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建筑节能一体化

建筑节能一体化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1 10:03:0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建筑节能一体化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篇1

1 前言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新时代的建筑风格各异,但是能源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世界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据相关研究表明。现世界的能源需求正以每年2%左右的比例增长,而在这些增长的能源当中,大约有32%的能源是用在建筑物上面。由此可以看出,搞好建筑节能工作是保证国民经济快速、持续、稳定发展的必要前提。建筑外墙节能结构的好坏不仅是衡量建筑运转耗能量的一项重要指标,而且是解决建筑节能外墙保温技术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为了保证建筑外墙的保温性能,目前运用的比较多的是以空心砖或者现浇的混凝土板作为墙面的承重材料,这些承重材料与一些具有保温效果的玻璃面板或聚苯板共同构成复合墙体。我国的复合墙主要有三种保温方式,分别是内墙的内保温方式、外墙的外保温方式以及夹心保温方式。因为复合墙这些保温方式的存在,使得这些复合墙体具有很好的保温隔热效果,完全能够满足新时期建筑节能的要求。

2 外墙保温系统的构造

目前,建筑上运用的比较多的外墙保温材料一般由保温层、粘结层、饰面层和保护层组成。保温层在选材上一般比较随意,市面上比较常见的一些材料例如聚氨酯泡沫塑料就可用来作为其材料。粘结层在选材上就相对要严格一点,它一般都会选用一些高分子复合材料如丙稀酸树脂,粘接层必须符合相关标准的规定,例如,它必须具有防水、防裂、耐磨性的特点,当然它还必须具备高强度的粘性。饰面层在选材上通常都会选用一些水性涂料或者溶剂型涂料进行喷涂,喷涂后应该是饰面具备瓷砖甚至仿真石漆等的视觉效果。相对前面几种组成层,保护层在选材上具有更多的选择性,不锈钢薄板、薄铝板、铝箔、铝塑板等都是可供选择的对象。

3 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3.1 设计方面

(1)在进行真正施工之前,要对施工图纸进行多次的会审,要明确保温层材料的厚度及材料类型。

(2)如果遇到特殊情况而需要对之前设计的图纸进行变更,那么就需要有相关的书面变更文件,如果没有相关变更手续的话,是不能随意进行图纸变更的。

3.2 进场材料的检查与验收工作

(1)建筑外墙所用的保温材料必须有相关的出厂证明。除此之外,所买材料还需要专门的材料检测机构进行复检,复检合格后的材料才能运用到施工中去。

(2)对保温板厚度进行现场的抽查:在进行厚度抽查的过程中,为了减小测量误差,我们可以一次性测量多块保温板的厚度,如果偏差不超过相关标准的话,就说明厚度是符合标准的。

(3)保温板重量的测定:称量保温板一定面积的重量,确保其在相关标准的范围内。

(4)外墙保温结构所用的节能材料必须有当地政府部门的节能推广证书。

3.3 墙体基层的质量检查

(1)进行墙体基层质量检查的过程中,验收内容包括对墙体基层中存在的灰尘、油污是否清理干净,没清理干净的地方要及时的清理,从而确保墙体基层的干净整洁。

(2)在施工的过程中,可能会在墙体上留下一些空洞,检查的过程中要确保这些空洞修补完好。对于墙体上的一些穿墙构件,必须对其进行防水、防锈处理。

(3)墙体基层检查工作的另外一项内容就是检查基层所用砂浆是否符合相关规定。另外墙体基层的表面平整度、方正度以及垂直度都需要严格按照标准执行。

3.4 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检查

3.4.1 弹线的检查

该过程主要是检查弹线沿外墙铺设的时候是否处于水平状态,另外还需要在两块保温板所处的高度处弹一道水平线。同时应该观察保温板的整体布局,从而在适当位置设置一个变形缝系统,在墙体上需要弹出相应的变形缝线,并标出变形缝的宽度数据。

3.4.2 抹苯板胶的检查

抹苯板胶的检查是一项比较重要的内容,因此对其检查要采取合适的方法,具体如下:想按一定的比例将粘苯板用的胶浆配制好,为了使涂胶工作简便,需要用专门的涂胶工具对苯板四周进行抹胶,“框点法”和“点式法”是两种比较常见的抹胶方法。抹胶的过程中,应该控制抹胶的宽度在50毫米左右,抹胶的厚度大概在10毫米,为了使粘贴的过程中能够及时的将苯板与墙体之间的气体排出,有必要在苯板中间留出一个孔径为40mm左右的排气孔。另外需要注意的就是,无论采用点粘法还是其他的粘法,粘贴面积一定要保证在40%以上。

3.4.3 保温板粘贴质量的检查

①待保温板抹涂完粘胶后,应该立即将其平贴在对象墙体上,如果出现错位的情况,应该对保温板进行缓慢挤压处理,这样不仅能够使保温板进行一定位置的移动,而且还能够排除其内部的一些气体,从而还保证了粘贴的质量。

②保温板的粘贴是整个施工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一旦出现保温板粘贴不好的情况,前面的所有工作都大打折扣。为了保证保温板的粘贴质量,最好是从墙体底部边角部位开始粘贴,同时应保证水平相邻的两块保温板相互对齐靠紧。但是上下两块保温板因该形成错开排列,墙角处板与板之间要互相咬合。

③对于保温板的粘贴应该采用自下而上的粘贴顺序,然后沿着墙体的水平及横向展开铺贴,最后要注意的一点就是两块保温板之间最好留出 1/2 板的水平错开长度。

④当粘贴对象是墙角处的保温板时,应该采用墙角垂直交错的粘贴方式,两块保温板应该快速的粘贴,后块应该紧跟前块。安装就位之前,涂胶表面不能出现任何的结皮现象。

3.4.4 翻包网铺贴质量的检查

①施工前的工作之一就是对翻包网格布裁剪宽度进行检查,其宽度应该在保温板厚度的基础上,每边各加180mm 来进行裁剪。

②施工前的另外一项工作是对保温板表面的进行检查,确保其表面没有灰尘、杂质。

③进入施工过程后,应该对墙体基层上的门窗周围抹上涂胶,保温板的终端处也抹上涂胶,涂胶的宽度控制在80毫米左右。抹胶完成后,应该将多余的胶浆清除,这样是为了保持网格布的干净整洁,另外,压入胶浆内的网格布必须全部浸没在胶浆中。

④需要粘贴翻包网的部位有很多,具体有以下几处:门窗的洞口处、阳台、空调板、女儿墙的顶部以及管道穿墙洞口处。

4 结语

在倡导节能的大背景下,对房屋实施节能外墙的保温措施是非常有必要的,建筑节能外墙保温技术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建筑施工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建筑节能外墙保温技术的施工过程做了一个详细的阐述。本文的提出,希望能够为这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篇2

Abstract: this article with the external wall thermal insulation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 through several different forms of exterior wall insulation technology, this paper briefly narrated building energy efficiency and structure integration.

Keyword: external wall thermal insulation; Building energy efficiency; Structure integration

中图分类号: TU20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 引言

“十五”和“十一五”以来,在国家节能减排政策的大力推动下,我国节能建筑得到了快速发展,外墙外保温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对于改善建筑功能、减少能源消耗发挥了重要作用。

2 加快建筑节能与结构一体化技术

建筑节能与结构一体化已成为建筑结构体系发展和应用的重要方向。目前,自保温结构体系(包括非承重和承重砌块墙体)、夹心复合墙保温结构体系、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复合保温体系(包括CL结构体系、保温砌模现浇混凝土剪力墙承重技术、模网技术等)等一体化技术在我国已具备一定的技术,具备了推广的条件,只有充分了解各种保温体系的优缺点,才能更好的应用。现就目前比较成熟的几种保温一体化体系的各个优缺点做逐一介绍,以便于广大设计人员在设计时参考。

3 陶粒增强加气砌块墙体自保温体系

陶粒增强加气砌块自保温材料是已在浙江、江苏推广应用。该产品以河道淤泥、粉煤灰、混凝土管桩厂的离心余浆为主要原料经过轻质陶粒和引气浆体制备、混合、浇摸、静养、自动切割、蒸汽养护等工艺制备而成。目前已建成年产15万立方米的生产规模。

3.1陶粒增强加气砌块墙体自保温体系材料性能

3.1.1轻质高强:

陶粒增强加气砌块的干体积密度为450 kg/m3~750kg/m3。可有效减轻墙体施工劳动强度、减小建筑物自重,简化地基处理,降低造价。

3.1.2 保温、防火:

陶粒增强加气砌块的导热系数为0.11W/m.K~0.18 W/m.K,是粘土砖的五分之一,混凝土的八分之一,在夏热冬冷地区,240mm厚墙体即可满足节能50%的目标。与其它措施相结合,可轻松实现建筑节能65%的第二步目标。原材料均为无机不燃物,不产生有害气体。

3.1.3耐久、维护费用低:

以高温烧结陶粒为骨料的水泥基材料,可以与建筑物同使用寿命,几乎不需要维护费用。而现有外墙外保温系统一般只有25年的使用寿命,在整个建筑物的寿命周期内,隐藏巨大的维护和更新费用。

3.1.4 收缩率低:

因为陶粒的收缩率极小,在产品中占总体积的60%以上,浆体中又采用了减缩剂技术,因而制品的收缩率很小,只有同类产品的60%左右,且收缩的发展速度慢,绝干收缩率只有同类产品的四分之一,无墙体开裂之虑。

3.1.5 合适的吸水率:

陶粒增强加气砌块的体积饱和吸水率为15%~20%,可以使墙面的抹灰作业更加容易,质量更能保证。

3.1.6抗渗性强:

陶粒增强加气砌块具有极强的抗渗性。用陶粒增强加气砌块砌筑的水池或盛水器皿,壁厚<5cm,表面未做任何处理,不渗水。

3.1.7 精密的尺寸:

陶粒增强加气砌块是在静养后坚硬状态下,采用金刚钻圆盘锯,经自动机械切割而成,避免了养护过程中的变形,尺寸精度达到同类产品优等品的要求,可减少粘结及抹面砂浆的用量,降低成本,提高墙体质量。

3.1.8 绿色环保、循环利用:

陶粒增强加气砌块的主要原材料均为工业废渣或河湖泊淤泥,产品符合GB6566《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标准中建筑主体材料的要求。即使建筑物拆除以后,砌块仍可通过破碎,实现循环利用,降低建筑垃圾的污染。

3.1.9 粘结强度高、施工简单:

陶粒增强加气砌块与水泥基材料相容性好。内墙面可以不做抹灰,直接批括腻子,外墙面可以用普通砂浆抹面,也可以用水泥砂浆直接粘贴面砖、文化石、花岗岩等。

4 夹心复合墙保温结构体系

4.1夹心复合墙保温结构体系特点

(1) 系新型墙体,结构先进,为国家积极推广的新型墙体结构,有利于节能降耗;

(2) 墙体外测彩色装饰性劈离砌块,新颖美观,自身强度高,不脱落、耐风化,既有保护中层夹芯保温层的作用,又有很好的装饰效果;克服了目前外墙饰面层开裂、脱落的质量通病,延长了建筑物使用期限;

(3) 保温层位于内、外两侧墙身夹层部位,为新型保温体系。避免了出现冷(热)桥的质量通病,保温效果良好。

4.2 夹心复合墙保温结构体系工艺原理

混凝土砌块夹芯保温外墙,由结构层、保温层、保护层组成。结构层采用190mm主砌块;保温层一般采用50mm聚苯板;保护层采用90厚装饰性劈离砌块 砌体。外墙全部载荷由外墙内侧190厚结构层承担,在每层圈梁处挑出 90mm高挑口支承外测保护层。外测保护层的平面外作用力由拉结钢筋片传递到结构层。

5 复合砌块自保温体系

5.1 保温与建筑物同寿命

可以单独砌筑成墙,解决了建筑保温墙体的整体性和耐候性,使墙体保温系统的使用寿命真正实现与建筑物同寿命,解决后顾之忧。

5.2 消除火灾隐患

消除火灾,留住生命,这是现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济南七星公司经过两年的技术攻关,自主研发的高性能混凝土复合砌块自保温体系,实现了墙体保温与建筑结构一体化,彻底解决了火灾隐患。

5.3 降低建筑综合成本

外墙外保温设计使用寿命为25年,QX高性能混凝土复合砌块自保温体系可实现保温与建筑物同寿命,可大大节约外墙外保温维护维修和25年后的更换费用

5.4 简化施工工序

高性能混凝土复合砌块自保温体系外墙工程不需要再做其它保温处理即可满足现行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要求,减少了传统保温墙体外保温工序,提高了施工效率,缩短了工期,降低了工程造价。

6 结束语

相比传统的外墙外保温技术,建筑节能与结构一体化技术不仅能有效解决保温体系与建筑主体同寿命问题,而且在抗震、安全等性能方面也得到了加强,能同时满足建筑、防火等要求,是建筑节能发展的方向,符合我国低碳生态建设发展理念和战略规划要求。加快建筑节能与结构一体化技术推广、逐步限制淘汰已经明显落后的传统外墙外保温技术已经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 贠英伟,吴香国,范丰丽. 我国建筑节能现状分析及对策[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2006,(01)

[2] 怀方林 ,方桂英. 复合节能砌块墙体技术经济分析[J]. 吉林建材, 2002,(02)

篇3

我国是能源消耗大国,建筑能耗占总能耗的1/5以上,通过加强建筑保温技术措施降低采暖、制冷设备的能耗能有效节约我家资源。高分子保温材料以其优越的保温隔热性能在外墙保温技术中被广泛采用,但这也正是引发火灾重要原因。由于外墙保温材料的可燃性引发火灾的报道屡见不鲜,如09年正月十五央视新台址园区文化中心大火等。根据我国现在的国情不可能像国外先进国家那样,高层建筑中禁止使用可燃性保温材料,当今技术将一种材料制成防火材料的同时也大大降低了材料的保温性能,这就需要我们在建筑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建筑外墙保温与防火安全间的矛盾,将建筑节能设计与防火安全一体化。

1.我国外墙保温与防火技术的现状

1.1外墙保温材料的划分

外墙保温做法主要有外墙外保温、外墙内保温和外墙夹心保温三种,现在随着新型建筑材料(加气混凝土砌块)的出现,其本身具有保温作用且不存在火灾安全隐患问题,下面主要对外墙外保温方面从所选用材料的燃烧角度进行分析。

根据保温材料的燃烧性能可分为无机类保温材料、有机无机复合保温材料和有机高分子保温材料。由于无机类保温材料和有机无机复合保温材料的燃烧性能很差或不具可燃性,其自身不存在防火安全性问题但是一般保温性能不能满足要求或在技术等方面还未得到推广。现在外墙保温材料主要以聚苯乙烯和聚氨酯等高分子有机材料为主,属可燃性材料,存在引发火灾的危险。

1.2我国外墙保温防火的现状

为了防止建筑外墙保温系统火灾事故的发生,国家在2009年已经制定了民用建筑外保温系统及外墙装饰防火规定。这项规定明确了不同等级保温材料在民用建筑中的使用范围,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规定中仅仅限制了材料的燃烧性能等级适用的建筑物的高度,并没有规定保温系统的耐火等级划分,也没有明确非幕墙式建筑防火隔断的具体要求。现在我国外墙保温系统及保温材料没有统一的防火测试方法和分级评价标准,没有明确规定不同防火等级的外保温系统在建筑中的应用。

我们在学习国外先进防火技术、规范的同时,也要认识到现在已经建成的建筑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如将可燃的聚苯板保温材料用于高层建筑外墙保温,其本身就存在火灾隐患。从发生火灾事故中可以看出,对于高层及超高层建筑中火灾造成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更为严重,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2.外墙保温防火一体化设计

2.1影响外保温系统防火安全的因素

外墙保温材料的可燃性是建筑发生火灾的主要原因,我们从外保温系统的构成材料及构造方式两方面确保建筑的防火安全。保温材料是影响防火安全的条件因素,构造方式是确保防火安全的关键因素。影响外保温系统防火的构造方式主要有:保护层厚度、保温材料的粘贴固定方式、防火隔断的设置等。

保护层的厚度和质量是决定了建筑受到热量或火焰侵袭时对内侧有机保温材料的保护能力。

保温材料的粘贴固定方式可分为有空腔和无空腔两种。空腔的设置对于外墙保温节能是有利的,但是也为保温材料的燃烧及火焰的蔓延提供了氧气和烟囱效应。因此我国防火规范明确规定了对于容易出现空腔构造的幕墙式建筑的每层楼板处进行防火材料封堵,阻止火灾蔓延。建筑中防火隔断一般采用分仓或设置设置防火隔离带,能有效阻止火焰蔓延。提高外墙保温材料的阻燃性能和采取有效的防火构造措施是减小火灾事故发生的有效措施,也是防火技术措施研究的重要方面。

2.2外墙外保温应进行合理的防火设计

外墙外保温采用的聚苯板具有良好的保温隔热性能,但防火能力很差,现阶段我国不能完全杜绝这种材料在建筑中使用,所以如何保障高层建筑的保温性能又能确保防火安全显得尤为重要。

在高层建筑设计中,禁止或限制将一着即燃的聚苯乙烯保温材料应用于幕墙保温系统及高层建筑中。建筑幕墙及每层楼板处的缝隙采用防火封堵材料进行封堵,高层建筑各层窗户下方及其他外墙保温材料处均应设置保护层,防止发生火灾大面积蔓延。高层建筑间的距离满足防火间距,根据相邻建筑外墙保温材料的燃烧等级确定相邻建筑的距离。若建筑间的防火间距不足且外墙保温材料易燃,任何一座建筑发生火灾都会导致相邻建筑保温系统的燃烧,增加火灾安全隐患。

2.3外墙保温防火设计措施

①防火构造措施。通过采取防火构造措施增加有机保温材料的阻燃性能,这种措施不仅增加了建筑的成本,而且添加的非环保型阻燃剂在火灾发生时对周围空气造成污染。防火构造措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建筑的防火性能,但也削弱了对保温材料自身的燃烧性能等级的限制,对新型建筑保温材料的研发及提高建筑整体防火水平不利。

②无机保温材料替代有机保温材料。由于有机保温材料自身存在严重的火灾隐患,有人提议用节能效果差些的无机保温材料替代有机保温材料,这样能达到建筑防火安全的要求吗?无机保温材料在火灾发生初期能有效阻止获得蔓延,但当火灾进入高温阶段,它已不能经受火焰继续升温,最终失去预期的防火效果。在央视大楼中采用的玻璃棉、防火棉等不燃材料在大火中全部被烧光,此例也充分说明了高温火灾中无机保温材料不能满足建筑防火安全的要求。

③有机保温材料碳化绝热、隔热措施。由于无极保温材料节能效果差且在高温火灾中不能有效达到防火安全的要求,其不能取代具有高效节能效果的有机保温材料。技术研究发现,有机保温材料在高温火灾中形成的碳化层结构具有隔火、防火、防止火灾蔓延的功能,因此,在高层建筑结构中将无极保温材料与具有碳化层的有机保温材料形结合才能真正解决建筑节能防火安全问题。

以上三种防火设计措施各有各的优点和不足。措施一过度重视防火构造措施的采用,忽略了保温材料自身的燃烧性能;措施二无机材料代替保温节能效果好的有机保温材料,忽略了无机保温材料自身的缺点;措施三最为完善,但还需要高新技术的支持和科学实际的验证。虽然建筑外墙节能与防火安全存在矛盾,但节能与防火不再是两个独立的概念,两者一体化的设计理念需深入建筑设计之中,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一定能形成节能防火标准和成熟的技术体系。

3.小结

建筑外墙的保温防火问题不仅涉及我国建筑节能和防火安全,而且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节能与防火必须统筹兼顾,将建筑造型与防火构造相统一,真正意义上实现建筑节能与防火安全的一体化设计,促使中国建筑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篇4

在现代建筑设计中,运用储能材料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有效降低室内昼夜温差的变化幅度,使得建筑内部的温度一直保持在一个恒定的范围之内,而且还可以通过储能材料及时存储太阳能,以备不时之需。关于建筑节能设计中储能材料功用的发挥程度的大小,还和建筑所在地区的气候有关,并且还与储能材料的具体储能形式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方案的可行性

现阶段,绝大多数建筑师都非常关心建筑节能的关键技术,从最初使用单一型的围护结构来进行墙体的保温隔热,发展到如今将太阳能和建筑本身的一体化节能技术相结合,实现了在建筑节能工程上的飞跃。建筑的一体化节能设计中,通过利用建筑的储能材料可以有效减小建筑节能的成本,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这里所说的储能材料一般是在建筑中广泛应用的、能够很好地吸收与保存及释放一定的热量和冷量的特殊材料,这种材料的储能效果的高低是由建筑材料本身的比热所决定的。

一些经常使用的建筑材料也具有良好的储能功用,它们的统一特征就是具有非常大的比热性质,例如建筑材料中的石材、混凝土、砖块等,这些材料的造价并不是特别高,使用起来也极为方便,如若将它们的储能作用发挥出来进行能量之间的储存与转换,不仅可以大幅度减小建筑的能耗量,还可以进一步拓展建筑结构构件别出心裁的使用功能,有力促进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节能技术的新发展。事实上,这种设计方案具有非常大的可行性,我国大多数地区都有充足的太阳能资源,实施本方案都是有利的,但太阳能的实际利用效果与使用的材料性质、构造方式以及区域气候都有很大的关系。

二、与材料的关系

建筑的储能材料通常都具有一定的热惰性,利用这一特征,可以对建筑物的昼夜温差进行有效地调节,从而大大降低室内温度的波动幅度,使人经常处于恒定的室温当中,通过此种方式还可以减少用户使用空调的次数和时间,降低空调的能耗,节约了能源。

相关的实践证明,建筑的储能材料的特性不同,储能效果就爱不相同,有些储能材料的储能效果在数小时,有些可以维持数天,还有的可以维持超过半年之久。储能的效果还取决于不同地区的太阳辐射量的差异,例如有些地区的夏季日照时间比较长,冬季日照时间短,针对这样的地区恰好可以通过建筑储能材料的功能达到太阳能跨季节使用的目的。

常见的储能方式包括水箱储能、混凝土或者岩石空腔储能。这两种方法具有可操作性,使用起来也非常方便,器具也极为简单。水箱储能主要利用一些比热比较高的物质来储存热量,例如经常用的有水、乙烯/丙烯乙二醇液等。这种储能方式需要妥善解决热流层化问题,这是因为来当储能箱中的液体被太阳能集热板中的被太阳光加热之后,还会和箱中的冷水产生一定的热量交换,从而又回到集热板进行二次循环。这样的过程要反复多次才能使箱体内液体的温度逐渐升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加热的时间,可以基于热流层化原理,利用两个以上的水箱把冷、热水进行分离,以此来提高储能的效率。

利用混凝土或者岩石制成的空腔储能容器也可以将太阳能进行有效的存储。这种构造本身不仅仅是一种建筑围护结构,同时也是良好的储能体。虽然它的使用效率不高,但从某种程度上说,它有效地将太阳能的广泛利用同建筑节能工程有机结合了起来,所以也可以作为简单易行的储能形式。这种结构的理想厚度要控制在25毫米到65毫米之间,不能过厚,体积也不能太大,否则就会相对延长它吸收太阳能的时间,也会延长其释放热/冷量的时间,使用效果就会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同时它也不能太薄和太小,否则会受到空气静压增高的影响,就要借助一定的外力来进行热量的交换。

三、与气候的关系

在适当的气候条件下选用适当的储能材料,可以提高储能材料的利用率,这是因为建筑材料本身的蓄热(冷)能力同建筑材料实际的干密度有着很大的关系。通常情况下,建筑材料的干密度越大,材料在节能使用中的蓄热系数就越大,进而就有很强的蓄热能力,而且热量散失的速度颇为缓慢。反之,建筑材料的干密度越小,材料在节能使用中的蓄热系数就越小,蓄热能力也比较低,而且热量散失的速度还比较快。所以,在实际应用中一定要依据建筑所处的区域气候特点来选择最为合适的储能材料。

一般来说,日温差低于6℃的区域在建筑方面不适合采用储能材料;日温差处于7℃到1O℃之间的区域可以采用储能材料,并且可以取得相应的效果;日温差大于1O℃的区域,需要使用蓄热系数比较大的重质建筑材料。这样可将区域太阳能的差异性的功用最大可能地发挥出来,尤其是通过储能材料将太阳能分季节地储存,更加具有节能的战略意义,也更需要讲究技术策略,同时也要看到实施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节能设计所面临的资金与技术问题,而且区域间的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也决定了能源利用达不到均衡的目的,只有不断提高可以水平,才能提高建筑节能的普遍程度。

四、总结:

综上所述,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节能设计的方案具有很高的使用性和可操作性,实际应用中还要综合考虑建筑所使用的储能材料的特征与气候条件的特征,将节能的效用发挥到最大限度,推动建筑领域节能降耗的新发展。

参考文献:

[1]高钰琛.太阳能技术在农宅中的应用[J].工业建筑,2009(7)

篇5

一直以来,我们在实际中大量应用各种常规能源,例如天然气、石油、煤等,其中大部分是不可再生和不可循环利用的能源。可是太阳能是一种清洁的、可再生的能源,当前已经开始应用于各个方面,同时我国已经启动了太阳能和建筑一体化的市场。城市的主要示范项目是光伏屋顶和光伏幕墙,农村的主要光热项目是太阳能热水器和太阳能房。

1 太阳能应用于建筑系统的意义

太阳能具有较大的储存量,并且属于可再生资源。同时在所有的生态自然资源中是清洁能源。所以在建筑设计中,对太阳能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例如光电玻璃、光电屋顶、电力强等,可以将接收到的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和热能,供建筑物使用。加强开发和推广太阳能建筑一体化不仅降低了其他能源对环境的污染,还可以缓解紧张的用电。

2 技术情况

当前,自然环境遭到破坏,并且出现了能源危机,有效开发环保节能住宅配套产品是一个重要问题。太阳能是一种免费和清洁的能源,已经应用在住宅建筑中,对促进可持续发展有重要作用。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开发,太阳能已经可以转化为生产力。我国已经有上千家涉足太阳能热水器的企业,并且仍然在不断扩大应用范围。住宅建筑中将太阳能和建筑结合是一个新的研究问题。

同时,太阳能建筑系统符合绿色能源和新建筑理念,太阳能是将来最安全和理想的替代能源。太阳能的利用转化率是10%到20%,所以开发太阳能的利用还有待开发。太阳能和建筑一体化有自身的特点:在环境的总体设计中纳入太阳能的利用,融合了建筑、技术、美学,促使太阳能设施融合在建筑设计中,促使两者有机结合,消除传统太阳能结构带来的影响;在设计中使用太阳能设施部分或者完全代替屋顶覆盖层,有效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建筑一般分为平屋顶和斜屋顶,通常覆盖式应用于平屋顶、镶嵌式应用于斜屋顶;此项技术综合了太阳能利用、建筑以及流体分布等技术。

3 同步设计和施工太阳能热水系统和建筑

太阳能同建筑一体化指在不破坏和影响建筑外观以及结构的情况下,结合已有的建筑条件,在建筑中安装太阳能光热系统,并且促使两者融为一体,不仅节约了资源,也满足了建筑的使用需求。

具体设计太阳能热水系统时,如果将太阳能热水系统应用于高层建筑时,要结合建筑外观整体,设计美观的外观。此外,集热器的安装形式要符合建筑物屋面形式。如果将太阳能热水系统应用于别墅,在安装时要采用嵌入式,促使其成为屋面的一部分。此外,如果建筑此时处于水电安装阶段,就要同步安装建筑水电和太阳能热水系统,提高太阳能热水系统和建筑的一体化程度。

4 太阳能同现代建筑一体化的措施

4.1 加强经济激励

政府要加大投入资金,制定鼓励应用太阳能的优惠政策,不断拓展经济激励的范围,促使资金引导作用进一步扩大。因为太阳能建筑一体化项目前期管理工作具有较广的范围和较强的政策性,所以,可以以政府为主导,主动引导和支持太阳能建筑一体化,在此基础上,太阳能现代建筑一体化可以有效克服困难,获得较好的效果。因此,政府支持可以有效推动此项工作的进行。

4.2 加强建设标准化的体系和规范

首先,在实际生活中要加强建设标准化的太阳能建筑一体化的体系和标准,也要结合实际对此项工作的具体要求,进而加强研究有关方面的生产以及研究,并且和有关的配套标准结合,不断推动和应用太阳能。目前,需要对相关规范进行修订,例如太阳能热水工程和建筑一体化的验收标准等,通过对标准不断修订,有效建设技术标准体系,形成一套完善的太阳能和建筑一体化标准体系。

4.3 加强太阳能和现代建筑一体化的相关技术研究

国家和有关政府部门要加强研究和发展太阳能光热以及光伏技术,进而升级产品以及技术,有效提高太阳能和建筑一体化。以当前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国当前的太阳能建筑一体化建设重视引进技术,缺乏自主创新。最限制太阳能建筑的是无法安全的结合电池和建筑,并且促使其结合之后具有较好的散热性。面对这个问题,我国应该将光伏产业机电设备制造产业组织起来,促使这些产业的企业相互配合,不断创新技术。

4.4 加强建设人才

我国有关政府以及部门加强创新和开发太阳能建筑产品的技术,也要对有关的建筑设计人才进行培养,持续提高专业人才的知识水平和技术能力,从根本上推动太阳能和现代建筑一体化产业的发展。

5 结束语

太阳能具有丰富的蕴藏量,不断开发太阳能,增加应用可再生能源,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在能源利用中的比例,对能源结构进行合理的调整。此外,市场增加了对太阳能建筑一体化的需求,此项技术也日趋成熟,开始扩大太阳能建筑一体化的应用。同时,随着人们不断提高对环境的要求,更多的人将会选择太阳能建筑一体化,节约更多的能源,创造更好的环境,创造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柴陆修,张旬.建筑节能对建筑设计发展的影响分析[J].门窗,2007(12).

[2]王兰.建筑材料在建筑设计实践中的应用[J].经营管理者,2010(23).

[3]张松.浅谈我国建筑设计中节能材料的应用[J].价值工程,2010(12).

[4]靳开岩.建筑节能设计的理念与应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1(08).

[5]李佩璇.浅谈太阳能建筑一体化在福建的应用[J].福建建设科技,2009(03).

[6]肖雯.浅谈太阳能与建筑的一体化设计[J].广东建材,2009(08).

[7]庄剑英.建筑节能与节能建筑材料[J].建筑节能,2010(5).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