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0 17:14:4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美学教育的重要性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G6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有人说,在现代社会教育中“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而艺术教育是美育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马克思说:“社会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先生在《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中说道:“所谓健全的人格,内分四育,即体育、智育、德育、美育。”美育能够陶冶我们的情操,从而使我们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美的素养,具有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美育工作对学生全面发展起着主导作用,美育寓于学生生活的衣食住行。美育以直观形象感染人,寓理于情,以情动人,陶冶人的高尚情操。当前,越来越多的人们已经意识到美育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家长给让孩子参加了不同的课外特长班:有的学画画,有的学书法,有的学唱歌,有的学跳舞......由此看出,对孩子进行美的教育是越来越被重视。事实上,美育不单单是一项活动,也不单单是一门学科。美学主要是情感的教育。让孩子能看到这个世界的美,感受到生活的美,这就是一种情感。是把美渗透到孩子的内心世界里,让孩子热爱生活,感受生活,体会到成长的快乐,对自我充满信心,这才算是真正成功的美学教育。 对于学校教育来说,一是通过教育活动使学生接受知识和技能,二是传授一定的思想意识、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于学生个人来说,教育同时也是满足人类身心发展和审美情趣的需要。德育、智育、体育、美育都是作为社会主义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担负着不同的任务。把思想品德教育寓于美育之中,可以塑造美好的心灵;通过美育活动能够开拓学生的视野,每天晨会利用“红领巾”广播播放感人的事迹吸引学生去探索真理的奥秘;美是体育所追求的目标,体育运动本身就包含着美的因素。而最根本的是,美育可以健全人格、完善人生。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美育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于文书曾说:从构建和谐社会系统来考量,美育具有三大功能:个体塑造、文化建构和社会整合。他说,美育的个体塑造功能,就是培养和谐社会中的和谐个体。通过审美教育可以提高人的情商,使人懂得美,懂得爱,理解人,善待人,能够营造宽松和谐的人际关系。一个人具有高雅的审美能力可以抚慰和激励人的精神,会使人在学习、生活中所承受的各种困惑、压力得以淡化、超越乃至解脱,从而促使学生的个性、内在潜能、创造性得到充分的挖掘与发展。文化建构积聚着和谐社会的内凝力,在审美过程中,常常蕴含着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域的审美理想、文化理念和审美趣味,审美教育则可以通过这种审美理念的感染作用,使受教育者体验、感悟到一个民族或地域的文化内涵,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文化的吸收和建构,产生不同的教育目的。至于社会整合功能,就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和谐结构,主要体现在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社会整体联系。美育可以在活动中引起感情的共鸣,还有效地实现人与人之间在审美体验瞬间的自由交往。 作为教育工作者,美术教育作为艺术教育中的重要课程,有着其他学科教育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美术课对学生进行美育的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那就是直观性,包括对自然美的直观,社会美的直观,艺术美的直观。而美术教学中的欣赏、绘画、工艺三大类课业非常直接地体现着这种直观性。
在美术欣赏课的教学中,常常主要以完美的形象,卓越的艺术技巧来拨动人的心弦,使人精神奋发,与之共鸣,从而产生强烈的教育效果。例如达.芬奇笔下的《蒙娜丽莎》,画中人物坐姿优雅,笑容微妙,背景山水幽深茫茫,淋漓尽致地发挥了画家那奇特的烟雾状“无界渐变着色法”般的笔法。画家力图使人物的丰富内心感情和美丽的外形达到巧妙的结合,对于人像面容中眼角唇边等表露感情的关键部位,也特别着重掌握精确与含蓄的辩证关系,达到神韵之境,从而使蒙娜丽莎的微笑具有一种神秘莫测的千古奇韵,那如梦似的妩媚微笑,被不少美术史家称为“神秘的微笑”。而美术绘画课的教学除了学习线条、形体、空间、明暗、色彩和构图等艺术、语言”之外,还要学习临摹,写生和创作等艺术的表现手法。例如静物写生课,不管是摆在窗前的鲜花,还是刚从菜园摘回来的新鲜蔬菜;无论是随意堆在桌上的闪着诱人光泽的水果,还是一组闪耀着光泽的玻璃器皿,那丰富的色彩、有意却似无心的形态,都能给学生以情的感染和美的享受。比如画头像,既要让学生懂得人像的美,又要创造生活中有个性特征的感人形象。既是对人物的外貌及服饰及背景等作真实生动的描绘,又要表现其身份地位、民族属性、精神特征、时代风尚和反映出画家本人的思想感情。 教师应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对形象的感受、想象与思考,认识肖像画的艺术美,在思想上受到熏陶,在美的感受中受到教育。
学生们对工艺课情有独钟,在工艺课中充分展示学过的色彩知识和造型规律,美术课中工艺课是一种带有设计意识的艺术实践活动。学生对形和色的审美有助于培养他们健康的审美观点,对于学生盲目追求时尚的服饰、怪异的打扮现象,有正确引导的作用,同时也有助于他们思想品德的提高。
另外,据有关资料显示,美术在开发学生智力发展中起着突出作用。根据科学研究,人脑的左半球分管抽象思维,右半球分管形象思维,许多复杂的精神活动是由大脑两半球协同完成的。学生的文化课学习一般多用左脑思维,而美术课则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美术课的任务正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想象、创造等形象思维能力,特别是观察能力。这种观察由表及里,渗透着美育教育。可以说,美术课的目的不是把所有学生培养成艺术创作家,但是对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文化素质、发展创造性思维,陶治其情操,起着积极的作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美术教育正是用这种潜移默化的方式进行美育教育的。总之,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教师是引领者和施行者。作为一名教师,既要教书又要育人。在教书育人这一过程中,教师常常会自觉不自觉地影响他的学生,教师规范的言谈举止等常常能启迪与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情操。可见,教师在学生的美育教育中起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教师要自觉地学习美学知识,成为学生的美育的引导者;其次,教师无论是在课堂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都要以美示人;再其次,教师应把审美观念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以美感人。此外,教师还应多参与并指导学生的审美实践活动,真正成为学生的导师。优雅的仪表、正直的品行等常常能启迪与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情操,多参与并指导学生的审美实践活动,真正成为学生美育的导师。
G711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什么是美?什么是真正的美?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或许是一知半解,或许是一无所知。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开设以“审美教育”和“美感教育”为主的美育课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必不可缺的。美育c其他学科之间关系密切,相互促进,相互制约。
一、 美育的含义
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察元培说:“美育者,应用美学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可见,美育是审美与教育结合的产物,它的本质特征就是情感性,它的最终价值是指向“至高的善”。它所要培养的审美意识及其倡导的审美的人生境界,是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人们共同追求的至上理想。
二、美育教育教学在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
美育既通向人类历史文化的最大纵深,又关联着人类社会的未来,它是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进行对话的桥梁。美育的加强与否,不仅关系着一个民族的兴衰,更关系着人类社会的生存质量。所以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是十分必要的。通过美育学习,不仅能学习美学知识,步入美的王国,还能学会如何鉴赏美、评价美、追求美。通过美育学习,可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审美能力进而形成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一)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完美人格。美育对学生情感的培养与提高,有着特别重要作用。历代思想家、教育家和艺术家,都十分重视美育对学生情感的陶冶和净化作用,强调通过美育来培养学生美好、和谐的情感和心灵,从而实现完美人格的构建。
(二)健全审美心理结构,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审美教育之所以在整个教育中具有特殊的地位与作用,是因为他可以培育和健全学生的审美结构,培育学生的感知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有利于促进心理结构的内化培养。美育是素质教育中的一部分,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将知识等转化为人的一种精神素养,使之具有真、善、美相统一的人格。
三、美育教育教学在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具体实施
美育教育教学是通过学校各种艺术课以及自然和社会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来进行。其中音乐教育教学就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之一,音乐教育是学生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升华灵魂的美育过程。音乐教学中美育的重点是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学生在学唱歌曲或听教师领唱时,通过第二信号系统,根据书面歌词或口头唱曲的表达,在头脑中重现某一事物的形象,这只是再现型的想象;而如果学生能通过积极的记忆联想活动,将原有的审美表象生发,有所补充,或重新加工组舍,创造出新的形象,这就属于创造型想象。因此,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去体验美,不能一味地把自己已体验到的美解说给学生听,那样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感到“别人嚼过的馍没有味道”,其发现音乐美、认识音乐美、品位音乐美的能力也就得不到提高。所以,教师在上音乐教学时要特别注意让学生当课堂的主人,在音乐课上注重采用游戏体会音乐美,把游戏带进课堂,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音乐,让他们感到音乐课是有趣的课;理解音乐的情感美;感受旋律节奏美;育教于美,为学生创造美的情景。音乐教育的本质就是审美教育,就是培养学生的审美修养和审美情趣。
四、美育教育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
美育是一种实践活动,其内容是非常广泛的。它不仅包括对文化艺术的鉴赏,对自然与社会生活中美的鉴赏,也包括对教学科学的审美。而接受美育的对象也是十分广泛的,包括不同年龄、不同层次、不同行业、不同专业的各种人。对于不同类别的人应采用不同重点的美育途径和选择内容不同的形式。学校的美育教育教学要围绕培养目标进行,结合专业特点进行。要注重专业特点,挖掘专业中的美育因素,提高学生在专业课程中对美的认识,更好地促进专业课的学习。
(一)在美育教学中应以“陶冶情操为目的”。教师教学的出发点要避免“以学生一定要学会某种知识或某种技能为目的”。应该以陶冶学生美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和探索求知的兴趣为目的。我们欣赏天鹅湖舞姿的艺术得到美的享受和启迪,但我们不一定要学会跳芭蕾舞,也不一定要花许多时间去跳芭蕾舞。
(二)教师应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多做具体的实践性指导。比如学生日常作业、试卷、绘图、实验过程的设计与操作,学校、班级、寝室环境的美化,都应做到正确、美观。只有平时注意培养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良好意愿、习惯和实践能力,才能为社会培养更多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形式分析法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美学研究与实践方法,无论是在美学研究、创作实践还是在教学实践中都有其不可替代的功能。然而相关理论学说及教学实务对于该方法却给予了不应有的漠视,该方法在中学美术教学中面临着一定程度的危机。
一、形式分析方法的内涵
1.对于“形式”的界定。
关于“形式的本质”即“形式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界有着各种不同的理解与解释,并在各种解释模式的论争中推进了人们对于“形式”的理解。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和中世纪哲学曾使用过的哲学概念,培根沿用它并赋予新的内容,指称形式是事物的内在结构或规律。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形式质料和具体事物都是实体,有时甚至说只有形式才是实体。培根则认为物质性的事物才是实体,形式则是物质的结构。他坚持形式与事物的性质不可分。在现代人看来,美育中的“形式”一般是指事物和现象的组织构造和外在形态。形式美是指构成事物的物质材料的自然属性(色彩、形状、线条、声音等)及其组合规律(如整齐一律、节奏与韵律等)所呈现出来的审美特性。前人对此已经有过详细阐述,在此提出来只是为证明早就有人关注“形式”。
2.对于“形式分析方法”的阐述。
形式分析方法作为一种实用性很强的方法,在美学的多种领域都有其存在的空间。本文所引用的形式分析方法乃是从教学意义上来理解的,也就是从形式分析方法作为一种重要教法与学法的角度上去理解和运用的。关于何谓“形式分析法”,择其精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形式判断有判断者就其“本身的心理事实”所为之陈述方面,也就是判断者的自我判断,自我判断形式的美与丑。德国学者朔伊尔德持此种看法,依其观点,判断行为中的评价行为是一种情感的行为,是以人的愿望为基础的认识性的活动注[1]。形式判断还有判断者依据客观存在与内心感受相结合表达,主要体现在构成事物与现象的感性质料与判断者内心产生的共鸣。在某些艺术作品里,对自然的改形,也并不是艺术家在技巧上的生疏和不熟练,而是艺术家有意为之,是艺术家意识里的内容和要求所决定的[2]。
(2)形式判断是关于形式美的判断,是指某一特定的客体对于特定的主体有无价值,有什么价值,有多大价值的判断。在此文中不想对形式的创新与演变、形式运用正确与否展开论述,只说明从形式入手对事物与现象的判断的重要性。
(3)用形式判断美丑是依据某有效规范对于事实行为所做的应当是这样或者不应当是这样的判断。在此我认为有效规范可以是大部分人所认可的,但未必一定是专家之言,也未必一定科学,只是大部分人认可而已。
二、角色的定位:形式分析方法的功用分析
形式分析方法作为美学判定方法论之一,无论是在美学理论研究还是在创作实践中都是不可替代的。具体而言,其功用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1.形式在审美中是不可缺乏的因素。
培根在《新工具论》中明确指出:“形式不是别的,正是支配和构造简单性质的那些绝对现实的规律和规定性。”他认为“形式”是物体性质的内在基础和根据,是物质内部所固有的、活生生的、本质的力量。物质之所以具有自己的个性,形成各种特殊的差异,都是由于物质内部所固有的本质力量,即形式所决定的[3]。艺术形式与艺术内容并举,指的是艺术作品内部的组织构造和外在的表现形态及种种艺术手段的总和。艺术形式包括两个层次:一是内形式,即内容的内部结构和联系;二是外形式,即由艺术形象所借以传达的物质手段所构成的外在形态。在任何艺术作品中,内形式与外形式是结合在一起的,只有通过一定的艺术形式,艺术作品的内容才能够得到表现[4]。
形式美的构成因素一般划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构成形式美的感性质料,另一部分是构成形式美的感性质料之间的组合规律,也称构成规律、形式美法则,即物质的与精神的两个方面。
2.形式分析法是美学研究、启蒙美育的剂。
自从人类审美、创造美之初形式就有意无意地被作为思考对象。从形式的角度入手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形式美就是形式分析法产生结果之一。我认为在教学中从形式入手比从内容入手对美的样式、图式的了解更能说明问题,教学实践事实也的确如此。
3.形式分析法是实现美与表达美的基础,也是从意识到实践的推动力。
在美术创作实践与美术欣赏中从形式角度分析、创作作品是每个美术工作者特别想了解和掌握的方法与技术。但这又是最难解决的问题,因为一般人都会从内容上或所为的思想上去入手。如果能恰当地运用好形式及其分析法,就打开了艺术天堂的大门。
三、主观之“偏见”:形式分析方法遭遇的危机
形式分析法在美育与创作实践中的地位不可替代,然而在美学研究、创作实践中都少有人独立列出,在中学美术教育中更是危机四起。
1.中学美术教育的目的与任务――规划者的意愿。
有关专家学者在制定中学美术教育目的时,太想面面俱到,恨不能穷尽有史以来出现过的所有的关于美术的教育目的。于是,这个教育目的的字里行间,处处与历史上曾有过的如技能教育、审美教育、情操教育、能力教育、个性教育、创造教育等教育目的一一暗合,真不愧为集美术教育目的之大成。但是,它并没有真正反映出中学阶段美术学科实际的特点,与学校的美术教学实际情况尚有不少差距。也许是他们站得太高,看得太远,是我辈等不能理解与达到的。
2.现实中接受者――学生的情感倾向性。
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下,无论是社会还是学校,仍然把应试教育作为首选,语、数、外等应试学科可谓是重中之重,是学生竭尽全力学习的内容。就在这样的大环境中,与考试无关的美术课,被不少人视作“豆芽”。在这些人眼中,所谓美术教育的价值、功用,仅仅还停留在理论的层面,甚至连这样的程度都未达到。当然,也有极少数中学把美术学科作为“特色”,但其办学目的直指升学,其教学目的与正常意义上的中学美术教育目的不可相提并论。
3.现实中传播者――教师的行为。
在社会的大环境、学校的小环境下,大多数教师都会顺应自然改变教学目的与方式,多以故事的形式,以画面的内容为主给学生灌输许多美术奇闻趣事以博得精彩的“课堂效果”。几年中学美术学习过来,学生对美术知识的了解几乎为零,美的形式、美的分析方法基本省略。所能拥有的美的知识都是别人说好就好,说不好那就是坏,随风走,就连现在的中学教育画册都跟风变,倒也还新潮。
四、形式分析法的功用
形式分析法是认识了解美的重要方法之一,既然形式与内容密不可分,形式美又是事物美的重要方面。那如何了解形式美呢?如何读懂美呢?形式分析法能轻松解决。先看艺术目的:艺术到底实现什么目的?一是模仿自然,提供给人以关照;二是缓解人的;三是表达普遍的理想[5]。再分析内容与形式,也即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更是如此。
1.当然之“适用”――形式分析方法与中学美术教育。
形式分析方法的不可替代性,意味着在中学美术教育过程中不能不对此作出回应。当前,学界对于美术教育讨论如火如荼,但是诚如有的学者所言:“看似一派兴旺,实则繁而不荣。”一个突出的表现便是对具体高考美术的设计关注有余,而较少关注普通中学生美育意义。我认为,科学的方法论对于中国全民审美能力的提高意义重大,在此限于文章篇幅,不予赘述,仅从以下几个方面说明作为教与学方法之一,形式分析法对于中学美术教育的独特功效及中学美术教育应如何作出回应。
2.形式分析方法对于中学美术教育的主要功用。
(1)克服教学困难明确教学目的性与中学美育意义
虽然在中学美术教学工作中,运用形式分析法有着使用的难度与理解的困难,但无论是方法的优越性、成效性还是在针对性上都有着强大的不可替代性。基础美术教育工作者必须有明确的目标,并有为之奋斗的信念。要克服教学上的重重阻力,努力运用它,并用好它。
(2)确立方法的可行性
在中学美术教育工作中其中心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形式分析方法的不可替代性,就在于其对美的形式、形式的美的了解。然而这恰恰就是现在美术教育中最为缺乏的重要方面,导致美的创造能力的薄弱,许多人只会模仿抄袭。没有多少自己对美的敏感,也不易对事物产生创作的灵感。这大多是对美的形式了解与把握得不够。对艺术形式与内容关系不能深层次地展开,造成思路的闭塞,如果教育者能在艺术学习初期就对症下药,开启创作灵感,拓宽思路,那么较强的审美能力与优秀作品的产生也就不那么困难了,也不用无穷无尽地在技法上死追烂打。
五、中学美术教育者对形式分析方法的回应
1.需求冲击着传统变革。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学生可以从各种途径获得教师想解释的那些故事或作品内容,甚至比教师了解得更多更全,所以教育者必须站在理论的高度,更全面地分析美的形式、原则,从而引导学生发现美、欣赏美甚至创造美。而对于形式美的理解和把握却是我们大多数人所欠缺的,也是每个人都期待获得提高。
2.规定合理的价值位阶,为妥当的运用留有余地。
形式分析方法中所谓的价值判断是一种规范性的、社会性的,主观对客观的价值判断,绝不意味着主观擅断。也不是前文所提到的甚至不是个别专家的一家之言,教育者在运用此方法时要灵活运用,不可死套硬搬。艺术之所以为艺术,不是用什么固定的框框可以统一划定的,美的目标也会随时代的变迁而改变,教师只是启发者、引导者。
形式分析法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作为方法论有着一定的可辩性,但在作为基础教育组成部分的美术教育中,美术教育工作者亦担负着培养全面人才的重任。“润物细无声”,是中学美术教育发挥其价值的基本方式,这就更加要求奋斗在教学第一线的美术教师耐得住寂寞,努力工作,积极探索,寻求更多、更好、更适合的方法为美术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德]卡尔・拉伦茨.法学方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中图分类号:G623.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738(2012)04-0244-01
美术教育是一门艺术教育,中学美术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全面的美术基本知识,初步的认识能力和欣赏能力,中学美术教育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是实施美育,开发智力,陶冶情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形式,这样既有利于开拓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发学生的智能,又有利于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感和正确的观察力,从而促其健康成长。
一、初中生的年龄特征
现在的初中生基本上都是90后,年龄在13—16岁,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性格叛逆,但渴望接受新鲜事物,且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比较强,同时又是思想波动最明显的时期。针对学生的现状,我们不难发现:任何教育手段都无法取代美育的功能。初中生正处在思想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期,这时期是个性形成的重要时期,他们具有很大的可塑性,所以这个时期的审美教育起着关键的作用,美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文化素质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最佳时机。
二、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美术教育是人的和谐教育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落实素质教育,实质就是全面发展,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培养21世纪高素质人才,美术教育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从教育的综合功能来看,要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科学地使德、智、体、美、劳有机地统一起来,和谐发展。在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教育中,美育具有其它学科所不能代替的重要作用,美育是运用艺术美、自然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美育不仅是自身,而且也渗透到德育之中,“以美辅德,以美辅智,以美促劳,以美健体”,美育对德智体各方面教育均能发挥主要作用。18世纪德国杰出的思想家席勒也曾极力主张通过美育来培养出理想的人、完美的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他指出:“促进健康的教育,有促进认识的教育,有促进道德的教育,还有促进鉴赏力和美的教育。这透露着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我们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体达到尽可能和谐。” 这种和谐的人格结构、智能结构将是一种均衡互补的优化结构,是现代化高素质人才所应具有的典型特征。
三、美术教育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现代教育观的中心问题是人的发展问题,是以塑造完美人格为最终目的,它对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增进其身心健康,形式个性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
1.美术教育能够使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美术课程标准》中指出,“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努力追求的教育理想,美术课程不仅作为美育的一个重要门类促进这一理想的实现,而且,美术课程本身就包含情感与理性的因素、脑力与体力的因素,所以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其作用是独特的。”我们知道,中学生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重要时期,也是世界观、人生观初步形成的重要时期,而美术能影响人的试论美术教育在向素质教育转轨中的重要性文化、修养、品位、情绪,对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的学生一直感到校园生活枯燥乏味,严肃紧张有余,宽松和谐不足;这样沉闷的环境,对教师与学生的生理、心理健康无疑是一种伤害。
从事美术教学工作以来,我发现平时古板的教学活动已经让这些孩子们感到枯燥、乏味,甚至厌倦,如果我还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的话,效果势必不理想。为了提高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创建较好的学习气氛,我利用学生们常见的物品,如黄豆、绿豆、红豆等作为作画的材料,先在纸板上用笔画了简单的图案,然后借助胶水,运用美术造型知识,拼贴起自己喜爱的图案来。这样一来,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大大地提高,而且想象力也充分地调动起来了。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2.美术教育能增强学生的创造力和学习能力。
创造,是人类自由的产物和表现,是人类在实践活动中,使客观规律性与自己的目的性相统一,从而按照自己的意愿和需要改造世界的活动,因此,创造力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之一,到了近代,许多教育科目都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纳入自己的目标体系中,这在美术教育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一些美术家,如罗恩菲德等人,甚至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推至独一无二的高度,我国现行的中小学美术教育大纲中,也都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和创造力列为美术教学的目标之一。
美术不仅仅是创造美的过程(也就是俗称的画画),它是一门综合的基础学科,包括创造美和发现美(俗称审美)两个基本方面,同时,美术不是我们脑中虚构一个世界,而是我们现实世界的真实反映,有一个很好的观察力不仅对美术有帮助,对其他各科如英语、语文、生物等的学习都有极大的帮助作用,而美术学习是最好的锻炼观察力的方法,美术学科在形成学生创新精神和技能技法意识,促进学生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等方面有着其他学科不可代替的作用。
3.美术教育可以转移学生的不良兴趣爱好。
随着电子科技的发展,很多的初中生沉迷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很漠视现实生活,对亲人、朋友渐渐的疏远。培养其美术兴趣,可以转移他们这种不良的兴趣爱好,让他们可以再次回到现实生活中来,这样不仅可以减轻老师在学生管理中的负担,也可以让学校提高了对美术课及美术教师的重视;家长尽可能的为孩子创造接触和学习绘画的条件;社会也为爱好美术及有美术特长的孩子提供了能让他们充分施展才艺的空间。
近年来,素质教育的强大呼声,把艺术教育摆到一个相当重要的位置。音乐教育是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手段,同其他学科相比,它具有形象性与情感性。中学音乐教育就是通过充满情感的形象在感情上打动学生,感之以形,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从而达到培养学生音乐审美素质的目的。究竟通过怎样的音乐教学过程,能更富有实效地培养学生的情感状态、价值意向,构建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形成高尚的审美情操,从而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呢?这是值得我们深思和探索的。
二、加强音乐欣赏美的熏陶,激发审美情趣。
1.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包括教学手段和方式。
首先要避免生硬强调作品的历史意义和作者的情感态度,而要在生动提供学生能够接受而又必须了解的音乐知识和有关的背景知识的情况下,引导学生体会作品的艺术语言和音乐要素的运用,进而了解作品的艺术特点。所有的音乐概念都应尽量用音响来体现。在安排多首作品一同欣赏时,可简单地进行比较和联系,区分不同作品的不同处理法及它们的审美特质。将学生接触过和了解到的音乐知识及技能使用到对作品分析中来,以训练和培养学生对作品的艺术分析能力及对美的感受能力。
2.充分准备教学资料。
如果资料准备不足,光靠教师说教、灌输,学生所能了解掌握的知识将是零散的、单纯的和不完整的,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的兴趣不太容易激起,学习效果不好。因此,为使音乐欣赏课更有效果,教师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如制作挂图、幻灯片,录像片、图片等,以增加信息量,增强欣赏课的艺术感染力。
3.在音乐中熏陶学生的鉴赏水平,提高学生的审美评价能力。
审美评价是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对审美对象、审美属性、审美价值所做出的判断。评价包括人对事物的认知和情感的反应等,在中学音乐教学中,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评价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学中需要重视老师、学生和班级课程授教信息整个过程中的信息传播与反馈,老师、学生都需要成为信息的发出者和信息的接受者。音乐是美的艺术,音乐老师是美的传播者,有责任和义务带领学生走进音乐的殿堂,去体会美、理解美、表现美与创造美,塑造美的心灵、美的人格,让学生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席勒说:“若要把感性的人变成理性的人,唯一的路径是使他成为审美的人。”审美本领的培养,在于老师要带领学生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从中感知音乐所表现的情绪,并产生心灵共鸣。教育学生音乐本领也就成为落实美育目标,全面提升学生素质的关键所在。音乐的审美教育不但可以刺激引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与热爱,更能让他们的情感随着音乐的情感而起伏变化。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总评价和总看法),为成为高素质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审美本领的培养能让学生从气质、形象、情感等各方面去体会音乐艺术的魅力,提升音乐鉴赏力,从而净化心灵。
三、展开想象,激发学生的兴趣。
情境的创设引发了学生的无穷想象。由于音乐的抽象性,学生在欣赏音乐时可以自由展开想象的翅膀,随着音乐旋律的变化起伏,脑海里的情景可以不断变幻。如果在一种刻板、枯燥的环境下,学生对音乐欣赏的想象力、创造力就无法充分发挥。这就需要教师创设一个与音乐形象相关联的情境,从而引导学生去想象。我在教歌曲《山谷里静悄悄》时,引导学生:“我们走过这个幽静、美丽的山谷后,来到了……”然后直接播放歌曲音乐。通过创设一种神秘幽美的情境,引发学生欣赏音乐,用心感受音乐所描绘的意境。随着音乐旋律的起伏和情绪的变化,学生自由想象,创造性地联想,感受生活的美好。教师要能根据音乐的自由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的特征,为学生创设想象、联想的广阔空间。
四、营造审美氛围。
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还应当积极创造条件,努力营造艺术氛围。如:请一些在器乐、声乐、表演上有特长的学生上讲台来演唱、演奏、表演节目,进而使每个同学都能上台来表演节目,培养学生的自信、与人合作的精神。也可让学生各自带一些自己家里的CD、LD、VCD等自认为好听的音响资料,在上课前几分钟甚至后几分钟,播放给大家听,从而开阔他们的视野,提高他们 对其他音乐的评价能力。同时,在音乐教室开辟音乐教学园地、张贴著名音乐家的挂像,等等。久而久之,形成一个积极的良性循环,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审美能力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
中职院校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为根本目标,课业压力比较繁重。音乐充满韵律美、意境美,中职院校开展音乐教学能够有效缓解学生的课业压力,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化推行,音乐教学受到了教育工作者的普遍重视,在音乐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
一、中职音乐教学中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
音乐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可以把学生从简单的聆听音乐转化成享受音乐,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中职院校在课程中加入音乐教学,并不是意在培养学生的音乐能力,能够把音乐当成事业需要一定的天赋。音乐教学可以使学生感受到不同音乐表现的不同意境和情感,体会音乐蕴含的美好。在音乐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是想通过音乐来净化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趋善避恶的高尚情操。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好的音乐不止对学生的听觉产生刺激,还可以使学生提高注意力、记忆力和想象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学生需要调动所有感官去体验音乐的美好,无论是聆听、感受,还是演唱、演奏,都需要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音乐中去。在音乐教学中加入审美教育,利用音乐感染、熏陶学生,使其不断提升审美能力,发现学习音乐的乐趣,在进行实际练习和操作时,慢慢形成自身的音乐表达方式,这个过程其实也是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三)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是当代教育的宗旨。中职院校学生相比于普通高中学生,有着更多的就业压力,这种压力会使得处于青春期的中职学生身心健康很容易出现问题。在音乐教学中加入审美教育,令学生身心完全融入音乐的美妙情景中,注意力得到分散,压力得到释放,感到更加放松惬意,体验到生活的美好,从而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学习和生活,这正是素质教育中美育教育的精髓所在。
(四)有利于促进学生良好三观的形成
学生三观的树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更多的需要家人和老师的疏导以及学生自身良好认知的养成,通过音乐教学中加入审美教育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这需要音乐教师不断思考,不断创新,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和音乐的独特魅力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人们总是可以在节奏欢快的音乐中收获积极进取的力量、在舒缓悠长的旋律中体验岁月静好,学生更是这样。青春期的学生都是感性的,审美教育正是利用如细雨般的音乐,渐渐陶醉学生的情感、洗涤学生的心灵。
二、中职音乐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教学方法
(一)加强音乐理论的学习
通过音乐教学进行审美教育需要加强音乐理论的学习。欣赏音乐也要遵循一定方法和原则,不正确掌握音乐理论,无法培养较高的认知能力与艺术修养,难以表现出具有深刻内涵,富有艺术魅力的音乐形象。即便不是学习声乐器乐专业的同学,也都需要熟练找我基本的音乐理论知识,用音乐理论指导学生欣赏音乐、演唱歌曲、演奏音乐,这样才能正确理解音乐的思想。音乐理论的学习一般包含乐理的学习、和声的学习和音乐分析的学习。1 、乐理的学习基础乐理知识有读谱、音程、和弦、节奏、节拍等,对于中职院校非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说,没有必要熟练掌握,但需要做一定程度的了解。乐理知识犹如音乐的钥匙,有了这把钥匙才能更快打开音乐世界的大门。通过乐理学习,学生至少要掌握do、re、mi、fa、so、la、si等基础音符,了解音符的划分、音的高低与音的时值以及各项乐理知识的写法,做到能读懂简谱,最好能看懂五线谱。音乐调性的改变可以产生意境上的色彩变化,比如G大调属于宽阔明亮的,而g小调则比较低沉压抑,学生有基本的乐理知识,才能通过聆听音乐调性上的变化来感受作曲人情感上的波动,才能更好的欣赏音乐的意境。2 、和声的学习和声是对音乐多声部结构的分解,它能在统一的和声基础上,各声部互相组合成为协调的整体,还可以调整乐曲的结构,增加乐曲内容的表现力。通过和声的色彩配合其他织体因素,可以完整地塑造音乐形象。在调性音乐中,和声有着重要的功能意义,它在各个和弦内起稳定或不稳定的作用,与和弦的运动倾向有着密切的逻辑联系,同时还影响各种和弦结构、织体写法、和声位置所具有的音响效果。学习和声,让学生在感情方面准确把握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和声,理解和声存在的原理和基本原理,从理论角度对音乐进行剖析,提升音乐的审美能力。3 、音乐分析的学习学习音乐分析,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音乐的种种表现要素,学会聆听、体验、理解并在实际演唱、演奏过程中加以应用。经过基础乐理知识和和声的学习,学生会大概了解音乐的结构、和声语汇,与音乐的主题加以融合,培养多角度分析音乐作品的能力,获得更加丰富的音乐审美体验,进而更加深入的理解音乐作品,从作品中发现美。
(二)创设教学情境
过去中职院校在开展音乐教学时,一般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形式相对单一,在开始音乐教学时需要先教授学生乐理知识,但强行灌输乐理知识会使得年龄小、自控能力较差的中职学生产生抵触心理,失去学习音乐的兴趣。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让学生自然而然的沉浸在音乐的氛围中,亲身感受音乐的魅力,帮助学生培养音乐的审美能力,使审美教育更有成效。在实际教学中,要多利用多媒体教具等便利条件,从视觉、听觉多方面刺激学生的感官。例如在《保卫黄河》一课,教师在讲解歌曲创作背景时可以把黄河的图片或者视频在大屏幕上进行播放,适当调大音响的音量,帮助学生感受黄河的雄伟壮阔,更好地理解歌词的含义。之后逐步分析歌曲的每个小节,“龙格龙格龙格”一段旋律变幻莫测,十分生动,这时教师可以配以的照片进行展示,很容易使学生把逐渐升高的音调联想到我国抗日队伍的壮大,音调从低升高,就是抗日队伍由弱变强的过程,凸显了中华民族的动人气魄。最后再播放其他爱国主义的民族歌曲,创设一种慷慨激昂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爱国热情,课堂气氛也会变得热烈。通过创设音乐教学情境,增强学生的感知能力与情感表达能力,可以深深触动学生的音乐情感,从而更好的进行音乐学习,培养更高的音乐审美情趣。
(三)加强教师引导
素质教育要求转变传统的课堂定位,将学生放在课堂的主置,教师以引导者的身份进行课程教学。在中职院校的音乐课堂中也需要如此,教师要加强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将审美教育贯穿整个课堂。尤其要注重学生在聆听音乐后的反馈情况,根据学生的反馈结合生活中的实际事例来开展教学引导。音乐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通过引导,帮助学生把音乐表达的内容与生活联系到一起,产生身体和心灵上的共鸣,使他们对音乐这门学科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四)引入古诗词歌唱
将中国传统诗词艺术加入到现代音乐审美教学中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要求学生在听、想、唱等方面全面学习,提高对于音乐和诗歌的双重审美。1 、听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古诗词歌唱加入中职音乐课堂教学意在让学生学会倾听。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主动去欣赏聆听古诗词的配乐,形成对于音乐的初步认识,之后让学生反复听古诗词的内容,使其充分掌握诗词内容,由于不同学生的成长环境和生活经历不尽相同,对于古诗词内容和音乐的理解也会有差异,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的过程,通过引导学生倾听古诗词歌曲,感受古诗词在氛围营造上的魅力。2 、想在聆听的过程中,不只是要求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内容进行记忆,对配乐进行熟悉,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思考古诗词歌曲所创设的意境,产生情感上的共鸣。音乐和古诗词的共同点是都可以通过通感,将所要表达的情感很好的传递给听众读者,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古诗词的内容投放到大屏幕上,配上符合古诗词意境的图片,并播放对应的音乐。在视觉听觉上共同刺激,让学生观看、聆听、思考、记忆,做到听到歌曲就能联想到古诗词的内容,脑海中也会呈现出相应的场景,更加领会到古诗词的韵律美。3 、唱在学生能够牢记古诗词的内容,对古诗词所表达的意境也能感同身受后,便可以开始古诗词的歌唱教学。通过歌唱,学生把感受到古诗词的情感加以释放,能够更加充分体会音乐的魅力和古诗词的魅力。在歌唱过程中,老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对情感的表达,要富有真情实感。学生不能准确把握诗词内含的情感时,老师也要做到能够把诗词分解,与旋律对应,将诗词的格律充分融合到音乐的旋律中去,帮助学生理解、学习。根据不同学生歌唱水平和声部划分成不同小组,以合唱团的形式分配个小组的演唱任务,利用几个课时进行配合练习,最后完成对古诗词歌曲的共同演唱,会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对古诗词的教学印象更加深刻,另外也有利于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共同完成歌唱任务,会使班级更具有凝聚力。
(五)开展音乐实践活动
音乐课程不同于其他学科有量化的考试考核标准,音乐的主要存在形式便是表演,将审美教育融入音乐教学不需要在学期末都进行乐理考试、演唱技巧考试,而是需要通过实践表演,来考察每个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当然,实践表演不止能在期末进行,日常教学活动也要与表演相结合。教师应当积极组织学生开展音乐实践活动,把幕后训练实践作为课堂的一个重要环节,一方面巩固学生的乐理知识,另一方面通过不断训练来强化学生的表演技巧,鼓励性格内向腼腆的学生,使其敢于表现自己。准备表演的过程中,教师要全面指导学生理解音乐作品、熟悉音乐旋律,掌握音乐的表现方式和创作目的,仅对一些根本性的问题加以改正、规范,其他方面给予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令其能够把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顺利表演之后,教师不要吝啬赞美之词,要对每个学生的闪光点进行盘点,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实现学生审美能力的有效提高。
结语
中职音乐教学是教育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方式,审美能力是学生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的具象表现,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有助于学生建立良好的道德三观,得到身心的全方位健康发展,符合素质教育的综合要求。在今后的教学中,各位音乐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力与探索精神,研发出更多更有效的审美教育方法。
参考文献
[1]胡为梅.审美教育在中职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20,(05):97.
一、心理素质的定义与培养
心理学家将心理素质定义为人的大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中,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对客观现实的应变能力,它应当是介于生理素质与适应环境能力的思想文化素质之间,起着平衡与中介的作用,它与社会上其他人的社会适应行为和创造行为密切联系又具有衍生功能。
心理素质的培养,需要从多方面着手,其是一个涉及家庭、社会、教育系统、人际交往圈等多主体的综合性体系。在本文中,笔者主要就对美术教育有较大影响的方面做较为详细的解释。心理素质的培养主要从意志力与耐挫力教育、心理动力素质教育、创新素质教育等方面着手。意志力与耐挫力教育主要是指学生对挫折困难的承受能力,对人生与社会重大变革的适应能力,培养其坚强乐观的 意志品质,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和抗压能力;心理动力素质教育包括成就感,进取心,抱负,求知欲,做事动机,对荣辱的态度等。它是推动人实现目标的潜在力量,是鼓舞人不断实现自身发展需要的强大内劲。在目标实现之后能否继续超越,不为名利所累,继续追求更高的目标也是这种心理素质的体现;创新素质教育 是 主体通过有目的的创新行为表现出来的积极心理动态,在对知识借鉴与领会之后,形成个人独到的见解,最终超越前人的观点,进行新的应用,解决新的问题,得出新的结论。创新素质的提高对大学生整体心理素质的进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心理素质的培养对美术教育的重要性
英国艺术评论家赫伯特?里德在1937年著的《艺术与社会》一书中讲:“我们认为,某些天生素质对艺术家来说十分重要,只有拥有这种素质的儿童才有可能成为艺术家。”所以美术教育与其他学科的教学有着显著的不同,它不以传授知识为主,而更注重发掘学习者的精神世界,积极激发学习者的创造灵感,鼓励其用心感受周围的环境,并以其美学思维对这些环境进行再现与挖掘。
通过对美术上述特性的分析,可以感知创造能力对美术学的重要作用。美术是以灵感型的独特创造为原本,追求极度想象之后的美的视觉实现。柏拉图认为:“艺术是对情感和我们本质中不受约束部分的表现。”在大学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启迪诱发学生独有的美术灵感,帮助学生摆脱僵化的思维模式,进行大胆的美术创新实践,在现实生活的小事中感悟美,发现美,以独到的最具感染力的形式加以表现。由此可见,心理素质中的创新能力对大学美术教育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大学美术的教育也包括技术部分,对色彩的处理,对各种技法的掌握,对各种客观事物的细心观察等等都要求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配合。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2-0222-01
就当前中专音乐教学来看,偏重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对审美教育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而审美教育作为音乐教育的核心,脱离了审美教育的音乐教育很难让学生掌握专业的音乐技能。在中专音乐教学中,必须重视审美教育,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让学生掌握专业的音乐技能。
一、中专音乐教学中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审美教育就是通过一切美的形式给人们以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以达到美化人们的心灵、行为、语言、体态,提高人们道德与智慧的目的。就审美教育和音乐教育而言,两者密不可分,音乐教育的核心就是审美教育。以审美为核心是音乐教学的基本要求,在中专音乐教学中注重审美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培养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进而为我国现代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专业性人才[1]。
二、中专音乐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方法
(一)提高对审美教育的重视。审美教育是音乐教育的核心,在中专音乐教学中,要想向社会培养更多的专业性音乐人才,教师就必须重视审美教育,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要结合音乐教学提纲,有效地落实审美教育,同时,要树立新的审美观念,让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树立全面的审美观念,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教学方法的创新。就当前中专音乐教学来看,依然深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随着音乐教学改革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应音乐教育工作的需要了,要想提高音乐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加大教学方法的创新,在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授《欢乐颂》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听《欢乐颂》演唱,让学生分析作品的背景以及所要表达的情感,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消化知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重视实践。对于中学音乐教学来讲,实践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有效途径,加强实践,既可以让学生熟练地掌握弹奏技巧,提升专业能力,同时,还能不断激发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在中专音乐教学中,要想实施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就必须重视学生实践。例如,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音乐表演作品的弹奏,在学生弹奏前,让学生熟悉音乐表演作品相关信息,如创作背景、作者的性格特点等,让学生全方面的了解音乐作品,进而在弹奏过程中更好地表现出来。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组织学生观看一些知名演奏家的音乐表演,进而更好地促进审美教育的升华[2]。
(四)多听、多学、多练。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围绕教学内容进行教授,教学内容比较单一,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多听、多学、多练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音乐水平和审美情感。多听就是让学生多听音乐作品,在听的过程中找灵感、品位音乐作品中的美,从而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多学就是让学生了解音乐基础知识,了解审美艺术,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多练就是让学生多实践练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多练习,可以让学生找出自身的不足,从而不断完善自己,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3]。
(五)注重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对于音乐而言,音乐审美能力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关键,而要想促进学生的发展,在音乐审美教育,既要注重音乐专业知识的教育,同时教师还应重视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要多让学生去鉴赏音乐作品,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另外,教师开可以通过情境体验来激活学生以前所学到的音乐知识,让学生在情境体验的过程中用专业的知识表达自己的感受,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音乐学习,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艺术情感[4]。
三、结语
审美教育是我国当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审美教育有助于培养我国当代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在中专音乐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不仅可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同时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欧阳红艺.中职音乐教学中审美教育的重要性与教学方法[J].通俗歌曲,2013,(06):40-41.
[2]田丹.中职音乐教学中审美教育的重要性与教学方法分析[J].职业,2015,(30):96-97.
[3]黄霞.音乐教育在中专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及其建设对策[J].大众文艺(理论),2009,(07):189-190.
【中图分类号】G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209-01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素质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对于学生素质的培养,即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注重智慧的开发和个性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素质,重点强调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基础上,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性,教师教学要把课堂的主导交给学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形成探究心理,不断地开拓思维,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美术教学与学生素质培养的关系
众所周知,现在的美术教育已经摒弃了过去那种对于美术技能的单纯训练,而是一种高尚的艺术教育,兼顾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动手能力的同时,还追求对学生思想道德情操和完美的、健康的人格教育作用。在我国新《美术课程标准》中,明确了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指出了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美术教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广深化,对于培养学生的全面性,突出学生个性化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美术教学在尊重个性差异的同时,自身学科的特殊性可以体现对学生全面的素质培养的价值, 所以,美术教学作为学生素质培养的有效手段,培养学生的素质离不开美术教学。
二、美术教学活动对培养学生素质的体现
1.美术教学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美术是通过视觉传达的艺术,人类通过视觉的感受和理解能力,在大脑中形成不同的情感体验,经过长期的沉淀形成精神力量,这样的审美感受不等同理性认识会因知识更新或科技真理认知而迅速改变。所以美术教学活动对于学生审美素质的培养和情感影响巨大。在美术课堂中,学生通过学习人物美的比例、风景颜色的运用技巧、明暗技巧体现立体感等知识,也通过学习素描、色彩、中国画、油画等不同的绘画方式,体会美的多样性、美的效果多角度,形成美的认识。在鉴赏齐白石的代表《虾》,为学生讲解了“中国画”这个特殊的艺术形式,虽然中国画运用的颜色少,但也可以诠释美,给人以美的感受。也可以通过中外人物画《蒙娜丽莎的微笑》与《仕女图》对比,让学生对比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地域特色的作品,认识到审美观不是标准划一的,完善学生的审美标准。
2.美术教学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有思想道德教育的功效。十八世纪的法国教育家卢梭曾说过:“有了审美能力,一个人的心灵能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美的观念,并且最后接受同美的观念相联系的道德观念。”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对于中国的古代辉煌建筑画的鉴赏,可以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享受美的同时,也对于人类发展过程的艰辛,古代文明的源远流长等文化进行了图文并茂的整合学习,也激发了学生对于经历千年依然屹立的古建筑的探究兴趣,进而培养学生学习其他科目知识的探究心理。在美术课堂的剪纸教学中,先让学生课前搜集剪纸作品,并在课堂上相互交流剪纸艺术的起源、发展,美术教学融入历史知识,让学生在参与剪纸的过程中,对于民族文化产生浓厚兴趣。
3.美术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形成学生的创新意识。美术的绘画技巧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创新能力等素质。观察力作为人视觉观察后产生的认识事物的能力,是美术教学活动着重培养的素质。观察力是学生创新思维的基础。在素描静物课堂中,指导学生注意观察静物间的位置关系,把握静物近大远小的特点,注意光源的位置,提高学生的立体感。学生的想象力是思维,创新是表达,学生先有了想象的空间,才能在想象中进行创新思维,并表达自己的创新意识。所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即是开启学生的心灵,打开智慧的大门。在美术课堂的临摹绘画中,学生可以在提高动手能力的同时,体会作者作画的思维、笔法和美术语言,经过长时间动手感知的沉淀,形成自己的形象思维能力,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并创作出自己的作品。
4.美术教学活动可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在美术课堂中,学生陶冶了审美情操,形成了审美的观念,并在动手绘画中,寻找到了美的享受和乐趣,教师在教授的时候,要尊重学生对于美的认知和喜好,引导学生在艺术的殿堂里自由发展,促进学生形成自己的艺术鉴赏力和审美个性,指导学生在交叉学科的全面发展。在给学生准备沙画艺术教学时,教师可以采用现代的多媒体技术,将变幻的沙画用幻灯片的形式,将沙画故事展现在学生面前,也可以用投影仪,现场为学生作画,让学生指出不足,学生提出了故事无趣,画面较简单,变换不够巧妙等等不足,进而让学生根据个人的设计作画,并制作成幻灯片来展示。学生选择贴近生活的故事题材,运用美术的语言,讲述艺术传授的道德思想,学生在动手作画的同时,也促进了其个性特长发挥及全面发展。
结论
综上所述,实施素质教育是实现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关键之一,美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教育手段, 在学生素质教育的培养中不仅体现在提高学生审美素质、增强民族意识、形成创新意识,还体现在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童梅,美术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切入点(J),大众文艺,2010年第19期
通过三个月的美术教育实习,我发现了学校美术教育的一些弊端。美术教育是高素质人才培养中不可缺少的一课,学校是培育人才的摇篮,基础教育学科建设品位决定着学生一生的文化追求和专业理想。
美术之所以在西方发达国家受到重视,就是因为他们认识到美术在培养人方面的重要性。而我们国家的教育形式,虽然在教育大纲中将美术放在重要的位置,但却体现不出美术在整个教育中的教育作用,从学校、学生个人的角度都没有体现。原因其实很简单,从事美术教育的工作者都清楚,不从事美术教育工作的教育者也普遍都知道,学校重成绩(学生考试的分数),其它的都是从属。美术教育作为一项长期的、隐性的教育并不能立即体现教育的成果而被放在最其次,这是美术教育工作者的无奈和悲哀,天长日久,就觉得美术教育者是闲人,是有许多空余时间的人,于是就干起了许多与美术教学无关的杂事,这也许就是我们目前的美术教育现状吧。
我记得在《钱江晚报》上有这样一则新闻――《小学生看画展问讲解员:吴冠中画中心思想是什么》,大意是吴冠中画展在杭州举办,每天都吸引了大批的美术爱好者前往参观,其中也不乏家长带着孩子组成的“亲子”队伍。然而,一个小学三年级的女生在看完吴冠中画展后,问讲解员:“老师,吴冠中的画中心思想是什么?”她一脸认真地抛给讲解员老师这么一个犀利的问题,然后拿着笔记本和笔准备记录讲解员要讲的每一句话。这个问题让讲解员彻底傻眼了。家长们培养孩子艺术细胞的良苦用心可见一斑。不过孩子们在现场的反应却让美术专家们颇感尴尬,在面对五花八门童言无忌式提问的时候,讲解员更是经常被“雷翻”。站在吴冠中画的女性画前,害羞的小女孩自动绕道了,嘴快的小男孩脱口而出:“怎么画这种东西,好难看,好恶心!”后面的家长如临大敌,赶紧把孩子拉走,并指着旁边的画转移注意力:“快来看这个草原啊!”但讲解员还来不及开口,家长和孩子的行动已经宣告,画至少不适合给孩子看。吴冠中有一个著名的教学理念,叫做“眼睛教眼睛”。他最提倡培养学生对美的感觉,教学最重要的不是技法,而是审美的眼睛。他曾经在媒体面前痛斥中国的美术教育,教出了大群“美盲”。然而,当家长争先恐后让孩子上各种艺术培训班的时候,他们仍然无法避免花钱买“美盲”的陷阱。面对三年级女孩的问题,“中心思想是什么”,讲解员在哑口无言后,思考良久,给出了一个答案:“吴冠中画的是美。”于是,小学生们把“美”记在了笔记本上。这则新闻让笔者沉思良久,孩子的问题不能从表面上去理解,而要从我们的教育制度层面上去看待,教育制度的改革已经到了迫在眉睫的时候。
从小学语文课程开始,教师不厌其烦地给学生讲解文章的中心思想、段落大意,甚至于每段文字都要总结出思想,将文章内容上升至统一的思想道德的高度,禁锢了学生自身的感悟和联想。由此,引发学生在参观吴冠中画展时,向讲解员询问画的中心思想。这不得不说是我们应试教育引发的现象,类似的情况在欣赏画展、观赏舞台表演、聆听音乐等艺术活动中时常发生,这都反映出我们实际教育中学生素质教育的缺失。
目前,很多学校强调学生的考试成绩,并以此作为衡量一个学生优秀与否的重要条件。这使得学生重视文化课,囫囵吞枣般消化书面知识,而忽视了自身艺术素质的培养。学校虽然开设有美术、音乐、舞蹈等课程,但大多是作为副课的形式存在,大多是每周安排一次艺术课,而在这仅有的一节课程中,教师只是简单地介绍书本知识,教会学生唱一首歌或画一种动、植物。这种做法使得学生缺少艺术的熏陶,缺乏对艺术的喜爱,更重要的是缺失了提升素质的重要手段。我们传统认为的好学生一定要文化课成绩优异,却忽视了对素质教育的考察。由此,我们不难理解在吴冠中画展中出现的那一幕。我们应教导学生去观察生活中的美,然后用艺术的手段去表现美,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告诉学生美或不美、好或不好。教师给的答案固然重要,可以作为一种参考,更重要的是我们应培养学生自己去判断,去寻找答案。
一、学生身与心的和谐发展离不开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我们知道美育是教学全面发展的必要元素。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是通过各学科的教学来进行,而语文学科是进行美育的一个最为重要的途径,担负着美育的任务。而其首要任务就是去感受美。
感受美,就是培养学生对于艺术作品和生活现实中的美好事物具有敏锐的感受能力。如果学生对作品中华丽的辞藻,诗一般的情景,素雅朦胧的景物特征感受不到,那么他们对于美的感知能力就比较迟钝,感受美的能力就相对较差,对于这一部分学生就要强化美育。这是因为如果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差,他们对美的欣赏和表达能力就相对来说要困难得多。同时他们对作品中词语所表达的特殊含义的感悟,脉络的把握,主题的升华也就不能准确无误的掌握,对作品的理解相对来说就会有一定的难度,所以首先要培养学生充分感受美的能力。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内容极其丰富,只要教师结合教材内容恰当地加以点拨、讲解,就会给学生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激起他们对文化对生活的热爱,达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目的。语文教学中的自然美可以说无处不在,朱自清的《春》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优美动人的春天画面;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为我们描绘出了济南冬天特有的魅力;古诗词中有黄河的壮丽—“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有长江的雄浑—“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也有春的妩媚—“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夏的绚丽—“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冬的宁静”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不仅如此,语文教学中的社会美、艺术美,也无时无刻不在打动着读者的心,让学生精读这样的文章,培养学生感受美。
二、语文教学中贯穿美育活动有利于提高初步的审美能力和鉴赏美的水平
通过语文的教学,帮助学生掌握语文文字工具,熟悉人类文化历史,了解美的起源,美的本质,美的规律及价值,为提高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和审美意识打下基础。
如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和优秀文化是民族的根系,聚集了中华民族的全部智慧和精神财富,在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去用心感受、用心领悟、用心体验教学课文中本有的美感、意境、情趣和思想,这样一个过程可以使学生感受心灵的净化,得到思想的感染、收到智慧的启示、得到情感的震撼,从而使学生进入美的境界,形成美的思想,建立美的观念。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重要渠道。它通过语言文字的教学对学生进行自然美、社会美等方面的教育,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净化他们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情操,这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进步健康的审美情趣,是可以帮助学生正确地发现并深刻地体验美,使学生更为深刻地鉴别出现实生活中的美与丑,是与非,善与恶。
由上可知,课文语言的文字美和祖国游戏的文化美以及老师的各种课堂传递美的教学艺术,有利于提高初步的审美能力和鉴赏美的水平。
三、在语文教学中贯穿美育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在进行审美教育的同时还要把思想品德教育融汇在美育中,以美引善,从而实现道德教育。正如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所讲:“艺术感染具有强烈的力量,可以渗透到人们的心灵深处,使人的心灵净化,性格变得高尚优美。”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品质不完善,而审美教育对青少年道德的形成常起到润物无声、春风化雨的作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用优秀人物品行、人格去教育感染学生,培养他们的高尚道德情操,教会他们如何做人。杨朔的《荔枝蜜》中,作者借物喻人,用蜜蜂喻人,通过赞美蜜蜂赞美了为建设美好生活而无私奉献的劳动人民,从而启发学生应学习蜜蜂精神,做一个对社会对人民有用的人。
2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结合
高校德育课程教学特征决定了采用多媒体教学的同时,也要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高校德语课程教学教学中普遍的现象是学生对学科的积极性不高,很少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德育课当中,所以学生的学习效果、效率完全由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所决定,这就要求教师付出大量的努力,首先是根据课程要求来消化疑点和难点,然后准备教材方案进行课堂教学,但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会被学生接受,只有教材方案中的内容足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才能够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课堂授课内容,长此以往的话教师的主导作用会压迫学生的主体地位,学会会在被动的环境中选择性接受知识点,对于学生的创造力以及学习能力都是一种制约。那么在注重教师主导作用发挥程度的同时,要在课堂上有效融合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创造情景课堂氛围,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提问、自主分析以及自主解答,教师在多媒体课件中要融合真实案例,从而加强师生之间的知识点讨论,强化学生的记忆,挖掘学生潜在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优势是能够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相结合,以目前高校德育教学现状来看是非常适合的一种方式。
3提高教师对多媒体技术认知能力
社会经济不断发展,高校德育教学方式也受到较大的冲击,在多媒体覆盖面广泛的信息时代,高校引进多媒体教学是必然的现象,当然教师在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德育教学过程中引进多媒体技术之后,教师的力量更加重要,也可以说教师的最用被提高到一个从未有过的高层次。多媒体技术想要在德语教学中发挥教育作用,那么需要教师对这一技术进行全面的认知与了解,如果教师被传统教育束缚,对现代媒体教学手段存在偏见的话,那么再完善的教学技术在课堂上也丝毫没有用武之地,反而会带来消极的作用。
4加强高校德育课CAI课件建设
多数高校已经建立多媒体教室,但是个别课程的教学软件却没能得到落实,高校德育课程就是其中之一,所以在德育教学过程中知识利用了少部分多媒体与计算机技术功能,而德育教学CAI课件却迟迟得不到应用,从而导致技术搁浅,这将严重阻碍多媒体技术的教学优势发挥。纵观我国高校德育教学课件的制作过程,能够看出多数都是将板书转换成电子档,字里行间不能脱离书卷气息,还是以为的输出式教学,学生在面对这些课件时只会局的板书换了地方,并没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能实现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这种情况体现出的问题是教师没有正确意识到课堂互动与交流的涵义和作用,盲目的将学生看作是一个整体,忽视了学生学习能力的个体差异、学习水平差别,所以在课件安排中没有明确的难度进阶,违背了因材施教的教育观念,这样就会凸显出教师应用多媒体技术的弊端。为了彻底改变这一现象,高校德育教育要大胆引进市场机制,结合软件行业的运作特点,一般软件在发行之前会推出一些免费的测试版本用以找到自身的漏洞和问题,进而加以优化。高校德育教育软件的开发也应该由教师和学生先行使用,给我意见和反馈信息,经过大量测试使用后得出的验证信息就能够保证教学软件的完善程度,这样才能够保证教学效果。教学软件中《轻轻松松背单词》与《洪恩GOGO学英语》这种是具有代表性的,软件中的内容非常丰富,充满趣味性,能够提高学习效率,高校德育教学软件应该以此为目标,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中心,建立与完善教学软件。培养教师现代化教育观念在软件建设中是非常重要的,教师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是无可厚非的,在此基础上结合多媒体技术建立课件,更深远的作用是能够开发出兴趣度较高的软件内容。教师的能力与多媒体技术相结合才能够发挥出现代化媒体教学的优势,从根本上体现高校德育教学的时效性。
【摘要】电脑和网络已经改变了我们生活的很多方面,对于学校教育也是如此。目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科目在使用多媒体网络教学,多媒体这一科技教学手段也以始料未及的速度渗透到了各个科目。多媒体教学可以把抽象、呆板的内容转化成生动、直观的视频和动画来进行展示,对于中学生而言,从心理角度考虑,他们恰恰喜欢的就是这种富于动态的展示,所以在进行多媒体教学的时候,学生的参与度往往比较高。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和观察,来对多媒体教学进行一些阐述,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关键词 中学语文;多媒体教学
Shallow talk the importance of language teaching of multimedia teaching at high school
Xiao Guo-hua
【Abstract】Computer and network already change we life very various, for school education is also such.There has been currently more and more of category at usage multimedia network teaching, multimedia thi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eaching means also with start to anticipate don’t and of the speed seeped through each category.Multimedia teaching can abstract, boring contents conversion become vivid, keep video frequency and animation of view to carry on demonstration, for high school student but speech, from mental state angle consideration, they exactly like of be this kind of rich in dynamic state of demonstration, so at carry on multimedia teaching of time, the degree of participate of student usually more Gao.The underneath writer combine teaching experience for own several years and observation, come to multimedia the teaching carry on some elaborate, hope since throw the effect that the brick lead jade.
【Key words】High school language;Multimedia teaching
语文是一门最开放的基础学科,语文与生活同在,应用性极广,把学生框在教室里,面对着一本书、一支笔、一块黑板学知识的模式,已越来越不能满足信息社会语文学科的需要。随着现代教育科学技术的进行和发展,电子技术媒体已被越来越广泛地运用在课堂教学中。这类电子媒体一般称为现代教学媒体。现代媒体与传统媒体有机结合和综合运用于教学,称为多媒体教学。
一、中学语文多媒体教学是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作为中学语文教师,笔者常常在思考,我们如何才能把传统教学方式和现代的高科技手段进行有效结合,从而来优化课堂教育,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笔者以为,这个难度不亚于数理化等多媒体教学的设计,所以,我们应当尽量避免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时候所带来的一些“不良”反应。
笔者认为,中学语文的多媒体教学应当是建立在传统语文教学的基础上,吸取了传统教学的各种优势,同时又发挥了多媒体教学自身的优势,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教学指导,努力从根本上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在多媒体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中,中学语文教师必须要在传统教学的教学设计基础上来加强创新,改进现有的教学方法,开创一套适合现代学生的新方法。同时,多媒体教学的使用,对于把语文教学中呆板的文字形象化很有帮助,对于中学生理解作者写作意图和所要传递的意境能够充分展现出来,让他们学习起来也比较有兴趣,真正达到寓教于乐的理想境界。
二、中学语文多媒体课件的设计要科学合理
采用多媒体教学,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节省了课堂教学时板书的时间,这样也就适当地加大了课堂教学的教学内容量。所以,语文教师在设计课件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把学生遇到的难以理解的部分用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展现出来,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静为动。同时,对于课件的设计,一定要够科学、够合理。我经常看到,有的老师为了准备一个课件,往往要花掉好几天的时间来设计或者在网上搜索,我认为这是不科学的,如果我们把时间和精力都放在课件搜索和精美的设计上,对课件的内容很少考虑的话,课堂教学气氛或许比较热烈,但是学生真正能学到的内容会非常少。
其实不论是传统教学也好,还是现今运用了高科技手段的多媒体教学也好,两者都是教学的手段或者可以说是方式,我们不能一味地否定一方而夸大另外一方,这都是不科学、不合理的。传统方式虽然现在被很多老师所批评,但是传统教学一样有很多可取的地方,比如对文章的朗读训练,对古诗词的背诵等,这些都是值得继续发扬的,而多媒体教学虽然是利用了先进的教学工具,但也有很多的不完善和无法克服的一些弊端,我们也必须注意。在中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对于有相对简单和容易的内容,不需要设计到课件中的,比如教学目标和字词的相关解释等。
三、采用多媒体教学对中学语文教师的要求
采用多媒体教学,对中学语文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对课件设计和搜索的能力,对电脑多媒体使用的能力,对课堂上出现意外情况如何应对的能力等。多媒体教学并不意味着我们的教学轻松了,而是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创新空间,对我们提出了更多新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