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大自然的美学

大自然的美学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0 17:15:0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大自然的美学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大自然的美学

篇1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个渐进性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已成为继心血管疾病、癌症、中风之后的第四大死亡原因。其最典型的病理性改变是的神经细胞间出现大量以β-淀粉样肽为核心的老年斑、神经元的胞体中出现神经原纤维缠结及神经元丢失和胶质增生等。AD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但自由基损伤学说和细胞凋亡学说备受人们的关注。自由基形成和氧化应激增强,进一步引起神经细胞凋亡,是导致AD的功能退化和神经变性的基础。AD模型鼠脑中MDA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高水平的MDA表达经常与神经元纤维缠结及老年斑相伴随出现。并且临床研究表明,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血清中SOD和GSH-Px活性明显降低,而这两种酶是人体内在抗氧化方面有着重要作用。(-)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是绿茶的一种主要多酚成分,许多研究已经揭示了EGCG的生物活性与其抗氧化特性紧密相关。为探讨观察绿茶提取物(-)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对自然衰老大鼠模型学习记忆障碍的改善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本实验选用22~24月龄SD大鼠,应用自然衰老大鼠筛选法制作AD模型,以EGCG灌胃给药进行治疗,利用行为学实验及化学比色法观察EGCG对衰老AD鼠的治疗作用,并进一步探讨其抗氧化的作用的可能机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主要仪器设备

TU-1810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为北京普析通用仪器有限责任公司产品;Morris水迷宫装置购自北京硕林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物研究显微镜购自日本尼康科技有限公司。

1.1.2 主要试剂

EGCG,纯度>95%,购自Sigma公司;超敏SP浓缩(鼠/兔)试剂盒,产品编号KIT-0310,购自北京中杉金桥有限公司;辣根酶标记山羊抗兔IgG(H+L),产品编号ZB-2301,购自北京中杉金桥有限公司;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丙二醛(MDA)含量测定试剂盒均购自南京建成生物试剂有限公司。

1.1.3 实验动物模型的分组及给药

将造模成功的AD大鼠按各鼠平均逃避潜伏期的长短排序,根据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模型组、EGCG治疗组,每组11只,共2组;将5~6个月青年大鼠根据随机数字表随机抽取11只,作为对照组。水迷宫测试结束后即开始对入组动物进行灌胃给药,EGCE治疗组按照2mg/Kg.d的剂量灌胃给予EGCG;模型组和对照组给予等量蒸馏水灌胃。各组每天给药1次,连续给药30天

1.2 行为学观察

水迷宫试验:

参照Morris方法进行。从灌胃第24天进行水迷宫实验,实验训练阶段连续进行2天,每天训练2次。第24天开始记录数据,标记为数据表中的第1天,共4天。

1.3 海马内SOD、GSH-Px酶活性及MDA含量的测定

行为学实验结束后,将各组大鼠每组取6只,断头处死,冰上快速取海马,入液氮及-80℃中冻存。检测时将海马加入预冷的生理盐水制成10%的脑匀浆,2000rpm/min离心10min,取上清。脑组织SOD、GSH-PX活性及MDA含量的测定,具体操作均按试剂盒说明进行。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6.0版本软件包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数据以均值加减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采用ANOVA、Mauchy’s Test of Sphercity、LSD’s post hoc test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

2 结果分析

在定位巡航试验中,模型组大鼠的寻找平台的潜伏期较对照组大鼠明显延长(P

3 讨论

篇2

只有效法天道,才能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之间不争,人与自然不争,人与万物不争,才能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在构建生态社会上,老子和庄子都有自己的构想,老子提出了小国寡民,庄子提出了至德之世。“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4]老子小国寡民的思想并不是消极的不发展的思想,而是由于他生活的时代社会生态系统遭到破坏,老子痛心疾首的矫枉过正所致,表达了他对自然纯朴社会美的追求的愿望,可以说是包括老子在内的古代思想家为实现社会理想所采取的手段或方式,从长远来看更符合生态社会的发展,可以让百姓安居乐业。庄子对至德之世的描述更详细,《庄子•马蹄》说:“彼民有常性,织而衣,耕而食,是谓同德。一而不党,命日天放。故至德之世,其行填填,其视颠颠。当是时也,山无蹊遂,泽无舟梁;万物群生,连属其乡;禽兽成群,草木遂长。是故禽兽可系羁而游,乌鹊之巢可攀缘而窥。夫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恶乎知君子小人哉”。

老子虽然没有提出“天人合一”的概念,却表达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庄子进一步提出了“人与天一也”的概念:“通道为一”“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明确表达了天人合于自然与道的思想。“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6]“天乐”就是天人和谐的最高价值的生态美。同时因为“道生万物”,所依万物有共同的根源,那就是道,因此它们同根同源,都是道自身的大化流行过程中的产物,它们之间构成一个和谐完整的体系,都是生态和谐之美的一部分。总之,“道”范畴中蕴含了深刻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天人合一,实现天乐的最高价值的生态美。

“道”范畴对自然表现了极大的关注,表明我国古代就已认识到大自然对人类生命的重要性,人类与大自然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没有大自然也就没有人类了。可是当前,人们为了经济的发展一味破坏、掠夺大自然,使自然生态系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当然也使人类的生存陷入困境。要解决当下的生态危机,必须正确认识大自然的重要性,保护好自然的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人类在拯救大自然的同时才能获得自救。同时,科技的发展不仅破坏了大自然,也破坏了美赖以存在的生态系统,使自然之美失去了存在的载体,人类对自然界保留的越多也就是对自己的审美空间保留的越多,失去了自然之美,人类的审美空间将变得多么匮乏,人类的审美世界将变得多么虚无,因而对自然界的保护也是对人类审美空间的保护。所以“道”范畴的自然生态美学思想中不仅包含了保护自然生态系统也包含了拯救人类审美空间的重要思想。其次,“道”范畴中社会生态美学思想,对于形成健康的生态人和生态社会有重要作用。随着社会发展速度的加快,人们的生活节奏也在日益加快,来自社会的生活压力和精神压力给人们造成了沉重的负荷,在这些沉重的负荷之下人们往往只知道为了获取物质而忘记了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从而在物欲的潮流中失去了自我。“道”范畴中的“无为”“不争”的思想,不仅包含了人对待自然上要顺应自然,不与万物相争,同时也包含了怎样成为了一个健康的生态的人,其中不尚贤的思想就是不过分地推崇世俗的多才多能之士,从而使人们不争功名而返回自然状态,在自然中才能脱去物质生活中的沉重的负担,才能真正找到自己,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愉悦,才能成为一个健康的生态的人。同时,“道”范畴中的社会生态美学思想对于形成生态社会也有重要启示,老子的“小国寡民”的思想,庄子的“至德之世”都是对理想的生态社会的憧憬。现代社会早已脱离了生态社会的轨道,人们为了经济、科技的发展破坏、掠夺大自然,人与人之间更多的是物质的关系,人也变得越来越冷漠、麻木,在背离人类长远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远。“道”范畴中的对于建设生态社会的憧憬和设想对于我们社会的长远发展具有深刻的指导和借鉴意义,它告诉我们只有在这样的社会中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万物和谐相处,社会才能长远发展,否则只能是作茧自缚,损害自然、万物的利益也是损害人类自己的利益,人类社会职能走向灭亡。第三,“道”范畴中人与自然相处的生态美学思想,对于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展示中国古典美学原则具有重要意义。“道”范畴中一个重要的生态美学原则就是天人合一,它告诉我们人与自然是密切联系的,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与自然和谐相处,这对于当前人们处理与自然的关系上有重要启示,要保护大自然,不能随意破坏大自然,同时要正确的开发和利用大自然,把保护大自然和开发利用大自然有机结合起来。

世界上的万物都是联系在一起的,事物之间的关系、联系就是美的根源。美在和谐,所谓“天乐”就是生态和谐之美,这与西方的美在和谐有相似之处,毕达哥拉斯学派的美在和谐认为美在数的比例与和谐,从而衍生出黄金分割率,中国的美在和谐并不要求严格的比例,而是一种相处和谐之道,和谐之美。“道”中人与自然相处的生态美学原则不仅对于人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有重要意义,也展示了中国古典的一些美学原则,对于当代生态美学的有重要的启示。综上所述,“道”范畴蕴含了深刻的生态美学原则,包含了自然的生态美学观、社会的生态美学观和人与自然相处的生态美学观。为了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人们曾经忘却了这些生态美学原则,从而使人类和社会走上了歧途,在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今天重新思考“道”范畴所蕴含的生态美学对于指导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解决当下的生态危机,促进当代生态美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祝亚楠 单位:鲁东大学

篇3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3C-0091-02

近年来“草原文化”成为我们身边研究的主题,也表现人们越来越追求一种纯自然、自由、淳朴、博大的美学观。游牧民族文艺美学成为人们研究、欣赏的科学作品。但欣赏的多、研究的少,谈论的多、钻研的少,理论与实践脱节,主题文化思想与作品脱节,故此笔者从游牧民族文学艺术表现形式探讨游牧民族美学观。

一、文学方面表现的游牧民族美学观

文学是美学的表现形式,美学通过文学生成。如此,游牧民族文学表现其民族的美学观,反之其美学观是由该民族的文学表现出来的。在文学方面游牧民族较多运用排比、押韵。其特点是:诗间是两行诗为一段,形成特殊的分节诗歌。在不同头韵上再次重复与前段相同或相似的内容,其格式保持不变。其内容一般不离山川草原,形式均为同构叠韵,不同于同时代的中原诗歌。例如,《匈奴歌》:“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又如《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再如蒙古族民歌、察哈尔民歌《远望》:“在荒山野岭盘旋,是鹞鹰的天性;嫁到遥远的地方,是姑娘注定的命运。成千的羊群里,就是那冬末春初的小绵羊瘦弱;上万的人群中,就数那婆家的媳妇可怜。”

由此看来,游牧民族文学审美观具有传承关系,基本相同。很显然它们美的来源是淳朴美丽的大自然。如我们上面提到的山川、草原和动植物,可以说是原生态艺术文学。

二、艺术方面表现的游牧民族美学观

在欧亚大陆草原上生产生活的游牧民族因自然环境的迥异,民俗民风显得特别粗犷、豪放、大气。不但表现在文学方面,在艺术表现上也是别具一格,如在雕刻美工、乐舞装饰等方面。

(一)游牧民族雕刻美工艺术上表现的审美观

游牧民族在生活生产过程中雕刻艺术占有重要地位。在他们的生活中到处都可以见到以岩画、鹿石和北方青铜器为代表的各种生活用具及装饰艺术。雕刻可分为圆雕、浮雕、镂雕等形式。

1.岩画是一种雕画形式。在岩石表面用雕刻法雕刻出各种花纹,有动物纹、狩猎图等各种游牧民族生产生活场景。它们取材于自然,表现淳朴。

2.鹿石也是一种雕画形式。在柱形岩石上雕画抽象的风格化的鹿图案以及生活用具和武器,顶端刻画太阳以表示信仰。它们的表现形式也是纯自然、的雕刻艺术。

3.更值得一提的是游牧民族生产生活所用的青铜器。青铜时代带有游牧民族文化特征的青铜也能成为典型代表。青铜器上的雕刻艺术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圆雕、浮雕、镂雕和刻画等形式,不论哪种手工艺术表现形式,都是典型的游牧民族特有的。有圆雕形式的鹿、羊(有卧式、立式)、也有镂雕和浮雕两种形式的各种牌饰等装饰品。其创造与审美观仍源于自然和生活。在此基础上因传入或拥有发展成为宗教艺术。游牧民族艺术表现形式与审美观集中体现在宗教艺术上,是一种宗教性的艺术。即便如此,他们的体裁也多与草原自然环境与游牧民族有关。如佛教的“查玛舞”,传统宗教――“萨满舞”等。

(二)游牧民族舞蹈艺术表现的审美观

游牧民族的舞蹈艺术也是来自自然与生活。体裁大到包罗宇宙星辰的萨满舞,小到生活中常用的碗筷舞都是游牧民族舞蹈的素材。如鹰舞、狮舞、天鹅舞、盅碗舞、挤奶舞等等,数不尽数。但归其一类,大都是豪迈大气、淳朴、粗犷具有天然的艺术性。

游牧民族能崇尚自然的审美观自然产生了与其相符的纯自然美学观,最重要的特点就是自然性。这与游牧民族生活的自然环境及条件有关。他们生活在我国黄河、长城以西以北的塞外,地理上是温带半干旱的大陆性草原地区,多受大自然支配,生存艰难,很自然的崇尚自然,有意无意中需保护和认识周围的自然环境,与自然和谐共处,极力避免与自然冲突。这是其一,也是最重要的。其二,在这种环境中生存生活,产生了与其相符的社会关系及制度。首先,经济上依靠大自然,政治上崇尚大自然。所以在草原没有那么复杂的社会关系,上下之间的关系比较简单。如《史记・匈奴列传》中:“……其约束轻,易行也,君臣简易,一国之政犹一身也。”宽松而简单的社会关系中,人们的生活自然轻松、自由,日夜驰骋于大草原而无人问津,绝不同于“金字塔”式管理森严的中原农耕定居社会,人人互不相问,忙碌于对主人的服从和个人的生计,绝无时间欣赏自然美,目光呆板无神,这种日子,一直过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自然不会产生自然的艺术。与此相反,游牧民族“逐水草而迁徙”,平日牧马、狩猎,急则上马为兵,当然具有很多空闲时间欣赏自然。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其艺术源自大自然和社会生活,其表现形式粗犷、豪放、自然、淳朴。崇尚一种自然美,他们永远认为自然即“长生天”是造物主,只有他所做的一切是美的,才是真正的“鬼斧神工”。艺术的本源决定该人群或民族的审美取向和审美观,最终决定其民族的美学观。由此可见,游牧民族的美学观是纯自然,即便是人们的生活也离不开大自然即“长生天”的恩赐。故此,其艺术审美或者说是美学观与中原农耕文化有所不同。因为中原农耕民族推崇的艺术审美或者说是美学观认为“艺术来自生活”,很自然地把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淡化,虽很惊叹大自然的美,但往往想融入个人意识,使得自然的艺术模型化、古板化、人性化、人为化。江南盆景、院景皆如此,绝对不能与自然奇观――溶洞、天池可比。

总之,游牧民族的美学观来源于自然,因为自然产生了游牧民族特有的生活生产方式具备了别具一格的美学观。

参考文献:

篇4

而是将美的自信与体悟传达给女性,

将崇尚自然的美学应用在产品开发和企业文化上,

有如此胸怀和理念,我们不妨了解一下自然堂,

这个伽蓝集团旗下的民族品牌之美。

美·“天人合一”

自然堂的官网上这样写着:“自然万物,孕育生命之美,生命的源头,即是美的源头。每个人都能在自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理想位置,从中获取源于自然的能力,呈现出自己的美丽和幸福。植物、水、矿物……自然界一切元素都蕴含着自然能量,是产品的核心成分。自然堂从中获得自然能量转化为美的能量,自然堂称之为自然力量。”由此可见自然堂对自然、对美的敬畏和追求。源自天人合一的美学思想,自然堂称自己是大自然美的发现者,探寻每个人的自我本质之美。

美·自然·人文·科技

在护肤品日新月异,竞争愈发激烈的时代里,似乎只有出奇制胜的营销手段甚至产品成分才能够吸引眼球、吸引消费者,而自然堂始终坚持自然的力量,汲取大自然植物、矿物、水中的珍稀成分、运用世界先进科技,给每一个乐享自然的消费者带来美的生活体验。

植根中国十年,自然堂凭借对中国女性肌肤特征的深入了解,始终贴近当代女性护肤需求,以大自然珍稀成分和先进科技,不断呈现美的惊喜。

你可以从自然堂的每一款产品中,感受大自然成分与先进科技的结合。山川、草原、雪域、海洋……采撷散布其间的珍稀美丽成分,让每个人深切感受源自大自然的美丽力量。

而先进的科技,更确保了产品的高效性,为此,自然堂坚持与世界级科研机构保持深度合作,并在上海设立了专门的研发中心,结合中国人的生活习惯、饮食结构和肌肤特点,研发更适合中国人使用的化妆品,产品涵盖女士护肤品、彩妆、男士护肤品。

技术的不断进步,带来品质的超卓,每一款自然堂产品,从原料选择、安全性、功能性、乃至包装设计,都至少经过60次严谨的测试与论证,确保消费者在乐享自然的过程中,感受美的生活体验。

美·生命·运动

同其他品牌的代言人一味追求明星效应不同的是,自然堂的代言签约,选择了支持中国体育健儿。2012年3月,自然堂正式成为中国跳水队的官方合作伙伴,怀着最美好的祝福和希冀助威国家跳水队健儿征战伦敦,美在巅峰。承袭自然堂品牌对“天人合一”美学思想的追求:“自然之美”的灵韵,凸显自然堂“来自大自然的护肤专家”的品牌气质,也与中国跳水队不断绽放的“生命之美”不谋而合。一个创造美的品牌,与一支创造美的队伍交相辉映,共同宣告征战伦敦,让中国之美在全世界巅峰绽放。中国跳水队在致力于为全民族争得荣耀的同时,更将中国人对力与美的诠释展示给了全世界。正因为如此,中国跳水队此次能与自然堂品牌合作,无疑一次天作之合,让中国的美绽放在世界的巅峰。

美·时尚·自信·快乐

美,从来不应是护肤品、化妆品的表面堆砌,对女性来说,更应是从内心深处散发出来的自信与快乐。

身为中国人自己的品牌,为乐享自然的消费者创造美丽与自信,是自然堂坚守的使命。为此,自然堂坚持用一种可亲近的时尚、快乐与自信的品牌形象,拉近与每个消费者的距离。

所以在自然堂的广告形象中,从不过分夸大产品的功效,而是创造一种直达内心的情感交流,传递给中国女性一种与生俱来的美丽态度,自然得绽放快乐与美。

篇5

生态学来源于生物生态学,是对生态问题的研究的一门全球性学科。当今社会,生态学已经广泛的与文化、哲学、美学联系在一起,从而引起人们对生态问题的研究和关注,并且引起激烈的讨论。虽然美学界对生态学的研究正处于起步阶段,但是已经形成了生态美学,作为一门多学科的综合性应用学科,它的理论指导是生态的世界观和生态的文化观,是一种对学术的创新。生态美学具有生态美,具有自然美,具有技术美,具有功能美。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与生态环境关系协调化,使人类社会与生态环境和谐相处,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著名作家迟子建的作品中就充斥着生态美学的观点与理念,让读者在对迟子建作品的品读中,被其作品的生态美学所深深吸引。

一、 迟子建作品中生态美学的生命之美

生态美学作为一门综合类的学科,更加注重对人类所处的生态系统的观察,将人的生命作为前提条件,以生命系统的关联和运动作为出发点。可见,生命观是生态美学的理论基础点。这也是迟子建的文学作品中为什么如此关注生命的根本原因,迟子建作品中对生命的的关注主要表现在其作品中死亡意识的流露。作为一名杰出的文学创作者,迟子建作品对生命的关注表现出常人难以企及的清醒、深刻。在迟子建的代表作《死亡的气息》中,她用充满诗意的语言向人们陈述这一严肃深沉的话题。其中“死亡一旦饥饿了,它便张开血盆大口劫掠人”这一句在迟子建的笔下将死亡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出来,让原本抽象的死亡不在那么抽象,让读者可以深深地体会到死亡的具体含义和内容,可见,迟子建对死亡的深刻理解,这得益于迟子建的生活经历,她经历了丧父的痛苦之后,就对死亡的理解更加深刻,正是对死亡的深刻理解,使得迟子建在对生命的描写时,游刃有余,并且在文学作品中对生命的描写更加注重对生命的生态美的表述,让原本惊悚的死亡表达得如此之“美”。

二、 迟子建作品中生态美学的自然之美

迟子建出生在黑龙江漠河,从小就对自然拥有男性难以比拟的敏感性,正如在接受采访中说:“我想我若生为男性,也许不会成为作家,因为男性往往对大自然不够敏感,而我却恰恰对大自然无比钟情,才创作了无数人生的感慨和遐想,正是自然之美支撑着我的艺术世界。”可见,迟子建对自然的热爱,并且尽最大努力融入到自然之中。同时,迟子建对自然的理解绝不是局限在单纯的自然世界,而是一种可以像人一样呼吸,像人一样有情感,像人一样拥有灵性的事物。这也变成了迟子建文学作品中人物命运的栖息地。在迟子建文学作品中往往流露着一种独特的意识追求,这种意识表现在对大自然的亲近,与自然融为一体,对心灵自由的追求,让生命获得其独特意义的存在形式。迟子建作品所要表现的人物就是那种能将自己生命与大自然结合在一起的角色,让其生命充满自然之美,用自然之美来升华情感,用自然的澄明烛光,将人自身的劣根性过滤,让人达到一种自身的完善,让人类始终保持对人性的真诚祝福,保持对美好的不断呼唤。自然是自由原始的,自然之美在很大程度上展现了生命的本质和人类的欲望追求,在迟子建的文学作品中,对自然界的描述可以让读者在充分理解文章更深层次思想的同时,感受到字里行间的自然生态美,净化心灵。

三、 迟子建作品中生态美学的精神之美

精神世界是人类所独自拥有的,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的审美关系是生态美学的重要课题。人与社会的关系可以具象到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关系好坏,具体到迟子建的文学作品中,对生态美学的精神世界的表述可以具体到人们对幸福的追求。迟子建对幸福的界定,更大程度上是一种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对人类而言,幸福应该是源自人类心灵的自由和快乐,与外在的物质世界是没有必然联系的,正如她的《热鸟》中对少年赵雷离家出走以及感情变迁的描写中,更能了解到迟子建对幸福的理解,以及迟子建的精神世界,她对精神世界美好的追求与向往。在迟子建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意识到人与人互动性的重要性,人与人良好的互动关系往往可以实现对幸福的追求,达到精神世界的满足。

结语:

迟子建的文学作品对生态美学的描写是深刻和引人发省的。正是迟子建对生态美学的关注,表现了人们对完整、幸福生活的追求。让我们找一个惬意的环境,慢慢的品读迟子建作品的生态之美,重拾对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

参考文献

精选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