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1 17:32:2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中亚区域经济合作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日本是亚洲第一经济大国,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中国是亚洲第二经济大国,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日中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两国经济有着高度的互补性。对于中日两国来说,合作则两利,不合作则两败俱伤。中日两国的经济合作是实现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关键。
本文第一节讨论东亚经济合作的历史与当前所面临的挑战。第二节讨论日中两国经济合作的历史与现状。第三节介绍中国政府对建立FTA 的态度。第四节讨论东亚金融合作问题。最后是简单结论。
第一节 东亚经济合作的传统模式与当前所面临的挑战
在过去几十年中,“亚洲奇迹”除了应归功于东亚各经济体的对内社会和经济发展政策(世界银行,1993) 外,东亚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也功不可没。这种合作是以日本主导的“雁行模式”为主要特征的。“雁行模式”的基本要素是:各国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生产并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按收入水平由高到低排列,不同国家按产品的高度化程度,分别主要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资本密集型产品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不同收入水平的国家形成高度化不等的产业和出口结构。收入水平较高的国家为收入水平较低的国家提供资本和技术,而后者则为前者提供劳动密集型产品。另一种重要的合作形式是:高收入国家提供资本和技术密集较高的中间产品而低收入水平国家则从事劳动密集的来料加工或组装和装配,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比较优势的转移有关国家将相应实现本国产业和出口结构的提升。(1)
“雁行模式”的维持需要满足一系列条件,其中包括:
*对于具有不同比较优势的国家所出口的不同产品有足够的需求;
*后进国家对资本品和技术转让的需求能够得到满足;
*在贸易伙伴之间存在适当且相对稳定的汇率安排;
*相关各国都能维持适当的经济增长速度;
*相关国家之间能够维持国际收支的大体平衡(在短期内是国际收支平衡,在长期内是经常项目的平衡)。
但是,由于东亚地区自90 年代以来所发生的一系列变化,前述条件已经难以维持。
首先,日本经济陷入长期不景气,至今仍看不出恢复增长的希望。东亚地区其他国家希望日本能够继续吸纳本国生产的劳动密集产品(如纺织品、成衣等),以及某些资本密集度和技术密集度较低的产品(如彩电、冰箱和洗衣机等)。日本经济长期处于不景气状态,使东亚其他国家很难实现对日出口的增长。为了保持“雁行模式”的队形,日本除应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外,还应该使国内产业结构不断得到调整。但是,在过去十年中,日本产业结构调整十分缓慢。在对东亚其它国家出口的吸收能力明显削弱的同时,日本对东亚其它国家的资本输出也明显减少。日本经济的长期停滞使东亚通过垂直分工,作为一个整体维持较高经济增长速度的模式遭到致命打击。“头雁”的停飞使整个雁队形成“失速”落地。
其次,自1985 年Plaza Accord 以来,日元对美元的持续升值,大大推动了日本企业对东亚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直接投资,同时也使实行钉住美元汇率制度的东亚其他国家在保持货币和金融稳定的同时,增加了对日本和其他一些国家的出口。但是,自90 年代中期以来,局势发生了重要变化。先是,由于日本国内发生金融危机,日本银行资金大幅度回流。而后,特别是1998 年以后,日元对美元持续贬值(有时是大幅度贬值)。东亚其他国家的出口,特别是对日本的出口受到严重不利影响。日元的贬值加速了“雁行模式”的解体。日元贬值大大削弱了日元在东亚地区的地位,而日元地位削弱所造成的金融不稳定不但严重影响了东亚其他国家的经济稳定,而且也严重影响了东亚地区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再次,中国作为一个出口大国兴起很可能成为使“雁行模式”解体的最后一根稻草(?是最后一根稻草还是致命一击?或,是“雁行模式”的致命一击,但却是东亚的救命稻草?)。首先,中国拥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廉价劳动力,中国在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上的优势是难有其匹的。其次,中国拥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庞大的工程师和技术工人队伍。在某些高科技领域甚至可以同世界最发达国家一争高下。再次,由于地域广大,经济发展水平从沿海到内陆呈现出由高到低的明显的发展梯度。东部沿海城市,如上海,其发达程度在许多方面已不让香港特区、台北。而西部内陆地区的落后程度则不让东亚最落后的国家。当东南沿海地区因工资水平上升而丧失生产劳动密集产品的比较优势后,中、西部地区(或来自这些地区的劳工)将能很快弥补东南沿海地区因产业升级留出的空间。因而,在已经进入某种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之后,中国仍将能长时间保持在劳动密集型产业方面的优势。最后,虽然人均收入很低,但由于人口众多,中国有着世界上最为广大的市场,对外国投资者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中国作为世界制造业大国的兴起是不可避免的。中国巨大的出口潜力和对直接投资的吸引力引起东亚其他国家的严重忧虑是一件很自然的事。
面对日本经济的长期停滞、日元的不断贬值和中国的崛起,传统的“雁行模式”受到严重冲击。东亚国家确实需要对东亚地区未来经济合作的道路做出选择。目前,我们可以看到在东亚重新寻找发展和合作道路的种种趋向。中国加入WTO 表明,中国支持多边的和全球的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国积极参与APEC 这一事实表明,中国也支持跨地区的经济合作进程。但是,作为东亚国家,中国最为重视的是发展同东亚各经济体的经济合作并最终实现东亚地区经济一体化。中国支持建立东亚FTA 和参与建立东盟10 plus 中国FTA,表明了中国的这种意愿。中国希望,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一个东亚经济共同体或亚洲经济共同体将能够在世界东方崛起,同欧洲经济共同体以及美国(或未来的“美洲经济共同”)一起成为世界经济的三大支柱之一。
第二节 日中两国的经济合作
在东亚经济合作问题上,日中经济合作占据着最为重要的位置。事实上,在过去二十几年中,日本始终是中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日中贸易是中国参与国际分工的重要途径。日本是中国最重要的进口来源国和第二大出口对象国。在过去十年中,这种关系进一步得到了加强。1999 年,日本在中国的出口份额中由1990 年的14. 5% 上升到20.5%。 日本对中国的出口在日本的出口份额中也由1990 年的2.1% 上升到1999 年的5.6 %。从1990 年到1999年中国从日本的进口增长了33%。 中国从日本的进口在中国进口总额中所占比重由1990年的18.1% 上升到1999 年的23.3%。 中国在日本进口总额中的比重也由1990 年的5.4%上升到1999 年的14.6%。 在2000 年,日中贸易仍然保持了良好的势头(表1)。 与此同时,日本也是中国最重要的投资来源国之一。在过去10 年中,日本对华投资一直名列中国投资来源国的第二位或第三位。
表1. China’s Major Trading Partners in 2000 ($US bil)
Total trade
China’s exports
China’s imports
Total
474.3
249.2
225.1
Japan
83.2
41.7
41.5
US
75.5
52.1
22.4
EU
69.0
38.2
30.9
HK
54.0
44.5
9.4
ASEAN
39.5
17.3
22.2
Korea
34.5
11.3
23.2
Taiwan
30.5
5.0
25.2
Australia
8.5
3.4
5.0
Russia
8.0
2.2
5.8
Canada 6.9
3.2
3.8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迅速崛起,其在东亚乃至全球经济中的重要性大为提高。世贸组织的加入,为东亚经济发展与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标志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已提升到更高水平和发展阶段。中国经济的强劲增长,显示了其发展潜力。作为大国,中国在东亚区域经济合作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发挥着稳定器、推动器、加速器的作用。东亚各国在经济联系日益加强的同时,开始憧憬一个与欧洲、北美并驾齐驱的第三经济体系――东亚经济一体化,中国的参与程度决定东亚经济一体化的成败,中国的发展战略将对此发挥重要影响。
1.扩大对外开放,加强自身建设,参与和创造“多赢”的合作渠道
长期改革开放,使中国成为推动东亚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国是东亚地区最大的进口国和全球吸引外国直接投资(FDI )最多、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这极大加强了东亚地区内在经济联系。但中国毕竟还是发展中国家,市场结构和相应制度还需进一步完善,这需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全球化使生产要素在全球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的机遇,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不断提高参与国际经济分工和交换的程度,大胆吸收国外资金、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人力资源,多渠道促进中国经济更大发展,增强综合国力。大力推进科教兴国战略,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把科学和教育放在经济发展的关键地位。“面对经济、科技全球化趋势,我们要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完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发展开放型经济、增加国际竞争力、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和国民素质的提高。” ⑴对于区域经济合作,首先应当认识到其对于更深入促进我国改革开放、发展对外经贸关系和维持稳定良好的经贸环境的重要意义,根据有利原则、互惠原则,在经过充分的经济效益分析和全方位论证之后,制定我国参与区域乃至全球性经济合作的战略。同时要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要做到总揽大局,加速提高本国经济水平。充分、积极、主动地参与和建设对我国利益最大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大力推进“东盟――中国自由贸易区”的谈判和创立,促进制度化的“10+3”合作,积极推动东亚经济合作一体化进程。
2.加强区域货币合作,促进东亚货币一体化
在东亚诸国经济复苏,不断走向繁荣的形势下,各国经济的发展客观上需要加强区域合作,以开拓国外市场,升级产业结构,同时利用本区域的整体力量与欧美相抗衡,争取尽可能有力的经济贸易环境。而且东亚金融危机的冲击也是东亚各国更加认识到加强区域合作的重要性,这也就产生了进行区域货币合作的要求。区域性货币合作与货币一体化的发展将成为维系世界金融稳定的主要基础,东亚作为世界经济重要一极,要享受经济全球化与区域化所带来的利益,进行货币合作是一个不可少的手段,要防范经济全球化可能带来的风险,货币合作乃至货币一体化是东亚的现实选择。随着经济金融的全球化和区域化,东亚各国之间经济纽带联系越来越紧密,东亚各国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复杂,金融风险越来越大。在未来的几十年,东亚仍将是金融危机的高发区。东亚地区无核心货币,易使东亚金融与货币市场发生动荡,潜伏着金融风险。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它对东亚乃至世界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东亚金融危机中,中国承诺不让汇率贬值,其言行一致的大国风范给世界各国留下了极好的印象。稳定和发展东亚金融市场,中国理应发挥自己的重要作用。不仅要夯实自己的经济基础,强化金融监管,同国际金融接轨,加强自我防御金融风险的能力。同时,要参与东亚各国货币和金融合作管理,实行东亚统一货币的工作。“在美国看来,没有中国的参与,任何一种新的亚洲货币基金都不可能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全球体系形成强有力的挑战。在国际政治地位上,中国是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无论是政治还是经济地位,中国都有实力发挥东亚货币合作制度建设的领头羊作用。对于中国来讲,必须做好两件事:一是消除东亚各国对中国的顾虑(担心中国大国主义和中国地区威胁);二是中国必须致力保持物价稳定,货币币值稳定,并以此推动经济增长,赢得国内、国际声誉。”⑵当然,单极领导的东亚货币合作难以进行深层次的合作,中国要联合日本、东亚多国共同努力、共同推进。
3、推进中国经济发展的地缘战略
中国的经济规模和潜在的巨大经济能力能够推进东亚各国共同事业的完成。在推进东亚经济合作、实现东亚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中国经济发展的地缘战略是重中之重。“它包括南北两方面:在南部,建设中国与东盟的经济贸易自由区,积极主导湄公河流域的国际合作开发,推进“克农运河”的开发建设,增进南线海路安全;在北部,将中国的‘环渤海经济圈’建设成为东北亚的产业制造中心和金融投资的中心,使中国的整个东部经济成为东亚经济体系的大陆桥梁和重心所在。”⑶
伴随经济的日益强大,中国对东南亚各国经济影响力明显增强,积极与东盟就建立自由贸易区达成协议,积极开展同中南半岛各国就共同开发湄公河达成一致,由中国主导开发湄公河已成定案。中国同有关各国共建纵贯中南半岛的铁路和水陆交通,开发水力资源等,这将大大改善相关各国的经济地貌,推进这一地区新的经济地缘格局的形成。“克农运河”的修建将大大推动东亚经济落后国家的发展,推进中国、印度等周边国对本地区的经济影响力,在增进东南亚经济安全的同时,进而增进整个东亚经济安全。通过壮大东南亚地区的陆路经济与海路经济,从而形成一个大的环南中国海的经济圈。就东北亚而言,中国地缘经济战略核心在于建设“环渤海经济圈”,全面吸收日韩的产业资源和金融投资,壮大华北经济和东北经济,实现中国东部经济大发展,进而向西部渐次扩展,形成全中国超大市场经济体系。这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战略重心在于发挥中国东北地区经济比较优势,吸引日韩资金技术,使中国的“环渤海经济圈”成为托起中国华北与东北经济的中心,进而形成由中日韩共同参与的“环黄海经济圈”,使之成为西太平洋最发达经济地区。
4、中日合作是关键
中日合作是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关键。两国在资源方面有较强互补性,中国拥有价格低廉、质量较高的劳动力资源,日本有丰富技术和国际资源。日本新一轮经济结构调整是通过和中国的互补关系来实现的。中日两国日益紧密的贸易关系,推动了东亚地区经济的发展,在建立中日韩――东盟自由贸易区过程中,中日两国应以身作则,起表率作用。中日合作不仅对双方都有益,对推动东亚地区经济发展也是非常有利的,只要两国互补经贸关系充分发展,完全可奠定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基础。中日两国关系的调整对东亚地区经济货币合作乃至一体化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可使东亚减少对美国依赖,若两国能像法德在区域货币合作中一样起双领头羊作用,将大大推进东亚货币合作的制度化。中国一贯负责的经济政策、顾全大局的原则立场已赢得世界多数国家的信赖,中国事实上已成为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中坚力量。日本也应该正确认是历史,与东亚国家建立真诚平等的合作伙伴关系。如果中日双方能够就东亚区域一体化进程达成共识,就能在这一进程中起到巨大推动作用。
此外,加快两岸四地经济一体化进程也非常重要。2003年,中国内地先后与香港、澳门签署更加紧密的经贸关系安排(CFPA),为两岸四地经济一体化、中华经济圈形成迈出可喜一步,这是中国加强区域经济合作的新开端,也表明中国政府进一步开放内地的决心和诚意。推动两岸四地经济一体化进程可大幅提升我国经济地位,促进祖国统一大业早日完成。再有,努力同东亚各国加强政治、军事、文化合作,也必不可少。因为经贸交流与合作不是孤立的,它一方面有赖于政治上彼此信赖、军事上消除敌意、文化上互相交融,另一方面又可促进其他各方面要素的稳定和发展。中国作为东亚大国,应以积极建设性姿态参与东亚事务,推动东亚合作,实现政治、经济、安全等各领域全面区域合作,最终走向“东亚共同体”,使之成为世界经济格局中重要一极。
作者单位:河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
参考文献:
[6]杨龙,彭彦强.理解中国地方政府合作――行政管辖权让渡的视角[J].政治学研究,2009,(4).
[7]麻宝斌,李辉.中国地方政府间合作的动因、策略及其实现[J].行政管理改革,2010,(9).
[8]“飞地”之谜[EB/OL].,20130809.
[11]韩文秀,刘国强,王志军,祝丹涛.创新推广飞地经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对广东、江苏探索异地合作共建产业园区的调研(下)[N].中国经济时报,20110713.
[12]刘嘉麟,张培发.广东顺德清远(英德)经济合作区“一年起好步”[N].南方日报,20111223.
[13]中国-新加坡苏州工业园区网站[EB/OL].http:///zjyq/yqgk/201306/t20130625_220324.htm,20130815.
[14]江苏苏州宿迁工业园区网站[EB/OL].http:///ParkProfile/,20131010.
[15]江苏江阴靖江工业园区网站[EB/OL].http:///class.asp?Classid=3,20131014.
[16]邵锋.“飞地经济”:区域经济合作新空间[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0318.
[17]广东顺德清远(英德)经济合作区网站[EB/OL].http:///page.php?Sid=1&Tid=3&Fid=2,20131015.
[18]刘力,白渭淋.区域经济一体化与行政区经济的空间效应研究――基于“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广东“双转移”的政策协同效应[J].经济地理,2010,(11).
[19]叶必丰,何渊,李煜兴.行政协议:区域政府间合作机制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
[20]杨龙,郑春勇.地方政府间合作组织的权能定位[J].学术界,2011,(10).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355(2012)03―0―01
东北亚地区有着较为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经济科技实力较强,市场潜力巨大,发展基础良好,是亚洲经济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二十一世纪我国的经济发展将面临新的形势,因此,积极推进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进程对我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东北亚区域的经济合作进展
由中日韩共同参与和推动的环渤海区域经济多边合作,将是东北亚区域合作中一面具有突出象征意义的旗帜。由于环黄渤海沿岸地缘经济的优势,区域间的经济合作从贸易开始,然后向生产、技术合作发展,由双边关系向多边关系发展,逐步形成更多的合作机制。因此,东北亚地区有望成为亚太地区经济合作中的一个紧密型的次区域经济合作区,将成为21世纪最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合作区和世界经济的新增长点。
二、东北亚区域经济特征与一体化动力
东北亚地区既有市场经济、计划经济,又有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制度,这一地区已经成为世界经济中最具发展活力的地区。
(一)东北亚区域经济发展特征
东北亚区域经济发展呈现了高互补性、高增长性等一些特点,近年来更是呈现一种迅猛的发展态势。一、经济发展高互补性;二、经济高速增长。国际贸易和区域内经济联系加强。
(二)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动力
经济发展的互补性是区域经济实现整合的前提条件,经济优势的非均质分布决定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贸易创造效应的大小。东北亚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梯次结构对于开展地区经济合作具有明显的互补性。东北亚经济合作对内来讲,通过合作充分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和绝对优势,达到双赢或共赢的目的。对外来讲,合作是基于提高本地区的整体经济实力和整体竞争力的这样一种战略性考虑。
三、建立东北亚自由贸易区的障碍
由于东北亚地区形势的复杂性,在加快区域经济合作过程中,遇到了很多的障碍和困难。东北亚地区的经济合作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东北亚地区的政治形势不稳定,特别是朝鲜半岛。国家相互间的信任不够使区域经济合作缺乏稳固基础。
(二)东北亚区域内国家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过大,区域经济合作中虽有互补性,但合作的基础很弱,各国利益取向不同,找不到共同合作的切入点。
(三)双方的投资环境需要改善,目前的投资大多在贸易和饮食服务领域,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生产领域几乎没有。因此,改善投资环境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四)西方散布的“中国”,如何加强交往,增进了解,消除不必要的误解和担忧,排除“中国”的干扰和影响,是双方需要共同努力解决的问题。
(五)东北亚区域外的国家――美国对东北亚地区影响很大,东北亚战略将严重阻碍该地区经济合作的发展。
四、建立东北亚自由贸易区的建议
(一)加强中国与东北亚地区的政治合作
中国主张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东北亚各国在政治上应相互尊重,共同协商;在经济上应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在文化上应相互借鉴,共同繁荣;在安全上应相互信任,共享和平。继续深化睦邻友好,在东北亚各国进一步密切高层交往、完善各领域合作机制的过程中,在涉及各自国家、和民族尊严等重大问题上,要继续相互理解支持,共同构筑面向新世纪的全方位、高水平的睦邻友好和互利合作关系。
(二)加强中国与东北亚地区的经济合作
在经济全球化大潮汹涌而来,中国必须抓住有利时机,积极推进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应该采取如下战略措施:
第一,同东北亚地区所有国家继续建立和保持良好的关系。大力支持并积极参与一切有利于东北亚地区稳定的国际事务,对东北亚地区的持久和平起到促进作用。发展中国与东北亚各国的经贸合作。
第二,积极参与“10+3”地区合作。增强对进行东北亚地区多边经济合作的必要性、迫切性和可能性的认识,积极倡导并大力推进“中日韩经济合作体”的建立。
第三,合理地调整产业结构。在东北亚地区这种多层次、复合式的国际分工体系中,东北地区正处在垂直与水平分工的交叉点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国际经济结构加快重组,会在更大范围内实现技术的转移和产业的传递。
五、结论
本文通过研究经济一体化的历史、建立东北亚自由贸易区的意义、建立东北亚自由贸易区的内在和外在因素以及发展过程中会遇到的障碍,进行总结,规划建立东北亚自由贸易区,并提出一些建议。在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下,建立东北亚自由贸易区对东北亚各国各地区经济发展、地区稳定、人民生活都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一)地区经济增长肯定要受到影响
埃及发生反政府示威动荡的前一天,1月25日的五个星期之后,阿拉伯16个国家股市市值蒸发了1240亿,埃及、突尼斯、利比亚等国的经济遭受严重打击,评级下降。3月初,美国的龙比尼全球经济公司已经将2011年西亚北非地区经济增长预期由原来的5%调低到4.5%,为什么没有大幅下降呢?从地区经济机构和国际经济机构,沙特、阿联酋、卡塔尔这些重要的经济体它的局势,还有经济走向还是比较看好的,无论从股市的表现,或投资者信心来讲还是比较稳定的,想支撑这个地区经济总体保持上涨。
(二)地区国家之间的贫富分化更加严重
最近一段时间油价非常高,在3月份达到116美元一桶。油价保持高位,将使产业国收入增加,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改善民生、完善基础设施和调整经济结构,而非产油国将面临成本上升、资金短缺,推动通胀加剧、食品价格上涨、粮食危机加重,从而加剧和引发新一轮的危机。
(三)阿拉伯国家的经济政策将出现起伏
在政策方面阿拉伯国家将更加注重引进资金和技术,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阿拉伯国家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和创造就业的任务更加迫切。前一段时间利比亚、阿拉伯出台了一些改善民生的措施。目前由于美法英军事介入利比亚,利比亚局势如何发展引发人们关注。
经济政策的调整、改革开放和保护兼有。一方面阿拉伯国家保增长、促就业、惠民生政策力度加大。比如像沙特一千多亿美元的资金投入到增加就业当中来。阿拉伯国家主要是依靠石油、依靠能源,经济结构比较单一,为了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创造新的就业机会,阿拉伯国家能够继续坚持改革开放,加大吸引外资的力度。上世纪90年代多元化的主要领域是石油化工的加工,旅游、金融、服务业。现在在海湾国家、产油国里面,服务业GDP比重也是相当高的。
保护本国产业和当地就业的倾向更加严重,外资企业的经营成本将面临着上升,比如像埃及发生政府更替以来,埃及当局准备将最低工资标准从400埃镑提高到1200埃镑,大概一美元换六个埃镑。总体上看,随着阿拉伯国家政局不断变化和演进,他们的引资政策将出现时松时紧、外松内紧的可能。
二、地区局势的动荡对中国和阿拉伯国家经贸合作的影响
(一)近期的政治风险将直接威胁到我们企业和项目的安全
在利比亚我们项目遭受重大损失,如果多米诺骨牌效应传导到阿尔及利亚、约旦,我们人员机构比较多的国家,这样我们会面临更大的损失。现在我们在阿尔及利亚的人数大概是3.5万人,约旦大概7千人。目前中国在利比亚承包的大型项目一共有50个,涉及到合同的金额是188亿美元。由于当地政局动荡,大部分中资企业人员撤出之后,对于项目的进展和中资企业的经营状况造成了相当大的影响,所以建立有效的海外投资安全保障机制尤为重要。
形势恶化对我们在建的在谈的承包工程和产业转移项目会有影响,我们对阿的海外业务可能会出现一定的下滑。2010年在工程承包领域的合同额出现一定额度的下降,今年恐怕幅度会稍微再大一点。比如像在埃及的中资企业,他们对市场预期普遍调低了,业务在收缩或者占据投资的计划。现在穆巴拉克下台以后,埃及的开罗成了示威之都,很多行业发生罢工,要求增加工资。在埃及的中资企业一度面临劳资关系紧张,给当地员工加薪10%到20%。当地员工对提高工资、改善福利待遇诉求使企业经营成本有所上升。
政局动荡造成北非地区部分采购商因经营困难卷货逃走。短期内的贸易应该谨慎面对,防范贸易风险。
(二)地区局势的动荡对我们经贸合作的长期影响
1. 能源供应可能会趋紧。利比亚石油产量下降,油价上升,我们原油进口的成本有可能进一步增加,如果巴林形势再出现一些变化的话,对沙特将会产生重大影响。沙特原油都在东部,也是什叶派人口比较多的地区,局势有待进一步观察。如果沙特受到影响,将对我们的供应产生影响。2010年我们进口沙特原油4464万吨,占我们总进口的18.7%。
2. 出口增幅可能放缓,甚至下降。这次出现动荡的埃及、约旦、利比亚、阿尔及利亚这四个国家,占我们对阿拉伯国家出口的比重是22.6%,超过五分之一。阿联酋是一个转口中心,2010年我们对阿联酋的出口是212亿,占阿拉伯国家出口的33%,将近三分之一。地区动荡不仅会影响到我们对这四个国家的出口,可能还会影响到我们对阿联酋的出口。
三、地区局势动荡之后市场出现一些新的机遇
虽然现在面临动荡的局势,但需要我们正确看待和分析今后局势的发展。中阿双方合作的基础较好。近年来中阿合作发展迅速,联系紧密,今后无论是阿拉伯国家政治体制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民主化进程如何演变,他们加强对华经贸合作,分享我们的发展成果,促进本国经济发展,这个大的方向是不会变的。一旦政局稳定下来,就会出现一些新的机遇。
(一)第一个机遇:阿拉伯国家与我们开展战略性合作有所加强
从一般的商业合作到战略合作的意愿加强。西方抛弃穆巴拉克,令海湾国家失望,在战略伙伴的选择上向东倾斜。同时阿拉伯国家寻求稳定的外部支持,充分发挥本国的资源优势,加快推进产业多元化的愿望更加强烈,对我们资金、技术和经验,借助的诉求有所提高。
有北非的国家提出来,加强和我们在矿产开发领域的合作。摩洛哥是磷酸盐的主要产地,上游开发领域一般是不对外开放的,他们提出来希望在已有的贸易合作基础上,中国企业能够在矿业开发上加强合作。此外在农业、制造业、高技术人才交流领域我们也迎来战略合作机会。
(二)第二个机遇:阿拉伯国家的私有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