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农业科普基地规划

农业科普基地规划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0 17:15:1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农业科普基地规划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农业科普基地规划

篇1

中图分类号:N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0-0136-02

一、科普与科普资源的含义

科普,简单的说就是科学技术普及,即科学知识和技术通过某种途径由客体(科普资源、场馆和基地)达到主体(社会公众)的整个过程及围绕这个过程所涉及到的所有条件和因素。科普活动的核心要素包括三个方面:科普资源、科普媒介和手段、科普对象。科普资源,通俗地讲,就是对于社会公众而言,具有教育、培训、文化和休闲功能的科学知识、现象和技术本身及其经人类应用变化后的其他表现形式。

二、科普资源的类型及分布

(一)科普资源的分类

1.按科普资源所包含的科学知识和技术领域分类。包括天文知识与地理科学、地球与环境科学、航空航天技术、生命科学与技术、海洋科学与技术、农业科学与技术、工业生产工艺流程、工程技术、军事科学与技术、计算科学及自动化、信息科学与技术、建筑科学与技术、医学等十余类。

2.按照科普资源所依托的物质载体或现象分类。包括科普宣传与教育材料(书籍、影像制品、宣传画册、多媒体、实物模型)、古代科技遗址、各种自然现象与过程、工业设备装置、工业生产工艺流程及制成品、农业生产过程、家庭与日用品、城镇建筑与景观、科研设备与装置、生物体与生命现象、医学原理与过程,等等。

3.按社会对科普资源管理的行业属性分类。包括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生产企业、农业、文物考古、社会公益事业、教育设施、交通运输、医疗卫生行业、旅游业,等等。

(二)典型案例――广州市地理科普资源分布

1.地球地质地貌类。如:广州市北回归线科学公园、华南师范大学天文观测站、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广州天河航天奇观(国家级科普基地)、广州大学抗震实验室、各个青少年宫等对外进行的科普内容;广州市社区每年开展的“世界地球日”、“防震减灾”等系列活动所宣传的内容,等等。

2.气象气候类。如:广州气象卫星地面站(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南方自然博物园、各级各类学校内建立的天文气象观测站等所开展的南方气候知识介绍;广州市民收看电视台每天播放的天气预报与气象专题节目;广州市社区每年开展的“世界气象日”系列活动所宣传的内容,等等。

3.水文、海洋类。如:广州海洋馆、广州南沙科学展览馆、各个青少年宫、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南方自然博物园等科普场馆所开展的有关水文、海洋知识宣传普及;广州市各区、市社区平时经常开展的包括“世界水环境日”在内的一系列水文、水环境和海洋知识的宣传普及活动;电视与多媒体、报刊杂志、广告等大众传媒宣传的大量关于水文和海洋知识,等等。

4.森林、植物类。如:中科院华南植物园(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流溪河国家森林公园、南方自然博物园、白云山风景区、瀛洲生态公园等一大批森林公园、植物园、自然风景区对广大市民和游客进行的森林和植物知识普及;市内社区和有关组织经常开展的关于森林和植物知识讲座;各种报刊杂志及新闻媒体所宣传介绍的森林和植物知识,等等。

5.生物与环境类。如:电视、报刊杂志、新闻媒体介绍的大量的生物与环境方面的知识;青少年宫、动物园、公园、博物园(如广州动物园、番禺香江野生动物园、中山大学生物博物馆(省级科普基地)、广东树木公园、广州南沙科学展览馆(国家级科普基地)、南方自然博物园及各级各类学校内设的科普园地开展的生物与环境知识科普活动;城市社区平常开展的有关“世界环境日”、“人与生物”等宣传活动,等等

6.生态与环境类。如:各级各类学校和青少年活动中心经常开展的课外生态与环境保护教育宣传活动;社区组织平日开展的类似“世界环境日”、“爱我广州环保大行动”等宣传纪念活动的各种关于生态与环境保护知识;大众传播媒介日常介绍的大量关于环境保护与生态方面的知识;包括省、市博物馆、白云山风景区、广州绿田野生态教育中心、南方自然博物园、瀛洲生态公园等在内的一大批科普、旅游场所包含的生态与环境保护知识,等等。

7.农业生产与农作物类。如:电视媒体与城市社区开展的关于农业生产与农作物知识宣传普及活动(如宣传“世界粮食日”);市域内各级各类农业生产基地(如广东省现代农业科普基地(国家级科普基地)、广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广州立帜实业有限公司粤旺农庄、广州绿田野生态教育中心、广州水果世界、广州花卉博览园、广州市中学生劳动技术学校)开展的农业生产与农作物知识普及教育活动;市域范围内有关机构举办的关于农业生产方面的讲座、专家指导,等等。

8.其他方面的地理类。如:城市交通规划与管理、城市规划、建筑与景观、工业生产工艺流程与装备、人口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疾病分布与预防控制、城市文化与旅游开发、生产事故分布与安全管理、犯罪分布与社会治安,等等。

三、科普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

科普内容的普及性:“科学技术普及”是指用公众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广泛传播科学技术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的活动。科普内容要着眼于“普”字,向广大干部群众宣传和普及自然知识、社会人文知识的基本常识,宣传和普及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科技知识,推广普及先进的科技成果,帮助群众了解科学精神的内涵,学会用科学的方法认识、改造世界。

受众对象的广泛性:科普受众对象包括社会各个年龄、职业、文化层次和各个地区的人,包括城乡居民、政府公务员、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各级各类学校在校生等,可以说是面向全体国民。

科普形式的开放性与灵活性:科普的形式灵活多样、不拘一格。静态展示(图书、报刊、宣传画册、墙报、实物)、动态演播(广播、影视、信息网络、宣传演讲)、室内室外、家庭和科普场馆等都是开展科普的有效形式,具有覆盖面广、时效性强、信息量大、形象直观的特点;讲座、演出、讨论、竞赛、参观、考察、会议、展览、制作、旅游、夏(冬)令营等都是进行科普的灵活方式。

科普目标的适应性和实效性:科普的目标是要针对不同人群,因地制宜、区别对待,从内容到形式都要有所侧重,有所不同。不断增强针对性,力求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有机结合。最终目的是收到实际效果,即提高被普及对象的科学知识储备量、帮助公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发展观,培养科学理性的思维习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科学方法,全面提高公众的科学素质。

科普工作支持系统的复杂性:科普由于其内容包罗万象,因而涉及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和各行各业。没有这些部门行业的通力合作,没有庞大的社会支持系统,科普工作就难以顺利开展。科普活动对全社会的各种资源起着整合、组织、协调作用,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

四、科普工作的形式

科普是一项针对全体国民的系统社会工程,实际中,针对不同的人群开展的科普形式和实施手段有较大差异。科普工作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面向青少年的科普形式。青少年的科普应采取基地、社区、学校、野外和家庭一体化的模式,通过丰富多彩的宣传、讲座、参观、考察、制作、竞赛、阅读、讨论等形式向青少年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培养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和创造能力,帮助青少年树立科学的世界观、自然观、资源观、环境观、经济观、发展观、人口观。重点应放在参观考察、阅读学习和动手制作方面,应重视科普园地(基地)的建设。

2.面向国家公职人员的科普形式。国家公职人员的科普形式以继续教育和科技讲座为主,充分发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成人教育学院的主渠道作用。通过学习、参观、考察、讲座、多媒体等方式,围绕可持续发展、工农业生产、经济布局、科技创新、城乡建设等内容开展。使各级各类公务员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和科学原理,能运用现代科学思维和决策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科学决策水平和科学管理水平。

3.面向城市居民的科普形式。城市居民(指实际生活在城市中的所有居民)的科普要纳入城市社区工作的统一规划,结合城市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充分利用街道和社区的科技、教育、宣传、文化、旅游等资源,把科普工作广泛渗透到社区及街道的各种社会化服务网络中。

4.面向农村及农民的科普形式。农村科普必须紧紧围绕现代农业及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要结合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实践,大力向广大农村干部群众传播和推广农业生产技术、农业气象与灾害防治、农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化布局、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农村环境整治与保护、村镇布局规划与管理等知识。

5.企事业单位员工的科普。企事业单位员工(包括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的科普要与职工岗位培训、生产技术创新、产品宣传促销、企业文化建设结合起来。

五、结语

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部分领导和群众在年轻的时候缺乏系统的科学知识的学习和提高,他们的科学知识和科学素养并不高。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这些干部和群众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新世纪,中国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与建设“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这些都包涵着深邃的科学原理和知识。在建设创新性国家的实践中,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是根本之举,全社会一定要形成尊重知识、崇尚科学、学习技术的风气,当务之急是要用科学的观念和知识来武装人们的头脑,在全社会大力进行科普活动。我们要把科普工作当做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来抓,使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2

1、通过建立科普示范基地,以点带面,推广普及实用新技术。在康城生态循环基地、马铃薯基地、村大葱基地、花卉基地的基础上,根据我镇产业特点,新建1-2个融科技成果新技术新项目、实验示范、推广普及于一体的科普基地。

2、按照镇特色优质产业的需要,新建农业技术协会2个以上。争取国家扶持补助资金,兴多项产业,活经济,富群众。在张园草莓观光采摘园的基础上,再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1处、在“古滕缘”蔬菜品牌的基础上,再创立绿色有机无公害品牌3-5个。

3、广泛应用农业新技术,下半年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不少于5项。

4、通过招商的方式引进1-2个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

二、建立巩固科普网络,完善科普设施

1、全镇设83个科普宣传点,每个点配3-5名专职科普宣传员,形成一个覆盖全镇的科普宣传网络。

2、与农技站、经管站、民政科等单位搞好配合,镇主要产业都要成立相应的农业技术协会,用以引导产业发展。

3、组织成立不少于50人的科普志愿者队伍开展科普活动。

4、保持固定的办公场所、组织机构,健全的规章制度,丰富的科技资料,齐全的档案材料,简洁实用的科普宣传栏。做到科普工作制度化,科普队伍专业化,科普活动经常化,最终实现我镇各项事业产业化。

三、加大科普宣传力度,大力普及科学思想,科学知识,科学技术,大力提高老科技工作者建言献策能力及建立良好献策渠道,大幅提高群众科学文化素质,全面实施科技兴镇战略。真正实现市委市政府提出的镇街富强、村居富足、群众富裕的目标。

1、村村都要设立“科普宣传栏”这一常规的、主要的宣传载体。宣传栏内容定期更新,要求始终处于良好的使用状态且发挥实效。

篇3

在县科协的牵头和大力的支持下,这些受表彰企业、单位和个积极参予了科普服务平台的建设工作。一是在县涉农、涉科部门及协会中抽调、聘请二十余名食用菌、茶叶等专业技术人员组成“县农业专家服务团”,面向全县广大农村,根据农民技术需求常年提供“菜单式”科技服务。二是充分发挥和利用骨干会员的技术优势和县乡(镇)农技部门的技术人才优势,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科技服务网络,做到县有农业科技服务中心、乡镇有农业科技服务站、重点村有农业技术服务组,为我县特色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三是结合农村科技信息化示范县创建工作,加强整合我县有关涉农涉科网络资源,开发科技服务网络平台,为此县科协配备了7台电脑,开通了宽带网络,与县科技局、县农委、相关部门、农技协、合作社、龙头企业及省内外的相关网站实行了链接,可全天候的向广大农民提供便捷、高效、实时的特色农业产业科技与市场信息服务。

二、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科技培训活动

三年来,县科协带领这些科普带头人、农技协、示范基地围绕农民科技需求,紧紧抓住“技术培训”这根主线,充分用足用好三个科普平台资源,开展一系列科技培训工作。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以及科普画廊、科技活动周、科普日开展大型科技宣传活动60余次,开展科技咨询260余次,受益群众达6000人次;先后聘请省内外专家教授22人次、组织专家服务团180余人次,深入村组、田间地头,采取理论授课和科技示范基地示范展示等形式,多批次对广大会员及其周边农民开展各类农业技术培训310次,共40000人次,累计发放科普图书3200册、相关技术资料3000册。同时,扶持建立了20个不同栽培模式、不同技术、不同品种的科技示范基地和200个科技示范户,并注重利用科技示范户的榜样作用,对周围的群众进行“传、帮、带”,充分发挥科技示范户“以点带片、以片带面”的辐射效应,引导示范,做给农民看、教会农民干。由于教与学相得益彰,大大激励了广大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热情。

三、实施科技特派员基层创业行动

围绕食用菌、茶叶、畜牧等特色产业发展需求,由县科技局、县科协牵头实施“县科技特派员基层创业行动”,选派39名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科技特派员进驻到特色产业聚集度高的乡镇、村、龙头企业、农技协会,开展技术培训、技术咨询,积极引进新品种、新技术,转化、推广新成果,推动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显著的经济与社会效益。据统计,三年来有2000多户农民直接参与了创业项目,吸纳劳动力3000余人,辐射带动农户近3600多户,推广先进实用技术22项,引进新品种18个,开展各类科技培训24场次,培训农民3920人次,发放科普资料4000份,创业行动产生的经济效益达5亿多元。

四、建立了一批特色农业科技示范基地

依托“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的实施,扩建、新建了一批特色农业产业基地:一是依托县食用菌产业协会,等县市菌业龙头企业共新建、扩建良种繁育基地6000㎡,年菌种繁育能力达到一级菌种(母种)4000支、二级菌种(原种)10万瓶(袋)、三级菌种(栽培种)280万袋,既填补了我县食用菌一级菌种(母种)生产的空白,又可在本土繁育母种的情况下从源头上确保菌种的质量提高和适应性增强,可满足全县年栽培2亿袋食用菌生产规模对菌种的需求,食用菌菌种的繁育体系趋于科学、合理、完善。其中,兴农菌业公司还依托项目实施契机建成了1600㎡规范化、标准化、工厂化周年生产基地并已投入运营,该基地满负荷生产年规模可达200万袋,年产鲜菇将达到700吨,产值将达到350万元。此工厂化周年生产基地的建成投产填补了我市的空白,也有力地推进了我县食用菌产业集约化、工厂化、现代化进程。二是依托县茶树良种繁殖示范场科普基地,茶树良种示范场累计投入70多万元创建标准化茶园,建成面积1200亩,主要茶树品种有舒茶早、龙井长叶、福鼎大毫等,通过改善茶园环境、引进优良珍贵的无性良种进行改植工程、推广应用高产生态栽培新技术等措施,实现了无公害化、标准化生产、加工和管理,每亩产值达6500元,亩纯利润达3200元,收益比普通茶园高出30%以上。三是依托全国科普带头人、驻场科技特派员的技术指导,洋湖镇天野特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建成了500亩标准化皖南特种野猪养殖基地,基地拥有完善的标准化猪舍、种、仔猪繁育、饲料加工、冻库、办公室、宿舍等生产、生活、科研设施。2012年,该基地积极开展野猪的生态高效循环标准化养殖技术模式及特种野猪繁育等技术研究,在特种野猪的人工繁育技术方面取得了较大突破,已经申请专利10多项,制定了特种野猪养殖技术企业标准、特种野猪养殖技术操作规程。

篇4

Meng Na

(Excellence Property Group Limited Shanghai Branch,Shanghai 200240)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demonstration park, the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of those parks need relevant principles and theories for guidance. Based on this, this paper summed up the features of such parks, and put forward the basic principles and specific contents for the parks' planning and design.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planning and design methods have a direct guidance on the long-term and stable development of the parks.

Key words: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demonstration park; concept and features; planning and design principles; planning and design contents

近年?恚?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程的加快和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在全国各地已成方兴未艾之势,在此形势下,如何按照科学的理念进行规划设计,以促进农业生态园走上功能充分发挥的健康规范发展之路,是值得探求的一个重大问题[1]。

1 农业科技示范园的基本内涵

1.1 基本概念

农业科技示范园是以农业生产、技术示范及教育培训为产业,研发并推广现代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及新设施,从而形成农业高新技术的生产、开发、示范基地[2]。它是集农产品生产、农业高新技术的展示示范、农业技术示范与教育培训及休闲娱乐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农业园区。

1.2 一般特征

依据有关学者的观点,如刘钻石[3]、苗志艳等对农业科技示范园特征的描述及分析,农业科技示范园园应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特征:

1.2.1 高科技性。农业科技示范园注重农业高新科技的研发、引进及推广;积极运用信息化栽培、雨水收集、低碳能源技术等多样化新型农业高新技术,努力为园区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

1.2.2 创新性。农业科技示范园响应国家创新的政策,注重研发并推广使用创新科学技术,吸收引进具有创新性的农业科学技术,增强企业创汇能力[4]。

1.2.3 多效益性。农业科技示范园的规划与建设应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并兼顾生态效益、文化效益等方面,进而使园区能够健康、长久、持续发展下去。

1.2.4 多功能性。农业科技示范园是一种集多种功能与一体的新型农业园区,其基本功能包括农业生产、技术示范、技术研发推广、展示教育、休闲娱乐等方面。

2 农业科技示范园的规划设计

2.1 规划设计原则

2.1.1 科技先行。引进并推广先进农业科技成果,引进并推广农业新品种和新技术,以科技为先导,建立和完善高效循环的园区产业链,促进园区主导产业的发展,促进示范项目的引进及开发,提高园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2.1.2 以人为本。农业科技示范园的规划设计应关注人的活动需求,从园区生产者的生产活动、工作者的日常活动到游客的观光休闲活动,在充分考虑这些活动能得以有序开展进行的基础之上,对园区的功能分区、景观节点及游览线路等内容进行合理地规划。

2.1.3 因地制宜。因地制宜,即根据基地的详细情况,采取合理措施,包括园区本身以及园区周边区域的资源条件等,如当地水资源、土地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农业信息、农业科技、农耕生态文化、农业设施等各个方面。在规划设计中,应充分挖掘本土优势及特色资源,充分发挥其资源优势,促使园区达到与众不同。

2.1.4 统筹发展。农业科技示范园的规划设计应进行可持续规划,兼顾近期与远期利益,综合发展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尤其兼顾考虑园区发展的生态效益及文化效益,从而发挥园区的综合作用。

2.2 规划前期分析

2.2.1 背景条件。近些年,国家政府对农业高度重视,农业科技示范园的建设与发展也受到政府相关政策的影响和推动,国家农业部在“十二五”规划中指出,要充分发挥科技在农业发展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因此,农业科技示范园的规划设计应深入分析园区所在政府相应的政策方针,对园区的建设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2.2.2 基地资源。农业科技示范园的规划设计,应全方面收集园区及其周边区域的农业资源,分析其优势资源及劣势资源,充分挖掘其特色资源,规避其劣势资源,可利用SWOT分析法进行归纳总结,从而更好地对园区进行产业定位,进而形成与众不同的具有竞争力的农业园区。

2.2.3 基地现状。农业科技示范园的基地现状,指的是其农业及相关联的现状条件,包括:园区与城区的位置关系,原有用地状况,园区地块水资源、土地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等方面的资料,园区所在地未来发展情况等方面,深入分析并进行合理规划改造,以期指导园区稳健持续发展下去。

2.3 规划设计具体内容

2.3.1 功能分区设计。根据农业科技示范园的功能特征,可将园区分为农业生产区、科技示范区、娱乐休闲区及管理服务区,各区的规划内容各有相应的侧重,并始终以“科技示范性”为主题。

第一,农业生产区:该区域是开展农业生产活动的区域,一般选择地形、气候、土壤条件较好并方便排水及灌溉的区域,一般应远离园区的出入口、规划在园区的外围。与一般农业园相比,农业科技示范园更注重新型农业品种的研发、生产及推广,农业生产区主要包括农业种植区及农业养殖区。其中,农业种植区又可分为露地栽培区及设施栽培区。露地栽培区一般种植时令植物,注重作物间的轮作及间作种植,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提高园区的经济效益。设施栽培区常选用温室大棚进行规模化集中生产,并采用现代化、智能化温室设施管控措施。农业养殖区包括畜禽养殖区及水产养殖区,对园区有一定的污染,应规划在娱乐休闲区的边角地段和下风方向,并进行适当地隔离,远离游客的活动范围。

第二,科技示范区:该区域是新品种新技术生产示范、农业科普示范及农业科学研究的区域,一般选择地势平坦、交通便利、土壤肥沃、光照水分较为充裕的区域,可规划与农业生产区较近,可有效利用?r业生产区的农业设施资源等;该区域的示范性项目可考虑规划在游客的主要游览线路周边,便于吸引游客进行参观学习,并能体现园区的科技示范主题。科技示范区主要包括科技研发区、科技展示区和科普教育区。科技研发区是进行农业高新品种、农业技术研发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区域,为农业科技示范园必不可少的场所。科技展示区展示农业科技、科技示范农业品种及立体栽培、循环灌溉等先进农业技术。科普教育区常设有农业知识长廊、科普厅等,展示农业新品种及新技术,对游客进行科普教育。

第三,娱乐休闲区:该区域是开展观光休闲活动的区域,是作为景区或景点最为丰富、最具乐趣的区域,一般较能吸引较多游客,因此常规划在靠近园区出入口,选择地形多变、景观层次多样化的区域,需要规划足够的广场及相关配套设施。娱乐休闲区主要包括陆地活动区和水上活动区。陆地活动区,常建设小木屋、休闲竹楼等具有古朴农业风格的景观建筑,可充分利用农业新品种如葡萄等攀援植物,形成纳凉赏景的休闲空间。水上活动区围绕景观用水规划,可考虑开发水上垂钓、水上捕捞、水上划船等休闲项目。

第四,管理服务区:该区域是园区管理及提供服务的区域,并能为游客提供餐饮、购物、住宿等入园活动活动的区域,规划时应考虑该区域与园区主干道有方便的联系。管理服务区主要包括配套服务区及办公展销区。配套服务区为游客提供游览、餐饮及住宿等服务,可考虑建设服务站、餐厅、住宿点。办公展销区包括园区工作人员日常办公、园区农产品的展示与销售,一般规划在园区的主入口附近。

2.3.2 绿化设计。本文研究的农业科技示范园的绿化设计,指的是园区园林绿化植物规划,不包括园区农作物的规划。规划时在满足植物布局规划美观的基础上,应以不影响农业设施功能为前提。园区绿化设计应与各区的农业作物保持协调统一,不同的功能分区其绿化的布局与种类选择也不尽相同。

第一,农业生产区:农业作物生产区、温室大棚周边及生产道路两侧不宜种植高大乔木,以不影响农业作物的生长为前提,一般考虑选择种植小乔木和低矮耐成活花灌木,再合理搭配种植地被草花植物,以形成丰富的“上木-中木-下木”景观效果,在保证其绿化美观效果的基础之上,所选植物所需养分应不与农作物所需养分进行竞争。

第二,科技示范区:该区域的绿化树种选择相对于农业生产区应更加多样化,综合考虑色彩化、香味化和美观化,考虑与农作物及农业设施的搭配,烘托农业设施的科技先进性,共同展示其科技性、趣味性及观赏性以吸引游客,并兼顾对园区绿化季相变化的考虑。

第三。娱乐休闲区:该区域的绿化规划可根据园区的主题,打造出不同意境的绿化景观效果。在游人活动较多的区域,需规划一定的开敞空间以保证游客有充足的活动空间,可考虑规划开阔的草坪,周围种植高大乔木以形成林荫效果。另外,该区域可考虑营建不同造型的花、果、菜和大花篮景观,从而展示园区的景观丰富度。

第四,管理服务区:该区域绿化设计较为多样化,既可以种植高大乔木并结合花灌木地被植物形成层次丰富多样化的景观效果,也可考虑种植较为低矮的小乔木并搭配彩叶树种,以形成季相变化丰富的绿化景观效果。对于后勤管理,其周围可种植高大乔木进行遮挡。

2.3.3 道路设计及水体设计。农业科技示范园的道路系统是连接园区各个功能分区的纽带,规划时应充分结合基地原有道路状况,有效与自然地形、地势高差相结合,以达到用地的合理规划布局。园区的道路系统不仅担负着景观序列的组织作用,还能突出园区的生态功能,如廊道效应。同时,还应考虑将园区的示范项目有效进行串联,便于游客的参观。农业科技示范园的水体设计可以分为生产用水体系设计及景观用水体系设计。生产用水,包括水渠、水沟,结合原有地形进行开挖和改造。景观用水,多为水池、河湖,周边可开发一定区域的垂钓区。农业生产区附近水系设计以满足农业生产主要功能,同时可兼顾水系的景观效果应兼顾生产及景观功能;娱乐休闲区可仅仅考虑规划景观用水。农业科技示范园的整个水体规划设计需充分利用园区原有水体状况,并将园区的示范项目有效结合进行合理布局和改造。

2.3.4 景观游憩设计。农业科技示范园的游憩规划设计主要包括游憩项目、游憩服务设施及游览线路的规划设计,与一般农业风景园的游憩规划设计比较相似,但各个项目更加突出于园区农业的“科技示范”主题。游憩项目的设置加重农业科普教育类项目的开发与利用,可以考虑规划建设农业科普展示长廊、农业技术培训教室等场所,开展农业科技的讲解与推广、传统农业文化的普及农事工具的识别,也可以考虑开发采摘、种植浇水、施肥等农业活动体验项目,从而实现游憩空间与科技示范有效组合与渗透。游憩服务设施主要包括游览设施、餐饮设施、购物设施、住宿设施、管理设施及宣传设施,规划时其具体设施项目可参阅下表1所示。

篇5

国外研学旅行具有起步早,教育体系相对成熟,主要侧重旅行动机、旅行影响、旅行态度以及过程的客观描述和总结、商旅化气息明显等特征。而国内研学旅行处于初级阶段,研究较松散,以描述性研究为主;侧重于基础理论、课程化构建、基地建设、研学机构服务、实施满意度调查和评价机制等方面[1]。2013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提出“逐步推行中小学研学旅行”[2];2014年,国务院31号文提出要积极开展研学旅行,建立一批研学旅行基地并逐步完善接待体系;2016年11月,教育部等11个部门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并将之置于落实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战略新高度[3]。2018年10月,广东省教育厅等12部门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实施意见》,研学旅行将成为广东中小学校必修课,并于当年11月1日正式实施。自此研学旅行以行走学习的模式,在学校、研学机构、研学基地间,以立德树人、培养人才为根本目的正式开展。农业科技研学作为研学旅行的一个分支,与其他学科的科技研学具有共性,现阶段从产品设计、运行机制、实施策略、案例研究等方面均有研究[4-8]。但是由于农业是人类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是支撑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与进步的保证;特别是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从小生活在城市的青少年学生远离农业,缺乏对农业、农村、农民的了解,针对青少年开展农业科技研学实践活动,更加迫切与必要。农业科技研学具备的特点、应遵循的原则、研学体系构建、存在的问题、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其他学科科技研学同样存在。本文通过对青少年农业科技研学各方面进行探索与思考,以期探索一条青少年农业科技研学创新模式,同时为其他学科的科技研学提供参考。

1农业科技研学的特点

农业科技研学是指以农业科普园为校外活动地点,以农业科学知识、农耕历史文化、生态环保理念、动手设计、农事体验等为主题元素,融合农业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农业生态环境及乡村民俗文化等资源,以通俗易懂和趣味参与的方式普及现代农业、自然科学和生态环境知识。科普受众涵盖中小学生、青少年学生及亲子游家庭。通过“农业科普教育+研学基地课程设计”等寓教于乐的模式,向青少年学生传播现代农业知识,让青少年学生从小了解农业,树立从事农业、服务农村的志向。

2农业科技研学应遵循的原则

农业科技研学活动能够让青少年学生拓展视野、丰富知识,加深与自然和农业的亲近感,提升中小学生的自理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需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2.1教育性原则

研学旅行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9],教育性原则必须排在首位,兼顾系统性、知识性、科学性和趣味性。结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身心特点、接受能力和实际需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避免“只游不学”或者“只学不游”的现象。服从自然法则,归于自然教育,以学习者天性开发为宗旨,因材施教,让研学受众在丰富人生阅历的同时,感受生命的意义与成长的乐趣。

2.2实践性原则

研学是目的,旅行是载体[10],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农业研学活动,来实现农业研学综合育人的目的。坚持实践性原则,在课程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充分促进学生知与行、手与脑、书本和生活的实践联系,与学校单纯理论学习方式区别开来。农业研学要打破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根据地域优势,倾向于自然环境、生活领域的延伸,加强与自然、社会及生活的联系。如广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农业科技研学基地向中小学生推出了“两米阳台栽种未来”都市菜园研学课程,内容包含了蔬菜与生活主题讲座、环保栽培基质配制、阳台蔬菜种植体验、水肥管理、病虫害绿色防治技术体验、蔬果加工、蔬菜主题烹饪等环节,不仅仅让学生学到阳台蔬菜种养技术,更让学生们通过实践性活动,能够学习到蔬菜与日常生活、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

2.3促进融合性原则

研学旅行以统筹协调、整合资源为突破口,集集体活动、教育活动、体验活动于一体,需要遵循促进融合性原则。包括学校内资源的整合、多学科的整合、跨学科的整合,甚至是跨界的整合。整合农业资源,要结合地区的情况、学校的情况、学生的实际年龄情况,比如农业实践基地,科研机构、生产农场、农业生态园、农业公园等等都可以去进行充分地挖掘、整合可利用的资源为农业研学课程服务。如有些学校是以中草药为特色课程的,那可以将中草药栽培基地、中医药博物馆、药膳体验馆等资源整合起来,形成种植、文化、体验于一体的特色农业研学课程。

3农业科技研学体系构建

3.1农业科技研学课程设计

农业作为研学活动的主要大类,各地研学机构、旅行社设计了大批关于农业的研学课程,但普遍存在设计同质化,缺乏创新。具体表现为课程目标和内容简单,形式多停留在参观、游览,互动体验环节较少,学生参与度低,活动效果不理想。同时缺乏严谨的宏观统筹与整体规划。具体表现为预设方案简单,缺少对实际情形的具体考虑,可操作性低;前期准备不足导致过程中状况频出,不能理性应对、快速解决;未考虑到学生的相关知识储备情况,进而影响了学生对研学内容的准确感知。以广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为例,设计了:蔬菜成长需要什么;种子的力量;无性繁殖与有性繁殖;有虫眼的蔬菜;蔬菜“保卫战”;水培蔬菜实践课;秋生紫苏为蟹香;炎炎夏日,瓜棚豆架;辣椒有多辣?吃好米有稻理;五彩斑斓的蔬菜世界;如何种好都市菜园;蔬菜与生活;农业环保之旅等24个农业研学课程,并在研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增删、修改;但是由于都市的青少年年龄段不同,阅历不同,并且大多数日常生活远离农村、农业,效果不能一概而论;农业兴趣浓的青少年学生,会跟随研学老师的步伐,带着问题,如种子萌发是先出根还是先出叶?为什么?栽培土壤、基质或营养液的EC值、pH值应是多少才适合蔬菜的生长?不同的光照条件下蔬菜的生长情况?蔬菜生长速度和品质保证主要受哪些因素影响?由引问当主动提出疑惑,这一部分学生可以说研学有成效;但是另外一部分学生,无心课程,打打闹闹,无法专注于研学活动。好的研学课程是需要精细准备、反复揣摩、多次修改的[11]。那么我们的研学课程内容设计者、组织者以及实施者均应该积极思考,应该怎样科学合理的设计农业科技研学课程,能引导大多数青少年学生全身心融入课程中来,怎样多维度普及农业科学文化知识,并提升青少年认知与思维能力、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能力、管理能力、动手实践能力、社会参与合作能力等等。

3.2互动体验项目设计

互动体验项目是研学旅行的核心环节之一,研学工作者根据研学目的,设置多样的互动体验项目,让青少年近距离的接触农业、体验农业。研学基地互动体验项目不同于学校生物、科学实践、第二课堂等课程,学校的学科课程主要是教师的系统讲授,示范操作,学生真正动手的机会少之又少,而农业科技研学亲临自然与实境,融合了农业、生物、化学、物理等多学科,可以就地取材,实地操作。以广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为例,低年级学生设计了蔬菜豆豆画、香囊包制作、干花书签制作、种植盆栽蔬菜、触摸含羞草、采摘鲜蔬等研学体验活动,高级学生则设计了蔬菜授粉、基质配制、测农产品农药残留、蔬菜搭架、蔬菜砧木嫁接、植物拓印等实操性更强的体验互动环节。从互动体验成效来看,大多数学青少年对体验项目热情极大,对学习农业科技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原来南瓜是这么授粉的”“我还想给番茄授粉”“原来农产品安全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通过开展农业研学体验项目让日常沉闷的课堂变得“热闹非凡”,让教育回归整体,回归真实,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12],让学生对现代农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树立从事农业、服务农村的志向。

3.3园区参观路线设计与讲解服务

研学旅行是一个集课程、基地、线路以及配套服务于一体的综合体系,构成因素缺一不可[13]。基地即园区参观线路的合理布局以及完善的解说系统至关重要,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3.3.1因地制宜原则。因地制宜,即根据各个基地资源配置的特点,规划合理的导游参观线路,如园区的道路规划、农耕文化体现、农业设施投入、气候监测设备设置、农业科普点的设计等。将园区的各类科普资源有机串联起来,不走回头路,挖掘自身特色与亮点,研发适应不同年龄段的行走路线,先参观什么,后参观什么,直接影响研学成效。3.3.2功能分区原则。根据农业基地的特点,可以划分为农业科研区、农业生产区、农业科技展示区、参观游憩区、互动体验区、配套服务区等。总之,功能分区要围绕“农业科技让生活更美好”的核心理念,统筹规划,更好的为研学旅行服务。3.3.3完善的解说系统。根据研学受众的不同,配备不同的解说体系。针对幼儿园小朋友,由于属于亲子研学,采用“导奇式”解说,结合幼儿身体、心理特点、语言通俗,以体验式参观解说为主[14]。针对1年级~3年级小朋友,利用该年龄段学生的好奇心,以识别蔬菜、见识现代农业为主,挖潜该年龄段的潜力,采用“引导式”解说系统;4年级以上学生是研学旅行的核心群体,根据年龄段,自下而上,结合乡土乡情、县情市情、省情国情来构建研学体系,采用“联想式”解说系统,比如在对香料类蔬菜进行介绍时,可以将香料与国宴结合起来,用故事来科普研学。

3.4团体接待人数控制

研学基地要扩大社会影响力,必须要加强宣传,加强与研学机构、社会团体等合作交流,深入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研学活动,从而进行量的积累;当量达到一定程度,给研学基地的接待能力、应急机制、研学体系构建、研学内容更新、设施设备维护更新等提出了严峻的考验,不是所有的量变的积累都能产生质变的累积效应[15],此时需要进行量变到质变的演变,即控制数量,提高质量,提升核心竞争力,赢取良好口碑。以广州农业科学研究院为例,由于科普设施和科普配套稍显不足,经过研学基地运行实践发现,单次接待量为1人~300人时,投诉率低,回头客多;单次接待量为300人~500人时,研学旅行效率与质量明显大打折扣,体验感下降,反馈意见一般;当单次接待量大于500人时,导游的接待压力倍增,大多时间用于排队等待、维持秩序、清点人数等,科普工作者的工作成就感倍减,感觉服务得不到有效的共鸣与尊重。因此,根据研学基地实际情况,控制团体接待人数,有利于研学基地的可持续发展。

4农业科技研学存在的问题

4.1主题模糊

部分学校、研学机构农业研学目标主题模糊,典型的表现为重游玩轻内涵,重趣味性轻知识性,将“研”与“学”割裂开来,违背了国家开展研学旅行活动的初衷。

4.2方案形式化

部分学校开展研学活动只是例行公事,每一年的方案相差无几,缺乏创新性。例如有些学校采取就近原则,不分年级段,整个学校同一时间采用同一套研学方案,前往同一农业研学基地开展学期研学活动,高峰时可能近5000名学生,在同一农业旅游景区开展研学,进到景区后都是由旅行社导游、学校老师带着学生自由参观,并没有明确的研学主题,全程也没有景区的科技导师参与,研学效果得不到有效保障。因此“活动有方案,行前有备案,应急有预案”是避免研学方案形式化的有效准则。

4.3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

受学校传统教育的影响,青少年学生前往研学基地开展研学活动前,学校老师已按教学目标制定了条条框框,学生在活动中从纪律、小组分配、分工任务等方面受到制约。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与创新性,研学旅行教育价值难以实现,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16]。

4.4统筹协调有待进一步完善

农业研学项目由教育部门牵头,涉及农业、科技、财政、交通、文化、旅游、公安等诸多部门,需要多部门统筹协调,同时研学群体普遍存在安全意识淡漠,好动、情绪不稳定,自我防护意识较差等特征,出现擦伤摔伤、磕磕碰碰的情况时有发生,因此学校、社会、家庭要辩证的看待研学小问题,顾全大局,不能因噎废食,阻碍研学活动的正常开展。

5未来发展方向

研学旅行市场需求不容小觑,对教育引导者、科普基地运营者、研学机构运行者、学校组织者和策划者均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未来主要要从改变传统教学、增加研学基地核心竞争力、突破传统教育瓶颈等方面入手,开展真正的研学之旅。

5.1加强农业研学基地建设

农业研学基地是农业研学实施和开展的重要依托,整合自身农业资源,从研学导师、研学内涵、研学主题、研学特色、研学线路等方面挖据内涵,编制与时俱进的研学指导手册是当务之急。同时根据新时代研学发展特色,完善基地配套设施建设、安全保障机制建设、服务机制建设,顺应研学发展大趋势,为广大青少年学生服务。

5.2促进农业研学课程化建设

农业研学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课程体系,充分调研学校的需求、学生的兴趣与需求、结合研学基地的资源优势,走本土化、实践化、校本化、创新化、特色化、精品化、规范化之路。在遵循教育至上原则的同时,设计合理的研学课程,培养个性化创新型人才,为青少年学生提供创新空间。

篇6

作者简介:王祥峰(1978-),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农村与区域发展。

*通讯作者,E-mail:

摘要:山东作为农业大省和农业科技大省,开展农业科普工作对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养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农业科普面临主体多元化形势,构建以科普惠农联盟为主体、以其他参与体为补充的全省科普惠农兴村支撑体系十分必要。通过支撑体系建设,建立“富源-疏渠-润田”新机制,畅通农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的高效转化渠道,形成示范点带动、计划项目实施主线拉动、新农村建设水平全面提升的“点、线、面”相结合的农业科普新局面。

关键词:山东省;科普惠农;支撑体系;机制

中图分类号:S-35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1001-4942(2013)12-0143-04

农业科普作为科普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受到国内外有关政府部门和研究机构的重视。2006年,由中国科协、财政部联合组织的“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启动实施,通过“以奖代补、奖补结合”的资金投入方式,引导全社会共同关注农村科普工作,助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效。但是计划实施主要依靠政府力量推动,以项目拉动和评优带动为主,缺乏长效的机制保障,缺少科技的支撑作用,加强对科普惠农兴村支撑体系的研究,成为当前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推动建立科普惠农长效机制的迫切需求。山东作为农业大省和农业科技大省,应该在创新农业科普体制机制、构建系统化科普惠农体系方面创造先进做法和经验。因此,立足山东农业与农村发展实际,研究提出科普惠农的基本理论和支撑体系成为当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1总体思路

科普惠农兴村支撑体系建设的总体设想是:整合科协、农科教单位、供销社、农业企业等多元化主体优势,构建以科普惠农联盟为主体、以其他参与体为补充的全省科普惠农兴村支撑体系,建立“富源-疏渠-润田”新机制,明确农科教单位的创新源头地位,畅通农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的高效转化渠道,实现农民科学素质大提升和农村经济大发展,形成示范点带动、计划项目实施主线拉动、新农村建设水平全面提升的“点、线、面”相结合的农业科普新局面。

2基本原则

2.1整体规划,分步推进

在总结国内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运用经济学、社会学相关理论,坚持科学前瞻、顶层设计,从创新源头、转化渠道、模式创新等各环节,对山东省科普惠农兴村支撑体系建设做出整体规划。在实施过程中,立足全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实际,有计划、讲步骤、分阶段有序推进,做实每一步基础性工作,发挥体系内每个主体的应有作用,积极稳妥,扎实推进。

2.2一主引领,多元支撑

分清矛盾主次,理清相互关系,明确以科研单位与科协系统共建的科普惠农联盟为主,充分发挥其为科普惠农兴村提供科技支撑与组织保障的主力军作用。同时,充分发挥基层农技推广系统、供销社系统、农业类高校和农业龙头企业等其他多元主体作用,构建横向衔接、纵向联动、覆盖全省、“一主多元”的科普惠农兴村支撑体系。

2.3立足基础,厉行节约

截至目前,全省涉及科普惠农的组织机构较多,只是力量分散、领导多头,没有形成合力。构建科普惠农兴村支撑体系应立足现有组织构架,充分用好已有发展基础,不断完善和提升支撑体系,不必另起炉灶,搞重复建设,以免造成资源浪费,给财政带来新的负担。

2.4项目带动,整体提升

科普惠农兴村支撑体系涵盖广、头绪多,推动构建过程中必须坚持以实施具体项目为抓手,明确承担单位和主管部门,强化资金保障,完善考评办法。各有关主体间通过共同承担农业科普类项目,进一步整合资源、探索机制、构建体系、推动农村经济发展,达到以点带面、全面发展的效果,处理好点与面之间的关系。

3机制探索

3.1富源

先进适用的农业科技成果与充满活力的科技创新机制是科普惠农工作的源头活水。“富源”就是要着力提高农科教单位的源头创新能力,多出成果,快出成果,不断丰富农业科普内容。

3.1.1强化自主创新,集成科普成果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是公益性农业科研的主力军,是先进技术成果的发源地。要充分发挥农科教单位的技术、人才、项目、成果优势,坚持以确保食物安全、生态安全和农民增收为目标,围绕农业转方式、调结构和发展高端高质高效农业的重大科技需求,在高产广适优质新品种选育、动植物重大疫病防控、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业防灾减灾等领域,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围绕新农村建设的需求和农民持续增收的需要,集成相关领域先进适用成果,建立成果信息库,为科普惠农工作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3.1.2加大科普人才培养力度,强化人才智力支撑省市两级农业科研单位应注重加强科普人才队伍建设,实行推广研究员制度,把科普惠农兴村工作作为对推广研究员考评的一项重要指标。大力培养面向基层的科普人才,不断优化科普人才队伍结构,稳定专职科普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兼职科普人才队伍,积极发展科普志愿者队伍,着力培养和造就一支规模适度、结构优化、素质优良的科普人才队伍。

3.1.3加强科普基地建设,发挥辐射带动作用科普基地是开展科学技术普及活动、提高公众科学素质的有效途径。农业科研单位凭借丰富的科普资源和人才优势,是承建科普基地的重要主体。下一步应着力加强农业科普基地建设,向社会、公众开展科普教育活动,通过设施改造和功能提升,增强对农民的吸引力。积极组织学生和社会各界人士到基地园区参观学习,开展科技培训、科普讲座、电话咨询或组织实地讲解,多种方式提高科普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

3.2疏渠

“疏渠”是指要疏通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转化与应用普及的中间渠道,建立创新源头与农村受众的桥梁纽带,理顺各科普主体之间的关系,促进科技成果高效转化和广泛应用。

3.2.1系统整合,功能对接,疏通农业科技服务渠道鼓励并支持农业科研单位与科协系统组建科普惠农联盟,实现科协系统组织协调优势和农业科研单位技术、人才优势的紧密结合,双方明确分工、密切合作、上下联动、形成合力,面向农村广泛开展科技培训、技术帮扶等活动,充分发挥科普惠农联盟在科普惠农中的主渠道作用。另外,还应加强基层农技推广系统、供销社系统、农民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的科普功能,实现高效衔接、互为补充、有机统一,畅通科技成果转化、科技知识推广普及的渠道。

3.2.2立足公益,产业带动,疏通农业科普产品供给渠道以政府投入为主导,支持农科教单位和科协系统从事公益性科普工作,组织实施以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和农民增收、建设生态文明乡村和提高农民科学素质为目的的科普项目,通过项目实施向广大农村市场提供公益性科普产品。在此基础上,积极拓宽科普产品的供给渠道,鼓励企业、个人或其他营利性机构作为投资主体,组建以销售科普产品和提供相关科普服务项目为目的的科技服务型企业,大力发展农业科普产业,建立“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农业科普产业化模式。根据市场发展需求调剂农业科普资源,促使一部分农业科普服务和科普产品通过市场提供,满足不同层面公众的需求,实现公益性科普事业和经营性科普产业协调发展。

3.2.3媒体参与,信息搭桥,疏通农村市场信息传播与获取渠道媒体宣传是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的“扬声器”和“助推器”,也是农民获取市场信息的主要渠道。科普惠农工作应注重借助电视、报纸等主流媒体,多角度宣传报道农民科学种植、养殖技术和依靠科技脱贫致富的成功范例,不断提高科普惠农工作的影响力和显示度。同时,充分利用手机快报和计算机网络等新兴媒体,支持农科教单位、农业企业和农技协组织等科普主体与电信部门合作,编辑手机短信或开办专门网站,让农民享受海量便捷的信息服务。

3.3润田

“润田”是科普惠农兴村支撑体系的末端环节,是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的“最后一公里”,也是考评这一体系实际功效的关键所在。应着力做细做实这个环节的工作,不断创新农村科普模式,提高农民接受能力,促进农业科技推广普及。

3.3.1加强农民培训,切实提高农民科学素养充分利用科普惠农联盟和现有农技推广、农业培训机构,逐步建立分工明确、互为补充的新型农民教育培训体系。一方面,要做到分级培训。第一个层次是实用技术教育,即一事一训;第二层次是专项职业技能培训,培育农村行业带头人;第三个层次是综合职业技能教育,培养农民的创业精神和创新意识,使他们成为农业生产的技术骨干和农村致富的带头人;第四个层次是学历教育培训,支持农民通过进校学习或函授等形式进一步深造,获取相应学历。另一方面,要做到分类培训。对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重点培训科学种养技术;对于农民经纪人,主要普及市场经济知识,掌握行业信息和发展趋势。

3.3.2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以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和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为重点,鼓励多主体、多类型、多层次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支持家庭农场、联户经营的有序发展,不断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稳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各级财政部门应安排农民专业合作社专项扶持资金,整合各项支农资金,逐年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投入力度,并严格资金管理,确保发挥效益。

3.3.3坚持市场引导,增强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主动性遵循经济规律,强化市场引导、示范带动和利益拉动,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建立公司、协会(专业合作组织)、科技人员和农民共享共赢的利益联结机制,推动市场、科技、生产、物流四联动,使各方不仅获得生产环节的效益,而且能分享加工、流通环节的利润,实现当前利益与长期利益的统一。重点发展订单农业,形成农民与企业的利益共同体,让农户从中赚到钱、得到利,从而把观念自觉从“要我学”转到“我要学”上来,主动应用先进科技,促进农业增产增效。

4保障措施

4.1坚持以构建多元化农业科普投资体系为保障

增加政府对农业科普经费的投入,将农业科普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实行专款专用,确保政府对发展公益性农业科普事业的主导作用,并加强对农业科普资金的使用监管,提高农业科普经费使用效率。同时,还要灵活运用财政补助、贴息、风险投资、担保、政府采购、税收优惠等多种财政政策,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农业科普事业,构建多层次科技金融支持体系,逐步建立以地方投入为主、中央适当补助、农民与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多元化科普投资体系。要捆绑资金办大事,用好用活项目政策,完善各级财政资金配套机制,发挥资金聚集效应,实现资本效益最大化。

4.2坚持以深化农业科普工作机制为动力

进一步解放思想,树立大科普、大协作理念。建议由省科协牵头,省农科院、农业高等院校、省农业厅和供销社等单位和部门参与,建立科普联动机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究解决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依托科普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吸引社会各界关注和支持科普惠农工作,集中力量办好重大农业科普活动。构建农业科普资源共享机制,解决部门、行业、地区、城乡之间科普资源不平衡、互用率不高等问题,促进农业科普资源有效整合和高效利用。健全奖励激励机制,针对科普工作先进单位和个人出台与经济社会效益挂钩的奖励激励政策,不断激发他们的内动力,鼓励科技人员到农村一线建功立业。

4.3坚持以构建农业科普服务平台为基础

篇7

今年市科技局进一步加强了对科普工作的宏观管理、组织协调,特别在调动社会各届力量参与等方面进行了有效地运作,促进了科普工作的开展。围绕“市科普工作规划”,认真宣传落实《科普法》,及时做好科普工作联席会议机构的完善健全工作。各成员单位同心协力、齐抓共管,认真履行职责,发挥部门优势,针对不同群体,开展各具特色的科普工作,探索新形势下科普表现的有效形式,呈现出勃勃向上,协调有序的局面,使我市的科普工作有了新的发展。

二、抓好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

青少年科技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学校的学科教学互相补充,互相促进。科学兴趣班的开设,不仅使协会各项工作有了合适的载体,更主要的是,促进了各学校科技教育的开展,从而使学校素质教育进一步走向深入。市科协、市教育局共同举办第三届青年创新发明大赛,鼓励各种形式的自主创新和文化创意。开展第三届“市青年创业先锋”评比,树立青年建功成才的时代典型,在全社会树立“学习青年先锋、争当青年榜样”的良好风尚。

增强专业组的活动功能,发挥团体会员的作用。积极倡导以学校为单位开展小型多样,生动活泼的青少年科技活动,扩大参与面,丰富活动形式,深化活动内容,丰富和发展学校第二课堂。积极倡导把学校科技活动的开展列入素质教育的评估内容,进一步促进学生科技素质的提高,为素质教育服务。

“低碳生活”是今年科普宣传活动的重点内容,为在青少年中宣传普及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的基本知识,在全社会营造关注低碳经济、走近低碳生活的良好氛围。根据教育部办公厅、中央文明办秘书组、国家广电总局办公厅、办公厅和中国科协办公厅《关于开展“我的低碳生活——2013年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活动”的通知》的要求,协会组织我市广大青少年学生积极参与此次活动,参与学校安排专门辅导员进行专题辅导,学生结合网上辅导材料和活动手册,认真进行实践活动,提交实践报告,较好地完成了任务。

市科协、是教育局通过组织青少年“低碳生活征文”活动,使同学们了解低碳生活的基本知识,主动接受低碳生活方式,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带动整个家庭,进而使整个社会加入到建设低碳城市、建设生态文明的行动中。

三、扎实开展农业科普工作

2013年的农业科普工作通过形式多样的指导、培训方式和技术交流平台,宣传先进的农业生产理念、技术水平,为我市现代农业生产科技化提供技术支持。主要是:农业科普宣传广场化、电视化、电波化、网络化、短信化、电信化、课堂化和结对化。主要工作有:①推进科技惠民工程。通过完善实施意见,召开现场推进会,落实专家帮扶,表彰奖励等措施,推进帮扶结对致富项目顺利实施;积极做好农村党员基层干部科技素质培训基地的新三年规划和建设,引领农民增产致富。充分发挥科技素质培训示范基地、科普教育基地的宣传教育、科技培训、辐射带动作用,大力推进科普惠农服务站建设,使全市“一站一栏一员”覆盖率达100%、科技带动农户人均年纯收入增长20%以上。②推进农民科学素质,组织“星火人才”、“绿色证书”、专利、网络、农村党员干部实用技术等科技培训。积极做好农村党员基层干部科技素质培训基地的新三年规划和建设,引领农民增产致富。充分发挥科技素质培训示范基地、科普教育基地的宣传教育、科技培训、辐射带动作用,大力推进科普惠农服务站建设,使全市“一站一栏一员”覆盖率达100%、科技带动农户人均年纯收入增长20%以上。建设好科技创新基地——省杂交晚粳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理工-端木银熙水稻育种研究推广中心,开展多方面的水稻育种研究推广工作。③推进“科技下乡”工作。积极参与了2013年度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集中活动,活动内容丰富,既有书画家现场写春联、画年画送村民,又有图书优惠展销;既有健康体检、法律咨询,又有送科普书籍、青年志愿服务,深受农民喜爱。

四、加强对企业科技人员的科普宣传工作

由市总工会牵头,联合市人才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经信委、团市委、市妇联、工商联等部门,开展以“促进创新发展,推动转型升级”市万名职工职业技能操作大赛,共十个工种。开展第四届青年创新发明大赛,鼓励各种形式的自主创新和文化创意。开展第三届“市青年创业先锋”评比,树立青年建功成才的时代典型,在全社会树立“学习青年先锋、争当青年榜样”的良好风尚。

市总工会组织和动员职工围绕企业生产技术难题,开展合理化建议、小改小革、技术操作比赛等活动,重点抓好数控机床大赛;在吸收、消化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和改进技术服务等方面,发挥工程技术人员和企业能工巧匠的积极作用;发挥劳动模范示范带头作用,设立劳模创新工作室;依托职工书屋建设,在职工中广泛开展科普知识宣传。

五、充分发挥媒体、网络为科学普及宣传的作用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电影、报纸、期刊、网络等媒体,办好科普节目和科普栏目,宣传现代科技发展。加强科普网站建设,充分发挥网络文化在提高公民科技素质中的作用。①市文广新局在镇场广电站广播自办节目中开设科普宣传专栏,增加科普宣传时间;在“午间风”等名牌节目中增加科普内容,定期邀请专家进电台直播室讲解、答疑。②市报社发挥《日报》的党报宣传喉舌作用,及时报道我市科普工作动态,适时登载科技知识,办好“科技”、“环保”、“卫生园地”、“养生保健”、“科技创新”等科技、卫生、农业、环保等专版和专题科普栏目。③市环保局、科技局、科协、农委等开展以“节能减排除科学发展”为主题的节能减排宣传活动,印制了宣传材料3万份,借用科协布置在社区的厨窗多处、张挂宣传标语等进行科普环保宣传。建设和更新改版“科普网”、“启明星虞城科普网”、“文化网”、“农业信息网”、“公众环境信息网站-环保”等一批精品科普网站。继续办好部门自办的《生态》、《科普新视窗》、《农林信息》等刊物,增加科普内容的比例。

六、不断加强了科普工作的领导和协调工作

篇8

希望全国中小学科普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发挥示范性带头作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制定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方案和组织工作方案,认真组织好学生实践活动的接待工作,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贴近中小学生的科普教育活动。各地教育行政部门、科技厅(委)、所在地中科院分院和科协部门要探索建立密切合作的长效机制,加强指导,共同推进中小学科普教育社会实践基地的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为各地中小学科普教育社会实践活动的有序开展提供保障和支持。

首批全国中小学科普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名单

(61个单位)

中国科学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国家动物博物馆

中国科学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航空遥感中心

中国科学技术馆

天津科学技术馆

天津自然博物馆

河北省科学技术馆

朝阳市科学技术馆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树木园

黑龙江省科学技术馆

哈尔滨工程大学启航活动中心

上海科技馆

上海天文台佘山科普教育基地(上海天文博物馆)

紫金山天文台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标本馆

江苏省科学技术馆

浙江省科技馆

安徽省科学技术馆

合肥现代科技馆

蚌埠市科学技术馆

铜陵市科学技术馆

福建省科技馆

厦门市园林植物园

江西省科学技术馆

上饶市科技馆

山东省科学技术宣传馆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河南省地质博物馆

郑州科学技术馆

郑州市郑商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基地

武汉科学技术馆

湖南中医药大学传统医学科学科普教育基地

湖南省科学技术馆

怀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人体科学馆

惠州科技馆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地学与资源科普教育基地

广东科学中心

东莞市科学技术博物馆

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技术馆

中国雷琼海口市火山群世界地质公园

四川科技馆

重庆科技馆

贵州科技馆

云南省科学技术馆

云南天文台科普教育基地

云南省青少年科技中心

青海省科学技术馆

拉萨国家农业科技园区

自治区高原大气环境研究所

中科院天文与时间科普教育基地

陕西科学技术馆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

陕西省现代农业校外科普教育社会实践基地

陕西医史博物馆

宁夏回族自治区科学技术馆

中国科学院新疆天文台南山观测基地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标本馆

篇9

中图分类号:S157文献标识码: A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具有深厚的农耕文明底蕴,几千年来这种农耕文明很好的诠释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东方哲学,然而随着城镇化的进程不断加快,经济高速发展随之而来的现代“城市病”也日趋严重:农耕地日益贫瘠、生活垃圾污染严重、野生动物濒临灭绝……城市景观多样性降低,生态系统失衡,人居环境如何可持续发展成为城市景观建设的主要课题。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FAO)将城市农业(Urban Agriculture)定义为生产、加工、销售食品和燃料的特定产业,主要为了应对消费者在城镇、城市或大都市圈的日常需求,一般分散在整个城市或城郊的陆地和水系之上,应用集约型生产方法,使用和重复使用自然资源、城市废弃物来生产多种农作物和牲畜。修复在城市中的农耕文化有利于物种的栖息地改善,减少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剥夺,对城市人居环境及生态系统的改善有重要的作用。

1、都市农田景观

都市农田景观是指在城市中创造新的农耕形式,解决都市人粮食需求的同时又能供市民耕作的一种新型城市景观。在城市中引入农田景观对城市景观生态系统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增加景观异质性、保护物质多样性。目前都市农田景观主要有以下实践途径:市民农园,有地方政府或管理部门出租给市民,进行农耕体验活动,规模跨度大,有院落或社区小尺度农田,也有位于城市郊区的大尺度农场。都市农业公园景观也是都市农田景观的主要实施途径,这种将农耕体验与城市户外活动,生态环境保育巧妙结合具备很大的发展空间。校园农场景观,将校园中的闲置空地进行农业生产,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如沈阳建筑大学稻田景观。

素有“九河下梢”、“河海要冲”之称的天津城区,蕴含丰富的自然景观与湿地资源、水量丰沛,同时也是很多国家级野生动物的栖息地。近年来的城市建设也是天津很多自然资源与生态景观呈现破碎化的发展趋势,如何构建天津地区的绿色基础设施,连通城区间的各种尺度的景观资源,构成生态网络,成为解决天津地区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基于此背景,本研究拟选取天津城区自然特征明显,污染严重的地段进修复行改造设计,作为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的连接构建进行深入探讨,一方面恢复其作为野生动物栖息地的自然景观,更一方面变废为宝,提出建设体验型“都市农田”生态湿地公园的创新设计理念,为其周边的居民提供农耕体验活动。

2、研究区域概况

天津农业为城郊型农业,种植业、养殖业的产业结构皆比较合理,已建立了七大副食品商品基地。北部蓟县山地丘陵和山前洪积冲积平原区,主要种植粮食作物、果林,还有相当规模的畜牧业。中部偏北的冲积平原区,是重要的粮食产地,以种植小麦、玉米等旱粮作物为主。

2.1区位概况

本案位于天津市西青区大学城北侧,占地面积约160公顷,西侧为地铁3号线,南侧为宾水西道,紧邻天津师范大学、理工大学,东北侧为外环西路,紧邻华苑居住区。基地四周被居住区和大学城包围,有着良好的土壤条件,发展景观型农业公园对于城市农业的发展将有着深远的影响。该课题的研究,同时可适用于各种城市农业的类型,以探索引入农业思想后的城市景观在生态、功能、空间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变化。

2.2现状问题

基地属于城乡交界处,路况较差,大量外来人员在此搭造简易民用房,分布相对分散,既不安全,又影响周边环境。现有水系功能单一,生态价值较低,周边水系多为人工开挖河道,水质较差,需要进行改善以提高水体的净化功能和环境价值。交通道路不连贯且道路无硬化,全部为土路,车行、人行道路混乱,交通路线不明确。 植被区域零散,多为早年农户随意栽植的国槐、 白蜡等北方常见树种,植被种植单一,没有人员管理与维护,植物生长不规律,基地有行道树,树龄不长。水系间不明确,污水污染到邻近净水体,湿地岸边堆放各种生活垃圾,严重污染水体,模糊了水岸路线,缺乏生物通道,生物多样性差,地面生态环境的破坏,使动物栖息地遭到破坏。

3、设计目标与设计策略

3.1设计目标

针对基地现状问题提出方案设计目标,结合项目的栖息地恢复、农耕体验、休闲游憩三大基本功能需求,打造宜产、宜游、生态的立体化“都市农田”生态湿地公园,相互联系又独立的复合型体系,便于管理组织与各项功能的有序开展。针对全园建设后需满足合理的农耕生产、生态旅游等功能,完善一体化管理促进各功能区的紧密联系,强化区域流通性。

3.2总体设计

依据基地用地适宜性分析及功能定位进行科学、实用的合理规划,力求农耕体验与湿地修复,农业景观与生态景观的完美融合。在场地中建立禁止开发建设的湿地核心保护区域,限制开发建设的缓冲区一级优先开发建设区。规划功能分区主要包括农田体验区、观光采摘区、设施栽培区、湿地休闲小镇、儿童游乐园、游船区、公园管理区、湿地植物园区、垂钓区、栖息生态岛、湿地净化区。恢复基地生态本底,连通基地内部水系,建立生态湿地净化区,作为基地农田体验区的主要灌溉来源,营造集约、低碳、生态、有机、休闲的可循环特色农业湿地公园景观,满足游人游、赏、娱、憩、购、听、学等多种需求。(如图1)

3.3设计策略

3.3.1 建立人工湿地系统

建立人工湿地系统以保护场地内部原生湿地。湿地作为场地自然资源中的一个“缓冲带”,能够起到减缓水流速度,滞留污染物的作用,将场地内部零散的水系整合重构,连通基地南侧的自来水河建立湿地水体循环系统,实现处理与净化水体的功效。原有的湿地水面保持不变,作为自然湿地景观和生物栖息地保留下来。湿地的南北部分的空闲地开发为游憩用地,用于湿地生境体验和湿地科普教育,其中鸟类招引区开展湿地植被群落恢复和鸟类栖息地恢复区,营造大面积的湿地植被景观。在此建设湿地物认知园、生态驳岸展示区,用于科普展示,北部规划滨水景观,成为生态旅游的集中活动点,湿地中央部分为保育区,开展湿地植被群落恢复,将不进行任何旅游开发项目。湿地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了多种生物栖息,同时适宜人工养殖的开展。东部以湿地净化滞留与雨水收集区,场地内水位基本恒定,恢复自然形态的水网岸线,建立雨水收集系统,将水资源达到循环利用。

3.3.2 利用废弃耕地设计都市农田体验区

利用废弃耕地设计都市体验农田,该设计通过都市农庄的理念来表达未来城市农业的发展方向以及新景观模式:农庄建筑屋顶种植农作物和雨水收集系统进行循环利用资源。整个农庄分为农产品对外展示区、设施农业、科普教育区,和服务基地包括田园超市和特色葡萄酒庄。农产品对外展示区、设施农业及科普教育区,分区明确,重点突出展示、科技、科普等主题,采取温室大棚的建筑形式。农产品对外展示区为游客与市民提供自产自销的有机蔬菜、水果、花卉等农作物产品,成为天津特色农业展示展销平台,成为公园日常维护成本的主要来源。科普教育区为市民、学生、游客介绍本园区农业循环生产系统,公园生态净化的科普知识。农田体验区由农作物体验区、休息区、蔬菜园、果园组成,并由一条环形景观带串联而成,成为本公园的主要景区之一,农田体验区周围设有灌溉水渠,利用基地水体资源形成灌溉系统。

3.3.3建立慢行科普游憩路线

科普教育意义是湿地公园的重要属性之一, 湿地优越的生态条件适宜各项科研的开展,因此应有效利用场地条件,发挥资源优势,促进湿地学科的不断发展。作为鸟类保护区的中心保育区,设有专门的湿地研究中心以及观测站等,以进行湿地气象、鸟类等的观测分析。游客可以在本区欣赏特色湿地植被、生态滤水系统以及观赏野生鸟类。

4、技术应用

4.1灌溉方式

农田体验区的灌溉水源主要有湿地自净与雨水收集。

4.1.1湿地自净

通过修复湿地,完善生物群落、植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使基地原有湿地具有多功能的生态系统,不仅是陆地上的天然蓄水库,又是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健康的湿地具备强大的生态净化作用,基地外部水系与内部湿地连通有利于建立整体湿地生态系统,成为农田体验区灌溉系统的主要水源,同时为城市提供更多优质的空气、良好的环境。该设计通过湿地自身的自净作用来达到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保护,同时具备收集雨水的效果。

4.1.2雨水收集

针对近年来国内许多大城市出现的城市内涝、城市水资源短缺问题,雨水收集系统能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一问题,雨水收集是通过对雨水资源进行收集、过滤、净化、贮存、再利用的一项可持续化的设计程序,将城市中的雨水资源进行回收利用对城市的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该设计建立的雨水收集系统由三方面组成:通过景观建筑的屋顶种植来过滤收集较为清洁的雨水;园内一级道路旁设置生态滤水池;在基地东侧建立户外贮水池进行雨水收集,雨水收集系统的建立能保证公园内部饮用水、灌溉水源、日常生活用水,真正实现低碳、集约、可持续的生态型都市农业公园。

4.2 垃圾回收利用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垃圾问题日益突出。原有基地内有大量垃圾堆放,将部分垃圾填满进行景观微地形设计,成为植物关景区。通过建立垃圾处理中心将游客中心的日常生活垃圾集中回收起来,将其进行分类处理,将其中的有机腐块进行生化处理,将其进行堆肥为农田体验区的土壤利用,从而达到循环利用。

结语:

发展都市农业对农城市未来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本研究选址在城市边缘区一处废弃的场地中,自然特征明显,污染严重,一方面进行生态修复、景观重建,恢复其作为野生动物栖息地的自然景观,更一方面变废为宝,提出建设体验型“都市农田”生态湿地公园的创新设计理念,为其周边的居民提供农耕体验活动。针对基地现状问题提出方案设计目标,结合项目的栖息地恢复、农耕体验、休闲游憩三大基本功能需求,打造宜产、宜游、生态的立体化“都市农田”生态湿地公园,提出连通内部水系建立人工湿地系统、利用废弃耕地设计都市农田体验区、建立慢行科普游憩路线的三大设计策略。通过研究都市农田生态公园景观的模式来探寻适合我国国情的城市农业景观创新发展的思路,为我国城乡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等方面的协调发展探求一条新的路径。

参考文献:

篇10

生态农业示范园

生态农业示范园采用多种生态农业模式进行布局,目的是通过生态学原理,在全园建立起一个能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持生态稳定和持续高效的农业生态系统,提高农业生产力,获得更多的粮食和其他农副产品,实现可持续的生态农业,并对边缘地区的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发展进行示范,体现生态旅游特色。

在贵州遵义休闲农业示范区规划内,山合水易打造了四大主题农业示范区:渔港休闲区、森林养生区、农耕体验区、香茶品鉴区。在四大农业示范区内,将项目地原有农业资源充分整合,发挥各自优势,提炼出渔业、林业、花卉种植业、特色茶叶种植并将休闲、度假元素与之结合,打造适合贵州遵义的特色生态旅游模式。

观光农业旅游园

观光农业旅游园规划将紧紧围绕农业生产,充分利用田园景观、当地的民族风情和乡土文化,在体现自然生态美的基础上,运用美学和园艺核心技术,开发具有特色的农副产品及旅游产品,以供游客进行观光、游览、品尝、购物、参与农作、休闲、度假等多项活动,形成具有特色的“观光农业旅游园”。

海南三亚亚龙湾国际玫瑰谷是山合水易打造的香草产业园之一。在该项目中,紧紧把握住美丽浪漫的主题,坚持在尽量少的园区改动和避免大投入建设的基础上,通过园区的内涵升级、景观重塑及主题度假项目的开发,将玫瑰谷打造成为全面展示玫瑰文化、黎族文化的创意休闲农业旅游目的地;以浪漫欢乐为主题的风情浪漫度假地;以产业链延伸为带动的农业产业示范地和以新型社区开发理念为支撑的新农村建设示范地。

绿色食品生产园

在“绿色消费”已成为世界总体意识的大趋势下,生态园的规划应进一步加强有机绿色农产品生产区的规划,以有机栽培模式采用洁净生产方式生产有机农产品,并注意将有机农产品向有机食品转化,形成品牌。

青岛西麓国际生态农庄是山合水易打造的一个以生态保护为基础,以悠久的历史文化为背景,以发展湿地休闲农业为重点,打造集生态体验、农业休闲、文化养生等功能为一体的国际生态农业主题公园。在该项目中,山合水易规划了公益试验田、有机大棚、绿色有机食品博览园等绿色食品生产及深加工产品,与此同时将休闲度假元素与之融合,充分实现了绿色食品生产、参观、体验、销售于一体。

科普教育和农业科技示范园

篇11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支持农业,关心农村,致富农民的部署和《东港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跃、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加强科普能力建设,提高全市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依靠科技发展生产、脱贫致富、改善生活质量的能力,推动全市农村的科技进步、科学知识普及、实用技术培训、新品种试验推广和基层科协组织建设,整合农村科普资源,服务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工作目标

东港市是省科协实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试点县(市)之一。“科普惠农兴村计划”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在试点的行政村建立和配备“一站、一栏、一员”(科普活动站、科普宣传栏、科普宣传员),旨在搭建科技传播的社会化服务平台。按照省科协要求,2006年1月—12月为试点阶段。在市委、市政府确立的确25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中,建设科普活动站、科普宣传栏、科普宣传员;2007年为示范推广阶段,全市行政村60%完成“三个一”建设;2008年所有的村建成“三个一”,实现农村科普网络的全覆盖。同时,组织科普志愿者80人;建设《科普大蓬车》播放点15个;组织科技工作者为农村科技服务200人次;年培训农民13万人次,培训农村党员干部1000人次,培训农村专业技术人员及乡土人才200人,培训农村青少年1500人,培训农民经纪人500人;引进实验示范推广新品种、实用技术20项。通过开展“科普惠农兴村计划”活动,进一步推动“农民科技增收工程”的深入开展,完善农村科普组织网络,加强农村科普阵地建设,强化农村科普实践,抓好农民科技培训,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三、工作内容

(一)、以“科普惠农兴村计划”为起点,巩固和发展完善已经取得的“全国科普示范县(市)、”“辽宁省科普工作达标县(市)”荣誉和成果,深入开展科普示范镇区、示范村、示范户、示范基地创建工作,在全市逐步实现科普网络建全,科普设施完备,科普队伍稳定壮大,科普示范基地完善规范,科技活动经常,科普成效显著。各级领导干部的科技意识、科学决策、科学管理水平和驾驭市场经济与现代农业的管理能力显著增强。农村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普遍提高。科技对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及农业产业化的推动作用明显增强,实现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新突破。

(二)、以农村科普活动站、科普宣传栏和科普宣传员即“一站、一栏、一员”建设为突破口,依托农技协、村委会、科普示范基地等建立科普服务站,配套建设科普宣传栏,把农技协负责人、村干部、致富带头人、农民经纪人等致富骨干组织起来,培养成为科普宣传员,形成村级开展科普活动的场所、科普宣传阵地和科普志愿者队伍。在试点村至少培养一名以上科普宣传员。科普活动站要建立组织机构,做到有管理制度、有标牌、有电教设施、有活动记录,每月至少活动1次,并有效发挥作用。科普宣传栏一般修建在村部明显处,贴墙或立式,用白钢和铝型材制成,长5米,高1.5米(8块科普标准挂图),每月更换1次内容。市科协组织50名涉农专家组成新农村科技服务团,结合“一站、一栏、一员”建设和培训任务,定期、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实用技术培训、科普讲座、技术服务,实现专家与农民的零距离对接合作。

(三)、以“农民科技增收工程”为载体,结合“大孤山庙会科技咨询”、“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活动日”、“科普之冬”等大型科普活动,大力开展形式多样、富有成效的科普工作,使农民的科技意识明显增强,科技文化素质显著提高,农业经济中科技贡献率逐步加大,农民收入明显增长。与此同时,市科协继续组织开展“赶科普大集,送科技下乡”和“百名专家进百村带千户富万民”活动,使之成为长效机制,常抓不懈。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

为了使工作扎实开展而富有成效,东港市成立“科普惠农兴村计划”领导小组:

篇12

临沭县镇地处沭河岸畔,总面积73.8平方公里,辖16个行政村居,北临327国道,东依225省道。沭河、分沂入沭河纵贯全境,造成了全镇呈典型的沭河冲积平原地型地貌,土壤肥沃,水源充足。蔬菜和林果是农业主导产业,共种植各类果菜2万亩,有蔬菜加工企业20余家,曾获“山东省脱水蔬菜特色产业镇”称号,素有“脱水蔬菜之乡”的美誉。

近年来,镇农业紧紧围绕“上规模、创品牌、强产业”的总体思路,以“建设优质农产品基地、发展现代品牌农业”为主线,以科技为引领和支撑,建设了一批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生产了一批优质农产品,培育了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推动了该镇由“农业大镇”向“农业强镇”、“农业名镇”转变,现代农业的发展驶进了快车道。目前,全镇已流转土地15000亩,占耕地总面积的30%,成立农村专业合作组织45个,发展各类优质农产品地30个,获批市级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5000亩。基地农产品通过国家绿色食品认证22个、有机食品转化认证3个,注册品牌商标15个。

一是发挥科技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将农户与市场连接起来。独立经营的小农户进入市场,面临交易费用高、市场风险大、产品销售难、市场信息不灵等问题,迫切需要有能代表农民利益可与市场对接的专业合作组织,专业性技术协会就作为这种中介组织应运而生。我镇以“协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运作方式,以专业化、规模化生产为基础,为农民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提供新信息。绿云有机葡萄、鑫果葡萄、前醋葡萄等种植专业合作社在为农民提供种苗、技术培训、田间管理和市场销售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产品销售上做到了五个统一(统一品牌、统一质量、统一包装、统一价格、统一销售),科协立足资源,调整结构,依托科普,惠农兴村,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去年,鑫果葡萄基地的“武状元”牌大棚葡萄平均价格达到了15元/公斤,亩收入可达30000元,露天葡萄亩均收入超过了1元;绿云葡萄基地的“琼浆果”牌金手指葡萄卖到了100元/公斤的好价钱。我镇葡萄种植面积由初期的1500亩发展到现在的6500多亩,在原来十年发展的基础了翻了两翻。

篇13

1、科普工作逐步走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经调研,我们认为:农村科普工作的基础设施、机构、手段等,都有较大改善的提高。形成了一支开展科普工作的基层骨干队伍。镇、行政村均安排有专(兼)职的科普人员。同时还设有一定的科普经费,为科普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障。部份还配有用于科普宣传的画廊、橱窗、黑板报、活动室、“三农”服务网等基础设施。

2、科普宣传因地制宜。

各地都能围绕热点难点问题,因地制宜开展相应的科学知识、科学技术普及活动。如:八步区莲塘镇、贺街镇,根据本地特色产业优势,成立了蔬菜、养猪等专业协会,引导农民引进新品种、新技术,生产时销对路的农产品投放广东市场。富川县莲山镇,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脐橙种植,与此同时,广泛开展形式各样的技术培训,标准化种植技术培训和猪-气-果生态循环发展模式培训。市直各专业局结合地方特点,每年都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特色活动,深受广大农民欢迎。

3、“科技兴农”战略的实施促进了农业生产。

新产品、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应用,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加快了农业的产业化进程,并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收益。昭平县是我市茶叶生产的主产区,也是当地农民致富的重要途径。县涉农部门大力宣传和引导农民向茶叶产业化发展。先后引进了“福云六号”等一批新品种及相关种植技术,建立了有机茶种植试点示范基地,逐步引导茶农向有机茶生产发展,提高茶叶档次和质量。目前茶叶生产已发展壮大成规模产业。

二、我市农村科普工作的不足和问题

随着农村城市化进程的逐步加快,农村产业结构的加速调整,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加紧进行,农村科普工作也逐渐显现出了一些不尽人意之处,与城区发展差距正在逐步扩大。

1、科普工作发展不平衡。

一是科普工作开展不够平衡。我市部份农村基础设施较为落后,科普宣传栏、图书室等一些基本宣传设施不完善,不健全。给科普工作的正常开展带来了一定难度;二是部分行政村对开展科普工作不够重视,使得这项工作处于可有可无状态。三是科普工作对象也不平衡。我市农村青壮年外出打工,留守的就剩下老人和儿童,文化层次与年龄结构不平衡,往往不太重视对他们的科普宣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2、科普宣传内容形式比较单一。

在宣传内容上,普及实用技术方面的宣传较多,而在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等方面的宣传较为薄弱,致使农村封建迷信思想、赌博等不文明生活方式还偶有存在。在科普宣传方式上,各村一般是以出黑板报、宣传画廊、挂图、拉横幅等传统的宣传方法向农民普及科学知识,缺少新颖有效、生动活泼的宣传手段。

4、科普教育基地建设相对薄弱。

调查中我们发现各村对科普教育基地的建设不够重视,对身边各类农加工企业和种植、养殖场所的典型示范、宣传教育作用挖掘不够,尚未形成各方力量齐抓共管、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三、建议和设想

针对上述情况,我们建议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农村科普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全面实践科学发展观,围绕经济建设中心,贯彻科教兴农战略,立足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目标;加强组织领导,动员各方参与;加大科技投入,完善硬件设施;强化科普宣传,营造科普氛围;整合区域资源,延伸工作网络;立足自身优势,打造工作亮点;抓好科普下乡活动,实行镇村连动;夯实基础工作,提升工作水平,促进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的同步推进。

具体建议如下:

1、加强领导,科学规划,配合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