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0 17:15:0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护理美学的概念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护理美学从南丁格尔时代即开始萌芽随着医学模式和护理模式的转变,护理美学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工作中,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然而,在急诊科由于诊疗环境的特殊性,护理美学的应用存在一定的难度。现根据临床经验,对美学在急诊护理应用中的难点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1存在难点的分析
1.1对护理美学概念不了解
在现所在科室就此问题进行了调查,结果有40%的护士对护理美学的概念不了解,35%的基本了解,25%的了解。
1.2 急诊的特殊性
1.2.1 家属的心态、缺乏护患沟通
急诊起病急骤、病势凶猛,家属常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面对疾病的威胁,常表现的惊恐、焦躁不安、自控能力下降。来看急诊的患者家属就诊认为自己家人的病情最重,期望立即得到医护人员的关注积极进行治疗及护理。但急诊护士则对疾病的轻重缓急有客观的认识,在疾病严重性和处理迫切性问题的认识上与及家属有差异。然而护理人员争分夺秒地进行抢救,无暇顾及及家属的心理感受,这样不利于建立良好的信任感。
1.2.2护士情绪的不稳定性
急诊就诊的特点是单位时间内就诊比较集中,护士工作量增加。情绪波动也比较明显,常表现为服务态度不好,对及家属的疑问解释不够,表情冷漠,语调生硬等。由此也会产生如争吵、投诉等纠纷。
1.3急救环境美存在缺陷
医生护士在争分夺秒的抢救时,随手运用到的医疗器械、药品较多,用后变随处放置,来不及补充时又要抢救新。由此会产生缺陷影响抢救工作。所以,急救环境美的管理是十分必要的。
2对策
2.1加强对护理美学的认识和学习
护理美学的精神实质在于反对急功近利的、狭隘的、功能性的护理,反对把护理中人的关系当成简单的经济关系或合同关系来看。在科室内通过讲课,演示等形式学习护理美学,使护理质量得以提高。
2.2充分展现护士职业形象
急诊护患关系的特点是时间短,要求高,矛盾多。护士要在第一时间获得患者的信赖和尊重,如何处理好这种特殊的关系?护士就要从基础的职业形象做起,它包括内在美和外在美两方面。
2.2.1内在美、外在美
内在美:是由长期的修养形成,发自内心的一种美。是“真、善、美”的具体表现。此时作为急诊护士就要有爱心、耐心、热心,对待患者及家属要温柔和善,给人一种亲切感。愿意尽其所能的解答患者及家属的询问,尽量满足其正常要求,给人以信任感,这是“善”的表现;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美”的体现。外在美:是表现于外的各种美的视、听形态。急诊护士要通过娴熟的技术操作、丰富的临床经验、敏锐的分析问题能力和较强处理问题的能力,沉着稳重、忙而不乱的处理每一位急诊,使他们从客观认识上服从医护人员的救治安排。
2.2.2文明礼貌的语言及美的行为
文明礼貌的用语是满意沟通的前提,是避免和解除误解的良方。此时,应认真的倾听的陈述,耐心的向及家属解释或交代问题。切忌语言生硬、简单、粗暴及过于专业,以免引起及家属的不满及误解。从而使问题得到化解,解除误会,避免纠纷。美的行为能增加患者对护士的信任感。
2.3环境美
急诊科的环境要求宽敞、整洁、便捷、安全。护士应充分应用护理美学知识为患者提供高效、安全、美观的急救环境:①按照五常法(常组织、常整顿、常规范、常清洁、常自律)严格管理急救环境及物品:物品要分类、定点存放有序,不同物品之间应根据物品的应急性能和使用频率决定位置,同类物品应以失效期的近远为先后秩序排放。②严格执行急救物品管理制度,要专人负责管理,定期检查,妥善管理,严格交接班制度。并要做到“四定”(定品种数量、定位、定卡片、定消毒时间)、“三无”(无责任性损坏,无药品过期失效、变质,无器材性能失灵),使急救物品完好率达100%。③护士熟悉环境,确保在急救过程中能迅速、准确地配合抢救,真正做到分秒不误。
护理美学是一门促成人、环境和技术和谐统一的艺术[1]。与以前相比,现在用美学方法来定义护理学显得越来越重要[2]。急诊科是医院的窗口,在医患关系紧张、医疗纠纷增加的今天,护理美学可望为医患关系重新回到和谐的轨道上提供巨大的帮助。
护士要具备自制、从容、娴静的心态,沉着、进取、忍耐的素质,以及热爱生命、善待生命的职业道德。成为集外在美与内在美于一身的白衣天使。并将自身的美德修养运用到对患者身心的治疗和护理上。中国古典本文由收集整理美学对培养护士职业人格和心性,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1?中国美学的理论来源
中国哲学重在对生命的感悟,视宇宙和人生为浑然一体的大生命[2]。周易乾卦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卦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3]”这一精神内涵,与医护人员以保护生命为神圣职责的人道主义精神是一致的。儒家美学强调人与宇宙、与自然、与群体以及与自身的和谐,在和谐的基础上建立适度的原则,力求使人情感舒适、情绪稳定,将“安、定、静、止”的工夫充其极[4],儒家之美,即追求这种个人与社会、宇宙、自然和谐宁静的天下大同。道家美学强调自由奔放的精神气。庄子痛感生存的不自由,欲望的蛊惑和知识的羁绊,使人丧失了真实的生命意义。他追求“天放”于宇宙和自然之中,浑然忘却物我对立的自在境界,在超脱、博大中体验游鱼之和乐[6]。同时,道家倡导的饮食休息和锻炼的方法,以及从琴棋书画、茶道以及畅游山水之法,也能直接用于护理养生之中。禅宗美学展现物我两忘的圆融之境,即“自在圆成”的审美境界。中国传统艺术中有大量禅味浓厚的作品,欣赏之,在一片安详宁静中,便能抚平紧张、动荡、烦躁与疲惫的心神,还生命以能量。
2?护理美学的产生和在护理工作中的重要意义
2.1?护理美学的产生
南丁格尔在19世纪中叶创立了护理学,并将其自身独有的人格魅力转化成护理美学理念渗透到护理理论与实践中,在20世纪80年代,大众对审美的逐步深入追求,自然科学工作者的不断关注与研究,很多临近学科也在其中不断的或多或少的联系起美学概念,现在人对健康标准的重新认识也使得社会对护理中美学的作用有了更深入的追求,护理美学应运而生。
2.2?护理美学与传统美学的关系
美学属感觉认知学,美育是在感性直观和情感体验中培养性情与操守。相比指令式、规范化的伦理教化,更具感染性和有效性。如何利用中国传统文化的资源,将美育与德育更有效的结合起来,并运用到护理教育之中,以及如何将中国传统艺术欣赏运用到对患者身心的治疗之中,也是医学护理人员面对现代化医学模式转变需要及时调整并掌握的综合素质。随着现代化医学护理的发展,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理人员的综合水平有了更高的期望,患者入院后,首先自觉或者不自觉的伴有不同程度的恐惧、抑郁、消沉等心理情绪,有些甚至无法控制自身情绪,易怒、暴躁、凡事迁怒于他人等极端态度,护理工作者在传统的基础护理程度往往不足以应对各类患者,因此,护理美学不仅可以及时有效的调节护理人员自身情绪,也会感染患者。有研究显示,对住院病人进行相关调查,结果病人对护士形象美中满意率最高的为仪表(90.18%),最低为人文关怀(60.94%);语言美中患者对心理沟通满意率仅51.23%。这就要求护士不能用传统的生物医学观点把患者当作单纯的自然人。护士不仅要具备娴熟的理论知识、熟练地操作技巧,良好的美学素质会很大程度挺高服务治疗,帮助患者减轻痛苦,快速恢复。
2.3?护理美学的临床应用
整洁健康的外在形象是护理美学的第一扇窗,可以在短时间内减轻患者抵触情绪,增加亲和力和安全感,在日常工作中,注意外在仪表,在服饰,仪容,姿态,风度等方面多加锻炼,仪容以古典淡雅为主,中国传统美学中中国画以书法为骨干、诗境为灵魂,融书法、诗歌、绘画与金石篆刻为一体。其中以山水画陶冶性情最佳。国画擅用笔与墨,在挥毫之间,利用线条的流动飞舞,来展现个体生命遨游于天地之间的空灵、自由与淡泊,护理人员可在观赏过程中,感受从画面中流淌出的蓬勃生命力,胸揽万物的豪情,沉静崇高的意境,回归自然的安定纯朴等,这一特征也被李泽厚称为“人的自然化”[7]。中国山水画、诗歌、书法,很多都注重表达高远、深远、平远的空间意识[8],都是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完美结合。在欣赏中做到真正亲近自然,身心安顿、天人合一,继而开阔胸襟,感悟生命的蓬勃生机和舒展心性的空灵自由。久而久之,护理工作者可从内而外展示出恬静,淡雅,大气,文中等优秀品格。
语言是护理美学中最直接的一种方式,简洁的、节奏适宜的谈吐也有助于让患者产生信任感,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十分强调音乐在塑造性情上的重要作用。人们在自由自在的音乐天地里遨游,在愉悦的情感体验中获得身心的纾解和满足,并在音乐的欣赏中完成性格的塑造和人格的提升,沟通自然,是培养人安定静止气质的最佳途径,思维清楚,表达才会流利,语言善于变化,在护理过程中,首先应采取足够的时间来倾听,不急不躁,在了解患者自身特点后,采取因材施教,构思谈话方式,技巧,适当提问等方式,让患者有被理解,被尊重,被重视的感觉,灵活多变的沟通技巧是每个护理工作者应具备的品质。
护理过程中,娴熟的专业技术是一切美学得以致用的基础,必须科学严谨的操作,护理工作者的精湛技术水平往往更能让患者信任,病区的环境是患者心理情绪的又一重大影响因素,上述对中国传统美学的各种运用,同样也可以用于患者,比如在病区展示中国山水画、诗歌、书法,适时的播放传统音乐,从环境到个人,让患者充分感受五官的审美需要。
3?本科及以上护生的护理美学教育
1 护理美学概念
美学理论认为:“凡是人类本体进行的,显现人的肯定价值和创造价值的一切活动,都可以进行审美。”所以,护理美学是站在护理学的角度运用美学的基本原理研究护理领域中美的现象和审美规律的一门新兴的交叉性应用学科。它是护理学和美学相互渗透的产物,又是美学理论在护理领域的应用和落实。广义的护理美学,泛指护理领域中一切理性、感性美的总和;狭义的护理美学,是指护理理论体系中所表现出来的系统化、规范化、层次化等理性美,以及护理人员在护理实践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感性美。因而,就护理人员而言,其所从事的护理工作本身就是一种创造美的劳动。
2 护理美学的要求与应用
2.1 护理人员素质美。主要有职业素质美和业务素质美。
2.1.1 职业素质美。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护士除了兢兢业业、小心谨慎、吃苦耐劳外,还应具有高尚的思想品德和情操,对病人要有高度的同情心和责任感,要用一颗善良、宽厚、仁慈的心去对待每一位病人,使病人感受到护理人员的职业素质美。
2.1.2 业务素质美。业务素质是构成护理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护理技术除了先进高效外,还要及时、准确、安全、可靠,协调性和连续性好。护理人员广博的文化道德修养、丰富的医学知识和精湛的护理技术会使病人在心理上感到满意,产生信赖和满足感,同时也是病人产生美感的牢固基础。
2.2 护理环境美。护理环境分两个部分:即护理自然环境和护理人际环境。护理环境美指对人的健康恢复与提高有益的护理自然环境美和护理人际环境美的和谐统一。
2.2.1 护理自然环境美。护理自然环境美是护理审美主体与护理审美客体共同进行合作完成护理过程的活动空间,是护理环境中硬件美的集中表现。具体要求是布局合理,光线充足,空气新鲜,色调和谐,温湿度适宜,物品放置有序,比例均衡,床铺整洁,安全静谧。
2.2.2 护理人际环境和谐美。护患关系是护理活动中核心性的人际关系。良好的护患环境美是以护理工作者的良好职业道德为前提的,尊重病人、举止大方、百问不烦、微笑热情――是护患关系美的主要表现,以此建立起来的护患关系环境美会给护士、病人带来同样的愉悦。护士应积极主动倡导和营造和谐的人际环境,使护患之间相互合作、相互信任。
2.3 护理技术操作行为美。行为是内在美的外在表现形式。在护理工作中,护士对病人要有发自内心的关怀和体贴入微的照顾,处处体现出诚实可信之美德,有良好的慎独修养。具体实践要求做到精细美、和谐美和娴熟美,如在输液前耐心细致的解释说明;严格的无菌技术;抢救病人时镇定自若,忙而不乱。和谐美是指配合得当,体现在为病人护理时的轻柔美;操作中动作规范、敏捷、准确、熟练,能给人以娴熟美。护士精湛的技术可以表现于一次护理活动中,也可以表现于整个护理活动中。
2.4 护理文件书写美。根据《护理文件书写规范》,护理文件包括体温单、医嘱单、护理记录单等。它的作用是真实记载病人主客观资料和护理措施,为医生提供诊疗依据,在医疗诉讼上具有法律效力。《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指出:体温单、医嘱单、护理记录单是病人可复印的资料,是医疗事故“举证倒置”技术鉴定的重要证据。因此,护理管理者应高度重视护理文件的书写质量,严格要求其具有客观性、真实性、及时性、准确性、完整性。
2.4.1 真实、准确性。真实可靠是护理文件具有客观性和法律性的重要原则。在书写时注意专业用语表述病情和治疗情况,以便医生参考。不得使用俗语和地方口语,使护理文件科学化、规范化。
2.4.2 客观及时性。护理文件是记录病人生命体征与疾病发生发展变化、护理人员对其执行医嘱治疗、抢救护理等措施的依据及见证。护理文件不允许在工作很长一段时间后补记,而应遵医嘱适时有效地记录。如遇抢救病人,应在抢救完后及时补记,避免护理文件记录与病人病情的客观实事出现偏差。
2.4.3 简明、连续、完整性。简明扼要是一切文件所必备的条件,对护理文件则更为重要。文件的书写要突出重点,语言精炼,避免出现废话、套话和空话,书写中不允许漏记、缺项、刮、涂、改等。
1.1教师的护理礼仪榜样教师的榜样是十分重要的,在进行实训课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自己首先掌握《护理学基础》上的护士的基本仪容的要求,以高标准、严要求约束自己。把护士最美好的一面展现给学生看,让学生在心中形成一个端庄、可亲、仁爱的临床护士形象。这是需要下功夫做得一件事情。同时,在护理技能课程的相关教学过程中,指导来时要认真地做好备课的工作,尽量详细的制定培训方案,将实际护理中可能和患者交流的情况都纳入教学的体系中去。促使学生能够自己有目的的和患者进行交流。
1.2帮助学生树立护理礼仪的理念在进行每一次的实训教学前教师都要依据教学的目标制定好相关的礼仪规定,按照制定好的规定去严格的要求学生,帮助学生明白树立护理礼仪理念的重要性,让他们逐渐形成护理礼仪的理念。还要结合目前临床操作过程中的实践经验,增强学生自主和患者进行沟通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交流和沟通能力,从而帮助学生能够在临床中获得患者的满意,减少医疗纠纷的产生,树立良好的护士形象。
2实训教学实施
根据事先制定好的有关培养方案以及指导老师个人的拟定的授课安排,例如在《护理学基础》讲授肌内注射前两周,在《护理礼仪与形体训练》课上给学生布置与肌内注射有关的礼仪作业。但是学生毕竟才刚刚接触这方面的知识,对有关的概念和经验还不是很明白,如果单独让学生自己去完成任务有一点强人所难,所以教师应提供肌内注射的视频录像,为学生完成任务提供一个参考依据。在实训教学中①统一实训操作程序。②分析各个步骤的礼仪要求。③情景模拟。依据实现制定好的一系列护理礼仪的规范,挑选出一组的学生根据上次的病例教学课程进行案例模拟活动。在这一组同学进行案例演示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其他学生认真观察演示这一小组在护理礼仪方面表现出的可取点和缺点。④总结的任务也十分重要,针对学生记录的各种情况,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交流,逐步改善存在的缺点。
我校是一所医学类专科学校,护理专业是我校在校生最多的专业,课程的开设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护理礼仪课程是一门集多门学科内容的综合性专业课程,开设目的在于提高护士基本礼仪和专业礼仪素养,培养出既有知识技能又有人文素养的优秀护理工作者。
1 我校护理礼仪课程设置依据
随着经济和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的观念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以前的护理理念是以护理疾病为中心,而现在的护理理念是以身心健康为中心。由于这一中心的转变,护理专业的课程理论体系、功能内容、工作任务都在发生的变化,包括活动空间都在不断延伸。在不断的护理工作实践当中我们发现结束患者的病痛或者不适,不仅仅要依靠物质手段或者说医疗的手段,还要同时运用一些非物质的手段,即精神手段。在某一程度上,精神手段的力量有可能会大于物质手段的力量。精神力量来源于很多方面,家人的鼓励,自身的毅力,自身的心情等等。在护理工作中和病人接触的较多的就是护士,护士的仪容仪表、行为举止、表情动作、着装、言谈等等都可能对病人的身心健康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进而影响到护理的效果。为了响应卫生部颁发的《中国护理事业发展纲要(2005-2010年)》,要在护理基础课程中增加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包括心理学、社会学礼仪和美学等等,该纲要成为我校护理礼仪课程设置和研究基础和依据。
2 护理礼仪课程教学原则
护理礼仪既是一种行为导向,也是护理工作的行为规范。规范要求护士在具体的护理实践中,有艺术性的开展工作,把生硬的护理程序变得更容易被病人所接受,解决病人在诸多方面的问题,比如:身体和心理、以及社会和文化等方面,体现出护理人员的人文精神和内外在美。
详细地说,要求护理人员在护患沟通中,能用既定的程序来约束自己的行为,用言语、动作等对护理专业的行为准则进行准确的诠释。因此,护理礼仪课程教学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首先,礼仪教育与道德教育必须有机的结合起来。寓道德教育于礼仪教学之中,充分运用礼仪在道德方面的功能,规范我校护理学生的行为。指导他们从细节人手,从小事做起,自觉遵守职业道德和礼仪要求并且努力培养自身的各方面的修养。其次,要系统介绍护理礼仪与护理专业特点有着密切的练习。根据我校学生的具体特点,选择适合他们的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将护理礼仪与护士专业有机的结合起来。呈现出护士的内外在美相结合的整体美。再次,必须坚持知识性与操作性相结合的原则。护理礼仪不是纸上谈兵,他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与操作性,在对学生的实际教学中,既要重视系统知识的教育,又要注重现实运用的教育,使学生从观念到行动发生变化,将礼仪规范运用到日常护理工作实践中去。
3 我校护理礼仪课程教学内容和评价体系的构建
在既定的课时要达到预期的效果必须制定符合学生的课程教学内容,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要注意对礼仪本身的概念和文化底蕴想结合起来理解。使学生达到运用礼仪的更高境界。我校护理礼仪课程教学内容具体包含了三个方面,第一礼仪的概念及内涵,以及和气概念先关的归属特征功能等;第二日常礼仪,主要是这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包括交往礼仪、公共礼仪等等;第三方面是护士专业礼仪,即在护理活动的各个环节之中的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包括仪容仪表、服饰化妆、言谈举止、工作礼仪等等。
要是教学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学方法的选用非常的重要。根据护理礼仪这门课程本身的理论性、实践性和艺术性等特点。在参照国家护理专业发展的特点,以及高职高专培养目标是高技能专门性人才,教学组讨论研究决定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综合运用理论讲授法、教师演示法、案例分析法和情景再现法等等。
要检验课程教学的质量,需要制定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有了科学实用的评价体系不仅可以检验教学效果,还可以给课程的改进提供依据。护理礼仪是一个终身教化和不断完善的过程,因此必须把课程评价贯穿于课程的始终,把礼仪素养的形成渗透到礼仪教育的各个环节。综合考虑这些因素,我校护理礼仪课程考核体系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日常行为考核,也可以成为平时成绩,即考核学生在日常行为中的表现,还可以请辅导员或者班主任给出相应的意见建议;第二,理论考核,以试卷的形式考核学生解决工作中礼仪相关问题的能力;第三,实践考核,包括个人仪容仪表和应变能力的考核。
锐器伤是护理工作中最常见的一种职业危害,具有潜在感染的危险。急诊室作为抢救的重要场所,疾病种类多,接触面广,急诊护士常在患者未明确诊断前即投入对患者的处置和抢救,这其中包括处于潜伏期和诊断前的传染病患者。在急诊过程中护士可能因许多不可预知的意外而发生锐器伤。通过一年来强化护理管理干预,引导和督促防护措施的落实,有效的减少了锐器伤的发生。现将强化护理管理干预对减少急诊护士锐器伤的数据对比陈述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以2008年12月-2009年12月在急诊工作的79名护士为研究对象,按所在急诊科室为观察组41名和对照组38名。2组护士工作年限、年龄、职称、学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方法 对照组护士按操作常规完成各项急诊有创操作。观察组护士除按常规外,予以强化护理管理干预以督促防护措施的落实。具体干预措施如下:(1)建立良好的信任合作关系:护理管理者运用心理学“心向一致”的原则[1],以护士为本,了解工作中易发生锐器伤的原因,与护士共同制定有效的安全操作流程,发挥护士的积极性,使其在操作中主动采取防护措施,预防和减少锐器伤的发生。(2)认知干预:对观察组护士进行全面性防护概念的教育和职业防护培训,使护士认识到锐器伤的危害性,增强自我防护意识。有研究表明[2],加强对医护人员教育是减少职业性损伤的有效措施之一。(3)行为干预:细化护士操作行为,规范安全操作流程,纠正护士导致锐器伤的高危行为,提高护士个人操作的自律性和慎独精神。护理管理者定期对急诊护士进行安全操作技能培训,使其能够系统、充分的掌握各种防护措施。(4)制度干预:建立完善的锐器伤管理制度。对不慎被锐器刺伤的护士进行登记、报告管理。记录锐器伤发生的时间、地点及经过;损伤的具体部位、程度、处理方法等。必要时实施预防性用药,定期进行血液检查。(5)管理干预:护理管理者可采用科学的弹性排班,减少护理人员职业和心理上的压力,尽可能为护士提供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和护理用具。如使用安全型留置针,安瓿开启器、利器收集箱,真空采血技术等。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X 2检验,认为P
2 结果
两组进行护理管理干预前后损伤性感染比较,见表2。观察组护士发生锐器伤的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 P
3 讨论
随着医学科技的进步,职业安全问题越来越被医护人员所重视。锐器伤是护理人员最常见的职业伤害,具有潜在感染的危险。因此要求护理管理者必须高度重视锐器伤的防护,形成一套护理管理干预体系,强化全员认识,在科室树立护理安全文化意识,使护理安全操作形成一种科室文化。通过强化护理管理,规范了安全防范操作流程[3],不断增强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使护士从认知到服从,从而主动采取防护措施,减少急诊护士在工作中锐器伤的发生,保障护士的身心健康,减少职业感染。
总之,护理管理干预需要管理者与护士紧密配合。本研究结果表明,强化护理管理干预可以规范护士的职业行为,使护士正确认识锐器伤的危害性,主动做到最大限度的规避锐器伤的发生,控制锐器伤所引起的血源性疾病感染,使急诊护士的职业风险降到最低限度。
参考文献
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护生数量越来越多,学历层次越来越高,加之临床设施与技术更新的速度较快,临床护理带教工作面临新的挑战。 护理临床教学是护理专业学生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之后,在临床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参与临床实践活动,验证、巩固、深化所学理论知识,成为一名合格护士的必要途径和重要环节[1]。现阶段我国护理专业专科、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除了在政治思想和身体素质方面要达到国家教育部提出的大学生基本要求之外,在专业培养目标上大学专科的毕业生应成为临床第一线的高层次实用人才,具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而本科毕业生除了要具备临床实际工作能力之外,还要具备教学能力、科学研究能力、管理能力以及进行社区护理的能力[2]。我院每年都要接收大量的大专、本科护理实习生,如何正确引导、提高实习生的各种能力,做好临床护理带教工作,提高护理临床实习质量,是我们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课题。
1媒介融合的概念
美国马塞诸塞州理工大学的浦尔教授最早提出了媒介融合这一概念。媒介融合本身就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它会随着不同体制下媒体的发展呈现出不同的形态[3]。WwW.133229.CoM美国新闻学会媒介研究中心主任andrew nachison将“融合媒介”定义为:“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体组织之间的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4]。
2模块式教学法的引入
临床护理带教模块化的教学模式,是基于一定的教学理论而建立起来的教学活动框架和程序,是教学理论的具体化,也是临床教学经验的概括化,直接面向和指导临床教学实践。作为结构框架,它突出了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作为活动程序,则突出了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模块式教学法”的主要优势在于根据培养人才应具有的知识、能力等,按需施教,目标明确,在优化教学资源、整合教学内容、培养能力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有助于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等[5]。
3媒介融合模块式教学法在临床护理带教中的应用建议
3.1媒介融合的方式将印刷形式的讲义、杂志、书籍、电脑多媒体课件、数码照相机、数码摄像机、互联网等媒介有效结合应用于临床护理带教中。
3.2教学模块的分类及考核建议
3.2.1基础理论和技能强调《护理学基础》中涵盖的基础理论和技能在护理实习生整个实习过程中的强化学习和应用。带教老师可以通过制作课件、分发讲义、示范操作等途径向护理实习生有效传达教学内容[6]。待实习生出科或结束实习时予以理论考核、技术把关。
3.2.2专科理论和技能根据各科室的自身特点,在临床护理带教中渗透本科室典型病例,通过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情景模拟教学法或标准化病人模拟等多种途径,以求护理实习生能够有效掌握相关专科知识与技能。待实习生出科或结束实习时,整合基础理论和技能给以系统化考核。
3.2.3沟通能力整体护理的理念已被现代护理界广泛认可,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是有效实施整体护理的必备条件。在沟通过程中护理美学、护理心理学、护理管理学等多学科知识交叉其中,良好的沟通能力是护理实习生综合能力的一种体现。临床护理带教工作要重视实习生沟通能力的培养,通过入院宣教、操作前评估宣教、操作中合理解释沟通、操作后健康宣教、出院前指导等多种途径为实习生创造沟通条件,给予合理化建议,达到最佳沟通效果。待实习生出科或结束实习时,可征求患者同意进行实用性考核。
3.2.4专业英语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护理人才与护理对象日趋国际化,护理教育正逐步与国际接轨,培养国际化的高级护理人才成为临床护理带教的一个重点。临床带教老师可根据实习学生知识需求,制定适宜的专业英语学习目标,为之创造积极的语言学习氛围。待实习生出科或结束实习时,进行情境模拟法给予考核。
3.2.5科研能力借鉴研究生教学中的导师制教学形式予以带教,鼓励实习生参与科室内的课题研究,在临床实习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实习生的临床科研能力。综上所述,媒介融合模块式教学法是一种倡导融多媒介于教学工作,将教学内容细化、目标化,优化教学资源,力图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的一种方法。目前,媒介融合模块式教学法应用于临床护理带教工作的系统性研究尚少,研究者可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实践研究。
【参考文献】
1邱瑞娟,梁桂兴.临床护理带教模式的研究进展.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9,15(2):186-189.
2沈宁.护理专业教学改革研究报告.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黄建友.论媒介融合的内涵及其演进路径.当代传播,2009,(5):50-52.
护理临床教学是帮助学生将以往学到的基础知识与有关诊断、治疗与护理病人的操作技能相结合,获得进入健康保健系统和继续教育所必需的专业及个人技能、态度和行为的过程。临床教学的重点是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应用理论,而且可以帮助他们从丰富的临床实践中进一步发展护理理论[1]。当前,随着急救护理技术迅速发展、卫生法制建设日益完善和社会需求的不断提高,临床急救护理带教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先将临床带教中发现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探讨如下。
1临床急救带教中存在的问题
1.1急救护理带教模式问题
现有常用的急救护理带教模式是事先制定带教计划,讲解急诊科的环境、布局、特点、及运作方式,演示各种常用的急救护理操作。这种带教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相关知识的知晓度,但由于整个护理带教过程是以“老师为中心”的方式开展,因此学生的参与感不强,实践动手的机会少。这样就导致为期一个月的实习过程很难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当实习结束时学生自然也很难对急救护理工作产生深刻的体会,缺乏对急救护理应知应会能力。
1.2护生对急救护理工作适应能力差
由于缺乏对急危重症患者护理的机会,护生的急救意识普遍较差,而急救工作又要求有很强的时间观念和娴熟的操作技能,带教老师在抢救病人时根本来不及对护生进行讲解。在这种情况下护生即使多次的观摩了老师的急救过程仍热很难在短短一个月的实习期间对具体的急救过程产生清晰的概念。这样就造成了护生在遇到需要急救的病人时产生陌生、紧张和恐惧的心理。
1.3缺乏自觉、主动观察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急救护理技术操作技能差
由于危重患者的病情复杂、变化快,护生又缺乏临床护理经验,因此无法在病人病情变化时及时收集相关信息,并迅速分析做出反应。且急救工作都是突发性的一个月的实习期内护生很少有机会亲身体会和参与急救操作,实际的急救操作技能水平的提高自然非常有限。
1.4缺乏“以病人为中心”的主动服务意识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目前踏上实习岗位的护生都为80后甚至90后的一代,这一代人普遍自我意识较强,对于护理工作的感性认识还不深。对于职业道德也仅仅停留在对课堂教育和课本字面意义上的理解,内心体验缺乏。解决问题时更多考虑的是自身工作的便利,以服务对象的需求为中心的主动服务意识较差,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
1.5缺乏相关的法律常识,与病人沟通能力差
由于急诊的临床实习期仅有一个月,在此期间护生更多关注的是业务能力的学习,而忽视了工作中所涉及的相关法律知识。同时护士由于缺乏临床经验的和语言沟通技巧,容易导致其在与病人家属沟通过程中的措辞不当,侵犯病人的隐私权、知情权使之产生不满,僵化了护患关系[2]。法律意识的淡薄和语言沟通的轻率都可能引发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1.6急救护理过程中职业危害的自我防范意识差
护士在进行急救护理工作时常常暴露在生物、物理、化学、心理等多种职业危害中[3]。由于护生对职业危害后果的认识不足,对自我防护的方法了解不够,而急救工作又要求分秒必争,因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忽视了自我防范。较多见的有针刺伤,眼睛、皮肤直接被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及消毒剂沾染到等。
2对策
2.1转变带教模式,实行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带教方式
将以“老师为中心”的带教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带教模式。实行在教师指导下以发现问题,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为基础的医学教育途径即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BL)带教方式[4]。带教老师根据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基础的原则将疾病的概念,病理知识,临床表现,治疗原则及护理诊断,护理措施等知识在自己先学深,学精的基础上设置相应的问题,同时穿插临床护理工作中易出现的失误,对忽略的知识点及以往护生反映较多的问题进行讨论。我们在护生发现问题的基础上针对相应的问题引导护生思考,鼓励每位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发表见解,激发学生们积极主动参与,使护生围绕问题,在思考讨论中完成问题的解答学习。这既巩固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又提高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应急能力等。有研究显示PBL模式相较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学生在临床急救能力、认知领域的提高[5]。
2.2实施岗前培训,评估护生的业务能力及心理状况
介绍科室的环境、接诊病人的性质、常用的急救药物仪器及工作基本要求。多与学生沟通,听取她们的意见,帮组解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使其能以良好的状态进入正式实习。
2.3临床带教老师的选择
选择业务能力和责任心强、热爱带教工作、具有奉献精神的护师、主管护师担任临床带教工作。加强对学生职业道德的教育,带教老师在工作中注重言传身教,强调“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 为护生树立良好的职业典范。
2.4进行卫生法律知识和职业危害防护方法的培训,重视护生职业礼仪的培养,规范护理的职业用语
针对急救相关的法律知识和职业危害等通过多媒体讲课进行讲解和案例分析并要求护生反馈,检查和评价护生在平时工作中的落实情况,发现问题及时予以指正。护理礼仪是护理美学在在护理实践中的具体表现,对护生进行护理礼仪的培养包括电话礼仪、称呼礼仪、姿势礼仪等,规范她们的职业行为特别是职业用语,帮助她们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6]。将上述各点纳入护生的出科考评中。
2.5适当延长急诊实习时间
在整个实习期预留出一段自选实习时间,对有志从事急救护理工作的护生适当延长急诊的实习时间。增加护生的锻炼机会,进一步提其急救护理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 郑修霞. 当代教育学理论与护理教育M . 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4 :296 - 298.
[2] 郑晓云、常杏萍、陈玲玉.护理带教中易发生的护理纠纷问题分析与对策.医学创新研究,2008,5(17):177.
[3]张旺珍、赖玲绮.急诊科护士职业危害因素分析及防护对策.护理管理,2008,6(9):2322~2323.
[4] 杨玉芹、宋敏、王会.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在急诊护理带教中的应用[J]. 吉林医学. 2005,26(5):496.
[5]代颖、王爱平、董耀东.应用以问题为基础学习提高护理本科生临床急救能力的研 究.护理研究,2008,22(7):1957~1959.
1、临床资料
根据我科2009.6月—2012.6月临床护理工作中发生的护理纠纷及投诉显示: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我们发现94.7%纠纷发生均与护患沟通不当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而真正属于护理差错或护理事故的纠纷却只占5.3%。
2、分析护患纠纷发生原因
2.1护患沟通无技巧
住院患儿﹙家属﹚一进病房首先接触的是护士,这时他们的情绪非常焦虑,迫切的想知道有关用药、治疗、预后、护理安排以及主管医生、责任护士的姓名、业务水平等。那么护士在接待患者时就应针对他们的心理特点有的放矢地将这些问题交代清楚,并且还应注意患儿及家属的感受和接受能力,如忽视这些交流细节,容易产生交流障碍,造成误解或不满,导致医患、护患关系不谐调,从而影响治疗、护理。
2.2说话语言、语气不当、专业术语过多。
住院患儿﹙家属﹚由于在文化水平,专业知识上存在着差别,在护患沟通中常发生由于专业术语过多而产生概念上的误解或不被理解,影响互相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在被调查的住院患儿﹙家属﹚中,我们发现几乎所有的患儿﹙家属﹚都要求在与其交流时使用他们熟悉的日常用语,否则会给他们带来困扰,产生误解。
2.3专业技术不精湛而导致的不信任。
在住院期间,患儿﹙家属﹚都希望得到最佳服务,我们常见到这样的情况,尽管我们态度和蔼,但对患儿﹙家属﹚的疑问、解释含糊其辞,或因护士的技术操作水平不过硬而导致正常的治疗及护理措施不能及时实施,甚至延误病情,是患儿和家属不能容忍,造成纠纷发生。如我科曾收治一名重度脱水的2岁女性患儿,因末梢循环差,血管充盈度差,护士穿刺没有一次成功,患儿家属便产生不满、投诉,甚至对护士进行人身攻击和侮辱。因此可以认为无痛而娴熟的穿刺技术其实就是一种良好的非语言交流工具。
2.4语言失度、解释工作不到位。
这种现象可表现在护患之间,也可表现在与家属的交谈中,特别更容易发生在非正式场合的交流。如医护人员在查房或做晨间护理时若不注意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不考虑患儿及其家属的感受,很容易造成他们的误解,甚至会对有些谈话断章取义。如曾经一名患儿因护士抢救重述口头医嘱两次,但没有向家属解说,家属认为没有及时用药,便误解为医护人员不负责任,延误病情而产生不满。
3、分析护患沟通的特殊性
3.1护士与患儿﹙家属﹚之间应相互信任,相互了解。
及时与患者沟通与交流信息,这种交流不同于一般社交场合的交流,它是以患者为中心,属于情感关怀和治疗康复以及提高生活质量上的交流,交流的目的在于帮助患者提高对自身疾病的了解、认识。有助于医疗工作的顺利进行。交流的特点要面带微笑,语言亲切温柔,用词准确,赋予同情心。善于观察患者心理状态,了解患者一般情况,掌握语言技巧与沟通方式。根据患者不同年龄、不同要求、不同精神状态及文化层次的差异,主动热情与患者沟通,只有切实为患者着想,才会使患者感到可亲、可敬、可以信赖。
3.2护患交流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言语形式的交流,即利用语言来传递信息;另一种是非语言交流,即面部表情、身体姿势、眼神与手势等。这两种形式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缺一不可,甚至有时非语言交流更是取得患者信任建立良好护患关系的重要环节。如果交流时不注意上述特点和形式,将产生交流障碍或不足。
4、护患纠纷的防范措施
4.1转变护理观念,提高职业道德水平
由于长期以来,护理工作是在以疾病为中心的指导思想下进行的看病不看人。护士应转变观念,增强主动服务意识,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护士一定要有爱心,耐心和同情心,能充分理解患者的心情,以宽容,理解的态度对待患者的挑剔、抱怨、恼怒,安抚家属的不满情绪。对某些无理要求,要冷静对待,讲究语言艺术,避免与其正面的冲突,尽量避免和减少其过激行为,防止事态扩大,尽力使纠纷降到最低限度。
4.2加强护士自身素质建设,增进患者的信任感。
为了更好地塑造护士形象,亲和护患关系,我们一方面要注重仪表、审美等综合能力的培养,来美化护士的言行、举止。如:在全院范围内进行护理心理学、护理美学、等多学科知识的学习,满足多元化知识结构的需要。开展美在我心中活动。另一方面注意护士业务水平的提高。
4.3了解患者及家属的心理特点与需求,提高服务质量。
入院后患儿﹙家属﹚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希望得到同情和体贴满足感情需要,为此我们要求护士跳出临床护理的模式,特别地将心理护理提升到重要位置。要稳定情绪、耐心倾听、换位思考、设身处地的站在患者的角度想一想;检查自己在工作中的不足或过失;扪心自问,理解、分担患儿﹙家属﹚的痛苦,改变或引导患儿﹙家属﹚的思绪,从心理学的角度针对每个患儿﹙家属﹚的心理特点做到有效沟通。
4.4积极学习法律知识,保护护患双方权益。
1 护理本科课程设置的现状及分析
1.1 护理特色不突出 我国护理本科教育基本采用压缩临床医学专业教学计划后加挂护理专业课的模式[2]。这种模式实质仍是传统的医学模式,注重基础医学知识及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对护理、健康教育、卫生保健等方面的知识涉及较少,不能充分体现护理专业特色,培养的毕业生既不像医生又不像护士,影响了学生对护理专业的认同,思想不稳定,最终造成护理人才的流失。
1.2 课程多,课业负担重 据白凤霞等[2]对全国19所医学院校护理本科教学计划中课程门数和教学时数的调查分析显示,护理本科专业课程门数最少的为34门,最多的为46门,平均39门;教学时数最少3077学时,最多4073学时,平均3638.4学时,与全国临床医学本科的平均开课门数38门,平均教学时数3541学时相比明显偏重。在完成教学计划后,护生自主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时间过少,导致培养学生规格不能达到预期目标。
1.3 人文、社会科学的成分较少 如适合护理人才培养的人际关系学、心理学、行为学、美学等课程开设较少,忽视了心理、社会行为等因素对人产生的影响,不能体现“人”这一护理基本概念的含义,造成了学生对护理服务对象的认识偏重于生物学的层面[2]。护理不是一门纯粹的自然科学,已渗透到人文与科技、道德伦理与社会价值中,表达着人情与理性的深刻关系[3]。护理本科课程设置中人文、社科成份的欠缺,直接影响了护理学生的质量,也影响了护理学科的发展。
1.4 学科独立发展意识不强 受传统思维模式的影响,人们对护理工作的认识仅停留在医生的助手层面,工作以打针、发药、量血压为主。忽视护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即使在本科教学计划中,护理科研的涉及也很少,全国50%以上的院校没有涉及护理科研教学。另外,选修课开设较少,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最大比例达33.3∶1[2],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趋势,使护生的知识结构单一不全,创新意识、科研意识不足,不利于护理学科的整体发展及护生本身的多元发展。
2 护理本科课程设置及改革进展
为了改变目前本科护理教育中医护不分,护理专业特色不突出,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讲述缺乏、培养学生不能充分适应社会需要等问题,我国许多大学的护理学院积极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与探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调整学制 护理专业教育虽需一定的医学基础理论,但不是临床医学的辅助学科。然而我国护理本科教育起步时都沿用医学教育模式。因此,内容过多、学制太长、教育成本高、培养周期长等问题在护理教育中也有表现。加之护生的性别特点及社会对护理职业认识的偏见,生源普遍不好[3]。为此,天津医科大学、石河子医学院、大理医学院等先后尝试四年制护理本科教育,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认可。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瑞金临床学院护理系,在教学模式、课程设置上提出“以人为中心,前后整合”的四年制护理教育,采用交叉式教学模式、突出护理专业特色、深化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式等,为加强我国护理与国际间的交流和多元化护理,对处理自然与人文科学、基础课与专业课、护理学与医学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路[3]。
2.2 整合课程 按系统进行专业课程设置是近年医学教育改革中的新趋势。如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专业课程设置放弃了传统的课程构建形式,按系统进行专业课程设置,将专业护理课程分为:护理学Ⅰ(人与社会)、护理学Ⅱ(生殖)、护理学Ⅲ(营养与排泄)、护理学Ⅳ(呼吸与循环)、护理学Ⅴ(活动与休息)、护理学Ⅵ(意识与感觉)[4],使课程间的衔接更紧密,学科内容有机结合,符合国际护理教育改革的趋势。
2.3 强化实践 护理专业是一门操作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护生一毕业就要接触和从事相关工作,因此护生在校期间,必须增加实践课的比例。各院校都已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护理专业本科课程设置中,增加了实践性很强的护理新课程,如《急救护理学》、《康复护理学》、《老年护理学》、《社区护理学》等[4]。另外,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实验及操作课的比重。
2.3 增开选修课 为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提高学习兴趣,扩大知识面,各医学院校都列出了合理的选修课程。如《护理教育学》、《护理管理学》、《护理药理学》、《护理科研》、《护理美学》、《护理英语》、《症状护理学》、《护理心理学》、《护理营养学》、《护理伦理学》、《护理病案操作》、《口腔护理学》、《护理科研讲座》、《医学法学》等[4]。
3 课程设置及改革时应考虑的因素
课程设置应体现社会对学校的需求、办学的宗旨及学生的自我发展。可以说课程设置对教与学的整体活动具有原则性、方向性和指导性作用[1]。讨论课程设置的改革,必须首先明确社会对本科护理教育的需要,明确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从学生自身的发展需要出发。只有在这几方面的认识一致,才能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3.1 社会需要 任何课程的设置,都必须以社会需要为基础。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在1988年世界医学教育会议上的“爱丁堡宣言”中提出:“医学教育的最高标准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当地的健康需要”[5]。因此,在本科护理课程设置时,应明确社会对护理人才的需要。
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相对落后,自1952年以来我国的护理教育层次仅有中专。目前全国一百多万护士中绝大多数是中专学历,由于受教育水平有限,无法很好地解决护理工作和学科所面临的困惑,在护理教育及护理科研方面的能力也相对薄弱,而护理研究生的教育仅仅在起步阶段。因此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本科教育将成为护理教育中的主要部分。其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大量先进仪器设备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对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如急危重病人的护理、器官移植病人的护理、特殊仪器设备的应用、循证护理等都对护理人员的知识水平和受教育程度提出了更高要求。再次,社会对具有现代管理学知识的管理人才的需要也很迫切。因此调整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主动适应社会需要是护理教育改革的首要考虑的问题。
3.2 学科发展的需要 随着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专业有自已独立的发展空间,不再附属于医疗,将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具有特色的学科[1]。因此必须培养高素质的人员,发展相应的理论、学术和成就。
3.3 学生本身的发展需要 作为护理本科毕业生,不仅需要临床护理、社区护理等专业知识和能力,还要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创造思维能力及自我发展潜能[6]。
4 展望
随着护理学科的发展,护理工作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势,如护理功能的整体化趋势,护理服务范围的社会化趋势,护理管理工作的现代化趋势,护理发展的全球化趋势等。同时,护理教育及改革也出现了新的趋势,主要是护理教育的高层次化趋势和护生素质的综合化趋势。这就要求我们的护理本科教育必须主动适应护理学发展的趋势,在课程设置中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积极实践,勇于探索,及时调整和改善教育与服务模式,不断提高护理教育的适应性,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 沈宁,何仲,李峥.论本科护理教育课程改革中的几个问题.中华护理杂志,1994,549-550.
2 白凤霞,王志凡.护理专业本科教学计划分析.南方护理学报,2004,52-53.
3 钱金伏,李合,汤君,等.四年制护理学专业课程体系研究.护士进修杂志,2000,767-769.
1研究方法
1.1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学术期刊网、维普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北京体育大学图书馆,査阅了有关女生运动动机、医学护理专业特点、运动参与、行为与环境的关系等方面的资料,并重点阅读国内较有影响的体育期刊、杂志、学报和研艿报告中的相关文章,此外还阅读了与本研宄相关的教育学、体育理论、体育心理学、体育社会学、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等有关课程内容的专著和书籍。
1.2访谈法
在论文撰写的过程中,通过全国医学院校体育教学工作会上对富有教学经验的教师访谈了解护理专业体育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共性以及医学护理专业师资队伍发展的途径,并结合论文研宄的需要,对这些资料进行认真的分析和筛选。
2结果与分析
2.1护理职业特点
南丁格尔说:“护理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护理专业学生就业主要方向为医院和医疗机构,护士也是在医院里与病人接触最频繁和密切的一个特殊群体。在医学院护理专业课程设亶中可以发现,以护理形体训练、护理美学指导护理实践,对于提高整体护理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现代护理的发展要求护士不仅要具备人文护理的概念、熟练过硬的技术、高度的责任感和同情心等内在素质,还要有饱满的精神、高雅的举止、得体的言谈和优雅的礼仪等外在形象。在这些职业素质的特点和专业培养模式的影响下,护理女生在校期间对自身气质仪态和外形美有较为显著的需求和渴望。医学院护理专业在接受高等教育期间,正处于塑造形体的关键时期。护理专业学生的形体美和仪态气质已经成为医疗机构和高校对其专业能力要求的主要素质之一。护理女生在高校期间通过对职业认知和专业教育逐渐产生相对较髙的形体仪态美的追求和内在渴望,以适应现代社会和职业特征的需要。
2.2运动动机概念和影响因素
“动机”一词,源于拉丁文movere,即推动的意思。常用的与动机类似的词很多,如欲望、愿望、报负、目的、需要、驱力、动因、诱因等。在研宄上,不同的词有不同的意义。
运动动机是指推动学生参与运动学习与身体锻炼活动的内部心理动因。学生有了从事体育活动的需要,就会产生满足运动活动需要的想法。当这种要求与运动环境及条件诱因相适应时,将成为一种驱动力,推动学生参与体育运动活动。驱力和诱因是动机的两个重要概念。驱力也就是内部需要,是与身体的生理需要相联系的一种内部激起状态。而诱因是引起个体动机,满足个体需求的外在刺激,也就是环境因素。
护理专业女生的职业特点和培养模式使得外部动机更容易被激发,职业环境的影响相对稳定和持久,也易于作为引导护理女生投入运动锻炼和产生运动动机的外在动力。通过调动外在动机为着手点,在教学中充分结合行为调节越接近内部动机和认同调节,人们的锻炼意向就越高,参与锻炼的时间也就越长的理论,来加强心理、生理和行为的变化^而个体在以前的体育锻炼中投入越大,就越有继续坚持体育锻炼的心理承诺,最终产生运动动机的驱力为主导,形成稳定的运动习惯。
2.3影响护理专业女生运动动机的专业特点
2.3.I护理专业特点护理专业高校非综合类院校,除专业性较强以外,校园文化也相对单一,性别比例具有女多男少的普遍性。并且在信息化迅速发展的今天,90后学生生活、学习方式也产生了一定的变化,在虚拟空间呆的时间越来越长,身体机能逐渐减弱,人际交往冷落。这些因素都对护理专业女生培养运动动机产生一定的困难和阻碍。
2.3.2就业方向的导向性护理工作者除了需要具备娴熟的护理技能协助医生的临床工作,为患者提供专业的护理服务以外,还需要具有良好的职业情感和人文精神,对患者予以人文关怀,为患者和医生搭建畅通的桥梁。而运动恰恰具有健身健美、身体教育、压力宣泄、人际交往的作用。护理职业特性同时体现在对自身形象的特殊要求上。护士是在医院里与病人接触最频繁和密切的一个特殊群体,护士的形象和气质作为其职业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直接影响了医院的整体形象。因此,护理专业女生的职业特点和培养模式都对其在校期间的学习动机产生较强的引导性,使得相比较其他专业护理专业女生对形体仪态和气质美的需求更加强烈,也更利于作为引导护理女生投入运动锻炼和产生运动动机的外在动力。
从个人发展的角度而言,只有与人类命运相关联的个人动机才能具有长久而深远的个人动力,促进个人的可持续发展。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专业认知培养,在认可护理职业价值的基础上促进内在动力的形成和稳定,对饱满的精神、高雅的举止、得体的言谈和优雅的礼仪等外在形象的认可,作为护理职业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内化运动动机并对职业的自我实现形成正反馈。
2.4护理专业激发动机的建议
2.4.1提高学生运动认知的科学性和深度医学护理专业课程设置的便利性使得学生对于运动的基本理论包括生理解剖等基础知识易于理解和应用,内化专业理论有助于增加运动认知和提高内在动机。
视觉和运动觉的习得规律是通过不断强化“刺激反应链”来提高准确度和运动技能稳定性。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这—生理学结合心理学的理论来阐述运动中练习的重要性,运动中能够不厌其烦地重复某一动作,需要个体的自律性和提高认知同步进行,并认识到内在动机稳定和强化对习得技能正反馈的意义,达到逐渐提高运动的内在动机并形成良性循环。
2.4.2教师帮助增加满意结果几率除了以上提到的在教学增加强化运动认知内容,还需要通过课程目标、内容和形式等基本教学环节的制定来贴合学生专业、年龄、兴趣等特点来激发运动动机,这就要求高校体育教师在新时期要改变思维模式,与时俱进,不仅要加强体育教师专业态度的自我教育尤其是加强专业态度的自我认定,提高认识,使之热爱学校体育事业,爱岗敬业,更要深入培养专业技能的自我教育和加强体育教师人文素质方面的自我修养。体育教师自主学习信息技术、提高外语水平、开阔思维模式和提高学习意识,并在此基础上自主探索和反思专业态度修养、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模式和方法,成为专业者、学习者、研宄者的新教师角色,提高教学质量,从而辅助学生提高运动兴趣,帮助增加运动满意结果几率,积极参与运动和主动重复强化运动学习过程。
3结语
医学护理专业的培养模式和职业特点是护理女生产生运动动机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体育教学中可依据其作为护理职业价值重要组成部分来激发运动动机,教师应将传授体育知识、技术的教学过程,变为一种创造发展的过程。在教学中通过加深运动认知和丰富教学手段等方式来促使外在动机逐渐形成并创造有利于内化运动动机的条件和几率。
参考文献
[1]体育心理学教材编写组.体育心理学[MJ.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324-329.
[2]熊明生,等.国外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与运动动机研究述评m.武汉体育学院学拫,2008(42):62-64.
[3]曲宗湖,等.论我国髙校体育改革的发展与构思U].体育科学,1998(4):6-9.
[4]肖宁.高校体育教师知识结构、能力水平与综合素质的培养[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42):97-99.
[5]张丽丽,等.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宄[J].浙江体育科学,2009(31):44-46.
[6]杨留锁.体育教师创新能力研宄[J].体育科学,2002(22):14-16,
【关键词】人文护理 临床 文化护理
Preliminary Discussion on Application of Humanistic Nursing in Clinical Nursing
Zhao Feiyue
【Abstract】With the changes in medical model ,patient-centered holistic nursing care has gradually replaced the functional nursing care. Among them, how to put psychological, spiritual, and cultural integration as the main body of the humanistic nursing care into the daily care work, to enhance awareness of human services has become a increasingly concerned topic . At present,under the market economy conditions, the view of values and demand of both nurses and patients are undergoing subtle changes, Patient’s demands and expectations for medical services are becoming higher and higher , Only by firmly establishing human sense of service, can really provide patients with comprehensive, systematic care, to meet the diverse needs of patients, It is also the fundamental way to improve the holistic nursing care
【Key words】Humanistic Nursing Clinical Cultural Nursing
何谓人文护理
人文护理是指以人为主体的护理参与人文现象,核心是“护理”,现象是“护理人文”,即作为护士,用自己的生命、生活和言行,把自己选择的职业道德体现出来,这就是人文护理。1它就是人文精神在护理工作中的体现;就是理解病人、关心病人、尊重病人和爱护病人,为患者营造人文氛围、倾注人文情愫、弘扬人文精神。它集中体现在对患者的生命与健康、患者的权利与需求、患者人格和尊严的维护,包括护理内部环境的人性氛围和护士的素质和品格等方面。整体护理中参与人文关怀,充分保障患者的各项权益,最大限度地满足患者的需求,使患者的满意度上升,提高了护士的自身素质,使护士改变了陈旧的护理观念,在患者及大众心目中建立起良好的职业形象,也为医院的生存与发展树立起良好护理品牌,倡导良好的护理科学观。
如何将人文护理更好的融入到临床护理工作中?下面是我科近几年来的初步经验,具体有以下几方面的体会:
1 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
1.1 营造舒心的住院环境:做到服务设施人性化,让病人感受家一般的温馨。如在病房尽可能的提供一切便民措施:安装电话、电视、及时将开水、可口营养的饭菜送到床头、提供微波炉、针线等等。
1.2 创造方便温馨的工作流程:护理措施应人性化,让病人感受到护士的一片真情。如保护好病人的隐私、尊重病人的人格及知情权,向病人解释各项治疗及护理、药物的作用及付作用、详细介绍病区环境等等。
2 以人为本推行人性化服务:
语言沟通人性化。在日常工作中做到五心:接待患者热心、护理工作细心、解释工作耐心、听取意见虚心、整体护理专心。
2.1 认真做好心理护理,制定心理护理路径,运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解决病人的思想顾虑,帮助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勇气和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争取早日康复。根据病人不同的文化层次、年龄、性别、社会阅历、文化地域习惯运用不同的沟通与交流方式,以达到良好的效果。
2.2 在临床工作中加强健康教育,向病人讲解疾病的常见诱发原因、转归及怎样预防与配合治疗。充分发挥病人的自主参与意识,体现病人的价值观与被尊重的事实。
2.3 延伸护理服务、拓宽服务领域。随着医疗制度的改革,医疗工作不仅局限在医院,其逐渐走向社区、普通人群,向他们宣传防病、治病的知识,其中其延伸更多的是护理知识与理念,将护理工作走向社会、走向普通人群,使他们能够掌握基本的护理知识与技能,以提高全民族的身体素质。也使广大人民群众提高对我们护士职业的理解与支持,无形中提高了我们护理工作的社会认可程度。
3 加强人文知识的学习:
因为护理的对象是人,我们应该学会尊重、理解人,才会真诚的关心体谅人。健康观念的改变使得护理人员必须重视生物、心里、社会诸多方面的复杂因素对人的作用,在护理工作中既要重视疾病又要重视心理,既要重视局部又要重视整体,要达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完美结合。因此我们必须加强护理心理学、护理人际沟通、护理管理学、护理美学、护理伦理学、护理经济学和护理法律等知识的学习,培养一个人的思维和性格,建立健全心理素质2。
4 熟练运用人文护理的原则和策略3
人文护理的原则:
4.1 综合性原则: 在住院病人的护理过程中采取多方面的护理措施,如饮食护理、心理护理、支持护理等综合方法,使病人尽快适应医院的文化环境。
4.2 教育原则:病人在住院期间往往有获得有关疾病信息知识的需求,护士应根据病人的文化背景(接受能力、知识水平),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可以采用个别或集体指导方法,通过讲解、板书、多媒体、宣传册等形式,进行疾病的预防、治疗、护理和康复知识宣传,使病人正确认识疾病,积极参与疾病的治疗和护理过程。
4.3 调动原则: 人文护理的目的之一就是调动病人的主观能动性和潜在能力,配合病人的文化需求,调动病人的参与意识,使病人积极配合疾病治疗和护理,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自护,对疾病预后充满信心。
4.4 疏导原则: 在人文护理中,出现文化冲突时,应对病人进行疏导,使其领悟并接受新文化护理。
4.5 整体原则: 实施护理时,不仅要考虑到病人本人的因素,还应评估其家庭、社会因素,争取得到各方面的合作、支持和帮助,帮助病
5 人适应医院的文化环境。
人文护理的策略:
1). 满足病人文化需求:结合病人的文化背景,满足病人的文化需求。
2). 理解病人的求医行为:了解病人对医院、医生、护理人员的看法与态度,结合病人对治疗和护理的期待进行护理。
3). 明确病人对疾病的反应:护士在实施护理的过程中,应动态地了解病人的健康问题,以及病人对健康问题的表达和申述方式。通过对病人的临床护理工作与病人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进一步明确病人的社会心理问题,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与病人、病人家属一起共同完
成护理活动。
(1)及早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尽早成为病人的“自己人”,取得病人的信赖与合作。
(2)理解病人的行为:不少病人由于受到文化观念的影响,对护理人员持有双态度,即想依赖和不愿意依赖的复杂心理。护理人员应理解病人对待护理人员的态度和行为,满足病人的文化需求。
(3)重视病人的心理体验和感受: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同一问题有不同的解释模式,护理人员要根据病人的年龄、知识结构等文化背景与病人沟通,了解病人的心理与行为。
(4)尊重病人的风俗习惯:
4).帮助病人适应医院的文化环境:帮助病人尽快熟悉医院环境,通过入院介绍使病人尽快熟悉和了解医院、病区、病室的环境、设备、工作人员、医院的规章制度等医院的文化环境。(物理环境+人文社会环境)
5).寻找支持系统:家庭是病人的一个重要支持系统,因此护理人员应了解病人的家庭结构、家庭功能,亲子关系、教育方式等情况,利用家庭的力量帮助他们克服孤独感,表达感情和困难,应对及解决问题。
6).注意价值观念的差异:不同民族和文化背景有不同的生活方式、信仰、价值观念,应注意不同文化背景的病人的价值观念差异。
5 结论
我科通过在整体护理中贯彻人文护理,连续一年护理满意度100%,医疗及护理质量逐步提高,在全院医疗及护理质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每个护士都是病人投票产生的星级护士。 实践告诉我们,人文护理是一种服务理念,是广大医务工作者必须达到的精神境界。在临床中开展人文护理,能为患者提供多方位优质服务,切实满足患者的需求,提高医疗护理服务质量,能为医院提升竞争力,获得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双赢的实际效果。
参考文献
[1] 染涛. 论护理临床教学中几个重要环节[J].中华护理杂志,1999,34(3):169.
[摘要] 目的 探讨培养人文科学文化模式下如何有效提高临床护理工作效果。方法 以终身教育作为基本出发点,从提高护士人文素质体现出的意义、提高护士人文素质具体实践策略等环节,使人文素质培养成功融入到护士的职业生涯中。结果 通过培养人文素质,除了能够提高护士人文素质之外,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其护理技能,对于提升医院护理质量、医疗质量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结论 提高护士人文素质已成为护理工作中迫在眉睫的一件事情,加强护士人文素质整体培养力度,通过各种培养策略的有效实践,促使所有护士逐渐发展成为德才兼备的专业人才,从而推动护理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
关键词 ] 培养人文科学文化模式下;提高;护士;人文素质;措施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11(b)-0059-02
[作者简介] 陈素华(1963-),女,汉族,辽宁省辽阳市,本科,职称:中级,研究方向:护士素质水平与临床护理效果。
近年来,随着我国医学事业的迅速发展,医学模式随之发生巨大转变,医学界对于护士也提出了较高要求,对护士进行重新定位。在此背景之下,要求护士在工作实践中具备人文关怀意识,尽力转变护理工作基本职能,使之成为受人尊重、知识丰富、充满爱心且技术精湛的职业。由此可见,人文素质培养已经成为护士职业生涯中的重要环节。有效提高护士人文素质,要求护士具备较高人文素养与专业知识,而为了达到这一目标,需要给予护士全方位的丰富的自身专业知识及人文科学素质培养,通过养成自我发展与自我完善的意识,促使护士端正自身态度,并把人文素质培养作为职业生涯中的重要组成目标。
1 人文素质培养与护理工作基本内涵
1.1人文素质培养基本内涵分析
人文素质即指人们通过积累与学习人文学科专业知识,在知识的熏陶之下,逐渐使知识内化为自身修养、人格以及气质,并形成相对稳定、具有独立特征的品格。与人文素质培养相关的课程主要有《社会护理》、《护理心理学》、《护理美学》、《护士素质修养》、《临床护理用文》、《护士人文修养》等[1]。
1.2 护理工作基本内涵需求分析
护士人文关怀属于复合型概念,由护理学与哲学进行有机结合后形成,同时还是护理学科中人文关怀基本理念的实际应用。基于护理工作而言,护士应以人为本作为其基础与出发点,以关心患者、照顾患者、维护患者生命及健康作为主要目标。在职业要求中,除了需要护士主动尊重,理解患者,还要求通过沟通,协助和教育服务于患者,并以奉献、关爱与尊重作为其工作核心,这种人文精神同时也是护理工作内在本质的具体体现。鉴于此,在护理教育实践活动中,需要不断加强护理技能教育与护理专业知识教育,并将提高护理人文素质作为工作重点。在护士的职业生涯中,要求其具备各种人文素质,主要体现在人际关系、文学艺术、理性思维、语言文字、伦理道德以及文化传统等方面的修养。
2 提高护士人文素质体现出的价值
2.1护理专业基本特性决定了必须提高护士人文素质
对于医护人员而言,人文素质培养和专业素质培养始终处于同等重要的位置,这是由于护理专业具备一定的特殊性所决定的。护理人员直接维系着人类健康与生命,因此护士必须要懂得尊重人和关心人,在人文精神方面也具备较高标准和要求。在当代护理学中,随着科技信息的迅速更换,护理技术与护理知识也随之加快了更新速度,因此护理工作环节表现出了更多人文含量[2]。由此可见,提高护士人文素质与人文精神已经成为护理学变革与发展的必然需求,已成为整体护理纵深方向发展的主要原动力。 2.2护理工作基本性质决定了必须提高护士人文素质
就目前而言,医患纠纷的日趋突出,与护士的法律意识、思想情感、同情心以及爱心等有直接关系。究其原因,主要由于部分护士缺乏与患者之间的有效沟通,同时也缺乏人文修养而致。作为护理工作的核心内容,我们国家推行优质护理服务也是非常强调以人为本,人文关怀,人文护理。因此人文科学文化是现代整体护理内涵建设的一个需要,人文关怀是重视社会因素及人体心理的直接体现,而护士人文素质则是护理工作朝着更深层次发展的重要灵魂。
3 提高护士人文素质具体实践策略
人文素质培养具有复杂性、系统性特征,以终身教育基本观点作为参照标准,人文素质培养主要包括三个实践阶段,分别是在校培养、毕业后培养以及在岗继续教育等。因此,有效提高护士人文素质应从多渠道、系统性、目的性地进行,确保人文素质培养工作的全面性与有效性。提高护理人文素质具体实践策略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3.1强调在校期间的人文素质培养
护生在校期间,强调人文素质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而其具体实践可从以下几个环节进行:①不断更新与变革教育理念。提高护生人文素质,学校要不断转变自身教育观念与教育目标。在时代告诉发展的情况下,医学教育也提出了较高要求,因此传统的护理理念与护理模式均无法满足现实要求,人们逐渐强调以人为本理念,要求高校管理人员与教育工作人员顺应时代的变化趋势,通过构建综合型教育思想,真正意识到护士人文素质培养体现出的价值与意义,通过合理把握护士人文素质培养基本内涵,促使护士逐渐朝着综合型人才目标发展[3]。
②对现存课程结构进行深入改革。就目前而言,国内个护理院校的课程编排都呈现出重专业和轻人文的现象,不利于提高护理人文素质培养。鉴于此,建议各护理院校适当增加文史哲等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方面的选修课和必修课,通过加大《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医学哲学》、《医学社会学》等边缘性学科的教学比例,确保课程结构更加合理[4]。边缘性学科旨在培养护士应用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正确方式,在对医学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引导护士尊重生命以及尊重生命的基本发展规律,并真正认识到健康和生命体现出的价值,从而有效解决医患之间的关系。同时,还应当重视开发和利用隐性课程,在理论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有机融合人文素质培养,确保人文素质培养实践活动能够贯穿于护生整个学习生涯中。
③促使校园文化的基本载体作用得以有效发挥。校园文化具备心理调适、感染、激励以及暗示等功能,通过对这些功能的合理利用,可使学生的生活方式、情绪、行为规范以及情感等得以有效改变。通过加强对校园文化的建设力度,使校园文化基本功能得以凸显,即可实现文化启迪及人文素质培养等目标。因此,在专业课或基础课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应当将人文精神合理的渗透其中,促使人文精神和医学精神得以有机融合。因此,建议医学教师不断更新自身教学理念,丰富课程教学手段,将课堂教学视作人文素质培养渠道,从而实现提高护士人文素质基本目标。除此之外,学校还应举办各种文化类活动,通过营造人文氛围,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其中,促使其精神、知识以及人格都能得到明显的升华。
3.2在临床见习与实习中合理融合人文素质培养
临床见习与实习阶段属于护士的重要转型阶段,需要其护理知识逐渐转化成实际操作技能,同时还是初步形成基本素质的关键时期。在临床见习与实习中,要求护士合理融合人文素质培养,通过丰富自身知识储备、提高自身操作技能,从而养成关爱患者、热爱事业的优良作风[5]。为了达到这一目标,首先需要临床带教老师规范自身行为,以慎独精神不断充实自己。而且带教老师在树立良好楷模的基础上,还应不断拓展自身知识结构,并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强调人文素质培养,从各个方面体现出现代护士独特的魅力。其次,在护理工作中强调护士言行仪表,以提升其人文素质作为基本出发点。护生则以接触患者临床实习作为出发点,从一点一滴开始培养出良好的工作习惯和高水平的人文素养。因此在临床护理环节中合理应用个性化及人性化人文护理措施已成为提高护士人文素质最重要的环节[6]。给予患者整体护理时,护士应当保持热情、细致的工作态度与护理操作,帮助患者消除恐惧感与紧张感。给患者身体检查和护理的过程中,保护其隐私,以此方式充分体现出人文关怀。最后,不断提高护士职业道德。护士是否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道德素养以及道德信念,直接决定了其对待自身工作的态度,同时还会对其工作质量、工作行为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培养人文素质模式下要求不断提升护士道德情感与道德素质,鼓励其养成文明端庄的仪表及科学规范的语言模式。
3.3重视在岗继续教育
当护士成功上岗之后,医院还应定期举办各种主题活动,并在教育活动中提高护士人文素质,建立起人文素质培养机制。在职教育需要有机结合临床工作与人文科学理论知识,并将提高护士人文科学文化作为人文素质培养活动中的重点项目。将人文素质培养作为教育活动的主线,以开展心得体会、演讲比赛与事迹报告等教育活动作为主要形式,实行护理工作星级服务、普通话持证上岗等工作模式,促使护士不断提高自身人文素质。同时,通过开展各种形式多样的活动,以及举办各种意义显著的仪式,护士会不自觉地接受氛围感染及环境熏陶,对于提高其人文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在护理实践活动当中,医院应当采取外出交流学习、传帮带等形式,并鼓励资深护士和管理人员深入贯彻人文精神,并将其融入至日常工作与生活中,以自身人格魅力与人文知识不断感染和教育护士,从而确保人文精神不断传承的同时还能得到积淀[7]。为了达到这一目标,需要医院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分批和分期选派专业护理骨干、护士长等人到国内知名的医院中参与学习和进修,并鼓励其参与至学术交流等活动中,以此方式加快护理知识和人文知识的迅速渗透与结合,实现知识资源与技术资源的合理共享,确保所有护士都具备较高人文底蕴。
4 讨论
现代护理工作要求护士具备较高职业素养与人文素质。然而目前在人文素质培养方面,整体护理的工作效果和理想的护理要求还有一定距离,从而导致护患纠纷等问题的出现。因此,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在临床护理中,应用以人文素质标准表格项目服务于患者,通过强调在校期间的人文素质培养、以及在临床见习与实习中合理融合人文素质培养,同时重视在岗继续教育,从而实现提高护士人文素质整体目标。
[
参考文献]
[1]王贵勤,陈勤,汤军,等.精细化理念下医学院校专业教师的人文素质培养体系构建[J].重庆医学,2013,42(14):1662-1664.
[2]杨学霞.人文素质培养对提高新时期手术室护士综合素质的意义研究[J].吉林医学,2013,34(31):6606-6607.
[3]杜慧敏,王云贵,于瑞英,等.综合医院危急重症专科护士人文素质培养研究新进展[J].重庆医学,2013,42(7):831-832.
[4]孙萌,郑蔚,张利霞,等.护士人文素质评价量表的编制及信效度检验[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49(2):277-281.
[5]肖亚.创新护士人文素质培养模式全程培养护士人文素质[J].中华全科医学,2012,10(3):492-4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