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0 17:15:3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电子商务和信息技术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二、整合教学的实践
整合教学的实践在提高学生运用能力、技能操作和社会认知方面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电子商务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教学对培养优秀的复合型人才有着重要意义。在整合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内容:
(一)加强技术教育,打好实践基础
电子商务培养出来的是有一定IT技术以及具有商务运行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要有网络应用、营销、物流运送和电子支付等计算机基础知识。在教学中发现,具有一定计算机基础的学生,在电子商务的操作考试以及实践性学习中创造性和灵活性方面有很大的优势,成绩也都名列前茅,因此,加强计算机技术教育是学好电子商务的基础。而电子商务基础复杂多样,不易于同学们消化吸收。因此,我们应该从一些信息技术的基本操作训练入手,衔接学生的认知过程,在掌握一定知识技能后,让他们进行一些电子商务的实战操作,如,网上购物、下订单、运用网上电子钱包结账等。这些过程中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电子商务相关的知识和概念。
(二)丰富实践教学
丰富实践教学是锻炼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运用和创新的重要手段,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主要包括Internet的实战教学和软件模拟教学。全真实践教学是在网上开展创业实验或开发性实验,如,根据同学们不同的兴趣爱好成立小组、开设网店,并提出相应的实施计划、提高网店人气和制订促销策略等。教师则主要负责记录各组的进展情况,进行同学间的经验交流。这种实践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相互之间的协作能力。在真实的商务环境中感受创业的艰辛和在电子商务中努力、诚信的重要性。而软件模拟教学则是通过软件让学生体验后台的管理方法。一般由教师设置任务或案例,让学生体验电子商务的不同模式以及进行电子合同、网上单证、网上营销等操作,并扮演电子商务中的不同角色进行协作学习。虽然方式不同,但都强化了学生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
(三)创建商务实验环境
商务实验室主要是为了深化学生对电子商务知识的理解,训练学生在实际实践中的能力,是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连接的桥梁。在一般电子商务实践中,充分利用网络内容丰富、直观易懂的资源优势,构建出一个有实际引导作用的开放性教学平台,但缺点是易受到上网速度的影响,也不能进行一些后台的管理操作。而商务实验室不但具有速度快、针对性强等优点,而且能进行后台的管理操作,充分体现了整合实践教学的效果。实验室对于硬件和软件的选择有不同的要求,硬件要有易扩充性、先进性的优点,不但能支持仿真系统的正常运行,而且能高速浏览互联网;软件方面的重点是要能逼真模拟现实中电子商务的各种功能,以及安装一些必要的辅助软件,如,管理软件、物流软件和辅助教学软件等。总之,要充分考虑资源的整合利用,创建出功能多样、用途广泛的商务实验环境。
二、整合教学的实践
整合教学的实践在提高学生运用能力、技能操作和社会认知方面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电子商务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教学对培养优秀的复合型人才有着重要意义。在整合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内容:
(一)加强技术教育,打好实践基础
电子商务培养出来的是有一定IT技术以及具有商务运行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要有网络应用、营销、物流运送和电子支付等计算机基础知识。在教学中发现,具有一定计算机基础的学生,在电子商务的操作考试以及实践性学习中创造性和灵活性方面有很大的优势,成绩也都名列前茅,因此,加强计算机技术教育是学好电子商务的基础。而电子商务基础复杂多样,不易于同学们消化吸收。因此,我们应该从一些信息技术的基本操作训练入手,衔接学生的认知过程,在掌握一定知识技能后,让他们进行一些电子商务的实战操作,如,网上购物、下订单、运用网上电子钱包结账等。这些过程中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电子商务相关的知识和概念。
(二)丰富实践教学
丰富实践教学是锻炼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运用和创新的重要手段,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主要包括Internet的实战教学和软件模拟教学。全真实践教学是在网上开展创业实验或开发性实验,如,根据同学们不同的兴趣爱好成立小组、开设网店,并提出相应的实施计划、提高网店人气和制订促销策略等。教师则主要负责记录各组的进展情况,进行同学间的经验交流。这种实践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相互之间的协作能力。在真实的商务环境中感受创业的艰辛和在电子商务中努力、诚信的重要性。而软件模拟教学则是通过软件让学生体验后台的管理方法。一般由教师设置任务或案例,让学生体验电子商务的不同模式以及进行电子合同、网上单证、网上营销等操作,并扮演电子商务中的不同角色进行协作学习。虽然方式不同,但都强化了学生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
(三)创建商务实验环境
商务实验室主要是为了深化学生对电子商务知识的理解,训练学生在实际实践中的能力,是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连接的桥梁。在一般电子商务实践中,充分利用网络内容丰富、直观易懂的资源优势,构建出一个有实际引导作用的开放性教学平台,但缺点是易受到上网速度的影响,也不能进行一些后台的管理操作。而商务实验室不但具有速度快、针对性强等优点,而且能进行后台的管理操作,充分体现了整合实践教学的效果。实验室对于硬件和软件的选择有不同的要求,硬件要有易扩充性、先进性的优点,不但能支持仿真系统的正常运行,而且能高速浏览互联网;软件方面的重点是要能逼真模拟现实中电子商务的各种功能,以及安装一些必要的辅助软件,如,管理软件、物流软件和辅助教学软件等。总之,要充分考虑资源的整合利用,创建出功能多样、用途广泛的商务实验环境。
(一)问题的提出
信任是影响电子商务(以下简称电商)发展的重要因素(Mcknight,1995)。以往人们普遍认为低信任度构成阻碍中国电商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但是,恰恰在中国这样一个相对低社会信任的环境中电商的发展却异常迅猛,增长速度甚至超过了美国和欧洲。2012年中国电商市场交易总额突破8万亿元,比2011年增长31.7%。其中网络零售增长67.5%,约为当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的4.7倍,交易规模超1.3万亿元。同期,欧洲电商增长16.62%,达到3022亿美元,网络零售增长17%。美国电商增长率为15.9%,达到2255.4亿美元。由此我们提出本文的研究问题:为什么在低社会信任度的中国情境中电商发展如此迅猛?与此紧密相关的一个议题是:在低信任度的社会情境中企业如何发展电商?后一个问题反映了前一个问题的管理含义或社会实践价值所在。
(二)信任的概念及分类
信任研究是一个涉及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和工程技术等多视角的研究,如Deutsch通过囚徒困境中人际信任实验提出,信任是对情境的一种反应,是由情境刺激决定的个体心理和个人行为。一般地说,信任指一方相对于另一方甘愿处于弱势地位的意愿,这种意愿基于无论一方的监督和控制能力如何,对方都会履行对其非常重要的行动(Mayer et al,1995)。信任又可进一步细分为信任信念、信任意图和信任行为三个构念:信任信念指在既定情境下信任方相信被信任方值得信任的程度,或在相信中感觉有信心;信任意图指在既定情境下尽管可能出现不好的结果,但信任方愿意且感觉相对安全地依赖被信任方的程度。这样,信任信念产生信任意图,信任意图产生信任行为。
经典的信任机制有三:一是基于行动者自身特征的信任,如因家庭背景或族群归属等产生的信任;二是基于交往经验的信任,如因行动者以往的经验或交换行为等形成的信任;三是基于制度的信任,如许可证或规则产生的信任等。许可证、执照和法律等第三方认证,以及第三方保存附带条件的契约,构成促进制度信任的两种主要形式(Zucker,1986)。在这三种信任机制中,基于特征的信任大体对应人际信任中的认知信任,基于交往经验的信任大体对应人际信任中的情感信任,这样,信任机制又可划分为人际信任和制度信任两类。
人际信任是人际交往的产物,基于人际交往关系中的理性算计和情感关联。因此,人际信任由认知信任和情感信任构成。这种分类方式构成目前人际信任最广为接受的分类方式。其中,认知信任是信任方对被信任方的知识、能力、个体特征和可靠性的认知判断,情感信任是信任方与被信任方之间形成的以情感关系为基础的信心(McAllister,1995),如声誉、口碑和评价等。这样,依据人际关系的类型,在家庭等首要群体关系中的信任以情感信任为主,而同事之间等次属群体关系中的信任以认知信任为主(邹宇春 等,2012)。这种具有亲疏远近特征的关系包含了不同信息,形成社会信任中由强至弱的“差序格局”现象,诱发学术界对信任传递或转换的研究。另外一种人际信任的归类方式是将人际信任划分为特殊信任和普遍信任(Uslaner et al,2003),特殊信任指以血缘性社区为基础,建立在私人关系和家庭或准家族关系之上的信任。普遍信任则以信仰共同体为基础的信任。
(三)制度经济学的分析
在交往中缺乏共同价值观时,制度信任是最重要的信任机制之一。在制度经济学看来,制度就是博弈规则,或者说制度是一个社会的游戏规则,是为决定人们的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些制约,包括正式规则如法律、产权和契约,及非正式规则如惯例和习俗等。与此相对应地形成制度信任和人际信任,制度信任包括基于契约等的正式规则的信任和基于声誉和口碑等的非正式规则的信任两种形式。其中,制度信任由社会和组织的嵌入型产生,且可以被计算出来;人际信任由于其独有的形式或是持续性和适用性,不依赖于对个人兴趣的计算而仅存在于个人关系中。例如,依靠契约、法律和管制而维持的信任构成基于制度的信任,基于信誉的信任就是当事人在面对未来不确定性时,选择相信基于长远利益的考虑、对方不会采取违反规则的欺骗行为(杨居正 等,2008)。这里,可计算的信任是建立在理性选择基础上,是在经济交易中对得失权衡比较中所产生的信任,当信任方认识到被信任方采取了一种对其有利的行为时,就会产生信任。
(四)电商信任的研究路径
在信任理论研究基础上,电商信任研究主要沿着三条主要路径来展开:一是电商信任的特征与机制,二影响电商信任的前因,三是电商信任的结果。
电商信任由信任倾向、制度信任、信任信念和信任意向四个层面的构念构成。信任倾向影响制度信任,两者又共同影响信任信念,三者又同时信任意向,最后信任意向影响与信任相关的行为(Mcknight et al,2002)。其中,信任倾向是电商消费者表现出的意愿依赖他人的一致的倾向性,包括对人性的信心和信任立场(Mcknight et al,2001),尤其是在不熟悉的全新环境中,信任方主要是借助其基本的信任倾向来相信被信任方不会采取损害自身行为的。制度信任指电商消费者相信正式和非正式的制度安排可以促使行为成功的可能性,且制度信任尤其适合于消费者不熟悉网店但存在第三方认证或事实性的第三方认证功能的网络购物环境中。信任信念是电商信任方相信被信任方具有一个或多个对自身有利的特质而形成的认知或情感的信念,包括能力、正直、善意和可预期等。信任意向指无论是否可以有效控制对方,电商消费者当前或未来被信任方以自身名义采取行动的意愿。在这里,电商消费者既可能是个体,也可能是组织或群体,信任倾向对信任具有整体倾向性的影响,制度信任调节信任信念对信任意向的影响。
电商信任的类型研究中大体存在两种观点,一是认为电商信任可以分为制度信任和人际信任两种(Mcknight et al,2002),另外一类观点认为电商信任有其特殊性,应充分考虑信息技术或信息系统对电商信任的影响,由此提出电商信任中的系统信任概念,认为系统信任是电商信任方对所处网络环境的制度保障及安全性的感知或信念(Pizzutti et al,2010)。这样,电商信任通常包括系统信任、人际信任和制度信任三种(Sjau et al,2003;Chen et al,2009)。
影响电商信任的前因研究主要涉及影响信任倾向、制度信任和信任信念三类因素的分析。影响电商信任倾向的因素包括消费观念和生活经验、网络经验或对网络的理解程度、风险偏好,个性倾向、个体认知能力和知识等,如相信网商不能从投机行为中获利等。消费者的信任倾向对电商信任有着直接影响;影响电商制度信任的因素包括对网络渠道安全性的基本信任、隐私保护、第三方服务等;影响电商信任信念的因素包括网站使用体验、声誉或评价、规模、服务水平等。如:良好的网络口碑影响消费者做出购买决策,并提升消费者的信任程度,或者企业处理网络消费者抱怨的能力也提升消费者的信任度。同时,在线声誉与网络管制,或人际信任与制度信任之间构成互补效应(杨居正 等,2008)。此外,社会资本也构成影响电商信任信念及其网商绩效的关键因素之一。
电商信任的结果或电商信任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行动层面,包括行为倾向、忠诚度、满意度、信息分享和实际行动等,如信任如何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和忠诚度;二是心理行为层面,包括感知风险和感知价值等,如电商消费者由于信任使感知风险降低而提高购买意向;三是宏观影响层面,包括公司治理结构、社会资本、社会网络和产业创新等。如网络信任影响电商消费者的社会资本,或者电商信任行为促进了电商数据挖掘等现代信息服务产业的发展等(肖静华 等,2010;邹宇春 等,2012)。
(五)总结性评论
综上所述,现有信任研究成果无疑为电商信任研究提供了较为成熟的理论分析框架,同时电商信任研究又进一步拓展了网络环境下信任的特征与机制、信任前因和信任结果研究的理论视野。其中,三个研究领域的拓展值得深化,一是不仅仅满足于单因素或单向的信任研究,而强调需要从信任的双方互动角度研究信任问题,因为信任双方的信息互动和情感互动等社交互动行为会对信任构成重要影响(Chen et al,2009),对该方向的进一步延伸就是电商信任的演化博弈分析;二是从Zucker(1986)提出的三种信任机制出发,借助Shapiro等从多视角分析信任产生机制那样,综合系统信任、人际信任和制度信任三个层面,从技术、行为、制度和结构等维度综合几种角度考察电商信任的特征和机制;三是现有电商信任研究多单独考虑某一类影响因素对信任的影响,较少影响电商信任的因素与其他变量之间的相互影响后如何作用于电商信任,如信任如何调节企业与消费者之间协同演化动态能力的构建等问题,构成未来电商信任研究的重要内容。
二、制度信任、人际信任和技术信任
(一)制度信任的内涵
个体对制度产生信任的基础在于相信这些制度的承诺能够实现(Barber,1983),信任程度的差异在于个体对制度承诺的相关信息的了解程度,以及对这些承诺实现程度的判断,由此出现类似人际信任一样的差序格局(邹宇春 等,2012)。因此,制度信任是降低交易不确定性的重要因素,是个体对保障交易成功的契约、规则等可以有效发挥作用的主观信念。具体地说,制度信任的内涵包括情境规范、结构保证和促进条件三个方面:情景规范(Situational Normality)指通过交易过程中体现的惯例、习惯和规则来判断交易是否可以成功,构成因为情境正常而预期成功的信念,表明不存在可能导致交易失败的异常或危险情形;结构保证(Structural Assurances)指在特定交易环境下是否存在法律规范、担保或管制将影响主体对交易成功与否的判断,包括了Zucker(1986)提出的制度信任的两种形式(Mcknight,1998);促进条件(Facilitating Conditions)指关于行为和目标的共同标准、价值和信念,构成支持交易成功的内在非治理机制,如技术标准等。
(二)人际信任的本质
产生人际信任的一个重要前提,是信任方与被信任方的关系强度决定了信任方对被信任方的信息了解程度,进而影响信任的程度。在直接互动、较为熟悉或关系紧密情境中,个体可以获得充足的特征信息,以及频繁的互动经验,进而形成特殊信任或情感信任。相反,在间接互动、不熟悉或关系疏远情境中,个体对其他对象了解甚少多形成普遍信任或认知信任。可见,信任依赖于信息(邹宇春 等,2012;冯登艳,2012)。因此,信任是一种基于信息的互动的社会关系,社会关系本身又从属于特定的规则系统。信任在互动的框架中产生,既受个体心理的影响,也受社会系统的影响,而且不可能排他地与任一单因素相联系,是用来减少社交活动复杂性的简化机制。这样,除人际信任外,还存在一种系统信任,它与个人特质无关,但与系统的运行机制相关,假定交易各方都会遵循特定的规则。因此,人际信任的建立受系统的有效运行的影响,如对某人的信任一定程度上总是与对系统的信赖有关,本质上是信赖系统的有效运行而非系统本身。
(二)系统信任与技术信任的概念
诚然,Luhmann提到的系统信任并非指信息系统或电商系统的信任,而是泛指规则体系。但是,这种论述为电商信任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例如,对电商平台提供者的能力、正直和善良等的认知信任,以及对电商环境可靠性和安全性的信任等,构成电商信任中的系统信任,且会影响到交易双方信任的达成(Chen et al,2009;潘勇,2006)。同时,人际信任和系统信任之间会在电商环境下形成互补效应。
在电商信任研究中,与系统信任相似的另外一个概念是技术信任,认为电商信任主要由交易伙伴信任和技术信任构成,也有认为电商信任主要由商家信任、制度信任、技术信任和基于经验的信任构成(Siau et al,2003)。较早的技术信任概念似乎与电商环境下的技术信任概念无关。Bidault等提出技术信任和道德信任概念,认为这两种信任都是指对人的信任,即由于被信任方拥有一定的技能或高尚的品德而产生的信任。该技术信任的内涵似乎属于认知信任的范畴。在电商环境中,最初的技术信任被认为是一个多维结构的概念,包括网络的机密性、完整性、身份认证性、不可抵赖性、渠道控制、可用性和最佳商务实践等七个方面,是个体对电商技术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产生的信赖感知(Ratnasingham et al,2003)。这显然是一个从互联网技术角度出发界定的技术信任的概念,本质上与系统信任一样,属于对硬件或软件等基础设施层面的可靠性和安全性的可信程度。因此,技术信任是个体相信技术设施安全和控制机制能按照其期望来促进某个特定交易的主观信念。由于技术信任主要通过技术标准、安全步骤和保护机制来促进交易市场的情境规范和促进条件来发挥制度信任的功能,从而促进交易的顺利进行。
技术信任指企业或个体本身具有确信的期望(confident expectations),使企业或个体主观地相信技术有能力促进双方交易,并由这种信念产生的信任。显然,这里的信任不是对合作方的信任,而是基于技术本身所具有的特性而产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的信任。一般地,这种技术信任可以逐步演化为跨组织之间的关系信任(relational trust),进而增强组织间的关系,因为信息技术能力与信息技术资源在实现信息技术价值过程中起到了互补性作用。同时,这种互补性通过信息系统支持企业竞争战略和信息系统支持企业核心能力等中介变量间接影响企业的绩效。
技术信任也构成影响个体对电商初始信任的关键因素。如移动商务中消费者对移动商务的信任由技术信任、移动商务供应商信任和制度信任构成。其中,制度信任的影响最强,移动商务供应商其次,技术信任的影响力最低。对于高风险规避者而言,成熟稳定的技术使个体感知风险降低了,进而增强了采纳移动商务的信任意向。随着移动技术和商务环境的成熟,技术信任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逐步降低。
由此可见,现有文献将电商环境下的制度信任、人际信任和技术信任视为三种主要的信任机制,并强调技术信任是电商信任中与传统信任不同的主要特征,构成电商信任的基础或前提条件,因而在电商信任中技术信任成为隐含或显著的前提条件之一。
三、技术与制度混合治理下的电商信任模型
(一)三级技术信任的电商信任概念模型
正如信任不是一个单纯的心理学问题或经济学问题那样,电商信任也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管理问题或技术问题,而是既涉及技术又涉及经济管理、社会和心理行为等多视角的问题。本文在前述文献及概念的元分析基础上,聚焦于从技术与制度混合治理视角探讨电商信任的主要特征和形成机制,以此构建三级技术信任的电商信任概念模型(参见图1)。
在电商环境下,尤其在个体缺乏认知或缺乏共同价值观的情况下,信息系统或交易平台最初为交易双方提供的技术可靠性或安全性的信念,使交易双方降低了风险感知,从而促进交易的信任意向。这种源自于对技术或信息系统的信任意向,既不完全是人际的,也不完全是制度,而是综合了技术、人际和制度因素在内的一种混合性的信任,我们称之为初级技术信任或一级技术信任,类似于Ratnasingham等(2003)讨论的技术信任的概念。通常地,一级技术信任对初始的电商信任影响较为明显。随着电商技术基础设施及法律和环境等制度因素的成熟,尤其是随着个体对电商认知和情感的加强,一级技术信任的影响将越来越不明显。这时,一级技术信任就逐步转化为二级技术信任。
二级技术信任是通过信息技术或信息系统的可追溯性和信息共享两大特征构成的信任倾向,分别影响电商的制度信任和人际信任,进而影响个体信任意向的一种信任实现机制。
首先,信息系统提供的信息可追溯性,为电商个体解决了信息不完全或证据不完全的问题,通过增强在线契约签订后的可操作性,部分消除了在线契约的不完全性,进而客观上满足了形成制度信任的第三方认证机制(汪鸿昌 等,2013),由此形成基于信息可追溯的技术信任影响电商制度信任的机制,即信息系统实现的信息可追溯形成的技术信任影响个体的制度信任,制度信任进而影响个体的电商信任结果。
其次,信息系统为个体提供了低成本信息共享的可能,信息共享带来的信息透明较好地解决了交易双方的信息非对称问题,通过提供在线契约签订前的依据,部分消除在线契约的不完全性。因此,当借助电商信息系统实现信息共享时,信息系统应用能够提高个体间的信任,而用于控制或监控参与者交换的信息时就会降低信任。或者说,信息系统整合通过信息协同作用可以提升企业间的信任,而通过信息控制作用就会降低企业间的信任,因为电商环境中信息系统可以帮助企业共享知识,支持信息的流通而保证沟通的顺畅和提高信息的利用率,从而增强交易双方的合作和信任,减少功能失调的冲突以及产生关系租,由此形成基于信息共享的技术信任影响电商人际信任的机制,即信息系统实现的信息共享形成的技术信任影响个体的人际信任,人际信任进而影响个体的电商信任结果。
在二级技术信任中,基于信息可追溯的技术信任来源于电商信息系统对交易双方形成的第三方权威性、独立性和技术保障,尤其是信息系统降低了个体交易中的不可契约化程度,构成实现基于制度信任的情境基础或社会环境,或者构成对于在线违规的信任惩罚的可信威胁。同时,基于信息共享的技术信任源于电商系统为交易双方或多方提供实时便捷的信息分享和交流条件,如在线社区、在线口碑、用户点评与网商声誉,以及大量的用户创造内容(GUC),从而实现了对认知信任和情感信任的有效传递。这样,电商环境下的技术信任一方面通过制度信任来实现,另一方面通过认知信任和情感信任来实现。
然而,随着电商技术和制度环境的进一步成熟,二级技术信任与制度信任和人际信任之间将不再是单向的传递关系,而会出现相互交叉影响的协同演化过程,由此形成技术信任与制度信任和人际信任之间混合治理下的技术信任机制。我们将这两种混合治理下形成的技术信任称为三级技术信任。从制度经济学来看,制度信任属于正式规则的信任,人际信任属于非正式规则的信任。这样,三级技术信任既是技术信任与正式规则信任混合治理的结果,也是技术信任与非正式规则信任混合治理的结果。由于广义的制度信任既包括正式规则的信任,又包括非正式规则的信任,因此,我们也可以广义地将三级技术信任视为技术信任与制度信任混合治理下的信任实现机制。
(二)讨论与管理建议
在调适性结构理论(Adaptive Structuration Theory,AST)看来,信息系统或平台具有结构化的功能和无形资产,包括类似于社会资本的内在价值和精神等。这样,对个体和组织的各种软硬件设施要求等结构性要素,可以影响现有的社会和组织的结构和流程,经过一系列信息技术与社会结构的动态调适过程,最终会形成新的社会准则、管理机制和行为模式等社会结果或创新行为(Desanctis et al,1994)。依据AST理论,电商环境中的个体、技术、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等结构性要素之间,以及这些结构性要素与现有社会结构之间存在一个交叉或单一的动态调适过程,最终形成三级技术信任的动态传递结构。
AST理论提供的分析框架较好地解释了电商技术信任如何从一级技术信任传递到二级技术信任,再从二级技术信任传递到三级技术信任的信任发生机制。在三级技术信任形成的电商信任机制中,一级技术信任、二级技术信任和三级技术信任不是一种单项的不可逆的传递关系,也不是简单的并列关系,而是随着电商技术的变革和环境因素的创新而变化的一种社会信任结构。例如,当移动电商技术发展成熟后,一级技术信任的影响总体上逐步下降,但是,当一种最新的移动技术开始流行的初期,一级技术信任的重要性又可能会短暂地显示出来。此外,当社会中大量出现三级技术信任时,可能也大量地存在二级技术信任乃至一级技术信任,只是三种技术信任影响个体电商信任的结构不同而已。
依据图1描述的电商概念模型,可以较好地解释以下两个问题:第一,为什么中国各级政府主导的第三方认证中心均无疾而终?原因是这类中心只为个体提供一级技术信任而无法提供二级技术信任,一级技术信任不会直接影响消费者的购物决策,在初始信任中它只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而非必要条件。第二,为什么在低社会信任度的中国情境中电商发展如何迅猛?原因主要有五:一是电商平台提供服务的扩展性与中国人口众多等个体特征实现了很好的结构匹配或耦合。二是中国电商系统和平台迅速模仿和学习亚马逊等成功的界面设计和个性化推荐等技术结构要素,在中国消费者中形成一级技术信任的速度高于国外同类企业。三是电商企业与消费者之间形成简单易用的正式交易规则,如淘宝网中对品质的预期与天猫商城中对品质的预期形成有效的分离均衡,在商家和消费者中均构成了明确的共同知识或规则,由此形成二级技术信任。四是电商技术及平台提供的大量促进人际信任类的在线信用服务(如等级评价、口碑、声誉、GUC等)有效弥补了公共部门管制不足带来的结构缺陷,相关研究也验证了这一点(杨居正 等,2008;胜 等,2009)。这些在线信用服务与后台技术推荐或数据挖掘分析相互动态调适,形成技术与制度混合治理下的三级技术信任。五是电商个体、技术、正式规则和非正式规则等结构性要素与中国社会结构的二元性形成了较好的动态调适或结构匹配,尤其是公共部门对电商监管能力不足,社会信任度低等社会结构特征,反而刺激电商平台或网商必须依靠自身力量来建立三级技术信任,从而形成了中国电商市场的高度市场化特征。相反,美国和欧洲电商市场受到种种原有管制政策的限制,因而发展速度没有中国那么迅猛。
因此,本文的管理建议是:在低信任度的社会情境中,企业要发展电商既需要进入现有电商平台迅速建立一级技术信任和二级技术信任,也需要通过自建官网和提供各种在线正式和非正式规则的服务承诺来建立一级、二级和三级技术信任,通过动态调适过程,借助在线品牌、口碑、承诺、保证书、退货规则、支付规则和安全保障等正式和非正式电商信任实现机制来提高最终用户的忠诚度和满意度,降低最终用户的风险感知。
近些年,我国的信息技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以马云为首的企业家们运用电子商务技术已经彻底颠覆了传统企业的生产和销售模式,企业发展的商务环境正在发生的巨大变革。在如此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必须重视信息技术对电子商务管理方面的重要作用,这也是为了电子商务的发展必然趋势。
一、信息技术的概念
信息技术顾名思义,就是利用现代科技和多媒体手段,将文字、数字、图片、声音结合到一起,实现电脑操控,并利用现代的通信和信息技术,将管理、工程、数学推算等工作实现互联网控制,简化工作流程,这种技术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成为当前最为先进的技术门类。
二、信息技术与电子商务的关系
电子商务是利用高科技互联网技术,将商务交流与企业的信息需求组建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对被管理的对象进行标准化和体系化管理。电子商务利用信息技术实现整个平台的资源共享和合理分配,随时能够获取电子商务中所需要的各类资源,并利用信息技术的数据库对电子商务管理进行优化,企业能够通过信息技术将自身的一系列数据进行有效科学地汇总,对自身的发展提供相关参考。
三、信息技术下电子商务管理对象
1.优化财务管理
信息技术在电子商务管理对象的支持,财务管理手段是较为受惠的方面,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财务管理工作更加公开、透明,财务管理工作实现了信息化和制度化,减少了财务工作的差错率和造假可能,并能实现企业对财务的科学分析和控制。信息技术使的电子商务管理的各项数据有据可查,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财务状况,科学地对市场进行预判,把握市场走向,及时调整企业自身的发展方向,提高自身的盈利水平。进一步说,电子商务企业将财务信息可以系统性分析,对自身的成本核算、投资方向、资源配置更合理的把控。为企业节约更多的成本,提高资本的盈利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信息技术有助于企业对财务管理工作的监管,也为监管部门准确掌握企业财务情况提高了最准确的信息,为整个行业信息化发展打下基础。
2.实现档案管理信息化
档案管理工作受到了信息技术发展的极大帮助,以往的档案管理全部依靠人力操作,面对种类繁多、数量巨大的档案,工作人员要逐一进行编排和编号,以便进行准确查找,即使这样,要想在品类繁多的档案中找到需要的那一个也是十分困难的。而有了信息技术的帮助,档案实现了电子商务背景下的信息化管理,从而大大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最重要的是实现了档案科学化管理,档案中的各项数据如:年龄、性别、住址、籍贯等都实现信息化管理和报送,提高了档案查找的效率、降低了误差率,管理人员可以随时向有关部门报送档案管理的各方面数据,例如:档案中性别比例、籍贯所在地、年龄构成等信息都能随时跟进信息技术的统计而报送到相关的行政部门,为政府部门制定各项政策提高参考,社会各界也可以根据专业软件自行查找相关的档案信息。随着档案管理方式方法的创新,档案管理部门也要相应提高管理工作人的业务水平,以往的管理模式已经满足不了时代的发展需要,为了满足信息技术发展的需要,要适当的对档案工作人员进行电脑业务培训,重点是计算机信息网络的应用、信息化平台信息的培训等等,实现以最少的人力成本管控最多的档案资料,最终实现档案制作、接受、保存、调取全过程的信息化。档案管理部门也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自身的信息技术,推动档案管理电子商务管理的信息化普及。
3.政府监管
由于电子商务的交易和付款都是由虚拟网络完成的,这就需要政府部门对其进行严格的监管,政府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充当电子警察,维护电子商务市场的公平公正,对电子商务中一些违法和诈骗等行为进行严厉打击,而信息技术实现了电子商务的全程跟踪,对电子商务的每一笔交易都有完整详实的记录,政府部门或公安部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完全掌握电子商务的交易流程,起到很好地监管作用为电子商务提供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信息技术下的电子商务能够帮助政府实现集中采购,极大节约了政府开支,政府可以将每年的采购预算在政府网站上公布,供货企业可以在网络上以电子商务的形式进行投标,并公开各类物品的价格,政府根据价格和产品质量择优选取供货商,这样不仅提高了政府的办公效率,还降低了政府采购成本,最重要的是通过信息公开,减少了腐败案件发生的可能性,提高政府执政能力;目前各种新媒体应运而生,很多信息和网络舆论过于偏激,很多不法分子利用网络平台散播虚假信息,对社会极易造成不良的影响,影响了党和政府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政府监管部门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对网络信息和舆论进行有效监管,防止不良信息泛滥,并能在网络世界中对大众观点进行汇总和分析,为政府制定政策更好地获取民众认可提供参考;网络媒体近些年已经成为反腐败的重要阵地,政府应该重视网络舆情对反腐败的贡献。可以说,信息技术下的电子商务已经成为政府与民众沟通的重要桥梁。
四、结语
信息技术下的电子商务是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为我国经济实力提升将会作出巨大贡献,重视电子商务管理的信息技术普及,政府、企业、社会力量都有责任推动我国信息技术下电子商务的发展壮大。
作者:李格格 井晖 单位:北京林业大学
参考文献:
[1]尚英奇.浅谈电子商务的发展及其对企业的影响[J].理论观察,2014,(8):116-117.
一、电子商务教学现状分析
近年来,电子商务在世界各地蓬勃发展,在商贸活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近年我国加入WTO后,许多高等院校也陆续开设了电子商务专业及相关课程。作为一个新兴的试点专业课程,它的产生引起了教育界和社会各界的重视。各高校都有加大了电子商务课程建设和教学力度,在师资、教材、实验建设等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在课程建设、教学模式、辅助教学、电子化教材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积累了许多很好的经验。电子商务课程建设和教学研究之所以被众多高校所重视,是因为电子商务和网络经济将成为全球未来的重要经济模式之一,电子商务专长的人才更有竞争实力,未来信息社会对这类人才有着潜在的巨大需求。
从国内现阶段电子商务教学现状分析来看,已开设电子商务课程的高校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综合类大学,这类院校侧重于电子商务相关技术基础理论知识、电子商务支持环境、电子商务的综合解决方案等技术,比较关注电子商务技术层面的知识领域和应用领域;另一类是财经类院校,这类院校侧重于电子贸易活动的流程与贸易活动过程,电子商务营销策略和电子商务运行环境的培植,比较关注电子商务运行过程中的信息流与物流在贸易活动中的综合管理和效益分析。两类院校在电子商务课程建设和教学上都具有各自的特色,在电子商务教学中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和研究,取得了许多教学研究成果。
二、注重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1.整合的特点
电子商务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有其自身的特点,我们可以从横向整合和纵向整合两个方面去认识:
横向整合是指学生学习电子商务过程中,在某一特定时间内,其学习内容上的交叉融合,主要包括课程的内容、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教师教学应用的信息技术知识等几个方面。因此,在学生学习的不同阶段设计哪些课程,教学中使用哪些信息技术工具,都必须结合学生当时的专业层次和信息素养层次,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纵向整合是指学生在学习电子商务专业的进层中,不断深入地培养自身信息技术素养,进一步体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提供的信息技术环境,达到能在专业业务上自觉地运用信息技术。电子商务课程与信息技术的纵向整合可分为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严格的时间界限。包括:
(1)认知信息技术阶段。信息技术知识被看作是一种独特的对象,和物理、化学一样,需要专门开设一门课程, 旨在奠定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基础。这一阶段,信息技术知识与电子商务专业知识相对独立。
(2)应用信息技术阶段。要求信息技术能辅助学校的传统教学,作教学演示或个别化教学, 或者辅助教师进行教学管理。这一阶段信息技术知识与电子商务专业知识发生浅层次的关联。
(3)开发信息技术阶段。要求进行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课程改革,改革后的课程明显有别于以书本、粉笔、黑板、电视和录像等传统教学传媒为基础的课程。这一阶段信息技术知识与电子商务专业知识发生深层次的关联。
(4)融合信息技术阶段。要求以信息技术为基础, 进行整个教学体系的全面改革,使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形式甚至连学校结构都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2.整合中注意的问题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现实性,在于其整合的现实状况、整合的难度,以及整合的途径等,电子商务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在教学实践中,还有一些要注意的问题。
(1)加深对整合概念的理解。整合不是简单的结合和被动的融入,而是高层次的主动适应。整合强调了对个体特征的继承性,即被整合的个体并不丧失其自身特性,又强调了个体中一些要素的交叉与融合,使处于某一过程的不同个体呈现出高度的和谐与自然。
(2)不断提高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现,首先在于教师。教师应该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课程设计者、活动组织者和参与者、教学环境构建者等新型角色转移,因而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基本的信息技术操作技能,具备信息化条件下的教学设计方法。学生的信息素养不高也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制约因素。信息技术不仅是教学的工具,也是学习者的学习工具和认知工具,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一定意义上更加关注学习者,学习者的信息技术素养和学习能力等水平,是整合所需要的最具有现实性的条件。
(3)加强教学的信息技术环境。信息技术环境同教学设施一样需要不断更新。信息技术环境的建设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更新的速度比传统教学设施要快得多,仅从网络的带宽发展速度就可见一斑。因此,信息技术环境只有紧随节拍,不断加强建设,用最先进的信息载体去传播最丰富的信息资源,整合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4)将教学设计与信息技术紧密结合起来。限于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和学校的信息技术环境,传统的教学设计模式仍是主流,没有从整合的意义上去普遍使用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信息技术服务于教学往往成为教师讲授公开课或授课质量检查、评比的装饰。
三、电子商务教学的几点改进建议
1.电子商务教学应采取跨学科、综合集成、面向对象的多元化教学方式
教师在电子商务教学活动中,以创新为基点,坚决摆脱传统的“以讲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为此,授课过程中应注意处理好灌输与引导、讲授与讨论、教材与实验的关系。一方面要增加课程的知识量和知识点,尝试多种教学方式的交叉应用;另一方面要探索电子商务的其他教学形式。总之,教师不但要传授知识,而且要善于启发学生思维创新,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活学活用。
2.提高电子商务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和信息化
在教学中依靠校园网络平台,加大教学中的信息资源共享程度和多媒体新技术的比重,节约课堂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3.加快建设电子商务教学的专业虚拟实验室
电子商务虚拟教学系统的使用,将真实的应用环境搬到教室或实验室中。这种虚拟的教学环境可以消除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视角对立,对实现师生互动教学,开展网上讨论,提高教学效果十分必要。
4.树立为教学服务的意识
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联系,为他们担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服务质量。
5.鼓励教师编写数字化的电子商务教学案例、实践指导书
教学案例和实验指导书是电子商务课程教学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具体表现为:一是教师缺乏电子商务案例教学的经验,二是缺乏电子商务的实际教学案例。为了推动教师编写数字化的教材、案例、实习指导书,学校应资助专业教师深入企业,收集和撰写案例,并将正式出版的教学案例和实习指导书视为同等教材或科研成果。
6.不断完善电子商务教学体系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网络信息化,电子商务建设与理论研究的内容也必将发生新的变化。因此,要不断创新,增加新的教学内容,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加强对电子商务伦理和道德、电子商务法律等问题的研究,成立专门研究机构,组织教师开展电子商务综合解决方案、完整模型、体系结构等方面的理论研究。
7.处理好电子商务知识领域、知识单元和知识点之间的教学关系
教学时应把握好各个层次的量和度,既要面宽,又要有相应的理论基本做支撑。在这方面,各校仍然可以保留自己的课程体系结构和特色,在基本达标(公认的教学内容)前提下,根据自身优势,发展自己的教学特色。
8.提高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水平
目前,电子商务的教师主要来自于计算机、工商管理、法学、贸易经济等专业的教师,这些教师对自己本专业的理论知识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学术水平,但是,在电子商务的实际教学中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四、结束语
21世纪将是电子商务的时代,电子商务的发展也要求从事商务活动的人员改变知识结构,掌握电子商务新技能、新方法。电子商务课程的教学面临着机遇和挑战,这就需要广大的教育工作者不断的进行探索和改革,以适应电子商务飞速发展中对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需求。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电子商务产业作为第四新兴产业在我国市场中的发展空间很大。我国电子商务企业供应链中除了供需关系支撑以外,最重要的便是计算机技术的支持。现代电子商务领域中的技术化发展模式是一种商品的流通方式,通过将商品进行信息交流、电子货币传输、备货、储存、配货、配装等完成一系列的管理过程。基于此,在计算机技术的推动下,很多电子商务企业和相关的经济组织都纷纷采用建立在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之上的应用模式,其在很大程度上推动和影响了现代电子商务企业的总体发展状况。
1计算机技术与电子商务的关系
计算机技术和电子商务密切相关,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使得电子商务不断进步,而电子商务的发展,也不断促进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1.1电子商务交易是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
电子商务的发展主要依赖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表现在:电子商务发展的前提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安全技术的发展,保障电子商务的发展。首先,打破时空限制。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支持下,电子商务突破了传统交易中的时空限制,使消费者能够足不出户的进行购物等商务活动。其次,拓展了电子商务的渠道。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使得电子商务不再是信息的单向传输,除了消费者和企业可以通过网络主页直接联系,消费者了解产品的相关信息,企业了解消费者的需求等信息,还有在线支付,在线服务信息等功能。最后,扩大交易平台。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其系统平台,数据库等技术,适用于扩展电子商务平台[1]。
1.2电子商务促进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电子商务以计算机技术及网络为基础,交易方便快捷,有网络,有电脑,就可以足不出户的完成电子商务活动。但在电子商务交易过程中,交易双方是通过网络来联系。订单信息、账户信息等各种敏感信息都是通过公共的网络传输,使得电子商务的参与各方都面临着不同的安全威胁,比如不法分子利用网络技术窃取、篡改信息,诈骗他人钱财等。因此安全成为了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关键,为了保证电子商务安全稳定的发展,对计算机网络安全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不断完善计算机及网路技术,才能使电子商务可持续发展。
1.3电子商务与计算机技术是相互制约的关系
电子商务在实施的过程中,对企业信息化,人力资源,资金等都各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本身的电子商务交易依赖于计算机技术和掌握相关知识和人才的开展,而很多企业的信息化程度和水平都达不到开展电子商务的条件,现有的计算机技术相对落后,严重制约了电子商务的发展,而电子商务的发展缓慢又制约了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2]。
2计算机技术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研究
计算机技术指的是在现代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基础上,实现信息技术的电子商务方向整合,从而在网络运作系统中的每个环节中实现现代化电子商务模式的发展。通过利用计算机进行在线操控和远程控制等多方面,使电子商务行业朝着现代化方向的发展。计算机技术需要互联网的成立作为支撑,现代计算机技术的起源于二战时期美国军事的资源分配、运送、分布的过程,PhysicalDistribution,简称PD,后被日本翻译为计算机信息技术。二战结束后,计算机的应用没有停止,反而被大范围应用到各种类型的企业中,并且西方国家诞生了更具效率的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因此随后出现了“计算机技术管理”、“计算机技术下的配送”、“计算机技术下的物资供应”、“市场供应”、“企业物资后勤”等词来表述建立在计算机信息技术之上的电子商务雏形产业。计算机技术的良好发展也为现代电子商务领域的进一步成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是现代电子商务信息技术系统的雏形。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国际上的发展与应用已经不仅仅是在网站管理、后台操控以及物流配送方面,就如同其他产业一样,应用在电子商务平台中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已经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并且在电子商务企业中占据重要位置[3]。电子商务应用领域下的计算机技术概念分为两种,广义的计算机技术是指物资在传输过程中针对出现的运动过程实行具体的信息化技术,来完成对网络平台上电子商务活动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也就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在电子商务信息传输途中涉及到的流通领域产生有效管理的作用,包括生产领域、消费领域。在此期间作出管理,第一要保证物资流通的通畅,第二要保证各项电子商务信息的透明。狭义的计算机技术是指各项信息在运作过程的领域技术范畴。
3计算机技术在电子商务中的具体应用路径
计算机技术在电子商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电子商务的发展与计算机技术的支持是分不开的。电子商务已经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具有颠覆性的格局。当前应用在电子商务领域中的计算机技术主要包括了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现代GPS技术程序、RFID信息技术、HTML电子技术以及物流信息进度控制技术。
3.1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
应该确定电子商务平台中信息管理系统的使用时间。在原有的信息管理实施并使用有了一段时间后,此时再来更换管理系统,工作人员对建立在计算机技术基础之上的信息管理系统会有一些陌生,恐怕还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培训与磨合。因此需要根据工作人员的接受能力确定电子商务平台中信息管理系统的具体使用时间,不是选择更换信息管理系统,而是在原有信息管理系统的基础上进行丰富和整合,形成具有现代计算机流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电子商务信息管理系统。针对系统内部改进正体架构,完善功能,通过增添更为个性化的电子商务服务和功能管理模块、对已有功能进行改进等等,并且针对操作界面利用先进的网页建立技术进行改进,改善信息管理系统中交互的界面,提高界面的可操作性,加快电子商务平台的性能反应[4]。
3.2现代GPS技术程序的应用
GPS是全球定位系统,应用在现代电子商务管理系统中,其具有全球性、多功能性、定位导航性、全天候性的优势,可以为电子商务企业节省很多成本,并且提升管理效能。GPS技术程序的应用十分广泛,不仅在电子商务企业中,在其他企业中也频频使用。针对现代电子商务企业来说,应用GPS技术在现在互联网平台信息技术管理系统中,主要是在于车辆导航和定位方面。GPS在企业信息服务和信息管理中得到应用,使现代化电子商务平台管理引入GPS,做到全天候跟踪运货车辆,并且可以对车辆进行配载和调配,节省了调度人员的开支,还能够提高车辆的使用率。并且通过GPS全球定位系统,能够保证运输车辆司机的安全,对车辆所处位置实时监控。同时也能够为众多消费者提供准确和及时的定位信息,自身服务质量和水平,有利于促进电子商务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3.3RFID信息技术的应用
RFID信息技术是利用无线射频进行识别和获取数据的技术之一,目前已经有很多领域使用该技术。RFID技术具有可读写性,并且能够防止非法存储智能芯片在其他地方出现。RFID是电子商务平台获取数据的一项重要技术,例如当智能芯片在每个快递包裹的包装上均会获取一定的重要数据信息。通过RFID的可读写性对数据获取后进行操作,从而保障对每个物品在运输状态下的信息做到全面掌握,这类似于目前超市中使用的条形码[5]。当RFID信息技术出现后,国内外很多电子商务企业都纷纷宣布要极力推崇更多的供货商和客户使用该项技术,在每个包裹的包装上使用RFID技术,所以可以看出RFID的功能十分强大。之所以RFID信息技术能够得到社会的推广应用,是其拥有其他技术不具备的优势,不受空间限制,能够通过无线快速追踪物品。在工作时,RFID通过识别器在方圆百米内会显示RFID标签并且识别。RFID识别器具有绝对高速移动的特点,无需通过接触货物便可以进行数据采集,并且可以自动识别和管理。我国电子商务企业在引入了RFID信息技术后,能够很大程度上节省了人力消耗,大大提高了管理工作效率,所以RFID在电子商务平台管理中十分重要。
3.4HTML电子技术的应用
HTML电子技术是现在计算机信息技术web领域的重要技术提升,HTML电子技术能够使例如Adobe的Flach、Microsoft的Silverlight和Sun的JavaFX等软件以插件方式存在RIA技术予以提升,而这种提升能够在电子商务信息传递的过程中使各种视频流、信息流的数据得到全面传输,不受到任何阻碍,传播速度迅速,即时生效。HTML电子技术将覆盖电子商务企业自身网站Web上的音视频、图像、文字等领域,通过使用HTML电子技术,让覆盖范围之内的各项网络信息都能以音视频、图像、文字等不同形式上传到电子商务企业内部信息集成器中,统一进行整合和有效分配。由于我国很多电子商务企业在应用计算机技术的程度上较差,使得网络化平台中的信息管理系统的性能较低,其软硬件配备不合理、运行环境达不到要求。而使用HTML电子技术刚好满足现代电子商务平台管理系统的性能问题,目前支持HTML电子技术的浏览器有多个,在支持HTML的浏览器下,计算机技术支持下的电子商务信息管理系统的性能有效提升,数据存储时间、检索时间都得到了有效提高,很大程度的提升了现代电子商务企业的内部资源整理与二次分配。
3.5物流信息进度控制技术的应用
物流信息技术管理系统中的进度控制是有效提高电子商务平台中物流管理效率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电子商务物流资源有效分配的直接途径。在现代物流信息技术之上建立起来的物流信息进度控制包括了三大流程:首先,是每个物流订单的请求以及进度管理计划。其次,是进度控制方面,进度控制又包括了进度变更控制、绩效测量、管理软件分析三个小环节。最后,物流进度更新、纠正错误、总结经验方面。在进度管理的各大方面中以物流信息技术作为支撑,从而对物流整体系统进行有效的进度控制。针对进度控制方面,物流项目需要依据工期计划、项目计划的实施报告、项目变更的请求以及项目进度的管理措施安排为原则,对进度控制的方法、项目进度的变更管理办法和实施情况的度量方法、追加计划法、项目管理软件、偏差等方面的分析,进而将主要工作进行划分,确定每一步骤的时间、时序,根据每一步骤进行系统特征的优化。整个电子商务物流过程中的物流订单、请求与进度管理计划是物流工作的开始,在进度控制中包括了进度变更控制,也就是物资运行的时间、方位、运送过程的控制。绩效测量是指该批货物的效能,产生价值的可能性,通过物流信息软件的综合分析,最后由物流信息技术系统进行物流进度的更新、错误的纠正,并且总结经验。通过这种对物流进度的整体控制,电子商务企业在物流管理系统中能够改变进度计划,并且在各个环节衔接方面,也能够避免其他环节的延误对整个运输过程的进度和质量的影响。
4结论
综上所述,在科技时代到来的背景下,现代电子商务企业的发展更加注重对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这使得计算机技术与电子商务企业的竞争能力与综合管理水平有着直接的关系。本文以上通过分析计算机技术在电子商务中的合理运用,能够提高电子商务的运作效率和现代化管理力度,帮助电子商务企业更好的进行网络经营、管理与发展。本文针对计算机信息技术在现代电子商务中的具体应用进行研究,通过对计算机技术以及电子商务管理系统进行分析,其目的是为了促使电子商务的管理系统进行改进与创新,争取在国际市场上提高核心竞争能力。
作者:袁培良 焦乐 单位: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高艳.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与研究[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5,4:136,139.
[2]单继周.基于计算机网络营销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探析[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3,3:112-113.
0引言
信息技术(InformationTechnology,缩写IT),是主要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它主要是应用计算机科学和通信技术来设计、开发、安装和实施信息系统及应用软件。它也常被称为信息和通信技术(InformationandCommunicationsTechnology,ICT)。主要包括传感技术、计算机与智能技术、通信技术和控制技术。信息技术从电子商务产生伊始就起着关键作用。在20世纪70年代末产生了电子商务的前身即EDI电子数据交换,有业务往来的公司机构通过计算机网络系统,以电子方式传递标准化与固定格式的商业交易资料。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因特网出现之后,电子商务活动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其所需的网络平台,电子数据交换,安全技术等关键技术也进一步更新。信息技术作为电子商务的重要支撑,在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由于信息技术正以几何速度进行更新变化,电子商务信息技术课程伴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也在进行适当的调整。各个职业院校根据自己的培养目标适当的调整课程难度。本文对信息技术课程在电子商务专业中的优化进行了初探,对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我校电子商务专业教师经常开展各项活动,为信息技术课程优化打下充分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1深入企业,调研探讨
我们熟知的淘宝网是由阿里巴巴集团在2003年5月创立。参照这个时间点,上海商派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02年,是中国专业的电子商务系统及服务提供商,具有十多年的电子商务服务经验,是电子商务领域知名标杆型企业。从2011年暑假期间,我校多次派多位计算机老师来到商派学习。商派与我们分享了最新电商模式“全网全程”的概念、最新电商模式企业运作流程、最新企业电商运作的技术平台解决方案、商品E化及实操及站内商品管理等。商派还与我们进行校企合作的经验分享,参观企业的各个部门,带我们实地考察他校企合作的学校,就实训基地、合作的方方面面交流探讨,收获颇丰。由于我们地处无锡,离上海较远,它的业务规模还没有扩大到无锡,所以我们只能借鉴他们的思想,学习他们的先进经验。另外泛亚网络,全称为江苏泛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主要致力于软件开发、互联网信息服务及软件外包服务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成立于2003年6月,总部位于无锡,是我校电子商务专业教师下企业锻炼学习和学生就业实习的合作单位。教师在下企业的过程中,密切关注企业的发展运作,为企业的员工进行岗前培训,了解实习生的实习动态,及时和企业联系沟通。学生通过实习锻炼,扩大了自身的视野,加深了对电子商务相关领域的了解。
2调整课程建设,校企合作
教师通过下企业,及时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为今后学校对电子商务专业的人才培养确立了良好的目标和方向。电子商务课程是一门新兴的交叉性课程,它融合了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涉及到了金融学、管理学、市场营销学等多门学科。由于高职人才培养层次低,主要偏重基础应用型人才,相应信息技术课程实用性强,用处多,符合高职“必须、够用”的课程设置理念。因此在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上,主要包括一些常用办公软件、图形图像软件、动画软件等的灵活运用以及一些专业软件的熟练操作应用。我们将优化部分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
2.1商品E化
商品E化,就是将商品信息以图文、多媒体等形式进行描述,以便商品的具体信息能在电子商务运作过程中准备、清晰、详尽地表达传递。在商品E化的课程中,包括《商品知识》、《商品拍摄》课程。还包括信息技术课程,如《图像处理》课程,共分两学期进行,《动画制作》课程,一学期进行。是非常有用、实践性较强的信息技术课。其中有一学期是两门课程同时进行。在课程教学方法上,我们一改过去各门课程各自为政,理论课程纸上谈兵,技能课程单一操作的格局,加强对学生综合性思维的培养,在教给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点的同时,利用各工具软件的特点,再结合之前学过的《商品知识》、《网络文案设计》、《市场营销》等课程知识,有针对性地为同一商品进行主图、辅图、网店海报、促销活动、商品详情、售后服务等网页图片的编辑。包括创意、图形图像、文字与编排、网页版式、配色效果等,动静结合,让商品的特点充分体现,引起消费者的购买欲望。理论与技术并重,学生很有兴趣,逐步达到灵活运用软件的教学目标。在课程教学内容上,我校与江苏广泽电工有限公司校企合作,将“工作室+项目”引入课堂实践设计,类别化、批量化商品E化过程,将商品图片的后期处理、设计编辑等信息技术工作融合在一起,将成果直接用于公司商品上架,最大程度的靠近商家与企业的实际工作流程,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2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的应用
对于软件的学习和掌握,是动手实践操作计算机的内容,与信息技术息息相关。为注重高职教育的实际应用性,我们在课程结构构建上把握了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原则、注重课程内容和就业需要紧密结合的原则、基本符合本地经济发展需要等若干原则。在课程教学内容上,我们将商派的电子商务软件ShopEx4.8.5(授权免费独立网店系统)和Ecstore(基于新一代的“电子商务解决方案驱动引擎”ECOS开发的企业级开源网上商店系统)融入我们的电子商务专业技能课程《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应用》。学生通过对这类专业软件的实践操作,通过完成相应的项目或任务,理解相关知识点,能够熟练进行对网店系统的相关操作,掌握电子商务交易的操作过程。学生通过学习,一目了然看到自己网店的前台效果,直观形象,进行网店后台的编辑,网店装修,商店配置,商品管理,会员管理,订单管理,营销推广等,很有成就感。再通过交易、售前售后等环节增强了自身电子商务的职业素养。
3齐心协力,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
课程群教师团队齐心协力,共同围绕学生的培养目标来进行课程教学的规划设计和组织实施从而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学校为专业教师提供了相互交流与探讨的平台,有利于教师团队共同进步与发展。
3.1“青蓝工程”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学校每学年都有“青蓝工程”,师徒结对。年轻教师在在老教师的指导下在课堂调控、教态等方面短时间内得到规范。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新老教师经常进行观念的碰撞、实践的切磋,师徒共同进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真正实现以老带新,以新促老,相互探讨,相互切磋的教师共同成长局面。
3.2教师之间真正实现资源共享电子商务教研室挑选一至两门信息技术课程进行资源库建设,教师们集体商讨,优化设计制作教案、PPT课件、微课、练习题、操作视频等教学资源,以便大家共享资源。另外,教研室老师开展优质课开课活动,大家一同听课、评课,分享经验,提出建议。每周的教研活动上,教师共同为学生的培养出谋划策,对信息技术课程教学问题进行深入研究,解决课程教学所面临的突出问题,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水平。与此同时,又进一步增强了教师的科研创新意识,推动教师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从而在教师的教学与科研之间建立了一种有效的链接。
3.3为师生建立网上互动平台学校建立网络学习空间课程,教师在网上进行作业的布置和课程的教学,学生课后进行学习巩固消化。有利于促进师生互动交流,拓展课程教学的空间,促进教学相长。课程优化是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信息技术课程优化让专业教师集中起来围绕共同的目标和任务构建成团队,有利于整合各种资源,实现课程资源的优化配置,避免课程之间的重复建设,提高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率。通过优化信息技术课程,有利于学生达成较好的信息技术能力,有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在竞争日益激烈的职教市场站稳脚跟,进一步促进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为经济发展输送大量合格的应用性技术人才,解决目前面临的就业压力。
4结语
科技日新月异,电子商务技术飞速发展,国家及电子商务企业对信息技术型人才的需求量巨大,但同时技能要求也在不断更新换代。希望通过对信息技术课程的不断优化,学生能够在实践中进一步增强专业技能,更加符合国家及电子商务企业对现代新型技术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信息技术_百度百科[DB/OL].
按信息类专业建设标准指导电子商务专业建设,侧重计算机信息技术培养,忽略了商务技能的培养,导致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具备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不如软件、网络专业学生,商务技能不如商贸专业学生;要么拘泥于传统经贸类专业建设模式,突出传统商务技能培养,虚化弱化信息技术能力培养,导致商贸专业学生不能适应信息化条件下商贸职业岗位变迁和岗位技能需求变化。为化解上述两类专业学生技能的对立矛盾,适应电子商务行业岗位技能需求变化,构建融合了信息技术和商务技术的电子商务专业群,培养大批适应市场需求的复合型电子商务专业人才是高职院校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趋势的必然选择。
1.2电子商务专业和商贸类专业岗位任务的统一性保障了电子商务专业群建设的可行性
专业群绝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将专业目录、课程设置相近的各个专业进行简单集合,各专业能否归集为一个专业群,主要依据是各专业是否具有共同的基本技术能力要求,在同一个实训体系中完成其基本的实践性教学,专业群应该是一个有机地、系统地包含了教学资源、师资配备、实训体系在内的系统。电子商务专业群是集合了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商贸知识与技能的复合型专业群。现代商务与信息技术共同构成了电子商务的内涵,商务是核心,技术是手段,二者缺一不可。加强电子商务专业群建设,确立以电子商务专业为核心专业、商贸专业为支撑专业的电子商务专业群建设有利于高职院校形成专业群体优势,培养复合型电子商务人才,适应行业企业对商务人才的新要求。
2高职电子商务专业群的架构设计
以培养信息技术和商务技术融通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构建一个以电子商务专业为核心引领、商贸专业为支撑、学科交叉、互利互助的电子商务专业群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是可行的,也是现实的。电子商务专业群由狭义电子商务专业群组成的核心群与广义电子商务专业组成的群构成。由专业群向核心专业群提供商务技术支撑,使核心专业群建设回归商务的核心本质,由核心专业群向专业群提供信息技术扶持,使专业群能够适应传统商务的信息化改造趋势。核心专业群主要服务于电子商务平台建设与网络营销推广等商业模式创新活动,为企业提供系统的电子商务解决方案,如网站策划和运营、网络营销推广、网上贸易平台应用、网络营销等。专业群主要服务于企业传统的商务活动,如贸易谈判、贸易支付、市场营销、物流等业务,通过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信息技术强化训练,使学生适应传统商贸岗位的信息化工作趋势和要求。
3高职电子商务专业群建设的核心内容
3.1基于交叉性学习领域建设专业群核心课程
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的一般方法是通过岗位群工作任务分析,依据教育教学规律对工作领域进行序化和类化,转换为相应的学习领域。由于电子商务专业群面向的目标岗位群对人才的知识、素质和技能要求带有相当多的共性,因此电子商务专业群各专业必然存在交叉的学习领域。交叉性学习领域反映的是行业对专业群内各专业人才培养的同质化要求,是对学生通用能力和核心专业能力培养起关键作用的专业群核心课程。依据交叉性学习领域,核心专业群群内可以开发商务网站设计与管理、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应用、网络广告策划与制作等核心专业课程;核心专业群和专业群群间可以开发沟通技巧、电子商务基础等核心基础课程和市场营销策划、网络营销、物流管理等核心专业课程。专业群核心基础课程在专业群课程体系中具有同质化、基础性的特点,是培养专业群学生通识能力和核心职业素养的关键课程;专业群核心专业课程在专业群课程体系中具有学科交叉、技能复合的特点,是课程建设的重点,应充分挖掘专业群内具有复合性特色的教学资源,积极引入行业企业实践教学资源,将这些课程按精品课程的要求建设成各专业共享的优质教学资源,以点带面,提高专业群课程建设的整体质量水平。
3.2依据差异化岗位需求建设专业群方向课程
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社会分工不断细化,劳动力市场竞争加剧了职业岗位的迁移,电子商务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应合理考虑岗位细分和岗位迁移对人才培养提出的差异性技能要求以及学生职业发展的偏好要求,在核心课程共享共建的基础上,依托企业资源,深化校企合作,嵌入“订单培养课程”,满足订单企业对人才培养的文化、技能和素质要求。同时电子商务专业群可依据行业岗位群技能标准,引入岗位链资格认证培训课程,以限选课或选修课形式引导学生选择其中一至两个考证课程模块学习,取得不同专业方向的岗位资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
3.3通过项目组形式培养复合型教师队伍
培养一支精通信息技术和商务技术的复合型教师队伍是实现复合型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条件。引进企业专家担任实践课程教学虽然可以弥补高职院校复合型专业教师缺乏的燃眉之急,但不能使高职院校获得复合型专业教师培养的造血机能。采取各种激励措施,输送专业教师以项目参与的形式到企业去挂职锻炼,或安排信息技能突出的教师与商务技术突出的教师互补组合成项目教学组,承担基于企业真实项目或仿真项目开发的实践性课程教学任务。
3.4按完整工作过程建设专业群共享实训资源体系
构成专业群的要素是专业群中的各专业或专业方向面向的是企业中的同类岗位链,从而使专业群各专业在同一个实训体系中能够完成基本的实践性教学。电子商务专业群建设就是要用相对较少的投入,将专业群内的相关相近专业建成一个较完整、较先进、较稳定的实训体系,以满足群内各专业实践教学需求。电子商务专业群培养的是以信息技术为手段的各类商务人才,各专业培养目标的相近性和交叉性使得各专业共享实训资源成为可能。构建共享型实训室体系的方法是将原来分属各个专业的不同功能的实训室按典型商务工作过程链接成一个整体实训室体系,使教学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与共享,实现节约办学资源,提高办学效益的目的。
1.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现状
根据对毕业生的调查,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就业率普遍偏低,毕业生就业呈现“供过于求”的现象,很多大学生很茫然,学了几年不知干什么,随着更多的毕业生陆续走出校门,这个矛盾越来越突出。然而与此现象相反,大量企业找不到合适的电子商务人才,很难找到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独立推动电子商务的人才。很多著名的电子商务企业与高校合作共同研究电子商务教育,研究电子商务人才培养问题,这些现状说明,人才需求与人才培养存在着错位。因此,如何实现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要的成功对接,是高职院校电子商务教育的重要课题。
2.人才培养目标分析
(1)创新能力是电子商务人才的灵魂。电子商务的历史就是不断尝试失败、转型、成功的历史,我们可以了解百度、雅虎,搜狐、新浪、阿里巴巴等网络企业的发展史,不难发现,没有一家成功的互联网企业是按照当初的商业计划书做的。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培养的学生应该具备较强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创业意识。以理论为基础,锻炼实践能力,把学生充分溶入社会实践中去,在实践中学会思考,学会创新,只有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2)商务活动能力是电子商务人才的核心和本质。电子商务专业究竟是管理专业还是计算机专业,一直不是很明确。当前,高职教育培养的应是企事业单位的业务层和管理层,需要的具有宽视野、复合型的商务人士。所以应传授学生三方面的商务知识:传统商务知识、现代创新商务知识、从传统商务向现代商务转型的知识。因此培养学生的商务活动能力是高职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核心和本质。
(3)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电子商务人才从事商业活动的基础和手段。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商务技术运用的成份越来越高,网站建设和运营技术服务体系日渐完善,电子商务平台快速崛起,在电子商务教育中商务技术应用教育越来越显示了其重要性。电子商务的本质是商务,手段是电子信息技术。熟练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是从事电子商务活动的基础。因此,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电子商务人才从事商业活动的基础和手段。
(4)实践能力是高职电子商务人才的特色。电子商务教育形式层次很多,高职电子商务人才的特色应该是动手能力、应用能力、实践能力。所以在教育过程中,要着重加强实验、实训、实习环节的安排,要将电子商务教学与企业的电子商务实践紧密结合,要探索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密切交流合作的机制,给教师和学生提供实践(实习)的机会。这样,才能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才能培养出具备很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电子商务人才。
二、高职电子商务专业课程设置研究
基于以上对学生所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分析及知识结构和素质能力的具体创析,将课程体系按“大专业、小方向”区分具体的培养方向,并以此重新构建专业课程体系,从而培养能快速适应企业需要的电子商务人才(见表1)。
国际范围内电子商务标准有以下发展动态:
1.成立机构:电子商务业务工作组(BT-EC)为了迎接电子商务给全球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使之在全球范围内更有序地发展,1997年6月,ISO/IECJTC1成立了电子商务业务工作组(BT-EC).BT-EC确定了电子商务急需建立标准的三个领域:
(1)用户接口,主要包括:用户界面、图像、对话设计原则等;
(2)基本功能,主要包括:交易协议、支付方式、安全机制、签名与鉴别、记录的核查与保留等;
(3)数据及客体(包括组织机构、商品等)的定义与编码,包括现有的信息技术标准、定义报文语义的技术、EDI本地化、注册机构、电子商务中所需的值域等。目前BT-EC仅对其中的几项内容进行了阐述,其目的是通过解决关键问题,从而就解决方法加以推广,以扫清实现全球电子商务道路的障碍。
2.签署文件:电子商务标准化理解备忘录ISO、IEC和UN/ECE(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共同致力于电子商务的标准化工作。曾签署了理解备忘录,就EDI、开放式EDI及有关贸易单证标准领域进行合作。1998年11月三者又签署了一个电子商务领域有关标准化的理解备忘录。该备忘录包括总体部分、三个附录及上述的注册表,扩充了以前的合作框架,扩展了各部门之间的电子商务,增加了国际用户团的参与,以确保证它们的标准化要求得到满足。作为国际用户团的参加者有CALS(连接采办和受命期保障,世界性的非政府组织,制定国际工业组织之间电子商务的标准要求)及NATOCALS组织(NATO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缩写)。国际用户团参与者必须满足理解备忘录中关于国际用户团注册规定的具体内容,而且它们的参与必须在标准化组织之间相互达成协定的基础上。理解备忘录提供了21世纪电子商务发展的有效基础,是国际合作的极好范例。
随着电子商务在网上兴起,对电子商务的规范提出了迫切的要求。RosettaNet于1999年7月8日推出草案《RosettaNetImplementationFramework(RNIF)Specification》,该标准为因特网上的商务活动的进﹁步发展提供了保障。该标准草案的起草和制订汇集200多家知名的电子商务公司和研究机构,宗旨在于促进全球电子商务的广泛实施,支持和强化因特网商务活动的自我调整。目前,编纂小组正在邀请公众对该草案加以评价,以便对草案内容作出修订,并将于1999年底前第一个正式版本的因特网商务标准。日前公布的草案内容主要包括:网络商家信息和网上导购信息中心的设立;商品的交付方式、价格及其费用说明;产品的保质期声明和技术支持服务信息;网上购物过程中的商品查找能力;消费者个人资料的保密性和安全性;网络购物的支付方式;网络订购的确认;装运、交付和订单的完成;订购的取消及其退款的说明;向消费者提供的支持服务等。该标准的制定使消费者能够很容易地对网络商家予以鉴别和挑选,并在网上购物中体验到更高的满意程度;而商家可以此标准作为建站和开展网络销售的准则,通过改善用户服务、加速技术革新、降低运营成本,吸引并留住更多的购物者;信息技术产品及相关服务公司,也可利用该标准作为向导和目标,开发更符合商家需要的软硬件产品和服务,从用户和市场的扩大中谋求发展。
近年来,我国信息技术标准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信息技术标准制订的数量有较大幅度增长的同时,标准的内容及相关研究水平也不断提高。截止1999年10月,我国已颁布信息技术标准500多项。这些标准的制定为产品的开发、设计制造、质量检验等提供了重要的技术依据,也为电子商务的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作为信息技术在商业领域的重要发展,电子商务在我国开始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1997年至1999年间,电子商务已在我国成为一个热门话题。有关电子商务的研究、探讨和试验方兴未艾,其中包括了电子商务标准的研究与制定工作。我国电子商务标准的发展大致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政府积极参与主导由于我国的体制因素,标准工作始终是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无论是国家标准还是行业标准,都是由政府职能部门主持研究制订、推广实施以及监督执行的。政府主导型工作模式一方面确保了标准在内容及适用范围方面的权威性;另一方面也为标准在各相关行业的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即充分满足了标准的内容权威性、实施统一性两大基本特性要求。电子商务相关标准的研制工作同样如此。虽然目前我国子商务标准工作还处在跟踪研究阶段,尚未进入实质性的制订和实施阶段,但仍然贯穿着政府主导的研究模式。各项研究工作都是在政府各有关部门的直接领导、协调下有条不紊进行着,从而避免了由于各研究机构各自为政的研究局面所带来的资源浪费、成果重复、派别冲突等不良现象的出现。如在北京、上海等地开展的信息标准研究工作,都是由各地的技术监督部门甚至当地政府直接出面主持。北京市技术监
督局根据《首都信息化1998-2010年发展规划(纲要)》,组织了专家专门就北京信息化标准化工作和信息标准化体系等做专门研究,以规范信息标准化的各项工作?quot;上海市国民经济与社会信息化领导小组全面规划上海信息化工作,其中还专门就电子商务相关标准研究课题立项研究。
2.充分重视研究工作我国对电子商务的研究紧随国际发展潮流,相关标准工作的跟踪研究也十分及时。特别是在政府有关部门组织下,电子商务相关标准的研究取得了相当的成绩。1999年5月,由北京市技术监督局主终倏?quot;99北京电子商务标准化国际研讨会是我国第一次以电子商务标准为主题的国际性学术研讨会,体现了我国在电子商务标准研究领域与国际同步发展的水平。上海市电子商务相关标准研究课题,集中了来自政府、技监、银行、民航、运输、IT企业、ISP及大专院校等各方面数十位专家、学者对电子商务标准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形成了电子商务标准框架体系等研究成果。1999年4月上海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专门设立了电子商务分专业委员会,从而形成了一支专门从事电子商务标准研究的专家队伍。
3.制标工作相对薄弱电子商务是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起来的,因
此电子商务发展的程度直接取决于相应的信息技术发展水平,特别是标准的制定直接与技术发展水平相联系。由于我信息技术发展,特别是相关基础研究及产品开发相对信息技术发达国家尚有一定差距,因此电子商务相关标准的制定工作相对薄弱。目前除了一些EDI标准及部分相关网络标准是从国际相应标准等同或等效转换而来外,由我国自主制定的、直接与电子商务相关的标准几乎为零。
4.企业参与性不强与信息技术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企业参与电子商务标准的制定工作存在显著差距。目前国际上广为采用的电子商务标准(包括已正式成为标准和尚处在试行中的草案等)中,有许多都是由一些信息技术公司首先制订,并通过市场的开拓而由企业的标准一跃成为事实上的通用标准。而我国的信息技术及信息产品制造企业基本上没有这方面的尝试。这种现象的形成,一方面在于我国长期形成的标准的制订工作属于政府职能行为,企业仅处于接受地位;另一方面反映出我国在信息技术水平相对落后的现状。
电子商务标准发展趋势
纵观电子商务标准的发展,呈现以下发展趋势:
1.标准面向市场化。以前电子商务标准的研制主要是由于新技术或是新产品的研究开始所推动,标准的需求来源于技术和产品的发展。随着全球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社会各方对电子商务标准的需求剧增,形成了以市场驱动为主要动力的发展模式,标准逐步从技术驱动向市场驱动方向发展。
2.标准制定集中化。电子商务标准的有关机构由分散走向合作。如ISO、IEC、ITU、IETF、DMC等一方面积极听取工业、政府、用户等各方面对电子商务标准的需求,另一方面在建立全球信息化过程中,积极加强彼此之间相应的联系,避免工作交叉与无序竞争。Visa与MasterCard曾分别制定过智能卡交易规范,但都收效甚微,难以推广。在此情况下,1996年2月1日MasterCard与Visa两大国际信用卡组织与技术合作伙伴GTE、Netscape、IBM、TerisaSystems、Verisign、Microsoft、SAIC等一批跨国公司共同开发了安全电子交易规范(SET),以便尽早实现全球电子商务。
中图分类号:F72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5230(2001)03-0035-03
一、电子商务将逐渐取代传统商务活动模式而成为21世纪经济活动的核心
20世纪90年代以来,计算机网络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网络化和全球化成为不可抗拒的世界潮流。计算机网络技术一直在寻找除文字处理和信息传递领域外的更大、更直接的利润空间,商务领域自然成为其首选的对象,而迅速膨胀的计算机网络用户也使得具有远见的商家颇感兴趣。从单纯的网上信息、传递信息到在网上建立商务信息中心,从借助于传统贸易手段的不成熟的电子商务交易到能够在网上完成供、产、销全部业务流程的电子商务虚拟市场,从封闭的银行电子金融系统到开放式的网络电子银行,电子商务如火如荼。电子商务是一个发展潜力巨大的市场,具有诱人的发展前景。1997年底,全球因特网上网用户已达1亿户,年增长率为60%,全球电子商务交易额为70亿美元,预计到2000年为2000亿美元以上。IBM公司认为,电子商务是指采用数字化电子方式进行商务数据交换和开展商务业务活动。它是在因特网的广泛联系与传统信息技术系统的丰富资源相互结合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一种相互关联的动态商务活动,在因特网上展开。电子商务系统是指商务活动的各方,包括商店、消费者、银行或金融机构、信息公司和政府部门等,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全面实现在线交易电子化的过程。电子商务系统的关键在于完全实现在线支付功能,所以,为了顺利完成整个?灰坠?需要建立电子商务服务系统、通用的电子交易支付方法和机制,还要确实保证参加各方和所有合作伙伴都能够安全可靠地进行全部商业活动。电子商务利用一种前所未有的网络方式将顾客、销售商、供货商和雇员联系在一起,将有价值的信息迅速传递给需要的人们。由于电子商务是在因特网等网络上进行的,因此,网络是电子商务最基本的构架。电子商务强调要使系统的硬件和软件、参加交易的买方和卖方、银行或金融机构、厂商、企业和所有合作伙伴,都要在Intranet、Extranet、Internet中密切结合起来,共同从事在收稿日期:2000-11-22作者简介:徐伟(1963—),男,湖北武汉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信息学院副教授。网络计算机环境下的商业电子化应用。Intranet是整个交易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才能顺利扩展到Extranet,最后,扩展到Internet,完成真正意义上的电子商务。
1991年美国政府宣布因特网向社会公众开放,允许在网上开发商业应用系统。1993年万维网(www,worldwideweb)在因特网上出现,这是一种具有处理数据图文声像超文本对象能力的网络技术,使因特网具备了支持多媒体应用的功能。1995年因特网上的商业业务信息量首次超过了科教业务信息量,这既是因特网此后产生爆炸性发展的标志,也是电子商务从此大规模起步发展的标志。在发达国家,电子商务的发展非常迅速,通过Internet进行交易已成为潮流。基于电子商务而推出的商品交易系统方案、金融电子化方案和信息安全方案等,已形成了多种新的产业,给信息技术带来许多新的机会,并逐渐成为国际信息技术市场竞争的焦点。目前,信息技术革命和信息化建设正在使资本经济转变为信息经济,并将迅速改变传统的经贸交易方式和整个经济的面貌,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电子商务就是借助网络化、数字化技术而开展的一种全新的经济活动。它通过全球互联的网络,加快信息的传递和交流,极大地降低了经济与社会活动的成本,提高了社会运作效率和企业经济效益。电子商务一经出现,就显现出巨大的生命力,不仅在全球呈现竞相发展的态势,而且对世界经济格局和贸易体制的变化产生了深刻影响,有力地促进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电子商务将逐渐取代传统的商业模式而成为21世纪经济活动的核心,对此,全球已形成共识,各国政府都把其作为经济发展战略目标而分别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引导和规范。中国的电子商务发展水平仍处于初级阶段,但发展势头却不亚于发达国家,而如何保证其健康、有序发展则成为国家和各级政府所面临的严峻问题。
二、企业信息化是实施电子商务的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信息产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通信基础设施和电子产品制造业有了长足进步,计算机网络规模迅速扩大,信息服务业务成倍增长,为发展网络经济、开展电子商务打下了良好基础。但从总体上看,我国的电子商务还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认识不足、基础工作薄弱、法制和标准规范建设相对滞后等问题。要切实加强政府的宏观规划与指导,同时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的先进技术和经验,以促进我国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要促进电子商务的应用和普及,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建设信息基础设施的问题。要想真正实现网上交易,要求网络有非常快的响应速度和带宽,这必须在硬件、软件上提供对高速网络的支持。而我国由于经济实力和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原因,网络的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够先进,已建成的网络离电子商务的要求还有距离。另一方面,上网用户少,网络利用率低,致使网络资源大量闲置浪费,投资回报率低,也严重阻碍了网络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如何加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提高投资效益,改变网络通信方面的落后面貌,是促进电子商务应用普及的重要问题。宏观上,就整个社会来说,是要建设一个能够支撑电子商务的市场环境;微观上,具体到每个企业,就是要实现企业自身的信息化,才有能力进入电子商务的市场环境。
企业信息化是实施电子商务的基础。在信息经济环境中,企业围绕着信息组织生产。企业首先要有获得信息的技术手段,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企业可以清楚地知道现实的市场需求,在什么地方,需要什么产品,需要多少。企业信息化不是在现行的业务流程中增设一套并行的信息流程,而是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适应市场竞争的外部环境,对企业业务流程进行重组和优化,并用现代信息技术支撑运作。电子商务的实质并不只是通过网络购买东西,而是利用Internet技术,彻底改变传统的商业运作模式。电子商务将会帮助企业极大地降低成本,节约开支,提高运作效率,更好地服务于客户。对企业来说,电子商务是一种业务转型。变换企业业务运作模式,是企业在电子世界中获得成功的关键。真正的电子商务使企业得以从事在物理环境中所不能从事的业务。例如,使Internet成为一种重要的业务传送载体;生成新的业务,产生新的收入;使企业进行相互连锁交易;自适应导航,使用户通过网上搜索交换信息;使用智能;运用注册业务或媒介组织买方和卖方;使业务交往个性化,具有动态特征,受用户欢迎,更具效益。电子商务对企业的影响还在于,随着企业运用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内部的运行管理机制必然发生变化。电子商务对企业的作用不仅仅会改变交易手段和?骋追绞?而且,由于这些变化,尤其是供应链的缩短、市场重心的转移,以及各方面管理成本的大幅度降低,必然导致企业流程的变化,因此,电子商务成为企业流程重组的一种根本的推动力。
三、企业流程重组(BusinessProcessReengineering,简称BPR)
企业流程(过程)是指为完成企业目标或任务而进行的一系列逻辑相关的业务活动。在手工管理方式下,企业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成型的流程和管理方法。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可能改变原有的信息采集、描述、组织、存储、检索、分析和使用方式,甚至使信息的质量、获取途径和传递手段等都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人们发现,在传统的劳动分工原则下,企业流程被分割为一段段分裂的环节,每一环节关心的焦点仅仅是单个任务和工作,而不是整个系统的全局最优;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仅仅用计算机系统去模拟原手工管理系统,并不能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重要的是重组企业流程,按现代化信息处理的特点,对现有的企业流程进行重新设计,这是提高企业运行效率的重要途径。所谓企业流程重组,是指对企业经营流程进行根本性的再思考和彻底的重新设计,以求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绩效标准上取得重大改善。BPR关心的是事物“应该是什么样子”,而不计较“现在是什么样子”。因此,首先提出的问题不是“如何把现在的事情做得更好”,而是“为什么要做我们所做的事情”、“为什么要用现在的方法做事情”。这些根本性的问题,促使人们对管理企业的方法所基于的习惯和假设进行观察和思考。重新设计意味着追根溯源,从根本上重新设计经营过程,而不是表面的改变或修修补补。其做法是完全摈弃所有的陈规陋习,抛弃旧的结构与过程,创造新的工作方法。流程是实施企业BPR的重心。现行企业组织是建立在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基础上的,完整的系列活动被组织机构所分割和掩盖。人们往往熟悉部门、科室和班组,但不熟悉过程。组织机构分工明确,界限清楚,可以明明白白地画在组织机构图上。而流程却不是这样,流程往往不是显而易见的。BPR的对象是流程而不是组织,但它的实施将导致组织机构的变化。实际上,只要对流程实行重组,那么完成工作所真正需要的组织结构形式将变得越来越清楚。企业内部原有的组织设置、部门分工将会改变。
中图分类号:F72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5230(2001)03-0035-03
一、电子商务将逐渐取代传统商务活动模式而成为21世纪经济活动的核心
20世纪90年代以来,计算机网络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网络化和全球化成为不可抗拒的世界潮流。计算机网络技术一直在寻找除文字处理和信息传递领域外的更大、更直接的利润空间,商务领域自然成为其首选的对象,而迅速膨胀的计算机网络用户也使得具有远见的商家颇感兴趣。从单纯的网上信息、传递信息到在网上建立商务信息中心,从借助于传统贸易手段的不成熟的电子商务交易到能够在网上完成供、产、销全部业务流程的电子商务虚拟市场,从封闭的银行电子金融系统到开放式的网络电子银行,电子商务如火如荼。电子商务是一个发展潜力巨大的市场,具有诱人的发展前景。1997年底,全球因特网上网用户已达1亿户,年增长率为60%,全球电子商务交易额为70亿美元,预计到2000年为2000亿美元以上。IBM公司认为,电子商务是指采用数字化电子方式进行商务数据交换和开展商务业务活动。它是在因特网的广泛联系与传统信息技术系统的丰富资源相互结合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一种相互关联的动态商务活动,在因特网上展开。电子商务系统是指商务活动的各方,包括商店、消费者、银行或金融机构、信息公司和政府部门等,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全面实现在线交易电子化的过程。电子商务系统的关键在于完全实现在线支付功能,所以,为了顺利完成整个交易过程,需要建立电子商务服务系统、通用的电子交易支付方法和机制,还要确实保证参加各方和所有合作伙伴都能够安全可靠地进行全部商业活动。电子商务利用一种前所未有的网络方式将顾客、销售商、供货商和雇员联系在一起,将有价值的信息迅速传递给需要的人们。由于电子商务是在因特网等网络上进行的,因此,网络是电子商务最基本的构架。电子商务强调要使系统的硬件和软件、参加交易的买方和卖方、银行或金融机构、厂商、企业和所有合作伙伴,都要在Intranet、Extranet、Internet中密切结合起来,共同从事在收稿日期:2000-11-22作者简介:徐伟(1963—),男,湖北武汉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信息学院副教授。网络计算机环境下的商业电子化应用。Intranet是整个交易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才能顺利扩展到Extranet,最后,扩展到Internet,完成真正意义上的电子商务。
1991年美国政府宣布因特网向社会公众开放,允许在网上开发商业应用系统。1993年万维网在因特网上出现,这是一种具有处理数据图文声像超文本对象能力的网络技术,使因特网具备了支持多媒体应用的功能。1995年因特网上的商业业务信息量首次超过了科教业务信息量,这既是因特网此后产生爆炸性发展的标志,也是电子商务从此大规模起步发展的标志。在发达国家,电子商务的发展非常迅速,通过Internet进行交易已成为潮流。基于电子商务而推出的商品交易系统方案、金融电子化方案和信息安全方案等,已形成了多种新的产业,给信息技术带来许多新的机会,并逐渐成为国际信息技术市场竞争的焦点。目前,信息技术革命和信息化建设正在使资本经济转变为信息经济,并将迅速改变传统的经贸交易方式和整个经济的面貌,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电子商务就是借助网络化、数字化技术而开展的一种全新的经济活动。它通过全球互联的网络,加快信息的传递和交流,极大地降低了经济与社会活动的成本,提高了社会运作效率和企业经济效益。电子商务一经出现,就显现出巨大的生命力,不仅在全球呈现竞相发展的态势,而且对世界经济格局和贸易体制的变化产生了深刻影响,有力地促进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电子商务将逐渐取代传统的商业模式而成为21世纪经济活动的核心,对此,全球已形成共识,各国政府都把其作为经济发展战略目标而分别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引导和规范。中国的电子商务发展水平仍处于初级阶段,但发展势头却不亚于发达国家,而如何保证其健康、有序发展则成为国家和各级政府所面临的严峻问题。二、企业信息化是实施电子商务的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信息产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通信基础设施和电子产品制造业有了长足进步,计算机网络规模迅速扩大,信息服务业务成倍增长,为发展网络经济、开展电子商务打下了良好基础。但从总体上看,我国的电子商务还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认识不足、基础工作薄弱、法制和标准规范建设相对滞后等问题。要切实加强政府的宏观规划与指导,同时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的先进技术和经验,以促进我国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要促进电子商务的应用和普及,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建设信息基础设施的问题。要想真正实现网上交易,要求网络有非常快的响应速度和带宽,这必须在硬件、软件上提供对高速网络的支持。而我国由于经济实力和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原因,网络的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够先进,已建成的网络离电子商务的要求还有距离。另一方面,上网用户少,网络利用率低,致使网络资源大量闲置浪费,投资回报率低,也严重阻碍了网络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如何加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提高投资效益,改变网络通信方面的落后面貌,是促进电子商务应用普及的重要问题。宏观上,就整个社会来说,是要建设一个能够支撑电子商务的市场环境;微观上,具体到每个企业,就是要实现企业自身的信息化,才有能力进入电子商务的市场环境。
企业信息化是实施电子商务的基础。在信息经济环境中,企业围绕着信息组织生产。企业首先要有获得信息的技术手段,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企业可以清楚地知道现实的市场需求,在什么地方,需要什么产品,需要多少。企业信息化不是在现行的业务流程中增设一套并行的信息流程,而是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适应市场竞争的外部环境,对企业业务流程进行重组和优化,并用现代信息技术支撑运作。电子商务的实质并不只是通过网络购买东西,而是利用Internet技术,彻底改变传统的商业运作模式。电子商务将会帮助企业极大地降低成本,节约开支,提高运作效率,更好地服务于客户。对企业来说,电子商务是一种业务转型。变换企业业务运作模式,是企业在电子世界中获得成功的关键。真正的电子商务使企业得以从事在物理环境中所不能从事的业务。例如,使Internet成为一种重要的业务传送载体;生成新的业务,产生新的收入;使企业进行相互连锁交易;自适应导航,使用户通过网上搜索交换信息;使用智能;运用注册业务或媒介组织买方和卖方;使业务交往个性化,具有动态特征,受用户欢迎,更具效益。电子商务对企业的影响还在于,随着企业运用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内部的运行管理机制必然发生变化。电子商务对企业的作用不仅仅会改变交易手段和贸易方式,而且,由于这些变化,尤其是供应链的缩短、市场重心的转移,以及各方面管理成本的大幅度降低,必然导致企业流程的变化,因此,电子商务成为企业流程重组的一种根本的推动力。
三、企业流程重组(BusinessProcessReengineering,简称BPR)
中图分类号:F72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5230(2001)03-0035-03
一、电子商务将逐渐取代传统商务活动模式而成为21世纪经济活动的核心
20世纪90年代以来,计算机网络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网络化和全球化成为不可抗拒的世界潮流。计算机网络技术一直在寻找除文字处理和信息传递领域外的更大、更直接的利润空间,商务领域自然成为其首选的对象,而迅速膨胀的计算机网络用户也使得具有远见的商家颇感兴趣。从单纯的网上信息、传递信息到在网上建立商务信息中心,从借助于传统贸易手段的不成熟的电子商务交易到能够在网上完成供、产、销全部业务流程的电子商务虚拟市场,从封闭的银行电子金融系统到开放式的网络电子银行,电子商务如火如荼。电子商务是一个发展潜力巨大的市场,具有诱人的发展前景。1997年底,全球因特网上网用户已达1亿户,年增长率为60%,全球电子商务交易额为70亿美元,预计到2000年为2000亿美元以上。IBM公司认为,电子商务是指采用数字化电子方式进行商务数据交换和开展商务业务活动。它是在因特网的广泛联系与传统信息技术系统的丰富资源相互结合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一种相互关联的动态商务活动,在因特网上展开。电子商务系统是指商务活动的各方,包括商店、消费者、银行或金融机构、信息公司和政府部门等,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全面实现在线交易电子化的过程。电子商务系统的关键在于完全实现在线支付功能,所以,为了顺利完成整个交易过程,需要建立电子商务服务系统、通用的电子交易支付方法和机制,还要确实保证参加各方和所有合作伙伴都能够安全可靠地进行全部商业活动。电子商务利用一种前所未有的网络方式将顾客、销售商、供货商和雇员联系在一起,将有价值的信息迅速传递给需要的人们。由于电子商务是在因特网等网络上进行的,因此,网络是电子商务最基本的构架。电子商务强调要使系统的硬件和软件、参加交易的买方和卖方、银行或金融机构、厂商、企业和所有合作伙伴,都要在Intranet、Extranet、Internet中密切结合起来,共同从事在收稿日期:2000-11-22作者简介:徐伟(1963—),男,湖北武汉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信息学院副教授。网络计算机环境下的商业电子化应用。Intranet是整个交易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才能顺利扩展到Extranet,最后,扩展到Internet,完成真正意义上的电子商务。
1991年美国政府宣布因特网向社会公众开放,允许在网上开发商业应用系统。1993年万维网(www,worldwideweb)在因特网上出现,这是一种具有处理数据图文声像超文本对象能力的网络技术,使因特网具备了支持多媒体应用的功能。1995年因特网上的商业业务信息量首次超过了科教业务信息量,这既是因特网此后产生爆炸性发展的标志,也是电子商务从此大规模起步发展的标志。在发达国家,电子商务的发展非常迅速,通过Internet进行交易已成为潮流。基于电子商务而推出的商品交易系统方案、金融电子化方案和信息安全方案等,已形成了多种新的产业,给信息技术带来许多新的机会,并逐渐成为国际信息技术市场竞争的焦点。目前,信息技术革命和信息化建设正在使资本经济转变为信息经济,并将迅速改变传统的经贸交易方式和整个经济的面貌,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电子商务就是借助网络化、数字化技术而开展的一种全新的经济活动。它通过全球互联的网络,加快信息的传递和交流,极大地降低了经济与社会活动的成本,提高了社会运作效率和企业经济效益。电子商务一经出现,就显现出巨大的生命力,不仅在全球呈现竞相发展的态势,而且对世界经济格局和贸易体制的变化产生了深刻影响,有力地促进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电子商务将逐渐取代传统的商业模式而成为21世纪经济活动的核心,对此,全球已形成共识,各国政府都把其作为经济发展战略目标而分别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引导和规范。中国的电子商务发展水平仍处于初级阶段,但发展势头却不亚于发达国家,而如何保证其健康、有序发展则成为国家和各级政府所面临的严峻问题。
二、企业信息化是实施电子商务的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信息产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通信基础设施和电子产品制造业有了长足进步,计算机网络规模迅速扩大,信息服务业务成倍增长,为发展网络经济、开展电子商务打下了良好基础。但从总体上看,我国的电子商务还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认识不足、基础工作薄弱、法制和标准规范建设相对滞后等问题。要切实加强政府的宏观规划与指导,同时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的先进技术和经验,以促进我国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要促进电子商务的应用和普及,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建设信息基础设施的问题。要想真正实现网上交易,要求网络有非常快的响应速度和带宽,这必须在硬件、软件上提供对高速网络的支持。而我国由于经济实力和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原因,网络的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够先进,已建成的网络离电子商务的要求还有距离。另一方面,上网用户少,网络利用率低,致使网络资源大量闲置浪费,投资回报率低,也严重阻碍了网络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如何加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提高投资效益,改变网络通信方面的落后面貌,是促进电子商务应用普及的重要问题。宏观上,就整个社会来说,是要建设一个能够支撑电子商务的市场环境;微观上,具体到每个企业,就是要实现企业自身的信息化,才有能力进入电子商务的市场环境。
企业信息化是实施电子商务的基础。在信息经济环境中,企业围绕着信息组织生产。企业首先要有获得信息的技术手段,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企业可以清楚地知道现实的市场需求,在什么地方,需要什么产品,需要多少。企业信息化不是在现行的业务流程中增设一套并行的信息流程,而是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适应市场竞争的外部环境,对企业业务流程进行重组和优化,并用现代信息技术支撑运作。电子商务的实质并不只是通过网络购买东西,而是利用Internet技术,彻底改变传统的商业运作模式。电子商务将会帮助企业极大地降低成本,节约开支,提高运作效率,更好地服务于客户。对企业来说,电子商务是一种业务转型。变换企业业务运作模式,是企业在电子世界中获得成功的关键。真正的电子商务使企业得以从事在物理环境中所不能从事的业务。例如,使Internet成为一种重要的业务传送载体;生成新的业务,产生新的收入;使企业进行相互连锁交易;自适应导航,使用户通过网上搜索交换信息;使用智能;运用注册业务或媒介组织买方和卖方;使业务交往个性化,具有动态特征,受用户欢迎,更具效益。电子商务对企业的影响还在于,随着企业运用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内部的运行管理机制必然发生变化。电子商务对企业的作用不仅仅会改变交易手段和贸易方式,而且,由于这些变化,尤其是供应链的缩短、市场重心的转移,以及各方面管理成本的大幅度降低,必然导致企业流程的变化,因此,电子商务成为企业流程重组的一种根本的推动力。
三、企业流程重组(BusinessProcessReengineering,简称BPR)
企业流程(过程)是指为完成企业目标或任务而进行的一系列逻辑相关的业务活动。在手工管理方式下,企业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成型的流程和管理方法。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可能改变原有的信息采集、描述、组织、存储、检索、分析和使用方式,甚至使信息的质量、获取途径和传递手段等都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人们发现,在传统的劳动分工原则下,企业流程被分割为一段段分裂的环节,每一环节关心的焦点仅仅是单个任务和工作,而不是整个系统的全局最优;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仅仅用计算机系统去模拟原手工管理系统,并不能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重要的是重组企业流程,按现代化信息处理的特点,对现有的企业流程进行重新设计,这是提高企业运行效率的重要途径。所谓企业流程重组,是指对企业经营流程进行根本性的再思考和彻底的重新设计,以求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绩效标准上取得重大改善。BPR关心的是事物“应该是什么样子”,而不计较“现在是什么样子”。因此,首先提出的问题不是“如何把现在的事情做得更好”,而是“为什么要做我们所做的事情”、“为什么要用现在的方法做事情”。这些根本性的问题,促使人们对管理企业的方法所基于的习惯和假设进行观察和思考。重新设计意味着追根溯源,从根本上重新设计经营过程,而不是表面的改变或修修补补。其做法是完全摈弃所有的陈规陋习,抛弃旧的结构与过程,创造新的工作方法。流程是实施企业BPR的重心。现行企业组织是建立在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基础上的,完整的系列活动被组织机构所分割和掩盖。人们往往熟悉部门、科室和班组,但不熟悉过程。组织机构分工明确,界限清楚,可以明明白白地画在组织机构图上。而流程却不是这样,流程往往不是显而易见的。BPR的对象是流程而不是组织,但它的实施将导致组织机构的变化。实际上,只要对流程实行重组,那么完成工作所真正需要的组织结构形式将变得越来越清楚。企业内部原有的组织设置、部门分工将会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