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教资音乐学科知识

教资音乐学科知识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0 17:14:4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教资音乐学科知识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教资音乐学科知识

篇1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思维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善于幻想,幻想贯穿着他们整个童年生活。正因如此,童话类体裁的课文以其具有浓厚的幻想色彩而深受小学生的喜爱。它按照儿童的心理特点和需要,通过丰富的幻想、想象、夸张、拟人等表现手法来塑造鲜明生动的形象,并运用简洁活泼的语言文字来虚构曲折动人的故事,使学生能够真正走进童话,感受童话中的真善美。那么,在《新课标》对学生是课堂主体,构建自主学习,主体参与的课堂模式的倡导下,童话类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又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结构呢?

1.关注童话的文体特点,引导学生自主构建

1.1 突出童话故事“幻想和想象”的特点

童话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幻想,童话就是作者通过丰富的幻想、想象和夸张创造出来的情节曲折动人的故事。例如《巨人的花园》中出现的“小男孩”、《幸福是什么》中的“智慧的女儿”以及《小木偶的故事》当中的“小女巫”,他们突然而来,飘然而去,并且具有超人的魔力,正是这些人物形象,使整个故得神秘而有趣,大大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把学生的思维带进童话的幻想世界里去,启发学生想象。例如在《巨人的花园》一课可以让学生想象当巨人说话时他的内心在想写什么,巨人此时是什么样子的。在《去年的树》一课中让学生想象当小鸟面对着灯火心里会想些什么呢?想象力是小学生思维世界里最鲜活的能力,是最可贵的生命力。想象力在小学生的世界里,具有不可缺少也无与伦比的重要作用。没有了想象力,小学生也就失去了作为孩子的特征,也就失去了自己的“童话”,小学生没有了自己的“童话”,也就失去了创造力。想象能力的培养虽说是多方面的,但最关键的是教育,语文教学又是教育的主阵地。我们教师应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充分利用这个主阵地,因势利导,努力挖掘教材中各种有利因素,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而童话教学正是培养小学生想象力的一个有力突破口和有效手段。让学生针对童话故事的情节去展开想象,有效地感知故事,理解童话内容也是引导学生在课堂中自主构建知识的有效策略。

1.2 注重童话故事结构完整的特点

童话故事在表述上的突出特点就是故事结构完整,而且大都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的,情节又离奇曲折,所以它既有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又便于学生记住故事的情节,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创造性复述故事的能力进行培养,要对学生弄清童话故事叙述的是一件什么事情有方法上的指导,让学生善于抓住童话故事的完整结构、发展顺序、离奇情节,达成对故事的整体认知。例如在《去年的树》一课中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谁和谁发生了什么事”来叙述童话故事。在《幸福是什么》以及《巨人的花园》中可以根据事情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让学生来叙述故事。在《小木偶的故事》一文中,可以引导学生说说故事中除了小木偶还有哪些人物,他们之间都发生了什么事,每个人物都是怎样的,小木偶收到挫折时的内心感受是怎样的来叙述故事情节。通过复述故事的训练,既达到了对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启迪思考和想象,又加深了学生对童话内容的理解。

1.3 抓住童话故事的语言特点

童话的语言文字简洁活泼,但这些看似简洁活泼的语言文字上却承载着故事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或者是人物命运。而在有些童话故事中,在类似的情节中往往运用反复或者调换少数词语的方法进行描述,在看似简单地微妙变化中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例如在《去年的树》一课中,在鸟儿寻找树的过程中,几处的情节结构基本上相似,只是在一些词语上发生了细微的变化,作者就是通过这些词语的细微变化来传达出鸟儿在寻找树的过程中的情感变化。那么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抓住情节发展的线索,从词语反复重现的细微中进行比较分析,引导学生思考,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再如这一课的第一段“一棵树和一只鸟儿是好朋友。鸟儿站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着鸟儿唱。”“天天”两个字的反复出现,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天天”来理解鸟儿与树之间的感情深厚。总之,在童话类课文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课文的语文文字来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而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2.注重语文学科特点,在读中发展学生自主构建

真正意义上的语文教学不是“教课文”而是“教阅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对于童话类的课文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构建知识,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阅读就显得尤为重要,富有变化,形式多样的朗读形式是引领学生入情入境的有效手段。

2.1 角色朗读

童话故事可以有很多种读法,其中分角色朗读是童话教学的重要方法。分角色朗读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入学习内容的情境,还可以使同学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童话中所蕴涵的意义。如在学习《去年的树》可以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学生分别读出所扮鸟儿、树根、门先生、小姑娘等角色的恰当语气,并在读之前适当提示:鸟儿在寻找大树时的急切、失望以及寻找到“大树”时和即将离开时悲伤的语气;“树根”、“门先生”、“小姑娘”要读出难过和同情的语气。使学生在这样的反复朗读中,结合课文具体语言环境,提高朗读能力,增强语感,理解课文内容,并能感受到鸟儿对朋友最真挚的感情。在《小木偶的故事》一课中,要引导学生分别读出小木偶、老木匠、小红狐、熊警官、小兔子、老婆婆、小女巫等角色的恰当语气,要读出各自扮演角色的性格与当时的心情。只有这种语气恰当变换的朗读方式,才会使故事中的人物性格明朗,给予学生真切感受的氛围,有助于学生的理解。

2.2 对比朗读

有些童话在故事情节的展开时会运用对比的表达方法,《巨人的花园》就是很好的例子。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采用对比阅读的方法,引导学生在阅读感受“美丽的村庄与冷清的花园、巨人砌墙后的花园和拆掉围墙后的花园”后,自主发现课文中采用的对比方法展开故事情节的表达特色,达成自主认知。再者,有些童话故事中存在十分鲜明的是非、爱憎等对立的情感时,在朗读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情感对比朗读,只有把握好情感语气,才能够深入理解课文。例如在《巨人的花园》一文中,对于巨人的话语,教师要引导学生读出巨人的冷酷无情,要用重读慢语速表现。在《小木偶的故事》中,要表现出小红狐的狡猾与口齿伶俐,就要用高音快语速;要表现小木偶的伤心、申辩要用低音快语速。

篇2

社会的发展、经济的繁荣,把科学文化教育事业推向了最前沿。为了适应时展的需要,全国各高校相继实施各项改革举措,如:院校的升格、办学模式变革、招生规模的扩大、二级学院的不拘一格等等。随着院校的大踏步的升格、办学层次的提高,以及改革举措的实施,使我们感到教育业充满蓬勃和生机。然而,我们应当思考多年来形成的阶梯式培养体系的打破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在此,仅以音乐教育为例做如下分析:

一、阶梯式培养体系分析

(一)音乐学院的专业音乐培养与体系:从附小、附中 、本科、硕士、博士形成了自己一整套培养体系,这种阶梯式的培养体系,能够使人才的成长具有相当程度的可控性,符合了教育的有意识、有目的培养人才这一宗旨,并且经过多年的验证证明是科学的、卓有成效的。但是,连续多年的扩招和多元化发展办学形式的开展,使得学生专业水平与素质呈现滑坡倾向,这是面临的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不作重点论述)

(二)师范院校音乐教师培养体系:幼师、中师、师专、师大(院)阶梯式的培养结构,在20世纪70―90年代形成自己的体系,多年来为各个行业输送了各具特色和不同学历的音乐人才。阶梯式的培养结构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和特色相吻合,做到了有目的的培养和使用人才。然而,随着教育改革的开展,这种结构被打破,幼师的消失,中师的下岗,师专的衰落,使得本科师范院校一枝独秀,高等教育逐步实行本科教育一统天下的局面。与此同时,国内高等教育的拥挤现象,也使得高师的改革力求多元化的发展方向。在立足自身的原有特色的基础上,去寻求新的发展这是不可质疑的。但是,阶梯式培养体系的打破,势必带来与之相应的负面影响。多年来师范院校一直贯穿着“中师―专师―本师”的阶梯式培养体系,其自身也就形成了阶梯式的知识结构,这种结构与基础教学的需要相呼应。同时,各种性质和特色的用人单位所需要的师资也不相同,多年来用人单位与阶梯式的培养体系形成了相互对应的就业模式。即:幼师――幼儿园、托儿所;中师――小学、初级中学;高师――高级中学。为什么中师教育深受基层教育单位和有人机构的欢迎和认可?同时,一些基层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实际工作能力的反馈却是“高师不如中师不如幼师”,当然这样讲不是很确切,但是却反映出阶梯式培养体系的各个环节部分,是一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纽带关系,其结构的存在与其结构的合理性,值得我们思考。

二、知识结构的直系亲属关系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应当是一种近亲关系,这种关系指的是知识结构的临近关系,特别是基础教育更需要这种临近关系,它主要体现在生源、课程设置、培养方向等方面,下面以音乐学科为例进行分析:

1、生源:中师的生源主要来自初中毕业生,而基础音乐教育恰恰在初中以前完成,中师的音乐教育基本延续了他之前的基础音乐教育,知识结构衔接紧密,两个阶段的教育基本融合了。而高师的生源主要来自高中毕业生(特长生),他们已经远离基础音乐教育,向单一(专业)方向发展,需要重组知识结构。这与多年的高师音乐加试的办法有直接的关联。

2、课程设置:高师音乐系长期以来受办学规模、师资条件、硬件设备、培养方向的制约,只能进行部分学科的教学(如:声乐、钢琴、手风琴等),某些学科没有专门的教师,有的只是拼凑起来的,教学水准之低,其教学效果之差也就可想而知了。所以,他们根本无力分系、分科,从事专门的各学科的教学与研究。而中师分科较简单――三大块:键盘、声乐、舞蹈,在授课形式、特色课程设置上与高师有明显的不同,且好于高师。比如:教学法,中师的教学法基本是围绕着中小学音乐课的特色而设置的,大多是学习国外的教学法,像“科达依”“铃木”等教学法,基本做到了两个课堂的相互结合和一体化。

3、培养方向与就业:社会的发展与需求告诉我们,掌握单一学科知识的能力远不能适应未来的需要与竞争,掌握多学科知识和多项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是未来发展的需求。全面提高学生的德、智、体、美教育,使得师范音乐教育变得尤为重要。师范类音乐教学多年来一直在为培养能唱、能弹、能跳、能写、能讲,具备综合能力及理论知识体系,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和组织能力的人才而努力。同时,大学教育是中学教育的延续,师范大学可谓是教师的摇篮,是中小学教育发展的命脉,肩负着培养具备综合能力的合格教师的重任,这是不可置疑的、坚定的培养方向。

三、高师音乐教育培养体系与基础音乐教育的关系

高师音乐教育模式与基础音乐教育是直接的连带关系。大多数的高师音乐教育起步比较晚,且一直在不断的升格与完善之中寻求生存和发展,这就使得高师音乐教育的教学模式和培养体系总是在追逐时代的脚步,其自身特色的持久力与影响力得不到很好的保持。高师与音乐学院相比较,其教学模式大同小异,但在师资、生源的质量,培养体系与结构的合理性方面相差甚远。高师音乐院(系)专业划分过细、课程设置过于复杂,亦名目繁多。虽然课程门类丰富了许多,但学生的综合能力却下降了。原因是课程设置与课程的知识结构设计不合理,缺乏有层次的深入和整体的科学性与合理的布局,没有形成网状的知识结构以及知识的获得与编织和重组,出来的基本是“半成品”,把编制与重组环节推给了社会和用人单位。这就说明我们的高等音乐教育的培养结构、知识结构、课程设置与基础教育结构的环节上存在问题,这个环节体现在高等音乐教育与未来基础教育的发展的要求不相吻合,其培养体系存在问题。高校就像个大作坊而中师就像是小作坊,他们制作出来的“产品”是不能相互替代的,因为知识结构和培养结构决定了它们彼此间是互补的关系。纵观中师的课程设置是遵从于基础教育的需要而设置的,特别是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方面更切合实际、实用性强,达到了与基础教育的直系亲属关系。必须承认,中师与两年制专科教育,在缓解中小学教师短缺问题以及普及中小学基础教育方面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教育的飞速发展,使得大多数学校把力量放在追求升格、提高学历、学位、硬件建设等方面,忽视了对教学、教学管理、师资队伍建设、科研等方面工作。

四、高等教育趋向――大众化

高等院校大规模的扩大招生以及办学形式的多样化,使得大学校门再也不是广大学子望而兴叹的象牙之塔,昔日的精英教育变成了普及教育。然而,我们应当看到担忧的一面。办学形式的多样化只是丰富和扩大了院校的兼容性,丰富了运行的机制,是对被打破的阶梯式培养体系的重组即“阶梯式”改变为“平铺式”,是一种对办学形式上的变异和补充。可喜的是职业技术学院在改革的大潮中的亮点是可圈可点的,其学科特色和专门的技术人才在市场就业方面有较好的竞争力,一些厂矿企业对专门的高级技术人才的需求很大,因此职业技术学院有着较好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的空间。

新形势下高校的发展与客观环境发生的变化,使得高校的发展面临寻求新的发展契机的挑战。在广泛开展素质教育的今天,对人才的需求趋向多规格、多类型,高等教育趋向大众化。不论何种类型、何种层次的高校,必须适时抓住千载难逢的历史发展机遇,深思熟虑,谋划发展。

目前高校的办学方针基本上是以“盈利式”取代了“公益式”,与多元化办学的发展方向是统一的,符合了谁受益谁出资的原则。但是,培养体系的变革的目的并不只是为了解决内需,更重要的是为了解决就业,实际情况却是并没有改变培养体系与就业的相互统一,反而距离越拉越大。全面提高国民受高等教育的基数,对于我国国情来讲为时尚早。就目前状况而言高校在办学理念与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高校盲目求大、求全、多学科、多层次的发展,缺少与社会需求与就业的协调,造成了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这一点使我们想起原有的保送、代培、定向等几种教育培养形式,对于解决就业和边缘教师紧缺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然而,随着教育教学的改革,原有的阶梯式教育结构的打破,大学生就业的多种选择,理想化的就业倾向,使得这几种音乐教育的形式,已经淡薄了、不存在了、消失了……。

社会的需求与教育的发展是相提并论的、共同发展的、相互作用的。然而,目前的培养体系与被培养对象之间没有明确的利害关系,失去了培养的最终目的。此外,高校在自身定位与发展目标上出现重叠现象严重,即重复式的教育,这样必然导致教育结构不合理、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单一,出现人才过剩就业难的现象。这种结构单一性来自于教育部门的长期计划管理模式,也体现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另一个侧面。现在,高校的专业设置和专业调整,单纯地根据主管部门要求和自身师资条件,考虑社会需求明显不够,这样必然造成有些专业的学生大量过剩,而现实急需的创新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却十分稀缺。这种结构性矛盾,已成为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总之,培养体系的合理化是教育发展的重点。阶梯式培养结构是教育的整体布局和局部区域特点的必须,就是说局部教育特点是整体宏观教育形式不能替代的。培养机制的结构的合理化发展,应当在遵从全局形势的前提下,应当与局部区域文化和地方人文特色相符合。

参考文献:

[1]赵庆典.高等学校办学模式研究[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3.

[2]闵维方.高等教育运行机制研究[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篇3

中图分类号:G65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12)06-0092-04

随着经济文化“全球化”的迅速发展,我国高师音乐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07年以“‘3C’整合理念下音乐人才培养创新模式”获批成为国家首批投入建设的“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开启了湖南高等音乐教育创新改革的新局面。“‘3C’由课程资源的‘课程’(Curriculum)、湖湘文化的‘文化’(Culture)、综合实践(实习)中‘综合’(Comprehensive)三词的首写字母推衍而成” [1 ]。我们在进行“3C”整合理念下音乐教育创新的多方实践时,器乐教学改革成为了重点方向之一。我们着重进行了高师器乐教学理念的创新、教学手段和内容的创新以及器乐艺术实践改革,尝试寻找一种有别于传统高师器乐教学模式的培养器乐创新人才的新型方式 [2 ]。

一、高师器乐教学理念的创新

以往的高师器乐教学主要沿用专业音乐院校的教学理念,过多重视演奏技能的培训,忽视音乐文化知识、综合素质的培养,这种忽视文化底蕴及自身特点的高师器乐教学理念已难适应当今经济文化“全球化”的要求,改革创新势在必行。

1. 文化特性

音乐是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器乐音乐也属文化范畴。然而文化这一概念在以往“重技轻艺”“重技轻文”的器乐教学理念中并未得到重视。不可否认,重视演奏技巧在高师器乐教学中是前提,是基础。但过于关注技巧而忽视文化观念易使器乐教学理念走入误区。“国际音乐教育学会在《促进全球音乐教育信仰宣言》中指出:‘任何音乐教育体系都在接受由多种文化形成的音乐世界存在的事实,对其学习和理解应作为音乐教育的新的起点。’” [3 ]可见音乐教育除了技能培训之外,文化理解和表达的教育也十分重要。一首音乐作品除去外在表现形式它还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含义,如冼星海创作的《民族解放交响曲》不只包括旋律、和声结构的安排,乐曲背后所蕴含的抗战文化和传统民族文化也同样震撼人心。因此,在教学理念中整合文化特性这一观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质感,拓展思维表现空间,培养“乐师”型的音乐教育工作者,避免“乐匠”式的学生发展。

2. 时代特性

世界的发展日新月异,高师器乐教学理念也必然要与时俱进。国际前沿化的教学内容、方法以及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音乐形式,需要我们引进和借鉴,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全球化视野的器乐专业人才。

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也促进了器乐音乐的发展。首先,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高档乐器逐步进入普通家庭,这些富有高科技含量、制作精密的乐器,使得器乐学习更加轻松、多元,更具自娱性;其次,音乐作为时代精神生活的一个层面,人们对器乐音乐的需求从音乐的内容到形式等方面都有更多更高的要求;同时信息技术的发达也拓宽了器乐音乐的表现领域,丰富了器乐音乐的表现形式。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原有的较为单一、陈旧的器乐教学理念也需要随着时代而进步。因此,我们应更多地研究以前被认为是“贵族”乐器而现在已进入普通家庭的这类乐器,如钢琴、小提琴、手风琴等的特点和教学规律;我们也要适应“多元化”、“民族化”的时代要求,研究民乐及一些稀有乐器的教学和发展规律。同时,运用现代技术挖掘和拓宽器乐表现手法,探索各种器乐演出形式等,促使学生在拥有扎实专业技能的基础上,拥有自己的见解和创新方式,毕竟他们就是明天的器乐教师。

3. 高师特性

高等师范院校是孕育教师的摇篮与基地,然而多年来由于较多沿用专业音乐院校教学模式,高师器乐教学理念与高师培养目标有一定差距。高师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教师而不是培养专业演奏家,尽管如此,我们仍然需要注重一定的器乐演奏技能培养,但同时更要注重学生的伴奏、教学、乐队组织和编排、音乐活动组织与编排及文化认知和感悟等众多能力的培养 [4 ]。高等师范院校一般都有着各式各样独立的院系,这个庞大的综合学科资源,完全应该被高师器乐专业的学生用来学习和借鉴。我们应整合优势文化和优势课程、整合多种艺术的相关内容,牢记自己高师的身份,着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感知力、创造力以及专业文化的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给学生提供宽泛的专业视角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可以让他们形成思考、运用、创新的能力和习惯,以适应将来瞬息万变的社会需求。

二、高师器乐课程教学的变革

目前普遍的高师器乐教学课程设置,一定意义上讲较为“单一化”、“陈旧化”,已影响到社会需求的器乐人才的培养。如何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新一代复合型器乐人才,我们在创新器乐教学理念的同时,对器乐课程教学的形式、内容等方面进行了一定的改革尝试。

1. 改革器乐教学形式与方法

在以往高师器乐教学课程模式中,器乐课多以一对一的形式出现,教学方法也多以老师“填鸭式”讲解教学为主,学生在一种被动状态下接受相关知识。我们在进行探索和实践的过程中,尝试对这一模式进行了改革 [5 ]。

在整合综合性大学优势学科资源的情况下,我校音乐学院的器乐教学吸取了学校许多优秀学科的教学形式与方法,把器乐教学课程形式由单一的个别课拓展为个别课、小组课、集体课相结合的课程模式,既利用了个别课求精、求细的特点,又吸收了小组课相互对比、取长补短的特征,同时还利用了大课便于传播大信息量及共识性的教学内容的特长。对课堂教学的备课、上课环节及课后辅导等进行了规范和提升。在整合地域优势资源方面,我们吸取湖湘文化精髓,弘扬岳麓书院“自由民主”的学术风气,弘扬湖湘文化“中和之辩”的学术理念,改变原有的“灌输式”教学方式、方法,强调师生互动,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6 ]。在整合相关姊妹学科优势资源方面,我们加强它们之间的相互切磋、借鉴,如美术、舞蹈等作品构思时的整体与局部关系的处理方式对于我们器乐教学很有帮助作用;文学艺术的“起承转合”结构思维,与我们器乐教学的段落、句子结构的处理直接相关等等。

在“3C”整合理念下,我们的器乐教学整合了校内外许多优秀文化资源,使学生的器乐学习更为自主、更具思考和表现的空间。我们倡导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民主化的教学方式,鼓励课堂中提问与反提问、讨论与比较交流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学习意识。

2. 变革器乐教学内容

“3C”整合理念下的器乐教学内容变革,我们定位于基础知识与前沿化内容并举、全球概念与地域优势文化共存、技术技巧与文化底蕴并重的模式。

在完成高师器乐基本教学任务的同时,我们大量引进了世界前沿的、湖湘文化的、姊妹学科的教学内容,开设了器乐独奏课、重奏课、合奏课等课程,以学生感兴趣的世界前沿、地域特色等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器乐演奏技能、重奏合奏能力,并通过重奏合奏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声部均衡、音乐色彩、配器、协作及组织能力等。另外,我们还以课程和讲座的形式为学生开设了乐器法、器乐伴奏、器乐赏析、器乐发展史、器乐教学法等内容,这些教学内容的拓展和整合使学生获得了较为宽阔的专业视野,为学生营造了较大的想象和创造空间,对他们专业能力的提高、创新能力的增强起到了重要作用。

美国教育家雷默在“综合审美教育”的概念中指出:“每种艺术都可以借用其他艺术的要素,再与自己的领域同化,而许多艺术又可以借用非艺术的要素,艺术地加以运用,转化成表现素材。” [7 ]因此我们整合综合性大学优势学科资源和姊妹艺术学科优势资源,从众多具有悠久发展历史的文、理学科中吸取营养,从姊妹艺术学科中提取精华,丰富教学内容。我们经常聘请知名的文、理科教授来为音乐学院的学生进行专场讲座,让学生了解相关专家所属学科的知识内容,思考这些学科与音乐的交融之处。我们引进了美术色彩、画面概念、音乐传媒概念、MIDI音乐制作与演奏等内容,也聘请了许多相关艺术家来院讲学。这些教学内容的变革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养,拓展了他们的专业表现空间,同时也营造了创作和创新的良好环境。

我们还整合湖湘优势文化资源,在教学中融进了湘西土家族、苗族、侗族的原生态器乐音乐;融进了侗笛、唢呐、木叶、湘西溜子、大筒等民间器乐色彩;融进了韶乐、常德丝弦、瑶族花歌的民间音乐内容。我们还聘请了许多著名的民间艺术家来校为学生上课、讲座,这些措施让器乐专业的学生能面对面地接触湖湘民族文化,并与民间艺术家有直接的交流,使他们在兴趣盎然中接受、领会这些优秀民族音乐文化,并使之与课堂中所学的其他地域文化和外民族文化进行比较、融合,激发他们对器乐音乐进行创新的欲望。

三、高师器乐艺术实践的拓展

艺术实践是高师器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教学成果的检验与展示,又是一种新的专业学习形式,对于器乐专业的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具有重要作用。我校(湖南师范大学)在承担“3C”整合理念下国家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基地项目以来,在器乐教学实验和实践方面构建了“采、编、训、演、录”一体化的艺术实践教学形式,让学生投身于世界文明、中国文明、湖湘文化的大洋中,亲自采风、编录、训练,挖掘地域优势文化的宝贵资源 [8 ],结合现代MIDI音乐的制作手段,编排节目、参与演出,亲身体验器乐作品从原始素材到演出成果的全部过程,培养创作、创新能力。为配合这一艺术实践教学思路的实施,我们还为学生建立了多个实践平台:我们建有完整编制的西洋管弦乐团、民族管弦乐团、女子新民乐团、键盘音乐乐团等;我们定期举办器乐专业汇报或专场晚会;我们组织各种走进电视台、剧院、社区的演出;我们也每年定期组织三下乡活动小组,把音乐文化传递给革命老区、贫困地区的人民群众。这样的思路和平台给我们器乐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提高提供了展现空间,切实地培养了他们的综合与创新能力。

在整合综合性大学优势学科资源的过程中,我们与数学和物理学院的联合艺术实践活动使学生们的音乐理论认知有了质的飞跃,我们熟知十二平均律是运用数学方法计算出来的;标准音的仪器振动频率为440Hz;小提琴、大提琴、二胡等弦乐器的音高及泛音规律也与物理有着密切联系等等。与计算机学院的联合艺术实践让学生感受到了电子器乐音乐的神奇与震撼;与历史学院和资环学院的艺术实践活动让学生领悟到了自己演奏作品的地域特征和历史风情。这些艺术实践活动的开展,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给学生的专业学习带来了更加丰富的理性和感性的认识,这些元素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毫无疑问将是起推动作用的。

在整合地域优势资源的过程中,我们组织学生深入湖湘大地进行音乐采风,学生把采风收集的湖湘民间音乐素材整理创编成器乐作品,在学院、媒体、社区举办专场音乐会,获得了社会广泛认同;我们编排了由湖南花鼓戏的主要伴奏乐器——大筒为主的合奏节目,参加了全国大学生文艺展演,获得了优异成绩;我们的交响乐团整合湖湘文化资源,编排了多首以民间音乐为主题的作品,演出获得成功;我们的民乐团排练了多部韶乐、常德丝弦等形式的湖湘民族器乐作品,2011年获得了湖南省专业民乐合奏比赛一等奖,并被选定为湖南省“高雅音乐进校园”活动的参演节目 [9 ]。这些艺术实践活动的开展,使器乐学生在课堂和采风活动中获取的民间音乐素材得到展示。他们在整理和编排民族音乐的过程中包含了大量的创作活动,这对提高他们的创新兴趣和能力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整合姊妹艺术学科优势资源的艺术实践活动开展最多,有音乐会中的画展和画展中的音乐会,有到电影制片厂和电视台为影视作品配乐的演出,有与舞蹈结合的音乐舞蹈晚会等。我们在进行探索和实践的过程中,还专门成立了音乐剧实践方向,集器乐、声乐、舞蹈、戏曲表演、MIDI制作、舞台美术于一体进行综合实验,每周开课2~4节,编排大量的剧目,举办专场演出,获得了广泛认同。整合这些与音乐学科密切相关的姊妹艺术学科优势资源,对学生器乐学习、表达和创新能力的提升作用是十分巨大的。

全球化的背景、时代的发展与进步促使我们在器乐教学方面进行改革,“3C”整合理念的提出,给教学改革提供了理论平台。在高师器乐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中,我们运用“3C”整合理念,整合湖湘文化优势、综合性大学学科优势以及姊妹学科优势资源,以器乐学习为体,以湖湘文化中优秀的民族器乐艺术资源、优势的文理科知识及姊妹艺术学科知识为载,对高师器乐专业学生进行全面深入的专业培养,使之在接受传统的高师器乐教育的同时,专业知识面、技术技能层次、音乐表现空间获得较大的拓展,音乐创新能力获得大幅提升。

参考文献:

[1]朱咏北.整合下的创新[J].人民音乐,2011,(2):23-24.

[2]高水红.被围困的教育:当前中国教育改革的社会阶层生态[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2,(2):21-26.

[3]窦 伟.浅谈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多元化开发[J].北方音乐,2010,(11):15-16.

[4]周艳琴.高校音乐教育应注重音乐与文化的结合[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1,(1):12-13.

[5]高永新,林雪岩.浅谈从市场需求角度探索高校创新人才培养途径[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4):6-8.

[6]蒋书同,古 夫.湖湘文化与湖南教育的交互关系探微[J].教育史研究,2007,(3):21-22.

篇4

培养目标是各级各类学校根据其自身性质特点对培养对象的特殊要求。艺术类院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选拔培养专业技能优秀的人才,以发展学生的专业技能素质为主,所以以往的音乐艺术类专业招生时对学生的大学前的专业教育要求比较高,学生上大学之前就要求要具备一定能力的专业要求,并在考试中经过层层筛选,最后择优录取。而师范类学校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了培养合格优秀的音乐教师,要求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高师音乐教育的目的是学生毕业后能够担任中小学的音乐教育及艺术实践的指导。教育的出发点就是能够使学生充分了解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授课特点,理解教学内容和使用适当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但是目前高校师范类音乐专业仍然大多都是沿用专业音乐院校的课程设置,学生在平时学习中往往只重视自己的主修专业课而轻视对其他学科的学习。尤其是技能专业方向的学生,相当一部分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专业性虽然很强,但是知识技能结构单一,专业知识与教学能力严重脱节,不能够将相关的音乐知识和技能转化为教学行为方式,这就违背了音乐教育本来的目的。比如说在即兴钢琴伴奏方面,很多学生都是有很大欠缺的,有些学生或许钢琴功底并不差,但是在应聘的时候却连一首很简单的小歌曲都不能伴奏。现在的中小学音乐课最主要的还是对学生音乐爱好兴趣的培养,要求教师掌握多方面的学科知识,学校对教师的专业课水平要求不是很高,但要求教师对只要跟音乐类相关的学科声乐舞蹈、合唱、器乐等都应有所了解,所掌握的知识并不要求样样精通,但知识结构必须多元化。这样一来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就无法胜任学校多元化的教学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这也是音乐师范毕业生就业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2.“教”与“学”的态度是关键

首先,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促进者、帮助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态度是影响学生学习的一个关键因素。随着办学层次的提高,要求高师音乐教师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技术和教学能力,还要有一定的理论研究和科研能力。高师音乐教师(特别是技能技巧专业教师)不同于其他专业教师,他们除了与其他专业教师所共有的专业知识和教育知识以外,还有技能性部分,而技能性部分只有不断地学习和训练才能使专业水平得到保持和提高。但是,由于扩大招生规模,学生人数剧增,教师课时量大大增加,造成师资力量的严重缺乏,使很多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认真备课,因而不能认真搞好教学,只能应付剧增的课时,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而且,现在在高校中的科研及数量也都直接跟教师的工资奖金挂钩,有的教师为了搞科研、写论文,在教学上马马虎虎,应付教学,也会影响教学质量,有的即使论文出来了,也像空中楼阁、纸上谈兵,离教学实际越来越远。音乐界还普遍存在对于学习上实行一对一单人授课的小课形式,音乐类教师普遍都带有一些私人学生,而且上课费用不低。一些学校教师待遇比较低,教师上一节学校计划任务内课的课时费要远远低于上一节小课的课时费,巨额差距之下,教师难免在学校工作与私人上课之间产生时间上的矛盾,违反爱岗敬业,严谨治学的教师道德规范。这也是某些教师对上课懈怠的一个原因。其次,学校教育是以“金字塔”式的等级制度为主,以往高校的音乐专业由于招生规模小,有名额限定,所以对考生的素质要求比较高。如今,高师音乐专业也同其他艺术类高校一样,扩大了招生规模,这样在招生录取的时候生源的质量就免不了要降低一些。而且在高考中艺术类对于文化课的要求比普通类高校分数线要低得多,一些考生为了走捷径考上大学,在专业课上经过几个月的突击可能就能考上高师音乐院校,但是这些学生的专业素质和文化素质都相对会差一些,对音乐的接受能力和悟性也比较低,这样就给高校教师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导致教学质量下降。

结合国外音乐教育对比

国内外虽然都有高师音乐教育,但二者的教育却有很大的不同,下面笔者将从教育思想及培养目标、培养体系、教育方法和实习这几个方面来进行比较分析。

1.教育思想及培养目标

当今社会,很多国家都已经改变了以往那种把音乐知识技能作为音乐教育首要目标的思想,取而代之的是更强调音乐兴趣爱好与审美培养,强调通过音乐教育开发人们的创造潜能,培养全面、和谐、充分发展的个体。这种思想已经从“通过教育学习音乐”转变成了“通过音乐进行教育”,开始强调“人”的主体作用。因此,对高校音乐类师范生的培养目标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开始重视师范生专业就业的针对性。例如,加拿大、德国、日本等国非常重视学前和小学的音乐教育,他们的高师院校分别开设了学前、小学、中学三级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的目标较多,更有针对性。我国目前全面提倡素质教育,提倡人的身心全面发展,对音乐教育也从只关注知识技能转向不仅关注知识技能,而且重视情感、方法等,这是音乐教育思想上的一个重大突破。然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却还是有一定的折扣性,当前社会现实仍是侧重于应试教育,“素质教育”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仅限于“公开课”“精品课程”中。在这种形势下,中学的音乐课几乎是可有可无,所以学习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找到对口工作的几率较低,为保证招生数量和毕业生的就业率,学校只好另外培养一些非师音乐学生,以适应社会的就业趋向。这种教育目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已经脱离了教育的目的。

2.音乐教育的方法

教育方法是教育活动获得成功的一个关键。国外音乐教育法比较著名的有德国的“奥尔夫音乐教育法”和匈牙利的“柯达伊音乐教学法”。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最大的特点是具有即兴性、灵活性和创造性,能够发散学生思维,发展学生创造力。“柯达伊音乐教学法”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课程的经济实用性,教师只用一个音叉就可以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方式非常适用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学校教育。我国传统的音乐教育课堂上完全是一种枯燥乏味的说教,晦涩的乐理知识丝毫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情感。教育技术的现代化虽然为音乐课堂提供了丰富的视听元素,但是若是使用不当,依然无法调动学生的情绪。尤其在高校,更有些懈于工作的老师干脆不再备课,上课就只给学生们放视频,这无异于“放养式”上课,等于让学生“自生自灭”了。高校音乐类师范生承担着全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的重任,他们所接受的学习方式方法将直接影响到他们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效果。

3.培养体系

国外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大多出自综合大学师范学院的音乐系。在德国,高师音乐教育被分为三级,学生按所选的级别分别学习教授小学、初中、高中的音乐教育课。大学毕业后要实习并参加培训班两年,之后还要通过国家二级考试,才能申请教师工作。在美国,学校规定学生学习时不分级,而是把大学第四年的全年都用于实习,以提高实际能力。凡是选择中小学音乐教育职业的毕业生都必须经过国家教师资格考核,取得该方面的证书后,方可到相应级别的学校执教。这种国家考核的内容由个人素质、音乐专业能力、教育专业能力三大类组成。比较之下,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师的来源则途径较多。本科、大专、中专都有,所学知识的深度、广度、侧重点都不同,教师对基础音乐教育的认识以及水平相差很大;另外,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师从业资格考核过于简单,忽略了较高的专业素质要求,这不利于激励高师学生刻苦学习,更不利于高师学生除音乐以外的其他知识体系层次的提高。

4.实习问题及从业资格

国外高师教育非常重视实习环节。在德国,毕业后必须实习两年;在美国,大学的第四年几乎全部是实习。而在我国有很多高师院校往往都比较忽略实习这一重要过程,都只是走个形式,学生在实习时候不能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有效解决,实际教学能力不能得到提高。所以,在实习方面,国内的高师教育需要在时间以及质量上进行调整。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提高国民素质的伟大使命,国外很多国家关于教师的资格考核资格要求非常严格。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对从事音乐教育的资格考核制度是很严格的,除了精通主修科目外,还要至少精通一种乐器,以及能够组织大合唱及小型音乐活动,并能很好地讲授课程、很好地了解学生和与学生沟通等,重视音乐教师知识掌握程度的多元化。若达不到要求,学生即使毕业了也会拿不到从业许可。而在我国,由于社会上缺乏类似的严格考核,学生是否合格由学校说了算。这样一来,学校培养学生就像工厂生产的产品,如果检验标准和是否合格都由自家决定,标准当然就低了。

篇5

农村小学的现实情况对全科型教师提出需求。全科型小学教师是指掌握教育教学基本知识和技能、学科知识和能力结构合理,能承担国家规定的小学阶段各门课程的教学工作、从事小学教育教学研究与管理的教师。全科型小学教师具有:“知识博、基础实、素质高、能力强、适应广”等特点。③加强农村小学全科型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工作是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也是当前亟待解决的教育问题。

一、国内研究现状

目前,在河南省各地纷纷开展了全科型教师的培养工作,洛阳师院较早开展了全科教师培养的实验与研究,进行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启动了教师教育改革实验――“名师实验班”项目。2013年12月17日河南省教育厅网站报道,刁玉华副厅长对南阳师院在小学全科教师培养方面的工作进行了肯定和鼓励。

湖北省在2013年暑假专门针对偏远农村小学(教学点)举办“全科教师”培训,进行了以体育、音乐、美术课程为主的“全科教师”培训。以音体美3科为突破口,依托教材,聘请各学科一线优秀骨干教师当培训专家,培训人数达23700人次。④

在2013年“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国际经验与本土实践”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学者孙颖提出,全科型小学教师培训的策略:课程设置的系统性、实践和能力的培训等一系列实践方式都是全科型培训可以借鉴与使用的方法。⑤2014年5月学者徐莉莉在《教师发展论坛》上发表《农村新教师城乡一体化培养模式的构建》一文,对城乡一体化背景下新教师培训模式进行研究和探讨。⑥

以上学者们都从城乡一体化的角度提出农村教师培训问题,并提出了有价值的建议。目前,农村小学全科型教师培训在实践中存在很多问题和困难,比如怎样建立城乡教师一体化机制?如何利用城市较好的师资条件和办公条件,组织农村教师和城市教师交流合作、资源共享?如何建立长期有效的培训策略?这些问题还需要教育理论者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

二、农村小学教师培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农村小学教师工作压力大,开展自主学习和研究的时间较少。由于农村小学师资力量紧缺,很多地方出现“包班制”的情况,教师一人承担了一个班所有科目的教学工作。教师工作任务重,加班的情况经常发生。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没有空闲时间进行读书和学习,更谈不上专业发展。很多农村教师在参加过培训之后就停止了学习,忙于日常的工作,培训效果流于形式。

2. 农村小学地处偏僻,信息闭塞,对教师开展继续教育产生不利影响。农村小学教学设施较为落后,计算机和网络没有普及。教师们很少上网,对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一无所知,在专业方面日渐落后。再加上教学设施短缺,很多农村小学缺少体育课、美术课、音乐课等课程需要的教学用具,教师无法开展相关课程的学习和教学。

3. 农村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学习动机较低,职业倦怠严重。农村小学教师的福利、工资相比城市都比较低,大部分教师都是初级或者中级职称,晋升高级职称特别困难。因此,农村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较低,职业倦怠严重,继续教育动机较低。

三、城乡一体化视域下农村小学全科型教师培训策略研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要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建立城乡一体化教育机制”。城乡一体化是在统筹城乡共同发展的战略上,把城市、农村视为一个整体,统一布局和规划,力求加强城乡资源共享,使城乡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机结合,形成以城带乡、以乡促城、相互依存、互补融合、协调发展的城乡关系。⑦在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城乡教师之间增进相互合作、相互交流,各项待遇也将更加一体化,农村地区教师的培训也得以较好的实现。

农村教师全科型培训策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教育理论培训、教育实践技能培训和农村教师行动研究。教育理论培训以理论学习为主,强调知识的针对性。教育实践技能培训以实地听课、评课为主,强调对农村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指导。行动研究以农村教师主动学习为主,强调农村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

1. 利用假期增加农村教师教育理论培训次数,提高其专业理论和专业能力水平。理论培训中课程设置应突出针对性,加强体育、音乐、美术、英语、计算机等科目的培训。在培训中应按照文科和理科进行分类,文科教师重点加强语文、政治、历史、美术、音乐等科目基础知识的教学问题,理科教师重点加强数学、物理、化学、几何等科目基础知识的教学。英语、计算机和体育是基础科目,要求所有教师都应不断加深学习,努力提高自身水平,满足农村小学的教学需要。

2014年10月31日网易新闻报道,保靖县开展了为期4天的农村小学全科型教师培训,共有47名教师参加,学习了《师德教育》《音乐学科基础知识与教学设计》《美术学科基础知识与教学设计》《综合实践基础知识与教学设计》等与小学全科型教师专业解读相关的课程内容,完成了相关教学实践活动。此次培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当地教育领导表示以后还会加大此类培训的力度。

2. 建立城乡学校结对帮扶制度,由城市优秀教师对农村小学进行听课、评课。城乡学校间建立结对帮扶制度,高校教师、城市小学教师定期下乡对农村小学进行听课、评课和指导,引导农村教师进行反思和学习。在城乡教师合作的基础上,制定完善的培训方案,按照“评课―互动与交流―反思与学习”的程序,引导农村教师对自身教学情况进行反思,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和分析,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同时,加强城乡教师间交流与沟通,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农村小学教师教学水平进一步提高。

3. 建立城乡一体化教育资源共享机制,普及教育技术知识。政府在资金和政策方面应支持农村小学发展,加大对农村在教育资源方面的投入。通过城乡学校帮扶制度,建立城乡一体化教育资源共享机制,通过网盘、手机、电脑、网络等媒体实现教育视频、课件、音频、电子教材等资源的共享和利用。农村学校应开展一些教育技术方面的培训工作,普及计算机、课件制作、教学软件的应用等知识,提高计算机的使用效率,进一步提高农村教师的教学能力。

4. 建立农村教师行动研究制度,加强农村教师同高校教师、城市教师的合作,引导农村教师对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进行主动探究。农村小学教师开展行动研究应遵循“问题确定-行动方案制定―计划实施-行动反思-理论升华”的步骤。研究开始阶段,由农村教师自主选题,自己制定研究方案,主动与高校专家、城市教师交流与合作,即时反馈课题进展情况,调整课程方案,对课题进行反思和理论研究。在行动研究中,农村教师掌握研究的主动权,研究内容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研究方式体现个性化,研究成果有利于教师个体素质的提高。

全科型教师培训应注重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学实践能力的提高,培训内容突出实践性、问题性、情景性;培训方式上应注重主动探究性和实践性。开展农村教师行动研究制度,有利于农村教师自我教育能力的提高和终身教育理念的发展。

四、结语

农村小学全科型教师培训应在城乡一体化的背景下,合理配置城乡教师资源,加强城乡教师互动和交流,积极实施教育理论策略、教育实践技能培训策略和农村小学教师行动研究策略。全科型教师培训方式应以合作性、探究性、主体性为主,在内容上体现针对性和实用性。全科型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工作是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缩小城乡、区域和校际之间的差距,改善农村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的办学条件和师资水平,研究基于城乡一体化的农村小学全科型教师培训具有较高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

注释:

①2010教育统计数据[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http:///,2012-1-18.

②郑磊.财政分权、政府竞争与公共支出结构[J].经济科学,2008(1):28-40.

③周德义,李纪武.关于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 2007(9):55-591.

④张莲.农村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模式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4(2):8-9.

篇6

影视传媒艺术类专业是近年来兴起的在美术、音乐类专业之外的又一大类高等教育专业,它广泛地包括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与主持艺术、戏剧影视文学、公共事业管理、影视导演、影视表演、摄像摄影、空中乘务等多种专业。主要面向各省市电视台、广播电台、电影电视制作机构、报刊杂志社、影视传媒公司、广告公司等各种部门单位培养优秀的专业人才。

1、播音与主持艺术:

(1)、专业概况:根据广播电视业对未来播音员、主持人的要求,培养热爱祖国、恪守职业道德、形象高雅、底蕴丰厚、仪表大方,具有较高水平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技能以及语言学、新闻传播学、文学艺术等多学科知识,能在电台、电视台承担采编播一体化或从事播音主持的专门人才及从事与语言应用相关的播音教学、传播、新闻、公关等行业的通用型人才。

(2)、就业方向:目前,随着独立制片人机制的引进,电视节目主持人也应成为自由职业者,聘用与应聘双向选择,并根据其能力、水平付相应报酬。现在的机制是编导中心制向主持人中心制过渡,但这种过渡在目前还受到各种限制,引进市场机制也是一种相应的过渡,主持人的待遇水平在台里是中等水平,和编辑差不多,但有的地方,由于主持人制度正处在向主持人中心制过渡前沿,工资较高。

(3)、考试内容一般包括:自我介绍、自备稿件朗诵、即兴评述、主持小栏目、才艺展示。

(4)、报考条件:一般要求男生170cm以上,女生160cm以上;嗓音条件好,普通话发音标准,形象气质俱佳。

(5)、推荐院校:中国传媒大学、浙江传媒学院、南京师范大学、南京艺术学院、武汉大学、南昌大学、四川师范大学、四川大学、四川音乐学院、沈阳音乐学院、广西艺术学院等。

2、广播电视编导:

(1)、专业概况:广播电视编导是为适应广播电视媒体的发展而设立的一个比较新的专业。本专业包括的内容比较多,分四个方向进行招生,其中电视编辑方向属于电视系,文艺编导、音乐编辑及网络艺术等三个方向属于文艺系。这些方向主要研究广播电视媒介中的新闻节目、文艺节目、纪录片、音乐节目以及网络艺术的编导工作。

(2)、就业方向:毕业生可去电台、电视台、事业单位以及各级各类广播电影电视、影视制作公司、文艺团体,从事广播、电视编导或节目主持等工作。具体工作为记者、策划、节目编导、摄像、编辑、撰稿、制片、后期制作、剪辑乃至灯光、场记、客串主持人或播音员。

(3)、考试内容一般包括:故事写作、影视作品评论及分析、文艺常识、才艺展示。

(4)、报考条件:具有较好的文字写作功底,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较强的形象思维和艺术感知能力。

(5)推荐院校:中国传媒大学、浙江传媒学院、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中国戏曲学院、南京艺术学院、南京师范大学等。

3、戏剧影视文学

(1)、专业概况:本专业培养具备戏剧、戏曲和影视文学基本理论及剧本创作能力,能在剧院(团)或电视台、电影厂、编辑部等部门从事文学创作、编辑和理论研究工作,以及在国家机关、文教事业单位从事实际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的基本理论,熟悉我国的文艺政策,系统地掌握戏剧、戏曲影视文学的基本理论和创作技能,有较强的观察、理解、概括生活的能力,有较强的剧本创作能力及较强的文艺编导能力。

(2)、就业方向:在剧院(团)或电视台、电影厂、编辑部等部门从事文学创作、编辑和理论研究工作;在国家机关从事文案策划编写工作;在文教事业单位、高等院校、艺术院校从事教学工作;在企事业单位、影视剧院、团体等从事相关行业创作、编辑、评论、管理等工作。

(3)、考试内容:故事创作、文艺常识、综合面试等。

(4)、报考条件:较好的文字写作功底,较强的形象思维。

(5)、推荐院校:北京电影学院、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

4、导演:

(1)、专业概况:本专业主要面向影视制片机构、广播电视台、文艺团体、节目制作公司等单位,培养具备扎实的影视编导专业知识,并熟练掌握相应专业操作技能,能够在编辑、导演、制片岗位从事电视栏目编辑、影视剧导演、电视纪录片导演、制片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高级专门人才。

(2)、就业方向:本专业毕业生具有一定的基本理论素养,并具备戏剧、戏曲导演、电影、电视剧导演和表演、戏剧理论研究等方面的知识,能在剧院(团)、电影制片厂、电视台、电视剧制作中心等部门从事戏剧、戏曲艺术、电影、电视剧制作等方面的导演工作和理论研究工作。

(3)、考试内容:故事写作或构图写作、文艺常识、美术基础、综合面试等。

(4)、报考条件:较好的文字写作功底,较强的形象思维,有一定的绘画构图能力。

(5)、推荐院校:北京电影学院、中国传媒大学、上海戏剧学院、南京艺术学院、四川大学、广西艺术学院、四川音乐学院等。

二、影视传媒艺术类专业考试

大部分院校专业考试都分为面试和笔试两个阶段,如果考生很多,也可能有三试。下面,笔者以江苏省的影视传媒艺术类专业为例加以说明。

1、笔试:主要包括命题创作和影片分析。

(1)、命题创作。在历年的专业考试中,各个学校对于命题创作的要求及标准都不大一样,具体表现为考试内容及考试形式的不同,考试形式主要包括:编写故事、画面组合(根据所提供的若干画面,编写成一个画面叙事段落或故事)、编导创意策划等。但是这些形式都意在考查考生的创作能力和想象能力,因此考生应特别注重对自己创作能力的培养和锻炼。

(2)、影片分析。考试方法是观摩一部影视作品,然后当场写出或说出自己的看法,这主要考查考生的艺术感受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考生可以把考官提出的几个问题作为写作提纲,并根据问题的要求构思自己的想法。

2、面试:主要包括:自我介绍、特长展示、编讲故事、即兴评述、回答考官提问等。

(1)、自我介绍:自我介绍是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如今它又成为艺术类院校专业招生面试的第一个环节。考生应根据专业特点和自身特点进行精心设计,充分展现自己的魅力、对专业的热爱与良好的专业学习的基础。

(2)、特长展示:主要是考查考生的艺术修养。特长的范围很广,某一方面的技能只要比普通人更高,都算特长,如跳舞、手工、武术、书法等。

(3)、编讲故事:考生从考官手中抽取一个故事题目,通过5至10分钟的准备,然后讲述一个自己构思的完整的故事。

(4)、即兴评述:主要考查学生的知识面、语言组织能力、现场展示及表达能力。要求考生要多关心时事,关注一些社会热点及评论,并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5)、回答考官提问:内容比较随意,专业知识不会很多,主要考查考生的口头表达、心理承受、独立判断、艺术感受、生活观察等综合能力,发现考生一些未曾表现的能力。

三、报考影视传媒艺术类专业的优势

分析近几年的艺考,我们不难发现传统的艺术专业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首先,考生需要一定的特长和天赋,比如,音乐类考生嗓音要好;美术类考生需要长期的训练,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财力,短期内搞突击的效果也不明显;其次报考人数不断增多,竞争强度大;再者就业市场逐渐饱和,毕业生面临着巨大的择业困难。相反,影视传媒艺术类专业作为新兴的艺术专业却在考试录取和就业方面却显现出较大优势:

1、报考人数相对较少,录取几率相对较高:相对于报考高考普通类的人数而言,参加艺考的考生人数只占高考总人数的20%不到,而近年来,开设艺术专业的学校占总学校比例的一半以上,因此录取的比例比普通高校的要高。特别是影视传媒专业作为新兴专业,省内报考本专业的学生不过几千人,而全国有几百所院校开设影视传媒艺术类专业,相对于美术十几万人、音乐两三万人的报考规模,竞争小,拿证率高。同时,考生既可以报考普通类也可以报考艺术类,增加了录取机会。

2、参加培训时间较短,投档文化分数相对较低:影视传媒艺术类专业不同于美术、音乐、舞蹈专业,不需要花太多精力去学习、练习,经过短期培训便可参加应试。高一高二的学生,专业方面零基础起步,只需利用双休日或者假期上课,半年时间就可以掌握培训的课程。

3、专业难度要求相对较低,适合大多数考生:影视传媒艺术类专业虽然对考生的专业素质有一定的要求,但更注重考生在本专业的潜力,因此,专业考试大多以“写作”形式出现,只需考生具有一定的文学功底,并具备较好的口头表达能力,再经过一段时间的专业培训,很容易在短期内掌握考试方法,取得较好的效果。而现在大多数高考考生都具备适应影视传媒艺术类专业的基本素质,所以在考生中比较容易被接受。

4、就业前景好:影视传媒艺术类专业的就业特点是就业灵活,前景较好,收入较高。全国有30多家省级电视台,500多个省级频道,2000多家城市电视台,1万多个城市频道,每天要播出12个小时以上的电视节目。异军突起的大众传媒业共需要1000多万专业从业人员才能保证正常的电视节目制作,而目前从传媒专业院校毕业的人数总共不到10万,可见传媒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缺口是多么的巨大。从市场调研来看,现在从事影视传媒类工作人员的收入远高于从事普通工作的人。如导演、编导、主持人、演员等都属于高收入阶层,即使是普通的从事艺术教育工作的人员,例如从事幼儿艺术培训的老师,其收入也比一般人要高出许多。

四、影视传媒艺术类专业的录取规则

历年各大院校影视传媒艺术类专业的考试工作一般分为两步:

1、专业考试:每年二、三月份由各招生院校自己组织。专业考试一般按招生计划的3倍确定专业合格人数,发放专业合格证。

2、文化课考试:专业合格考生以艺考生身份参加高考,按一定录取方式择优录取。考生可兼报普通类志愿。录取分数相对普通类低。

各大高校的录取方式一般分为三种:

第一种:专业课拿到合格证后,完全按照文化课分数录取,这种方式对文化课的分数线要求。如2010年中国传媒大学的广播电视编导(电视编辑方向)录取最低分为337分,录取分为344分,而浙江传媒学院的编导专业2010年的投档分数也在280分左右。

第二种:专业课拿到合格证后,按照专业分数和文化课分数相加总分的方式排名录取,这种方式的文化课分数线居中。如南京师范大学的各艺术类专业,按专业和文化课各占50%加总分的方式从高到底排名录取,其分数要求一般在260—320分之间。

第三种:专业课拿到合格证以后,文化课达到一个比较低的分数线后,完全按照专业课的排名录取,这种录取方式对文化课的要求最低。如中央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等学校的多数专业,其分数要求一般在200~280分之间。

五、关于影视传媒类专业考试的一些建议

为了使考生和家长更有效率地迎接艺考,冲刺名校,专家给出如下建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