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强国复兴知识竞赛

强国复兴知识竞赛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0 17:15:0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强国复兴知识竞赛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强国复兴知识竞赛

篇1

党的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奋斗目标,明确将文化强国作为今后国家五位一体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并将文化建设提升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高度。作为文化工作者我们感到十分振奋,深受鼓舞,同时也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在新的形势下,公共图书馆作为国家最基础的文化组织,在社会文化的继承和传扬过程中扮演着及其重要的角色。如何能立足本职参与到文化强国的建设中,是摆在我们图书馆人面前的重要课题。

图书馆是人类文明成果的汇集地,是社会的文化宝库,是社会教育的大课堂,是政府为每位公民建设的无偿使用的大书房。图书馆要为国家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彻底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笔者认为公共图书馆的自主宣传应该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首要任务。只有让公共图书馆走进社会的各个层面,被更多人认可接纳需要,才能发挥出她最大的潜在作用,才能为文化强国做出自己更大的贡献。

二、公共图书馆自主宣传的紧迫性

1.提高公共图书馆的社会认知度

我国公共图书馆的利用率低下的原因众多,如从古至今的藏书楼模式、教育的填鸭式都没很好的培育出大众的广泛利用图书馆的习惯,导致公共图书馆的社会认知度很低,公众对公共图书馆的认知度不够,造成公众到馆率不高。更多的人不知道图书馆是什么样的模式,有多少资源他们可以利用的。

在加拿大的温哥华市,其城市面积114 平方公里,人口20 万,拥有一个中心图书馆和21个社区图书馆分馆,总计22个公共图书馆,平均2.5平方公里一个图书馆,但这仍未能达到国际图联所规定的城市里每1.5 平方公里一个社区图书馆的标准。

在美国,以纽约州长岛境内的Middle Country 公共图书馆为例,该图书馆的服务范围是当地约6 万左右的居民,年流通量却可以达到150万册,每年举办2400项活动,活动参加人数多于6 万人次,年参考咨询量多达4000 条,每天有1000~1500 人访问该馆。

在挪威,每年有52%的居民会去图书馆,除了剧院,图书馆是居民利用率最高的文化机构,在7~79 岁的居民中,只有6%的人表示从没有去过图书馆。

这是发达国家图书馆服务系统的一个缩影,也说明了公共图书馆的作用并没有因为网络时代的到来而消失甚至减弱,公共图书馆存在的必要性也是毋庸置疑的。因此进行公共图书馆的自主宣传推广工作十分紧要迫切。

2.提高公共图书馆的社会需求度

公共图书馆属于社会公益性事业单位,经济来源依靠政府财政拨款,经费本来就很少,没有多余的资金搞宣传与推广工作。其次宣传与推广工作和图书馆的效益关联不大,不像企业产品广告宣传搞得好,效益就会剧增,就会得到更多的利润回报。换句话说图书馆的效益是无法用数字衡量出它的产出的,图书馆的数字只有到馆人次,阅读册次的体现,而产生的读书效益只能靠主动收集反馈完成。这在在很大程度上使图书馆本看不到直接效益,因此更忽略了长远的间接效益。只在意自身公共图书馆的作用发挥,而忽略了整个公共图书馆事业在文化强国中整体作用的发挥。正因为公共图书馆效益是不断积累的过程,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显现出来,所以才更有必要加强公共图书馆的宣传与推广工作,扩大公共图书馆的影响,使更多的人认识到公共图书馆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形成广泛的公共图书馆意识,最大限度的提升公共图书馆的社会需求度,为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开发公共图书馆自主宣传的多样化方式

1.充分利用公共图书馆的动静态媒介

1.1宣传栏、告示栏、导读台、咨询台宣传

公共图书馆所面对的最主要的服务对象仍然是文化素质参差不齐的社会公众,许多读者的文献信息检索知识贫乏,对图书馆知之甚少,因而随时解答咨询、指引查阅的导读咨询台,可以给予他们帮助。同时,作为公众进入图书馆后映入眼帘的第一个宣传平台,导读咨询台和各种宣传栏、告示栏是公共图书馆宣传与推广的窗口,既可以让公众对图书馆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也可以让公众了解图书馆的品牌定位,还可以让公众了解图书馆近期组织的活动。导读咨询台和各种宣传栏、告示栏是基本的宣传与推广工具。

1.2下基层走访宣传

公共图书馆宣传与推广人员应定期深入到政府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居民社区及特殊人群当中去,结合大众传媒对公共图书馆进行宣传与推广介绍,使更多的公众了解图书馆并从图书馆中受益。公共图书馆由于资金限制不可能进行大量的媒体宣传,但图书馆与学校等文化机构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因而可以利用这种关系在学校里进行宣传或在公共场所举行各种公益性活动来提高自身的知名度。

1.3各种活动的媒体宣传

公共图书馆可以结合公益广告,做一个宣传专题片在电视媒体上进行宣传;可以通过报纸等媒介刊登一些图书馆近期所要举办的展览、活动或讲座信息。此外,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数字资源使图书馆除了传统的纸质文献外有了新的馆藏和借阅方式,既可以扩大自身的业务范围,又可以通过网络快捷的传播性进行自身的广告宣传。公共图书馆也可以将对外服务人员的电子信箱公布在网站上,便于读者与工作人员沟通,拉近图书馆和读者的距离。图书馆虽然无法进行大规模的媒体宣传,但必要的媒体宣传是必不可少的。

2.充分利用公共图书馆自身业务媒介

公共图书馆的业务宣传方式种类繁多,常见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2.1书刊推荐宣传

书刊推荐工作是位读者服务的一个重要工作。阅览室要主动向读者揭示馆藏,特别是要加强对新到书刊资料的宣传介绍,积极利用新书推荐、新书目录介绍和新书陈列等方式,将文献资料及时系统地推荐给读者。

2.2图书展览宣传

图书展览的形式可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如图书、图片展览或声像电子出版物展览。图书馆是知识的宝库,在文献信息资源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种优势为举办各种类型的图书展览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2.3读者咨询解答宣传

读者咨询解答是指对读者提出的有关图书馆的各类问题进行答复,并对读者提供相应的图书,要求图书馆员必须提高政治素质和业务知识水平,能够解答广大读者对各科、各类书籍提出的各种疑难问题,扩大他们的知识面。在解答读者咨询时要礼貌待人,文明服务。

2.4读者征文活动宣传

读书征文活动是图书馆向读者公布征文主题,并评选出读书征文奖,予以鼓励。并举办读书征文演讲活动,邀请电台、报社记者参加,利用新闻媒介宣传报道,扩大图书馆的影响。

2.5换书、捐书活动宣传

开展换书、捐书、旧书新用等活动。由于书刊价格暴涨,个人购书能力下降,开展书籍交换、捐书、旧书新用等活动,也能吸引广大读者积极参加活动。

2.6举办知识竞赛、知识讲座宣传

举办知识竞赛、知识讲座活动。通过组织广大读者开展图书情报知识竞赛,并邀请专家学者及图书情报受益者举办知识讲座或读书经验交流会,扩大图书馆的知名度,达到宣传图书情报知识,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风气。

四、各级公共图书馆自主宣传的策略

1.省市级公共图书馆的自主宣传策略

省市级公共图书馆在宣传上应注重培养品牌效应。公共图书馆品牌是指具有某种独特性和一定规模的馆藏,或某一信息产品、信息服务等, 在特定信息服务领域及社会中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并在行业中形成竞争优势。这种得到人们的更多认同,从而建立其独特的形象就是图书馆品牌。优质的图书馆品牌将吸引稳固一大批需求读者,保证图书馆稳定长足的发展。由于公共图书馆受自身资金的限制,无法进行大规模的广告宣传。所以利用自身特点定点定位宣传是公共图书馆进行自我宣传的主要方式。定点定位是指公共图书馆利用自身的开放馆舍和对外服务的有利模式进行宣传,针对不同需求的读者受众群体采用不同的宣传方式。如公共图书馆针对学生读者群体是以提供安静的学习场所和专业的学习资料为宣传点。针对社会青年读者群体是以提供精神励志提供指引人生定位职业规划为宣传点。针对中年读者群体是以家庭教育养生为宣传点。针对老年读者群体是以享受人生晚年为宣传点。充分考虑自身品牌特点和读者受众群体属性,有的放矢的宣传。并且在公共图书馆的各种服务空间都可以延伸宣传,让读者感受到品牌的魅力和效应。

2.县级和县级以下图书馆的宣传策略

县级和县级以下的乡镇图书馆所在地区的居民主要是农民。针对农民读者群体,公共图书馆在宣传过程中应主要以开展知识讲座、举办图书展览活动为主。配合这些活动提供书刊流动服务,内容以农民切身实际利益所在的农业技术、农产品销售、手工艺品等致富信息书刊,还有与提高生活质量相关的建房、烹饪、育儿、教育等通俗易懂的书刊,尤其针对农村少年儿童读者群,读书馆员可以举办演讲,讲解图文并茂的书刊开阔孩子们的视野了解世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以省市级公共图书馆为中心推进网络建设,使公共图书馆的品牌服务很好的覆盖到县乡镇是更好宣传途径。

3.街道社区图书馆的宣传策略

篇2

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国梦,为我们教育工作者指明了新的教育目标。对学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的情怀,是我们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使命。那么,如何对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呢?

一、校园氛围熏陶爱国主义思想

校园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摇篮,校园环境直接影响学生的思想趋向。校园中要积极创设爱国主义思想氛围:课间播放爱国主义歌曲,播报国家重大的新闻事件;板报刊登中华五千年文化;墙壁悬挂张贴伟人语录、名人名言;每周周一例行升国旗、唱国歌仪式……学生就会潜移默化地接受爱国主义思想。

二、思想品德课堂塑造爱国主义灵魂

思想品德课堂是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课堂上学生能知道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能了解伟大祖国幅员辽阔、山河壮丽;更能明白中国人民勤劳、勇敢和伟大……让那些爱国主义人物、爱国主义事迹和爱国主义精神深深扎根在小学生的心灵深处,让他们从心底热爱我们的民族、我们的祖国和我们的人民。

三、班会队会提高爱国主义意识

班队会活动能让学生耳濡目染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每逢班队会可组织学生观看爱国主义影片;组织学生参观家乡的自然风光、历史古迹和社会飞速发展的新变化;可组织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知识竞赛、诗歌朗诵、歌曲表演;可组织学生搜集中国之最、爱国名篇、英雄事迹……这些有目的、有针对性的爱国主义教育会提高小学生爱国主义意识,强化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重大节日激发爱国主义热情

篇3

一、地方志的文化产业属性

“文化产业”是指为满足社会与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消费需求而出现的涵盖面很广的一种产业,是各种门类文化产品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服务在管理、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方面得到实现的总和。其属性是以文化为依托,以生产各种各类的文化产品为表现形式,通常以市场运作的方式来实现文化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产业。地方志的文化产业属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地方志文化中所包含的书籍与信息载体,其形式为印刷品和出版物,是要投入到市场中而产生经济效益的。一部志书从编辑、出版、发行的过程,无一例外的都属于文化产业的范畴。

2.地方志保持着真实性、地方性、科学性、实用性、连续性的特点,在这些资料中的不少资源还都存在一定的稀缺性,而且其使用周期长,频率高,满足了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因而具有一定的文化产业性质。

3.地方志在制定规划、开发资源、基础建设、招商引资、减灾防灾、申报文化遗产等方面能提供大量服务,在很多领域都具有可开发性,而依据这些可开发性延伸出的丰富多样的文化产品也满足了文化产业属性的要求。

二、地方志的文化产业价值

1.地方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全面系统记述自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地方志肩负着传承历史、传承中国传统文明的使命,不仅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文化力量,也是传播中华文化,增强中华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的重要载体之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地方志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地方志文化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源远流长,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和积淀,获得了丰富的营养,凝聚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时代文化精华的体现。作为民族文化重要传统的地方志文化有利于人们加深对社会主义建设伟大成就的认识,从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3.地方志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

由于地方志综合记载了一个地方自然和社会发展变化的基本面貌,其信息资料的存史和应用价值比较高,被称为“一地之总览”。地方志客观记载了各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发展历程中有价值的资料,记载了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历程,记载了各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历程中有价值的资料,以其资料的科学性和综合性成为人们研究借鉴和运用的重要文化资源。

三、地方志的文化产业开发

古时利用地方志往往是官修官用,需要时打开查看,看过后又继续封存。今天,我们要把地方志作为一种文化产业进行开发,结合自身实际,努力发掘其能够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有益的部分。

1.明确地方志的文化产业性质

地方志具有极其丰富的资料,在这些资料中又包含着广博的信息资源,但是,从目前的情况看,地方志还仅仅被认为是一项工作,其文化产业职能并没有为人们所认识,因此就更没有考虑如何挖掘、利用它的产业属于社会。明确地方志的文化产业性质要积极更新观念,跳出地方志看地方志,重新定位地方志的地位、作用、价值,使地方志“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现状得到根本的转变。

2.加快地方志信息化建设,使之成为重要的媒介

在开发利用地方志的文化产业职能的过程中,当前的地方志资源已经从官方用书逐渐转向为对全社会开放服务,这就需要把地方志丰富的资料转化为一个信息化的地方志信息库。在信息化社会,地情信息成为信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地区发展、资源开发、各项建设的决策参考,将地方志信息化,为地情资料的获取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资料来源和更为便捷的获取手段,提高了志书的资料性,缩短了成书周期,改变了地方志单一的文本形式与传播途径。比如,可以赋予方志馆信息咨询的功能,面向社会服务;可以把地方志网站建设成为一个地方志文化的传播渠道,突出地方特色,打造地方品牌;可以在报纸、电视台举办一些地情知识竞赛,运用这些手段使地方志的文化资源得到充分开发。

篇4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7-0247-01

作为大型国有电力企业,公司自建厂以来一直实行新厂新制的管理模式,随着公司的日益发展,员工总数不断增加,其中青年员工的比例占到了80%左右,已逐渐成为企业的中坚力量。如何在新形势下做好企业青年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统一广大青年的思想,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对公司的发展和稳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公司团委通过不断创新工作模式,构建了有特色的青年工作格局,促进了青年工作健康持续的发展。

一、创新工作思路,实现青年工作有新发展

发挥党建带团建的政治优势,将团的工作纳入党的工作目标责任制,使团的建设融入党的建设和企业中心工作中。以工带团,以团促工,以党工团平台为载体,以青年组织为重点,以党建为核心,以关心服务青年成长、成才为基础的相对独立但密切联系的开放性组织体系,充分调动广大青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推进企业的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党的十以来,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公司团委结合青年特点和公司实际,提出了践行“五彩中国梦”青年行动,即:红色中国梦,永远跟党走;蓝色中国梦,我与大唐共成长;青色中国梦,打造“青”字号品牌工程;橙色中国梦,凝聚青年,服务青年;绿色中国梦,当好党的后备军。旨在鼓舞引领广大团员青年立足本岗,建功立业,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发挥青年生力军的作用。

二、把准青年脉搏,做好思想工作有新思路

当代青年的成长,正处在我国改革开放、经济大发展的新时期,他们思想活跃,个性鲜明。因此,充分了解和认识当代青年的思想状态和价值取向,对于发挥好青年员工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显得十分重要。

公司团委通过问卷调查、网络交流等方式,对公司80、90后青年员工的工作压力、职业规划、激励机制、自身需求、对企业的认同度等方面做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当代青年的主流心态积极,敢于表达,考虑问题更加趋向实际,自我意识强,希望独立思考和解决自己的事,不愿别人干涉;政治观念淡薄,觉的学习政治理论没有用;爱好广泛,思想情绪不稳定;思维活跃,认为一线工作比较艰苦;认为缺乏合理的分配机制和绩效管理体系,使个人发展受限;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明白知识和能力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性;盼望企业发展、社会进步、国家繁荣,也希望个人价值在其中得到实现。

针对这些反映出青年员工思想的多元化、个性化和独立化等适应新时期形式变化的新特点,公司团委发挥党群组织的积极作用,合理齐抓,整体出击,在思想教育上改变原来单一说教为逐步渗透到青年员工的工作和生活中,做到“内容创新、形式灵活、感情认同”。

通过开展“青年大课堂”、主题团日活动、举办各种座谈会、发放公司《企业文化手册》、主题大讨论等多种形式加强对青年员工的形势任务教育和爱国爱企教育,让青年员工认识到“企业好,员工才能好”的道理,让公司企业文化内化为广大团员青年推动公司科学发展、立足岗位成长成材的不竭动力;建立“生力军”QQ群和“兄弟姐妹”微信群,走进青年,多方位、多角度的了解青年员工的所思所想;通过举办知识竞赛、专家授课、专题讲座,组建“青年书屋”,营造学习氛围,打造青年学习阵地;开展“身边人讲身边事”道德讲堂,学习先进典型和身边的先进人物,使他们看得见、摸得着、学得来。

三、打造“青”字号品牌,青年成长成才有新方法

青年是国有企业发展壮大的生力军,肩负着国有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使命。公司团委始终将建设一支“团结协作、坚强有力、素质优良、作风过硬”的团队、培养一批“能担重任、能顶大梁”的优秀青年人才作为长期的任务来抓,开创了青年工作积极向上、稳定推进的良好局面。

将共青团工作融入到企业整体生产经营体系中,将青年创效工作触角延伸到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这是企业新时期共青团工作的根本立足点,也是公司共青团发工作的特色所在。围绕公司中心工作,关注青年员工成才需求,努力培养一支适应现代化企业的职工队伍。一方面,有针对性的组织青年员工参加各种专业技能和业务知识的学习,通过集中学习、视频教材、知识考问、技能竞赛、比武考试、专家授课、导师带徒等多种形式,在企业生产、经营等方面对团员青年进行业务知识和岗位技能教育培训,全面提升团员青年在本专业、本岗位方面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另一方面,以“育才、聚才、用才”为宗旨,通过开展“号手岗队”等创建活动,“亮身份、作表率”,勇于投身企业急难险重任务,充分发挥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着力打造公司“青”字号品牌,引导广大团员青年爱岗敬业、奋力拼搏、建功成才,为公司实现“创一流”贡献力量。

四、丰富活动载体,服务青年有新突破

新形势下,公司团委紧抓“服务大局、服务青年”方针,结合青年特点开展工作,注意内容的针对性、形式的多样性和方法的灵活性,讲求活动实效,真正做到了以青年活动来促进团的建设。

篇5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5-0268-02

国防,是国家为抵御外来侵略与颠覆,捍卫国家、,维护国家安全、统一和发展,而进行的军事以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诸多方面的建设和斗争。所谓国防观念,则是指一个国家和民族关于国家防卫建设的目的、内容、途径和重要性等问题的理性认识和根本看法,它主要包括国防理论知识、国防目标意识、国防道德观念、国防责任意识、国防法制意识和国防危机意识等。国防观念不但是国防建设重要的思想基础,而且是国家安全的基本条件。在我国,国防观念鲜明地反映了全国人民对防御外来侵略、捍卫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和国家根本利益的自觉关注。

牢固的国防观念是一个国家现代文明的标志之一,也是全国人民必备的素质。它不仅是保卫国家利益的思想基础,而且是增强中华民族向心力、凝聚力的强大精神力量。在政治上可以转化为凝聚力,在经济上能转化为生产力,在军事上能转化为战斗力。总之,全民牢固的国防观念和国防意识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防潜力,捍卫和发展国家、民族的利益。因此,当今世界各国,无论其政治制度如何,几乎都十分重视国防观念的培育,国防教育成为各国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是国防危机意识教育走在前列的国家。日本历朝历代政府反复强调岛国国土狭小、资源匮乏、地理位置导致防御困难等不利因素,教育国民生存空间的狭小,以此激发国民的危机感和忧患意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瑞士之所以能够免遭纳粹德国的侵略,就是因为瑞士十分重视培养公民的国防观念。瑞士政府一再申明,培养和保持公民的国防意识和尚武精神,将使侵略者看到,要征服众志成城、训练有素的瑞士公民,必须付出高昂的代价。新加坡的国防法律制度则明确规定18~22周岁的男性公民必须服两年兵役,学生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也要服完兵役才能去念大学。

在我国,今天的大学生,是祖国明天的建设者,也是祖国明天安全的保卫者,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增强高校大学生的国防观念和培育他们的国防素质,一是有助于高校将大学生培养为合格的社会公民,二是有助于引导他们成为祖国有用的建设者和保卫者,保疆界,护版图。从总体上看,大学生的国防观念和国防意识比较淡薄,虽然他们清楚地知道国防的重要性,牢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甚至有不少大学生投笔从戎,为我国的国防建设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不容忽视的是今天的大学生出生并生活在和平安定的环境里,沐浴着改革开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的阳光,他们看不到也感受不到战争中的炮火和硝烟,这在客观上造成大学生国防观念不强、国防意识较弱的现状。目前,各高校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在大学新生入校后进行军事训练,训练过程中,有不少大学生吃不了苦,受不了累,畏难和抵触情绪较大,这为高校的国防教育敲响了警钟。因此,高校国防教育要从保卫和维护国家安全与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强调加强国防教育是建设国防、巩固国防的战略性举措,是打赢信息化条件下人民战争的必然要求,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新形势下增强国防观念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培养国家民族利益至上的思想,提高大学生保卫国家安全、履行国防义务的思想意识,迅速地成长为一个合格的社会公民。

可以说,高校国防教育的实效如何,大学生的国防观念是否得到显著的增强,直接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的层次,影响到未来国防的巩固和国家的安全,以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因此,增强大学生国防观念,是当今高校国防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如何增强大学生的国防观念?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高校的国防教育必须坚持以思想为指导,围绕国家的安全与发展的战略需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开阔的视野、全新的视角和开放的思路积极探索增强大学生国防观念的新途径。

一、强化领导,提高国防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长期以来,高校对国防教育的重要性认识普遍存在偏差或误解:有的高校认为国防教育只是军队或军事院校的事,对普通高校来说无关紧要,以教学任务重为由,挤占国防教育的教学学时。有的高校把军训当作大学生接受国防教育的全部内容,只要学生参加了军训,上完军事理论课程,拿到相应的学分,就表示学生已接受国防教育,学校的国防教育就完成了任务,达到了目的。而在国防教育中,高校领导干部有责任组织和指导全民国防教育,更要在普及国防教育和树立全民国防观念上发挥引领带动的关键作用,推进高校国防教育的深入发展。为此,必须加强对高校领导干部国防意识的培养,激发领导干部关心支持国防教育的积极性,提高国防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在国防教育实践中,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等法律法规,明确高校国防教育的任务和目的,完善教育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和方法,建立健全评估机制,加大国防教育的监管力度和经费的投入。

二、弘扬爱国主义主旋律,完善教育内容

《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明确指出,要进行国防教育和国家安全教育。强化全民国防意识和国防观念已经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而增强大学生的国防观念,则是时代赋予高校国防教育的重大课题。目前高校的国防教育内容侧重于与国防教育内容有关的军事理论和军事技能。其中军事理论以课堂讲授的形式灌输给学生,主要包括军事思想、军事技术、中国国防、世界军事、高技术战争等内容;军事技能主要是通过军事训练来掌握,其内容涉及队列、射击、战术、军事地形学、综合训练等。为了增强国防教育的实效性,高校还需要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把爱国主义融入到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育中,需要结合学生思想实际来开展,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在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树立维护国家统一和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

三、加强国防教育的教师队伍建设

当前,国防教育师资力量薄弱是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要想解决这个问题,高校应结合实际情况,开辟多种途径和渠道将一些专业与国防教育相关、或热爱国防教育事业并具备必要的国防知识技能的高素质的人才引入教师队伍,建立一支学缘、年龄、职称结构合理、校内外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并鼓励他们接受专业的学习或进修培训,不断改善知识结构,提高业务素质,提升自己。同时,从军事院校聘请国防教育专家学者作为学校的客座教授,聘请英雄模范人物、军事院校的专业教员、军队专业干部和民兵等担任学校国防教育的兼职教师。

四、丰富宣传形式,拓宽国防教育阵地

高校国防教育的形式不必拘泥于课堂讲授和军事训练,可以结合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主题实践活动,运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采取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增强国防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比如:把国防教育与各种节日、纪念日、暑期社会实践的主题活动联系起来,运用校内的宣传板报、横幅、校报校刊、黑板报、校园广播电视节目等形式,大力宣传我国国防政策、国防法律法规等内容;定期开展国防知识讲座和国防形势报告会;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文艺演出、演讲比赛、国防知识竞赛、国防教育征文大赛、播放优秀爱国歌曲或国防教育题材影片;在每年的国防日和国防教育周,带领学生走进军营,学习军队严谨的作风和军人崇高的品质;举办学生军训图片展,宣传和表彰军训期间表现优秀的个人和单位。灵活多样的宣传形式一方面极大地扩大了教育的覆盖面,另一方面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普及了国防知识,增强了忧患意识,强化了国防观念,激发他们为我国国防建设而努力奋斗、刻苦拼搏。

再者,高校要不断拓宽国防教育阵地,可以结合所在地的优势教育资源,将当地的革命历史纪念馆、烈士陵园以及革命历史旧址建成国防教育基地,或是与当地的驻军建立联系,组织学生到军营去参观学习,开阔视野。信息化时代高校应占领网络新阵地,建设符合青年学生特点的国防教育信息网站,充分利用网络这个平台向学生传递国防教育信息。

五、建立健全国防教育评价机制

建立健全国防教育评价机制,是国防教育制度化和规范化的重要保障,也是高校国防教育能够长期有序进行的重要保证。首先建立健全国防教育联系机制,将学校党委、行政职能部门和院系纳入国防教育组织机构,形成全校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国防教育机制;其次建立健全国防教育质量监控机制,构建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在组织机构的基础上成立指导小组,深入检查和检验国防教育的质量,科学评估国防教育的效果,以评促建,以评促改,切实有效地推进国防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其实国防离我们每一个人都很近,大学生是社会中的新生力量,也是国防教育的基础对象,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和社会责任感教育,也是进行最基础、最稳固的国防意识教育,以增强他们的责任感、使命感。高校必须充分认识到国防教育对国家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切实加强领导,完善国防教育机制,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国防教育活动,为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篇6

一、用教育引导荣辱观的树立

思想政治工作要始终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内容,要把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贯穿于系统性政治理论教育和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之中,切实加强对广大国税干部的教育,引导他们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做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模范实践者和积极推动者。要按照“八荣八耻”的要求,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牢记宗旨意识,增强为税清廉的自觉性。要积极开展“树立荣辱观,倡导新风尚”主题教育活动,营造良好的宣传氛围。以正面典型教育为引导,以税务系统反面案例为警示,以知识竞赛、歌曲传唱等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为载体,使“八荣八耻”教育入心入脑。要进一步加强国税文化建设,以荣辱观教育为重点,充分发挥国税文化影响人、塑造人的作用,形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以服务纳税人为荣、以损害纳税人利益为耻的良好风尚。

二、用制度规范荣辱观的要求

“八荣八耻”既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又是做事的基本规范。要按照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将“荣、辱”进一步具体化、明确化、制度化。要紧密结合国税系统的工作实际,制定符合“八荣八耻”标准和要求的规章制度。要进一步完善党员干部廉洁从税的纪律规范,把“八荣八耻”融入其中,使广大国税干部说话、做事都要考虑荣和辱,自觉养成以荣辱为取舍、以荣辱辨是非的习惯。要制定对违背社会主义荣辱观行为的处罚规定,确保“八荣八耻”行为规范的落实。要定期组织国税干部进行自审与自查,发现问题和不足,及时剖析成因,切实加以解决,形成自我纠正、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机制。

三、用监督矫正荣辱观的偏离

篇7

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对于我们进一步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调动和激发广大国税干部履行“聚财为国、执法为本文来自,民”神圣职责的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要把促进国税干部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当前和今后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抓紧抓好,以促进国税干部队伍的健康成长,为各项国税工作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和可靠的保证。

一、用教育引导荣辱观的树立

思想政治工作要始终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内容,要把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贯穿于系统性政治理论教育和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之中,切实加强对广大国税干部的教育,引导他们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做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模范实践者和积极推动者。要按照“八荣八耻”的要求,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牢记宗旨意识,增强为税清廉的自觉性。要积极开展“树立荣辱观,倡导新风尚”主题教育活动,营造良好的宣传氛围。以正面典型教育为引导,以税务系统反面案例为警示,以知识竞赛、歌曲传唱等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为载体,使“八荣八耻”教育入心入脑。要进一步加强国税文化建设,以荣辱观教育为重点,充分发挥国税文化影响人、塑造人的作用,形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以服务纳税人为荣、以损害纳税人利益为耻的良好风尚。

二、用制度规范荣辱观的要求

“八荣八耻”既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又是做事的基本规范。要按照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将“荣、辱”进一步具体化、明确化、制度化。要紧密结合国税系统的工作实际,制定符合“八荣八耻”标准和要求的规章制度。要进一步完善党员干部廉洁从税的纪律规范,把“八荣八耻”融入其中,使广大国税干部说话、做事都要考虑荣和辱,自觉养成以荣辱为取舍、以荣辱辨是非的习惯。要制定对违背社会主义荣辱观行为的处罚规定,确保“八荣八耻”行为规范的落实。要定期组织国税干部进行自审与自查,发现问题和不足,及时剖析成因,切实加以解决,形成自我纠正、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机制。

三、用监督矫正荣辱观的偏离

篇8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进程中,各种思潮激荡碰撞,社会生活里也由此出现了一些不健康、不文明的现象,道德缺失,是非、善恶、美丑混淆,以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蚀了一些人的灵魂,损害了社会风气,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作为社会的一分子,国税系统如何抑浊扬清,落实“收好税、带好队”的队伍建设指导思想,教育和引导国税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促进国税事业的发展,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而强化思想政治工作,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这一被实践验证了的我们党的优良传统的政治优势,则是解决这个课题的有效方法。

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对于我们进一步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调动和激发广大国税干部履行“聚财为国、执法为民”神圣职责的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要把促进国税干部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当前和今后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抓紧抓好,以促进国税干部队伍的健康成长,为各项国税工作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和可靠的保证。

一、用教育引导荣辱观的树立

思想政治工作要始终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内容,要把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贯穿于系统性政治理论教育和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之中,切实加强对广大国税干部的教育,引导他们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做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模范实践者和积极推动者。要按照“八荣八耻”的要求,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牢记宗旨意识,增强为税清廉的自觉性。要积极开展“树立荣辱观,倡导新风尚”主题教育活动,营造良好的宣传氛围。以正面典型教育为引导,以税务系统反面案例为警示,以知识竞赛、歌曲传唱等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为载体,使“八荣八耻”教育入心入脑。要进一步加强国税文化建设,以荣辱观教育为重点,充分发挥国税文化影响人、塑造人的作用,形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以服务纳税人为荣、以损害纳税人利益为耻的良好风尚。

二、用制度规范荣辱观的要求

“八荣八耻”既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又是做事的基本规范。要按照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将“荣、辱”进一步具体化、明确化、制度化。要紧密结合国税系统的工作实际,制定符合“八荣八耻”标准和要求的规章制度。要进一步完善党员干部廉洁从税的纪律规范,把“八荣八耻”融入其中,使广大国税干部说话、做事都要考虑荣和辱,自觉养成以荣辱为取舍、以荣辱辨是非的习惯。要制定对违背社会主义荣辱观行为的处罚规定,确保“八荣八耻”行为规范的落实。要定期组织国税干部进行自审与自查,发现问题和不足,及时剖析成因,切实加以解决,形成自我纠正、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机制。

三、用监督矫正荣辱观的偏离

篇9

那么作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力军,作为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力量,地方高校如何改善这一现象,有效提升大学生的礼仪素养,使大学生的礼仪行为带有内在情感的自觉性,使守礼成为一种价值观、一种高尚的人格力量,从而切实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呢?本文着重于从以下几方面对此问题进行探讨。

一、地方高校要更新理念,将礼仪教育作为重要内容融入学校整体教育体系。

1852年,纽曼发表了著名论著《大学理念》,其中论述了人文教育与礼仪修养的关系:“人文教育反映在人的礼节规范上,言行举止温文尔雅,至善至美。但不仅于此,它使混乱的思维别致有形,就如同孩童的身体,从稚体长出形状并具有力量。大学教育的目的是把幼稚凌乱的心理和肢体有条理地编织、整理,建立结构、表征形貌,赋予标识……”[1]当前地方高校应切实转换教育理念,强调教育的育人功能,改变片面强调科学素质教育,忽视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要深刻认识到“大学生礼仪教育是一个引导大学生自觉地把社会的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的道德品质、道德实践的过程。它能使大学生内强素质、外塑形象,成为知书达理、言行合一的人,进而有利于大学生成才,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实现顺利就业和创业成功。”[2]“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提升学生礼仪修养是破解地方院校大学生就业难、提升毕业生就业率及就业质量的重要途径;是地方院校树立良好社会形象,打造学校品牌,在当前激烈的教育竞争中赢得优势,提升大学精神的有力手段。”[3]

因而,地方高校应从国家战略的高度,明确当前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礼仪教育作为学科融入学校整体育人体系,“将礼仪教育作为开展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切入口’,作为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手段”[4]。重建高校教育与以礼仪为核心的人文教育的联系,实现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的平衡发展,从而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增强其正确的角色意识和责任意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二、大学生要加强认识,将礼仪作为个人修身立业之根本。

荀子说:“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据报载,在人才招聘会上,言谈儒雅、服饰得体、仪表端庄、神态大方、礼仪到位的大学生更能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讲究礼仪,遵从礼仪规范,可以有效地展现一个人的教养、风度与魅力,更好地体现一个人对他人和社会的认知水平和尊重程度,从而使个人的学识、修养和价值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适度、恰当的礼仪不仅能给公众以可亲可敬、可合作、可交往的信任和欲望,而且会使与公众的合作过程充满和谐与成功。大学生良好的礼仪素养“有利于塑造大学生个人美好形象,有利于大学生现代意识的培养,从而增进其软实力,利于大学生成长、成才和成功”[5]。

所以,大学生应纠正对礼仪的认识偏差,正确、深刻地认识礼仪的重要意义,强化礼仪意识,自觉习礼、用礼,形成良好的礼仪品质,从而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成功地走向社会。

三、增设礼仪课程,将礼仪教育作为公共必修课引进课堂。

尽管礼仪的研究和教育在国内已经有所发展,特别是职业与礼仪的结合已是大势所趋。可是礼仪教育,还未引起高校的足够重视,大多数高校还未开设礼仪课程。

大学生求知欲高、可塑性强,在这个成才的重要阶段,地方高校应该从社会责任出发,从民族大义出发,将礼仪教育引入课堂。在教学计划中专门开设礼仪课程,规定为所有专业的学生都要学习的公共必修课程,严格学习周期和学时保证,并将大学生礼仪教育课程纳入学校德育体系的整体规划。从而利用课堂这一礼仪教育的前沿阵地,对学生进行标准的礼仪训练,规范大学生的言谈举止,矫正粗俗、丑陋行为,以培养大学生良好形象,内强素质、外塑形象,成为知书达理、言行合一的人。

四、加强礼仪专业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的礼仪修养。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的一切。”[6]强调教师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熏陶、启迪受教育者,是古今中外学者一致践行的传统。陈平原先生说:“大学精神之所寄不止是钻研高深学术之研究院,更在于教师之树立楷模与学子之自谋修养。”[7]礼仪教育是养成教育,教师的行为表率是对学生进行经常性的养成教育的有效方式,教师的模范行为是推进学生进行道德实践和行为仿效的榜样。

古语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一定意义上说,礼仪教育就是礼仪教师以自身良好的外在形象,高尚的人格魅力,广博的礼仪知识去教育学生,影响学生。因此,地方高校首先要加强礼仪专任师资队伍建设,提高礼仪教师的社会使命感和专业能力,提升礼仪教师真诚和谐、言行一致的人格魅力,这样才能引起学生内心的共鸣,增强礼仪课堂教育的实效。其次,地方高校也要注重提高学校教师整体礼仪修养。通过教师礼仪培训,强化教师的职业道德,树立良好的师德师风,使教师认识到其内在的人品、情操和心理品质,外在的仪表、语言和举止风度不仅是教师个人私事,而且会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示范作用。从而增强教师礼仪意识,注重个人仪表。在品格上,要求教师讲求严谨笃学、自尊自律;在教学中,要求教师能将日常礼仪教育贯穿其中,适时向学生渗透礼仪的理念,注重言传身教,率先垂范。

 

转贴于

五、注重在实践中进行礼仪教育,创新礼仪教育实践形式。

地方高校学生礼仪教育不应仅满足于礼仪知识的传授,更应追求大学生对于文明礼仪的践行,达到知行合一,提高大学生文明礼仪的使用程度,所以必须加强礼仪教育的实践。

第一,加强礼仪模拟训练。礼仪教学任务不仅要让学生知礼、懂礼,清楚礼仪常识和礼仪规范,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行礼、用礼,使学生掌握并能准确地运用这些规则和规范。如最简单的站姿、坐姿、行姿等都需要反复的示范、演练才能让学生逐渐改掉生活中长期积累下来的不良习惯,也只有通过有计划的、系统的礼仪实训,才能实现礼仪教育的教学目标。

第二,加强礼仪社会实践。积极开展礼仪知识竞赛,加深学生对礼仪知识的理解;注重学生社团作用,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功效;将礼仪教育与生活德育糅合,在生活中提升礼仪素养;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外各种礼仪活动和社会公共活动,学以致用,展示礼仪的文化魅力和大学生知书达理的风范。

第三,不断创新礼仪教育实践形式。将礼仪教育与先进性教育相结合;礼仪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礼仪教育与党、团员的民主评议相结合;礼仪教育与青年志愿者行动相结合;礼仪教育与重大节日活动相结合;礼仪教育与辅导员的工作相结合;礼仪实践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结合。最终实现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知识灌输与养成教育相结合,使大学生在理论学习和技能操作中不断提升礼仪素养,保证礼仪教育取得实效。

六、营造良好的礼仪教育氛围。

篇10

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的灵魂和根系所在,也是一所大学的特色和核心竞争力的标志。在当今时代,践行和发扬大学精神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北京邮电大学 (下文简称北邮)在2005年为迎接建校50周年之际,总结50年来学校的发展文脉,深入挖掘半个世纪的历史积淀,提出了“崇尚奉献、追求卓越”的北邮精神。这八个字生动地体现出北邮人以强国富民为己任的精神面貌,成为北邮人成长和发展中的精神支柱。学校将大学精神融入到校风、师风、学风建设中,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新时代大学精神的价值观引领,让大学精神在全校师生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世代传承。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诠释大学精神

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的历史沉淀和凝练,是这所大学价值追求的具体体现,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的一种延伸和“落地”形式。学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注重强基固本、强调厚德载物、突出文化引领,进一步凝练、丰富、诠释北邮精神。

1.在个人层面坚持强基固本。 “崇尚奉献、追求卓越”的北邮精神是学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高度概括,目的在于塑造北邮人的健康人格与道德品质,并以此为核心价值理念号召全体北邮人为学校建设发展而努力奋斗。可以说,北邮精神中提出的培养人才的人格和道德要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遥相呼应,反映了一个大学在培养人才中的定位,除了以优秀的学习成绩完成学业外,在道德和品格方面要成为遵守社会基本道德规范的人。

2.在社会层面强调厚德载物。北邮精神在于将创新文化尤其是知识和科技智力优势服务于社会的发展,这是学校最大的特色和优势。自建校以来,学校致力于通信技术领域的研究创新,为国家培育出一批批优秀人才,创造了一项项科研技术,在推动我国通信事业发展方面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近年来,无论是教育部等权威部门统计的高校毕业生去向、就业率以及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满意度等数据结果均显示学校的成绩名列前茅,这说明学校有效践行了一个大学为社会发展培养优秀人才的使命,也完成了大学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使命。

3.在国家层面坚持奉献共赢。“崇尚奉献”正是北邮人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先人后己,甘为人梯”的精神体现,鼓舞着一代代北邮人为了祖国的强盛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生命不息、奋斗不止。“追求卓越”激励北邮人志存高远,敢为人先,勇于探索,不断攀登,与时俱进,精益求精,时时处处高标准、严要求,把各项工作做得最好,努力建设世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北邮精神阐述了大学精神与国家发展的内在联系,倡导学校将其创造的一切文明实现成果共享。

以校风、师风、学风建设为根本,培育践行大学精神

学校始终在培育践行大学精神上下功夫,将北邮精神教育同学校师生的学习、工作、实践相结合,以校风、师风、学风建设为根本,培育践行北邮精神,让北邮精神在全校师生中内化于心。

1.将大学精神融入到学校办学理念中。大学精神体现了一所大学的办学理念和价值取向。学校遵循高等教育的办学规律,按照“综改拉动、科学发展”的战略思路,牢固树立事业型思维,始终秉承“在素质教育中培养通信人才,在科技创新中突出信息特色,在行业引领中服务现代社会,在信念执着中传承大学文化”的办学理念,把“崇尚奉献、追求卓越”的北邮精神融入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把立德树人作为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使北邮精神成为全体北邮人的价值准绳。

2.将大学精神融入到学校师风建设中。学校注重师风建设,定期开展“十大教育人物”“十大教育新闻”“烛光教学奖”等评比工作。“烛光”奖获得者俎云霄教师无私地将十万元奖金全部捐出用于资助所在学院的贫困学生,裴晓军教师秉持“学生事比天大”的原则将个人全部时间奉献给学生工作。北邮精神将广大教师凝聚在大学精神的旗帜下潜心学问、用心育人,激励着广大教师形成高尚的师德情操、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优良的言行作风,并潜移默化地感染和影响着每一名学生。

3.将大学精神融入到学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学主渠道作用,将大学精神教育融入到教学中、融入到社会实践中,形成一个独特的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教学体系,从而深化学生对大学精神的理解和认识,充分发挥了大学精神教化和引导功能,为培养优秀人才提供精神高地,使大学精神成为北邮人不懈奋斗的内在动力。

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承载体现大学精神

学校将北邮精神体现在校园特色建筑、校歌、校史教育、校园文化活动、志愿服务和网络宣传等方方面面,使北邮精神成为全校师生自觉践行的行为准则。

1.以校园特色建筑景观为载体,承载大学精神。学校将北邮精神反映在校园特色景观建设上,注重从物质文化这个有形载体的角度,营造学校的独特气质。学校建设了一系列与邮电有关的建筑和设施,“烽火台”“大龙邮票”“摩尔斯码”校训以及分校区的二维码校门、甲子钟等建筑将北邮的发展历程、办学特色和价值追求体现得淋漓尽致;李白雕塑,叶培大、蔡长年、周炯等三位大师的铜像,数字校史馆等,让学生在耳濡目染和潜移默化中感受到学校的光荣传统。

2.以校训、校歌、校史教育为依托,体现大学精神。学校校歌《传邮万里》,铿锵有力地道出了北邮的庄严使命,激励着北邮人不辱使命,奋勇前行。在日常教育中,将民族复兴的峥嵘历程、北邮校史、大师故事等通过生动形象的话剧、舞蹈、歌曲等方式表达,展现出北邮人铭记历史使命、开创光辉未来的决心,使大学精神的培育践行生动具体,富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3.以校园文化活动为阵地,传承大学精神。学校平素善于打造和谐大气、凝重高雅、青春活力的校园文化氛围。“北邮讲坛”邀请各行各业名师大家分享经历,为北邮人指引人生方向;校园文化艺术沙龙、高雅艺术进校园等活动丰富着北邮人的文化生活;人文知识竞赛、“华彩北邮”辩论赛等活动培育学生的思辨能力和人文素养;“创青春”“挑战杯”“大创展”等创新创业类赛事彰显着北邮人自主创新、精诚合作的拼搏精神。多彩多样而富有内涵的校园文化活动成为培育和锤炼学生精神品格的重要途径,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成为大学精神的传承者。

4.以志愿服务为渠道,发扬大学精神。志愿服务工作是发扬大学精神的重要渠道。北邮通过建立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形成了多个优秀品牌志愿服务团队、项目、基地,发挥了良好的品牌带动作用。由在读博士生张佳鑫创立的“夕阳再晨”项目,通过“互联网+智慧养老”的理念,开展专业的科技助老服务;赴新疆支教的董俊男同学,在结束了一年的支教服务后,毅然决定扎根祖国西部,支援边疆建设……“崇尚奉献、追求卓越”的北邮精神已经深深镌刻在每一名北邮学子的心中,引领莘莘学子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实现人生价值。

5.以网络文化建设为平台,延伸大学精神。北邮加强网络平台建设,积极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开展大学精神教育,坚持用正面声音和先进文化占领网络阵地,通过官方微博、微信及各新媒体平台将北邮校史、校园风物、大师风采娓娓道来。同时,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营造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网络育人环境,使北邮精神“润物细无声”,在北邮人心中得以铭记和延伸。

学校在 “崇尚奉献、追求卓越”的北邮精神的引领下,正朝着建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世界著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这一宏伟目标阔步前进。

参考文献:

[1]张文卫,张锡.在大学精神传承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

篇11

党在十报告中明确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新目标。强调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高职院校是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以党的十八精神指导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学校的长远发展和培养优秀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一、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高职院校发展的总体规划并作为重点予以重视。

校园文化建设需要长时期的、艰苦的努力才能收到一定的成效。高职院校要充分重视校园文化对学校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特别是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界和高职院校主要领导要对校园文化的作用有充分的认识,纳入学校发展的总体规划,是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内容。

1、坚持以人为本、突出特色的原则。关注师生员工的共性要求和个性发展,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和成才成功提供机会和条件。同时,各高职院校要坚持定位自身的个性和特色,做到以特色来提高文化建设的层次和效果。

2、坚持先进性与引领性原则。倡导社会的“主旋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校园文化之中;把民主法制精神渗透其中,把时代的责任和使命浸润其里。

3、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原则。努力营造高雅、先进、文明的大学文化氛围,与时俱进地赋予大学文化以时代性、民族性及科学性为一体的文化底蕴和内涵。

4、坚持协调、和谐原则 。追求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的协调、默契、和谐、统一。表现为水融的自然状态、融洽的人际关系、协调的各方面利益。

二、树立全员共建的主体意识

校园文化是在学校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全体人员所共同创造的,渗透在全校师生员工的全部行为和人与人的关系当中。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必须着眼于校内全体人员,要树立人人参与、全员共建的主体意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要增强教职工的育人意识、服务意识、质量意识,发挥其率先垂范和根本性的建设作用;要充分利用大学生思维敏捷、素质较好的特点,组织参加集知识性、娱乐性、创造性于一体的文体活动,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要使所有的服务人员、管理人员充分认识到自己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具有的责任,积极投身于本职工作,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

三、建立健全符合网络时代要求的校园文化管理体制

网络时代产生了网络文化,校园文化建设受到严峻的挑战。正确分析和对待网络文化对校园文化的冲击与影响,转害为利,引导利用,才是网络时代校园文化建设的应对策略。

1、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发展学生的多种能力。高职院校可通过在网上开展知识讲座、征文、专业知识竞赛、作品设计及网络教学等,鼓励学生建立自己富有特色、有积极意义的个人或集体网站,使学生更好的利用网络获取知识,从而培养自学能力,发展学生兴趣,拓宽学生知识面。还可以建构“网上班级”、“网上社团”等网络虚拟社区,培养学生的创造实践能力、自主自律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综合技能。

2、发挥网络的调适功能,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开设网上咨询热线给存在心理问题的大学生以及时和正确的指导,使学生在不需要说明自己身份的情况下尽情地诉说或宣泄。还可以在网上接受心理校治,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利用网络教育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全面提高心理素质,使其坦然面对和正确处理学习、择业、人际交往中所遇到的问题。

3、通过网络强化校园精神,进一步激发校园文化的凝聚力。高职院校校园网的建设应处处体现学校精神,形成校园主题共同特有的责任意识、集体意识,增强高职院校校园凝聚力。在校园网的网页设计的风格、信息、杰出校友、科研成果的宣传上体现各个高职院校独具特色的风格、精神和历史积淀,从而体现出学校的主旋律,让与之有关的人为之骄傲。

四、加强对校园精神的培育

在校园文化建设与管理中,仅仅靠显性“硬件”措施未必能从心灵深处作用于人,它还必须与“软件”因素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奏效。

1、培育学生的认同感和母校意识,多维渗透学校精神。

培养学生的认同感和母校意识,而母校意识的核心是光荣感、自豪感和热爱母校的感情。这样可以从多个方面渗透学校精神,使之内化为学生的思想和行动。学校只有建立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考风,才能增强高职院校的文化合力。学校要形成以争创先进、刻苦钻研、团结勤奋、勇于创新为中心的校风,严谨求实的学风,要树立良好的考风、教风,优化育人环境。

2.大力发展社团,建设好社团文化。

学生社团活动要注意科学化,要做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有机的结合。活动的主题应涉及到科技、文化、政治、经济等社会热点问题。活动的内容要涉及面广、内容新、信息量大、质量高,特别要加强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活动,以帮助学生巩固专业、扩大知识面、增强自学能力、激发集体主义观念。进而增强校园文化的吸引力,满足大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同时,通过各种科技活动,帮助学生全面准确的认识社会,研究社会,增强他们的责任心和历史使命感。

3、运用各种载体(校报,校刊,校内广播电视和学校出版社等),结合传统节庆日,重大事件和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进行长期有效的校园文化建设。

五、强健制度文化建设中枢

制度对于端正言行、养成良好习惯起着催化作用,同时科学的制度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必要保障。

1、对学生规范的制度要充分体现对学生的关爱。对学生的教育引导,关注学生成长过程,而不是让他们在“禁止”、“拒绝”中发展成长。

2、在学生管理中应注意培养学生个性,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中得到提升。

3、依法治校与以德治校有机结合。涉及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学术活动、人事管理、职务评聘、奖惩分配、校园秩序等方面的管理制度,要充分体现公开、公正、公平竞争、机会均等、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既体现法纪的严肃,又体现人文关怀。

六、实现校园文化创新,营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

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正确地估计和合理地设计校园文化活动,对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提高自身素质,必将起到重要作用。

1、实现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主体的观念创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主体的积极性,要求学生自身进行观念变革,增强其主体性意识,对其进行有意识的引导。

2、实现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内容、形式的创新。校园文化创新应体现时代性,增加体现时代内容的方式,如网络、多媒体等的运用。其次,校园文化要根据学生的年龄,专业,以及性别的差异开展多层次、多类型的活动。最后,要坚持社会性原则,增强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开展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

3、实现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管理观念的创新。把培养学生创造力作为教育管理体系的最终目的。管理体系发扬民主观念,发挥每个个体的积极性,鼓励创造性的教学和有助于学生创造能力培养的教育模式,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提供良好的支持;在管理制度方面,注重学生主体性的提高及全面发展,让学生在校园文化舞台上充分展示自己的主体性角色,维护学生对校园文化的组织、发展、选择的权利,并加以适当的引导。

七、以文化移植实现校园文化传承

文化移植是解决校园文化传递问题的一种较好的方式。校园文化移植在方式上可以分为直接移植和间接移植。直接移植上指通过学校成员有意识的行动在新校区就可以实现的校园文化要素,如有形物的校园文化,师生行为规范,设立社团的分支机构及社团活动,各种典礼等等。间接移植是指难以有意识地进行直接实施的而融合在各种校园文化形式之中的要素,如价值观念、常识性的观点、话语方式等等。其突出特点表现为感染与暗示、模仿与从众等潜移默化的方式,往往通过校区之间的交流加以实施。校园文化移植在内容方面分为具体的移植和抽象的移植。具体的移植是指通过特定的专项的方式实施,抽象移植是指通过学校在新校区的各项运作而体现出整体性和普遍性的校园文化的实施方式。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是时展提出的大课题,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发展为主线”的价值观在校园的具体体现。高职院校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党的十八精神为指引,才能实现稳步、协调、可持续的良性发展,也才能切实满足社会各阶层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不断为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篇12

一、数学文化大众化的内涵

(一)数学文化的内涵

数学文化是指与数学学科相关的一切物质与精神文化的产物,其中数学思想、价值观念是其核心因素。“数学思想是数学文化的核心,因为数学文化是数学的形态表现,可以包括:数学形式、数学历史、数学思想。其中,思想是本质的,没有思想就没有文化。”[1]

(二)数学文化的价值

数学是一种充满活力的文化,主要表现在:一是数学文化是一种精神,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重大影响。M.克莱因指出,数学是一种精神,一种理性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激发、促进、鼓舞和驱使人类的思维得以运用到最完善的程度[2]。我国数学家齐民友先生认为:“数学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其最根本的特征是它表达了一种探索精神。”他指出:“没有现代的数学就不会有现代的文化。没有现代数学的文化是注定要衰落的。一个不掌握数学作为一种文化的民族也是注定要衰落的[3]。”从人文意义上看,数学作为一门探索真理的科学,可以培养一种精神,即不懈的探索真理、勇于坚持真理、为真理而献身的人文精神,包括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求实精神,勇于怀疑、自我否定的批判精神,勇于创新、超越现实的创造精神等。二是数学文化不断为人们提供新概念、新方法,对人们的思维方式产生重大影响。“数学向我们展示的不仅是一门知识体系、一种科学语言、一种技术工具,而且是一种思想方法,一种理性化的思维模式,一种具有美学维度的精神空间,一种充满人类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文化境界”[4]。数学与人的思维发展关系密切,“数学是思维的体操”,现代数学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三是数学文化始终与人类文化处于统一的整体之中,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文化以独具魅力的方式传承了人类在特定的社会和历史阶段文化的发展。“数学文化里面有着非常重要而且丰富的内涵,它对于人的发展,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以及揭示人和自然的关系都有重要意义。”[5]“发达的数学文化是人类整体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6]

(三)数学文化大众化的内涵

数学文化的大众化是指数学文化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由被少数人掌握到被广大人民群众掌握,并被广大人民群众用来指导自身实践活动的过程。这既是一个动态,即怎样实现“化”大众,具体来说,就是通过某些途径使某种知识、精神或价值观念被人民群众接受的过程;同时,这又是一种状态,即大众被“化”的程度,是动态大众化过程最终达到的一种形态。实现数学文化的大众化,就是把数学价值观、数学精神、数学思维等数学文化知识转化为人民群众可理解和接受的知识,并使其内化为人民群众的思想和价值观念,指导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活动。

二、数学文化大众化的诉求

数学文化的大众化离不开数学文化研究(专家学者掌握)、数学文化教育(知识分子掌握)、数学文化普及(人民群众掌握)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一)对数学文化研究的诉求

人们对数学有认识意识的时候,对数学文化的研究即开始。在人类文明史上,数学与文化有过三次紧密结合的时期,第一次是以毕达哥拉斯学派为代表的古希腊时期;第二次是以达·芬奇为代表的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第三次是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科学一体化、系统化即大科学时代的到来和全球文化讨论热,数学与文化的关系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数学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在20世纪下半叶,才由M.克莱因在其著作《西方文化中的数学》、《古今数学思想》和《数学——确定性的丧失》中进行了比较系统而深刻的阐述。1981年,怀尔德在《作为一种文化体系的数学》中,从数学人类学的角度明确提出了“数学——一种文化体系”的数学文化观,强调数学科学性、客观性和文化性的统一,把数学与人类整个文化相沟通;认为数学文化的内容包括数学语言、数学的结构和模式、数学的学科性质和精神价值、数学真理、数学思维、数学的艺术和美学特征等,从而奠定了数学文化研究的基础。把数学作为一种文化来研究,表现了数学哲学与数学教育研究中的一种创新精神。目前国内外主要涉及数学文化的内涵、数学文化的内容、数学文化的作用、数学文化的特点、提高数学文化素养的途径和方法等方面的研究。在通过何种方式推进大众化的广度和深度方面尚需形成一套有效的推进方略。

(二)对数学文化教育的诉求

近十年来在我国兴起一种推进数学文化大众化的重要措施——数学文化教育。21世纪以来,不仅有许多很有影响的专家学者在研究数学文化及其传播问题,而且有许多大学开设了数学文化课程,不少中小学也在提倡渗透数学文化的数学教学改革。实践证明,数学文化课程对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但数学文化教育仍然存在许多薄弱和需要改进之处:一是数学文化教育在国内高校里并没有普及。识之所见,除南开大学等少数几所大学开设了数学文化选修课程外,绝大多数高校研究得多,实践得少。二是在高校,高等数学、文科数学、大学数学等开设得多,但仍然是以传授数学知识和运算技能为主。特别是中小学的数学教学,为提高升学率,更是以讲授数学知识为主要任务。三是在学校精神与文化建设方面,把数学文化与校园文化结合起来,把数学文化建设纳入学校精神与文化建设内容的不多。四是教学方法简单。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数学文化,如何将数学文化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这方面的方法和措施还不够多。特别是在中小学的数学教学中,如何把数学文化的渗透具体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如何做到课内与课外互补、教学与考试相长、教师与学生互动,营造良好的数学文化氛围,可以说是任重道远。

(三)对数学文化普及的诉求

与数学文化研究、数学文化教育相比,数学文化普及显得苍白无力。这主要表现在:一是传播者的认识不到位。包括教育者、媒体工作人员、文化创造者、相关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在内的传播者对数学文化传播工作重视程度不够。还有较多人把数学看成是理工科而忽视其人文价值,或把数学教育看成是数学教师的事与己毫不相干。如果离开了传播者的传播意识,数学文化的大众化就无从谈起。二是传播者的数学文化素养有待提高。对于大部分数学教师来说,讲解起解题技巧来头头是道,口若悬河,但对数学家的了解,对相关数学故事,对公理定理的来龙去脉却是底气不足,闭口不说。对其他传播者来说,由于自身数学文化素养的缺失严重影响了传播意识,能把数学文化纳入大众媒体传播内容的人是少之又少。三是受传者对数学文化缺乏价值认同,学习和实践的积极性不高。人民群众普遍感觉到:在各阶段的学习中,《数学》一科非常重要,而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数学却无多大用处,与生活无多大联系,认为学习掌握数学知识那是数学家、教育者和学生的事情。

三、数学文化大众化的策略

数学文化大众化,不仅有助于全面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人们在生产生活实践过程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是文化强国建设的必然要求。数学文化是数学精神和数学价值观念的本质体现,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不易被人民群众所感知和理解。数学文化的大众化不会自发地实现,必须经过广大文化传播工作者的努力推动才能实现。

(一)以内容的通俗化推进大众化

通俗化是大众化的显著特征,也是数学文化大众化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所谓“通俗化”,就是运用生动形象的表达方式,把高深的理论转化为人们能够理解和接受的语言,让最大多数人能够理解和接受。目前,人们对数学文化不了解或者认识不够、了解不深,其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内容过于专业化、学术化。数学文化理论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不易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感知和理解,而在数学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又缺乏专业人士向广大人民群众深入浅出的宣讲。数学文化类的通俗读物在图书市场上十分少见。另一方面是内容联系群众生产生活实际不够。数学文化大众化的目的就在于用数学精神、理性思维等武装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指导其社会实践,关键在于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有所用。实现数学文化内容的通俗化,一是要求广大文化传播工作者要树立服务意识、大众意识。广大文化传播工作者要准确把握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使内容紧密结合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工作实际,把数学文化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影响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二是要用通俗的语言表达。传播内容过于理论化、学术化,广大基层群众自身接受能力又不高,这势必会阻碍数学文化的大众化进程。这就要求广大文化传播工作者要充分运用人民群众可以接受和理解的语言,创作出数学文化的通俗读物,如《数学家传》、《数学家的故事》、《生活中的数学》、《数学问题硕趣》等。

(二)以表现形式的多样化推动大众化

推动数学文化的大众化,还必须采用深入浅出、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以增强感染力、吸引力,激发思想共鸣。一是要用通俗易懂的话语进行文本表述。现行的数学文化大多是以文本方式面世的,因此,广大数学文化传播工作者在数学文化创作实践中要注意把学术语言、西方语言转化为群众的生活语言、口头语言、叙事语言,借助民间的、大众的、通俗易懂的日常语言向群众讲解生活中的数学,增强人民群众对数学文化的理解力;要注意语气的严肃性与活泼性相结合,克服以往语言传播过于机械、严肃的现象;要在语言表达过程中注入真情实感,拉近与群众的距离,以柔和的语气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最佳效果。二是要用生动的形象创新传播文本。在信息化时代,阅读方式发生了诸多改变,以传统文本方式传播数学文化已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增加数学文化传播文本的文艺性是传播文本创新的重要体现。如果数学文化理论能够借助文艺载体进行传播,就可以用形象说话,如可以通过出版数学文化图画版、漫画版等,由浅入深地阐释和宣传数学文化,使抽象的理论具体化,深奥的理论通俗化,把数学文化的传播寓于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之中。三是要注意寓教于乐。有人认为现时的世界是“娱乐致死”的文化娱乐世界。娱乐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通过娱乐活动,人民群众可以从中受到大众文化的熏陶和感染。因此,广大文化传播工作者可以在娱乐活动中渗透数学文化所蕴含的精神和价值理念。可以在各类大众媒体举办的知识竞赛、过关类游艺活动、“奥运向前冲”等娱乐游艺类节目中增加数学计算、数学故事、数学思维等内容;可以利用“百家讲坛”、纪录片、电影、歌曲、甚至是公益广告进行宣传,把深刻的理论融入饶有趣味的节目中,以亲切生动的方式为大众所接受和喜欢。

(三)以数学教育教学改革主导大众化

数学文化的大众化离不开各级各类学校和数学研究机构的积极参与和推动。教育是实现数学文化大众化的主渠道。

一是要改变数学教育观念。“知识型的数学教育看重数学的实用价值,能力型的数学教育看重数学的能力训练价值,而文化型的数学教育,是在注意到数学教育的实用价值和形式训练价值的同时,特别看重数学的文化教育价值”已成为学界共识。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要树立“文化数学”、“大众数学”的教育教学理念,让学生能运用数学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能把数学观点、数学思想方法用于工作生活实践。

二是要优化数学教学内容。在数学教学中,要精选数学教材内容,注重数学史、数学精神、思想方法的教学,注重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注重数学在提高人文素质中的作用,实现数学知识与数学精神的有机融合、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机融合。

参考文献:

[1]史宁中.漫谈数学的基本思想[J].数学教育学报,2011(4).

[2]胡典顺.数学:意义的领域——数学教育的哲学审视[D].华中师范大学,2009.

[3]蔺云,朱华.数学文化研究综述[J].嘉应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5(5).

[4]周红林,鲍莉.走进数学文化[J].咸宁学院学报,2007(6).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