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初中升学历的方式

初中升学历的方式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0 17:14:4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初中升学历的方式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初中升学历的方式

篇1

阅读是“学习之母”“智慧之源”,阅读能力的培养是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能力的核心内容。从历史学科来看,应着重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教科书的能力。提高读史能力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或课堂阅读时,教师就要给学生提出阅读的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教材,边学习边思考,疑难的地方要求作上标记,以便在听课中加以解决。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思考和质疑问答,主动学习和掌握历史基础知识,既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又可逐步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维活动通常是由疑问而产生的。在具体历史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中学历史学科的特点,指导学生提问题的方法。如在新的知识比较中设疑,和现实生活联系处设疑,课本没有充分论述的地方设疑,自己学习难点上设疑等,使学生在具体的历史学习实践中提高提问题的能力。

二、采用灵活记忆的方法

增强记忆能力“对史实的掌握永远是最基础、最重要的内容之一。”记忆基础历史知识,是历史课堂教学的目的之一。记忆能力是历史能力中的基本能力。初中学生对具体材料的识记多于抽象记忆,机械记忆多于意义记忆。针对学生实际,启发学生理解记忆,避免死记硬背。

许多历史知识需要记忆。有好的记忆方法,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历史知识的记忆法很多,例如:浓缩记忆法是抓住历史知识的主要内容,扣住关键字,把复杂、繁多的材料加以凝炼、压缩进行记忆。浓缩的部分应该是最精华的。如《》内容可记作“五议港元”。“五”指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议”指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关税税率,由中英双方商(议)定;“港”指将香港岛割给英国;“元”指清政府向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此外还有数字归纳记忆法、谐音趣味记忆法、关键字词法、字头法、、歌诀记忆法等。

三、教会学生纵横向比较历史知识

篇2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9-313-01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是地理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则是地理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地理学习必须改变过分重机械记忆而轻理解记忆,过分重知识“再现”训练而轻知识“迁移”能力培养的倾向,把实地观察与调查、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作为学习地理的重要方式,鼓励学生积极探究,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从而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科学态度、信息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因此,新的地理学习理念将导引地理学习方式的转变。如何在地里教学中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笔者在近十年的地里教育教学中总结出一定的经验,赘述于此,与专家同行商榷。

一、遵循地理学科特点,让学生感受研究性学习的乐趣

在地理学习方式中,教师尤其要注重地理的研究性学习。本来地理学科应该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一门学科,教师可以抓住学生已有的或是能够力所能及的实践基础,引领学生步入探究的轨道,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获得知识,应用知识,以至于解决问题,即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可以包括三个阶段:第一,问题情境阶段,挖掘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实践体验阶段,展现其已有的才能;第三,表达和交流阶段,总结归纳新的成果。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还应充分注重知识的运用和活动的设计与实践,弄清课题研究类和项目活动类的特点和基本常识。本来课题研究是以认识客观世界和人类自身的某一问题为主要目的,具体包括社会调查、科学实验和文献研究等。项目活动设计应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以解决一个比较复杂的操作问题为主要目的,如模拟设计某一条地铁线路的活动等。所以,在地里教学中,尊重学生已有的实践经验,引领探究地理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能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遵循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特点,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的效果

任何事物或现象都有其自身特有本质,已构成其独有的特点,研究性学习也不例外。

1、过程性。地理研究性学习务必高度关注学习的过程,突出学生的参与和实践。在过程中,一是重视学生的参与:如知识的整理与综合,信息资料的收集、处理和判断等环节,体现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等;二是重视学生的应用:强调学生应在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三是重视学生的体验:包括责任感、自信心、进取心、意志等方面的自我认识和自我教育。

2、社会性。地理学科的社会性十分突出,地理研究性学习的选题应来源于社会、社区及身边。学生探究学习过程应走向社会,并求得社会的广泛支持。学生学习取得的成果将不同程度地有益于社会、服务于社会。

3、实践性。地理学科教学的实践性非常强,在其研究性学习过程中,一是注重地理信息搜集和分析活动。二要认真调查研究和实地考察。学生应根据地理学习的需要设计相应的活动方案和实践方法,积极开展调查和考察,获取调查和考察的原始资料,同时,还要学会从各种调研结果、实验、信息资料中归纳出解决问题的重要思路和观点,总结出成果。三是师生全面交流。学生通过收集资料、调查研究得到的有关信息或知识成果,通过小组之间、师生之间充分交流,学会认识客观事物,认真对待他人意见和建议,正确地认识自我,并逐步丰富地理知识,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

4、自主性。自主学习时新课程学习方式的重要理念,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地理教学中教师结合地里学科特点,结合地理科学的空间特性激发学生的想象思维培养,定能促进学生的自主能力的提高,自觉养成学习的好习惯。

5、合作性。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充分证明合作学习的重要性。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学习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培养合作的团队精神。小组合作应以3-7人为宜,聘请能力较强的同学为组长,强化问题探究河学习方法引领,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提高学习效果。

教师把握研究性学的特点,引领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分工合作,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篇3

应试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一大障碍,因受其影响,传统的数学教学,教师过于重视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而忽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通常情况下是,教师在课堂上讲概念,学生记概念;教师讲例题,学生模仿学习,乏味的教学方法,严重地挫伤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学生被教师牵着鼻子走,连思维活动都常受到控制,课上出现机械、单一的问答,学生失去表现的意愿,形成低年级课堂热热闹闹,高年级课堂冷冷清清,毕业班课堂鸦雀无声的局面。这与当前要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质,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极不适应。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IESCO)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培养“说数学” 能力是面向21世纪的四大教育支柱之一;同时,培养“说数学” 能力也是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所要倡导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技能。那么,怎样的教学方式才是培养学生“说数学”的有效方式呢?

1.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说数学”能力的基础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师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平等、互助、互尊的,教师应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教学环境,根据教学需要,及时进行角色的转换,由学生适应教师的教,转变教师去适应学生的学,配合学生的学。师生之间成为新知识的共同学习者,探索者和倾听者。作为教师应该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要尽可能减少统一要求,容忍学生的不同意见,甚至鼓励学生尝试错误,要善于站在学生的角度和立场理解学生,特别表扬敢于发言的差生。让学生有足够表现和表达自己思想的勇气和机会,促使学生亲历学习的全过程,使他们能主动积极地动手、动口、动脑、去行动、去讨论,创造性地进行学习,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唱主角的“舞台”。在这种民主、宽容、和谐的环境中,学生说数学能力充分发展提高,学生的创造意识萌发,显现。

2. 开放性的教学内容是培养学生“说数学”能力的物质保障 新世纪的数学教学已不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说数学能力也成为当今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学内容的设置必须面对全体学生,具有层次性和可选择性。根据教材设计一些难度适中具有可研究的开放性问题是实施教学内容开放,发展学生说数学能力的有效手段。例如三角形全等教学中,探索图形全等、线段、角相等、线段与线段之间位置关系,面积等,解决的问题越多越好。又例如,设计“无问题”练习,即只有已知条件,而无结论,然后要求学生判断用所学的知识可以从这些已知中推断出哪些结论。这样能使每一个学生从事自己力所能及的探索,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无论程度如何,学生说出一些结论,都会给学生带来快乐,不至于学生问题无头说起,讨论也可以由浅入深。

篇4

打架毕竟还是不发生最好,所以教师应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坚持抓常规管理,建立良好的班风。班风会直接影响学生,好的班风能在无形中规范学生言行,在这种好的风气中学生会自觉遵守校纪校规,大家都会积极向上,以学习为目标,也就很难发生打架事件了。

第二,加强法制教育。要让学生明白,打架是社会治安的一大危害,是违法行为,打架造成伤害的,应当赔偿理疗费;情节严重的,将被追究刑事责任。要让学生了解,打架的危害大,既破坏班风,影响班级秩序,还会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伤害。学生提高了法律意识,就能有效预防打架行为。

第三,了解学生,加强交流。有一些爱打架的学生性格孤僻,正是因为教师与他缺少交流,对他缺乏关注,并未了解他的思想状况,才发生这样的问题。如果在他与同学发生摩擦怀恨在心、设法打击报复时,教师能给他一些正确的引导,就能避免事件的发生。

第四,加强思想教育。学生的行为和思想是分不开的,如果教师能给学生灌输与同学和谐相处的思想,发生争执让三分的思想,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在思想上认识暴力行为并不是正常的人际关系互动模式,打架不仅不会让学生成为“英雄”,只会让同学们对自己有更差的印象。通过思想教育,让学生学会正确处理个人与同学或其他人之间的关系。

二 如何处理打架事件

第一,控制局面,及时制止。打架发生后,班主任要第一时间到现场,立即制止,使两方学生分开,以免发生更严重的问题。

第二,及时就医。发生打架事件,往往造成学生受伤,受伤严重有必要就医的,班主任应及时送学生去医。同时,应通知学生家长。在通知学生家长时要注意措辞,以免家长过于着急。

第三,了解事情经过。打架后学生情绪异常激动,这时批评教育不但起不到效果,反而会令他们更加激动。所以,应先给他们一段时间,让他们冷静下来后,可先让他们书写事情经过,包括打架原因、时间、地点、用什么打的、打的部位、打了几下、有哪些同学看到了,最后签名。书写经过是非常重要的,首先,这可以让学生进一步冷静;其次,这也是之后调查的依据,以防事后否认当时所说的话。通过看双方写的事情经过,可以对事情有初步的了解。但是,学生在写经过时很有可能避重就轻、推卸责任,甚至无中生有,编造有利于自己的情节,逃避处罚。这时,就可以利用事情经过中“有哪些同学看到了”这一部分的内容了,在必要的时候,可以请在场的同学来陈述事情经过,这样就可以对事情有更清晰的了解。

第四,向年级组和政教处汇报。打架事件既破坏班风,也破坏了校风。如果是本班学生打架,未造成伤害的,可在班内处理;但情节严重的,或跨班、跨年级打架的,要及时上报年级组和政教处,班主任配合学校处理。如果情节极为严重,造成严重伤害且学校无法处理的,应及时上报派出所。

篇5

引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对于学生的培养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知识的传授,更多的是对于知识的理解与创新,更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及创造力。在当今新课改的背景下,结合我国教学现状,若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及创造力,则必须进行相应课堂创新。在初中物理课堂中,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相应知识的传授时,也应当注意对其思维习惯及能力的培养,提高其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要帮助学生树立创新意识,提高其创造力。

一、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方式

1.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思维习惯

在初中物理课堂中,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当学生面对疑难问题时,必须培养其独立思考的习惯。然而在传统的物理课堂上,教师成为教学主体,课堂上的所有物理教学活动均是以教师为中心而展开的,使得学生在物理学习中只能够被动接受,而无法学会思考,在思维模式方面缺乏对学生的引导。在中学教学中,存在部分极为落后的观念,认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将不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降低课堂学习效率,片面认为独立思考对学生成绩毫无意义[1]。因此,学校应当改善教学理念,把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思维模式作为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教师则应当以课本教材作为教学的基础,将其中的知识重点及公式传授给学生,通过将问题同教材中的知识点进行相应结合,鼓励学生习惯独立思考、独立分析,减少对老师的依赖。使学生逐步养成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独立思考并独立解决的习惯。教师应当主动放权,使学生掌握学习主动权,从而营造出良好的课堂学习气氛,并逐步提高其独立思考能力。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思维方式

初中物理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物理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及求知欲,促使学生在面对问题时能够独立思考,对于疑难问题能够学会在摸索中寻求解决方法。同时教师应当加强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维方式,使学生在对一些物理问题进行思考时,能够遵循正常的思维逻辑和方式进行思考。由于初中生对于事物的判断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并不强,因此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其能动性,对教学内容进行设计,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应有的物理思维逻辑能力,通过设置问题,引起学生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要加强引导,对于思考的方向、思考时应当注意逻辑性原则及相应的一些物理法则应用。在教学课堂上通过对自然现象的提问,往往更能够带动学生的踊跃参与和思考,活跃课堂气氛,同时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互相交换思考问题时的着手方向,从而使学生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思维方式。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提问,使物理教学更有趣,并通过对学生思维的引导,帮助学生树立科学合理的思维方式,从而使物理学习能够事半功倍。

二、提高学生创造力

1.利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创新意识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校采用多媒体进行日常教学工作。初中物理课堂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技术,使学生对于物理现象及物理原理拥有更直观的理解。多媒体教学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其课堂容量要远高于过去,并且借助多媒体技术能够使学生更专注于教学内容,并且使一些物理问题能够更形象地呈现在脑海中,丰富学生对于物理学习的想象力与创造力[2]。利用多媒体技术,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将有明显提高,并且直观的影像资料更能够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创造力。通过设置相应的课堂小结,能够使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进行有效整理,并加深理解,无形中加深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沉淀与积累,这对于学生的创造力有非常深远的影响。同时在总结中能够帮助学生找出学习难点,引发学生思考,通过与多媒体教学中的影像等相结合,提高其联想思维能力。

2.借助物理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在实验中的动手创造能力

实验作为物理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动手创造能力的重要保障。通过进行物理实验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学会对物理现象的思考,学生在亲身参与物理实验过程中往往会突发奇想,并尝试进行一些富有创造力的实验,教师则应当加强对其引导,在保证实验安全性的前提下,鼓励学生创新意识的发挥,对于不懂的问题或者是物理现象进行大胆尝试与实验,将所掌握的物理学知识,通过实验进行反复的验证,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在进行探究型的实验时,教师应当对学生积极引导,并借助实验不断提高学生创造力。例如选取一部分需要进行实验探索才能验证的物理知识,鼓励学生在实验中发挥其创造力,使实验能够将所学知识一一验证,使学生的创造力能够得到积极肯定,选取的实验必须有针对性及启发性,加强对创新能力的渗透培养,通过进行物理实验,在实践中激发学生创造力。

结语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必须通过不断创新,逐步树立和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及创造力,从而为我国的科学发展提供优质的人才储备。

篇6

一、培养学生的物理敏感度是学习的前提

物理课程是研究力、热、光、电的研究性学科,生活处处都有物理,物理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突破课堂瓶颈,走进现实生活,在生活中感悟和发现物理,从而培养自身的物理敏感度,也是在生活中做到应用和实践课堂所习得的知识。

在物理学习中,观察能力是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的重要心理特征之一。纵观物理学发展史,不难发现,很多物理成果都是由于细心观察与思考而导致重大发现的,例如伽利略由于观察研究吊灯摆动而发现了单摆振动的规律,奥斯特因细心观察而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作为初中物理教师,要重视对物理学发展史上成功观察示例的介绍,同时要经常结合教学内容,说明认真细致的观察在知识学习及科学发明和发现中的作用,教育学生要做观察的有心人,激励他们观察的主动性,有意观察是需要培养训练的,每次观察实验现象均应要求说出看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引导学生逐步养成有意观察的习惯。与此同时,要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的全过程。不仅看结果还要注意观察现象如何随时间变化,注意现象出现的条件,边看边想。这样,有助于让学生养成综合分析的观察习惯。这也是学好物理课程的前提。

二、将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导入课堂,让学生勤于观察思考身边的事物和现象

在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存在着大量的各种各样的物理问题,如日、月的东升西落,冰、水的互相转化,还有水电站、内燃机、轮船、人造卫星、电脑及各种家用电器等;而应用物理知识就是以生活、生产、社会中常见的现象为背景提出的问题。可见,解答应用物理知识题的基础和关键在于平时生活中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如果我们对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熟视无睹,或者虽然观察了,但未深入思考,那就等于脱离了“物”而学“理”,最终只能记住一些物理定律、公式。相反,如果日常生活中善于观察各种物理现象,并多问几个“是什么”、“为什么”,并积极利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去分析、思考,设法得出问题的答案。这样不仅可以为解答应用物理知识题奠定必要的基础,同时这些丰富的感性材料,还有利于我们透彻地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这样才能将物理学活、用活。

三、让学生运用知识是学好物理的保障

物理基础知识是指一系列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规律组成的知识体系。解答应用物理知识题必须以物理基础知识为依据,对生活技术中的实际问题做出正确的解释、判断或合理的解决。笔者在指导学生解题过程中,通常要求学生做到如下几点:首先,准确运用物理概念和规律,克服主观猜想和乱套公式,例如足球运动员用50N的力一脚把球踢出20m远,问运动员做了多少功?有的同学竟然得出“W=FS=50N×20m=1000J”的错误结果。概念没有理解,物理过程还不清楚,就乱套公式,是出现错误的根本原因。由此可见,对于任何实际问题都要在观察、思考的基础上,以物理概念、定律为依据进行分析,不能乱套公式,更不能“想当然”地主观猜想。

其次,灵活、熟练运用物理概念、规律,避免犯顾此失彼和片面武断的错误,例如,一只白炽灯灯丝断后,重新搭上使用,灯泡会更亮,但很容易在搭接处再烧断。怎么解释这个现象呢?这是我们日常熟悉的现象,要弄清其原因,就要求我们明确灯丝重新搭上使用时,哪些物理量发生了变化,这些物理量与现象之间的联系任何等。首先,灯泡的灯丝烧断后,重新搭在一起使用时,灯丝的长度减少,电阻减少,电流变大,在工作电压U一定时,由公式P=UI可知这时电灯的实际电功率增大,所以灯泡会更亮;其次,这时灯泡的实际电功率比额定功率大,灯泡就容易烧断。又由于灯丝在搭接处存在接触电阻大,在电流I一定时,搭接处的实际电功率比灯丝的要大,所以,灯丝很容易在搭接处再次烧断。

总而言之,物理教师要教会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把实际问题转化物理问题,使学生能够准确熟练运用物理基础知识,才能不断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才能将物理知识学活、用活,从而学到有“物”的物理,也才能解答身边的物理问题。

参考文献:

篇7

例如,在讲授水不善于导热的内容时,在装满水的大试管里,放入一条小金鱼,并用网状物将其隔在试管的底部。当在试管上部加热直到沸腾时,底部的鱼还在自由自在地游动,说明水不善于导热。当在试管底部加热时,不一会小金鱼就会肚子朝天——死了,这说明水传热主要是通过对流来实现的。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

二、与实际现象相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学生求动、求知、求趣、求异、求新等心理特点,精心设计课堂讲授内容和实验内容,把课本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例如,在讲大气压时,演示喷泉实验,学生即感到新奇,又感到惊讶。很快就理解和掌握了,而且也记得牢,直到几年后,有些学生还说这个实验很有趣,印象深刻。

三、利用丰富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授课时的语言、声调、动作要富有感染力。准确的措词、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描绘、柔和的声调、富有表现力的动作表情融为一体,可使学生在45分钟内不仅学到物理知识,而且还有一种美的享受。在对物理概念、物理现象和物理规律进行叙述时,要做到抑扬顿挫,声音的高低、发音的长短、感情的运用等,都要求教师根据具体内容进行精心设计。

四、利用物理学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介绍物理学史的发展、物理学家的情况,是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如杨振宁获挪贝尔物理学奖,会使学生有很强的民族作鸡蛋煮了的故事,使学生了解科学家自豪感和自信心。再如牛顿实验时把表当的成才之路,并深深地体会到“天才等于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这一道理。

篇8

我们传统思品课堂的教学方式基本上是“灌”,教师将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则“生吞活咽”。这种方法实质上是有着重教师主导作用、轻学生主体作用,重知识灌输、轻养成教育,重课堂教育、轻社会实践,重学校教育、轻社会教育等诸多弊端的。这样培养出的学生,要么厌学、成绩差,要么就是机械式的学习,只知道书本知识。长此以往,学生的动手能力就会极差,更谈不上创新思维。

开放性试题往往要求学生对知识活学活用,甚至会有一些与课本知识关联不大的课外试题。所以必须有与之对应的开放性课堂。这就要求我们改变“灌输”的教学模式,努力打造以学生为主体的合作、探究式课堂。我们在课堂上要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主要起引导作用,要让学生自主掌握大部分知识点,并引导他们举一反三,还要让他们主动提出难点,并尽量自主讨论解决。再者就是作业要有研究性,要鼓励学生“做错”,鼓励他们多问为什么,并尽量让学生们自主讨论解决这样的“为什么”。这样的开放式教学既使学生能够吃透课本,又能使他们学到许多生活中的知识,还能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增加活动课程及课外知识的比例。

当前许多开放性试题以设置活动的形式出现,设置实践性的活动课程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更可以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具体做法为针对适宜开展活动的课程或探究性试题出现较多的知识点,教师提供理论和方法指导,让学生自主准备,并在课堂上展示和讨论。如在课堂上开展一次关于保护环境的模拟问卷调查活动,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制定合适的问卷,具体的操作步骤。在课堂上可以让几位同学扮演调查者,其余学生扮演被调查者。待问卷回收后指导学生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论,甚至提出整改意见。

课堂教学还要增加适于学生学习的时事和课外知识的比例,尤其要重视那些与课本知识联系紧密,容易引起学生兴趣的话题,并引导学生自主分析。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也提高了他们的兴趣,增长了他们的见识。再者就是要对学生关于时事的不同意见加以肯定,要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事例,加强学生发散式思维的训练。

三、开展专题训练

篇9

    目前,中职学校在办学过程中,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提高管理力度,完善各项制度措施,步人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为国家建设培养输送高技能人才作出了积极的贡献。然而学生伤害事故在学校办学过程中时有发生,由此给学校管理、教学工作的开展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秩序。不论是从理论的高度来认识还是从现实的角度去分折,学生伤害事故大多是由于多方的过错造成的,既然存在过错,就应该想方设法减少甚至消除过错。因此,全面、深人地研究学校事故的防范措施,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虽然经历了多个“五年”普法教育,我们的教育仍然存有普法的盲区,特别是对伤害事故防范知识的教育缺乏良方,还有的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实践中对自己权利、义务的界限认识模糊,教育监督不力,突发事故的防范意识和处理能力函待提高。在事故发生后的责任划分认定、赔偿等一系列问题上,也经常有消极处理的现象。因此,采取切实有效的对策,减少或避免学生伤害事故的发生,已成为学校的当务之急。

    一、坚持防范为主的处理方针

    学生伤害事故一旦发生,会给学生本人以及学生家庭带来不幸,同时,对学校、对社会也将造成不良的影响,学校必须把立足点放在事故发生的防范上,尽可能地减少事故的发生。首先,应强化教职工、学生的事故防范意识,学校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制度与防范措施,各部门要将制度措施落到实处,不耍“花架子”,将安全防范工作纳入年度考核范围,甚至采取签定责任的形式进行责任管理;其次,增加教育投人,改善学校设施设备。从众多发生的事故中不难看出,很多事故的发生都与学校的设施设备陈旧有关,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加大资金投人。最后,加强教师的工作责任心,增强教师及其他工作人员的法律意识。其中,相当重要的是教师应选择正确的教育方法,特别强调班主任在管理过程中要做到:对学生严、宽结合,做深人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做学生的知心朋友,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处处关心爱护学生,严禁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另外,还可以成立学生组织进行自我管理,这也是一条减少学生伤害事故发生的有效途径。

    二、强化德技并举的思想教育

    学生其实也可归纳为特殊职业群体,学生在学校里不仅要学到科学文化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要学会做人。学校开设的职业道德教育课也是为了这个目的。而校方就更应该采取多种学生乐意接受的教育方式来加强学生的理想、道德、法制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等方面的教育,使学生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纯洁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三、形成家校互补的教育合力

    我们都知道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在这里我主要探讨的是社会环境中的人文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学生受他人的影响很大,最重要的影响来自家长和老师。不可否认,现在的家长都不同程度地溺爱着孩子,家长要求孩子不严厉,老师也不敢严厉。透彻来讲,家长方面尽量虽满足孩子的一切欲望与需求,忽略了他们的思想教育,而老师方面虽认识到教育学生的必要,但又怕过头或是一不小心造成负面影响,家长找上门,领导要谈话,所以干脆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样的结局就是学生在犯了小错之后,得不到本该受到的批评与正确的引导,从而因小积大。

    四、采取客观公正的处理原则

篇10

在历史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 将原来历史课堂教学“复习―引入―讲授―巩固―作业”的教学过程转变为“情境―问题―探究―反思―提高”,引导学生主动地看书、讨论、思索、归纳、比较,转变历史学习的态度和方式。如学生了解第16课日本明治维新的内容后,为了引导他们思考日本如何对待西方先进文明成果,可设置以下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1)明治维新期间,日本是如何对待西方先进文明成果的?为学习西方先进文明成果、加速发展,日本采取了哪些措施?这些措施对其近展起了什么样的作用?(2)回忆一下,1840年后,中国对待西方先进文明成果是什么态度?分别发生了哪些相应的历史事件?(3)近代史上,日本学习西方取得了成功,中国学习西方多以失败而告终,其成功和失败的原因有哪些?对中国今天的改革开放有什么启发?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要注意问题的难度、密度和角度。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既不能太难,又不可太易,还要力争从一个有创新的角度提出问题,以引导学生创造性地思考和感悟历史,培养其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展示教学提纲引领学生

历史教学提纲,是对历史教材内容提纲挈领的归纳和提升,它有助于学生对重难点内容的加深理解与巩固记忆。历史教学提纲,能在预习和复习中引导学生消化、理解、巩固教材内容,能通过复习、辅导、答疑、讨论深化所学知识,能让学生明白相关史实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和认识,是一种相当好的引导学生预习、复习、巩固和思考的好方式。

三、抓住关键词提示学生

北师大版本历史教材中的关键词有其不可替代的优点: 一是能比较清晰地理清相关历史线索。如第一、二、三单元标题中的关键词“步入”、“确立”、“发展”和“终结”,清楚地将资本主义发展的线索进行了叙述。二是能引导学生简明扼要并全面地分析和认识问题。如第18课“划分两个不同时代的革命”内容中的“经济角度”、“政治角度”、“文化角度”等三个关键词,提示学生从经济、政治和文化三个方面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积极意义。三是能促进学生对相关史实的理解和记忆。如第2课讲新航路开辟意义语段中的“锤炼”、“开阔”、“拓展”、“连接”、“打破”等五个动词,从不同角度叙述了新航路开辟的历史影响,抓住关键词进行理解并朗读,学生会很快掌握相关内容的。

以关键词引导学生,一要找准关键词。“关键词”贯穿于课堂教学内容的始终或某一教学内容的前后,如果找错了,会使教学思路混乱,增加学生的思维负担,无法达到预想的教学目的。教师要学会找关键词,养成找和用关键词的习惯,提高找和用关键词的技巧。历史教学内容的关键词,有的能在教材中直接找到,有的需要教师自己归纳和概括。如第11课“欧洲工人的觉悟”内容中的“觉醒”、“斗争”和“期待”等三个关键词(将诞生的背景基本概括清楚了)就能在教材语段中直接找出来。又如,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独立宣言》的核心思想,教师需要将其内容概括成“人权”和“独立”两个关键词。二要用好关键词。用好关键词的方法之一是围绕关键词进行设问,如上例中的“人权”关键词,教师可以设置两个问题帮助学生掌握相关内容:(1)《独立宣言》规定,作为人享有哪些权利?

(2)《独立宣言》认为,应该如何保护这些人权?方法之二是将关键词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按照关键词的提示,自己阅读和理解教材,教师进行引导和总结。

四、总结历史线索引导学生

要很好地把握历史线索并用于引导学生的思维。例如,以“跨入近代近代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近代资本主义的终结”为线索,让学生弄清教材前三个单元内容的内在联系和区别, 从整体上掌握前三个单元的内容。

篇11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5-242-01

一、引言

历史教学有着自身独特的意义,既是让学生了解历史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保障。在现阶段的教育体系当中,历史教学工作承担了对学生素质培养的重要职责。在开展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真正的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学习地位,并且通过不断创新和改进,积极的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在课堂教学中平衡师生关系,将教育者逐渐转变为引导者,不断的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探究,更好的对学生的全方面素质的成长提供良好的保障。

二、对学生主体学习意识进行培养

重视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需要对学生的主体学习意识进行培养,进而更好的发挥出学生主体学习地位的特色和优势,让学生的个性和自身职位得到充分的发挥和成长。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主体性学习地位,并且减少学生对教师教学过程的依赖,逐渐的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教师自身具有对学生主体学习意识开发的责任,并且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主动权,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知识的学习和各方面能力的成长。例如,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川教版)八年级下册第16课《朋友遍天下》一课的教学中,教师通过对学生讲解平共处五项原则、我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万隆会议以及中美建交等内容,让学生了解历史,并且通过对课堂知识的学习,了解外交工作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让学生逐渐的养成自主关心国家大事与时政的意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自主的发表对国家外交工作的看法,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分析我国建交历史中一系列的事件,让学生更好的提高对历史知识的认识,提高对历史的认同。在不断的学习与讨论的过程中,发现自身学习的不足和价值,感悟主体性学习地位。

三、对学生独立探究意识进行培养

初中阶段的历史教学工作,学生的主体性学习地位的也体现在学生的自主探究上。通过学生自主的探究学习内容,没自主的完成学习任务,实现对学生自主探究意识的培养。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合理的分配教学权利,并且不断的引导学生进行学习。通过对学生探究意识的培养和训练,让学生无形中养成自主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习惯与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探究意识与能力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提醒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并且做好科学的规划。例如,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川教版)七年级上册,第17课《青铜工艺的杰出成就》一课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展示我国古代青铜器“鼎”的相关图片,让学生了解鼎的特点和代表的历史意义。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发挥,想象一些关于鼎的成语(三足鼎立、、人声鼎沸、钟鸣鼎食、一言九鼎等)。通过让学生自主发言来表达自己的看法,并且讲述自己实际生活中的青铜器,来让学生了解青铜器的有艺术观赏价值与社会的适用价值。通过学生主动的发言和阐述,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并且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探究精神与意识。教师通过引导学生不断探索生活中的现象,布置合理的课后思考探究作业,让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得到良好的体现。

四、对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进行培养

优秀的发散思维能力,是学生良好学习能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学生自我探究水平不断提高,完成自主学习任务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发散思维能力也是创新能力,是现代人才所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之一。如果学生不具备良好的创新能力,就会导致在学习的过程中,思维过于局限,并且总是跟随教师的思路进行思考,不利于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学习地位。因此,从另外一个角度上说,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是体现学生主体学习地位上一个不可忽略的一部分内容。在开展教学工作中,历史教师要注重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并且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考,拓宽学生的思维宽度,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思维方法和历史知识内容。例如,在九年级下册,第5课《伟大的十月革命》一课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对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及其重大意义机械牛讲解,在讲解的过程中,让学生自主的进行思考得无产阶级革命对我国的影响,并且通过提问俄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异同?与为什么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落后的帝国主义国家发生?等问题,让学生进行自主的思考。学生在自主的思维过程中,不断创新和发散,从不同的角度对问题进行分析与探索,更好的得到启发。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教师要进行积极的引导,让学生逐渐形成科学的社会主义观,并且认识到无产阶级发展的必然趋势,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对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培养的意义至关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秉承这一理念,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现代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教学工作必须围绕学生来开展,并且重视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注重对学生主体学习意识、独立探究意识以及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从而更好的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学习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好角色定位的转变,更好的引导学生自主的把握自身学习过程,引导和推动学生良好的成长。

篇12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我们也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能够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和欲望,它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首要条件,而且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因此,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来达到这个目标。首先,教师要善于运用课本中的趣味性素材,比如新教材中设置了一些试一试、做一做等操作性较强的作业,还有一些拓展知识的阅读材料,以及配套的教学光盘等,这些资料如果运用得当都能够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发挥作用。如七年级教材中关于奇妙的图形、多彩多姿的图案等,以及涉及到数学史的内容,教师要尽可能扩展,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过程,体会数学的趣味性。其次,通过“生活化”的数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注重从生活发掘和提炼与数学相关的问题,或者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自己的生活紧密相连,并对数学学习产生一种渴求,这样他们就会主动进行学习和探究,以便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二、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学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遵照新课标的要求,改变以往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这样才能体现出他们的主体地位。以往的初中数学教学基本上是教师全盘托出,或者提出一些问题师生共同解决,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不用思考就能得出答案,使他们对教师产生了依赖感,逐渐形成了思维定势,即习惯接受和记忆老师的讲解。因此,我们教师要改变这种状况,多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要想让学生的自主探究取得成效,教师就要对他们进行引导,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比如教师可以层层设疑,逐步引导学生进行自学,使他们在自主探究中学会学习,感受成功后的喜悦,这样学生就会主动地投入到之后的数学学习中,体会数学给他们带来的乐趣。

篇13

【答】计算题。大家知道,几乎每一次大大小小的数学考试(包括小升初和各类数学竞赛)都会有计算题出现,2005年、2006年小升初考试中,一些重点中学如北京四中、人大附中等"小升初"考试中都有计算题题出现,但是我们发现,相对其它应用题(能力题)而言,计算题往往是考生失分最多的地方。许多学员抱怨,一看到计算题就头疼,面对一堆看似杂乱无章算式,觉得无从下笔,于是随便填个数字甚至放弃不做!

其实,计算题也是对考生计算能力的一种考察,并非常所说的马虎、粗心造成的。而且这种能力对任何一个来说,都是很重要的,甚至终身受益,这就是为什么中小学学习阶段,"逢考必有计算题"的重要原因了!

造成这种失分原因主要是:

1、 学员本身对计算题不太重视,认为学奥数就是做难题;

2、 一些数学培训机构不注重学员计算能力的训练。

【问】小升初数学考试中最重要的考点是什么?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