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小学阅读的培养

小学阅读的培养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0 15:36:4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小学阅读的培养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小学阅读的培养

篇1

语文是负载文化的交际工具,“是发展儿童心灵的学科”。让语文教育适应未来发展需要是语文教育改革的目的,因此,无论是从语文的工具性还是人文性角度讲,都必须重视语文课外阅读。新修订的《语文教育大纲》在教学的总要求中提出:“良好的阅读习惯。课外阅读的总量六年制不少于150万字。”这一明确而又具体的要求向我们小学语文教师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完成《大纲》中提出的阅读量?因而,培养学生读书的习惯,就成了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在这个信息膨胀的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学生在获取知识的方式上已有了更大的选择余地,面对异彩纷呈的影像信息,书显得更加乏味,越来越多的孩子从小不愿读书,既便是读也喜欢读一些连环画类的书,还有的孩子根本没读过课外书,即使是爱上网的孩子也很少有在网上阅读的。作为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和应对各种类型的检测考试,往往只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写作能力的培养,忽视学生阅读习惯和能力,尤其是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因此,根据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我为了培养小学生阅读兴趣,力求探索培养小学生阅读兴趣的方法和途径。 

一、利用多媒体课件,激起学生学习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这样的理念:“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多媒体是时展的产物,恰当的运用,能对教学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它有我们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比的优越性。它是包括音乐、动画、图片文字、色彩、声音、音响等为一体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把课文内容制成课件,利用它给学生上,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对银幕上的一些知识体系特别感兴趣,在兴趣的带动下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去。 

二、围绕读书开展益智、健身、有趣的活动 

少年儿童,尤其在小学和中学阶段,他们活泼好动,兴趣广泛,最富于幻想,最易接受新鲜事物。渴望认识生活,认识周围世界。常常会问,这是为什么?那是为什么?对什么都感兴趣,见到一朵花而产生喜悦心情,见到别人画画,他也想学画画。广泛的兴趣能使儿童接触和注意多方面的事物,获得丰富的指示,开阔眼界,增长才干,提供形成中心的可能性。根据这一特点,可以组织各种丰富多彩、健康有趣的活动来引导孩子们读书,寓读书于活动之中。少年儿童直观感受和观察能力较强,在专人指导下,能使兴趣深化。把兴趣变成乐趣,再把兴趣与远大目标和理想相结合变成志趣。 

三、为培养读书兴趣,要经常讲解读书的重要意义并把读书和青少年远大理想结合起来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古今中外的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例如:爱迪生、鲁迅、高尔基、华罗庚等人无不是从小酷爱读书,从书籍中吸取丰富的营养,使自己的脑子变得日益聪明起来的,伟大的文学家高尔基说过,“热爱书吧……这是知识的源泉。”莎士比亚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像鸟儿没有翅膀。”伟大的科学家培根说过:“读书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与笔记使人精确。”这些伟大的名言足以说明读书的重要。一个人从小养成读书的习惯将受益一生。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张广厚、杨乐,科普作家叶永烈都是由于他们在少先队员时,参加了读书活动,引起了专业的兴趣,才一步步深造,自学成才的。 

为培养读书兴趣,推动课外读书的开展,学校领导和少先队的辅导员应经常利用队日开展读书活动,表扬喜欢读课外书的同学。举办读书心得交流会,介绍自己的读书方法等。并把开展读书活动和树立远大理想结合起来。教育学生读书,不是为了个人的奋斗而实现崇高的一个组成部分。一个人如果没有追求人类进步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念,他的读书兴趣也不会持久,而且任何一种兴趣也只是暂时的。只有理想才能激发人的兴趣,并保持旺盛持久的读书热情,成为潜在的学习动力,使人奋发向上。 

篇2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8-255-01

“让学生主动自读,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这是在教学中落实新课标中强调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与学生积极互动,要创设让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如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主动自读,以培养他们阅读能力呢?

一、培养阅读兴趣,让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方法

教师在设计阅读教学思路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在一节课的不同阶段设计多种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并做出适当调整。小学阅读能力的培养由于受小学生年龄特点的制约,很容易使学生对训练失去兴趣;从而失去动机。因此,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加强情感投入,激发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双边活动的顺利进行,需要融洽的师生感情作基础。教师热爱学生,关心学生,时刻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理解、信任、关怀和鼓励。这样,不仅会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赖,而且教师的言行也将会成为他们学习的动力,进而提高他们的学生兴趣,从而产生学习欲望。

选好阅读材料,引发学习兴趣。在阅读训练中,教师一方面要挖掘教材中的兴趣因素,另一方面要注意捕捉学生生活中的兴趣点,并善于把学生虽有所感动却有不甚明白的课外问题恰当地引入课堂。这样不仅能保证阅读教学组织地系统、严密、和深入,心驰神往地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尝到学习的乐趣。

利用学习成果,发展学习兴趣。兴趣总是和成功的喜悦紧密相连,当学生在学习上有所收获或进步时,心情兴奋,轻松和愉快,同时能对学习产生自信心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条件,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并且要不断强化使他们的成功欲望越来越强烈,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充分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智慧水平。

创设学习情境,培养学习兴趣。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参与掌握知识的感情,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在训练中,我们将通过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愿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学生自主选择阅读内容,提升求知欲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尊重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如教学《听听,秋的声音》一课,教师为学生展示一幅幅精美的图画。课文从大树落叶、蟋蟀叫声、大雁飞行三个方面写了秋的声音,可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选择最喜欢的一种声音,进行阅读欣赏。激发学生走进课文的欲望,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已达到教学目的。

三、自主选择阅读伙伴,培养合作学习的习惯

课堂上教师应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要做好这个过程,学生应先读课文,发现问题,再提出问题,最后经过反复读取解决问题。学生可以自由组合,探讨解决问题。如教学《荷叶圆圆》一课时,可根据课文内容分为青蛙组、蜻蜓组、露珠组和小鱼组,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兴趣,选择参加各组的讨论表演。这样既战胜了学生的聪明才智,也达到了合作学习的目的。

四、引导想象,丰富学生表达的内容

篇3

当前小学生语文阅读的现状主要是阅读的语文作品比较少,这是由于全国范围内不同地区之间的条件差异和对语文阅读教学的理念不同造成的,使得小学生接触到的语文作品偏少。另外一个原因是语文阅读教学对小学生来说是一件较为枯燥和单调的学习过程,他们的身心特点表明他们对一些语文作品没有接受能力,超出了小学生的理解范围,因此,会让小学生认为阅读是比较困难的,这就让小学生对如何学习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产生了抵触和排斥,而阅读本身也就无法吸引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了。

当前的小学生学习负担重,课后作业繁多,再加上家长为了给孩子“开小灶”,要不就是请家教,要不就是报了各种各样的兴趣班或者补习班,大量的上课时间和训练时间占据了小学生几乎所有的业余休息时间,予以阅读的时间无法保障,而小学生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也无法保证。因此,在无法保障小学生阅读时间的情况下,要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小学生的阅读技能是不可能实现的。但是,阅读又对小学生的语言表达以及对语言的理解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也对小学生未来的语言能力有着基础作用,所以,如何保证小学生语文有效的阅读时间是培养小学生阅读兴趣的前提。

二、小学语文阅读兴趣培养的重要性和意义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小学生学好阅读的推动力。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对阅读兴趣的培养主要是通过拓展小学生的阅读量来实现,这不仅可以开阔小学生的视野,帮助小学生提高理解能力和阅读写作能力,还可以帮助小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与积极向上的道德品质,锻炼小学生良好的气质。一旦小学生具有了阅读的兴趣,形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那么小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寻找自己喜欢或者感兴趣的阅读机会和语文作品,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得精神、心灵以及能力上的满足,从而对阅读产生愉悦的心理体验。反过来,小学生主动获得的知识能力以及内心获得的愉悦的知识体验会增加小学生继续阅读的兴趣,从而形成良性循环,这种良好的阅读兴趣对于小学生未来的语文学习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说会让小学生未来的成长和发展受益匪浅。

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正处于萌芽的关键期,因此,他们对于知识的渴求以及对外界事物的好奇心非常浓厚,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满足学生对求知的欲望,同时,家长也应该支持和引导小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慢慢地鼓励小学生独立自主地寻找课外书,获取阅读的满足感。

三、培养小学生语文阅读兴趣的主要策略

第一,教师和家长要善于精选出适合小学生语文阅读的读物,并且适当地引导小学生阅读。小学生正处于好奇心和求知欲非常强烈的阶段,面对各种类型的书籍,小学生往往会难以取舍,无从选择,比如,他们会对冒险、神话、勇敢和童话的故事比较感兴趣,因此,语文教师可以结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以及不同学生的性格特点与认知 水平,向学生推荐或者精心挑选适合小学生心理需求的经典语文阅读书籍。尤其是对于一些弘扬正义、善良和美好的、具有正能量的语文阅读读物要大力提倡,如果条件允许,教师可以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体验,从而激发小学生语文阅读兴趣。

第二,小学语文教师要积极指导小学生掌握正确科学的语文阅读方法。正确的阅读方法可以让小学生的语文阅读产生事半功倍的阅读效果,一是要充分利用小学语文教材,以课本为出发点,在课本阅读的基础上展开课外阅读,不能急于求成。二是语文教师要对学生的各种阅读书籍进行合理的分类,并对不同的阅读类型进行阅读的指导。比如:小说、寓言、科普等类型的书籍,哪些适合精读,哪些适合粗读都要给小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同时,要给小学生传授阅读的技巧,用科学的方法提高小学生的阅读效率,培养小学生高效的阅读习惯。

篇4

二.小学生语文阅读技巧的培养方法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技巧能促使他们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效率,有助于加速学习的进程;还能增强学生捕捉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使学生养成思考的习惯,并学会运用各种不同的思维方式解决阅读中的问题;良好的学习技巧更是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中介。阅读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阅读技巧的掌握与否,需要教师的培养和引导。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文阅读技巧呢?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灵活处理

从根本上讲,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感悟、理解、欣赏、吸收、评价的过程。所以教师首先要灵活处理语文阅读教材,从教材中挖出有利因素培养小学生的阅读技能。首先,教师要深入领会《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并自觉、合理地将它们融入每个单元、每篇课文的教学中去,有的放矢地提升小学生的阅读技能。第二,教师要通晓语文教材体系。语文教师一定要通读全套教材,从整体上把握编者编写教材的意图、编排体系,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有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帮助学生形成层次清晰的知识体系。第三,教师要精读全册教材,把握单元组合的规律。第四,要吃透每篇课文,依据它在单元整体中所处的位置,提出每篇课文的教学要点。最后,教师要灵活处理教材。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只是一些成功地运用语言表达思想的范例。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阅读教学中教师、学生、文本之间不仅仅是知识的交换、信息的传递,还有意义的分享、灵魂的碰撞和精神的融通,课文意义就在这种动态的过程中生发,直到无限。

2、以读为本

顾名思义,阅读课就是读书课,阅读教学就是教师指导下的看书读书活动。因此,培养阅读技巧的第一要务是读。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必须重视阅读实践,要以读为本。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阅读方法的掌握与运用,必须通过自主的阅读实践实现。以读为本,必须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要充分安排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切切实实地去读书。要让学生主动地读,自觉地读,读出情,品出味,悟出效,习得法,激活思,最终形成独立阅读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取代教师的“一言堂”,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感悟、体验来补充教师的见解。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自读,然后提出自己的疑问,并组织学生进行互相讨论,在“头脑风暴”中,学生必能得出新的见解,新的想法,阅读课教学目标的完成,最终都是要通过学生的变化来加以体现。当然,阅读课强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不是抹杀教师的主导作用,也不能光是让学生读,教师还要进行范读。在范读过程中,教师要付诸足够的感情,带领学生进入一个新奇的世界,张开想象的翅膀,与作者一起产生心灵共鸣。在教师的带动和指导下,学生必能以新的状态投入阅读活动,得出自己对文章的独特理解。

3、珍视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珍视”即珍惜重视。“独特”,即独有的、特别的,具有个性的,包含学生个体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和价值取向。这一理念深刻地揭示了阅读教学的本质,即学生是阅读的主人,阅读教学应体现学生自读自悟,鼓励个性化阅读教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就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富有创见的教师会注意营造良好的阅读情境氛围,激发学生完全敞开心灵,自由自在地显出个性去阅读,把阅读学习的过程当作自己生命体验的过程,真正融入作者的感情世界,与作者进行心灵的沟通,进行生命的对话,从而促进学生个性、情感积极健康发展。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创设活动情境。从突破教学重点入手,使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以跃跃欲试的心态参与阅读活动,提升对文本的认识,对文本的感悟。也可以营造想象情境,依据对作品语言的描述,借助音乐、图画等道具,启迪学生在头脑中再造出相应的场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从中获得新的启示。

4、培养语感

在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中不止一次提到:“阅读教学要指导学生正确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增强语感,锻炼思维。”“阅读教学要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文章的能力。”“阅读要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过程中增强积累,发展语感。”由此看来,语文阅读教学必须注重学生语言积累,培养发展学生的语感,这已经成为语文界的共识。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内涵的直觉领悟能力。人们对语言文字的表层理解和“言在意外”的深层次的理解,都需要凭借语感,才能领会其中的含义、情味和旨趣。培养语感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形成,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语感不是与生俱来的,必须通过必要的途径,采取必要的手段进行培养训练才能获得。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广泛接触并积累语言材料,强化语言训练,鼓励想象联想,加强朗读和诵读等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多读、多说、多听、多记忆,厚积薄发,促进其语言经验、知识向语言能力转化,形成良好的语感。另外,教师要在阅读课堂上多创设问题情境,强化小学生的学习动机,以此增强他们对问题的直接敏感力,提升语感,从而锻炼他们的阅读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地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探究的欲望,从而激励学生去自主、能动、积极地思考。

5、注重课外

首先,要重视课内外沟通。一是加强课堂内外联系。学生阅读的内容绝不应囿于教科书。教师可以在课前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可以在课中穿插阅读相关文章,还可以指导学生课后开展拓展性阅读。二是加强校园内外沟通。《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教师可带领学生走出校门,参观、访问、参与社会实践,鼓励学生利用节假日随家长外出旅游,开阔视野,增长见识。还可以引导学生听广播、看电视、上网,利用现代视听手段,拓展语文学习渠道。三是加强学科之间融合。学科间的渗透和融合,是现代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语文是文化的载体,阅读材料中必然包含有社会、自然的知识,包含有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因素,这就使得语文课程的阅读教学与科学课、品德与生活课等课程的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阅读作品尤其是文学作品有很强的艺术性,这使阅读教学与艺术课中的音乐、美术息息相通。因此,阅读教学要主动与其他学科联系,加强融通,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其次,重视课外阅读。《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并提出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小学不少于145万字)。这种开放的阅读教学观,对于学生拓展文化视野、积淀人文素养、丰富思想内涵,优化言语能力具有长远的积极效应。

篇5

小学时期是孩子们识字的重要阶段,而阅读是识字的主要途径,且大量的阅读有利于提高识字质量,巩固识字效果。同时阅读还是孩子们的精神大餐,它直接影响着孩子们今后各方面能力的发展。“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提高阅读能力即能提高写作能力。那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笔者在此粗浅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可以去阅读。首先,使学生在阅读中找到快乐,让他们觉得读书就是一种享受。正如遇到美味的食物,想好好享受一番。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运用优美的情景导语,让学生产生阅读的欲望,迫切的想知道是怎么一回事,教师还要尊重每一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不同情感的表露。如哭、笑、悲、唱等等,不嘲笑,不讽刺,这样让课堂轻松,学生愉悦,从而激发兴趣;其次,班级、学校多开展一些如讲故事比赛、诗歌朗诵、谈读后感等活动,让孩子们有充分展示自己的平台,抒感的场所,激发他们的表现欲,由表现欲促进学生自主阅读意识,从而激起孩子的阅读兴趣。笔者在教学中尽量多地创设竞争和成功的机会,让学生体会到通过自身努力取得成功获得快乐,感受到努力的价值。

二、营造良好的读书环境

1.发挥学校图书室的引领作用,在学校范围内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

学校图书室可以开展一些激励活动,鼓励学生借书、读书。如开展读书小博士、读书小能手、读书“三人行”等活动。每年设置奖项,评出“月读书能手”、“学期读书能手”、“年读书能手”,评出“班级读书能手”、“学校读书能手”。在这些一系列活动的引领下,激励下,学生有目标、有信心、有兴趣,无负担,在无形中进入了阅读,进行阅读实践,并且会逐渐喜欢上阅读,进入阅读的佳境,形成阅读的良好习惯。

2.发挥教师的引导和激励作用,在班上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

教师要给学生推荐好书,和学生一起谈论好书。在班级开展一些读书活动,如开展班级读书会、班级经典诗文诵读比赛、童谣朗读比赛等。小学生争强好胜,为了在活动中取得好成绩,会努力去阅读的。

3.培养“亲子阅读”, 构建良好的家庭阅读环境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所有那些有教养、品行端正、值得信赖的年轻人,他们大多出自对书籍有着热忱的爱心的家庭。”吉姆·崔利斯《朗读手册》上也有这样一段话:“你或许拥有无限的财富,一箱箱珠宝与一柜柜的黄金。但你永远不会比我富有,我有一位读书给我听的妈妈。”可见培养 “亲子阅读”在学生课外阅读当中有非常重要作用。学校或者班级利用开家长会、家访、电话等方式和家长交流,让家长认识到“亲子阅读”对孩子成长的影响,让家长每天抽出半小时陪伴孩子阅读,逐渐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三、教给孩子阅读方法

篇6

在阅读过程中,不同的阅读任务运用不同的策略和技巧,阅读策略和技巧的练习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一)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词是句中最小的、能独立使用的、有意义的语言单位”,它是语言的“建筑材料”。 词语的理解关系到整篇文章大意的把握,很多小学生常常感到阅读难,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基础不扎实,不能准确把握词义,读完文章不知所云。小学生在阅读别是碰到生词,可根据上下文的信息和句法去推断词义。当然在词义理解方面,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可引导学生自觉地运用工具书,比如查字典、联系上下文、变换句式等多种方法准确理解词语;教给学生词语理解的方法,适当进行理解词语的练习,打好扎实的基础。(二)预测内容。在阅读过程中不断验证和修正自己预测的过程。(三)学会快速阅读,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快速阅读法是指人们从文献资料中获得有用信息的阅读方法。它强调阅读速度要尽可能迅速,将注意力集中在寻找关键词、句、段中,用较快的速度,边阅读边理解边记忆,使阅读处于一种十分活跃的状态中。(四)默读法 。默读是语文学习中最经常使用而且也是最重要的训练阅读方法之一。新大纲中规定从小学二年级起开始默读。默读跟朗读不一样,朗读讲究“三到”,即眼到、嘴到、心到;默读只讲究“两到”,即眼到、心到,默读时只能用眼睛看,不能用手指着字一个一个读,更不能读出声来。要求较高的默读,要做到边看边思考,而且要有比较快的速度。边看边思考,就是要把每句话、每段话的意思看懂,读完一段就想一想,这一段大意是什么,最后把大意连起来,概括出全文的主要内容。特别是篇幅较长,内容又浅显易懂的课文,多采用默读的形式,但只了解主要内容还不够,还要再深入地想想,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和语文特色。阅读课外中长篇小说,一般也采用“眼看心到”的默读法。?如果在阅读教学中能做到以上几点,长期以往,学生的阅读能力一定会提高。

二、整体理解

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生词、难句是在所难免的。如果碰到生词、难句就追根刨底,孤立地思考,其结果不但影响了阅读速度,也不利于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应养成从文章的篇章结构入手,越过少量生词、难句所造成的阅读障碍,领会文章的主体思想,理清文章的脉络层次,然后从整体上对词句进行推敲,攻克难关,最后又回到对全文进行归纳总结的良好阅读习惯上。使阅读从感性认识进一步升华形成理性认识,从而加快阅读文章的速度,提高对文章理解的正确性。

三、阅读后——语篇的有效延伸

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虽然主要依靠课内阅读,但不能仅仅满足于此。课内阅读是基础,课外延伸是补充。要想真正提高阅读能力,必须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所谓“功夫在课内,提高在课外”。 首先要大量阅读。积淀是阅读的基础,只有达到一定量的积累,才能逐渐形成较强的语感。有的同学很注意语文课本的阅读,尤其是很注意倾听老师的讲解,这固然是好的,但只着眼于个别“范例”的咀嚼显然是不够的。?实践经验证明,课外阅读不但能促进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还能有效促进学生语文综合技能的发展。选择一些与课堂上教学内容相关的拓展语篇,既可以帮助学生巩固课堂的学习,又可以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这样,语篇中的句型内容与课堂上所教授的句型内容紧紧相扣,既能达到巩固旧知,提高阅读效果的目的,又使学生拓宽丰富知识。

四、带着任务阅读

许多实践证明,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让孩子带着任务去阅读的有效性是毋庸置疑的。因此,给孩子课外拓展语篇的同时应给予一定的任务,如:(1)给文章取个小标题。(2)回答与文章相关的几个问题。(3)联系上下文猜几个生词的词义。(4)判断与文章相关的句子。“倒读法”也是一种有效的阅读方法,即带着问题阅读,目的明确,容易集中,能及时抓住文中与解题关系密切的信息,从而节省了阅读 时间。“倒读法”对表层理解的题目(提问时间、地点、原因等)效果最好,对深层理解的题目,要从短文的整体内容出发,进行概括和总结,分析所提供选项,做出准确的判断。

五、要掌握阅读的规律

无论是培养基本技能,还是为了应试,要提高阅读能力,首先要了解文章的体裁,不管是课内还是课外了解文章的体裁是为了确定阅读方法,因为,不同的体裁的文章需要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对于任何一种文体的文章,我们都要搞清楚作者写了什么、怎么写的和为什么写,这是阅读的一般规律。不同文体有不同特点,这是特殊规律。比如记叙文,要抓住记叙要素、叙事线索和语言的生动性。记叙文以叙事为主必定有三个要素:情节、人物和背景。情节的发展多以时间、地点的转移为线索。因此,阅读记叙文时,必须抓住时间这条线索,以人物为中心,弄清故事的发生、发展、结局。而说明文要抓住事物特征、说明方法、说明顺序和语言的准确性。小说因其特定的情节制约而给人以“不到结尾不见分晓”的感觉。议论文的特点是作者往往“开诚布公”,一落笔就点明话题或观点,读议论文要注意文首也就不言而喻。再如议论文和说明文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段落大多有主题句(较多地出现在段首或段末),要抓住主题句,发掘每一个主旨,弄清文章的中心论点,以便更加详细地预测文章的内容,吃透整篇文章的表层及深层含义。

篇7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0-0071-02

1.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大的动力。我们要激发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因为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是不同的,我们还要根据不同学的性格、爱好和阅读材料的内容等特点,采用不同的手段跟方法让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为了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他们的心灵,教师应该指导学生认真阅读、品味,使他们在阅读中发现自我、提升自我,使鉴赏活动成为他们的自觉修养过程。

2.教给读书方法

有的学生读书喜欢凭借自己的兴趣,对于那些具有曲折故事情节,形象生动的内容就会认真读,而对于一般的材料,则是走马观花地浏览。有的学生虽然读书认真,却不懂得吸取书中的知识和信息,不知道学习里边的写作技巧,更不会将之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因此,这样的读书方法效果甚微。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给学生介绍一些巧妙的方法。所谓"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学生就能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课内学到的阅读方法在课外阅读中加以实践应用,促进知识和能力的迁移,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方法一:浏览性泛读。这种阅读方式就是需要学生有足够的阅读时间,有足够的兴趣,在无需仔细阅读材料内容的时候,通过观看标题、前言、目录等,对文章的大体内容了解一下,这样就能在时间不多的情况下获得文章中有价值的信息。

方法二:探求性速读。这样的阅读就是为了快速阅读,做到"四块"即阅读过程"看书快",看到信息"识别快",识别内容"理解快",理解内容"记忆快"。这样的阅读能使学生信心高涨,兴趣也会得到增加,还可以提升学生的记忆力等。

方法三:品味性精读。阅读文质兼美的文章。在阅读这样的文章的时候需要一定的耐心和细心,在阅读的时候认真揣摩作者对他的构思和立意等,还要不断消化文章中的优美语句,在看到喜欢的语句的时候可以标注下来,反复阅读。这种阅读方法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方法四:不同文体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阅读童话故事,重在抓住情节;阅读人物传记,关键是理解人物的形象;阅读诗词,紧扣关键词领悟意境;阅读说明文,明确事物特点等等。

3.利用"问题"在感悟的基础上提高阅读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俗话说:"读书不思考,犹如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在阅读的过程中没有思考,阅读就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白白浪费宝贵的时间和精力。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可以在阅读之前为学生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疑问进入到思考的过程中。但是需要教师注意的是,学生由于成长的环境不同,性格不同,背景经历不同,他们对文章的理解也是不同的。因此,教师要分层次进行指导,提出不同的问题。例如,在学习《黄山奇石》时,让学生共同讲讨论学法"你认为用什么方法来学习这课?"学生通过讨论都认为学习这课首先要从"学习提示"开始,然后从课题入手,再根据课后问题来帮助学习课文。课后第一题:"朗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黄山哪些奇石,具体写了哪几块奇石的样子?"这是要求学生通读课文时做到边读边思考,从而了解课文内容;第二题:"默读课文第三段,说说这一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是提醒师生这是本文的训练重点,要求重点学习和掌握;第五题:"依照课文第三段说一段话,介绍下面两块奇石:天狗望月、仙女弹琴。"这是学习课文第三段"并列写法"后,进行知识迁移而设计的,让学生读写结合学以至用。由此可见,在学习课文时如果学生都能分析、研究一下课后问题,就能使它们在阅读中发挥"导游"的作用,使学生在学课文时,少走弯路。

4.读说结合,在说话中提高阅读能力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读"与"说"是对文字信息的输入输出,让学生要在说中将对课文中理解的内容表达出来,"读"与"说"的有效结合,才能达到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如在教学《狐狸和乌鸦》一文时,我让学生发挥想象,以"肉被骗走以后"为题编个小故事。这时学生的兴致高涨,思维也像打开闸门的水,喷发而出。学生滔滔不绝,而且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各有各的理由,各有各的想法,各有各的结局。读书、说话、情感陶冶三结合,在说话中提高了阅读能力,真是益处多多。

5.辅导学生做读书笔记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句话充分说明了笔记的重要性。读书笔记的形式有很多。包括:摘抄型。比如对阅读材料中一些优美的语句等进行摘抄。提纲型。就在在阅读结束,对阅读材料有一定的了解后,用提纲挈领的方式将材料的主要内容记录,从中学习表达事物的方法。感想型:在阅读完一个材料后,将自己的感想和领悟记录下来,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质。联想型。即是通过自身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把握,通过联想和想象,改编故事,续写故事,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我们要通过提示范例,摘录讲评,交流感想等方式,提高学生做笔记的能力。

6.丰富语文学习资源

语文教学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教师应构建开放的语文学习体系,树立大语文教学观,拓宽教学渠道,开发和利用生活中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源,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中国文化的熏陶与启迪。 语文学习资源包括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课堂学习资源包括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多媒体教学手段等;课外学习资源包括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各种标牌广告以及自然风光、 文物古迹、风俗民情、 国内外和地方的事件、日常生活话题等。 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这些语文学习资料的效用,才能促使学生全面而又和谐地发展。

综上所述,教无定法。在小学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性格特征和心理特点,选取适合他们的阅读材料,通过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鼓励学生、尊重学生,在教学中把说、读、画、思等相互关系能相互渗透于语文教学中,并注意给予积极地评价,将点点滴滴积累于平时。这样,学生的阅读能力就会提高。

参考文献

[1]沈红,.阅读与悦读-谈小学语文自主性阅读能力的培养[J].时代教育,2013,12:223+248

[2]辅溪芳.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路径[J]. 内蒙古教育,2013,12:27.

篇8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正确运用语言文字,打好听、说、读、写的基本功。而阅读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阅读的实践活动,在阅读教学活动中,阅读主体要借助自身的生活经验和语文积淀唤回直觉经验,从而重构读物的具体化形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不再是传授知识、训练学生的角色,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应能帮助学生在自学道路上迅速前进,教会学生怎么对付大量的信息,他更多的是一名向导和顾问,而不是机械传授知识的简单工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进行阅读教学已成为备受语文教师关注的问题。

一、巧设思维情境,渗透学法指导,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形成阅读能力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由于小学生的阅读经历有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直接将抽象的学习方法硬性塞给学生,要他们去背;更不能以让学生学会读书为借口而放任自流,让其“暗中摸索”。我们认为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抓住训练时机,巧设思维情境,渗透学法指导,让学生主动而又生动活泼地学习,积极发挥其主体作用,使“教材”变成学生的“学材”,在师生共同实践探索中使学生领悟学习方法。例如学习第五册《师生情》一课,在理解“她们多么想早点看到王老师啊”一句时,渗透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方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①她们为什么想早点看到王老师在课文中找出答案并划出有关语句,谈谈体会。思考此问,学生必然联系下文王老师“和蔼可亲”、“日夜操劳”来理解。②你从哪儿看出她们想早点看到王老师划出有关的重点词语,谈谈体会。学生又必然联系上文中“冒雨”“急匆匆”等词语来理解,最后达到对师生之间情感的深刻认识。这样引导学生展开思维,指导学生读书要翻前看后,读后想前,上下联系,整体感知,使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同时,逐步掌握一种重要的阅读方法。

二、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技巧

阅读的最终目的就是理解文章、掌握信息。阅读技巧也就是如何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掌握每篇文章所包涵信息的方法。阅读方法不同,每个人理解文章所花的时间也会各不相同。要一方面教给学生灵活运用不同的阅读方法(浏览读、略读、精读、细读),在扩大学生阅读量、提高阅读速度的同时,着重提高阅读效率,反复训练理解技巧;一方面教会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辨析,包括如何理解和阐述支持中心思想的事实和细节、如何从字里行间去读出作者的言外之意、如何进行梳理归纳、如何进行逻辑推断、如何理解人物性格等。在整个阅读过程中,要指导学生有意识地将注意力集中到句子、段落上,尽量通过上下文来理解句子,不应过份在意对个别词语的理解与否。就阅读理解四个字而言,重点在理解上,为了保证准确理解,对文章出现的重点句或难句,我会只做简单讲解,要求学生善于抓住重点句,力求准确理解,掌握主要意思。

篇9

我国古代最早的教育家孔子提出了“学而时习之”和“温故而知新”的学习主张。在学习过程中不能简单的重复旧知识,而是要通过对旧知识的复习不断地发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为学习新的知识创造条件,为新知识向旧知识进行转化提供基础,这种学习是一种创造性。另一位古代的教育家孟子也提出过学习要充分发挥“自求自得”精神的学习原则,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习者的自觉悟性、主动性,积极的获取知识。

自主学习就是为学生获得终身学习能力和发展能力打好基础的。它把学生作为主动的求知者,在学习中培养她们主动学习,主动探求,主动运用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从《新课程标准》所透露的信息来看,自主学习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就培养能力而言,自主学习是发展潜能的桥梁;从教育实践来说,自主学习也是当代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

小学阅读教学方法改革就是要遵循小学生学习语言的规律,把握阅读课教学特征,改革偏离阅读教学目标、阻碍学生自主发展的教学方法。关键在于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我们提出“自主阅读”教改思路,就是要改变那种以教师教为中心的教学,把学生自主阅读作为教学的主要方法进行教学,从积累语言、体验情感,发展思维几方面入手,扎实训练。

1 自主阅读中理解和积累语言

阅读教材对不同年级学生在不同时期所提出的要求和训练重点虽有所不同,但最基本的要求还是学习语言,而学习语言的根本方式是自主阅读,只有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理解语言,在理解语言的反复阅读中积累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1)在自主阅读中理解语言:这里提到的自主阅读,就是要求学生为追求自主目标而主动阅读。教师在教学中并非提问题让学生在阅读中找答案,而是相信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鼓励学生有目的的、积极地投入到阅读实践中,使学生能在充满信心的状态下各自确立不同的阅读目标,并在充裕的阅读时间里努力实现各自的目标。

(2)在自主阅读中积累语言:理解语言并非阅读课的终极目标,要使学生真正达到学习语言的目的,必须在理解语言的基础上反复多次入情入境地阅读,使课文中的书面语言成为学生朗朗上口的有声语言。学生在自主阅读中不断丰富词汇、规范语言,从而达积累语言的目的。

篇10

过去语文阅读教学,只是把教材当作学习语文知识的教科书,学生只能获取别人观察、思考、感悟生活经验。所以我们要改变这种重认识轻情感,重理性轻感性,重分析轻综合的倾向。作为教师,我们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因此,我们必须改变阅读教学旧的观念,努力提高阅读教学质量。

二、正确认识阅读教学的作用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它是识字的主要途径,有利于提高识字质量;能够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提高听话、说话和作文的能力。阅读能力,对一个学生来说,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同时也是学生应该具备的一个重要素质。阅读能力的强弱,与学生获取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增长见识,以及培养自学能力等方面都有密切联系。小学生阅读能力提高了,不但能够加强小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而且可以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文知识,形成良好的语感;能让小学生去理解、鉴赏文学作品,从而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同时也能发展他们的个性,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确认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的同时,也强调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课标还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能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语文阅读教学在教学中占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充分利用阅读教学资源

1.阅读教学要从课文入手

教科书是语文课堂教学资源之一。课堂是实施语文教育、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主要途径,是实现语文课程目标的最基本和最便利的资源。教师要紧紧依托教材,充分利用好课堂这主阵地,把生活中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料与教材相结合,拓宽课堂教学的空间,建立开放的语文课堂教学,开展综合性的语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真正地行动起来。

2.丰富学习语文渠道

语文课程以学生的语文生活经验和成长需要为依托,把教科书与生活融为一体,既引导学生利用教科书学习语文,又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课外学习资源则非常广泛:自然风光、文物古迹、民俗风情等都是学习语文的活水资源,也为运用语文提供了广阔天地。历史资源:秦砖汉瓦,明清建筑,麻石铺街,老井当街,小巷曲折幽深,唐代国槐虬枝苍劲,千年山茶,美食佳肴等,蕴含着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可以结合革命传统教育,增强建设家乡的使命感。人文资源:江、河、海汇聚浪淘尽,千古风流化合豪迈之情,小巷丽人的灵秀之气,乾隆皇帝在此一住,抗金名将岳飞,文天祥在此挥戈,“一门五都督,三科两状元”,“兄弟二人四院士”传颂着这里英雄豪杰的赞歌。可结合爱国主义教育,学习先进人物的高尚情怀。社会资源:溱潼会船节,鹿鸣街,溱湖风景区等,可以感受家乡的巨大变化,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蓬勃发展。风俗资源:中秋节、国庆节、春节、儿童节、教师节等较大的节日对于了解历史文化是很有帮助的。只要我们有意识地把学生从课堂引入生活,将这些资源融入学生的心田,就能促进其语文学习。

3.语文教师的榜样作用

其一,会读书。教坛上盛行一个比喻:“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得有一桶水。”而会读书,是语文教师的基本素养,要以书为主,读古今中外的教育名著,接受先进的教育思想理念。中华五千年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传统给我们炎黄子孙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它犹如一座取之不尽的宝藏,积淀着智慧结晶,映射着理性光辉。而那些流传了几千年的言论著作、诗词曲赋,更如灿烂的星辰,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如《与庄子对话》,我们可感悟到庄子的教育思想、道德追求、精神境界和良心品质等。

其二,要会研究。一个不搞科研的教师,不可能成为名教师,教师应以研究者的姿态出现在素质教育的舞台上,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行研究。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文教学的实践者是教师,因此,研究语文教学如何改进,语文教师责无旁贷。”

其三,要会上课。课堂是显示教师人生价值的舞台,是会读书、会研究的目标,语文的工具性、人文性、实践性的重要体现。教师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直接影响课堂的的活力。无活力并不是因为学生没有问题,无问题是因为没有活力。而教师是课堂活动的促进者、学生的帮助者、与学生的关系是合作关系。

其四,要会写作。几年前,曾有人撰文提出“语文教师可否会写文章”的质问,问题虽偏激了些,但不少语文教师懒得动笔却是不争的事实,不少教师自走上工作岗位后就不再写过文章。一位语文教师曾这样感慨:不要说写散文之类的文学作品,就单说写总结吧,也发现自己的词汇那么贫乏,文章那么单调。终于明白,由于长时间的不用、不积累,自己在词汇上已处于“退化”、“透支”状态了。

四、创设良好氛围,激发阅读的趣味性

语文教师应该将真情注入我们的阅读课堂,将关爱倾入学生的个性心灵,让每一个学生生活在阅读阳光中,使阅读教学更加生动有趣、扎实有效。“兴趣是阅读的老师,快乐是阅读的动力。”教师应千方百计地营造宽松的阅读环境,给学生充分阅读的时间。在深入阅读时,要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调动各种感官,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如教学《北京亮起来了》一课时,我故作神秘地说:“同学们,老师今天要带你们去游览一个热闹而又繁华的地方,请你带上摄像机,拍下你认为最亮丽、最辉煌的镜头。待会儿,咱们来评一评谁是最佳摄影大师。”教师富有激情和诱惑的语言魅力,巧妙地促进了学生与课文的有效对话,使学生一下子就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对文本的探索与解读中去了。

篇11

树立榜样。孩子的模仿性强,根据学生敬佩英雄、崇拜名人的特点,我常常给他们讲一些名人名家爱读书的故事,鼓励他们热爱书籍,从书籍中吸取知识。平时,我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老舍、叶圣陶、冰心等名人热爱读书的一些故事,这种“名人效应”所产生的力量也是不能低估的。

以身作则。我经常与学生一起读书,一起诵读古诗,这对孩子是一种无声的教育。阅读时,老师所流露出的热情、趣味和欢乐之情,对学生有着强烈的感染力,学生在浓浓的读书氛围中,体会到老师对阅读的重视,从而自觉地进行阅读活动。

随机指导。在课堂上,随机树立典型,当学生说出一些精妙的词语或精彩的语段或道出一些其他同学所不曾了解的科普知识时,教师应极力表扬,这样便在学生中营造了读书的氛围。

二、重视阅读指导,使学生会读书

1.指导学生做读书笔记。根据不同年级,提出不同要求。低年级摘抄词句、仿句练习;中年级摘录佳句、精彩片段、名人名言等;高年级摘录时要注明出处,写读后感,养成做读书笔记的良好习惯。

2.指导学生会用读书方法。根据不同体裁的文章用不同的方法去阅读,要求学生初步掌握选读、精读、速读三种读法。(1)选读法。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2)精读法。所谓精读法,就是对于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教师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他们认真读书的好习惯。(3)速读法。速读法就是对所读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快速地观其概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浏览中,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利用速读法,可以做到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阅读初期,一般以精读为主,有了一定的阅读经验和阅读能力以后,以上三种读书方法可交叉进行,一般内容选读或速读,精彩的部分精读。

3.指导学生进行仿句、仿段、仿篇的练习。如阅读介绍植物的文章时,可引导学生为各种植物编写标签,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或为文章内容“空白”处作扩充、填补,不但训练了学生阅读能力,还进行创造想像力的训练。

三、开展各项活动,使学生读好书

讲。我班坚持每天5-10分钟的听说训练,时间可安排在早会或课前,让学生轮流上台,交流课余时间阅读中摄取的语言材料,让大家或说一新闻,或晓一趣事,或背一古诗,或得一好词佳句,或明一道理,变枯燥的读写为有趣的乐事,学生兴趣盎然,视野开阔,语感增强,更令人欣喜的是,学生从课外阅读中得到源头活水,逐步达到厚积薄发,说话妙语连珠,写文章意到笔随。

篇12

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基本手段和重要途径,加强阅读能力是培养未来人才的必经之路。小学生虽然年龄小,但却是发育的最好时期,这期间学生的记忆力、能力的发展都是最好时期。老师要把握这段时期,加强学生的阅读能力,锻炼学生的思维,发展智力,陶冶情操。

一、精心的引入

小学生的特点是多动,注意力无法高中集中。倘若课堂无聊,不能很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就无法把精神集中在课堂上,自然就无法获取知识。因此老师要在课前做精心的预设。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因此一堂课很好的引入,就能成功的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让学生觉得课堂生动有趣,注意力自然就会集中。如在讲《詹天佑》一课时,老师就可以在讲课之前先给学生看看中国早期的铁路,让学生谈谈铁路对我们的作用,如果没有铁路会有什么危害。让学生意识到铁路对我们的重要性,这时就可以引入文章正题:“那么大家知道中国建造铁路最有名的是谁吗?今天我们就来学学他的故事。”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就被很好的吸引到课本上,也提前知道这节课主要是要讲什么。

二、增加表演,变文字为立体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课程总目标中规定: “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小学生面对枯燥的文字的时候,很自然就会觉得无聊乏味,而且大家一起朗读课文的时候也能真正的读出感情。但如果让学生通过表演的方式来展现课文,学生就会觉得这种教学模式很新颖,并且能够主动的探究文章的内涵,提高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如在讲《升国旗》一课时,就可以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自行表演。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就能体会到升旗手的那种自豪爱国的心境,也能知道任何事情的成果都是需要不断的磨练和联系。这样,一堂课下来,老师不需要讲课,学生就通过表演领悟了文章的主旨,而且完全理解了做人的道理,正确的培养了学生的思想道德。再如《伊索寓言》这课时,老师可以适当的延伸,让学生不仅可以表演课文的寓言故事,也可以自己在伊索寓言中找一个自己感兴趣的故事进行表演,这样学生可以在本节课上学到更多的伊索寓言,获得更多的道理。并且在表演的过程中拉近了同学之间的感情,而且小学生在好强、竞争意识强、表现欲明显等特点,也会更加积极努力的学习和背诵,同时课堂气氛很好的被活跃起来,学生更喜欢语文课堂,也就更喜欢语文,并且还自主加强了阅读能力,通过表演将文字立体真实化,突出了课文的特点和主旨,增加了学生的表现力和自主创造能力,而且通过这种表演的方式也能让学生更形象的认识善恶美丑,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

三、课内外有机结合

仅仅是课本的文章,很难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因此,课内外就要有机的结合,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上,无限的加强学生的阅读能力。而这种结合,不仅可以是找课外的阅读参考物,也可以让学生自己续写或者是仿写。通过这种方法,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自然就需要更认真更仔细的去了解文章的内涵、主旨并且能够潜移默化的增强阅读技巧,同时写作的能力也有所提高。如在讲《老师,你好》之后,可以让学生写下一些想对老师说的话,但需要注意的是要结合课文内涵的拓展,并非是假情假义,无病的表达,是一种内心情感的真实写照,是对文本情感与人文内涵的再次升华。通过这样的写作,与课文很好的结合,也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学生的写作能力和阅读能力都有所提高。但老师需要注意的是,对每次的课外延伸都需要立刻给予评价和评论,还要学生间互相比对,这样学生就能找到差距,找到问题,也能在还没有忘记自己所写的东西与课文之间的联系时就很好的得到巩固和提高,这样学生的阅读、写作、理解、评论等能力都有所提高,也是一种新颖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眼前一亮,更吸引学生的眼球。

总结:小学生的年纪虽然小,但是却有着惊人的记忆力和能力发展,因此在这个阶段小学老师要打好学生的学习基础,在阅读课堂上老师要注意让学生多读多练多写,增进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也正确的指引学生的思想发展方向,为学生以后的发展做好铺垫。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和阅读的文本结合现实合理有效的安排阅读课堂的阅读技巧和阅读策略,发挥学生的各方面能力。

参考文献:

篇13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1-0197-01

阅读是人们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和认识世界的最基本途径。随着课程改革的日益深入,以及数学新课程标准要求加强学生数学阅读能力、数学应用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这一切对数学教学工作者在教学工作中改善教学方式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作为小学数学教学工作者,应该有预见性的认识到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的重要性,以及对学生今后数学学习的深远影响,并应有意识的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改善传统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实践证明,有效的培养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对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会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

1.创设生活情境,培养阅读兴趣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生活是数学的源泉,低年级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教学中把生活情境呈现出来,让学生充分阅读,从情境图中获得信息,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用数学语言来表达与交流,从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同时,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产生强烈的阅读兴趣。 在小朋友认识10以内各数的时候,我给他们展示了一幅美丽的校园图,引导他们仔细观察,分别找出数量1、2、3、4……的东西,再找出教室中可以用数字表示的物体,说给小朋友听一听。课后又让学生找一找,家里的哪些东西可以用我们学过的数字来表示。学生找到了许许多多:我家有一台电脑,2台冰箱,3张床,4只空调等等。

2.创设问题情境,提高阅读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数学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在教学活动中,可以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认真阅读,独立思考,主动探究,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学习《认识人民币》,学生认识了人民币的面额,了解了简单的计算后,让学生去超市,调查商品的价格,在课堂上展示部分信息。 乒乓板8元,足球15元,皮球6元,玩具飞机40元,玩具机器人45元。 让学生说说根据这些信息,你能发现什么问题?学生说:我发现玩具机器人是最贵的;皮球是最便宜的;玩具飞机比玩具机器人便宜一些;足球比乒乓板贵一些……再让学生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学生发言非常踊跃:买一个足球和一架玩具飞机要多少钱?足球比皮球贵多少钱?乒乓板比玩具机器人便宜多少钱?买所有的玩具要多少钱?……学生每提出一个问题,就解决一个问题。

3.在实际教学中重视几种阅读能力的培养

3.1 符号和文字的阅读。教师在课堂上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后,要锻炼学生能尽快在符号和文字中提炼出要点。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文字题方法:"粗读――略读――精读"。粗读了解问题大概、略读留下关键词句、精读推敲其内涵。 譬如"一个工程队要修800米的道路,前五天修了200米,照这个速度,修完全程还要几天?"。教师在解决问题中要这样引导:"粗读"一遍后确定此题是一个计算题;"略读"后可以去掉一些无关的文字信息;"精读"确认要利用减法、乘法、除法和平均数等数学方式计算该题。通过这三个过程,立刻可以有效地找到问题的突破口。如此锻炼后,学生的阅读能力也能得到实质性提高。

3.2 图象、图形的阅读。数学图形的阅读是一种直观性的阅读,需要很强的观察、识别能力。教师在教的过程中应结合实践和生活,教会学生认识基本图形,然后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的形状,能够抽象出怎样的图形,并发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 譬如在"平行四边形"的教学中,在引入概念之前,可以先和学生温习长方形,带着长方形的道具。然后让学生到讲台上来推动长方形的某一边,从而使"长方形"变成一个新的图形――"平行四边形",然后让学生根据图形来想象"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和一些性质,进而达到通过阅读图形获取知识的。 此外还有一些常见阅读方式,例如综合阅读,即文字、表格、图象等的综合体。综合阅读要求在文字中寻找信息,在图象中观其特征,在表格中悟其含义,三者互相迁移综合考虑,抽象概括其精髓。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