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防治地质灾害的方法

防治地质灾害的方法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1 17:32:1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防治地质灾害的方法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防治地质灾害的方法

篇1

0 引言

中国黄土分布面积大、范围广,具有特殊成分和工程地质特性。近年来随着国家基本建设力度的加大和西部大开发的深入, 在原有铁路隧道的经验基础上, 陆续修建了一些高等级黄土公路隧道、铁路隧道,因此有必要研究黄土隧道可能产生的工程地质灾害,为隧道设计、施工提供新的依据,从而提供有效的施工工艺方法。

西河口隧道左线ZK7+582~ZK7+690全长108米,右线K7+615~ K7+720全长105米,隧道设计为三车道大断面隧道,设计速度为100公里/小时,汽车荷载等级为公路—Ⅰ级。围岩以粉土和沙卵石为主,左线洞体埋深2.3~18.3米,右线洞体埋深3.7~20.4米,隧道下穿目前保存完好,属于国家一级保护文物的明长城。因此对隧道施工而引起的地层沉降有着严格要求。本文主要对黄土隧道可能受到的主要灾害分析并介绍其防治方法,以保障施工安全与文物的完好无损为最终目的。

1黄土道路隧道的主要工程地质灾害

1.1物理地质作用产生的灾害

物理地质作用是指塑造地壳面貌的自然地质作用, 包括内力与外力地质作用。黄土区物理地质作用主要有: 构造运动, 剥蚀, 搬运, 沉积作用等。在黄土地区修建道路隧道, 或多或少会受到物理地质作用并产生一定的工程地质灾害, 概括起来主要有:

1.1.1塌方, 塌顶, 坍洞

黄土垂直节理发育, 彼此在水平方向的连接力较弱, 黄土隧道一般按疏松石质隧道的普氏理论计算、设计。在干燥时, 黄土的强度较高, 衬砌受力较小; 遇水后颗粒联结力削弱, 黄土强度随之降低, 此时极易引起衬砌受力不均匀,成为偏压隧道, 造成塌方等地质灾害。西河口隧道由于采用地表注浆方案,为使机车辆及设备搬运到地表,致使左线出口段左侧刷坡严重引起隧道受力不均匀, 使支护受偏压,并导致在施工期间地表产生多条明显裂缝, 威胁施工安全安全。后采用加强超前支护,并及时跟进二衬,使地表注浆与洞内施工分期进行,以保障施工安全

1.1.2滑坡、滑塌

隧道洞口及隧道表层斜坡地段均可能产生滑坡、滑塌。表层斜坡地段具有黄土高边坡特征, 同时又是受人为改变较大的自然边坡, 坡体内应力大小和方向均发生了变化, 经过反复干湿膨胀收缩, 发生裂隙, 在雨水的催化作用下容易产生滑坡、滑塌等工程地质灾害。

1.2水作用产生的灾害

本区降水量较小, 年降水量约为424.6mm, 降水主要集中在7、8、9三个月, 约占全年的60% 以上, 故而夏季雨水多、易成灾。

1.2.1地表冲刷、水土流失

多年气象资料表明, 本区雨水集中在7、8、9三个月且分布极不均匀。集中降雨冲击、松动并携带走大量表层黄土向底处流动, 改变了隧道覆盖层的厚度、地形地貌, 造成隧道受力变化甚至引起偏压。水流还可冲裂黄土护坡, 引起开裂、剥落。

1.2.2隧道湿水

黄土具有特殊的性质, 颗粒吸水性较差, 渗透性较好。雨水除大量随地表迅速流走外, 一部分以潜水形式入渗到黄土层中, 下渗到隧道内表面, 造成隧道潮湿、甚至积水; 坡角潮湿易风化剥落进而悬空坍塌。

1.3综合作用产生的灾害

1.3.1冻害

本区最大冻深1.3m 左右, 在隧道路面、侧墙均可产生一定程度的冻害, 长期的冻融作用会引起衬砌松动。

1.3.2路基路面下沉

由于密实度不够或大量积水, 使得路基黄土滑移, 孔隙减小, 造成路基路面下沉。

2黄土道路隧道工程地质灾害的主要防治措施

2.1防排结合

本地区缺水, 但由于降雨集中而使水往往具有一定的危害。一般可在隧道洞口设截水洞、护坡,洞内设排水沟, 增设防渗层等, 并合理输导、排泄隧洞覆盖土层地表水, 消除或减小水的破坏作用。

2.2合理衬砌

黄土具有良好的天然直立性, 黄土隧道相当于疏松石质隧道,衬砌厚度为0.6m。挖掉不稳定土体, 改变土质、合理施工, 合理衬砌, 在最弱的地方加大衬砌、消除偏压; 同时加强施工工程地质勘察, 及时改善衬砌。

2.3消除黄土湿陷性

采取工程措施(如夯实、换土、预载、预浸水等)增加土密度, 减小孔隙率, 提高弦线模量, 消除黄土湿陷性。

2.4加固洞口

洞口加固包括: a)加强洞脸工程, 在洞口10m以内设计砖、石或钢筋混凝土洞脸, 在外部设防水冲沟, 在内部与土体紧密连接成整体; b) 加强地面排水工程, 在洞顶设截水沟、土埂等将雨水引离洞口,在洞口坡面设护面堵塞夯实孔洞和裂隙。同时进行生态防护工程。

3结论

黄土是第四纪大陆松散堆积物, 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 近年来陆续修建了一些黄土道路隧道, 也为本隧道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参考文献:

[1]朱汉华,尚岳全.公路隧道设计与施工新法[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2.

[2]关文章. 湿陷性黄土工程性能新篇[M ] . 西安: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1992.

篇2

0.引言

地质灾害预测预报是公认的、不可缺少的主要防灾措施之一。一般说来,地质灾害预测预报的内容主要是空间、时间、类型和动态等的预测预报。空间预测是时间预测的基础和首要环节。前者为后者提供确切的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范围或预测目标。时间预测为地质灾害预报提供科学依据。只有具备可靠的时间预测成果,才能据以做出相应的预报。本文着重探讨一下地质灾害的预测方法。

1.地质灾害的预测方法

1.1简易预测法

1.1.1变形监测法

变形监测就是利用专用的仪器和方法对变形体的变形现象进行持续观测、对变形体变形性态进行分析和变形体变形的发展态势进行预测等的各项工作。其任务是确定在各种荷载和外力作用下,变形体的形状、大小、及位置变化的空间状态和时间特征。在精密工程测量中,最具代表性的变形体有大坝、桥梁、高层建筑物、边坡、隧道和地铁等。通过监测点的相对位移量测,了解掌握地质灾害的演变过程。

1.1.2裂缝相对位移监测法

裂缝相对位移监测是监测崩滑体中裂缝两侧相对张开、闭合变化,监测点选择在裂缝两侧,特别是主裂缝(崩塌母体与崩塌体之间裂缝)两侧,监测点一般两个一组,测量其距离或在裂缝两侧设固定标尺,以观测裂缝张开、闭合和垂直变化,此外,还可在建筑物(房屋墙、挡土墙、浆砌片石沟侧壁等)的裂缝上贴水泥砂浆片等观测该裂缝的变化情况。通过监测灾体中拉裂两侧相对张开、闭合变化,了解地质灾害体的动态变化和发展趋势。

1.1.3目视检查法

通过定期目视监测地质灾害隐患点有无异常变化,了解地质灾害演变特征,及时发现斜坡地面开裂,剥脱落,地面鼓胀,泉水突然浑浊,流量增减变化,树木歪斜,墙体开裂等微观变化,及时捕捉地质灾害前兆信息。

1.2仪器预测法

1.2.1空间预测

包括区域性预测和地段性或场地性预测。区域性预测是制定宏观防御措施和战略性决策的基础。地段性预测是针对选定地段进行的小区预测,提供设防的确切位置和可能方案,是制定微观防御措施和战术性决策的基础。前者为后者确定范围;后者是前者的深化和补充。二者相互结合,形成完善的空间预测系统。对于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往往采用不同的空间预测方法。就滑坡而言,工程地质条件定量类比法是空间预测的基本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具有类似工程地质条件综合特征的斜坡地段,会发生类似的滑坡。滑坡空间预测的具体方法主要有:统计学方法、“静态”条件叠加法、信息量法、数量化法和系统模型法等。滑坡空间预测成果一般用斜坡危险性预测分区图表示。它可以是定性或半定量的区划图,也可以是定量的数字等级图。

1.2.2时间预测

包括中长期预测和短期预测。二者相互联系,形成完善的时间预测系统。就滑坡而言,区域性中长期预测,主要是根据滑坡活跃年份周期与大气降水高值年周期的关系来进行;单个滑坡中长期预测,主要是根据诱发因素的波动周期与滑坡本身发展演化的旋回周期的关系来进行。确定这些周期需要较长时间序列的监测资料。时间序列越长,预测精度越高。

1.2.3滑坡短期预测

在临滑前预测其加速剧烈滑动的年月日。目前,区域性滑坡短期预测,一般借助其他学科的预测成果,如把特大暴雨天气预报或地震预报与滑坡空间预测成果结合起来,预测近期或近日内可能发生滑坡的地区或地段。单个滑坡短期预测,往往是针对危害较大的滑坡,精度要求较高,需要一定时间序列的监测资料。正确的预测基于可靠的监测成果和合理的预测方法或预测模型。在一般情况下,滑坡加速剧烈滑动之前,某些动态因素将会产生加速剧烈变化或显著异常,如地面位移速率加快、滑动面摩擦微声发射频率增高、滑动面温度上升、地下水中某些离子浓度增高等。因此,可以利用这些动态因素的监测资料,建立有关动态因素的趋势方程,即滑坡发生时间的预测方程或预测模型,用以对单个滑坡做出短期预测。例如,有人根据滑坡地面位移监测资料,建立回归预测模型和灰色系统理论中S型增长模型(Verhulst模型)分别对国内外三个滑坡实例进行了检验性对比短期预测。结果,预测时间与发生时间仅分别相差1~3天,预测准确性相当高。

1.3常用预测方法

1.3.1埋桩法

埋桩法适合对崩塌、滑坡体上发生的裂缝进行观测。在斜坡上横跨裂缝两侧埋桩,用钢卷尺测量桩之间的距离,可以了解滑坡变形滑动过程。对于土体裂缝,埋桩不能离裂缝太近。

1.3.2埋钉法

在建筑物裂缝两侧各钉一颗钉子,通过测量两侧两颗钉子之间的距离变化来判断滑坡的变形滑动。这种方法对于临灾前兆的判断是非常有效的。

1.3.3上漆法

在建筑物裂缝的两侧用油漆各画上一道标记,与埋钉法原理是相同的,通过测量两侧标记之间的距离来判断裂缝是否存在扩大。

1.3.4贴片法

横跨建筑物裂缝粘贴水泥砂浆片或纸片,如果砂浆片或纸片被拉断,说明滑坡发生了明显变形,须严加防范。与上面三种方法相比,这种方法不能获得具体数据,但是,可以非常直接地判断滑坡的突然变化情况。

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监测方法除了采用埋桩法、贴片法和灾害前兆观查等简单方法外,还可以借助简易、快捷、实用、易于掌握的位移、地声、雨量等群测群防预警装置和简单的声、光、电警报信号发生装置,来提高预警的准确性和临灾的快速反应能力。

1.4监测次数和时间

旱季每15天监测一次。雨季(4-9月)每5天监测一次(如每月5日、10日、15日、20日、25日、30日),如发现监测地质灾害点有异常变化或在暴雨、连续降雨天气时,特别是12小时降雨量达50mm以上时,应加密监测次数,如每天1次或多次,甚至昼夜安排专人监测。每次观测,需认真作好野外记录,室内将其制成表格,并绘制观测时间—位移曲线图,平面位移矢量图以及时间位移曲线图和降雨量关系图等,及时进行监测工作总结,为预测预报崩塌滑坡发展趋势提供基础资料。

2.结束语

篇3

中图分类号:F40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目前我国有许多方法可以进行地质灾害评价,在传统的成因机理分析和统计分析方法外,破坏损失评价、危险性评价、风险性评价、防治工程效益评价等方法也是进行地质灾害评价的主要方法。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的应用前景良好,其发展方向也走向评价定量化、综合化,管理空间化。作为风险管理和减灾管理基础的风险评价,其成果可广泛的在国土资源规划,工程选址,地质灾害方面以及制定救灾应急措施和保护环境上进行运用。

二、地质灾害风险定义及其主要特征

目前对灾害风险这一概念有不同的定义和解释。大部分权威性辞典的定义为“面临的伤害和损失的可能性”;“人们在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中,因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侵袭导致的人身伤亡、财产破坏与利润损失”。1984年,联全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将其定义为:由于某特定的自然灾害对经济、社会、人口所可能导致的损失。

基于自然灾害风险的普遍意义和地质灾害减灾需要,将地质灾害风险定义为:地质灾害活动及其对人类造成破坏损失的可能性。它所反映的是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机会与破坏损失

程度。

地质灾害风险具有一般自然灾害风险的主要特点,主要表现在下述二个方面。

一是风险的必然性或普遍性。地质灾害是地质动力活动、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由于地球活动不断进行,人类社会不断发展,所以地质灾害将不断发生。从这一意义上说,地质灾害乃是一种必然现象或普遍现象。

二是风险的不确定性或随机性。地质灾害虽然是一种必然现象,但由于它的形成和发展受多种自然条件和社会因素的影响,所以具体某一时间,某一地点,地质灾害事件的发生仍是随机的,即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发生何种强度(或规模)的灾害活动,将导致多少人死亡或造成多大损失,都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地质灾害风险特征是构建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理论与方法的基础或出发点。基于地质灾害风险的复杂性,对地质灾害风险认识与评价是一个不断深化、完善的理论研究与技术方法的创新过程。

三、地质灾害风险构成与基本要素

地质灾害风险程度主要取决于两方面条件:一是地质灾害活动的动力条件———主要包括地质条件(岩土性质与结构、活动性构造等)、地貌条件(地貌类型、切割程度等)、气象条件(降水量、暴雨强度等)、人为地质动力活动(工程建设、采矿、耕植、放牧等)。通常情况下,地质灾害活动的动力条件越充分,地质灾害活动越强烈,所造成的破坏损失越严重,灾害风险越高。二是人类社会经济易损性,即承灾区生命财产和各项经济活动对地质灾害的抵御能力与可恢复能力,主要包括人口密度及人居环境、财产价值密度与财产类型、资源丰度与环境脆弱性等。通常情况下,承灾区(地质灾害影响区)的人口密度与工程、财产密度越高,人居环境和工程、财产对地质灾害的抗御能力以及灾后重建的可恢复性越差,生态环境越脆弱,遭受地质灾害的破坏越严重,所造成的损失越大,地质灾害的风险越高。上述两方面条件分别称为危险性和易损性,它们共同决定了地质灾害的风险程度。基于此,地质灾害的风险要素亦由危险性和易损性这两个要素系列组成。危险性要素系列包括地质条件要素、地貌条件要素、气象条件要素、人为地质动力活动要素以及地质灾害密度、规模、发生概率(或发展速率)等要素。易损性要素系列包括人口易损性要素、工程设施与社会财产易损性要素、经济活动与社会易损性要素、资源与环境易损性要素。

四、地质灾害的主要评价方法、内容及目的

1、成因机理分析评价。以定性地评价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和可能活动规模为目的的成因机理分析评价,主要内容是分析历史地质灾害的形成条件、活动状况和活动规律,造成地质灾害的确定因素,以及可能造成地质灾害的因素,根据地质灾害活动建立模型或者模式。

2、统计分析评价。统计分析评价的目的是对地质灾害危险区的范围、规模、或发生时间采用模型法或规律外延法进行评价。其内容包括是造成历史地质灾害原因、灾害的活动状况以及活动有何规律,对地质灾害的活动规模、频次、密度进行统计,以及分析地质灾害的主要影响因素,对地质灾害活动建立相关的数学模型或周期性规律。

3、危险性评价。危险性评价是对以往的地质灾害活动和将来发生地质灾害的概率进行评价,以及对地质灾害发生时将产生的危险的程度的给予评价。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对包括大小、密度、频次在内的以往地质灾害活动的程度进行客观评价。

(二)对可能影响地质灾害的地形地貌条件、地质条件、水文条件、气候条件、植被条件以及人为活动等地质灾害的可能影响因素进行评价。

4、破坏损失评价。破坏损失评价其目地在于对灾害的历史破坏进行评价,并对损失程度以及期望损失程度进行分析。其评价的内容主要指以下两个方面:

(一)在结合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和易损性评价的之后,综合地质灾害活动概率、破坏范围、危害强度和受灾体损失等内容进行评价。

(二)对由地质灾害带来的的人口、经济以及资源环境的破坏损失程度进行评价。

5、风险性评价。风险性评价包括了危险性评价和易损性评价的全部内容,对地质灾害发生的概率进行分析,并对不同条件下反生的地质灾害可能造成的危害进行分析。风险性评价的目的是对发生在不同条件下的地质灾害给社会带来的各种危害程度进行评价。

6、防治工程效益评价。不同于以上各种评价方法,防治工程效益评价是评价已选定的防治措施的效果,同时对措施进行经济评价和评价其在技术上的可行性。优化分析多种防治预案并存的项目,提高防治方案的经济合理程度,使得措施在技术上可行,达到最优化效益。而防治工程效益评价的根本目的是对地质灾害防治措施的效果是否符合经济合理性和科学性进行评价。

五、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实施过程以及其评价方法的发展趋势分析

1、实施过程分析

一是根据评价区具体条件和风险评价的目的,建立关于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的评价系统,制定风险分区的原则和和评价应用方法,建立指标体系以及评价模型。

二是对基础数据进行全面调查,并结合风险评价需要进行统计分析,对各种基础图件进行编制,建立地质灾害风险评价表。

三是将危险性构成、易损性构成及防治能力三者结合,进行危险性分析、易损性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期望损失加以分析。

四是对地质灾害可能造成的人口伤亡、经济损失以及资源环境的破坏综合进行风险评价。

五是对评价区风险的分布特点和形成条件进行分析,在兼顾社会发展需要的前提下,提出能减少灾害的建议和对策。

2、发展趋势

作为当前国际地质灾害研究领域的重点课题——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研究,是对地质灾害活动与人类社会关系进行全面分析、对地质灾害的破坏效应定量化评价的关键问题之一。其发展的基本趋势是:评价上向定量化,综合化、管理空间化的方向发展。主要表现为:

一是由过去的历史与现状分析转变为预测与研究相结合的方式。二是从单独个体分析走向个体与区域研究相结合分析。三是由以往的定性分析发展为定量分析四是将单项要素分析发展为综合要素评价。五是风险评价与减灾管理相结合取代以往单纯的风险评价理论,风险评价与防治不再独立存在,使得风险评价更好的为社会经济建设和减灾管理而服务。

六、结束语

综上,地质灾害的风险评价有利于对环境进行保护和贯彻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地质灾害一方面是自然因素导致,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人类开发利用资源环境的不合理性,因此,对资源环境进行合理开发利用、避免地质灾害的发生或降低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是保持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因此,应该不断的加强对地质灾害的风险评价的分析和研究。

参考文献:

[1]陈毓川,赵逊,张之一等.世纪之交的地球科学 ———重大地学领域进展[M] .北京:地质出版社,2000.

篇4

中图分类号:TDl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2-0221-01

近年来,我国城市人口进一步增加,土地负荷加重,环境资源被过度开发。在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大部分地区忽略对环境的保护,导致大量废水、废气和废渣的过度排放。这种不可持续的发展一方面会导致一系列地质灾害问题,一方面也不利于经济的良性发展。而地球物理技术以其低成本高效率的优势,在人们勘察地质灾害的过程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一、崩、滑、流灾害勘察中地球物理方法的应用

崩、滑、流灾害即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它们不仅是我国最严重的地质灾害之一,也是世界上非常常见的一种城市地质灾害。

(一)滑坡灾害

任何一种城市地质灾害的发生都会对城市本身产生严重的危害,其中,滑坡灾害因其具有广泛发育和频繁发生的特点,对城市建设、交通运输都会造成重大的危害。为了应对滑坡带来的地质灾害,防患于未然,国内外现阶段采用例如浅层高分辨率地震方法、探地雷达、音频大地电场法、激发极化法、地面甚低频电磁法、电测深法、自然电场法、高密度电阻率法、充电法、微重力法等地球物理方法来进行勘察。这些方法的原理涉及如何对滑坡体的空间分布界线进行圈定,怎样测定滑坡区的含水情况以及如何抵御隐伏边界以及隐伏地质体情况深入了解与掌握等等。

(二)崩塌灾害

使用地球物理方法来勘察崩塌灾害时,主要是通过对于水层的分布,深度和厚度进行勘察;对于第四系覆盖层的厚度进行探测;对于地下熔岩的分布和埋深,裂缝的充水性进行探测等。在勘察崩塌灾害时常用的地球物理方法包括弹性波法、层析成像法、放射性法、重力法、磁法、综合测井法等几大类。

(三)泥石流灾害

泥石流灾害是广泛存在于我国大部分地区的一种地质灾害,特别是四川、云南等西南地区尤其容易遭遇泥石流的危害。在利用地球物理手段对泥石流进行勘察时,主要注意两个层面的问题。首先,在泥石流灾害的勘察方面,需要对泥石流形成区域的地质进行全面的了解。比如泥石流堆积物的分布,构成和厚度以及对堤坝区的冲积层厚度进行的设计。其次,在泥石流防治工程的场地勘察方面需要的则是对于岩石土壤的物理和力学性质进行更深层次的勘察。主要运用的地球物理方法包括了浅层地震、电阻率法、探地雷达和声波探测等方法。

二、地面变形灾害勘察中地球物理方法的应用

(一)岩溶塌陷灾害

我国的可溶岩分布面积非常广泛,这种可溶岩的广泛分布导致了我国深受岩溶塌陷灾害的影响。尤其是在辽宁、江西、湖北、四川、贵州、广东等地区,一旦遭受岩溶地面塌陷灾害,就会面临巨大的损失。岩溶塌陷带给人们的危害巨大,不仅会对基础建设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严重时还会造成水土流失。如果这种灾害发生在沿海地区,则有可能造成海水水位升高,甚至可能出现海水倒灌等重大灾害。

为了对上述可行性进行及早的预防,必须运用地球物理方法对岩溶进行勘察。勘察工作一般分成两个阶段。首先是要对岩溶形成的基本条件和产生因素进行评价,一般采用的是电阻率法与地震折射法。然后就是采用探地雷达、地震法、微重力法、射气法、井中雷达、电阻率法和井中无线电波法等方法来勘察岩溶洞穴的位置,形状结填充物的组成。考虑的岩溶可以在不同的地质条件下进行发育,所以在做具体探索的时候也要注意依据地势采用不同的手段。

(二)地裂缝灾害

地裂缝的产生因素有人为的,也有自然原因导致的。这是一种地表岩土体产生一定长度和宽度开裂的现象,在我国同样有着广泛的发生。在地裂缝生成过程中,对同时产生的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性质改变的研究,将是勘察地裂缝灾害的重要途径。

(三)地面沉降灾害

地面沉降灾害具有范围广和下沉缓慢的特点,不易被发觉或者防范。但是其对建筑物却具有严重的危害。例如前几月北京某居民私自挖掘地下室,就造成了道路塌陷。对于地面沉降的勘察一般采用精密水准测量,但是由于这种勘察方法的效率比较低,所以其使用成本较为高昂。此时如果能辅以重力测量来监测沉降,就能够有效减少精密水准测量的工作量。相比起精密水准测量,高精度的重力测量具有效率高,成本低的特点,在地面沉降的勘察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四)海水入侵灾害

海水入侵是我国沿海地区较为常见的一种地质灾害,较为集中的发生在大连市、山东半岛、北戴河和广西北海等地区。地球物理方法对海水入侵的监测主要是对海水入侵空间分布界线进行划定,测量海水入侵时的通道,测定氯离子浓度等。主要采用的方法是电阻率法。海水入侵时,一定范围内海水中电阻率会降低,由此便可以界定咸淡水分界面,从而划定海水入侵的空间。

三、目前地质灾害勘查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滞后性

我国对于地质灾害的勘察工作一般都是在灾害发生了以后才进行,处理的手段多以应急、营救的形式进行。不能在灾害发生之前就进行一定的预判和预警,而只能在事件发生了以后再查找原因。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对我国的地质灾害分布缺乏认识,对其发展规律了解不充分。只有在平时就加强对于地质的勘察,及时掌握住全面的信息,才能有效防治城市地质灾害。

(二)重视次要因素

在对地质灾害勘察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灾害的主要成因,还需要对诱发灾害的次要成因进行深入研究。因为在不同的环境中,主、次要因素是可以相互转变的。重视灾害的次要因素,对将来判断主要灾害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三)因地制宜

地质灾害可能发生在各种地质结构的土壤上,现场面临的条件也都各不相同。为了应对这些复杂的环境,勘察人员需要依据当地的情况使用合适的方法和工作方式。同时,不断对地球物理手段进行研究和精密化,提高其分辨率,增加勘察精度,多样化现场勘察方法,加强对数据的处理能力,都是对地球物理手段的一种补完。这就需要用更加丰富的手段对城市地质灾害进行勘察,而不是死板地照本宣科。

(四)各种手段的综合使用

由于地质灾害的种类繁多,导致某种灾害的原因也不是单一的,所以仅靠单一手段难以对地质灾害的发生原因进行准确的测定,而是要采用多种地球物理方法的综合运用。多种地球物理方法的综合运用不仅能够测定地表浅层的地质问题,而且能够解决较深层次的地质问题,拓宽了地质勘查的范围。但是也如同前文所述,综合地球物理方法的组合方式必须考虑到多种方法的合理选择和有效搭配,同时必须按照现场的条件来选取地球物理方法,这样就能有效避免综合方法的错用。

(五)治理研究

目前,地球物理方法在地质灾害方面的运用还仅限于对地质灾害的监测及预报,未来应该延伸到对于地质灾害的治理研究中去。让地球物理技术深入对地质灾害的监测,预防和治理的全过程中,达到良好的效果。

结束语

随着我国现代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城市的安全和稳定将会提出更高的要求。如何应对越来越多的城市地质灾害,已经成为了新时期社会发展必须被重视的问题。利用地球物理的方法对地质危害进行勘察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工效高、成本低、装备轻便,并且能够快速提供大面积的综合资料等优点使地球物理方法成为了重要的现代勘测手段,在城市地质灾害的预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5

中图分类号:P6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8-0335-01

一、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简介

岩土工程指的是在开挖土方的过程中,与岩土的开挖和加固相关的工程的总称,而并不是单一的一项具体的工程项目。地质灾害就是人们所熟知的一些自然灾害。其中包括有地震、泥石流以及滑坡等情况,在本文中所指的地质灾害就是因为岩土工程的施工等原因而带来的这些地质灾害,其是因为岩土工程的施工而产生的,所以叫做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现在,由于我国大量施工的存在,岩土工程技术的不够发达,进而导致了地质灾害的频繁发生,这些地质灾害的存在,对于我国岩土工程的发展有很大的阻碍作用,而且,因为地质灾害的损失,我国直接经济损失就有10亿人民币,所以,找寻出发生地质灾害的原因,进而分析出一套非常合理的解决方案是非常重要的,能够直接降低建筑工程的成本,而且还可以为国家减少更多损失。通过提高管理水平,来解决岩土地质灾害所带来的损失,成为了目前首要探寻的方式。

二、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主要分类

危害以及形成的主要原因

(一)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主要分类。

由于岩土工程的发展所导致产生的地质灾害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因为自然的原因而形成的地球变化,最终发生的地质灾害。第二,因为人为施工和设计的原因而产生的地质灾害。这类灾害的发生与人类的行为密切相关,而且也会因为经济的影响而不断发生,由于经济发展,工程建筑开始发展,进而导致全国各地施工场所增加,土地难以支撑这样的负荷,进而出现自然灾害。我国目前主要的岩土工程自然灾害主要有:泥石流、滑坡、地震、坍塌以及路面发生变形等。灾害之间的关联性比较强,一种自然灾害产生往往会触发其他自然灾害的发生。所以,岩土工程灾害在进行防治的过程中还需要进行关联性的防治,考虑到关联性的存在,而运用相关的措施。

(二)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主要危害。

现在,我国岩土工程地质灾害不断发生,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反作用,而且,对于我国的国际地位也进行了影响。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可预见性比较低,具有特发性的特点,而且往往一旦发生,就会造成非常严重的损失,人员伤亡现象频繁发生,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更是难以估计。而且,由于不断发生岩土自然灾害,进而会对工程的工期进行影响,增加工程成本,其工作效率降低,工程质量更是大打折扣。企业对于原有的计划也要进行不断改变,对于施工人员的心理影响更是难以预计。现在,我国经济不断进步,但是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频繁发生对其产生了严重的阻碍作用。

(三)岩土工程地质灾害产生的主要原因。

发生岩土工程地质灾害,与人类的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变化有很重要的关系,施工位置所处的地质环境不好,生态环境容易受到破坏,一些诸如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很容易发生,再加上人为施工的原因。对其植被进行破坏,对土壤和固有的岩层进行破坏,进而导致地质岩层失衡,最终往往出现大范围坍塌的现象。怎样对岩土工程地质灾害进行预警,同时尽量降低地质灾害发生的频率,已经是目前我国岩土工程发展必须考虑的因素。

三、对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预防与治理措施

(一)通过植树造林改变当地的生态环境。

很多原因导致了地质灾害的发生,其中最为主要的就是目前生态环境受到破坏,施工地区的生态环境更是非常脆弱。所以,只有不断强化其生态环境,加强植树工作,通过生物的循环特性,建设抵抗力比较强的生态环境,才能够解决根本的问题。每个地区的情况不一样,生态环境不一样,所以,所采取的措施也应该不同,但是最为基本的方法就是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主要表现为封山育林、退耕还林、退耕还湖等。只有做到良好的防范,才能够明显地减少因为岩土工程带来的生态环境的破坏,才能够降低地质灾害的发生。

(二)不断提升地质灾害监测水平。

自然灾害在发生之前都有一定的预兆,比如发生泥石流之前,井水会干枯,及时找到各种地质灾害发生之前的预兆,同时运用现代化的检测手段对其进行检测。一旦有预兆出现,就应该运用已经制定的措施和解决方法进行处理,从整体上降低地质灾害所带来的损失。

(三)不断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建设。

降低地质灾害多带来的危害,一是生命财产的危害,二是自然环境的危害。一次地质灾害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其损失可能是巨大而无可挽回的,对于生态环境而言,自然灾害带来的危害将是毁灭性的。同时有效的检测,加强预防地质灾害的手段。通过进行拦截工程、护坡工程等建设,降低地质灾害的发生概率。减少地质灾害在施工过程中带来的损失,加强地下岩层的加固工作,在具体施工过程中要做到质量第一的原则。进而通过保证质量的方式降低地质灾害的发生。

(四)适当的避让措施建设。

适当措施指的就是在不对施工进度和质量进行影响的情况下,所采取的相应手段,其方式必然要在适当的时间和适当的地点进行。比如,在雨天时,应该停止施工,因为雨天会造成岩土的松软,加固工程就会出现事倍功半的情况,最终其质量不能够达到要求。并且,制定地质灾害解决方案,一旦发生地质灾害,就应该按照已经建立的方案来实施,及时疏导撤离,对于工程进行有效保护。这样就能够在可控范围内降低损失。现在,通过搬迁等手段来避免地质灾害所带来的更大损失已经成为了我国目前所采用的主体手段。

结束语

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更高生活质量的要求,进而导致了我国建筑行业的蓬勃发展。在建设新生活的过程中,地质灾害由于施工的进行而不断发生。所以对岩土工程进行研究,对于引起的地质灾害成因的预防措施进行分析,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稳定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雷林.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成因及防治措施[J]. 企业技术开发,2013(15):134-135.

[2] 徐丹, 曲海英. 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及防治措施[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8):223.

篇6

中图分类号:TM8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0-0266-01

一,关于滑坡及其形成的原因

滑坡指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受到地下水活动、河流冲击、人工切坡及地震等一些因素的影响,在重力的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带或软弱面,分散地或整体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分析造成滑坡地质灾害的原因不难发现滑坡地质灾害是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滑坡地质灾害是不可能完全避免的。造成滑坡地质灾害的原因不外乎两点:

(一)自然因素,即地貌条件和地质条件引起的滑坡地质灾害。

在湖南省宁远县湾井、九疑山一些山区地带,经常会出现因为地貌条件和地质条件引起的滑坡地质灾害。从地质条件方面来说,岩土类型是引起山体滑坡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松散覆盖层、泥岩、粘土、黄土以及片岩、板岩等,还有一些软硬相间的岩层构成的斜坡同样容易造成山体滑坡。另一方面,在滑坡的过程中,地下水的活动占主要作用,起作用的主要是土、岩,降低土体和岩石的强度,使其产生空隙水压力和动水压力,对透水岩层产生一种漂浮托力,从而造成山体的滑坡。最后,地质构造对山体滑坡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当组成斜坡的土体、岩石被各种构造面切割分离成不连续的状态时,就会产生向下滑动的趋势。一般来说,对于一些水库、沟、江、河的斜坡、建筑物和山坡的边缘都是比较容易发生滑坡的地方。

(二)人为因素

观察发生的滑坡灾害不难发现,很多滑坡多发的地区都是地壳运动和人类各种工程活动较频繁地区。这充分说明,正是人类的频繁的工程活动引发了滑坡。

人们不符合生态学的活动主要有四个方面:

第一,过量的砍伐树木,破坏植被,导致水土流失现象严重,降低了土壤的保水、蓄水能力,在雨季,较容易山洪暴发而导致山体滑坡。第二,由于受经济利益的驱使,人们在不能或不允许开挖的山体上,开矿、开垦、采石、取石等人为的破坏山体稳定性,使山体地表水改变了流向和路径,加剧了滑坡体的形成。

第三,水库库区、电站长期的风浪和蓄水也加剧了对库区两岸的岸基的侵蚀冲涮程度,导致岸基因崩塌、沉陷而失稳,从而比较容易导致相应的山体滑坡。

第四,修建公路造成的滑坡,在山坡上修建公路改变了山体自然形成,有利于山体稳定的水流流径、地下水和地表通道。让暴雨后汇集大量的地表水,直接冲刷一些地质比较薄弱层或裂缝而导致山体滑坡。

二,对于滑坡的勘查

(一)明确滑坡勘察的目的和内容

滑坡工程勘查的目的在于查清滑坡所在地段的工程地质条件(自然地理、经济状况、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及地震活动等)气象水文及人类工程活动等作用因素,以及人类工程活动后滑坡稳定性可能发生的变化,从而评价工程活动的可行性并提出活动方式及应采取的措施或方案建议。对于滑坡的地质勘查的内容是:通过地质调查与测绘、地质钻探、挖探、物探、地下水观测等各种调查和勘探手段,查明滑坡的要素、规模、空间分布范围、成因、性质、类型、水文地质特征、稳定状态与危害程度等。

(二)选择合适的勘察方法

常用的地质勘察方法有如下几种:

第一,钻探。对大中型滑坡,钻探是主要的勘查手段。钻探的主要任务是查明滑坡体的范围、厚度和岩土体组成,采取足够的岩土试样进行物理力学试验,查明与滑坡有关的地下水含水层的层数、分布、来源、动态及各含水层的水力联系等。

第二,挖探。挖探包括井探、硐探、坑探、槽探四种方式。通过挖探,可以直接观察地质情况,详细描述岩性,进行地层划分,了解滑带宽度和延伸方向,确定滑坡边界。

第三,物探。物探手段主要是根据不同地层的物理性质的差异性,了解地层的分布状态和地质构造特点等。物探与钻探、挖探配合使用,可以节省钻探工程量,提高勘查资料精度。

第四,水文地质勘查。滑坡的发生、发展与地下水活动的关系非常密切。为查明滑坡地下水的动态分布,必须进行水文地质试验与钻孔水文地质观测,以测定滑坡各含水层的渗透系数、地下水位、流向、流速、流量及各层之间的水力联系。

三,滑坡灾害的治理

(一)明确滑坡治理的原则

第一,以查清工程地质条件和了解影响斜坡稳定性的因素为基础。查清斜坡变形破坏地段的工程地质条件是最基本的工作环节,在此基础上分析影响斜坡稳定的主要及次要因素,并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应的防治措施。

第二,整治前必须搞清楚斜坡变形的规律和边界条件,变形破坏规律不同,处理措施也不同,要根据斜坡变形的规律大小采取相应的措施。此外,还须掌握变形破坏面的位置和形状,以确定其规模和活动方式,否则就无法确切地布置防治工程。

第三,按工程的重要性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斜坡失稳后后果乐氐闹卮蠊こ蹋势必要提高安全稳定性系数,防治工程的投资量大;而非重大的工程和临时工程,则可采取较简易的防治措施。同时,防治措施要因地制宜,适合当地情况。

(二)采用滑坡治理工程措施

目前常用的滑坡治理工程措施有:

第一,清除滑坡体。对坡高小于15m、坡面长小于50m的小型土质边坡,且其无继续向上及两侧扩展的可能。由于挖方工作量较小,且挖除后可永久消除危害,因此可采用挖除的方法一次根治。

第二,排水工程。排水工程包括地表排水和地下排水,整治滑坡一般应在滑坡体外修环形截水沟将地表水引至天然沟谷。滑体内修建树枝状排水系统,布置时主沟应尽量与滑坡方向一致,支沟与滑向成三十到四十五度斜交。为防止地表渗透,应填平夯实地表,对风化或裂隙地表应采取锚喷防护措施以及灌浆措施,此外还应重视绿化、植被以固定土壤。

第三,支挡工程,即在滑坡体上建造支挡建筑物来增加抗滑能力,以获得岩土体稳定。首先可采用抗滑挡土墙。在中小型滑坡,下滑力不大时,可设置挡土墙或片石垛,并将基础置于滑动面以下的硬层或基岩上,挡墙最常用的形式是重力式挡土墙。其次可采用抗滑桩。抗滑桩是借助桩与周围岩同作用,把滑坡推力传递到稳定地层的一种抗滑结构。

参考文献

篇7

中图分类号:P62文献标识码: A

1、煤矿地质灾害中几种常见的问题

1.1含煤地层的构造水和断层导水在横向上,沉积地层的电性正常情况下是均一的或变化不大,覆盖层、煤系地层及下伏奥灰岩层沉积序列清晰、稳定;纵向上视电阻率依次增高,而横向上电性差异较小。当存在富水性的断层构造或其它良导电地质体时(比如断层破碎带富水,灰岩内冲水溶洞、裂隙、陷落柱等),都将打破地层电性在横向上的均匀性和纵向上的正常递变规律,为使用电磁法探测富水地质体提供了条件。

1.2陷落柱问题

一般认为,煤田陷落柱的形成与奥灰岩溶裂隙有关,由于岩溶裂隙的发育和扩大,周围地层受重力作用二塌落下沉,因此,陷落柱内部充填物常常成分复杂,比较松散,正常的地层沉积岩层序被打乱,陷落柱与煤层的接触边界两侧存在着明显的密度、速度、电性、放射性等物性差异。由于陷落柱大小不等,孤立出现,规律性差等特点,采用地球物理勘察是较为经济合理的手段。

1.3煤矿采空区问题

当地下煤体局部被采出后,在岩体内形成一个有一定规模的空间,使周围的应力平衡状态遭受破坏,产生局部的应力集中,采空区顶板在上覆岩层压力的作用下,发生变形、断裂、位移、冒落,形成一个高阻电性体与围岩电性形成较明显的差异。在地下水的充填及地表水沿裂缝向采空区渗漏时,其电阻率将明显发生变化,形成一个低阻电性体,也与围岩电性形成较明显的差异。煤层顶板以砂岩为主,电阻率较低,一般为10―50.m,而煤层电阻率较高,一般为100―500.m。在地层没有被破坏的情况下,地层电阻率由低到高规律性变化。充水的采空区具有低阻、高极化率的电性特征。这种情况下采空区的判识标志比较明显;当采空区不充水时,由于空腔的存在而出现高阻特征。这样就为电磁勘查采空区破坏区提供了前提条件。

2、矿井地质灾害与风险的勘探方法

2.1采空区含水区域的勘探方法

为了分析TEM探测地下煤矿采空区、陷落柱等异常地质体的能力,分析煤矿地下异常体的电磁响应,根据煤矿采空区的特征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工作。在井下现场设立观测点,通过检测没有水害的范围内,电阻显示较强。当遇到前方有水或采空区时电阻显示较弱。通过物探后再采用钻探进行验证,确保万无一失。

2.2相干体与方差体技术解释与应用

相干体或方差体切片对断层非常敏感,根据这一特性,可利用解释系统在相干体或方差体切片上直接解释断层。在断层解释的基础上,依据解释的闭合点进行常规剖面上的断层显示和修改,并返回相干体或方差体切片再进行闭合调整,经过调整之后,就可以在地震反射层位解释之前精确建立研究区的断层空间分布模型。

2.3等时切片技术及其应用

三维地震等时切片是某一时刻三维数据体中所有地震信息的显示,反映了不同地质层位的界面反射在某一时刻平面内的分布状况。水平切片上“同相轴”的强度反映了反射波的强度,等时切片上反射波“同相轴”错开大小与断层断距大小相对应,同时水平切片对小断层具有比垂直时间剖面更高的分辨能力。

篇8

地质灾害;气象预警;方法;江西省德安县

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就是研究在某一降雨强度下作用于某一地质环境单元时所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大小。[1]德安县地处江西省北部,地势总体为西北高东南低,三面环山。全县主要地貌类型是溶蚀峰丛洼地低山丘陵地形、侵蚀构造的低山地形、侵蚀剥蚀构造丘陵地形、构造剥蚀龙岗地形、侵蚀堆积河谷平原地形。

据县级地质灾害调查资料,县内历年来共发生规模较大的地质灾害点59个,其中滑坡点19个(含1个河岸滑坡点),崩塌点5个(含2个河岸崩塌点),泥石流点1个,地面塌陷点34个(其中4个采空塌陷),灾害点密度0.07个/平方公里。历年来因地质灾害共造成1人受伤,损毁房屋28间、农田162.15亩,破坏公路、河岸、渠道等多处,直接经济损失达322.75万元。德安县地质灾害危害潜在程度亦较大,县内共有地质灾害隐患点35个,其中危害等级较大的1个,一般级别的34个,受威胁的人口110人,威胁房150间、农田115.05亩,潜在经济损失总额327.25万元。因此,研究地质灾害的预警和防治方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德安县主要地质灾害分布特征

1、地质灾害的时间分布特征

据县级地质灾害调查资料,该县地质灾害发生的时间季节性明显。在月份上,地质灾害高发月份为5~7月份,共有地质灾害点53个,占统计数的89%。其中6月份最为高发,共有地质灾害点36个,占统计数61%。而降水也主要集中在这几个月,可见地质灾害的发生与降雨量的关系密切,降雨是引发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和充分条件;大气降雨决定着地质灾害发生的速度和时间。近几年来,由于经济发展较快,建房修路等切坡增多,地质灾害具加剧趋势。

2、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特征

德安县崩滑流地域分布总体上较均匀,以县境北部和西南部相对较集中,这不仅和降雨量分布相关,也与地形地貌、岩土体类型分布及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密切相关。地貌上主要分布于低山丘陵区;岩性上看,主要为变质岩和碳酸盐岩类区,残坡积层主要为粉质粘土及碎石土,厚度较小,建房修路等切坡较多,因而崩滑流灾害较发育。从地质灾害类型分析,县内滑坡多,崩塌及泥石流较少,泥石流分布于县内西北部低山区。

地面塌陷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呈北东向条带状展布,主要分布于县境北部与西北部沿线,共有地面塌陷点27个,占地面塌陷调查点总数的79.4%。受地形地貌、构造和岩土体类型及含水岩组分布影响较大。多分布于山间洼地,其展布多受北东向构造控制;从岩类上看,地面塌陷分布于碳酸盐岩类地层中,其中多为岩溶发育的型灰岩区,岩溶地下水位埋藏浅,水位波动大,地表水下渗使潜蚀作用加强,因而地面塌陷发育。县内地面塌陷以岩溶塌陷为主,采空塌陷较少,采空塌陷分布于矿山范围内的低山地区。

二、气象预警方法研究

诱发地质灾害的因素很多,分析德安县地质灾害的诱发因素发现,在35个隐患点中,危害程度为较大级的1个,一般级别的34个。均不同程度受到降雨的影响。因此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工作,也就抓住了地质灾害预警的关键。

1、气象预警的思路和方法

德安县地质灾害气象预警的思路是:第一,在对德安县已发生地质灾害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影响地质灾害发生的因素,包括地形地貌、岩土类型、气象条件和人类活动,并且通过对各因素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编制出该县地质灾害区划图。第二,根据德安县地质灾害区划图,考虑到德安县地形条件、气候特点和人类活动等,结合预警区的划分原则,确定德安县地质灾害预警区划图。第三,根据地质灾害发生与降雨量的关系,制作滑坡泥石流与不同时段临界降雨量关系散点图,发现散点集中成带分布,其上限可用β线表示,下界可用α线表示。因此,利用1日、2日、4日、7日、10日和15日等过程降雨量,可以建立地质灾害预警判据模式图。[2]第四,根据气象预报,地质灾害防治部门可以对地质灾害预警区的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进行预报。

2、德安县地质灾害区划

在对该县地质灾害发生的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影响因子,通过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确定各影响因子的权重值,结合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功能,编制出该县地质灾害区划图。

3、德安县预警区的划分

预警对象为降雨诱发的区域突发性、群发性地质灾害:崩塌-滑坡等。根据德安县地质灾害调查资料,对德安县35个隐患点的定性和定量分析研究发现,德安县地质灾害发生具有分带性的特点,根据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可将德安县地质灾害划分为两个高易发区和两个较易发区(见图1),同时考虑到德安县地形条件、气候特点、降雨和人类活动,结合预警区的划分原则,可以将德安县统一划分为1个预警区,采用德安县气象局的气象资料,利用历史地质灾害发生时的降雨资料,做出气象预警判据图,重点对划分出的 4个易发区进行预警。[3]

4、确定气象预警判据图

滑坡和崩塌的发生,在降雨量和降雨强度2项参数中,均存在着临界值,当一次降雨的过程降雨量或降雨强度达到或超过其临界值时,地质灾害即成群出现。对德安县的历史地质灾害事件与降雨过程的相关性统计分析,建立预警区地质灾害事件与临界过程降雨量关系图,确定地质灾害在一定区域暴发时不同降雨过程临界值,即上限值与下限值,作为预警判据。根据该县气象数据,确定出德安县地质灾害发生时降雨量上、下限拟合曲线(图2)。

根据上述预警判据图的结果,当接到德安县气象部门次日的降雨量预报数据以后,地质灾害防治主管部门就可以根据对所划分出的4个重点预警区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做出预警预报,提醒有关部门引起重视,并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4]

三、结论

德安县地质灾害类型以滑坡、崩塌、地面塌陷、泥石流灾害为主。要通过对本县历史上地质灾害多发年的降雨因素及地形地貌因素分析,建立德安县地质灾害区划图,根据德安县历史地质灾害发生时的降雨资料,建立德安县汛期地质灾害预报预警判据体系,对当地政府和人民防灾减灾具有指导意义,可以做到防患于未然,变被动救灾为主动减灾,减少地质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害。

【参考文献】

[1] 周玉才,雷万荣等.江西省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系统研究[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8.19(12)67-70.

[2] 刘传正.中国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初步研究[J].地质通报,2004(4)35-8.

[3] 张晨辉,罗碧瑜等.梅州市地质灾害气象预报方法初探[J].广东水利水电,2008(1)19-21.

篇9

0 引言

在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工程中,人们为了防止地质灾害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就将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应用到其中,从而有效的解决了地质灾害给人们生活所带来的相关问题。其中GIS技术的应用,主要是通过对地理空间环境信息资料的收集和处理,让技术人员对某地区地理环境的相关问题有着一定的了解,从而为人们提供准确的地质信息,使得我们对地质灾害的影响因素进行综合的分析,这样就可以对地质灾害起到一个有效的预防作用。下面我们就对GIS技术在地质灾害防止工作中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介绍

一、国外研究现状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GIS技术应用给人们广泛的应用到地质灾害研究和预防工作当中,而且人们为了使得GIS技术的应用效果得到有效的提高,也将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理念融入到了其中。尤其是在国外发达国家中,他们已经基本上实现了GIS技术的多元化数据输出、管理和使用,并且通过专业的GIS地质灾害评价模式和计算机控制系统,来对其地质灾害的相关信息数据进行收集处理。此外,我们在对地质灾害进行研究的时候,研究人员还要将地质灾害的研究内容和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生态环境的优化相互融合,从而是的GIS技术的应用范围更加的广泛。其中国外发达国家在GIS技术中的研究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利用GIS强大的数据管理功能、建立空间数据库,对地质灾害数据进行管理和基本分析。

美国的相关学者在对GIS技术进行研究分析时,已经将GIS技术应用到地质滑坡灾害的研究分析过程当中,他们主要是通过对GIS技术的数据管理功能的优化,来对其地质灾害的数据信息进行有效的管理。而在印度人们也开始对GIS技术的储存、空间结构以及网格化功能的加强,拉对地质滑坡灾害的危害性进行相关的研究分析。

2 基于GIS建立专业模型,利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对特定灾害进行分析预测。

而在对山区地质灾害问题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国外的相关学者也开始在GIS技术空间定位的基础之上,来对地质空间结构的稳定性进行分析。而且在对一些比较常见的地质灾害(地质滑坡、泥石流等)进行测试的过程中,人们也可以利用GIS技术来对其设计模式进行建立,从而使得人们对地质灾害的稳定性和形态进行相关的研究分析,并且获得准确的信息资料。

3 GIS与决策支持系统集成

人们运用GIS及工程数学模型建立了自然灾害及风险评估的决策支持系统。并应用在一些特定的地区中,应用GIS建立指标因素数据库,并建立基于GIS的多个控制变量的权重关系,对泥石流、洪水、地面沉降、由风引起的火灾等灾种进行了灾害敏感性分析、脆弱性分析及风险评估,辅助政府部门作出决策。

二、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应用GIS技术开展地质灾害研究的工作起步较晚,研究程度较低。但近年有了令人瞩目的进展,在国土资源调查、地质制图、地质环境评价等方面GIS已成为比较常用的工具,开发了一些基于GIS的评价预测系统,如公路滑坡灾害评价预测、岩溶塌陷预测、公路地质环境评价系统等。目前,GIS技术在地质灾害研究方面应用较好的有:第一,开发了基于GIS的重庆市地质灾害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主要的功能是信息的采集与更新、信息的空间检索与查询、信息的可视化,并利用了GIS中的空间分析功能,信息的输出等功能(研究的地质灾害为滑坡、崩塌、泥石流、塌陷、地裂缝、危岩等)。第二,基于GIS的公路地质灾害信息管理与决策支持系统,该系统结合西部一条运营高速公路中重点地质病害路段的实际情况,利用预测预报模型及GIS的空间分析能力,评价、预测、预报了地质灾害(研究的地质灾害为滑坡与泥石流)。第三、运用GIS技术于岩溶塌陷评价中,根据塌陷影响因素,利用GIS的距离分析,标量分析,网格迭加分析,分级分组分析等功能,完成研究区塌陷危险性评价及分区。

在针对部分山区流域地理地质环境,形成了一套基于GIS的从数据采集空间属性数据库建立评价指标的选择预测评价模型分析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与区划,这样一套较为完整的山区流域地质环境评价和地质灾害预测的研究技术路线、方法体系和工作流程。并建立了山区流域地质环境评价和地质灾害预测的基本评价指标体系,从多个角度提出了其数量化方法。

目前,在我国地质灾害领域里,GIS的应用存在的主要不足:一是一般性应用多,开发性应用少,基于国际先进平台(ArcGIS等)的地质灾害应用模块的开发几乎是空白,大部分用户使用GIS是在其数据图形管理和简单空间分析的层次上;二是在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划和地质灾害评价预测预警研究方面,GIS的应用程度低,缺乏系统的技术方法和可操作性的程序,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地质灾害信息系统的收集处理分析能力较弱,缺乏灾害信息的综合分析处理能力,信息交流与传输手段落后。

三、基于GIS解决地质灾害问题的发展趋势

地质灾害是自然属性和社会经济属性对立统一关系的综合体现。对地质灾害的研究应从这两个基本属性入手来寻找其活动的基本规律 ,相应的 ,对其防治工程方案的设计也应受制于其产生的社会影响 ,这显然有别于传统的工程地质学研究。但目前国内外对地质灾害的研究主要是考虑其自然属性 ,预测评价也多从内外影响因素入手 ,着重考察其形成机制与诱发条件 ,度量的指标多为稳定性系数、稳定性程度等。人类防治地质灾害的最终目的并不是杜绝引起地质灾害的地质现象或地质事件的发生 ,而是确保这些地质现象或地质事件不对人类造成不可接受的危害。所以从社会减灾防灾意义上讲 ,从社会属性方面来分析地质灾害具有更大的社会经济效益。这就要求探索一条从区域地质灾害预测、中长期时间预报直至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的系统理论与方法 ,从而为更有效的减少各类地质灾害对人类造成的损害提供更为科学合理的依据。另一方面 ,地质灾害的风险分析涉及工程地质学、环境地质学、区域规划、社会经济学等众多领域、众多学科的交流与协作 ,这就要求对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区域社会经济易损性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基于GIS建立起适应具体类型的地质灾害评价分析模型与方法体系。

四、结语

总而言之,无论是在国外还在国内,人们都对GIS 技术有着比较深入的研究,这不仅可以对地质灾害的问题起到一个良好的预防作用,还有利于人对地质信息的全面的掌握。而且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人们也将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应用到了GIS技术当中,并且将许多科学理论应用到其中,这就使得GIS技术在地质灾害研究分析当中,应用得更加的广泛。

篇10

[中图分类号] F407.1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5)-9-134-1

井陉矿区是我国历史悠久,规模较大的煤炭基地。拟建项目所在区域包含部分一矿煤田。一矿成立于1923年,1990年停产。

长期大量采掘地下煤炭资源形成的采空区改变了岩土体原来固有的平衡状态,在自重力或外动力作用下,常常会引起地表大面积的塌陷和地裂缝,改变了原有的地貌形态,成为对地质环境影响最大的破坏性因素。在地面塌陷区及周围进行工程建设时,必须要对其进行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评价,及早提出地质灾害防治措施,达到有效保护建设项目的安全运行,从源头上减轻人为不合理工程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目的。

1基础调查工作

在充分搜集评估区已有地质资料的基础上,对拟建项目区进行现场踏勘,初步确定该区域的主要地质灾害类型为地面塌陷,地表可见有塌陷坑及地裂缝。

2评估工作中的重点及难点

在确定评估区的主要地质灾害类型后,还需对其规模、分布、稳定状态等进行评价。由于矿山已停采多年,部分资料的遗失,使得地下采空区的范围无法准确得知,从而导致工程建设可能遭受或引发的地面塌陷地质灾害的危害程度无法预测。因此,评估工作中的重点及难点为地下采空区范围的确定方法。

3物探

物探在地下采空区的探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根据地质条件,地下采空区分布范围,埋深合理的选择物探方法,灵活运用物探方法是采空区探测的首要问题。

3.1物探方法的确定

设计采用高密度电法、瞬变电磁法和地质雷达法三种勘探方法对本评估区东部进行勘查;采用瞬变电磁法对本评估区西部进行勘查。高密度电法主要查明浅部地面以下0~150m范围内视电阻率分布情况,通过视电阻率异常分析和电性标志层追踪来实现资料解释;瞬变电磁法主要探测地下100~400m深度范围内的异常反应;地质雷达法用于探测地层浅部的采空区特征并对已探明异常进行辅助解释。通过上述三种勘探方法资料的综合解释,能够大大提高对采空区异常带划分的准确性。

3.2物探综合解译

(1)评估区东部。根据高密度电法、瞬变电磁法和地质雷达法的解释成果,将三种方法相对应的异常区重叠,并与搜集资料相结合,则可推定出本勘探区的煤矿采空区及波及带范围。同时通过对勘探成果的深入分析,对勘探区可得出如下相关结论:根据电性标志层追踪结果,本勘探区内采空区浅部地层视电阻率基本接近正常值,表明第四系细颗粒土层缺失并不严重,浅层地层的透水性一般,本区内采空区基本处于稳定状态。但由于本区内采空区埋深较浅(约100m),上覆地层存在附加荷载时易引起附加沉降,可能导致采空区进一步塌陷,因此本区内采空区范围内的地基属于不稳定的地基,不适宜直接建设永久建筑。其他区域发现的异常段疑为岩溶溶洞和地下防空洞,在该区域进行项目建设需进行必要的地基处理,例如对防空洞进行回填灌浆处理。综合高密度电法S4-4′剖面、瞬变电磁法S5-5′剖面和地质雷达法T9剖面勘探成果分析,在剖面所在东岗头村区域均发现异常存在,初步判断为构造断裂异常,另据资料了解,该村曾存在地下防空洞,需进一步进行钻探验证。

(2)评估区西部。根据瞬变电磁法,通过对勘探成果的深入分析,结合搜集资料,对物探有异常区的图像解释如下:

9号剖面:9号剖面显示剖面0-150米范围内电阻率随着深度的增加逐渐增大,然后又逐渐减小,在深度25米-75米范围内形成了一个相对低阻闭合异常区;而剖面右侧电阻率顺层现象比较明显,电阻率随着深度的增加逐渐增大;推测此处相对低阻异常区可能是由于采空区塌陷积水引起。

10号剖面:10号剖面显示在60米-170米范围内呈现低阻状态,电阻率随深度增加无明显变化,而剖面两侧呈现出高视电阻率,推测低视电阻率是由于地下采空区塌陷积水引起的。

11号剖面:11号剖面显示电阻率两边是高阻,中间是低阻,推测中间低阻区是由于采空区塌陷积水引起,建议进一步打钻验证。

12号剖面:12号剖面显示0米-140米范围内大部分都是低电阻率,无明显顺层变化;140米-220米范围内电阻率顺层现象比较明显,随着探测深度的增加电阻率逐渐增大;推测左侧低阻区是由于采空区塌陷积水引起。

13号剖面:13剖面显示110米-170米范围内存在一个相对高阻闭合异常,推测此异常由采空区塌陷引起;170米-220米范围内显示高电阻率,推测此高电阻率是由煤层引起。建议在110米-170米范围内打钻验证此相对高阻闭合异常。

14号剖面:14号剖面显示两侧呈现高电阻率,中间低电阻率,由于勘查现场在170米-200米范围内发现了裂缝,推测此处高阻异常是由于采空区引起,二中间低阻区是由于采空区塌陷积水引起。

3.3勘探结论

(1)评估区东部。①综合物探方法确定的采空区异常一处,位于评估区东北角,面积约74349m2,采空区波及带可按50m 控制,面积约29215m2。②综合物探方法推测的断裂构造(疑似防空洞)一条,位于东岗头村。③综合物探方法推定勘探区内存在若干岩溶溶洞异常和地下防空通道异常。

篇11

1 台儿庄露天采石场开采现状

枣庄市台儿庄区境内有正在生产的采石场36家,废弃采石场10余家,需治理面积约15万平方米,主要分布在台儿庄区南部丘陵地区,影响范围广,如此数量的废弃矿山若单靠自然的力量来恢复成原来的地貌,起码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即使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要在短期内完成治理也非一件轻而易举的事。

2 台儿庄区山石资源矿区地质条件

2.1 土层。主要是第四系残坡积及冲洪积层,分布于矿区山坡表层及山间沟谷洼地等地段,岩性由砂砾石、粘性土等组成,。

2.2 灰岩。台儿庄区内出露岩石地层主要为寒武系至奥陶系九龙群的豹皮灰岩或鲕状灰岩,岩层较厚,构造致密,岩性稳定性较好,属硬质岩类工程地质岩组,岩石力学强度较高;无构造破坏,稳固性好,工程地质条件较好。

2.3 构造

台儿庄区地质构造简单,无岩浆岩。

3 矿山开采可能会引发的地质灾害

目前前全区生在及废弃的采石场,根据环境地质条件,在开采过程中会造成地质环境条件改变,会影响到边坡稳定性,因此而引发的地质灾害有: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等。

3.1 崩塌、滑坡。滑坡活动受多种因素影响,主要发生在雨季。而软硬相间岩层,由于差异风化,坚硬岩体突出,由结构面切割或重力蠕变,坚硬岩体就会产生的崩塌、落石。地质构造发育使完整岩石被分割成割裂体,割裂体在诱发因素下失稳而形成崩塌,因此构造越发育,岩体越破碎,越易产生崩塌、落石。人为影响主要是开挖坡脚、改变应力场,使坡体内积存的弹性应变能释放而造成应力重新分布,岩体产生卸荷裂隙,它们多张开且平行于边坡面,并使原有裂隙扩展和张开,由其所切割的岩体,可能失稳而形成崩塌、滑坡。

3.2 泥石流。泥石流的形成条件:(1)具有松散物质来源即矿山剥离表土和产生的废石堆存位置不对,如在矿山采场下方及矿山简易公路旁都有松散堆积的废石、废土,且这些松散堆积物都位于堆土场所在的沟谷上游,极易引起泥石流;(2)由于区内各采石场地形地貌属丘陵地貌,区内沟谷较发育,易于汇集地表水顺沟谷流走;(3)虽然矿区内无较大地表水体,但区内雨季多集中在4~9月,降雨强度大,若区内遇特大暴雨、洪水时,堆填土区的废土、废石会随同水体形成泥石流,主要对公路、居民、民房、矿山生产设备及人员和农作物造成威胁。

4 防治措施

矿山必须严格按照采矿规范,对露天矿床自上而下逐层剥离开采,禁止从下掏采;矿山应该加强采空区的管理,在采空区下方设立警示牌,避免上部作业时人员和设备进入采空区;邻近采空区边缘作业时候,应该加强监护,确保人员和设备的安全;矿区爆破最小抵抗线正对区外附近公路,爆破作业时候尽量多打眼,少装药,采取分段毫秒延期爆破,降低爆破振动,维持边坡稳定性。必须对露天矿边坡进行经常性的检查和维护,以保证边坡稳定,防止灾害发生。最好建立一支边坡维护专业队伍,加强检查维修。

4.1 滑坡和崩塌的治理措施。

在开采活动中密切注意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发生的前兆。当发生下列现象时要及时停止开采,进行治理。(1)当坡后缘裂缝急剧扩大,并不断出现新的裂缝,滑坡体后部(上部)快速下挫,四周岩土体疏松;(2)坡体前缘出现放射状裂缝,岩土体隆起,前缘底部出现泉眼,水色浑浊;(3)滑坡体上面的树木出现歪斜,动物出现惊恐等异常现象时要密切注意滑坡现象的发生;(4)当开采坡面后部出现裂缝;前缘掉块、土体滚落、小崩小塌不断发生时;(5)坡面出现新的破裂变形、甚至小面积土石剥落;岩质崩塌体偶尔发生撕裂摩擦错碎声时要密切注意崩塌现象的发生。

在开采时采场要设置截排水系统,坡顶及两侧应设截水沟,坡面设置排水暗沟等,防止雨水、泉水流入采场冲刷边坡;在临近边坡进行爆破时,宜采用预裂和减震爆破法,减少单孔装药量而增大孔数,减少每次延时爆破的炮孔数,以防止因为露天爆破作业而破坏边坡的稳定性;按照开采设计要求保留安全平台和清扫平台,宽度不能小于4米,及时清理危岩体和浮石;在矿山开采过程中,应加强边坡的变形监测。

4.2 泥石流的治理措施。开采过程中要积极采取预防措施,

根据客观事实,选择好治理方案,在具体实施泥石流的防治时,宜采取坡面、沟道兼顾,统筹治理的综合治理方案。。通过山体水流截流的方法引走上游的水在坡上采取拦挡护坡等,减少了泥石流固体物质,控制了泥石流规模,改变了泥石流体的性质,从而控制泥石流的危害。同时保护、恢复森林植被和科学利用土地资源,减少水土流失,恢复流域内生态环境,改善地表汇流条件,进而抑制泥石流活动。

必须采取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方能取得较好的治理效果。做法主要是:

4.2.1 开采中的废石堆放高度、坡度应达到相关安全规定的要求,其坡度一般不超过45度,在堆土场的下方要修筑挡土墙,其长度在15m以上,高度3米以上,厚度不小于1.5米,采用片石、砂浆混凝土砌筑,混凝土强度为C25。

4.2.2 废石场周边应开挖防排水沟,疏导山洪流向平地,防止山洪直冲废石场,而引发泥石流。掘洪沟深度和宽度均不能低于0.5m。

4.2.3 废土排放,每往上堆放一层时都必须采用推土机来回碾压、夯实,以增强废土的稳定性。对泥石流沟实行严格的封禁,禁止在流域内开荒种地、放牧、采石、采矿等一切有可能引起水土流失和山体失稳的各种人类活动。

4.2.4 因地制宜,植树种草,迅速恢复植被。如在流域上游营造水源涵养林,中游营造水土保持林,下游营造各种防护林。

篇12

1 引言

公路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的任务是依据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预测评估结果,充分考虑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的差异和潜在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分布、危险程度、危害程度,确定判别区段危险性的量化指标。

2 公路建设工程概况

某公路改建工程,全长52104km。公路按照所处地理位置的地形地貌特点,划分为两段:起点K44+600-63+000为山岭重丘段,长约17182km;K63+000-界为平原微丘段,长约34122km。该公路改建工程涉及山地、沟谷、盆地和洪积扇等多种地貌单元,地质构造复杂,岩性岩相变化大,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在线路沿线存在较大变化,且地质灾害发育。

3 公路工程建设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方法

3.1 预测评估

工程建设可能遭受地质灾害影响的灾害主要为崩塌、泥石流、边坡稳定、地面沉降。工程建设诱发、加剧的地质灾害可能为崩塌、泥石流、边坡失稳和地面沉降。通过预测评估,对该公路有危险的崩塌46处,泥石流5条,不稳定边坡1处。平原微丘段诱发和遭受地面沉降的危险性为小。

3.2 公路工程建设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

(1)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评估

根据现场地质灾害调查结果、该公路沿线的地质环境条件以及各地段地质灾害危险性的现状评估和预测评估成果,依据上述地质灾害危险性等级分区的定性和定量标准,对该公路沿线进行了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评估。根据表1可以看出,该公路全线划分15个区段,其中山岭重丘段划分14个区段,平原微丘段1个区段。山岭重丘段各区段位置及危险性等级见图1。平原微丘段危险性等级为“小”。从图1可以看出,地质灾害危险性大的有1个区段,长101802km,占线路总长1154%;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的有6个区段,长81635km,占线路总长1616%;地质灾害危险性小的有8个区段,长421616km,占线路总长81186%。

表1地质灾害危险性等级分区分级标准

危险性等级 地质环境条件 地质灾害种类 灾害点平均密度/个•km-1 灾害分布长度比例/% 分区说明

危险

性小 简单 1-2

危险

性中 较复杂 1-2 1.5-5.5 25-80 地质环境条件较复杂,有一种或两种地质灾害,工程建设遭受地质灾害的危险性中等,诱发、加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中等,危害程度中等。

危险

性大 复杂 ≥2 >5.5 >80 地质环境条件复杂,有两种以上地质灾害,地质灾害发育强烈,工程建设遭受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大,诱发、加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大,危害程度大。

图1 某公路改建工程山岭重丘段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评估图

(2)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

根据各区段地质灾害危险性等级综合评估结果,81.86%的线路处于地质灾害危险小的区域,因此,适宜进行公路建设;16.6%的线路处于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的区域,公路建设用地基本适宜,但应对地质灾害采取一定的防治措施。

4 公路建设工程状评估内容

地质灾害危险性由地质灾害的发育程度(稳定性)和其危害程度进行评估(表2);地质灾害的发育程度(稳定性)主要以工程地质比拟法和地质历史分析法进行评估;地质灾害的危害程度根据其已造成的死亡人数(或威胁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或威胁资产)进行定量评价。在起点K44+600-K63+000的山岭重丘区段,未发现滑坡、地裂缝、岩溶塌陷和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主要灾害类型为活动断裂、崩塌和泥石流,局部存在小规模的危岩体,各地质灾害的分布明显受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发育程度、地形地貌以及人类工程活动等条件综合控制。在评估区内崩塌点共计51处,其中现状危险性大的崩塌点为1处,危险性中等的崩塌点计29处,危险性小的崩塌点计21处;评估区内发育5条泥石流,其中危害性中等的有1条,危害性小的有4条;南口山前断裂对本工程的危险性小。

表2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分级表

危险性分级 地质灾害发育程度 地质灾害危害程度

危险性大 强发育(不稳定) 危害大(重、特重)

危险性中等 中等发育(基本稳定) 危害中等(中)

危险性小 弱发育(稳定) 危害小(轻)

5 公路工程建设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公路工程建设地质灾害问题比较严重,因此,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防治。

(1)切方边坡引发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应确定合理的开挖坡比,自上而下采取阶梯状放坡分级、分段开挖等工程措施,边坡上部形成的危岩,及时清除或加固处理,坡面及时采用锚固、锚喷、修筑挡墙以及削坡减载等措施,以防止切方边坡产生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危及拟建工程施工人员及机械设备的安全。

(2)填方边坡引发地质灾害防治措施,首先应对地基土进行处理,做好填筑材料的选择,分层碾压,其次高速公路两侧填方边坡坡比、坡型应予以加强,坡面采用浆砌片石等进行护坡,同时防治路面及坡面等地表水下渗路堤基础,引起路基塌陷等地质灾害危及拟建工程本身及施工人员、机械设备的安全。

(3)隧道工程引发地质灾害防治措施,为避免洞身开挖引发地面塌陷以及洞顶崩塌等地质灾害,施工中应遵循先支护、后开挖、在支护的原则,地表划定安全区和采取保护。

(4)岩溶塌陷、采空区塌陷防治措施,沿线地基选择上应尽量避开大型岩溶洞穴、采空区,小型岩溶洞穴可采用回填灌浆处理,或采用桩基础直接跨越等措施,采空区应予以综合回填等工程处理措施。

(5)拟建公路沿线城镇、交通设施、厂矿、企事业单位较多,房屋较密集,在施工过程中,为防止对道路两侧的厂矿企业、居民和沿线交通通行等的危害,应留有施工安全距离、加强监测预警,合理进行安全爆破等。

6 结束语

综合评估时,进行量化指标的统计分析,确定量化指标分区取值,应充分考虑环境地质条件的影响,并结合现状评估与预测评估结果进行危险性等级分区,如有出入再按评估原则进行调整或细分区段,达到所有区段划分既符合标准,更要切合实际。

参考文献:

篇13

复兴镇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复兴镇2021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通知

 

各村(社区)委会、各相关单位:

《复兴镇2021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已经镇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复兴镇人民政府

                2021年1月3日

 

复兴镇2021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为认真做好我镇2021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和避免地质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损失。根据《贵州省自然资源厅关于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通知》精神,依照《赤水市地质灾害防灾方案》要求,结合我镇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2019年地质灾害灾情简介

复兴镇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有凯旋村榜上、桐梓圆滑坡,张家湾崩塌、转石奇观崩塌、风溪老村组崩塌。一般隐患点的有长江村上焦岩、凯旋村水坝,凉江村大营盘,较小的隐患是各村突发性的分散性的小面积的垮塌,诱发因素主要是自然灾害降雨,其次是人类工程活动。2020年,较大型和中型地质灾害未发生,较小的突发性分散性的崩塌各村均有发生。

二、2021年地质灾害预测预报

2020年我镇地质灾害的易发区主要分布凯旋村榜上、桐梓圆和张家湾片区及新建通村公路通组公路边和其他重点工程修建地区等地质环境脆弱及人类活动频繁的部分地区。其中,今年地质灾害隐患严重的点是:凯旋村榜上、桐梓圆——滑坡和风溪村老村组沿赤习路崩塌。

三、2021年度地质灾害防治重点

根据2020年冬季以来地质灾害巡查和排查的情况,一是凯旋村榜上桐梓圆地质灾害隐患点。二是风溪村老村组沿赤习路危岩崩塌。三是在新建通组公路旁和一些地方高位隐蔽性地灾和高切坡建房作为2021年度我镇重点监测区域。同时按程序完成转石奇观崩塌、风溪二期等地灾项目的治理彻底消除隐患。加大受地灾威胁避险移民的搬迁工作,力争应搬尽搬。

四、地质灾害防治管理措施

根据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省政府《地质灾害防治管理暂行办法》等规定,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负责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工作;在具体管理工作中,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切实抓好各自职责范围内的地质灾害管理工作;坚持地质灾害“谁诱发谁治理”的原则,因工程建设等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的治理费用,由责任单位承担。因自然因素造成的地质灾害的防治经费,列入当地人民政府的财政预算,由当地人民政府组织有关部门或单位进行治理。我镇地质灾害点多、分布面广、危害性大,今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坚持“以人为本、防治结合、群测群防”原则,实行镇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具体管理,单位为主负责的管理办法,力争把地质灾害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威胁及损失减小到最低限度。

(一)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领导

根据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省政府《地质灾害防治管理暂行办法》和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土资源部建设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意见的通知》的要求,要充分认识地质灾害特殊性、危险性和危害性,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纳入政府日常工作,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组织编制和及时辖区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落实领导责任制,做到层层负责,分级管理;积极筹措资金,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经费纳入政府预算;督促各相关部门展开地质灾害的检查工作,切实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落到实处;一旦发生地质灾害,迅速组织有关部门赶赴现场,采取紧急防灾和应急治理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损失。

(二)明确责任,加强配合,共同做好防治工作

1.自然资源所职责

自然资源所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统一监管部门,负责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协调、指导和巡查监督工作;参与地质灾害发生后的灾情调查,了解灾害发生原因、发展趋势,及时汇总统计上报地质灾害情况,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负责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等的编制起草。

2.村镇建设服务中心和交管站职责

(1)因工程建设活动所造成的地质灾害及隐患的防治工作,落实防范措施,在危险区设立警示标志、临灾预警信号,一旦发生险情,及时赶赴现场,对隐患点采取措施,排除险情;负责及时对地质灾害危险区居民危房的鉴定工作,安置房规划起草,质量监管工作;负责本系统、本单位地质灾害事件的报告,协助、配合自然资源所进行地质灾害的调查处理工作。

(2)交通沿线地质灾害险情巡查、排查工作,编制公路沿线重要隐患点防灾预案,对其灾情发展情况进行监测、监管、群防群测;施工单位落实防治责任人、监测责任人、以及临灾预警信号,必要时采取关闭危险路段的措施;负责管理公路建设工程中诱发的地质灾害隐患监督治理,负责公路沿线发生的地质灾害事件的报告与调查处理工作。

3.农业服务中心、水务站职责

开展辖区内地质灾害隐患及险情的巡查和排查,组织开展发生在江河岸坡、水利工程、水电站大坝等的地质灾害隐患的群测群防工作,督促落实防治责任人、监测责任人,设立警示标志,以及临灾预警信号;负责管理水利工程施工中诱发地质灾害隐患监督治理;负责江河岸坡、水利工程、水电站大坝等发生的地质灾害事件的报告与调查处理工作。

4.学校职责

开展学校教育活动区地质灾害隐患及险情的巡查和排查,编制中、小学校等管辖区内的地质灾害防灾预案,组织检查在学校范围内所发生的地质灾害隐患的群测群防工作,设立警示标志,制定撤离路线,落实防灾责任人和监测责任人,并在师生中广泛宣传《地质灾害条例》、地质灾害的危险性,提高师生的防灾意识;负责管理学校工程施工中诱发地质灾害隐患监督治理;负责学校范围内的地质灾害事件的报告、调查处理工作。

5.林业站职责

负责生态林区、经济林区、防护林区的地质灾害进行巡查和排查工作,设立隐患点警示标志,督促落实防灾责任人、监测责任人,以及临灾预警信号和人员财产撤离的组织实施;积极开展监测系统和监测网络的建立,督促监测措施的落实;负责解决落实受灾害群众重建家圆所需的木材计划报批。

6.财政所职责

负责调拨、筹措地质灾害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经费;对用于地质灾害的应急调查及工程治理等的专项经费使用进行财政监督。

7.社事办职责

负责对遭受地质灾害的灾民救济和安置,做好地质灾害救济经费项目的申报工作。

8.派出所职责

负责组织公安干警及时赶赴地质灾害现场维护灾区社会治安,保护灾区人民群众财产不受损失。

9.卫生院职责

负责组织医务人员及时赶赴地质灾害现场,了解医疗灾害造成的受伤群众,使受伤群众及时得到医治,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并做好灾区传染疫情的防治工作。

10.科教中心职责

负责在镇辖区内宣传《地质灾害条例》 《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增强广大群众的防灾意识、群测群防、避让与治理相结合,使地质灾害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11.各村(社区)职责

各村(社区)要在本区域内宣传《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地质灾害防治管理暂行办法》和镇2021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地质灾害应急预案》,配合政府开展组织地灾应急演练特别是加大对列入市级地灾隐患台帐的风溪村和凯旋村的检查、排查,并定期在区域范围内开展地质灾害巡排查工作,分析地质灾害易发生的地方及时上报,对隐患点必须安排人员24小时值班监控制度,凯旋村配合今年实施的转石奇观片区崩塌治理工程。提高广大群众的群测群防和防灾意识,降低或避免灾害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损失。

特别汛期(4月到9月底)是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时期,上述各部门各单位要根据自己的职责,按责任包保的要求,“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早布置、早行动,务必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组织到位、工作措施到位。

 

 

 

 

 

(此页无正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