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临床医学儿科专业

临床医学儿科专业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1 17:32:2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临床医学儿科专业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临床医学儿科专业

篇1

随着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改革工作的开展,所有新招收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同时也是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住院医师,是直接面对患者的临床一线人员。而儿科医生不仅要面对不能正确表达病情的患儿,同时还要面对患儿家属,因此在儿科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研究生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1],加强医学人文教育,让每一名儿科医生清楚地意识到人文素质是一名医生所必备的素质。

1人文教育在儿科学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的意义

加强医学人文教育的目的主要是提高儿科学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人文素质,人文素质包括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人文精神通常是指在人的生存过程中以追求真、善、美为核心,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以对人的整体、全面、长远和根本利益为终极关怀的价值追求。人文精神本质上以人为中心,将人的尊严、生存意义、人的价值以及人的自我发展和完善作为主旨的观念和信念。人文精神在医学领域的重要表征就是医学人文精神,即对患者的生命与健康、权利与需求、人格与尊严的关注与尊重。医学人文精神根植于医学实践,其核心就是关爱生命,以患者为中心,在诊疗过程中融入人文关怀、弘扬高尚医德。

2儿科学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2.1加强人文教育是解决医患纠纷的重要途径

现代高新医疗技术的应用,在给患者带来巨大福音的同时,也导致一些医生崇尚“技术万能论”,只见“病”不见“人”,把“病”与“人”割裂开来,缺少与患儿及其家长的有效沟通,导致医疗纠纷频发,医患关系日益紧张,甚至发生了一些性质恶劣的“杀医事件”。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与医学人文精神的缺失有关。医学人文精神淡化,忽视“人”的体验,忽视“人”的存在,必然导致医患矛盾。医患之间的关系,首先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医护与患者的关系,其次才是人与疾病的关系,这又包括两部分:一是医护与疾病的关系,二是患者与疾病的关系。因此,要解决好医患之间的矛盾,就必须处理好医生与患者的关系,即首先要解决好人与人的关系,尤其是儿科医生与患儿家属的关系。我国著名的外科大家裘法祖说“医学不是一门完美的科学,但必须要有人的温度”。加强儿科学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人文教育,提高儿科医生的人文素质,是减少医患矛盾的重要途径。

2.2加强人文教育是医学模式转变的必然要求

当今社会医学模式已经向生物-心理-社会现代医学模式转变。患者对医院的期望更趋于理性,其更关注就医环境、就医体验和生活质量。这就要求医务人员不仅具有较高水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具备人文精神。尤其是儿科医师面对的儿童是一个不断生长变化的个体,在儿童疾病的诊疗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儿童不同生长阶段的生理发育特点,还必须注重儿童的心理发育特点,才能更好地减轻患儿的痛苦。

2.3加强人文教育是提高儿科学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素质的必然需求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意识和职业道德、人文素质、专业知识和技能、创新素质以及身心素质。交流沟通技能是儿科学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文素质的重要体现,不仅要懂得如何与患儿沟通,还要掌握与患儿家属沟通的技巧。医乃仁术,儿科学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应对患儿有仁爱之心,树立以患儿为中心的理念,善于把握患儿不同年龄阶段的生理、心理特点,了解患儿的家庭背景、社会背景,抓住问题的本质,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适当的时间、地点与患儿家属充分沟通,建立互助互信、友善和谐的医患关系,最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儿科学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是儿童医疗服务的骨干力量,其人文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我国未来儿童医疗服务的质量。研究表明,医患沟通不良是导致医疗投诉和医患纠纷多发的重要原因,所以加强人文教育是培养高素质儿科医生的必然要求。

2.4加强人文教育改善儿科学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文素质现状

我国高考制度的设置导致报考临床医学的本科生以理科学习为主,人文基础相对薄弱、人文知识储备不够。考上大学后由于学生课业负担繁重,对人文科学课程的学习时间很少,加之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致使部分学生趋于功利化,只重视医学知识,而轻视人文知识。因此,很多儿科学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人文课程教育,导致人文知识储备不足、人文精神缺乏;缺乏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没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自身综合素养不高;文字和语言表达能力较弱,人际沟通与协调能力不足;缺乏风险意识和法律意识。

3如何在儿科学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带教中融入人文教育

人文教育的手段不应局限于课堂讲授形式,应拓宽人文教育途径[2],通过带教教师的榜样作用,把人文教育融入临床实践的每一个环节中。

3.1首先提高带教教师的人文素质

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带教教师的人文素质直接影响研究生人文价值观的形成[3-4],所以我们积极鼓励临床教师参加人文培训班,努力学习人文科学知识,包括语言学、文学、社会学、哲学、心理学等相关内容。身教大于言传,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必须先做到。在临床医疗实践过程中,临床教师除了讲解疾病的诊断治疗知识、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外,还要时刻注意自身的言谈举止,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3.2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医学人文知识

指导并带领学生阅读古籍文献。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许多思想闪烁着人性的光辉,可以从中汲取其精髓,并将其运用到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中去。中国传统医学认为“医乃仁术”,“仁”是儒家理论的核心,其基本内涵为尊重人、宽容人、同情人、关心人、帮助人、爱护人,珍视人的生命。儒家学说认为,君子要以义为重,人的道义价值应高于物质利益。“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在履行治病救人、救死扶伤天职的前提下获得正当的经济收入,实现义与利的完美结合。古人云:“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加大对医学先贤的宣传教育,弘扬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等历史人物的高尚医德。

3.3在病史采集中注重培养儿科学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语言及非语言沟通技巧

病史采集是诊断疾病的主要依据之一,也是儿科临床实践的基本技能。儿科患者年龄小,认知能力有限,往往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痛苦。病史采集大多来源于患儿家属,而患儿家属则因对孩子的过度关爱及对医学知识的一知半解而过度担心、焦虑不安,导致其对患儿病情夸大或隐瞒而表述不准确。因此,良好的医患沟通是儿科医生获得患儿真实病情的重要渠道,也是患儿及其家属信任医生、配合诊断治疗的基础。在临床带教中教育学生采集病史时,做到着装合体、举止大方、态度和蔼,同时还要善解人意,尊重患儿及其家属,并要求对所有患儿一视同仁。

3.4在体格检查中融入“以患者为中心”的人性化理念

体格检查的异常发现是疾病诊断的重要线索和依据,是医生与患者零距离接触和情感交流的一个重要途径,但随着大量高精尖仪器设备不断应用于临床,致使体格检查被年轻医师日益忽视。儿科医师面对的患儿易哭闹,不配合体格检查,家长亦不愿意让年轻医生检查患儿,导致儿科学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有畏难心理,不愿意给患儿进行体格检查。因此,带教教师不仅要让研究生认识体格检查对诊断疾病的重要性,还要在体格检查中融入人文关怀。在进行检查前准备一些儿童喜欢的玩具,与患儿适当游戏,减轻其恐惧心理;检查时动作轻柔、灵活、规范、准确、全面;检查后帮患儿整理好衣服、盖好被子并对患儿家属表示感谢。

3.5在辅助检查选择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医德医风

适宜的辅助检查有利于疾病的明确诊断,但如果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不顾患者的实际情况,盲目选择检查项目,不仅浪费了医疗资源,也增加了患者的负担。因此,带教教师在指导研究生选择辅助检查项目时要根据患儿的病情需要,从实际出发,正确选择检查项目,做到有的放矢,培养研究生的医德观念。

3.6在疾病的诊断中培养学生科学的临床思维

篇2

中图分类号:R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4(a)-0130-02

围绕我国医学专科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为适应我国医学高等专科教育改革和基层卫生工作改革发展的需要,更好适应21世纪社会进步和卫生事业发展及改革的需求,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就是“以就业为导向”。《儿科学》教学也应遵循“贴近学生、贴近社会、贴近岗位”的基本原则[1],重视“三基、五性、三特定”的教学要求为执业助理医师考试和学生就业与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儿科学是研究小儿时期生长、发育、保健、疾病防治的综合性医学学科。其特点是:儿童个体身体素质差异、性别差异、年龄月龄差异非常大,无论是健康状态的评估还是疾病状态的临床诊断都不好采用同一单一的评价标准;其次是儿童对疾病造成的损伤、内环境稳态破坏后的恢复能力较强;再次是儿童自身防护能力较弱,容易发生意外伤害等,因此我们应该特别注重小儿疾病的预防、保健和干预。由于小儿身体各项机能处于不断的生长发育中,所以患病率要高于成人,儿科学的教学任务通过理论和实践降低小儿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强儿童体质和提高儿童保健[1]。儿科学的宗旨就是“保障儿童健康,提高生命质量”。基于这样的目标结合高职教育理念,该文对高职临床医学专业《儿科学》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三个方面进行改革与探索。

1根据职教理念调整教学内容

儿科学属于临床医学二级学科,研究对象包括新生儿、婴幼儿、青春期的儿童。围绕儿科学的教学宗旨“保障儿童健康,提高生命质量”,结合现代职教理念,从四个方面改革教学内容:首先,根据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性和影响因素,不断提高小儿体格、智力、适应性、综合素质;其次,根据小儿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临床诊断和治疗的理论技术,最大能力的降低儿童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提升儿童疾病的治愈率;再次,普及教育做好儿科知识的宣传,例如先天性疾病的筛查、免疫接种、儿童膳食营养、儿科保健知识的普及等;最后,对小儿疾病的康复可能性及具体康复治疗方案进行研究,尽最大可能帮助疾患小儿提高他们的日常生活质量,乃至恢复健康。为此,本次课改主要进行以下五个方面教学内容的增加、合并或删减。

(1)根据儿科学发展趋势和对疾病的临床研究,将“风湿性疾病”和“免疫缺陷病”在授课计划和教学课件上进行整合,统一为“免疫性疾病”。这一章内容整合后重新进行分节,包括小儿免疫系统发育特点、免疫缺陷病、风湿热、幼年类风湿性关节炎、过敏性紫癜、川崎病,共六节内容。

(2)根据我国儿童感染性疾病和传染性疾病的现状,增加了麻疹、水痘、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内容,将这部分内容与结核病、寄生虫病,三部分内容整合为“感染性(传染性)疾病”。这一章内容整合后重新进行分节,包括麻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儿童结核病、寄生虫病,共六节内容。

(3)根据人们对健康儿童保健意识的增强,对这章内容的讲解进行拓展,增加课时量[2]。例如,增加儿童日常膳食营养素的摄入量部分内容;配方奶粉儿童每日摄入奶量的计算;婴儿抚触;婴儿主被动操等。

(4)将新生儿窒息的复苏方案进行修订和更新,以更好的适应当今临床实际和应用;新生儿尤其早产儿免疫功能低下,易患新生儿败血症,因此将新生儿败血症的教学内容在原有基础上补充完整,增加败血症的诊断指标,使新生儿疾病的讲解更加完善。

(5)为适应基层助理医师的执业能力范畴及其实用性,删掉了儿童急性白血病、儿童急性坏死性小肠炎、儿童癫痫等内容的讲解。将节省出的课时添加到实践教学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尤其是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适应医学教学模式的改变,弱化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界限,提倡人体整体化,以适应整体化医学的理念。坚持“三基、五性、三特定”的原则,满足“三个需要”。注重教材的整体优化,处理好不同内容的联系与衔接。

2进行学情分析更新教学方法

分析我院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结构,来源包括三个部分:(1)高职大专(理科)生,这部分学生具有较好的中学化学和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具备学习临床医学的基本条件;(2)高职大专(文科)生只具有中学化学和生物学的初步知识,学习医学基础知识有一定的差距;(3)单招生在中专阶段已经学过生理学和生物化学,部分学生已具有学习临床医学的基础,但知识相对偏少,实践技能有待提高。

针对这样的学情,显然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和达到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笔者教学团队从以下三个方面更新教学方法,适应学情。

(1)以儿童对健康的需求为中心,改革教学方法。儿科医护工作人员对小儿的健康必须具备高度的责任感,不断地提高儿童体格、智力发育、社会适应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理论教学外应不断的给学生渗透“责任感和使命感”,保障小儿健康是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和谐状态[3]。

(2)任务驱动以学生为中心实现角色扮演。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目标,要求高职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从医学学生的角色转变为准医疗工作者。由于年幼的小儿不能自诉病史,年龄又偏小,缺乏明确的定位症状和体征,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强调作为儿科医护工作者,临床诊断时务必详细询问家长小儿病史,并严密观察病情发展,必要时结合实验室检查等。课堂上学生科角色扮演为疾病防治的执行者、儿童保健知识的宣传者、儿童营养膳食的指导者、患儿代言者、患儿知心者等多重角色。

(3)CBS教学法在儿科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CBS,Case-BasedStudying,基于案例讨论的学习。即基于案例的教学方法,“以案例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在讲述新课前可先提出典型案例,将学生分组有针对性地进行讨论,在实际案例分析中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CBS教学法具有高度的仿真性、形象性、动态性,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针对岗位需求改革考核方式

(1)理论知识的传统考核法。按照本课程的授课计划和教学目标,教研室内进行轮流说课,统一每章重难点知识的讲解方法和考核方法。在每章节讲授完毕时,结合近年执业助理医师和执业医师考试,应附有相应的目标检测习题,包括A型、B型、C型单项选择题、X型多项选择题、简答题等;学期末时,以闭卷考试的形式,考察学生对儿科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这部分考核占期末总成绩的50%。

(2)CBS教学考核方法。这种考核方法是本次课改的特色和核心。将每个教学班的学生按照4人一组分成若干小组,并指定小组长。由组长抽取教师之前准备好的相关案例,在规定时间内进行小组调研,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小组激烈讨论、结合课本理论知识形成案例小结,最终以实验报告的形式上交,教师进行点评打分。这种考核方式可在学期初、期中、期末各进行一次,每个案例10分。这部分考核占期末总成绩的30%。

(3)实践操作技能考核[4]。实验操作技能考评包括现场操作考核和实验报告考核两种形式。由教师根据课程标准,选定考试范围及操作要求,同时在固定时间内开放实验室为学生动手训练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考试时教师将考题编号分组由学生自己抽签,学生根据考题内容独立完成操作,考试完毕进行评委现场打分。对于复杂实验(例如新生儿心肺复苏),也可将学生分成小组,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机会,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全面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教师在学生实践操作过程中认真观察并记录学生的表现,进行现场打分。这部分考核占期末总成绩的20%。

4小结与展望

我国医学有数千年的发展历史,儿科学方面也有相当丰富的经验,作为未来的儿科医务工作者,在继承前人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更要与时俱进,根据社会发展不断学习,丰富自身知识含量,提升自身实践水平,更要不断创新为儿科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该文通过分析高职临床医学专业《儿科学》课程培养目标,分析儿科学的研究内容、研究对象、研究任务,结合现代职业教育教学理念,提出《儿科学》课程改革的三点建议,即根据职教理念调整教学内容;进行学情分析更新教学方法;针对岗位需求改革考核方式。

随着临床医学研究的进展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儿科学不断向更深入的层次分化,儿科学的任务就是要不断探究儿科医学的理论、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总结经验,尽最大可能降低小儿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强小儿体质,提高小儿疾病的治愈率,提高小儿健康保健和疾病的防治水平。其中儿童健康与保健、新生儿医学将是儿科中最具有特色的学科。儿科医务工作者的使命任重而道远,为了适应岗位需求,儿科学也将会发展为总体医学和全科医学,以适应我国广发基层地区医疗和卫生保健的需要。

作者:余欢

    参考文献 

[1] 于洁.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篇3

对于多家媒体所报道的“儿科医生荒”与儿科看病难的原因,不少医学专家认为,这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咎于儿科专业的停招。

1983年,我国曾设立儿科本科专业,但在1998年高校本科专业目录调整中,教育部为拓宽专业面,推行宽口径通才教育模式,医学院的本科教育中取消了儿科专业,被合并到其他专业,代之以宽口径的临床医学专业,儿科学则成为临床医学专业中的一门课程。至此,全国医学院校儿科专业已经停止招生17年。笔者认为,儿科专业的取消与停招,是造成近年来儿科医生短缺局面的根本原因。

在医学专家看来,儿科医生所服务的对象主要是未成年人,低龄患儿生病后,他们不能准确描述病痛的原因、位置,甚至大部分患儿都还未学会说话。此外,儿童患病常常具有发病急、病情变化快等特点,这就要求医生必须具备非常丰富的专业知识与临床经验,否则很容易误诊。所以,给患儿看病与给成人看病有较大区别,儿科医生并不是成人医生的“缩小版”,儿科专业也不等同于主要面向成年人的宽口径的临床医学专业,而是相对窄口径,具有儿童特色的儿科医学专业,具有不可替代性。

包含儿科在内的临床医学专业则是一个宽口径医学本科专业。儿科仅是临床医学专业的一门专业课,所学儿科课时并不多,学得既不专又不精。如果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去当儿科医生,基础很不扎实,很多医生未学过儿科医学知识,不得不在实践中边干边学,这不仅大大延缓了其专业成长的脚步,而且在看病中误诊率也要高一些。

据专家介绍,如果学生本科阶段学的不是儿科专业,而是临床医学专业,大学毕业后要花1-2年考取相关执业资格,还要经过至少3年规范化培训、再经过2-3年的专科培训后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儿科医生。当然,穿上白大褂在儿科坐诊,要当一名好医生,又至少需要5-10年的专业沉淀,这意味着培养一名儿科医生至少要花10年以上的时间。

所以,一些大医院并不欢迎由宽口径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转行”而来的儿科医生,更企盼医学院校对口儿科专业培养的儿科医生,所以不能仅靠宽口径临床医学专业去培养通用型或全科医生去诊治包括低龄患儿在内的所有的病人。而且,靠宽口径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转行”方式培养儿科医生速度慢如蜗牛,广西政协委员钱学明在调研中发现,从1999年至今,我国儿科医生仅增加了5000名,儿科医生的培养速度远远赶不上社会需求的增长速度。

多管齐下填补“空档”期

今年2月24日,在国家卫计委和教育部联合召开的新闻会上,教育部高教司宣布,教育部将恢复和扩大儿科专业招生,每省(自治区、直辖市)至少有一所高校举办儿科本科层次专业教育,力争到2020年,使全国儿科医师总数达到14万人以上。

但是,不仅5年的本科教育需要时间,而且从本科毕业到成长为一名有经验的成熟儿科医生,还需要5-10年的临床经验积累。换句话说,即使从今年开始恢复和扩大儿科专业招生,至少也要10年以上的时间,才会有第一批相对成熟的儿科医生成长并补充进来,而要填补儿科医生培养的十年“空档”期,缓解10年“空档”期的“儿科医生荒”,则必须多管齐下。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篇4

随着医学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不断转变,医学教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考试即是评价学生综合素质的主要手段。目前仅有研究报告影像学专业或医学检验学生学习成绩的相关性,或是关于临床医学专业基础课程学习成绩的相关性,但是关于临床医学本科生临床课程学习成绩的相关性分析尚未研究。为了解和评价临床医学本科生对于临床课程的掌握程度,进而为临床教学提供参考,本研究对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临床主要课程学习成绩进行统计分析,并了解各科成绩的相关程度。

一、对象和方法

1.对象。选择武汉大学临床医学专业2006级五年制本科生为研究对象,因各种原因缺考、重考或补考者的成绩除外,共计131名学生的成绩列入分析。

2.方法。收集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的主要临床课程成绩,主要包括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精神病学和影像学等六门课程。其中,两次平时成绩各占15%,期末考试成绩占70%。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成绩进行统计分析,用Sperman秩相关分析法分析主要临床课程成绩之间的相关性,r为相关系数。

二、结果

(一)主要临床课程成绩统计学分析

内科学、外科学和儿科学成绩的平均分在70~80分之间,妇产科学、儿科学和影像学的平均分在80~90分之间;只有内科学成绩服从正态分布;内科学不及格人数最多,为6人,占总人数的4.6%,外科学、儿科学成绩全部及格。见表1。

(二)主要临床课程成绩的相关性分析

主要临床课程成绩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P

表1主要临床课程成绩统计量

表2主要学科成绩相关系数(r)比较

三、讨论和建议

(一)进一步重视内科学、外科学和精神病学的学习

研究表明学生平均成绩在75~85分之间,为中等偏上水平。说明学生对于临床医学主要课程掌握程度较好。但是从平均成绩来看,外科学、精神病学和内科学平均成绩很低,并且精神病学和内科学不及格人数较多。这可能与试卷难易不同有关,但同时也反映出学生对这些学科不够努力和重视。因此,在以后的临床教学中,学生需要加强对于内科学、外科学和精神病学的学习,努力提高学习成绩,老师在上课时要把握好课堂节奏,做到细致耐心,循循善诱。

(二)端正学习态度,加强教学投入

结果显示r值在0.2~0.4之间,呈弱相关的课程有:儿科学与内科学;r值在0.6~0.8之间;呈强正相关的课程有:影像学与妇产科学;其余课程的相关系数均在0.6~0.8之间,呈中等强度正相关。所以在今后的临床课程中,学生在学习妇产科学的同时,亦需要掌握扎实的影像学知识。此外,儿科学和内科学相关程度较弱,这与两者的知识体系差异较大有关,内科学研究的对象主要为成人,儿科学的研究对象为儿童。因此学生需要端正态度,对不同学科一视同仁,同时学院也应在硬软件设施上给予充分支持,确保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氛围。

综上,我院临床医学本科生的培养质量是可以给予肯定的,但是与此同时,我们需要加大人力和物力资源投入,确保学生达到培养要求,进而促进临床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何青萍,舒凤鸣.医学影像学本科学生各类课程学习成绩的相关性分析[J].成都医学院学报.2009,4(3):232~234

篇5

临床医学

临床医学(全科医学方向)

临床医学(儿科方向)

麻醉学

口腔医学

医学影像学

预防医学

精神医学

药学

中药学

医学影像技术

医学检验技术

眼视光学

劳动与社会保障

康复治疗学

助产学

护理学

市场营销

篇6

临床医学硕士报考热度大于学术型硕士

在很多人的意识里,专业学位的含金量并不如学术型学位,理由往往如下:因为中国的学位制度正处于转型期,专业学位刚刚设立不久,还是个试验品;因为专业硕士录取分数线相当低;很多考生都是考不上学术型硕士才不得不调剂到专业硕士;因为专业硕士通常要交学费且不享受奖学金待遇……

其实以上种种,对于临床医学专业来说是误解。

何为“临床”?原意是诊治必临病床,引申义是医生为病人诊断和治疗疾病。而在现在,很多医科生从“临床”走向了“离床”,越来越偏重于理论,越来越看重发了多少论文、做了多少课题,而忽视了技能的操练,越来越重视病情本身而非病人。几年前,一条“临床医学博士不会做阑尾炎手术”的报道见诸报端,引起轩然大波。同时,又有大量数据表明每年的医学本科毕业生大量转行,很少有人愿意做医生,医院招到的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医生越来越少。人们开始质疑中国医学教育,认为当代本文由收集整理医学生只会背书而不会看病,重理论轻实践。几年后,临床医学硕士应运而生,大大弥补了医学研究生实践不足的问题。从目前的临床医学硕士就业的情况来看,在招聘硕士研究生时,各大医院的临床医生岗位更倾向于招收临床医学硕士毕业生。

相比于学术型的医学研究生,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恰好可以弥补实践不足带来的诸多问题,该学位专为培养高水平的专业医生而设立,旨在提高医科研究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事实上,在各医学院校,临床医学硕士报考热度要大于临床医学专业的学术型硕士。而对于学生的职业规划来看,读临床医学硕士进入医院做医生的概率要比学术型硕士大。

特别需要考生注意的是,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一般不接受跨专业推免和考研。根据最新的执业医师法规定,本科非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不可以参加临床医师资格考试,所以即使本科毕业于预防医学、护理学等相关医学专业,也很难如愿就读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科室轮转两年半的学习

教育部和卫生部设立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目的在于培养具备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医疗预防的基本技能;能在医疗卫生单位、医学科研等部门从事医疗及预防、医学科研等方面工作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

临床医学硕士学制三年,一般的学校安排半年时间上课、做实验,两年半时间在医院各科室轮转。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在学的三年里不仅要完成系统的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理论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临床实践能力上有所提高,培养一批兼具精湛医学技术与人文素养的临床医生。

绝大部分院校的临床医学硕士都按具体的三级学科设置培养模式,学生在报考之初就可以按照自己对某一细化学科的兴趣去选择专业。各大高校根据自身特色和重点学科开设不同领域的医学专业课程,考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院校和专业方向。下面,笔者就临床医学硕士阶段的课程内容作简要介绍。

首先,接受系统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知识的学习。这一阶段学生需要修读完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妇产科学、儿科学、中医学等多门课程。尽管临床医学硕士属于偏重于应用的专业学位,但是医学理论仍是临床实践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在未正式进行医院科室的临床学习之前,各大高校的临床医学硕士均开设有医学理论和实验的课程,通过理论学习和相关的实验,学生可以更理解医学和生命本身,了解疾病的发生机理,为进入正式的临床学习阶段做准备。任何正确的实践都需要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医学是以人为对象的科学,医生承担治病救人的使命,更需要学生夯实理论基础,不断提高科研能力,只有实践与理论并重才是做好医生的基础。

其次,学习所选领域的专业课程。这一阶段学生会有明确的导师,硕士生导师同时就是自己的带教老师。学生的选课也有所侧重,大量地阅读本专业领域的中外文文献,做相关的实验等。学生需要掌握常见病发病诊断处理的临床基本技能、掌握医学文献检索、资料调查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如果你选择儿科学方向,那么你的导师一定是儿科医生。在硕士期间,研究生至少有两年时间要和孩子打交道。不仅系统学习儿科知识,更要为成为一个合格的儿科医生做准备。同样,选择其他方向也是如此。笔者的一位朋友考取了精神卫生方向,入学后即在省精神卫生中心学习工作,三年后对患有心理疾病的患者非常了解,毕业后进入医院精神科工作也非常适应。

最后,临床实践。学生在明确分科后,会在相关的科室学习,有医师执照的往届毕业生会和在职的医生一样,承担一定的诊疗任务。病人是医生最好的老师,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开始接触病人,培养对急、难、重症的初步处理能力。同时积极提高医患沟通能力,为从学生到医生的转变打好基础。进入科室后,导师会着重加强对学生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方面的基本训练,使其具备对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做出分类鉴别的能力和医疗实践能力。实践是临床医学硕士教育的最重要一环,特别是对于外科系统而言。医学本科生在最后一年忙于考研忽略实习,读研后很多又忙于科研论文,而鲜有动手机会,临床医学硕士能弥补这个缺口。外科的研究生跟着老师上手术台是家常便饭,他们不仅要站在老师身旁认真观摩,同时也是老师的得力助手,从拉

钩、剪线、缝合这些最基本的实践,逐步学会关键步骤的操作,很多研究生会在毕业前成为手术医生的第一助手。也正是因为这些实践的不断积累,学生工作后会更快成为主刀医生,而非单纯的“理论家”。

就业去向

1.临床医生

不同的临床学科方向,就业的侧重大有不同。而且,都是做医生,从事的工作也各有侧重。

就内科学而言,是上一年度报考最热的医学专业,也就意味着毕业生的就业竞争最激烈。但内科在就业上很重要的一点是,临床工作不仅注重知识能力,而且非常重视实际的操作经验,招聘的医院非常看重这一点,这对毕业生来说也是个不利的因素。所以在读书期间,要特别注重操作经验的积累,为就业打好基础。

而对选择全科医学、家庭医学方向的同学来说,新医改为相关专业学生提供了契机,社区医院越来越受重视,家庭医生也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外科学也是临床医学最重要的分支,神经外科、整形外科等新兴外科专业技术更新换代快,急需注入新鲜血液。而年轻医生接受新知识快,身体素质好,所以就业前景看好,特别是男生。

对于神经病学和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来说,也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前者是国内外当前的研究热点,已然成为前沿科学。而随着当代生活节奏的越来越快,人们压力日愈加大,对心理医生的需求也越来越多。但是我国的现状是精神科医师的收入整体偏低,随着新的精神卫生法的出台,该行业也有着光明的前景,尽管道路曲折。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也是临床医学硕士就业的热门选择。影像医学与核医学是涉及多个学科对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一门新兴科学。作为辅助检查的有效方式参与临床工作,需要高技术的专门人才。

运动医学医师这个职业,对于临床医学硕士也是不错的选择。中国运动医学具有中西医结合的特色,在国际体育界享有盛誉。随着国家“奥运争光”和“全民健身”两项宏伟计划的开展,运动医学跃入大众视野。研究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人的运动能力,防治运动技术性伤病,指导群众体育,应用体育锻炼加速伤病后的功能恢复以及防治运动不足病和老年病等成为运动医学研究中最重要的课题。

此外,康复与理疗学、肿瘤学、急诊医学等医师岗位都有大量缺口,特别是二、三线城市的高水平医生数量严重不足。

2.公务员、事业单位

千万不要以为公务员和事业编之类都只是文科生的岗位,作为医科学生,如果你现阶段不想做医生,需要一份相对轻松安定的工作,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是不错的选择。每年卫生部、省卫生厅、市(区)卫生局、各地疾控以及医院的职能部门等都提供有一定技术要求的行政岗位供临床医学硕士等相关医学专业毕业生报考。

3.医药公司

近几年来,生物科技相关公司在大陆雨后春笋般大规模涌现。药品研发岗位薪酬高,技术含量高,不仅吸引了药学专业毕业生,同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也因为其丰富的医学背景,备受重视。

另外,伴随医药行业的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私营企业中的贸易、营销、检验和医药信息管理等岗位对技术人员的需求也将会增加,像辉瑞制药、默沙东、诺华公司等每年都招收大量临床医学硕士的毕业生。

4.考博深造

在所有专业中,医学专业是对从业者学历要求最高的专业。在任何一个行业,遇到博士大家都会特别注意,因为学历高人一头,是“稀缺资源”。而在医院,特别是三甲医院,年轻的住院医师,拥有博士学历者不在少数。特别是对于想进入一二线城市的三甲医院做医生,读博更是必修课。读博时选城市和导师比学校本身更重要。对于任何一个学科而言,都是学位越高,关注的领域就越专注。临床医学专业的博士往往就已经明确了非常细的专科方向。读博的三到四年里,一定要仔细斟酌未来最想做的研究方向,在期待就业的城市读书,能大大增强在该地工作的概率。

5.出国留学

2009年,一本《小强海外行医记》热销,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毕业生张德强也一时备受关注。作为国内第一本全面而翔实的中国医学毕业生申请美国住院医生培训的行动指南,读者在分享他在申请到美国做医生这段经历的同时,也把就业的眼光投向了国外。

现在,医学本科毕业生选择毕业后去美国、英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或攻读博士学位继续深造,或在一些前沿的实验室里做科研助理,或经过专业培训并通过严格的准入制度后在国外行医。不仅丰富了视野,拓宽了人际

资源,医学梦想也在异国他乡得到延续。

6.医学传媒

随着中外交流的日益加深,国内外的医学团体交往也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多的医药相关协会、学会和学术期刊、杂志需要专职的医学英语翻译,薪水不菲。同时一些医学传媒机构,如卓信医学传媒集团等也需要医学背景的毕业生承担采编工作,以保证刊物的专业水平。同时各地的健康教育机构也吸引了大量临床优秀毕业生就职。

院校推荐

1.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是中国医学教育的最高学府,其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也走在全国的前列。目前,北京协和医学院的临床医学硕士在北京协和医院、阜外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整形外科医院、天津血研所、南京皮肤病研究所、卫生部老年医学研究所、天津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都有招生计划。涵盖内科学、外科学、儿科学、麻醉学、影像医院与核医学、肿瘤学、老年医学等多个三级学科方向。临床医学硕士每年都是学校报考人数最多的专业。

协和医学院是财政部 6 所“小规模特色高校”的试点学校之一,研究生经费采取全国最高拨款标准, 公费生基本助学金不低于1500 元/月,专业学位研究生也享受公费生待遇。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对于往届生,报考临床医学硕士需要考生已获得《医师资格证书》和《执业医师证书》(均不含待批),未获得证书者不允许报考。

作为中国最优秀的医学院之一,竞争相当激烈,专业基础好和有一定的医学实践能力的考生报考占优势。

2.北京大学

2012年,北京大学医学部迎来百年华诞。经历百年发展的北医已然发展成我国最重要的医学创新研究基地和高级医药卫生人才的培养基地之一 。

优秀的附属医院是临床医学硕士的重要培养基地,北大医院、人民医院、北医三院、北医六院、口腔医院、北京肿瘤医院、首钢医院、北大深圳医院都招收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此外,积水潭医院、卫生部北京医院、北京世纪坛医院、北京航天中心医院、中日友好医院、地坛医院、回龙观医院、首都儿研所、民航医院等作为教学医院,每年都会有一定数量的招生计划。

北医的临床医学硕士培养侧重于临床医疗技能训练与研究,学生的实践机会非常多,而且有诸多参与合作办学项目的机会。值得注意的是,每个二级学科统考生的招生规模几乎都在5人以内,还有很多专业仅招收一名学生,在报考时要平衡好兴趣与专业冷热门程度,才能增加胜算。

3.复旦大学

上海作为中国第一大城市和经济中心,医疗行业发展更是迅速。在这样的一座城市读医学院视野也更加开阔。

该校的临床医学硕士专业的分科较细,涵盖妇产科学、眼科学、耳鼻咽喉科学、肿瘤学、康复医学与理疗学、运动医学、麻醉学、急诊医学、中西医结合临床、全科医学、医学病理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等多个专业分支。

4.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从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圣约翰大学医学院、震旦大学医学院、同德医学院再到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上海交大医学院有着光辉的历史传统。如今的交大医学院仍然是众多考生追捧的热门医学院,在教育部组织的学科评估中,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临床医学和口腔医学分别位居国内第一位和第二位。

在内科学范围内,心血管病、血液病、呼吸系病、内分泌与代谢病、肾病、风湿病、传染病,外科系统中的整形外科、骨外科等都是国家重点学科,而这些分支在临床医学硕士中都有招生。在师资方面,交大医学院更是力量雄厚,从现任卫生部部长、中科院院士陈竺,到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振义,都是交大校友和终身教授。

瑞金医院、新华医院、仁济医院等无论从学术水平再到硬件条件,都在全国名列前茅,对于有志于留在长三角发展的同学来说,交大医学院是不错的选择。

5.中山大学

篇7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素质教育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素质教育也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环节,而典型案例教学法是素质教育的主要体现。临床医学是建立在解剖学、细胞学、分子生物学之上的,属于自然科学,但它的实践对象是人,人最大的特性是社会性,又属于社会科学,这就决定了现代医学不仅仅是技术的载体,还是一组范畴构成的精神张力的生命感,它是科学与人文的交织与冲突。医学生的教育有着其特殊性,需要理论结合实际,随着教学观念的不断改变,教学评价体系也较之以往不断进行着改革。临床医学的教师必须不断地去优化临床教学方法,才能使临床教学不枯燥,一直保持课堂教学的生动性,这就需要教师善于探索、发现、总结一种生动活泼、科学合理、浅显易懂的教学模式,从而赋予传统教学模式以新的内涵,典型案例教学法是这种探索、发现的总结,是素质教育的具体实施。

儿科学是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儿科学的学习以基础课、专业课、见习及实习后毕业的形式进行[1]。随着社会发展,在传统的 “粉笔+黑板”的单调的教学基础上,增加了幻灯片制作,通过多媒体,运用图像、声音、视频等,使理论知识更加形象和生动。但其专业理论教学仍采取以教师为主导,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理论教学与实践容易脱节,学生自我思考的机会极少,只能被动地、填鸭式地跟从教师的思路去理解,使学生在临床思维能力、判断能力的培养方面有很大的欠缺。但现实中医生最为重要的技能恰恰就是独立自主的分析病因,从而采取对应的治疗手段。随着儿童患者及其监护人法律意识的不断加强,医学生在儿科见习、实习期间个人或者自主学习的机会越发减少,实习质量得不到保证。

而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医学院校的教学形式比较灵活、科学,典型案例教学法就是欧美发达国家很多学校纷纷采用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的采用和推广让枯燥的课堂教学变得生动和丰富,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思考、归纳和总结。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预选一些本专业的典型案例,在理论课结束后即给予学生,并开出相关参考书目,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仔细地分析研究这些典型案例,结合理论教学和相关的参考书目,重点解决诊断、诊断依据及鉴别诊断、治疗原则等问题,自我归纳、总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将更多时间用于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讨论,教师不再完全充当课堂教学的主体,而是以旁观者的身份对学生进行引导、启发、帮助学生分析病例。最后对讨论案例进行概括和总结,分析学生讨论过程中的亮点和不足,以更为互动的形式让学生理解消化书本知识。

儿科案例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基础,以案例为先导。模拟现实场景,化无形为有形,将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紧紧地联系起来,重点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和临床处理疾病的能力。典型的临床案例充满探索趣味,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日后良好的临床工作习惯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典型案例的教学方式,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由配角转为课堂的主角,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明显加强,扩展了学生学习单元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对此,国内部分学者也进行了一定规模的试验,通过采用传统教学法与典型案例教学法对照试验。在学期末,采用考试和问卷调查的形式获得数据,结果显示:无论是理论考试成绩还是病案分析成绩均有显著性差异[2][3]。发现典型案例教学法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启迪临床思维、锻炼分析能力、理论与临床联系和对重点及难点的理解、巩固理论知识等方面很有帮助,对于广大的医学生今后进入临床实际工作有很大的帮助。

在应用典型案例教学法在儿科的教学中,应注意:①典型案例教学法一般需要较多的时间,对教师和学员的要求也比较高,因此在案例选择中,应有较为完善的总体规划,精心选取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案例,在保持案例的真实性、针对性、趣味性的同时,能准确地表达课程的理论知识,满足教学的需要,且能达到很好的效果。②讨论题要准确,富有启发性[4]。教师要及时有效地引导,起到一种“导演”的作用,引导学生在病案复杂的材料中,运用儿科学中相关理论知识、原理和方法对病案进行分析和讨论,以便获得疾病的处理知识,使得学生能更深刻地理解及掌握儿科学书本的理论知识。

篇8

2006级临床专业学生在进入毕业实习前在临床技能培训中心进入为期一个月的集中临床技能培训,培训内容主要是四大穿刺、体格检查、临床病历分析、无菌技术操作、拆线、换药、缝合,四步触诊、心肺复苏以及洗胃、导尿、静脉穿刺、灌肠等护理操作技术,培训结束后进行考试,然后再进入临床科室进行毕业实习。在为期一年的毕业实习过程中要进行四次转科考试。对2007级临床专业学生的临床技能培训形式和内容进行改进。划分培训模块,增加培训时间及力度,毕业实习进入临床前在临床技能培训中心为期一个月的集中临床技能培训考核的基础上,增加在每轮转科前一次为期一周的技能强化培训,一个年级分四个大组分别在内科(一组)、外科(二组)、妇科(三组)、儿科(三组)、皮肤(四组)、传染(四组)、神经病(四组)、影像(四组)、急救中心(四组)等进行轮转实习,每个大组在进入下一转实习前针对下一轮转实习科室临床基本技能操作特点对学生进行强化培训。

在此基础上,围绕急救、重症监护、内科、妇产科、儿科综合技能,利用高级综合模拟人,将临床的常见病例开发成教学案例,进一步培训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急救处理能力、疾病综合诊治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等,并进行考核,这样每届学生在一年的实习过程中增加了四次有针对性临床技能培训,使他们在进入科室前基本掌握临床基本技能操作,帮助学生尽快进入见习医生角色,适应实习环境。

2结果及分析

对临床技能培训改进前的临床医学专业2006级和改进后临床医学专业2007级学生转科技能考试成绩平均值进行比较表1,实验数据采用x珋±s表示,两组间数据采用独立样本非参数秩和检验。以a=0.05为检验水准进行双侧检验。以P值表示统计学的差异,P<0.05表示有统计学差异。结果见附表。

3讨论

篇9

1 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在2014年10月,通过浙江省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向浙江省各儿科医生以邮件形式发送问卷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414份,回收问卷414份,有效率100%.

 

1.2调查工具

 

1.2.1一般情况调查问卷 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主要包括医院名称、医院等级、性别、年龄、学历、职称、专业背景、工作年限、收入等。

 

1.2.2工作满意度量表 本研究采用的工作满意度量表是吴静华、廖素华根据Weiss等[3]编制的明尼苏达工作满意度短式量表(MSQ)的翻译量表。该量表在国内应用广泛,信度、效度较好,共20个条目,包括内在满意度 (条目:1~4、7~11、15~16和20)和外在满意度(条目:5~6、12~14和17~19)两个分量表,内在满意度指与工作本身相关的满意度,如从工作中获得的认可、成就感、自主等;外在满意度指与工作本身无关的满意度,如领导的赞美、工作环境、同事关系等。此量表采取李克特的五点量表计分方式,以1~5分评价20题,总分100分,为总体满意度,外在满意度总分为40分,内在满意度为60分,分数越高,工作满意度越高。

 

1.2.3离职意愿量表 采用李栋荣等[4]翻译的Michael和Spec tor在1982年编制的离职意愿量表,翻译后的量表用于测量我国员工,研究结果显示问卷信度、效度俱佳。条目1和条目6构成离职意愿维度1,表示辞去目前工作的可能性;条目2和条目3构成离职意愿维度2,表示寻找其他工作的动机;条目4和条目5构成离职意愿维度3,表示获得外部工作的可能性,以1~5分评价6题,总分为30分,3个维度的总分各为10分。

 

1.3统计分析方法

 

1.3.1描述统计法 釆用均值、标准差、构成比等描述一般资料各项目的分布特征以及儿科医生满意度和离职意愿得分水平。

 

1.3.2 Pearson相关分析 了解一般资料各项目、工作满意度各维度和离职意愿三者之间的相关性。

 

1.3.3逐步回归分析 采用逐步回归分析了解一般资料各项目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大小,了解一般资料各项目和总体满意度对离职意愿的影响大小。

 

2 结果

 

2.1一般资料

 

表1是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其中年龄以30~49岁年龄段为主,占67.9%;本科学历比例为70.8%;职称为正高级最多,比例为28.7%;临床医学专业背景的占31.4%,临床医学 (儿科学方向) 专业的占28.5%,儿科医学专业的占37.9%;儿科工作年限21年以上的最多,比例为37.9%;所在医院为三级医院的占78.7%,二级医院的占 20.0%;所调查的地区以杭州、金华、衢州三市居多,比例分别为33.0%、13.0%、10.6%.

 

2.2各因素Pearson间相关分析由表3可知,各因素间Pearson相关关系为总体满意度与职称、收入成正相关,与专业背景、离职意愿负相关(P<0.05);外在满意度与学历、专业背景、离职意愿负相关,与总体满意度、内在满意度正相关(P<0.05);内在满意度与年龄、职称、儿科工作年限、收入、医院等级、总体满意度正相关,与离职意愿负相关(P<0.05);离职意愿与年龄、职称、儿科工作年限、收入、各满意度负相关(P<0.05)。

 

2.3工作满意度与离职意愿情况表2的调查显示,调查对象的工作满意度不高,总体满意度的平均满意率为60.5%,内在满意度为61.7%,外在满意度最低约为57.6%;离职意愿总体平均水平较高,为57.2%,说明儿科医生存在较高的离职可能性。

 

2.4总体满意度和离职意愿的逐步回归分析由表4可知,通过逐步回归分析得到的结果为:影响儿科医生总体满意度的显着因素为月平均收入和专业背景,儿科医生总体满意度与月平均收入呈正相关,与专业背景呈负相关,即月平均收入越高,总体满意度越高;各专业背景儿科医生总体满意度为儿科专业背景<临床医学 (儿科学方向)<临床医学。影响儿科医生离职意愿的主要因素为总体满意度、年龄和专业背景均呈负相关,即总体满意度和年龄越高,离职意愿越低;各专业背景儿科医生离职意愿为儿科专业背景<临床医学(儿科学方向)<临床医学。

 

3 讨论与建议

 

3.1恢复儿科医学本科专业的设置,科学配置儿科人力资源

 

本研究表明,浙江省儿科医生工作满意度较低,离职意愿较高,预示现有的儿科医生队伍存在稳定性不足、流失严重等问题。从宏观来说,全国儿科人力资源都存在总量不足和配置不均的问题。据国家统计局第六次人口普查 (2010年) 数据统计:我国0~18岁人口约13亿,占全国人口的2.5%,而据《中国卫生统计年鉴》统计,2012年全国卫生人员从业人员总量为911万余人,但儿童医院从业卫生人员仅为4.5万余人,儿科人力资源总量严重不足;截止到2012年,我国共有医院2.3万余家,而目前去年儿童医院仅有92家,所占比例仅为0.4%.

 

1998年7月,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取消了儿科医学专业,据报道,近10多年来我国的儿科医生仅增加了5 000名。同时,培养一个诊疗经验丰富的儿科医生至少需要5~10年的时间,长期的生源匮乏导致了现在儿科人才梯队青黄不接的尴尬局面[5],随着国家 “单独二胎”政策的放开,儿童健康需求将面临更严峻的考验。

 

建议教育部恢复并扩大对儿科医学本科专业的招生,政府要加大对儿童医院的建设和扶持,纵向构建国家、省、市、县、乡的儿科医疗体系,制定政策,让更多的儿科医学本科人才立足基层,满足儿童健康的需求。

 

3.2提高儿科医生在经济、职称晋升等方面的竞争力

 

浙江省儿科医生的满意度尤其是外在满意度较低,儿科医生在收入、职称晋升、诊疗环境等方面不满意,儿科诊疗具有特殊性,儿科疾病起病急、变化快、进展迅速,家长对疾病知识的不了解和对医务人员的高期望值成了矛盾的焦点,很多儿科医生都倍感压力;在离职意愿的调查中,儿科医生的收入、职称与离职意愿呈负相关,提高儿科医生的收入和保证其晋升渠道,有利于保持儿科医生队伍的稳定性,减少人才流失[6].

 

建议医院要给予儿科医生更多的关注和支持,提高儿科医生在收入、职称晋升等方面的竞争优势,为儿科医生营造良好的诊疗环境,使儿科医生没有“后顾之忧”,可以全心全意地治疗儿科疾病,促进儿童健康。

 

3.3加强对有儿科专业背景的儿科医生的重视

 

儿科人才的流失更加重了儿科医生总量不足的问题,研究减小儿科人才的流失率很重要。通过回归分析表明,儿科医生的专业背景均进入回归方程,说明儿科医生的专业背景是影响其工作满意度和离职意愿的共同影响因素,儿科医学专业背景的儿科医生比临床医学专业背景的离职意愿更低,其工作满意度也更低,所以儿科医学专业背景的儿科医生从业稳定性更高。为此,政府相关部门和医院要加强对儿科专业背景的儿科医生的重视,提高其工作满意度。

 

参 考 文 献

 

[1]刘芙蓉,孙 红,丁 璐,等。医务人员特质情绪智力与工作满意度相关关系的研[J].中国医院管理,2012,32(6):58-60.

 

[2]杨惠云,燕 虹,周 西,等。 721名临床护士离职意愿的现况调查[J].中国医院管理, 2014,34(2):75-77.

 

[3]李栋荣,李经远。矩阵式组织结构下角色冲突、组织承诺、离职意愿关联性研究[D].台湾:国立交通大学管理科学研究所,2000.

 

篇10

PBL教学(Problem Based Learning)是一种在导师引导下,学生围绕问题进行讨论的全新的学习形式,近年来在我国医学院校广泛开展。如何通过PBL教学使儿科临床教学发挥更大的作用是儿科教学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1什么是PBL教学

我国的医学人才济济,我国医学教学的基础知识,临床操作技能都可以与发达国家相媲美,但是却没有太多一流科研成果,而追其原因其实是源于我国教学模式的一种相对落后,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让培养出的学生过于模式化和惯性思维,缺乏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自主能力,特别是缺乏创新思维。

PBL教学最早于1966年诞生于加拿大McMaster 大学,并逐渐在全球100 多所医科学校中推广、修正,进而推广到其他学科领域,包括商学院、教育学院、以及建筑、法律、工程、社会工作学院等。

与传统病案讨论不同的是,PBL 教学要求学生通过讨论,从病案或临床场景中发现临床问题,发现自身已有知识的不足,从而针对自身情况自己制定学习目标、内容和学习方法(而不是教师告诉他们应该学什么、怎么学),去学习新知识,之后分享学习成果,再次讨论和合作,以解决问题。导师的角色不再是传授知识,而是促进讨论进程和观察学生表现。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能促进学生掌握知识,还能提高学生文献检索能力、对信息的批判性评估应用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解决问题的策略、自主学习的意识以及学会和别人分享所学、尊重他人等多方面的素质。

2儿科临床教学的特点

儿科学是临床医学专业主要专业课程之一。在我国现目前的医学教育中,跟其他医学专业一样,儿科学仍然分为课堂讲授和临床教学两部分。在进入临床教学前,学生所接受的是纯理论的知识,包括病理学、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诊断学等,缺乏有关临床专科的感性认识。而临床教学则是通过真实病案和临床分析,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学生研究、创新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在临床中的沟通、应变能力。特别是儿科临床工作中很多问题与成人临床工作更加复杂化,成人由于有着成熟的思维和辨别能力,可以有助于医疗研究的顺利开展和问题的解决,但是由于幼儿属于辨别和认知能力尚欠,很多临床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要比应对成人患者更加麻烦,这样就更需要我们的医疗工作着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和专业能力去观察和了解患儿的问题,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幼儿由于体制的抵抗力和发育不成熟,治疗的方式也需要更加的谨慎,很多治疗方式要更加注意副作用和患儿的承受能力,因此在教学中需要更多的去让学生观察和了解相关注意事项,以便在临床工作中得到更好的应用。另外,由于现在国人育儿较少,对儿女格外的关心,家长对病情的过度的关注,也容易导致医患之间配合的矛盾,因此学员同样需要关注亲友的情绪和心理安抚工作,而这些都是在基本课本知识之外的可贵社会知识,让学员可以真实的学到实在的可用信息。

随着我国医疗环境的发展,医患之间的矛盾突出,在儿科尤为明显。患者年龄小,表达能力差,对治疗检查的配合度差,加上家属情绪不稳定,都对儿科临床教学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3儿科学在PBL教学课程中的应用

严格意义上的PBL教学最常用于基础医学和前期临床医学的教学。很多医学院校为推广并深化PBL教学法,独立开展并设立了PBL教学课程,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这种PBL教学课程基本上都是采用来源于真实临床、由病案编写者精心设计的临床病例。对于初期尚未系统学习临床医学理论知识的学生在PBL课程中尝试使用基础医学的理论和方法解决病案中提出的临床问题时,必然会遇到很多的问题和困难,就如同模拟的临床诊疗经历。这也就促使了学生在整个过程中不断的提出问题、寻求方法、解决问题,通过横向整合应用已经学习到的基础医学知识,纵向贯穿基础医学与尚未系统接触的临床医学,打破了传统医学各学科之间的界线,实现了多门基础学科知识的横向综合和基础学科与临床医学的纵向综合。

儿科学作为临床医学的主要专科组成,所涉及的临床知识涵盖成年之前的生长发育全过程。儿童各个成长阶段的正常生理变化、高发疾病病种、相同疾病在不同阶段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预后等均各有特点,更有别于成人。这是其他任何科室所不具有的优势,有助于学生更灵活深入的理解基础医学的相关知识,包括生理学、胚胎学、病理学、免疫学等。同时,学生在儿科学与基础医学相关学科交叉学习的基础上学会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患者和疾病,更全面、系统的理解医学知识。

这样的学科特点使得儿科学在PBL教学课程中的应用十分广泛。有的时候虽然课程安排中提出的临床病例很少涉及到儿科专科病案,但是学生在课程运作讨论过程中都会提到关于生长发育过程中的诸多问题作为学习目标。

4 PBL教学模式在儿科临床教学中的尝试

临床教学是医学教育作为一门实践科学的最大特点。传统模式中的儿科临床教学更强调带习老师的作用,结合临床患者的特点对学生进行讲授。这样的教学方式从某种角度可以认为是课堂讲授的翻版,只是简单的将讲授的地点移到了病房,对学生的促进推动作用并不大。

PBL教学法通常采用一个导师对应多个学生的团队模式,而正好与儿科临床教学人员安排相符合,更强调学生的团队协作[4]。学生通过对患者的问诊查体采集所需要的临床信息,结合自己已经学习到的知识展开小组讨论和研究。每个成员相互取长补短,通过活跃而融洽的讨论,逐步建立协调、积极、相互尊重而充满竞争气氛的关系。作为学习小组的一份子,每个成员都承担着教育同伴的责任,同时拥有分享知识的权利。当然,讨论过程中学生不可避免会出现争论和异议,同时也会发现自己在问诊查体、理论知识、沟通能力的不足和缺陷。学生通过自我剖析和积极思辨,最终达成相对的统一认识,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更适应未来以合作为基础的工作环境。

带习老师在临床教学中的地位角色逐渐弱化,只是作为整个临床教学的观察者出现[2]。带习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提供更为灵活的临床病案,在课前更有效的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沟通。如果患者及家属不能配合,可以灵活的改为模拟患者方式进行,由带习老师或教学模型模拟患者或家属,以提高学生在临床教学中的兴趣。同时带习老师应该更有技巧地调整和指引学生,使他们在讨论和自我引导的学习中涵盖到每个预设的学习目标;并在这个过程,促使学生学会学以致用,将以往的书面知识能够整合并灵活地应用到实际的病例问题中去。

一般可以通过以下步骤来进行,首先布置任务,在进入儿科实习前,由专业教学组长或者教学秘书来进行学员的带教,讲解PBL的教学方式,而带教员一般有主治医师或者多年工作资历的医师来担任;而后提出问题,每周与学员进行1次见面,实习时均进行PBL教学,对所有学员做出参与的要求,让主管患儿的学员在带教员的指导下进行病史、生命体征和实验室研究结果参与要求,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让学员带着问题去进入到实际的学习中。最后一个环节就是教员指导学员寻找相关医学证据,并做相关问题的证明研究工作,指导学生自主的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的方式更加利于学生对问题的记忆和解决能力。同时这种与实际相结合的方式也更加易于学生的激发起兴趣和主动意识,枯燥的理论教学时无法让学生得到求知的欲望释放,只有与实际相结合,实践证明学生的积极性才可以被充分的调动,这也是各大院校进行科研研究的一种主要方式。

综上,儿科临床实践可以形成以"学习者"、"解决问题"、"团队合作"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在临床教学的过程中更好的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举一反三、扩散思维。

篇11

从2015年起,临床医學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已经逐步采取研究生教育结合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模式(以下简称结合模式)进行培养。已有研究显示,结合模式培养研究生能有效整合医学教育资源,提高住院医师临床技能和专业素养[1]。然而,在临床教学实践中存在很多问题,尤为明显的是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分散在各个科室进行,学生参与科室排班,统一的时间进行大课教学十分困难;将学生分配给导师全权负责又很难保证同样的教学质量[2]。这就迫切需要一个既可以灵活安排学习时间而又可以统一授课的辅助教学平台来解决这些矛盾。微信实现了网络化共联,打破了传统教学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有望解决以上矛盾[3]。本研究应用微信对部分儿科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进行了教学试验,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及分组

以青岛大学临床医学院2015级儿科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21名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均参加执业医师规范化培训,研究对象中小儿内科20人,小儿外科1人;男性2人,女性19人。将21名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微信组11例,对照组10例,入组前微信组、对照组院内组织的临床实践能力考核成绩分别为(300.91±15.38)、(297.60±13.02)分,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研究方法

两组学生均按照《山东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细则》中儿科住院医师培训要求,轮转儿科呼吸消化、儿科心肾免疫、儿科神经内分泌、新生儿、儿童血液、儿科急诊、儿童保健科、小儿外科等各个专业科室,以及影像、心电图等辅助科室。各科室均按《山东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细则》要求培训相关专业内容,并定期组织专业讲座、教学查房、疑难病例讨论、考核等;同时要求研究对象参加医院组织的住院医师基础理论培训、基本操作抢救技能培训、相应考核。在此基础上,微信组组建微信群,由教学秘书定期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课程、儿科诊疗指南等相关知识;组织学生不定期就某个问题或者病例进行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PBL式)的问题导向性自主学习;学生在学习和临床实践中遇到问题可以在群内提出,大家共同讨论解决;并不定期由群内指导老师进行提问考核。研究时间为2年。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2017年执业医师考试成绩和临床实践能力考核成绩。临床能力考核由院内具有副高级及以上职称者主持,主要考查研究生临床操作能力、临床专业理论知识水平、临床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等。包括以下指标。①辅助检查解读能力:选取比较经典的心电图、X线片、CT、MRI等检查结果,由学生下诊断,考虑可能疾病;②体格检查手法及检查结果解读能力:随机抽取某部分或某项体格检查内容,在模拟人上进行查体,考察检查手法规范性及检查的全面性,提问相关检查结果的意义;③常用穿刺技术操作规范:随机抽取胸腔穿刺、腰椎穿刺、腹腔穿刺、骨髓穿刺中的一种,在模拟人上进行操作并做相关提问;④病史采集及病历书写能力:老师扮病儿家属,研究生接诊、问诊,书写现病史及初步诊断;⑤病例分析:提供1个病例,由学生进行分析,老师穿插提问相关知识。其中,第1项满分15分,第2项25分,第3项20分,第4项20分,第5项20分,总分100分。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数据间比较采用t检验方法,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结果

2.1两组执业医师考试成绩比较

对照组执业医师考试总分为(394.30±15.71)分,微信组为(409.45±13.58)分,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2.371,P<0.05)。

2.2两组临床能力考核成绩比较

微信组考核成绩总分、病例分析成绩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t=2.241、3.631,P<0.05);两组的辅助检查、体格检查、穿刺操作、病史采集成绩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见表1。

3讨论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就是要建立适应行业特点的人才培养制度[4]。招收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并要求其同时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合模式培养),是为了培养更适合临床要求的临床医生[5]。要成为合格的临床医生,首先要通过执业医师考试获得执业医师资格,执业医师考试成绩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综合医学素质;同时临床能力是医生的立身之本,医生最重要的工作还是在临床上应用自己所学知识为病人解决问题。因此,本文研究以执业医师考试成绩和临床实践能力考核成绩为观察点,比较两组的差别。

医学教育需要巨大投入,很多医院教育资金捉襟见肘[6]。微信是一款免费应用程序,已经在人们生活中普遍应用。本文研究中的21名研究生全部在应用微信。另外,目前社交媒体在欧美医学院校的教学中广泛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7]。国内有许多老师已经尝试将微信应用于教学并取得了不错的成果[8-10]。因此,我们尝试将微信应用于儿科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研究其在教学中的作用。本文研究结果显示,微信组执业医师考试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執业医师考试内容非常广泛,不但包括基础医学、内外妇儿科学、精神病学、预防医学等,而且其他学科也多有涉猎。要想取得好成绩就需要广阔的知识宽度和一定知识深度,需要学生广泛学习多学科的医学专业知识。

为扩展和加深学生们的专业知识,适应临床执业医师考试的要求,微信组以微信为平台,一方面学习由各专业老师组成的导师团队精心准备的课程,扩展了本专业整体的教学广度,有利于学生知识面的拓宽[11];另一方面,以“提高医师的临床实际工作能力”为培养目标,以“掌握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和治疗”为培训内容[12],全方位、多学科地给学生提供资料,为学生执业医师考试和将来临床实践打下坚实基础。首先,我们在微信平台上定期导师团的课件并结合一些往年执业医师考试试题供学生学习,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熟悉考试的题型及出题思路、考察知识点和答题技巧。其次,学生们遇到问题可在微信群中随时提问,共同讨论学习,老师予以适当的指导,为学生们准备执业医师考试提供了更好的学习平台。最后,我们鼓励学生们在微信平台上分享相关医学知识及执业医师考试的信息。研究显示,越来越多的微信公众号和APP可以提供很多优质的医学领域学习资源[13],大家共同分享,共同学习,共同提高。因此,本文微信组学生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有了较大提高,执业医师考试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

篇12

临床医学专业就业方向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医疗卫生单位、医学科研等部门从事医疗及预防、医学科研等方面的工作。

从事行业:

毕业后主要在医疗、制药、新能源等行业工作,大致如下:

1 医疗/护理/卫生;

2 制药/生物工程;

3 医疗设备/器械;

4 新能源;

5 美容/保健。

从事岗位:

毕业后主要从事医药代表、销售代表、护士等工作,大致如下:

1 医药代表;

2 销售代表;

3 护士;

4 内科医生;

5 产品经理。

临床医学专业培养要求 1.具备城乡基层社区常见病、多发病、地方病的诊断和处理能力;

2.具备对危、急、重症病人进行初步判断、处理和转诊的能力;

3.掌握临床实际工作所必需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

篇13

儿科学作为医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医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1]。 对于儿科学考核不仅要经过严谨的理论考核,也必须将临床考核结合起来,培养实践能力和良好的医德医风,为将来成为一名合格的儿科医生打下良好的基础[2]。

1 研究背景

河南大学淮河临床学院本科专业自从开设并招生以来,学生毕业前一直采用理论加技能考核方式。通过对近5届学生成绩总结和分析,发现本科学生考试倾向于单纯理论考核,临床技能考核相对较为薄弱,不能全面反映医学生对临床技能的掌握情况,也不能很好地反映临床实践教学的成果,同时,这种考核方式比较简单,毕业班学生因面临考研压力,对毕业实习以及毕业考试的重视程度不够。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在实习期间对临床技能的掌握情况,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临床实践能力的重视程度,我们从2013年起,从儿科学考核方式研究,对考核现状进行分析,以探求更加符合我院儿科专业特点的考核模式。

2 当前儿科考核中存在的两个突出问题

2.1 临床考核意识淡薄,实践机会不足

学生在进入医学学习中依然采取被动的听课方法,没有很好地掌握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方法,缺乏临床实践的主动性。在结业考核期间,学生要迎接多个学科的毕业理论考试,紧张焦虑、心神不宁,部分同学还要复习,准备考研复试等,这些客观因素常常导致学生对临床实践考核的不重视不积极,再加上儿科临床实践中,因病儿年龄小,不会沟通,家长担心孩子受到伤痛,对实习医生不配合、甚至拒绝,这也使得一部分学生在儿科临床实践中缺乏锻炼,走过场的现象也更为严重。

2.2 部分教师考核和教学意识淡化

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医院的医疗任务越来越繁重,医院已引入了目标管理与经济责任制,科室工作必定要与经济效益挂钩。一方面导致临床实习指导教师的工作重心和积极性必然转向如何提高医疗工作的效益上;另一方面,作为一名儿科临床医生,在科室里的工作已经是超负荷,用在指导教学上的时间必定就会减少。因此,原有计划给实习生讲课、组织病例讨论的时间和次数不得不压缩,更遑论顾及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了,这样就逐渐淡化了临床教学工作。这样导致在毕业考核中,理论考试成为考核学生的绝对性手段。

3 改革儿科考核的措施

3.1 强化临床带教意识,提高教师带教积极性

把临床教学考核列入重要日程,明确教学任务,密切配合,选择责任心强、教学经验较为丰富的教师组成带教小组,制定临床教学、管理、监督等一系列的措施,以确保教学计划的顺利实施。针对青年教师在临床教学中实践与经验不足的问题,定期集中组织青年教师学习教育理论基本知识、教学方法手段、临床教学技能,并请经验丰富的教师进行临床实践示范教学,不断提高儿科教师的临床教学能力,并将儿科教师的实习带教成绩纳入儿科医师平时考核内容,促进儿科青年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临床教学质量。

3.2 制定完善习带教计划,实习考核内容

制定儿科实行时间,儿科实习时间为 4~6周,普通儿科和新生儿各2~3周,门诊1周,要求实习生分管一定数量的床位。同时,设立专人带教,在带教教师的指导下要求实习生对所管病人从病史采集、查体、病历书写到各项操作都能够独立完成。参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内容,要求学生每天在教师查房前先独立查看病人,在带教查房时对新入院病儿及危重病人向带教老师汇报病史、病情变化及当日的诊疗计划,并在教师查房前完成分管病人的普通或常规医嘱,教师在查房后再对实习学生所写病人病历逐个进行审查并修改,以增强学生对临床工作的参与性,引导学生重视临床实践。有的学生因所管病人疾病构成不全面等原因,缺乏某些操作机会,教师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找机会弥补,以完成实习计划要求。保证了操作规范化。经过实习,将学生在临床实习中的表现列入毕业考核成绩。

3.3 改革毕业综合考核模式

在毕业考核中,将临床实践技能考核所占比例从以前的30%增加至50%,同时组织经验丰富的教师挑选适合的病例制定毕业技能考核内容,利用现有的教学模拟设备制做考试标准化病人,严格把关,不但要对学生问诊查体、病历书写、无菌操作等临床基本功的进行考核,同时要增加儿科体检,儿童腰穿、骨穿、胸穿等儿科方面的考核。

总之,考试只是一种手段,目的只在于提高教学质量。要培养学生扎实的临床技能基本功,首先重视临床实践教学过程,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其次,对考核方法进行探索性的改革,目的是为多层面挖掘学生的潜力,较为全面、客观地对学生的临床技能水平进行评价。

诚然,由于硬件设施条件不完善,工作经验不足,学生对临床技能考核的认识程度不高等方面的因素,该改革方式仍有诸多不足之处,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管理中进一步完善和加强,形成更加符合儿科专业特点的考核模式,为培养专业合格的应用型人才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姚泰.对新世纪医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1999,(4):5.

〔2〕刘义海.论实践临床医学毕业考试模式的管理策略.广州医学院学报, 1996,(3):5.

〔3〕万学红 .应用标准化病人改革诊断学问诊查体教学与主祭初探.医学教育,1993,(12):23-25.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