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0 17:15:1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脱口演讲的技巧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2A-0070-01
如何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颇为关注的问题。特别是农村小学,教学资源相对较少,教学环境比较封闭,要提高农村小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是教学的难点。近两年来,“脱口秀”节目日益盛行,学生们也总是喜欢模仿电视中的“脱口秀”主持人的摸样。笔者尝试在平时的教学中用“脱口秀”的方式,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培养学生积极的心态
“脱口秀”训练的第一步就是积极心态的训练。良好的心态是表达的基础。而农村小学的孩子因为环境、家庭等原因,普遍存在胆小害羞,不善与人交流的缺点,即使在课堂上回答问题,也是脸红声音小。针对这种情况,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笔者根据“脱口秀”的训练技巧,首先培养孩子积极乐观的心态。
笔者要求学生每天清晨至少默念十遍:“今天我一定要最大声地说话,我一定要和同学愉快地交流,我要放松地大笑。”帮助学生建立起积极乐观的心态。在长期的训练下,很多学生都变得比以前开朗、自信了。班里有个小男孩,因为爸爸妈妈长期在外地工作,从小和爷爷奶奶住在一起,看到陌生人就不会说话。笔者了解情况后,经常利用课余时间与他聊聊家常,不断鼓励他按照自我暗示法进行练习,并且让他爷爷奶奶督促。两个学期过后,他有了明显的改观,课堂上能积极举手,回答问题的声音也比较响亮了,课后也能和同学做游戏了。
二、口才训练
口才训练是“脱口秀”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训练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环节,对此,笔者根据“脱口秀”的训练方式,采取了“五”字训练法。
(一)每天至少与五个人有意识地交流。鼓励学生在每天放学途中,碰到熟悉的老师、同学或邻居,能主动热情地交流,即使是不太熟悉的清洁工阿姨或者车上的司机,也要大方地问好。回家以后,主动把学校里发生的事情讲给家里人听,最好能做到有条有理。笔者还主动联系家长,希望他们能有耐心地听孩子的讲解,并对孩子的讲解给予合适的评价。长此以往,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
(二)每天大声朗诵课文至少五分钟。小学的课文大多图文并茂,文字优美,内容抒情,读起来朗朗上口,非常适合诵读。但是,在现在的语文教学中,许多老师往往布置孩子在早读课上朗读背诵,学生却毫无语感地进行着所谓的朗读与背诵。这样的诵读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对此,笔者利用每天的早读课,和孩子一起朗读,比赛谁读得有感情,谁能读出文章的韵味。孩子在激励下,大都读得声情并茂。
(三)每天进行一次五分钟的演讲。演讲是一种口语表达艺术,它不仅要求演讲者的声音清晰、准确,而且要求语言流畅自然,婉转甜美,以充分显示严谨的逻辑思维和语言魅力。笔者组织学生一起观看名家的精彩演讲,从声音的清晰度到多样性,从思维的准确性到逻辑性,从演讲者的表情到仪态,都是我们关注的重点。笔者鼓励学生每天在镜子前进行一次五分钟的演讲,演讲的内容可以是自己写的,也可以是网上摘抄后修改的,让他们注意观察自己的表情和手势,并让家长给孩子打分。每节语文课前,请一位学生上台演讲,请其他学生当评委,给予适当的点评。还可以进行班级评选,一周评选一位“演说之星”,一学期评选一位“小小演说家”。
三、辅助训练
(一)坚持每天进行课外阅读。要想让学生形成丰富的知识体系,就必须培养他们坚持多读书、读好书的习惯。
抽签时,我抽到了倒数第二的顺位,这给了我很大的压力。我坐在下面,听着同学们的演讲,思绪万千。我发现大家虽然此前都没什么竞选经验,但讲的内容竟然都相差不多,我越听越心惊,我以为存在一个标准的格式,每个人都要按此要求来准备,而无知的我完全对这格式没有概念,我准备的演讲稿纯粹是心里有什么就写了什么,就像一封信。
演讲接近尾声,我感觉心都快要蹦出来了,等到老师终于叫到我的名字时,我选择了勇敢面对,我说:“老师,算了,我放弃。”老师一怔,问我为什么呀,我说:“我发现我准备错了,下次有机会再竞选吧。”
然而,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当我说选择放弃,本来早就听得昏昏欲睡的同学们纷纷来了精神,大家转过身含情脉脉地望向我,眼神里全是鼓励。“试试啊”“你上去试试呗”“没事儿,害怕啥呀”……
在众人的怂恿下,我僵着身体走上前,生平第一次面对那么多双死盯着我的眼睛,手心的汗水润湿了稿纸,我不安地发表了一段和竞争对手们不大一样的演讲。讲的什么当然已经记不得了,但还记得的是,那次演讲获得了整个竞选过程中最多的关注和最热烈的掌声,就像春晚里赵本山的小品。
最终我的得票仅次于大队委和班长,成为了学习委员。这事让我得到了两点启示:一是投票结果一般不怎么靠谱;二是根本没人喜欢那些人人都一样的表达方式,大家感兴趣的是一个人最独特的那一面。
有一次我采访那个在白宫里做脱口秀的黄西,他跟我说,从前他学吉他,想当个吉他手,一开始学,他自己弹得挺高兴,可给老师一看,说你的手型是错的,要板他,一来二去,他就没了热情。后来过了很多年,他在酒吧里看一支很有名的乐队演出,他发现那个吉他手弹琴的姿势和他一模一样,然后他就陷入了和我一样的沉思。
在我打理的微信公众号后台隔三差五就有人问我,怎么才能写出打动人心的文章,或许这些提问的朋友是想听一些方法论,但我每一次都会回复相同的建议,我说,最简单的方法是说你心里想说的话。我知道这看起来像是一句无用的话,但它是真的。你心心念念日思夜想的事情说出来一定真挚无比,这就是为什么即使最不善于写字的人,写下的情书也往往是令人感动的。
中图分类号:H3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0-0270-01
一、文献综述
对奥普拉脱口秀的研究主要有四个方面,即脱口秀中折射的美国梦(Epstein & Steinberg, 1998);脱口秀中体现的女权主义和种族主义(Squire, 1994);脱口秀的会话结构(吴飞,2014 );与其他脱口秀的对比(高丽、杨波,2013)。很少有人从合作原则的视角分析其说话艺术。本文旨在从合作原则的视角分析奥普拉脱口秀中的话语,以期展现其语言魅力。
二、理论框架
合作原则由美国哲学家格莱斯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提出,包括四个范畴,可以宏观概括为四大准则,即量准则、质准则、关系准则和方式准则。量准则要求说话者言语应包含同时也不应超出所需要的信息;质准则要求说话者不要说自知虚假及缺乏足够证据的话;关系准则要求说话者说的话要有关联;方式准则则要求说话者说话清楚明白。
研究者发现,人们在实际交往中不可能一直都遵守这四条准则,甚至会故意违反准则,以达到更好的言语交际效果。Taylor & Cameron(1987)指出,合作原则的准则只是原则而非规则。对于规则而言,人们要么遵守要么打破;而原则在明显遵守的同时有一些打破。有时人们故意违反某些合作原则(如出于礼貌、谨慎或道德),以达到交际目的。
三、奥普拉脱口秀对合作原则的运用
对合作原则的适当运用,能让交际更加顺利有趣,而奥普拉在脱口秀中对合作原则有很强的驾驭能力,下面以具体例子来说明奥普拉独特的说话艺术。
例1. Someone still has the chance to go home with a new car...You are being given a special package and I don’t want you to open it! Do not open it……
奥普拉向观众宣布,还有一辆汽车将被送出,实际上她将给每人都送出一辆汽车,然而为了设置悬念,同时增加节目趣味,她选择不透露过多信息,只是不停地说“do not open”。实际上她运用了合作原则中的数量准则,点到为止,提供基本信息却不透露更多,让观众在明白情况的同时保留一份好奇。
例2. Madonna has never done a television interview longer than 12 minutes until today! The woman...is here for an entire hour……
以上是奥普拉采访麦当娜时的一段话。奥普拉遵循了质量准则,因为12分钟是一个非常具体的信息,关于它的真实性也毋庸置疑。奥普拉一定掌握了充分的证据才在当事人面前说出这么详细的信息。她通过遵守合作原则中的质量准则,成功抬高了节目的地位,因为一个从来没有在其他电视采访中超过12分钟的人在她的节目中用了整整一个小时接受采访。可见,奥普拉对质量准则的运用让节目效果事半功倍,并获得更多关注。
例3. 杰克逊: And I’m here to say, do not judge a person……
奥普拉: That story you mentioned…that story had legs.
这段对话来自对杰克逊的采访。这是杰克逊第一次接受采访,解释关于他的谣言。奥普拉巧妙地违反质量准则,用一个拟人句化解了尴尬,并对杰克逊表示支持和理解。实际上谣言并没有腿,她通过对质量准则的巧妙运用,让采访在更友好的氛围中继续。
由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奥普拉的说话艺术,她通过对合作原则的遵守或违背,达到了更好的交谈效果,使其脱口秀影响力不断加强。人们既能在这里找到共鸣,又能体验交际乐趣。
四、结语
合作原则是语用学中的重要原则,对言语交际的顺利进行及话语艺术性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根据谈话场合和说话者的交际目的,适当运用合作原则,可以化解尴尬和冲突。奥普拉就是掌握了说话技巧并灵活运用合作原则,为其脱口秀增加了一份独特魅力,笔者希望人们可以学以致用,增强演讲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Epstein, D. & D. L. Steinberg. American dreamin’:
Discoursing liberally on the Oprah Winfrey Show [J]. Women’s Studies International Forum ,1998,21(1):77-94.
[2]Squire, C.Empowering women? The Oprah Winfrey Show [J]. Feminism & Psychology,1994, 4(1): 63-79.
不强求,接纳自有力量
如果孩子生来是内敛的气质类型,那么让他当众表演就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因为他的优势不在这方面。如果家长无视孩子的先天气质,一味要求他们像多血质的孩子那般活跃或“自来熟”,其实是对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的不尊重。
如果孩子像甜甜那样,家长的理解与宽容非常重要,家长过不了自己的“面子关”,软硬兼施一味逼孩子上台,而孩子又自感不能胜任的时候,只会心生自卑,更缺乏独立面对的力量,当然也就更难克服怯场心理。反过来,如果家长能够从内心里接纳孩子,允许他如其所是,甚至告诉他“勇气是需要慢慢积累的,爸爸妈妈愿意陪你经历这个过程”,则孩子就能感觉到父母的情感支持,不再有“如果表演不好爸爸妈妈会不开心”的压力,就可能缓解怯场情绪。
我在教养女儿的过程中,对此深有体会。女儿属于偏内敛的性格,特别害怕人多的场合。刚上幼儿园的时候,看到来听公开课的家长都能吓哭,自然,让她当众表演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儿,我从没因此责怪她。因为我的宽容和理解,随着年龄渐长,女儿变得越来越大方,幼儿园毕业典礼的时候,她上台表演白雪公主的话剧角色,整个过程都很自然。上小学后,先后两次主动竞选小队长和中队长。其实每个孩子都有向好的愿望,即使家长不催逼,他们也会从内心里渴望有当众表演的勇气,但家长如果对这件事表现得比较焦虑,反而可能打乱他们的成长节奏。坦然接纳,就是最好的支持力量。
用绘本,应对怯场
接纳孩子容易怯场的状态不等于放弃任何引导,事实上,如果家长能摸索出适合孩子的引导方式,效果总会让人惊喜。
我在引导女儿逐步摆脱怯场的过程中,对于绘本的力量深有体会,其中印象最深的是《舞台怕不怕》。故事讲的是小熊妹妹总是害怕登台表演,小熊哥哥则很外向,在人前表演起来游刃有余,有一次他们在同一台剧里表演角色,小熊妹妹因为害怕上台出丑,每天在家里刻苦排练,小熊哥哥则不当回事,结果到了比赛那天,小熊妹妹因为准备充分很完美地表演了自己的角色,小熊哥哥则因为太大意忘记了台词,当众出丑。女儿听完这个故事后,在我的提醒下,认识到事先认真准备可以熟能生巧,甚至可以让表演“自动化”,到了台上自然就不那么紧张了。我也趁机跟她分享了自己从害怕当众讲话,到渐渐能当着很多人的面做讲座的经历,并告诉她,临上台表演或演讲,有点紧张是很正常的,即使是大演讲家,也会紧张,适度的紧张能帮你调动更多的头脑资源,发挥出尽可能高的水平,如果不习惯这种紧张心理,也可以想办法缓解一下,妈妈缓解紧张的秘诀也是跟小熊妹妹一样,就是事先反复准备、排练,这样到了台上,自然就脱口而出,小家伙听了很受启发。
情景模拟,循序渐进帮孩子
一般来说,人前再怯场的孩子,在家里表演还是很放得开的,家长可以通过在家情景模拟帮孩子锻炼勇气:
不久他们就组建成一个“笑道文化”的团队,说身边的事,赢得了白领们的共鸣。没有投入资金宣传和推广,仅靠口口相传,这个业余白领脱口秀团队火爆沪上白领圈,每场演出都是一票难求。
80后“海归”演绎“中式脱口秀”
2011年,王从加拿大回国,在一家世界500强公司做财务管理,月薪几万元。
作为一名海归,有一阵子,王对周围的生活环境不是很习惯。比如说国内年轻白领的业余生活,除了K歌就是打麻将,无聊透顶。还有他喜欢在工作中开开玩笑,在国外的职场文化中,这是有创造力和幽默感的表现,但在国内,很多人就开不起这个玩笑,甚至觉得王很怪,很好笑。
王并不觉得“怪”是个贬义词:“我觉得,怪的人肯定不止我一个。每个人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一些很有趣、很怪的人,如果能把这样的人集合到一起,那有多好玩啊!”
在和朋友商量之后,一个并不成熟的计划开始酝酿。王想到的是脱口秀,国外叫stand-up comedy秀场,即“站着的喜剧”,实际上是原创艺术发源地。一些好莱坞喜剧片演员,在出名前就是搞stand-up comedy的。2010年底,王决定组织一支兼职的脱口秀表演团队,起名为“笑道文化”。
王不打无准备之仗,他调查了上海的脱口秀市场后发现,当时上海有4家脱口秀俱乐部,但演员和观众绝大多数都是外国人,他们的表演,每场有300多个观众,票价在300元人民币左右,说明脱口秀的市场还是很大的。不过笑话是有区域性的,一个笑话在国外好笑,在中国可能不好笑。而且,外国的演员不会说中国段子,也没有为中国观众服务的观念。于是,王决定,要做中文的段子,并开始物色一起玩儿的伙伴。
于是,有一天,王在北外滩朋友开的一个酒吧里开始了自己的第一次演出,他没有经验,也没有名气,讲得还不专业,好在讲的都是职场上的身边事,泡吧的白领观众比较赏脸,讲完了都卖力地鼓掌。接下来就比较随意,王问台下的观众:“有没有愿意讲笑话的,可以上来说。”这个Open Mic环节就是后来“笑道”选拔“笑匠” (笑匠,即从事喜剧的表演者)新秀的方式。
袁雪就是在这次活动上与王相识的,他的另一个身份是风司的高级白领,年收入45万元。王话音刚落,袁雪主动上台说了个笑话,随着了解的加深,他很快被吸收为“笑道”的业余脱口秀演员。
讲笑话的人,请来这里集合
陈适,是一家著名汽车公司的采购工程师,也是一位“网络红人”。2012年10月,一直被同事和朋友们认为善于冷幽默的陈适用手机录制了一段模仿各种口音英语讲笑话的视频上传到视频网站,没想到一个星期点击量就达到50万。
一次,偶然听说了“笑道脱口秀”的陈适在微博上找到并@了一下王,附上自己视频的地址,写了三个字“求入伙”。很快,王回过来三个字:“求见面”。
陈适当天回家就开心地告诉妻子:“这回可找到组织了。”在集体创作讨论中,陈适的确有一种“找到组织”的归属感,除了每月一两次的演出外,“笑道”还举办“笑道课堂”的免费活动,有兴趣的人都可以报名参加。与其说这里教你如何使人发笑,不如说是教会大家如何做一个从容大方、讨人喜欢、不紧张的人——要是还有点幽默感就更好了。
陈适从大学就喜欢脱口秀,不过他从没在台上参加过文艺演出,也没受过任何舞台表演的训练,说笑话的技巧和段子的打磨,都得靠一次次演出慢慢训练。他平时的工作比较忙,每天工作上的时间占了10~12个小时,而且强度很大。不过他自嘲已经习惯了,就利用小块小块的时间,比如很多段子都是在地铁上写的。在台上表演的过程中,他不断摸索经验,一个段子今天讲,听众反响很好,明天讲,可能没人笑。要把一件事讲得让人能笑出来,是很不容易的。
陈适平时喜欢和他的创意导师袁雪一起切磋。袁雪格外看重段子的原创性,他不抄网络段子,而是到生活中找素材。为了写一个相亲的新段子,他去了人民公园相亲角好几次,“奇遇”多多。于是陈适也开始从身边的客户身上找段子。
袁雪告诉陈适,说笑话对自己的风投工作也有帮助。“笑道”团队的共识是,不嘲笑弱势群体,尽可能调侃自己。说笑话的人,心理需要非常强大。你在台上越不自信,台下越不笑。遇到不笑的情况,你要怎么调整好,这就是心理和技巧的锻炼。袁雪说:“我工作当中跟客户做演示、演讲,这些技巧会用在舞台上,而在舞台上的技巧,我也会用到和客户交流当中去。”
随着“笑道”演出的一次次成熟,越来越多有幽默天分的人从观众中被吸收到这个团队。他们中有世界500强企业的采购经理、创司金领、IT男、金融从业者、外教这些听起来更像是高级白领俱乐部成员的人,一旦聚集在“笑道喜剧脱口秀”的招牌下时,被日常工作遮蔽的搞笑天分就马上复苏,立刻变身舞台上的搞笑高手。
大多是年轻白领的观众,他们并不在乎笑匠非科班出身,因为笑匠们说的都是白领身边的事情,不像一些专业演员,说的都是网络笑话。“笑道”的演出基本上是从晚上8点~10点半,七位表演者轮流讲笑话,像一场白领狂欢,台下的是草根,台上的也是草根。2013年8月的一次演出现场,除了一对被女儿和侄女鼓动来的老夫妇,150多位观众都是年轻人。那些职场白领最为熟悉的老板与员工的对话、劳资争议的笑料成为台上台下精神沟通的密码,台上一说,台下都懂。王对“笑道”风格定位也很清楚:“我们和郭德纲、周立波没竞争,大家的目标观众群不一样。”
搭个平台去创业
除了演员,“笑道”的幕后运营团队也集中了各路精英。现于基金公司工作的陈西娅负责门票、场地合作、演出安排、现场布置等一系列运营事务。出生于1983年的陆佳纯,是团队里的财务总监。这位从美国伯克利大学统计学专业毕业的年轻人,不仅负责团队的财务,还用自己的统计学知识设计了一份非常专业的评分表,每位演员演出后,都请观众马上打分。
每一场演出,陆佳纯会对观众人数、表演流畅度、笑点次数乃至环境因素、食物、空气打分,最后计算出一个“笑指数”。大家就根据这个指数,调整自己下一场的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