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音乐的启蒙教育

音乐的启蒙教育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0 17:15:2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音乐的启蒙教育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篇1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4-141-01

一、前言

幼儿时期作为启蒙教育的重要阶段,在培养幼儿的智力、感知、情操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幼儿时期进行音乐启蒙教育,能够促进幼儿的大脑发育,促进幼儿身体肌能的提高,在促进幼儿个性发展和音乐能力培养等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幼儿时期进行音乐启蒙教育有利于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可见幼儿音乐启蒙教育的重要性,本文主要从促进幼儿成长、培养学生语言认知和发展、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等方面分析音乐启蒙教育发挥的作用。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素质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也成为教学的主要目标。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幼儿音乐启蒙教育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接受,越来越多人开始在幼儿时期开展音乐启蒙教育,幼儿音乐启蒙教育成为了幼儿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幼儿音乐启蒙教育在幼儿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利于促进幼儿的智力开发、情操培养、语言能力培养,促进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

二、音乐启蒙教育促进幼儿的智力开发

幼儿音乐启蒙教育在幼儿的智力开发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音乐启蒙教育能有效的提升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幼儿的语言能力。幼儿音乐启蒙教育采用轻松活泼的音乐旋律,对幼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轻松活泼的音乐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有效的促进幼儿对音乐的理解和接受,在进行音乐启蒙教育的过程中促进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幼儿音乐启蒙教育能够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满足幼儿的心理需求,帮助幼儿更好的接触客观世界的存在,引导幼儿向着积极活跃的状态发展,更好的促进幼儿的智力开发。

三、音乐启蒙教育促进幼儿的语言认知

幼儿教育在人一生中的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幼儿音乐启蒙教育在培养幼儿的语言认知和发展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幼儿时期作为语言的敏感时期,有着较强的模仿和学习能力,为幼儿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能够极大的降低幼儿学习语言的难度,促进幼儿的更好更快的学习语言,培养幼儿的语言认知能力。音乐启蒙教育能够有效的促进幼儿的语言认知能力的提高,音乐中的力度、音色、节奏等因素对于幼儿的语言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于幼儿的发挥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四、音乐启蒙教育促进幼儿个性化发展

作为一种声音艺术,音乐在解放幼儿天性的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音乐启蒙教育中,通过音乐、乐器、舞蹈等多种形式来解放幼儿的天性,激发幼儿的兴趣和积极性,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来引导幼儿展示自我,培养幼儿的音乐的感知能力,促进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提高,促进幼儿的个性化发展。在音乐启蒙教育的过程中,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来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培养幼儿的的音乐理解能力,包括对音乐的音色、音准、节奏等,帮助幼儿更好的理解和接受音乐教育,同时丰富多彩的音乐教学形式有利于培养幼儿的交流能力和沟通能力,引导幼儿形成健康良好的性格,更好的促进幼儿的个性化发展。

五、音乐启蒙教育促进幼儿德育的发展

音乐作为具有感情的艺术形式,在培养幼儿的情感和德育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幼儿时期开展音乐启蒙教育有利于帮助幼儿培养良好的感情基础,促进幼儿的德育发展。音乐启蒙教育中为幼儿播放轻松活泼的音乐,开展多种形式的音乐活动,以此来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满足幼儿的听觉需求。在潜移默化的音乐启蒙教育中,帮助幼儿保持心情的舒畅,稳定幼儿的情绪,更好的促进幼儿德育的发展。

六、总结

随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素质教育越来越多的受到人们的关注,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提高幼儿的全面素养越来越多的渗透到教育中。幼儿音乐启蒙教育作为幼儿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幼儿的智力开发、德育发展、个性化发展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幼儿音乐启蒙教育有效的促进幼儿的智力开发,帮助幼儿更好的理解和接受音乐教育,同时促进幼儿的音乐理解和感知能力,促进幼儿的语言能力的开发;同时幼儿音乐启蒙教育为幼儿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和感知环境,激发幼儿的学习积极性,更好的促进幼儿的个性化发展;幼儿音乐启蒙教育帮助幼儿培养良好的感情基础,在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促进幼儿的德育发展。幼儿音乐启蒙教育在幼儿教育阶段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教育教学中要更加合理有效的运用幼儿音乐启蒙教育,更好的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2

(一)音乐启蒙教育能够促进幼儿大脑的发育。无论是成人还是幼儿,在欣赏音乐的时候,都会有一种如痴如醉的感受。心理医生和魔术师都常用音乐给人催眠,这就说明音乐对人的大脑有一定的影响。很多准妈妈都利用音乐进行胎教。在幼儿出生之后都会对音乐有好感,使其从中感受到音乐的喜与悲,这种情绪可以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音乐的律动、节奏和力度都能使孩子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下。这些音乐因素都能使孩子的大脑和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二)音乐启蒙教育能够促进幼儿身体肌能的提高。音乐活动往往伴随着身体的运动。音乐的节奏是无处不在的,有规律和无规律的交替,强烈的节奏感,使幼儿身体的运作参与是必不可少的。音乐的节奏也是根据自然界万物和生命的运动演化而来的,所以,幼儿也能从中音乐中模拟动物、情绪、植物等状态,在培养音乐节奏感中也可以让幼儿在音乐的律动中进行音乐游戏和舞蹈,使幼儿在身体运动时也能感受到轻松和愉悦,在心理上得到满足。

(三)音乐启蒙教育能够促进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良好的音乐教育活动能满足学前幼儿的内心需要,音乐教育不仅能让幼儿感观地认识到客观世界的存在,还能扩大对知识的广泛理解。往往丰富的音乐活动更容易被幼儿所接纳和认可,在音乐教育过程中,能产生想象、感受、记忆的因素,使幼儿在大脑中产生一种积极活跃的生活状态,随着音乐情绪的不断变化,使幼儿从中获得舒适愉快的心理需求;幼儿本身随性的性格则更容易在音乐活动中得到满足。

二、音乐启蒙教育促进幼儿的语言与认知的发展

(一)音乐启蒙教育能够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在幼儿语言发展的敏感时期,一定的语言环境是必不可少的。而在音乐中也包含有很多优秀的艺术语言,幼儿在对音乐的学习过程中,通过歌词来表达各种事物的情绪,使幼儿在音乐歌词中感受到快乐。另外,教师在教幼儿学唱歌曲时,教育任务就是让幼儿口齿清晰、发音准确,创造一个良好轻松的语言环境。实践证明,音乐的反复刺激可以有效地帮助那些智障孩子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因为音乐中包含的力度、音色、节奏等因素对于其语言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二)音乐启蒙教育能够加强幼儿情感认知的能力。音乐中强烈的节奏感和不同声响的发出都能带动孩子的行为举止,研究发现,孩子一边拍手一边唱歌可以加强幼儿的认知能力,从大脑支配和身体动作的协调,加深幼儿对事物理解的过渡期。

三、音乐启蒙教育促进幼儿的个性发展

音乐是一门声音艺术,在音乐教育活动中,通过舞蹈、音乐、乐器的演奏和音乐小游戏来解放孩子的天性。以丰富的教学活动来诱导幼儿以不同形式来演绎真实的自己,同时也能增强幼儿的沟通能力和交际能力,形成热情大方、善于言谈的性格。在个性发展中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四、音乐启蒙教育促进幼儿音乐能力的发展

(一)幼儿音乐感受力的发展。幼儿在听音乐过程中,可以从中感受到音乐带来情绪发展的变化,并对其内容、进行相应的联想和想象,从而在感情上产生共鸣。

篇3

引言

节奏以不断变化的形式出现在日常生活中,不仅音乐具有节奏,时间及空间等方面也都具有节奏[1]。节奏的轻重缓急有利于幼儿感受音乐律动,因此节奏在幼儿音乐启蒙教育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幼儿教师要重视对幼儿节奏感的培养。幼儿教师可以通过开展丰富的音乐活动及组织相关的音乐游戏来提高幼儿的音乐课堂参与度。在幼儿音乐启蒙教育中运用节奏可以激发幼儿的音乐潜能,拓展幼儿的思维,从而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促进幼儿综合素质的发展。

一、在幼儿音乐启蒙教育中运用节奏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幼儿的音乐启蒙在幼儿音乐教学过程中,节奏教学能够促进幼儿身心的综合发展。幼儿教师作为幼儿教育的引路人,应重视培养幼儿的节奏感,训练幼儿的节奏感能够让幼儿更好地感受音乐的魅力[2]。节奏有轻重缓急,包含丰富的韵律感,可以营造音乐学习的气氛,使幼儿更容易融入音乐。众所周知,幼儿的好奇心较重,对新鲜事物十分感兴趣,对枯燥无味的事物兴趣淡薄。幼儿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特点,将节奏教育融入日常音乐教学中,启发幼儿感受节奏的规律,激发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开发幼儿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幼儿可以随着节奏的律动摇摆身体,感受音乐,通过感受节奏与音乐产生共鸣。

(二)有利于开发幼儿的音乐潜能幼儿教师可以划分环节进行音乐教学,一个环节是在丰富的音乐节奏活动中让幼儿模仿节奏;另一个环节是让幼儿在参与音乐游戏时自由发挥。这种环节划分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幼儿参与音乐课堂教学,在听觉与感觉上体会音乐的节奏感,可以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音乐节奏,培养幼儿的音乐创造力与想象力,从而开发幼儿的音乐天赋与潜能。但不是每位幼儿都有较强的音乐天赋,所以教师要结合幼儿之间的差异,制订不同节奏的教学方式。为了挖掘幼儿的音乐潜能,幼儿教师应进行细致的观察,培养幼儿良好的节奏感,提升幼儿的音乐欣赏水平与音乐素养。

(三)有利于激发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将节奏运用在幼儿音乐教育中,有利于提高幼儿的音乐课堂参与度,激发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幼儿的音乐素养[3]。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动力,培养幼儿的音乐学习兴趣至关重要。传统的音乐教育方式过于单一,导致幼儿对音乐缺乏兴趣。幼儿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应创新音乐教育方式,通过对节奏的感知进行对应的唱、跳教学,让幼儿亲自感受音乐的节奏,培养幼儿的音乐兴趣,从而强化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幼儿对音乐缺乏兴趣还可能是受到家庭教育的影响,有些家长对培养幼儿的艺术特长操之过急,没有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接受能力,导致幼儿对音乐产生厌恶心理,失去了学习音乐的兴趣。因此,幼儿教师及家长都应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根据幼儿的特点,从节奏下手进行趣味教学,激发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例如,教师可以在音乐教学中准备一些沙锤,选择有节奏的曲目,引导幼儿跟着节奏摇动手里的沙锤,培养幼儿的节奏韵律感,激发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

二、在幼儿音乐启蒙教育中运用节奏的措施

(一)幼儿在不同阶段个性化的特点(1)小班幼儿在三四岁左右,刚步入幼儿园,思维能力与观察能力比较弱,表达能力有限,对新鲜事物的感知全靠直觉,面对陌生的环境,情绪波动较大,所以学习音乐时很难专注投入。小班教师在教学时应选择较为简单的旋律,用简单、形象的方法培养幼儿的节奏感。教师可在节奏感教学时采用朗读与打节拍的方式,使幼儿在学习节奏的过程中不断掌握朗读与打节拍的方法,从而学会儿歌。教师在进行儿歌教学时,可以根据节奏的律动设计舞蹈动作,让幼儿进行模仿,带领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音乐,激发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使幼儿能够全面发展。(2)中班幼儿在四五岁左右,处于过渡阶段,逐渐产生有意识的记忆,面对新鲜事物能够进行形象感知。中班幼儿的思想发展更加成熟,在对事物有一定认知的基础上,想象力渐渐开始萌生与发展。针对中班幼儿的音乐教学,幼儿教师应在简单的节奏与音乐模仿的基础上,培养幼儿的思考能力,并激发中班幼儿的创造力,提高中班幼儿的课堂参与度。(3)大班幼儿在五六岁左右,与小班幼儿和中班幼儿相比具备较为成熟的观察能力、想象力与创造力,可以自己观察周围的事物,抒发自己的情感。大班幼儿的注意力比较集中,能够专心参与对节奏的学习。针对大班幼儿的音乐教学,教师应积极引导幼儿在音乐游戏中探索音乐的节奏感。教师帮助大班幼儿在已有的基础上提高节奏感,树立大班幼儿的自信心,帮助幼儿提高审美能力与音乐素质,进一步提升幼儿的韵律感。

(二)幼儿教师应选择合适的节奏类型幼儿能够与合适的节奏类型产生共鸣,合适的节奏类型对幼儿以后的发展意义深远。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存在个体差异,教师应及时了解幼儿之间的差异,针对这一情况筛选音乐节奏进行教学,激发幼儿的音乐学习兴趣,增强幼儿的音乐节奏感,提高幼儿的音乐欣赏水平。幼儿的性格影响了幼儿喜欢的节奏,性格外向的幼儿偏向于欢快的节奏,性格安静的幼儿偏向于抒情的节奏。幼儿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以调动幼儿学习音乐的积极性,拓展幼儿的思维,培养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三)教师应创新教学的形式为了激发幼儿学习节奏的兴趣,教师应创新教学方式,采用寓教于乐的方式,为幼儿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幼儿快乐地学习节奏,与音乐融为一体。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在满足幼儿音乐启蒙教育的基础上进行有效教学,从而提高幼儿的音乐素养,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篇4

节奏是无处不在、有规律出现的节律,在很多事物中都可以感受到节奏相关的规律,比如自然界中的雨滴声、唱歌、四季交替、走路等过程中都有出现。节奏具有丰富的变化特点,在深度、宽度、高度等方面在没有规律或者有规律的变化着。节奏是音乐在时间上的组织,是其骨骼,是音乐艺术的重要表现手段,是音乐的一个很重要的基本构成要素。节奏是从客观自然及生命运动中出现的,因此其除了能够模拟自然界的各种状态,行模拟人类的活动。在幼儿阶段中,他们还处于初步认识世界的阶段,通过节奏可以让幼儿更好的认识世界,成为一种有效途径,其和自然界以及幼儿的心灵世界是相通的,有利于他们的全面发展。

二、幼儿音乐启蒙教育中节奏性的重要性

(一)培养幼儿对音乐学习的兴趣

在音乐教育中,教师需要注重节奏教学,这可以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音乐素养及素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有兴趣,他们才会积极的去学习,在教学中,教师要采用有效的策略,让他们意识到音乐学习的乐趣,比如让幼儿对节奏进行听、唱、肢体表现,或者简单的音乐节奏性游戏,让幼儿可以去感受不同的节奏并且进行模仿,幼儿是善于模仿的,因此这可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感受到节奏学习的乐趣,与此同时,还可以对他们的记忆力及听力进行锻炼和提高,让他们的音乐素质可以得打提升。

(二)挖掘幼儿的音乐潜力

节奏学习还可以挖掘幼儿的音乐潜力,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分成两个教学环节,第一个教学环节就是通过多样的节奏活动,让幼儿在听完之后可以进行模仿,模仿出给出的节奏;第二个教学环节要让学生在第一?h节的基础上进行发挥,能够在玩过学过之后自己进行创作。这是对教学过程的创新,改变以往坐着不动的音乐教学模式,让幼儿可以动起来,从整体上去感受音乐节奏,让他们可以加深对节奏的理解以及表现,有益于他们进行节奏创作,充分体现了幼儿的主体性,让他们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节奏学习中,提高学习效果,还对他们的创造力及想象力进行了培养。

(三)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发挥好自己引导者的角色,在自己的引导下,让幼儿可以积极的参与教学,在他们进行节奏创作时能够积极的表扬和鼓励,增加幼儿的自信心,让他们在活动中可以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积极的配合教师的教学,学习节奏还可以调节幼儿的情感发展,让幼儿更深的认识美,对他们的德育发展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四)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以往幼儿音乐启蒙教育中,教师采用的都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模式,过于单一,在教学中教师和幼儿之间也缺乏良好的互动,使得教学效果不理想[1]。这就需要教师能够注重节奏教学,通过节奏同幼儿之间进行良好的互动,让他们感受到节奏学习的快乐,寓教于乐,在轻松的教学环境进行学习,可以促进幼儿音乐启蒙教学发展,有益于陶冶幼儿的情操,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教学质量。

三、幼儿音乐启蒙教育中节奏性培养策略

对于3-7岁的幼儿应该加强音乐艺术教育,让他们在音乐教学活动中能够得到发展,针对他们不同的年龄段,应该采取分层教学,即分为大班、中班及小班。

(一)小班幼儿

小班幼儿年龄为3至4岁,他们从婴儿期步入幼儿期。这一年龄段的幼儿具有其独特的特点,如思维是直觉行动的、注意力不集中、观察的目的性差,稳定性差,这些都为教学增添了难度。他们无法离开眼前的具体形象及事物,因此这一年龄段的幼儿的节奏教学,应该进行简单的音乐节奏感知,培养他们的节奏感,在节奏活动中,可以利用奥尔夫教育体系中的节奏朗读法,教师用不同的节奏读歌词,之后让幼儿可以感觉到同一首歌的词可以读出不同的感觉。通过不同节奏的儿歌也可以对幼儿的节奏进行有效的培养,教师可以结合音乐内容做出相应的简单的动作,让幼儿进行模仿。另外,在教学中,还要通过听、唱、肢体表现以及简单的音乐节奏性游戏,让幼儿去感知和模仿不同的节奏,在其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对学生的节奏进行培养,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二)中班幼儿

中班幼儿一般年龄在4至5岁,中班也是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这一 阶段,他们开始逐渐产生有意记忆,思维也从之前的直觉行动性,开始向具体形象转变,他们的想象有一些夸张,开始出现创造性思维。在音乐教学中,教师除了进行模仿性游戏教学之外,还应该正确的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创作活动,结合声势教学法、创作教学法、器乐表演教学法以及体态律动教学法对幼儿进行教学[2]。比如在“火车开啦”、“什么动物出来玩”等儿歌中,在学习完儿歌,对儿歌内容了解之后,让幼儿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及创造力,进行歌词编唱和节奏创编。在教学中,幼儿对动物都会了解更多,因此,教师可以让他们做简单的律动,如兔子跳、小鸟飞等动作,还可以通过简单的拍手、拍腿等进行简单的节奏练习,通过节奏活动和舞蹈,也可以培养幼儿的节奏感。

(三)大班幼儿

篇5

一、早期音乐启蒙教育促进幼儿多元智能发展

幼儿在不同的阶段都有不同能力的敏感期。一般来说,孩子的音乐敏感期在一岁到五岁之间,时间跨度比较大,培养的方式也要有针对性,并且要分阶段进行,如果家长能捕捉孩子的音乐敏感期,营造丰富的音乐环境,采用正确的方法进行早期教育,一定能够为孩子今后音乐能力的培养及多元智能的开发奠定良好的基础。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在1983年提出的,他指出人类的智能至少可以分为八个方面。即音乐智能、语言智能、人际交往智能 、身体运动智能、视觉空间智能、数学逻辑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观察智能 。其中音乐智能,主要是指人敏感地感知音调、旋律、节奏和音色的能力,表现为个人对音乐节奏、音调、音色和旋律的敏感,以及通过作曲、演奏、演唱等形式表达出来的音乐能力。对于孩子们的音乐启蒙教育不仅可以促进音乐智能的发展,如音高感、节奏感、音色辨别能力、表达表现能力和即兴创编能力等方面的提升,还可以通过音乐活动促进其他的智能的发展。比如音乐故事的讲述、歌谣的朗读,可以提升孩子的语言能力;音乐游戏中角色扮演和乐器的合奏可以培养孩子的人际交往智能,律动表演促进身体运动智能的发展等等音乐活动都可以有效地促进儿童多元智能的发展。

根据孩子的身体协调能力以及理解能力的发展,一般来说孩子4岁开始学乐器比较合适,0~3岁主要以多听音乐为主,聆听儿歌及经典的器乐作品,通过音乐活动,培养孩子的音高感、节奏感、听辨能力和表达表现能力,4岁的小朋友就可以开始进行简单的节奏训练、听力训练和模唱训练,培养孩子的音乐记忆能力,也可以在游戏中进行识谱的学习,为学习乐器做好准备。

二、家庭亲子音乐活动的方法

家庭亲子音乐活动的形式有很多种,比较常用的有“聆听音乐、演唱儿歌、演奏乐器和律动表演”这几种形式。根据曲目的不同,可以有不同的侧重点;同一首曲目也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进行音乐的体验。比如儿歌《小毛巾》这首幼儿歌曲由朗读和演唱2个种形式交替进行,可以让孩子感受休止符和歌曲的段落,同时也可以让孩子认知五官。歌曲一共有3段歌词,采用叠加的形式,第一段感知“耳朵”、第二段感知“耳朵+脖子”、第三段感知“耳朵+脖子+眼睛”。家长和孩子一起进行这个音乐活动时可以结合一些“讲卫生”的故事绘本展开,先以讲故事做为铺垫,然后再进行音乐活动,主要可以从以下四个环节进行。

1.聆听音乐

在聆听之前家长可以用“我们一起来听听小毛巾在干什么”引起孩子的关注,然后家长可以抱着孩子或坐在孩子的身后,按节奏拍打孩子的双肩,再次聆听时,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用小毛巾模拟洗脸的动作,在聆听音乐中培养孩子的专注力。

2.演唱儿歌

在演唱儿歌的环节中,家长可以先尝试与孩子玩“接词”游戏,按节奏朗读歌词,比如家长读“小小毛巾爱玩……”把“水”这个字留个孩子接,家长读“洗了眼睛鼻子……”让孩子接“嘴”,从每句的最后一个字、最后2个字、慢慢递增到可以一句一句对接。音乐中的休止符,家长可以很夸张地做“亲亲嘴”的动作,但不发出“啵啵”的声音,孩子会觉得特别有意思。当孩子对于歌词熟悉后,同样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和孩子一起演唱歌曲,当然孩子的声带还处于生长发育过程中,一般来说在音准上都会有一些偏差,家长不能过于着急,随便就给孩子贴上“五音不全”的标签,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主要是让要鼓励他们乐于参与音乐活动,初步感知音乐旋律。

3.演奏乐器

在活动中可以采用一些小乐器,家长和宝贝各拿一件小乐器,如手铃、沙锤、圆舞板等,跟随音乐进行演奏,有休止符的地方就要停止演奏。家长也可以采用每人一句接龙演奏的形式,增加趣味感。(如小乐器圆舞板、沙锤等)

4.律动表演

家庭亲子活动中可以借助一些道具进行表演,如在《小毛巾》的表演活动中,家长和孩子可以各拿条小毛巾、拿个小脸盘、再拿一块积木当香皂,跟随音乐进行表演,“搓毛巾、拧毛巾、洗洗脸”等动作在培养孩子的节奏感的同时也让孩子的大肌肉、小肌肉得到锻炼;再次聆听、表演时也可以拿个布娃娃让孩子跟随歌词的变化,给娃娃洗洗“眼睛、鼻子、嘴”,相信孩子的即兴表演能享受到音乐活动的乐趣。

三、家庭亲子音乐活动中应遵循的原则

父母如果能认识到婴幼儿早期的音乐启蒙教育重要性,并能根据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把握好几个原则,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创设条件,营造氛围。家庭活动中家长要创设一定的条件,营造良好的音乐氛围,有条件应该添置较好的音响,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听觉效果,适当添置一些小乐器(铃鼓、沙锤、三角铁等)和纱巾、头饰等道具,让音乐活动更具趣味性。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