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0 17:14:5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劳动力情况分析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全市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为679095人。其中文盲44664人,占6.58%;小学文化程度186493人,占27.46%;初中文化程度360646人,占53.11%;高中文化程度80078人,占11.79%;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7214人,占1.06%。
全市农业从业人员402296人,按文化程度分,文盲占10.11 %,小学占36.78 %,初中占47.85%,高中占5.05%,大专及以上占0.21%。
全市共有农业技术人员1313人,其中,在农业生产经营单位中从业的585人。按职称分,高、中、初级农业技术人员分别为104人、340人和869人。
农村外出从业劳动力65281人。其中,文盲占0.78%;小学文化程度占10.50%;初中文化程度占73.88%;高中文化程度占13.48%;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1.36%。
以上情况表明,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已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因为绝大部分农民缺乏工商、劳动、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法规知识,依法自我保护的能力较差,外出务工往往处于弱势、被动地位,合法权利难以得到有效保护,所以做好农村劳动力培训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
培训基本情况
2009年以来,为促进城乡劳动者就业创业,莱芜市积极开展了全民就业创业培训,通过发放“培训券”的方式,组织城乡劳动者免费参加就业创业培训,将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力、返乡农民工及其他劳动年龄内的农民作为重要群体,纳入了培训范围,取得了“以培训促进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的良好效果,走出了一条“政府买服务、群众得实惠”的就业创业培训新路子。
1、健全就业创业培训体系。为了全面做好全民就业创业培训工作,2009年初,我市制定出台了《莱芜市全民创业培训实施办法》,明确了包括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技能培训、返乡农民工技能转换及技能提升培训、农民创业培训、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等在内的全民就业创业培训实施计划,明确了免费培训的政策。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审计、财政、监察、农业、教育等部门相继联合制定了“培训券发放、定点培训机构认定管理、培训补贴标准、培训资金审核拨付”等一系列具体实施办法,形成了从发放培训券、报名、开班批复、实施培训、监督检查、鉴定考核、培训资金申报、审核拨付全过程的培训体系。
2、建立凭券免费培训制度。为进一步调动广大农村劳动者参加培训的积极性,我市实行了面向返乡农民工、进城务工农村劳动力及其他有培训愿望的农村劳动者发放培训券,凭培训券免费参加培训的制度。培训券实行实名制发放,一人一券,不能转让,当年有效。农村劳动力凭培训券自主选择定点培训机构和培训专业,报名参加培训。培训券由定点培训机构收存,连同鉴定考核证书等资料一起作为申请培训资金的重要资料。
3、建立社会化培训体系。按照培训机构自愿申报、集中审核审查、实地现场考察、综合分析评估、向社会公示、公布的办法,由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农业、监察、财政、教育、审计六部门对职业培训机构的培训场所、培训设施、培训师资、培训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估,确定了市职业技术学院、市高级技工学校、市就业训练中心等22所职业培训机构作为市内定点培训机构,同时,在市外认定了3家高校、职业院校作为市外定点培训机构,建立了社会化的培训体系。同时,根据我市产业特点、定点培训机构区域布局和劳动者培训需求,建立了定点培训机构和培训专业优胜劣汰的动态管理机制。
4、建立完善监督管理制度。一是建立开班申请批复制度。定点培训机构招收学员后,向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报送开班申请、培训计划、学员花名册,经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和市财政局审核批复后开班培训。二是建立监督检查制度。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与审计、财政部门联合组织进行定期和不定期集中抽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根据开班申请学员信息随时随机进行电话抽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责令培训单位纠正。三是建立“考培分离”的考核制度。为了保证考核结果的公正准确,规定考核工作由市职业能力鉴定中心负责,本人凭身份证入场考试,经与开班申请学员信息核对无误后,入场参加理论和操作考试,防止替考现象的发生。四是健全培训实名制管理制度。在培训报名、发放培训券时,详细记录培训学员姓名、性别、身份证号码、家庭住址等信息,在开班申请、培训、考核、培训资金申请等各个环节均附有培训学员详细信息,并依托劳动99三版信息系统,实现培训全过程信息化管理。五是健全培训资金审核、拨付制度。定点培训机构在结业考核结束后,向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财政、审计等部门报送培训资金申请审批表、学员培训券、考核合格学员花名册、考核合格学员的职业资格证书、考勤表等资料,作为审核的主要依据。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农业、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组成审核审计组,采取审核培训鉴定资料、核实培训对象等方式,对各定点培训机构申报资金的各项数据进行多方面的印证核实,按照参加培训并考核合格的人数拨付培训资金,确保培训资金的使用效率和安全。
5、灵活开展培训提高质量。为保证培训质量,除要求培训机构严格执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实践操作为主的培训计划外,还根据实际情况,指导开展灵活多样的培训。一是开展创业模拟实训。改革传统的创业培训模式,在全省率先引进全球模拟公司的创业模拟实训系统,建立了山东(莱芜)赢在起点创业实训基地,采取创业知识培训与创业模拟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对学员开展创业实训,提升了参与市场竞争的综合能力。并在基地设立了创业孵化室,免费提供电脑、互联网、电话、办公桌椅等办公条件,面向、经销、广告、信息技术、创意产品等楼宇型项目,2年内免费使用,进行创业孵化。创业指导中心为培训学员提供项目开发推介、小额贷款担保、开业手续代办、员工招聘代办、劳动保障事务、优惠政策协调落实、创业跟踪指导等“一条龙”服务。初步建立了创业模拟实训、创业孵化、创业指导“三位一体”的创业实训服务模式。二是开展“送培训下乡”活动。为有效解决培训机构城乡分布不均、农村劳动力参加培训不方便这一矛盾,指导有条件的定点培训机构到偏远乡镇、村设立流动培训点,开展“送培训下乡”活动,共开办电气焊、缝纫、烹饪、农业实用技术、创业培训等专业流动培训班270余个,培训学员11915人。三是开展定向培训。指导定点培训机构根据企业用工需求,开展定向式就业培训,实现培训与就业的紧密结合。莱城区劳动就业训练中心羊里培训基地,根据九羊公司的用工需求,开设电工、电气焊、冶炼、计算机等专业,先后培训劳动力620人,全部被九羊公司招用;钢城区劳动就业训练中心开设的行车工专业,先后培训行车操作工126人,较好地满足了当地钢铁生产加工和钢铁物流企业的用工需求。
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有培训愿望的劳动力资源较少。各类失业人员绝大多数都已通过打工、灵活就业、临时性就业等发方式实现了就业,真正处于无业状态的失业人员较少,加之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在执行上刚性不够,参加培训的主动性不够强。二是城乡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制约了农村劳动力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三是开展中高级技能培训难度较大。劳动者只要具备了初级技能,能够找到一份工作,就很难终止工作再去参加中高级技能培训或者因为人数较少,难以开展。使得培训深度、质量等都不能很好适应农村劳动力就业的需要
对策建议
1、继续深入开展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培训。按照山东省“加强就业培训提高就业与创业能力五年规划”要求和我市就业创业工作的需求,将有创业愿望和培训要求的农村劳动者全部纳入就业创业培训范围,发放培训券,组织他们免费参加就就业创业培训,全面提升就业创业能力。本着规范调整、优化提高的工作思路,在继续开展初级技能培训的基础上,对取得初级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开展中、高级技能培训。着力提高培训层次,更好地发挥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的作用。
1、多数农村妇女劳动力文化程度低、综合能力差,造成了转移过程中择业面窄的问题, 只能从事一些简单的体力劳动。由于文化程度低, 又没有专业技能, 选择的就业转移机会十分有限,严重缺乏竞争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因此, 只能从事脏、苦、累的简单劳动, 劳务报酬少, 劳动强度大。
2、 多数农村妇女还存在思想观念陈旧、保守的问题。一是不愿在本地打工,怕所谓的丢面子。二是好高骛远, 高不成, 低不就, 不愿做一个普通打工者。三是目光短浅, 不愿接受新生事物,大多数的妇女在没有什么文化和技能, 年龄又大的情况下,仍然要求到工厂上班,而不愿意从事简单、工资又不算低的家政服务。
3、 中介服务组织不健全,农村妇女劳动力转移没保障, 造成了转移大军的盲目流动。目前, 虽然有一些中介服务组织,但在提供信息、就业培训、权益保障等方面, 服务方式及手段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农村妇女劳动力的择业需求, 真正通过中介服务组织找到工作的很少。在就业中,农村妇女的权益受到侵犯、人身财产无保障的现象屡见不鲜。
4、 乡镇企业举步维艰,吸纳农村女劳动力的能力弱化。 近年来乡镇企业由于受市场、体制、资金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 优胜劣汰,乡镇企业处于不利地位。同时, 随着乡镇企业的结构升级和调整, 高新技术的应用将更加广泛, 吸纳农村妇女劳动力的能力逐步减弱, 原来从事乡镇企业的农村妇女劳动力就业岗位也将同时减少。
1、不断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努力为农村妇女劳动力转移创造条件。主要是抓好土地流转制度改革,要把加快建立和健全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作为农业推广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和促进农村妇女劳动力转移的主要环节来抓。同时, 要不断加大农业招商的工作力度,通过积极引进项目, 加大各项优惠政策和激励机制的力度,促进农业龙头企业和种养大户的培育,以此拉动农业发展项目对土地的需求。
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所取得的经济成就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廉价的劳动力资本所提供的巨大成本优势。张家口地区是北京的北大门,由于其特殊的军事地位开放较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所以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外特别是京津地区转移。随着80、90后的劳动力逐渐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力量,他们的现状、条件、要求、见识都与其父辈有了很大的不同。近年来,我国改革开放中的龙头经济城市出现了用工荒的现象,这说明当今农村青年劳动力转移已经有了新的变化。了解农村青年的诉求、研究他们的工作状态、分析农村青年劳动力转移的方式,对于解决三农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全民族“中国梦”的实现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理论综述
1.人口学理论。人口增长的过程呈S型曲线,经历了从“多生多死”到“多生少死”直至“少生少死”的发展过程。
2.社会学理论。英国文化人类学家拉德克里夫.布朗曾经指出,社会制度的结构决定了个人行为。处于工业发展期的中国正在从原有的静态平衡通过剧烈的转型期达到新的静态平衡。这意味着社会制度的结构正处于被打破未重建的阶段,农村的社会结构经历着比城市更加剧烈的冲击,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体现了农民个人行为对社会制度变革的适应。
3.经济学理论。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很好的解释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动机。农村经济的破产迫使农民走出农村,低效率工业化的发展对廉价劳动力的需求又促使农民走向城市。耐人寻味的是,中国经济的增长是有目共睹的,然而农业生产率的水平却远远落后于工业,从某种程度上讲,农业产量的提高并非技术发展的结果而是劳动力投入的加大,中国农业的生产率并没有明显的改变。
二、张家口地区农村青年劳动力转移状况分析
1.就业的流向及分布。问卷调查采用配额抽样的方法,选择了张家口地区13个县年龄在18周岁至40周岁的260个青年作为问卷调查的对象。调查结果显示,调查者的就业地点为京津地区的占33%,本市的占30%,除本市外本省其他城市的占21%,其它地区的占16%。
2.就业环境。就业方式中,从事建筑装修的占22%,家政服务的占8%,加工制造业的占16%,餐饮服务的占20%,售货员的占15%,个体经营的占8%,公司职员的占4%,其它的占7%(例如地铁安检员、保安人员等)。这些工作被认为是又脏又累且缺乏技术含量的。
3.就业歧视。78%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在外出务工的过程中受到过一定程度的歧视,包括语言上的侮辱,态度上的轻蔑,行为上的隔离等。甚至农民工的生存状态几乎成为了社会的参照系,如果不努力生活进入社会的中上游阶层,就会沦为和农民工一样的悲惨境遇。很多城里人认为农民工所从事的工作挣钱少又得不到尊重,他们宁可待业在家也不愿意丢面子从事那些工作。
三、张家口地区农村青年劳动力有效转移的制约因素
1.自身素质。调查结果显示,外出务工人员中初中及以下学历的占82%。现在中国的大学生就业形势已然很严峻,外出务工人员几乎没有可能从事高薪、高职的工作。大量的外出务工人员从事建筑业、服务行业、加工制造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这些行业对于外语、计算机、写作等能力几乎没有什么要求。而其它一些相对高薪、高职、低体力劳动的工作对个人的素质要求较高,需要基本的计算机、外语或写作能力。这些方面能力的欠缺极大的限制了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就业水平。
2.产业结构。在中国产业化的进程中,农民非农化的过程最好的方式是就地转移。然而,曾经活跃一时的乡镇企业终究由于其落后的理念,非科学化的管理方式,较低的抗风险能力而逐步暗淡。除此之外,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劳动密集型产业必须向知识密集型产业转移才能获得生存空进,这就进一步恶化了农民工的选择权。
3.户籍制度。调查结果显示,张家口地区外出务工人员基本上采取离乡不离土的工作生活方式,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对他们来说,城市只是一个工作的地方,最多不过一个美好的梦想,很难成为他们的家园,无论是生活上还是精神上,只有农村才是他们最终的依赖。不同于西方国家的农民非农化过程,中国的农民是个体迁移为主,而西方农民是家庭迁移为主。
四、促进张家口地区农村青年劳动力有效转移的对策建议
1.离农不离乡的就地转移方式。随着张家口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在本着环保、高效的理念引导下,许多大型国企甚至是外企落地建立生产基地。这是当地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一个重要机遇。
2.有效的职业教育。为使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能获得真正等同于工人的工作,尤其是适应大中型企业的生产,必须对他们开展有效的职业教育,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这种教育类似于高职高专的精华版,需要政府投入,强制执行,最终以执业资格的获得为其工作准入的门槛。
3.构建适合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体系。以我市的实际情况来看,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水平不可能达到很高的水平,但应当做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保障其因家庭变故而拥有不低于当地平均生活水平的程度。
五、以实现农村青年“中国梦”为理想
新时期的农村青年更有知识、文化、理想,他们的就业是实现自身“中国梦”的最主要途径。实现他们的“中国梦”,就是关注中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农民就业 考问中国城市化》》楼培敏著 中国经济出版社 2011.
[2]《多学科视野下的就业保障研究》彭薇 王旭东著 中山大学出版社 2011
中图分类号:F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3)08-0025-05
一、引言
作为农业大国,合理解决“三农”问题是“十二五”时期的首要工作,作为农业增产、农村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农村劳动力供给应给予重视。认识当下农村劳动力供给现状,把握农村劳动力供给特点,分析农村劳动力供给的影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从就业供给类型划分,农村劳动力分为三类:一类是供给城市发展劳动力:二是本地非农劳动力,三是农村需要耕地劳动力。第一类供给城市发展劳动力受输出与回流双重因素影响,供给出现不规则变化,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对城市发展劳动力供给影响明显;第二类本地非农劳动力,供给行业属性为二、三产业,这一群体加快农村经济社会的非农产业发展。为农村经济社会结构的合理调整做出了贡献:农村需要耕地劳动力长期从事一线农业生产与劳动,这一群体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是本文研究的主体。
“十二五”时期中国社会处于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农村劳动力供给也出现新的变化,随之而来的是学术界对农村劳动力供给程度和供给现状的争论。从供给程度看,齐明珠(2010)认为人口发展将在“十二五”期间及以后面临诸多挑战,劳动力供给规模将在“十二五”期间面临转折点,届时人口红利即将消失,但杨静(2012)认为未来年劳动力供给依然充足。从供给结构看,姚上海(2009)认为我国农村劳动力供求状况已经跨入“刘易斯转折区间”、“总量无限、规模供给”阶段即将结束,将由“全面过剩”转向“结构性短缺”,并发展为“全面短缺”,劳动力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稀缺性资源;焦克源等(2012)扩展修正“哈里斯・托达罗模型”,研究认为农民工工资性收入、福利收益以及其他非经济收益等预期收益下降导致城市农村劳动力供给缺口,到2020年劳动力供求缺口达到10%以上的局面仍将维持。也有学者提出不同观点。刘勇(2010)认为当前劳动力供给处在正常波动范围内,新一轮农村劳动力供给潮流仍会出现;从供给现状看,我国农村劳动力的供给问题时呈现出从绝对过剩向相对紧缺转变、供求关系从长期“供过于求”向“总量过剩,结构短缺”转变。然而,大多数学者在分析农村劳动力供给问题时仍有不足:一是农村劳动力供给结构定性分析深入,理论模型清晰,数量方法先进,但农村劳动力供给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农村劳动力供给特点的认识还不够深入;二是我国农村劳动力供给区域差异性大,较为突出的矛盾是东部沿海城市供给能力严重不足,都市“民工荒”与农村劳动力供给剩余的尴尬现象依然存在。哪些因素影响农村劳动力供给还没有定论。
二、农村劳动力供给的特征
对比1996年和2006年全国两次农业普查结果,可以揭示我国农村劳动力供给的数量变化和结构特点。
1.农村劳动力供给的结构特点
一是农村劳动力供给下降趋势明显,供给能力不足。从全国来看,1996-2006年全国劳动力供给量从6.89亿上升到7.64亿,增加0.75亿人,增加了9.8个百分点;但农村劳动力供给量却从4.2亿下降到3.48亿,减少0.72亿人,减少数量占全国农村劳动力供给量的20.6%,可见我国农村劳动力整体供给能力不足,下降趋势明显;从地域划分来看,东部地区农村劳动力供给量从1996年的1.49亿急速下降到0.95亿,减少0.54亿人,减少量占农村劳动力供给量的56.8%,东部地区农村劳动力供给极其匮乏,东部沿海地区未来一段时间内“民工荒”问题依然存在;中部地区农村劳动力供给量从1996年的1.55亿快速下降到1.02亿,减少0.45亿人,减少量占现有农村劳动力供给数量的51.9%。由此可以看出,我国中部地区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会出现农村劳动力短缺问题,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由于大量的农村户籍劳动力资源转移到城镇非农产业。值得一提的是西部地区,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供给量有所增加,从1996年的1.2亿人增加到1.24亿人,增加量占现有农村劳动力供给数量的3%,可以看出,我国农村劳动力供给逐步向西部地区集中。见表1所示。
二是农村劳动力供给中女性比例呈上升趋势,成为农村劳动力供给的主力军。纵向比较来看,1996年农村劳动力供给中女性占41.56%,2006年上升为53.2%,比例增加了12.64%,每年以1个百分点的增长速度上升;从横向比较来看,女性农村劳动力供给比例超过男性,已经成为我国农村劳动力供给的主力军,2006年全国农村劳动力供给中女性所占比例为53.2%,男性占46.8%,比男性多出了6.4个百分点,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受到中国传统观念“男主外,女主内”的影响,男性劳动力外出务工的人员居多。另外,大部分农村劳动力接受过义务教育,41.1%的农村劳动力接受过小学教育,接受初中教育的农村劳动力供给比重最大占45.1%,这就意味着我国农村劳动力供给以初中小学为主。见上表2所示。
三是农村劳动力供给以中青年为主,劳动年龄外农村劳动力供给增加,由原有的生产辅助劳动转变为农村劳动力供给的重要组成部分。2006年农村劳动力供给年龄构成表明:中青年劳动力占总供给量的62.2%,这一群体是我国农村劳动力供给的主体;劳动年龄外农村劳动力(60岁及60岁以上,以及20岁以下的农村劳动力)约占16.5%,其中,超过劳动年龄的劳动力占8.8%,可见,我国农村劳动力成分构成中,劳动年龄外的农村劳动力所占比重很大,这些群体由原有的辅助劳动力转变为主要劳动力,这一情况出现的原因是由于我国医疗条件的改善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的寿命不断延长的结果,同时,可以看出当前我国农村老龄化趋势明显,农村“留守老人”问题严峻。
2.农村劳动力供给的数量变化
图1为1952-2011年我国农村劳动力供给变化情况,从图可以看出:1952年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供给变化总体处于“倒U”型波动态势,波动幅度大,大致可以分为五个时期:
第一时期:快速上升期(1952-1975年),这一时期表现出农村劳动力快速增长的特点。1990年供给量为17317万人,到1975年上升至29456万人,13年间我国农村劳动力增加了12139万人,每年约以1000万人的增速上升,这一时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特殊时期,国家“上山下乡”政策将大量的城市劳动力指引到农村,导致农村劳动力数量大幅度增加。
第二时期:低层缓慢增长期(1978-1990年),这一时期农村劳动力供给表现出低层缓慢增长特点。有两个时间段值得注意:一是农村劳动力从1975年的29456万人快速下降到1978年的28318万人:二是农村劳动力供给从1989的33225万人飞速增长到1990年的38914万人,这两个时间段是特殊的,排除在外。其他11年我国农村劳动力仅增长了4917万人,每年增速不到500万人,这一情况出现可能是由于改革开放政策的引导与户籍限制放松,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涌向城市从事非农产业的结果。
第三时期:快速下降期(1991-1995年),1991年供给数量达到我国农村劳动力供给的历史最高值39098万人,随后开始出现劳动力的快速减少,到1995年快速下降到35530,减少了3558万人,每年大约以1000万人的速度下降,与农村劳动力供给的第一时期形成强烈的反差,这一情况出现的原因有两点:一是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进一步推进,二是由于国家实行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提高节育手段,自然生产率下降引起农村劳动力供给的减少:通过第一时期和第三时期劳动力供给情况的对比可以看出国家政策引导着我国农村劳动力供给数量的变化。
第四时期:缓慢增长期(1997-2002年),我国农村劳动力出现缓慢增长,但增长幅度不大,1997年供给量为34840万人,2002年缓慢增长到36640万人,这一时期增加了1800万人,增长平缓,出现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生育高峰期出生的人口逐步进入劳动年龄,农村劳动力供给出现增长。
第五时期:急速下降期(2003-2011年),农村劳动力供给呈现出急速下降的特点。2003年农村劳动力供给为这一时期的最高值36204万人,随后出现连续八年的急速下降,平均每年大约减少1100万人,到2011年农村劳动力仅为26594万人,这一时期农村劳动力减少是由于技术的快速发展。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的结果。从这一时期看出农村劳动力供给趋势下降明显,供给情况令人担忧,农村经济实行规模经营的策略势在必行。
三、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研究方法
偏最小二乘回归(PLSR)是一种新型的多元统计数据分析方法,1983年由伍德(S.Wold)和阿巴诺(C.Albano)等人首次提出。该方法是主成分分析、典型相关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三种分析方法优点的结合体。该方法的主要研究思路是不直接考虑因变量Y与自变量X的回归建模,而是对变量系统中的信息重新进行综合筛选,从中选取若干对系统具有最佳解释能力的新综合变量(又称为成分),用它们进行回归建模。该方法的关键技术在于成分提取。偏最小二乘回归方法优于主层次分析,该方法提取的成分能概括自变量系统的信息,又能解释因变量,尤为重要的是能排除自变量间多重相关性的干扰,提高建模的准确性。
2.数据来源与指标选取
我国农村劳动力供给数量影响因素较多,包括人口基数、宏观环境、微观主体和自然条件等方面,这些因素对农村劳动力供给数量变化的影响程度均不相同:有些因素指标是可测的,有些因素指标很难量化,要想全面分析非常困难。本文利用1990-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以《第一次全国农业普查快速汇总结果的公报》、《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快速汇总结果的公报》为参考,选取部分定量指标分析农村劳动力供给的影响因素。
从劳动力供给来源看,人口是劳动供给的基础,在一定程度上人口是经济的外生变量,在相对稳定的经济环境中,劳动供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口,因此人口是模型中不可或缺的变量;从宏观环境来看,经济发展水平、消费水平等因素影响劳动力供给:从微观主体来看,农村劳动力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于农业,农村劳动力的有效供给离不开收入的支撑。结合我国农村劳动力的实际情况,选取5个影响农村劳动力供给因素作定量分析:(1)农村劳动力来源于农村人口:x1为农村总人口数;(2)国民生产总值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衡量指标:x2为农村国民生产总值;(3)农村劳动力收入指标:x3为农村人均纯收入;(4)农村居民家庭消费水平最具代表性:x4为农村居民消费水平:(5)农村劳动力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现假设农村劳动力主要收入来源为种植业,种植业受到自然条件影响,x5为耕地面积。以上5个因素为解释变量。将农村劳动力供给量记为y,作为被解释变量。
本研究采用实证问卷调查方式,调查问卷按劳动力工作的地域进行设计,具体包括东部发达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等。2009年1月10日至2月10日,通过对豫中郑州市登封县宣化乡才沟村第6村民组、许昌市鄢陵县南坞刘圪垱村和平顶山汝州市小屯乡范湾村第4村民小组、豫南信阳市潢川县白术村第9村民小组、南阳市红泥湾乡竹园村第5村民小组和驻马店市遂平县和兴乡后楼村第5村民小组、豫北安阳市安阳县辛村乡南伏恩村、新乡市原阳县陡门乡安庄村、焦作市郇封镇雪庄村第6村民小组、濮阳市南乐县张果屯乡西韩森固村第6村民小组和济源市北海庙后村、豫东周口市淮阳县齐老乡杨楼大队西三刘村、商丘市虞城县城郊乡罗庄村和开封市兰考县坝头乡孟房村第2村民小组,以及豫西的洛阳市栾川县栾川乡七里坪村第9村民小组和三门峡市灵宝县马家寨村等河南省豫中、豫北、豫东、豫西和豫南五大区域的16个村庄或村民小组共2076名农村劳动力在务工企业情况抽样普查和数据统计分析,力求得出河南务工企业的规律。
2河南农村劳动力务工企业分析
2.1农村劳动力的人口统计学特征男女比例接近,女性稍多;已婚占大多数,其次为未婚,但离异比例呈上升趋势;年龄集中在18~55岁年龄段;教育程度集中在小学和初中等较低教育层次,其次为高中和中专,大专及以上教育程度占比较低。
2.2农村劳动力务工企业总体分析由表1可以看出,农村劳动力在企业工作的人数占农村整体劳动力的33.36%。务工企业包括6成多私营企业、1成多国营或合资企业以及极少一小部分外资企业。说明私营企业仍是吸纳农村劳动力的主力军,国营和合资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相当有限。
2.3河南五大地域农村劳动力务工企业分析由表2可以看出,私营企业占据较高的比例,国营企业、外资企业和合资企业等占比较低,说明河南五大区域中,私营企业在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方面均起了主导作用。另外,豫中地区国营企业务工人员占比较高,可能与豫中较多国营企业有关;豫东和豫中均有少量外资企业务工人员,而其他三个地区则没有,这与豫东和豫中有相对较多的外资企业有关。
2.4农村劳动力务工企业相关性分析
(1)性别与劳动力务工企业相关性分析由表3可以看出,私有企业务工的男女劳动力比例均居首位,外资企业务工的男女劳动力比例均居末位,说明私营企业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巨大贡献,也凸显出外资企业对农村劳动力就业贡献的有限性。另外,除了合资企业的女性劳动力比例略高于男性以外,其他性质的务工企业中,男性劳动力比例均高于女性劳动力比例,这说明总体上来讲,企业更愿意雇用男性员工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