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0 17:14:5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民族音乐教学反思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中国传统音乐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对于陶冶学生情操,提高艺术素养,加强个人音乐素质,培养中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初中生正处于十几岁的青春期,矛盾、叛逆、有自己的强烈个性,正是可塑性极强的年纪,此时加强对青少年的民族音乐的教学,也是在使用良好的方式引导青少年培养起正确的三观,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的同时提高整体素质。我们不仅需要加强对学生音乐素养的培育,更需要在课堂上加强对学生提高民族音乐素养的熏陶。我国的民族音乐涵盖的范畴十分广阔,有器乐音乐、戏曲音乐、说唱音乐、民歌、民间舞蹈音乐等等。初中音乐教材中,七年级主要体现在上册的《茉莉芬芳》和下册的《江南丝竹》、《梨园漫步》、《弦管和鸣》;八年级上册都围绕着中国民歌展开,下册则有《乐鸣江河》、《曲坛音韵》;还有九年级的《悠远古风》等。如今网络化的现实生活对中小学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网络的普及促使了流行音乐的传播和普及,与此同时也造成了青少年对于民族的音乐的关注度和喜爱程度的下降。再加上“应试教育”造成对音乐课的忽视等弊端,加强民族音乐的有效教学探索,弘扬民族文化已是势在必行。
人文精神就是人类的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它有人文,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人文精神不仅是精神文明的主要内容,而且影响到物质文明建设。它是构成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化个性的核心内容;是衡量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一个国家的国民人文修养的水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教育中人文教育的地位和水平。由此可见人文精神的重要性,对于我国青少年的人文精神的培养是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
2 在民族音乐教学中培育人文精神的重要性
2.1 促进思辨能力的培养
可以培养青少年的人文思辨能力,思辨能力就是思考辨析能力。所谓思考指的是分析、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所谓辨析指的是对事物的情况、类别、事理等的辨别分析。人文的思辨能力具有三个明显的特征:首先,人文性问题的思考通常都具有很大的争议性。其次,在进行人文性问题的思考和辨析过程中时,要维护之一观点主要是进行辩护性解释和说服性论证。最后,人文性思考的目的不是为了证明或确证一个科学的定理,而是为了鉴别和选择一个最佳的价值理念或行动准则。民族音乐的教学是我们培育青少年思辨能力的一个契机,我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地域广阔,各民族的生活习惯和风俗都是不同的,正是由于这种差距使得每个民族的音乐都是风格迥异的,这些多种多样的音乐构成了我国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文化,在这种文化环境下对于培养青少年的人文思辨能力是极为有利的,不同文化在不断的碰撞中给青少年形成一种文化震撼,让他们开始反思人类文化之间的巨大差距,认识到文化是有局限性的,不能只局限于自己所认可的文化而忽视其他文化,减少这种会偏见对青少年的认识能力的影响,从而看到自身的缺失,利用音乐带来的冲击反思自身,有利于人文思辨能力的发展,促进学生发展创新能力养精神。
2.2 促进民族精神的培养
学生可以从丰富的民族音乐中了解民族音乐中的文化内涵和文化精神,以及其中凝聚的民族精神,由于民族音乐都是基于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创作出来的,因此它反映了我国不同民族的日常生活,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我国共有56个民族,各个民族的音乐都涉及到的题材非常广泛,而且风格很鲜明,比如新疆的木卡姆和汉族音乐相比在律制上的差别很大,而且不同的音乐有不同的用途,比如唢呐曲百年朝就是用来娱神和超度的,不同的地域会形成不同的音乐风格,用汉族音乐来说,北方的音乐风格豪迈,旋律起伏大,较为高亢,而南方的音乐风格则偏阴柔,感情细腻委婉,旋律平缓,由于音乐和地域环境的紧密相连,所以音乐可以创造出一个情感空间,用来加强地域群体之间的联系,形成归属感,在这个空间内,同属一个地域的群体一起高歌热舞形成了空间规范。有些音乐还寄托了千百年来中国儒家思想,比如古筝曲渔舟唱晚表达的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归隐田园,寄情于山水之间之间的追求,我们在这些极为丰富的民族音乐宝库中发现丰厚的文化内涵可以成为师生进行交流时的谈资,我们可以通过民族教学来加强师生间的对话和交流从而提高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促进人文思辨能力的发展。与此同时,学生可以在对多元文化的审视过程中反思自身,树立起自己的人文理想和精神追求。
2.3 促进民族音乐文化的交流
民族音乐的交流和传播能促进民族间的相互理解与尊重,由于我国幅员辽阔, 拥有56个民族,音乐文化源远流长。每个民族各自的音乐文化中也会将他们独具特色的生活习俗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反映出来。可是,尽管文化间的差异会造成文化误读,导致民族冲突的发生,但是不可否认音乐同时也是加强各个民族之间沟通理解的纽带,不同民族可以通过音乐了解尊重彼此之间的文化,有效地促进文化间的交流,加强彼此的民族间、人际间的了解和沟通。
许多培育人文精神的重要契机都蕴含在民族音乐教学活动中,这就要求教师真正领会民族音乐的的文化内涵,把握住这种契机,但是遗憾的是,还是有很多的音乐教师并未认识到这一点,使得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偏差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出现, 导致当前的民族音乐教学陷入困境,是青少年人文精神缺失危机的客观原因。
3 当前民族音乐教学中遇见的问题
就目前民族音乐教学的现状来说,由于工具理性及西方音乐学科的长期影响,在民族音乐教学中嫁接了很多西方音乐体系,形成了轻文化重音乐的现状。
3.1 缺乏对文化内涵的了解
导致学生缺乏对民族音乐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内涵的了解,是由于现在的音乐教学活动热衷于分析音乐作品的形态,忽视了音乐存在的意义。比如民乐合奏春江花月夜,我们在进行该曲的音乐教学时都只是笼统的介绍下曲目的来源和年代,然后就开始分析曲式,学生浑浑噩噩的听完了分析,却没有体会到这个曲子真正的美丽之处在于中国古典音乐的神韵,而对该曲所具有的特定的地域环境,特有的音乐传承方式,特定的历史因素则完全没有概念,更不用说思考与我国儒家哲学和中国传统文化之间深厚渊源了。被忽视的这些因素正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点所在,可是却被大多数教师和学生所忽视。
3.2 太注重于培养技术
在民族音乐的教学中教师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技术,使得学生被技术所牵绊,成为单向度的人。当前我国的民族音乐教学活动中,学生迷恋于训练演奏技能,唯一的目的就是掌握一定演奏技能,学习过程枯燥乏味,情绪被对演奏技能的掌握程度所掌控,演奏技能本来是为人类服务的工具却成为了人情绪的主宰,在技能技巧的规训下,学生机械的演奏音乐,经常担心在某个动作或是某个乐段演奏失误,演奏的过程不再是享受的过程而是成为了一种精神负担。但是,在我国的民间艺人中,这种情形却非常罕见,由于民间艺人并不受演奏技巧的束缚,可以随心所欲地进行演奏,将至性至情抒发出来。
4 改进我国民族音乐教学的措施
4.1 加强优秀民族音乐的推介
将我国悠久的民族音乐历史和文化介绍给学生,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中,民族音乐文化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将一个民族的精神、性格、心理素质和审美情趣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内涵,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社会历史和时代风貌,在7000多年前的原始社会中,我们的祖先就创造出了音乐,出土于河南舞阳的骨笛已经有八千多年的历史了,被称为“世界第一笛”,这充分说明当时的原始人已经可以使用乐器演奏出美妙的音乐了,当时的音乐功能不像现在供人们欣赏,而是服务与生产和生活,具有很实用的功能,我国古代音乐的发展水平很高,世界上最早的根据数学制定的十二平均律是我国明朝的律学家朱载在制定的,不仅仅本国的百姓钟情于中国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姿的艺术体系,也大为邻邦景仰,比如至今日本的雅乐中还保留着唐朝音乐的成分,四五千年中,我国的音乐涉及77种体制、机构乐律、乐种、乐器、音乐人物、著作、曲种、美学,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宝贵财富,是世界文化宝库中极为瑰丽的一颗明珠,因此,在教师进行民族音乐教学时,不仅要将音乐知识与技能传授给学生,还要向学生传播民族文化知识,让学生体会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精神。
4.2 使欣赏优秀民族音乐成为一种常规
让学生收到优秀的民族音乐作品的感染,培养高尚的情操,优秀的民族音乐作品中往往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的思考,将人类高尚的情感、思想都凝聚在一起,经常欣赏优秀的民族音乐作品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让学生领略到其中蕴含的精神文化,提高艺术修养。
4.3 把民族音乐教学溶入音乐各科教学中
在音乐各科教学中融入民乐,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欣赏素养,教师有意识的在进行声乐、钢琴、乐理的教学时加重民族音乐的教学,比如,在声乐课上,教师可以将各民族的歌唱技巧和各种戏曲、曲艺的唱腔传授给学生,而不是仅限于传授西洋的唱法,进行钢琴教学时可以将我国脍炙人口的名曲用作练习曲目,学生在弹奏时不仅可以欣赏我国民族音乐的优美还能了解和学习我国民族音乐独特的作曲技术理论和曲式理论,让学生从感性和理性两方面掌握我国民族音乐。
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是世界上非常独具民族特色的一种艺术文化形式。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文明进程中,创造了大量内涵丰富的民族音乐文化,形成了有着深刻民族审美内涵的民族音乐文化体系。民族音乐就是指各民族用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表达其情感生活的音乐。它包括民族民间音乐和具有民族风格的创作音乐两部分。由此也 可以把它的内涵表述为:以中华民族音乐为根本, 融合一切有利于我们的世界优秀音乐文化所创造出来的具有浓郁的本土特色、鲜明时代特征的音乐文化。民族音乐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音乐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民族音乐教育是国民音乐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全面素质教育得以实施的基础内容之一,它对于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情感民族音乐文化审美观念、民族意识和思想道德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 中国音乐教育受传统教育的影响,一般过于重视音乐技能和理论忽视音乐实践在民族音乐中的重要作用。综合性全面的培养学生的思想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现代素质教育的必然趋势,也是当代教育与社会实践、工作岗位实践相结合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建立相对独立的、科学的、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是现阶段培养我国学生较强的职业综合能力、实践反思能力的必然要求。
一、加强音乐实践的必要性
音乐学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都很强的专业,需要来自多学科理论的支持,其专业特点决定了研究主体的多元化、实践内容的多层面化。音乐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和表演性很强的艺术文化活动性课程,是我们弘扬民族音乐文化、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同时,民族音乐形象和意境产生的过程就是民族音乐实践、音乐学习和音乐再创造的一个过程。可以这么说,没有了对音乐艺术的实践,就没有了音乐意象的再现;没有对民族音乐的实践,学生对民族音乐美的感知和理解就会出现偏差。这一点尤其在基础音乐教学中体现的最为突出,中小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理论和器乐通常了解的比较少,只有通过音乐实践教学,让他们参与到生动的、具体的音乐实践活动中,让学生亲自参与、主动参与、积极参与具有直接的音乐经历,在学生主动参与听、唱、学、看的实践活动中了解民族民间音乐,去发现、知音乐的内涵和意境中既欣赏了音乐,又学到中国音乐知识的愉快体验,让艺术的熏陶真正变成学生学习与生活的一部分,才能提高学生们对音乐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培养学生们对音乐的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及创造能力。
二、加强音乐实践,提高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审美素质
民族音乐教育的目的性不仅仅在于会唱几首民歌、弹奏几首曲子,最终目的在于对民族音乐文化精神的传承和创新。要想达到这一要求,单靠课堂内的音乐教学实践是不够的,必须在课外通过各种渠道开展多种多样的课外音乐实践活动,让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领悟音乐的内涵。反思我们传统的课外音乐活动,大多是为了应付音乐竞赛而进行,为了培养特长生而进行,从而忽略了其在育人方面的巨大功效。因此,从音乐教育的现状发展研究与趋势来看,课外音乐实践活动的开展是一个值得重视、探索的重要问题。新颁布的《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音乐实践。所有的音乐领域都应重视学生的艺术实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将其作为学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这就是说我们必须通过多种音乐实践活动,多角度的对民族音乐进行了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音乐实践的多种途径
音乐学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构建,要以实践教学目标体系为依据,把知识、技能与素质融为一个整体;以就业为导向,以综合实践能力为主线,将各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整体设计,从而建立与理论教学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音乐学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分为校内实训、教育见习、教育实习、专业实习设计与创新能力训练等。校内实训是通过学校提供现有的音乐场地给学生一边学习理论,一边从事音乐艺术实践,以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实际运用能力。可以运用舞台实际教学、微格教学等现代教学技术手段来培训学生实践能力。音乐实践的目的,是通过学生在音乐电台、电视台、文化馆、艺术馆、音乐出版社、音乐媒体(网络娱乐公司)、娱乐公司等专业实习场所的艺术实践活动,进一步加强民族音乐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提高学生运用所学民族音乐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应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举办作品展览、专场音乐会、广场文艺晚会、科普宣传演出等,从而推进当地的民族音乐文化建设,扩大影响,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提高学生的创新与应用能力。
四、音乐实践有助于促进民族音乐教育体系的完善
加强音乐实践对于促进民族音乐教育体系的完善和科学化有重要作用。在进行音乐实践的同时,逐步修订音乐实践教学计划,整合音乐实践课程,音乐院系根据音乐专业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围绕专业培养目标来确定应开设的课程和课时分配,完善实践教学大纲,明确实践教学指导任务,掌握实践教学的目的、性质、实习内容和要求,从而保证实践教学质量;整合专业课程与实践课程设置,突出专业特色,强化技能训练。为此,学校为确保音乐学专业实践教学计划的实施应坚持“优化基础,注重素质;强化应用,突出能力”的思想,根据专业实践教学目标的要求,修订民族音乐指导性培养计划,整合民族音乐实践项目和实践内容,逐步建立民族音乐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促进民族音乐教育体系的完善。
2010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课题论文,项目编号:HB10UYS091。
参考文献:
[1]张艳.加强民族音乐在音乐教育中的地位[J].黄山学院学报,2005(8).
[2]毛娟.关于音乐实践教学的模式探讨[J].四川戏剧,2008(2).
[3]尹绯.试论音乐实践对于高校弘扬民族音乐的重要性[J].艺术教育,2007(6).
[4]冯玉国.加强课外音乐实践 提升学生审美素养中学课程资源[J].2008(5).
[5]兰刚.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实践性教学模式的构建[J].中国高教研究,2007,(8):13.
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是世界上非常独具民族特色的一种艺术文化形式。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文明进程中,创造了大量内涵丰富的民族音乐文化,形成了有着深刻民族审美内涵的民族音乐文化体系。民族音乐就是指各民族用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表达其情感生活的音乐。它包括民族民间音乐和具有民族风格的创作音乐两部分。由此也 可以把它的内涵表述为:以中华民族音乐为根本, 融合一切有利于我们的世界优秀音乐文化所创造出来的具有浓郁的本土特色、鲜明时代特征的音乐文化。民族音乐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音乐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民族音乐教育是国民音乐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全面素质教育得以实施的基础内容之一,它对于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情感民族音乐文化审美观念、民族意识和思想道德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 中国音乐教育受传统教育的影响,一般过于重视音乐技能和理论忽视音乐实践在民族音乐中的重要作用。综合性全面的培养学生的思想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现代素质教育的必然趋势,也是当代教育与社会实践、工作岗位实践相结合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建立相对独立的、科学的、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是现阶段培养我国学生较强的职业综合能力、实践反思能力的必然要求。
一、加强音乐实践的必要性
音乐学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都很强的专业,需要来自多学科理论的支持,其专业特点决定了研究主体的多元化、实践内容的多层面化。音乐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和表演性很强的艺术文化活动性课程,是我们弘扬民族音乐文化、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同时,民族音乐形象和意境产生的过程就是民族音乐实践、音乐学习和音乐再创造的一个过程。可以这么说,没有了对音乐艺术的实践,就没有了音乐意象的再现;没有对民族音乐的实践,学生对民族音乐美的感知和理解就会出现偏差。这一点尤其在基础音乐教学中体现的最为突出,中小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理论和器乐通常了解的比较少,只有通过音乐实践教学,让他们参与到生动的、具体的音乐实践活动中,让学生亲自参与、主动参与、积极参与具有直接的音乐经历,在学生主动参与听、唱、学、看的实践活动中了解民族民间音乐,去发现、知音乐的内涵和意境中既欣赏了音乐,又学到中国音乐知识的愉快体验,让艺术的熏陶真正变成学生学习与生活的一部分,才能提高学生们对音乐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培养学生们对音乐的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及创造能力。
二、加强音乐实践,提高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审美素质
一、教学现状
作为一名在职的音乐教师,我以了解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和类型为目的作了几次调查,调查的结果尽管不让我感到惊奇,但的确令人感到担忧。结果如下:①93%(40人)的被调查者喜欢听音乐;②70%(30人)的被调查者喜欢流行音乐;③19%(8人)的被调查者喜欢古典音乐;④16%(7人)的被调查者喜欢民族音乐…… 从被调查者对音乐的态度上来看,绝大多数的孩子们肯定喜欢听音乐,但欣赏的内容则相对狭窄,他们喜欢流行音乐明显多于古典音乐或民族音乐。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现状一方面当然与目前流行音乐的传播密度有关,另一方面说明了学生欣赏音乐的习惯或能力没有得到良好的诱导和训练,而从学生的长远发展来看,这方面的不足则显得相对严重和值得我们思索。
二、原因分析
1.应试教育长期不重视音乐教育
音乐教育的成绩不去评估,甚至无评估方案。大多数农村中小学音乐课可有可无,音乐课的情况无人问津、无人监督,甚至干脆把音乐课改为语、数、外等科目。校园是社会的缩影,由此反映了音乐课在学生乃至人们的价值取向上存在严重的倾斜状况,其主要症结在于教育体制的不完善,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不能很好地贯彻实施。
2.音乐教师对自我的要求不够
由于音乐课的成绩没有与学生的升学挂钩,音乐老师的教学压力就很小,没有过多去考虑教学效果,只是完成45分钟的教学时间。再加上现在的新教材给了音乐老师很大的自主空间,老师是否有责任心就更加影响教学效果的好与坏。
3.社会人群对民族音乐的重视不足
我们知道,民族音乐是本民族的传统音乐文化,是民族意识与民族精神在音乐领域的积淀,具有巨大的教育价值。但是因为学习民族音乐不能给人带来现实的利益,人们逐步远离民族音乐。
三、教学尝试
1.选取当前流行的民族音乐内容
现在学生课余生活接触最多的音乐是流行音乐,用流行音乐中的民族音乐内容来引导学习,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前有许多流行歌手也都选取民族音乐作为创作的素材。如腾格尔的《天堂》和《蒙古人》是典型的内蒙古长调歌曲,蕴涵着内蒙古民歌的原浆;刘欢的《好汉歌》是选取河北梆子的曲调改编的;“彝人制造”是三个彝族小伙儿组成的一个演唱组合,他们带有独特彝族风情的演唱,越来越受人们的欢迎。选取这些歌曲在课堂上教学,不仅迎合了学生的兴趣,同时也达到了对学生进行民族音乐教育的目的。
2.民歌和民舞音乐的教学侧重于艺术实践
民歌和民舞音乐是民族音乐中的重要体裁,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而且它能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感、高度灵敏的协调能力和良好的音乐记忆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把学生分成几组,要求各小组以唱跳结合的形式进行表演。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加强民族音乐的学习。
3.戏曲内容的加入及其教学的方式方法要适当
戏曲教学是民族音乐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但是,自改革开放以来,包括高等院校在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上对戏曲重视程度也是远远不够的。戏曲是一门综合的艺术,包含着文学、音乐、舞蹈等诸多因素,在注重学生体验的教育大背景下,单单让学生来欣赏戏曲,这样教学效果是不显著的。所以,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方法是值得一线音乐教育工作者研究和反思的重点。
4.丰富教材的民族音乐内容,增强时代感
具有时代性的民族音乐内容很容易引发学生的共鸣。因此,教师在内容的安排上要注重时代感,选取当代一些思想性和艺术性俱佳的民族音乐作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5.开辟第二课堂,成立兴趣小组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大学正是学生形成和建立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思辨能力的培养非常有必要,思辨能力不是要简单地的找到一个正确的科学理念,而是对不同的文化进行鉴别和比较,进而去学会反思,从中得到一个最佳的价值理念和行为准则。民族音乐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历史悠久且丰富多彩,我国地域辽阔,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和风俗都各不相同,这种不同让各民族的音乐风格迥异,蒙古族的长调,维吾尔族的手鼓,藏族的锅庄,土家族的龙船调等等。丰富多彩、风格迥异的民族音乐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提供了机会,不同文化的学习和欣赏,让学生在已有的文化储备基础上受到不同文化的影响,让他们认识到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具有不同的特点,不能把已知的知识当做全部,应学会兼容并蓄,而不是偏见地去看待自己所不熟悉的事物,通过不断地学习去反思自己,锻炼和培养自己的思辨能力。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
民族音乐中往往会反映一个民族的生活习惯和风俗,学生可以通过民族音乐去了解音乐所蕴含的民族文化的民族精神。中国地域辽阔,各民族在风俗习惯上存在很多差异,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音乐都具有不同的特点,比如从地域上讲,北方的音乐多风格豪迈,旋律欢快,曲调激昂,彰显了北方人的豪迈和热情;南方的音乐曲调较为委婉,旋律也较为舒缓,表现了南方人的温柔细腻。若是纵观中国五千年的灿烂文明,更是为民族音乐留下了无数瑰宝,许多传统音乐和戏曲不仅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迷人魅力,更是传递了千百年来中国人的智慧思想。如《梁祝》不仅描述了一个凄美的民间爱情故事,更是对封建家长制的无情控诉,《渔舟唱晚》不仅反映了傍晚打渔归来的温馨场景,更是对归隐山水的精神诉求。民族音乐的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对各民族的文化和风俗习惯的了解,进而去尊重彼此之间的差异,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同时,在当今全球化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学习民族音乐,培养民族意识,有利于学生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保持本民族的特色,在国际交流中更好地继承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二、在民族音乐教学中培养人文精神的途径
(一)注重情感的培养
音乐需要灵魂,饱含感情的演奏才能够打动人心。民族音乐从其起源来看,它本身就是人们在实际生活中通过真情实感去创作并传承下来的艺术形式,若在教学中只注重学生的演奏技术的培养,缺乏情感教学便很难呈现给世人有灵魂的音乐。因此,在民族音乐教学中,教师除了教授学生器乐演奏技术之外,还要强调情感的投入对演奏的重要意义,并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文化意境的创设,营造文化氛围,调动学生情绪,激发学生的情感表达。在注重培养学生情感表达时还要注意要咨询循序渐进的原则,在教授学生基本的演奏技巧和器乐知识后,在进行学生情感方面的培养,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热情,同时更有利于学生去理解民族音乐中蕴含的人文精神,最终达到技巧与情感的完美融合。
(二)创新教学方法
音乐是人类情感的表达,民族音乐更是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传播。教师作为学生走进音乐殿堂的引路人,更要明确民族音乐与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关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避免“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而应该在平等的基础上,建立师生的对话和交流,营造和谐温馨的教学氛围。在教学中创新性地提出一些与音乐相关的问题,逐渐引导学生去独立思考,发散思维,不断去试着了解和体会音乐的魅力和难以言喻的意境。通过引导帮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和探究的学习习惯,逐渐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三)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长期的应试教育,让学校和家长都只注重学生的分数,却很少去关注学生的情感表达。这就导致很长一段时间,在音乐的教授中,很多老师都注重学生的演奏技巧的掌握和提高,很少去强调学生的情感投入,更别提对民族音乐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的阐释。这一方面是教师对学生人文精神不够重视,另一方面是教师本身欠缺相关的文化知识。为了解决这个局面,首先应该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建设,注重对教师知识更新的培训和教学方法的培训工作,其次,在课程设置上也要加强学科与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音乐课堂中还应该加入文学、哲学、历史等方面的讲授,丰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作者:宋楠 单位:西安音乐学院
地方民族音乐在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凸显出它的优势,尤其是我们内蒙古呼伦贝尔鄂温克族自治旗,幅员广大,地域辽阔,文化悠久,艺术气息浓厚,是学生培养艺术修养的天然土壤。然而由于种种原因鄂温克民族音乐在青少年中受到普遍的漠视,这是十分悲哀的,诚如鲁迅先生所言:“越是民族的便越是世界的”。用鄂温克民族特有的民族音乐感染、熏陶青少年,让独具特色的鄂温克地方民族音乐进入中小学音乐课堂,是一项十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因此,课题研究的重点是把散落在生活中带有乡土气息的地方鄂温克民族音乐、器乐、舞蹈等整理并开发出来,整合到音乐教学的校本教材中,使学生在原有音乐教材学习的基础上,学习、了解、领会地方鄂温克民族音乐的特点、风格。同时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和热爱民族音乐的情感。
我校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挖掘整理校本教材:
(1)、传统的鄂温克民族民间音乐
1)歌曲――“扎恩达勒格”、“鲁克该勒” 、鄂温克民歌
2)器乐方面――鹿哨
3)舞蹈――篝火舞、阿很拜
(2)、现代创编的鄂温克民族音乐
(3)、创作歌曲(原生态)
以哪种音乐形式作为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的切入点,让学生最易接受呢?几经思虑,我选择了鄂温克民歌――《鄂呼兰德呼兰》。这是一首鄂温克族民间流传的歌曲,2/4拍,欢快、活泼的,主要表现了鄂温克人快乐的劳动,快乐的生活。也是作为鄂温克本土流传最为广泛的一首音乐作品,我想也是最易引起学生共鸣的作品。
环节一:激发学习兴趣,引入歌曲教
为了吸引学生眼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搜集了很多反映鄂温克民族文化的资料,但是怎样才能使学生了解的更全面呢,多媒体帮了我很大的忙,我用图片的形式给学生出示了鄂温克族的服饰、手工艺品等等,使学生通过多媒体的直观形象、活泼生动的画面了解鄂温克民族的生活、风土人情及民族的服装和舞蹈等等。在学生非常感兴趣的时候我让学生欣赏了本节课要学习的鄂温克歌曲。本课中为了让学生多熟悉《鄂呼兰德呼兰》其旋律,我为学生安排三次聆听,每次聆听都带着问题听,听后按照旋律节奏读歌词,通过这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得到了更多的音乐体验和感受,为后面歌曲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
环节二:利用多种形式学习、表现歌曲
有了兴趣,课堂中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就很高,同时通过多种形式的音乐活动,如演唱歌曲、欣赏富有鄂温克民族文化底蕴的民间音乐和舞蹈,唤起了学生学习和表现的欲望。使学生能从中感受浓郁的鄂温克民歌风格,尽管学生对鄂温克族了解的比较少,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一堂课自始至终都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表现欲望。
环节三:特色创编,加深理解
通过创编歌词的形式,让学生用自己创编的歌词来进行演唱,进一步加深对民族歌曲的兴趣,使学生在音乐表现实践中直接触摸到歌曲的思想,感受到鄂温克民族的热情、好客。伴随着思想情感的升华,学生对作品也有了一个更为深刻地理性认识。而且我们这儿的孩子虽然少数民族孩子居多,但是大多数孩子都不会说民族语言了,用鄂温克语演唱对学生来说难度太大,所以就没试着让学生用鄂温克语演唱歌曲。
【反思与感悟】
鄂温克民歌《鄂呼兰德呼兰》的教学任务圆满的落幕,然而对于鄂温克民族音乐校本课程的开发来说,却是翻开了新的篇章,从实践――反思――成功的喜悦,这一系列心理变化伴随着的是课堂在改进与修饰中的升华。而对于如何有效地进行鄂温克民族音乐校本课程的开发,在这样的升华中我又有了新的理解和感受。
一、选择地方风格最为明显的鄂温克民族歌曲
民歌的特色在于它浓郁的风格性,当今中小学生接触较多的是流行文化,只有让他们感受到强烈的民族意味,才能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刺激他们学习的欲望。所以,我们选择了能够代表一个地区音乐风格,具有明显音乐和民族特色的鄂温克民歌作为补充教学。
我校选择的鄂温克民歌曲目
《喜鹊》、《歌唱海兰察》、《阿拉日德给》、《鄂温克祝酒歌》、《驯鹿》、《彩虹》、《勇敢坚强的鄂温克》、《我们是山林里的人》、《猎乡――敖鲁古雅》、《鄂呼兰德呼兰》、《毛敖吉坎》、《大雁湖》、《太阳姑娘》、《鄂温克牧民的家乡》、《家乡美》、《鄂温克人》等。
二、明确教学目的
民歌教学是为了扩大学生音乐视野,引导他们关注民族文化、了解民族文化,培养他们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和学习之情。所以,在进行民歌教学时,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熟悉部分地区的民歌特点,并尽可能有“味道”地演唱歌曲。教学目的不是要求学生把歌曲演唱得完美,只要能够演唱出民歌的风味就可以了。
三、重视民族、民俗文化的传授
民歌教学承载更多的是有关民族历史、民族文化、民风民俗等多方面知识的教学。通过民歌这一载体,让学生建立民族意识。因此,在民歌教学中,我们大力利用深厚的民族文化背景与当今科技手段相结合。运用现代与传统的融合,引导学生深刻地认识民歌。例如:制作FLASH民歌动画、剪裁电影情节和场景做民歌配乐等等,最终达到传授民族、民俗文化,并让学生把音乐形象化、具体化的目的。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
在教研室老师的指导帮助下,经过我们学校课题组深入扎实的研究,取得了较为突出的课题研究成果。
1、教学上的收获
(1)通过教学学生感受和了解了呼伦贝尔鄂温克地区、鄂温克民族的音乐特色,拓展了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提高了学生的演唱、欣赏水平;每位学生每学期都学唱2首鄂温克歌曲,通过制作手抄报、民歌比赛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鄂温克民族音乐的兴趣。培养和树立了民族音乐的审美观和价值观,丰富了教学内容、提升了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了解家乡的思想感情。
(2)课堂教学是实施艺术教育的主渠道,而教师则是艺术课堂教学的主导力量。因此,要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水平,首先必须音乐教师的自身素质。我们在实验研究中,重视校本研修工作,开展了集体备课活动。每学期进行一次鄂温克民族歌曲教学公开展示课活动。
同时,每位音乐教师平时自己抽时间进行业务学习,提倡学习并记录。并要求每位老师学唱鄂温克民族歌曲、学习鄂温克民族舞蹈。建立一种学习型文化,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把学习内化为一种日常生活方式,营造一种浓厚的研修氛围。为了大力推进鄂温克歌曲在校内传唱,在2009年10月开展了师生的三少民族歌曲比赛,评出一、二、三等来鼓励学生。并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作用,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组织教师学习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树立用现代技术提高教育效率的观念。
2、师资建设上的收获。
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和自身成长,提高了自身的教育科研能力和创造力,使“教书匠”逐渐转变为“学者型”、“反思型”的教师。也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2009年5月我校的课题实验教师单颖老师执教的校本课程《五样热情的歌》一课,在全国首届新课程创新课例中荣获一等奖;2010年12月我校课题实验教师涂秀梅老师撰写的论文《鄂温克音乐走进课堂》获呼伦贝尔市教育学会一等奖、教育学会二等奖;2010年11月我校课题实验教师苏亚晖老师执教的校本课程《猎乡――敖鲁古雅》一课,在呼伦贝尔市音乐创新课堂教学比赛中荣获一等奖。
3、通过开发校本教材,丰富音乐课堂教学。
改变教学与生活化分离的状况,使教学、科研、生活融为一体。每位教师利用休息时间搜集整理鄂温克民族典型的歌曲, 通过整理、改编成为我校的音乐校本教材,应用于音乐课堂教学中,更加丰富了我校的音乐课堂教学。实验教师能创造性地使用校本教材,根据教材设计、编写教案。总之,通过让学生在真实与感性的体验中,去主动的寻找鄂温克民族音乐所蕴含的浓浓的乡情。
通过三年的课题实验,使鄂温克音乐走进音乐课堂的尝试取得了一些成绩。通过鄂温克民族歌曲校本教材的开发,使学生对鄂温克民族音乐、民族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怎样让学生学好鄂温克民族歌曲,使鄂温克民族音乐真正走进学生的心里,将是我们课题实验教师们要继续研究的课题。
民族音乐是民族文化的有机构成元素,也是音乐艺术发展史上的瑰宝。全球的不同国度的音乐文化,无不在本国与他国的交互融合中实现民族文化的传承以及发展。我国拥有56个民族,民族音乐能够映射民族文化鲜明特征,并且其在民族文化中所起到的传承作用也极为明显;其就像是在古老的中华沃土上诞生的艺术奇迹。悠远的中华文化、璀璨夺目的民族音乐文化以及多元化的民族音乐形式,不仅让我国公民陶醉,更让世界为之瞩目。然而由于各方因素,其中的问题亦不少。
一高校音乐教学中民族音乐教育目前的困局以及发展情况
我国民族音乐是非遗项目,因其独到的感染力在全球民族文化中的位置节节攀升。“民族音乐的”、“歌曲与舞蹈之乡”、“音乐文化的奇迹”等等饱含溢美之词的称呼是对中国民族音乐的高度精粹。但是很长一段时间内,高校音乐教学不管是在课程设立抑或教学形式方面,大部分都借鉴西方音乐教学的模式以及形式,在基础乐理、视唱练耳、和声、曲式、复调以及配器等理论的传授过程中,剽窃国外音乐理念的情况居多,而忽略了对本国民族音乐的挖掘以及应用。从中国高校音乐教学的情况来讲,大部分学生对国外艺术了如指掌,而对本国民族艺术文化却知之不祥甚至根本没有去了解的想法。在如今的年代,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脚步加快,这对我国古老文明的冲击是剧烈的;特别是对我国传统的民族音乐文化来说更是如此。一部分人甚至指出:中国未来的音乐之路会与国外音乐发展之路重合,自此刻意贬低中国民族音乐文化,误导我国高校大学音乐教学,这对中国的民族音乐来说并不公平。而阅览中国高校音乐教程的教学提纲,国外乐理所占的比重极大,而中国民族音乐文化在其中却屈指可数,虽然一部分高校在课程布置方面添加了《民族音乐》教程,然而本国音乐以及民族音乐在其中仅仅是一笔带过,对民族音乐以及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来说意义不大。我国高校音乐教学中无法传承和发展音乐文化是一种异象,有逐渐脱离主流的态势,这应引发我国的重视。
二民族音乐文化在我国高校音乐教学中的价值
上佳的音乐作品通常包括热烈的情感诉求,对学生的德育品质的形成有极大的助益。中国传统的民族音乐文化通常能够显示出巨大的思想价值,高校传授民族音乐的乐理,对学生来说,不但能够增广见闻,也让学生的审美趣味发生转变。民族音乐是中国人最喜闻乐见的音乐形式,其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风貌与精气神。其在我国漫长的历史变迁中诞生、成长以及成熟,是对社会各方面发展情况的真实记载。高校音乐教学中,把民族音乐文化与高校音乐教学融合,让学生通过对民族音乐的领悟,提升其民族自尊心,让其以本国音乐为荣是当前甚至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高校音乐教学的重点。
三我国高校音乐教学中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对策
音乐教育不可能一蹴而就,特别是在体现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的传播以及教学中,更应参考高校音乐教学的具体情况,从民族音乐文化的独特历史底蕴方面来升华民族音乐文化的魅力,让学生在喧闹的世界中找到灵魂的归属。
1、高校音乐教学要重视对民族音乐的搜集与规整。民族音乐——特别是少数民族的音乐的搜集与规整,必须充分认知,并透过具象化的策略来进行维护以及传承,发掘并发扬音乐文化遗产。笔者通过走访以及调研了解到:目前能够演唱“川江号子”的艺术家已经屈指可数,外号“陕江号子王”的胡振浩业已达80岁以上的高龄,而可以演唱二百余首川江号子、20类以上的曲牌唱腔的陈邦贵业已年满90岁。此外,对某省某区域的小学生实施调研,可以演唱自身所属民族音乐的学生的比例很小。因此,发掘民族音乐并“抢救”民族音乐文化遗产已经刻不容缓。
2、高校音乐教学要重视对民族音乐教科书的编纂以及推介。教科书承载着高校音乐教学的内容,而编纂与推介民族音乐教科书是高校音乐教学的当务之急。高校应在搜集与规整的前提下,挑选适当的民族音乐材料实施编纂以及改写,并在课程设立与编排方面着眼于民族音乐的挖掘。灿若星河的民族文化、源远流长的民族史实、异彩纷呈的民族音乐艺术呈现方式,均为民族音乐教科书编纂的参考元素。而在民族音乐呈现模式的挑选中,应权衡各民族文化的特征,从思维、民族特征方面凸显民歌、曲艺、唱腔、曲目的独特韵味。高校应综合相异地区民族音乐的继承与发展情况,并重视民族音乐自身的多样性,凸显本国民族文化的独到风格——特别是把高校音乐教学与民族音乐融会贯通,完成地区民族文化的继承来充实高校民族音乐素材。
3、高校音乐应重视对民族音乐课程的构建。课程构建是高校音乐教育的主导方向,应妥善处置国外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教育的融通。①从国外音乐的引进来实现中外音乐文化的沟通视界的开阔化,在国外音乐中取长补短,让我国音乐能够实现长足的进步。②要从对本民族音乐的发掘中传承我国的丰富的音乐文化内涵,从重塑人类音乐世界的战略高度来传承以及发展本民族音乐文化。而且,我国高校应以风味独特的民族民间乐曲入手,在课程设立方面增加少数民族音乐教程,透过对我国民族音乐的传承,来奠定高校民族音乐在教学中的重要位置。例如:恰当加入乡土音乐内容,创办有着鲜明的区域特征的音乐教程,提升民族音乐文化在高校音乐教育系统中的影响。
4、高校音乐教育应重视对民族乐理知识精通的老师的引入以及培育。对民族音乐的继承和发展来说,一支民族乐理基础扎实的老师团队是不可或缺的;高校必须大力引入我国民族音乐方面的专家来充当大学民族音乐课中的导师。例如:通过聘请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乐器演奏抑或演绎的音乐界栋梁之才或者可以从民族音乐素材中获得灵感并创编民族歌曲曲目的创作家等等,让师资力量更为充实。此外,应激励老师在校外采风阶段考察民族区域,让其领略民族风情,透过搜集、规整以及研讨来提升民族音乐素质。而透过从民间聘任民间艺术家来校就职,抑或透过开办现场演绎活动以及讨论会,从而让音乐老师从内心深处认同民族音乐文化,让老师与学生在民族音乐文化的熏陶中能够对其进行正确定位,这其实就是对民族音乐文化的继承以及发展。
5、创造性地开发民族音乐教育形式,规整音乐教学资源。推动高校音乐教育革命,通常需要老师在教学形式上进行创新,并调整教学思维,接受新鲜的教学观念——尤其是在民族音乐的教学过程中,高校不但要在常规模式下讲授民族音乐,还应打造民族音乐文化的浓郁气氛,挑选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民族音乐教学形式。例如:创办民族音乐社团,在大学文化的建设中宣扬民族音乐的关键性,让学生以本民族的民族音乐文化为荣;再例如:引入民族歌曲(如新疆舞曲、苗族歌曲等等),让学生领略新疆舞曲的柔媚,苗族歌曲的婉转动听。透过对相异民族歌舞的教学,拉近各民族学生间的距离,推介与发展民族音乐文化。
6、高校音乐教学应重视对民族音乐文化活动的创办。民族音乐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要有探寻精神以及创新思维——尤其是在少数民族音乐的继承与发展方面。应从地区特征、文化内涵、活动模式以及宣扬媒介上实施全方位解析,探寻出一条与高校音乐教学特征吻合的民族音乐活动创办之路。例如:举行民族音乐实践采风活动,融合地区民族特征,在民族音乐采风阶段,不光要搜集民族音乐材料并实施规整;还要透过组织民族音乐汇演,让优美动听或慷慨激昂的民族民间歌曲传遍神州大地。
7、构建民族音乐教育的优良社会环境。气氛上佳的民族音乐教育环境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来说极为关键。高校的民族音乐教学,要引发社会各阶级的关注。在学校中应演播多元化的民族音乐歌曲;在电视节目、播音节目、互联网视频中体现民族文化元素,构成继承与发展民族文化的大环境,体现民族音乐文化的内涵。老师在这方面应让学生多看、多听、多学,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比如快板书、讲坛等让学生领略少数民族文化的历史(比如的歌唱家央金兰泽的《爱琴海》,歌颂了神山圣水,于华丽处见真情,也让听者领略了的风情)以及韵味。而学生在网络资源发达的当今社会,能够随处听到民族歌曲,就是为民族音乐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提供跳板。
四结语
综上,民族音乐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融合以及推介是递进的,高校在归纳以及参考的前提下,应重视创新民族音乐教育的模式。通过多元化、异彩纷呈的民族音乐文化活动并凸显民族音乐自身的感染力,展示各民族的优秀品质,并融入民族文化活动,推动民族音乐文化的继承以及发展,让我国民族音乐为世界所喜爱。
作者:高海燕 单位:太原理工大学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博特乐图.高校到底培养什么样的传承人?——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民族音乐传承班的探索[J].人民音乐,2015,(1):57-60.
[2]黄妙秋.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传承人与高校少数民族音乐师资队伍建设的接轨与契合[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5,(1):17-21.
[3]李松兰,黄虎.2014高校少数民族音乐传承现状调查报告——关于33份调查问卷的分析研究[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5,(3):65-75.
[4]李松,樊祖荫,张欢,等.对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反思——“第三届全国高等音乐艺术院校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学术研讨会”主题发言[J].中国音乐学,2013,(1):12-23.
【中图分类号】 G633.95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08-0211-01
在继承和发展传统学校音乐教育思想精华的基础上,改革和创新学校音乐教育,积极探索与构建面向21世纪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校音乐教育模式与体系,以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摆在每一个音乐教育工作者面前的迫切任务。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思考。
一 完善和全面提高学生基本素质
音乐教学对学生素质培养的必要性素质教育是一种旨在挖掘学生自身潜能,以完善和全面提高学生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
1 .音乐课的德育与智育作用音乐在学校教育中的功能是陶冶情操,进行德育教育的辅助手段。诚然挖掘出音乐歌曲中内在的思想情感教育因素,把这些思想情感充分地揭示给学生,起到的德育作用也是音乐教育所担负的任务之一。音乐可以辅德,音乐教育可以深化心灵、陶冶情操、振奋精神、鼓舞斗志。而事实上音乐并不是德育教育的辅助手段。音乐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听觉能力、记忆能力、感知能力,还可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与思维力;通过音乐技能训练的双手协调活动促进左右脑的兴奋思维,充分地开发全脑。音乐有其不可替代的社会功能,音乐教育同样有其自身的目的和价值。
2.音乐课的美育作用俗话说“ 没有美育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音乐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又是终生性的内容。作为“人”的素质中,在精神心灵方面音乐是不可或缺的、基本的、必要的、重要的中心内容。在音乐教学中,通过音乐本身具有的独特的育人功能,能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高尚情操。
比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让学生欣赏优秀作品,借音乐形象来唤起学生对相关视觉形象、听觉形象及有关事物的联想,让学生尽情畅想草原之夜独特的自然美和莫斯科郊外别具异域风光的境遇美,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二 让学生切实了解音乐文化,主动地参与音乐学习
音乐确实是一门很特殊的艺术,音乐界有一句箴言:“音乐的本质是科学,音乐的内容是哲学,音乐的表现是艺术,音乐的功能是教育。”音乐可以最深刻、最细腻、最准确地反映人的情感,它不仅是人们精神上的一种宣泄,一种寄托,还能启迪智力,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催人奋发,提高素质。科学实践证明,音乐能增进健康,医治疾病。当悦耳的音乐通过听觉器官传入大脑皮层以后,优美的旋律能刺激神经系统,随着感情的变化,使人精神愉快,情绪振奋,同时起到加强血液循环,增加内分泌,促进消化,解除疲劳的作用。学习音乐不仅有助于欣赏音乐美,还有助于欣赏自然美,社会美,生活美等其他艺术形式的美,有助于激发人们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享受和对美的创造力。我国音乐教育有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早在二千多年前,孔子的“六艺”就把“乐”列入其中。北京大学近几年规定:文理各专业学生若艺术课不及格,就不能毕业。了解音乐学习的重要意义,学生会从思想上引起重视。
让学生主动地学习音乐,还需要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和改革教学方式,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尽可能让学生多接触有强烈感染力、震撼力的音乐佳作,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全身心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如欣赏音乐时可以让课堂由“静听”到“活动”,让学生由“听众”成“演员”,运用各种手段来表现所欣赏的乐曲,在体验中真正领略音乐的魅力。
三 结合时代特点更新、丰富教学内容
1.改变传统的音乐课是“唱歌课”的现象,丰富课堂内容,十分注重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以往中学的音乐课很多情况下就是“唱歌课”,教师利用课堂时间教会学生唱几支歌就算完成了音乐的教学任务,这一现象在农村或是欠发达地区尤为普遍。中学音乐教学,不仅仅要教会学生一定的音乐演唱能力,乐器演奏和音乐欣赏也是极为重要的,更应该培养的。中学生们大多并非音乐专业和特长生,教育学生更多的专业演唱和乐器演奏能力,困难重重且意义重大程度还有待商榷,但教会学生音乐鉴赏却相对简单和实用。
2.传统民族音乐与现代流行音乐的融合。民族音乐是我国各族人民在数千年的历史文化长河中创造的精华,源远流长、绚丽多彩。民族音乐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灵魂。当下,流行歌曲风靡社会,对中学生影响有目共睹。传统民族音乐教学意义重大,但中学生处于个性张扬、思想独特的青少年期,对民族音乐的感受和理解还不深刻。相反,他们都有着自己喜欢的流行歌手。因此在中学音乐教学过程中应十分重视传统音乐教学,灵活运用流行音乐,对流行音乐秉着适度性和指导性原则。
四 在课后进行各种形式的反思
可以说,从学堂乐歌开始,我国才有了正式出版的学校音乐课教材。学堂乐歌的创作方式主要是选曲填词,其中既有西化的日本歌曲,也有日本学校唱歌中引入的欧美歌曲的曲调,中国人自己创作的学堂乐歌曲调的数量很少,用中国传统曲调或民歌曲调来填词的也不多。这就使我国的音乐教材建设在初期萌发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即“欧洲中心论”这一思想观念在音乐教育领域的生根,这一思想观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从音乐的传承方式来看,伴随着乐歌教材在此期的使用,五线谱、简谱以及西方音乐的教学方法也被引入了我国的国民音乐教育。五线谱和与其相应的“识谱教学”对音乐走进课堂以及新音乐的传播和发展来说,是功不可没的。但也使我们的国民音乐教育理论产生了这样一种错误的看法,即五线谱高于“工尺谱”,“识谱教学”高于“口传心授”。问题在于五线谱及“识谱教学”更适合的是西方音乐的传承,而不是中国传统音乐。我们的传统音乐如果失去了“口传心授”这种与之相适应的传承方式,也就失去了其音乐文化的精髓。
其二,从音乐技术理论的层面来看,无论是乐歌教材中洋味十足的音乐,还是其乐谱,都促成了欧洲音乐理论的传入。以这种理论体系教育出来的学生,往往误认为欧洲音乐理论为普遍真理,欧洲音乐是至高无上的音乐。用这种理论代替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甚至世界所有民族音乐理论的做法,导致了日后的民族音乐教学丧失了自身的理论根基,这也是我们年轻一代对民族音乐感受力、理解力退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三,从价值取向来看,世纪初的乐歌教材在引进西方音乐的同时,最具危害性的是产生了一种重“西”轻“中”、以“西”否“中”的价值观念。时至今日,虽然民族音乐已有了极大的发展,但中国音乐界的一部分人仍然未能摆脱这种价值观念的枷锁。
总之,此期的音乐教材建设是以“欧洲中心论”为指导思想;以引进、填词洋味十足的歌曲为教材的主要内容;以西洋音乐理论为基础。相反,对中国的民族传统音乐则采取轻视的态度,使学生对其知之不多,缺少热爱之情。这种以“欧洲中心论”为主导的一元论格局对以后音乐教材建设的影响至深至远。
二、重“创作”轻“原生”的阶段(建国初至80年代中期)
创作歌曲占主导地位成为这一时期的重要特征。应该肯定的是,此期创作音乐占较大比重的音乐课本与多为“泊来之物”的学堂乐歌相比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同时由于中小学音乐教材中大量创作音乐的使用,也为我国新音乐的创作和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支持。但这种以“新”否“旧”的单线进化论的观点是值得我们深刻反思的。当然有学者认为,新音乐也属于传统音乐,是“新”的传统,但这只有100年的“新传统”与足以与西方音乐相互抗衡的几千年的旧传统相比要显得薄弱得多。也有人认为,中小学音乐教材所收录的音乐,虽然吸收了西方音乐的新质成分,但新的发展不失其源,仍然可以继续传承我们的传统文化。因此面对这种“新”的传统我们也要正确的认识。从传承关系来看,它大致可以分成三种类型:一种是西方音乐为传承的纯粹的西化之作;二是以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为传承的新音乐;三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传承界限模糊的新音乐。从这一时期音乐教材中所收录的创作音乐来看,前两者所占的比重较小,第三种占的分量较重。但如果想深入的对这种中西交融的新音乐进行传承关系倾向性的判断,给出一个合适的临界点,恐怕还是比较困难的。综合音乐型态、技术理论、音乐观念、教学方法等多个层面考虑,倾向于传承西方音乐文化的新音乐还是占有绝对优势的。也就是说,这些音乐不能起到传承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作用,唱着这些歌曲长大的孩子更能接受的是西方音乐,而不是中国传统音乐。因此,我们也可以将此期音乐教材中这种重“创作”轻“原生”的思想观念理解成为“欧洲中心论”的进一步延伸,此期的中小学音乐教材仍未突破一元论的格局。
三、民族音乐教学的初步觉醒(80年代末至90年代末)
值得我们欣慰的是,如果说在我们以前的教材中民族音乐只是偶做点缀的话,此期中小学音乐教材建设中的民族意识已经开始初步觉醒。
其一,1988年的音乐教学大纲为了体现民族性,规定了学习民族音乐作品的要求和时数比例,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熟悉民族音乐语言,热爱民族音乐艺术。并且,还在技能训练部分增添了民歌和戏曲的曲词。这就使民族音乐教学更加具体化,也使其落到了实处。
其二,1992年颁发的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中有关乡土音乐教材比例可占教学内容总量2O%的规定也是中小学教材建设中民族意识觉醒的重要表现,使传统音乐在学校中开始得以实现自己的文化传承。在一些乡土教材中注意增添了当地的少数民族音乐,使民族音乐的教学内容不仅局限于汉族音乐,而是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为我们的民族音乐教学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
其三,1995年的第三届国民音乐教育研讨会上提出了“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这一会议主题。这使更多的人认识到我们的民族音乐教学,不仅仅是教材曲目中民族音乐曲目数量的问题,其根本之所在是音乐理论体系和音乐教育体系的问题。总的来说,就是在建立包括中国音乐的哲学基础、思维方式、美学、形态学(乐律学、乐器学、语言音乐学、曲式学等)、价值观念的中国音乐理论体系的基础上,进行音乐教育改革,建立中国音乐教育体系。音乐教材作为音乐教育体系的一部分,也必须与之相适应。
然而,这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工程,此期的教材中并没有关于“母语”教学的体现。但这一理论命题的提出对我们中小学教材建设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是对我们旧的教学观念的有力冲击,使“欧洲中心论”一统天下的格局出现了裂缝。
以下通过统计数据来说明这种变化:
总之,尽管90年代以来,情况有了这些可喜的变化,但这种改变尚不是本质性的、体系性的。从音乐教材的总体来看,民族音乐的教育至今还处于从属的地位。因此,我们也只能将此期的音乐教材建设理解为民族音乐教学的初步觉醒,因为很多问题还处于尝试和探索的阶段。
四、走向多元化的新世纪(21世纪以来)
本世纪的国民音乐教育以民族音乐为根基,并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为特点。表现如下:
其一,突出了音乐课程的文化价值。首先,2000年的中小学音乐大纲淡化了音乐教学的技能目标,不再把“使学生具有认识和独立的视唱简单乐谱的能力”作为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目的,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其次,2001年的“课程标准”充分肯定了音乐教育的文化传承价值。在课程标准的“课程性质与价值”一项中提到“音乐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智慧结晶,学生通过学习中国民族音乐,将会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学生们通过学习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将会拓宽他们的审美视野……。”最后,从新教材的结构安排来看,两套新教材都呈现出新的构筑。课本均以单元的人文主题来结构,体现了音乐课程的文化传承价值。
有人说过:“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传统是财富,财富由年轻人去继承”。因此,“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是我们音乐教育的重要价值观之一。《标准》指出:“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的反映近现代与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优秀音乐作品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然而,笔者对本校所教的高一学生们做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有占百分之六十以上的学生是喜欢古典和民族音乐的,剩余百分这三十多是明确提出不喜欢这些音乐。但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喜欢流行音乐,并且强烈希望把流行带进课堂教学。我们不反对学生喜欢通俗音乐,因为其旋律优美及容易传唱等特点使人非常容易接受。但对于一个中学生来说,只喜欢流行音乐是远远不够,还需要有欣赏经典音乐尤其是民族音乐的修养和素质。因为这种音乐又属于文化、美学的范畴,给人带来一种审美的享受,有助于提高其修养开发智力。
综上所述,我们该怎样做才能让学生真正接受并喜欢上民族音乐,并继承和发扬它呢?
一、注重“听”更重“读”
在普及民乐的过程中,应侧重讲述经典民乐背后的故事。轻视故事是严重错误的,中国民乐中的经典作品背后,无不有着或豪情激越,或感伤凄美的故事。比如《高山流水》中俞伯乐和钟子期之间可知可感的知音情,比如楚汉战争中项羽遭遇《四面楚歌》后的惊慌失措,比如脍灸人口的唐名篇《春江花月夜》所蕴含的离情别绪和人生况味,再比如《梁祝》之中梁山伯与祝英山之间缠绵悱恻感天动地的爱情。如果没有对其背后故事的深入细致的了解,仅凭对音乐的泛泛聆听是无法达到深层次的感悟的。典故何来?故事何事?源自何时?出自何人?其实,这都是我们伴随音乐故事所需要解读的文化背景。这里,必须强调的是对故事的完整、细致的梳理和解读,而非简单的点缀式的可有可无的解读。另外,从音乐作角度讲,必须搞清楚音乐在创作过程中,音乐表现力体现在哪些方面。
解读民乐大师的人生与创作。在整个中学教育阶段,流行音乐趁虚而入,充斥着中学生的头脑,“追星族”席卷整个中学校园,甚至绵延至大学,从此与传统民乐和西方音乐绝缘。笔者在对中学生的问卷调查中,说出你知道的中国民乐大师中,仅有四分之一的人能答出个别人,民族乐器的听辨与更是寥寥无几。
二、注重“乐”更重“器”
在民乐发展中“器”与“乐”始终是相形并进的,如果说乐是内容,那么器就是形式:乐是灵魂,器就是肉体。对乐和认识离不开对器的认知,对器的表现离不开对乐的升华,在这样一对互为表里的辨证关系中,我们就对二者的关系有一个相对均衡的把握。
每一种乐器总与每一个民族相关,每一种乐器总有一段悠远的故事,每一种乐器的每一种表现力都是无法替代,民族的历史民间的故事,民乐的表达都值得我们反复玩味,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应尽可能的用各种手段来展示民乐的外形特征,内部结构及音乐特点。近些年来,中学生对民族乐器的认知贫乏。有不少的学生对民族乐器的认识少知又少,甚至有学生闹出把吉他当作民乐、二胡的演奏部位在腰间这样的笑话出现,这不能不引人深思。学生对西洋乐器的推宠令人反思,不少学生在课余练习小提琴、钢琴以及萨克期等西洋乐器,相比较中国传统乐器来说,笔者深感遗憾和失望,我们的乐器照样有着丰富的表现力,照样可以与西洋乐器相媲美,作为一名基础音乐教育工作者,我们完全可能通过我们的努力,让民族乐器通过教学手段、演奏、影视传播等得以认识上的普及。
三、注重“情”更重“感”
我们常说民族音乐是民族情感的载体,民乐的普及过程也是情感传递的过程。我们在体验民乐情绪的同时,学去感悟。感悟人生的悲欢离合,苦辣酸甜。“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因此,我们的感恩不仅源自我们的心灵,更来自于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灿烂的民族文化资源,更来自于千秋百代中华民族的普罗大众。
民族音乐是音乐文化中“母语”。不管你走到哪里,亲近祖国音乐艺术的感情绝不会改变。但同时对民族音乐文化的热爱与弘扬,并非一定要排诉和拒绝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优秀音乐文化。我们正处在一个多元的世界,广泛吸收世界上的一切优秀音乐文化,开阔我们音乐教育的视野,丰富我们音乐教育的内涵,共享人类音乐文明的优秀成果,应是我们音乐教育的理想与追求。
一、现状分析
现阶段中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程度远远不及对流行歌曲的喜爱,而在现代的教材中,民族音乐的内容虽然占了一定的比例,但民族音乐教育中高中音乐教育实践常常被忽视。教学模式倾向于专业化,形成了以教师、书本、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音乐教学科研不足,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模式没有改变,致使学生对音乐课丧失兴趣。作为教学的主导者,教师在构建新型的中小学民族音乐模式中作用重大。
二、教学策略
中学音乐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唱歌、音乐知识与技能训练和感受与欣赏三个部分。针对中学音乐课现状建议采取以下的具体措施。
1.加强师资队伍。 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扎实的基本功,并尽可能地拓宽知识面,从而具备广泛的音乐知识及文化知识以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并言传身教地应用到教学中去,使学生感受音乐的魅力,提高学生上音乐课的兴趣。
2.改进教学模式。 改变传统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审美发展规律和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形式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前言
多元文化的兴起起源于20世纪初,随着全球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多元文化成为目前世界的新潮流,高校的音乐教育也逐渐引进多元化的文化,但是在目前的高校音乐教育事业上的情况来看,我国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发展速度还是比较慢的,民族音乐的教育在高校音乐教育中还不能很好的表现出来。因此在文化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下,加强高等学校音乐教育对民族音乐教育的教学,促进民族音乐的发展和传承。
一、多元化背景下高校音乐教育中融入民族音乐的价值
(一)情感体验价值
音乐是除了文字之外另外一种表情达意的方式,我国传统的民族音乐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在社会发展的每一个时期,人们都会用民族音乐来抒发自己的内心情感。在当今的高等学校的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不能被忽视,学校应重视对学生民族情感的培养,将民族音乐引入到音乐教育中来,让学生在学习民族音乐的过程中,感受到民族音乐的魅力,体会到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了解民族音乐要表达的情感,由此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使得中国民族音乐得到传承和发展。
(二)文化传承价值
文化是一个国家历史的积淀和浓缩,民族音乐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国家每个时期的社会发展过程中,文化被流传下来。我国的民族音乐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凝聚和积累,它结合了各个民族的音乐特色,并且融合到了传统文化中去。民族音乐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代表符号,它的发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将民族音乐引入到高等学校的音乐教育中,是一个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重要渠道,这不仅提高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掌握,而且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三)社会交往价值
每个民族的音乐都有自己独有的特色,高校的音乐教育引入民族音乐教育之后,有利于各个民族音乐文化的交流。每个民族的音乐都有自己的传统和文化底蕴,在民族音乐互相交流的同时,各个民族可以对彼此的音乐文化有进一步的了解,彼此借鉴,互补完善,同时这也有利于各个民族传统文化的交流和了解。在这种交流和了解之下,更加促进我国各个民族的团结,和平共处,彼此友爱,从而整个国家得到共同发展。
二、多元化背景下高校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的继承与发展
(一)更新教学理念
为了使民族音乐得到更好的发展,在高等学校的教学过程中,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在以往的民族音乐教学中,老师和学生主次分明,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在学习上的主观地位,这种教学方式并不有利于高校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的融入。在多元文化的社会背景下,教学方式应该改变为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处于主动地位。在继承民族音乐文化之后,不是一层不变的接纳,而是要在一定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开拓,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不能墨守成规,在确保传统文化的内涵的情况下,要鼓励学生勇于创新,使得优秀的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发展和继承。
(二)明确教学目标
明确的教学目标有利于促进民族音乐更好的进入到当前高校的音乐教育中。首先,我国的教育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经过民族音乐的教育,学生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美,体会到中国民族音乐的价值和要表达的情感,其次,音乐是一种表达内心思想的途径,学生通过对民族音乐的欣赏和学习,有利于学生情感的表达和对一切美的事物的欣赏,有利于学生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和作风,有利于学生综合私自的提高。最后,民族音乐是我国的历史产物,继承并且发展是新时代人们的责任和义务。把传承民族音乐作为高校音乐教育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对民族音乐有更一步的了解,有利于民族音乐的继承。
(三)有效地统一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
在目前的多元文化的国际环境下,高校音乐教育旨在培养学生了解和继承传统文化和民族音乐,从而让我国的传统文化事业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发展。在当前形势下,多元文化要求人们全方位的考虑到如何进行民族音乐的教育,让学生可以用综合性思维对民族音乐做出评价,建立正确的音乐价值观。如果民族音乐可以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去,民族音乐就得以极大的发展,结合社会经济等各方面共同发展,人们对民族音乐的欣赏能力也得到提高。
(四)加强对外来音乐的鉴赏
民族音乐的传承和发展与音乐教育是离不开的。在多元化的背景下,高校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让民族音乐得以更广阔的传播,对于外来音乐文化,在鉴赏的同时要注意民族音乐的继承。除此之外,传承和发展民族音乐最重要的手段是勇于创新,因此,外来音乐就使很好的创新来源。要加强对外来音乐的鉴赏的理解能力,利用其中的某些元素让民族音乐得到创新,从而使民族音乐有新的文化内涵,为民族的发展提供新的文化支撑。
(五)构建多元化音乐课程体系
在音乐教育教学时,要确保民族音乐的教课有足够的课时,除此之外,还要兼顾外来音乐的课程教学,做到多元化的音乐课程体系。根据不同地区安排不同的音乐教学课程,根据学生所要具备的音乐能力,安排音乐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进而培养音乐专业知识能力强、音乐应用能力强的人才。经过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的培训,使学生构建有关音乐方面的知识结构。在开设的课程中,要加入外来音乐、戏曲、民族音乐等多元化的授课内容,将多元化的音乐课程体系建立到音乐教育中。
三、总结
在世界多元文化的环境下,高校音乐教育的教学应该加强民族音乐教育,弘扬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使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到传承和发展,这样不仅能创新高校音乐教育,还能促进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勒茅珠玛,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传承发展[J],音乐大观,2014,(07):16.
[2]胡世红,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J].鸭绿江(下半月版),2014,(09):120-121.
Abstract:A nation’s original cultural form is its cultural system’s “native language ”. In the age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with China’s entry into the WTO and the pouring of western culture and industry,one problem that China will be facing is how to defend its cultural sovereignty. High school music teaching,which has realistic and historic significance to the inheriting and developing of Chinese national music,aims at educating teachers for music teaching. This article,beginning with the concept of national music,analys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 of high school music teaching in order to stress the importance of developing national culture and attract the attention from the whole society.
Key words:high school music teaching,national music,western music,operating pattern
二十世纪后十年,中国的高等教育可谓热闹非凡,在不加思索中,便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当步入二十一世纪之时,则显得有些惘然,到底路在何方?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体现在高师音乐教育上也是几番喜悦,几番心酸。高师音乐教育自出现之始其基本框架及运行模式几近西方音乐教育的翻版。如何在世界音乐文化大舞台上展示有着五千年文明的中华民族自己的音乐文化,高师音乐教育应认真反思,本文拟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讨。
一、民族音乐的概念
什么是“民族音乐”?目前,我国学术界把 “中国音乐”大致上分为两类,其中一类指中国在本世纪以前就存在并存活至今的音乐,称为“旧音乐”或“民族音乐”。这里的“民族音乐”实际上指的是“传统音乐”,也就是在二十世纪以前的中国音乐。那么,这之后的中国音乐是否应该包括在“民族音乐”的范筹呢?如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是表现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斗争精神的史诗性作品,尽管运用了“大合唱”这一舶来形式,但没有人会否认《黄河大合唱》不是中华民族自己的音乐。客观地讲,“民族音乐”与“中国音乐”这两个概念无论在外延或内涵上都是等质等量的,冠以不同称谓,是它在不同情景之下的随机性运用,对外称“中国音乐”,对内指“民族音乐”。因此,民族音乐既包括历史上存在过并流传至今的“传统音乐”,也包括现代专业作曲家创作的“新音乐”;既包括汉民族的音乐,也包括其他兄弟民族的音乐。从时间跨度上看,它包括了从中国古代直至今天的音乐;从地理方位上说,它包括了生活在中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各民族的音乐。只有这样,“民族音乐”才是一个完整的概念。
中国音乐的“母语”就是民族音乐及其博大精深的音乐理论。一个国家的音乐教育,其“母语”应处于核心地位,决不应因西方文化的冲击而弱化,使之沦落为点缀。
二、中国高师音乐教学体系的历史与现状
清朝末年,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极力主张效法西方文明,积极兴办各种新式的文化教育。尤其重视音乐对思想启蒙的直接作用,提倡在学校中设立乐歌课。1913年教育部颁发了《高等师范学校规程》及《高等师范学校课程标准》,规定乐歌为必修课。学堂乐歌也就成为中国近代音乐教育的开端。其内容多以西方特别是日本、美国的旋律曲调填词而成,也有自创曲调者,但仍以模仿西方作曲技法为主,用我国的民歌、小调来填词的数量极少。1920年9月,国立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设立音乐体育专修科,仿日本学制,学制三年。1921年改为独立的音乐专修科。自此,中国高师音乐教育初具雏形。随着早期留学生的回国,如:沈心工、李叔同等,他们纷纷向国内介绍西方的音乐知识及各种艺术形式,特别是对记谱法、和声以及西方乐理的介绍,给中国近代音乐文化的发展和音乐教育的普及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在某种意义上讲中国高师音乐教育是以效仿西方音乐教育为起点的,如何充分利用高师音乐教育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自己的音乐文化,成为许多有识之士孜孜以求的目标。
建国后,高师音乐教学在规模和质量上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全国各地各级师范大学、师范专科学校相继建立,改变了建国前高等艺术教育主要集中于上海、北京等地的局面。在1950年6月教育部第一次召开的全国高等教育会议,以及1953年3月文化部召开的第一次全国艺术教育座谈会上,都提出高师音乐教育应以理论联系实践为培养目标,要重视继承民族传统。至此,民族音乐走入高等院校的课堂有了政策上的要求。随着刘天华等老一辈民族音乐家的不懈努力,我国的民族器乐一改口传心授的传统教学模式,在高师音乐教育中占有了一席之地。但其他技能课程以及音乐史除外的其他理论课程虽然在教学内容、结构调整上作了许多努力,但依然没能将民族音乐全面地纳入其中,这一缺憾延续至今。
因此,在高师音乐教学中给予“民族音乐”正确定位应是高师音乐教改的基本方针,更是中国音乐教育工作者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三、高师音乐教育对于民族音乐普及和发展的重要性
近代中国文化界在对待西方文化的态度上,占主导地位的应是“中西融合”之论。作曲家、音乐教育家黄自(1904―1938)力擎中国“国民乐派”的旗帜,主张创造“民族化的新音乐”。民族音乐家刘天华(1895―1932)也提出对待中西音乐的关系应“一方面采取本国固有的精粹,一方面容纳外来的潮流,从东西调和与合作中打出一条新路来。”这条路走了近百年,其间虽蜿蜒曲折,却硕果累累。简单回顾一下近几十年来民族音乐的发展,就足以证明一切。1983年12月,在建国来首次民族器乐作品会上,《长城随想》(二胡协奏曲,刘文金),《流水操》(合奏音诗,彭修文),《花木兰》(琵琶协奏曲,顾冠人)等作品获得了一致好评,标志着我国民族器乐大型作品创作已进入成熟阶段。1984年前后出现的“新潮民乐”,最具代表性的作曲家有谭盾、瞿小松、何训田等,他们大胆采用西方现代主义作曲技法,为扩大民族器乐艺术的表现力、丰富其技巧、语汇作出了很大的努力。青年作曲家的这种探索精神给民族器乐的创作、表演、教学带来了全新的观念。1989年6月举办的“ART杯中国乐器国际比赛”,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国际性的中国乐器比赛,为宣传中国民族艺术,使民族音乐走向世界做出了极有成效的贡献。
但有一点需要指出,现阶段民族音乐取得的某些成就,多数产生在专业院校或专业团体中,仅在一个较小的专业圈子中发展成熟起来。它没有在中国百姓中流传开来,更未形成所谓“强冲击波”。坦率地讲,高师音乐教育也排除在这个圈子之外,且学生因为习惯了西方模式的教学,对西方音乐有着自然的偏爱。盲目推崇西方音乐,否定或排斥民族传统音乐,这种现象已习以为常。师范音乐教育培养的目标是为中小学输送音乐教师,他们是最基层的音乐传播者,对民族音乐的普及和宣传有着非常直接的作用。既然民族音乐是我们的“母语”,那为何不能让全民了解它、关注它?高师音乐教育在此方面有着先天优势且责无旁贷。所以在高师音乐教育体系中加强民族化因素,对于民族音乐的普及和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四、对目前高师音乐教育的思考
目前的高师音乐教育体系是从西方教育体制衍变而来的,以西方音乐理论为主要内容,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基本固定成型。开设有钢琴、声乐等必修的技能课;乐理、和声、视唱练耳等基本理论课以及音乐史等拓宽知识面的常识性课程。各门课程所包含的民族音乐的比例各不相同。总的来说,却不容乐观。在各门课程的内容、结构中加强民族化因素,实是一项教育改革工程。在此,只想抛砖引玉的提出一点建议,作一些尝试性的设想。
1.在技能课中,声乐课的学习曲目选择了大量的民族音乐作品,但钢琴课在教学上仍是按照西方钢琴音乐的教学模式安排教学内容的,民族音乐作品所占的分量甚少。音乐专业院校的学生广泛涉及外国音乐曲目,是培养国际钢琴演奏人才的需要。但在高师院校中我们完全可以增加民族音乐作品,安排学生以弹奏中国作品为主。乐器是音乐的载体,通过学习中国钢琴作品,使学生一方面掌握钢琴的演奏技能,另一方面学习我国民族音乐的和声与旋律手法,积累丰富的民族音乐语汇,充分利用这一外来乐器继承和发展民族音乐。
2.目前,在音乐理论课程中,除音乐史以外,其他课程则多以西方音乐理论为主体。如:《乐理》、《和声》、《音乐作品分析》西方音乐理论几乎占据了绝大部分。中国的民族和声、作曲技法虽也有所涉及,但所探不深。学习了《音乐作品分析》却不会分析简单的中国乐曲,是存在于师范生中的一个通病,也是高师音乐教育迫切需要注意和解决的问题。西方音乐理论的科学性、系统性是经过几百年的实践积累构建起来的,有其合理内核。但是,中国民族音乐丰富的调式手法也不是欧洲音乐的大小调所能概括的。况且,近年来民族音乐作品的创作有了长足的发展,如果把这些作品吸收到高师教材中,通过对现代民族音乐的分析,便于更深入地向学生介绍民族音乐的精髓,其作用及意义不言而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