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餐饮会计实务培训

餐饮会计实务培训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0 17:15:1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餐饮会计实务培训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餐饮会计实务培训

篇1

1.1 课程体系的设置体现了旅游与财会的结合

我校旅游管理(财会)专业是为培养具有良好旅游职业素养,能够熟练掌握企业财会岗位群的操作技能和会计软件应用能力,熟悉饭店、旅行社、旅游景点的财务核算,毕业后能较快胜任旅游企业及其他行业收银、出纳、财务会计、财务主办、财务管理岗位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根据确定的培养目标,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不仅要有财会方面的专业课,还要有旅游专业的相关课程(图1所示)。在表1中我们也可以看到,除了位于表下部的财会类专业课程外,我校还开设了如“旅游职业礼仪、酒店概论、旅游市场营销、旅行社运转实务、前厅服务与管理、客房服务与管理、餐服务与管理”等旅游类专业课程。这些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学生考取前厅服务、客房服务、餐饮服务(中级或高级)资格证书。当学生最后去旅游行业的财务部门实习时,他们不仅通晓财务,而且非常熟悉旅游企业的运转,这将会对业务的理解力有更大的提升。

1.2 课程体系设置注重实用性

在财会类理论课程的设置上,不过分强调系统性和完整性,以“必需”、“够用”为度,使学生具备合理的理论知识结构,以区别于以理论知识系统扎实为特征的本科层次;在应用性实践课程的设置上,突出针对性和实用性,加强应用能力和适应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备较强的运用高新技术从事技术岗位工作的实践能力,为未来职业技术等级考试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生在从业后有较大的上升空间,以区别并高于以操作技能为主的中专层次。

1.2.1 专业理论课程设置(见表1)

①财会类专业课程设置

在专业课程设置上,我们对传统会计学类课程进行了扬弃,摒弃以往一些理论知识太强的科目,而将对于培养目标“有用性”的课程保留。以夯实财会专业基础为主线,我校开设了“会计基础、统计基础、经济法基础、财经法规”等基础性课程,进行会计学类的通才教育。在此基础之上,我校还开设了“会计电算化、初级会计实务、旅游企业财务管理、饭店软件系统应用、收银技术”等专业主干技能课程。在这样的财会课程体系中,我们主要形成a以“会计基础、财经法规、会计电算化”三门课程为主的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的职业资格证书考证体系;b形成以“初级会计实务、经济法基础”两门课程为主的考取初级会计师的职业技术等级考试体系;c形成以“酒店财务管理、饭店软件系统应用、收银技术”三门课程为主的具有酒店特色的财会课程体系(见图1)。

②相关财会类专业选修课程设置

为提高学生运用会计信息的综合能力,拓宽相关知识面和增加就业机会,我校还开设了“宏观经济分析、证券与投资、财务报表分析、电子商务、国际贸易、公司理财”等专业选修课程。选修课程的设置增加了教学的灵活性,对选修课程体系结构的优化和完善有助于更科学合理的引导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学习兴趣,为不同发展层次和方向的学生提供选择不同课程的机会。

1.2.2 应用实践课程设置

我校旅游管理(财会)专业开设了“会计基本技能训练、初级会计实务技能训练、纳税申报技能训练、会计电算化技能训练以及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实践性教学环节。专业依托我校极为丰富的旅游资源,尤其是最后一年在旅游行业财务岗的顶岗实习,充分实现了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本专

业已与南京绿地洲际酒店财务部建立了深度的“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使企业走进校园,学生提前了解企业需求,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并使学生有目的地规划个人职业生涯。 2 旅游管理(财会)专业教学工作开展状况

我校旅游管理(财会)专业在教学内容改革方面,突破传统会计教学内容体系,紧紧围绕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能力要求,本着学生未来所从事的职业岗位对知识的需求,对教学内容重新组合,并做到以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导向,突出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将学历教育与职业技术等级考试、岗前培训相结合,实行“多证”制度,提高学生就业适应能力。在教学内容上注意与会计从业资格证、初级会计师等与社会接轨的职业资格证书和技术等级证书考试结合,充分考虑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内容,“会计基础、财经法规、会计电算化”三门考证课程和“初级会计实务、经济法基础”两门考级课程直接采用了考试教材,并按考试大纲要求进行能力培养。

如表1所示,学生在第一和第二学期修完了“会计基础、财经法规、会计电算化”三门考证课程后,在第三学期的11月参加江苏省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学生在第二和第三学期修完了“初级会计实务、经济法基础”两门考级课程后,可以在第四学期的3月份参加全国初级会计师考试(目前我校已与贝特培训机构建立合作,两个考试可连续进行)。

为了提高会计从业资格证的过关率,我校不仅建立三门考证课程试题库,而且与培训机构合作建立三门课程考点资料库,所有材料按照教学进度印发给学生。不仅在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针对考证内容进行考试,并且在第三学期开学后的10月左右,再进行一次模拟考试,以保证学生在暑期学习中的持续性,从而进一步保障会计证的过关率。事实证明,我校将学历教育与职业技术等级考试、岗前培训相结合,切合了学生实际工作需要,调动了学生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中目的性更强、更有动力,形成了良好的班风、学风,会计证的过关率也取得了极大的提高。

3 关于深化旅游管理(财会)专业教改的若干思考

3.1 进一步完善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3.1.1 我校旅游管理(财会)专业的师资队伍在图1的第三个层次——具有酒店特色的财会课程体系中存在着明显不足。财会教师来源于会计专业及相关专业的毕业生,他们虽然具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但没有在酒店等旅游企业工作的经历,由于缺乏实践经验,他们在教学中往往无法做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因此学校应该定期将财会专业教师通过挂职、兼职等方式到酒店等旅游行业中进行实践锻炼,从内部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

3.1.2 财会教师人数不多,应该由专业负责人每周开展教研活动,协调教学计划,交流教学经验,改进教学方法,以促进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

3.1.3 学院应该鼓励和支持中青年教师报考注册会计师、注册资产评估师、注册税务师、会计师、经济师、电子商务师等职业技术资格证书,以提高专业教师的“双师型”比例。

3.1.4 以精品专业、精品课程、重点课程建设为契机,带动财会专业教师参与教学改革和提高实践能力积极性,以点带面整体推进专业教学水平的提高。

3.2 进一步完善实习就业体系

  我校旅游管理(财会)专业是个新专业,目前学校的实习和就业单位关于财务岗位的招聘数量非常少。数量少并不是因为需求少,而是由于很多旅游企业不知道我校有这样一个专业。因此,学校应该在该专业的宣传上给予更多的重视,充分利用我校的旅游企业资源与更多的单位建立该专业深度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使财务专业的学生在实习中能够真正的接触到财务,学以所用,为将来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摘要:2008年我校开设旅游管理(财会)专业,经过三年在教学实践中的不断调整,我校已取得了初步成效,积累了一定的教改经验,但同时也存在着不足。本文旨在总结过去三年专业教改中的经验教训,并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作为一所培养旅游人才的全日制高职院校,2008年我校开设了旅游管理(财会)专业,这对于完善我校旅游专业设置具有一定的意义,但同时也对如何办好这个专业提出了挑战。为了实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体现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经过三年在教学实践中的不断调整,我校已取得了初步成效,积累了一定的教改经验,但同时也存在着不足。本文旨在总结过去三年专业教改中的经验教训,并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3.3 进一步完善财会硬件设施

篇2

[

关键词 ]职业能力 高职 会计类核心课程 项目化教学

[作者简介]朱一闻(1973一),男,上海人,西安电力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财务管理教学与研究。(陕西西安710032)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5)21-0098-02

实用性是高职课程特色建设的重要特征,目前教育部主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其核心是将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相结合,强调应用性,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性,使核心课程能够解决高职院校毕业生在职业领域遇到的问题。课程实用性这一特点在高职会计专业尤为突出,由于其人才培养定位是培养企业财务管理中的第一线人员,所以学校及学生需要更为准确地把握市场对会计从业人员在能力、知识、素质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学校的核心课程在设计上应更侧重于让未来的核算人员熟练掌握会计核算能力,并具有一定职业发展能力。

高职会计专业是在研究经济交易的核算、监督以及经济交易资料的收集、分类、综合、分析和解释的基础上形成的协助决策信息系统,以有效地管理经济活动的一门应用学科,会计类专业学生除了具备财务报表的实操能力以及能够记录企业交易行为外,还要能够参与财务应用、税务战略以及企业管理决策活动。所以会计类专业的课程应包括基础会计、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税收基础、企业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等20多门课程。

一、高职会计类传统课程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会计课程资源开发脱节。虽然我国会计职业资格制度建立较早,与之配套的课程资源开发也早就进行了,同时具有国家层面的职业培训课程资源作为支撑,但在高职院校中,会计课程体系仍然摆脱不了普通高等院校课程体系的影响,未能从根本上打破原来的结构。会计教育体系一贯对CPA考试非常重视,理论知识、职业专门技术能力、职业关键能力等各部分的比例也都反映出这一点,有的高职院校甚至干脆直接指定注册会计师考试的教材,直接将其用作会计专业核心课程所用的教材,导致学生难以接受。

2.会计教育观念缺乏创新。传统的会计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教学的依据是教科书,注重教会学生会计基础理论知识,但往往忽视教给学生应用这些知识的方法,而且各会计核心课程之间各自为政,忽视了彼此之间的关系,包括授课内容及课时等方面。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学生也许学会了编制分录、编制跨级报表,但在利用这些生成的信息解决企业目前存在的财务问题,以及规划发展愿景等方面则显得不足。同时,现行会计教育体系侧重于教授国内会计制度,忽视了现代企业向全球性发展的趋势。因此,教学理念的转变是根本与关键。

3.与企业人才需求结合不紧密。目前的课程体系没有针对企业需求对会计专业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没有要求学生进行高水平的技能训练。在现行的会计实践教学中,往往忽视了在工作过程中极为重要的出纳、审计、税务会计这三类岗位基本职能的训练,学生对于出纳人员具体要做些什么,审计人员是如何开展审计的,企业办税的操作流程等都非常模糊,这样就造成学校所开设的课程与企业经营活动脱节,从而不能满足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

二、高职会计类核心课程项目化课程体系的设计思路

1.根据确定的职业岗位(群),对岗位所需技能进行分解。目前,商业、房地产行业、金融服务业、餐饮服务业、制造业等行业是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能够就业的主要行业范围,这些行业的会计工作主要涉及盈利性企业内部核算管理性质的会计、营利性企业对外经营性的会计等。这就启发我们将会计分为两大专业方向,即企业会计和银行会计,其中企业会计针对的岗位重心是小企业会计,银行会计针对的岗位重心是银行柜面出纳,这两者在具体业务上有明显不同,这些不同点将成为订单培养、专门化方向及选修课课程设置的依据,而两者都需要掌握的会计知识和能力将成为设置会计专业核心课程的依据。

2.围绕核心职业能力模块,设置主干课程体系。以会计实务处理能力模块为例,设置主干核心课程,通过开设基础会计、会计模拟实训(分岗位)、会计实务、财经法规、出纳实务、成本会计实务、纳税实务、财务报表分析、财务软件应用等课程,以提高学生的会计流程运用能力、会计业务处理能力、出纳业务处理能力、纳税核算与申报能力、成本核算能力、财务分析能力、会计电算化能力、职业素质要求(隐性能力)等能力。这样,以企业所需人才培养要求和职业岗位核心能力为依据,确定专业核心主干课程。

3.实施项目化课程教学。在实施会计类核心课程项目化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将项目具体分解成工作任务,即每一课程项目对应一个会计工作岗位,每一工作岗位要求学生完成若干个工作任务,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使学生具备该岗位需要的相应的工作技能。这些工作有的需要在校内会计实训完成,有的则需要在校外进行实训才能完成,或者是在仿真的会计职业环境中对真实会计过程进行加工,完成某个具体的工作任务,最终实现会计教学与实际会计工作的零距离对接。

4.增加执业资格的训练要求。把国家职业标准融人会计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中,按照从业资格证考试大纲所设定的范围而设置会计制度的框架及内容、会计法规法律及会计职业道德等课程,同时设置为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以及会计初级资格证书的相应课程,学生在取得珠算等级证书和会计电算化等级证书的同时,可增设用友、金蝶等标准财务系统软件的相关培训并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突出课程目标的职业化方向。

三、高职会计类核心课程实施项目化的教学策略

1.师生良性互动。项目化教学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或分小组完成某一项目下的若干个工作任务,这种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很多。因此,在理顺师生关系的前提下,甚至可以彻底颠覆基于印刷术的传统课堂教学结构与教学流程,采用“翻转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进而引发教师角色、课程模式、管理模式等一系列变革,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是项目化教学中教师所应不断努力探索的方向。

2.对接实际工作。传统的教学模式对于经济业务的描述大多是采用文本描述,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却没有任何的文本描述,因此,学生通过在校学习学会了某一特定业务的会计处理,确切地说是会计分录,但在面对实际会计工作所涉及的大量凭证、文件、合同等时却无从下手。在运用项目化教学模式时,我们则应尽可能少用,甚至不用文本进行经济业务的描述,让学生直接面对真实经济业务所涉及的大量凭证、文件、合同等,让学生先从中找出与特定业务有关的实物资料,再理清它们之间的关系,自己判定经济业务,并进行相应的会计处理,与实际工作对接。

3.注重工作流程。在实施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时刻让学生明确自己所从事的是哪个岗位的会计工作,这一岗位的职责是什么,与其他岗位有哪些业务关系,自己岗位的会计凭证是从哪些岗位传过来的,应如何审核,处理完后应传递给哪些岗位,如果需要保管该如何保管,保管多长时间。

篇3

经xx省电网公司决定,xx电力培训中心举办培训班8期,每期学习6天。从 2011年 7月 19日开始到2011年 9月 10日培训工作圆满结束,历时2个月。本年度的继续教育重点讲授《电网企业财务会计管理基础》这一门课程,参加培训的人员达 704人。由于培训中心领导重视,学习抓得及时,组织工作到位,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工作实际,学员普遍反映虽然学习时间短,但学习收获比较大,学以致用,对省电网公司直属单位会计队伍思想建设和业务水平的提高很有帮助。

二、坚持“三严”,突出重点、结合实际是确保学习效果的关键。

第一,坚持严格挑选授课教师,请理论水平高、会计实务能力强、授课效果好、又能联系企业实际的老师上课。

第二,坚持严格的学习纪律,不允许无故缺席迟到早退,严格考勤制度。

第三,坚持严格的考试制度,凡参加培训的学员都必须参加考试,考试成绩记入学习档案。今年会计人员的培训强调以《电网企业财务会计管理基础》的教育为重点。学员们认真参加考试,从答卷中能感受到学员们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在思想和业务素质上获得提高。

三、严格教学纪律,制定管理流程,促进培训工作规范化运作。

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工作责任重大,要认真负责,严肃对待,表现在严格教学纪律等措施上。同时,围绕培训内容这个中心,抓好教师、纪律和教学三个环节,严格把关、严格选材、严格考试。

长期以来,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在有些社会培训单位流于形式,对会计人员造成很多消极的影响。本培训中心本着为省电网公司负责,积极探索更加有效的教学与管理方法,确保在本培训中心进行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工作扎实有效、规范操作。为此,在整个培训班的运行过程中,本培训中心工作人员严格纪律,规范继续教育报名、授课、考试等工作流程,使2011年度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工作圆满结束。

四、认真组织,周到服务,激发学员的学习积极性。

本培训中心的老师都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参与培训的组织和管理工作,热情为学员学习生活服务。例如,为了让学员们能安心参加培训,培训中心提供相应的住宿和餐饮服务,竭力使培训工作的后勤保障做到温馨体贴,无微不至;对考试试卷认真阅卷评分、记入档案;对表现突出的学员及时进行表扬鼓励。由于培训中心的认真组织、严格管理,这样大大促进了会计人员参加继续教育学习的积极性。

五、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创造性地开展继续教育工作。

篇4

近来教育部提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培养要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发展和完善,社会对会计人才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中职会计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1.知识够用

传统会计教育模式以理论教育为主要内容,只能适应会计研究、会计专业师资的需要。中职学校大部分学生都要走向实际会计岗位,过多的会计理论难于用上,而实际操作技能不高却制约了其发展。因此,针对中职“2+1”模式下在校教育时间短的特点,我们必须对会计理论知识进行筛选,对会计实务中必需的知识重点讲授,并确保学生理解和应用,从而有效弥补传统会计教育的不足。

2.技能扎实

技能教育是中职教育的重点,是检验中职教育质量和成果的中心环节,也是区别于传统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对会计教育来说,技能教育是中职学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保证,会计专业技能就是体现在会计实务的一系列操作上。因此,中职会计人才的培养必须以提高实际动手操作技能作为龙头来进行。

3.创新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中职教育从课堂理论到技能实习的有机结合以及这个过程的反复运用,可以使学生的理论思维升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职业敏感性,使学生具有多种知识的综合与融合能力,引导学生能经常关注新的方法、技术的发展,以期达到提高创新能力、拓展技能的目的。

4.获取职业资格

中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面向中小型企业单位第一线的,具有较强实践操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而会计从业资格和会计技术资格等职业资格证书是检验知识和技能的基本标准,与岗位或岗位群职业能力要求相适应。根据岗位或岗位群的能力要求,选择与之相适应的资格证书,能促使我们的培养方案符合企业人才的需要,使学生毕业就能上岗,缩短适应期,大大降低企业的培训成本。

二、制约学生就业与职业发展的技能短板

通过几年来会计专业学生毕业实习以及就业后反馈回来的情况,可以发现,学生在实习和就业后,由于在校技能培养方面的缺失,工作中主要面临着以下一些问题,成为制约其就业和与职业发展的技能短板。

1.报税实践操作能力较低

对于刚走上实习或工作的学生而言,报税是他们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因为在学校学生基本都只学了一门《税制基础》,有关如何报税实践操作能力基本是零。同时近年来,税务申报方式、方法变化较大。目前基本已全面实行网上开票、网上报税制度。由于学校无法取得正式的报税系统和开票系统进行教学,所以,学生在校期间接触这方面知识的机会相对较少,这也是造成的纳税申报知识缺乏的主要原因。

2.对票据填制和原始凭证的认识不足

由于平时我们教给学生的都是文字叙述的题,然后就写出分录,和实际工作有着天壤之别。其实对学生来说会计凭证的填制并不难,难的是分清那些原始凭证代表什么含义的经济活动,就是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的发票,什么机打发票、手写发票、商业、餐饮、支票和银行进帐单等。当学生看着这些原始凭证已经是一头雾水,更别用说还要再根据这些原始凭证判断要编制什么样的会计分录。还有我们中职学生出去很多时候实习的是出纳工作,对他们而言遇到还有一个难题是票据的填制,连见都没见过,更不用说如何填制。

3.脱离了一线生产和管理

对生产经营过程比较模糊。对会计专业学生而言,我们培养学生目标更侧重于如何记账,而忽略了一个重要环节。让学生在学会如何记账之前,先去企业了解生产方式和经营过程。学生毕业实习回校后总是说:“老师你平时上课和书本例题讲到都只有两三种材料,为什么企业会有这么多的材料。”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虽然我们会计服务于管理和生产,但专业教学却严重脱离了一线生产和管理,学生只是坐在教室里学习会计和管理,在面临实际问题时往往显得手足无措。

三、中职学校培养技能性会计人才的对策

1.完善会计模拟实验室的配置

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技能型人才除具备相当的理论知识与特定岗位的操作能力外,还应当具有较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依赖于大量的经验性知识(或实践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而会计的操作性最强,对学生动手能力方面的要求也较高,因此需要给学生完成理论教学后一个模拟操作环境,以加大学生对会计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会计模拟实验室成为会计类人才培养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目前中职学校会计模拟实验室一般由手工操作和电算化操作两个部分组成。基本没有网上纳税申报实验室,而纳税申报是会计人员必不可少的技能之一,随着网上申报的全面实施,学校教育必须更新传统的纳税申报教学内容,增加税务会计实务的实践性。要解决报税知识缺乏和实践操作能力差,建议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加强。

首先将税法及纳税申报知识列为专业的核心技能,相关课程作为专业的重点建设课程,根据新的要求确定更加实用的教学内容、制订更加合理的教学大纲;其次为学生准备虚拟税务局的网上申报环境,提供虚拟的企业纳税业务项目,虚拟了企业的各种经济业务和原始记录,为学生完成这些虚拟的项目提供全流程的环境、素材和工具。学生可以根据企业的虚拟业务分别采用手工报税和电子报税进行模拟操作。模拟手工办税的主要内容是:在主要税种的项目教学中,根据虚拟企业的生产经营数据和相关的原始凭证,由学生按照会计核算程序编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然后通过手工填写纳税申报表。电子报税的主要内容是:要求学生在纳申报实训室,利用企业网上报税系统软件,根据虚拟企业生产经营的模拟资料进行网上纳税申报。通过手工办税以及电子报税操作,学生可以熟悉企业各种方式下的办税流程,来实现工作项目的仿真训练。

2.加强“教学信息平台”和“师资队伍”的建立

为了解决学生对原始凭证认识和票据填制这两方面盲点,学校可以从两方面来抓。

首先在教学方面应建立起“教学信息平台”。“教学信息平台”主要包括两块内容:一是专业资料数据库,主要搜集会计专业工作中常用的原始资料和账表,包括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支票、汇票、发票、印签等,以备上课时随时作为教具加以应用;二是专业教学数据库,主要搜集专业教师的教学心得、课堂常用案例、教学课件和教案,以方便大家交流教学经验。在实际操作过,专业资料数据库可以吸收听取专业建设委员会的意见,专业教学数据库可以吸收兄弟学校的优秀资源。

其次,培养人才的关键是师资队伍,要真正保证中职教育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主体是教师。为满足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对教师的要求就是既有专业理论水平也具有专业实践能力,既能从事理论教学也能从事实践教学,具备“双师”素质。目前中职学校很多教师甚至学校领导认为“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就是“双师型”教师,这使“双师型”教师的整体素质就大打折扣,使“双师型”称号流于形式。其实要建设一支真正“双师型”教师队伍并不难,关键要改变学校和教师的观念,学校要创造条件和投入一定资金让老师走出学校,制订奖励措施,鼓励教师在企业和学校间有序流动,组织专业教师轮流到企业和事务所实践。只有这样,真正能使“双证型”教师成为真正“双能型”教师,才能提高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也才能培养出技能性较强的学生。

3.校企联合,建立学生实训基地

实习管理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获取感性知识的途径,是理论与时间想结合的过程,实际学生课堂教学学不到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社会知识、职业意识、职业素质等知识的综合教育,是上岗预备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教育环节,也是培养技能型会计人才关键的一个环节。教育部2002年就提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方针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但很多中职学校对于这一办学模式并没有实施到位,当然这也不全是学校的责任,毕竟校企实习涉及到范围比较广、涉及到的问题比较多。对于会计专业来说,校企合作有它自己的特殊性。

学校要合理安排实习时间和实习方式。学习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所以实践教学也不能仅限于毕业实习环节,从时间安排角度来说,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学生每学年都应该去企业实习,实习并不意味着一定参与会计业务处理。在低年级时,学生可通过参观观摩或参加生产劳动了解生产流程,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丰富感性认识;到毕业实习,逐渐进入专业实习。

在实习方式上,在低年级实习的时候,学校可以选择把学生送到定点企业去实习,让学生直观去了解企业生产经营业务、生产过程,为以后的校内专业是训和毕业实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校内进行专业实训时,学校可以请企业中的人到学校,因为会计实习不像其他技能型专业,可以到企业集中实习。如聘请会计师事务所、企业中的财务人员兼任实习指导老师,他们可以带来一手的资料,这样既能保证实习质量,又能不断提高学生专业技能能力,提高专业老师的技能。这种方法如果学校能够用心去做,所起的效果将很显著。

篇5

中国正处于全面推进会计管理体系建设的阶段,国家力求在3到5年之内能够培养出一批对社会有用的管理方面的会计人才。会计管理人才能力框架的建立,在我国现阶段的人才培养进程中拥有不可磨灭的重要性以及紧迫性。

一、国外管理会计人才能力框架方面的研究

1999年,美国的会计管理师协会成功地将《哪些更重要,哪些不重要:1999管理会计实务分析》完成了,同时把管理会计职能划分为一般会计、管理和成本会计、业务规划、业务分析和决策、控制、理财和现金管理、税收、组织变革和发展以及行政管理等9个模块,对管理会计从业人员的胜任能力进行考核评价。IFAC下属的管理和财务会计委员会在2002年也了相关的报告――第12号研究报告,即《管理会计实务及管理会计师的胜任能力档案》。另外,全球特许管理会计协会在2014年10月成功地发表了设计出全球管理会计师所胜任的能力框架的《全球管理会计原则》。

二、中国现阶段管理会计能力框架与会计能力评价体系

(一)中国现阶段的会计人才能力框架体系

我国现行会计人才能力框架主要有三部分组成:一是会计从业资格能力框架(针对企事业单位会计人员和注册会计师考试、继续教育)。二为会计专业技能资格能力框架(主要是针对评审、高级会计师职称考试、助理会计师、会计师)。三为高端的会计人才技能框架(主要针对总会计师提高素质工程、会计领军/后备人才的培养、选拔)。但是,当前在技能框架当中,管理会计有核心技能不够明确的缺陷,考试偏重于会计财务方面,会计管理方面不足,有培养方法同质化、行业类型区分度低等等一系列弊端,对培养优秀的会计管理人才会造成影响。

(二)中国在会计管理人才技能框架上的摸索与研究

1. CFO技能的框架研究。上海国家会计学院于2004年4月形成《成为胜任的CFO――中国CFO能力框架》。我们认为,在CFO所必须具备的职能核心有八项包括业绩管理、决策技术、财务战略、财务服务供应、会计核算与控制、财务信息提供、有关的维护关系、经营管理责任;核心技能七项有分析能力、决策能力、领导能力、战略规划能力、控制和资源管理能力、协作能力七个核心技能;技能要素三个有核心知识、职业价值观、核心能力三个技能要素;知识板块十七个有成本管理、审计内控、风险管理、财务战略、战略、财务分析、公司治理、购并重组、价值管理、系统思维、沟通协调、职业道德、财务呈报、信息系统、税收筹划、资产管理、领导团队十七个知识板块。

CFO作为高端会计人才,其核心职能中包括了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领域,其核心能力正是管理会计所要求的。

2.国内企业会计管理人才培训方式上进行了研讨。上海国家会计学院与英国ACCA联合,在2013年12月成功发表了《中国企业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报告,提出会计管理上说应该具备的能力。在基本技能之外,还应该有管理成本技能、管理会计工具的知识、数据分析技巧以外,还需要具备潜在风险的认识、战略选择的评估能力、把握宏观经济对企业影响等能力。

在今年的7月1日,中国的总会计师协会联合财政部,正式签订下“管理会计能力框架及人才评价体系”委托合同,开启了“中国会计管理人才培训体系建设研讨项目”, 计划是在四年之内完成对会计管理能力框架以及人才考评体系的全面、系统的研究。

三、建立中国会计管理人员技能框架的基础思路

建立起中国会计管理人才的技能框架,不仅需要以发达西方国家做法作为参考,也应该以中国现阶段的实际情况重点考虑,建议对现行框架调整完善,采用了先融合过渡、后独立认证,形成“1+4+X”的框架体系。

(一)融入到现阶段的会计人才评估制度当中,增多在会计管理胜任技能检测方面的内容

一是将管理会计的胜任能力融入会计初级、中级、高级职称考试和职称评定中进行考核评价;二是把会计管理的胜任技能融合到了会计人员从业资格还有注册会计师资格当中,实行统一的测试与考核。三为研究会计中不同岗位的技能框架,明白确定下财务总监、会计部门负责人在总会计师中需要的会计管理的主要技能,给用人单位在聘用人才以及测试考核当中提供相应根据;这种做法的优点是:在现行能力框架的基础上完善,实施起来相对比较容易。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在技能方面,财务会计以及管理会计融合到了同一个框架当中,属于管理会计的核心技能变得不突出;要求所有会计人员要参加管理会计胜任能力考评,对提升整体素质有好处,却也抬高了从业人员的准入门槛。

(二)建立会计管理人才技能的单独框架,管理会计师实行专业资格的认证

借鉴美国CMA和我国CPA能力框架的成功实践,开展管理会计师专业资格认证。优点是管理会计师的胜任能力框架更加清晰更加突出,便于单独考核评价;还可以引导企业在招聘时强调管理会计师资格,促使更多的人才去参加专业资格认证,对促进财务会计转型和高端会计人才培养有促进作用。缺点是目前国务院正在清理执业资格许可,需要修改相关会计法规,方能实施专业资格认证。

建议在“中国管理会计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研究项目”完成前,先按照上述 “1”的模式试行,并积极创造管理会计师专业资格认证条件。这样既不耽误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又可整体提高会计人才的素质能力,也为今后实施专业认证储备了人才。

四、中国会计管理人员技能框架建立的主要内容

中国管理会计人才技能框架,能够考虑使用 “1+4+X”这种体系框架。“1”指会计管理师的资格专业认证;“4”是四大重要领域的会计管理人才的专业技能;“X”是各种重要的行业/部门中,会计管理人才所具备的特别技能。

(一)管理会计师之专业资格认证

会计管理师之专业资格认证,则为对从业有没有具备可以胜任的能力一种考核测试。考核内容主要有领导能力、商业技能、专业技能、公共能力等必需具备的技能。

公共技能:主要有适应外界环境、综合分析、心理调节、表达学习、组织应变、判断决策、自我认知等技能。

专业技能:如能够熟练使用财务会计技能、各种管理会计工具、大数据分析等能力。

商业能力:是指在不同的商业条件下,可以运用合适的专业能力解决问题的技能。

领导技能,包括战略规划技能、协调沟通技能、决策能力、团队中的互相合作能力等等。

(二)主要领域会计管理人才的最核心技能

企业类管理会计人才:战略规划、投资决策、项目管理、成本控制、产品定价、预算控制、信息管理、绩效评价、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等。

行政事业类管理会计人才:预算管理、公共投资决策、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公共资源管理、项目绩效评价、部门协调能力等。

中介咨询管理会计人才:专业持续提升、信息收集分析、战略规划咨询、流程优化能力、客户风险诊断、学术交流等能力。

教育研究类(含会计领军)类管理会计人才:学术研究创新、学科体系建设、标准规范研究、知识教育传播、研究成果转化、对外交流合作等能力。

(三)重点行业或者部门中会计管理人才的特别技能

由于在管理会计中,不同的行业会有着或大或小的差异,因此我们提议把行政事业和企业单位再进行细分,分成了若干个(即“X”)重点行业(部门),构建符合行业(部门)特色的能力框架。如企业类可分成工业制造业、农业企业、商品流通业、旅游餐饮服务业、交通运输业、建筑施工企业、房地产开发、金融企业、信息产业等行业;将行政事业单位分成行政管理类、投资审批类、行业监管类、教育培训类、研究咨询类等。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