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区域地理教学方法

区域地理教学方法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0 15:36:4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区域地理教学方法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区域地理教学方法

篇1

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试图从初中区域地理学情分析入手,探讨初中区域地理教学的有效方法,力求在课堂教学中实实在在地帮助学生掌握区域地理学习的思路、方法,掌握扎实的地理基础知识,形成分析与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建构学生的地理要素认知结构,实现知识的迁移,达到区域地理教学从典型事例总结出一般学习规律,真正让学生学习到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一、在教学上把握住“人――地”关系这条主线

不同的区域具有不同的区域特征,例如西北的干旱,青藏高原的高寒。这些差异性就是这些区域的典型特征,而这些差异性往往是由该区域所处的位置和范围造成的,所以也叫地域性。差异性是教学的突破口,但我们在教学中要牢记“人――地”关系这一条主线。“人――地”关系也就是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之间的关系。自然要素主要是位置、范围、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等;人文要素主要是经济与文化,经济包括农业、工业、第三产业;文化包括习俗、艺术(音乐、舞蹈、雕刻等)、服饰、建筑、宗教等。“人――地”发展关系的结构使区域地理的教学上升到要求学生辩证地分析人类生产、生活等活动,而不是停留在掌握区域特征的水平上。我们不仅要以“人――地”关系为主线组织教学,更要突出“人文”与“自然”相互影响的关系。

二、注意以点带面和综合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以点带面,就是围绕一个重点知识来展开整节内容的教学,这个“点”就是区域的最典型特征。例如,在关于西北地区众多的地理知识中,干旱的地理特征与其地理位置密切相关,同时它又引发了一系列的人文地理现象,因此,对西北地区的学习要紧紧扣住“干旱的环境及影响”这一重点知识展开:干旱的景观――植被(草原、荒漠、沙漠、绿洲),河流(数量少、季节性、内流河);干旱的成因――气候(由东往西的景观变化与降水多少的相关性),在此带出气候的成因――位置、范围和地形;干旱的影响――以牧业(牧场、畜种)为主,农业为灌溉农业(作物类型、特色)。

三、实现知识的迁移运用

区域地理教学的基点是地理要素和学习能力,所学习的每一个区域只是一个“案例”,要求学生学会从案例区域中抽取有同意义的、能迁移到其他区域的知识、技能和方法,因此,掌握必要的区域地理学习方法是知识有效迁移运用的前提。区域地理知识看起来零散分散,但学习的规律总是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为核心,推导地理要素间的联系,归纳区域特征,比较区域差异,并以人地关系为主线评价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探讨区域发展的问题。所以,比较法、归纳分析法、综合法是区域地理主要的学习方法。学生通过案例区域的地理要素学习后,能运用以上方法学会从案例区域中抽取具有共同意义的、便于迁移的区域知识、技能方法,在独立认识新的区域时,便知道从哪些方面去理解、认识和解释一个新学习地区的区域特征,知道从哪里和怎样获得需要的区域地理知识。例如:通过七年级地理下册亚洲地形的学习,学生掌握了地势决定河流流向的规律,在学习东南亚、中南半岛的地形时,也能从中推导出中南半岛河流自北向南流的特点。

四、运用比较法落实区域的差异和联系

区域地理部分内容繁多,知识零碎,容易混淆,运用比较法,通过横向联系、纵向对比的方式,就可以使区域地理的学习变得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了。

1.对比法使相同事物突显差异。以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分布为例,对比其在北美洲和欧洲的分布特点。

相同点:都分布在40°―60°的大陆西岸。

不同点:北美洲仅限分布在西部沿海的狭长地带;而在欧洲的分布却较为广泛。原因:主要对比地形因素。

篇2

近年来,区域地理在高考题中的内容越来越多,比重也越来越大。从高考命题者角度看,区域地理是实现高中与初中地理、自然与人文地理综合的最好结合点,是考查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阐述、评价、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最好载体。因为世界地理、中国地理部分是高中地理知识的必要载体,考题往往以区域地理为背景,整合高、初中地理内容,将学科主干知识通过区域地理的形式体现出来。从学生的答题实际情况看,学生学科内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较弱,解答以区域地理为背景的综合题时失分较多。

问题:高中学生在区域地理的学习时感到内容分散,停留在记忆知识点的层次,无法有效地掌握对区域地理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只要做区域地理分析的综合题就茫然失措。

要求:区域地理教学中要解决的问题:

1.空间体系的建立。

2.区域整体或局部特征的概括。

3.地理要素的关联和规律。

解决:

一、空间体系的建立

要构建师生“脑中的地图”。

在地理高考中各类地理图、表占有重要地位,教师要经常对学生强调,学好地理的关键在学好地理图表,尤其是地图。要让学生经常性地填绘地理图表,使他们养成以图表辅助思维和记忆的习惯。尤其是复习有关经纬线、时区计算、太阳高度角和中国、世界区域地理的分布、气候等内容时,图表更是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大量地填绘地图,尽快帮助学生形成“脑中的地图”,这将会使学生今后的学习事半功倍。

二、区域特征的概括

研究《高考说明》,对于地理学习和复习,我们最需要让学生得到的是:1.系统化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2.提升地理学科能力。在区域地理的教学中,最常见的任务就是第1个需求。在近年来的高考中,给出一个区域,然后要求归纳区域某些方面的特征题越来越来多,符合高考命题的风向――强调学生提升地理学科能力。

教学对策:区域特征的结构框架构建。

1.自然特征。(1)地理位置特征:半球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2)地形特点描述:①地形组成(主要地形类型);②地形分布,延伸方向;③地势特点(起伏大小、倾斜方向);④特殊地形地貌;⑤海岸线特征(长短、曲直)。(3)区域气候特点描述:①气候类型和气候分布;②气温特点(冬夏气温高低、气温季节变化,温差大小、温度带);③降水特点(降水总量、降水空间分布和季节变化、水热配合情况、干湿状况);④光照状况;⑤气象灾害。(4)河流水系、水文特点。水系特点:①河流长度、流向;②流域面积大或小;⑧支流多或少;④河网密度;⑤落差大小或峡谷数量分布(例如长江上游水系特点:落差大,多峡谷,支流多,金沙江段自北向南流,流域面积小;川江段自西向东流,流域面积较大。分析金沙江段流域面积小的原因:因为流经地区河谷狭小,汇水面积小,所以流域面积狭小)。水文特点:①流量大小;②汛期长短、汛期出现在哪个季节;③水位季节变化大小;④含沙量大小;⑤有无结冰期及其长短,有无凌汛;⑥水能;⑦流速。(5)植被、土壤特征。植被:①类型;②水平分布规律;③垂直地域分异是否显著。土壤:①类型;②分布;⑧特点。

篇3

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最基本的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地理课程标准体现了国家对不同学段的学生在地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阐述了地理课程的结构体系和地理教学的指导思想,规定了地理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要求和必须学习的知识和技能,设计了相应的学习活动,提出了教学、评价和课程资源开发的具体建议,它对我们全面了解高中地理教学的要求,明确章节教学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把握教材

新课程改革促使我们改变传统的地理教材观,由单一教材向多元教材转化,由被动依赖教材向主动构建教材转化。地理教材是一个复杂的知识系统,由课文、图像、阅读、活动和作业等多个部分组成,它们体现着深层次的课程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多种版本的教材为我们的学习提供了充足的材料。在新课程理念下,课程标准是教学的准绳,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途径和手段,“运用教材而又不拘泥于教材”是新课程地理教材使用的基本原则。因此,分析和处理教材对地理课堂教学设计显得极其重要。分析和研究教材要遵循从“整体一部分一整体”的思路,既在概要领略教材全貌后,再将教材层层分解,最后全面掌握教材的内容。

三、了解学生

学生不仅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也是教学活动中的核心。因为,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任务的完成,主要依赖于教师对学生学习需要和学习水平的掌握程度。所以,在分析和研究教材的同时,也要了解和分析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水平,从而更好地为地理课堂教学设计提供背景和依据。要了解和分析学生,就要了解和分析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把握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生理心理特点,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调整、补充和删减教材。

四、设计课堂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是教学设计的核心,它主要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媒体等教学基本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进行规划和设计,为教学实施提供具体的设计方案。在地理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学过程要在教学进程的编排和教学环节的组织上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以获得地理基础知识和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形成科学的地理观念,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进程的编排上,要由传统的教师传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这种单向、封闭的教学形态,向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多维、开放的教学形态转变。

五、制定课堂教学策略

地理课堂教学策略是指在一定教学观的指导下,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地理教学,根据特定的地理教学内容,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一系列活动方式、步骤、手段和技术的总和。构建地理课堂教学策略追求的目标:改变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发现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观念。

六、选择课堂教学媒体

篇4

一、初中地理教材中地图的分类

在初中的地理教学中,教材中的地图课根据其科学体系将其划分为以下的三种类型:

(一)自然地图

在初中的地理教材中,自然地图指的是用来表示自然现象或者是表示事物发展变化过程的一些列符号,在教材中多用来表示经纬线等示意图,或者是表示地表地势的地形图,也可以是表示地域地区等的区域图,还可以是表示气候类型等的自然要素图等等。

(二)人文地图

在初中的地理教科书中,关于人文地理学这方面的内容主要涵盖了经济和区域这两方面的知识内容,因此,地理学课中的人文地图主要有人文要素和区域这两方面组成。其中人文要素指的是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所形成的关与地理分布的地图,这里的人类活动包括语言、行为等等。而区域地图则指的是特定区域的轮廓图,可以表示轮廓较大的到七大洋五大洲,也可以表示简单的市和区等。

(三)综合地图

初中地理教科书中的综合地图指的是在地图中不仅有自然地图的内容,还有人问题图的内容,并且这两种地图之间相互联系且没有明确的主次关系。然而要注意的是,综合地图中的内容要根据初中生的实际情况和认识水平进行合理的取舍,以防内容过于杂乱反而加大教师教学的难度。

二、初中地理拓展地图教学法的方式

结合上述初中地理教科书中的地图类型,初中地理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以下的方式来拓展自己的地图教学法,从而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效率课教学质量。

(一)程序化的地图教学法

地图法是初中地理教学中最常使用的方式之一,通过地图法的教学方式能有效强化初中生的空间分布进而分配概念,虽然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加强对地图的理解,但却不能保证地图内容的简洁。因此,教师在使用中地图教学法时可以通过地图的前挡选择来帮助自己拓展地图教学的方式,并且教师在焦旭过程中可以将所讲述的内容与地图相结合,形成一套程序化的地图教学方法。通过这样的方式,教师不仅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了解地图在地理学习中的重要性,也能在很大程度上加强学生对地图内容的理解能力,从而使地图成为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的第二种语言。

(二)方法化的地图教学法

在地理教学的课堂上将地图教学法更加的方法化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掌握地图的特征,教师在课堂中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方法使地图教学法更加方法化:

1、多重表征法。这种方法的使用是为了帮助学生掌握不同区域的特点,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利用与课程教学内容相关的地图对区域特征进行说明,并结合地图中的自然、人文等特征对学生的知识面进行拓展,从而有效加强自己的课堂教学效果。

2、区域比较法。地理这门学科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就是区域性,而区域比较法在地理教学中的使用其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因此,初中地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适时地引入区域的比较,使学生对课堂知识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进而拓展他们的独立思维。而如果在地理的教学中不能将区域之间进行比较,那么地理教学的过程将不具备连贯性,并且会导致学生产生混乱的意识。

3、问题指向法。在初中地理的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问题指向的方法来对地图中某一区域的特征进行总结,并探讨该区域地势环境形成的原因以及该区域在发展进程中由于变化而产生的问题。这主要是因为,以地图教学法的方式来进行地里的教学,首先就必须要明确课程知识的指向,从而才能从知识的指向中寻找最适用于课堂教学的地图。

三、实践化的地图教学法

篇5

1 高中区域地理教学的正确定位

(1)通过对高中区域地理教学的正确定位,可以起到一个良好的教学开端作用。这首先涉及到学习评价方式上。为了顺应时代的需要,教师需要进行传统教学方法的更新,进行评价方案的更新,保证其科学性及其有效性,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学生学习态度的分析,进行其学习习惯等情况的分析,从而针对高中生的心理状况及其相关方法进行科学性的评价。要让学生了解到区域地理的学习重要性及其实用性,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效等级评价方式的应用。

区域地理的教学要注重活学活用,随机灵活。比如在区域地理教学环节中,教师可以进行一些旅游安全知识、环境保护知识等的穿插,让学生实现学习情感及其教学目标的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激励的重要作用,注重学生的学习激励,特别有利于学生的长久学习,这有利于帮助后进学生,进行高中地理活动的学习,有助于其能力的培养及其情感的养成,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地理学习自信心。

(2)在课程目标定位模块中,教师要进行不同阶段目标的定位。比如进行教师教学目标及其学生学习目标定位的结合。这就需要教师进行预期的教学目标设计,要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的提升。这就需要引起相关教师的重视,保证对教案的良好设计。这离不开教师对整体学习流程、活动设计、数据应用等的了解。这就需要学生做好积极的课后预习工作,在课堂讲授模块中进行学生学习目标的检查,及时的做好教学及其学生学习的总结。保证学案教学过程中的学习目标的总结。这就需要教师进行悬念的设置,保证日常生活常识的捕捉,保证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激发,进行学生的学习效率的提升。

2 多元化的区域地理教学方案

(1)在信息化教学的今天,区域地理教学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进行辅的教学。比如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进行音频、3D图片、投影仪器等进行区域地理教学内容的展示,让学生更加形象及其直观的进行地理知识的掌握,保证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的提升。比如在非洲板块教学过程中,笔者习惯先花些时间奠定学生的基本知识层次,再进行该大洲各个方面特征的教学。在该教学模块中,笔者也会进行趣味性教学的结合,比如播放动物世界的一些非洲豹视频,让学生从这些趣味性的音频中,进行非洲自然环境特征的发现。在课余时间,再引导学生进行手头资料的查阅,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及其方向进行非洲区域性特征的了解、分析,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在实践教学中,笔者也会针对实际情况,展开分组教学,比如注重课堂巡走教学。针对学生的学习劣势进行教学补充。比如在亚洲区域地理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对于亚洲的地形、气候、位置等知识的了解比较牢固,对于一些引申性的知识了解比较浅。这时候笔者就充当一个引导的作用,让学生将亚洲的位置、地形、气候等进行串联思考。比如为什么东非大裂口如此的深邃,这与其非洲的某些区域特征有什么关系?又如为什么撒哈拉沙漠如此的严酷少于,这与非洲大陆的某些区域地形有什么样的联系。提示学生进行气候、地形与人类活动等的串联。

(2)除了上述几个教学关键点,在实践教学中,笔者也注重对教学思维的更新。这就需要保证学生的不同模式训练模块的更新,保证学生的多样化教学模块的开展,保证学生的多元化学习方法的协调。这就需要教师进行思维模式的转变,进行教学目标的串联,保证学生的学习层次的深入,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能力,保证区域地理课程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保证效率性教学、娱乐性教学、实践性教学等的结合。比如对比教学方法的应用,可以在区域地理教学过程中,进行地理位置、气候特点等固定分析方法的应用,针对不同大洲的区域情况进行相同套路的应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