二、对提问的内容进行分层

课堂提问包括教师对学生的提问和学生对教师的提问,同时课堂提问是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的重要因素,教师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中,能够积极进行提问的都是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而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往往不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课堂提问,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一些符合学生具体学习情况的问题。如“时期三大战争的地点、时间和作用”“为什么在中要和平解放北平”,对于提问中较难的问题可以让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进行回答,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则可以指定一名成绩较差的学生进行回答,这样的分层次提问,有很强的普遍性与针对性,使全体学生都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历史课堂学习中来,能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有回答的机会,提升了全体学生的参与度。

三、及时调整学生的分层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了分组后,应当时常根据学生历史学习能力的变化进行重新定位,对于有提高的学生进行提升和鼓励,对于倒退的学生进行降级和批评。适时地调整学生的层次,才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如果教师对分层长期保持不变,这样只能打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丧失学习的动力。笔者在教学中曾经遇到过这么一个学生,该学生的学习成绩较差,在教师采用了分层教学的教学方法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学习成绩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是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该学生的成绩又出现了停滞不前的状况,通过对学生进行深入的分析发现,导致学生学习出现下滑的主要原因是教师对学生的分层一直固定不变,长此以往使学生产生教师对自己不认可的心理,致使学生失去了对学习的信心。针对学生的这种情况,笔者根据学生学习成绩的变化及时调整了学生的分层,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该学生出现了可喜的变化。

总之,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学生之间也是存在着很大差异性的,教师在教学中要看到学生之g存在的差异性,采用分层教学的教学方法,使全体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到历史课堂学习中来。运用分层教学法,避免了传统教学中“一刀切,齐步走”的教学弊端,使全体学生都能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升。

篇3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6-392-01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是教与学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数学学习的“建构学说”也认为:一切数学知识、技能、思想的获得,都必须经过学习主体感知、消化、改造,使之适合自己的数学认知结构,才能被理解与掌握。因此在新课程理念下,要真正提高学生数学素养,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结论的同时,更好的学习数学的思想方法,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就不能只满足于学生遵守纪律,认真听课,考出好分数,而应重视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提高课堂参与度,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但现实的数学课堂上,学生的参与度却差强人意,表现在没有学习计划,坐等上课,课前不预习,课上忙于记笔记,或呆坐听讲,课上了然,课下茫然……。这样的“低效课堂”,窒息人的思维和智力,摧残人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成为学生智力发展的阻力,增加学生课业负担。为真正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现结合自身实践,谈谈如何提高学生数学课堂参与度。

一、创设和谐课堂,营造参与氛围

心理学家指出:人情绪低落时,想象力只有平时的二分之一甚至更少。那种“板着面孔”的课堂,学生也许能掌握知识技能,但他们不会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也不会有积极主动的探索热情。因此要让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挥,就必须通过生动的语言、和蔼的态度、富有启发性和创造性的问题以及探索性的活动等,创设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深刻理解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达到思有源、思有序、思有获、思有创的目的。例如:教学“三角形的分类”,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师(呈现一个大部分被挡住只露出一个角的三角形):“你能猜出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三角形吗?”生1:“锐角三角形,因为我看到了一个锐角。”生2:“钝角三角形,我看到了锐角,另外两个可能一个是锐角,一个是钝角。”……学生争执不休,兴趣颇浓,参与的积极性相当高。

二、创设数学情境,激发参与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有兴趣才会入迷,入迷才会思考,思考才有成效。课堂上,教师通过创设恰当的数学情境,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问题,能让学生领略到那种悠悠心会的乐趣、过关斩将的兴奋、茅塞顿开的激动、登堂入室的欣喜,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例如,教学《毫米的认识》,先让学生用直尺量课桌、书本、橡皮等物体的长度,当学生量到橡皮的长度是3厘米多一点时,产生了认知上的冲突,感受到测量某些物体的长度仅仅用厘米作单位不行。马上有学生问:“老师,还有没有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有,它就是毫米”“那么1毫米有多长呢?它与厘米有什么关系?”“还有比毫米更小的长度单位吗?”一个又一个的问题无不显现出学生对认识毫米的参与愿望。

三、实施活动交流,培养参与意识

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作用通过学生主体发挥来衡量,离开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失去意义。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自由充分地讨论,让每个学生先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知识的理解,再通过交流相互启发、讨论、学习,在交流中发现自己的思维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以及自己在理解、认识问题的缺陷,让学生在亲历探索、获取新知识,并在自我监控和反思的过程中,逐渐发展为独立自主的思考者和学习者,在不知不觉中提高数学学习的参与意识。

四、注重因材施教,增强参与信心

新课程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个性,坚持因材施教原则,实施差异教育。一位学者说:“我们感谢那些品学兼优的学生,他们使我们的教育过程变得欢快而流畅;我们更要感谢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他们使我们的教育过程变得异彩纷呈。”因此教学中教师不能只关心优生,忽略差生,要擅于运用“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原理,针对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设定不同的问题、作业,制订不同的目标,力争给每位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特别是学困生,有意识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自尊心和上进心,提高全体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五、改变评价方式,提升参与热情

俗话说:“水不激不活,人不激不奋”。教育专家说:多一份尊重,学生就会在评价中找回一份自信;多一把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多一点激励,学生就会多一股学习的动力。由此可见教师的激励性评价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充满生命力。所以在课堂中,教师要注意激励评价,评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习惯和能力,还要要评出自信。例如:“这想法与众不同,请大家给予掌声鼓励”“这组同学讨论得很好,希望大家像他们学习。”这样的评价,就能有效的提升学生参与热情。

篇4

如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数学学习过程,应该是教师在每一节课备课时,一个要重点考虑的内容。传统的“填鸭式”和“表演式”的教学方式应该彻底予以掘弃,把关注点放在如何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效率上面来。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课堂有效参与度呢?下面五个问题需要我们去认真思考。

一、如何让学生产生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意愿

新的课程理念指出,数学来源于生活,学会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目的。如何把数学和生活自然而紧密地联系起来,已经成为教师们思考最多的问题。同时一些生活化的情境确实能激发学生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热情。因此,将数学知识放在一个以实际生活情境为背景的问题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成为教师们常用的法宝。但是一些教师们滥用实际情境,导致学生的欣赏疲劳,甚至出现逆反心理。

有的数学来源于生活,但有许多的数学知识并非来源于生活,而是数学学科自身发展的知识,所以不能机械地为了体现新课程中的“数学生活化”理念,将一些原本很简单的数学问题,想方设法以生活化情境导入,甚至一定要在生活中找到其情境的原型。我们完全可以从数学本身的内部结构入手,设计数学学习活动的线索,这样也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积极性。

例如,在探究“平方差公式”的教学中,有位教师运用的是下面的方法:

教师先提出以下问题:①我们前面学过多项式乘以多项式,请同学们完成下列一组多项式乘以多项式的计算:(x+y)(x-y)=?摇?摇;(m+n)(m-n)=?摇?摇;(2x+y)(2x-y)=?摇?摇。

②你能从上面的计算中发现什么规律?它与我们前面学过的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有何异同?试写出一般的规律。

这样的设计虽然没有生活故事的趣味性,也没有动手操作的形象性,但是学生却是积极投入,认真计算,绝大多数学生发现了这类多项式乘以多项式的特殊性,并能很好地归纳出一般性的规律。究其原因,我想关键是它的起点低,符合七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当学生觉得自己可能会成功时,他们就会有兴趣去探究,这样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

二、如何让学生具有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能力

要保证学生有能力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去,首先教师要仔细分析学生现有的数学水平、生活经验和智力水平,选择合理的、指向明确的、学生可理解的、简洁的知识生成路径,使学生能顺利地参与到数学学习和讨论中。其次,注意整个数学活动的层次性和流畅性,即知识生成路径结构中,前面的学习活动是后面学习活动的基础,后面的学习活动是前面的学习活动的自然发展和必然延伸。在这样的活动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自然、合理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拓展问题,还应避免出现远离学生实际的问题情景。

三、如何让学生找到参与数学活动的途径

数学学习活动都是为了学习某些数学知识而设计的,我们应注意数学活动与数学的联系,不能只是当作一个让学习“笑一笑”,活跃一下气氛的“调味剂”,而应该隐含丰富数学内容,并且能启示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释相关现象或解决相关问题。例如,关于“平方差”(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下))的一个案例:教师设计了一个问题情境:小明去市场买一种水果,价格为每斤9.8元,先称出该水果为10.2斤,小明随即报出了要付现金99.96元。问:你知道小明为什么算得这么快吗?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发言很积极,有的说小明是神童,有的说小明用计算器,有的说明小明昨天刚买过相同价格和质量的水果,也有人说小明看了电子秤,就是没有人想到小明是否用了一种什么特殊的简便的计算方法。最后教师让学生翻书阅读,并示意学生安静,但是部分学生还在热烈地讨论。

虽然吸引了学生的兴趣,气氛也很活跃,但是这种参与并没有让学生真正地进行思考,出现了许多非数学的东西,背离了数学学习的本质。其实,我们如果从学习认知角度进行分析,就不难发现症结所在了。认知学习理论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习过程是新的学习内容与已有的认知结构的相互作用,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在学习“平方差”内容之前学生刚学过多项式乘多项式,而“平方差公式”只是两个特殊的多项式相乘,它与普通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到底有什么共同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学生应该在判断、辨析的过程中认识“平方差公式”。但是这个情境却没有架起这个“判断、辨析”之桥,所以学生会无从下手,这时就难免会产生一些随意的想法。

其实,我们不妨将小明的思考过程暴露出来,原来小明是这样计算的:9.8×10.2=(10-0.2)(10+0.2)=102-0.22=100-0.04=99.96。请问:(1)他这样处理正确吗?请验证;(2)这种运算是不是巧合呢?你能再举例说明吗?(3)你能写出一般结论吗?并与前面的知识作比较。这样的设计让学生知道自己要学什么,学习这样的知识需要用什么样的知识和经验。

四、如何提升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深度

参与数学活动的深度就是要求学生参与有价值的数学活动,要突出数学的思维价值,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在这个空间里要让学生充分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但是设计的数学活动的思维容量也要注意“度”,不能太难,否则学生难以企及,会望而生畏,所以要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设计问题。

在现实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们往往在知识的难度上拔高要求,在思维上降低深度,精心设计铺垫,一步一步分析,惟恐学生“不配合”,把计划与决策全部包揽,只把细节和计算留给学生,甚至在课堂上出现大量的“是不是”“对不对”等无效的提问。

五、如何使学生获得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信心

1.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是学生获得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信心的保障。课堂心理气氛是师生心理活动中占优势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状态,主要指群体心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觉醒状态、注意状态、情绪状态、灵感状态。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和动机,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形成强大的合力,对学生学习起着潜移默化的导向和促进作用,因此是学生获得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信心的保障。

2.被肯定的感觉是学生获得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信心的动力。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正确的评价、适当的表扬与鼓励是对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绩效的肯定或否定的强化方式,它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自尊心等。一般来讲,对学生的表扬、鼓励多于批评、指责,可以更好地激起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因此教师要以正面鼓励为主,充分相信每一位学生的潜能,鼓舞每一位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在实际的数学教学中我们发现,尽管合作学习和分组讨论可以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但如果组织不好,其结果仍然是优等生活跃,中等生参与机会少,后进生处于被动状态。因此,我们要时刻想着所有孩子的成功,善于观察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同时,采用小组长轮换制、小组发言代表的推举和轮流相结合等教学制度,鼓励后进生争取更多的活动机会,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和自由,各尽其力,各显所长。

参考文献:

篇5

当代教育赋予体育教学的任务已经不仅仅是单纯地教授学生体育技巧,还有帮助提升综合素质的重要任务,这两者相比较后者的实现难度更大,后者同时也是我们这些身处一线的体育教育工作者一直努力奋斗的工作目标。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承认这个目标不太容易实现,那么我们怎么做才能实现它呢?笔者认为要达到在初中体育课堂上借助体育活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的目的,就必须提高学生在体育课堂上的参与度。因为只有学生全身心地投入体育课堂,才能高质量地完成初中体育教学任务,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良好品质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教学目标。接下来,笔者将对如何在体育课堂上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提出几点看法。

一、促使学生体会体育教学的意义

不少学生并没有意识到初中体育课对他们发展的重要性,体育与其他文化科目相比一直处在一个不受人重视的地位,这直接导致在学生的潜意识里认为体育是可有可无的课程,以至于他们经常在上体育课时选择敷衍了事,学生这样的学习状态使体育教学无法达到培养学生良好素质的教学目标。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与他们进行认真的沟通与交流,让他们认识到体育课的重要性,明白认真对待体育课将对他们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要让他们知道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是将来学习和工作的重要资本。如果没有健康的身体,这将成为他们以后求学乃至工作的阻碍,会降低他们学习和生活的质量及丧失平等竞争的机会,因为他们的身体素质低下。任课教师在让学生意识到体育的重要性后,他们就会自发地参与到体育课堂中,这是达到初中体育教学目标的基础。

二、建立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体育课堂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要明确地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课程教育理念,让学生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体,体育老师则成为他们学习体育知识的引导者和答疑人。现如今,大量的教学实践说明了一个道理,即只有在倡导以学生为本的课堂上,初中体育教学才可以更好地达到培养学生良好品格的教学目标和完成初中体育的教学任务。这是因为学生成为每一节体育课堂的“主人翁”时,他们会成为推动体育课程开展的动力,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主动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提升初中体育课堂的教学效率,达到培养学生良好素质的体育教学目标。同时当任课的体育教师把学生当作体育课堂的主体时,对教学大有裨益,它能够使体育教师更清晰地了解学生体育技能的掌握情况,从而根据学生需求对课堂教学的各部分内容进行细微改变,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体育训练,逐步提升每个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以及把控好学生的运动量,确保不会出现运动过量的情况。

三、借助多种方式丰富课堂教学,唤起学生的热情

每个教师应该不断地丰富和完善自己的体育教学方法和模式,争取每节课都有新鲜的知识和技巧激发学生学习各种体育技能和体育常识的热情,让学生由衷地喜欢上体育课,积极参与到体育课教学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单一的教学方法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所以运用丰富的教学方法会使学生爱上体育课并且积极地参与到体育教学中,所以在初中体育课堂上教师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比如在体育课堂上使用游戏教学法,本人在教导学生学习排球技巧时就使用了一种排球接力赛的游戏教学方法:把学生分成三个小组,每组进行垫球接力,速度快的小组获胜。通过这种竞赛的游戏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强大的好胜心,因为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年少气盛并且有很强的求胜欲望。求胜心会促使他们在体育课堂上专心学习垫球的技巧并积极地进行垫球练习,以赢得这场排球接力比赛,显而易见,体育教师可以通过这样的游戏教学方式使全班的学生都积极并且快乐地参与到课堂中来。

四、强化教师自身的教学本领

为了增强体育课对学生的吸引力,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体育课堂中,体育教师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体育教学水平和体育专业水平。一个教师有着很高的体育教学水平和专业水准,他的课堂定会充满魅力,使学生不自觉地跟着教师的指导投入课堂学习中。所以教师应该为自己有宝贵的实践机会而高兴,不断地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的体育教学中,在每节课进行体育教学经验的总结,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从而逐步摸索出属于自己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初中学生的体育课堂参与度,达到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素质的教学目标。

可以这么说,学生在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的课堂参与度,对能否有效提高体育课堂的教学效率以及培养学生良好的素质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要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念、灵活采用合适的教学方式等多个方面着手激发学生对体育知识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自发并且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变成初中体育课堂真正的主人。

篇6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9-0195-01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在中职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把课堂还给学生”,以提高课堂教学活动的参与度。教师要精心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的形式和内容,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兴趣和热情,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并有效习得专业知识和掌握专业技能,感受到参与课堂教学的乐趣和成功体验。

一 中职学生课堂教学参与的现状

第一,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不均衡性。通过在课堂教学中的观察和教师访谈,在每一节课中,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只有部分学生,而且是相当固定的群体,其余的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甚至应付课堂教学活动,没去注意老师讲解的内容。还有少数同学则从事与课堂无关的活动,成为旁观者。这说明他们对课堂教学的内容失去了兴趣,没有参与课堂教学的需要和动机。

第二,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短暂性和滞后性。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不能持久地集中注意力,即使对课堂教学中的某个环节产生了兴趣,但兴致一过注意力就开始分散。此外,学生的注意力从一个目标转移到另一目标的过渡期也相对较长,体现出滞后性。

第三,学生课堂教学参与的被动性。中职教学的理论课大多是采用讲授型的教学方式,学生是被动地接受讲解的内容,成为被知识灌输的对象。长此以往,也会使学生产生依赖心理,从而失去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二 影响中职学生课堂参与的因素

第一,教育传统文化因素。当下的中等职业教育中,一直采用整齐划一的教育目标和统一客观的职业资格考核认证标准,教学中也一直实施讲授型为主的教学模式。对于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法,学生和老师会感觉不适应,在学生的观念里应该是安静地听讲,需要时可以举手回答问题。作为教师也会认为不太得心应手,同时备课、上课都要付出更多精力,讲授则是简单易行的方法。

第二,学生课堂参与的兴趣和动机因素。首先,教师的个人魅力和精心设计的课堂教学形式和内容,都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热情,使其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教师的鼓励和表扬、有效及时的引导与和谐平等的课堂氛围等都是影响学生参与的重要因素。另外,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态度也很重要。对于中职生来说,没有升学压力,学习目标是顺利通过考试取得毕业证,在这种学习态度下学习动机不能充分地得到激发。

三 提高课堂教学活动的方法

第一,教师要在教学中总结经验,并改进和提高教学技能。课前要精心设计课堂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并尽量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学习的需要和兴趣。课堂上,教学活动要有一定的步骤和联系性,并激励学生参与的信心和热情,对参与活动的小组及成员要有适当的奖励,以激励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课后总结这堂课的成败得失,必要时主动邀请老师观摩自己的教学,提出见解和建议,并融入到自己的教学中。

第二,教师做好课堂教学的组织和管理工作,使教学过程顺利有效进行。(1)教师要有明确的自我意识,明确在课堂上的作用和角色。教师要注意自己课堂教学中的表现,例如教态、仪表、板书是否得体以及声音语调是否抑扬顿挫,主动调节自身的教学表现。(2)教师要观察学生的表现,学生对讲授的内容是否感兴趣和理解,在教学活动中是否积极参与,对于提出的问题学生的反应等。根据情况应对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做及时的调整或补充。

第三,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观察和思考的能力。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等,鼓励学生主动发表观点。例如在分组合作学习中,布置的任务和问题要保证大部分学生有能力完成,任务分工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能力各有侧重,组内成员轮流发言,教师也要对学生的表现及时表示赞许和鼓励,使每位同学都有锻炼自己的机会,并分享成功的体验。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但教学的艺术不仅在于向学生传授知识和答疑解惑,也在于激励、唤醒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在实践教学中要不断提升教学技艺,重视发挥组织教学的技艺,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建立课堂教学的日常规范,根据课堂教学状况和学生思想行为特点,灵活应变及时调整教学的组织形式和内容,使学生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与教学节奏同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篇7

面对时代的发展及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我国数学教育的观念、内容和方法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但是,课堂环境仍存在着与素质教育不相符的现象。如教师单向灌输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导致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未得到很好的体现,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使素质教育落不到实处。主动参与,学会思考是现代人不可缺少的具有可持续发展性质的基本素质。

一、提高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程度的意义

数学教学是教师思维与学生思维相互沟通的过程,从信息论的角度看,这种沟通就是指数学信息的接受、加工、传递的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充满了师生之间的数学交流和信息的转换,离开了学生的参与,整个过程就难以畅通。从认知心理来看,建构主义学习观把数学学习看成是在每个学生不同的数学世界里,通过自身的内化、重组、操作和交流主动进行建构的过程,这就表明了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建构主义学习观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树立“以学生为主”的思想,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促使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从认知学习论的角度看,数学学习的过程乃是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相互作用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主体的一种自主行为,而数学学科又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高度的抽象性等特点,所以数学学习更需要积极思考,深入理解。

数学学习是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必须要主体的积极参与才能实现这个过程;美国教育家波利亚在《数学的发现》一书中写道:“教师在课堂上讲什么,当然是重要的,然而学生想的是什么却更重要,思想应当在学生的脑子里产生出来,而老师仅仅应起一个助产婆的作用”;数学学习是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必须要主体的积极参与才能实现这个过程。从当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来看,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就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这与以培养创造型人才为目的的素质教育完全一致,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不仅具有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近期作用,而且具有提高学生素质的远期功效。

二、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教师不想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成为学生的心理负担。”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师的真正本领,主要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所以要求教师的课要上得有趣,要能激发学生的情趣,并且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运用所学知识时有所发现,力求使学生亲自去发现事物的本质和事物的种种关系,使他们在这种发现中感到自己有所进步。这就是产生兴趣的一个最重要的源泉。学生有了兴趣,就会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教师要努力为学生积极思维创造条件,时时引起学生的惊奇、兴趣、疑问、悬念、新鲜、亲切等情绪,使教学过程始终对学生有一种吸引力,吸引他们主动去探索问题,发现问题,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在大脑中形成最优的兴奋中心,促进各种感官处于最活跃的状态,引起对学习的高度注意,为主动参与学习提供了最佳的心理准备。

三、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数学教学活动中

教师主导作用的效果应以学生主体功能的发挥是否充分来衡量。离开了学生的主动积极的参与,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是没有意义的。教师的“导”要具有科学性、启发性和艺术性,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由于数学中的重要概念的建立、公式定理的揭示及知识的应用,都贯穿着人类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充满着人类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教师要启发、引导学生亲自参与这些创造性活动的过程,以达到开发智力和能力,提高创造思维的品质,增强创造力的目的,因而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利于学生参与的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

3.1参与数学概念的建立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

数学概念的形成一般来自于解决实际问题或数学自身发展的需要,教材上的定义常隐去概念形成的思维过程,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数学概念的建立过程,使学生理解概念的来龙去脉,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必要时还可以通过举反例来准确把握概念的本质。

例如椭圆概念的教学,可分几个步骤进行:实验获得感性认识。要求学生用事先准备的两个小图钉和一长度为定长的细线,将细线的两端固定,用铅笔把细线拉紧,使笔尖在纸上慢慢移动,所得图形为椭圆;提出问题,思考讨论。椭圆上的点有何特征,当细线的长等于两定点之间的距离时,其轨迹是什么,当细线的长小于两定点之间的距离时,其轨迹是什么,你能给椭圆下一个定义吗;揭示本质,给出定义。学生经历了实验、讨论后,对椭圆的定义的实质会掌握得很好。

3.2参与公式的发现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数学公式定理形成过程大致有两种情况:一是经过观察、分析,用不完全归纳法、类比等提出猜想,而后寻求逻辑证明;二是从理论推导得出结论。教学中的每个公式、定理都是数学家辛勤研究的结晶,他们的研究蕴藏着深刻的数学思维过程,而现行的教材中只有公式定理的结论和推导过程,而缺少公式定理的发现过程,因此,引导学生参与公式、定理的发现过程对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例如,球的体积公式的推导。将学生分为3组,要求第1组每人做半径为10cm的半球;第2组每人做半径为10cm、高为10cm的圆锥;第3组每人做半径为10cm、高10cm圆柱。然后再3人一组进行实验。

(1)观察得出。圆锥、圆柱及半球它们的体积从小到大的排列顺序为:V圆锥(2)猜想结论。由V圆锥=1/3ЛR³;V圆柱=ЛR³;得V半球=2/3ЛR³。

(3)证明结论。V半球=V圆柱-V圆锥;用半球装满砂倒入圆柱中,学生们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半球的体积等于圆柱与圆锥体积之差。球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学生通过猜想、等积类比、割补到发现。学生能从中领悟到当初数学家的创造思维进程,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

3.3参与解题方法的探索中,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解题方法,可用两种方法授给学生:①教师通过例题把解题步骤一步一步传授给学生;②引导学生思考、探索、发现解题的方法。如果①是给学生金子,那么②就是授给学生寻找金子的方法。如果要让学生选择,学生肯定选择②,也只有②才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例如,在求一元二次不等式ax2+bx+c>0(或<0)(a>0)的解集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步骤,让学生参与:

(1)问题A,已知一次函数y=2x+4。

①求它与x轴的交点坐标。

②作出它的图像。

③观察图像回答:x为何值时,y>0?;x为何值时,y<0。

(2)问题B,已知二次函数y=x2-2x-3。

①求它与x轴的交点坐标。

②画出其草图。

③观察图像回答:x为何值时,y>0?x为何值时,y<0?

(3)问题C,如果方程ax2+bx+c=0(a>0)有两个不等实根(即Δ>0)x1,x2时,求。

①不等式ax2+bx+c>0的解集。

②不等式ax2+bx+c<0的解集。

篇8

兴趣是成功的关键,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这样一名句:“如果你只指望靠表面的看得见的刺激激发学生对学习、对课堂的兴趣,那就永远也培养不出来学生对脑力劳动的真正热爱。没有积极的脑力劳动,学生的任何兴趣、任何注意力都是不可思议的。”

在《二氧化碳》一节课中,传授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时,我先从一个叫《死狗洞》的故事开始:在意大利,有一个奇怪的山洞,狗、猫等动物一走进去,挣扎几分钟就死了,人却可以安然无恙的通过这个洞,人们叫它“死狗洞”。迷信的人因此说,洞里面有“屠狗妖”。为什么会有如此奇异的现象呢?有一天大侦探牵着他的爱犬追坏蛋正好来到人们传说的“死狗洞”,进入不久,他的爱犬突然倒下死了,大侦探惊讶,但他很快恢复镇静,忙掏出打火机准备点火,但是他怎么也点不着火,后来他明白了,……这时候可以问学生:谁可以帮助老师来分析一下这个奇异的现象呢?大家急不可待的想知道“爱犬死亡之谜”。强烈的求知欲,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参与度,这样学生很容易地知道二氧化碳的性质。

二、享受情趣,提高学生参与度

“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感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教师的情感,能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积极的情感是形成良好课堂气氛的前提条件。

在新授传染病的特点、流行的环节以及预防这节课时,我不失时机的提问:“大家今天想知道传染病哪些方面的问题?”这时,学生提出了20多个问题:动物会得传染病吗?肿瘤是传染病吗?得了传染病是不是不能治疗?老师你得过传染病吗?得了传染病有哪些症状?传染病是怎样传播的?传染病有哪些特点?哪些病是传染病?可以预防传染病吗?H7N9是什么?……这些问题中有许多与本节课的内容无关,有些问题在语言表达上还存在问题,若在传统课堂上,学生头脑里的这些问号可能被视为“给老师添麻烦”,而且花这么长时间给学生发问,似乎“不合算”。但这正是引发学生进入探索性学习的最佳切入点,面对来源于学生中的大量问题,教师要充分给予关注和肯定,表示出“对,这个问题值得研究”“好,我可以一起来研究研究!”等积极性的支持语言,在班级里营造出一种活跃的、自由的、发散的探究氛围,学生内心激起了科学探究的欲望,进而促进学生课堂参与度。

三、欣赏美趣,提高学生参与度

著名雕塑家罗丹说过:“生活中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的科学课本中也蕴涵着很多美,认为科学枯燥乏味就是因为缺少发现美的慧眼。

在学生迈入初中生活的第一堂科学课上,我没有及时要求大家打开书本,而是问了大家一个问题:“大家认识大自然吗?”学生开始想象大自然,这时候我利用多媒体向大家展示:耀眼的星空、植物繁盛的热带雨林、浩瀚的海洋、白雪皑皑的南极、碧绿的草原、成群的羊群、淅淅沥沥的雨、天空的彩虹、种子萌发、花开的过程……让学生看到大自然的美丽,使学生直接感知画面,配上音乐,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美趣,使整堂课都沉浸在一种赏心悦目的美景之中,通过在教学中展示美的对象,让学生从中体验自然美,并积极的发现美,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更好的开发,更好地参与课堂。

四、维持知趣,提高学生参与度

教师要竭尽所能盘活学生的兴奋点,让学生以高亢的激情投入学生,让整个学习过程成为学生生命的滋生和延续,获得知识的提升和人格的升华。

在学生认识导体与绝缘体的改变后,布置学生探究任务:检测18种物体(已发)和自找7种物体,进行区分,这些物体哪些是导体?哪些是绝缘体?

师:请同学们分成小组测量,测量过程中有什么困难和问题可以来找老师。

学生小组活动。

师:“这位同学刚刚你在教室里找什么?”

生:“我想找一杯水。”

师:“你是想知道水是导体还是绝缘体是吗?”

生:“是的,老师我还想知道绝缘体碰到水后是不是还是不能导电?”

……

通过活动,留一些“空白”给学生,有效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知欲望,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

五、促进动态生成,提高学生参与度

富有“动态生成”的课堂是课堂教学改革要努力达到的境界。一个真实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生生积极有效互动、充满活力、动态生成的过程。

譬如,在进行《是什么将蝴蝶吸引到花上去的呢?》教学时,我用唐伯虎的故事引入“据说唐伯虎的画画技巧很高,有一次,一个画家不服气,向他提出了挑战,两个人在相同的时间里面,都完成了两幅非常好看的画,栩栩如生,正当大家争执不下谁画得好的时候,两只蝴蝶飞了过来,都围着唐伯虎的百花争艳图飞,还时不时的停上去,这时候,比赛的结果就出来了,唐伯虎的画骗过了蝴蝶的眼睛而当之无愧的成为了赢家。”然后提出问题:“你知道是什么将蝴蝶吸引到花上去的吗?”

生(1):是画的颜色,唐伯虎的画画得太漂亮了!(很多学生都支持这个观点)

生(2):可能是唐伯虎的墨水质量好,很香,吸引了蝴蝶!对对,也可能是唐伯虎的墨水里面加入了一些香料来故意吸引蝴蝶!

生(3):可能是蝴蝶是近视眼,看走眼撞上去的。(全班大笑,该生也是一脸难堪)

篇9

新课改要求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改变的主要内容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让他们变成学习的主体。课堂参与度是衡量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没有发挥的重要指标。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阵地,学生的参与程度将直接决定教学效果。同时,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向交流活动,如果没有学生参与进来就不能称为“教学”,而且没有学生回应的课堂,教师的积极性也会受到打击。因此,教师无论采取什么教学方式都要把如何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放在教学工作的首位,让师生相互配合,共同“浇开”知识之花。

一、学生课堂参与度的影响因素

1. 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还没有完全改变,教育教学改革还需要进一步推进。例如现在有些生物教师还保持以前那样一种相对落后的教学模式――采用灌输模式,将生物知识罗列后说给学生听,要求学生记,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学生懂不懂,会不会做练习谁也不知道,这样的教学就是教师的单边活动,教师只讲而忽略学生的感受。当学生不能够切身地参与到教师组织的课堂教学中,主体地位体现不明显的时候,其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2. 教学内容

有些教学内容较为繁杂抽象,无生动性,还有很多内容是学生初次接触。从目前高中的生物教材来看,涉及的范围较广,内容较抽象、繁杂:从细胞到种群到生态系统,从基因工程到细胞工程到生态工程。虽然有些内容和初中课本有联系,但是高中课标要求掌握的深度和初中已经有很大的区别了。如果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效果将会受到极大影响。

3. 师生关系

高中教学中由于教学时间较紧,课堂上只顾着将教学内容完成,课后忙于备课和批改作业,从而导致师生之间的交流少,关系比较冷淡。这样无疑会影响到课堂的学习氛围,降低了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的热情。

4. 学生基础

如果学生基础较弱,会直接影响学习的积极性。这一点在农村地区刚进入高一年级的学生身上体现得较明显。学生对生物的了解仅仅限于初中的课本知识,再加上初三一年没学,能记住的就更少了,基础十分薄弱,所以在课堂上很难配合教师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

二、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的方法

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强调师生要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虽然其最终的目的为了学生能更好地掌握知识,但是做好这项工作的切入点还是在教师。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要善于组织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 改变教育教学方式,积极参加新课改

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学生的潜在热情得不到激发。要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就必须改变教学方式。要把学生变成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要变成组织者、指导者。

教师在开始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善于设计教学情境,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在激情,同时,也为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创造一个较好的学习气氛。然后通过问题引领学生自主学习,通过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树立他们的主人翁意识。最后还要要求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培养参与课堂教学的自信心。

例如:在学习基因工程这部分内容时,可以采用以下步骤:

多媒体播放:新闻上多次报道的转基因大豆油、转基因玉米等。(课堂气氛开始活跃)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解决问题:(1)基因位置;(2)目的基因获取工具;(3)转基因技术操作过程。

学生自我评价:学生根据教师的总结,查找自己的不足。

2. 建立良好师生关系,营造和谐课堂

教师要主动和学生交流,了解学生一些心底的想法,要学会尊重学生的人格。这样会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戒备心理,由上课时的不想说、不敢说变成我要说。另外,教师在课堂上要多给学生一些积极评价,多使用激励性语言,维护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3. 改善讲述技巧

(1)将术语通俗化:生物课本中有很多术语,如有性生殖、DNA复制、转录、翻译等等,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把这些生物术语转化成身边的例子,进行通俗化处理。这样,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容易,可以提高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2)多结合实例:在课堂上,要常结合实例,特别是以人为例,以自身为例。例如学习稳态平衡中水平衡时,可以先让学生谈谈口渴时自身的一些感受,如尿量情况、饮水情况等等,接着我们再一起学习人体水平衡调节,学生很容易掌握。

篇10

关键词:课堂参与;思维;解法

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作用的效果应以学生主体功能的发挥是否充分来衡量,离开了学生的主动积极的参与,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没有意义的。教师的“导”要具有科学性、启发性和艺术性,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由于数学中的重要概念的建立,公式定理的揭示及知识的应用,都贯穿着人类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充满着人类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教师要启发、引导学生亲自参与这些创造性活动的过程,以达到开发智力和能力,提高创造思维的品质,增强创造力的目的。因而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利于学生参与的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

1.参与数学概念的建立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

数学概念的形成一般来自于解决实际问题或数学自身发展的需要。教材上的定义常隐去概念形成的思维过程,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数学概念的建立过程,使学生理解概念的来龙去脉,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必要时还可以通过举反例来准确把握概念的本质。

例1:椭圆概念的教学,可分几个步骤进行。(1)实验 获得感性认识(要求学生用事先准备的两个小图钉和一根长度为定长的细线,将细线的两端固定,用铅笔把细线拉紧,使笔尖在纸上慢慢移动,所得图形为椭圆)。(2)提出问题,思考讨论。椭圆上的点有何特征?当细线的长等于两定点之间的距离时,其轨迹是什么?当细线的长小于两定点之间的距离时,其轨迹是什么?(3)揭示本质,给出定义。学生经历了实验、讨论后,就会掌握椭圆的定义的实质。

2.参与问题的不同解法的探索,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解决数学问题要指导学生按照数学教育家乔治·波利亚的解题表中的四个步骤(弄清问题—拟订计划—实现计划—回顾)来进行。例题教学一定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教师应启发学生对一个数学问题从多方位、多角度去联想、思考、探索,这样既加强了知识间的横向联系,又提高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例2:已知|a|

该题除课本上采用分析法来完成外,教师还要继续启发学生思考:本题还有其他方法吗?此时学生跃跃欲试,分别得出以下几种解法:

证法一:比较法 由|■|2-1=-■

继续启发:要证明|X|>1,还可转化为证什么命题?于是得出以下解法:

证法二:令t=■,只需证明-1

证法三:令t=■,则(1+ab)t-(a+b)=0,作一次函数f(x)=(1+ab)x-(a+b),因为f(x)为增函数,且f(-1)=-(1+a)(1+b)

f(1)=(1-a)(1-b)>0,而f(t)=0,所以f(-1)

3.参与问题推广的研究,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波利亚解题表的第四个步骤“回顾”,要求我们在解完一个题目后要认真反思:能否用其他方法?能否将此方法或结果用于其他问题?能否推广命题?教师在讲例题时一定不要忽略这一步骤,应启发学生“回顾”。

如例2的教学在一题多解之后,还要进一步探索其推广。引导学生思考将问题由2个字母推广到3个字母如何?此时学生经过讨论之后可得到:若|a|

4.参与对问题解法的评价,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学生参与课题教学时,对同一个问题往往有不同的解法,教师要和学生一起对这些解法的优劣进行评价,使学生在鉴别中学习一些优秀的解法,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如解析几何题:求经过两条曲线x2+y2+3x-y=0和3x2+3y2+ 2x+y=0交点的直线方程。

篇11

二、加强教学中的合作学习方式

在各种各样的学习中,小组合作学习是经常被采用的,而且是比较简单,能够取得良好效果的一种学习方式。可以说,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形式不但是学生展现自我、树立自信的舞台,同时也是进一步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的一种有效方式。在合作学习的模式中,每位学生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到教学环节中,进而真切地体验到学习过程中的乐趣,获得一定的知识及经验。当然,合作学习模式中,教师一定要事先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问题和教学环节设计,对于一些学生能够单独进行并且能够很好地解决的问题,就无需相应的合作学习模式的开展。此外,教师在进行合作学习模式设计时应确保每位学生都有事可做,并且要通过一定的方式使学生对学习小组具备一定的集体荣誉感,进而使得小组内的合作实现效益最大化。例如,在《角的认识》这一课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折一折、比一比、做一做”的活动,促进学生学习时的合作积极性。首先我们可以将学生分成一定数量的小组,比赛竞争看哪一小组折出的角较大。通过这一问题的解答,让学生逐步了解角的大小取决于何种因素。之后,教师可以通过演示,将角边进行收拢及叉开动作,使学生逐步认识到角的大小与张口有很大的关系。

三、建立一定的激励机制

俗话说得好:“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行为科学”也认为,如果一个人在没有受到任何外界激励的情况下,他的能力仅能发挥其水平的20%~30%,但如果是受到外界正确而充分的激励,他的潜能就有可能发挥到80%~90%,以至更多。所有这些都说明了“激励”是课堂教学中不可轻视的重要手段。也有人这样说过,对于孩子,鲜花比鞭子更有效。事实证明正是这样的,仅仅用斥责和训斥并不能使学生克服不良行为,而如果教师用赏识和赞许的目光却能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和荣誉感,学生才会不断摒弃自身的缺点和不足。比如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特别是考试成绩不理想时,我们要循循善诱,帮助和引导他们找出失误原因,并鼓励赞赏他们的“闪光点”,激发他们的自信心,提高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进取意识。对待差生,我们要放下教师的架子,蹲下来和他们友好交流相处,关心他们,使他们看到教师的真诚和善意。对于学习上有一定困难,课堂上通常很难完成学习任务,以致上课不认真听讲的学生,对他们提出一个最低要求就是完成最基础的作业题,只要他们敢于在课堂上展示,教师都要给予肯定;如在作业本上批上“有进步”“有提高”“再努力”等评语。课堂上,在小组展示这一环节,课前笔者和小组长沟通设计一些最简单的问题让他们回答并展示,当他们回答出所要求的问题时,及时给予表扬鼓励:“你回答得真好!”“你有进步”,如果学生一时回答不上来或回答得不完整时,也不否定,而是面带微笑,向他们投以信任的目光,给予引导、鼓励:“再想想,你一定能回答的”等等。使学生感到教师时刻都在关心着自己,明确自己在班上的地位,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篇12

面向21世纪的基础教育,最紧迫的任务应该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要求数学教学更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数学思想的渗透,重视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重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过程中,首先最主要的问题是搞清传统的“应试教育”与现代的素质教育的区别:前者是选拔教育,也是“淘汰教育”;后者注重全面发展,强调学生主动学习。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彻底掘弃和摆脱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把主要经历放在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提供信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上.关键是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一、创设情境,激发认知兴趣

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孩子喜欢学习。

如低年级孩子喜欢生动形象的东西,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就想方设法的创设这些情境,让孩子们在感兴趣的东西上学习到新知识,同时也要和孩子们搞好关系,使孩子不怕老师,乐意和老师交流,使整个学习活动在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进行。

二、利用原有的知识和能力

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的比较中找出共同点和区别所在,顺利的完成迁移,通过类似的探索解决新问题。

在教学新知识的时候,善于从新知识中找到切入点:有的是把新知识通过难度下降,使新知识变成学生似曾相识的东西。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有的是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学生在学习数学中完全陌生的内容是很少见的,对学习的内容总是既感到熟悉,有感到陌生。要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的比较中找出共同点与区别点,顺利的完成正迁移,通过类似的探索解决新的问题。

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

让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使学生善于学习。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课堂教学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抽象性、精确性和应用的极端性等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的数学教学活动,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可以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生参与意识;可以创设“操作”情境,提供参与条件;可以创设“讨论”情境,营照参与氛围,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在生动有趣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例如在教学“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时,先让孩子们给生活中的一些图形分类,从直观形象中找出了他们的区别,再让孩子们动手折一折,在动手的过程中再次发现他们的区别,最后再让孩子们独立思考总结,这样使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掌握基本的知识和能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使孩子们喜欢上学习。

四、设置认知冲突

认知冲突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源泉,也是学生积极参与思维学习的原因,所以让学生在掌握旧知识的同时,认识到还有和之不一样,又非常有用有趣的新知识的存在。老师就是要不断的设置这样的冲突,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

五、因材施教是提高课堂参与度的保证

面向全体,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整个学习活动中去,同时,又要注意学生个性的发展,这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个性差异毕竟存在,所以课堂上必须做到“上不封顶,下要保底”在教学中,既要考虑全体,又要考虑个别,既要让每个学生都学懂,又要因为个体的不同而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不同的要求。如:练习题一般分为基础练习题,如教材后的“做一做”,可让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去讲和做;变式练习题,如教材中的练习题,让学习基础一般的学生去讲和做;综合练习题,如教材中带星号的练习题,让学习基础好的学生去讲和做。这样,全体学生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

篇13

二、循循善诱引导,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发展学生个性。学生的学习态度、求知欲、兴趣爱好以及在教学中的活动等,与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密切相关。为了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教学中要从多方面入手,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要以丰富、深刻、新颖、具有吸引力的文化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要合理使用启发式语言,做到精炼、清晰、准确、生动。为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要坚决反对“注入式”,搞“满堂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注重感情投入,贯彻激励性原则。课堂教学是一种充满丰富情绪色彩的活动,必须有一个良好的情绪环境。教师对学生应充满爱心。教师真诚的信任、积极的期望是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的基础,深沉、殷切持久的是师爱是教学优化的基本条件。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十分敏感地把握学生的心态变化,要善于观察学生的面容、神态,善于捕捉学生的一举一动,把握学生在一定情境下想什么,做什么,遇到了什么疑难和障碍,然后采取恰当有效的方式随机给予指导和帮助,促其心态进入到优化状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适时的肯定,适度的鼓励,是推动学生不断进取参与的催化剂。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