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初三化学概念

初三化学概念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1 10:03:0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初三化学概念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初三化学概念

篇1

初三化学绪言部分的演示实验,既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又是使学生形成“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概念的好例子。如水的沸腾,引导学生观察水由静态转化为水蒸汽再冷凝成液态水,师生总结出变化特点,仅仅是物质状态上变化,无其他物质生成。演示“镁带燃烧”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发出耀眼白光及生成白色固体。这个变化特点是镁带转变为不同于镁的白色物质——氧化镁。最后师生共同总结:“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如水的沸腾,硫酸铜晶体的研磨等。“生成了其它物质的变化叫化学变化”,如镁带燃烧,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等。再如“催化剂”、“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等概念的形成,都可以由实验现象分析、引导、归纳得出其概念。

二、通过计算推理,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如在“原子量”概念的教学中,教师首先讲述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其质量极小,运用起来很不方便,指出“原子量”使用的重要性。指导学生阅读原子量概念,然后提出问题,依据课本中定义进行推算。

(1)原子量的标准是什么?(学生计算):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1.993X10-26千克X1/12≈ 1.66X10-27千克(2)氧的原子量是如何求得的?

(学生计算):

氧原子绝对量(千克)

氧的原子量:-------------------

原子量标准

如果学生只注意背原子量概念,尽管多次记忆仍一知半解。通过这样计算,学生便能直观地准确地理解“原子量”的概念,而且还较容易地把握原子量只是一个比值,一个没有单位的相对量。

三、通过反例,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概念,教学中指导学生在正面认识概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反面或侧面去剖析,使学生从不同层次去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例如酸的定义:“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叫酸”。然后提问,硫酸氢钠电离生成H十,它也是一种酸吗?学生容易看出其阳离子除H十外,还有Na十,所以它不是酸。这样,从侧面理解定义中“全部”的含义,更能准确地掌握酸的概念。

四、找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对概念进行对比在新课教学或阶段性复习的过程中,对有关概念进行有目的地比较,让学生辨别其区别与联系很有必要。例如分子和原子,元素与原子,还有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溶解度与百分比浓度等。通过对比,既有益于学生准确、深刻地理解基本概念,又能启发学生积极地抽象思维活动。

五、多角度地对概念进行练习巩固

例如:质量百分比浓度的概念“用溶质的质量占全部溶液质量的百分比表示的溶液的浓度叫做质量百分比浓度。”数量表达式为:质量百分比浓度溶质浓度 = ------------------------------ X100%溶液质量(或溶剂质量 溶质质量)这个概念的引入和建立并不难,难的是质量百分比浓度的具体运用。所以在建立这个概念之后,通过下列练习,讨论:

(1)10克食盐溶解于90克水中,它的百分比浓度是多少?

(2)20克食盐溶解于80克水中,它的百分比浓度是多少?

(3)100克水溶解20克食盐,它的百分比浓度为20%,对不对,为什么?

(4)20%的食盐溶液100克,倒去50克食盐水后,剩下溶液的浓度变成10%,对不对,为什么?

篇2

初三化学绪言部分的演示实验,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又是使学生形成“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概念的好例子。如水的沸腾,引导学生观察水由静态转化为水蒸汽再冷凝成液态水,师生总结出变化特点:仅仅是物质状态上变化,无其他物质生成。演示“镁带燃烧”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发出耀眼白光及生成了白色固体。这个变化特点是镁带转变为不同于镁的白色物质――氧化镁。最后师生共同总结:“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如水的沸腾、硫酸铜晶体的研磨等;“生成了其它物质的变化叫化学变化”,如镁带燃烧、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等。再如“催化剂”、“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等概念的形成,都可以由实验现象分析、引导、归纳得出其概念。

二、通过计算推理,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如在“原子量”概念的教学中,教师首先讲述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其质量极小,运用起来很不方便,指出“原子量”使用的重要性,指导学生阅读原子量概念,然后提出问题,依据课本中的定义进行推算。

(1)原子量的标准是什么?

学生计算:

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993×10-26千克×≈1.66×10-27千克。

(2)氧的原子量是如何求得的?

学生计算:

氧原子绝对量(千克)。

氧的原子量:______。

原子量标准。

如果学生只注意背原子量概念,尽管多次记忆仍一知半解。通过这样计算,学生便能直观、准确地理解“原子量”的概念,而且还较容易把握原子量只是一个比值,一个没有单位的相对量。

三、通过反例,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概念,教学中可指导学生在正面认识概念的基础上,从反面或侧面去剖析,使学生从不同层次去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例如酸的定义:“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叫酸。”然后提问:硫酸氢钠电离生成H十,它也是一种酸吗?学生容易看出其阳离子除H十外,还有Na十,所以它不是酸。这样,从侧面理解定义中“全部”的含义,更能准确地掌握酸的概念。

四、找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在新课教学或阶段性复习的过程中,对有关概念进行有目的的比较,让学生辨别其区别与联系,很有必要,例如分子和原子、元素与原子,还有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溶解度与百分比浓度等。通过对比,既有益于学生准确、深刻地理解基本概念,又能启发学生积极的抽象思维。

五、多角度地对概念进行练习巩固

例如质量百分比浓度的概念:“用溶质的质量占全部溶液质量的百分比表示的溶液的浓度叫做质量百分比浓度。”这个概念的引入和建立并不难,难的是质量百分比浓度的具体运用,所以在建立这个概念之后,可通过下列练习讨论:

(1)10克食盐溶解于90克水中,它的百分比浓度是多少?

(2)20克食盐溶解于80克水中,它的百分比浓度是多少?

(3)100克水溶解20克食盐,它的百分比浓度为20%,对不对?为什么?

(4)20%的食盐溶液100克,倒去50克食盐水后,剩下溶液的浓度变成了10%,对不对?为什么?

(5)KNO3在20℃时溶解度为31.6克,则20℃时KNO3饱和溶液的百分比浓度为31.6%,对不对?为什么?

以上思考与练习从溶质、溶剂量变化对溶液百分比浓度的影响,使学生较准确地掌握了质量百分比浓度的概念,

这对后面运用百分比浓度进行有关计算也有很大帮助。

篇3

素质教育是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比之传统教育,更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潜能。初中英语教育是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环节。在这个时期,初中生已经开始萌发一定的主体意识,对待学习和生活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主动性与进取心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简单地把学生当作客体进行知识的传授,而应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呵护学生的想象与创造,并通过循循善诱与实践探究的方式,有效地发挥学生们的主体作用,尽可能地让学生在思考、体验、实践的过程中,接触新知识,学习新知识,并且应用新知识,实现素质教育中“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教学初衷。在如下的教学探索中,我也将从以兴趣为前提、注重启发与诱导、实例解读与分析这三个角度,谈谈自己在英语教学中的几点看法,希望以此调动学生们的主体性,让我们的英语教学真正做到为了学生、发展学生。

一、以兴趣作为前提,创造良好学习氛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消极的、被动地听讲,还是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效果是截然不同的。主体性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特点,创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兴趣作为前提,能够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进行学习。

例如,译林版初中英语八年级上册Unit 7 Seasons,在这个单元第一课时的学习安排中,学生要能够说出自己喜欢的季节并且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如果教师只是简单地要求学生进行表达,学生可能不能用丰富的语言进行形象生动的阐述。在课堂上,教师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引发学生表达欲望,引起学生兴趣。师:We are going to see some videos. Do you want to see?生:Yes.师:There are the trees without leaves, there are no flowers…生:I feel the strong wind.师:And others?生:It is cold because people wear a lot in the video.师:Yes, and now, it is snowing. Wow, it is full of snow on the ground.生:So beautiful!师:Yes, I love winter because I can have a big snowball fight with my friend. How about you, do you like winter?...

在视频的播放下,教师带领学生走进了美丽的冬天。教师的分享,更让同学们感同身受地体会到了冬天打雪仗的刺激,不禁想起自己在美丽的冬天的快乐的事情。这样美好的氛围激发了学生分享的乐趣,鼓励学生自主表达。

二、注重启发和诱导,引导学生思维发展

相对于传统课堂上教师将学科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学生负责掌握和吸收这种教学模式,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主动精神。那么,在知识传授中,教师注重启发和诱导,引导学生通过自己思考获得知识,用主动探索代替被动吸收,引导学生思维发展。

例如,译林版初中英语七年级下册Unit 6 Outdoor fun,这节课中学生要学习的语法知识是一般过去时。在一般过去时教学中,教师如果只是简单地告诉学生一般过去时的时态变化,学生不容易记忆和使用。如果教师能够注重启发和诱导,让学生通过思考自己去发现效果会更好。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第三人称做主语时动词的变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一般过去时的表示也是体现在谓语动词上,请学生在课文中寻找表示一般过去时的句子,自己发现其中的共同之处,探究一般过去时的奥秘。这样的一个学习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启发学生主动学习,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思维发展。

三、实例解读与分析,培养学生综合素养

主体性教学强调要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英语学习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能否运用学习的英语知识,进行问题的解决。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实例解读与分析,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也提高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综合素养。

篇4

初中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获得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当前我们使用的苏教版的初三化学教材,实验教学内容在整个教材中占相当大的篇幅,足见初三化学实验的重要性。但从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来看,相当多的学校没有按照教材的要求安排化学实验的教学与操作,所谓的“重视”只是停留在口头上,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导致部分化学实验不是让学生通过亲手操作探究,而是停留在教师讲实验、学生听实验的层面,长此以往,将严重影响初三化学教学质量,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观察能力和探究精神相当不利,所以急需引起各校的高度重视,调动一切资源努力改变这一现状,让化学实验真正落到实处。

一、充分认识初三化学实验的重要性

初三化学不仅仅传授给学生一些初步的化学概念和规律,而是通过有效的教育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究能力,使他们能够掌握和运用一些化学原理和实验手段,学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学会辩证而客观地认识和看待世界。

1.化学实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一切学习活动都是从兴趣开始的,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学生求知欲的源泉和思维的动力。化学实验中千变万化的现象是激发学生化学兴趣的有效手段。初三学生刚接触化学,对于千变万化的实验现象充满好奇,教师通过化学实验可以深深地吸引学生,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进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树立学好化学课的决心。

2.化学实验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是思维的前提,认识的窗口。对于一切事物的认识都起源于观察,如果没有敏锐而细致的观察,就不能深入认识事物的本质。化学实验为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实验装置的搭建、实验现象的描述都离不开观察能力。对于同一实验中所出现的多种现象,要有科学的观察方法、明确的观察目标和观察的重点。教师通过化学实验,对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3.化学实验能提高学生的探究精神。化学科学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实验,学生通过探究性实验,可以探究未知的世界,帮助他们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掌握实验技能,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探究精神,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并逐渐养成爱好探究的习惯。在化学实验操作过程中学生可以把化学知识与观察、推理和思维技能结合起来,从而可以直接地获得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同时,化学实验中学生手脑并用,能充分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对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作用显著,可以让学生逐渐养成一种乐于探究的习惯,培养探究精神将使学生终生受益。

二、分析当前初三化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初三化学实验教学中,由于学校化学实验室条件限制、化学教师对化学实验的重要性缺乏重视、学生对化学实验的操作缺乏规范等多方面原因,导致化学实验教学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忽视了化学实验中学生动手能力培养。有些教师认为初三化学课时紧,做实验费时费力,所以分组实验不如做演示实验,甚至演示实验都觉得浪费时间和精力,干脆讲实验。把学习化学科目理解成简单的知识的记忆,忽视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学生思维的启发,认为学生背实验既简单又省事,而且只要能把实验背下来就能拿高分。用背实验的方法应对中考,因此部分教师把教学重点放在理论教学上,把原本可以分组的实验改编成演示实验,就是已开设的学生分组实验,教师也只是布置学生该怎样做,忽视了学生是否做,做得怎么样。由于多数学生胆子小,动手能力差,因此基本上是组内一人动手,其余的人观看,一人包揽了整个实验过程,教师也听之任之。这样,不但学生的动手能力得不到培养,反而滋长学生的惰性心理。如果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只注重实验的配备和用一种简单的套路教学生怎样实验,把实验看成走过场,而对于实验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学生的操作评价与操作后的反思等方面却常常忽略,也就谈不上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更难以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

2.忽视了家庭小实验及选做实验的开展。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验探究能力,教材中增加了不少家庭小实验和选做实验,这些小实验具有趣味性、探究性、规范性和普及性的特点,而且学生可以轻松操作。实验中,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可以学习和掌握一些科学的学习方法,并能够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利用所学知识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喷雾显字”“清水变葡萄酒”等妙不可言的化学现象中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培养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但是多数学校很少组织学生操作这些实验,少数学校由于教师害怕学生在实验中会有差错、闪失,不让学生亲自验证,通常只是将最佳的实验方案提供给学生,并对试剂的用量、实验步骤、注意事项陈述得一清二楚,没有引导学生将实验与生活相结合,这就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失去了培养学生创造性、开拓性思维的机会。

3.忽视了化学实验中的环保教育。初三化学实验比较多,但实验必定会涉及有毒、有害物质,在实验教学中多数教师对学生的环保教育只是提供一个废液回收容器,对收集的废液稍作处理后就排放,实验结束后也只要求学生把实验仪器洗涤后放回原处,把实验操作台擦洗干净,而缺少了在实验中对学生开展环保教育的重要环节。比如:在储存浓盐酸时要告诉学生一定得密封保存,防止氯化氢气体挥发污染大气;储存硝酸时应放在棕色瓶子并避光保存,防止见光分解的气体污染空气等。在分组实验中要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回收药物,鼓励学生安全合理地利用废物,处理废物。同时,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把化学实验与当地的环境污染等实际情况进行联系,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探索改变初三化学实验教学现状的策略

造成化学实验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应试考试指挥棒的问题,又有学校对实验重视不够的问题,更有化学教师的认识问题,部分学校还存在投入不足的问题。因此,要解决目前初三化学实验教学的种种问题,必须对症下药,一一解决。

1.增设初三化学实验能力考核。现有的中考政策并没有把化学实操作成绩纳入中考总分,而实验操作是以“技能考核”的形式出现的,只要没有什么重大失误,大部分同学都能得满分,这对于那些成绩好的同学来说是不公平的,没有体现出竞争性。所以很有必要将化学实验考察成绩纳入中考总分,并严格执行实验考核的评分标准。只有这样才能使广大老师真正重视化学实验。

2.合理投入为化学实验提供保障。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大对化学实验方面的投入,及时更新、购买仪器和药品,确保有足够的实验室和实验仪器,供学生分组实验使用。同时学校要配备专职化学实验员,确保能按时保质保量为化学教师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提供器材和药品准备。

3.转变教师“重理论轻实验”的教学观念。通过正面引导,改变教师“重理论轻实验”的教学观念,要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化学实验对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探究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中的重要作用。同时要让教师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方法,提高自己的专业教育水平。

总之,初三化学实验教学由于各种原因,在很大程度上还不能真正发挥它的功效。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初三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们急需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和改进初三化学实验教学。我相信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与逐步完善,初三化学实验教学必将会得到全体师生的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谷春华.中学化学中的环境保护知识教学[J].电子化学教学参考,2000:216.

篇5

总复习是初三化学学习的最后阶段,它对学生化学知识的系统化、化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这个阶段中,虽然学生已经掌握了初三化学的知识,但这些知识相对是不系统的、无序的。如果教师在这个阶段还是采取“炒冷饭”――简单回顾加大量练习的方式进行复习,只会让化学用语、化学概念、化学原理等变得更加枯燥乏味,这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如何通过这个阶段的学习使得学生在已有的知识中获得新的知识,达到质的提升,能够真正做到温故而知新呢?科学逻辑方法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在复习教学中将比较、分类、类比、归纳与演绎等基本的科学逻辑方法介绍给学生并引导学生自主复习,可以有效提高复习效率,积极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科学逻辑方法应用于化学复习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1.学生自身的需求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人的认知发展阶段从出生到成熟经历了4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和形式运算阶段(11岁至成人),初三学生多为15、16岁年龄,处于形式运算阶段,具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但其逻辑推理能力只是处于初级阶段,正需要系统的科学逻辑方法知识的学习。同时,这个时期的学生处于青春期,在心理上要求脱离父母和教师的管制,追求自我独立,对家长和教师面面俱到的关心会有一定的抵触情绪。在复习中,学生对已经学习过的知识热情不高,而教师不厌其烦地强调重复,难免会引起部分学生的反感抵触,复习效率也不会很高。如果教师能够考虑到学生的心理变化,尊重他们的想法,通过科学逻辑方法介绍和学习,增加学习内容的新颖性,既可以避免学生厌烦的“炒冷饭”课堂,又可以增强学习的自主性。

2.新课改的要求

新课改倡导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具体体现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主动并良好地运用适当的方法去完成学习任务。初三化学知识比较简单,完全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范围之内。化学教师要做的就是相信并鼓励引导学生,通过常用的简单科学逻辑方法的介绍,引导学生复习。学生在完成相应学习任务之后,自主学习的信心会得到增强,积极的心理暗示作用也将有利于学生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

二、科学逻辑方法在初三化学复习中的应用

科学逻辑方法一般有比较法、分类法、类比法、归纳与演绎法、分析与综合法、假设法等。科学逻辑方法在化学教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几乎每节化学课都有科学逻辑方法的渗透应用,只是教师没有特意向学生介绍这些方法概念。在复习教学中,可以向学生简要介绍几种常用的科学逻辑方法,并引导学生自主完成相应复习任务。

1.比较法在复习教学中的应用

比较是确定对象之间差异点和共同点的逻辑方法,也就是把两个或两类事物加以对比,确定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的一种逻辑思维方法。通过比较可以明确异同,促进知识融会贯通,提高学习效率。初中化学复习教学中可以大量地运用比较方法,基础概念、实验方法、原理、现象等都可以通过比较法教学达到更好的复习 效果。

例如,初中化学中的重要知识点气体的制取就可以运用比较法来复习。初中主要学习三种气体的实验室制取:氧气、二氧化碳和氢气,气体的制取原理、制取装置、检验方法都可以进行直观比较,见表1:

教师让学生按表格中的几个主要知识点完成对三种气体的复习,之后教师引领分析部分细节知识点的异同,如氧气的制取装置是固固加热型,二氧化碳和氢气是固液不加热型;氧气的验满和检验用的是带火星的小木条,二氧化碳的验满用的是燃着的木条,二氧化碳的检验用的是澄清石灰水,而不是很多学生惯性思维误认为的燃着的小木条等。三种气体制取的所有异同在一张表格里面详细对比,一目了然。最后教师还可以介绍,其他的实验室气体制取方法都可以与这三种气体的制取方法进行比较,为学生解决中考中常见的探究题等题型留下思路。

整个过程学生参与了知识点的复结,回顾的同时也明确了相似知识的异同,避免混淆,更重要的是师生互动的增多、学生参与课堂的程度得到提高。

2.分类与类比法在复习教学中的应用

篇6

初三学生在上下两学期内除了要学完上下两册化学课本内容以外还要系统复习所学内容,一般情况下仅有两至三个月的复习时间,那么怎样才能抓住中考前有限的时间,切实提高初三化学复习效率,是广大教师和学生普遍关注的问题。

对于化学复习课老师感受不同,感到轻松的老师把化学复习看得很简单,两册课本已经学完,复习的都是学过的内容,学生只要看看书,回顾一下课本,有不明白的问题再问一下老师,然后再做一些习题就可以了,这样老师带领学生复习的确很轻松,但是这种“汤剩饭”似的教学是不会有好效果的,所学内容掌握了,但是这样做还不够系统,没有把所学知识合理有序地串联起来,要想在中考的激烈竞争中取得好成绩,还需要好好动一番脑子。根据初三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科内容,我们可以改变对初三化学传统复习的结构顺序。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共有十二个单元,我们大致可把它们分为四个部分:基本概念原理、元素化合物、化学实验、化学计算。这样基本涵盖初三化学所有内容,学生复习起来效率会更高。

1.对于基本概念原理复习,要让学生抓住概念实质,找准内在联系,初中化学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初始阶段,有许多基本概念,基本概念分散在各个单元中很零碎,而且有很多相似概念,所以在复习中要指导学生注意区分,找出它们的异同点。一是善于抓住基本概念的本质,如“化学变化”概念的实质是“有新物质生成”,只要是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二是善于找准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如物质分类是中考经常考查的内容,学生容易混淆,所以在复习时可以编织知识网络。对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和原理,复习时也可采用对比的方法,如元素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分子、原子、离子的区别与联系,可列表比较它们的异同点,这样可以澄清对概念的模糊认识,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记忆很有帮助。

2.元素化合物知识是初中化学启蒙教育的重要内容,它不仅是理论知识的基础,而且也是分析、解决问题的必要依据。要用基本概念和原理来指导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复习。复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同时,还要重视它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这也是近几年中考命题的趋势。对于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复习,要注重运用类比、对比构建知识网络的方法复习,同时进行合理延伸、迁移,进而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复习氧气性质和制法时,可以对比复氧化碳的性质和制法,设计专题复习学案,从而节约学生的复习时间,提高复习效率,有利于归纳方法,形成能力,在设计习题时可拓展至氢气、甲烷的性质和制法,这样既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又达到由此及彼的目的。

3.对于化学实验复习,注重实验基本操作,培养探究能力,这也是近几年中考重点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物质的鉴别、检验及分离和提纯,气体的净化、干燥、鉴定及仪器的连接等。以上内容可以通过学案以专题的形式加以复习。

篇7

化学复习教学作为整个初中阶段化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初中化学中考总复习的关键是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加深对重要概念、原理的理解,提高学生能力。通过复习可以纠正学生认识上的错误和弥补知识上的不足,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准确、更深刻;通过复习才能使学生把学过的知识系统化;通过复习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怎样在有限的复习时间中取得良好的复习效果呢?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在复习教学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

一、制定复习备考计划

初中化学教学课程与其他学科教学的不同,初三年级的学生时间更为紧凑,化学教师教学任务繁重,特别是近年来中考化学分值降为50分,相应的化学周课时也减少,而教学内容没有变化。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多轮复习,让学生在多次重复的教学复习中具有针对性地提高,这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复习备考计划。

我校初三化学备课组制定的中考三轮复习计划:

第一轮:4月初到4月底(上学期完成部分下册教学内容,在3月底完成新课的教学) 进行章节复习。这是基础复习阶段,是中考复习的基础环节,决定着能否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章节复习要按照有利于基础知识的理解,有利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原则,降低教学重心,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复习基础知识,通过章节复习要达到记忆准确、理解透彻的作用。

第二轮:5月初到5月底进行专题复习。我们力求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上有所突破,力求在知识整合程度上、在综合运用化学知识能力难度上有所提高。专题复习,初中化学从知识分为基本概念和原理、元素及化合物、化学基本计算、化学实验四个大专题。专题的整理分工协作,整理时注重“知识、方法、能力”,切实提高学生发散思维能力与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题的能力,加强巩固薄弱环节。

第三轮:6月上旬到中考前进行模拟考试和查缺补漏。在学校的统一安排下进行模拟考试,模拟考试定时、定量、规范的模拟训练,通过模拟测试有利于学生规范考试习惯,掌握正确的答题程序,有利于促进学生查缺补漏,反思基础知识,有利于强化解题规律或技巧,提高综合应用能力,有利于调节情绪,提高应考心理。

二、强化学科备课组教研活动

我校每个年级每个学科备课组每周都进行一次教研活动。初三化学备课组在三月初的教研活动中确定初中化学中考总复习的专题,并且确定一个老师负责一个专题。负责专题的老师做好教学初步设计,教学设计包括“知识要点”、“重点难点”、“典型题例”、“课堂练习”等内容。第二轮复习开始的教研活动,大家针对下一周化学复习的专题进行讨论和研究,完善教学设计。在使用时 ,教师可再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师自己的特点进一步完善教学设计。化学备课组不定期的进行公开课,所有化学老师都去听课。每次听课后,备课组在评课中对一些难以把握的教学热点、难点问题,或由某个课堂教学情景及问题引发的深层次的思考等进行交流与讨论。

初三化学月考试卷和第三轮复习的模拟考试试卷的命题一般过程是在教研活动中大家根据复习的进度和近年来中考试卷进经大家讨论来确定各个的考点,命题人根据确定的考点进行组卷。在下一周的教研活动,大家在对命好的试卷进行讨论,对试卷提出自己的看法,最终确定月考试卷的题目。教研活动后命题人去完成试卷,然后由另一人审题。

三、提高复习课堂的教学效率

初三化学复习时间紧,任务重,因此课程容量比较大。加之复习课是对以往所学知识进行的复习,学生对旧知识缺乏新鲜感,从而提不起学习的兴趣。这时学生的学习热情会减退,产生大脑记忆疲劳,产生厌学情绪。这样,降低了学习效率,严重影响复习的最终效果。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的提高复习课堂的教学效率。

联系生活,课本上的知识点大多都是枯燥的,学生很容易对这些理论知识产生反感,甚至厌学,如果在复习时,将这些知识与生活联系在一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注重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在复习实验过程中,可以将教材中的知R点贯穿起来,不仅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从中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复习效果。

化学复习课堂上对零散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学生学到的都是些比较零散的知识 ,没有系统性 ,对学生记忆很不利。在复习课堂中 ,老师和学生进行总结 ,把这些知识放在一起进行归类总结 ,有利于学生掌握。在复习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时,许多概念相互对比 ,如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 ,单质与化合物、混合物与纯净物 ,抓住矛盾的关键 ,对比记忆最好。而在元素化合物的复习中 ,氢气、碳、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氢气与氧气的物理性质 ,往往会相互干扰 ,影响记忆 ,如果分类集中 ,观察其异同 ,分析对比 ,同中求异 ,就容易记忆和掌握了。

四、注意复习资料的筛选和试卷习题的讲评

在习题训练上要精选细选,瞄准考纲,做到难易适中,又要避免重复。习题以基础题和中档题为主,着重解决学生分析问题,应用知识解题的能力。

第三轮化学复习模拟考试的试卷要精心组织。几份模拟考试的试卷的考点要综合考虑,中考常考的考点要经常出现,上次模拟考试学生错误较多的考点下次模拟考试要再次出现。

讲评前将暴露的问题按内容及题型整理归类,讲评时将重心放在问题的分析、解题方法的指导和思路的拓展上。在典型错误习题的讲评中要精析细剖,挖掘习题的隐含性。在习题和试卷讲评中要强调暴露问题,如书写不够规范、格式不够完整、表达不够清楚、语言不够专业等问题。通过对习题的精析细评,深层挖掘,学生的认识加深了,思维开朗了,解题能力提高了。

参考文献:

篇8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6-01-13

一、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由于我国学生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抑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传统教育模式只注重知识的学习,讲究知识的传授,缺少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及其创新能力等方面的教育。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对初中教师的教学内容的要求也有所提高,即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及创新思维。新课改的教育理念也要求教师树立创新意识,不断完善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敢于创新的精神,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及工作打好基础。因此教师必须树立新时代的教育理念,做一个顺应新世纪发展要求的合格教师。

二、创造创新型的教学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由于初三的化学知识比较零碎以及繁杂,所以必须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在新时期,我们不能再采用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应该改用更加开放灵活的教学方式,给学生创造生动的化学课堂环境。营造巧妙恰当的化学学习环境,把化学原理合理融入教学环境中,实现生动化、形象化的教学,这样既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还能帮助学生快速地参与到学习中去。与此同时,还有助于学生探究意识的形成,对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也有所帮助。所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上述教学方式,形成新的初三化学教学方法,是可取的。

例如,在沪教版初三化学课本第六章第一节里,重点讲解“溶解现象”,包括物质的溶解以及物质的溶解性等内容。老师在备课时,就可采用情景再现以及主动实验的方式。第一步,让学生与老师一起选取纯水和食盐。接着在实验仪器中进行模拟实验,让学生亲眼观察食盐在纯水中溶解的情况,证明食用盐是可溶于水的。特别是体验味道的变化,就能轻松地让学生知道食盐与水混合后就变成了一种混合物――盐水,而不再是单一的纯净物。借此实验,还可以引出其他的实验,比如蔗糖溶解后味道的变化以及高锰酸钾溶于水后颜色的改变等,说明这些都是可溶于水的物质,学生就容易弄明白这节内容。再重复此类实验,把泥土以及食用油放入水中,观察发生的现象,就可以理解不同的物质具有不同的溶解性问题。

这种情景式的教学,让学生亲眼看到实验现象的变化,学生会有直观的感受有利于他们对所学内容的消化吸收。比如,在沪教版初三化学教材的第一章里,开头是从“开启化学之门”讲起的,对本章内容老师就可以教室内创造一个真实的化学情景,告诉学生化学无处不在。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明白掌握化学知识对自己以后的生活有很大的帮助。总而言之,以这种身临其境的情景式教学方法,可把枯燥的课本知识通过生动形象的方式教授给学生,通过引发学生好奇探索的兴趣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

此外,我们还应该转变传统的老师板书讲授、学生边听边记笔记的模式。由于学生很容易混淆化学反应现象、化学方程式及其反应规律,因此运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很难让学生轻松地掌握所学的知识。所以教师应该选用生动有趣的情景式教学方法,把难以理解的化学原理融入有趣的氛围中,这既能提高老师授课的效率,又能提升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如初三时学生会学习很多既枯燥又抽象的化学反应原理,如果教师仅仅是通过口头解释去传授所学的内容,则很难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达不到理想的效果。以一个具体的知识点为例:老师在讲解PH=6的盐酸稀释1000倍其结果不等于9的内容时,如果单纯利用计算来说明原因就比较繁琐;但是向学生提出带甜味的水经过纯水的稀释后味道会不会变苦这个问题,就很容易让学生理解盐酸稀释的道理。

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一定要紧密结合初三化学的教学大纲给学生讲授所学的知识。教师要积极营造一些生动有趣轻松的课堂氛围,尽量让学生对化学感兴趣,引发学生主动求知学习的欲望,让学生能在轻松的环境中提升化学素养,又培养了创新思维以及动手操作的能力,从而培养出新时代所需要的综合性人才。

三、以人为本,保留化学教学的特性

传统的“填鸭式”授课方法已经不再适用初三化学教学,我们提倡采用创新型的教学模式,通过师生的互动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事实证明,以实验带动学生学习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帮助。所以,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注意保持化学独有的特性,要重视实验教学,同时也要转变学生只学习理论知识的观念,要让学生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此外,教学时还应该注意以学生为主、老师教学为辅的教学方式,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去讲授课本内容。

比如,上课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试验时可以通过小组之间的相互比拼和学习,给予实验结果最好的小组特别的奖励,以此促进学生团结奋进,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潜能,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此外,老师在给学生教授化学知识时,可以设计合理的问题让学生自主解答,这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可以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还是以沪教版初三化学教材的第一章里所要讲的内容为例。本章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我们所说的变化是有化学变化及物理变化之分的,所以老师要通过让学生融入生活,以身边化学变化及其发生的明显的现象为例去讲解“化学反应”这个概念。比如,时间长了,铜制品表面会有一层绿色的铜锈;放置时间较长的食物表面会发霉;酿酒发酵的过程、动植物的呼吸和植物的光合作用以及蜡烛的燃烧等,因此我们要科学主动地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一些微小的变化,让学生看到某种新物质的出现,真正感受到化学变化的存在。

人本化的教学要求老师在化学课堂上应该尽可能地引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来讲解化学知识,努力做到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同时还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在实验课堂上,第一,要保证实验器材的完整性,老师应当主动引导学生自行动手进行操作,而不是老师实验只让学生观看学习,而要让学生参与到实验教学之中。第二,要在保证实验操作安全的前提下进行正确有序的操作,老师要在一旁讲解实验的具体步骤及其困难的知识点,及时地解决学生操作中出现的疑问,能让学生正确顺利地完成实验,帮助学生理解和吸收课本中难以理解的知识点。

四、强调师生之间的互动,做到化学理论知识生活实践化

初三学习化学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通过对理论知识的死记硬背去完成升学考试,而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因此,我们要对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创新,用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的教育理论作为教学指导,尽量让化学生活化、实际化。

我国著名的社会学家、教育界的大师陶行知说过:“教、学和做这三者的有机结合是教育的最高境界。”教师要真正做到在社会中学习,在教育中实践。以陶行知的理论依据作为指导,我们对创新型的初三化学的教学方法做了简要的总结:第一,在生活中我们要做到化学知识的活学活用;第二,要在实际操作中理解化学原理及其现象;第三,要通过师生之间协调的互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实践的能力。化学是一门综合应用型学科,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地运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细微的变化都是由化学反应形成的,因此创新型教学方法的关键之处在于我们要由生活现象联想到有关化学原理并且加深理解。比如C2H5OH+3O2=2CO2+3H20,4P+5O2=2P2O5以及CH4+2O2=CO2+2H20等,这些都是在初三化学课本里出现的化学方程式,这些都是实际生活中的反应现象,所以我们可以运用这些理论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针对以上三个化学反应方程式,我们可以用于指导清洁燃料的制作和烟雾弹的制作以及天然气作燃料等。许多化学知识不只是用于化工生产,还用于社会生活中,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五、创新评价体系

我国传统的评价方式都是通过考试得分来评判一个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这种纯粹的试题考试是非常不合理也不科学的做法。很多学生都是因为化学考试考不好而对化学这门学科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与动力,在一定程度上打消了学习积极性,时间一长,就造成了学生放弃学科学习的严重后果。

新的课程教育改革就要求老师运用“多元化的学习综合评价方式体系”,考虑到每个学生的情况,科学合理地用不同的评价方式来评价不同的学生。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切实落实“多元化的学习综合评价方式体系”,充分体现出老师高度的工作责任感和敬业精神。

此外,教师还要做到不遗漏每一个学生,准确地了解学生群体之间的共性以及差别,针对不同的学生找到不同的教育以及评价方法,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心,以此来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六、结束语

在新课改的影响下,采用创新型的化学教学方法不再是一句空话,而是要真正在实际生活中总结化学知识并观察其现象。我们要在讲解化学原理中映射生活现象,找到化学规律,以理论去指导实践,再从实践中寻找理论。总之,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更新教育观念,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教学目标,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参考文献:

篇9

一、多媒体在初三化学教学中的运用意义

新课标的教育革新与信息化社会的进程中,多媒体教学方式被广泛地利用在初三化学教学中。以形象、生动、动态的动画加以配音解说,让学生们能够更切实地了解原子、分子、离子等结构的组成,用动画的形式表现一个化学方程式的结构特点,激发了学生更多地参与互动性教学,拓宽了思维想象力,从而实现了优质课堂的开展。因此,多媒体的运用在初三化学教学中,其作用与功效无限地被放大,若能合理地结合传统化学教育,就能产生化学反应的课堂效率。

二、多媒体在初三化学教学中的运用案例分析

1 NaCl的教学案例。教师通过讲述法直观地介绍NaCl的大致化学反应、用途、自然来源等,用最通用与简单的语言描绘NaCl的大致材料,让学生们耐心与细致地听取,结合课本教材,让学生初步明白道理。在讲述法之后,教师利用NaCl实物的展示以及多媒体形态下的NaCl晶体结构图片,让学生们大致对于NaCl在视觉上形成一定的认识。随即,教师引用视频录像,播放关于NaC1的结构介绍、相对分子质量、离子晶体的概念、物理特点等,用多媒体动画的方式展示海水制盐的盐田法步骤,结合盐田法的特点,用多媒体播放一些离子晶体的图片,提出问题:“类似哪些离子晶体可用盐田法的制作步骤来实现其提取与分离?”如此,增强了学生对于NaCl的海水制盐方式的认识,并对于其掌握的知识进行一次巩固与扩展。关于NaCl在工业上的作用,可利用多媒体视频实验展示电解饱和食盐水,产生氯气、氢气以及氢氧化钠的动画效果与解说配音,让学生直观地了解NaCl在工业上制作氯气的化学反应。最后,教师提出“如何检测NaCl里面氯离子的存在”,首先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之后引入硝酸银与盐酸反应的视频实验,系统地实现NaCl的多媒体化的教学。

2 《烧火和灭火》的教学案例。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播放生动、形象、生活化的真实火灾案例,分析其中的一些成因与化学反应过程,让学生们懂得化学与生活之间的关系,同时播放一些关于一氧化碳与氧气、甲烷与氧气、高温下的金属制品与氧气之间的化学反应的火焰动画图,让学生们直观地感受到其反应所产生的火焰视觉强度与高温现象。在灭火的原理讲解时,教师围绕着播放干冰灭火器与泡沫灭火器的灭火原理视频,配合传统的讲述法来实现其原理教学,强调灭火技巧,提高学生对生活中火灾突发状况的处理意识与安全意识。

三、多媒体在初三化学教学中的运用体会

1 视频化,易于直观与趣味性。新课标下的初中化学教材,更重视革新课本图片示意图的排版,但其传统、固有的知识教学,因其化学中抽象部分的存在,使得部分内容较为枯燥、乏味,缺少视觉上的直观与趣味性。因此,通过在初三化学教学过程中,引入多媒体的穿插教学,用不同视频、录像展示原理结构图、分子图、化学反应过程等内容,让课堂凸显其生动性、直观性、趣味性、有效性的多媒体教学特点,同时趣味性的视频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也激发了学生对于化学学习的兴趣,从而培养了化学学习的综合能力。

篇10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158-01

伴随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全球化趋势日益增强,激烈的交流与碰撞使人们对于教育教学的观念也发生了很在变化,因此对于传统的教学方式与应试教育也展开了全面反思,尤其是随着新课改的实际实施与应用,使得教育教学中又出现了新一轮的反思潮流,因此,本文就以关于复习有效性的问题加以分析。

一、概述

首先应该从基于中考压力下的初三化学复习策略与方法进行简要的概述说明。因为,在中考的压力下,复习是一种应对方法,虽然对于升学有一定的压力,但是,应该正确的理解复习这一概念,其实,真正来讲,初三化学的复习是一种再学习,一种强化,也是一种巩固。其主要的方法分以下几步:一是对整个课程进行一个总的回顾,以较快的方法对所学知识加以讲述,使学生从中找自己较陌生部分,加以巩固与重新讲解;二是利用习题练习来进行各种知识的检验,有过此类经验的教师不难理解,对于学生而言,对于往年的中考试题的练习以及所选或所编的试题来讲,整个的课程教学与之相差甚远,也即是说,其所考的东西是对于所学知识的检试,其中的综合性与分析性,对于考点的设置等等都会唤起学生新一轮的关注。三是在整个的复习过程中,教师在前期可能也会采用大框架复习或者采用更为细致的一个一个问题进行复习的攻略,所以,应该依不同的方式对于不同的方法的有效性进行不同的分析。

二、从知识与能力间的关系分析

从复习中所得经验是,知识在考试中所占比重与能力所占的比重有着明显区分,但是知识与能力之间的转化真正无法回避。

比如,在考到二氧化碳与灭火器的问题时,有的教师会直接的抛出灭火器作为诱导,让学生分析其中所包含的知识;第二种可能是,会在习题中运用实验的方法来说明一个作用,让学生进行作用的应用,实际上是将知识变成一种应用能力;第三种可能是让学生在习题中制作根据灭火器来进行灭火的理论试验,这又是一种知识与能力间的互相转化,互相变化的关系梳理。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复习真正来讲,是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进行进一步的化学教学,它是能力培养的环节,也是对于各种平时可能无法触及的问题的变形处理进行认识,从而增初中化学学习的拓展。

三、从兴趣与学习的角度来看

现代教育理念强调兴趣教学、能力培养、探究式学习方法等。从复习的角度来看,当然在此对其有效性的分析应该从一个学习的角度来切入并加以探讨。

例如,在复习过程中,学生真正的变成了主体,这是无可否认的,教师在此时起到了引导作用,实际上这是表明了新型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从理论层面来讲,这时学生的互动更加频繁,对于问题的思考更加积极,对于各种可能未曾见过的问题与材料发生更为浓厚的趣,使复习成为学生真正的去实现能力培养的过程,并不仅仅体现为分数的拔高。当然随之而来的思维的活跃与拓宽,必定使其对于所学知识,对于所处的人生阶段等等引发一系列更深的思索,这是一个成长过程。另一方面,也可以在实际上将其理解成为一种机会,一种难得的人生体验,在此过程中已经完全超越了关于平时学习水准,真正的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是一种对心智的培养,因此,笔者认为,复习的有效性,恰恰体现于适当的压力与整个的综合性提炼与拔高,作为一个整体,经过这种训练,即使分数未见增长,也是十分有益与有效的,所以,应该对初三的化学复习进行一个更为正确的观看,应该从学生的培养角度,从教学角度,从学生的长远发展角度来理解,如此才能使教育教学达到一个理想化的水平,何尝不能将其称作对一种学习的升华!

四、有效性应该建立在长程的合理性中

在初三化学复习中,对其有效性加以分析,应该从不同的层面进行解析,比如,可以利用历史学的观点来进行一种表述,正如黄仁宇所说的“长程的合理性”,在初三化学总复习中应该认识到其学习的目标是为了达到一种学生的培养,其真正的复习并不仅仅死板的以学习成绩的上升为目标,所以,准确的讲,应该将其理解为一种教育手段,一种教学方法,一种在学生培养的道路上进行再一次拔高的机遇。

五、结束语

总之,初三复习的有效性集中体现在一种综观,和对于教学方法的拓展,因为复习毕竟不同于整个分节分课时的教学,它更具系统性,可以把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加以训练,同时经过这新一轮的复习,学生在智力与思考能力以及各方面均可得到一定的增长,而不仅仅是针对于分数的高低来谈论关于复习的有效性问题。

参考文献:

篇11

化学是学生升入初三后新开始学习的一门课程,相比其他学科,初中化学由于只有一年的学习时间,内容并不多,难度也不大,复习起来较其他学科简单易行,下面就多年的从教经验谈一下初三化学复习的几点做法。

一、认真阅读化学课本

初中化学课本内容的特点是比较零散、需要记忆的内容较多,常被学生称为“第二外语”。针对这个特点,认真阅读课本,抓住课本,也就抓住了基础知识。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课本在复习时至少阅读两遍。第一遍,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全面看的基础上,对每节内容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初步整体的印象,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用语等,认真反复琢磨。看书时要积极思考,掌握重点,逐步突破难点。第二遍,学生独立阅读,在阅读过程中,学生自己归纳总结每一章、每一节的主要内容,并对其进行整理,使知识系统化,在头脑中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并将其落实到实处,即每名学生都要将主要内容以表格或网状的形式总结出来,这样既加深了学生的记忆,又提高了学生的总结能力。

二、注重典型化学实验

实验是化学的灵魂,是化学魅力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源泉。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良好的学习兴趣,是求知欲的源泉,是思维的动力。而化学又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能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和探究能力,能使学生学会科学探究方法。所以,复习时一定要重视化学实验,学生通过探究实验,可以帮助其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掌握实验技能,从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注意联系生活实际

化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要想学好化学,就不能脱离生活,在复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自己身边熟悉的现象入手,及时发现问题、展开探究,加深对化学知识在生活中应用的认识。历年的中考化学都在向生活实际靠拢,所以,一定要让学生学会理论联系实际,绝不能脱离实际,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生活离不开化学,化学源于生活。必要时可让学生上网查一些这方面的内容。

篇12

初三化学绪言部分的演示实验,既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又是使学生形成“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概念的好例子。如水的沸腾,引导学生观察水由静态转化为水蒸汽再冷凝成液态水,师生总结出变化特点,仅仅是物质状态上变化,无其他物质生成。演示“镁带燃烧”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发出耀眼白光及生成白色固体。这个变化特点是镁带转变为不同于镁的白色物质——氧化镁。最后师生共同总结:“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如水的沸腾,硫酸铜晶体的研磨等。“生成了其它物质的变化叫化学变化”,如镁带燃烧,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等。再如“催化剂”、“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等概念的形成,都可以由实验现象分析、引导、归纳得出其概念。

二、通过计算推理,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如在“原子量”概念的教学中,教师首先讲述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其质量极小,运用起来很不方便,指出“原子量”使用的重要性。指导学生阅读原子量概念,然后提出问题,依据课本中定义进行推算。

(1)原子量的标准是什么?(学生计算):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1.993X10-26千克X1/12≈1.66X10-27千克(2)氧的原子量是如何求得的?

(学生计算):

氧原子绝对量(千克)

氧的原子量:-------------------

原子量标准

如果学生只注意背原子量概念,尽管多次记忆仍一知半解。通过这样计算,学生便能直观地准确地理解“原子量”的概念,而且还较容易地把握原子量只是一个比值,一个没有单位的相对量。

三、通过反例,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概念,教学中指导学生在正面认识概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反面或侧面去剖析,使学生从不同层次去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例如酸的定义:“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叫酸”。然后提问,硫酸氢钠电离生成H十,它也是一种酸吗?学生容易看出其阳离子除H十外,还有Na十,所以它不是酸。这样,从侧面理解定义中“全部”的含义,更能准确地掌握酸的概念。

四、找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对概念进行对比在新课教学或阶段性复习的过程中,对有关概念进行有目的地比较,让学生辨别其区别与联系很有必要。例如分子和原子,元素与原子,还有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溶解度与百分比浓度等。通过对比,既有益于学生准确、深刻地理解基本概念,又能启发学生积极地抽象思维活动。

五、多角度地对概念进行练习巩固

例如:质量百分比浓度的概念“用溶质的质量占全部溶液质量的百分比表示的溶液的浓度叫做质量百分比浓度。”数量表达式为:质量百分比浓度溶质浓度=------------------------------X100%溶液质量(或溶剂质量+溶质质量)这个概念的引入和建立并不难,难的是质量百分比浓度的具体运用。所以在建立这个概念之后,通过下列练习,讨论:

(1)10克食盐溶解于90克水中,它的百分比浓度是多少?

(2)20克食盐溶解于80克水中,它的百分比浓度是多少?

(3)100克水溶解20克食盐,它的百分比浓度为20%,对不对,为什么?

(4)20%的食盐溶液100克,倒去50克食盐水后,剩下溶液的浓度变成10%,对不对,为什么?

篇1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c)-0010-01

近年来,教育界掀起了一轮又一轮对“有效课堂”的讨论。“高效”的确是对刚入门学科的课堂教学来说既是一个很高的要求,也是一线化学教师梦寐以求的境界。虽然专家学者们的研究成果珠玉在前,然而因为学科的差异、学习内容的差异、生情的差异、教师素质的差异,甚至每一节课情境的差异,作为一线化学教师的我依然很难找到一种真正行之有效的“套路”。直到我2008年参加了越秀区第一学区开展的“四合一主体教学模式普适性研究课题组”,接触到由冯旭初老师创立的“四合一主体教学模式”,该模式引入的信息即时反馈机制很好地解决了以上问题,为提高课堂效率保驾护航。

1 小小信息卡让反馈更有效

依照“四合一”即时反馈的原则,建立学习状况反馈系统,我在初三化学新课程有效教学的课堂上引入信息卡:每位学生有四张不同颜色的单面卡(背后一律为白色)。

上面卡片正面分别有A、B、C、D字母各一个(仁、诚、礼、义是我校德育特色,这样也潜意识将教学教育工作有机结合),可作多种用途:(1)在堂上做选择题时,学生举卡回答,教师可以一目了然,即刻了解学生解题的速度和正确率。(2)教师进行不同的题组训练,可以达到不同的目的。基本原则是:伸手可摘;跳一跳可摘;帮一帮可摘。每一大题分成几道小题,各小题之间具有一定梯度,分别由4个不同层次的学生一起逐题解答后,可请学生再按下列要求举卡:三题全对举A,二题对举B,一题对举C,三题全错举D(完全不懂举白牌),这样,教师马上就知道全班学生掌握的情况,可以及时采取对策。(3)当教师让学生口答某一问题后,可以请全班举卡评分。这样,不仅可以让全班学生都注意解答,还可问问举A卡和白卡的学生的意见等。如此,课堂上形成一个师生间互为信源、新宿的动态多边的信息流动系统,能够快速反应,即时甄别评价。

实践中,信息卡功效十分显著:(1)信息卡的使用,可以改变化学课堂形式“单一呆板”的局面,特别是概念和理论课,课堂上不仅“有声”而且“有色”。信息卡的好处在于它变课堂“隐性信息”为课堂“显性信息”,从而,少数带动多数,形成良好鼓动效应,大大的提高了学生参与度,优化了课堂信息反馈机制。(2)此信息卡是信息的载体,教学时教师可机动灵活的赋予其更多的信息来融入这A、B、C、D字母中,A、B、C、D字母承载的信息可以在课堂出现,可以在作业中出现,也可以作为某种沟通信号来传递。在操作使用中,往往会有教师意料之外的发现,增强了教师指导的针对性,有效性。

2 有效反馈能加快知识在课堂中的“周转”

信息卡的使用是学生学习过程中学习情况的反馈,而反馈是心理学家认为影响有效学习其中一个重要因素,为初三化学教学课堂注入了活力。

信息反馈机制是促进课堂教学高效的剂。它体现的是一位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最为重要的是,课堂信息能够及时有效地尽可能多的传递给教师,供教师灵活处理。2009年,作为越秀区初三化学中心组成员的我临危受命,教研员要求我在第八周区教研活动中上一堂全区研讨课,课题是《原子的构成》,我写好了教案和制作好了课件,在第一轮试讲的前一天,我反复问自己,这一堂的亮点在哪里?当时我自己找不到答案。后来我尝试并迈出了利用“四合一”教学模式进行初三化学教学的第一步。上完那堂课后育才中学黎老师问我“这个班是不是实验班”,我心里一愣,这个班可是全级成绩最差的班呀!她的话给予了我继续深入开展“四合一”教学模式进行初三化学教学的动力。

化学教学引入这一有效信息系统后,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强化了他们的主体意识,人人参与,全员参与。信息卡可以在化学课堂上发挥多维立体反馈调节的功能,有整体性回答,也有个体性分析;有参与过程的得失检查,也有参与结果等级评定。根据学生之间信息卡反馈评价的信息,教师归纳总结,或让学生话题演讲,或让学生信息诠释,或让学生登台板演,“举卡投足”之间实现课堂活动的有效,学生参与的有效,信息反馈的有效,教师指导的有效。

3 信息卡反馈机制成效

(1)开启学生的兴趣大门。让学生学好一门功课,关键是让学生对它有兴趣。而体验成就感,更是其持久的动力。“四合一”主体教学模式就通过小组得分制等反馈激励机制不断让学生体验成就感。

(2)学生经常获得激励和肯定,让学生体会“我行,我可以”。课堂解题时,如果学生有更简便的方法,就让学生讲。小组问答题时,组员回答正确加100分,学习成绩较弱的同学回答,全班同学会自发为他鼓掌,对学生鼓舞很大。

(3)课堂气氛民主活跃,学生喜欢上我的课。“四合一”主体教学模式和即时反馈既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发挥,又让教师的主导作用得以体现。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教导者,学生在教学上信服你,生活中大家是朋友。学生从“以前期盼快下课”,到现在觉得“上课时间很短”。教师不再是很“辛苦”地讲授,而是快乐地上课。

(4)初见成效。经过去年几年的实验,实验班的学生成绩有了显著提高。学生在自主、合作、竞争学习氛围中,重新找回了自信,培养了良好的心理品质。虽然初三化学只有一年的学习,但我发现我初三刚接手时候,实验班的学习成绩比非实验班的成绩差,但经过几年的努力,实验班的学生实现了整体的滚动发展,在2012年广州市中考中,实验班的各项数据都远远超过非实验班。

“四合一”主体教学模式和及时反馈的实验给了我一个不断自我改进、提高和完善的机会,当然,其中某些细节还需不断斟酌和反思,“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 冯旭初.全脑激发的高效课堂[M].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

[2] 吴江霖.心理学概论[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