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生命和非生命的区别

生命和非生命的区别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0 17:15:2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生命和非生命的区别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篇1

关键词:自尊;自我保护;生命需要

人为什么要有自尊,自尊是不是每一个人都有?自尊是怎样产生的?笔者认为,只有明确自尊的起源,才能理解自尊的本质及对于人的意义,而只有从人的生命本性出发才能揭示自尊的起源问题。自尊源于包括人在内的一切生命的本质,维护和保存自己。自我保护的形式,从总体说有物的和精神的两种。自尊是自我保护的精神欲求,是人所特有的。因此自尊起源于人保护自我存在的特殊形式,包括自尊的生理机源和心理诉求,生理机体的兴奋和满足状态时自尊存在的物质前提,人独特的心理诉求则形成了自尊内在的人性内涵。

一、 自尊起源的逻辑起点

自尊起源的逻辑起点在于生命的本质,即维护和保存自我,斯宾诺莎在《伦理学》中提出了这样的命题:“每个人自在的事物莫不努力保持其存在”。“一物竭力保持其存在的努力不是别的,即是那物的现实本质”。“竭力保持其存在的努力,并不包含任何确定的时间,而是包含不确定的时间”。被罗素誉为本世纪法国最伟大哲学家的柏格森用另一种方式表达了类似的观点,认为生命的本质就是“绵延”,“是入侵将来和在前进中扩展的过去的持续推进”,[1]即自我创造。自然科学尤其是生物学等生命科学研究证明,包括人在内的一切生命的本质在于维护和保存自己,达尔文早在1859年就指物种是“通过自然选择或者说生物在求生中适者生存的形式”[2]进化的,不仅各个从简单到复杂物种间的进化是物种延续自身的结果,一个物种的改变都是维持自身存在的智慧。总之,自尊出自于人的生命本性,是维护和保存自我存在的生命欲求。自尊源于人试图保存自我的生命需要,这种需要是包括一切生命在内在的永恒的限制本质。

二、 人的精神的自身保护

人的生理本能表现了个体自我的保护的心理倾向,但人与其他一切生命的区别在于人的自我保护不仅来源于生命需要,还来源于人特有的精神需要,这种精神需要是由人脑赋予的主观加工意识和能动建构的能力,他使由此获得了人自身的独特性而最终与其他动物区别开来。近代数理科学家帕斯卡尔论证了精神世界所赋予人的伟大:”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用不着整个宇宙都拿起武器来才能毁灭他;一口气、一滴水就是以致他死命了。然而,纵使宇宙毁灭了他,人却仍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东西高贵的多,因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对他所具有的优势,而宇宙对此却是一无所知。因而,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3]自尊不是一切生命自我保护的常有方式,它是人所特有的,包括人脑思维的基本成分如认知判断、情感体验和意向调控,反映着个体自我保护的主动性和主观性。精神的自我保护把人同其他维持和延续自我的生命方式最终区别开来,创造着生生不息的社会文化和人类文明,也在社会发展和文化润泽中促进人生命的成长,人因此享受着生命的丰富性并拥有了“万物灵长”的高贵。

三、 产生自尊的两个生命前提

作为人特定的心理现象,自尊并非人自然的产物,只是当人作为人而存在的时候,即只有当人作为关系性存在的时候,人才拥有自尊。人在生命初始是以本能反应外界环境的。在它的世界中没有自己也没有他人,更没有自己与别人的区别,因此也就没有自尊。随着认知能力的不断发展,个体的社会认知能力也开始出现(如依恋等),其最初表现是在意熟悉的人(抚养者,主要是母亲)对自己的态度,并根据环境及人的状况表现自我的情绪体验。对于个人整个生命历程而言,这就是最简单、原始的自我保护,意味着个体自尊的萌生。由此可见,自尊形成于“我”与“非我”意识的建立,即个体能够稳定区别自己与世界的不同,并因这种区别而产生情绪反映和行为变化。一旦个体确证了自己周围世界的不同,人就开始以所有努力企图弥合这种由意识造成的不和谐;然而人只能部分地消除“我”与“非我”的冲突,于是人注定要陷入永不停息的自我确证之中。自我确证的实质是人追问自我存在意义的过程,无论其形式如何,“人是这样的一种动物,他们毕生都在努力使自己相信其存在不是荒谬的”,[4]他们毕生都在确证自我的合理性与价值性。在整个人类的社会生活中,自尊构成个体人格的核心,是个体生命存在状态的机源。由于自尊的存在,人作为个体其存在才可能具有价值性和意义性,人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自尊的这种特性又源于人另一个生命的前提:只要活着,个体的人总要面临挫折和死亡,任何人都无法逃避。挫折来源于外界,他人他物与自我产生的冲突有时被个体体验为某些特定的伤害,挫折是对个体生命存在的暂时否定;死亡来自个体本身自然,是对每一个个体都必然存在但又不明确何时存在的“永久否定”。挫折和死亡都是对生命的否定,由于不能实现生命的永恒存在,人就只能以自尊的方式保存它自己,这种努力便是它真正的本质,人企图永远保存自己体现了一切生命的本性,它形成了以自我认可为中心的人的整个实践过程和结果,形成了人最丰富生动的社会生活。叔本华认为,所有的生命都只能是悲剧的,因为万事万物均受自然法则的支配。自然的法则只是我们在自己的意念冲动中最直接感受的力、物质、残忍、无目的和或多或少的无方向,自然萌发出自身无数个体的显现,随后又不留任何痕迹地将它们重新聚合起来,一切存在者无不归属于这个永恒轮回的过程。(作者单位: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伯格森:《创造进化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0页。

篇2

因此,秋实际上是一个孕育新生命,等待新机遇的季节。

果子成熟后从树上掉了下来,虽然离开了大树,但又可以再次生根发芽。这又让我想到了:我们人也和常不是这样的呢?母亲自从分娩后代的那一天起,都盼望着男儿成为挺拔的高山,女儿成为碧波粼粼娟秀的河。岂不知儿女们长大一天,她就离秋日近了一天,待到儿女们都像燕子那样纷纷飞向天南地北的时刻,秋色也就染白了她的发鬓。

所以,秋是一个生命的结束,更是一个新生命的诞生——生命的轮回。

而人与动植物的生命轮回却有着一个非常微妙的区别,正是这个区别纵使人类的与众不同:

如果把动植物的生命轮回看作为一个圆,周而复始,始而复周;那人类的生命轮回则是一条直线,永远不会断裂的直线。

人类其实都有着一个共同的信念,那就是能够拥有更好的生活!而能够使我们拥有美好生活的东西,唯独知识,是知识创造了一切!

动植物也莫非没有这一信念,只不过在它们临终的那一刻,它毕生的知识就恰似一缕轻烟,化为乌有。而人类却并非如此,在人生的秋天,我们往往会把毕生的知识、人世间的感悟都传送给下一代,将自己未竟的事业托付于他,这样我们才能够不是满含无奈的离开这人世间。人这一生如果能这样如果能做到这一点的话,也就够了。

篇3

生命力强大和生命弹力是既有联系也有区别的,生命弹力指生命的韧性。按《易经》的观点,“强大”是阳,“弹力”是阴,阴阳结合是最理想的状态。但是,在自然界这种结合却非常难。生命的强大往往无视生命的弹力,这就使生命的强大蜕变成一种表象。强大不能久远,韧性才能恒久。在生活中许多看似强壮的人往往英年早逝,而那些病病歪歪的人却长寿就是这个道理。

篇4

幸福是一种令人满意的生活。满意是动态的,今日的满意会变成明日的不满意,从而又生出新的满意。因此,“真正的好生活应该是一种越来越好的生活,真正的幸福应该还原为生活得更好”。[1]教师的专业幸福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好生活,这种好生活就是“教育生命的一种诗意栖居”,使教师在教育中过一种“生活的状态”,体现到生命的自尊、自由、自觉、灵性和创造,教师专业幸福的特点主要体现为精神性、内生性、关系性与理解性、创造性。

教师的专业幸福是一种精神幸福。教育活动是一种精神活动,是师生生命的交流、沟通和影响。不仅教育过程本身是精神性的,教育的结果也是精神性的,表现为学生获得知识技能以及身心健康发展。教师作为学生精神生命的缔造者,其幸福建立在学生的成长和进步上,从而使自己的精神生命得以延续和发展。这恐怕是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作为其“乐”的主要原因。

教师的专业幸福是一种内生性的幸福。幸福之所以被作为人的终极目标,就是因为人是意义性存在,对意义的追求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特征,也是幸福区别于快乐的重要原因。人的幸福的动力在于人有精神追求和内在发展的需要,这种幸福就是一种内生性幸福或内源性幸福。有时候,没有物质生活的满足,只有精神和信仰的追求,如信仰宗教,也可以使人获得虚幻的幸福。虽然教师的幸福是一种全面真实的幸福,不过教师的专业幸福作为一种精神性幸福,源于教师专业发展的追求。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当一个人以内在的价值和自主选择的方式来追求目标并达到可行程度时,一个人的主观幸福感就会增加。相反,一个人饱食终日、无所追求、碌碌无为,感受到的不是幸福,而是厌倦、无聊、空虚。

教师的专业幸福是一种关系性的幸福。教育劳动的成果必须建立在交流之上,必须通过对方才能肯定自身,这种幸福具有主体间的关系性。教师幸福的关系性,一方面说明了教师的幸福不是单方面的,它离不开学生的幸福。师生之间通过文化交往,从而相互欣赏,体验到一种友爱、仁慈、宽容的幸福。同时,学生的成功是教师劳动的产品,教师面对这种劳动产品,体验到一种结果的幸福。在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教师的幸福也是双面的,既有奉献学生的幸福,也有收获自己的幸福。以往的研究多认为,教师的幸福是为他的、给予的、奉献的而不是索取的,并以“春蚕”、“红烛”、“人梯”等比喻教师的伟大。如果只是这样,就容易把教师的幸福工具化,丧失了教师应有的内在生命价值的重要一维。教师的幸福还表现在创造性的教育劳动也为教师带来了内在的尊严和欢乐,实现了教师的自我发展。教师不是“牺牲者”,教师的幸福不只是奉献,教师也是教育活动的“赢利者”,教师的幸福也在于他生命的自我发展。

教师的专业幸福是一种理解性的幸福。教师幸福的理解性是教师幸福的精神性与关系性的自然延伸。教师的精神幸福只有在师生关系中获得,而师生之间的关系,超越了单纯的认知关系和情感的关系,它所投入的是全部的人格因素,是完整的人与人之间的双向理解。“在理解中,主体之间相互开放,是两个心灵的实实在在的相遇,在相遇中发生碰撞也发生融合,在碰撞中融合”[2]。教师的精神幸福不仅在理解中生成,也是一种理解性幸福。大批在贫困地区工作的教师,他们只所以没有放弃,可能仅仅因为学生的一个问候、一句感谢、一个拥抱、一个深深的鞠躬,而被感动,在理解中他们获得了丰裕的精神幸福。一个得不到理解的教师,纵然有丰厚的物质待遇,也难以体现做教师的乐趣。

教师的专业幸福是一种创造性的幸福。创造性幸福,是具有创造性的或有所创造的生活的幸福,也就是取得了创造性成就的幸福。与创造性幸福相对的是非创造性幸福,也称为消费性幸福,它以消费别人的创造成果而获得的幸福。[3]表面看来,教师讲授的内容是别人的创造成果,教师并没有创造新的精神成果,教师的幸福只能是一种消费性幸福,不具有创造性。固然,在这个意义上,教师的幸福具有一定的消费性,但从根本上看,这种理解的偏颇是把教师定位为一个“知识的传递者”,而不是一个“精神生命的缔造者”。从前者到后者,教师从关注“知识”到关注“生命”,教师的劳动是以知识而孕育鲜活的灵性生命,因生命的差异,而使教师的劳动无论在课程内容的重组,还是在教育过程的动态生成上,都必须表现出创造性。成功的教育是教师为每个学生精心打造的“艺术品”,它饱含着教师无限的创造。教师的创造性幸福是教师劳动创造性的体现。

当然,如果没有满足前提的职业幸福,如经济待遇的提高,工作和生活条件的改善等,不可能有专业的追求和专业的幸福。从整体上来说,随着教师待遇的逐步提高,达到一定的临界值后,教师的幸福就逐步转化为专业幸福,经济待遇和工作条件已不是影响教师幸福的主要因素,专业幸福的影响因素成为主要的问题。

注释:

[1]江畅.幸福之路[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23.

篇5

再塑生命的人①有一天,莎莉文小姐给我一个更大的新布娃娃,同时也把原来那个布娃娃拿来放在我的膝上,然后在我手上拼写“ doll”这个词,用意在于告诉我这个大的布娃娃和小布娃娃一样都叫做“ doll ”。

②这天上午,我和莎莉文老师为“杯”和“水”这两个字发生了争执。她想让我懂得“杯”是“杯”,“水”是“水”,而我却把两者混为一谈,“杯”也是“水”,“水”也是“杯”。她没有办法,只好暂时丢开这个问题,重新练习布娃娃“ doll”这个词。我实在有些不耐烦了,抓起新布娃娃就往地上摔,把它摔碎了,心中觉得特别痛快。发这种脾气,我既不惭愧,也不悔恨,我对洋娃娃并没有爱。在我的那个寂静而又黑暗的世界里,根本就不会有温柔和同情。莎利文小姐把可怜的布娃娃的碎片扫到炉子边,然后把我的帽子递给我。我知道又可以到外面暖和的阳光里去了。

③我们沿着小路散步到井房,房顶上盛开的金银花芬芳扑鼻。莎利文老师把我的一只手放在喷水口下,一股清凉的水在我手上流过。她在我的另一只手上拼写“water ” ——“水”,起先写得很慢,第二遍就写得快一些。我静静地站着,注意她手指的动作。突然间,我恍然大悟,有一种神奇的感觉在我脑中激荡,我一下子理解了语言文字的奥秘了,知道了“水”这个词就是正在我手上流过的这种清凉而奇妙的东西。

④水唤醒了我的灵魂,并给予我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

⑤井房的经历使我求知的欲望油然而生。啊!原来宇宙万物都各有名称,每个名称都能启发我新的思想。我开始以好奇的眼光看待每一样东西。回到屋里,碰到的东西似乎都有了生命。我想起那个被我摔碎的布娃娃,摸索着来到炉子跟前,捡起碎片,想把它们拼凑起来,但怎么也拼不好。想起刚才的所作所为,我悔恨莫及,两眼浸满了泪水,这是生平第一次。

(选自《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华文出版社 2002 年版)

1.结合选段说说标题中“再塑生命”的含义。

( 2 分)

2.莎莉文老师是一个有耐心、有慧心的老师。

请在选段中分别找出依据。( 4 分)

耐心:

慧心:

3.为什么“我”此时会“悔恨莫及”?(

3 分)

答案:

1.“

再塑生命” 从字面意思看,是“ 重新塑造生命、重新获得生命” 的意思。但在本文中,再塑生命,是指“ 爱的光明照到了我的身上” ,本来, “我在那个寂静而又黑暗的世界里,根本就不会有温柔和同情。 ” 但是,在莎莉文老师的教育下, “ 我” 的灵魂被唤醒,再次拥有“ 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这里的“ 光明” 一词是用其喻义)。是莎莉文老师让“ 我” 又回到自然,理解自然。 莎莉文老师还教“ 我” 懂得“ 什么是爱” 。正如作者自己所言: “她就是那个来对我启示世间的真理、给我深切的爱的人。 ” 从这个意义上说,莎莉文老师是“ 再塑生命的人”,从中表达了作者对莎莉文老师无比的敬爱和感激之情。

2.耐心:当我不明白“杯”和“水”的区别时,我大发脾气,摔碎娃娃,

莎莉文老师极富耐心, 把布娃娃碎片扫到炉子边后,便领着“ 我”到外面暖和的阳光里去了。慧心:“散步”让我心情愉悦, 把“ 我” 带到了井房,创造了良好的教育契机。让“我”通过触觉感知事物,巧妙的教会我“水”这个词。

3.“我”对于刚才的所作所为后悔莫及,所以就可以概括刚才的所作所为都包含什么即可。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不明白“杯”和“水”的区别,自己大发脾气而且还摔坏了莎利文小姐给我一个更大的新布娃娃,当我在老师的帮助之下有了进步,心情平复以后,对自己的行为感到后悔莫及。

读后感《再塑生命的人》这个单元学习了《再塑生命的人》这篇课文,是的我对这篇课文很感兴趣,从海伦·凯勒身上,我懂的了很多启示。

在我看来,海伦·凯勒是一个不幸的人,也是一个幸运的人,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海伦·凯勒在一岁半时突患急性脑充血病,连日得高烧使她昏迷不醒,海伦·凯勒醒来后,眼睛却看不见了,耳朵也听不见了。我觉得海伦·凯勒很可怜,他永远坠入一个黑暗又况寂的世界,陷进一个痛苦深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