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酒桌礼仪知识

酒桌礼仪知识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0 17:15:1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酒桌礼仪知识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酒桌礼仪知识

篇1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05(2013)04-126-130

贵阳地区的布依族在婚礼、生日、建新房等喜庆日子,一般要在午夜设“夜宴”,因行歌坐夜,饮酒助兴,通宵达旦,所以又称“坐夜宴”。坐夜宴的双方是主家一方以及送亲来的女方家亲友,在族中受敬重和歌手的陪同下,以男北女南,尊长老幼的秩序入坐,其它四方宾客依次入席。客人就坐前,以酒歌或吟颂的方式向主人致贺,主人也执礼应答,然后合桌发烛,祝愿团圆好合,幸福满美。席问先喝三巡酒,选“把瓶官”斟“双杯酒”后,开始盘根问吉、行酒令等活动,通过一问一答的说唱方式,按歌调现编现唱,雅俗共赏,简朴淳厚,应答如流者赏其一杯,口拙词穷者罚酒四杯,气氛浓烈,热闹非凡。

一、夜宴程序及内容

夜宴以婚礼最为隆重,布依族结婚要办酒宴三天,第一天为“迎宾”,第二天为“正席”,第三天为“放客”,夜宴是安排在“正席”的当天晚上。

(一)宾主闹夜宵:午夜三时左右,在主人家中堂屋神龛前,用三张大八仙桌横摆连成一排,称“上八府”,供男宾坐,在横排大桌前用三张小八仙桌连成“T”字形,小桌称“下八府”,供女宾坐,桌前均摆满酒菜。由主人先唱:“腊冬十月寒气高,九八十月雨风飘,六五四月多雨水,三二正月闹夜宵……”客人对答:“一进门来抬头望,玉树紫金梁,堂前香火亮堂堂……”。

(二)安凳合桌:安凳合桌是宴席开始时的朗颂,原先安放的桌子之间都相隔一寸左右,板凳歪斜,双方来到桌前,要主客唱一段,表示谦逊客气:“一张桌子四角方,三张桌子摆中央,奉请高亲来合桌,主人世代永流芳。”唱后方能把桌子靠陇,摆正凳子就坐。

(三)燃香发烛:将红纸分别包好三柱香和一对蜡烛,客人颂毕香烛词,便插到神龛上。此过程细分为:1、请客发烛,2客洗手发烛词,3、客人发烛词,4、客燃香词。

(四)赞颂杯壶:1、客人放壶,2、客散杯词,3、客散调羹,4、客发碟,5、客散烟袋,6、客散筷。以上过程中的杯、调羹、碟等物品均用红纸封好,客人们要一面唱一面取下封条,方能斟酒拿筷。

(五)合席谦赞:主客边饮酒边互相谦让,称赞对方,用文言对答,互相考究对方学识是否渊博,是否深知人间礼仪。如主人开场:“晚有一言,多承‘冰判’大人,说合贵府与寒门。秦晋和如结为朱陈,桃天正咏,燕尔新婚。一来一往,受了跋涉之劳,依其古礼,三里未曾铺毡,十里未曾结彩,今者我也,不敢奉敬二十四大杯。其为之也难,得待宽宏笑纳。”客对答:“主家有大才,我今无语休莫笑,礼智信此五常,坐在上席,得罪两旁。来到抛散五谷,负累酒肉,天时地利,重重恕罪。”这种说唱一般在出生礼仪和祝寿上表现得更为浓烈,笔墨纸砚,书画琴棋,都搬上大堂,大大显得出布依族的秀才荣耀。

(六)盘根问吉:内容涉古通今,天地万物之事都可问答,形式为集体对唱,主客一般有个开场白:“桂花生在贵石岩,桂花要等贵人来,桂花要等贵人到,贵人来到花才开。”然后主家一方先问,宾客一方依次就问题唱答,当中也客问主答,以难倒对方为能事。如主家问:“看是哪人制山水?又是何个制人伦?看是哪人制五谷?又是何人制衣襟?”宾客对答:“金角老龙制山水,伏羲姐妹制人伦,神农皇帝制五谷,轩辕皇帝制衣襟。”

(七)花歌:1、临门送花,2、盘花,3、撒花,4、栽花,5、薅花,6、收花爱花,7、贺花送花。花歌唱毕时,宾客把碟盘内的花竖起来,送给主人家,放到神龛上。例如,“正月栽花无花栽,二栽花花易开,三月桃花红似火,四月荞麦架上开,五月石榴花儿红,……十个姐妹去薅花,大姐薅朵灵芝草,二姐薅的牡丹花,三姐薅的芙蓉花,四姐薅的海棠花……”

(八)起书房:1、起房,2、立桅杆,3、观书房、4、开学,5、读书。如:“正月书童要离乡,去到京城上学堂,辞别父母行千里,成名成家把名扬。”

(九)问字颂主人:形式是说唱,宾主对白,主人请颂,客人倒回来拆解,进行阐释,并诉明其义。内容有“天地君亲师位、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等,如:“师字头上拆一字,请问先生什么字?(主人答“帅”字)将帅出在主家门。”

(十)酒令:请官是在行令前,主人推举一位官来发令,由主人斟两杯酒放在盘里递与宾客,客推诿,主抬举,聘请大人就任歌。1、请客,2、发令头收令尾,3、各择令(拆字),4、跟官令,5、暗令,6、贺童生。其中跟官令中,有的先用汉语唱,然后再用布依语唱,同时边边唱边打势,朗诵酒令时,必须口齿清楚,通畅流利,违者罚酒两杯至八杯。如“贺童生”一节:“三月读书春意浓,后园桃花一片红。要学知识不怕苦,当了秀才称英雄。四月读书麦刺尖,不中头名心不甘,四书礼仪学得好,赛过凡问活神仙。五月读书昼夜长,书房童生书声朗。为有读书知礼仪,考试文章更高强。”

(十一)圆宝:1、背小九九,2、凑圆宝,3、呼百两,4、拴宝脚,5、打圆宝,6、送圆宝,7、接圆宝。每人按“一”到“九”顺逆同时背,每行数字是该数之和。宴席一般十八至二十二人一桌,将五个马蹄杯放在一个大碟子里,盖上一张巾帕,便表示圆宝。用另个碟子放上装满酒的两个杯子,外加一壶酒,这三样东西同时推移,圆宝在前,接着是碟,最后是酒壶,“拴宝脚”还需请舅爷上坐,“接圆宝”是主人家唱,众人帮腔齐唱,最后主人把宝碟放到神龛,接着放鞭炮表示谢意。

二、夜宴酒歌礼仪的特点

(一)程序严格,表意科学

夜宴中从大的秩序看,自“主宾闹夜宴”、“安凳合桌”至“接圆宝”终,都按传统程序进行不能打乱。它符合常规摆桌凳上坐,拿碗筷等日常生活自然进程,更体现一种由吃喝的物质准备到情感交流的精神需要。从小的秩序看,每个过程中不得有人出错,若错了,轻则被大家笑话,重则必受罚。唱歌开始后,不许随意说话,不准嘻笑,只准颂词相对答。当男女送亲客从屋里走出来准备赴宴就餐,走下坎子时要颂下坎词,走至筵席边,要站着用流利的词句对桌凳及各种餐具进行赞颂。赞颂完毕,客人伸手取下封在餐具上的红纸条,接着进行就餐。送亲客如果不会上述颂词,主人就不给配齐所需的餐具还要受到家族中及其他围观人的嘲笑。

夜宴在酒令中还推选出执法者,监督并执行此活动。在“凑圆宝”前,按酒令方法先任官。凑圆宝中的银两数,只能用“小”和“中”等规定语,“三”为一小,“五”为一中,报数时三“中”打转,“小”数不拘,先说“小”后说“中”,说错者被罚酒。

可贵的是,这种程序还尊循万物生长的自然规律,如送花不仅有送花的实物和动作,而且在唱词中,着重花的培育、生长、开放到摘花、贺花、送花等全过程,对花之颂同时也是对授花人的称颂,表达自己来之不易的爱意,可谓意味深长。

(二)内容繁杂,雅俗共赏

布依族人夜宴酒歌是整个礼仪过程的,规模大,时间长,内容多,有严肃的安登合桌、燃香发烛,也有文明礼仪的花歌,有高雅的读书词,又有粗犷的酒令词。可谓雅俗共赏,严肃活泼,使整个夜宴达到喜庆的顶峰。酒宴中对三皇五帝、古代礼仪的熟识,到四书五经的巧妙运用,都显示布依族人有着丰富的知识和先进的文化教育。说唱者大多巧于辞令,博学多才,能随机应变,熟能生巧。如:

主:“一言启禀:远亲高亲,‘桃之天天,其叶蓁蓁。’高亲来到此,主少迎宾,不必再多心。”客:“一言回禀:贵府高亲好比天上黑云对白云,照下此地小古今。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今朝小弟到此来,‘人之初’未曾读过圣贤书。‘性本善’花言巧语不会谈。”

有时说唱者把大量的民间谚语与古诗文巧妙接合,形成对比,雅俗共赏。谚语大多明白哓畅,简短易颂,它与古诗词的对偶押韵可谓相得益彰,如:

主:“子路闻之喜,请客们来见礼。”

客:“走了一冲又一冲,走了一里又一里,走到青山贵府门,小弟无节又无礼。”

主:“小德川流,大德敦化。稀驾,稀驾。”

客:“小德川流,大德敦化。登山涉水,何必讲稀奇。”

主:“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众亲列友难到此来。”

客:“赦小过,举贤才,三天走两回,密密的来。

此外,对工匠的称颂,对碗筷、杯盏、烟袋、凳桌等的颂歌,体现布依族人对造物者的一种崇敬,以此对唱展示歌唱者的能耐,显示歌唱者深厚的编唱艺术。

(三)形式多样,说唱合一

从表达形式看,有客主的互颂问候,谦让推辞的和谐样式,又有诘问发难,剑拔弩张的紧张态式。从唱腔形式看,有宾主各人单唱、亲友集体合唱、帮腔等,又有盘歌的对唱形式,互相问答,表现歌手们随机应变的才能。

夜宴酒歌措辞古雅谦逊,或对偶,或顶真,回环往复,朗朗上口,抒情达意,说唱者不时又以白话式的叙事,打破工整押韵的音效,把唱化为说,使节奏变化多样,颇有戏曲味道,场景性强,让人身临其境。例如,主:“先进于礼乐,我把四书提来说,近者悦,远者来,敬主亲戚放宽怀,请愿谅,亲戚难得动龙步。才也愚,参也鲁,主家方有淡淡酒……”客:“一言答语,弟兄来到贵府门,此场院到处路坦平。吃住安然,心欢喜,弄脏贵府,恐笑人。劳烦主人久等候,敢为刻骨以铭心。孤之哉,孤之哉!我们坐站高席,得罪高亲……”

夜宴酒歌一般采用大调,可以说是一种“酒歌调”,这种腔调能在叙事、祝酒、迎宾送客、诉情说理等场合中灵活运用,音域一般只有五度,在公众场合演唱,比较严肃,显得稳重沉静。而且在歌唱过程中,可用汉语唱,也可用布依语唱,形成明歌(用汉语演唱)和土歌(用布依语演唱)这两个语种唱腔,丰富了酒歌的表现方式。除了说唱,夜宴酒歌一般还配上实物和动作戏曲因素,均有宾白科的刍形表现形式,表明布依族民间艺术的历史渊远和形式的多样化。

三、夜宴功能与意义

(一)夜宴酒歌礼仪具有表情达义功能

布依族喜欢唱歌以歌代言,以歌传情表义。每个动作都有丰富的功能和意义,光是“餐具诵”就有颂宴桌词、客发过壶词、颂杯筷、颂碟、颂调羹、颂烟袋等,例如客人在主人的开场后对调羹的称颂:“一把调羹两头圆,福禄寿喜在中间,八位神仙拱手坐,恭喜主家出状元,发羹已毕,红喜大吉!”在一般的宴请中,主人往往先说明宴请原因,表示谦意感激等话语,但布依族夜宴并没有以日常话语和习惯动作去完成这一吃唱过程,而是用优美的歌来传达办宴因由,抒发对亲友的厚意,激发出客人的情意,使场面活泼热烈。

夜宴过程宠大繁杂,无酒不成席,无歌不成敬意,以歌表义,以酒助兴,夜宴往往先饮三巡酒方能开始比试。第一巡酒中,主持的人边唱边饮四杯后,方请大家共饮“落台酒”;唱词先说明自己受主人之托,欢迎亲戚朋友们到来,喝四杯酒意寓着四季发财、平安健康。第二巡酒中,自原执壶人起用两把酒壶分左右同时传壶斟酒,上一位给下一位依次而斟,这一放壶走路之举被称为“牛撵牛”。这种礼俗很形象地表明布依同胞互相帮助,同甘共苦的民族情感,他们互相鞭策,共同进步。之后,主客双方各推举一人为“把瓶官”,把酒背向走去,壶嘴朝前,两壶在行进中同时走到谁的门口相碰,就给谁斟“双杯酒”,又称为“二龙抢宝”酒。此游戏能增进夜宴的娱乐性,表达的意义灵活而充满乐趣。接着才开始进行择字、合字、对诗、出算题等传统酒令的比试。整个夜宴处处欢声笑语,气氛热闹而隆重。

(二)夜宴酒歌礼仪能增进民族情感,加强民族团结互助的凝聚力

布依族是个非常注重氏族血缘关系的民族,夜宴后的骑马词唱道:“骑上马,桃之天天来玩耍。其叶蓁蓁负累亲,之子于归回家去。宜其家人去传名……”女方家临走时,并不认为女儿是泼出去的水,而是为自己家族扬名。新郎和新娘结婚后,便建立起深厚、稳固的关系,同时也结成了同盟关系,如亲兄弟一般。此时的双亲问不仅是婚姻的关系,在更大层面上,已联合成家族和民族的团体,荣辱进退。虽然现代婚姻没有古代政治联姻强调国家利益,但个人与民族的团结互助,村落、部族的联合,无形中还是长期存在。以贵阳周边的布依族为例,他们的联姻范围包括花溪、开阳、龙里、惠水、贵定等地区,在悠久的历史变动中,始终保持着坚固的血缘关系。

从婚姻关系发展成民族互进关系,从家庭行为到部族活动,夜宴酒歌以集体娱乐的方式扩大了个人婚姻行为。比如在宾主之间的相互询问与祝福时,主人以歌唱表达对宾客的热烈欢迎,客人也以歌互答,对主人的热情款待表示衷心感谢。歌词内容包含着团结互助,友好往来的礼仪精神,充满简朴淳厚的古风。它反映的是布依人民以诚相待,和睦相处,友好往来的民族情感。从更广泛的族群区域来说,布依族地区的人民,不管熟识与否,均称为“姨妈”、“老表”、“表公”等,无疑表明凡是自己民族的成员,都属于一个紧密联系的情感纽带和利益共同体,它像一座桥梁或一条纽带,使彼此问的陌生感很快消失。在此基础上,兄弟民族情感上升到政治、经济利益的帮扶中,例如,客唱:“主家有道花朝门,财门层楼高入云,座得好来座得真,座在龙头脑天心。座在龙头得官做,座在龙腰出贵人。大哥云南做知府,二哥北京做官人,只有三哥年纪小,留在家中读书文,读得诗书通礼仪,身在朝中管万民。”这说明布依族有积极参与民族国家事务的热情,不管走到何方,仍相互扶持,相互照应。夜宴酒歌已成为人际交往和社会活动的桥梁,它增进了民族间的情感,加强了团结互助的民族凝聚力。

(三)夜宴酒歌礼仪能激发智慧比试,显示渊博知识,教育本族人民

布依族不以粗暴凶蛮著称,他们往往谦和爽朗,朴实大方,讲礼好客,生活中以多姿多彩的艺术形式,生动而有力地反映了该族群的社会生活和风俗习惯,表现出勤劳俭朴的高尚品德和美好的心灵。

夜宴酒歌中借用歌唱的形式,盘问诘难对方,内容范围广泛,天文、地理、山川草木等都有所涉及。他们不光在社交中很讲究礼仪,诚恳相待,还在举办夜宴这种盛大酒会和歌会中,表现出丰厚的礼仪素养,情味热烈活泼又深沉典雅。在“问字颂主人”这一环节中,面对主家的诘问发难,客人回应道:“哥师傅来老先生,你今唱完我接声,你今唱到位字转,等我小弟解分明。位字旁边拆人字,请问先生什么字?(主人答“立字”)立对桅杆贺主人。唱了位字到师字,……唱了玖字到捌字,又把捌字解分明。文王进京去考文,云唐送他路上行,离别留下诗八首,丢下美名到如今。”在一问一答的博弈中,双方不让步,反应需快速准确,除了有灵活的思维,还要有渊博的知识。这种场无疑激发在场者的智慧,现编现唱,大胆发挥潜能。若是客人不会唱歌,主人每唱一首,客人只好喝一口酒,一直要唱七首或九首,客人也就要喝七口或九口酒以后才能罢休。所以,不会唱酒歌,既要被“罚”酒,又要逗得所有围观者哄堂大笑。旁观的青年们,也从中意识到如果不努力学习这些文化,将来也会面临同样的尬尴和羞辱。

布依夜宴酒歌的内容里,他们把考中秀才进士着为光宗耀祖的事,他们学习四书礼仪,把知书达礼看作做人的最高境界。例如,读书(唱):“正月说起进书房,打开四书读文章,堂前辞父母,收拾进书房。孟子见梁惠王,你在寒窗读文章……八月读书好逍遥,五谷收进满仓粮,文章容易学,礼义实难淘。‘季康子,公伯僚’,慢慢操心把笔调。”在长期的民族文化交融中,布依族很早就接受了汉族文化,他们从上层社会中习得儒家文化,把上层社会的文化资源不断被扩布到民问,又成为了底层民众的文化教养。在婚丧嫁娶中,它成为民族的心理,观念和志趣表征。

参考文献:

[1]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2]王娟,民俗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顾希佳,社会民俗学[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4]宋蜀华,白振声,民族学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

篇2

2、副陪位置:副陪是请客一方的第二顺位,是陪客者里面第二位尊贵的人。位置在主陪的对面,即背对门口。这个位置更多的是带动客人喝酒。

3、三陪位置:有些地方是没有这个位置的,位置在主陪的右手边第二位置。他的主要作用是跟主陪一左一右把主宾夹在中间,便于照顾。

4、主宾位置:主宾是客人一方的第一顺位,是客人里面职位最高者或地位最尊贵者做的地方。位置在主陪的右手边。

5、副主宾位置:是客人一方的第二顺位。位置在主陪的左手方。

6、三宾位置:副宾是客人一方的第三顺位。位置在副陪的右手方。

7、四宾位置:副宾是客人一方的第四顺位。位置在副陪的左手方。

以上主陪的位置是按普通宴席掌握,如果场景有特殊因素,应视情而定。 若人多,可参照以下的规则:

1、主陪位置:主陪是请客一方的第一顺位,即是请客的最高职位者,或陪酒的最尊贵的人。位置在正冲门口的正面。主要作用基本就是庄主,把握本次宴请的时间,喝酒程度等。

2、副陪位置:副陪是请客一方的第二顺位,是陪客者里面第二位尊贵的人。位置在主陪的对面,即背对门口。这个位置更多的是带动客人喝酒。

3、三陪位置:有些地方是没有这个位置的,位置在主陪的右手边第二位置。他的主要作用是跟主陪一左一右把主宾夹在中间,便于照顾。

4、主宾位置:主宾是客人一方的第一顺位,是客人里面职位最高者或地位最尊贵者做的地方。位置在主陪的右手边。

5、副主宾位置:是客人一方的第二顺位。位置在主陪的左手方。

6、三宾位置:副宾是客人一方的第三顺位。位置在副陪的右手方。

7、四宾位置:副宾是客人一方的第四顺位。位置在副陪的左手方。

从上面说得可以看出,整个位置是按照主陪位置的确认而来的。那么如何确认主陪的位置?有两种办法。一是餐巾的摆放。一般情

况下,由于各地餐巾的折叠方式不同,从形状上很难区分。但主陪的餐巾折叠是最高的,或者主陪位置的餐巾颜色跟其他不同。二是筷子。比较正规的酒店,主陪和

副陪位置的筷子是各两双,俗称公筷

中餐不同西餐,座位有很大的讲究.如果只是知道一部分,到时可能会出错.你需要详细了解.位次排列

宴请时,每张餐桌上的具次也有主次尊卑的分别。排列位次的基本方法有四条,它们往往会同时发挥作用。

方法一,是主人大都应面对正门而坐,并在主桌就坐。

方法二,是举行多桌宴请时,每桌都要有一位主桌主人的代表在座。位置一般和主桌主人同向,有时也可以面向主桌主人。

方法三,是各桌位次的尊卑,应根据距离该桌主人的远近而定,以近为上,以远为下。

方法四,是各桌距离该桌主人相同的位次,讲究以右为尊,即以该桌主人面向为准,右为尊,左为卑。

另外,每张餐桌上所安排的用餐人数应限在10人以内,最好是双数。比如,六人、八人、十人。人数如果过多,不仅不容易照顾,而且也可能坐不下。

根据上面四个位次的排列方法,圆桌位次的具体排列可以分为两种具体情况。它们都是和主位有关。

第一种情况:每桌一个主位的排列方法。特点是每桌只有一名主人,主宾在右首就坐,每桌只有一个谈话中心。

第二种情况:每桌两个主位的排列方法。特点是主人夫妇在同一桌就坐,以男主人为第一主人,女主人为第二主人,主宾和主宾夫人分别在男女主人右侧就坐。每桌从而客观上形成了两个谈话中心,如图9-5和如图9-6。

如果主宾身份高于主人,为表示尊重,也可以安排在主人位子上坐,而请主人坐在主宾的位子上。

1.筷子

筷子是中餐最主要的餐具。使用筷子,通常必须成双使用。用筷子取菜、用餐的时候,要注意下面几个小问题:

一是不论筷子上是否残留着食物,都不要去舔。用舔过的筷子去夹菜,是不是有点倒人胃口?

二是和人交谈时,要暂时放下筷子,不能一边说话,一边像指挥棒似地舞着筷子。

三是不要把筷子竖插放在食物上面。因为这种插法,只在祭奠死者的时候才用。

四是严格筷子的职能。筷子只是用来夹取食物的。用来剔牙、挠痒或是用来夹取食物之外的东西都是失礼的。

2.勺子

它的主要作用是舀取菜肴、食物。有时,用筷子取食时,也可以用勺子来辅助。尽量不要单用勺子去取菜。用勺子取食物时,不要过满,免得溢出来弄脏餐桌或自己的衣服。在舀取食物后,可以在原处暂停片刻,汤汁不会再往下流时,再移回来享用。

暂时不用勺子时,应放在自己的碟子上,不要把它直接放在餐桌上,或是让它在食物中立正。用勺子取食物后,要立即食用或放在自己

碟子里,不要再把它倒回原处。而如果取用的食物太烫,不可用勺子舀来舀去,也不要用嘴对着吹,可以先放到自己的碗里等凉了再吃。不要把勺子塞到嘴里,或者

反复吮吸、舔食。

3.盘子

稍小点的盘子就是碟子,主要用来盛放食物,在使用方面和碗略同。盘子在餐桌上一般要保持原位,而且不要堆放在一起。

需要着重介绍的,是一种用途比较特殊的被称为食碟的盘子。食碟的主要作用,是用来暂放从公用的菜盘里取来享用的菜肴的。用食碟时,

一次不要取放过多的菜肴,看起来既繁乱不堪,又像是饿鬼投胎。不要把多种菜肴堆放在一起,弄不好它们会相互窜味,不好看,也不好吃。不吃的残渣、骨、

刺不要吐在地上、桌上,而应轻轻取放在食碟前端,放的时候不能直接从嘴里吐在食碟上,要用筷子夹放到碟子旁边。如果食碟放满了,可以让服务员换。

4.水杯,主要用来盛放清水、汽水、果汁、可乐等软饮料时使用。不要用它来盛酒,也不要倒扣水杯。另外,喝进嘴里的东西不能再吐回水杯。

5.中餐用餐前,比较讲究的话,会为每位用餐者上一块湿毛巾。它只能用来擦手。擦手后,应该放回盘子里,由服务员拿走。有时候,在正式宴会结束前,会再上一块湿毛巾。和前者不同的是,它只能用来擦嘴,却不能擦脸、抹汗。

6.牙签。尽量不要当众剔牙。非剔不行时,用另一只手掩住口部,剔出来的东西,不要当众观赏或再次入口,也不要随手乱弹,随口乱吐。剔牙后,不要长时间叼着牙签,更不要用来扎取食物。

人们总是以为,家居讲的只是装饰、家具等家居的元素而已。其实,我们的家就是我们的生活,家居包括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家居的改变缘于生活态度与

观念的转变,体现国人素质。同样,餐桌上的礼仪也能体现出个人的素质与品位。而且中国人一定要对中国人繁杂的餐桌礼仪了解一二,才能不愧对我们数千年的历

史与文明,才不至于贻笑大方。

餐桌礼仪在中国人的完整生活秩序中占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他们认为,用餐不单是满足基本生理需要的方法也是头等重要的社交经验。为此,掌握某些中

式餐饮规则的知识便显得特别重要了,无论你是主人,抑或只是一位客人,都必须掌握一些规则。

圆形餐桌颇受欢迎。因为可以坐更多人,而且大家可以面对面坐,一家之主的身份并不像西方长形餐桌上很清楚地通过他的座位而辨认。客人应该等候主人邀请才

可坐下。主人必须注意不可叫客人坐在靠近上菜的座位。此为一大忌。

必须等到所有人到齐才可以开始任何形式的进餐活动即使有人迟到也要等。一旦大家就位,主人家便可以做开场白了。进餐期间,主人必须承担一个主动积极

的角色敦促客人尽情吃喝是完全合理的。

一张典型中式餐桌看上去相当空,在西方人眼中尤甚。每张座位前可见放在盘上的一只碗;右面是一组筷子与汤匙,分别放在各自的座上。在正式场合上,会出现

餐巾,主要放在膝上。

中国古今餐桌礼仪

餐饮礼仪问题可谓源远流长。据文献记载可知,至少在周代,饮食礼仪已形成一套相当完善的制度,特别是经曾任鲁国祭酒的孔子的称赞推崇而成为历朝历代表现大国之貌、礼仪之邦、文明之所的重要方面。

作为汉族传统的古代宴饮礼仪,自有一套程序:主人折柬相邀,临时迎客于门外。宾客到时,互致问候,引入客厅小坐,敬以茶点。客齐后导客入席,以

左为上,视为首席,相对首座为二座,首座之下为三座,二座之下为四座。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让菜,客人以礼相谢。席间斟酒上菜也有一定的讲究:应先敬长者

和主宾,最后才是主人。宴饮结束,引导客人入客厅小坐,上茶,直到辞别。这种传统宴饮礼仪在我国大部分地区保留完整,如山东、香港及台湾,许多影视作品中

多有体现。

清代受西餐传入的影响,一些西餐礼仪也被引进。如分菜、上汤、进酒等方式也因合理卫生的食法被引入中餐礼仪中。中西餐饮食文化的交流,使得餐饮礼仪更加科学合理。

现代较为流行的中餐宴饮礼仪是在继续传统与参考国外礼仪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其座次借西方宴会以右为上的法则,第一主宾就坐于主人右侧,第二主

宾在主人左侧或第一主宾右侧,变通处理,斟酒上菜由宾客右侧进行,先主宾,后主人,先女宾,后男宾。酒斟八分,不可过满。上菜顺序依然保持传统,先冷后

热。热菜应从主宾对面席位的左侧上;上单份菜或配菜席点和小吃先宾后主,上全鸡、全鸭、全鱼等整形菜,不能头尾朝向正主位。这些程序不仅可以使整个宴饮过

程和谐有序,更使主客身份和情感得以体现和交流。因此,餐桌之上的礼仪可使宴饮活动圆满周全,使主客双方的修养得到全面展示。

中国餐桌礼仪入门篇

餐桌礼仪在中国人的完整生活秩序中占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他们认为,用餐不单是满足基本生理需要的方法也是头等重要的社交经验。为此,掌握某些中式餐饮规则的知识便显得特别重要了,无论你是主人,抑或只是一位客人,都必须掌握一些规则。

圆形餐桌颇受欢迎。因为可以坐更多人,而且大家可以面对面坐,一家之主的身份并不像西方长形餐桌上很清楚地通过他的座位而辨认。

客人应该等候主人邀请才可坐下。主人必须注意不可叫客人坐在*近上菜的座位。此为一大忌。

必须等到所有人到齐才可以开始任何形式的进餐活动即使有人迟到也要等。一旦大家就位,主人家便可以做开场白了。进餐期间,主人必须承担一个主动积极

的角色敦促客人尽情吃喝是完全合理的。

一张典型中式餐桌看上去相当空,在西方人眼中尤甚。每张座位前可见放在盘上的一只碗;右面是一组筷子与汤匙,分别放在各自的座上。在正式场合上,会出现餐巾,主要放在膝上。

在正式宴席上,菜式的吃法很像放映的幻灯片,每一次一道菜。令人惊讶的是,米饭不是与菜式同上,不过可以选择同吃。由于菜式各有特

色,应该个别品尝,而且一次只从碗中吃一种,不是混合品尝。不可用盘子吃,只能用碗。骨头和壳类放在个别盘中。不干净的盘子必须经常用清洁盘子替换。

除了汤之外,席上一切食物都用筷子。可能会提供刀*,但身为中国人,最好用筷子。筷子是进餐的工具,因此千万不可玩弄筷子

把它们当鼓槌是非常失礼的做法,更不可以用筷子向人指指点点或打手势示意。当然,绝对不可吸吮筷子或把筷子插在米饭中,这是大忌这正好像葬礼上的香

烛,被认为是不吉利的。再有,不可用筷子在一碟菜里不停翻动,应该先用眼睛看准你想取的食物。当你用筷了去取一块食物时,尽量避免碰到其他食物。可能的

话,用旁边的公筷和汤匙。吃完饭或取完食物后,将筷子放回筷子座。

一席中式餐饮如果没有茶便称不上正式了。为此,尽可能贮存不同品种的茶是明智的做法,确保最精明的品味也照顾到。有关茶的问题,

应该注意几件关键的事。座位最近茶壶的人应该负责为其他人和自己斟茶斟茶的次序按照年岁,由最长者至最年青者,最后为自己斟。当人家为你斟茶时,礼

节上应该用手指轻敲桌子,这样做是对斟茶者表示感谢和敬意。

用餐对于家居生活是头等大事,体现个人素质和品味

眼睛看准食物才能动筷子

斟茶的顺序很讲究,先长后幼,先女后男

设宴原因有喜有悲

中国人向来「以食为先,饮食除了是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亦是秉承传统习俗,聚首饭桌前大快朵颐。设宴的原因可以是庆贺,也可以是哀痛。每逢农历

新年、结婚、中国节日如中秋节等,中国人便会一家老少聚首饭桌前共贺佳节;但另方面,若有人离世,丧家会在葬礼完成后设解慰酒,宴请出席葬礼的亲戚朋

友,向他们表示谢意,可见中国人十分重视聚首饭桌前分享喜乐与悲哀。

灶君

中国人不单止十分尊重吃的艺术及礼仪,甚至会敬拜由火神衍生而来的灶君,他们认为灶君能保佑厨房避开火灾及各种不幸事件之发生,每

年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各家都准备一顿美味佳肴祀奉灶君,包括一只完整的鸡、烧猪、多样蔬菜、饭等,以多谢灶君对他们过去一年的保佑。他们通常会

把餐桌放置在灶居的面前,把佳肴放在桌上左方,供奉数个小时后才拿走食物。

吃的礼仪与迷信有何关系?

客人与传统的中国家庭同桌用饭,须尊重他们的文化、礼仪及习俗,用饭时注意不要触犯多样的禁忌,因为中国人认为饮食与个人命运几乎是息息相关

的,用饭时犯了禁忌,便会惹来衰运。例如吃鱼,当吃完了一面鱼身,不要用筷子把整条鱼翻转至另一面,他们认为若翻鱼时弄破鱼身,便意味著渔船会翻沉,这是

由於香港在开埠初期是一个渔港,渔民很关注船只的安全航行;此外,中国人从不会端上七碟菜肴用饭,因为葬礼后的解慰酒须有七碟菜肴;不可用筷子垂直插

入碗饭的中央,因这样有点像在拜祭祖先;用饭后不可说我吃完饭了,这意谓自己已死去,不会再有机会吃饭,而应该说我吃饱了吃饭时避免筷子触碰饭

碗而发出声音,这不单止是不礼貌,亦意味著「无饭吃;要培养吃光碗中饭的习惯,一粒饭也不可剩余在饭碗,否则将来的太太或丈夫是「痘皮脸的,亦不尊重

辛劳耕种的农夫。这些迷信的饮食习俗流传至今,或多或少仍然成为中国人的饮食礼仪。

用餐俗例

在饭食方式方面,中国人与西方人有点不同,西方人喜欢各自品尝放在自己面前的食物,中国人则有一定的用饭规例,他们喜欢叫数碟佳肴,放在饭桌的

中央位置,各人有一碗饭共同配这数碟菜肴,饭吃完可再添;夹起的菜肴通常要先放在自己的饭碗中,直接把菜肴放入口是不礼貌的;依照惯例,客人出席正式或

传统的晚餐,是不会吃光桌上的菜肴,以免令主人家误以为菜肴预备不足,因而感到尴尬。

餐桌摆设

日常饭食的摆设是在各座席摆上一个饭碗、一双筷子、一只汤匙、一碟调味酱,用饭后通常会给客人一条热毛巾,代替纸巾抹手及抹嘴巴。所有菜肴同时

端上餐桌中央,各人用自己的筷子直接从各碟共享的菜肴夹取食物;汤水一大锅的端上,各人同饮一锅汤。客人用饭时绝对可以来一招「飞象过河,夹取放在远处

的菜肴。由於中国人喜欢全体共享菜肴,他们的餐桌大多数是圆形或方形,而不是西方人多用的长形餐桌。

怎样叫一顿中式饭

先叫一个冷盘以刺激食欲,接著叫一锅清汤,热汤有助增加体温,喝过热汤后便开始品尝主菜,通常按照自己的口味叫主菜,但必要叫一碟十足辣味的菜

肴,才算得上为一顿合宜的中式饭,以辣味菜肴配清淡的白饭,使菜肴辣而温和,白饭淡而香浓;一顿饭的压轴食品是甜点,通常是甜汤,如红豆沙、芝麻糊等,

亦有其他种类,如布丁、班戟、雪糕等,同样香甜可口。

吃的方式

要待热汤变凉一点而入口时又不失汤味,应用汤匙一小口抿出声的饮;至於吃饭,要提起饭碗贴著唇边,用筷子把饭粒推入口里,这是一个最容易的吃饭方法,亦表示喜欢吃那顿饭;若吃饭时不提起饭碗,即表示不满意饭桌上的菜肴。

宴会

中国人很少在日常用饭时喝酒,但酒在他们的盛宴上则担当重要的角色。在宴会开始时,主人家必先向客人祝酒,这时客人的饮酒兴致便油然而生,啤酒

或汽水都可用来祝酒,要先为别人添酒或汽水,后为自己添加,才合乎礼仪,且要添至近乎满泻为止,以表示尊重对方及彼此友谊,而主人家要尽情灌醉客人,才算

合乎礼仪。若你不想饮酒,应在宴会开始时便表明,以免出现尴尬的场面。

一,正式或大型宴会

正式或大型宴会一般都排席位,也可只排部分客人席位,其他人员只排桌次或自由入座。

1、宴会席位主要是根据出席人员礼宾次序安排的,同时还要综合考虑政治关系、语言使用、宗教信仰和专业等诸因素。

2、同一桌上,席位的高低以离主人的座位远近而定,右高左低。

3、两桌以上的宴会,其他各桌第一主人的位置可以与主桌主人位置同向,也可以面对主桌的位置为主位。

4、如遇主宾身份高于主人,为表示对他的尊重,可以把主宾摆在主人的位置上,而主人则坐在主宾位置上,第二主人在主宾的左侧。

5、如果出席人员中有身份高于主人者,可以由身份高者坐主位,主人坐在其左侧。

6、有女宾时,中国习惯把女方排在一起,即主宾坐男主人右上方,主宾夫人坐女主人右上方。按照国际一般惯例,不安排夫妇坐在一起,通常是将男女掺插安排,以女主人为准,主宾在女主人右上方,主宾夫人在男主人右上方,

7、主宾带夫人,而主人的夫人又不能出席,通常可请其他身份相当的妇女作第二主人。如无适当身份的妇女出席,也可以把主宾夫妇安排在主人的左右两侧。

8、如使用长桌,一桌6人、10人或14人时,男女主人可坐在餐桌两端的传统位置上。如果一桌8人或12人时,男女主人就职宜坐在长桌两端。

9、如使用圆桌,译员一般安排在主宾的右侧;使用长桌时,也可以安排在主宾与主人的对面。译员不上席时,则坐在主宾和主人的身后。

二,较小型或非正式餐会

招待客人进餐时,必须判断上、下位的正确位置,以下的座位是上位:窗边的席位、里面的席位上、能眺望美景的席位上。

安排座位时,请客人先人座;和上司同席时,请上司在身旁的席位坐下,你应站在椅子的左侧,右手拉开椅子,而且不发出声响。

还有,预订场地时,应交待店方留好的位置,不要厕所旁或高低不平的角落

现代较为流行的中餐宴饮礼仪是在继续传统与参考国外礼仪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其座次借西方宴会以右为上的法则,第一主宾就坐于主人

右侧,第二主宾在主人左侧或第一主宾右侧,变通处理,斟酒上菜由宾客右侧进行,先主宾,后主人,先女宾,后男宾。酒斟八分,不可过满。上菜顺序依然保持传

统,先冷后热。热菜应从主宾对面席位的左侧上;上单份菜或配菜席点和小吃先宾后主,上全鸡、全鸭、全鱼等整形菜,不能头尾朝向正主位。这些程序不仅可以使

整个宴饮过程和谐有序,更使主客身份和情感得以体现和交流。因此,餐桌之上的礼仪可使宴饮活动圆满周全,使主客双方的修养得到全面展示。

主人坐上座,就是面朝门的方向,然后按身份重要性依次坐在主人的左右两边

开席,主人往往在讲上几句话后,便开始了第一次敬酒。这时,宾主都要起立,主人先将杯中的酒一饮而尽,并将空酒杯口朝下,说明自己已经喝完,以示对客人的尊重

首先在倒酒时,通常正确的方式为酒杯只倒二分之一满。

不论宴会是在住家或餐厅举行,如果你提供的是珍品佳酿,务必把酒瓶拿出来给客人瞧瞧。

如果你提供的只是普通酒类,请事先把酒倒在有塞子的玻璃瓶内,玻璃瓶不用放在垫子或银盘上。

许多品酒师都觉得,加重酒精浓度的葡萄酒,应先倒进有塞子的玻璃瓶,再端出款客。

款客的红酒温度应相当于室温。如果你的红酒太冰,可建议客人用手暖酒。

宴会前请先把白酒摆在冰箱至少两小时,或放人装着冰块和冰水的冰酒器20分钟。记住,白酒品质愈好,降温所需时间也愈短。如果忘记预冰,请把酒瓶放进冰室15分钟。不过,不管你将它放在哪儿,千万别忘了取出来!

许多人偏好整晚只喝自己喜爱的某种酒,所以一个用 心的主人会同时准备红酒和白酒。虽然隔热器放在桌上不好看,但在盛夏夜晚用来保持白酒冰度却相当实用。

第一次上酒时,作主人的可以亲自为所有客人倒酒不过记住,依逆时钟方向进行,从坐在左侧的客人开始,最后才轮到主人自己。客人喝完

一杯后,可以请坐在你对面的人(也就是二主人)帮忙为他附近的人添酒。如果你同时准备了红酒和白酒,请把两种酒瓶分放在桌子两端。记住绝对不要让客人用同

一个杯子喝两种酒,这是基本礼貌。

除非技巧炉火纯青,否则倒酒时请在瓶颈垫上一条毛巾防滑,而且瓶口尽量朝上,免得酒洒出来。

篇3

宴席不同于日常饮食的一般聚餐,在于它具有聚餐性、规格性、社交性、礼仪性、艺术性这5大特点。

1.聚餐性:中国宴席历来是在多人围坐、亲密交谈的欢乐气氛中进餐的。它习惯于8人、10人,或者12人一桌,其中以10人一桌的形式为主,因为这象征着“十全十美”的吉祥寓意。至于桌面,通常以大圆桌居多,这又意味着“团团圆圆”“和和美美”。赴宴者通常由4种身份的人组成,即主宾、随从、陪客和主人。其中,主宾是宴席的中心人物,在最显要的位置,宴席中的一切活动需围绕他而进行;由于是隆重聚会,“礼食”氛围浓郁,有一股热烈的亲情,能很快缩短宾主间的距离,作到“宾至如归”。传统宴席一般不搞分餐制,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在饮食卫生知识不断丰富的基础上,分餐制的出现是势在必行的,但不管如何变化,宴席始终会在欢乐愉快的气氛中进行。

2.规格性:宴席之所以不同于便餐,还在于它的档次和规格。它要求全桌菜品配套,应时当令,制作精美,调配均衡,食具雅丽,仪程井然,服务周到热情。冷碟、热炒、大菜、甜品、汤品、饭菜、点心、茶酒、水果、蜜脯等,均按一定质量和比例,分类组合,前后衔接,依次推进,宛如一个严整的军阵。与此同时,在宴席场景的装饰上,在宴席节奏的掌握上,在接待人员的选用上,在服务程序的配合上都有严格的规格。不论哪种规格都要使宴席始终保持祥和、欢快、轻松的旋律,给人以美的享受。

3.社交性:宴席既可以怡神甘口,强身健体,满足口腹之欲,又能够启迪思维,陶冶情操,给人以精神上的欢愉。尤其在社会交际方面也显示了它的重要作用,可以聚会宾朋,敦亲睦谊;可以纪念节日,欢庆盛典;可以洽谈事务,开展公关;可以活跃市场,繁荣经济。所以《礼记》有云:“酒食所以合欢也”。实际上,人们也常在品尝佳肴饮琼浆、促膝谈心交朋友的过程中,疏通关系,增进了解,加深情谊,解决一些场合不容易解决的问题,从而实现社交的目的。这也正是宴席普遍受到重视、并广为利用的主要原因。像公关酒会、人情酒席、商务聚会、宴会外交等等之名,均由此而来。

篇4

不论宴会是在住家或餐厅举行,如果主人提供的是珍品佳酿,务必把酒瓶拿出来给客人瞧瞧。如果主人提供的只是普通酒类,应事先把酒倒在有塞子的玻璃瓶内,玻璃瓶不用放在垫子或银盘上。许多品酒师都觉得,加重酒精浓度的葡萄酒,应先倒进有塞子的玻璃瓶,再端出款待客人。

宴会前,主人需把白酒摆在冰箱里至少两小时,或放入装着冰块和冰水的冰酒器20分钟。一般来说,白酒品质愈好,降温所需时间也愈短。款待客人的红酒温度应相当于室温。如果红酒太冰,可建议客人用手暖酒。

第一次上酒时,主人可以亲自为所有客人倒酒,倒酒顺序依逆时针方向进行,从坐在左侧的客人开始,最后才轮到主人自己。等客人喝完一杯后,主人可以请坐在对面的人(也就是二主人)代替他为附近的人添酒。如果主人同时准备了红酒和白酒,需把两种酒瓶分放在桌子两端。

需要留意的是,绝对不要让客人用同一个杯子喝两种酒,这是基本礼貌。还有,除非你的技巧炉火纯青,否则倒酒时请在瓶颈垫上一条毛巾防滑,而且瓶口尽量朝上,免得酒洒出来。有时你需要一个装酒瓶的篮子,酒瓶以近水平的斜面放置,这样瓶中沉淀物就不会和酒混在一起。

许多人偏好整晚只喝自己喜爱的某种酒,所以一个用心的主人会同时准备红酒和白酒。虽然隔热器放在桌上不好看,但在盛夏夜晚用来保持白酒冰度却相当实用。

职场礼仪之喝酒倒酒礼仪

附:职场饮酒礼仪

不要反过来灌上司喝酒

我第一次陪老板出去吃饭,办公室的一个前辈说,有人给老板灌酒的时候要帮老板挡酒。所以我按照前辈的箴言,吃饭的时候很主动地接对方递过来酒。几杯过后老板倒是清醒得很,我就头有点小晕了。敬完了客户,走到老板面前让老板也一起喝,看到我这样老板只能硬着头皮喝。第二天清醒了后,我把吃饭的过程告诉前辈,前辈便数落我不懂事,哪有一边帮老板挡酒,一边还给老板灌酒的。

不要两手空空地去吃饭

办公室小K突然说请吃饭,还说会带女朋友过来。吃饭的地方是个挺高级的餐厅,吃到了一半,小K搂着女朋友站起来,说今天其实是他们俩订婚的日子,因为不想太高调,所以就请同部门的同事聚一下。其他同事纷纷拿出了自己或者几个凑份子买的礼物送给他们,只有我像个外星人一样,张大了嘴巴,瞪圆了眼睛,可以想象两手空空的我在那个场合下多尴尬!想想也是,我既然知道没人会平白无故地请客,怎么还会傻到两手空空地去吃饭!

不要太放纵自己

我们新来的那个女同事就比较放得开。那次公司搞活动一起出去旅游,大家入座吃饭顶多也就是谈笑风生,没想到那女孩主动移到老总身边,用夹生的韩语一遍一遍去敬酒。几杯下肚开始手舞足蹈,放大了胆子把手搭在老总身上。自那以后,这位新来的女同事没得到多少人缘,大家都私底下不屑与这样的乱性者为伍。而另一头,老总似乎也没有如她设想那般对她有特殊照顾,而是谈此女色变。

酒水饮料大权留给领导

有一次领导让我晚上一起去陪客户,到了饭桌上,领导把菜单转到我面前叫我点菜时,我就慌了神。好不容易心惊胆战点完了几个自认为比较安全的菜,心里早已经七上八下不辨方向,也不知是不是过于紧张想转嫁掉情绪喘口气,我把菜单递给了领导,问他要什么酒水。领导顺手接过,我也顺利交接了皮球。往后每逢应酬饭局让我点菜时,我便总把酒水饮料的决定权交由领导,一来说明我不是从头到尾自作主张,二来也让领导对饭局预算有一个终局性的把握。

新人要会难得糊涂

工作了一段时间,便有同事请我下班后一起去聚餐。饭桌上的事情是最捉摸不透的,但去还是要去。当时我心里就想好了对策:难得糊涂。等菜的时候便是大家互吹牛皮的时刻,讲笑话没问题,但讲到原则性笑话的时候新人还是不要多语,天知道这是不是老员工在试探你道行深浅呢。菜上来了,一桌人边吃边聊,从股市暴跌讲到商场让利,作为新人抵嘴是必须的,否则人家会以为你故作深沉,但更多时候则是点头和赞叹,前辈总是想在新人面前倚老卖老一番的,即使他的观点和你针锋相对。我认为和同事吃饭,最要紧便是难得糊涂。

顾全老板就是顾全大局

老板带我出差去了趟广西,办完事情自然少不了一顿吃,桂林美食着实让我垂涎三尺。但现在是老板带着你吃,所以不好表现得太过张扬,但也要适时表现一下。老板随和,点菜的时候会不时征求一下我的意见,于是强大的料理知识储备便派上了用场,谦逊地点评了一下菜色,老板笑意融融。老板点完,问我还要什么,我瞄了眼菜单,没有鱼,老板爱吃鱼是全部门出名的,脑筋一转想起广西特色菜里有几个是鱼,便点了一个,老板笑意更浓。吃饭时候,免不了喝酒,老板不能喝也是大家心知肚明的,一个眼色,我便揽下了挡酒的活儿。一顿饭下来,做成了生意,也做成了人情。

职场新人饮酒礼仪

1、酒不能多喝,但是也不能不喝,应该首先明白自己的度是在哪里。

2、领导相互喝完才轮到自己。

3、敬酒时话不能多,可以简要表明心态,

4、若职位卑微,记得多给领导添酒,不要瞎给领导代酒,就是要代,也要在领导确实想找人代,还要装作自己是因为想喝酒而不是为了给领导代酒而喝酒。比如领导甲不胜酒力,可以通过旁敲侧击把准备敬领导甲的人拦下。

5、新人碰杯时,记着自己的杯子永远低于别人。

职场新人点菜技巧

1、摸清预算。

2、一桌菜是由汤、热菜、凉菜三大块组成。

3、原料有畜、禽、鱼、虾、蟹、蔬菜六要素。

4、注意排列组合避免同要素重复。

5、掌握量。比如6人饭局,可点3-4个冷盘,3-4个炒菜,加一个大菜一道汤,1-2个点心即可。

篇5

进餐时何时打开餐巾 使用餐巾的礼仪

1、点完餐后再打开餐巾是为了在用餐时防止衣服弄脏而准备的。各餐厅多少有些许不同,但大部分都是以没有折痕、皱褶的折法放置于桌上。

在餐厅,通常是在点完料理后才将餐巾打开。在决定餐点之前,只点了开胃酒,由于没有必要担心会滴到衣服上,所以一开始就将餐巾打开是违反餐桌礼仪的。

对折后放置于膝上。将餐巾打开后对折,并将开口朝处置于膝上。对折的目的在于防止错拉到餐巾,而开口朝外则是方便拿起擦拭嘴巴。

但是对于经常会将胸前衣服弄脏的人,也可以将一整条餐巾张开夹在衣服上。主要以不弄脏衣服为第一考虑因素。

2、一边将内侧卷入使用餐巾除了用来擦拭嘴巴、手、手指以外,也可以在吐出鱼骨头或水果的种子时,利用餐巾檫拭嘴唇,使用范围可说是相当广泛。

擦拭嘴巴时,拿起餐巾的末端顺着嘴唇轻轻压一下,弄脏的部分为了不让人看见,可往内侧卷起。

将鱼骨头或水果的种子吐出时,可利用餐巾遮住嘴后,用手指拿出来或吐在叉子上后再放在餐盘上。也可以直接吐在餐巾内,再将餐巾向内侧析起。通常服务生会注意到并换上一条新的餐巾。

3、餐巾是可以弄脏的如不想将餐巾弄脏。而取出自己的手帕或面纸使用。是违反用餐礼仪的。用餐时切记餐巾是可以弄脏的。

不过,用来擦汗或是擦鼻涕,或是将口红整个印在餐巾上等都是不对的。涂了口红的人应在用餐前以面纸轻压,而非将口红印在餐巾上。

4、轻轻地折起放好。暂时要离开座位时,轻轻地将餐巾折好,很自然地放在餐桌上或是椅子上。千万不要把餐巾挂在椅背运或是揉成一团放在桌子上。吃完甜点后,就可以将餐巾拿掉了。 轻轻地折好放在桌子上就可以离席了。

中餐礼仪:坐位的次序如何排列

中华饮食源远流长。在这自古为礼仪之邦,讲究民以食为天的国度里,饮食礼仪自然成为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

中国的饮宴礼仪号称始于周公,千百年的演进,终于形成今天大家普遍接受的一套饮食进餐礼仪,是古代饮食礼制的继承和发展。

饮食礼仪因宴席的性质、目的而不同;不同的地区,也是千差万别。古代的饮食礼仪是按阶层划分:宫廷,官府,行帮,民间等。而现代饮食礼仪则简化为:主人(东道),客人了。

作为客人,赴宴讲究仪容,根据关系亲疏决定是否携带小礼品或好酒。赴宴守时守约。抵达后,先根据认识与否自报家门,或由东道进行引见介绍,听从东道安排,然后入座:这个排座次,是整个中国饮食礼仪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从古到今,因为桌具的演进,所以座位的排法也相应变化。总的来讲,座次是尚左尊东、面朝大门为尊。家宴首席为辈分最高的长者,末席为最低者。

巡酒时自首席按顺序一路敬下。若是圆桌,则正对大门的为主客,左手边依次为2、4、6右手边依次为3、5、7直至汇合。

若为八仙桌,如果有正对大门的座位,则正对大门一侧的右位为主客。如果不正对大门,则面东的一侧右席为首席。然后首席的左手边坐开去为2、4、6、8,右手边为3、5、7。

如果为大宴,桌与桌间的排列讲究首席居前居中,左边依次2、4、6席,右边为3、5、7席,根据主客身份、地位,亲疏分坐。

女士用餐礼仪八个不

用餐时经常会遇到食物塞进牙缝、不小心掉下刀叉,甚至在菜肴中见到异物等既普遍又尴尬的情况。倘若处理不当便会予人没有礼貌的感觉,更糟糕的会影响别人的食欲。要化险为夷,处理得体,便应留意用餐礼仪的八个不。

1.不宜涂过浓的香水,以免香水味盖过菜肴味道。

2.女士出席隆重晚宴时避免戴帽子及穿高筒靴。

3.刀叉、餐巾掉在地上时别随便趴到桌下捡回,应请服务员另外补给。

4.食物屑塞进牙缝时,别一股脑儿用牙签把它弄出,应喝点水,试试情况能否改善。若不果,便该到洗手间处理一下。

5.菜肴中有异物时,切勿花容失色地告知邻座的人,以免影响别人的食欲。应保持镇定,赶紧用餐巾把它挑出来并弃之。

6.切忌在妙语连珠的时候不自觉地挥舞刀叉。

7.不应在用餐时吐东西,如遇太辣或太烫之食物,可赶快喝下冰水作调适,实在吃不下时便到洗手间处理。

8.女士用餐前应先将口红擦掉,以免在杯或餐具上留下唇印,予人不洁之感。

高级交际饮食礼仪:中餐宴席上的礼仪

中餐宴席进餐伊始,服务员送上的第一道湿毛巾是擦手的,不要用它去擦脸。上龙虾、鸡、水果时,会送上一只小小水孟,其中飘着拧檬片或玫瑰花瓣,它不是饮料,而是洗手用的。洗手时,可两手轮流沾湿指头,轻轻涮洗,然后用小毛巾擦干。

用餐时要注意文明礼貌。对外宾不要反复劝菜,可向对方介绍中国菜的特点,吃不吃由他。有人喜欢向他人劝菜,甚至为对方夹菜。外宾没这个习惯,你要是一再客气,没准人家会反感:说过不吃了,你非逼什么?依此类推,参加外宾举行的宴会,也不要指望主人会反复给你让菜。你要是等别人给自己布菜,那就只好俄肚子。

客人入席后,不要立即动手取食。而应待主人打招呼,由主人举杯示意开始时,客人才能开始;客人不能抢在主人前面。夹菜要文明,应等菜肴转到自已面前时,再动筷子,不要抢在邻座前面,一次夹菜也不宜过多。要细嚼慢咽,这不仅有利于消化,也是餐桌上的礼仪要求。决不能大块往嘴里塞,狼吞虎咽,这样会给人留下贪婪的印象。不要挑食,不要只盯住自己喜欢的莱吃,或者急忙把喜欢的菜堆在自己的盘子里。用餐的动作要文雅,夹莱时不要碰到邻座,不要把盘里的菜拨到桌上,不要把汤泼翻。不要发出不必要的声音,如喝汤时咕噜咕噜,吃菜时嘴里叭叭作响,这都是粗俗的表现。不要一边吃东西,一边和人聊天。嘴里的骨头和鱼刺不要吐在桌子上,可用餐巾掩口,用筷子取出来放在碟子里。掉在桌子上的菜,不要再吃。进餐过程中不要玩弄碗筷,或用筷子直向别人。不要用手去嘴里乱抠。用牙签剔牙时,应用手或餐巾掩住嘴。不要让餐具发出任何声响。

用餐结束后,可以用餐巾、餐巾纸或服务员送来的小毛巾擦擦嘴,但不宜擦头颈或胸脯;餐后不要不加控制地打饱嗝或嗳气;在主人还没示意结束时,客人不能先离席。

使用筷子的礼仪

吃饭的时候,小孩往往会被告诫不许用筷子敲打碗盆。尤其是家里请客吃饭时,更不能用筷子胡乱地敲打碗盆。这究竟是为什么?一种经常的说法是这种规矩是和乞讨的忌讳有关的。

因为只有乞丐讨食时才会用筷子敲打碗盆。一说与古代蛊毒传说有关。相传蛊是一种人工培养的毒虫,人将百虫放进坛里,经过多年后打开看时,必定有一个虫子把其它的虫子都吃光,这个胜利者就叫蛊。

用蛊的粉末放在食物里毒害他人时,就要在下毒时边念咒语边敲打碗盆,以便使蛊起作用。所以,用筷子敲打碗盆就犯忌讳。

筷子是中餐中最主要的进餐用具。握筷姿势应规范,时餐需要使用其他餐具时,应先将筷子放下。

筷子一定要放在筷子架上,不能放在杯子或盘子上,还则容易碰掉。如果不小心把筷子碰掉在地上,可请服务员换一双。在用餐过程中,已经举起筷子,但不知道该吃哪道菜,这时不可将筷子在各碟菜中来回移动或在空中游弋。不要用筷子叉取食物放进嘴里,或用舌头舔食筷子上的附着物,更不要用筷子去推动碗、盘和杯子。有事暂时离席,不能把筷子插在碗里,应把它轻放在筷子架上。

在席间说话的时候,不要把筷子当道具,随意乱舞;或是用筷子敲打碗碟桌面,用筷子指点他人。每次用完筷子要轻轻地放下,尽量不要发出响声。

进餐时手提包的摆放礼仪

在欧美,女士入座后,通常会直接把手提包放在脚边的地板上。由于她们对手提包的处理是如此,所以,把手提包放置桌上,对他们来说,仿佛把脚丫子搁在桌上般的感觉。

因此,除了夹在腑下的小皮包外,其他手提包不能放在餐桌上。

那么,手提包应该放在那里呢?可能有很多人不习惯把手提包放在地板上,这时,你可以把手提包放在背后和椅子之间或大腿上(餐巾下)。

若是邻座没有人,也可以放置在椅子上,或挂在皮包架上。

吃面条也有礼节面条的正统吃法

吃面或条状的面食,最方便的方式是用筷子,但动作要轻,防止面带着汤乱溅。吃细长的面条时,假如你是坚持正统吃法的人,就会用筷子卷绕面条,不宜太多,约只卷四五条。卷绕时要慢,让所有的面条结实地卷绕在筷子上,然后就可以将它送人嘴巴。

第一次尝试这种吃面方式时,可能会有很多面条从筷子上滑下,卷绕时也可能会溜失不少面条。有时即使是个中高手也难免会失误,而必须费劲将滑溜而出的面条吸入口中,因而发出嘶嘶的响声。不过,任何事情都一样,熟能生巧。

养成良好的餐桌礼仪习惯

良好的餐桌礼仪习惯,应当从小培养。下列几点,是为人父母者应该和儿女互相沟通的事项:

1、在餐桌上保持良好的坐姿。告诉你的孩子:你坐在餐桌上的时候,身体保持挺直,两脚齐放在地板上,仪态看起来很不错。当然,这并不是要求他在餐桌上必须像军校的学生一般,坐得像枪杆一样笔直,不过也不可能像布娃娃一样,弯腰驼背地瘫在座位上。

2、暂停用餐时,双手如何摆放可以有多种选择。你可能喜欢把双手放在桌面上,以手腕底部抵住桌子边缘;或者你可能喜欢把手放在桌面下的膝盖上。双手保持静止不动,在同桌的人看来,可能比用手去拨弄盘中的食物,或玩弄头发要好得多了!

3、吃东西时手肘不要压在桌面。在上菜空档,把一只手或两只手的手肘撑在桌面上,并无伤大雅,因为这是正在热烈与人交谈的人自然而然会摆出来的姿势。不过,吃东西时,手肘最好还是要离开桌面。

敬茶时只沏八分满

我国历来就有客来敬茶的民俗。早在3000多年前的周朝,茶已被奉为礼品与贡品。到两晋、南北朝时,客来敬茶已经成为人际交往的社交礼仪。颜真卿《春夜啜茶联句》中有泛花邀坐客,代饮引清言。唐代刘贞亮赞美茶有十德,认为饮茶除了可健身外,还能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

当今社会,客来敬茶更成为人们日常社交和家庭生活中普遍的往来礼仪。俗话说:酒满茶半。奉茶时应注意:茶不要太满,以八分满为宜。水温不宜太烫,以免客人不小心被烫伤。有两位以上的访客时,用茶盘端出的茶色要均匀,并要左手捧着茶盘底部,右手扶着茶盘的边缘,如有茶点心,应放在客人的右前方,茶杯应摆在点心右边。上茶时应以右手端茶,从客人的右方奉上,并面带微笑,眼睛注视对方。

以咖啡或红茶待客时,杯耳和茶匙的握柄要朝着客人的右边,此外要替每位客人准备一包砂糖和奶精,将其放在杯子旁或小碟上,方便客人自行取用。

篇6

我第一次陪老板出去吃饭,办公室的一个前辈说,有人给老板灌酒的时候要帮老板挡酒。所以我按照前辈的箴言,吃饭的时候很主动地接对方递过来的酒。几杯过后老板倒是清醒得很,我就有点小晕了。敬完了客户,走到老板面前让老板也一起喝,看到我这样老板只能硬着头皮喝。第二天清醒后,我把吃饭的过程告诉前辈,前辈便数落我不懂事,哪有一边帮老板挡酒,一边还给老板灌酒的。

不要太放纵自己

有一次公司搞活动,员工一起出去旅游,大家入座吃饭顶多也就是谈笑风生,没想到新来的一位女孩主动移到老总身边,用夹生的韩语一遍一遍去敬酒。几杯下肚开始手舞足蹈,放大了胆子把手搭在老总身上。自那以后,这位新来的女同事没得到多少人缘,大家都私底下不屑与这样的“乱性者”为伍。而另一头,老总似乎也没有如她设想那般对她有特殊照顾,而是“谈此女色变”。

酒水饮料大权留给领导

有一次领导让我晚上一起去陪客户,到了饭桌上,领导把菜单转到我面前叫我点菜时,我就慌了神。好不容易心惊胆战点完了几个自认为比较安全的菜,心里早已经七上八下不辨方向,也不知是不是过于紧张想转嫁掉情绪喘口气,我把菜单递给了领导,问他要什么酒水。领导顺手接过,我也顺利交接了“皮球”。往后每逢应酬饭局让我点菜时,我便总把酒水饮料的决定权交由领导,一来说明我不是从头到尾自作主张,二来也让领导对饭局预算有一个终局性的把握。

新人要会难得糊涂

工作了一段时间,便有同事请我下班后一起去聚餐。饭桌上的事情是最捉摸不透的,但去还是要去。当时我心里就想好了对策:难得糊涂。等菜的时候便是大家互吹牛皮的时刻,讲笑话没问题,但讲到原则性笑话的时候新人还是不要多语,天知道这是不是老员工在试探你道行深浅呢。

菜上来了,一桌人边吃边聊,从股市暴跌讲到商场让利,作为新人说话是必须的,否则人家会以为你故作深沉,但更多时候则是点头和赞叹,前辈总是想在新人面前倚老卖老一番的,即使他的观点和你针锋相对,你也不要当面顶撞。我认为和同事吃饭,最要紧便是难得糊涂。

顾全老板就是顾全大局

篇7

在中国排座次与国外不同,总的来讲,座次是尚左尊东、面朝大门为尊。若是圆桌,则正对大门的为主客,主客左右手边的位置,则以离主客的距离来看,越靠近主客位置越尊,相同距离则左侧尊于右侧。若为八仙桌,如果有正对大门的座位,则正对大门一侧的右位为主客。如果不正对大门,则面东的一侧右席为首席。

如果为大宴,桌与桌间的排列讲究首席居前居中,左边依次2、4、6席,右边为3、5、7席,根据主客身份、地位,亲疏分坐。

如果你是主人,你应该提前到达,然后在靠门位置等待,并为来宾引座。如果你是被邀请者,那么就应该听从东道主安排入座。

一般来说,如果你的老板出席的话,你应该将老板引至主座,请客户最高级别的坐在主座左侧位置。除非这次招待对象的领导级别非常高。

2、点菜

如果时间允许,你应该等大多数客人到齐之后,将菜单供客人传阅,并请他们来点菜。当然,作为公务宴请,你会担心预算的问题,因此,要控制预算,你最重要的是要多做饭前功课,选择合适档次的请客地点是比较重要的,这样客人也能大大领会你的预算。

况且一般来说,如果是你来买单,客人也不太好意思点菜,都会让你来作主。如果你的老板也在酒席上,千万不要因为尊重他,或是认为他应酬经验丰富,酒席吃得多,而让他/她来点菜,除非是他/她主动要求。否则,他会觉得不够体面。

如果你是赴宴者,你应该知道,你不该在点菜时太过主动,而是要让主人来点菜。如果对方盛情要求,你可以点一个不太贵、又不是大家忌口的菜。记得征询一下桌上人的意见,特别是问一下有没有哪些是不吃的?或是比较喜欢吃什么?让大家感觉被照顾到了。点菜后,可以请示我点了菜,不知道是否合几位的口味 ,要不要再来点其它的什么等等。

点菜时,一定要心中有数。点菜时,可根据以下三个规则

一看人员组成。一般来说,人均一菜是比较通用的规则。如果是男士较多的餐会可适当加量。

二看菜肴组合。一般来说,一桌菜最好是有荤有素,有冷有热,尽量做到全面。如果桌上男士多,可多点些荤食,如果女士较多,则可多点几道清淡的蔬菜。

三看宴请的重要程度。若是普通的商务宴请,平均一道菜在50元到80元左右可以接受。如果这次宴请的对象是比较关键人物,那么则要点上几个够份量的菜,例如龙虾、刀鱼、鲥鱼,再要上规格一点,则是鲍鱼、翅粉等。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点菜时不应该问服务员菜肴的价格,或是讨价还价,这样会让你公司在客户面前显得有点小家子气,而且客户也会觉得不自在。

3、吃菜

中国人一般都很讲究吃,同时也很讲究吃相。随着职场礼仪越来越被重视,商务饭桌上的吃和吃相也更加讲究。以下以中餐为例,教你如何在餐桌上有礼有仪,得心应手。

中餐宴席进餐伊始,服务员送上的第一道湿毛巾是擦手的,不要用它去擦脸。上龙虾、鸡、水果时,会送上一只小小水孟,其中飘着拧檬片或玫瑰花瓣,它不是饮料,而是洗手用的。洗手时,可两手轮流沾湿指头,轻轻涮洗,然后用小毛巾擦干。

用餐时要注意文明礼貌。对外宾不要反复劝菜,可向对方介绍中国菜的特点,吃不吃由他。有人喜欢向他人劝菜,甚至为对方夹菜。外宾没这个习惯,你要是一再客气,没准人家会反感:说过不吃了,你非逼什么?依此类推,参加外宾举行的宴会,也不要指望主人会反复给你让菜。你要是等别人给自己布菜,那就只好俄肚子。

客人入席后,不要立即动手取食。而应待主人打招呼,由主人举杯示意开始时,客人才能开始;客人不能抢在主人前面。夹菜要文明,应等菜肴转到自已面前时,再动筷子,不要抢在邻座前面,一次夹菜也不宜过多。要细嚼慢咽,这不仅有利于消化,也是餐桌上的礼仪要求。决不能大块往嘴里塞,狼吞虎咽,这样会给人留下贪婪的印象。

不要挑食,不要只盯住自己喜欢的莱吃,或者急忙把喜欢的菜堆在自己的盘子里。用餐的动作要文雅,夹莱时不要碰到邻座,不要把盘里的菜拨到桌上,不要把汤泼翻。不要发出不必要的声音,如喝汤时咕噜咕噜,吃菜时嘴里叭叭作响,这都是粗俗的表现。

不要一边吃东西,一边和人聊天。嘴里的骨头和鱼刺不要吐在桌子上,可用餐巾掩口,用筷子取出来放在碟子里。掉在桌子上的菜,不要再吃。进餐过程中不要玩弄碗筷,或用筷子直向别人。不要用手去嘴里乱抠。用牙签剔牙时,应用手或餐巾掩住嘴。不要让餐具发出任何声响。

用餐结束后,可以用餐巾、餐巾纸或服务员送来的小毛巾擦擦嘴,但不宜擦头颈或胸脯;餐后不要不加控制地打饱嗝或嗳气;在主人还没示意结束时,客人不能先离席。

4、喝酒

俗话说,酒是越喝越厚,但在酒桌上也有很多学问讲究,以下总结了一些酒桌上的你不得不注意的小细节。

细节一:领导相互喝完才轮到自己敬酒。敬酒一定要站起来,双手举杯。

细节二:可以多人敬一人,决不可一人敬多人,除非你是领导。

细节三:自己敬别人,如果不碰杯,自己喝多少可视乎情况而定,比如对方酒量,对方喝酒态度,切不可比对方喝得少,要知道是自己敬人。

细节四:自己敬别人,如果碰杯,一句,我喝完,你随意,方显大度。

细节五:记得多给领导或客户添酒,不要瞎给领导代酒,就是要代,也要在领导或客户确实想找人代,还要装作自己是因为想喝酒而不是为了给领导代酒而喝酒。比如领导甲不胜酒力,可以通过旁敲侧击把准备敬领导甲的人拦下。

细节六:端起酒杯(啤酒杯),右手扼杯,左手垫杯底,记着自己的杯子永远低于别人。自己如果是领导,知趣点,不要放太低,不然怎么叫下面的做人?

细节七:如果没有特殊人物在场,碰酒最好按时针顺序,不要厚此薄彼。

细节八:碰杯,敬酒,要有说词,不然,我tmd干吗要喝你的酒?

细节九:桌面上不谈生意,喝好了,生意也就差不多了,大家心里面了了然,不然人家也不会敞开了跟你喝酒。

细节十:假如,纯粹是假如,遇到酒不够的情况,酒瓶放在桌子中间,让人自己添,不要傻不垃圾的去一个一个倒酒,不然后面的人没酒怎么办?

关于敬酒

1、主人敬主宾。

2、陪客敬主宾。

3、主宾回敬。

4、陪客互敬。

记住:作客绝不能喧宾夺主乱敬酒,那样是很不礼貌,也是很不尊重主人的。

5、倒茶

这里所说的倒茶学问既适用于客户来公司拜访,同样也适用于商务餐桌。

首先,茶具要清洁。

客人进屋后,先让坐,后备茶。冲茶之前,一定要把茶具洗干净,尤其是久置未用的茶具,难免沾上灰尘、污垢,更要细心地用清水洗刷一遍。在冲茶、倒茶之前最好用开水烫一下茶壶、茶杯。这样,既讲究卫生,又显得彬彬有礼。如果不管茶具干净不干净,胡乱给客人倒茶,这是不礼貌的表现。人家一看到茶壶、茶杯上的斑斑污迹就反胃,怎么还愿意喝你的茶呢? 现在一般的公司都是一次性杯子,在倒茶前要注意给一次性杯子套上杯托,以免水热烫手,让客人一时无法端杯喝茶。

其次,茶水要适量。

先说茶叶,一般要适当。茶叶不宜过多,也不宜太少。茶叶过多,茶味过浓;茶叶太少,冲出的茶没啥味道。假如客人主动介绍自己喜欢喝浓茶或淡茶的习惯,那就按照客人的口胃把茶冲好。再说倒茶,无论是大杯小杯,都不宜倒得太满,太满了容易溢出,把桌子、凳子、地板弄湿。不小心,还会烫伤自己或客人的手脚,使宾主都很难为情。当然,也不宜倒得太少。倘若茶水只遮过杯底就端给客人,会使人觉得是在装模作样,不是诚心实意。

再次,端茶要得法。

按照我国人民的传统习惯,只要两手不残废,都是用双手给客人端茶的。但是,现在有的年青人不懂得这个规矩,用一只手把茶递给客人了事。双手端茶也要很注意,对有杯耳的茶杯,通常是用一只手抓住杯耳,另一只手托住杯底,把茶端给客人。没有杯耳的茶杯倒满茶之后周身滚烫,双手不好接近,有的同志不管三七二十一,用五指捏住杯口边缘就往客人面前送。这种端茶方法虽然可以防止烫伤事故发生,但很不雅观,也不够卫生。请试想,让客人的嘴舐主人的手指痕,好受吗?

添茶。

如果上司和客户的杯子里需要添茶了,你要义不容辞地去做。你可以示意服务生来添茶,或让服务生把茶壶留在餐桌上,由你自己亲自来添则更好,这是不知道该说什么好的时候最好的掩饰办法。当然,添茶的时候要先给上司和客户添茶,最后再给自己添。

6、离席

一般酒会和茶会的时间很长,大约都有在两小时以上。也许逛了几圈,认得一些人后,你很快就想离开了。这时候,中途离席的一些技巧,你不能不了解。

常见一场宴会进行得正热烈的时候,因为有人想离开,而引起众人一哄而散的结果,使主办人急得真跳脚。欲避免这种煞风景的后果,当你要中途离开时,千万别和谈话圈里的每一个人一一告别,只要悄悄地和身边的两、三个人打个招呼,然后离去便可。

篇8

餐桌礼仪在中国人的完整生活秩序中占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他们认为,用餐不单是满足基本生理需要的方法也是头等重要的社交经验。为此,掌握某些中式餐饮规则的知识便显得特别重要了,无论你是主人,抑或只是一位客人,都必须掌握一些规则。

圆形餐桌颇受欢迎。因为可以坐更多人,而且大家可以面对面坐,一家之主的身份并不像西方长形餐桌上很清楚地通过他的座位而辨认。客人应该等候主人邀请才可坐下。主人必须注意不可叫客人坐在*近上菜的座位。此为一大忌。

必须等到所有人到齐才可以开始任何形式的进餐活动即使有人迟到也要等。一旦大家就位,主人家便可以做开场白了。进餐期间,主人必须承担一个主动积极的角色敦促客人尽情吃喝是完全合理的。

一张典型中式餐桌看上去相当空,在西方人眼中尤甚。每张座位前可见放在盘上的一只碗;右面是一组筷子与汤匙,分别放在各自的座上。在正式场合上,会出现餐巾,主要放在膝上。

在正式宴席上,菜式的吃法很像放映的幻灯片,每一次一道菜。令人惊讶的是,米饭不是与菜式同上,不过可以选择同吃。由于菜式各有特色,应该个别品尝,而且一次只从碗中吃一种,不是混合品尝。不可用盘子吃,只能用碗。骨头和壳类放在个别盘中。不干净的盘子必须经常用清洁盘子替换。

除了汤之外,席上一切食物都用筷子。可能会提供刀*,但身为中国人,最好用筷子。筷子是进餐的工具,因此千万不可玩弄筷子把它们当鼓槌是非常失礼的做法,更不可以用筷子向人指指点点或打手势示意。当然,绝对不可吸吮筷子或把筷子插在米饭中,这是大忌这正好像葬礼上的香烛,被认为是不吉利的。再有,不可用筷子在一碟菜里不停翻动,应该先用眼睛看准你想取的食物。当你用筷了去取一块食物时,尽量避免碰到其他食物。可能的话,用旁边的公筷和汤匙。吃完饭或取完食物后,将筷子放回筷子座。

一席中式餐饮如果没有茶便称不上正式了。为此,尽可能贮存不同品种的茶是明智的做法,确保最精明的品味也照顾到。有关茶的问题,应该注意几件关键的事。座位最近茶壶的人应该负责为其他人和自己斟茶斟茶的次序按照年岁,由最长者至最年青者,最后为自己斟。当人家为你斟茶时,礼节上应该用手指轻敲桌子,这样做是对斟茶者表示感谢和敬意。

二、礼仪规则

中国人乃礼仪之帮,民以食为天,用餐岂能没有规矩!虽然说讲不讲究都是一日三餐,但是知道总比不知道好吧!

1、请客要早通知,6:00入席,5:50才叫客人来,不合适。

2、主人家不能迟到;客人应当迟到5-10分钟,这是非常体贴的客人哦,注意掌握,自然宾主皆欢。

3、要是坐圆桌子,对着大门的是主座,或是背靠墙、柜台的;讲究些的饭店,会用餐巾予以区分,餐巾最高大的位置不能随便坐哦,除非你打算好请客喽:

4、主人右手边的是主客,左手边的是次重要的客人;门边面对主人的,自然是跑腿招呼的陪客坐的啦。

5、做客人的不能直接向点菜员吆喝指点,应该乖乖坐等主人家点菜;如果客人确实有严重的忌口或爱好,应当轻轻告诉主人家,主人自然要替他做主,满足客人小小或大大的要求。

6、主人家,不点或少点需要用手抓或握着吃的菜,比如蟹、龙虾腿、排骨等等。一顿饭来上三个这样的菜就没治了。还有什么礼仪可讲!

7、不勉强也不反对别人少量饮酒,无酒不成宴嘛!

8、上酒水上菜了!老外喜欢自夸手艺,国人可不作兴吹嘘自己点的菜,主人家细心观察凉菜上齐、每位杯中都有酒水后,当立即举杯,欢迎开始之类的,转动圆盘或是示意右手边的主客动第一筷。主客可别推让太久哦,大家肚子都饿了,就等你开吃了!吃了的别忘了赞美一下哦。

9、之后的每道菜一上来,虽然服务员与主人还是会转到主客面前,但并不用太拘泥啦,如果正好在我面前,又没人转动圆盘,我也会先夹一小筷子尝尝的!

10、主人家要常常转圆盘,照顾到绝大部分客人;陪客则补充招呼服务一下;客人的手能不碰圆盘而吃完整餐,则宾主又皆欢啦。

11、如果没有服务员分菜或是公筷、公勺,夹菜的时候可要先看好,切不可用自己的筷子在盘中挑来拣去,甚至搅拌!不是每个人都像爱人一样不介意你筷子上的口水的!通常看准了拣距离自己最近的那部分。

12、最好让筷子上的食物在自己的接碟中过渡一下,才送入口中。可以使吃相看起来不是那么急切。

13、食物在口中咀嚼时,切记的大事就是闭紧双唇,以免说话、物体掉落、汁水外溢,以及免得发出骠叽骠叽的倒胃口声响。

14、无论是用餐期间或用餐前后,都应当背部挺直,尽量往后坐椅子而不*。用餐期间,基本上双手都在桌面以上。

15、一个太好胃口的主人,和正在减肥的客人,不适宜这样的饭局哦。

三、容易忽视的注意事项

餐桌上有许多应注意的礼仪,而这些礼仪常被忽视。

(一)就座和离席

1、应等长者坐定后,方可入坐。

2、席上如有女士,应等女士座定后,方可入座。如女士座位在隔邻,应招 呼女士。

3、用餐后,须等男、女主人离席后,其他宾客方可离席。

4、坐姿要端正,与餐桌的距离保持得宜。

5、在饭店用餐,应由服务生领台入座。

6、离席时,应帮助隔座长者或女上拖拉座椅。

(二)香巾的使用

1、餐巾主要防止弄脏衣服,兼做擦嘴及手上的油渍。

2、必须等到大家坐定后,才可使用餐巾。

3、餐巾应摊开后,放在双膝上端的大腿上,切勿系人腰带,或挂在西装领 口。

4、切忌用餐巾擦拭餐具。

(三)餐桌上的一般礼仪

1、入座后姿式端正,脚踏在本人座位下,不可任意伸直,手肘不得靠桌缘,或将手放在邻座椅背上。

2、用餐时须温文而雅,从容安静,不能急躁。

3、在餐桌上不能只顾自己,也要关心别人,尤其要招呼两侧的女宾。

4、口内有食物,应避免说话。

5、自用餐具不可伸入公用餐盘夹取菜肴。

6、必须小口进食,不要大口的塞,食物末咽下,不能再塞入口。

7、取菜舀汤,应使用公筷公匙。

8、吃进口的东西,不能吐出来,如系滚烫的食物,可喝水或果汁冲凉。

9、送食物入口时,两肘应向内靠,不直向两旁张开,碰及邻座。

10、自己手上持刀叉,或他人在咀嚼食物时,均应避免跟人说话或敬酒。

11、好的吃相是食物就口,不可将口就食物。食物带汁,不能匆忙送入口,否则汤汁滴在桌布上,极为不雅。

12、切忌用手指掏牙,应用牙签,并以手或手帕遮掩。

13、避免在餐桌上咳嗽、打喷嚏、怄气。万一不禁,应说声对不起。

14、喝酒宜各随意,敬酒以礼到为止,切忌劝酒、猜拳、吆喝。

15、如餐具坠地,可请侍者拾起。

16、遇有意外,如不慎将酒、水、汤计溅到他人衣服,表示歉意即可,不必恐慌赔罪,反使对方难为情。

17、如欲取用摆在同桌其他客人面前之调味品,应请邻座客人帮忙传递,不可伸手横越,长驱取物。

18、如系主人亲自烹调食物,勿忘予主人赞赏。

19、如吃到不洁或异味,不可吞入,应将入口食物,轻巧的用拇指和食指取出,放入盘中。倘发现尚未吃食,仍在盘中的菜肴有昆虫和碎石,不要大惊小 怪,宜侯侍者走近,轻声告知侍者更换。

20、食毕,餐具务必摆放整齐,不可凌乱放置。餐巾亦应折好,放在桌上。

21、主食进行中,不宜抽烟,如需抽烟,必须先征得邻座的同意。

22、在餐厅进餐,不能抢着付帐,推拉争付,至为不雅。倘系作客,不能抢付帐。未征得朋友同意,亦不宜代友付帐。

23、进餐的速度,宜与男女主人同步,不宜太快,亦不宜太慢。

24、餐桌上不能谈悲戚之事,否则会破坏欢愉的气氛。

四、中式饭菜招待程序

先叫一个冷盘以刺激食欲,接著叫一锅清汤,热汤有助增加体温,喝过热汤后便开始品尝主菜,通常按照自己的口味叫主菜,但必要叫一碟十足辣味的菜肴,才算得上为一顿合宜的中式饭,以辣味菜肴配?清淡的白饭,使菜肴辣而温和,白饭淡而香浓;一顿饭的压轴食品是甜点,通常是甜汤,如红豆沙、芝麻糊等,亦有其他种类,如布丁、班戟、雪糕等,同样香甜可口。

吃的方式

要待热汤变凉一点而入口时又不失汤味,应用汤匙一小口抿出声的饮;至于吃饭,要提起饭碗贴着唇边,用筷子把饭粒推入口里,这是一个最容易的吃饭方法,亦表示喜欢吃那顿饭;若吃饭时不提起饭碗,即表示不满意饭桌上的菜肴。

菜肴

中式菜肴大多数不会只有一种材料,通常有其他伴菜或配料衬托主菜,以做出色香味俱全的菜肴,例如烹煮猪肉,会以爽脆的绿色蔬菜做伴菜,如芹菜或青椒,衬托粉红色、柔的猪肉。一顿饭不会只有一款菜肴,通常同时端上两款、甚至四款菜肴,且每款菜肴都要色香味俱全,端上次序则以菜肴的搭配为大前题,通常同类的菜肴会同时端上,不会前后分别端上,总之整顿饭都要讲求协调的搭配。

饮料

篇9

2.就座时客人应坐于主人右首,记录员(译员)安排在主人和主宾的后边,其他客人依顺序在主客一侧就座,主方陪见在主人一侧依次就座。

3.会议一般用长方形桌子,宾主相对而坐,以入门方向为准,主人位于左侧,客人位于右侧。主谈人居中,其他参与会谈的人员按顺序依次向右排列。如有译员,应安排于主谈人右侧。记录员可安排在后面,也可安排在会谈桌一侧就座。以正门为准,主人占背门一侧,客人面向正门。

篇10

在全球化的今天,国际间的贸易往来越来越频繁,对专业化人才的需求,特别是有一定实战经验,熟悉专业知识的国际商务谈判人才越来越大。大学中开设的国际商务谈判课程结合谈判的理论和实践,受到了学生的欢迎。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要教授理论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然而在国际商务谈判课程的教学中一般采用理论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这已经不能满足教学的要求,达不到教学的目的,还需要加大情景模拟教学法在商务谈判课程中的使用。情景模拟教学法是教师通过设定教学内容,模拟真实的场景,用逼真的环境创造氛围;学生模拟角色,通过角色扮演来进行实践的一种参与性很强的教学方法。商务谈判中的情景模拟是对商务谈判过程的真实演练,通过模拟真实的谈判环境,学生扮演谈判的主体全程参与谈判过程来对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进行演练。这种教学方法生动活泼,并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一、国际商务谈判课程中理论与案例教学法下教学效果的缺失

1、教学中文化差异的缺失

国际商务谈判中谈判主体往往来自不同的国家,具有跨国性、跨文化性,对学生的知识储备有较高要求。需要学生了解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各个国家的风俗、习惯的差异,还有这些文化差异带来的是思维方式上的差异。国际商务谈判的实际工作中,要涉及谈判主体的不同国别、不同的价值观、交往模式、语言等等,这些差异往往给谈判带来极大的障碍。而教材中涉及的内容较少,一般只设置1-2章的内容,单纯的停留在介绍几个国家的风俗与文化。这些内容是远远不够的,学生也无法直观的体会到这种差异对谈判活动的影响。而现代商务活动中,各个国家的文化差异不是静止的,也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变化的。教材中的内容不能及时更新,缺乏时效性,出现了学到的知识不能与时俱进,过时的情况。而采用理论教学的方法下,内容少、死板、,缺乏吸引力、无法调动学生了解世界文化的积极性,使得学生对谈判失去兴趣,丧失学习的积极性。案例教学的方法下,虽然能通过案例展现文化风俗的差异,但是学还是无法亲身体会,也没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2、学生的判断思维能力培养的缺失

所谓判断思维就是谈判者在谈判过程中理性的认识客观事物的行为与过程,是谈判者在谈判活动中对谈判的标的、环境、谈判对手及其行为简介的概括和反应。谈判中双赢的原则,灵活多变的原则是始终贯穿商务谈判的全过程的。从事商务谈判的谈判人员要善于从对方的角度看问题,善于理解对方的思维方式和逻辑判断方式。在东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东方人注重直觉和具象,西方人注重理性和逻辑;东方人重整体,西方人重个体;语言表现上,中文重意念,英文重形式。这也是理论教学和案例教学法无法涉及的方面。

3、学生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的缺失

谈判是团队活动,在谈判的过程中,组成人员间的默契和合作是谈判成否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在一个谈判团队中,成员各有分工,包括收集信息,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法律的专业人士,金融人员和翻译等构成。他们一起为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工作,发挥各自的优势。而合作过程中形成的默契也非常重要,会提高工作效率,为谈判的成功加分。而在教学过程中,无法让学生体会到这种团队的力量所发挥的重大作用,也常常忽视了这方面能力的培养。

二、国际商务谈判课程中情景模拟教学法的优点

在国际商务谈判课程中,可根据课程内容进行模拟教学的应用使学生切身体会到谈判的环境和氛围,模拟谈判的整个过程,做到真实性与实践性的结合,使学生学习到的理论知识的同时得到实践经验,使学生真正的参与进来切身的体会到谈判的实战情况。

1、情景设置的真实性,能营造真实的谈判气氛

在模拟中可以创造与真实谈判相近的环境,通过桌椅的摆放,相应的硬件设施达到想要的气氛。模拟中要求学生自己打扮自己,穿着符合商务场合的着装要求,都能够很好的接近真实的谈判环境,达到身临其境的感觉。

2、学生参与的团体性,能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下面以商务谈判礼仪的模拟教学为例进行说明:学生总数64人,分8组,每组8人。模拟练习内容选择(教师进行分配):男性穿着礼仪,女性穿着礼仪,西方餐桌礼仪,东方餐桌礼仪。练习要求:小组组长负责安排小组成员收集信息,利用课下的时间收集整理信息。在模拟练习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5分钟的礼仪的演示,演示完毕其他小组发问。

在穿着礼仪的模拟中,实践发现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课下收集的信息比较充分。学生借来了合适的服装,并选择发型合适的同学进行展示,还对佩戴的首饰等进行了讲解。小组同学进行了明确的分工,提高了效率还培养了配合的默契程度。这个情景模拟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能动性,把团队精神发挥的淋漓尽致。

在餐桌礼仪中,有的小组借来了丰富的道具,把各地的丰富多彩的酒桌文化充分的展现出来,涉及了酒桌作词的安排,敬酒的顺序,酒类的选择等内容。既增长了餐桌礼仪的知识又锻炼了动手动脑的能力。

在情景模拟进行的过程中,学生之间进行了配合和分工,能使学生感受到团体的概念和培养默契精神,还能在模拟的过程中体会到不同文化带来的乐趣。

3、多角色的扮演,能锻炼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在情景模拟中,学生可以扮演不同的谈判主体,有时可扮演买方,有时可扮演卖;可以模拟货物的买卖,也可以模拟技术贸易的买卖,劳务买卖的谈判,投资的谈判等。学生参与不同的模拟过程,可以体会立场改变带来的思考角度的变化,体会在不同行业,不同谈判内容下的变化。学生还可以进行不同的角色扮演,尝试着通过服装、造型的变化切身感受不同的文化风俗。还可以设置模拟各国不同的思维方式的情景,通过观看教学资料进行讨论;总结出不同国家的人的思维特点,再以小组方式进行模仿和模拟环境的演示。让学生扩大知识面,增强辩证思维的能力。

三、开展情景模拟教学方法的要求

针对国际商务谈判教学的特点,笔者对情景模拟教学方法进行了摸索,整理出了教学的基本要求。

1、硬件要求

为增加模拟的真实性需要能移动的桌椅板凳,最好能采用面对面的两排式的摆放方法。音频设备:包括话筒和扩音设备,话筒和扩音设备帮助参与谈判的主题提高发言的音量,并使得其他观摩的学生能听得清楚。多媒体设备,用来模拟场景和介绍相关的行业背景知识。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借用专门的会议室增加真实性。这些硬件设备是情景模拟教学方法的前提和保障,为达到真实的效果,增强模拟的真实性提供了物质保障。

2、模拟内容设置要求

情景模拟内容应该与教学内容相一致,并且具有连贯性。内容设置不宜过多,主要选取企业的小型谈判为主要内容,以价格,质量这样局部信息为主题。能够贴近学生生活,易于让学生接受,比如服装,玩具,数码产品等这些学生比较关注的领域。并要交代清楚谈判的背景,背景不宜过大过于复杂,以地方为背景,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消化吸收信息。设定好谈判双方的地位,公司经营情况,市场情况作为谈判准备资料。笔者在实践教学中喜欢以真实的公司作为谈判双方的背景资料,便于学生掌握公司资料和增加模拟的真实性。

3、分组要求

课程初期教师为学生进行分组,设置小组长,并把小组固定下来一直使用到课程结束。每个小组人数不宜过多 以6-8人为宜,这样可以培养团队精神和默契程度。并要求小组长发挥组长的作用,进行人员的分工和整合。教师还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分,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其意识到团队的存在。

4、对教师的要求

教师应该针对模拟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调整,并对模拟中的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内容进行点评。模拟过后也要进行总结,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情景模拟方法的目地也是通过模拟使得学生掌握谈判的技巧,及时的点评和总结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教师还应该严格要求学生,对每个学生的表现进行观察,发现有不合群的学生或者不愿意参与的学生应该及时和小组长沟通进行纠正,使得每一个同学都能全身心的参与其中,取得应有的教学效果。

教师除了严格要求学生还应该努力提高自身水平,努力为学生创造条件,与时俱进,及时掌握最新和学生最感兴趣的题目,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5、对学生的要求

情景模拟教学法对学生的要求比较高,要求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乐于参与并乐于思考;还要求学生运用大量的课余时间进行信息的收集整理。而很多学生已经习惯了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习惯了教师的讲述,一味的接受而不去思考和消化。不愿意自己动手动脑,缺乏能动性,这也是情景模拟教学的难点。

(1)积极主动,乐于尝试

学生不乐于参与的原因主要是对情景设置不熟悉,性格内向或者孤僻。这就需要老师鼓励学生参与,并要求小组长分配任务时应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和性格进行分配,注意难易程度的分配。还可以设置小奖品进行鼓励,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2)有一定的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学生资料收集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提供一部分资料和相关资料的网站,帮助学生找到相关信息。并教授一部分检索的知识和要点,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3)有正视问题不怕困难的能力

情景模拟前期,由于学生对这种教学方的不适应,可能造成学生的应付心理,出现理想化,片面化,偏激化的现象。需要教师的引导,也需要学生保持认真和执着的学习态度,能够正视问题,积极的解决问题。

6、模拟练习中增加体验环节内容的要求

组织学生体会国际文化的差异,尤其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体验方式:可观看部分欧洲谈判的资料片和国内企业的谈判资料片,组织学生进行观摩后的谈论与分析。如果学校中有外教和留学生,可邀请他们参加形成国际化的模拟练习。

总之,在国际商务谈判的教学中,理论教学和案例教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有明显的缺陷,那就是学生实践能力的欠缺。情景模拟教学方法能够很好的弥补这一缺陷,但是对学校的硬件和软件都有较高的要求,不同院校也应根据自身的资源和学生的特点进行调整和探索,才能不断提高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提高学校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刘园:国际商务谈判[M].首都经济贸易出版社,2006.

篇11

圆形餐桌颇受欢迎。因为可以坐更多人,而且大家可以面对面坐,一家之主的身份并不像西方长形餐桌上很清楚地通过他的座位而辨认。客人应该等候主人邀请才可坐下。主人必须注意不可叫客人坐在*近上菜的座位。此为一大忌。

必须等到所有人到齐才可以开始任何形式的进餐活动即使有人迟到也要等。一旦大家就位,主人家便可以做开场白了。进餐期间,主人必须承担一个主动积极的角色敦促客人尽情吃喝是完全合理的。

一张典型中式餐桌看上去相当空,在西方人眼中尤甚。每张座位前可见放在盘上的一只碗;右面是一组筷子与汤匙,分别放在各自的座上。在正式场合上,会出现餐巾,主要放在膝上。

在正式宴席上,菜式的吃法很像放映的幻灯片,每一次一道菜。令人惊讶的是,米饭不是与菜式同上,不过可以选择同吃。由于菜式各有特色,应该个别品尝,而且一次只从碗中吃一种,不是混合品尝。不可用盘子吃,只能用碗。骨头和壳类放在个别盘中。不干净的盘子必须经常用清洁盘子替换。

除了汤之外,席上一切食物都用筷子。可能会提供刀*,但身为中国人,最好用筷子。筷子是进餐的工具,因此千万不可玩弄筷子把它们当鼓槌是非常失礼的做法,更不可以用筷子向人指指点点或打手势示意。当然,绝对不可吸吮筷子或把筷子插在米饭中,这是大忌这正好像葬礼上的香烛,被认为是不吉利的。再有,不可用筷子在一碟菜里不停翻动,应该先用眼睛看准你想取的食物。当你用筷了去取一块食物时,尽量避免碰到其他食物。可能的话,用旁边的公筷和汤匙。吃完饭或取完食物后,将筷子放回筷子座。

一席中式餐饮如果没有茶便称不上正式了。为此,尽可能贮存不同品种的茶是明智的做法,确保最精明的品味也照顾到。有关茶的问题,应该注意几件关键的事。座位最近茶壶的人应该负责为其他人和自己斟茶斟茶的次序按照年岁,由最长者至最年青者,最后为自己斟。当人家为你斟茶时,礼节上应该用手指轻敲桌子,这样做是对斟茶者表示感谢和敬意。

用餐对于家居生活是头等大事,体现个人素质和品味

眼睛看准食物才能动筷子

斟茶的顺序很讲究,先长后幼,先女后男

设宴原因有喜有悲

中国人向来「以食为先,饮食除了是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亦是秉承传统习俗,聚首饭桌前大快朵颐。设宴的原因可以是庆贺,也可以是哀痛。每逢农历新年、结婚、中国节日如中秋节等,中国人便会一家老少聚首饭桌前共贺佳节;但另方面,若有人离世,丧家会在葬礼完成后设解慰酒,宴请出席葬礼的亲戚朋友,向他们表示谢意,可见中国人十分重视聚首饭桌前分享喜乐与悲哀。

灶君

中国人不单止十分尊重吃的艺术及礼仪,甚至会敬拜由火神衍生而来的灶君,他们认为灶君能保佑厨房避开火灾及各种不幸事件之发生,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各家都准备一顿美味佳肴祀奉灶君,包括一只完整的鸡、烧猪、多样蔬菜、饭等,以多谢灶君对他们过去一年的保佑。他们通常会把餐桌放置在灶居的面前,把佳肴放在桌上左方,供奉数个小时后才拿走食物。

吃的礼仪与迷信有何关系?

客人与传统的中国家庭同桌用饭,须尊重他们的文化、礼仪及习俗,用饭时注意不要触犯多样的禁忌,因为中国人认为饮食与个人命运几乎是息息相关的,用饭时犯了禁忌,便会惹来衰运。例如吃鱼,当吃完了一面鱼身,不要用筷子把整条鱼翻转至另一面,他们认为若翻鱼时弄破鱼身,便意味著渔船会翻沉,这是由于香港在开埠初期是一个渔港,渔民很关注船只的安全航行;此外,中国人从不会端上七碟菜肴用饭,因为葬礼后的解慰酒须有七碟菜肴;不可用筷子垂直插入碗饭的中央,因这样有点像在拜祭祖先;用饭后不可说我吃完饭了,这意谓自己已死去,不会再有机会吃饭,而应该说我吃饱了吃饭时避免筷子触碰饭碗而发出声音,这不单止是不礼貌,亦意味著「无饭吃;要培养吃光碗中饭的习惯,一粒饭也不可剩余在饭碗,否则将来的太太或丈夫是「痘皮脸的,亦不尊重辛劳耕种的农夫。这些迷信的饮食习俗流传至今,或多或少仍然成为中国人的饮食礼仪。

用餐俗例

在饭食方式方面,中国人与西方人有点不同,西方人喜欢各自品尝放在自己面前的食物,中国人则有一定的用饭规例,他们喜欢叫数碟佳肴,放在饭桌的中央位置,各人有一碗饭共同配?这数碟菜肴,饭吃完可再添;夹起的菜肴通常要先放在自己的饭碗中,直接把菜肴放入口是不礼貌的;依照惯例,客人出席正式或传统的晚餐,是不会吃光桌上的菜肴,以免令主人家误以为菜肴预备不足,因而感到尴尬。

餐桌摆设

日常饭食的摆设是在各座席摆上一个饭碗、一双筷子、一只汤匙、一碟调味酱,用饭后通常会给客人一条热毛巾,代替纸巾抹手及抹嘴巴。所有菜肴同时端上餐桌中央,各人用自己的筷子直接从各碟共享的菜肴夹取食物;汤水一大锅的端上,各人同饮一锅汤。客人用饭时绝对可以来一招「飞象过河,夹取放在远处的菜肴。由於中国人喜欢全体共享菜肴,他们的餐桌大多数是圆形或方形,而不是西方人多用的长形餐桌。

怎样叫一顿中式饭

先叫一个冷盘以刺激食欲,接著叫一锅清汤,热汤有助增加体温,喝过热汤后便开始品尝主菜,通常按照自己的口味叫主菜,但必要叫一碟十足辣味的菜肴,才算得上为一顿合宜的中式饭,以辣味菜肴配?清淡的白饭,使菜肴辣而温和,白饭淡而香浓;一顿饭的压轴食品是甜点,通常是甜汤,如红豆沙、芝麻糊等,亦有其他种类,如布丁、班戟、雪糕等,同样香甜可口。

吃的方式

要待热汤变凉一点而入口时又不失汤味,应用汤匙一小口抿出声的饮;至于吃饭,要提起饭碗贴着唇边,用筷子把饭粒推入口里,这是一个最容易的吃饭方法,亦表示喜欢吃那顿饭;若吃饭时不提起饭碗,即表示不满意饭桌上的菜肴。

宴会

中国人很少在日常用饭时喝酒,但酒在他们的盛宴上则担当重要的角色。在宴会开始时,主人家必先向客人祝酒,这时客人的饮酒兴致便油然而生,啤酒或汽水都可用来祝酒,要先为别人添酒或汽水,后为自己添加,才合乎礼仪,且要添至近乎满泻为止,以表示尊重对方及彼此友谊,而主人家要尽情灌醉客人,才算合乎礼仪。若你不想饮酒,应在宴会开始时便表明,以免出现尴尬的场面。

宴席结束

客人享用完最后一款菜肴时,宴席便正式结束,于是主人家的主角会站立起来,表示宴会到此结束,并会站立门口向每位客人说声晚安,之后跟酒楼经理结账,主人家的其他成员则送客人乘车,挥手道别并目送车子驶离开去。

菜肴

中式菜肴大多数不会只有一种材料,通常有其他伴菜或配料衬托主菜,以做出色香味俱全的菜肴,例如烹煮猪肉,会以爽脆的绿色蔬菜做伴菜,如芹菜或青椒,衬托粉红色、柔的猪肉。一顿饭不会只有一款菜肴,通常同时端上两款、甚至四款菜肴,且每款菜肴都要色香味俱全,端上次序则以菜肴的搭配为大前题,通常同类的菜肴会同时端上,不会前后分别端上,总之整顿饭都要讲求协调的搭配。

饮料

茶是中国人的日常饮料,汤是他们饭食时的最佳饮料,在特别的日子或场合上,中国人会饮葡萄酒或烈性酒,却不会饮水,这与西方人不同。中国茶是茶楼的主要饮料,虽然有其他饮料供应,但他们认为茶是最提神醒胃的饮料,尤其是吃了油腻的点心,茶有助洗去油腻。每桌都供应一个或两个茶壶,且可不断添饮,客人只需揭开茶壶盖并放在壶顶上,便有侍应前来添滚水;无论同席者的茶杯有多少茶,其中一位都可为别人斟茶,但记著要先为别人斟,最后为自己斟,这才合乎礼仪。茶楼备有不同种类的茶叶,客人可随个人喜好选择。

美国人用餐的戒条六条

其一、不允许进餐时发出声响。

其二、不允许替他人取菜。

其三、不允许吸烟。

其四、不允许向别人劝酒。

其五、不允许当众脱衣解带。

其六、不允许议论令人作呕之事。

中西方饮食文化之差异

中国与西方在饮食文化方面有不同之处,中国人比较喜欢大伙儿到茶楼,因可品尝更多款的点心及菜肴,虽然茶楼都备有二人饭桌,但大多数是供四位或以上食客用的饭桌。茶楼通常很噪吵,气氛不像西式餐厅浪漫,若二人吃饭,可考虑不选择去茶楼。

其它信息

中国餐桌上的礼仪归结以下几点:

第一.入座的礼仪.先请客人入座上席.在请长者入座客人旁依次入座,入座时要从椅子左边进入.入座后不要动筷子.更不要弄出什么响声来.也不要起身走动.如果有什么事要向主人打招呼.

第二,进餐时.先请客人.长着动筷子.夹菜时每次少一些.离自己远的菜就少吃一些.吃饭时不要出声音.喝汤时也不要出声响,喝汤用汤匙一小口一小口地喝.不宜把碗端到嘴边喝,汤太热时凉了以后再喝.不要一边吹一边喝.有的人吃饭喜欢用咀嚼食物.特别是使劲咀嚼脆食物,发出很清晰的声音来.这种做法是不合礼仪要求的.特别是和众人一起进餐时,就要尽量防止出现这种现象.

第三:进餐时不要打嗝,也不要出现其他声音,如果出现打喷嚏,肠鸣等不由自主的声响时,就要说一声真不好意思对不起;.请原凉.之内的话.以示歉意.

第四;如果要给客人或长辈布菜.最好用公筷.也可以把离客人或长辈远的菜肴送到他们跟前,按我们中华民族的习惯.菜是一个一个往上端的.如果同桌有领导,老人,客人的话.每当上来一个新菜时就请他们先动筷子.或着轮流请他们先动筷子.以表示对他们的重视.

第五:吃到鱼头,鱼刺,骨头等物时,不要往外面吐,也不要往地上扔.要慢慢用手拿到自己的碟子里,或放在紧靠自己餐桌边或放在事先准备好的纸上.

第六:要适时地抽空和左右的人聊几句风趣的话,以调和气氛.不要光着头吃饭,不管别人,也不要狼吞虎咽地大吃一顿,更不要贪杯.

篇12

《札记》中关于中华物产及其食俗的记载主要集中在第一卷第三章“的富饶及其物产”和该卷第七章“关于中国的某些习俗”。以上两章对中国日常生活的主副食品、果蔬以及中国茶俗和正式宴饮礼仪有较为全面的记录。通过整理利玛窦所记录的中国饮食名物(见表1),我们可以比较直观地感受到利玛窦传回西方的中国食物信息。因为利玛窦所见中国食物名物过于繁多(在书中,他多次重复表达这种看法),也因为利玛窦长时间生活在中国,故他对很多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粮食、蔬菜、豆类、水果、肉类和鱼类并没有详谈。人总是容易忽视太习以为常的事物。表1所择各种饮食名物在《札记》中都有明确记录。因为版本和转译的问题,《札记》所见中国食物知识在传播过程中有误译和漏译的情况。表1中所记“黍,稷”在加莱格尔英译本中为Barley和millet。⑥何高济译本据此转译为大麦和小米。⑦意大利文本中写作“MiglioPanico”,德礼贤译注为“黍,稷”。⑧黍,稷在中国农业史上指代的何种农作物一直是有争议的,但在当今主要指的是黍米(糜子、黄米)和稷米(小米、粟米)。利玛窦在此处只是在概述中国富饶的物产,列举了几种中国人的主粮而已,他自己并没有在认真区分两者。中译本还未译出意大利手稿中利玛窦所见的芭蕉(Paziao)和凤眼果。①而意大利手稿中所录boiobufari,②则在台湾刘俊余等译《利玛窦全集》中被正确译作“黄牛和水牛”。③(83)加莱格尔把其英译为Oxenandga-zelles是错误的。④在知识的演变过程中,人们甚至会对原作者的报道得出截然相反的认识。《札记》所说“除橄榄和杏仁外,欧洲所有已知的主要水果在中国也都生长”的观点,⑤就会让读者误以为利玛窦认为中国不产橄榄和杏仁。⑥首先,有研究者认为:“中译者把原本是‘坚果’改译为‘杏仁’,以致让人产生利玛窦认为中国没有杏仁的误解。利玛窦意大利原文中所指‘坚果’应该另有所指,由于背景资料有限,不清楚利玛窦所指为何物。但是,利玛窦在这里所指的坚果应该是一种欧洲有的而中国没有的坚果。”⑦其次,中译者将英译本所指“Olives”译为橄榄容易造成误解,使得读者会以为利玛窦竟然会说中国不产橄榄。我国种植橄榄至少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橄榄是中国南方植物,橄榄“生岭南及闽、广诸郡。

性畏寒,江浙难种”。⑧明人李时珍(1581-1593)《本草纲目》亦有《橄榄》词条记录中国橄榄之分布、种类与功效。⑨既是如此,长期活动在江浙区域的利玛窦怎么会说中国不产橄榄呢?经现代学者证明:因中译者把“油橄榄”(Olive)径直译作“橄榄”,瑏瑠于是两种不同的果树被混为一谈。瑏瑡从《札记》随后的记述中,也可以内证利玛窦此处所指橄榄为欧洲的油橄榄。利玛窦提及中国人榨油时说到:“中国人有好几种东西可以代替我们食用和点灯用的橄榄油。其中主要的一种是从芝麻榨取带香味的油。”瑏瑢橄榄油是意大利以及其他地中海国家常用的食用油,在西方食物烹饪中,具有重要作用。

1687年入华的法国“国王数学家”李明(LouisleComte,1665-1728)已经在其《中国近事报道》一书中非常明确地对中国橄榄和欧洲油橄榄进行了区分。瑏瑣利玛窦的记录亦有疏误之处。受观察范围以及生活空间的局限,利玛窦对于中国是否生产葡萄以及葡萄酒的认识就与实际情况不符。利玛窦认为中国“葡萄不大常见,即使有,质量也不很好”,中国人喜欢饮米酒。瑏瑤早在十三世纪,卢布鲁克(GuillaumedeRubruquis,约1215-1270)出访蒙古的时候就说过类似观点:“契丹国……饮料皆制自米。现今其人虽亦种植葡萄,然不以制酒也。”约翰•柯拉(JohndeCora)大约在1330年所著《大可汗国记》中也有类似的说法:“(契丹)国中不产油橄榄及葡萄酒。”瑏瑥但马可波罗(MarcoPolo,1254-1324)的记录却有所不同。他记载到,现今山西太原地区“种植不少最美之葡萄园,酿葡萄酒甚饶。契丹全境只有此地出产葡萄酒”。瑏瑦十六世纪末访问过中国的拉达也曾发现中国有“黑白葡萄”,但是“没有见葡萄酿的酒”,于是他断言:“我不信他们知道怎样用它酿酒。”①西方人(基本上都是基督徒)关心中国是否有葡萄以及是否酿造葡萄酒是传教事业的需要。对于基督徒来说,葡萄酒是圣餐中象征耶稣血液的圣食。面包象征基督的肉体。在做弥撒以及其他宗教性活动中,经常需要分发圣餐。事实上,中国有悠久的葡萄栽培史。葡萄在中国古籍中常写作蒲萄、蒲桃等。晚明时期,中国葡萄种类比较多。李时珍记载到:“白者名水晶葡萄,黑者名紫葡萄。有圆如珠者名草龙珠,有长似马乳者名马乳葡萄”;“太原、平阳皆作葡萄干,贷之四方。”②晚于利玛窦入华的曾德昭(AlvarodeSemedo,1585-1658)大约在1640年完成其名著《大中国志》。他在书中记载到“中国葡萄非常少,但是在陕西很多,还制成葡萄干”。③曾德昭也说山西有用葡萄酿酒。④曾德昭的说法既部分印证了利玛窦的记录,也更符合实际情况。利玛窦所记录中国土特产与他在华游历路线有关。由于利玛窦曾长期生活在中国东部沿海城市,后定居北京。他对生产在广东和中国南部的荔枝(Licie)、龙眼(longane)、柿子(Suzu)等中国有而西方无的水果特别感兴趣。以柿子为例,1556年访问过中国的葡萄牙人克路士GaspardaCruz,1520-1570)在《中国志》中记录到,中国“有一种无花果,成熟后不能吃,只能尝一两个,但在制成干脯后却非常好,并被输往印度”。⑤在克路士眼里,制成干货后的柿子是非常好的商品,还不能多吃。利玛窦等人印证了葡萄牙人对柿子的记载,利玛窦在书中就明确告诉读者,他就是从葡萄牙人那里了解到中国柿子的信息的。他说道:“还有一种水果叫做中国无花果(Chinesefig),很甜很好吃,葡萄牙人叫它Sucusina”,⑥即中国无花果。其中“Sucu”即意大利文的“Suzu”,而“Sina”意为“中国的”。有研究者认为《札记》中所述“这种特殊的水果只有制成干果后才能吃”⑦的说法跟前人克路士的说法比起来,是一种后退。⑧实际上,意大利文手稿中并没有这句话。曾德昭因系统论述了柿子的植物学性状、在华产地等情况,⑨被认为是欧洲人中第一个完整正确地向西方介绍了柿子的人。瑏瑠十七世纪中后期,入华耶稣会士卫匡国(MartinoMartini,1614-1661)在阿姆斯特丹出版的《中国新地图集》、安文思(Gabri-eldeMagalhaes,1609-1677)在巴黎出版的《中国新志》以及李明(LouisleComte,1665-1728)在巴黎出版的《中国近事报道》中,都有向西方报道中国柿子。

具有良好植物学、医学和绘画能力的波兰入华传教士卜弥格(MichelBoym,1612-1659)则在《中国植物志》(维也纳,1656)中首以绘图的方式向西方展现了中国柿子的图画形象。瑏瑢但卜弥格错误地把柿子称之为柿饼。利玛窦有关中国饮茶习俗的记录反映了明中后期中国饮茶风俗从末茶到叶茶的演变。大航海开始以前,欧洲人通过与陆路上的阿拉伯人,已经间接地接触到有关中国茶的信息。1559年,意大利威尼斯商人赖麦锡(GiovanniBattistaRamusio,1485-1557)所编《航海与旅行记》一书中,他转述了阿拉伯商人哈兹•(HajjiMahonmed)有关中国茶叶(Chiaicatai)的记述。瑏瑣这条资料被认为是欧洲人最早通过阿拉伯人获得有关中国茶叶信息的直接证据。①成书于十世纪的《中国印度见闻录》和十一世纪的《印度游记》等阿拉伯-伊斯兰文献中,都有记录茶(前者称之为“Sakh”,后者称之为“ga”)。②十五世纪早期成书的《沙哈鲁遣使中国记》的波斯文本中亦提及明代官府严查私自携带中国茶出关。③欧洲人从阿拉伯商人那里了解到的中国茶更多是一种极具商业价值的可食性中国药材。④而到了利玛窦入华时期,利玛窦不仅可以经常喝中国茶,他还可以敏锐地感受到当时明代社会饮茶风俗的变异。利玛窦说,日本人把茶叶“磨成粉末,然后放两三汤匙的粉末到一壶滚开的水里,喝这样冲出来的饮料”。这里展示的是日本人使用末茶法(即煮茶法或点茶法)饮茶。唐代陆羽(733-804)所著《茶经•六之饮》:“饮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者”,⑤其中末茶指的是鲜茶叶经蒸青、捣碎、烘干后的碎末茶。明人邱濬(1421-1495)所著《大学衍义补》亦载:“茶有末茶,有叶茶……唐宋用茶,皆为细末。……《元志》犹有末茶之说,今世惟闽广间用末茶。而叶茶之用,遍于中国,而外夷亦然,世不复知有末茶。”⑥利玛窦所记当时日本流行末茶法大约是在唐代传入日本,进而成为日本一以贯之的饮茶传统。与日本饮茶法不同的是,利玛窦记载到:“中国人则把干叶子放入一壶滚水,当叶子里精华被泡出来以后,就把叶子滤出,喝剩下的水。”这是叶茶之法,也称之为瀹饮法。叶茶之法采用的是冲泡而非唐宋时期的烹煮,冲泡指的是将茶叶投入沸水中,人饮其水。有趣的是,1575年访问过福建的西班牙人拉达(MartindeRada,1553-1578)在其《记大明的中国事情》中所记的饮茶之法,还是烹煮。他说:“这种饮料是一种略带苦味的草煮的,留一点末在水里,中国人吃末喝热水。”⑦同为外国人的拉达和利玛窦,他们对中国饮茶法从烹煮到冲泡的不同记载,正是反映了明中后期饮茶风俗变易的确证。万历时期沈德符(1578-1642)在《万历野获编》中对当时明人饮茶从煎点法到瀹饮法的变易,称为“开千古茗饮之宗”。而闽广地区地处偏远,茶风变易较缓,这也是为何拉达还可以在福建品尝到末茶,而利玛窦却只能发现日本人还是在使用煎点末茶之法。利玛窦之后,曾德昭在《大中国志》中也述及“将烘干的茶叶放入热水中,显出颜色、香味”,⑧再次印证了利玛窦所载晚明中国人已经普遍采用冲泡饮茶法的正确性。

二、利玛窦所见明代宴会礼仪

利玛窦还花了大量篇幅描述和总结中国的宴饮文化。⑨利玛窦书中所载中国宴会指的是明代中上层士宦间的交际性正式晚宴。利玛窦关注的重点是中国宴饮流程、宾客座次、室内环境、饮食礼仪与进食器具。利玛窦对中国人宴会上独特的饮食习惯以及繁复的礼仪记忆犹新。他注意到:中国人不仅喝热茶,连酒也是热饮。中国人吃饭不用刀叉,而是使用两根小棍(筷子)进食。与西方宴饮过程不同的是,中国宴会注重仪式和礼节。《明会典》卷七二《宴礼》就对明朝“大宴、中宴、常宴及小宴”礼仪进行了详细规定。①宾客的食桌数量以及宾客的座次均代表着与会者的身份和等级。利玛窦只是提到:“每个人都有一张单独的桌子,有时在单独一个客人面前把两张桌子并在一起。”②曾德昭则说得更加直白:“他们(中国人)用餐桌的数量去显示宴会的盛大。一般一桌四人,或一桌两人。但对于大人物来说,他们安排一人一张桌子,有时两张。”③利玛窦虽记载到中国人把坐北向南的位置留给最重要的贵宾,但却很少提及自己常是宴会的座上宾。如万历二十七年(1599),利玛窦受邀参加南京大理寺卿李汝祯所举办的一次宴会。利玛窦与来自南京大报恩寺主持雪浪洪恩(亦称三淮和尚,1545-1608)同被安排在坐北朝南的主客席位上。瞿汝夔(1548-1610)、李贽(1527-1602)、焦竑(1540-1620)等数十位知名文人雅士均有参加。④这次宴会还在当时社会上引发了一场有关耶佛理论间的知名论辩。足见明时文人宴会在社交生活中的重要性。利玛窦通过文字描述了明代的中国宴会,而明时入华的卜弥格则通过图像向西方世界呈现了明代的宴会形象。卜弥格在其手稿《中国地图集》“贵州”省图右侧附录了一幅完整的中国宴会(ConviviaSinarum)图像(见图1)。⑤图像中与宴者分餐而食,桌布垂落至地,这与利玛窦的描述一致。卜弥格在简短的拉丁文注释中,也同样提到了利玛窦提到过的中国人喜欢饮茶,用筷子吃饭等饮食习惯。卜弥格的“中国宴会图”可以作为利玛窦所见明代中国宴会形象的参考。利玛窦频繁参加中国宴会,很多在宴会场合留下的对话可在《天主实义》和《畴人十篇》中发现踪迹。通过宴饮聚会,利玛窦获得与中国官员、儒生乃至佛教徒对话的机会。

三、天主教斋素文化在中国的调适

如果利玛窦通过《札记》向西方传播了中国食物知识,那么利玛窦通过其中文著述,则把西方的基督教斋素思想传播到了中国。为区分天主教徒和佛教徒在斋素教义方面的不同,利玛窦通过撰述《天主实义》、《斋旨》①和《畸人十篇》等中文书稿来进行解释。利玛窦于万历三十一年(1603)刊行的《天主实义》书稿计有八篇,共上下两卷。利玛窦口述之《畸人十篇》共上下两卷,初刻于1608年。《斋旨》是《天主实义》第五篇论斋素一段的修正稿,也是《畸人十篇》中第六篇的初稿,成稿的年月当在《天主实义》之后,《畸人十篇》之前。”②《天主实义》全书采取晚明时期讲学盛行的语录体,全部以中士和西士问答的形式构成。在书中,利玛窦主要是利用佛教斋素戒杀理论和佛教六道轮回理论之间的矛盾以及天主教教义理论来证明佛教轮回六道、戒杀生之谬误,进而重点阐述了天主教斋素的宗旨在于正志。正志有三:一则通过“贬食减餐、取其淡素”以深悔赎罪;二则通过“节制私欲、淡饮薄食”以清心寡欲;三则通过斋素可以助人积善修德。

(一)“斋素三旨”的延续与发展利玛窦在《天主实义》中初步形成了有关天主教斋素三旨的观念。经过《斋旨》一稿对《天主实义》部分内容的修改,利玛窦不仅在《畸人十篇》中延续了《天主实义》有关基督教斋素理论的基本观点,还取得了发展。这里“延续”指的是利玛窦在《畸人十篇》中宣传的天主教徒斋素三旨与《天主实义》记载无异。“发展”指的是利玛窦在《畴人十篇》中通过中国儒家斋戒传统理论以排斥佛教“戒杀以斋素”的理论。入华耶稣会士传入西方天主教斋素理论之后,在中国又引起了怎样的反应呢?我们可以从利玛窦与李之藻(1565-1630)之间的对话找到线索。在北京期间,李之藻邀请利玛窦参加宴会。在宴会上,利玛窦除了蔬菜其他什么都不吃,李之藻询问原因。利玛窦向李之藻解释了基督教的斋素三旨。利玛窦说中国“自三代以前,佛教未入,悉不奉佛也,皆以太牢事上主,悉不戒杀牲也。……今所见士大夫遇郊社大典,咸断酒肉,出居官次。是则斋素之义,不由释氏始,不以杀牲故明矣”④。这次宴会上,利玛窦向中国文人介绍西方基督宗教斋戒教义的事件成为了《畸人十篇》第六篇的内容。利玛窦在文别强调中国历来有“以太牢事上主”,“郊社大典时,咸断酒肉”的儒家传统。而这些传统又皆与佛教无关。这样的“合儒”观点容易得到中国绝大多数儒生的支持。

(二)西方斋素知识在中国的传播利玛窦所著《天主实义》和《畸人十篇》均收入李之藻编印的大型丛书《天学初函》,极大地提高了利玛窦有关西方基督宗教斋戒思想在中国知识群体间的传播广度。收入《天学初函》之事亦记载在《畸人十篇》中:“李子读竟,曰:‘此实斋素真指,吾儒宜从焉。’乃谢而请录之。”⑤两书后又被《四库全书》收入子部杂类存目。李之藻“吾儒宜从”的表态以及利氏之书收入《天学初函》,皆表明利玛窦在华所传西方基督教斋素理论确确实实进入了中国。《天学初函》所收《畸人十篇》中载有“冷石生演《畸人十规》”一文,表达了勾吴人冷石生对利玛窦“斋素正旨非由戒杀”理论的诠释与接收。①利玛窦在与明代儒生交流时,通过儒家祭祀传统思想来驳斥他所理解的佛教斋戒教义,赢得了中国儒生的认同。利玛窦通过合乎儒家文化、而又驳斥佛教斋戒理论的方式,在中国传入了西方基督教斋素知识。据此,我们认为利玛窦通过刊印《天主实义》、《斋旨》和《畸人十篇》等中文著作传播西方基督教斋素文化是其在华传教适应策略的一个重要方面。

篇13

我国是“礼仪之邦”,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下一代的““知书识礼”教育。然而,近年来,不少90后学生在家中是小皇帝,过度受宠,渐渐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为所欲为,不懂礼节不讲谦让的坏习惯。他们中有的不尊敬师长,有的出言不逊,语言不文明,有的上车抢位置,礼让美德淡薄,有的不懂基本的礼貌、行为习惯极差... ...这些事看似虽小,但长此以往,必然会阻碍他们道德水准的提高。加强礼仪礼节教育,是提升和完善学生自身形象,搞好服务工作的必要前提和重要途径。

一. 关于礼仪礼节

礼仪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场所中,为表示相互尊重,敬意,友好,而约定俗成的,共同遵循的行为规范和交往程序。 礼节是人们在日常生活,特别是在交际场合中,相互问候,致意,祝愿,慰问以及给予必要协助与照料的约定俗成形式。

中国民族有五千年文明史,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中国人也以其彬彬有礼的风度而著称于世。礼仪礼节文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内容十分丰富。礼仪礼节所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几乎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中国古代的“礼”和“仪”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礼”是制度、规则和一种社会意识观念。“仪”是“礼”的具体表现形式,它是依据“礼”的规定和内容,形成的一套系统而完整的程序。 在中国古代,礼仪礼节是为了适应当时社会需要,从宗族制度,贵贱等级关系中衍生出来的,因而带有产生它的那个时代的特点及局限性。时至今日,现代的礼仪礼节与古代的礼仪礼节已有很大的差别,我们必须舍弃那些为剥削阶级服务的礼仪规范,着重选取对今天仍有积极、普遍意义的文明礼仪礼节传统,如尊老敬贤、礼貌待人、容仪有整等加以改造与传承。这对于修养良好个人素质,协调和谐人际关系,营造文明社会风气,提高旅游服务质量以及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非常现实的社会意义。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讲礼懂仪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优良传统。源远流长的礼仪礼节的文化是前人留给我们的一笔丰富的精神遗产。随着时代的进步,人际交往的日趋频繁和密切,作为交往的礼仪礼节也越显重要。注重礼仪礼节,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处理人际关系,用来对他人表达友谊和好感的符号。讲礼仪礼节可以使一个人变得有道德,有修养;讲礼仪礼节可以塑造一个良好的个人形象;讲礼仪礼节可以使你的事业成功;讲礼仪礼节可以使得社会更加安定。礼仪礼节是在社会交往中使用频率较高的日常礼节。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上,要想让别人尊重自己,首先要学会尊重别人。掌握规范的礼仪礼节,能为交往创造出和谐融洽的气氛,建立、保持、改善人际关系。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礼仪礼节能够调节人际关系,从一定意义上说,礼仪礼节是人际关系和谐发展的调节器。人们在交往时按礼仪礼节的规范去做,有助于加强人们之间互相尊重,建立友好合作的关系,缓和和避免不必要的矛盾和冲突。一般来说,人们受到尊重、礼遇、赞同和帮助就会产生吸引心理,形成友好关系,反之会产生敌对,抵触,反感,甚至憎恶的心理。 礼仪礼节具有很强的凝聚情感的作用。礼仪礼节的重要功能是对人际关系的调解。在现代生活中,人们的相互关系错综复杂,在平静中会突然发生冲突,甚至采取极端行为。礼仪礼节有利于促使冲突各方保持冷静,缓解已经激化的矛盾。如果人们都能够自觉主动地遵守礼仪规范,按照礼仪规范约束自己,就容易使人际间感情得以沟通,建立起相互尊重、彼此信任、友好合作的关系,进而有利于各种事业的发展。学好礼仪礼节的知识,从个人的角度来看,一是有助于提高人们的自身修养;二是有助于美化自身、美化生活;有助于促进人们的社会交往,改善人们的人际关系;还有助于净化社会风气。从单位的角度来说,可以塑造单位形象,提高顾客满意度和美誉度,并最终达到提升单位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 服务行业在礼仪礼节方面所存在的问题

(一)意识不到位

在当今的国际社会中,不论国家大小,不论种族差别,不论信仰不同,都追求一个共同点,就是民族的文明。因此,讲究礼节礼貌,对一个国家来说是—个文明进步的象征;对一个人来说,是衡量其修养程度、道德标准的砝码。作为展现社会文明窗口的服务行业.每个人都应自觉地讲究礼节礼貌,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的文明服务水平。 要想提高服务行业的礼仪礼节,就得仔细的分析所存在的问题,我首先提到的就是意识的提高。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礼仪礼节也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流行起来。比如生活中朋友同事一起吃饭的时候碰杯,有的人碰杯的时候就是随便碰碰就行了,不管那个杯子举的高低位置。而礼仪礼节却要求和自己的上级、自己的长辈或宾客碰杯的时候,要显示出自己的尊重,自己的杯口的要略低于他人的杯口。在大家中国的心目中可能觉得这是很小的事情,但却又是很应该注重的问题,这就说明旅游服务人员对礼仪礼节的认识还不够充分,意识还不到位。

(二)缺乏专业培养

随着现代的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作为服务行业的我们更是应该学好礼仪礼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间的竞争实质上是服务质量的竞争。服务行业作为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窗口”,懂礼仪礼节,使客人处处感到彬彬有礼、和蔼可亲,可以拉近宾客与服务人员的距离,提高企业的美誉度。但是有的餐饮企业的服务人员,当着客人的面相互抱怨、互相指责、埋怨老板,带着情绪工作,给顾客留下了很差的印象。本地一个开工典礼的现场剪彩,主席台的上的礼仪小姐,个子高、矮、胖、瘦不论,有的头发批着,有的走路低着头,有的甚至两腿分开站立... ...所以这些均说明,她们缺乏礼仪礼节方面的专业培养。

三. 如何解决所存在的问题

(一)加强礼仪知识教育

时代在进步,人们的意识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对于礼仪礼节方面的意识人们也在不断的改变看法。人们只有不断的把礼仪礼节方面的知识提高,这样可以提高自己的修养程度,在众人面前才能有一个良好形象。比如说,在一次聚会上,一个人停下来跟你说话。你认出了他的面孔,却想不起他的名字。最好的办法是坦白地承认你的失忆。“我的脑袋记不起来了,再说一遍你的名字好吗?”当你使用“再”这个词时,听起来就好像它真的被你忘掉了一样。例如,“你的名字就在我嘴边打转。再把它说一遍好吗?”通过这几句简简单单的话,你承担了责任,但没有作过多的道歉。不要说:“我很抱歉把你的名字给忘了。”这样听起来好像对方的名字不够重要,不值得你一开始就把它记住。或许你看到某个你觉得面熟的人,而对方看着你时脸上也一样带着“我在哪儿见过你”的表情。同样,只要承认事实就可以了。“我知道我们最近见过面,我肯定认识你,不过我不擅长记人的名字。”然后进行自我介绍。这会促使对方说出他(或她)的名字。只有自己平时多了解一些关于这方面的知识,那么就不会在外人面前显得很尴尬了。

(二)发挥现代礼仪的服务功能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