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0 17:14:5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音乐教育专业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大连大学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具有合格教学能力的音乐师资人才。
这就要求学生不仅具备完成课堂唱歌、欣赏、弹唱等内容的教学能力,还应具备讲授科学声乐理论知识的能力,掌握科学声乐教学方法。因此,声乐教学改革力图探索新颖的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实施多样化教学,采用集体课、小组课、个别课相结合,艺术实践课、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相配套,以弥补一对一授课形式的不足,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二、大连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主要问题
1.大量扩招,生源质量下降。
随着国民教育的发展,对音乐师资的需求不断增多。新形势下,大连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出现了许多新问题,扩招生素质偏低给声乐教学带来难度,旧有的教学及管理模式与新形势不适应。
2.专业能力不强,忽视师范素质培养。
大连大学音乐教育专业担负着为社会培养合格教师的重任。
“合格”已不再是高水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是新世纪所需要的综合素质和敬业精神,仅仅上好专业课已达不到新的教学目标。
3.过多注重技术训练,学生综合素质不强。
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在关注技术训练的前提下,应加强相关学科的综合素质。声乐教学不仅要弘扬我国民族声乐文化艺术,还要关注世界多元文化;不仅要提高专业综合素质,还要加强相关学科的综合素质(特别是艺术类学科);要与文学、历史、民族、宗教、民俗等紧密联系,使学生的人文内涵更加丰富和鲜明。
4.声乐教学内容单一,参与教学研究活动能较低。
一直以来,大连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课程基本延用传统的声乐表演专业设置,尽管增设一些特色课,但也存在随意性设置的现象。课程设置显然是不全面的、不适应时展要求的。经过改革后,确定了新的教学内容,更加突出了师范性。
三、大连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社会经济文化等发展的需要。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我国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都有了发展与进步。无论在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音乐教育对社会的影响都是非常重要的,人们需要多元文化的真、善、美来陶冶情操,提升精神境界,因而对声乐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2.全民素质教育的需要。
目前,我国教育模式更多倾向于理性素质的培养,但感性素质的培养更应得到重视。感性素质的培养只有通过艺术教育来实现,其中音乐教育起着重要作用。
3.高校新课程标准的需要。
新课标为大连大学声乐教学改革的发展创新提供了理论依据,使学校及学生真正认清自己专业的职能所在,并正确地规划设计,这是教好学好声乐,贯彻新课程标准的必要前提和重要手段。
四、大连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改革的策略与实施
1.声乐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实施。大连大学在教学改革中,改变原有课程体系,强化各种演唱技巧及声乐基础理论学习。
新课程体系要求学生不但要加强声乐演唱的技能训练,还要学好声乐理论基础知识和声乐教学方法。学生不但要唱得好,还要懂得多、教得好。大连大学在教学改革中,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首先加强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内容改革,加入声乐教学法的课程内容;加入声乐理论的课程内容;加强声乐教材的选编工作;加强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实践活动;加强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舞台演出实践活动;积极开展教师声乐技能大赛;在确立声乐学习目标前提下,抓住发声训练与作品演唱,抓住声乐理论、声乐教学法,以及舞台表演、教学实习等环节,立案备课,有的放矢地实施教学。
2.改变教师的声乐教学观念。
专业声乐教学正处在高速发展和急剧变革的关键时期。一方面,高等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先导性、全局性作用日益突出;另一方面,市场经济体制也日益深刻地影响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在这种状况下,培养专业音乐人才,切实提高教师声乐教学观也成为必要的趋势。
大连大学在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改革中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宰的教学观,提倡教师转变角色,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树立“以人为本”教育理念,以人文主义为本、面向全体学生、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性与学习积极性,培养具备新理念、新方式、新技术的新型音乐教师。提倡教师从促进声乐教学出发,打破以往单纯的教师与学生是传授与接受知识关系的旧格局,采用整合式的综合性教学方式,在声乐教研教学上精心规划设计,挖掘这一特殊职业的价值潜力。
3.改变学生学习方法。
声乐教学是漫长的过程,学生要熟练地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并以其支持各种风格的声乐作品演唱,是需要采用切实可行的有效学习方法的。学生必须改变传统的被动式学习的方法,多采用研究性的学习方法。大连大学提倡教师在声乐课堂上多为学生设计研究性课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探究和创新意识。
在研究性学习方法基础上,培养学生研究并掌握现代音乐教育的理念,做好选择声乐学习所需耐性、勤奋刻苦的心理准备,辩证地认知掌握发声方法的点滴进步;了解教师要求的声乐学习的阶段目标、方法及教学内容,自觉提高创新思维素质,从而真正改变学生的学习现状,达到培养学生具备研究性学习能力的目的。
4.完善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条件。
大学在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改革中,重视加强声乐教育的科学研究,并不断完善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硬件条件,不断探索专业声乐教学教育的规律,建立了高校音乐教育的专门研究机构,隶属于音乐学院。
同时,不断加大高校声乐师资队伍的培训与建设,聘请国内外教学专家学者到校讲学及座谈,引进来走出去,内引外联,不断提高声乐学科的教学水平。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4-0219-02
如今,音乐教育逐渐融入到素质教育中,社会对声乐教师的需求越来越多,要求也越来越高。高等师范学校中的音乐教育专业以培养声乐教师为主,声乐课教学不仅注重学生演唱能力的培养,更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想象力的提高、视野的丰富,为培养合格的音乐教师服务。
目前,高等师范院校培养的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会唱不会教,不能将自己所学的知识传授给他人,难以胜任工作,这说明我们的音乐教育存在着问题,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因此,音乐教育专业必须更新教育理念,解决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满足社会的需求,各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需要就教育目标、课程设计、教学模式等进行改革。
一、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现状
音乐教育对创造性思维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各阶段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主要目标是培养音乐教师,为满足社会对音乐教育人才的需求,不仅要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更要培养学生的教育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首先,音乐教育专业的声乐课采取小课形式,一名教师对人数固定的学生进行教学。优点是水平高的教师,可以很快提高学生的声乐水平。但教师的教学能力各有差异,固定的教师教学使学生难兼采各家之长。另外,教学中学生没有足够的实践机会。
其次,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不够重视声乐教学法,课程开设很少,大多是讲座,或是毕业前进行突击教学。该专业的教师大多没有学习过教学法,缺乏教学经验。另外,对教学法学习效果的检验,也只注重理论,没有考虑实践,致使学生无法学以致用。
第三,声乐课除了要求课程的教学要严谨外,实践活动也是声乐教学必不可少的。在拥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巧的基础上,将理论知识和声乐技能运用到实践中去,找出问题并进行改进,在反复中提高自身的声乐水平,积累实践经验,这些经验也可以补充原有理论和技能的不足,促进综合发展。
第四,声乐是一门综合性学科,集文学、舞蹈、音乐、戏剧等艺术素养和艺术技能于一体。因此,与以往其他学科的知识结构不同,声乐教师的知识结构必须完善,至少包括人文、音乐学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等三方面知识。
声乐教师必须要有很高的人文素养。这指的是精神和道德方面的素质,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精神,是人的内在本质,也是感受幸福和快乐的能力。教师的人文素养是其人文精神和在日常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气质和修养,表现为对学生的尊重和对学生成长的关心,以及强烈的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教师人文素养的核心是关心学生生存、促进学生发展,支撑和服务于该核心的是教师所具有的人文知识、精神和方法。
声乐教师的技能代表其业务水平,包括资料的查阅、教学活动的设计、弹唱的示范、音乐知识的讲解、学生实践活动的指导和组织等,是其知识结构中不可替代的部分。技能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外在的动作技能;二是内在的智能。在教学实践中,两种技能互相融合发挥作用。
二、声乐教学具体实施策略
首先,完整的声乐教学包括课前准备、课中调整、课后获取反馈信息。课前要对学生先天条件、思维方式、音乐悟性和音乐教育程度等进行了解,做到心中有数,以便授课时因材施教,并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制定一分详尽的声乐教学计划,如一个学期的训练标准和目的、技术要求和要点。课前准备还包括课堂内容的准备,如课堂演唱曲目的风格、背景知识、作者以及歌曲所要表达的情感、相关声乐发展史、作者的谱曲特点等。授课过程中要依据学生的特点、接受程度有针对性地调整练内容。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学习内容、学生的接受情况等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增加师生互动。课后,师生间的信息交流反馈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根据反馈信息对教学进行反思和总结。
其次,要全面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声乐教师是声乐教学的主要承担者,起着引导的作用。所以,声乐教师不仅要具备技能技巧,还要有全面扎实的音乐理论知识,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声乐教学的发展。
作为声乐教师,要有较高的音乐素养和专业技巧技能,同时,也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在理论上辅导学生,使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如发音器官的特点、肺部与横膈膜等器官的特征、歌唱状态的调整、声域的区分、腔体共鸣与气息的关联、声音位置的高低以及演唱时的咬字吐字、音乐的表现力、声音的判断等。
声乐教师的示范演唱要精准。示范演唱是最基本的教学方法,教师通过示范演唱向学生展示科学的歌唱方法,使学生在感性和理性上对所要学习的知识、技能技巧有一个正确、完整的概念。同时,可以感受和判断自己的演唱和训练正确与否。
声乐是较为抽象的课程,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在模仿中了解自己的声音特点,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独特而优美的音色。声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用心聆听学生的演唱,对其出现的问题加以判断解决,如声乐位置的高低、腔体开合和情感的表达等。
第三,加强师生在课堂上的合作。在声乐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应该“相交作用”,组成“学习共同体”。声乐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需求,解放学生的表演天性。因此,满足学生的自我需求是声乐教学的出发点,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课堂这个“学习共同体”中,教师起着经验共享者和讨论协商者的作用。在这个共同体中,师生之间要互动与交流,师生参与,平等真诚对待,发挥合作精神,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达成教学目标和自我超越。否则,学生会对教师产生敬畏情绪,不愿意表露真实想法。
合作中要注意两点,一是声乐教师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必须理解和熟知课堂教学内容,同时要安排和设计好教学过程,深入浅出,将知识重点传授给学生,并能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二是课堂上要注意因材施教,每个学生都是一个不同于其他人的个体,他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基础会因人而异,个人嗓音条件也不尽相同。所以,声乐教师在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之后,要采取适合的教学方法,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
三、结语
本文从课前教学的准备到课中的具体实施,从教学模式到教学方法,分析了目前声乐教学存在的弊端,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办法和方案,相信通过这些措施能给声乐教学带来一些启发。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将来的教学过程中要灵活探索和运用各种教学法,渐渐发现和找到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声乐教学改革还有漫长的道路要走,声乐教学的研究还要根据社会发展和需要做更深入的探讨。
参考文献:
[1]刘伟,王善虎,吕小允.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模式探析[J].宿州学院学报,2013(5).
中图分类号:J6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18-0094-02
器乐教学在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中处于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所以如何提高器乐教学的教学质量,怎样对教学内容进行丰富和完善,以及探索出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等等,都成为高等师范院校器乐教学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重要问题。
1 完善教学内容
目前,现有音乐教育专业器乐教学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键盘类必修课程和其他选修器乐课程。教学内容中,以键盘类必修课程为主,其他器乐教学为辅。大多师范院校对于键盘类器乐教学比较重视,一些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不断出现,但对于其他器乐教学重视程度不够,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不断地去完善。
器乐教学在内容上大多采用传统的器乐教学内容,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荐,近些年对于器乐教学内容整合上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在各高师院校中,更多的院校比较重视键盘类教学,尽管还存在一些追求在演奏技巧上的“精、高、尖”和不太注重与其相关知识和其他学科间相互融合的现象,但总体来说,更多的教育者还是做着积极的努力。
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随着中小学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各中小学的教材中出现一定比重的乐器教学内容。那么在音乐教育专业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就不能仅限于键盘类必修课程,这仅仅能够满足学生毕业后在中小学音乐课堂上的基本使用,而不能满足中小学音乐教学内容中器乐教学的延伸,如管乐队、民乐队、鼓号队等课外训练任务。因此,音乐教育专业器乐教学的内容,除键盘类的必修任务外,应加强对其他器乐学习的重视,尤其是对器乐类艺术实践的重视。学生可以根据各自的兴趣从大学一年级就进行各种选修乐器的学习和艺术实践,最终达到能够掌握基本演奏技能和乐队组建、排练、指挥等能力。
因此,器乐教学在内容上要更加丰富,更加贴近学生就业岗位的要求,让他们的艺术底蕴得到充实,最终让学生对不同器乐有更为广泛和深入的理解,并且在实践演奏中熟练掌握。
2 优化教学模式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不断转变,音乐教育专业的生源无论是本科还是专科院校,都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因此,要想使器乐教学能够有的放矢、因材施教,优化教学效果,培养出具有技术+师范的优秀人才,就必须不断地对教学模式进行改进和探索,找出最合适、最有效的教学模式,让教学模式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进行转变。
在现如今的音乐教学过程中,人们越来越重视心理学的运用,无论是在学习过程中,还是演奏过程中,都会面临不同的心理问题。因此,将心理学和器乐教学有效地结合起来,形成更为科学的教学模式是非常有必要的。在教学实践中,依据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既包括现有水平的差异,也包括潜在水平的差异,采用“动态式分层次合作”教学模式,调动学生,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的。指导学生通过对学习任务的选择、学习行为以及自身目标的确立,产生不同程度上的影响,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的自信程度有所增加。
教学模式要注重对学生的鼓励和实践的锻炼,增强学生的表演能力、自信心。例如:自我效能感比较强的学生,他对学习器乐的技能和技巧都充满信心,在进行演奏的时候也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对于学习中的问题能积极主动地去思考;而对于自我效能感较差的学生,要帮助他减轻不利于学习的消极与自卑的不良情绪,从而激发学生的潜能。同时还有利于学生对于音乐的情感表达,建立起满满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创新教学方法
器乐教学中掌握一定的教学方法,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结合现代高科技的技术手段,能够大大提高学生器乐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技能的掌握。音乐教育专业器乐教学中,过去“一对一”或“一对二”的授课模式和传统的“口传心授”的教学方法,长久下去会让学生对器乐学习产生厌学的情绪。因此,要不断地更新教学方法,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提高器乐教学质量。
如电子琴乐曲《紫竹调》,作品介绍可以采用学生自学的方法,让学生课前通过网络寻找关于《紫竹调》的相关知识。学生通过自学会了解到该曲原是一首流传于江南的民歌小调,旋律优美、婉转而亲切,极富乡土气息。课上通过多媒体让学生欣赏民乐合奏《紫竹调》,并讲解该曲属“起、承、转、合”变化六句体结构。它调式变化丰富,前四句为宫调式,后两句为羽调式,反复后的最后结束句翻高落徵音,属同宫系统调内的调式转换。“紫竹调”较早被吸纳为江南地方戏曲、曲艺的曲牌,沪剧《罗汉钱·燕燕做媒》中的“燕燕也许太鲁莽”即是“紫竹调”,十分流畅动听,脍炙人口。根据“紫竹调”改编的同名民乐合奏曲,已成为江南丝竹乐中的名曲之一,久演不衰。
通过以上教学方法,让学生对《紫竹调》作品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并通过欣赏获得了该曲完整的音乐形象,激发了学生弹奏该曲的兴趣,对于接下来的电子琴教学起到非常好的作用。
4 多元化的教学手段
器乐演奏是声音艺术,只有多听多看,才能完美地表现作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器乐教学手段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传统的看乐谱听磁带的方式已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在教学中要开发和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资源,这不仅能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声情并茂地把作品展示给学生,还会把最前沿的教学方法、音乐信息传达给每一名教师和学生。此外,随着国家对文化事业的重视,各种有器乐演奏的音乐会也不断增加,可以引导和组织学生多多参与这种现场的聆听和感受。
常说“实践出真知”,艺术实践也是器乐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它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同时也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和演奏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所以教师应该多鼓励学生参加各种不同形式的演出,在实际的演出过程中积累起演奏经验,同时还能及时发现自身不足。这个就相当于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对快速提高学生的演奏水平是非常有效的。
随着时代的进步,教师为了能够胜任日新月异的教学要求,就要不断地学习和完善自己,为学生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器乐教学,满足学生能力提高、素质培养、就业岗位的需要。只有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手段等方面不断地进行创新和探索,才能够有效提高高等院校的器乐教学整体水平,让教学质量得到全面的提升。并且经过不断优化的教学模式,为培养出在器乐演奏上有专长,具有良好艺术修养的合格音乐类人才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参考文献
[1]胡晓旭.对高师器乐教学的几点思考[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0(6):197-200.
中国高校普遍开设音乐教育课,主要是针对非音乐专业的大学生。但是,在所有上过音乐课的大学生中,超过70%的学生不会识别五线谱,更多的学生不会操作演奏乐器。中国在近些年来的中小学生教育上,以音乐教育带动素质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然而大学音乐教育却没有获得成效,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在于非音乐专业大学生对于音乐艺术审美处于茫然状态,或者对于音乐教育的理解片面化,导致高校大学生音乐教育价值难以实现。大学生对于音乐普遍兴趣很高,希望能够获得相关知识。但是,大学音乐课以选修课的形式存在,学校的这种课程设置就会对大学生的音乐学习以错误引导,认为音乐课就是对于音乐知识背景以了解,欣赏音乐陶冶情操,导致非音乐专业大学生的音乐素质难以提升。
2、高校音乐教育没有体系化发展
高校音乐教育的逐渐兴起,多数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的形式展开,而没有形成教学课程上的规范化、系统化。高校音乐教育的主要教育资源在课堂上,虽然由专业教师担任音乐课程教学,但是音乐教学内容的展开都是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专业选择的角度出发,使得音乐课程资源和多样的内容在高校中难以普及。为了弥补音乐选修课教学的不足,高校往往会将音乐教育融入到业余文化生活中,开展音乐艺术活动,以提升大学生的文化情趣,导致大学生没有对音乐教育以正确认识,更难以突出音乐审美价值。
二、高校非音乐专业教育的有效途径
1、将探究式教学方法引入音乐教育中
所谓探究式教学方法,就是在音乐课堂上教师设定一个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研究课题,与学生共同探讨。大学生凭借自身对于音乐的理解参与讨论和音乐知识的探索中,面对不懂的问题还会多方查阅资料,以扩展音乐知识面,深化对于音乐的认识。随着音乐教学活动创造性地展开,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运用科学研究的方法学习音乐知识,使得学生的音乐认知能力有所提高。音乐教育中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由原有的被动听课转变为通过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学生在探索中对音乐知识以个性学习,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都在音乐知识学习中得以发挥。
2、树立高校音乐教育新理念
高校开展非音乐专业大学生音乐教育的主要目标是通过音乐教育提升学生的审美力,以促进大学生全面综合素质的提升。鉴于高校非音乐专业大学生的音乐基础知识欠缺,对于大学生的音乐教育就不可以从专业教育培养,而是以音乐素养教育为主,将音乐基础知识和相关技能渗入其中。这就意味着,高校音乐教育要突破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从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将教育内容与学生的专业知识相融合,使学生的情感更为丰富,随着音乐灵感被激发起来,学生的创造力和知识应用能力得以提升。
3、运用多媒体辅助音乐教学以建设良好的音乐环境
学生接受音乐教育,不仅要提升音乐欣赏能力,更要通过提升音乐素质而促进全面发展。多媒体技术可以提高音乐教学效率,在于其在有限的音乐教学课堂时间内对于音乐教学资源以优化,诸如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作品内容以及音乐风格等等,都可以通过播放多媒体呈现出来,不仅可以为课堂教学节省时间,还能够缓解教师的教学压力。多媒体技术可以在音乐教学课堂中塑造良好的音乐空间,使学生在满足听觉享受的同时,还可以获得视觉享受。高校非音乐专业教学以音乐欣赏为主,课程内容更为强调音乐史的普及,包括音乐风格、音乐曲式以及表现手法等等,且将音乐教学内容要与学生所学专业知识衔接,形成边缘化学科。
如何提高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音乐素养,是摆在师范院校音乐教育面前的现实课题。笔者从事音乐教育专业专科教学近6年,通过教学及学生管理深刻的体会到,我校升格为高师后,受管理水平的限制,目前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分述如下。
一、培养目标不明确
据有关文献资料,发达国家的教师培养目标非常明确,对不同层次教师有着不同的培养目标,针对性较强,而我校培养小学音乐教师的目标不明确,原因在于现阶段学校仍未充分认识到小学音乐教师的特殊性,将之视为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者而不是儿童教育的专家,要求他们以接受专业的技能训练为主,等同于中学音乐教师甚至专业音乐教师。
首先,一名小学音乐教师应该是身心健康的人,其热情和耐心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行为,提高学生对学科的兴趣,还可能使学生的思维更具有创新性。简言之,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道德修养是小学音乐教师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其次,小学音乐教师应该是一个合格的小学教育工作者,然后才是音乐教师,其知识结构应宽广而强调通识教育。第三,热爱小学教育工作,愿意将教育事业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具备扎实稳固的专业思想。第四,必须具备一定的音乐专业知识和技能,并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充分运用在教学中。最后,在教育理论方面,应该熟知小学教育、教学实际,具有正确的教育观念,能运用所学教育理论自觉地指导自己的工作,把握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
造成培养目标不明确的另一个原因是市场经济的影响。许多培养单位为了提髙就业率,淡化了培养目标,为学生在未来能找到较为满意的其它工作奠定基础,以期完成上级规定的就业率指标。
二、生源素质整体较为低下
目前音乐教育专业的招生考试因为生源严重不足大幅降低对考生文化素质的要求,小学音乐教师教育专业的招生情况不容乐观,学生入学的成绩普遍较差,有的学校学生入学成绩竟然还达不到普通职业中学学生水平,这样的学生进入教师队伍无疑会影响未来的小学教育教学质量。
主要原因在于,在我国的小学,只有语文、数学学科的教师处于崇髙的地位,虽然国家提倡素质教育,强调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但小学音乐课仍然处于从属地位,属于所谓的副科,不足以吸引高素质的学生报考音乐教育专业。日本和德国的基础教育教师都是国家公务员编制,其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都很高,这样即使入学要求很高,仍有许多人报考,给培养学校很大的选择余地。我国政府为了促进教育发展和教育公平,釆取的重大措施之一是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建立相应的制度。
三、课程设置不合理
1.课程比例失衡、设置随意
我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甚至教师都普遍强调专业技能,忽视教育课程在培养音乐教师中的重要性。由于目前社会对音乐教师的价值评判标准仍然停留在教师的某项技能的水平是否高超上,教师在学校的课堂教学以及课外活动中体现出来的价值获得的认可远不能与其在技能上所表现出来的价值所得到的认可相比,这种价值评判标准又不可避免地影响到音乐教师培养单位的培养计划的制订。另外,学校对小学教育及音乐教学实际情况了解的不够充分也是一个原因。
2.课程设置有疏漏
据调查访谈部分学生,在交流中发现许多学生直到临近毕业仍然不能说出音乐教育对小学生的影响。有的学生认为如果从小学就开始认真学习音乐,就可以有一技之长,在以后的考试、就业中就可能多一种选择,这仍然是从功利的角度出发看待小学音乐教育的,无疑会造成教学中的技能至上,从而背离国家提倡的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新理念。同时,师范学校的学生对音乐教育在小学生个人成长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必然认识不到自己将来所从事专业的价值,因此也就长期使音乐屈就于语数外等所谓的主课之下。这又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他们对自己人生价值的理解,进而影响他们对所从事专业的态度,难以使学生真正尊重音乐和音乐教育。
学校的小学音乐教师培养计划中没有设置中国民族音乐和外国民族音乐课程。小学音乐教师的培养过程中也没有涉及到关于世界音乐文化的课程,在未来的教学中,遇到让小学生理解多元音乐文化的问题必然会感到处理有困难,教师就可能弱化这方面的教学,无疑不利于教学的顺利推进。
3.课程内容偏离培养对象
从培养小学音乐教师的角度看,学校的学科专业课程基本上延续了专业艺术院校的教学内容和方式,教育类课程内容宽泛、适用的面太广等方面,从根本就脱离了我国小学音乐教学的实际需要。许多学生甚至教师都误认为只要掌握了成人軟唱的方法,以后教小学生是轻而易举的事.其实儿童歌唱发声与成人歌唱发声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范畴。用成人歌唱发声的概念和方法来考虑和指导儿童歌唱发声,是不会获得明显效果的。同样,在合唱指挥课程中,教师和学生都热衷于指挥的技巧,合唱曲的难度等技能方面的内容,忽略了合唱队的组织训练、合唱队员的选拔、童声合唱的发声方法等内容的学习;钢琴训练注重技巧,学生可以弹奏高难度的曲子却不能在教学中弹好即兴伴奏.
小学音乐教学的特点要求小学音乐教师霈要具备宽广的知识面和多种技能,但并不一定要求教师具有非常高深的技巧,只要教师能够把基本的音乐知识和技能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教学手段成功地让学生接受就可以了。因此,作为小学音乐教师的培养单位,应该改变教学要求,不要求学生学科专业技能的高精尖,而是貼近小学音乐教学的实际需要,注重拓宽学生知识面和提高实际教学能力,比如钢琴课就应该加强即兴伴奏教学,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能够为简单的儿童歌曲配弹合乎歌曲风格的伴奏:声乐课在学生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后尽快让学生接触儿童发声方法的训练,使学生了解成人与儿意发声的区别并在实践中验证:开设多种乐器的教学法课程,要求学生了解基本的乐器演奏以及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毕业后的教学工作中运用多种技能为教学服务等。
因为小学音乐教师所面临的教育对象是学龄初期的儿童,他们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启蒙阶段,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关注和努力。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知识的学习,更应该首先把小学生作为一个人放在关注的中心,懂得支配学生行为的心理学原理,同时必须具备综合的学科知识,才能在工作中做到教书和育人都得心应手。这些都要求小学音乐教师培养的课程内容必须貼近未来教育教学的实际。
四、教育实习安排不够合理,实施不规范
从调査的情况看,学校的实习时间为八周左右,去掉一周的见习时间,学生的实习时间才六、七周,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根本无法让学生完成从学习知识到应用知识的转变,更谈不上全面了解小学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同时,现在的教育实习都打着分散实习的旗号,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导致实习的指导与监管都得不到有效保证,对一个师范专业的学生来说非常重要的环节就被忽视了。
对教育实践环节不重视,主要原因在于小学音乐教师的培养单位还没有真正意识到应该培养小学音乐教育专家。这不是短短几周的时间可以完成的。另外,随着教育规模的扩大,音乐教育专业学生数量较多,而周围的小学数量不足以容纳这些学生实习;分散实习后因为时间、人员以及经费的原因,又不可能指导、监管到位;实习学校则抱着不是自己的责任这个态度对待实习生的实习工作,也没有切实担负起指导和管理的责任,种种原因导致实习工作流于形式。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做出了相应的对策思考,主要包括明确培养目标、改变招生考试方法、完善课程设置、延长并规范教育实习等方面,限于篇幅,另以专文形式以作详述。
参考文献:
[1]贝内特·雷默(Bennett Reimer).走向音乐教育的改革——音乐教育的哲学[M].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2003.
[2]王玲.浅谈发挥音乐教育的作用[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3]张莹.高师音乐专业教育实践课程改革初探[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4(3).
【关键词】
音乐教育;钢琴教学;教学内容;教学需要
音乐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学与钢琴演奏专业的钢琴教学在演奏属性上是一致的,但是在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法上又有其不同的特点。因为在培养目标上学生是做为未来教师而培养的,不是以舞台演奏为目的的教育,所以,音乐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学,除了一般的钢琴弹奏技术和钢琴演奏能力的培养,更注重对学生全面音乐文化素养的培养,更偏向对学生理论研究能力的提高,强调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学习方法和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那么,在音乐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学中,就不只是钢琴演奏的知识讲授与弹奏技术的传授,钢琴教学需要涵盖更加丰富的内容,归纳如下。
一、艺术哲学的内容
一般来说,艺术哲学是指用哲学的观点探讨艺术问题,还有另一个定义是作为美学的别称而被人们所熟知。在音乐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学中,艺术哲学主要是涵盖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审美教育的内容,钢琴演奏教学是以表达音乐审美为终极目的的教学,审美意识决定了演奏者和教学者的艺术水平。二是美学要回答的音乐哲学的根本问题,既音乐的本质是什么,音乐的目的是什么,音乐内容与音乐形式的关系如何理解。艺术哲学的内容,对音乐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学具有理论研究的意义,和实践指导的作用。
二、教育学的内容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的本质与目的,教育现象的发生与条件,教育教学的内容及其方法,揭示教育的一般规律的科学。中外历史上都留下了无数的教育理论遗产,特别是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教育学理论得到了极大的推进,不仅在教学设备和教学手段上达到了日新月异的进步,而且在教学方法上不断出新、不断的现代化。在音乐教育专业的学习中,虽然教育学是一门专业必修课,但它主要还是一门理论课程,而音乐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的把这种理论用于钢琴教学的实践中,使学生明白教育学理论的实际意义。
三、运动学的内容
钢琴学习与演奏的过程中有大量的肌体运动和技能练习,现代的钢琴教学和学习与过去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就是对运动心理学和运动医学的研究学习。钢琴教学在技术训练中很大程度上与运动学研究的内容是一致的,也是研究运动技能的形成和发展的规律。运动心理学主要是研究教学和训练中动作技能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研究运动知识的传授和运动技能的形成,研究运动技能迁移和反馈。运动心理学对于研究钢琴演奏技能的形成和发展的内在规律,对于研究钢琴演奏知识的传授和演奏技能的训练和提高,对于钢琴演奏心理的训练都有很大的启示作用。运动医学作为专门研究运动及缺乏运动的集体生理病理影响的综合科学,在防治各种运动创伤和运动疾病方面的研究成果,以及在评定程度,促进疲劳恢复等方面所运用的各种医学方法,对于钢琴技术训练中如何避免疲劳性损伤,从而发挥最大的训练效果,有着极其重要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四、音乐学理论的内容
音乐学是研究音乐的基本理论的学科。与钢琴教学关系密切的相关分支学科有音乐史学的内容,在钢琴教学中对钢琴文献的学习和诠释,对钢琴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不同作曲家的作品风格的把握上有重要的意义。中外民族音乐学的内容,对钢琴教学中准确把握作品中各种民族音乐的韵味,乐曲中民族音乐的特点,演奏中民族音乐的风格等有极大的作用。音乐律学的内容,钢琴的音律是十二平均律,不同于其他音律,平均律是人为计算出的音律,不是自然产生的律,有其独特的音响特点,对律学的研究可以更好的理解和把握钢琴的声音变化,更好的定位钢琴演奏中声音的优劣和取舍。
五、音乐技术理论的内容
音乐技术理论包括乐理知识、读谱知识、听觉训练、和声理论、复调知识、配器常识、音乐分析等等内容。由于音乐的内容是音乐形式的内容,音乐形式是音乐内容的形式,这一音乐美学的定义,使得钢琴教学中音乐形式和内容的学习占据了大部分教学内容。音乐技术理论是研究音乐形式与内容的主要理论方法,是钢琴教学的主要内容。由于音乐艺术的特殊性和虚幻性,要真正理解音乐的内容,准确诠释作品的含义,就必须从研究音乐的形式入手,这就使钢琴教学中,师生要用一大部分的精力和时间,花在音乐技术理论的分析和研究上,花在对音乐形式的学习上。
六、钢琴教学法的内容
钢琴教学法主要从研究钢琴演奏技术和音乐表现为出发点,以教学实践和教学经验为依据,对钢琴演奏方法进行理论的归纳和总结。它借鉴教育方法论的成果,把教育理论应用于实践中的教育方法,具有科学性和实效性,使理论指导实践具有可操作性,它使钢琴教学理论转化为具体的、可操作的钢琴教学方法,是钢琴教学最核心的内容。钢琴教学法的内容主要是针对初、中级的钢琴教学,对于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更具有实用性和现实意义。
七、系统论的内容
钢琴的教学过程是一个系统的过程,涉及到乐谱的阅读分析、演奏技术的掌握、舞台演奏的方方面面、技巧与情感的关系、理性与感性的统一等等,领域广、层次多,要想得到理想的教学目的必须用系统论的科学方法建立结构与功能完善的、适应钢琴演奏和教育的钢琴教学体系。系统论的研究意义在于从事物普遍联系发展的整体去探索对象的规律和特点。它使钢琴教学得以综合多学科的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深入探讨钢琴教学中最复杂、最困难、最深层次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总之,音乐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学,不能局限于钢琴弹奏和演奏的范围,不能等同于钢琴演奏专业的教学,也不能等同于一般乐器的学习。要始终坚守教师教育的属性,要意识到为未来培养教师的使命,要注意深入研究、广泛涉猎,要为培养具有独立精神和批判能力的音乐教育工作者而努力。音乐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师应该是技术的传授者,是文化的传播者,是思想的点燃者,是未来音乐教师的引路人。
作者:王珀 单位:辽宁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次炤.音乐美学新论[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3.
一、通识教育与专业音乐教育涵义略述
通识教育是国际高等教育所关注和研究的一个重要的教育课题。近年来,通识教育也受到我国高等教育界的密切关注,目前学术界所普遍认同的观点是:通识教育不仅要求受教育者在某一专业领域具有坚实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而且对于人类主要的知识领域的基本观点、思维观念和发展前景有所了解,同时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感。
专业音乐教育,是为受教育者提供专业的音乐教育,以掌握该专业的基本知识与专业技能,从而成为音乐领域的专门人才的专门教育。
二、通识教育与专业音乐教育的目标及关系
通识教育既包括学习本专业之外的知识和技能,也包含对过分狭窄的专业音乐教育的改造。而专业音乐教育只是在音乐这一领域内对受教育者进行培养,使其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与技能,是以培养专门的音乐人才为其根本目标的。通识教育则是从各个方面对受教育者进行全方面的培养,不仅要求拥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综合全面的了解人类知识的总体状况,掌握共同的基本知识和教育经验。通识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完整的人”为目标,以融会贯通的学习方式,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在智力、身心和品格等方面协调、全面的发展。能够独立思考并且善于探究和解决问题,做一个拥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感的“全人”。
对于两者的关系,是长期以来高等教育改革中比较棘手的问题。目前存在三种不同的观点:1通识教育是专业音乐教育的补充,即学生在自己所学专业之外再学一些本专业外的知识和技能。在这里,通识教育与专业音乐教育是并列的概念。2通识教育是专业音乐教育的延伸和深化,即专业音乐教育通识化,将过分狭窄的专业音乐教育拓宽。在这里,专业音乐教育是通识教育的上位概念。3通识教育是专业音乐教育的灵魂与统帅,专业音乐教育是通识教育的下位概念。
笔者认为通识教育与专业音乐教育之间相互统一、相辅相成的,不包含对立或者分离的关系,前者包容后者,专业音乐教育是通识教育的组成部分,不应游离之外,或与之并列,甚至与之对立。两者在很多方面存在共通之处,要正确的把握两者的关系,相互合作、共同发展,才可以对其进行更为深入的了解,以提高专业音乐教育的效果。
三、通识教育在专业音乐教育中的功能及启示
我国的高等教育自1952年的“院系调整”以来,一直以专业教育为主,虽然这种做法在当时为国家培养了许多专门人才,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自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已经很难适应社会和学生个体全面发展的需要。我国的专业音乐教育也存在一些现实问题,比如过分强调专业性、学科体系、课程设置比较单一、内容比较陈旧,导致受教育者缺乏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造成了多数学生只具备一定的作曲、演唱(奏)技能, 缺少成为艺术家所必需的综合素养。面对这一现实问题,很多教育界人士大力支持在高等教育阶段实施通识教育。从两者的关系来看,通识教育在高校专业音乐教育中具有开拓功能、导向功能、隐性教育功能以及提升专业音乐教育工作者综合素质的功能。有助于丰富专业音乐教育的的内容,创造更加活跃的的教育形式,使大学生具备基本的思维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价值判断能力。
如果过分强调专业音乐教育,则会使教育失去其本义。赫钦斯说过“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不是人力”。如果没有充分的全面教育作为基础,专业的音乐教育则只能培养出一些没有教养的专家。因此,高等教育阶段在强调专业音乐教育的同时,也要注重通识教育的发展。通识教育有利于拓展专业音乐教育的广度,全方面的学习有利于培养跨专业、跨职业的眼光和思维,使受教育者成为多能的人才。专业音乐教育则有助于加深通识教育的深度,使受教育者在广博的学识基础上做到“学有所长、术有专精”。
四、通识教育视野下高校专业音乐教育的现实困境
通识教育不是直接为大学生在将来所从事的职业做准备的教育。向学生传授人文以及社会科学等多方面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培养其综合素质,提高他们的能力。通识教育的目标是以全面发展为目标,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人格完整的“全人”。这就决定了通识教育内容丰富,方法多样。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对艺术教育的高度重视与支持,使得专业音乐教育取得了许多成就,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与发展,专业音乐教育的过“ 热” 发展,使得专业音乐教育“专而不专”,从通识教育的角度来看, 我国高校专业音乐教育存在一些现实问题。
随着学校的不断扩招与扩建,缺少适当的统筹与规划,进一步造成高校教育资源的分流、短缺,高校教师的短缺以及教学方法的陈旧,引发了一些违背音乐教育规律的现象,比如:用电钢替代钢琴进行钢琴教学;多个人同上一门演唱或演奏课。一个老师带好几门课,有的课是非自身专业的,只是懂得一些。这样,不仅拉大了学生之间的水平差距,也导致教学质量下降,低质量的教学使得高校对专业音乐教育的培养与音乐人才市场脱节。
高校对于冷门专业的不重视,导致专业人才短缺,传统专业人才过剩。在音乐艺术市场中, 传统的专业性较强的领域,如声乐、钢琴、器乐等专业人才过剩, 如艺术管理、音乐科技、音乐普及、音乐传播、国民音乐教育等冷门专业严重缺乏人才。
在专业音乐教育的培养过程中,各大院校在专业的设置趋同,一味的照搬已有的模式,没有真正的结合自身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专业,缺乏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较单一。由于专业设置的不合理,过分的强调主专业的学习,忽略辅的课程学习,而且专业划分过细,专业涉及面窄。过于狭窄的专业, 单一的技能, 会使学生在今后的发展中受到限制,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比如说声乐学习者的培养,专业课老师大多只重视其演唱技能的提高,忽略学生对歌曲和歌词的认识,一味的靠学生自己去理解,尤其是一些外文歌曲。目前高校毕业的学生中,仍存在大批的专业学习者学声乐的不会弹钢琴,弹琵琶的则只会弹琵琶, 学作曲的不会合唱指挥, 学习理论知识的更是会写不会说 ,明显感觉到除了自身的主修专业,别的只知一些皮毛,甚至于一点也不了解。历年青歌赛比赛的过程中,不难看出参赛者虽然都拥有较高的专业技能,但是在文化知识方面往往知道的不是太多,甚至于一些国外留学者知道的甚少。因此,对于任何音乐专业的学习,其视唱练耳、钢琴即兴伴奏、乐理、理论知识以及非专业之外的政治、历史、计算机等都应当加大重视力度,这样会对自己的专业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有助于提升专业能力,培养综合素养。
就目前的音乐人才市场来看, 部分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岗位已基本上处于饱和状态, 而一些新兴行业则更多地需要复合型人才。传统的专业音乐教育主要是培养音乐专才, 新兴行业需要的是一专多能的音乐人才。既有某一专业知识方面的深度 ,又有与该领域相关的知识面的跨度与广度。因此,在实行专业音乐教育的同时,也应该发展通识教育,以适应职业需求。
五、专业音乐教育引入通识教育理念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我国虽然开设有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但是在高校的音乐课程设置中并未很好的反映通识教育的理念,没有将通识教育与高校专业音乐教育有效的融合起来,也就不能进一步推动专业音乐教育的发展。通识教育与专业音乐教育在其教育理念上的相通之处,为两者的融合提供了可能,为我国高校的专业音乐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视角,能够有效的推动专业音乐教育的发展。
(一)专业音乐教育引入通识教育理念的可能性
通识教育与专业音乐教育都是高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通识教育并不是要削弱专业知识的学习,而是将专业知识的学习建立在广博的基础知识之上,进一步深化专业音乐教育。通识教育的内容较为广泛,通过对广泛的人文、社会科学等多方面知识的学习,使学生不再拘泥于所学的专业知识或某一既定的职业,脱离比较陈旧、单一的教育的束缚,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多的选择。
以人为本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应有之义,“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以人为本则要求高等教育要以大学生为本,所有的课程设置和教育活动都要紧紧围绕学生开展,进行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使人成为“人”,并非成为呆板的“工具”或“机器”。通过广博的通识教育开发学生心智,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使其成为具有很强适应性、比较独立的、拥有个人魅力的“全人”。“通识教育是一种唤醒学生的主体性的一种教育,也可以说是一种觉醒教育,”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价值所在。高校的通识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前提下,通过引导和启发培养学生形成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而不是教师主观的向学生灌输。这样,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可以以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独立的解决问题。
专业音乐教育中,也要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为其提供专业的音乐教育,以掌握该专业的基本知识与专业技能,要随时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材施教,逐渐适应社会的发展。然而过分的强调专业化将会导致人的片面发展,通过对通识教育的借鉴则缓和了这一弊端,它要求受教育者不仅要拥有广博的知识,还要具备远大眼光、独自评判是非的能力以及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的人。通识教育打破了专业课程的限制,采用多样的教育形式,使学生从各个方面得到能力的锻炼。
(二)专业音乐教育引入通识教育理念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的专业音乐教育虽然取得了很多成就,为国家培养了许多音乐专门人才,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难题,陈旧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已经很难适应社会和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将专业音乐教育与通识教育相融合,为专业音乐教育提供新的发展视角,进一步深化高校对专业音乐教育的认识,从而更好地发挥专业音乐教育的作用,使受教育者不仅能够掌握过硬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而且能够获得全方面的发展。
专业的音乐教育缺乏创新,教育内容和方法比较陈旧,而通识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具有广泛性,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对教育结构和方法不断作出调整,为专业音乐教育提供了广阔的视野,因此专业音乐教育必须借助于丰富的内容和有效的方法以更好的发挥专业音乐教育的作用。在专业音乐教育中引入通识教育可以拓宽专业音乐教育的内涵,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学习人文、社会、自然科学等多方面的知识,避免了知识的分化。
六、通识教育视野下高校专业音乐教育改革的路径浅析
教育发展必须遵循教育的基本规律和原则。根据社会发展对音乐人才需求的新变化, 专业音乐教育应提高其教育质量, 调整音乐人才培养方式,做到“多层次、多规格、多类型”。这就要求各个高校开展独具特色的专业音乐教育, 根据自身的实际开设专业,设置课程,更新课程内容。对哲学、文学、史学等其他辅助型课程,不要只讲授皮毛,应当深入拓展其深度和广度。切忌盲目的照搬已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改善教学环境,配备齐全的教育设施,建设高素质的专业音乐教育队伍,改善教学方式,由单向灌输的教学方式向启发式教学发展,结合学生实际水平安排专业课程,加大对辅专业课程的重视,避免出现过分专业化。简言之, 专业音乐教育的发展必须适应社会经济和音乐艺术发展的水平, 并且符合音乐人才培养的特殊规律。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拓宽择业道路。
结语
通识教育与专业音乐教育之间存在很多的联系,现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要求我们在对通识教育的影响借鉴下发展专业音乐教育。通识教育并不是要取代专业音乐教育,而是为高校专业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创新的视野与前景。通识教育的开展有助于学生在掌握专业的音乐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以融会贯通的学习方式,掌握更扎实的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生存能力,在智力、身心和品格等方面和谐、全面的发展。
作者简介:李平平(1973年8月――)女,硕士研究生,湖南第一师范学院音乐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音乐教育学理论与课程教学论
钢琴教学是高校音教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内容和最基本的技能。目前在高校音教专业的钢琴教学中,学生演奏水平参差不齐是最常见也最突出的一个难题。如何让每个学生都在进校时的水平上有最大化的提高,具备最实用的师范性钢琴综合素质是目前高校钢琴教学改革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针对这一现状,尝试在高校音乐教育专业中实现钢琴分级教学。分级教学即分层次教学,目前在我国的高校教育改革中已被运用于外语、音乐的教学实践里。
1 钢琴分级教学的必要性
目前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学主要是一对多的小组课或数码钢琴集体课的形式,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因材施教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加之目前艺术高考的现状,学生进校时的钢琴演奏水平差距拉大,实现分级教学是音教专业钢琴教学的迫切需要。
一方面由于艺术高考的特殊性,学生进校时的钢琴基础就参差不齐,有的学生是经过从小的专业训练,而有的是培训机构短时间内突击培训的,他们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准差别悬殊。另一方面随着各个高校在全国的跨省招生,招生政策也随之改变,招生考试内容中其他器乐可取代钢琴分数,有部分学习其他器乐的学生进校后钢琴基础完全为零,给我们钢琴的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新难题。
由于教学进度难以统一,学生由于“吃不饱”或“跟不上”而产生积极性下滑,即兴伴奏能力弱,理论知识贫瘠,在实习阶段教学效果不佳等后果。这些都是地方高校音教专业钢琴教学中的普遍性的问题。因此迫切需要在实践研究中探索一套符合音教专业具体情况、体现音教专业特点的钢琴分级教学办法,推动高师院校钢琴教学改革。
2010年举办的“凯撒堡杯”全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比赛是全国音乐教学专业最高级别的赛事,它的新章程便是全国音乐教育专业改革的风向标。新章程中规定,参赛选手不再是由学校选送,而是在该专业所有在校学生中抽签产生。它不是强调个人的优异突出,而是各个层次学生水平的普遍提升;不是学生某一专业的出类拔萃,而是更突出师范性的综合素质提高。这个风向标势推动全国音乐教育类钢琴分级教学探索研究。
2 钢琴分级教学的具体实施
2.1 科学分级,明确教学侧重点
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在统一的教学大纲下,科学分级,明确各级更具体的教学侧重点、形式。钢琴分级以学生进校后钢琴演奏水平摸底考试成绩为依据,同时强调每个学生级别不是一成不变的,会根据考试成绩有相应的晋级、降级政策。
表1
2.2 建立兼具师范性、多样性、实用性的分级教学曲目库
对学生科学分级后,要为各个层次的学生提供更科学的教学规划,尽可能为每一位的学生拓展最大的提升空间。因此要以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的原则为各级学生建立统一的曲目库。这是分级教学的核心内容,也是在实践中最难以把握的难点。必须根据音教专业的自身特点,在编辑曲目库时突出师范性、多样性、实用性。
1)由于受到以往教学理念的影响,学生往往只重视演奏技术的提高而忽视即兴伴奏能力培养。音教专业钢琴课程目标中,明确了该课程教学应注重和突出“为歌曲配弹伴奏能力的培养”,通过教学使学生“具备自弹自唱的能力”。因此各级别曲目库中必须融入歌曲伴奏、即兴伴奏、视奏与转调的内容,来强调钢琴教学师范性。
2)曲目库中作品的选用要有多样性,要涵盖各个时期、风格、流派、民族的代表作品,以适应学生演奏个性发展的需要。尤其需要加大中国钢琴作品的内容,弘扬民族音乐,是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基本理念。学生也反应在实习、就业过程中演奏中国作品比较容易受到社会的欢迎。
曲目库的实行有利于教师们集体备课,加强相互的交流学习。在一定的教学周期后,曲目库可以进行更新,吐故纳新,淘汰不适合学生的内容;同时教师在不断学习提高中,将积累的新内容充实其中。
3)针对各级学生的教学侧重点和实际需要,在曲目库中收录实用性强的曲目类型。如歌曲伴奏、即兴伴奏、视奏与移调等。
2.3 设立与分级曲目库挂钩的考核方法
由于目前的教学难以适应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部分学生因为“吃不饱”或“跟不上”而学琴积极性下滑,课题出勤率也因此受到影响,甚至个别学生一学期只练了一首曲目来应付考试。这样教学内容难以落实,教学评估也无法证实反应出学生阶段性的进步。
分级教学实行后,每学期各级学生必须完成相应曲目库中的若干首作品,以平时单元测验和期中教学观摩的形式作为平时成绩,加大平时成绩的比重,同时将课题出勤率与平时成绩挂钩。这样能确保分级教学的实施落实,加强学生的曲目积累。期末考试在各级曲目库中选择两首采用二抽一的形式,曲目类型为独奏、四手联弹、双钢琴、歌曲即兴伴奏(必须考核转调弹奏)。
3 实行钢琴分级教学的意义
分级教学体现了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目前在我国的高校教育改革中已被运用于外语、音乐的教学实践里。它对于学生的素质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学校的教学管理都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1)分级教学使学生将更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和规划,各级学生有了适合自身水平的学习曲目库,积累更多的演奏作品、提高歌曲伴奏能力、拓宽理论视野,具备最实用的师范性钢琴综合素质。
2)分级教学解决了教师各类学生难以兼顾的问题,改变以往教师自行安排学生学习曲目的方式,更有利于规范教学、集体备课、加强交流。在曲目库的教学、更新中,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能力。
3)分级教学更利于规范化管理。钢琴教学具有艺术学科的特殊性,一般实行小组课或数码钢琴集体课的形式,教学根据教学大纲自己安排学生演奏学习曲目,学生演奏一或两首曲目作为考试。分级曲目库针对一些弊端,学内容,进行更有效的教学评估,实现规范化的教学管理。
在音乐教育专业中实行钢琴分级教学是教学实践的客观需求,在多方面都有积极的作用和意义。本文尝试提出了一些具体实施方法,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和可操作性。可以在实践研究中探索其中规律性的共性,为推动高师院校钢琴教学改革提供实践基础和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赵蕾.浅谈新时期下的高校钢琴教学改革[J].中国电子商务,2010(5).
中图分类号:G61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03-0024-01
中国的民族音乐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经形成独特的风格,它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乃至全世界的宝贵的文化财富。但是在实际的高师音乐教学中,民族音乐教育仍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笔者针对高师音乐专业中民族音乐教育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一、民族音乐教育现状分析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不尽人意,西方外来音乐通过多种途径逐步进入我国音乐的各个领域,大街小巷、商店、剧场等各种公共场所到处都充斥着通俗歌曲、摇滚乐等,公平而论,外来音乐确有较新的形式和技巧并极富现代感和吸引力,对我国现代音乐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在某种程度上,又使民族音乐的生存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制约,民族音乐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存。
长期以来,我国高师音乐教育还是传统教育模式,一直受西方音乐教育的较大影响,以教授西方音乐体系的内容为主,民族音乐文化观念一直未能在音乐教育思想和实际教材中得到具体体现,造成民族音乐教育的严重缺失,培养的师资本身民族文化意识淡薄。在课程结构上缺少民族音乐课程,即使开设学时也很短,学生只能了解一些表面上的知识,而不能掌握其中的精髓;声乐课基本是美声唱法一统天下,民族唱法不被重视;键盘课程,练习曲、乐曲大多数来自于国外作品。音乐教育人才的引进普遍重视键盘、声乐等,而很少注意民族音乐的师资,这就导致民族音乐教学缺少专职教师,常常是由音乐理论教师或其他专业教师兼任。民族音乐教学也仅限于民歌、说唱音乐、戏曲音乐及民族器乐的简单知识传授与欣赏。尤其是民族器乐,本应是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因为缺乏师资,民族器乐选修与民乐合奏课很少开设或根本不能开设。学生们认识了贝多芬,了解了莫扎特,而对我们自己的民族音乐家却知之甚少,对我们的经典民族作品知之甚少。这些现象都会使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迅速消亡,预示着我们将失去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
二、民族音乐教育在高师音乐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笔者认为,要想弘扬中国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就要从幼儿抓起,直至小学、中学、大学,都应将民族音乐教育循序渐进地输入到整个音乐教育中去,以培养学生欣赏、学习民族音乐的热情。只有让学生接触并学习民族音乐,才能更全面地培养学生审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新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课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学习民族音乐,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反映近现代和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优秀民族音乐作品,同样应纳入音乐课的教学中。”
可见,通过弘扬民族音乐,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树立民族自信心,在提高人的音乐素质的同时,进而提高民族的整体素质。而作为将民族音乐文化进行逐级传播的重要媒介之一――教师,其自身的民族音乐文化素质的高低就成为能否使我国的优秀的民族音乐得到发展和传承的关键。高等师范院校是培养教师的摇篮,因此高校的音乐更要重视传统的民族音乐等艺术素质的培养。就目前情况而言,民族音乐的生存危机究其原因是我们的民族音乐教育没能从基础教育抓起,作为培养基础教育师资的高师音乐教育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高师本专科是以培养中小学教师为宗旨的。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加强高师民族音乐教育,继承和发扬中国民族文化,在校园内外大力弘扬民族音乐,是我们高师音乐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义务,学校于是就责无旁贷地成了弘扬民族音乐的主要阵地。这不仅仅是在于向学生传授民族音乐知识,更是让他们认识到它在世界音乐宝库中的重要地位。
三、如何在高师音乐专业中进行民族音乐教育
笔者认为,通过优化课程内容,加强民族音乐作品的欣赏与训练,将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欣赏,可以挖掘民族音乐思想教育因素,有机地对学生渗透爱祖国、爱中华民族的教育,以听觉感受影响学生的情感,从而直接作用于他们的心灵,使情感得到升华,以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作用。
民族音乐的教学,它的传承与发展可以体现在在高师音乐专业的各个学科中如:1、民族特色钢琴音乐作品的教学。 2、民族特色手风琴音乐作品的教学。 3 、民族特色声乐作品的教学。4、民族特色音乐作品欣赏的教学。 5、民族特色的戏曲、曲艺作品的教学。 6、地方色彩的民族音乐作品教学 。7、民族特色舞蹈音乐作品的教学。8、民族器乐作品的教学等等,要运用多种手段让学生认识民族乐器,了解民族乐器的分类、性能、演奏形式等,并选择一些较为经典的民族器乐曲让学生欣赏。
四、高师音乐教育工作者应如何做
民族音乐是世界文化遗产宝库中一颗绚丽多彩的明珠。因此,在多元化音乐教育中,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观念的界定中就首先把民族音乐的观念作为核心,作为高校的音乐教育工作者应该如何做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
第一,激发学生学习民族音乐的热情。让学生了解到民族音乐是与人民生活、工作、习俗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
第二,给学生展现民族音乐的机会 。通过这些活动加深学生对民族音乐的认识和热爱具有民族性的文化。
第三,开放式教学,广泛开展民族音乐教育。将课堂延伸,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组织各种课外音乐活动。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
总之,民族音乐是世界文化遗产宝库中一颗绚丽多彩的明珠。在这个知识经济时代,我们更应该注重民族音乐文化,为我们民族音乐教育事业发展而努力,开创21世纪音乐教育事业的新纪元。
参考文献:
[1]陆学凯、王纵林.如何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R].中国论文下载中心.09-01-09.
[2]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年版.
不可否认,在音乐学院背景中建立音乐教育专业所获得的利与弊几乎是对等的。有利之处是坚实的音乐专业基础的依托,而不利之处也是显见的,长期形成的学科独立价值观的暧昧性,使其学科地位饱受质疑。在这样的环境中,对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科构建问题的思考,成为其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前提。
回顾上海音乐学院音乐教育专业发展的历史,根据其不同阶段学科构建的不同侧重点,可大致划分为三个不同的时期:
第一时期,以音乐技能与音乐知识培养为重心。在萧友梅博士设立师范系之初,师范系学生在音乐专业水准上可稍微降低标准,通过学习之后能够担任普通学校音乐教师的工作。当时的课程设置比较明确地围绕着培养学生的音乐技能与音乐基础理论,同时,作为教师教育性质的师范科,设立了相应的音乐教育类课程。参阅“国立上海音乐专科学校师范科课程表”,可清晰地看到课程分为以下五类:
1.技术科:钢琴、声乐;
2.音乐共同必修科:国乐器、普通乐学、和声学、作曲初步、对位法、领略法、曲体学、音乐史大纲、练耳、视唱、合唱指挥、合唱;
3.普通共同必修科:国文、英文、教育概论、教育心理、伦理学、普通教学法、教材与教法、国音、意语读音、、体育;
4.选修科:国乐概论、音响学、德语读音、法语读音、艺术概论、世界文化史、国乐合奏、管弦乐合奏、其他;
5.实习。
以上课程贯穿三年,总学分为192,其中,技术科50分(声乐30学分,钢琴20学分)、音乐共同必修科66学分、普通共同必修科66学分(其中英文、国文各24分),选修科4分,实习6分。
从以上数据可明显看出,技术科的学分在所有课程中遥遥领先,一方面,说明当时学生入学时的技术水平亟待提高。另一方面,对演唱演奏科目的关注程度很高。在这个时期的课程设置中,比较耐人寻味的是,最能够代表师范科师范性的课程如教育概论、教育心理、伦理学、普通教学法、教材与教法等,归属在普通共同必修科中,学科的专业方向没有得以确认,在整个学科框架中占据的地位与份额是无足轻重的。然而,在这份课表的“附注”一栏中,却有一条十分具有前瞻性的建议:“凡师范科教育课程,本科学生均得作为选修科修习,其授课时数及学分较与师范科课程规定同。”在今天看来,这条建议仍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第二时期:以教学法为中心突破点。1997年以后,上海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在廖乃雄教授的推荐下,积极引进西方音乐教学法体系,尤其是德国的奥尔夫体系和匈牙利的柯达伊体系。在这个过程中,以沃尔夫冈・哈特曼(Wolfgang Hartmann)①教授为代表的西方教学法“传教士”频繁地来上海音乐学院讲学。这个时期音乐教育系的学科建设与课程理念较之国立音专时期没有本质的飞跃,但是,想要在学科建设上有所突破的意念十分坚定,对外开放力度很大,只要外籍专家来访,所有课程全部让路,全天集中攻习西方教学法课程。当时,哈特曼教授来沪频率高,时间长,授课期长达一个月之久。这种高强度的授课使得音乐教育专业对教学法有了全新、深入而全面的理解,从而引发了对整个教育学学科理念的重新审视。在这个过程中,德国奥尔夫基金会对音乐教育系的支持与帮助无疑是十分巨大的。音乐教育系恢复建系之初,是一个在动荡中发展的过程,没有明确的定位,没有固定的模式,在国际化的过程中寻求变数,探索未来的路途。这是一个混乱的时期,然而是一个蜕变的、充满希望的时期。
第三时期:提出以音乐教育学学科构建为核心的课程系统。随着国际交流力度的不断增强,视野不断开阔,音乐教育系开始聚焦音乐教育学学科框架的建设。2001年首次以课程改革为切入点与载体,提出自己的学科框架概念:音乐教育系以音乐教育学理论与实践为专业主课,作曲技术理论、音乐学理论与音乐技能为三大基础课程体系。其中,专业主课包括音乐教育心理学、音乐教育学导论、音乐教学法、教材分析与教案写作、音乐教育史、教学实习等六门课程,贯穿四年本科阶段。在音乐学院学科划分高度明确的环境下,音乐教育系介于钢琴系、声乐系等之间的种种暧昧已不复存在,音乐教育学理论与实践成为鲜明的旗帜飘扬在自己的学科领域内。尽管21世纪的音乐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音乐技能及理论基础与上世纪初的状况已不可同日而语,但加强他们的技能水平的必要性在任何时候都合理存在。然而,音乐教育专业更重要的是在高度的音乐能力掌握之上,培养他们教授音乐的能力。这就是最根本问题所在!2004年起,在研究生阶段的音乐教育专业设置上,安排了音乐教育史、音乐教育比较研究、音乐教育管理、音乐教学法、音乐教育课程与研究等方向,作为本科音乐教育学主科的延伸,将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往纵深方向推进。
很显然,这是一种概念感很强的学科理念布局,一种在眼下看来仍然属于比较理想状态的东西。然而,我们也清醒地意识到,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尚有漫长的距离。
虽然,所有人都不会否认音乐教育的重要性,但是,有两种根深蒂固的概念却一直干扰着对音乐教育学科价值的认识:一是认为,有一定资历的音乐工作者均可以凭经验对音乐教育学科问题发表专业意见,而且这些关于音乐教育专业的意见几乎都接近真理;二是认为搞音乐教育的人是音乐专业能力比较差,不能从事表演专业转而求其次成为音乐教育者或研究者。
事实上,音乐教育学是一门独立的、自成体系的学科,需要专业的知识与能力才能够进行该学科的研究与教学工作,它是对音乐教育学学科各方面的总结与指导,是关于音乐教育全方位的、高瞻远瞩、提纲挈领性的理论体系总和。从事音乐教育研究的人需要具备良好的音乐教育背景与理论研究背景,并不是所有从事过音乐领域中某一方面工作的人士在未经音乐教育专业学习之前均可以成为合格的音乐教育学科研究者,更不可能在没有经过专业学习与深入研究之前,凭感觉、直觉提出的观点与意见就能堪称真理。这些问题换到音乐学领域或作曲领域中完全毋庸置疑,然而可悲的是,太多的非专业的声音长期干扰着这个百废待兴的音乐教育专业学科,经常使其无所适从。
二、需要具有剖析教材的能力
剖析教材的能力是从教能力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分析教材是上好课的第一步。教师要在深读精读教材的基础上,掌握编辑好知识的逻辑关系,依据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抓住重点,突出难点,选择恰当多样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音乐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和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艺术性深化、融合在一起,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和美的熏陶。在美好的情境中获得知识。
三、需要具有教学设计的能力
教学设计是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音乐教学活动所进行的整体策划和具体的安排,是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根本保证。优秀的的音乐教师,一定要具备较强的教学设计能力。能够在把握教学内容的前提下,结合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和理解接受能力,科学合理地确立教学目标、并艺术化地设计好教学过程,突出学生本位,创新教学模式,使学生们在参与、互动、合作的开放式活动中去感受、理解音乐,收获音乐教学的成果。
四、需要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是授课的金钥匙,音乐虽然是一门情感类艺术学科,教师不是全凭语言教学。但是音乐教师的语言还是要规范,开场语和导语要有感染性和趣味性;提问语要精确富有启发性;评价语和激励语要真诚、生动;音乐具有的非语性特点,使得听者需要靠感悟体验来理解作品的内涵。这就要求教师在非讲不可时,词语要简明扼要,与音乐作品的感情表达保持一致,富有强烈感彩的引语能帮助学生快速的进入音乐情境。
音乐在人的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良好的音乐可以净化心灵、美化情操,促使人们健康向上。音乐以它独特的艺术魅力给人以美的素质,美的感染。音乐教育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对学生的精神起着激励、净化、升华的作用。音乐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素质,使人充满了对人生的希望和追求,对生活、生命和整个世界的挚爱,增强奋斗的自信和力量。音乐教育感染人、教育人,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经说:“音乐教育比其他教育都重要得多。”他认为,音乐教育除了注重道德和社会目的教育以外,还承担把人教育成美的人和善的人。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因此,我们应当充分地重视高校的音乐教育,有意识地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一、师院音乐教育的现状与制约因素
1.教育机制改革的滞后
随着时代的前进与发展,教育机制也逐步完善成熟,由传统的教育模式一步步地转向更加合理的,符合新型人才培养的现代化教育,这在高校教育机制中体现得最明显。不过,由于长期以来保守教育机制的深刻影响,我国的教育体制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弊端,在大学教育当中,教育意识还不够开放,普遍存在着过死、滞后的现象,根深蒂固的高考机制和传统教育模式,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教育的开放度,同时也制约了音乐教育的发展。
2.对大学音乐课堂的忽视
在我国,对大学生的音乐教育是个较薄弱的环节,音乐课堂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除了有音乐专业的院校设有专业的音乐课堂和教学设备,多数普通高校只开设了音乐选修课,课程较少,上课的质量也不高,使许多大学生在主观或客观上无意识地放弃了对音乐知识的学习,学生在校期间受到的音乐熏陶和培养少得可怜。从初步调查的情况看,和其他专业相比,学校对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严重影响着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主动性;音乐教学上课程设置很不理想,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授课条件十分有限,音乐教学设备和器材老化,不能及时更新,导致音乐课堂和教学难以达到现代化的教学标准;第二课堂的开设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也存在许许多多的现实困难。因此,师院现阶段的音乐教育很难有突破性的提高。
3.西方文化思潮的冲击
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涌进,西方文化思想也日益强大地冲击着我国传统文化。使师院音乐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何在教学中保留自已的传统音乐并包容外族文化的音乐,达到一种健康的平衡是师院音乐教育面临的新课题。现阶段我国的音乐领域中,西方文化色彩浓厚的通俗乐、摇滚乐的冲击波一浪高过一浪,我国传统的音乐文化逐渐失去了往日的光辉。对通俗乐的追随在大学生当中也是十分地狂热,而部份通俗乐的内容并不健康,某些歌曲歌词的内容低俗偏激,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担心。在涉世不深,身心发展处在半朦胧阶段的学生身上,颓废、自由色彩浓厚的音乐,将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学生过多地接触低俗音乐,在音乐的学习和发展方向上容易迷失方向,心态容易受到不良影响,可能会形成偏激、浮躁的性格,严重的甚至会误入歧途。凡此种种问题令人担忧。
二、提高大学生音乐素养的做法
1.拓展音乐教学的空间
在生活中,音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教师要擅于拓展教学空间,寓教于平时的学习、生活、娱乐和活动中,不可放弃每一个契机和教学天空。教师要尽量利用课余时间和第二课堂多创造课堂教学授课的机会,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去增强和培养学生的音乐知识和能力,在活动中走近学生、了解学生,在和学生接触的过程中进行细致的观察和引导,了解学生对音乐的喜好和需求,纠正不良的喜好和错误的理解,打开音乐教学更广阔的前景和天空。
2.积极改革教学方法
音乐教师要采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在音乐教学中,多媒体课件的应用,给音乐课堂带来了新的生机。生动立体的强大功能,情境、情趣、情感画面的展示,节奏鲜明富于动感的伴奏以及赏心悦目的视频画面,再加上微机练习的实践题的设计,使得音乐专业教学展示出强大的鲜活力。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教学形象生动,学生感知鲜明,印象深刻,有利于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大大提高音乐教育专业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运用视听结合的多媒体教学在提高教学效率方面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3.注重音乐理论教学
理论是钥匙,是规律,万事万物都有规律。我们要正确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就需要把握它的规律。学习音乐也是同样的道理,音乐理论就是打开音乐之门的钥匙。现在大学音乐授课中,普遍忽视了音乐理论知识的学习,原因是理论授课让学生感觉枯燥无味,音乐教师认为这样可能会挫消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我个人认为,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关键在于老师有没有将这一内容能够生动,有趣地带到课堂上来,让学生认识到音乐理论的重要性,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掌握好理论知识,有利于准确地把握事物。对事物的认知要从本质上理解学习,从而提高到一个较高的层次,要重视并要求学生学习好音乐理论知识就是这个道理。所以,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让学生更深意义地理解并学习音乐,这一神圣的职责义不容辞。如果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只限于在日常生活中唱唱歌、跳跳舞,拔动拔动音符,这是不够的。要从理论的基础上去学习,创造,发展音乐,挖掘音乐的真理与无穷魅力。
4.提倡高雅音乐的学习与欣赏
良好的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情操。音乐能启发人们产生美感,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好的音乐作品不仅有鲜明美好的音乐艺术形象,而且有悦耳动听的音响,充满生活的气息,表现出朝气蓬勃的乐观情绪,可以振奋人的精神,发扬新的社会风尚。古时,把音乐分为正音和邪()音,正音可以移风易俗,净化人的心灵,邪音没有节制,会乱人心志。因此,有“正声”效应的音乐对融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促进社会和谐团结(下转第124页)(上接第121页)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应尽量让他们接触一些平静、广阔,有一定高雅情趣的音乐,使学生在接触音乐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受到熏陶,个人修养也得到了提高。
5.提高音乐教师的自身素质
在音乐课堂中,教师的良好心态将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自身素质高,在教学中有良好的心态,优美的教学风范将会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活生生的范本直接进入学生的视野,美化他们的心灵。把握良好的教学心态,沉稳恬静的心灵,充分的爱心,宽阔的视野,优雅的举止,甜美的笑容,还有动听的嗓音。这一切,将会直接触动学生的心扉,培养他们高雅的审美情趣。因此,教师本身要严格要求自已,学会创造生活中的美,音乐中的美,提高音乐修养和审美情趣,从而引导学生的发展,培养其良好的音乐素质和人格情操。
音乐素养包括音乐素质与音乐修养。即不单要有音乐综合理论基础,同时还要有一定的音乐知识与实践能力,还要具有对音乐较高的认知能力与审美能力。如何加强大学生的音乐素养教育,是新世纪新的教育机制对我们提出的新课题。因此,我们要转变思想观念,提高思想认识,采取各种切实有效的方式,使学生在学好专业的同时培养出高素质的音乐教育工作者,从而开创我国音乐教育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专业教学大纲中涉及民族音乐的课程只有民族民间音乐这门课程,虽然也有开设音乐欣赏,但是音乐欣赏主要是针对西方音乐。而声乐主项专业的学生也大部分都是美声唱法,对于民族音乐的接触甚少。少数学习民族乐器的学生也只对自己所学乐器的乐曲熟悉。而技术理论的课程中,除了在乐理当中会接触到民族调式的学习和分析之外,和声、曲式、复调、配器等课程也很少会涉及到民族音乐。这样的课程设置极大的忽略了民族音乐。我国的民族音乐是一个宏大的艺术宝库。五十六个民族,几乎每一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音乐文化,形式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种类繁多。民歌、民乐、地方剧种、民族歌剧等总是主题鲜明、形象生动,具有强烈的乡土气息和民族特色,相对于西方音乐的浪漫、抽象、空灵,我国民族音乐独特的语言使民族音乐的表达方式更直观、具体和优美。笔者认为,不应该一味的学习西方音乐,应以西方音乐作为参照,通过比较,是学生真正做到热爱本民族音乐,充分认识到本民族音乐的真正价值,增强民族自信心与民族自豪感;促使更多的人才投身于对民族传统音乐的研究与发掘,使之得到更好地保存和发展,更好地做到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
一、 渗透教学
乐理、和声及曲式分析都是必修课,所用教材也都偏重于西方技术理论的讲解,教师可以通过西方音乐和中国民族音乐的对比使学生接触中国传统音乐文化。
1、 乐理基础课:音乐专业必修的重要基础理论课。但是对于民族调式的讲解只限于音阶建立或是简单的民歌调式分析,而学生也感觉很技术化,只要分析出调式调性就算大功告成,对于民歌本身的民族文化却一概不知。教师应该在分析调式的同时讲解民歌的民族地域文化、特点、风格以及发展简史等,让学生了解该民族音乐文化的特点。比如陕北信天游的节奏大都十分自由,旋律奔放、开阔,扣人心弦、回肠荡气,这同沟川遍布的陕北地貌有很直接的关系。在当地,人们习惯于站在坡上、沟底远距离地大声呼叫或交谈、为此,常常把声音拉得很长,于是便在高低长短间形成了自由疏散的韵律。当学生了解了民歌的大致特点之后,就会对其特有的调式结构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掌握。很多学生分不清七声调式和大小调式,主要原因就是太过于重视音阶结构而不了解其风格特点。教师可以通过中国民歌和西方歌曲进行对比参照,让学生充分了解两种调式的不同。
2、 和声及作品分析:基本上所有音乐院校的必修课之一。所学习的四部和声以及作品分析,都是大小调体系,几乎不涉及本民族调式体系。而受考研的影响,音乐专业考研的科目中,和声及作品也是必考科目,考试范围也涉及不到民族调式,使得教师在教学以及学生在学习中根本不会考虑民族音乐。基于这样的状况,在着重于考试内容之余,让学生感受西方音乐和民族音乐在和弦色彩、曲式结构、风格特点上的异同之处。
3、 复调及配器:这两门课程对于高师音乐专业的学生应该说是最不重视的。主要原因是,高师音乐专业的学生本身乐理基础不够好,在学习和声及作品分析时已经感觉到吃力,学校也基本不会开始关于作曲技法课程。而在一般音乐专业考研时,除了作曲专业外,涉及不到复调及配器的内容。而这样的情况,刚好可以充分利用起来。笔者通过教学发现,很多学生在接触复调这门课程之前根本不懂什么叫做复调音乐,什么样的音乐属于复调音乐。中国民间戏曲、说唱、少数民族的民间合唱及汉族的劳动号子中存在着大量的支声复调式,教师可以使用大量的民歌让学生了解复调音乐。而西方复调音乐首先要了解复调音乐发展历史,再进行其作品的分析。配器的教学中重点放在东西方乐器的音色对比、西洋管弦乐队和民族管弦乐队的编制。在师范类音乐学院中,西洋管弦乐专业的学生较少,有些乐器学生根本没有见过,对乐器的构造、发声原理、音色特点等处于一个模糊状态。相反,对于民族乐器,如二胡、古筝、扬琴、笛子等却是比较了解。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对民族乐器的了解介绍西洋乐器,通过音响比较东西方乐器音色的差异。对于乐队可以看一些乐团的演出资料,让学生知道乐器在乐队中的数量、位置以及音响效果,掌握小型的乐队编制。
二、 专业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