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对待生命的态度

对待生命的态度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0 17:15:2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对待生命的态度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篇1

明堂之争始于东汉,其时已有所谓今礼、古礼之别,许慎《五经异义》云:

今戴礼说《盛德记》曰:“明堂者,自古有之,凡九室,室四户八牖,共三十六户七十二牖。以茅盖屋,上圆下方,所以朝诸侯,其外有水曰辟雍。"《明堂月令》说:“明堂高三丈,东西九仞,南北七筵,上圆下方,四堂十二室,室四户八牖,其宫方三百步,在近郊三十里。"讲学大夫淳于登说云:“明堂在国之阳,三里之外,七里之内,丙巳之地,就阳位,上圆下方,八窗四闼,布政之宫,故称明堂。明堂,盛貌,周公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五精之神,太微之庭中有五帝坐位。"古《周礼》《孝经》说:“明堂,文王之庙,夏后氏曰世室,殷人曰重屋,周人曰明堂。东西九筵,南北七筵,堂崇一筵。五室,凡室二筵,盖之以茅。周公所以祀文王于明堂,以昭事上帝。"许君谨按:“今礼 古礼各以义说,无明文以知之。"[4]

所谓“今礼"是指东汉的明堂制度,《礼图》云:“建武三十年作明堂 ,明堂上圆下方,上圆法天,下方法地,十二堂法日辰,九室法九州。"[5]这个制度最早见于《大戴礼记·盛德》(今本在《明堂》篇)。所谓“古礼"是指《周礼·考工记》所载之五室明堂之制。

对于两种明堂制度的来历,许慎认为“无明文以知之",对此郑玄加以反驳,他说:

《戴礼》所云,虽出《盛德》篇,云九室三十六户七十二牖,以秦相吕不韦作《春秋》时说者所益,非古制也。‘四堂十二室’,字误,本书云‘九堂十二室’。淳于登之言,取义于《孝经 援神契》说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曰明堂者,上圆下方,八窗四闼,布政之宫,在国之阳。帝者谛也,象上可承五精之神,五精之神实在太微,在辰为巳,是以登云然。今汉立明堂于丙巳,由此为之。周人明堂五室,是帝各有一室也,合于五行之数,《周礼》依数以为之室,德行于今。虽有不同,时说炳然,本制著存,而言无明文,欲复何责?[6]

按照郑玄的说法,五室是周人的明堂制度,九室是秦人的明堂制度,五室显然早于九室。这个看法对后世的影响很大,阮谌《三礼图》云:

明堂者,布政之宫,周制五室,东为木室,南为火室,西为金室,北为水室,土室在中。秦为九室十二阶,各有所居。[7]

《礼图》:秦明堂九室十二阶,各有所居。[8]

并且,由于五室之制早于九室之制,故后世论明堂制度者,多以五室为是。袁翻《明堂议》:

明堂五室,三代同焉。配帝象行,义则明矣。及《淮南》《吕氏》与《月令》同文,虽布政班时有堂个之别,然推其体例,则无九室之证。 明堂九室,著自《戴礼》,探绪求源,罔知所出。而汉氏因之,自欲为一代法。[9]

贾思伯云:

窃寻《考工记》虽是补阙之书,相承已久,诸儒著述无言非者,方之后作,不亦优乎?且《孝经 援神契》《五经要义》旧《礼图》皆作五室,及徐刘之论同《考工》者多矣。[10]

类似论者尚有不少,直至近人王国维作《明堂庙寝通考》,仍以五室为是,九室为非。

对于郑玄的以九室明堂为秦制的说法,也有学者表示不同意见。牛弘曾条列古代有关明堂的文献,在谈到记载着“九室十二堂"的《明堂月令》时,他说:

今《明堂月令》者,郑玄云是吕不韦著《春秋十二纪》之首章,礼家抄合为记,蔡邕 王肃云周公所作,《周书》内有《月令》第五十三,即此也,各有证明,文多不载。束皙以为夏时之书。刘瓛云:‘不韦鸠集儒者,寻于圣王月令之事而记之,不韦安能独为此记?’今案不得全称周书,亦未即可为秦典,其内杂有虞夏商周之法,不韦安能独为此记也。[11]

牛弘对以往争论的态度是公允的,他认为九室明堂有其来源。

平心而论,尽管前人对明堂制度的讨论已很多,但即便今日,要判定上古明堂是五室抑或九室还很困难,记载两种明堂制度的文献都是春秋战国以后的,不足以说明西周或更早时期的明堂制度。考古学所得的古代建筑遗迹也没有五室或九室的样子。先秦文献中唯一的明堂实例见于《孟子》,顾颉刚先生已指出,这个明堂实际上就是太室,[12]也就是王国维先生的文章中大量引用的铜器中的大室。《孝经援神契》云:“明堂之制,东西九筵,筵长九尺也。明堂东西八十一尺,南北六十三尺,故谓之太室。"[13]是明堂即是太室,本只一室。西汉武帝时,欲造明堂,但无人知道具体的明堂制度,齐人公玉带献黄帝明堂图,所绘为一室明堂。[14]直至唐代,仍有人认为明堂只有一室。[15]笔者以为,彻底弄清三代明堂问题,时机尚未成熟,但笔者相信西汉以前的明堂既非五室,亦非九室,也没有后世的关于明堂制度的争议。明堂的五室与九室之争是从东汉开始出现的。 对于后世关于明堂的激烈争论,笔者以为他们各有证据,厚此薄彼不是解决问题的出路。笔者想做的是先弄清学者所争论的两种明堂制度的来历。

首先看古人对明堂制度的解释。古人对明堂的解释,不论是五室明堂还是九室明堂,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将明堂与天地四时联系在一起。

《大戴礼记·明堂》:明堂者,古有之也。凡九室,一室而有四户八牖,三十六户七十二牖。以茅盖屋,上圆下方。

《礼含文嘉》:上圆象天,下方法地,八窗象八风,四达法四时,九室法九州,十二座法十二月,三十六户法三十六气,七十二牖法七十二候也。[16]

《三辅黄图》:明堂所以正四时,出教化,天子布政之宫也。黄帝曰合宫,尧曰衢室,舜曰总章,夏后氏曰世室,殷人曰阳馆,周人曰明堂。先儒旧说,其制不同。称九室者,取象阳数也,八牖者阴数也,取象八风,三十六户牖,取六甲之文,六六三十六也。上圆象天,下方法地。八窗即八牖也,四闼者象四时四方也。五室者,象五行也。皆无明文,先儒以意释之耳。

《礼记外传》:五室象地载五行也,五行生于四时,故每室四达,一室八窗。[17]

牛弘:今检明堂必须五室者何?《尚书帝命佥》曰:“帝者承天立五府,赤曰文祖,黄曰神斗,白曰显纪,黑曰玄矩,苍曰灵府。"郑玄注:“五府与周之明堂同矣。"且三代相沿,多有损益,至于五室,确然不变。[18]

从上引文献看,两种制度似乎与某种思想有关,并且各有来源,尤其是五室明堂,它显然和五行思想有关。《汉书·艺文志》云:“数术者,皆明堂、羲和、史卜之职也。"则明堂中还包含数术的因素。地下文物与文献的不断出土,证实了我们的推测,尤其是郭店楚简《太一生水》的出土,为我们理解两种明堂制度的来历提供了契机。 [二]

首先抄录《太一生水》原文:

“大一生水,水反辅大一,是以成天。天反辅大一,是以成地。天地[复相辅]也,是以成神明。神明复相辅也,是以成阴阳。阴阳复相辅也,是以成四时。四时复相辅也,是以成寒热。寒热复相辅也,是以成湿燥。湿燥复相辅也,成岁而止。故岁者,湿燥之所生也。湿燥者,寒热之所生也。寒热者,[四时之所生也]。四时者,阴阳之所生[也]。阴阳者,神明之所生也。神明者,天地之所生也。天地者,大一之所生也。是故大一藏于水,行于时,周而又[始,以己为]万物母,一缺一盈,以己为万物经。此天之所不能杀,地之所不能埋,阴阳之所不能成。君子知此之谓[口,不知者谓口。口]"[19]

学者对这段文字中的概念已作了很多研究,从他们的研究中可以发现,这些概念在传世文献中均可找到,并不生疏。问题在于这些概念在不同文献或同一文献的不同上下文中的含义都有差异,尤其是太一和神明两个词。我们认为孤立地研究这些概念的含义是困难的,只有弄清这篇文献的主体内容与中心思想,才有可能正确理解其中的概念的含义。

论者多谓《太一生水》为又一种宇宙生成模式, 笔者认为不妥,《太一生水》表述的内容和《老子》四十二章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思想模式有根本不同。 在《太一生水》模式中,太一并不直接生成万物, 万物独立于太一通过生水 生天地 生神明 生阴阳 四时 寒热 湿燥等一系列生成环节而成岁的过程之外, 这在《太一生水》本文中表述得很清楚。在前面叙述的太一成岁而止的过程中,没有提到万物,而下文却说“太一藏于水,行于时,周而又[始,以己为]万物母,一缺一盈,以己为万物经",这是太一成岁后太一的运动及其作用,这个运动“为万物母"“为万物经",显然万物不在太一成岁的过程中产生。

传世文献中有关天地、阴阳、四时与万物的关系的论述有助于理解这一点,《淮南子 泰族训》云:“阴阳四时,非生万物也,雨露时降,非养草木也,神明接,阴阳和,而万物生矣。"又说:“天地四时,非生万物也,神明接,阴阳和,而万物生之。"这种论述还见于其它文献,内涵基本一致,也就是说,万物不直接由天地、阴阳、四时产生,但神明相接、阴阳调和为万物诞生提供了基本的外部条件,即《太一生水》所说的“为万物母"(“母"应理解为“傅母")。

《太一生水》的主体内容是太一经过一系列的生成阶段而成岁,这个“岁"是指有着寒热湿燥四时变化的具体的岁时,而不是单由湿燥而生的岁。这表面上和《太一生水》本文冲突,但结合传世文献中的相关论述,就会发现寒热和湿燥同是成岁的必要条件,它们之间不是生成关系,而是并列关系。如:

《吕氏春秋·贵信》 :“天行不信,不能成岁;地行不信,草木不大。春之德风,风不信,其华不盛,华不盛则果实不生。夏之德暑,暑不信,其土不肥,土不肥则长遂不精。秋之德雨,雨不信,其谷不坚,谷不坚则五种不成。冬之德寒,寒不信,其地不刚,地不刚则冻闭不问。天地之大,四时之化,而犹不能以不信成物,又况乎人事?"

这里讲“四时之德",即风暑雨寒,《史记·天官书》“春风秋雨,冬寒夏暑"和《文子·九守》“天有风雨寒暑"都是指此,它们是四季的季节特征。《太一生水》 的寒热湿燥显然也是“四时之德",只不过文字略有不同。

类似的论述还见于《春秋繁露·四时之副》 :

“天之道,春暖以生,夏暑以养,秋清以杀,冬寒以藏。暖暑清寒,异气而同功,皆天之所以成岁也。"

这里“四时之德"变成了“四时之气",风暑雨寒变成了暖暑清寒,但其讲四时成岁与《太一生水》《贵信》则是一致的。

传世文献中有很多寒暑燥湿并举的例子,姑举几例。或寒暑在前,燥湿在后,如:

《吕氏春秋·书数》:“天生阴阳寒暑燥湿。"

《吕氏春秋·爱类》:“民寒则欲火,暑则欲水,燥则欲湿,湿则欲燥,寒暑燥湿相反,其于利民一也。"

《吕氏春秋·恃君览》:“寒暑燥湿不能害"。

《文子·道原》:“夫形伤乎寒暑燥湿之虐者"。

《淮南子·泰族训》:“故寒暑燥湿,以类相从"。

或燥湿在前,寒暑在后,如:

《淮南子·时则训》:“是故燥湿寒暑以节至"。

《管子·法法》:“为宫室台榭,足以避燥湿寒暑,不求其大"。

显然,它们之间并不存在如《太一生水》所论的生成关系,《太一生水》的寒热湿燥,就其内容而言,是和四时一一对应的,它们之间是并列关系,成岁之岁是由四时寒热湿燥组合而成的具体的岁时,而不是单由湿燥产生。

《太一生水》中不仅四时寒热燥湿与岁有关,其它如太一、水、天地、神明、阴阳皆与岁时相关,只不过不如四时寒热燥湿与岁的关系直接罢了。本文上引以及下引的诸多文献足以说明这一点,中的天地,〈九宫八风〉中的太一,〈原道〉中的水等都是很好的例子。所以笔者认为〈太一生水〉的主体内容是成岁。必须指出的是,诸成岁概念之间的关系在传世文献中没有〈太一生水〉这么严整,这当是〈太一生水〉作者的创造,这种创造是有背于时人的常识的,其对寒热与燥湿关系的处理是明证。

太一经过一系列环节成岁之后,为万物的生长确立法则,即“为万物经", 即万物的生长消息必须遵循四时变化的规律,合乎四时之德,而不能突破超越这个规律。这是这篇文献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即时令思想。

把握了“成岁"这个中心内容,再去理解太一成岁过程中的概念,就有了基础。

关于太一,当如李学勤先生所说是太一之星,[20]即文献中的帝星,西方人称之为β Ursa Minor。《灵枢·九宫八风》中有一条习谓之“太一行九宫"的记载:

“太一常以冬至之日居叶蛰之宫四十六日,明日居天留四十六日,明日居仓门四十六日,明日居阴洛四十五日,明日居天宫四十六日,明日居玄委四十六日,明日居仓果四十六日,明日居新洛四十五日,明日复居叶蛰之宫,曰冬至矣。"

我们认为,这里太一一年中分居八宫的周期运动,反映的是一种有别于四时成岁的成岁模式,可以姑且称之为“八节成岁"。关于这个太一,李学勤先生援引1977年安徽阜阳双古堆一号墓出土的九宫式盘上的文字,指出就是北辰神名。[21]同为太一成岁模式,两个太一的内涵应该一致,故而可以断定,《太一生水》中的太一是星名或北辰神名。

关于水,论者多引《管子·水地》篇来解释,事实上古代思想家大多重水,《老子》第八章说“上善若水",孔子也“亟称于水",[22]这和水本身所具有的特性分不开,《淮南子·原道训》中有一段关于水德的精彩描述:

“天下之物莫柔弱于水,然而大不可极,深不可测,修极于无穷,远沦于天涯。息耗减益,通于不訾。上天则为雨露,下地则为润泽。万物弗得不生,百事不得不成。大包群生,而无好憎,泽及蚑蟯而不求极。富赡天下而不既,德施百姓而不费。行而不可得穷极也,微而不可得把握也。击之无创,刺之不伤,斩之不断,焚之不然。淖溺流遁,错缪相纷,而不可靡散。利贯金石,强济天下。动溶无形之域,而翱翔忽区之上, 回川谷之间,而滔腾大荒之野。有余不足,与天地取与,授万物而无所前后,是故无所私而无所公,靡滥振荡,与天地鸿洞。无所左而无所右,蟠委错紾,与万物始终,是谓至德。"

水充盈于天地之间,是万物生长的必要条件,它“与天地取与"“与天地鸿洞"“与万物始终"。因此它可以成为成岁的基本条件。

“神明"是当前学者间争议最大的一个词,或将其理解为抽象的精神境界,或将其理解为日月,[23]或将其理解为鬼神。[24]关于此,首先要说明的是,将神明拆成两个词来理解以照顾全文的两两对应的生成关系,是没有必要的。上文已说过,寒热湿燥就其内容而言,它们是对应于四时的,相互间是并列关系,而不是文中表述的生成关系。对于神明的理解也是一样,只能从它与主体内容成岁的关系上探讨它的含义,而不必拘泥全文的表述形式。

从成岁的角度理解神明,将其理解为抽象的精神境界是不合适的,岁时本身是具体的,太一、水、天地、阴阳二气、四时、寒热湿燥都是具体的,神明也应是具体的。对于日月与鬼神二说,理解为鬼神更好一些,诚然,文献中不乏将天地、日月、阴阳、四时并举的例子,但也有天地、日月、鬼神、阴阳、四时并举的例子,还有天、日月、星辰、阴阳、四时并举的例子。[25]很显然,从解释力的角度讲,将神明理解为鬼神更好,因为鬼神可以包含日月,反之则不行。从文献中与《太一生水》之神明含义相近的神明的意思来看,将神明解释为鬼神是对的,比如:

《庄子·天道》:“天尊地卑,神明之位也。"

《鶡冠子·泰鸿》:“泰一者,执大同之制,调泰鸿之气,正神明之位者。"

《大戴礼记·千乘》:“凡民之藏贮以及山川之神明加于民者。"

此三个神明皆应看作一个词,前两条说神明之位,则神明可能很多,第三条讲山川之神明,则此神明必不是日月,而是鬼神。

鬼神之于成岁的意义很大,在古人的心目中,一年是否风调雨顺,取决于风伯、雨师之所为,所以他们除祭祀天地外,还要祭祀这些神明,正如刘向所说:

“王者所以因郊祭日月星辰 风伯 雨师山川何以为?皆有功于民,故祭之也。皆天地之明神从官也。"[26]

关于天地、阴阳、四时、寒热、湿燥,传世文献中有很多叙述,意义也比较确定,此从略。

《太一生水》的主体内容是描述太一经水成天地、神明、阴阳、四时、寒热、湿燥并最终成岁的成岁过程,就其学派性质而言,它属于数术类。《汉书·艺文志·数术略》著录了多部与太一有关的书,五行家有:

泰一阴阳二十三卷

泰一二十九卷

天文家有:

泰壹杂子星二十八卷

泰壹杂子云气三十四卷

杂占家有:

泰壹杂子候岁二十二卷

此外,在《方技略》、《兵书略》中还有几部关于太一的书,《太一生水》主要讲成岁,故当属于《数术略》,李学勤先生说:“四时成岁的框架,正是中国古代数术的基本要素之一。"[27]是很对的。

郭店简中《太一生水》被抄在《老子》丙本之后,则和它明显的道家色彩有关。《太一生水》的道家色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它的表述形式明显受了《老子》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影响,以致将原本并列的寒热湿燥叙述成先后相生的机械序列。事实上,全文的生成关系,并不是要说明这些概念之间,客观上真存在着生成与被生成的关系,而是要体现一种等级思想,这种等级思想是为其中心思想时令思想服务的。

二是太一生水的思想是道家一生水思想的翻版,《淮南子·原道训》中有一段关于一生水的阐述:

“夫无形者,物之大祖也;无音者,声之大宗也。其子为光,其孙为水,皆生于无形乎。"

“所谓无形者,一之谓也。所谓一者,无匹合于天下者也,卓然独立,块然独处,上通九天,下贯九野。员不中轨,方不中矩,大浑而为一。叶累而无根,怀囊天地,为道关门。穆忞 隐闵,纯德独存。布施而不既,用之而不勤,是故视之不见其形,听之不闻其声,循之不得其身。"

这里明确说水是“无形"之孙,水生于“无形",而无形即是“一",无形生水即是一生水。 《太一生水》的作者大概了解道家的这个思想,于是他在叙述太一成岁的过程中有意插入了“水"。 我们知道,尽管古代思想家都重视水,但文献在叙述成岁或岁时时,一般都不提水,[28]因此《太一生水》成岁过程中的水很可能是人为加上去的。由于有这两条明显的道家特征,《太一生水》才会被抄在《老子》丙本之后。

基于上述论述,可得结论如下:《太一生水》的主体内容是描述太一经水成天地、神明、阴阳、四时、寒热湿燥直至成岁的过程,其中太一为帝星,神明为鬼神;它的中心思想是时令思想。就其学派而言,属于数术类。它明显受了道家思想的影响,叙述上也作了相应改编,一是它的生成序列与关系是改编的结果;二是在太一与天地之间人为地插入了水。改编后的太一成岁,尤其它对寒热与湿燥关系的处理,是常识所无法接受的,故其对当时以及汉代的思想界并未产生大的影响,过高估计它在思想史上的地位是不合适的。 注释:

[1] 王国维《明堂庙寝通考》,《观堂集林》卷三。

[2] 江藩《隶经文 明堂议》 皇清经解续编本。

[3] 下文有少许论述,可作为我们对三代明堂的基本认识。学者或据殷墟的“亚"形大墓,推测商代已有类似于王国维先生所提出的明堂制度,我们认为,这种推测是难以成立的,此并容另文论述。汪宁生《释明堂》(《文物》1989年第9期)也以明堂为一室。

[4] 孔颖达《礼记正义 明堂位》引,中华书局《十三经注疏》本。

[5] 《后汉书 光武纪》注引,中华书局标点本。

[6] 此据陈寿祺《五经异义疏证》,皇清经解本。

[7] 《太平御览》卷533引。

[8] 《隋书 宇文恺传》引,中华书局标点本。

[9] 《魏书 袁翻传》,中华书局标点本。

[10] 《魏书 贾思伯传》,中华书局标点本。

[11] 《隋书 牛弘传》,中华书局标点本。

[12] 顾颉刚《浪口村随笔》卷三“明堂",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

[13] 《太平御览》卷533引。

[14] 《史记 封禅书》《汉书 郊祀志》均有记载。

[15] 成伯玙《礼记外传》,《太平御览》卷533引。

[16] 《太平御览》卷533引。

[17] 《太平御览》卷533引。

[18] 同注11。

[19] 据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七辑。

[20] 李学勤《太一生水的数术解释》,《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七辑。

[21] 李学勤《九宫八风及九宫式盘》,载《古文献论丛》,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

[22] 《孟子 离娄下》。

[23] 据王博《美国达慕思大学郭店〈老子〉国际学术讨论会纪要》,《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七辑。

[24] 许抗生《初读〈太一生水〉》,《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七辑。邢文《论郭店〈老子〉与今本〈老子〉不属一系——楚简〈太一生水〉及其意义》,〈中国哲学〉第二十辑。

[25]类似的句例文献中还有不少,此 仅就《淮南子 泰族训》举这三种句例。

篇2

1提升自我意识。“人的生命及其意义,是要靠人自己寻找和发现的;而人寻找和发现自己生命及其意义的过程,也正是人的生命及其意义得以生成和觉解的过程。”所以,生命情感教育就是要促进大学生不断地提升自我意识,积极、主动地“创造自我,超越世俗的拘束而达到精神自由的高度;升华自我,守住生命的热情;沉思自我,伸展情志的深度和广度—从而形成整体的人文自我,凸现人文情怀,让生命走向丰富、充盈、绚丽、深刻”。

2激发责任感。目前,部分大学生责任意识淡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个人在为社会、为集体尽责任时,以索取回报为前提;(2)将本属于个人责任内的事情视为高尚的行为;(3)将为他人、为社会尽责任视为傻瓜的选择。这种责任意识淡漠的现象不仅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也是对他人对社会的不负责,是一种漠视生命的态度,所以,激发大学生的责任感,是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

坚强意志,生命态度教育

篇3

[中图分类号]G65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2 — 0138 — 02

[收稿日期]2014 — 01 — 05

[基金项目]济南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师范生生命教育观的实践与研究”阶段研究成果,课题立项编号:125GH273.

[作者简介]潘建飞(1982—),女,山东威海人。助理讲师,研究方向:师范教育。

一、课题提出背景

近年来,从幼儿园到大学校园伤害生命的事件频频发 生,屡见报端和媒体。从马加爵案、扬州大学秋水仙碱投毒事件到浙江温岭幼儿园教师虐童事件,再到复旦大学投毒事件等等。这类事件的频繁发生暴露了一个严重的教育问题:对人生命的漠视。不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没能健康、科学、理智地对待生命、尊重生命。这使得我们不得不对在工具理性主义驱动下的现行教育进行反思:缺失生命关照的教育无法使教者和受教者体验到生命的价值。因此,开展生命教育,引导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珍视生命的价值,理解生命的意义,树立积极健康的理念和人生态度,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

由于“师范生”兼具双重角色,即当下的受教育者和将来的教育者,其生命教育观不仅会影响自身的生命质量,更会直接影响其日后的教育活动。为此,我们在2011年成立了“师范生生命教育观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组,该课题组通过问卷和访谈等调查方法,从师范生生命意识现状、生命教育意识现状以及原因分析等角度进行了实证研究。

二、调研基本情况

调查的范围:山东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济宁学院和济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涉及文学、历史、教育学、物理、数学、艺体等多个师范类专业。调查对象涉及不同年级的学生,样本选择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可比性。调查遵循随机抽样原则,共发放了800份调查问卷,回收723份。其中,有效问卷702份,有效回收率为87.7%。有效问卷中男生有135人,占总数的19.2%,女生有567人,占总数的80.8%。调研对象的学历层次涵盖五年制专科生、大专生、本科生,其中文科生占45.3%,理科生占30.7%,艺体生占24%。

此外,还针对问卷中的问题进行了个别访谈。调查结果比较客观地反映出师范生生命教育观的现状。

三、调查内容分析

(一)师范生的生命意识

生命意识主要是指生命个体对自己生命以及他人生命的自觉认识。衡量生命意识的标准主要看其能否尊重生命,能否既善待自己,又关爱他人的生命。

1.对生命的认识和态度

问卷中,在被问及“您是否觉得生命神秘而且难以预料”时,586名学生都选择了是,占总人数的83.5%。可以看出,相当一部分师范生对生命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偏差,不能正确地认识生命,认为生命是神秘的、难以琢磨的。调查中有85.2%的学生表示已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可见,多数师范生对人生有积极的态度,很想充分把握人生和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但在对自己生命价值的认识上存在着分歧:13.9%的学生认为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在于“自我实现”,20.3%的学生认为是“受到社会的认可和他人的尊重”,15.6%的学生认为是“有较高地位和一定经济实力”,30.5%的学生认为是“平淡从容地生活”,13.8%的学生认为是“对社会做出贡献”,还有5.9%的学生认为是“吃喝玩乐,享受人生”。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部分师范生对生命的认识不够正确、深入,虽然对自己的人生追求有一定程度的意识,但缺乏对生命真谛的深入思考,这一现象值得我们关注。

生命价值实现的前提在于生命的存在,一旦生命不存在,其他的任何东西都没有意义。问卷调查中,93.8%的学生表示很珍惜自己的生命,只有4.3%的学生认为“无所谓”,仅有1.9%的学生选择了否定。当涉及他人生命时,76.8%的学生表示也会珍惜他人的生命,18.9%的学生表示“跟我没关系”,仅4.3%的学生选择了否定。对于马家爵人格受到侮辱后连杀四名同窗的行为,72.1%的学生认为“同情他的遭遇但不能容忍他的行为,不能因为人际关系问题伤害他人生命”,21.2%的学生认为“不能理解他的行为,这不仅是违法,还是灭绝人性”,6.7%的学生认为“理解他的行为,因为他在维护自己的尊严”。可以看出,大多数师范生都能够珍惜、爱护自己和他人生命,这代表了当下师范生对待生命的主流意识。但不可忽略的是,仍有少数师范生并未对生命存有足够的敬畏心理,甚至不能做到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2.对死亡和自杀的看法

死亡是生命的另一种存在方式,是一切生命的最终结局,也是任何人生思考不可回避的问题。只有正确认识死亡,才能对自己的生命有更深刻的理解与正确的态度。调查中,73.3%的学生认为“死是生命的归宿,顺其自然”,10.2%的学生“忌讳谈死”,5.1%的学生“对死亡充满恐惧”,5.6%的学生则“经常想到死,不觉得可怕”,还有5.8%的学生认为“死是一种解脱”。虽然大多数师范生具备正确的死亡观,但还是有相当一部分师范生对死亡缺乏必要的认知,不能科学地看待和理解死亡,这种情况令人堪忧。

近些年,学生自杀现象频频发生,每年都会有不少人因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选择自杀,所以调查师范生对于自杀的看法,也是了解其生命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自杀,78.1%的学生认为是“不珍惜生命、不负责任的表现”,12.5%的学生认为“可以理解,但我决不会这么做”,5.2%的学生认为是“一种解脱,或许也会这么做”,4.2%的学生表示“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曾经想过要自杀”。可以看出,大多数师范生能够比较正确地看待自杀行为,他们尊重生命,对家庭和社会有较强的责任感,不过也有一些人的想法令人担忧,需要及时教育和引导。

3.自我生命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问卷中,在被问及“是否具有应对突发性的自然或人为灾害的逃生技能或办法”时,85.9%的学生表示“只懂得有限的生存技能”或“不具备相关的生存技能”,只有14.1%的学生表示“具备相关生存技能”。这说明,在应对自然或人为灾害时,大多数师范生缺乏相应的保护生命的技能。当生活中有苦恼或遇到重大挫折而无法解脱时,11.7%的学生表示会“憋在心里,自我舒解”,59.4%的学生表示会“找同学好友倾诉或寻求帮助”,5.4%的学生表示会“向父母倾诉或寻求帮助”,3.6%的学生表示会“找老师交流或寻求帮助”,有18.5%的学生表示会“到网络上寻找排解方法”,1.3%的学生表示会“找宗教人士或算命先生咨询”,0.1%的学生表示会选择“自残或自杀”。可以看出,在面对苦恼或重大挫折时,师范生更多地趋向于自我排解或与同学好友倾诉,主动选择与父母、老师交流的很少,尤其是不愿求助于教师。更有少部分学生不够理性,依赖网络,甚至迷信算命之说。不科学、不恰当的排解方法,不利于学生及时得到正确的引导,困惑会越陷越深,生命的承受力也会随之降低,当抑郁的情绪始终无法纾解时,就容易做出极端行为。特别是还有个别学生竟然直接选择了“自残或自杀”这种伤害生命的行为。调查显示,师范生自我生命保护的意识和能力还是比较欠缺的。

(二)师范生的生命教育意识

师范生是未来的教师,也是未来生命教育的实施者。他们的生命教育意识会直接影响其教育行为,进而影响他们的学生对待生命的态度。对师范生生命教育意识的调查主要从以下两方面进行:

1.对生命教育的了解程度

问卷中,在被问及对生命教育了解多少,70.4%的学生表示“从未听说过”,12.6%的学生“听说过,但不了解”,10.3%的学生“有一点了解”,只有6.7%的学生“比较了解”或“有系统了解”。在问及是否“熟悉或接触过各种形式的生命或死亡教育课程与体验”时,只有1.8%的学生表示对此项课程比较熟悉,3.2%的学生表示只是偶尔接触过,其余95%的同学表示对此只是听说过或者根本就没听说过。当然,单就“生命教育”一词来讲属于教育理论的范畴,学校在开展有关的生命教育时并不一定会向学生阐述生命教育的涵义,但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前师范院校有关“生命教育”的提法及其措施、内容的匮乏,导致大部分师范生对生命教育了解甚少。如果师范生连生命教育是什么都不知道,更何谈将来去实施生命教育。

2.准教师的生命教育意识

作为未来教师,师范生对自己这一身份是否悦纳,是否了解这一身份所承担的特殊意义,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能否在未来的教育活动中承担好生命教育的任务。调查结果显示:37.2%的学生表示“非常喜欢”教师这份职业,45.1%的学生表示“还可以”,9.5%的学生表示“不是很喜欢,但别无选择”,8.2%的学生明确表示“不喜欢”。在回答“对师范生身份所承担的生命意义了解程度”时,90.2%的学生表示“从没想过”,6.9%的学生表示“了解一点”,仅有2.9%的学生表示“比较了解”或“有系统了解”。从以上数据得知,存在一定比例的师范生不是很喜欢或不喜欢教师这份职业,工作热情的缺乏,必然会影响其对待教育工作的态度。并且,数据显示即便喜欢,也并不意味着他们真正了解教师所承担的生命意义,能在将来的教育活动中通过自己的言行有目的地影响、引导自己的学生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

师范生对待现实教育问题的态度,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他们的生命教育意识。当问及“对于老师体罚、辱骂学生的现象,您怎么看”时,高达91.7%的学生表示“这是不尊重学生的表现,是对学生生命安全的威胁”,这说明大部分的师范生还是能意识到在教育活动中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学生的生命。尤其是在向师范生简单介绍生命教育的内涵之后,98.9%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在自己所在的师范院校开展生命教育,100%的学生也表示会在将来从事教师工作时关注对自己学生的生命教育,这一结果还是比较令人欣慰的。

四、结论

正确认识生命、体验生命,才能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部分师范生对生命的认识不够正确、深入,缺乏科学的指导。另外,在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理解上,部分学生功利性比较强,还有极少数师范生的理解是非常错误的,这些应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

生命是可贵的,应该珍惜生命、保护生命。大多数师范生都能够珍惜、爱护自己和他人生命,对生命存有敬畏,也有着比较正确的死亡观,但仍有少数师范生并未对生命存有足够的敬畏心理,对死亡缺乏必要的认知,不能科学地看待和理解死亡,当面临困难的时候,容易产生极端想法。对于这部分学生,需要加强教育和引导。

树立生命教育的意识,形成正确的生命教育观。经调查发现,大多数师范生对“生命教育”的概念比较陌生,也未能很好地体会教师职业所承担的生命意义。因此,学校亟须加强师范生的生命教育。

篇4

什么是生命教育?就目前而言学者们对生命教育的阐述各不相同,还未形成一致的看法,但却存在着一个共同的基础――生命教育就是关爱生命的教育。它力图通过传授有关生命、生命发展、生命哲学的知识和观念,让学生对自己、他人和周围的生命环境有一定的认识,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

生命教育不仅要让学生认识生命、形成珍爱生命的价值观,而且应促使学生全面了解生命的意义,提升个体生命的价值,正如史怀泽所说:“维持并珍惜生命是善,而破坏或阻止生命是恶。真正有道德的人会遵守这个规则,帮助所有急待求援的人,他会避免伤害任何活着的物体……对他而言,生命是神圣的,伦理本身就是要无限伸展对所有生命的责任。”生命教育首先应从生理生命的视角出发,主要表现为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认识生命的重要,生命来之不易,需要珍爱;尊重生命,肯定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尊重自己的生命,进而尊重他人的生命,包括自然界万物的生命,即尊重自己、他人、环境及自然;尊重生命的多样性,宽容、张扬人的个性;正确对待人的生与死,以乐观的态度对待人生,等等。

二、语文学科与生命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决定了它是一门“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学科。其实质就是通过语言文字的教学、情境的创设、人生的感悟,充分让学生认识人的生命的价值和地位,最大限度地挖掘生命的内在潜能,充分调动生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展示生命的个性,从而最终提高生命的质量,构建和谐的社会。同时,语文学科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纬度规定了语文教学要以文本为载体,实现生命的教育;而且,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要求,不仅包含认识层面,而且包含情感层面和实践层面的生命教育。因此,语文学科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可能性。

语文作为我们的母语不是单纯的言语文字交际工具。于漪指出:“语言不仅仅翻译思想,不仅仅是载体,而且就是意识、思维、心灵、人格的组成部分。”王晓明教授在《“语文”究竟是什么?》一文中认为:“语言文字并不仅是一种传达意思的工具,它更构成我们“感受”理解和想像世界。”语文教学应是精神享受的过程,也只有在这样的过程中,才能提升生命的质量,实现生命的价值。

三、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生命教育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生命教育?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1.树立正确教育理念

首先,老师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教育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关怀人的成长为目的,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和谐发展。同时还要尊重学生生命个体差异这一客观事实,尊重生命的不同成长节奏,宽容地对待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失误,用生命教育的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并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例如,当有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要耐心地帮他分析问题,让他真正理解,用诚心的帮助代替毫无意义的指责;当学生考试不理想时,可以引导他们寻求改进的对策,用卓有成效的工作方法来代替埋怨……用心呵护学生的自尊心,让学生在感受到尊重和关爱之后去尊重和关爱他人,由“内省”进入“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境地。

2.充分挖掘语文课程资源

当今我们的中小学语文教材不乏生命关怀的佳作。翻开中小学语文课本,就能突破现实的局限,时刻感受着他人的感受,体验着自己的体验。如台湾女作家杏林子在《生命生命》中通过一些细节发现生命的心灵历程,发出“不论未来的命运如何,遇福遇祸,或喜祸忧,我都愿意为它奋斗,勇敢的活下去”的人生感叹;《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散发着海伦・凯勒面对残酷的命运时所表现出的对生命的强烈的珍爱;《热爱生命》表现了人在恶劣环境中的坚强意志和对生命的热爱;《鱼我所欲也》告诉了我们生命的意义和内涵;《岳阳楼记》让我们读到作者仕途失意、遭遇挫折时的宽阔的胸襟、旷达的境界、乐观的人生态度和远大的政治抱负;莫怀戚的《散步》娓娓道出亲情的感人力量;《敬畏生命》、《斑羚飞渡》等反映了珍惜动物、敬畏生命的主题;《珍珠鸟》、《灰椋鸟》等让我们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此外,中小学的课外语文必读材料也包含着丰富的生命关怀的内容。《鲁滨逊漂流记》、《格列佛游记》等告诉我们生命是一种探索和历险;《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童年》、《简・爱》、《老人与海》等告诉我们生命是一种追求、一种抗争;《飞鸟集》、《爱的教育》、《傅雷家书》等告诉我们生命是一种关爱和付出;《红楼梦》、《家》、《复活》等告诉我们生命是一种尊严和独立;《女神》、《呐喊》等告诉我们生命是一种责任和承担。可见,中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关生命关怀的作品比比皆是,面对着这些凝聚着作家生命关怀的好作品,哪一个不会唤起对一切生命的无限敬意呢?中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这些材料,教育引导学生认识到,世间的生命与生命都是平等的,从而在对世间万物的观照中产生悲天悯人的生命情怀,并推己及人,形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朴素而崇高的精神境界。

篇5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 维度 医学生生命观 教育

生产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们对生命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医学生将要承担为人类生命健康服务的工作,如何加强医学生生命观教育,提高医务工作者的素质是当前医学教育所面临的重要课题。所谓生命观是人们对生命的看法和基本观点,对医学生进行生命观教育就是教会医学生接受和认识生命的意义,尊重和珍惜生命的价值,使医学生树立为医学事业奉献终生的崇高理想。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医学生从小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中接受了大量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在品德的养成上和学业的精进上,不自觉的接受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因此,在中国传统文化维度下解读医学生生命观教育,对医学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利用中国传统文化“贵生”的思想。教育医学生树立敬畏生命,珍惜自我生命的意识

1.1医务工作者拯救生命的事业是建立在对生命敬畏的基础上,医学生生命观教育的基础是树立敬畏生命的意识。什么是生命?生命“是以人类为核心的一切生命存在物的综合” “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人的全部生活实践对自我、他人和社会所产生的意义的自觉认识”。中国传统文化认为生命的本源是“生”,“天地之大德日生”,“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周易·系辞下传》,因为“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四十二章)才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人是万物之灵“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尚书·泰誓》)。人的生命具有神圣性和尊贵性“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黄帝内经》),“人者,乃中和凡物之长也,而尊且贵”《太平经》。由于生命的尊贵和神圣,对待生命就有一种本然的敬畏。敬畏生命是建立在“戒忌”的基础上,当代法国哲学家保罗·里克尔在《恶的象征》中指出:“经由害怕而不是经由爱,人类才进入伦理世界。马克斯·韦伯也指出:“以此,即出现了一种伦理制度,而禁忌则为其最终保护。’只有戒忌才会从内心对生命产生敬重,由敬产生畏,形成对生命的崇敬畏惧和终极关怀。医学生将要成为使命得以生的天使而履行拯救生命的责任,只有把生命看做是神圣的,才能对生命怀有一种敬畏之情,只有把生命看做令人敬畏的神,才能在以后的工作者中做到不论遇到什么样的病人,从内心自觉形成一种拯救生命的神圣感和使命感,从而善待生命,尊重生命和救治生命。

1.2珍惜自我生命是医学生未来从事拯救生命事业的基础和前提。首先,生命的存在是一切思维和社会活动的基础,生命在人的价值体系中有着最高的地位,没有生命一切就无从谈起。生命的最大特点是他的不可逆性“呼吸一过,万古无轮回之时;形神一离,千年无再生之我”(吕坤<语》),“人居天地之间,人人得一生,不得重生……故凡人一死,不得复生”《太平经》,对生命的渴求是人的本能,生命是最宝贵“名与身孰轻!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若“舍身弃生以殉物岂不悲哉。”(《庄子·让王》)。况且,个体的生命承载着家庭和社会的希望,珍惜自我的生命,才能对得起养育自己的父母,热爱自己的生命才希望自己的人生精彩,才会热爱自己未来所从事的事业,才能回报社会承担起拯救生命的责任。作为医学生将来要经常面对死亡和重生,对生命和死亡的感受必然会影响作为拯救生命的医务工作者对待自己生命的态度,医学生生命观教育要捎除医学生对生命的淡漠,学会珍惜自我之生命的存在。

其次,医学生将来要承担的是高强度、高风险的工作,在学校接受教育期间医学生就要学会珍惜自己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使自己拥有一个强健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以应对未来艰苦的工作。最后,做为医学生将来工作的对象是病人,病人心理脆弱、无助、处于死亡恐惧中,外界任何一点触动都可能激起其生的希望或者受到死的威胁。医务工作者对待自我生命的态度以及心理的健康程度直接影响病人对待生命的态度,医务工作者珍惜自我生命的情感必然能激发病人珍爱生命的欲望,所以,培养医学生珍惜自我的生命就是对病人生命的极大负责,也体现了医学拯救生命的终极意义。

2培养医学生崇尚“仁爱”的思想,学会善待生命

2.1培养医学生仁爱的思想情怀,善待珍重病人的生命

仁爱思想是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基因,仁的本义是“心中想着人的身体”,孔子讲“仁者,爱人”,“唯仁人,为能爱人”《大学》。我国古代著名医者扁鹊指出“人之所依者,形也;乱于和气者,病也;理于烦毒者,药也;济命扶危者,医也”(《要方·食治》),“医乃仁术”,医家应为“仁人之士”。从中可以看出中国文化推崇的仁爱思想与医学的最高宗旨仁爱救人,赤诚济世是相通的。

仁爱的思想对于医学生生命观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医学生未来工作的对象是病人,病人的身心处于痛苦甚至危机之中,既不能以自己的形象给医务人员以美的感受,也不能以提供某种利益来唤起医务人员的情感,作为“仁人之士”的医者,能做到“仁者,无不爱也”(《孟子.尽心》下)就是大仁。病人把对自身生命与健康的希望都寄托在医务工作者身上,如果医务工作者无视病人的祈求和痛苦,那就是最大的不仁。因此,医学教育中培养医学生大仁大爱的思想情感,“温良者,仁之本也;敬慎者,仁之地也;宽裕者,仁之作也·分散者,仁之施也。”《儒行》,要用诚善的感情给予病人无限的关爱,把患者看做自己的亲人,把自己对亲人一样的爱给予病人,做到“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以一颗仁爱之“大慈侧隐之心”(孙思邈《大医精诚》)善待病人。医学生有了珍惜和善待病人生命的意识,充分认识到“医乃生死所寄,治病人者首先应该爱人,不仅爱护、救治病人,还必须通过治病,将仁爱之心播散到普天下的黎民百姓”…,将来在医疗工作中,才能对患者一视同仁,普同一等,极端负责,才能真正做“一存仁心;乃是良箴,博施济众,惠泽斯深”(龚廷贤《医家十要》)。

篇6

生命是如此的深不可测,令人敬畏,生命却又是如近的平易近人,因为它属于我们每一个人。人的一生,起起伏伏,充满坎坷,历尽艰辛,是什么支撑着每一个生命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前进?所以我们要时刻关注生命,珍惜生命。

生命可以说就像蚂蚁,一经不小心的眼神就会丧失一条生命。生命就像降落伞,不小心的一瞬间,往往会降到最低点。我们要关注生命,关注生命的珍惜点。每当我们看见一条生命丧失的同时,要想想自己的生命,应该如何去对待生命的坎坷点,应该怎样去珍惜生命。生活中总有黑暗的日子,我们要以一种乐观的态度去对待,不要轻易放过生命的珍惜点。

我们要关注生命,关注生命的幸福点。我们的生命都是父母给予的,所以我们要珍惜生命,取得更好的幸福。每当和家人坐在一起的时候,会有一种幸福感,有爸妈的一句安慰,心里往往会欢喜几天。有生命才有幸福。

我们要关注生命,关注生命的意志坚强点。马克思曾经说过: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彼岸。生命之路从不是一条平坦的康庄大路,总会充满坎坷,布满荆棘,但不论经过多少荆棘,只有以坚强的意志做生命的支柱。我们要关注生命的坚强意志。拥有坚强的意志,人生之路便可无往不前。

生命需要得太多太多,就像爱,所以我们要关注生命,关注生命的珍惜点,关注生命的幸福点,关注生命的坚强意志点。

篇7

生命是一个奇迹,在地球如此渺小的地方有生灵,有爱,有歌声。看了《托起心中的太阳》中作家林倩云的《感恩之心》,我不禁也对生命充满了感激。感激它创造了天地万物,创造了人间的一切,生命给予我们的实在太多了。从不起眼的小草直到普照万物的太阳也都是生命的创造的奇迹。为此,我要感激生命,热爱生命,了解生命。&nbsp;

一个人的生命究竟有多大意义,这有什么标准可以衡量吗?提出一个绝对的标准当然很困难;但是,大体上看一个人对待生命的态度是否严肃认真,看他对待劳动、工作等等的态度如何,也就不难对这个人的存在意义做出适当的估计了。

爱生命,要学会善待自己,学会放飞自己,让自己更贴近自然。生活中有许多有趣的事,生命中有许多美好的东西,我们完全可以去尝试着去做自己喜欢的事。踢踢球、上上网,与朋友去郊游,去大海里游泳,去小溪边钓鱼,去看看喜剧片,去爬喜欢的山,去看看飞瀑,去听听涛声……那么多的事等着我们去做,那么多的开心需要我们参与。我们奔跑,我们跳跃,我们欢笑,我们歌唱,这一份美好,皆因有了生命。所以我们要珍爱生命!!!!

篇8

“人人生而平等”,在生命成长过程中,这话更有现实意味。社会生活中,鲜有家长会从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有个孩子不爱挤公交车,细问之下才知道,公交车上大人的胳膊、背包,总会不断碰撞孩子的眼睛或头部;有位家长训斥孩子,责罚她为什么妈妈就在身边却总是喜欢跟陌生人跑。详细了解后才发现,孩子在人丛中无法靠仰视去识别父母,而习惯看家长的裤子颜色来跟从,一旦衣服相似就难免跟错。对于家长来说,只有改变总是站着说话的习惯、弯腰教诲的形象,蹲下来和孩子平等对话、用眼神平视交流,一起看世界,才能让孩子从小就获得生命平等的感性认知。

对生命最好的馈赠,是那种从涉世之初就获得的无所不在、无微不至的平等心理、平等态度、平等方式。这种平等的教育理念,对生命的成长至关重要。一个人从小就生活在平等、尊重的环境中,长大了就会更平等地对待人和事。反之,从小就生活在棍棒、居高临下的训导或者宠物般的溺爱中,就很难养成健康的人格,容易变得偏执,甚至容易走极端。在这个意义上说,平等教育不仅是对生命的最丰厚馈赠,也是对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性滋养。

篇9

郝文静(1988-),女(汉族),山西晋中人,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古代诗歌与诗学

摘 要:如今,一部分人在对待生命、生存以及生活的态度上失去了正确的方向,主要表现在:对生命的轻视、对生存的把握不到位以及对生活的不满。生命是载体,为生存创造了条件;生存是生活的基础,生活是在有了生命、生存的条件下,人们的一种追求。“三生”之要就是要立足生命之本,把握生存之道,绽放生活之花。

关键词:生命之本;生存之道;生活之花

现代社会,人们精神的困惑越来越多,许多人往往沉迷于金钱、名利等东西,偏重于物质需求。社会上尤其是学校,学生由于考试没考好或者遇到感情挫折而不能自拔,对待生活中的挫折往往选择逃避,以致自残、轻生现象越来越多。很多人对生命、生存、生活没有清醒的认识。因此,每个人都应该认清生命的本质、提升生存的技能以及具有正确生活的态度。以敬畏的心对待生命、勇敢的态度对待生存、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

一、立足生命之本

生命是人生阶段的第一个层次。对待生命,应该立足生命之本,对生命求真,并创造生命的价值。

1、立足生命之本,就要承认生命的客观性

韩国青少年政策研究院对韩国全境300多所中小学的8745名学生进行调查问卷发现,有过自杀念头的青少年有2043人,占23.4%,其中294人有实际自杀的经验。对于为什么要自杀,36.7%学生称因为学业和前途所致,另有23.7%的学生称因家庭不和所致。这么多的孩子的轻生现象给人深深的震撼,并让人深思生命之本的重要性。

生命是智慧、力量和一切美好情感的惟一载体,是物质的,具有客观性。生命链条具有不可替代性,保持生命的存在是我们首要做的。杯子坏了可以换新的,但人的生命失去了却不能再来。正因为如此,才使生命更加重要。苏格拉底曾说:“生命中最有价值的事,莫过于生命本身。”俄国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也提到:“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一个人来说只有一次。”

生命是根本。只有拥有了生命,才有希望和奇迹,才能追求快乐和幸福,才会体味生活的美好,才可以生存和生活。我们应珍惜生命,就要学会抵御挫折,走出生命困惑;就要悦纳自己,善待别人;就要学会认识自我的重要性。我们应敬畏生命,以感恩的心情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正如汪国真在他的《热爱生命》中的诗句一样“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只要热爱生命 /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2、立足生命之本,就要创造生命的价值

一个人的生命不仅包括物质生命,还有精神生命。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短,而在于它的内涵。生命是短暂的,在短暂的生命中,一方面要奋斗不息,而不是及时行乐,才能创造有价值的人生,感受生命的意义。另一方面,要对社会做出贡献。正如爱因斯坦所说:“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是看他取得什么。”裴多菲也提到:“生命多少用时间计算,生命的价值用贡献计算。” 生命价值的实现在于个体对社会贡献的大小。平庸的人每一天都是平淡的,对于一个奉献的人来说,就会将每一天凝聚成为大,从而延伸生命的价值。

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一样,生命具有独特性,都有它存在的价值。我们应该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生命,不断健全人格,提升生命的质。并履行生命责任,释放生命的潜能,来回报家庭和社会,实现生命的价值。

二、把握生存之道

生存是人生阶段的第二个层次。生存不但指个体身心健康,还要在生活和交往中能够做到独立、自主、自理,面对各种危机和灾难,能够从容应对。生存不是简单的“活着”,人的生存是物质存在和精神存在的统一。那么,怎样把握生存之道呢?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科教文组织递交了《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报告中,提到了教育应围绕四种基本的学习。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1、把握生存之道,就要学会认知

认知,是生存之道的第一要义。学会认知,主要指对自己、他人、社会的认识。关键在于学会学习,获取理解的手段。在认知过程中,要掌握认识世界和理解世界的方法和工具,摆脱客观对象和活动对象对自己的思维束缚,通过评价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来进行分析和判断,使认知的生成具有个人独特性的意义。

一个人最大的困难就是学会认知,生命之深与浅、甘与苦、平凡与伟大,往往取决于我们自己。要对自己的生命负责,用自己的生存经历证明自己的生命性,为自己的尊严和高贵作证明。认识自己,发现他人,了解社会。做到自信、自爱、自尊、自立、自强的生存品格,而不是自负、自私、自卑、自馁、自弃的消极态度。只有学会认知,树立正确的生存意识,形成良好的生存意志和生存人格,才能做学习、认识、实践的主人。

2、把握生存之道,就要学会做事

学会做事,就是要学会认真对待和处理各种事务,对自己所做的事情负责,力求完美,并做到善始善终,使之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产生正确的影响。学会做事,要从三个方面做起:从小事做起,用心做事,用诚信做事。通过做事,培养生活实践和克服困难的基本能力,提高生存技能。

3、把握生存之道,就要学会共同生活

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具有开放性、竞争性、多样性的特点,生存空间的拓展需要我们更好生存与发展,就应该学会共同生活,处理好各种关系。

应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当你在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需要帮助,有所困惑时。他们能够伸出援助之手。如在遇到挫折时,可以向朋友倾诉,从朋友那里得到支持和安慰,来战胜困难。

作为社会的一员,要有一颗宽容的心。在交往中,相互了解、理解和谅解,学会关心他人,与人友好相处。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形成健全人格,达到人际关系和睦的效果。

如今,我国的生存教育相关政策支持不多,相关理论指导不足,社会重视程度不够,学校教育内容还未纳入。就需要我国有关部门出台相关政策,媒体应发挥正面的引导作用,学校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拓宽生存教育的渠道。但主要还是需要个人认识到生存的重要性,在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的基础上,培养自身人格,增强自身的自主性、判断力和责任感。通过以上四种生存之道的把握,树立科学的生命观、积极的生存观、正确的生活观,培养自我的生存意识、生存能力和生存态度。

三、绽放生活之花

生活是人生阶段的第三个层次。“生活”不同于“活着”,生活是人之为人的本质力量,是人获得生命意义的存在,是生存境界的提升。生活的意义在于“享受人生,并且帮助别人享受人生”,生活的真谛是过有价值的生活、幸福的生活、快乐的生活。绽放生活之花在于感受生活的意义和真谛。

1、学会去爱,体会被爱

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人认为自己缺少爱与快乐,云南省教育厅厅长罗崇敏说“当一个孩子离家出走,在外饿坏了吃了陌生人煮的面,他会感激一辈子。他为何不能感激为自己煮了十几年面的父母?”其实,爱就在我们身边,只是我们不去发现。上海浦东中学的学生徐滢滢专门做了一项调查,希望了解90后青少年对财富本身及积累财富方式的态度和看法。结果显示,青少年认为家庭幸福程度是财富的最大象征。澳大利亚的尼克-沃尔齐克回味他的生活答案时说:

“爱自己,爱别人”。 在自己的人生中,要学会去爱,体会被爱的感觉。

生活的意义不在于时间的长度,不在于自己的感受,而在于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世界因为有爱而变得美丽,生活因为有爱变得精彩,用心去生活,全心去爱生活的点点滴滴,生活会让你天天快乐。爱本身就是一种快乐,只有懂得爱的人才能真正懂得生活。

2、享受生活,感受幸福

我国在1991年参加一次国际调查,数据显示,当时我国国民的幸福指数达到73%左右。到了1996年,幸福指数却下降到了68%。中央电视台做个关于“你幸福吗?”的调查,结果显示,很多人认为自己的生活是不幸福的。为什么我们的物质条件提高了,却感觉不到幸福了呢?这就需要我们弄明白幸福是什么,学会获得幸福。

幸福可以分为三类:物质幸福、人际幸福、精神幸福。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物质幸福是低级幸福,人际幸福是中级幸福,精神幸福是高级幸福。我们要追求的是精神的幸福。快乐是幸福的开始和目的,莱布尼茨也称“幸福就其最广泛范围而言,就是一种我们所能有的最大的快乐”。幸福是重大的人生快乐,是必定有利于生存和发展的快乐。

卢梭说:“生活得最有意义的人,并不就是年岁活的最大的人,而是对生活最有感受的人。”美国总统林肯也提到:“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他们认定自己有多幸福,就有多幸福。”其实,幸福是一种自我的美好感觉,是我们物质、精神上的满足、愉悦和快乐。我们常常感觉不到幸福,是因为我们已经麻木。当我们尝试换换角色思想,便感觉到生命中的诗意。我们不要一味抱怨生活,人生的智慧有两种,一种是获得生活所需,另一种是享受生活所得。知足常乐,积极的面对生活、体验生活。

当一个人握住自己快乐的钥匙,他不期待别人使他快乐,反而能将快乐与幸福带给别人.一位真正懂得从生活经验中找到人生乐趣的人,才不会觉得自己的日子充满压力及忧虑。我们一秒钟不开心,就失去了一秒钟的快乐。一分钟不开心,就失去了一分钟的快乐。要发现生活之美,并向更好超越,向未来超越,向可能超越,用生活之美来构建我们幸福的生活。

综上所述,通过对生命、生存、生活的认识,使我们对主体认知加深。在此基础上,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每个人都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到积极主动的完善生命,提高生命意识,增强生存能力,扩大生活内容,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生命是宝贵的,生存是选择的,生活是幸福的。我们要懂得生命的价值,掌握生存之道,理解生活的意义,从而珍爱生命、学会生存、享受生活。(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 (美)查理・琼斯著,张玉娇等译.生命是一个奇迹[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5.

[2] (奥)弗兰克尔著,何忠强、杨凤池译.追寻生命的意义[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

[3] 黄全愈.生存教育在美国[M].广西:接力出版社,2002.

[4] 董华等.终身教育概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篇10

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把握方向、注重对学生生命价值的开发利用,使他们珍爱生命,充分发挥人生的价值,下面就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价值的教育谈几点体会:

一、关键性的渗透

教学活动是人的活动,课堂里的每一个个体都有着鲜明的个性,独特的思维,不同的生命阅历……“人”的复杂性决定了课堂教学的“不确定性”,而这些“不确定性”恰恰是我们应该加以利用的“生成性”教学资源。新课程认为:“教学成功的关键是在于教师从生命的高度、以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因此,在“生成”的课堂教学中,关注生命内涵是生命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的关键。

二、 人生观要正确

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的根本看法,包括对人生的目的、意义、理想、价值和态度以及人性的看法。最根本的是人活着为什么?人应当怎样活着?在教学中注重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学生将会受到深刻的人生观教育,会更加珍爱生命。在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过程中,西方各种不良思潮随之渗入中国,使得一些青少年迷失方向,缺乏正确的人生观,贪图享乐,追求个人幸福,一旦不能达到理想的目的,就会失去生活的勇气,甚至走极端,乃至生命。因而教师在教学中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生命的价值得以充分体现。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抓住一些典型篇目,有机地进行人生价值的渗透。《理想的阶梯》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及如何实现理想。《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让学生懂得人应该为什么而读书,理解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崇高理想和宽广的胸怀,树立起远大的志向。《有的人》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人怎样活着才有意义,真正理解“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深刻含义。宋代文天祥 《过零丁洋》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生命的意义》这篇课文,学生仔细体会保尔?柯察金的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应当怎样度过呢?每当回忆往事的时候,能够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些宝贵的人生箴言,对学生很有启发和激励。

三、 在生活中感悟

语文教学有着极大的拓展空间,许多文学家都具有同样的生命意识与珍视生命价值的体验。我国古代的屈原、司马迁、杜甫、范仲淹……现代的鲁迅、闻一多、冰心、巴金……国外的安徒生、高尔基、海明威等等都是如此。他们的作品都是课外阅读中生命教育的典型题材。语文教师可以在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指导时适当地进行生命教育的渗透。让学生去感悟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感受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感慨;感受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广阔胸襟;去寻找安徒生笔下的那一颗颗善良的童心,体会这些名垂千古的人物对自己生命价值的追求,用他们的人格精神来影响学生,让他们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篇11

中图分类号:B82文献标识码:A

1 苏轼超然人生态度的思想基础

苏轼是中国历史上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奇才,儒家看到他的忠义,道家看到他的洒脱,佛家看到他的空灵,这些与其融合众家而形成的复杂思想是密不可分的。苏辙曾说:“(轼)初好贾谊陆赞书,论古今治乱,不为空言。既而读(庄子),唱然叹息曰:‘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后读释氏书,深悟实相,参之孔老,博辩无碍,茫然不见其涯也”。

苏轼的思想是一种复杂的精神组合体,他尊重个体的主动性,同时追求精神的超越。苏轼的人生态度是积极入世的,这方面明显是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但是现实生活的残酷,又使其不得不具有道家思想的超然。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而人的主体精神则要对这种物质存在的局限形成超越。苏轼借鉴了佛家的思想,静心观照,了察自我。把个人的思想价值观融入到宇宙万物中去,在精神上形成了一种超越式的超然。苏轼的胸怀坦荡开阔,他既是真情入世,又是超然名利。苏轼的人生态度就在这种超然中完成了自我完善和自我超越。

2 苏轼超然的人生态度

苏轼超然的思想境界,造就了苏轼超然的人生态度。苏轼的人生际遇非常坎坷,这也造成了他的人生态度既存在具有一贯性的部分,同时又具有随时变化的成分。苏轼的超然的人生态度具有其近乎悲剧的人生基础。苏轼的超然,是一种对现实生活苦难的超越,是一种对现实困顿的升华。没有苦难的淬炼,没有绝望的挣扎,就没有苏轼超然的人生态度。

苏轼对人生的含义进行了非常透彻的思索,对于生命的本意,生死的感悟,具有一种彻底的认识。在这个基础上,苏轼树立起超然的人生态度。苏轼在经历苦难,历尽坎坷之后,终于摆脱现实生活的重压,获得精神的解脱,从而铸就超然的诗性人生。

2.1 对人生终极意义的超然

苏轼很早就意识到了在无限空阔的现实时空中,个人名利的微薄与虚幻。他已经清楚地看到,人生是一场有限时空中的浅薄游戏,它无力改变人的最终命运。现实生活的强烈感触和深刻体验,促使苏轼的目光超越了现实物质世界的纷扰,去探寻永恒的生命价值。现实的否定对苏轼来说,并不意味着对生活的彻底放弃,苏轼仍然在现实世界中充满热情的追求,只不过他的追求已经不再是仅仅追寻那种简单的物质的欢愉。因为苏轼非常了解,物质是生命存在的依托,没有了物质,生命将会难以为继。但是生命是有限,物质亦有限,唯有人生的终极意义追寻可致不朽。

现实世界的无限对人类有限的生命来说,是一个无法究其穷尽的辽远时空。与这样广阔的对象相视,任何一个人都不得不产生极大的惶恐。人的生命是那样的渺小,人的能力又是那样的微不足道。在这样的情景逼视下,所有的人都会有意无意的去问自己,我人生的根本意义在哪里?这种生命的终极问题,对那些敏感的人来说,更是必须正视的本源疑问。早年的苏轼,就属于此种情况。比如其《夜泊牛口》:“人生本无事,苦为世味诱。富贵耀吾前,贫贱独难守……今予独何者,汲汲强奔走!” 现实的生命是渺小的,它甚至难以承担苏轼那厚重的精神。个体能力的局限、时光的飞速流逝,现实生活曲折无常的逼迫,都让苏轼处在一种无力回天的焦灼之中。这种压迫从年青的时候开始就对苏轼的精神产生了极大的折磨。所以,苏轼在诗文中多次发出其对人生虚无的感慨,比如“惟有人生飘若浮”,“过眼百世如风灯”,“己将世界等微尘,空里浮花梦里身”,“生死犹如臂屈伸,情钟我辈一酸辛”。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对人的一生来说,功名利禄的物质追求,都是只能满足人在某个生命阶段的一些需要而已,一旦人的生命终结了,所有争斗都变得毫无意义了。人生的快乐,不仅仅在获得物质的满足上,在纷纷扰扰的争斗中青丝变白发是一种人生的悲哀。临到生命结束时,回头来看,那些纷争都会变得非常荒唐可笑。苏轼超然人生态度的根本是一切无谓争斗的终结:“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着甚干忙。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且趁闲身未老,尽放我、些子疏狂。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思量、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幸对清风皓月,苔茵展、云幕高张。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

苏轼站在对个人生命的终极关怀之上,立于佛道的人生思辨之上,看透了人生现实名利的追求,进而提出了个人直面生命的主张。这也证明了佛家、道家对其产生的深刻影响。

2.2 对人生有限性的超然

经过对现实社会无谓争斗的否定,苏轼斩断了其与现实社会之间精神上的勾连,视野上独立于社会之外,从远处审视各种社会争斗中的世相百态。在经过一番静观审视后,苏轼冷静地看到了俗世争斗的种种不值,精神上的苦痛得到缓解,对待人生的超然由此而生。通过冷静的思考,苏轼成功的将胜利与失败,成功与挫折的区别抵消,胜利亦不嚣张,失利亦不悲伤,使得人生得失是非的界限逐渐模糊,从而达到了精神上的平衡。

人的欲望是无限的,但人的生命又是有限的,如果人对自己的欲望不加限制,就会耗尽生命有限的空间。一个人要超越自我,首先就要克制个人的欲望。人的生命的终极关怀对欲望的膨胀是否定的,而这种否定同时又带有积极的因素,基于这种否定,人的精神境界才能完成对个体生命价值的超然。只有完成了这种超然,一个人即使在身处逆境之中,仍然可以淡定而从容,解脱名利的枷锁羁绊,在与苦难的抗争充满镇定与从容。不管何时何地,都可以平心静气,享受生活。从苏轼的个人经历来说,现实社会无疑是苦难深重的,而面向人生终极关怀的生命视野,则化解了这种压力。基于终极关怀的超然,苏轼的精神境界变得极为洒脱,他的内心是坦然的,是释然的,终极关怀的否定和超越,让苏轼身心得到一份安逸的精神家园。

苏轼的超然,并不是单纯的、决绝的。苏轼并不否定生活的乐趣,他并不高高在上,而是探身到现实生活之中,用自己的身心去体验、去感悟。尽管面对人生无尽的波折,但苏轼对待人生仍然是旷达的。他始终没有彻底离开现实生活的怀抱,陶醉于个人虚构的精神家园。相比较前辈的清高或者苟且,苏轼对待人生的态度更积极,在超然的人生视野下,保持着鲜明的棱角、独立的人格。

苏轼的超然,使他不会屈从于生活的压力,趋炎附势的走向圆滑与世故。苏轼强调的是“群居不倚,独立不惧”,所以“遇事则发,不暇思也”。宁愿“万事委命,直道而行,纵以此窜逐,所获多矣。”这种精神为苏轼的超然思想增添了许多的亮色。

苏轼的超然是积极的超然,是不退缩、不回避,是直面人生的大气。尽管人的生命会终结,但人对生命终极意义的追求没有止境。现实生活的挫折,不能动摇苏轼的信念,反而更激起他对生活的勇气。生命不仅仅是否定,更不是彻底的虚无。人生有信念,就要毫不犹豫地去实行,百折而不悔。这样的人生,是没有得失是非的缠绕因而不再痛苦的人生。

参考文献

[1] 孙凡礼.苏轼诗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2.

[2] 王水照.苏轼选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篇12

人生处处是考场。在成长过程中,不知要遇到多少不寻常的考试。期中考试、期终考试、中考、高考……这些文化考试,仅仅是为了检验我们学习和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情况的手段。诚然,我们要认真谨慎对待,以便我们学到更多的文化知识,全面提高能力,增长才干,但对人生道路上的考试,有人却疏忽了。他们持游戏人间的态度,认为人生之路漫长,不大把挥霍,怎么消耗得完?或者认为人生之路多烦恼,今日不醉何时醉?这种态度是对人生的怠慢。他们用“我拿青春赌明天”做随遇而安、得过且过的遁词,用“赌”作为对待明天、对待人生的信条,用时间、青春做赌注,浑浑噩噩过一生。所以,在人生的答卷上,他们留下了萧洒尽失的一笔;在人生的考场上,他们留下了风采全无的狼狈相。波兰有一句谚语:有两种生活,一种是腐烂,一种是燃烧。他们选择了前者。

但是,在生活中却有更多的人选择了后者。他们深切地体会到: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就意味着战斗。因为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所以,人的一生不能虚度,不能碌碌无为,马克思顽强地工作着,最后坐在写字台前溘然长逝;鲁迅在1936年10月19日逝世的前三天还写了《因太炎先生想起的二三事》;竺可桢在生命垂危之际,还在病床上用颤抖的手记录当天的气温。他们即使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也在燃烧着、战斗着。在人生的考场上,他们只争朝夕;在生命的长河中,他们有效地利用了每一分、每一秒。人生,并不是一支短短的蜡烛,而是一支由我们暂时拿着的火炬,我们一定要把它燃烧得光明灿烂,余晖永存人间。游戏人间者选择了腐烂,而古今中外的奋进者选择了燃烧。人生的考场上,一样的试题,交上的却是截然不同的答卷!

人生处处是考场,从你成为社会学意义的“人”的那一天,这些考试就已开始。命运之神会给你几张空白的试卷,他告诉你:“做好它,充实你生命的每一页;做完它,直到你生命的终点。”

人生的舞台是多姿多彩的,处处都布满了考场,不要轻易忽视那些十分简单的小事情,也不要对那些举手之劳就可以完成的小事就报以无所谓的态度,因为“自己”才是主宰人生命运的主人,我前几天在一本书上看到了一个报道感慨颇深,留给我更多的是收获。

篇13

七年级上册政治知识点11、对人的生命意义的认识?

①对于有些人来说,生活本身的丰富多彩和生命无穷的奥秘已经是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了。

②对有些人而言,是为了让生命有意义,他们认为探索这个问题是有必要的。

2、怎样度过有意义的人生?

①能够活出自己的人生,实现自我价值,这样的一生是值得的;

②在看到别人的需要时付出自己的爱心,无论事情大小,都能承担自己的责任,这样的一生是值得的;

③将个人追求建立在人类共同需要的基础上,这样的一生是值得的;

3、如何认识生命的意义?

①探索生命意义,是人类生命的原动力之一。

②生命是独特的,生命意义是具体的。

③生命的意义需要自己发现和创造。

4、生命贫乏的原因和表现?

有的人把自己封闭起来,不愿也不善于感受生活中的美好,不敢也无力去面对生活的困境与难题,狭小的世界限制了生命的生长;有的人缺乏生活目标,无所事事,在时光流逝中生命日益空虚。

5、怎样理解贫乏与充盈?

①人们对待生活的不同态度,会影响生命的质量。

②有的人把自己封闭起来,不愿也不善于感受生活中的美好,不敢也无力去面对生活的困境与难题,狭小的世界限制了生命的生长;有的人缺乏生活目标,无所事事,在时光流逝中生命日益空虚。

③生命是一个逐渐丰富的过程。在同样的时间里,也有人热爱学习,乐于实践,在探索中扩展生活的阅历,让生命充满色彩与活力。当我们敞开自己的胸怀,不断尝试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建立联系,生命中的道德体验就会不断丰富,对生命的感受力、理解力就会不断增强。生命得以滋养,也因此而一点点充盈起来。

6、怎样做温暖的人?

①生命拒绝冷漠。人与人在相互依存和彼此关切中感受温暖,传递温暖。

②我们不仅要关注自身的发展,而且要关切他人的生命,设身处地地思考并善待他人。

③共同营造一个互信、友善、和谐的社会。

7、怎样做平凡的生命才有自己的价值?

面对生活的艰难考验,不放弃、不懈怠,为家庭的美好和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时,就是在用认真、勤劳、善良、坚持、责任、勇敢书写自己的生命价值。

5、怎样做平凡的生命才有意义?

①每个人的生命都有自己独特的使命。

②伟大在于创造和贡献。伟人能够运用自身的品德、才智和劳动,创造出比自己有限的生命更长久的、不平凡的社会价值,为我们留下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人。

③平凡的生命有自己的价值。用认真、勤劳、善良、坚持、责任、勇敢书写自己的生命价值。

④生命虽然平凡,但也能时时创造伟大。当我们将个体生命和他人的、集体的、民族的、国家的甚至人类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时,生命便会从平凡中闪耀出伟大。

七年级上册政治知识点21、怎样认识教师职业?

①教师是一个古老的职业。教师作为教育工作者,是人类文明的主要传承者之一。

②在现代社会,教师已发展成为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的使命。

③时代在发展,教师的工作理念和工作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今天的教师要努力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教师。

2、风格不同的老师产生的原因。

由于年龄、学识、阅历、性格、情感与思维方式等差异,每位老师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表达方式不同,由此呈现出不同的风格。

3、对风格不同的老师的态度。

我们要承认老师之间的差异,接纳每位老师的不同,他们身上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4、风格不同的老师的意义。

无论什么风格的老师都应该受到尊重。尊重老师的“不同”,可以让我们走进老师,更深入地了解老师。

5、面对风格不同的老师的方法和技能?

①承认老师的差别 ②发现不同风格老师的优点 ③了解老师教育行为的目的 ④主动交往

6、与老师发生矛盾怎么办?

①自我反思,冷静、客观地分析原因。

②相信善意,多些宽容和理解。

③坦诚相待,注意沟通方式。

④,主动关心。

7、新型的师生关系?

教学相长,教与学是师生相互陪伴、相互促进、共同成长的过程。一方面,我们的学习离不开老师的引领和指导;另一方面,我们与老师交流互动,也可以促进老师更好地“教”。

8、新型师生关系的要求?

①主动参与、勤学好问的态度有助于我们与老师相互交流。真诚、恰当地向老师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既是对老师的积极反馈,也是师生共同学习的新资源。与老师分享自己的学习感受、学习成果,可以促进师生共同进步。

②学会正确对待老师的表扬和批评是我们成长的重要内容。对待老师的批评,我们要把注意力放在老师批评的内容和用意上,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

10、良好师生关系的表现?

学生乐于学习,教师寓教于乐,师生之间彼此尊重、相互关心、携手共进,是师生交往的良好状态。

11、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要求?

①彼此尊重,意味着尊重对方的人格尊严、个性差异、劳动成果。

②老师是我们知识学习的指导者,也是我们精神成长的引路人,我们应该主动关心、理解老师。

七年级上册政治知识点31、家庭的内涵?(意义)

①家庭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结合成的亲属生活组织。

②家是我们身心的寄居之所。

③家是我们心灵的港湾。

2、家中亲情的意义?

亲情,激励我们奋斗拼搏。

3、有关孝亲敬长的法律规定有哪些?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规定: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赡养人应当履行对老年人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义务,照顾老年人的特殊需要。

4、如何孝亲敬长?

①尽孝在当下。我们应该用行动表达孝敬之心。

②尊敬。

③倾听。

④感恩。

5、中国家庭的独特文化内涵?

①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家是代代传承、血脉相连的生活共同体,是甜蜜、温暖、轻松的避风港。

②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个中国公民的法律义务。

6、体味到什么样的亲情?

①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份对家人割舍不断的情感。这份情感,或是因为他们给了我们生命,、、、、、、这种情感就是家庭中的亲情之爱。

②亲情之爱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但无论何种表达方式,亲情都在。

③现实生活中,由于亲人的离开、新成员的出现,我们的家庭结构也会因之改变。但是,只要我们用心体会,家中的亲情仍在。

7、随着成长,和家人的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

①一方面,我们希望父母像对成人一样尊重我们,不要过多干涉我们的生活;另一方面,面对父母的信任和放手,有时我们又觉得失落和不安,期望得到更多的关注和呵护。

②我们开始审视父母给予我们的爱,开始质疑父母,甚至挑战父母的权威与经验,亲子之间的碰撞增多了,有时碰撞增多了,有时伴着甜蜜,有时出现紧张,甚至发生冲突。

8、什么是亲子冲突?

亲子冲突是亲子之间互动的一种方式,体现了青少年个体的发展,也能够促进父母的改变与完善。

过多的危害?

过度、频发的亲子冲突,则具有巨大的隐患和消极作用。

9、亲子冲突产生的原因?

我们与父母在心智、学识、经历等方面差异较大,对问题的理解、感受等方面必然存在差异,冲突难以避免。

10、怎样认识亲子冲突?

如果处理不好,亲子冲突就会伤害双方的感情,影响家庭的和睦。有效地化解冲突,既需要父母做出榜样,也需要我们自己努力。

11、怎样解决亲子冲突?

亲子冲突需要双方通过良好的互动沟通来解决。如果与父母发生冲突,我们要选择不伤害父母感情和不影响亲子关系的做法。

12、和父母沟通的技巧?

①关注事实 ②把握时机 ③留意态度 ④选择方式 ⑤考虑环境

13、怎样沟通传递爱?

①爱是需要呵护的。互动沟通的技巧和应对冲突的智慧,是亲子之间爱的剂。

②接纳父母的做法,理解父母行为中蕴含的爱。我们可以尝试让父母了解我们的变化和需要,用他们能接受的方式表达我们的爱。

14、现代家庭有哪些变化?

①现代家庭的结构、规模、观念等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

②家庭成员的交流、沟通方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③家庭氛围越来越平等、民主。关心世界和国家大事,探讨社会和人生问题,学习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创建学习型家庭,参与社区活动。

15、现代家庭生活的重要内容?

关心世界和国家大事,探讨社会和人生问题,学习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创建学习型家庭,参与社区活动,这些已成为现代家庭生活的重要内容。

16、现代家庭的一般结构,及核心家庭和主干家庭的含义?

现在一般为核心家庭和主干家庭。核心家庭,是由父母与未婚子女两代人组成的家庭。主干家庭,是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父母及第三代组成的家庭。

17、什么是家庭美满幸福否认重要条件?还需要什么?

家庭成员之间和睦相处是家庭美满幸福否认重要条件。还需要家庭成员之间相互理解、信任、体谅和包容。

18、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产生的原因?

在一个家庭中,祖辈、父辈、子辈之间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这些差异可能带来家庭成员间的矛盾和冲突,影响家庭和睦。

19、怎样化解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①帮助家庭成员舒缓情绪 ②明确自己是不偏不倚的中立者 ③引导家庭成员看到对方的优点 ④帮助家庭成员走出“面子”困境

20、怎样构建和谐家庭?

①每位家庭成员之间需要相互理解、信任、体谅和包容。

②有效交流和沟通,可以增进理解,化解矛盾和冲突。

③以良好的心态面对家庭发展中的问题,才能让亲情更浓,让我们的家庭更和睦。

七年级上册政治知识点41、怎样理解生命有时尽?

①生命来之不易。每个人的生命是在无数的偶然性中产生,它属于我们自己的幸运。

②生命是独特的。每个人有不同的人生道路,每个人的生命都不可替代。

③生命是不可逆的。

④生命也是短暂的。

⑤我们每个人都无法抗拒生命发展的自然规律。死亡是人生不可避免的归宿,它让我们感激生命的获得。

2、怎样理解生命有接续?

①个体生命实现了人类生命的接续。在人类生命的接续中,为自己的生命找到一个位置,担当一份使命。

②生命的接续,使得每个人的生命不仅仅是“我”的生命,还是“我们”的生命。在生命的传承关系中,我们能更好地认识和面对自己的生命。

③生命对于我们而言,不仅仅是身体的生命,还包括社会关系中的生命、精神信念上的生命;我们每个人都不仅仅是在身体上接续祖先的生命,也在精神上不断继承和创造人类的文明成果。

3、为什么说生命至上?

①生命是崇高的、神圣的。我们对生命要有一种敬畏的情怀。

②生命价值高于一切。

③生命至上,并意味着只看到自己生命的重要性,我们也必须承认别人的生命同样重要。我们才会自觉地珍爱他人的生命,如同珍爱自己的生命一样。

4、怎样做到敬畏生命?

①敬畏生命,让我们从对自己生命的珍惜走向对他人生命的关怀,使我们意识到每个人都需要与他人共同生活。

②我们只有不漠视自己的生命,也不漠视他人的生命,谨慎地对待生命关系、处理生命问题,才会尊重、关注、关怀和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

③我们对生命的敬畏并不是谁的命令,而是内心的自愿选择。我们对待他人生命的态度,表达着我们如何看待自己的生命。

七年级上册政治知识点51、怎样爱护身体?

①守护生命首先要关注自己的身体。关心身体的状况,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一种对生命负责任的态度。

②随着年龄增长、心智发育,我们更加关注自己的内在感受。

③我们需要增强安全意识、自我保护意识,提高安全防范能力,掌握一些基本的自救自护方法。

2、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的区别?

自然灾害是非人力可抗拒的,只能通过预防或抗灾来减轻损失。

人为灾难则是由人类疏忽或者蓄意造成的,大部分是可以预防或制止的。

3、为什么养护精神?

精神风貌反映着我们的生命状态,守护生命需要关注并养护我们的精神。

4、怎样去养护精神?

①我们的精神发育,需要物质的支持,但不完全受物质生活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制约。

②我们每个人的精神生命都流淌着民族文化的血脉,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守护精神家园,我们不能丢失优秀的民族文化。

5、挫折的含义?

生活的道路并不总是平坦的,在我们怀揣美好的愿望、目标、期待去努力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阻碍、失利乃至失败。这些阻碍、失利和失败,就是人们常说的挫折。

6、挫折包括几方面?以及定义?

挫折包括三个方面,挫折情境、挫折认知、挫折反应。

挫折情境:一般指构成挫折的外部情境或外在条件,可能是某人或某物,也可能是各种自然、社会环境。

挫折认知:一般指人们对挫折情境的认识和评价。

挫折反应:主要指人在挫折情境下产生的烦恼、焦虑、愤怒等负面的情绪感受,以及相应的行为表现。

(其中,挫折认知是关键因素,挫折反应的性质、程度主要取决于个体对挫折情境的认知。)

7、如何正确对待挫折?

①面对不同的挫折,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情绪感受和行为反应。产生这些不同感受和行为反应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对挫折的认识和态度不同。

②面对挫折,我们可能会产生一些负面情绪,面对这些负面情绪,我们必须及时调整自己,正确对待挫折。

③生活中的挫折是我们生命成长的一部分。得意时,挫折会使我们更清醒,避免盲目乐观、精神懈怠;失意时,挫折会使我们获得更加丰富的生活经验。

8、如何发掘生命的力量?

①我们需要发现、发掘自己的生命力量。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蕴含一定的承受力、自我调节和自我修复的能力。

②面对挫折,我们可以逐渐培养自己面对困难的勇气和坚强的意志。

精选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