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0 17:14:5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土地规划类型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F301.23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9-4-2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土地的占用量不断增多,因此如何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对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非常重要的。目前无论从国家整体上看,或者从建筑施工的微观角度,我国的土地资源利用效率都存在低下的问题,如何加强土地规划与管理,已经是一个热点问题。由于我国目前土地规划与管理上存在不少缺陷,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有效的促使土地资源利用率的提高,并且对建筑施工过程中如何强化土地规划和管理进行分析,从微观角度提高土地的资源利用率。
1土地规划与管理动态监测模型
针对目前的土地利用形势,构建土地规划与管理的动态监测模型,有助于加强土地规划和管理,做到科学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我国目前的土地利用存在以下缺陷:总量大,人均少,耕地压力大,非农建设占用地面积急剧上升,占用耕地面积大,对于土地的管理和规划模式是粗放型管理,不利于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使用。作为我国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自然环境资源,如何解决人口和土地之间的矛盾,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利用动态监测模型对土地管理和规划进行研究,利用动态变化的直接驱动力,将各种监测数据纳入变化模型中,模拟土地规划与管理的动态变化。
1.1模型的基本原理
土地规划与管理动态监测模型是一种数学模型,这种系统方法通过建立一定形式的数学模型来对土地的利用效率进行动态监测,这是一种全新的土地利用研究途径。根据土地利用过程中产生各种变化的原因、过程以及其对人类和社会的影响,对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进行分析。构建该模型主要根据以下两个基本原理。
首先,是模型驱动力的综合性。土地利用与土地规划管理之间的联系是非常复杂的,而造成土地利用率低下的因素是非常多的,主要包括人口、技术水平、富余程度等方面,其中对于土地规划管理的失误、经济的变化等因素对于土地利用率的影响最大,对于土地利用效率有影响的各个因素之间通过管理与规划而相互联系,它们的作用是相互独立的,但是由于规划管理的效果使它们具有交叉相互作用。根据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构建动态模型,结合现实的土地管理与规划,将这些因素进行综合,对土地利用与规划管理之间的变化进行预测。具体如图。
其次,是关于土地利用变化的规模相关性,这种相关性是指土地利用的变化中的各项因素与土地规划管理具有一种紧密相关联的特点,不同的管理规划形式,会表现出不同的因素形式,土地利用变化会受到不同规模尺度的因素影响而表现出不同的形式,因此,对于土地利用的动态分析,不能根据小尺度规模层次的土地利用变化进行累计,同样不能使用大尺度的土地利用变化模型来对小范围的土地利用动态进行预测。只有根据测特定的区域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选择适合本地区的模型,才能准确的把握土地管理与规划对于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影响。
1.2土地利用变化动态模型的空间意义
土地最直观的特地在于其在空间区域的固定性与独特性,因此对于特定区域(国家整体也算是个区域)的管理和规划会造成其空间形式产生定性或定量变化。通过对土地利用的空间变化分析,才能更准确的认识土地利用与土地规划与管理之间的动态演变过程。例如在郊区一家工厂被改造为耕地,或者郊区一片耕地被改建为一座工厂,同样是相同面积的土地,两者之间或许在面积上相互抵充,但是通过空间分析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
GIS空间分析技术对于土地利用变化动态模型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叠合运算和空间统计分析对于各个土地的利用效率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对土地的为转移部分、转移部分和转移去向进行分析,识别新增部分和来源。通过对这些结果的分析,可以看出土地规划与管理对于土地的利用率是否有促进作用。
1.3土地综合规划动态模型
由于土地规划与管理会促进土地利用产生变化,对于特定时段,根据土地利用类型的转移,对于变化过程进行分析,反映该区域内由于规划的作用导致土地利用变化的剧烈程度,有助于更加合理的设计土地管理与规划方案。某一研究区的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表达式为: LC= ni=1ΣLU i-j 2ni=1ΣLUi × 1T ×100%;LCT= ni=1ΣLU i-j 2ni=1ΣLUi ×100%。其中:LUi为监测起始时间第i类土地利用类型面积,LUi-j为监测时间段内第i类土地类型转为非i类(即j类,j=1…n)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T为监测时间段长,当T的时段长设为年时,LC为该研究区的土地利用综合年度变化率。 “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对预测未来土地利用变化趋势也有积极的作用,在计算区域土地利用总体的变化速率是适用和有效的。
1.4土地规划管理的空间尺度转化模型
由于不同的管理规划对应着不同的利用模式,因此对于区域土地利用的模式应该有助于当地建设,并且能够改善区域尺度的土地生态问题。这种规划模式才能有助于解决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并且促进土地使用率不断提高,促进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不仅要从宏观上对区域尺度的土地规划模式进行研究,还要从微观角度对小尺度的土地规划模式进行探讨,国家整体的土地规划对于各地区具有指导作用,但是不能硬性的将这一规模尺度应用到以下各级的规模层次上,某一规模尺度上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驱动力机制在更大或更小的范围内可能表现得不明显或根本不适用在不同空间尺度上,土地利用结构与土壤养分、土壤水分、水土流失的影响机制并不相同,中小尺度上的研究成果并不能满足大尺度综合治理与开发的需求。
未来十年是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重要时期,但同时也是受制于土地资源最严重的矛盾凸显期,从宏观上看,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期,需要不断深入城市化和工业化,因此土地资源瓶颈就更加凸显,在确保一定的耕地面积的前提下,如何提高农业用地和城市用地的效率是一大问题。其次,由于人口压力的家具对新增建设用地形成刚性需求。再次,由于经济发展趋势过快,各个地区的用地效益差距较大。最后,为了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样面临着用地资源的匮乏,根据土地规划与管理动态监测模型,研究土地资源合理规划和管理,对于土地提高资源利用率和技术发展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2宏观层面的土地规划与管理
宏观层面的土地规划与管理,根据管理与规划动态监测模型属于整体较大尺度的规划和管理,目前我国土地规划与管理上存在不少问题,耕地整体被滥用、管理混乱等现象屡见不鲜,从整体上看,我国目前土地利用率不高的原因有两个方面,其一是规划方面存在问题,其二是管理方面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对我国宏观层面的土地管理和规划进行改革。
2.1缩小指令性规划范围
从土地规划与管理的动态监测模型进行分析,我国目前应该缩小指令性规划的范围,而逐步扩大分区管制的独立效能。由于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的加大,应该逐步实现各个地区对于诸如农田水利或省级重点建设项目的分区管制。根据市场实际情况,随行入市,不再将各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纳入国家整体的土地占用年度计划,而对于省级重点建设项目应该报经国务院审批,这些类型的用地应该减少计划管理,将这些用地纳入计划管理的范畴内,往往会对区域内的其他因素造成很大的冲击,造成土地利用率的下降。
2.2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用地的规划
目前,有许多专家认为应该将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用地纳入计划范围,这种意见是不合理的。因为这会加剧计划与市场之间的矛盾,由于非农占用低计划会扩展至农业内部用地,指令性计划将会扩展至整个农业生产结构用地的调整,对于农业结构的调整其主要目的在于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对于粮食的播种面积主要由市场和政府经济部门共同调节,近年来供过于求的市场趋势使得这种调节模式发挥着巨大的潜力,而如果再次将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用地纳入计划范围,就会造成越管越乱的情况,我国政府对于非农占用地的宏观管理已经稍显牵强,再对农业结构进行调整,就会丧失规划的有效性。
2.3增加规划与管理的市场弹性
我国目前正在不断的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但是除了要坚持市场调节的作用外,还不应该摒弃计划管理,要坚持在特定领域采用计划指标,对于如招商引资等情况而导致的较大缺口,如确有需要可以允许地方在一定幅度内使用计划外指标,使用计划外指标要经过省级土地管理部门批准,而对于用地较多时,则应上报国务院批准。
3微观层面的土地规划与管理
现今社会发展对于土地的依赖性日益加大,特别是那些占地面积特别大的企业,每年需要新增大量的建设用地,本文举油田企业的土地规划与管理为例,分析如何加强对土地利用的规划和管理,促使土地节约集约使用。
3.1完善土地资产管理机构
对于占地面积较大的大型企业来说,应该设立专门的土地资产管理机构,加强土地资产管理队伍的建设,通过组织专业化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严格遵守土地管理法,并且根据行业的自身特点,制定相应的监督运行机制,土地资产管理机构应该对土地资产的开发利用进行分析,加强可行性论证,深入市场和环境进行调查,做到决策科学,管理有序,规划合理。
3.2土地使用集约化
由于类似油田企业要占用很大的土地面积,并且土地新增数量逐年加大,通过集约化手段对于提高土地利用率有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充分利用信息化和自动化手段降低土地的使用量,尽量做到节约用地,降低成本。在保障油田正常生产的前提下,尽量选用劣质地和未利用地,而减少占用耕地和农田。并且要保障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尽量减少土地污染,地方政府部门要提高工业用地利用率的门栏,具体如下案例:
同样是大型占地的建设项目,环城公路的工业项目和不符合区产业导向的现有工业项目应该严格进行控制。萧山区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提高工业用地利用率的若干意见》,工业用地利用率门槛再提高,新建工业项目的容积率由不得低于1.0提高到不得低于1.2,上限由2.0提高到2.5,非生产性用地控制在7%以内。
3.3实施土地资产信息化管理
大型占地工业企业要对土地资料做好统计、填报和等级等资产管理的基础工作,定期清查土地资产,深入实地现场进行核实。其次,要健全土地资产信息档案,一地一档,完整保存原始材料。最后,应该分类存放,专人负责,做好借阅和查询等后续服务工作。
4小结
土地的利用率对于国家整体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如何加强土地的规划和管理,对于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是非常关键的。从宏观与微观两方面进行阐述,对于国家和区域整体的土地规划与管理进行分析,并且从微观的角度,对于施工过程中如何通过加强规划与管理来提高土地利用率进行概况,更好的促进建筑产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土地是一切生物繁衍生息的摇篮,人类的一切生产活动都是以它为载体的。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环境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尤其是土地的规划利用后对环境产生的影响评价更是给予极大的重视。当今社会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数量也随之快速增加,在对土地的合理利用和规划中,要注重其对环境影响的评价,有助于进一步做好生态建设。
一、土地规划中环境影响评价的意义和必要性
虽然我国的社会经济在不断的向前发展,同时也面临很多环境问题,比如泥石流、沙漠化严重、水土流失以及酸雨等问题。但是在实际的生产生活中人们往往忽视对生态环境的建设,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对土地的利用没有考虑到其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最终导致了一系列严重的环境问题。正确的做法是,在进行土地规划时规划过程和其对环境影响的评价要密切的配合,经过探析得出有利或是不利的影响。
对土地进行规划主要是对土地资源以及其用途的组织再利用,这样就会打破其固有的状态,对环境必然产生有利或是无力的影响,进而使当地的生态环境或是人们生活质量受到一定的影响。土地在规划利用前要采用科学的依据,全面、理性的分析研究,以便使土地规划和环境协调发展。
1、土地利用规划对环境的影响深远。它对环境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并且也是日积月累的,甚至有可能造成不可逆转的后果。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如果是不计环境破坏后果的,很可能引发滑坡、泥石流,甚至给生物的多样性造成严重的危害,也容易引发水资源的枯竭。因此,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以科学性为原则,科学合理的利用和开发土地资源往往对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样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也有积极的影响。
2、土地规划与环境问题密切相关。近些年,虽然我国政府十分重视土地利用规划和生态环境建设,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但是生态环境问题依然存在。我国的生态环境建设任重而道远,目前较为严重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①水土流失现象严重;②土地干旱严重,沙漠化现象不断扩展;③生态环境恶化,耕地面积在不断减少,人类的居住环境受到严重的威胁;等。
二、土地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1、目前我国只是着重于小区域范围内的对土地规划的环境评价,主要考虑的是土地建设对当地的土壤、地质酸碱度以及水质等方面的影响,只是很小范围内的影响,所以,仅仅靠这些方面的研究成果很难对其影响进行大范围的研究。
2、对于负面影响没有有效的治理措施。环境保护评价的重要内容就是通过预测评估,对不同的土地规划中可能产生的有害影响提出相应的措施。但是目前存在的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这些措施只是存在于评价结果中,缺少对实际解决措施的专门研究。我们应该了解的是土地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面对的问题是比较复杂的,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并且深层次的探究土地规划给环境带来的各个方面的影响,在这过程中,要善于利用科学的理论成果,比如可持续理论、地质环境学、生态学等,进行深入的、全面的综合分析。
3、目前的情况是,土地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还没有形成系统的体系,人们对此没有形成普遍的共识,所以,这就使这项研究变得更加紧迫,急需要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对于不同类型的土地规划要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多层次、多因素全方位的进行考虑,这样才能使土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更加的科学、合理。
三、土地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
在国内外已积累了丰富经验的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做法,就是综合评价前需要对建设项目的环境要素的影响程度进行分析。土地规划的环境评价可以借鉴国内外比较有效的针对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和理论,举例子来说:回归分析法、加权比较法、灰色预测、有无对比法、费用效益分析法、有无对比法以及敏感性分析等。
土地规划利用环境影响评价可以依据区域范围的大小,把图形叠置法和指标法紧密结合的方式。图形叠置法主要反映的是土地规划的空间布局变化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而指标法主要体现的是土地结构数量变化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国家级土地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的研究范围比较广泛,可以着重采用指标法。
四、土地规划的环境评价的类别
土地规划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即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项目规划。根据以上类别可以把土地利用规划环境评价相应的也分为三种类型。具有全局性影响的规划就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它居于最高位,是其他两项规划的主要依据;实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手段便是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和项目规划这两项规划,这都是一些经常性的工作。
五、土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对策
我国的土地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存在着巨大的挑战,主要表现在环境指标数据的定量化和难获取性以及我国土地规划指标自身的综合性这两大方面。我国的土地规划利用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刚刚起步,还属于探索阶段,在很多方面的研究都需要进一步加强:
1、建立相对完善的土地规划利用环境评价的指标体系和基础数据库。土地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数据库有广义和狭义之分,那么从广义上来说主要有四大类型,即土地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库、土地规划利用数据库、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土地生态环境本底数据库。
2、对于土地规划环境评价的应用基础要强化研究。土地规划环境评价是一门应用性科学技术,而基础数据的质量和数量、评价方法的合理性、评价指标的科学性这三大方面是评价效果的主要依据,除此之外,对土地规划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土地评价的方法研究都极其重要,因此,对这些方面的研究和探讨应该进一步加强。
3、土地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是需要多学科之间的密切配合的,与此同时也要积极鼓励公众参与进来。多学科人才,多学科知识,多学科的力法的结合才能对土地规划的环境影响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的需要,土地的使用主体要积极的参与到对土地的规划利用中来,这就是要提高公众的参与热情和参与意识。
4、对土地规划的环境影响的评价方法的研究应该进一步加强。众所周知,土地规划的环境评价涉及的范围比较广,也比较宏观,所以导致很多定量指标的获取存在一定的难度,结合案例的研究探讨规划的方法,然后在对比、分析不同评价方法适用性的基础上加以采用。
土地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对于我国来说是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关于它的评价方法、评价体系、技术方法等各个方面都处于探索阶段。本篇文章主要是对土地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的必要性、现存的问题以及对应的解决措施加以简要的论述,希望可以对我国的土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有所助益。
参考文献:
[1]朱新华,贾燕,侯湖平.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6,23(2):97-99.
[2]陈龙高,陈龙乾,杨小艳.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09,11(6):27-28.
0、引言
我国政府于2004年颁布了《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标志着土地规划政策开始参与到国家的宏观调控体系当中来。之后学术界从可行性、必要性、局限性以及目标和手段等各个方面对之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但是其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值得人们探讨。
1、当前城市土地规划宏观调控关系存在的问题
1.1 规划方法亟待创新
规划方法的合理科学是确保法律调控规划得以执行的技术保障。在当前土地规划的法律体系当中,对规划的设定方法主要是采用定性的方式,以经验判断作为基础对各种用地指标进行判断和划分,然后结合各种数据,对土地的供给与需求做出总体的平衡。而人的认识与判断是有局限性的,在判断的过程中必将受到部分理性的限制作用,而土地规划工作则涉及到经济、自然和社会等隐私,单凭定性指标难以做到合理科学。从这个角度来看,规划方法亟待创新。
1.2 城市土地利用的总体规划乏力
从近些年来看,部分城市在进行城市规划编制过程中,出现了城市外延拓展过快,导致土地总体规划被突破,大量的农用地被占用的现象。而对于土地利用的总体规划却对城市的这种不合理拓展却没有一个很好的制约作用,导致城市土地的供给出现较大的问题。这主要表现在这样两个方面:其一,没有对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的总体规划不一致时,城市规划者有对土地规划修改的义务和效力,导致很多无效的城市规划依然在实际中得到了执行;其二,土地规划制度和法律对土地总体规划与城市土地规划之间的关系予以明确,即所谓的“衔接”问题没有得到应有的界定和分析,导致城市的建设用地与界定规模之间存在较大偏差。
1.3 针对土地利用分区规范的法律制度不够完善
根据土地功能的不同,土地管理法可以将土地分为建设用地、农用地以及未加利用地三个基本类型。因此,在进行土地用途分区的过程中主要是根据土地利用规划来进行的。我国当前的土地用途分区主要目前依然局限在县级土地利用分区方面,且分区的方式也较为粗放与简约,不能够将土地分区精确的反映出来。在技术层面,当前县级规划图纸所采用的比例尺主要是0.002%,而乡镇规划图纸采用的则是0.01%,规划得到的土地类型接线在实地处难以得到有效的辨认,在进行土地用途管理的过程中必然存在着对应的产权纠纷。
2、加强土地规划参与到宏观调控关系的若干策略
2.1 优化土地供应模式,促进集约使用,减少土地突破压力
(1) 改变目前的土地出让模式,采取竞争单价的出让方式
例如,在对城市中的某一个工业用地区域,可以此阿勇竞价的方式,在各方面条件都满足要求的前提下,由出价高者获得土地使用权限,其他用地也可以按照这种方式采用竞争性的竞价方式。这种方式有利于实现土地的集约使用,在充分保证土地价格的基础上优化了土地的使用模式,体现出来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作用。
(2) 采取弹性出让期限
当前出让期限绝大部分都是按照最高的出让年限来进行的。在出让的过程中可以按照各个行业的不同特点来采用弹性的出让期限。例如,可以打破工业用地50年的最高出让年限,根据工业部门的各个不同类别将之分为10年、20年和30年的最高期限。同时,根据各个行业生命周期的不同,将工业用地的出让周期予以素偶氮。这样可以有效的缩短工业用地的出让年限,加快工业用地的循环速度,减少对土地新增的需求。
2.2 对规划内容进行优化,理清与其他规划间的关系
土地规划的主要目的在于合理的对土地利用加以统筹规划,达到保护耕地,限制建设用地的无序扩展。所以,应该根据土地的总体需要来对土地进行总体规划及编制,通过精简的内容来提高规划的针对性与目的性。城市规划应该与土地规划衔接起来,避免不必要的重复。例如,可以减少土地利用分类,将土地进行明确的分类,减少土地的浪费。对于那些需要保护的耕地和林地则将之划分为非建设用地,提高用地的整体性,避免将土地规划确认为万能规划,包括所有的用地规划内容。
2.3完善土地利用,提高其可执行性
对于城市土地利用的年计划是执行土地总体规划的一个重要途径,应该对其内容和协调性进行统一,加强利用计划对土地规划的支持作用。
(1) 统一两者的内容
土地的利用计划应该体现出土地规划当中的绝大部分指标,例如农用地的转用指标、耕地红线指标、土地开发与整理指标等各方面的内容,确保两者在计划方面一致。
(2) 弹性计划与刚性规划并行
土地的利用计划是以年度为期限进行管理和编制的,所以应该具有一定的弹性,其指令性,也就是说刚性不能过大,这将导致其执行难度下降。有些地方政府为了拉动经济的增长,有时会触动一些指标,诸如占用耕地等。这时,增加土地利用计划的弹性也是十分必要的。政府可以通过预定年度计划来对本辖区中年度用地指标进行明确,然后将该指标与实际用地需求进行比较,并适度进行微调,维持5年内指标的基本平衡即可。
结语
我国正处于城市化的高速发展时期,各个地方政府应该根据本地区的城市发展规划来对城市用地进行积极的规划,这样才能在保证城市发展进程的过程中确保土地不会被浪费。
1.土地规划整理的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均耕地面积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现有的耕地很多还缺乏灌溉措施与抗旱能力,农业产量不高,为了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必须对现有土地结构进行统筹规划;实施山、田、水、路、林综合治理,配套、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改善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土地生产能力和土地利用效;优化配置土地资源,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条件;调整土地产权关系,保护土地权属主体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
2.土地规划的基本任务、规划原则与目标
2.1土地规划的基本任务
土地规划的基本任务包括:分析土地利用基本状况,包括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适宜性分析、土地利用潜力分析、水资源平衡分析等; 制定项目区土地整理的目标、任务和方针;确定项目区土地利用方向、各类用地的数量及布局;确定灌排方式和主要工程的布局;通过技术、经济论证,确定规划方案;拟定规划实施和管理的相关政策和措施。
2.2土地规划的规划原则
为了确保规划目标的实现,结合项目区的实际情况,应该遵循如下规划方针: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合理布局和布置各项工程,改善土地利用条件和土地质量,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实现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因地制宜地确定土地利用的方向、各项工程的规模及其配置,提高规划设计的可操作性;政府决策与公众参与相结合,调动广大力量充分论证规划方案,使规划更加有效合理。
2.3土地规划的规划目标
土地规划的目标是通过土地开发,提高土地利用率;通过土地平整和完善田间道路系统,为合理布局各种农作物,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提供良好的土地条件;合理配置灌排系统,增强农田水利设施排灌功能,提高灌溉保证率,提高耕地的潜在生产能力;通过改良项目区土壤肥力,提高作物产量,增加农民收入,使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通过营造水土保持林,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改善农田生态环境。
3.土地规划的关键技术问题分析
3.1土地适宜性分析
对规划区内待整理的土地,在分析评价过程中,把土地利用现状、土壤理化性状、气候、植被、地貌、海拔、排灌条件、开发改造条件、位置等作为参评因子,通过综合分析,确定其开发改造方向。评价采用实地调查法、主导因子法和相关因子参考法进行。以坡度、灌溉、土壤厚度为主导因子,坡度小于25°的、能灌溉的以开发改造为水田为主;其中一种或数种因子达不到要求,以开发改造为旱地为主。土地复垦的,以土壤类型为主导因子,灌溉条件、周围耕地类型为相关因子进行综合评价。
3.2水土保持措施分析
3.2.1水平梯田修筑
水平梯田的修筑完全改变了地表的坡度,农民在田面内部耕作时通过人工修筑土垄,改变了坡面径流的流向。虽然在实施过程中扰动表土层可能造成一定水土流失,但建成后,不但不会引起新的水土流失,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能起到保土、保水、保肥的作用,更不会出现土地沙化、盐渍化的不良状态。
3.2.2种植农田防护林
对于项目区存在水土流失及风害影响的要规划种植防护林,选用经济树种,一般可沿田间道两旁种植白杨等形成基本农田防护体系,起到一定程度上防治水土流失及风害影响的作用。
4.土地规划的总体工程布局以及其技术要求
4.1土地平整工程
土地平整工程的主要内容是将现有荒草地及滩涂整理开发成耕地,对所有耕地进行局部平整,形成便于机械化作业的田块,山区和丘陵地区则形成梯田,梯田田面走向基本沿等高线方向布局,小弯取直,大弯就势。水平梯田局部平整根据坎高和地形坡度确定田面宽,采用挖高填低的方式,平整成层层梯地。水平梯田原则上要求田块标准100m×17.5m,梯地田坎层差在1.5m。格田内部相对高差不超过±10cm。规划旱地为坡式梯田,每2m等高距布设一埂坎,埂坎顶宽30cm,高30-50cm,田块长150-200m,宽度依地形坡度而定等高沟埂采取挖沟筑埂,埂在上、沟在下形式。土地平整工程要在保护环境、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节约投资的原则下,保持水土、尽可能地增加有效耕地,还应该符合农作物耕种的要求,以及自流灌溉、自流排水的要求。
4.2农田水利工程
农田水利工程必须结合规划区作物需水量以及地势、降雨等综合考虑水利设施布局及分布。按照《土地开发整理标准》规定,结合实际状况,规划设计灌溉保证率采用P=80%,排涝标准为10年一遇24h暴雨(124.3mm),水旱田1日排干。根据气候、地形、地貌、土壤等特征,确定项目区整体灌排设计方案,结合梯田工程完善蓄排设施,以达到提高灌溉保证率,涵养水源,保水保土,减少水土流失的目的。排灌渠系总体布局采用“沟2路2渠”模式依地势布设,排灌分家。灌溉输水工程实行自流灌溉,通过各级渠道将水引自田间。排水工程有截洪沟、排水沟及交叉建筑物。以天然沟道为承接系统,结合田面平整工程布局排水沟,实行自流排水。
4.3道路工程
为了满足农民出行、便于田间作业与田间管理,设计田间道路工程。一般考虑田间道和生产路两个级别,其中田间道主要为农产品及货物运输服务,路面为厚碎石,路面宽4m,对原有田间道加以修复,部分盲段新修田间道,使所有田间道相贯通。田间道多沿等高线进行布线,田间道路纵向坡度一般不大于8%。生产路主要满足人工田间作业和管理的需要,沿原始地面设计路宽110m,碎石路面,沿着渠道铺设,每隔200-300m布设一条。
4.4农田防护工程
本项工程内容主要是兴建防护林带,涵养水源,减少水土流失,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包括改造现有的疏林地,营造水土保持林和护路林、田埂植草等。坡度大于25°的陡坡地进行生态林建设,并对田间道路和沟边进行防护林建设,在田坎基部用石砌,其上采用水泥圈护坡,以保持水土。
4.5防护林工程
为了减少风害、改善农田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项目区沿田间路布置防护林带,以涵养水源,保水保土。根据当地的气候、土壤等条件,结合当地经验,一般可选用白杨、泡桐防护林带,间距4m。
总之,土地规划整理是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目标,对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进行配套建设,对用地结构进行优化配置和合理布局,以充分挖掘土地潜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为目的所作的安排和布置。土地整理是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提高土地质量,促进土地集约利用,实现耕地数量保护与质量保护统一,落实基本农田保护制度的重要手段。它对于缓解人地矛盾,改善农业生态条件和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现代化建设,发展地区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一、土地规划管理作用分析
1.确保土地得到充分使用。对国有土地进行固化可在罕间结构和经济结构范围内对土地进行合理使用,可增进区域与工业之间的协调性买现人、土地、经济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经过土地规划与管理既可以维护基本农田的使用面积,还可以创造良好的社会发展条件构成可继续的、生态化的土地使用环境科学、标准的土地规划与管理还可以进一步进步土地的使用率和经济结构的合理性防止土地资源的。
2.加强土地用途管制。土地资源是有限的,而人均土地面积少又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对土地用途进行管制。可以在土地管理法和相关条例的约束下,按照经济发展需求对土地性质进行分类如将土地资源分为农田用地、建设用地、生态环境保护用地等。这样能够限制和引导不同类型土地资源的利用在经济建设、耕地保护以及生态环境保护三者之间建立平衡点达到既保护又发展的目的。
3.促进土地规划与管理制度的完善和创新。土地规划需要经过较长的时期才能够体现出效果,且其受投资、人口、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较大不同地区和不同万案之间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对土地进行规划管理可以在买施过程中不断总结当前经验指导后续使用的进一步完善和土地规划手段的进一步创新。
二、实施城乡规划土地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城市规划不合理的使用土地,会对规划的实施造成影响。一方面,现有的土地无法满足建设的需要,农村耕地面积不断的减少,但是建设面积却是一直在扩大。很难控制村庄、城镇和其他非农业用地的情况。另一方面在现行土地的规划上还存在很多的不足。普遍的存在征用土地的行为,对征收土地的补偿费用远远低于土地本省的价值,导致土地的收益上存在不足,让农民的利益受到破坏。土地在市场中的价格和征用的价格存在很大的悬殊,使得土地不规范的流失,土地的使用权也变的模糊不清,导致土地无法得到有效的利用。伴随社会的发展,物价在持续上升,很多的农民不得不进城务工,农村的土地得不到利用无法发挥其价值。城乡规划不仅能够带动城乡经济的快速发展,还能帮助区域人民发家致富。现在土地竞拍的方法给房地产开发商们有目的的抬高土地价格提供了机会,建筑商们也是为了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没有合理规范的使用土地,这样的土地规划和城乡规划之间就会产生矛盾,阻碍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三、“两规”的差异
土地规划和城乡规划不管是在编制还是在实施上都是分别属于不同的行政管理部门,并且在一些原则问题上也存在矛盾,比如土地利用和土地利用规模等。“两规”在实施时既要相互结合但是由于之间的差异很难有效的衔接。一般土地规划和城乡规划都是当地政府进行组织,一些地方的经济发展速度和规模过快,导致城乡规划无法顺利实施。当地政府为了表面上的发展,没有计划的进行城乡建设,降低土地利用率。一般会有两方面的原因造成土地利用规模不能满足城乡规划的发展:一是两方面没有良好的协调性,不能直接有效的控制土地利用的总体规划;第二两者在工作思路和管理方法上存在不同,造成土地规模不能满足城乡规划的用地需要,当地政府有没有进行协调处理,最后只能造成耕地的破坏。
四、土地规划管理与城乡规划实施之间的关系
1.以土地管理为核心,推动城乡规划的科学发展。增减挂钩政策是村镇建设项目中用地规划中的一种有效方式,能够帮助调整城乡结构,提升城乡经济发展。在城乡建设中在用地中增加挂钩能够增加农村土地利用率,将农民的居住情况由分散向集中转变,将城乡布局进行优化,在保障耕地正常的情况下缓解城乡发展之间的矛盾。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增减挂钩政策的实施中可能和一些农民的意见出现冲突,为了化解冲突就必须建立土地规划和管理的政策,对增减挂钩政策的效能进行明确,也让土地使用和城乡规划更加有序的开展。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对土地的用途定位和产业发展定位进行适当的调整,保护耕地不被破坏,保障农村劳动力合理的转移,加强城乡规划的可实施性。
2.新增建设用地计划与城镇建设用地有序扩张。目前的土地规划有新区扩张和旧城改造两种模式。对城市扩张进行控制加强土地利用率。像是开发区、小城镇可以通过扩张的方法进行城乡规划,在大中城市土地资源缺少在使用上要进行控制,对新区扩张和旧城改造进行协调,对当地城乡发展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控制建设用地量,对规划方案中的经济结构和土地用途进行重点研究,在实施规划之前对发展的重点和用地的类型进行区分,落实集中产业和集中居住等方案实施情况。
3.拓展土地规划的深度,在规划与实施之间搭建桥梁。对于一些不完善不合理的土地规划方案会影响城乡规划的发展,造成城乡建设和土地储备方面的战略性和欠缺性,严重的甚至会导致基础设施不足,降低城市功能,对城市生态进行破坏等情况。为了有效的提升土地利用和城乡规划的实施效果和整体质量,需要制定完善的土地管理规划,最大程度的发挥土地储备的引导作用和调控作用,加强土地调控在宏观层面上的意义。将土地利用和城乡规划之间的联系为中心,将功能作为依据促进城乡规划的实施。土地规划的合理性需要有完善的政治、明确的用途、详细的内容,这样才能保证城乡规划的顺利实施。当然有了合理的土地规划还需要现代化的信息管理手段,提高土地规划的运用效果,节约资源降低投入成本。政府和社会要加强对土地规划方案的评估,用更加先进的理念将土地规划和城乡规划之间的关系进行统一协调。4.“两规”协调性发展。伴随经济体制的不断增长,规划管理部门需要认真研究出新的规划方式来适应目前的形势。这样也就应运而生了区域协调发展、城乡规划等新型的规划方式。在这种特殊的经济体制下需要建立“两规”发展机制,并且在实施中总结经验不断改进和完善,建立起环节制度化和沟通信息化的模式。为了保障两个规划在实施中的协调统一,可以采用一下措施:(1)建设区内的建设项目需要在审批土地利用规划和建设为前提的情况下进行。(2)城市不仅是人们的居住和活动场所,也是丰富人们精神文明和弥补人们人文资源的重要地区,有地质灾害隐患区域和大量的水资源保护地带在土地利用中都要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对城市规划建设区进行限定。(3)在进行限制建设区需要和乡镇和农村管理土地归属权的单位部门进行事先的沟通,达成共同协议。(4)将限制建设区的划定和管理条例直接上升为当地政府的条令,并制定对应的实施方案,提高各类开发商保护生态资源的意识。
结束语
总而言之,城乡规划的顺利开展和有效实施是非常具有战略意义的,有助于提升社会经济健康稳定的发展。而土地的管理和利用是城乡规划的重要部分,两者之间的关系必须要协调统一是保障城乡规划顺利进行的前提。为了促进城乡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就要在土地管理的基础上加强城乡建设的调控和统筹,制定合理的规划方案和管理方法,提升土地利用率,确保城乡规划顺利实施。
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火车头。__作为湖南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最先进地区。20__年12月14日,__城市群获批国家“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更为三市发展提供了一次新的机遇与挑战。土地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资源,更应该抓住机遇,加强土地规划和利用,为试验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提供保障。省长就指出“推进__两型社会建设试验区土地管理改革。加紧研究制定__城市群土地管理改革方案,真正把__城市群建设成为我省土地使用和管理创新的先导区”
一、__城市群土地资源概况
__城市群位于湖南省东北部,包括长沙、__、湘潭三市。面积2.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3.8%。三市沿湘江成品字形分布,两两相聚不足40公里,结构紧凑。其土地资源呈现了几大特点。
1、地形地貌多样,丘岗比重大
__三市地处我国地貌第三季阶梯向东南丘陵过度地带,东北高西南低,山、岗、丘、平原地貌类型齐全。地貌类型决定土地的基本构成,__地貌类型构成以丘、岗、平为主,兼有山地、水面.丘岗平地面积179.18×104hm2,占区域总面积的63.79%。
2、土地适宜性广,自然生产潜力大
__地区山地与盆地分异明显,丘岗多为红岩丘陵和网纹红土丘岗、河谷平原比较发达、水源充足、光热丰沛、微地貌类型多样,土壤以红壤为主、兼有水稻土、紫色土等多种类型,森林覆盖率达到54.7%,具有较强的环境承载能力。整个区域土地资源具有类型多样、组合类型多样、土地适宜性广泛、土地质量等级较高、自然生产潜力大等特征。
3、土地资源总量大,人均水平较低
三市目前的土地总面积是280多万公顷,但人均土地面积只有0.23公顷,为全国人均水平的29%,全省人均水平的73.1%;三市人均耕地只有0.77亩,只有全国人均量的42.27%,全省人均量的87%。
二、__城市群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及分析
1、土地开发规模大,用地布局不合理
__城市群是湖南经济最发达、城镇最密集的地区。三市的土地开发在近几年达到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在全省近年来土地供应量偏大,三市的都兴起了以发展为目的的“扩城”运动,但是产业与用地布局不合理。根据西方国家的经验,城市建设用地中工业用地占25%~30%,居住、商业用地占50%~60%为合理。虽然,近几年,三市已建立了3个国家级经济开发区,2个国家产业基地,但__三市的工业用地指数明显偏小。以长沙为例,20__年《中国50大城市土地市场研究报告指出》,在新增用地项目,工业项目用地仅占14%。
2、土地利用效率低,土地粗放经营。
土地利用效率低现象,不仅在__城市群存在,在全国也是一个普遍现象。在我国城镇用地中,有大约8%的土地(约2670平方公里)属于闲置用地,还没有被开发,而低效利用的土地则更多。20__年,城镇用地扩大了,农村建设用地却没有减少,建设用地规模扩大速度过快。从20__到20__年,我国农村人口减少了7000多万,而村庄用地却增加了4340平方公里。
三、省域中心城市群的土地规划重点
从20__年1月1日起施行的《__城市群区域规划条例》,从立法宗旨、区域规划的法律地位等方面对__城市群协调发展的综合性规划。新型的__城市群将构建省域中心城市组群(属于__城市群核心地区)—区域次中心城市—重点镇—一般建制镇四级结构。城市的发展是需要大量土地资源投入,一般来说,城市化水平提高1%,就将占用8000km2的土地。为了充分体现__城市群“两型社会”的特点,土地资源应该就四级结构,特别是省域中心城组群进行分类规划和开发利用,实现合理的发展容量控制。
图1__城市群构建规划图
省域中心城市群,即__城市群核心地区,是一个由长、株、潭三市城区和若干紧密关联的周边组团构成的多核组团式中心城市,共同承担省域中心城市的功能(含长沙县城区、望城县城区、湘潭县城区和__县城区和若干小城镇)。__城市群核心地区的空间结构框架规划确定为:“以周边良好的生态环境为背景,以__北、西南、东南三个功能区为主次核心,三市结合部金三角地区为绿心,突出__北核(长沙)的核心地位,城市中心组团、片区组团和小城镇发育相对完善,区域基础设施网络发达,各类空间协调发展,区域整体功能互补契合,生态循环良好的特征型、网络型的城市化地域,概括为‘一主两副环绿心’的空间结构”。
作为核心区域,在土地规划利用上首先就要有前瞻思想,高标准严要求,在一定程度上要弱化“大生产中心”的概念,重点培养“大都市”概念,结合三市的产业布局,巧用自然的地形地貌,以__三市城区为增长核、以三市间的快速交通设施(高速公路、快速路、轨道交通)为纽带的核心区组团,以铁路和高速公路为发展轴向周边地区放射的城镇网络群体。
1、三个主中心组团的土地规划
__三市城区经过多年发展已经成为了功能齐全、商业发达、物流交通便利的中心地带。在《规划条例》中确定的城区中心地带其实已经是三市环境优美、设施一流、土地资源高效集约的“极核”的地带。相对与__、湘潭两个以行政中心为特点的“新城区”,长沙的河东新城在执行着完整的城市中心职能,集信息、金融、商务、行政办公于一体,具有强大的综合服务功能。作为最具辐射影响力的中心地带,在坚持“大都市”的发展的同时,要还土地于公共设施,还土地于绿地。公共设施用地在合理程度上要“大气”,避免重复建设带来的浪费。城区布局上则要做好绿地的“描边、填空”工作,不盲目追求草坪,而是多种本地的常见林木,形成城市林,更好地符合“两型”社会要求。
2、四个次中心组团的土地规划
__城市群的核心区域次中心为长沙河西新城、长沙星马新城、__河东城区、湘潭河西城区。对于次中心,特别是__、湘潭的两个以老城区为本体的次中心。其土地利用,要树立节约意识,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数量,切不可实行将近郊地
区一手揽入的做法。在现有基础上,应加强对城市中心土地资源的内部挖潜深度,将废旧厂房、闲置空地进行储备再利用,同时有序引导人口和产业向周围组团转移和发展,而将传统的工业退出城区,形成“工商业小圈—居民生活大圈”的两环结构。而且在新建、再建过程中要突出特色,打特色牌。如长沙河西新城则是以大学城、麓谷为名片;__市河东城区则要突出商务中心的特色。
3、十九个片区组团的土地规划
茶园是整个茶叶产业建设发展过程中极其重要的载体,完善的茶园发展机制,直接关系到茶叶产业的经营成熟度。特别是茶园作为整个茶叶产业经营体系中的重要元素,其对茶叶产业机制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对于茶园经营建设来说,土地资源的利用与其功能属性认知有着重要关系,特别是随着当前茶园的功能属性进一步丰富,如今在应用茶园土地资源时,怎样才能实现价值最大化,就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1茶园的功能属性及茶园土地资源的特性分析
客观的说,充分发挥茶园的价值作用,能够为整个茶叶产业经营发展奠定相应基础和帮助,从而实现茶园功能属性的有效诠释。当然,在整个茶园发展过程中,其土地资源是发展的基础和关键,因此,认知茶园的功能属性,探究茶园的土地资源内涵,极具必要性。
1.1茶园的功能属性分析
茶园是以茶叶生产为基础的专业场所,也是我国茶文化发展的重要见证,因此,一直以来茶园都是我们了解茶叶产业,认知茶文化的重要基础。经过长期发展,如今茶园的功能属性也实现了系统化发展,无论是其功能类型,还是功能价值,都极为全面。总的来看,当前茶园的功能属性,主要表现为:首先,茶园是整个茶叶产业开发经济基础,其中有着能丰富的经济功能。在茶园经营建设过程中,其通过茶园生产运转,从而能够带来相应经济收益。当然,在整个茶园经营过程中,有着丰富的资源优势,因此,通过系统化开发,其能够实现整个茶叶产业的最佳开发效果。其次,茶园在经营建设过程中,有着丰富的文化功能,茶园作为重要的场所,其同时也是整个茶文化体系传承发展的基础,通过对茶园的具体内涵进行分析,可以看到其中蕴含了丰富的文化理念和相关元素。应用和诠释其文化内涵正是当前整个茶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要求。此外,在整个茶园经营建设过程中,其有着优美的自然环境,其能够被作为旅游开发的基础和载体。因此,在时展环境下,其功能属性进一步丰富。
1.2茶园土地资源的特性分析
土地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尤其是对于茶园经营建设来说,其土地资源更是影响其发展效果的宝贵资源,而想要应用好这一资源体系,就需要对其中所包含的资源特性进行全面认知。茶园土地资源的主要特性表现为:这一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相对于其他资源内容而言,茶园土地资源在应用过程中,其一旦被破坏,在短时间内很难实现有效恢复。因此在对茶园土地资源进行系统化应用过程中,必须实施开发与维护相结合的客观模式,当然,应用这一模式,客观上也是对茶园土地资源价值有效应用的基础和关键。不仅如此,对于土地资源来说,其还有着相对有限性,尤其是对于茶园来说,其在具体经营过程中,必须对茶园内土地资源进行有效融入,通过创新发展,从而实现茶园经营建设的集约化发展。当然,在茶园经营建设过程中,土地资源存在用途上的专项性,因此想要高效应用,就需要合理规划。
2茶园土地规划建设工作开展的价值作用认知
随着当前人们对茶叶产业的经营要求不断提升,加上整个开发理念不断成熟,如今人们赋予了茶园更多功能元素和价值属性,因此对于茶园经营建设来说,融入开发要求,完善规划建设工作开展就成为影响茶园经营建设的重要要素。当然无论如何开展茶园建设,以及赋予其怎样的新功能元素,其根源上都是对茶园土地资源的有效应用。茶园土地规划建设工作的系统化开展,其能够最大化发挥茶园建设效果,同时也能够将茶园的整体转型发展与茶园自身基础资源的应用系统化融入起来,从而使其能够满足茶园的具体建设要求。也就是说,茶园土地资源在应用过程中,其不能盲目进行改造,要将功能属性的丰富提升与茶园经营建设的具体资源系统化融入。做好茶园的土地规划建设工作,其能够对茶园建设资源进行最大价值应用,当前对于茶园资源开发利用来说,其整体是资源的体系化应用,也就是说在茶园开发过程中,想要实现最佳开发效果,应该从茶园各项资源应用视角出发,通过融入多项资源,从而实现茶园的综合开发。同时,完善土地规划建设工作,能够将茶园经营开发纳入到整体建设过程中,规划建设是一项从发展视角开展规划建设工作的活动,因此,其能够否实现最佳价值,其与规划活动的开展效果之间有着重要关联。不仅如此,相对于茶园经营建设来说,在传统经营模式中,其更多是一种随意性开发模式,整体缺乏合理完善的发展应用,尤其是茶园经营建设过程中,未能将科学规划和精细化、集约化管理集中融入。所以,可以说,做好茶园土地的规划建设工作,实际上是一种精细化管理,是从现代化经营思维中,探究茶园土地经营建设的全新理念。因此,对于茶园经营来说,做好土地规划建设工作是其转型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元素内容。当然,做好茶园土地资源规划建设工作,也极为必要性。一方面是人们生活标准不断提升,对茶园的功能属性要求进一步提升,茶园的产业化发展要求更加深化,在茶园经营过程中,其内容与类型更为丰富,而这些内容是否能够被应用与茶园规划建设过程中,就值得我们深入探究。而另一方面,对于茶园土地资源规划建设工作开展来说,无论是茶园自身资源的应用,还是茶园整体开发内涵,都需要充分结合市场经营发展的具体要求,予以创新。而做好茶园土地资源规划建设工作,实际上是以科学视角来探究整个茶园经营建设过程中的具体内涵,其符合茶园建设环境。
3做好茶园土地资源规划建设工作的具体思路分析
通过对茶园土地的规划建设工作进行系统化分析,我们能够认识到开展这一活动的价值作用,可以说,优化土地规划建设工作的开展思路,直接关系到茶园的转型发展。但是对于茶园具体经营来说,如何才能实现其土地规划建设工作的有效开展,也就是其具体发展举措如何制定,就极其值得我们深入探究。通过对茶园土地规划建设工作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尤其这一工作开展,需要做到:首先,要从科学视角切入,基于长远可持续发展的经营方式,创新茶园土地规划建设工作开展的具体思路。规划建设更多是一种具有指导价值的活动,通过有效开展规划建设工作,其能够使得整个茶园在具体经营过程中,始终以前沿性和开发性视角切入的活动。通过创新这一规划建设工作,从而为茶园经营发展奠定基础。前沿性实际上就是要从科学视角,通过融入和应用科技元素,进而为茶园规划建设提供必要保障。当然,融入科技内涵,也为整个茶园土地规划建设工作开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其次,在茶园土地规划建设活动开展过程中,其必须立足发展实际,无论是茶园土地建设,还是对茶园土地资源种各个板块的规划应用,都必须从茶园经营建设的具体需要角度出发,要充分确保对核心茶园土地资源的保障力度,同时也要为全新产业经营发展预留相应空间,规划必须在对现实发展需要进行满足的基础上,为未来发展预留必要机遇,最好的规划效果,是最适合茶园基础情况的规划活动。此外,对于茶园土地规划建设活动开展来说,既需要确保其科学性和发展的持续性、前沿性,但也不能忽略其基础是茶园的功能属性,也就是说茶园的特点属性决定了整个茶园土地的规划设计工作开展的具体思路及内涵。因此,对于整个茶园土地规划设计工作开展来说,无论是具体的茶园土地规划,还是整个茶园的功能布局,都需要立足茶园的经营发展。事实上,做好茶园规划建设工作,还要融入专业指导,尤其是要将现代化、成熟的规划指导理论融入其中,事实上,当前茶园在经营建设过程中,其中融入了旅游功能和经济功能等,因此,在进行茶园土地规划建设工作时,可以将旅游规划建设的相关经验融入其中,通过有效借鉴,从而实现整个茶园土地规划建设工作的理想效果。最后,在开展茶园土地规划建设工作时,应该将整个茶叶产业经营发展的客观趋势和方向融入到整个土地规划建设过程中,通过融入趋势,从而实现整个茶园土地规划建设的阶段化和步骤化,当然更为重要的在茶园土地规划建设工作时,茶园的土地资源是最宝贵的资源,其独特性和不可再生性决定了我们必须阶段性开展茶园土地规划,通过充分满足当前需要和未来发展需求,从而实现整个规划工作与土地资源应用的有效融入。
4结语
随着当前人们对健康养生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加上人们自身的消费理念实现了系统化发展,如今文化消费和旅游消费已经成为人们全新文化消费理念,可以说,当前茶园在经营建设过程中,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机遇期,但是从整个茶园的经营建设状况看,多数茶园由于缺乏系统化的发展理念,加上其整体开发模式过于陈旧,其与市场发展需要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如何才能在充分结合时代需要的基础上,系统化开展茶园土地的规划建设工作,就极为必要。对于茶园具体经营来说,土地资源是其重要的不可再生资源,通过有效规划,实现其最大应用效用价值,就极为必要。
作者:姬桂珍 单位:廊坊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孙伟.开展城乡统筹中国绿道规划建设的建议及其对策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152-155.
[2]何宏伟.为市场经济下的城乡用地规划和管理提供有效工具———新版《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4(11):131-134.
土地规划与管理是指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土地开发利用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历史基础和现状特点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等, 对一定地区范围内的土地资源进行合理的组织利用和经营管理的一项综合性措施。国内外早已将数理统计、运筹学、线性规划和重力模型等运用于土地规划和管理。但这些方法的分析对象仅是各个规划要素的属性数据,难以对设计对象实施空间分析, 规划成果不直观、 不完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 特别是计算机和空间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我国土地规划与管理经过多年的发展, 以遥感技术 ( Remote Sensing , 以下简称 RS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 以下简称 GIS)、全球定位系统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 以下简称GPS)为代表的测绘新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土地规划和管理领域。
1测绘新技术及其发展
1 . 1遥感
遥感是指不直接接触目标物和现象, 在远离地物的遥感平台上,使用遥感器接受地面物体反射或发射的电磁波信号, 并记录、传送到地面, 经过信息处理、分析判读和野外实地验证,最终服务于用户的全过程。
土地利用遥感动态监测即监测区域内的全部土地资源,获取各土地利用类型数量、质量、空间分布等动态信息。土地利用遥感动态监测,主要是对耕地和建设用地等土地利用变化情况进行及时、直接、客观的定期监测,检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年度用地计划执行情况,重点核查每年土地变更调查汇总数据,为国家宏观决策提供比较可靠、准确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对违法或涉嫌违法用地的地区及其他特定目标等情况进行快速的日常监测,为违法用地查处及实发事件处理提供依据。
1 . 2地理信息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是由计算机硬、 软件和不同方法组成的系统, 该系统设计用来支持空间数据的采
集、管理、处理、分析、建模和显示,以便解决复杂的规划、决策和管理问题。地理信息系统处理和管理的对象是多种地理空间实体数据及其关系, 包括空间定位数据、图形数据、遥感图像数据和属性数据等, 用于分析和处理在一定地理区域内分布的各种现象和过程, 解决复杂的规划决策和管理问题。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空间技术的发展,加速了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进程, 使其在城市规划、交通运输、 资源调查、环境评估、灾害预测、邮电通讯和公共设施管理等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利用 GIS技术, 可快速建立土地利用数据库, 将空间图形数据与属性数据完整地结合, 确保图形与数据的一体化, 从而实现对土地利用的数据建库、数据分析、数据管理和成果输出等。目前的主流GIS软件有 ArcView、 ArcGIS 、 MapInf、 MapGIS、 Super Map等。
1 . 3全球定位系统
GPS是美国海陆空联合研制的全球性、全天候、具有实时三维导航与定位能力的卫星导航系统。系统由地面控制部分(主控站、地面天线、监测站和通讯辅助系统 )、 空间部分 ( 21颗实用卫星和 3颗备用卫星组成 )、 用户装置部分 (主要由 GPS接收机和卫星天线组成 )等构成。其主要特点有: 全天候、全覆盖、高精度三维定速定时、快速省时高效、应用广泛功能多。
近几年来,发展出了一种更为高效和先进的技术,其基于卫星定位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的地区性连续运行卫星定位服务系统(CORS)。而网络RTK测量技术是CORS中最主要和最重要的的应用方式。 连续运行卫星定位系统 (CORS )能够全年365天,每天24 小时连续不断地运行,全面取代常规大地测量控制网。用户只需一台GPS接收机即可进行毫米级、厘米级、分米级、米级的实时、准实时的快速定位、事后定位。全天候支持各种类型的GNSS测量、定位、变形监测和放样作业。连续运行参考站系统还可以构成国家的新型大地测量动态框架体系和构成城市地区新一代动态基准站网体系。因其高效率、高精度、高可靠性和低成本的特点,在土地测绘与管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
2测绘新技术在土地规划与管理中的应用
2 . 1在土地利用调查中的应用
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是指在原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成果基础上, 利用现势性较强的卫星和航空摄影影像, 依据土地调查的有关技术规程和规定,运用最新的国家行政区域勘界成果,采用新土地分类系统,对调查区的土地利用现状重新进行全面的实地调查,建设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与影像数据库, 达到土地利用的图件、 数据、 现状一致,为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信息化、 规范化和社会化打好基础。当前的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包括农村土地调查和城镇土地调查, 其技术流程如下: 采用现代遥感技术获取影像资料,完成正射影像和基础图件制作;通过遥感影像和外业进行实地调查;进行内业处理, 完成信息的汇总统计和分析; 实现调查数据的管理和更新机制的建设; 逐步建立起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体系。在该次土地调查中, RS、GIS和GPS等测绘新技术为土地调查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形成对土地更新调查的数据采集、处理、分析、输出以及更新的完整技术系统: RS快捷、实时、高效地获取土地利用变化信息; GPS快速准确采集土地利用变化图斑的空间位置; GIS对采集的数据进行编辑实现数据管理自动化, 较好地解决了土地调查中工作量大、工序多、工作效益低、精度底、数据分析难度大、 成果输出不方便等问题。
2 . 2在土地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在土地规划设计中,测绘新技术在数据收集方面展现了其实时性、准确性的、自动化和高效的特点。通过 RS直接获取土地信息, 通过遥感的数据处理, 可以直接得到理想的图片及数字结果,能够及时、准确地反映土地信息。利用 GIS建立土地利用空间信息系统,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供翔实的资料;利用 GIS强大的分析和处理功能, 可以对土地利用现状进行分析评价并自动生成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数据库, 可以进行土地利用远景规划和利用类型预测而实现土地利用结构优化设计和布局制图; 利用 G IS的可视化功能, 结合规划设计中的各种应用模型,还可以实现对规划设计的结果进行模拟显示和分析, 为进一步完善和优化规划设计提供信息。
2 . 3在土地勘测定界中的应用
土地勘测定界是指根据土地征收、征用、划拨、出让、用地转用、土地利用规划及土地开发、整理、 复垦等工作需要, 实地界定土地使用范围、 测定界址位置、调绘土地利用现状, 计算用地面积,为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用地审批和地籍管理等提供科学、准确的基础资料而进行的技术服务性工作, 其工作内容主要包括权属调查、土地测绘和编写勘测定界报告。
2 . 4在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中的应用
土地利用动态监测是土地管理部门的一项重要而繁重的工作, 其目的是准确而快速的发现土地利用状况的变化并获取变化的信息。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传统方法受技术条件的限制,只能是利用由用地单位的上报和登记的数据, 被动的了解变化, 并且获取数据的精度也相对较差。在测绘新技术体系中,由于遥感解译的矢量数据具有地理坐标,利用 GPS的精密定位功能,可以在野外对室内不确定的解译成果进行精确核查, 从而提高遥感解译结果的可靠性和精度,故采用 RS、GIS和 GPS的集成技术, 可以有效地实施土地利用动态监测。
2 . 5在土地执法监察中的应用
1、概述
线性工程主要是指:铁路、公路、石油与燃气管线等等,它通常跨度比较大,有的途经几个县市,它们的中线统称线路,在进入山区段线路蜿蜒曲折。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是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主要成果之一。编制的目的:是将县域内,一定时间为满足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需要,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分配、组织、利用和改造所进行的总体布局.并以科学的地图语言表示出来。建设项目用地预审时,需附标注项目用地范围的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局部)。
2、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的入库
打开苍穹土地规划软件,先建立一个空的MDB库,将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下的标准格式矢量数据导入MDB库。具体操作如下:打开苍穹规划软件,在“系统设置”菜单下,“标准MDB数据库创建”选好库的存放路径及库的坐标系,点击“创建数据库”。建好空库后,重新打开软件链接数据库:在“规划修编”下,“规划方案管理”,“新增规划方案并设定为当前规划方案”。在“规划修编”下的“专题功能”子菜单下,“导入标准shp成果数据”的对话框:选择“标准格式矢量数据”(文件夹下数据前的行政区代码一定删除),选择方案,数据库级别:乡级,进行导库。
数据导完,在 “系统设置”下,“行政区设置”,导入权属单位代码表,保存-上传-下载。再打开“行政区融合”:行政区融合乡级-乡级融合县级-融合加载数据范围。规划MDB数据库建成。
3、坐标转换
3.1 不同坐标的转换
一条线路的勘测和设计工作,主要是根据国家的计划与自然地理条件,确定线路经济合理的位置。依据我国的工程测量规范规定,建立平面控制网的坐标系统应该保证长度综合变形不超过2.5cm/km.(相对变形不超过1/40000)。因为这时的长度变形符合精度要求,即在允许的误差范围之内,故这时的变形不予考虑。直接采用国家统一的坐标系统。否则建立适应于该测区的地方独立坐标系. 建立独立坐标系主要考虑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分带;一是建立抵偿高程面。
3.2 不同比例尺的处理
线路勘测和设计的比例尺一般是1:500,乡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的比例尺是1:1000,线路勘测和设计的比例尺比规划库的比例尺大。在改扩建的项目(如高速公路)时,设计单位提供的线路,与规划库里的“基期现状地物”里的线路,套和不在一起,这时需要把设计单位提供的线路,测站改正,完全与“基期现状地物”里的线路一致。
4、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局部)编制
4.1模板设置
打开苍穹土地规划软件,链接数据库,进入库里。在“模板管理”工程里的,“乡级行政区”下的,“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xml”1:50000万规划图的各项设置如下:
“注记”右键,新增,添加制图单位及图的坐标系和制图人、审图人,及图的标题。在“子图”右键,新增,子图库,图例就设置好了。
4.2叠图
把线路经过的乡,打上勾,右键“加载行政区数据”,这样比把全县的数据都加载出来,数据量小,操作快。然后,在“添加数据”里把“基期地类图斑”、“基期现状地物”、“土地用途区”、“行政区界线”“行政区”读取出来。把线路添加进来,在“区域制图”从左到右,画一矩形框,把线路包括进来,然后跳出“区域图件信息”对话框,选择“乡级制图模板”“以绘制矩形范围”“行政区名称”输入,“图件模板”选择“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制图)”,确定。乡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局部)制作出来了。
4.3图幅整饰
在“注记编辑”里,把线路经过的行政村名标出来,把线路的起点、终点的经纬度坐标标上,把线路拐点的平面直角坐标在图上标出来及建设项目名称、用地面积多少公顷。把图层进行渲染:“基期地类图斑”、“基期现状地物”的渲染字段是“地类名称”符号库是“名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土地用途区”的渲染字段是“土地用途区类型代码” 符号库是“名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行政区界线的渲染字段是“界线类型”符号库是“基础地理要素”。线路层右键,直接单一符号,渲染成红色。然后图层排序,点文件比如,注记放在最上层,其次是线文件,最后是面文件。乡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局部)就做好了。
5、总结
乡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局部),清楚的反应出线路,历经哪些行政单位,是否占用基本农田及涉及哪些规划用途。通过对苍穹土地规划软件的应用研究,逐渐掌握苍穹软件应用于县(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成果上,编制乡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局部)方法,能够更好更快的为土地利用管理提供服务,有效地实施土地用途管制制度。
从我国目前的基本国情来看,人均耕地面积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甚至还在不断减少,加上现有的大部分耕地既缺乏相应的灌溉能力,又缺乏较强的抗旱能力,因此直接导致了农业产量的降低。为了保证规划目标的顺利实现,各执能部门应结合实施项目区域的实际情况,并遵循以下几点规划方针:首先,要加大土地质量的改善力度,合理运用各种工程款项,优化土地结构,切实提高土地质量及其利用率;其次,要保证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有机结合起来;其三,要明确土地将来的发展方向,确定各项工程的规模、配置等基础框架,提高土地规划的实际操作性;其四,要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政府的任何决策都不能脱离人民公众的参与,要充分调动广大社会力量共同验证规划方案,增加土地规划的合理性与有效性。
一、土地规划的关键性技术问题
1、土地质量的适宜性
在对项目区土地进行适宜性分析时,要将土壤的物理及化学性状、当地的气候条件、植被覆盖率、地形地貌、山体海拔、灌溉条件、开发改造可能性、地域位置以及土地利用现状等综合因素纳入参考范围,并对所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以确定最终的开发改造方向。在进行评价时,可以采取主导因子、相关因子以及实地调查等方法,具体过程表现为:将灌溉、坡度和土壤厚度作为主导因子,其中坡度小于15度,并能进行排灌的土地可以改造成水田;其中有一种或一种以上因子不能达到相关要求的土地,就改造成旱地。对于复垦的土地,就要将土壤类型作为主导因子,将排灌条件以及周围耕地类型作为相关因子,对其进行综合性的评价。
2、有效保持水土的具体措施
①种植与农田成一定比例的防护林
如果项目区域内的水土流失严重,并受到一定的风害,则应采取种植防护林的措施,可以选取较为经济的树种,比如白杨等。种植时,要按照一定的比例在田间两旁形成农田防护体系,不仅能起到防治水土流失的情况,还能有效抵御风害。
②修筑人工水平梯田
通过在田地内部修筑人工土龚的方式,来改变地表的坡度,能够达到改变坡面径流流向的目的。也许在施工初期可能会造成一定的水土流失,但是完工之后则会起到保持水土和肥料的作用,有效防止土地的沙化和盐碱化。
二、土地规划的几种有效方式
在土地规划编制过程中,要在保证规划的科学性与合理性的基础上,尝试采取新的规划理念,采用性的规划方法。
1、系统工程优化法
对于土地利用的总规划不但要着眼于宏观经济的运行与调控,还要注重保证社会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我国目前的国情来看,土地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性物质载体,属于国家最重要的物质资源,这就决定了土地利用规划的重大意义,而且必须在更宽的领域以及更高的层次上发挥其有效性与必要性。土地利用总规划编制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多种目标统筹协调的过程,所以在采取相应措施时,应以系统工程优化方法为主要手段,并借助于其他不同的规划方式共同解决,包括线性规划、模糊线性规划、灰色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以及目标规划和参数规划等。只要按照这样的规划思路,那么其适用性就能得到很大的提高,同时也能很好的促进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编制这种规划方法的过程中,我们要从整体上认识到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最终将达成的目标,然后据此形成几种有效的解决方案,并通过分析与比较的方式选出最佳策略。
2、评价法
①对环境影响做出有效评价
根据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的具体内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对项目区内的环境进行评价,测量出当地环境是否符合规划要求。
②规划实施过程的具体评价
根据国土资源部门的要求,在实施新一轮的土地规划前,必须先对上一轮土地规划实施的效果进行验证与评价,并做出是否进行新规划的意见和结论,以保证重点项目建设顺利进行,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新时期,我国现行的土地规划已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目标不相适应,具体表现在:不能继续满足城乡建设对土地的实际需求;由于某些指标安排的不合理性,使得规划与用地位置产生一定的矛盾;乡镇体制的改革与行政区域的变化,也促使了城乡用地的改革需求发生了变化;某些相关部门的规划措施已作出相应调整,提出了土地利用的新要求,因此,需要通过新的土地规划方案来对其进行控制与协调;现行规划执行期已经超出了国土资源部的五年期限,所以相关部门要在找出问题、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制定新的规划方案。
3、加大3S(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根据《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试点工作的通知》以及《县(市)级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标准(试行)》的具体要求,本次土地规划的修编要建立在地籍数据库的基础上,充分应用3S技术,将其作为修编新一轮土地规划的主要载体,从管理上提高规划质量,这种技术能够突出新一轮规划的优势,有利于从整体上提高土地规划的技术水平。
4、鼓励广大公众提出意见
在决定实施新一轮土地规划之后,首先要征求广大公众的意见,并形成体系完善的公示制度,给公众参与土地规划提供有效的法律保障。可以先在一定范围内举行听证会,让广大公民提出具有科学性的意见和建议,同时也要关注相关利益团体的意见,并结合当地生态环境与地理状况对公众提出的意见进行审核与表决。当规划通过审核后,不但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也应得到广大公众的监督。同样,在实施过程中,如果遇到需要整改的情况,仍然要举行一定范围的公众意见听证会,使土地规划从头到尾都受到民众的支持与监管。当初搞拟定之后,有关部门必须共同商讨与协调,最终达成目标的一致,这一环节成功的关键就在于找到各部门之间、地区之间以及全局的利益结合点,不管哪一个部门都不能擅自做出决策,以免出现各自为政、多头决策、浪费资源的不良现象,如果经过协商仍不能解决某些矛盾,则应该提交当地人民法院进行决策。
土地规划是我国土地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指的是国家各个级别的行政单位根据实际的发展需求,对管理的地区内的土地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以往这项事务都是以人力管理的方式进行,致使工作效率一直处于较低水平。现在技术快速进步,让许多新技术进入到土地规划领域,使土地规划的工作方式发生颠覆性改变。
一、我国测绘技术发展情况
目前,城镇化进程持续向前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土地资源开发程度逐渐加深。土地勘测、测量等项目中测绘的精准度需要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才能适应当前新的形势。测绘是工程施工获得所需数据的重要手段,能够为施工方案的制定提供必要的依据,测绘结构是否精确与工程质量之间存在重要关联。
当前,GPS、RS、GIS等技术在测绘中的应用不断加深。以往,在土地规划开始之后,需要测绘人员来到现场,通过人力进行实际测量,然后将获得的结果进行记录,最后进行汇总分析。此种方式工作效率非常低,得到的数据存在的误差也相对较大。这些技术的应用范围逐渐加大。我国各个级别的政府部门都是利用这些技术开展土地规划管理工作。随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这些新技术在土地规划之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二、测绘新技术发展分析
(一)地理信息系统
这个系统简称为GIS,属于应用较为普遍的空间信息系统。主要使用计算机,在相关软件和硬件的支持下,对地球整体或者部分的表面信息进行数据搜集,能够实现分析、整理、保存以及创建模型等功能。在社会经济不断进步的前提下,计算机技术获得巨大进步,让此项技术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逐渐在环境评估、城市规划等领域之中发挥重要作用。其在应用之后,能够以合理的方式建立起相应的数据库,将图形和各种数据信息结合在一起,让这些方面融为一体,为土地规划提供积极的帮助。
(二)虚拟参考技术
这项技术可以简称为VRS,将GPS应用在其中,在软、硬件共同协助下,配合数据链共同使用,在土地规划领域起到重要作用。其发挥作用主要通过从固定参考站获得数据的方式,对相关区域内的计算偏差通过建模的方式进行处理,此模型的主要作用是在被测量物体周边建立起一个“虚拟参考站”,其可以向位于流动站内的接收器传递符合规范的当地信息。其在工作的过程中,固定参考站之中的GPS会通过实际测量获得一些数据,进过技术手段传送到VRS中心服务站之中,然后核查每个台站的数据,确保数据可以符合实际要求,如果得到的结果误差较大,就要予以舍弃。检验结束之后,中心服务站可以通过对检测的误差计算来实现对流层、星历和电离层等三个方面的误差进行必要的处理。VRS能够实现实时定位、精度达到厘米级、工作耗时少、效率高等优势,让其在土地规划等领域之中得到良好应用。虚拟参考站技术让我国的测绘事业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此项技术是实现整体分析的目的,改变了以往测绘工作中只能单纯依靠GPS局面。
(三)3S集成技术
3S技术指的是将RS、GIS和GPS结合在一起的技术,能够结合土地规划的实际情况,组合成为复合技术。此技术可以将三种技术的优点发挥出来,弥补彼此的缺点,可以为使用者提供工作区域内全部数据,也能够对其进行必要的处理,也可以对需要处理的区域内的数据变动情况进行全面的监控,如果哪个方面的信息发生变化,那么就可以通过此技术实现有效的分析,为土地规划数据的可靠性提供重要保障。
三、测绘新技术在土地规划中的具体应用
(一)在土地使用调查中的应用
土地利用调查是指对土地当前的使用情况展开调查,使用航空或者卫星拍摄手段,结合最新地理勘测结果,对被调查地区的土地使用状况展开彻底调查,然后以图像的形式创建数据库,同时也要专门创建一个土地当前使用状况的数据库,让土地当前状况、图像和数据三者之间产生同步关系,让土地资源的规划工作获得较大的进步。
以农村宅基地的使用权调研为例,其指的是考虑土地的实际使用情况,对其具体面积、作用。界限等方面的信息进行明确,根据相关的规定将其使用的归属进行明确定位。在此次调查之中,测绘新技术得到有效应用,对当地的土地数据进行搜集整理。在使用GIS的时候,其具备快速、效率较高等特点,对于土地使用情况发生的变化进行明确。VRS则能够对土地使用发生变动的空间信息进行明确。3S技术则能够全面分析搜集到的数据,解决调查过程中出现的较为复杂、工作量较大的问题进行处理。
(二)在土地可行性研究中的应用
在可行性研究过程之中,通常会要求现状与规划两种类型图的比例应该设定为1:2000,也要对测量地区固定范围内的地形图进行测定,还要确定相应的整体面积、坐标等。很明显,土地规划的测绘结果需要保持较高的精确度,在测绘的时候对精度进行控制十分必要。将测绘新技术用在可行性研究之中,主要应用领域为测量区域的高程、各种长度。在对道路、沟渠等方面进行实际测量的时候,使用手拿的方式,平面精确度可以达到15cm左右的GPS设备就能实现。
(三)测试土地利用率中的应用
可以使用当前较为先进的航拍和遥感等技术对工作区域内的各种信息进行明确定位。此项工作为国家的土地资源使用符合各项规定起到良好的作用。在RS技术的辅助下获得必要的资料图片等,使用遥感技术展开实际考察,将获得数据进行合理整理,最终保存到数据库之中。获得的数据可以掌握土地利用的信息,分析土地利用率,对于一些利用率较低的情况,可以通过数据分析得到较为明确的解决方案。
(四)在土地监控当中的应用
土地资源是国家发展的根本,具有重大价值,因而应该对其进行适当的监控,可以利用测绘新技术对监控人员形成良好的协助,帮助其在最短的时间内对各种违法行为进行确认。比如,GIS当中含有电子地图,也有便于携带的GPS设备,一旦发现违反行为,就可以利用其对犯罪分子和违法信息进行定位,然后将获得信息及时上报到有关部门,可以对违法行为的处理形成必要的依据,这就实现了土地的数字化管控。
总结
很明显,测绘新技术对土地规划具有重要作用,逐渐发展到不可替代的地步。这些技术本身具备强大的功能,克服了传统测绘方式的局限,对土地规划的合理性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有关部门和单位应该根据土地规划的实际特点,使用合理的规划方式,采取匹配的测绘技术,让测绘结果更加精准,适应土地规划的新要求。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F301.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A
土地与国民经济息息相关,是一切生产和一切存在的源泉。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合理分配和土地利用协调组织的综合措施。
一、我国土地利用规划现状
从我国的土地资源利用状况来看,国土面积绝对数量大,相对数量少,土地资源的地区分布不平衡,难以利用的土地面积大,后备土地资源不足;从我国目前的土地规划来看,建设用地的需求猛增,现行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土地资源总量供需和时空布局问题。产业结构调整促使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加快,但在实施过程中现行的土地利用规划与土地利用现状严重脱节。
二、土地利用规划面临的问题
我国土地利用规划的问题是动态的,在土地利用过程中,暴露出诸多问题,严重阻碍土地的合理规划,乃至对国民经济产生一定影响。
(一)土地规划信息库不完善
规划是一个时期过程,但从当前土地利用规划的现实来看,土地规划所依据的土地信息制度并不完善。土地利用信息是各类用地进行有效控制、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基础。我国大部分土地与规划部门对土地的利用情况掌握不够,基础数据不翔实,据此制订出的规划只能是空对空、假对假、相关统计数据不能及时更新;归档的资料缺失严重、缺乏系统规范的整理,很难将现代先进的管理信息系统与土地数据的管理相结合。因此造成土地规划借以参考的信息具有很大的波动性,相应的土地规划就处于一个变化、不稳定的状态。
(二)土地利用规划方法滞后
在规划的专题研究中,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应用并不多见。土地利用规划所采用的方法基本上是沿用传统的方法,即定性研究的方法。定性研究方法是以经验判断为基础,在对客观事物观察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制定出规划指标,然后进行各种数据推算达到综合的平衡。而规划所以依据的土地信息本身就处于不确定的状态,有的规划实施不久,客观情况就已发生重大变化,这种方法的最大缺陷是用静态的方法处理动态的结果。这样一来,土地利用规划就不能很好的指导用地调整。预期的规划难以发挥效用,缺乏科学性,造成规划在某些方面的严重滞后。
(三)土地利用规划僵硬
土地利用的动态性决定了土地规划的灵活性,但灵活性并不意味着调整的随意性。所谓动态性,是根据客观实际情况和对未来用地的科学预测,而只是在原有基础上表面文章,使得土地规划在实质上成了“纸上画画、墙上挂挂的”附属品,结果导致土地利用规划工作滞后,丧失了统筹规划和参考的意义。灵活性,不是说随意的更改规划,而是参照当地的历史和现状、自然与文化等更好付诸于实施,也就是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目前很多地方把二者生硬的割裂开,造成了土地利用规划丧失活力,起不到相应的作用,形同虚设。
(四)土地利用规划的欠缺法律保障
土地利用规划的法律保障条款的制订存在一定的漏洞和空白,在权威与震慑的法律效果上达不到立法的目的,规划的法律效用难以形成。我国土地利用规划在实施过程中随意性很大,实用性欠佳,缺少本身的独立性和新颖性,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再加上其规划本身的针对性和时效性,难免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各级规划的职责分工不够明确,规划体系不够灵活,规划协调与衔接性差等。
(五)土地利用规划执行困难
目前我国土地利用规划主要集中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上面,土地利用详细规划缺少,使得相关部门在处理有关问题时滥用权利,从而损害了国家的公信力;规划是保障公民土地权益的依据,也是公民履行相应义务的准则。但是由于土地利用规划在现实生活中只流于形式,民主参与较少,民众对于这些规范很模糊、很陌生,土地利用规划真正实施起来矛盾阻力重重。
三、土地利用规划的出路所在
土地利用规划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是促进城乡建设合理有序进行的重要手段,也是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的前提条件。因此,为更好利用国家的土地资源,找到土地利用规划的新出路,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一)完善土地信息制度
土地利用规划起调节、分配、控制土地资源的作用。我们应加快体制的技术创新,应用遥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技术手段,提高土地利用规划管理的科学技术含量,进一步核查基础土地统计数据,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变定期编制土地利用规划为随时动态修编土地利用规划的管理模式;其次,完善土地信息档案项目,及时更新有关数据,尽可能详实记录土地规划的情况;最后,加强工作人员的考核激励制度,要求工作人员各司其职,奖惩分明,提高员工的积极性。
(二)开拓创新土地利用规划方法
土地利用系统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社会经济生态系统,规划的编制和实施需要考虑各种因素。在德国科学分类方法常应用于规划中,比如建造用地一般划分居住用地、混合用地、工业用地、特别用地共四种类型。每一种类型又有次一级用区、片构成,如核心区、混合区、居住区等,而这些区片的有关具体规划思想,具有较为明确的意向性和指导性。另外,近年来我国有的学者推崇的沟通式的规划方法,它的操作使土地规划编制更合理、可操作性更强,利于社会公平。这些方法给我们的理念带来新的冲击,我们可以集众所长,找出适合自己的方法。
(三)增强土地利用规划灵活性
土地利用规划是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的有效手段,因此协调好规划的灵活性和稳定性至关重要。土地,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生产资料需要保持好稳定性,规划的市场变化必定会损伤有关部门的公信力;但我们所依据的客观事实却是在时刻变化的,所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真正做到在变化中发展,而不是教条的仅把规划当作教科书来使用。
(四)加强土地利用规划的法律保障
法律的保障将土地规划提到一个政治高度。土地利用规划实行公众参与的公开性和民主性规划体制,这就要求在规划的编制和调整中,要建立规划公众参与制度、规划公示制度和规划实施监督制度等。这样一方面可以调动公众潜力和主动意识,赋予土地使用者知晓、参与、决策、监督规划的权力,从使用者的角度来对规划的编制提供意见,另一方面也可以促使政府部门编制的规划更加切合实际,同时制约和避免各种违反规划行为的发生。(五)提高土地利用规划的执行力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作为一种公共产品,需要在公共管理思想范畴内,引入公众参与理念,了解公众对土地利用问题的认识、对重点项目和政策效应的意见等,从而有利于科学合理地制定土地利用规划工作的目标和任务,使土地利用规划方案更加科学合理,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六)创新土地利用规划的模式
土地利用是一个生态系统,是一种摆脱过去只考虑土地量化的新的规划模式。这种模式遵循协调共生、多样性、协调面积空间结构协调的原则。将土地规划纳入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制度发展的核心。
结语
就现状而言,土地利用规划推进是遇到许多困难和自身的不足。土地规划必须吸取先进理念,如控制城市向外扩张、保护农田、合理高效持续利用土地等。展望未来,创新理念,真正做好土地利用规划工作。
参考文献
[1] 王万茂.土地利用规划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2.
[2] 欧名豪.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研究.中国土地科学,2003(17)
[3] 李沙.土地利用规划中公众参与理论的文献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 2007.
1、城市土地资源总体性规划工作所面临的各项问题分析
1. 1 各职能部门间无法形成良好的协作关系,管理不顺畅
当前,我国在城市土地总体性规划与利用上主要通过两个重要部门实现全盘管理。其中,国土资源相关管理部门主要负责土地资源的总体规划利用及土地编制; 而城市建设与规划相关部门主要负责总体规划编制。尽管国务院已经对以上两个部门做出了职责上的明确划分,但在具体工作过程中,因为各方面相关因素纷繁复杂,无法完全协调好,各部门将精力都主要集中于自己的本职工作上,许多地方不容回避,因为在工作任务上两个部门已经得到了上级不同的分配范围,因而在各自工作当中都相对缺乏信任与支持,尤其是在土地的节约与集约方面,一旦原则出现变化,都将本方的意见贯彻到具体的实际运用过程当中,在土地的规划及编制工作上也容易产生两张皮的问题,这将对城市土地规划利用工作产生极大的不利影响。
1. 2 因变迁土地制度而形成的巨大影响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土地制度也有了显着的变化,尽管土地仍是国有的,但其商品性特征愈发明显。以城镇土地利用制度变革为例,原有土地利用制度具有无偿、无流动、无期等特点,现在逐步转变为有偿、有流动、有期。这一重大变革,使得各级政府对使用土地具有转让和出让的权利,通过土地转让或出让所获资金,进一步扩充财政收入,为城市建筑注入所需资金,促进城市的进一步发展。
但我们必须认识到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有好的一方面自然也会暴露出一些弊端。由于政府部门在有偿双轨、划拨土地使用制度、法律制度等方面尚不健全,因此受利益驱使,部门地区将土地转让或出让演变成开发区和炒地皮的热潮,不仅是城镇甚至是农村也出现了土地随意、违法买卖的现象,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建设执行管理上出现了很大问题,影响到了城市建设的良性发展。
原有的土地无期限、无流动、无偿的使用制度,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城市总体规划的发展,对城市发展机制缺乏整体、动态的认识与考察。
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更多是从建筑及城市人口密度出发,以确定城市土地建筑容积率和密度,而极少从节约土地及实际国情出发,因此对城市土地利用的控制较弱。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展,我国城市人均占地面积大幅提升,甚至超出部分发达国家。改革开放以后,为贯彻和落实“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对土地利用进行了总体规划,在政策法规中对其作用与地位也做了明确规定。
由于当前土地利用制度制定时间较短,加之政策及经济体制的限制,城市土地控制性规划及详细规划上仍相对滞后,不少城市务工农民,一方面占用城市土地,另一方面也不放弃农村土地,这样一来就造成城市占用土地越来越多,而农村土地承包及建设现象有增不减,城市土地上进行的用地活动及交易行为难以通过土地规划来进行有效调节和合理控制。
1. 3 体系的规划与运作在整体上不够健全
在实际的操作中,各种规划之间的关系相互交错。在城市土地利用的总体规划中,它们是联系和交叉的类型不相同的规划,使城市土地的总体利用和规划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复杂了,对相关部门加强对土地管理工作增加了难度。在城市土地规划中,城市交接处是一个相对特殊、矛盾较为集中的区域,与其他区域相比,城乡结合区域的用地情况缺少一定的规划。在实际生活中,城市规划的重点往往侧重于经济、政治、文化都相对集中的市区,对其进行发展方向、规模、性质方面的规划和论证,对于近郊的地区起到的作用并不大。所以,如果在整体上不进行合理科学地部署,就会使城区或者县城的发展受到阻碍,产生比较滞后的结果,对于推动农村地域的发展也是非常不利的。
2、土地资源的规划与利用工作中解决问题的主要措施探讨
2.1 需加强土地管理,有效减少对后备资源的开发
在土地资源管理及后备资源的开发上需做好进一步完善工作,要积极主动地寻找合理方式与途径就城镇建设土地供需矛盾的问题进行及时解决,在个县市与城市占地情况基本平衡的情况下,不但需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有效保护耕地,还要做好土地的整理与开发工作。第一,要合理限定当前的城市建设规模,使得土地资源能够进行有效的集中,节约使用,进一步对土地利用率进行整体上的提升; 第二,按照土地利用规划,大力开展土地整理工作,尽可能弥补用地指标的不足问题; 第三,要加大对居民点的整理工作力度,合理调整农村的用地结构。
2.2 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坚持,确保土地资源利用规划衔接工作的正常进行
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持续坚持下去,必须对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生态环境保护、人口增长以及社会经济有序发展的关系做出合理的协调,为土地资源规划衔接工作提供坚实的基础,一旦出现严重的分歧,则进一步的沟通与处理工作不能松懈,必须努力找寻到土地集约利用、有利于经济发展且符合实际需求的合理道路。
2.3 建立法律机制方面必须做好互相协调工作
对于城市建设的规划与土地资源规划利用之间的关系必须有一个明确的认知,将其完全厘清,并通过立法的方式,进一步加强其法律地位,针对土地资源的利用规划进行相应办法的制定,建立规章制度与其相配套。另外,在具体的规划实施过程中必须加强规划管理,有效查纠这一过程中的违法违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