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0 17:15:2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基础健康管理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亚健康基础数据库及其数据管理共性技术的研究”是国家科技部“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中医“治未病”及亚健康中医干预研究项目的一项课题,现将部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对“亚健康基础数据”和“数据管理共性技术”概念的理解
1.1 关于亚健康基础数据
数据,或称资料,是构成信息和知识的原始材料,数据涉及事物的存在形式,也是关于事件的一组离散的、客观的事实描述[1]。在计算机科学中,数据是指所有能输入到计算机并被计算机程序处理的符号的介质之总称[2]。随着计算机软、硬件的发展,计算机应用领域的拓宽,数据的含义也随之扩大。例如,当今计算机可以处理的图像、声音等都被认为是数据的范畴。我们认为,亚健康基础数据泛指经过抽象和加工整理的各类带有基础性质的信息,它们来源并服务于亚健康科研、临床和教学活动,主要包括术语标准、临床数据和科研文献资料等。
1.2 关于亚健康基础数据管理的共性技术
狭义的信息管理是对信息进行组织、控制、加工和规划,并引向特定目标,为各行业和部门收集、整理、存储信息并提供信息服务[3]。这又分为数据内容研究和数据管理技术研究两个方面。首先,要依据用户的信息需求对数据内容进行研究,以确定基础数据的收集范畴、信息收录的标准化流程、数据质量的控制方法,规划纳入数据库建设的信息资源、数据分类标准和规范;其次,研究为实现亚健康基础数据的收集、整理、存储、检索和服务须采用的技术,属于技术选择和技术应用的研究。主要涉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平台的选择、数据存储方式的研究、数据库的逻辑模型和物理模型设计、数据库加工检索软件的实现技术等。从广义的信息管理角度讲,数据库的建立和管理不仅仅是对数据信息的管理,而是对涉及信息活动的各种要素(信息、人、机器、机构等)进行合理的组织控制,以实现数据及其相关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4]。
2 亚健康基础数据的规范
数据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是保证数据管理与服务质量的前提,是在数据管理共性技术的研究过程中首先面临和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2.1 亚健康基础数据选择的规范
依据中华中医药学会2006年的《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有关亚健康的术语、定义、范畴、分类、常见临床表现、中医常见证候类型、判定标准、综合评定流程等规范,确定亚健康信息涵盖的范围[5]。
2.2 数据来源和数据内容的规范
采用信息资源规划方法[6]作为确定基础数据来源的基本方法。同时,结合文献调研、专家咨询、亚健康人群流行病学调查等具体方法,制定了一套较完整的亚健康基础数据体系,以满足国家进行亚健康中医监测与干预的科学研究需求[7]。根据不同的来源,把数据分为文献资料和临床数据两大类。
2.2.1 文献资料来源和内容的规范 主要来源于国内外文献,根据相应的步骤加工收录到亚健康基础数据库中,内容包括:亚健康成因、症状表现、机理、中医证候学、预防与干预(专方专药、针灸、推拿、按摩、食疗、心理疗法、运动疗法、行为疗法等);新技术、新方法、新器械的研究;量化指标、判定标准、疗效评价标准及其他标准的研究;中医“治未病”的古文献研究资料;人群监测、科普教育、预防知识;相关的政策、学术研讨会、学术交流以及研究动态等新闻与消息报道等。参照《MeSH》词表、《中国中医药学主题词表》以及《中医名词术语词典》等进行主题词、副主题词、关键词标引;制定了检索工作规范和检索策略以及针对不同数据库的具体检索方法和步骤,以保证信息内容的完整、准确、规范。
2.2.2 临床数据来源和内容的规范 主要来源于体检中心(医院)和社区的亚健康人群,通过一体化注册机制,从亚健康一体化基础数据平台访问。内容包括:个体情况基础数据;症状数据(躯体症状表现、精神心理症状表现、社会适应能力下降表现,并区分主要症状和次要症状及其轻、中、重程度);体检数据(现代医学检查数据、中医“四诊”数据);辨识数据(症状程度评定数据、体质类型判定数据、中医证候诊断数据);干预数据(非药物预防与干预法、药物预防与干预法);随访或复诊数据。主要参照和使用了以下信息标准对亚健康临床数据进行规范并形成自己的数据字典: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卫生信息学技术委员会(TC215)的卫生信息构成框架;《国家卫生信息标准基础框架》(CNHIF)相关阶段成果;全国卫生信息标准委员会正在制定的《国家卫生信息字典》、《医院信息最小数据集》、《公共卫生信息最小数据集》、《社区卫生信息最小数据集》等阶段成果;信息技术数据源的规范化与标准化(GB/T18391);信息技术数据元素值格式记法(GB/T18142)。
3 数据管理共性技术的研究
3.1 数据收集的规范化研究
数据采集的标准化、规范化是数据管理质量控制的必然要求,是建立高质量医学数据库系统的重要前提[8-9]。据此,研究制定了亚健康基础数据的采集方法、流程和质量控制标准。按照统一标准培训数据录入人员,根据数据采集工作规范的要求,通过文献检索、数据检索、资料查询后,筛选、获得相关数据,经人工直接录入、从其他异构数据库自动导入或从非结构化文件导入(如文本文件、HTML网页文件、WORD文件、EXCEL文件等);为严格质量控制,采取数据录入和数据审核分离,并随机抽样检查,及时反馈纠正。
3.2 数据分类标准与规范研究
对数据分类是认识数据本质的最佳方法之一,同时对于数据的有效管理、按类别开发利用以及实现共享服务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0]。亚健康基础数据的分类,需要遵循一般信息分类的基本原则,包括科学性、系统性、可扩延性、兼容性和综合实用性[11]。根据亚健康基础数据的特点,我们采用了按数据自然属性分类的分类体系、线分类和面分类相结合的分类方法,以信息来源、文献类型、数据应用子领域(干预、监测)等属性进行一级分类,每个一级类目之下再视情况制定2~5级分类。
3.3 亚健康基础数据库的建设及其共性技术研究
建立亚健康基础数据库及其数据管理和服务系统,本质上是一项计算机信息系统工程,必须以信息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为指导,遵循“需求分析系统设计技术实现系统测试使用维护”的法则与步骤。
3.3.1 需求确定 本项目的信息系统涉及“基础数据的服务”和“基础数据的管理”两大部分,系统的需求包括功能需求、性能需求、维护使用需求。
3.3.1.1 数据管理的功能需求 ①数据的录入、扩充及维护:通过标准规则及软件工具,实现对亚健康基础数据内容的可持续补充或调整;②数据的导出:实现将数据中的部分或全部内容格式化导出为标准的EXCEL文件或者文本文件的服务功能;③数据的导入:对于外部的规则数据可以通过所提供的导入工具,实现数据的大量采集与大规模外部基础数据的处理;④数据备份与恢复功能:可执行定期的增量备份、全备份等数据备份方式及恢复方法;⑤系统跟踪与记录功能:以确保一些重要工作有完整的日志记录;⑥安全权限与加密管理:在需要时,可对部分数据实现权限与加密管理。
3.3.1.2 数据服务的功能需求 ①信息:通过亚健康一体化服务平台,将数据库内容如亚健康基本常识、预防知识以及研究动态等,进行展示和;②多维度检索:对亚健康相关文献以及其他基础数据进行多维度的检索查询,便捷地提取亚健康相关的数据或文献全文;③基础数据的统计与关联分析:在对数据资源进行结构化处理的基础上,实现对亚健康涵盖范围、症状、证候、治法、方药等相关内容进行数据统计与关联分析服务。
3.3.1.3 系统的维护使用需求 ①客户端免维护:所有的应用程序均运行在服务器端,客户端只需要浏览器来执行应用程序,主要工作集中在应用逻辑层,业务逻辑的修改对客户层没有影响;②软件平台无关性:要求技术实现具有软件平台无关性,应用系统的业务逻辑可以方便地实现软件平台跨计算机类型、跨操作系统地的迁移,减少系统的运行成本;③高安全性:系统具有优良的访问控制、防篡改、防丢失机制,在网络、数据库和主机系统等方面具备高可靠性;④可扩展性:能够在不影响原有系统的前提下,在应用系统中增加新的功能与项目;⑤易维护性:实现代码分离,前台设计与后台代码相对独立,界面设计与代码编写协同作业,提高维护效率。
3.3.2 系统设计 主要包括系统架构设计、系统功能设计、数据库设计等。
3.3.2.1 系统功能和架构设计 系统功能设计,就是根据系统的功能需求,设计系统的功能模块组成和功能模块之间的组合关系。系统架构设计研究确定系统的技术架构,包括网络拓扑结构、系统实现的分层次、集中式或分布式系统、B/S或C/S模式的选择等。根据系统的功能需求,本系统的设计采用三层 B/S分布式系统的技术架构,系统由服务器端(web/应用/数据库服务器)和客户端浏览器共同构成一个分布式的处理系统。在服务器端,采用表现层、业务逻辑处理层和数据存储层的三层结构,以提高系统的性能、可维护性和灵活性。在具体技术选择上,分别使用了Apache web服务器、Tomcat/weblogic应用服务器、Oracle数据库管理系统。
3.3.2.2 数据库设计 包括数据概念模型设计、数据逻辑模型设计、数据物理模型设计。在概念模型设计阶段,需按已确定的亚健康数据范围和数据分类标准进行数据分类,并识别出所有的概念和语义。在数据逻辑模型设计阶段,定义本研究确认的实体和关系,建立数据的实体-关系模型。在数据的物理模型设计阶段,根据E-R图设计数据库表,确定数据存储方式;同时根据信息标准和编码规范制定数据的编码规则,确保系统数据表达的一致性,建立数据库的元数据和数据字典。由于亚健康基础数据库的逻辑关系和应用模式都比较复杂,在数据库设计上进行了分层次管理技术的研究。①根据本项目需求的特点,亚健康基础数据库采用多中心的集中与分布相结合的数据存储方式和管理模式。数据(总)中心存储和管理所有级别的数据,利用多个区域(分中心),分担用户的服务请求负载,并管理当地的镜像数据。每个分中心内部,数据都采用集中存储的方式,统一存储到大型关系数据库中。在不同分中心之间,采用数据复制和交换技术,保证数据的一致性。②在数据内容的分层次管理方面,将数据内容分为原始数据(例如原始文献的PDF文件、中医干预记录、调查问卷等)、整合加工后的数据、系统生成的分析数据(报表、统计结果、“亚健康量表测评结果”)等。不同内容层次的数据使用不同的管理策略,同时建立它们之间的关联关系,便于进行数据跟踪和质量控制。③在数据访问技术的分层次实现方面,将对数据的访问和服务分为展示层、控制层、数据业务层3个层次。采用这些分层技术后,可以让系统有较高的运行性能与可扩展性能[12]。这其中需要采用一些JAVA设计模式,如工厂模式、门面模式、单例模式、多例模式、模板模式等,并将这些模式进行适当的组合应用于各个分层中。
3.3.2.3 元数据管理设计 我们将亚健康基础数据库管理系统所管理的各种类信息抽象为数字对象。从高度抽象角度来看一个数字对象应该包括三大部分:标识部分、内容部分和用于描述数字对象的元数据部分。其中元数据部分根据其功能分为描述性元数据和控制性元数据。鉴于所管理对象的海量特性,系统模块采用按功能划分,即按标识管理、元数据管理和数据对象管理来区分。元数据管理服务在系统中承担了元数据管理的所有任务。
3.3.3 系统实现技术研究 根据系统的功能需求、性能需求和维护使用需求,确定采用J2EE技术完成系统实现;数据库系统采用大型数据库ORACLE,以适应海量数据的收集、归类、统计分析和数据挖掘需要。在系统各个功能层次的具体实现技术上,采用目前流行的轻型架构的多层体系,表现层运用Struts框架,业务逻辑层采用Spring框架,数据持久层采用Hibernate[13]。界面处理采用比较成熟的Ajax技术,用户通过图形化的交互模式进行数据的检索和利用。数据库设计采用POWERDESIGNER工具进行开发,按标准的概念模型建模,生成物理模型,然后生成数据库表结构。各应用建模采用TOGETHER2006进行UML语言设计系统流程,建立各类库关系。JAVA开发工具采用ECLIPSE3.1进行,TOGETHER2006与ECLIPSE两者是配合的开发关系。
3.3.4 软件开发标准与规范 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参考ISO9001及CMM3级管理要求执行,但指标的考核内容根据本项目的实际开况进行了调整,考核指标主要包括需求管理、软件质量保证、软件配置管理。软件文档采用如下国家标准:①软件需求说明书(GB856T-88);②数据库设计说明书(GB8567-88);③概要设计说明书(GB8567-88);④详细设计说明书(GB8567-88)等。
4 讨论
4.1 关于将数据处理过度到知识处理
数据(狭义)是信息和知识未经加工的原始素材;信息是经过加工处理的、对决策有价值的数据流;通过人们的参与对信息进行归纳、演绎、比较等手段进行挖掘,使其有价值的部分沉淀下来,并与已存在的人类知识体系相结合,这部分信息就转变成了知识。数据、信息、知识三者之间的区别在于加工和抽象层次上存在着差异[14]。因此,研究亚健康基础数据(广义)及其管理的共性技术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探索数据特点、寻找数据规律、分析数据间的关联性,尽可能地把数据提升为增值的信息和知识,让使用者可以从数据库系统中查找、发掘到所需信息与知识。我们把这一理念贯穿于课题研究始终。例如,我们研发了亚健康量表测评系统,内容包括焦虑自评量表、塞密尔顿抑郁量表、疲劳问卷、疲劳评定量、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的评测,可以选择任意量表进行评测,并自动生成测评结果。又如,我们设计了通过数字或图像自动显示,实现以时间为轴线分析个体体检指标的变化趋势,可根据亚健康个体的历史记录,客观评价中医监测与干预的效果。
4.2 解析、检索和处理中医古代文献资料的障碍
知识处理和数据处理的最大不同,就是数据处理一般只涉及到信息的结构和语法层面,而知识处理必须考虑信息的语义问题。解析亚健康基础数据,涉及现代医学、中医药学、心理学、营养学、社会学等多种类型的知识,同样也需要中医古代语言系统方面的知识与工具。中医药学经过长期的实践,积累了丰富的强身养生、防微杜渐“治未病”的经验,形成了具有独特的东方色彩和民族风格的养生理论和手段,是亚健康综合干预的重要内容。本数据库已收录历代中医文献中所记载的保健汤茶二百余首,但由于缺乏中医古代语言系统的支持,难以实现检索语言在字、词、术语、概念、语义、语用等方面的一体化,因此遭遇到解析、检索和处理中医古代文献资料的障碍。
4.3 系统的应用与后期维护
我们研制出的应用软件系统,具备远程从各医院、社区、体检中心、家庭收集亚健康人群相关数据的能力,亚健康个体也可通过浏览器,在线录入相关信息,初步构建了交互式信息传递平台。目前已作为上海市长宁区“治未病”健康工程服务网络信息系统和设备,为73.5万人提供了亚健康数据的采集、处理和分析,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但仍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数据汇交过程中数据的采集质量和传输速度、增强系统的稳定性,这同样属于数据管理共性技术中不可缺少的研究内容。
致谢:感谢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网络信息中心赵东升研究员对本课题关键技术给予的热情指导与帮助!
参考文献
[1] 数据.[EB/OL].http://zh.wikipedia.org/zh-cn/%E6%95%B0%E6%8D%AE, 2009-11-03.
[2] 数据.[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38752.htm,2009-10-03.
[3] 王万宗,宋安利.信息管理概论[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6.10.
[4] 罗爱静.卫生信息管理概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8.
[5] 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6.1.
[6] 高复先.信息资源规划——信息化建设基础工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1.
[7] 张早华,李国宝,刘 明,等.亚健康中医干预数据库数据结构的探讨[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9,16(4):94-96.
[8] 谢雁鸣,文天才,于 嘉,等.北京地区亚健康流行病学数据库的建立及数据管理质量控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6,13(4):103-104.
[9] 芦殿荣,李东云,陈信义,等.临床研究课题资料收集过程中的数据管理及质控探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8,16(10):753-755.
[10] 黄鼎成,郭增艳.科学数据共享管理研究[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18.
[11] GB/T 7027-2002,信息分类和编码的基本原则与方法[S].
中图分类号:TP3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3)12-18-04
Basic architecture and data management technology of bridge safety and health
monitoring data center based on cloud computing
Tu Huimin1,2, Wu Jufeng1,2
(1. Wuhan Bridge Science Research Institute(BSRI) Ltd.MBEC, Wuhan, Hubei 430034, China;
2. Key laboratory of bridge structure and health of Hubei province)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bridge safety&health monitoring data center (BSHM-DC) technology, the monitoring data is increased rapidly in exponential speed, which requires the data storage and management technology of data center to be more intelligent and efficient. In this paper, the data management technology and developing trend of BSMS-DC is put forward firstly. After illustrating the basic architecture of BSHM-DC on the basis of cloud computing, the selections of key devices and related software are discussed. Lastly, its application expectation of BSHM-DC is prospected.
Key words: cloud computing; bridge safety &health monitoring (BSHM); data center(DC); data management technology
0 引言
桥梁安全与健康监测系统是通过在桥梁的关键部位布置高可靠性和耐久性的各类传感器,对结构内力、变形、动力特性、环境状况进行实时监测,获取桥梁在营运期内受各种荷载作用下的结构响应,通过理论计算和规范值与实测值的对比、分析,实现结构异常响应报警、结构营运安全性评估、结构损伤识别等。由于该系统7*24小时不间断检测,所采集的数据量飞速增长。在面对多座桥梁监测系统集成管理的情况下通常采用直联式数据存储方式,其数据的存储能力、数据管理难度、数据安全,以及存储资源的利用等,都难以满足系统设计需求。
云计算可以满足新一代数据中心对网络、存储和计算的业务需求,并能提供丰富的应用服务,是新一代数据中心的核心要素[1-2]。本文通过引入云计算的基础架构,建立了基于云计算的桥梁安全与健康监测数据中心,将分散在全国各地的监测系统数据进行集中可靠的存储与管理,并通过云计算数据中心向用户提供高效、安全的服务。
1 桥梁安全与健康监测数据中心建设的现状
随着在役桥梁安全与健康监测建设的发展,桥梁安全与健康监测系统中海量数据的存储与有效利用日显重要,并成为在役系统普遍关注的一个重点。一个中等桥梁安全与健康监测系统数据日增长量在3GB/天左右,一年有1.1TB增量的数据,数据的维护管理主要依赖系统管理员定期执行,数据管理的实施方式难以统一。随着数据量的增加,数据管理工作量、管理难度及管理成本成倍增加,数据也得不到有效利用。
桥梁安全与健康监测数据中心引入云计算,可将业务数据和应用在公有云和私有云之间同步,当数据中心构建的私有云出现故障,应用可以无缝迁移到公有云中。通过云计算将分散在全国各地的业务系统数据通过INTERNET进行集中存储与管理,可向桥梁技术研究者提供数据共享服务分析桥梁健康监测海量数据;桥梁管理单位即使不具备桥梁专业技术知识也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监测到桥梁的实际运营状况,获得桥梁健康监测报告及桥梁营运安全性评估等服务并实时反馈专家意见,大大提高了桥梁管养效率。
基于云计算的桥梁安全与健康监测数据中心建设分两部分,一部分是集成中心,另一部分是分散在全国各地的分中心。集成中心的数据增长量在10GB/天,分中心的数据增长量在3GB/天左右,增长量会随着业务量的增加而增加。集成中心利用云计算技术对服务器、存储、网络等IT资源进行虚拟化,将所有的IT资源放在一个资源池中并进行动态资源管理,对IT资源进行监管和云管理。当资源池中分配给某个桥梁安全与健康监测系统的资源出现故障或者该系统获得的资源不够用的时候,云管理平台会自动分配给它新的资源,从而保证系统7*24小时不间断运行。
分中心的数据通过公共Internet网络与集成中心组成云网络,数据进行同步,在集成中心对数据进行异地容灾备份。集成中心有两份数据,一份数据面向桥梁安全与健康监测系统(数据库A),一份数据是完全备份数据(数据库B)。我们主要考虑如何优化实时数据读取和历史数据查询。数据库B中保留所有数据,数据库A只保留最近1周的数据;业务系统实时读取的是数据库A中的数据,而查询一周之前的数据就读取数据库B中的数据。
图1 分中心数据库结构与操作
2 关键技术
云计算(Clouding Computing)由Google、Amazon等公司于2006年首先提出,它是一种利用互联网实现随时随地、按需、便捷地访问共享资源池(如计算设施、存储设备、应用程序等)的计算模式[3]。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对云计算的发展,把其列为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4-5],云计算技术的应用已成为国内外的热点研究问题[6-8]。
基于云计算的桥梁安全与健康监测数据中心的建设所需专业涉及面较广,如桥梁专业、网络通信专业、计算机专业等。本节着重讨论其在计算机领域内实现云计算数据中心的关键技术。
2.1 虚拟化技术
虚拟化技术能让所有计算元件在虚拟的基础上运行,是实现云计算数据中心不可缺少的功能。通过把有限的固定的资源根据不同需求进行重新规划以达到最大利用率的思路,在IT领域就叫虚拟化技术[9-10](Virtual Technology)。这种解决方案能在很大程度上优化资源、节约成本。虚拟化技术包括计算虚拟化技术、网络虚拟化技术、存储虚拟化技术。系统虚拟化前后的特点如表1所述。
表1 虚拟化前后特点比较
[虚拟化前\&虚拟化后\&每台主机一个操作系统\&每台主机上运行多个虚拟机,每个虚拟机一个操作系统
\&每台主机上运行多个程序,可能造成冲突
\&多个程序可分别在运行在多个虚拟机上,应用程序相对独立的运行空间,避免冲突
\&每台主机配一个存储,存储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且一旦存储出现单点故障,数据可能丢失
\&多个虚拟机共享存储,当一台主机出现故障时,会自动分配其他主机上的硬件资源给故障主机的应用程序\&硬件成本高,且配置和管理困难\&虚拟机独立于硬件运行,可动态资源分配,新程序的部署工作只需要几分钟,有效节约硬件和维护成本
\&]
目前虚拟化技术的产品主要有EMC的 VMware虚拟化产品,Microsoft的Virtual Server, Sun的Virtual Box,以及Ctrix公司的Xen Server和Xen,占市场份额最大的是EMC的 VMware虚拟化产品。
2.2 数据存储技术
基于云计算的桥梁安全与健康监测数据中心需要满足大数据管理的需求,为大量桥梁管理者提供服务并且为桥梁研究者提供大数据分析功能。数据安全可靠存储是实现大数据管理分析的基础。
数据存储系统从物理结构来看,底层主要是磁盘,通过光纤、串口线等与磁盘后的板卡和控制器相连。目前最常用的存储方式有DAS(直接连接存储)、SAN(存储区域网络)和NAS(网络附加存储)。直连存储(DAS)是直接通过SCSI线缆或者光纤直接连接到服务器上。存储区域网络(SAN)是通过网络方式连接存储设备和应用服务器,目前常用的SAN结构根据连接介质不同而分为FC SAN和IP SAN。网络附加存储(NAS)是将网络存储设备直接放在网络上提供文件共享服务。这三种技术优缺点如表2所示。
表2 DAS、SAN、NAS数据存储系统技术优缺点
[特征\&DAS\&SAN\&NAS\&安装难易度\&较难\&较难\&很容易\&集中管理\&难\&专用软件\&基于网络\&扩展性\&低\&高\&中\&数据共享\&难\&通过软件实现\&内部实现\&处理能力\&强\&强\&视网络情况而定\&备份\&传统方式\&服务器不参与\&多种方案\&容灾\&基于服务器\&端对端及多点容灾\&端对端方案\&安全\&中\&高\&低\&]
目前主要存储厂商的FC SAN存储可以实现8Gbit/S的传输速率,但费用较高,所以中大型数据中心建设中还是处于领先地位。但是随着IP SAN技术的发展,较高的性价比使FC SAN存储逐渐扩大了在市场的份额。
2.3 动态资源管理
云计算的资源包括存储资源、计算资源、网络资源、基础设施资源以及其他资源[2]。当应用云计算时,面对大量设备和相关技术,如何有效整合各种资源并实施动态资源管理是实现云计算的关键。云计算动态资源管理系统的基本功能,是接受资源请求,合理地调度相应的资源并且把特定的资源分配给资源请求者,使请求资源的业务得以运行。它能跨资源池智能动态调整计算资源,使IT与业务优先级对应,动态提高系统的管理效率。
云计算的动态资源管理必须处理好存储架构问题,解决资源部署、监控和调度策略等问题。在VMware虚拟化产品中,DRS(vsphere Distributed Resources Scheduler)可以根据每一个虚机的实际运行情况,适时地对内存、CPU、网络的消耗进行动态调整,将其平均分配到DRS集群的每一台主机上面。动态分配依靠VMotion实现,所以,VMotion是DRS的先决条件。
3 云计算数据中心实现
基于云计算的桥梁安全与健康监测数据中心实现了数据中心服务器、网络、存储虚拟化及负载均衡,其基础架构拓扑图如图2所示。
整个方案通过两路6核服务器配合后端IP SAN存储技术,并采用云计算虚拟化技术来实现桥梁安全与健康实时监测。在云计算操作系统软件的支持下,将3台两路6核服务器组建HA集群,并配合DRS及VMotion等高级功能,实现业务的连续性,减少计划内宕机时间,有效地提高资源利用率。
3.1 计算系统设备及软件实现
计算系统设备主要是指服务器,服务器的选择上主要考虑的是服务器的性能,满足五年内桥梁安全与健康监测业务的需要,主要计算能力由3台两路6核服务器担任。
而计算系统虚拟化的实现主要是利用软件将服务器虚拟化。目前主流的、最具代表性的虚拟化软件是VMware的Vsphere软件。
本方案采用3台企业级两路服务器(HP Enterprise Server)作为核心数据库平台。该服务器能满足数据库应用的高可用性、可恢复性,并具有错误检测及消除单点故障的功能。采用数据库双机方案也增强了应用的可扩展性,满足业务不断增长的需要。由于该型服务器采用全新的因特尔快速互联通道互联架构配合因特尔志强E5系列处理器及SAS 6Gbps高性能磁盘控制器,使系统联机处理性能提升2.5倍以上,数据库性能提升3倍以上,更加适用于基础架构、数据库核心应用。
3.2 存储设备及数据管理软件
在保障客户应用的前提下,存储将成为一个必须受到关注的核心环节,因此双控制器、多处理器和高可靠光纤8Gb存储成为首选,这能有效保障业务的物理稳定特性。出于数据安全备份的考虑,配置大存储容量6TB存储空间服务器作为虚拟机的备份服务器,可以保证在光纤存储故障时或维护时的业务连续性,并对客户的应用数据也做到了统一备份。为了保障业务运行的高性能、可持续性和可扩展性,我们选择了IP-SAN的存储模式,通过串口线连接磁盘与控制器。云计算计算节点服务器通过交换机连接存储设备,实现数据链路的高品质性能保障。
在数据的统一备份处理上,基于虚拟机文件驻留在共享SAN存储上,可以使用存储区的映像来备份虚拟机文件,这样做不会在运行虚拟机的云计算计算节点主机上引起任何额外的负载。统一备份功能可以满足缩短虚拟机的备份时间,移除客户应用服务器上的备份工作负载,以及从中央服务器中执行备份的工作。其工作流程是从运作中的主机上剥离磁盘,将磁盘链接到专用的统一备份服务器上,然后备份磁盘中适当的文件,此时原始主机仍能看到该磁盘并能正常工作。通过有效利用虚拟机存储区的映象文件,高效地保障客户数据安全。
3.3 网络设备
云计算数据中心网络需实现双链路可靠冗余连接、负载均衡,充分考虑网络的可管理性。本方案采用两台DLINK交换机实现设备冗余,同时通过实现网络虚拟化来保证网络策略安全,使之不受虚拟机位置迁移的影响。
3.4 云平台管理
云管理平台是负责整个数据中心的资源池管理、是实现IAAS的关键环节。本方案采用VMware公司的Vcenter软件,与其他的管理软件相比,该软件的使用为IT管理者大大降低了云计算虚拟环境管理的难度。
该云平台是目前最强大的虚拟环境管理平台,它能提高在虚拟基础架构每个级别上的集中控制和可见性,无论是几十台还是几千台虚拟机,都能集中、简单地管理。它可以通过使用向导或者模板,在几分钟内创建新的虚拟机或主机,最大限度地减少错误和停机;它还可以借用DRS(vsphere Distributed Resources Scheduler) 持续监控各个资源池的使用情况。此外,借助vCenter API和.NET可实现vCenter Server和其他工具的集成,并且支持在vSphere Client中嵌入自定义插件,为管理IT环境提供选择自由。
4 结束语
目前,基于云计算的桥梁安全与健康监测数据中心建设还处在初级阶段,随着桥梁安全监测技术和云计算技术的发展,云计算数据中心会逐渐形成系统化、网络化的全国性的桥梁安全与健康监测平台。该平台能面向所有桥梁行业的客户,提供存储空间及桥梁安全与健康监测服务;同时还能根据存储的大量桥梁相关数据,进行数据挖掘及数据分析,在桥梁学术研究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云计算的数据中心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本文着重从桥梁安全监测数据中心的关键技术方面阐述了系统基础架构,以及关键设备和软件的选型,希望能为其他行业数据中心的建设提供一些参考。
参考文献:
[1] 林小村.数据中心建设与运行管理[M].科学出版社,2010.
[2] 刘鹏.云计算[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
[3] MELL P, GRANCE T. The NIST Definition of Cloud Computing[R].
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 SP800-145, Gaithersburg:U.S Dept. of Commerce,2011.
[4] 国家科学技术部.中国云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EB/01].
/tztg/201209/W020120918516104069531.doc,2012
[5]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云计算白皮书(2012)[M].工业和信息化
部电信研究院,2012.
[6] 田冠华,孟丹,詹剑锋.云计算环境下基于失效规则的资源动态提供
策略[J].计算机学报,2010.33(10):1859-1872
[7] 朱仕村,张宇峰,张立涛,朱晓文,胡云辉.面向长大桥梁结构健康监测
物联网的云计算[J].现代交通技术,2011.8(1):24-27
[8] 孟凡立,徐明,张慰.基于云计算的高校数据中心设计与实现[J].现代
教育技术,2012.22(3):99-103
[9] 杨望仙,朱定局,谢毅,范朝冬.虚拟化技术在云计算中的研究进展[J].
眼下以及不久的将来,养老是我国社会难题,它不仅事关个人,更是社会系统工程。关爱老年人,需从个人做起,更需要系统级的社会保障与服务。
一、现实问题
“十二五”时期,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1],老年人维护好健康将给自身、家人和社会减轻极大负担;注重对个人及人群的健康因素进行全面监管的健康管理,可调动个体、群体及整个社会的积极性,从生物、心理、社会的角度对每个人进行全面的健康保健服务,协助人们有效维护自身健康[2]。
当前,健康管理在我国仍属新鲜事物,对老年群体开展健康管理工作是一项公共服务事业,但我国目前对公共服务设计的研究还很缺乏,能与老年人健康管理公共服务系统设计直接相关的研究基本没有。多年来,心脑血管疾病一直位居国内居民死因前位,为有效控制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率,需要做好对广大疾病风险人群,特别是高血压患者/风险人群的健康管理工作。鉴于此,开展对老年人(以北京城市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风险人群为例)健康管理公共服务系统的设计研究工作势在必行、迫在眉睫。
二、研究意义
对老年群体开展健康管理公共服务系统设计研究工作,是政策要求,更是民生需要。本课题针对北京城市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风险人群调研其健康管理现状,发掘并基于该群体的真实需求与特征研究构建相应的健康管理公共服务系统;课题研究成果可为相关机构建设老年人健康管理公共服务系统提供参照与理论支持,也将一定程度上强化国内公共服务设计研究。
三、研究依据
健康管理的关键在于有效的健康促进,这需要基于完善的健康管理服务系统,并制定个性化的健康管理计划,然后有效促进健康管理计划的实施,从而帮助管理对象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降低发病危险性,进而预防疾病[3]。
国内现有健康管理公共服务缺乏对管理对象生理、心理、行为及生活方式的深入考量,健康管理计划以“说教式”居多,导致难以调动管理对象的积极性,因而健康促进效果不佳!为构建有效的健康管理公共服务系统,须对健康管理对象生理、心理、行为及生活方式作深入考量;也只有基于对目标服务群体相应需求与特点的深入了解,并从公共服务设计的角度出发,才能构建出宜人高效的健康管理服务系统,及个性化的健康促进方式,进而能够强化健康促进效果。
四、研究内容
(一)基础研究阶段,主要通过人物专访和问卷调查获取相关一手资料。
1.人物专访
通过专访北京市健康管理行业带头人北京健康管理协会杜会长,和前线健康管理员朝阳区樱花园社区卫生服务站杜医生,了解到:
在北京,健康管理仍属新鲜事物,其应用层次不高,且核心理念尚未普及,现有行业的发展多集中于体检行业对自身服务内容的深化,即由传统单纯的身体健康检查深化到健康管理综合服务,目前其大多针对专业领域人员或大型团体进行试点服务,尚未发展到服务大众的层次,因其各方面尚处于摸索阶段,总体发展还不成熟,健康管理效果亦不明显。
在北京城区,普通老百姓可以免费参加社区卫生服务站开展的“家庭医生式服务”,其以家庭为单位,为每位家庭成员建立健康档案,记录并管理其健康与诊疗信息;卫生服务站每年还会为辖区内65岁及其以上的老年人免费体检一次,让他们了解自身身体状况,再根据其身体状况指导其饮食与锻炼,或者提供一些必要的药物治疗;社区医生在日常问诊活动中,也会监测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如血压、血脂、血糖等),并利用药物和相应的健康指导,帮助老年人改善健康状况;社区内的健康教育以讲座、宣传页、平台短信、责任人传达和门诊咨询等形式为主,然而其宣传效度不高、信息反馈不佳;总之,社区内的健康管理,尚处于萌芽阶段,其开展形式仍主要为传统诊疗形式,既没有系统的规划与管理,也没有明确的开展形式,更没有相应的健康管理效果评价机制。
2.问卷调查
以北京城市社区60岁及其以上的户籍人口为调查对象,采取典型抽样方法,选取北京市五大核心城区内的五大社区,分别为朝阳区新源里生态小区、东城区和平里社区、西城区百万庄中里小区、海淀区太阳园小区和丰台区蒲黄榆小区,并在各社区内以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个人调查对象,每个社区选取70名,总样本量为350份,以访谈式问卷的形式调查该老年群体针对健康、健康管理、健康维护和文娱活动等特定主题的心理、行为特点及相关需求等信息,最终获取有效样本330份。归纳、分析与总结所得调研信息,提取核心结论如下:
健康层面——需要强化调查群体的疾病预防意识,强化健康教育的宣传内容与力度,扩大健康管理的开展范围;健康管理层面——需要强化健康管理的“信度”建设,强化个性化健康教育与健康干预,扩大公共体检服务的开展范围,提供便捷有效的健康管理服务;健康维护层面——需要为老年人引导适宜的、触手可及的和个性化的锻炼方式,在健康管理中加强对科学锻炼的宣传与指导,强化目标群体“科学饮食与锻炼”的思想观念;文娱学习层面——需要开发便捷舒适的社区健康管理活动,开发应用“实用方便”的健康管理电子产品,而且老年人倾向于电话、口头传达、告示、宣传栏、宣传页等(由强到弱)现有信息传达方式,还倾向于电视、报刊杂志、书籍、广播、互联网、讲座等(由强到弱)现有学习方式。
以上这些一手资料为后期深入研究工作提供了真实有效的定量参考与定性依据。
(二)深入研究阶段,为研究构建良好的目标服务系统,需坚持以用户为中心,故首先着重开展了用户研究工作,进而深入理论研究,相应研究内容概述如下:
1.用户研究
通过社会观察[4-5],在社区、社区门诊、体检中心和老年人家里分别观察老年人获取健康知识、就诊、参与体检及观看健康类电视节目时的行为方式,在老年高血压患者家里和户外分别观察其自行监测血压并反馈信息和用药(以降压药为主)的行为方式,再依据这些行为方式翻译其相关需求;在体检中心和互联网上考察了解现有体检报告与健康指导的常见形式,以及健康管理相关应用技术。
依据高血压五大主要危险因素[6]高盐饮食、肥胖、缺乏体力活动、过量饮酒和长期精神紧张,选取分别拥有上述不良生活方式的5位老年高血压风险人员和5位老年高血压患者,共计10位,对其进行深入访谈[4],以了解目标服务群体(北京城市社区老年高血压风险人群/患者)相应生理、心理、行为及生活方式等特点,及其在健康管理上的切实需求和自身相关特点。
整合归纳问卷调查、社会观察和深入访谈所得用户需求,依据健康管理中的“知信行”理论[6],从用户体验角度考量用户需求层次[7],并建立用户需求层次模型,如图表1所示。
基于群体文化学[4],依据用户需求层次模型,结合问卷调查、社会观察和深入访谈所得目标服务群体相应生理、心理、行为、经济、文化和生活方式等特点构建用户角色模型,
2.理论研究
因篇幅所限,以及部分研究工作尚未完成,现仅对如下研究内容作简要描述。接下来,依据图1所示的健康管理基本流程,结合用户角色模型与社会现实条件,构建服务场景模型,以期概括而立体地描绘出相关服务所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主要事件等,进而可为目标服务系统的构建提供综合感知与感性参照。以国家公共服务政策[8]为导向并兼具一定前瞻性的前提下,基于服务设计、健康管理学、社会心理学、行为科学和预防医学等学科理论,结合用户需求层次模型,针对目标服务群体设定相应健康管理公共服务的目标与内容,以此明确目标健康管理公共服务的具体开展范围、着力点与容量。基于用户角色模型、用户需求层次模型和服务场景模型,研究构建目标健康管理公共服务的流程与方式,以为目标群体打造可用且好用的健康管理服务。综合前述内容,提出整体性的老年高血压患者/风险人群健康管理公共服务系统,并拟定整个健康管理公共服务系统的软、硬件构架,该构架可为后期具体设计工作提供设计方向与要求。
(三)产品设计阶段,发挥工业设计特长,设计相关硬件产品。
该阶段基于目标服务系统的软、硬件构架,结合用户需求层次模型和服务场景模型,着力开展核心硬件服务接触点的设计,酌情完成一两个或者一系列关键产品的设计,如智能健康管理服务中心设备、智能血压仪、个人智能健康管理移动终端、智能药盒和均衡膳食谱等等,以此完善整个服务系统的设计研究工作。现因具体设计工作尚未完善,在此不做展示。
五、小结
目标公共服务系统的构建源于深入的用户研究,且最大程度上融入了服务设计思想与方法,其可在相关实际应用中发挥指导作用,也可为其它健康管理公共服务系统的开发提供参考,相关研究结果可帮助健康管理师制定更加实用有效的健康管理计划,还可辅助开发更加优良的健康管理产品。
作为一项大型社会应用研究,本课题探索了一个很有前景与意义的发展方向,但因涉及内容庞大,研究工作耗时耗力,加之个人精力有限,以至撰写此文这一刻仍尚未完成全部工作,在此悉数展示已有成果,未完成的做前瞻性概述,目的就是想全面展示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与研究价值,更进一步来说是想引发世人对当下老年群体的关注,更是对自身未来的关注。实际研究工作也让笔者深刻认识到,真要构建如此庞大的服务系统,少不了数行业的通力合作与协同创新,本课题也仅仅是从公共服务设计研究的角度做下浅层探索。
六、写在最后
当初,为更好地锻炼自己的设计研究能力,导师强烈要求笔者着手系统级的设计研究工作,尽管工作量巨大,我亦欣然接受。因笔者学识短浅,加之时间有限,在坚持把握好主体方向与系统构架的情况下,细节之处难免会有不足或疏忽,欢迎有识人士前来交流指正,在此也诚恳地感谢导师孙苏榕教授的悉心指导与关怀,感谢女友莉丽的热心支持与帮助,感谢父母亲朋的热切关心与担待。
参考文献
[1] 国发(2011)28号,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Z].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2011.
[2] 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编委会.健康管理概念与学科体系的中国专家初步共识[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09,3:141-147.
[3] 吴克明,朱兰,王剑波,刘德安,鲍勇.基于家庭医生责任制的社区健康管理研究[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12年12月,第6卷第6期:421-422.
[4] 罗仕鉴,朱上上.服务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5] 戴力农.当代设计研究理念[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各级档案馆中保存着大量“孤本”档案,且多数是记录在脆弱的载体材料上的,任何形式的自然灾难和人为灾害都有可能对档案文献资料造成部分损害或永久性无法弥补的破坏。如2003年4月的伊拉克战争,战火使成千上万的档案文献永远丢失;①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北川县档案馆最珍贵的“孤本”档案《石泉县志》仍未找到②。面对各类潜在或可能遭遇的若干突发事件和灾害,如何增强档案管理防灾抗灾机制(以下简称“机制”)的协调运作,正成为当今世界档案界面临的重要研究课题。
笔者认为“机制”的建立有利于提高档案防灾抗灾工作管理效率;有利于提高措施的针对性和适用性;有利于降低成本,发挥更大效益。我们不仅需要从理论上去说明档案防灾抗灾工作的重要性,更需要从实践性、应用性上去研究,去总结经验。通过对“机制”的研究,掌握抵御灾害的措施、方法,以最大限度地延续人类社会记忆。
一、构建“机制”体系的主要内容
机制的建立是一项巨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一靠体制,二靠制度。这里所谓体制,主要是指档案防灾抗灾各组织机构的职能和岗位责权的调整与配置;所谓制度,广义上讲包括涉及档案防灾抗灾中国家和地方的法律、法规以及任何组织内部的规章制度。
1.建立健全“机制”的组织体系。档案机构应当建立“危机是常态”的忧患意识,把“机制”纳入日常工作体系中,应对重大灾害事故,非单一的档案部门可以应对的,需要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档案部门与各相关部门密切配合,通力合作。正因如此,在体制上,应建立起统一指挥、分级负责、相互协调的综合处理档案灾害的常设机构。建立健全中央至地方四级两层防灾体系,即中央、省(市)、市、县(市、区)四级,两层即为制订策略的防灾抗灾领导小组和推行防灾抗灾措施的行动小组。各小组制定相应的工作职责,并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人员。
2.建立 “机制”制度体系。根据灾害的等级(大体划分为特大、重大、较大、一般四个等级)、范围(仅档案机构的单一型和涉及全社会的综合型)采取纵向救援、横向联动的协调机制。围绕灾害的三个阶段(灾前、灾中和灾后),建立健全三大机制:一是灾前监测预警机制。在灾前预防阶段,制定防灾计划,开展对防灾抗灾知识的宣传教育,通过预案将责任落实到部门,任务到人,努力做到灾害来临之前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二是灾中防灾抗灾机制。领导迅速决策,启动应急处置保障措施,对灾害及时反应。三是灾后恢复重建机制。及时将档案转移到安全的场所,对受灾档案采取科学的方法修复处理。根据三大机制,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制度和办法。
二、增强“机制”协调动作的建议与对策
1.要强化档案管理应对灾害的基础能力建设。坚实的基础设施是抵御各种风险战胜各类灾害的根本,档案管理的基础能力包含软、硬件两方面。在硬的方面,要提高档案建筑抗灾标准,其相关设施也要从防灾角度去考虑;加大档案安全技术投入力度,推广运用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改善档案安全保管条件。在软的方面,健全隐患排查监控机制,对档案库房、办公用房及周围环境进行全面细致的安全检查,定期检查档案馆建筑物的水电线路和做好相关设备检修、维护工作,发现库房漏雨、危房、防雷装置失效等不安全因素,及时采取措施,坚决消除事故隐患,确保档案安全;加强门卫管理制度,进出登记,切实有效地执行;建立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善于化解档案利用者间、档案工作者间以及二者之间的矛盾,开展和谐平安档案创建活动,严防对档案工作影响较大的恶性事件发生。
2.要全方位推进综合长效“机制”建设。按照国家档案局制定的“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及时反应、果断决策、合作互助的原则”③要求,进一步理顺“机制”,积极推进常态化、综合化。建立强有力的档案防灾抗灾管理组织体系,国家档案局要建立常设专门机构,统一指挥全国档案系统的防灾抗灾工作,将档案的防灾抗灾工作纳入各级档案部门的日常工作体系,每五年要制定档案防灾基本规划,每年要编制当年度的防灾抗灾执行计划。强化突发事件监测预警机制,目前,我国多数灾害的防范机制更多的是事后救助,而不是事前预防和预测,是被动的“撞击式”反应而不是主动出击,各级档案机构要在构建档案防灾新机制上下功夫,探索档案灾害防治工作由被动向主动转变的新观念、新思路、新办法,在做好应急处置的同时,注重事前的防范。强化应急处置综合协调联动机制和社会动员机制。防灾抗灾反应不是一种孤立的现象,档案部门在承担部门职责的同时,更加注重与相关部门构建共同责任机制,营造“合作互动”的局面,实现快速反应,高速运转,形成协调有效的应急管理工作机制。加强与水利、气象、地震、地质等相关部门的联系,建立灵敏的灾害信息联动处置系统,提高对灾害的及时反应。要积极加强档案管理防灾抗灾国际间合作和地区间合作,健全国际合作机制,及时交流信息、学习经验、联合行动,大大增强应急反应的实际效果。
3.要进一步推进档案工作应急管理法律建设,制定各项配套规定。最大限度地延长档案的寿命,不仅是档案工作者的崇高使命和艰巨任务,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赋予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其一档案部门应当在国家防灾抗灾的相关法律基础上,针对档案工作特点出台一些具有专业性、技术性的法律规范。目前,国家档案局制定的《档案工作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管理办法》还远远不够,应当完善法律法规,并制定配套规定,完善具体制度。在档案管理防灾抗灾中建立完备的法律支撑体系,对与防灾抗灾有关的一些重大事项做出比较明确的规定,如各级政府、档案机构乃至公民对于档案管理防灾抗灾所负有的责任、防灾抗灾规划的制定、发生灾害后的应急程序和职责所在等等。完备的法律体系为档案防灾抗灾提供法律保障和制度规范,有利于“机制”的有效运行。其二要做好相关法律的宣传普及工作,增强履行档案管理防灾抗灾法律所规定的责任和义务的自觉性。其三要加强贯彻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机制”依法开展,落到实处。
4.要健全档案工作应急管理保障体系。一是加强档案应急队伍建设,建议在全国“防灾减灾日”这天,档案部门要开展普及档案防灾抗灾知识的教育和受灾档案的抢救修复技术讲座,举办防灾抗灾演习和训练,增强档案工作者的灾害预防意识。建立专家组,让他们参与组织重大灾害救援的技术指导,培养一支业务精湛、训练有素、作风过硬的应急救援专业化队伍。二是加大资金投入,每年适度安排专项资金,建立救灾资金应急拨付机制,确保24小时内将各项救灾措施落实到位,档案灾害得到及时救护。三是加强物资储备,档案机构应按照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的要求,设置必要的安全防护设施,配备自动报警、灭火、去湿、消毒、防火、防水等必要的档案安全保护设备和器材。
5.运用科学方法,积极做好灾后档案的抢救和保护工作。国家档案局要及时派出档案保护方面的专家到灾区指导灾后的档案抢救和保护工作。对于受灾较重、库房坍塌、档案被埋的要及时与抗震救灾指挥部门沟通,取得他们支持,尽早将档案抢救出来,转移到安全地带。对于库房开裂,装具损坏的,要根据实际情况,在确保人员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将档案转移出来,妥善保管。对于不同的受损材料和水淹材料,在档案保护专家的指导下,采取不同的科学处理方法。特别是对水淹档案,要及时采取冷冻或干燥的办法稳定档案的状态,避免灾情进一步恶化。
6.进一步完善异地档案灾害备份管理制度。每个档案机构应推行历史档案分级保护,建立极其重要档案名册,制定极其重要档案的保护计划。建议一个档案机构的1%至7%可作为极其重要的档案,对馆藏中最珍贵的历史档案,建立本地特藏室,实行特殊的保管方式和保护措施,同时,异地保存极其重要档案的复本,并定期更新。缩微和出版极其重要档案也是切实可行的异地备份保存方式。随着电子政务工程的推进,各地方政府还可以创建“电子政务灾难备份中心”,以降低电子政务信息的灾害风险。为维护我国档案信息数据的安全,政府应尽早颁布可维护数据灾备市场诚信度的法规与制约措施,创建我国档案信息数据远端异地灾备平台或基地。
7.建立档案信息处理机制,发挥档案资料在抗震救灾中的重要作用。各级档案馆和机关档案室要打破常规、特事特办,将抗震救灾工作急需的工程图纸、建筑蓝图、城市地图、地下管线、人口户籍以及单位人员名册等档案主动提供给抗震救灾指挥部门。档案部门要坚守岗位、及时服务,做到抗震救灾需要什么档案资料,就提供什么档案资料,充分发挥档案资料在抗震救灾中的重要作用。
注 释:
①侯怡敏.论灾难预防对档案保护的重要性.兰台世界, 2007年3月下半月.
②新浪网finance.sina.com.cn/g/20080707/19075064367.shtml.
③国家档案局.档案工作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管理办法.中国档案报,2008年10月2日第二版
参考文献
1.马翀.历史档案分级保护体系构建初探.档案学研究,2007(3).
2.国际档案理事会.档案馆灾害预防控制指南.中国档案报,2008年5月29日第三版.
引言
人们生活的水平的提升,对自身健康也越来越关注。健康体检是了解自身健康状态最直观也是最有效的方式。健康体检是一个特殊的医疗服务项目,它是预防疾病的重要措施,也是实施自我健康管理的重要依据。国内健康体检中心的发展时间较短,在管理与经营方面都存在诸多问题。提升健康体检中心的管理方式,对提升其服务质量与经济效益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国内健康体检中心的现状及问题
1.1国内健康体检中心的现状
根据2009年我国颁布的《健康查体管理暂行规定》调查发现,我国大多数健康体检中存在设立科室不全,没有实施“医检分离”,使得疾病患者与健康检查者使用同一检查设备,大大增加了较差感染的几率。医院的体检中心的面积较小,布局不合理,完全不符合《规定》中的相关标准。体检中心没有张贴流程指引,导致体检者检查盲目。体检中心的体检设备大多陈旧,没有定期更新。
1.2国内健康体检中心的问题
(1)没有形成完善的行业标准,体检质量低
目前我国的体检中心还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行业标准及相关资质评定,这就导致体检中心入行标准低,体检中心良莠不齐。根据《规定》中关于体检结构软硬件的标准来看,大多数体检中心是不达标的。而从专业的医疗服务角度来看,体检工作人员需要丰富的临床体检工作经验。但体检中心很难聘请到足够的专业医务人员,形成严重的人力资源不足。为了缓解这一现象,不少体检中心不得不聘请已经退休的医务人员或并没有足够工作经验的年轻医务工作者。这类情况在民营的体检中心更为突出。这将严重影响体检的结果与质量。
(2)没有完善有效的管理制度
就外部而言,我国目前并没有有效管理体检中心的机构,关于其管理的法律法规也非常的不完善。而体检中心内部,也没有制定有效的管理方案与激励制度,在选取与录用人才方面也缺乏统一的标准。
(3)体检项目没有足够的目的性
为了增加经济效益,不少体检中心推出体检套餐。套餐中虽然有常规检查,但也缺乏足够的目的性。大多数体检者是希望通过体检了解自己某一方面的症状,而不是整体的身体状况。而大多数体检中心只考虑到健康体检者的需求,忽视了某些疾病患者的需求。且体检的流畅大多复杂,若没有专业的介绍与指引,体检者在选择体检项目时就会非常的盲目。
(4)检查之后的健康管理不规范
我国健康体检中心还处于起步发展极端,只停留在健康检查的阶段。对检查之后的健康管理还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执行模式。且大多数体检中心在完成体检后,只是将体检报告交给体检者,并没有对报告内容作出系统详细的分析,帮助体检者更好的进行健康护理。
2.有效提升健康体检中心科学管理的方式
2.1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
目前我国健康体检中心主要分为三类:一类是依附与综合性医院设立的体检机构;一类是独立于医院之外的专业体检机构;一类是设立在疗养院内的体检中心【】。政府及相关部门需要根据不同的体检机构制定完善的管理办法,引导体检中心逐步形成行业标准与规范。
体检中心内部应该根据检查项目多样,建立分级管理制度。以科室主任为核心,护士长为主要落实者并协助管理工作。并设立不同的小组,专门进行对外营销、体检报告总结分析、体检操作培训、设备管理及客户服务等方面。并针对不同的岗位与小组,制定详细的管理办法,明确各自职责。
2.2开展人性化的服务
所有的护理人员都需要接受人性化服务的培训,深化人性化服务的意识。营造良好的体检环境:在大厅醒目处张贴体检指引及相关的注意指向;设立专门的咨询台,以及时为体检者提供帮助;建立叫号设备,避免体检者长时间的排队等待。当体检者询问体检项目时,要耐心听完体检者的讲述,了解体检者的目的,在根据体检者的需求提供意见。体检者在领到体检报告中,应附带一份关于体检结果的分析及建议。明确指出体检者潜在的健康隐患,与相关的健康指导。建立完善的客户档案,实行体检后的随访。
2.3提升体检项目的目的性
体检中心应减少体检套餐的推销,而应该根据体检者的实际要求合理的进行体检。在体检前,医护人员可以先对体检者进行初步的检查,在根据结果着重选择体检项目。如此体检者即了解自己想要知道的信息,又显示出体检中心的专业性。若体检者是患有某种疾病的患者,医护人员要根据体检者的病情进行有针对性的检查,关注体检者的病情发展,并对体检者提出相应的护理建议,帮助体检者更好的制定康复计划。
结论
随着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对自身健康的关注度也会不断升高。健康体检中心的出现,正是满足国民对健康的需求。健康体检中心目前并没有完善的管理办法及行业标准,体检项目的针对性不强,内部管理混乱等问题严重制约着该行业的发展。政府不仅要尽快制定相关法律,促进该行业规范;体检中心也应该自觉的实行有效的内部管理方案,开展人性化服务,提升体检项目的目的性,才能有效提升体检质量,满足体检者对体检的要求。
【参考文献】
[1]王雷利,冯大跃,冯雨来,曹秀堂. 国内健康体检中心现状分析及科学管理初探[J]. 中国医院,2014,04: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