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0 17:14:4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健康管理师的知识点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鸡肉与芥末同食
这两种食物如果同食后,会伤元气。因芥末是热性之物,鸡属温补之品,同食恐助火热,无益于健康。
鸡肉与大蒜同食
大蒜性辛温有毒,主下气消谷、除风、杀毒。古人说:“大蒜属火、性热喜散。”而鸡肉甘酸温补,二者功用相左,且蒜气熏臭,从调味角度讲,也与鸡不合。古典《金匮要略》中就有“鸡不可合胡蒜食之,滞气”的记载。
兔肉与鸡蛋同食
兔肉性味甘寒酸冷,鸡蛋甘平微寒。二者各含有一些生物活性物质,若同炒共食,则易产生刺激肠胃道的物质而引起腹泻,所以不宜同食。
鸡蛋与豆浆同食
鸡蛋和豆浆经常被搭配在一起食用,但实际上,从科学饮食角度而言,二者同时食用,会降低其营养价值。因为生豆浆中含有胰蛋白酶抑制物,它能抑制人体蛋白酶的活性,影响蛋白质在人体内的消化和吸收。蛋清里含有的某些蛋白可以同豆浆中的胰蛋白酶抑制物结合,使蛋白质的分解受到阻碍,降低人体对蛋白质的吸收率。所以,豆浆与鸡蛋或蛋类食物要间隔一段时间再食用,不宜同食。
兔肉与姜同食
兔肉酸寒,性冷;生姜辛辣,性热,二者味性相反,同食易致腹泻。所以,
佛家经典斋饭――干炒苦瓜
文/王燕
用料:苦瓜12两、姜1片剁碎、豆豉1汤匙剁碎。调味:糖半茶匙、生抽1汤匙、胡椒粉少许。做法:1.苦瓜洗净,切开边去瓤,每边切开2边再切片。
2.下油4汤匙,放下苦瓜及姜炒至苦瓜转翠绿色,洒下半茶匙盐炒匀,下豆豉继续炒,炒至苦瓜熟透,加入调味炒匀上碟。
不宜食用味精的几种情况
文/崔卓力
以下几种情况不宜食用味精,否则会破坏食物的成分和营养价值,甚至会生成有毒物质。
不宜在炝锅时放入。在高温下味精会变成焦谷氨酸钠,这是一种有毒物质。同样道理也不可长时间炖煮。
不宜加入鱼、虾、蛤蜊等食物中。
不宜加入炒蛋中。因鸡蛋本身就含有许多氨基酸,正是味精的主要成分。
不宜直接拌入凉菜中。因难溶解影响调味效果,应先将味精溶解在适量温水中后再行拌入,这样调味效果好。
不宜在含碱性原料的菜肴中使用味精。因为味精遇碱会化合成谷氨酸二钠,产生氨水臭味。
自己榨果汁,健康又新鲜!
文/华阳
自己选取原料榨取果汁,健康卫生又美味,同时还可解渴消暑,美容护肤,好处一大堆,那么我们现在就开始吧。
杏猕猴桃汁。取4个杏和1个猕猴桃,将其洗净,取出杏核,将二者一起榨汁,搅拌均匀,加入少许白糖即可。
关键词:职业院校;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改革
一、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一)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需要我们进行课程改革
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尤其是为地方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经济发展培养一专多能的高级应用型人才重在应用,所以我们就应该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学生能力、素质、技能的培养,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改革传统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这是区别我国本科教育目标,体现高职高专教学特点和深化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环节。
(二)经济发展赋予的历史任务需要我们进行课程改革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素质和应用实践能力培养出一大批高水平、高素质的经济管理人才越来越成为提升我国经济竞争力,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这就需要高校适时变革和调整教育目标和教学内容,要求经济管理类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具有更加丰富的社会知识和较强的人文素质和创新精神,要完成新时期经济发展赋予我们的历史任务,高职高专院校需要进行深入的教学改革和创新。
(三)95后大学生群体特点需要我们因材施教实现教学改革
中国经济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使我们年轻人对待很多事物的看法和老一辈有了很大的区别,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成长起来的95后,学生们具有认同主流价值观、理性务实、兴趣广泛、合作共赢等时代特征,但是同时他们也务实、渴望自由、民主、独立、敢于冒险和尝试,他们通过互联网接受到了很多的知识和信息,因此我们传统的“一言堂”、“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很难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新时期大学生的特征要求我们高职高专的教育工作者必须因材施教实现特色化教学,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思路。
二、目前《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课程教学体系理论化,实践性不强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是一门广泛吸收多学科知识的边缘科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我们的高职高专教材有很多的版本,其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的阐述始终坚持理论知识为主,我们很多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比较重视课程的系统化和理论化,平时多以理论教学为主,虽然有的老师也注意到理论联系实际,在淡化理论的同时强化人力资源管理技能训练,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职业素质,但是在像人力资源规划、工作分析、绩效考核等章节中由于学生缺少社会经验,其想象力有限,实践的操作性、可行性不强。
(二)教学方法、模式传统落后
目前我们很多老师的教学方法还是多以理论教学为主,案例教学为辅,情景教学、体验式教学、翻转课堂、微课等新型的教学模式没有充分有机的结合在人力资源管理的教学过程中。目前我们很多高职高专院校都以大课的方式授课,这就使很多同学在学习的过程中滥竽充数,老师在课堂上大声讲,他们在课堂下小声说,看手机,聊微信现象普遍,由于场地小、学生多、使我们一些情景模拟、讨论等实践性教学互动效果很差,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习效果较差。
(三)教师缺乏企业实践经验
我们高职高专院校在招聘教师的时候普遍重学历、轻实践,教师大多都是刚毕业就来到学校,很快完成了从学生到老师的角色转变,高校教师缺乏企业一线工作经验是我们教师队伍建设的短板和硬伤。虽然很多学校利用寒暑假组织教师参加企业实践学习,但是由于时间短,缺乏一定的考核指标和激励机制,使我们的社会企业实践流于形式,没有得到实践能力的真正提高。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就不知道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要具备哪些能力、技能和素质,更不用提对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有所帮助和提高。
(四)考核方式单一,没有做到以考促学
高职高专的学生高考的时候分数普遍较低,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强,很多同学还抱有六十分万岁,多一分浪费的思想,他们中有些同学对奖学金也并不是很感兴趣,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创新我们的考核方法和考核机制,改变现有的出一张卷子的纯理论考试的单一模式。要通过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创新、求异、努力做到以考促学。
(五)实训基地的指导作用发挥欠佳
校企合作的目的就是一方面学校充分利用实训基地企业的生产设备等资源让学生得到与专业匹配的对口实践,缩小毕业后到企业工作的焦虑感和适应期,另一方面就是为实训基地提供对口的人才输出以达到双赢的过程。可是在实际的校企合作过程中由于学生毕业很少真正留在实习企业,企业专家也很少对学生给予指导,使校企合作流于一纸协议,没有有效发挥指导作用。
三、高职教育背景下《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一)立足高职教育本质,完善教学体系
高职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这就需要我们讲授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教师深入企业调研,按照用人企业需要重新设计、修订相关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培养目标来调整课程标准、课程大纲和教学任务的设计,有经验的教师可以自主编写面向职业教育,理论够用、突出实践的人力资源管理教材,全方位的完善教学体系建设。
(二)革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1.案例分析法
案例分析法是我们日常教学经常使用的常规教学方法之一,通过案例教学可以加深同学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通过案例也可以让枯燥的理论变得生动有趣。在运用案例教学法的时候首先我们应当注意案例与知识的相关性,注意所选案例要紧扣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就是案例选取的要生动典型,要具有普遍性,能够让同学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2.情景模拟法
情景模拟法是教师有针对性的设计情景,让学生扮演某个角色,通过同学身临其境的感受模拟过程,来达到活学活用知识的目的。例如:在招聘这块内容中,教师可以把学生分为招聘和应聘方,招聘方成立公司,设计招聘广告和招聘岗位要求以及准备笔试、面试问题,应聘方准备简历和做好面试前的准备工作,通过情景模拟的方式让学生掌握招聘、面试技巧的同时提前感受到了就业的压力,在情景模拟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对过程的把控和监督。
3.翻转课堂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在课堂上讲课,布置课下作业回去完成。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同,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在课下可以看视频讲座、听播客、阅读功能增强的电子书,完成知识的学习,而课堂变成了老师学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包括答疑解惑、知识的运用等,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在人力资源管理的教学过程中,例如在讲到中国、美国、日本三国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区别时,就可以运用翻转课堂的形式让学生课下学习,课上共同讨论各抒己见,实现学生吸收内化学习过程效益的提升,从而提高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
4.充分利用网络化平台实现多元化授课
微课、幕课、在线精品课程等利用网络资源实现的不分时间、地域、其受众面广等特点已被很多教师所青睐。“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慕课”(MOOC)中的“M”代表Massive(大规模),“O”代表Open(开放),“O”代表Online(在线),“C”代表Course,课程的意思。慕课是大规模的网络开放课程,它是为了增强知识传播而由具有分享和协作精神的个人组织的、散布于互联网上的开放课程。在人力资源管理的授课过程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在讲授工作分析、绩效考核等较为抽象的内容时可以让一些知名的教授、专家给我们化繁为简进行学习和掌握。
(三)建立和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和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决定了一个合格的高职院校教师必然是“双师型”教师。即教师在获得教师系列职称外还需要取得另一职称,也就是“教师+中级以上技术职务(或职业资格)”,那么对于人力资源管理的授课教师来说就需要具有教师资格的同时还要拥有中级以上人力资源管理师的资格。国家推行双师的目的不是让高职院校教师拿到一个职业资格证书,而是要求教师多参加企业生产实践,具有一定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具有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以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习。
(四)创新考核方式,以能力培养为主
中国的家长、教师太注重分数而忽略了学生能力、素质、人格的培养,大学教育不像中小学阶段,我们是为社会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因此我们不能仅以分道纯己搜生是否合格。在日常的教学管理中,我们可以按平时成绩(50%)和考试成绩(50%)给学生评价,学生的平时成绩包括出勤、交作业情况、课堂参与情况、情景模拟、案例分析讨论、方案设计、调研报告等形式。例如在职业生涯规划的学习中可以让学生做一个十年的人生规划,根据其规划的完整性、可操作性、合理性给予评价计入平时成绩。
(五)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
科学技术在进步,经济在不断发展,人们的消费模式在悄然发生改变,企业只有根据市场的变化来设计产品、吸纳人才。同理,学校也只有按照用人单位的需求培养学生,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发挥校外实训基地的作用,让学生多去实习、参观,建立直观的认识和理解。例如在讲到工作分析时就可以让同学去企业了解具体到维修工、文秘、营销策划等人员的工作任务和任职资格是什么,在讲到绩效考核时可以看看企业针对不同的岗位是如何进行关键绩效指标的制定的,是如何制定差异化的薪酬体系来激励员工的。
摘 要: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新医改方案的出台,对基层卫生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大批合格的全科医生,因此,全科医生的师资培训就显得至关重要。我们需要结合全科医学系统性、有机性的基本原则,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推进教学手段的改革,完善教学反馈及评价机制,保证全科医师师资培训的质量,为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提供合格的全科医师。
关键词 :全科医师;师资培训;评价;考核
中图分类号:R19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3-0207-03
全科医师师资培训是指对已经获得执业医师资格、即将从事全科医疗服务的医师所进行的全科医学教育。为了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自学,道德过关,具有交际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全科医师人才队伍,进一步提高学员对社区常见病及多发病的诊断、鉴别诊断、转诊、健康教育和预防保健的技能,提升教学培训与社区卫生服务组织管理能力,我们要让他们深入学习全科医学相关理论与方法,并系统培训他们临床与社区实践技能,以期能够达到全科医师岗位的基本要求。[1]
2012年12月卫生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联合了《全科医学师资培训实施意见(试行)》[2],其中明确规定了全科医师师资培训内容与要求,着重全科医生培养的需求,提高师资培训水平,从而保证培训质量,符合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使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整体职业素质和执业能力有个质的飞跃,对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全科医师师资培训重点要开展临床基地师资和基层实践师资的培训。临床基地师资要有全局观,熟悉全科医师的工作特点,即做什么,怎么做,掌握全科医师培养临床带教的方式与内容,能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学员记住理论知识,并掌握具体技能操作。基层实践师资旨在全科医师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实践的基础上,掌握全科医学和公共卫生相关理论以及医学伦理学与医患沟通。其中骨干师资还要掌握整个全科医学培训体系,培养全科医学师资对教学工作的热情,从而培养更多优秀的全科医生。
我院作为卫生部全科医师师资培训的试点基地,承担着全科医师师资培训的任务,对人才培养进行了一些研究和探索,提出一些思考。
1 整合课程,增强体系的有机性与系统性
1.1 整合课程
全科医学自20世纪80年代引至我国至今,很多都是照搬国外的培训模式,与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发展不匹配,不能满足全科医师的培训需求。我们可以组织一批临床专家和公共卫生专家,动态的研究与分析各个学科的特点、任务及发展规律,在《全科医学师资培训实施意见》的指导下,有机组合相关学科知识技能,优化知识结构,解决专科与全科的衔接问题,要构建一个由基本内容(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相关内容(学科知识的实际应用),拓展内容(与本学科相关的科学技术前沿的发展动态)组成的有效的开放式知识体系。[3]我们要培养学员的创新思想,介绍一些新技术、新疗法、新检查项目。比如心脏介入术后的患者转到社区,全科医生该做什么?他们需要和病人仔细地沟通,进行相关知识的宣教,鼓励患者参加适量的运动,控制饮食,控制血糖,禁烟,控制血压,调脂,并做长期的基本监测:心电图每月1次,血脂每半年1次,血糖每半年1次,肝功能每半年1次,尿酸每半年1次,尿微量蛋白每半年1次,Holter每年1次,心脏彩超每年1次。一旦发生异常,及时转诊到专科医院治疗。全科医生不需要具体会做介入手术,但需知道术后该如何追踪、维护病人。因此全科医生的“全”在于临床医学的宽度,而不是深度。教学要以全科医学大纲为准则,理论指导实践,符合学员的培训实际需求,解决他们工作中的难题与困惑。既有《全科医学概论》这样一个总体的印象,也有分支的各个专业学科,如内科学、外科学等等,总论与个论结合,整合好所学课程。
1.2 培训形式多样化,完善继续教育体系
1.2.1 全科医学中心会同教学基地举办短期的培训班
由于临床医师工作忙,时间紧,因此,采取脱产、半脱产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尽量使每一个学员都能顺利完成所学内容。第一部分要了解全科医师师资培训相关政策以及培养目标,做到心中有数。第二部分要培养具有全科理念的师资,对全科医学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坚定信念!第三部分要培训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传染病以及急诊等相关学科的内容,重点掌握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断、鉴别诊断、转诊、健康教育和预防保健的技能,成为社区居民健康实实在在的“守门人”[4]。第四部分要有科研以及论文写作方面的培训,教授学员选题、收集资料以及统计学的方法。第五部分、我们要培养具有医师和教师双重身份的全科师资,因此我们要培养全科医师的临床带教能力,让他们掌握技巧,知道该如何引起学生的兴趣,增强学习的内在动力;如何激活学生的大脑的功能,提高教学效率;如何激发学生创造的欲望,使学生善于思考。而且所谓教学相长,让他们在教学的压力中成长和学习。通过这样的学习过程,可以开拓学员的视野,树立强大的信心,推动全科医学事业的茁壮成长[5]。
1.2.2 办报、利用网络平台宣传
在基地、社区以及带教医院办报纸,其中开辟全科医师专栏,利用网络平台,比如QQ群,利于大家在线上交流,营造气氛,便于资源共享,共同学习全科医学以及相关的理论知识。全科医师还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向广大老百姓宣传什么是全科医生?全科医生究竟能为老百姓做什么?老百姓了解了全科医生,树立起对全科医生的信心,才能让“小病在社区,大病去医院”的理念深入人心,真正解决他们“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成为他们最贴心、最叫得应的家庭医生。
1.2.3 其他培训
鼓励医师参加中国医师人文医学执业技能资格培训以及健康管理师资格认证培训等,培养他们的健康管理能力和人文素养。把符合条件的学员送到其他高校或国外进行交流和学习,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前来讲学,聘请医学界以及教育界的专家组成实力雄厚的讲师团,来给学员传授知识,以及实践的带教,必然效果显著。
2 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2.1 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
学员的年龄、学历、知识层次、专业背景可能都有很大的差异,因此我们要因材施教,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如讲授理论知识时以集中的大课为主,分小组讨论病例,也可以互相扮演医生和病人的角色,互相提问题,进行实战演练,自学相关知识等,还可以举办研讨会、专门讲座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激发学员的兴趣,调动他们参与其中,提高积极性和主动性。[6]
2.2 运用CPC、PBL教学方法
何为CPC教学方法,即“以病例为中心,问题为基础,社区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并结合临床实例,运用PBL教学法,即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育现代化理念为指导,以素质和能力培养为主线,根据学员所应具备的能力要求设定统一的教学目标,学员与教师为实现目标共同参与的教学方法。增强学员学习的主动性,引起他们的兴趣,培养他们的互相协作的理念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实用性内容。
2.3 案例教学法的广泛运用
全科医学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临床学科,既注重理论基础,更注重实际的操作。传统的教学方法是灌输式的,以老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现代是以问题为中心的授课方式,更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同时提高学员的能力,因此案例教学法被广泛应用于全科医学的教学过程中。[7]
教师选择工作中的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实际案例,比如常见病、多发病、急诊、急救、慢性病的案例,精心设计课件和教案、可以将视频以及背景资料穿插其中,全面展现所讲的案例,并串联和剖析各个知识点,最后给学员布置任务,让他们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分组讨论,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启发学员的思维,培养他们的职业行为及与病人沟通的能力,培养具备良好职业道德,能够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独立开展工作,向个人、家庭与社区居民提供基础性、人性化、可及性、持续性、综合性、协调性照顾的合格的全科医生,并成为基层卫生服务的中坚力量。[8]
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源,全科医师岗位培训应建立并不断完善案例库。[9]这些案例来自基层工作者的实践的个案,经过教师的整理、总结以及再加工,描述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引导学员了解我们可以从中获得哪些知识,哪些经验教训。如果有的话,还可以辅以图片、文字或新闻报道。报纸杂志、网络、医学期刊也可以作为我们获得经典案例的平台。
3 推进教学手段改革,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比如多媒体、网络等辅助教学手段
网络资讯如此发达,教学资源也很丰富,交互性也很好,师生可以在网络平台上实现互动,促进师生以及学员之间的交流,引导学员自觉、主动地学习,并倡导团队协作的理念,突破时间、地点、个人等因素的制约,弥补传统教育的不足。PPT课件可以更加自然、逼真地表现枯燥的理论知识,生动、直观的表现抽象、无形的事物,将复杂的事情简单化等等。这样,使得教学活动充满了活力,活跃了课堂气氛,便于学生理解和接纳。[10]
4 注重管理,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
4.1 注重管理
为来岗位培训的全科医师举行盛大的欢迎仪式,在整个的学习过程中,设立奖学金制度,以此评选并表彰优秀的学员,举行全科临床技能大赛和讲课比赛,以赛促学,好的课程可以作为示范课演示给大家,以供大家借鉴学习。这样可以增强大家学习的兴趣以及对自我的认同感,对学科的归属感。
全科医学是一个面向个体、家庭与社区,整合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以及医学心理学、人文社会科学相关内容为一体的综合性医学专业学科,其主旨强调以人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整体健康的维护与促进为方向的长期负责式照顾。[11]它的定义体现了全科医学的人性化特点,因此,在培训期间,我们要加强对学员的人文关爱,对待他们既要扮演好师者的角色,传道,授业,解惑,又要扮演好朋友的角色,对他们关怀备至。重视人文教育,如何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这也是全科医学教学中的一个新的要求和挑战。
4.2 考核办法
根据全科医学的特点,借鉴国外形成体系的成功模式,制定出考核大纲,明确具体的考核内容及方法。全科医师师资培训目标是培养具有医师和教师双重身份的全科师资,因此考核也要分为临床专业技能考核和带教能力考核。临床专业技能考核要理论考试和技能考核相结合,开卷和闭卷相结合,平时考查和结业考核相结合,注重以能力为导向的考核模式。带教能力考核分为课堂试讲和模拟带教试讲,先有学生模拟现场,试讲者事先准备教案、课件等,进行讲演及示范,并由相关的医学类和教育学的专家做最终的评判。最后,学员要参加卫生部举办的全科医生培训考试,考核合格者,由卫生行政部门颁发《全科医师岗位培训合格证书》。
4.3 建立教学质量信息反馈机制
教学质量信息反馈机制是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每次培训结束,所有学员、教师以及管理人员大家坐在一起进行讨论,以问卷调查以及访谈的形式,来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评价、总结、思考,以促进全科医师岗位培训的发展。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新医改方案的出台,社区医生的奇缺是不争的事实,因此要想真正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为群众提供周到、全面的医疗服务,必须培养大批合格的全科医生,这条道路任重而道远。我们需要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并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推进教学手段的改革,完善教学反馈及评价机制,保证全科医师师资培训的质量,为社区卫生服务事业提供人才储备。
参考文献:
(1)王碧浪,张勤。浅谈全科医学教育现状与对策[J]。卫生软科学,2012-05-15.
(2)卫生部。全科医学师资培训实施意见(试行)[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13,11(2):121-122.
(3)医院走廊[J]。当代护士(综合版),2007-05-01.
(4)胡睿,刘权莹。全科医学教育模式进入新变革时期[J]。中国社区医师,2012-04-01.
(5)罗森林,何坪,李曼霞,我国骨干全科医师岗位培训现状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08,11(7):1130.
(6)张春,杨靖。全科医师岗位培训的实践与体会[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9,12(1):128-130.
(7)顾志华。案例学习法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影响的研究[J]。护理研究,2009,23(1):106-109.
(8)郭爱民。我国全科专科医师培养现状与思考[]J]。中国全科医学,2009—04-05.
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使社会职业岗位的技术含量日益增加+各行(企)业对从业人员素质的要求也不断提高:目前我国经济建设中缺乏大量适应一线岗位工作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特别是掌握高新技术并具备较强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另一方面,高校毕业生尤其是高职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已引起全社会的普遍关注2003年第一批扩招后走上社会的大学生有212万人、截至目前,毕业生平均就业签约率约为70%r,而高职毕业生的签约率只有55%,尚有50万左右的毕业生还未能就业:到2002年底,全国共有高职高专院校1374所,在校生总数约为640万人,占全国高等学校在校生总数的54% - 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280万人,其中150万为高职毕业生:高职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已成为制约高校毕业生整体就业率提高的全局性大问题当前的现实情况是,一方面高职毕业生就业难,另一方面用人单位所需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严重缺乏这种矛盾的现象,说明目前我国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工作与就业市场严重脱节,这种脱节既制约了高职教育的发展,也干扰了人才就业市场的规范运行:为了推动高职教育持续健康发展,教育部及时提出高等职业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面向市场,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增强毕业生的就业创业能力面对愈演愈烈的毕业生就业竞争和巨大的就业需求缺口.技能缺乏已成为高职生就业的软肋。为了拉近高职毕业生与市场的距离.2003年6月9日,劳动保障部会同教育部正式启动“2003年高职院校毕业生职业资格培训工程”.组织尚未落实下作单位的高职毕业生参加与所学专业相关、相近职业(工种)的技能培训.有针对性地强化实际操作技能训练,培训合格者可申请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对鉴定合格者颁发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使他们能尽快走上就业之路:
发达国家高职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在劳动就业方面有强有力的国家资格框架,这个框架既约束高职院校规范人才培养行为,也约束人才就业市场规范劳动就业行为。国务院在《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严格实施就业准人制度.完善学历证书、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现在.职业资格证书在我国人才就业市场中已开始发挥“就业通行证”的作用,成为完善市场就业机制的重要手段高等职业教育要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在人才培养规格定位上一定要积极适应变化和发展的要求,将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具体化为应用技术、智能操作和高技能型的高级“蓝领”,实现就业岗位的重心‘’下移”,并为毕业生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必要的基础这既是人才就业市场的客观需求,更是高职院校求生存、谋发展和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必然要求就业导向呼唤大学生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实行学历文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并重,是高职教育主动适应社会人才需求和劳动就业需要的重要举措.是高职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上海、重庆、黑龙江等省市已分别作出决定,在大学生特别是高职生中推行“双证制”:.教育部部长周济在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要求加大“双证书”工作的力度,2004年要实现80%的高职毕业生都能够取得“双证书”的目标
上海推行大学生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情况
我国现行职业资格证书的覆盖面小,劳动保障部提出的持证上岗工种目录中只有90个工种.缺口甚大,而且基本上以单工种证书为主近年来,劳动保障部陆续推出了电子商务师、项目管理师、心理咨询师等职业资格认定.许多洋证书.如美国微软公司认证( mcps,mcdba,mcsd,mcse)、国际会计师资格认证( aia ) , dmp项目管理专业资格认证等也开始进人我国,但其涵盖面尚小,离国家提出的‘.十五”期间职业资格证书要覆盖国民经济的主要职业(工种)的要求差距还很大,还不能适应在大学生中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要求。
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和上海市教委根据上海高等教育的发展情况和市场需求,于2001年3月在全国率先推出了智能化楼宇管理、电气自动化、汽车、机电、国际贸易等5类职业的大学生职业资格鉴定.并在同济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学院等5所高校设立了相应的职业技能鉴定所。上海市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和各有关高校,根据高校学生的特点和职业资格鉴定的要求,制定了相应的高校学生职业资格标准使职业资格鉴定实现了从单工种鉴定阶段向综合能力鉴定阶段的跨越2002年+上海又推出通信与信息技术、物流管理、市场营销等15类职业资格鉴定制定了20个大学生职业资格鉴定标准,设立了13个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参加考证的在校大学生达数千人,平均合格率为40%: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学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求职成功率高达90%以上二到2003年底、鉴定项目将扩展到30-35个可覆盖上海高职教育的大部分专业,基本满足高职学生考证的需求
上海市顺应社会发展潮流,与国际接轨,在全国率先推行大学生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做了一件十分重要而且具有深远意义的工作是促进高职教育与市场需求接轨的有益尝试经过两年多的实践,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有效地推动了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向深层次方向发展.大大提高了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使他们在校期间就能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提前了解该专业在生产第一线的各种职业技能要求,与市场需求“零距离”接轨.从而大大缩短了就业上岗后的适应期.为学生就业创造了良好条件、充分体现了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大学生职业资格鉴定工作在上海虽然推行不久,但已受到全社会的普遍重视“双证书人才”走俏市场,充分说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已基本得到社会认可
大学生职业资格标准的特点
职业资格鉴定是在国家职业分类的基础上,对劳动力所具有的技能和水平作出的科学、公正和权威性的客观评价:要进行职业资格鉴定,科学合理地制订职业资格标准尤为重要。因为职业资格标准直接关系到鉴定者行为检测的尺度,同时也为被鉴定者提供了努力的目标和方向。大学生职业资格标准的制订必须符合行业和职业的需求,但又要有别于现行职业标准,要在现行职业标准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提炼和创新,使其与高等教育顺利接轨大学生职业资格标准应具有如下特点:
职业分类要体现岗位群特色大学生职业资格鉴定中的职业分类并不是针对某一现行职业岗位,而是一个大职业分类.是面向一个广阔的“职业群”或“岗位群”,如电气控制类、汽车类等。因此相应的职业资格标准针对的也是一个岗位群的知识、技能要求,要深人研究岗位群所涉及的职业技能的共性,并结合高职学生专业理论和实践技能的特点,加以概括、抽象和超越。职业分类的岗位群特色,要求大学生职业资格鉴定的考核内容和方法,要同以往劳动部门对单一工种的技能考核加以区别大学生职业资格鉴定是对某一职业岗位群所需知识能力的鉴定,应注重综合技能的要求,以便于拓宽学生的就业面,符合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
技能要求要突出关健职业技能由于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知识半衰期”正在不断缩短。“知识半衰期”的缩短,又引起“能力半衰期”的加速,表现在职业活动中,使原有的一些技能已渐渐失去意义,要求技术人员必须具有超越某些具体专业与职业界限的职业技能,即所谓“关键职业技能”,才能在生产方式发展变化时,从一种岗位顺利地转到另一种岗位要研究行业科技发展前沿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以及新的职业技能,制订面向“关键职业技能”的职业资格标准。劳动、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和行业相关部门要通力协作,建立严格的职业资格标准的制订、复核和更新的制度,使职业资格标准在大学生职业资格鉴定体系中,真正起到“龙头”和“导向”的作用
鉴定内容要具有可操作性职}n资格鉴定要根据在校大学生的特点,考核学生掌握一个或多个岗位(工种)的操作技能和解决现场技术问题的综合能力在有限的鉴定时间内和有限的设备条件下,要充分鉴定大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是比较困难的。鉴定内容的设计要具有可操作性,可根据不同的职业分类,制订若干操作技能型和理论分析型鉴定考核模块,并规定合理的比例对一些技能性、工艺性的问题应尽可能采用实际操作的鉴定方法,而对一些理论性较强、操作困难的题型则可采用笔试、口试的鉴定方式:要不断加强题库的标准化建设,合理制订职业资格鉴定的培illl标准、合格标准和评价标准,正确引导学生进行职业资格能力的培训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