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0 17:15:3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班级有趣的活动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来到学校,看到同学们的笑脸,大家手中提着水果.零食.饮料……走进教室,书桌上还放着花生.瓜子……到处张灯结彩。仿佛踏进了一个大生日宴堂。
庆祝元旦节目开始!
首先是主持人——小小为我们唱《丛林奇遇》之歌。他毫不逊色,唱起歌来气概非凡。时而还把手指向远方,瞪大双眼看着前方。好像在寻找什么东西似的。好似他本人真的融进树丛里,开始了他自己的新历程。我们也跟着节拍轻轻地拍起手来。第一支歌唱完,老师都夸他是个十足的小歌唱家。主持人向我们鞠了个躬。他的嘹亮歌声简直使我们无法言语,啧啧赞赏便融化成了一阵雷鸣般的掌声。顿时,主持人脸上飞起了两片红霞,用手饶饶后脑勺,羞涩地说道:“哎呀!哪里嘛!我又不是“天才”而是“地才”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看自苦寒来,事事都是需要努力的。”
接下来,是一小组为人们表演的魔术!我不安好心的想:哼!休想逃过俺的火眼金睛。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7-140-02
近年来,活动区活动日益受到幼教工作者的关注。当然,要开展好活动区活动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它需要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才能实现其教育功能。但在实践中,有的教师对活动区的指导出现了一些偏颇现象:一是教师放任自流,完全让幼儿自己玩;二是教师干预过多,从活动主题的确定、情节的安排,一直到活动过程,主要都由教师决定。这两种极端都没有发挥教师在活动中的指导作用,有失活动区的意义和价值。那么,如何指导活动区活动呢?我想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正确使用活动材料的指导
在材料的投放上,我们充分考虑幼儿的可操作性。皮亚杰研究的“知识的建构”理论提示我们,幼儿思维是以具体形象为主,他们采用直觉行动性思维方式,在通过对物体的反复操作中,才逐步理解物体之间的关系,因此,可以说没有操作就没有活动,也没有幼儿的发展。同时,让对幼儿的操作不仅可以动手操作,也可以动脑操作、动口语言操作等,从而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
活动材料既是幼儿活动的物质支柱,又是幼儿现实世界和想像世界之间的一座桥梁,也是幼儿获得各种技能的源泉。所以,在每一个活动区域,教师都必须根据教育目标、幼儿兴趣和认识发展规律,分层次地为幼儿提供了大量的成品、半成品及废旧材料。在活动区活动中,教师要指导幼儿正确使用这些材料。成品活动材料,如操作区的剪刀、餐厅的炊具等,应先教给幼儿正确的使用方法,然后再让幼儿自由选择,通过操作让他们去感知、体验、思考,发现问题,从而获得一些基本知识、技能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优化心理环境的指导
良好的心理环境对人的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只有为幼儿提供一个能感到宽松、愉快的活动环境,才能激发幼儿的内在兴趣,增强自信心、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因此,教师在组织活动区活动时要面向全体幼儿,为每个幼儿提供充分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指导幼儿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丰富幼儿的词汇、短句,帮助幼儿掌握人际交往中的规则、行为,如:进活动区的规则(该活动区人员已够,就应另选活动区),分配角色的规则(自愿选择,不强迫别人服从自己等),使用材料的规则(不在朋友手上夺取)等。引导幼儿在人际交往中正确使用“请”、“谢谢”、“对不起”等礼貌用语。同时还应提醒幼儿在活动中要团结友爱,相互谦让,相互协作,共同进步,使幼儿在活动区活动中人际关系和谐、融洽。这样,不仅有利于幼儿愉快地参加活动,而且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地发展。
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3~6岁幼儿往往以无意注意为主,注意力不稳定,并伴随情感进行。活动中,只有当幼儿对活动产生浓厚兴趣、大脑处于兴奋状态时,才会积极主动参与活动。针对这一点,我们教师以强烈的“激趣”意识,掌握相应技巧,因地制宜,因情制宜,因人制宜,以自己积极饱满的情绪去感染与带动幼儿,并自始至终以鼓励、欣赏的态度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和进取精神,留意捕捉能力差幼儿身上的闪光点;以新颖有趣的提问让幼儿身临其境,萌发相应情感,或通过师生角色“互换”,消除幼儿心理的紧张感,让幼儿更积极主动投入活动之中。
三、深入活动区指导
幼儿在活动区活动时,教师可根据情况积极参与,使每个幼儿都能感受到老师的关注。以参与者角色身份指导活动,这是最自然、最有效、最受幼儿欢迎的指导方法。尤其新出现的活动区,幼儿往往不知道如何去玩,这时,教师就应深入活动区进行指导。对于不同的活动区,教师应以不同的身份参与,灵活机智地指导活动的开展。如交往性的活动区(餐厅、医院等)教师就可以以服务员、顾客、医生、病人等身份参与进行指导;益智区、美工区之类的活动区,可以以教师身份深入指导。这样,既加深了幼儿对活动区性质的认识,又促进了活动的不断深入发展。
四、细心观察,针对性指导
在活动区活动中,教师的观察是必不可少的。观察是教师进行活动指导的起点,通过观察,教师可及时掌握幼儿在活动中的各种动向。如:幼儿的活动兴趣是什么?活动中是否积极地投入?能否遵守活动规则?幼儿在活动中是否得到了发展?以及活动区的设置情况等等。通过对这些的观察,教师就能从中获取有关活动效果的反馈信息,从而对所实施的教育作出评估,以此不断总结经验,调整教育目标和活动区,更换活动内容,以满足幼儿的需要。如在活动中观察到部分幼儿有破坏玩具、独点玩具的不良习惯,教师就应在玩具角开展“爱护玩具”、“玩具大家玩”等有针对性的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幼儿在活动中懂得爱护玩具的道理,体验到大家一起玩的愉快情感。这样,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得到启发。
五、因人施教,个别指导
由于幼儿存在着年龄和个体差异,为了满足不同年龄和发展水平的幼儿的需要,我们每班根据自己的特点设置了各类活动区,每个区中有多种活动内容,有的侧重于粗浅知识的学习,有的着重于简单技能的练习和掌握,还有的则可让幼儿满足兴趣、好奇心等。
一、问题提出
活动区是一个空间规划概念,幼儿在这里按照自己的意愿、水平和需要,通过操作、探索为主的方式与材料互动,进行个别化或小组形式的自主学习。这是一种带有游戏性质的学习,因此创设活动区可以为幼儿提供更多的机会作用于周围环境,以游戏方式进行自主学习,从而获得有意义的经验。活动区体现出幼儿自主学习和游戏的性质,着眼于幼儿自主的选择、个别化的学习,能够弥补集体教学活动中对个体差异的忽视以及被动学习的不足。
为了了解德阳市区幼儿园活动区创设情况,笔者采用随机和目的性抽样,选取6所幼儿园51个班级,通过问卷、访谈、观察等方法,对其活动区创设情况进行了调查,现拟对其进行分析。
二、现状及问题分析
从调查结果来看,幼儿教师从理论知识上都认识到活动区对幼儿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教师应该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让幼儿通过自主游戏、学习来促进发展;活动区创设的依据是幼儿的兴趣和发展需要;活动区材料要根据幼儿实际情况进行添加、更换;幼儿在活动区操作时,教师需要观察、记录与分析,以给予适宜的指导。但具体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对活动区的认识存在误区
过多重视活动区的“学习”功能,把活动区当作了学习任务区。在对幼儿活动区的评价中,强调以完成特定的学习任务为目的,多采用目标评价而非过程评价,忽略了过程体验、观察探索。如某些班级创设了“语言区”“英语区”“数学区”,对幼儿进行专门的认知训练,让活动区失去了游戏的特性。
未能理清活动区与集体教学活动的关系。活动区活动应该与一日生活活动和集体教学活动相配合,共同构成幼儿园生活[1]。但部分教师认为活动区的创设是为了集体教学活动目标的实现,据此次调查结果显示,40%的老师认为活动区是集体教学活动的延伸或补充,17.8%的教师认为活动区主题的选择应该根据集体教学活动的需要。活动区成了集体教学活动的“附属品”,这点也可以从活动区被安排在走廊、教室的角落得到证实。
究其原因,这跟活动区是舶来品以及集体教学活动的悠久历史有莫大关系。活动区来自于国外,教师对其“精髓”的把握以及与实际情况的融合都存在一定困难。集体教学活动一直以来占据着幼儿园生活的重要位置,教师习惯把它作为重点,同时集体教学活动具有明确、具体的目标,易于把控,做起来得心应手。由此不难理解为什么教师把主要时间和精力都放在集体教学活动上,让活动区成为达成集体教学活动目标的学习任务区。
(二)活动区的创设存在不合理
1. 活动区创设未能发挥应有的教育价值。
在调查的班级中,活动区类型在5个及5个以上的占31%,3~4个的占69%。这说明教师意识到了活动区的创设应该多样化,尽可能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
虽然每个班级都有活动区创设,可部分活动区并没有发挥应有的功能,幼儿较少或者根本不参与,形同虚设。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样的:为了应付而创设活动区;活动区材料不能引起幼儿的兴趣;害怕幼儿弄乱、损坏游戏材料而不准幼儿参与。以下是笔者与两个幼儿的对话:“你经常玩这个游戏吗?”“从来都没玩过。”“为什么?”“老师不准我们玩,如果去玩被发现了就会被老师骂。”
2. 活动区材料的投放不合理。
在调查中发现,图书区、益智区、建构区、美工区几乎是每个班级都有的活动区,不过大多数幼儿并不喜欢进入阅读区,对建构区都 “情有独钟”。在问到幼儿为什么不喜欢去阅读区看书时,幼儿表示:“那里的书我全都看过了,都能背了。”看来阅读区不受欢迎的重要原因是图书的长期“始终如一”,很少更换。而建构区没有预设的教学目标,投放的材料如积木、雪花片、废旧物品等,都是低结构或非结构材料,幼儿可以不受约束,想怎么玩就怎么玩,玩出自己的花样。在活动区,幼儿是通过操作材料获得经验,所以活动材料必须能吸引幼儿兴趣,才能引发幼儿游戏、学习行为,发挥其应有的教育价值。
3. 空间、时间的限制和材料准备是活动区创设中存在的困难。
调查过程中,教师普遍认为空间、时间的限制和材料的准备是创设活动区存在的困难,其中80%的教师认为空间限制和材料准备是最大的难题。
在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是中心,也占据了活动室的中心位置,在满足了集体教学活动需要后的余下空间才考虑活动区的设置,这样不仅会带来活动区空间的不足,而且也会降低空间的利用率。另外,一个班级中幼儿人数过多也是造成空间不足的原因之一,如某公立幼儿园每一个年龄班的幼儿人数都超过了40。
活动区材料需要幼儿教师收集、亲手制作,而他们平时工作量大、时间长,导致他们通常只能利用空余时间或者休息时间来准备,如此一来材料的准备和更换频率都会受到极大的影响。
(三)对幼儿活动区指导的有效性有待提高
对幼儿活动区的指导,需要教师从教育者的角度来观察、分析幼儿的游戏、操作行为,并在恰当时机推进幼儿进一步发展。这对教师的相关能力提出了较大的挑战,不仅挑战了教师对幼儿学习、游戏的理解,也挑战了教师对幼儿的评价、指导。
幼儿参与活动区时,教师该怎么做?66.7%的教师选择与幼儿一起参与,23.8%的教师选择观察、记录,9.5%的教师选择根据目标直接指导。教师介入幼儿活动区的游戏活动,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也可能产生消极的影响。如果教师以一种敏感的、响应的、支持的方式与儿童进行互动,那么教师参与就能提高游戏水平;相反,如果教师对游戏进行操纵控制,提供太多的结构性限制,或为教学目的而打断游戏,那么通常就会损坏游戏。因为成人在游戏中过度行使权力,将游戏过度结构化,从而抑制了儿童按自己的意愿进行游戏的能力,并减少了儿童在游戏中探索发现、解决问题、承担风险和进行同伴交往的机会。
如何对幼儿活动区游戏行为做出准确的分析判断,确定指导的适宜时机、方式,推进幼儿发展?大多数教师表示难以把握,很多时候是从自己既定的目标出发,如是否出现预期行为时,是否破坏游戏材料,是否产生争执、矛盾来判断。当幼儿的行为不符合教师预期行为,50%的教师会马上进行纠正,这样一来可能降低了幼儿游戏的兴趣,甚至打断幼儿游戏行为。
三、思考与建议
(一)充分认识活动区的功能
埃里克森说过:“促进幼儿自主性和主动性发展,是早期教育的基本任务。”活动区具有游戏和学习双重性质,教师需要通过创设活动区激发幼儿在自主操作中、游戏中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追溯活动区的来源,知道最初这种空间设计带有极大的对儿童情感需要进行体察的倾向。学习区将教室分割成几个小空间,一次容纳少数几位小朋友,符合学前幼儿比较喜欢处于小型团体的需求。只和几个小朋友在一起,他们会觉得比较自在,也比在大集体里更能和其他小朋友玩得积极融洽。因此,活动区既能帮助幼儿获得特定的学习经验,又能促进幼儿情感、社会性的发展。
活动区是小组、个别教育的重要途径,它与集体教学活动共同促进幼儿的全面、个性化发展。教师在注重集体教学活动的同时,也要为活动区留有空间、时间,为幼儿的后继学习、协调发展奠定基础。
(二)投放有效性操作材料
幼儿的学习是通过与材料、环境互动进行的,为实现活动区独特的教育价值,投放有效材料成为关键。并不是所有材料都能诱发幼儿的游戏行为,不同类型的材料诱发幼儿不同的游戏行为,不同的游戏促进幼儿不同方面的发展。调查结果显示,那些高结构化材料,尤其是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固定、单一的玩法材料,很难激发幼儿的游戏行为。所以投放材料时,既要结合教育目标,也要注意材料的开放性、低结构化,这样才能使幼儿在自主游戏过程中能自由玩,玩出花样,促进发展。
活动区材料的类型和数量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幼儿的游戏行为,长期不增添、不更换材料的活动区也难以吸引幼儿的兴趣。当然并不是材料类型越多、数量越多就越有效,需要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经验的提升、兴趣的变化,相应地增添、更换操作材料,让其具有一定的吸引力、挑战性,保证对幼儿的发展价值。
(三)提高活动区的有效指导
教师对活动区进行指导,目的是提升幼儿经验,推动幼儿更进一步发展。要保障这种指导的有效性,就必须知道幼儿该学什么,学习方式、特点是什么,影响其发展的因素有哪些。为此,教师必须不断加强学习,不断在实践中总结、反思。教师也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判断、检验自己对幼儿游戏的指导是否有效:你的介入是否尊重幼儿的游戏意愿;你的介入是否帮助幼儿获得新的经验,提高游戏水平;幼儿对你的介入是否积极响应。
【参考文献】
[1]常璐.教师对幼儿游戏介入时机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大学,2006.
我们被分成了四组,每组派一个代表去贴。不一会儿,四个代表就被选出来了,是张毅,孙蒙,我和丁立。
我们被分成了四组,每组派一个代表去贴。不一会儿,四个代表就被选出来了,是张毅,孙蒙,我和丁立。
这学期,我们班开展了一项有趣的体育活动——巧搬运。我们班编成了两个队。活动前,老师宣布了游戏规则:(1)在一跑道和四跑道上各画了两个长方形的框,里面装了几个大大小小、重量不同的球;(2)每个人必须戴上一顶草帽,可以利用身上的所有部位,把一个方框里的球想法运到另一个空方框里,最后再用草帽当交接“棒”。(3)最先完成任务的队获胜。
比赛开始了,A队的杨均友与B队的蒋翼飞戴着草帽神气十足地站在起跑线上。随着“嘟——”的一声哨响,他俩像离弦的箭似的被“射”了出去。坐在一旁的女生们一边为自己队的男同学呐喊助威,一边小声凑在一起商量待会儿怎么对付对方同学的计划。
别看蒋翼飞个子小,但动作可敏捷了。只见他跑出去后,来到方框前,飞快地拿了几个小球放在衣兜里,然后抱了两个大球向对面的一个空方框跑去。“加油!蒋翼飞!加油!蒋翼飞!……”此时此刻,B队的女生激动得站起来,助威的喊声压倒了一切。在同学们的助威声中,蒋翼飞像卫星发射塔上那枚冲向蓝天的火箭一样,越跑越快,不一会就把对手抛在了“千里”之外。但杨均友还是不甘示弱,像刚刚加满了油的赛车一样,抱起几个球就拼命飞奔。他俩的脸像胀红了的苹果一般。结果,蒋翼飞还是以绝对优势遥遥领先。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它能调动幼儿的生活经验,突现幼儿生活,重现故事情节,激发幼儿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小班幼儿来说在幼儿园的生活就是来“玩”的,他们通常都是在玩中学,我们把足球也融入游戏中,来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一开始我们给幼儿做了布足球来进行游戏,布足球有很多种玩法,可以用一根布条缝在布足球上,孩子们可以拿着布条找适当的位置来踢球,这不仅可以锻炼幼儿腿部肌肉的发展,还能促进幼儿平衡性的发展,可谓是一举两得。布足球还能进行两两合作的玩法,把布足球放在一块布上,两个幼儿站在布的两端拉住布,一个蹲下一个起立,相互配合滚动布足球,这一个小游戏不仅可以锻炼幼儿的平衡性,还能促进幼儿之间友谊的发展,提升幼儿两两间的配合。像这样的游戏,我们还有很多很多,都是幼儿非常喜欢的。每天的体育活动中,都让幼儿在快乐的游戏中度过。在游戏中,幼儿体验到了快乐,同时身体也得到了充分的锻炼。教师可以针对幼儿的个体差异作出适当的调整,比如说肥胖的幼儿可以让他们的运动量稍微加一点,身体弱的幼儿运动量应从小到大来加上去,不要让幼儿觉得这项运动难度很大,这样他们会失去信心。
二、教师参加幼儿的游戏,平等的师幼关系可以激发体育活动的兴趣
我们的教师,扮演教师的角色并不难,难的是如何扮演幼儿的角色,和幼儿平等相处,做幼儿的好伙伴、好朋友,这对培养幼儿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小班幼儿对教师的依赖性较强,他们依赖于教师的关心,依赖教师的引导,依赖于教师的榜样作用。他们希望教师和他们一起玩,一起疯。有一次,我在整理玩具时,让班里的一个小朋友当老狼带着小朋友们玩“老狼老狼几点钟”的游戏。可是我看到小朋友们好像不大高兴,因为每次都是教师带他们一起玩游戏,有几个小朋友根本就没动。做完一次后,再也没人想玩了,这时,我放下手里的玩具说:“还是我和你们一起玩吧。”这时幼儿都高兴起来,还说着“老师来当小羊吧。”我说:“好!那请一个小朋友当老狼,老师和小朋友一起当小羊。”幼儿一听喊了起来:“好!老师也当小羊啦!”当我们要躲起来时,我也和幼儿一样藏了起来,幼儿觉得特别好玩,玩了一遍又一遍,我这个小羊也觉得自己好像真的成了幼儿一样,那么稚嫩,那么顽皮。就这样,每次我都和幼儿一起玩,大大激发了幼儿活动的兴趣。每次教育活动结束后,他们都急不可待地问:“老师,是不是咱们要出去玩了!”我举这样的一个例子就是想说明,在足球活动中也是这样,当教师和孩子一起玩时,孩子们的兴趣就更加高涨。
三、营造积极愉快的足球环境,使幼儿的各种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
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明显的,人类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同周围的环境密切相关。幼儿的健康成长和发展,更要依靠环境的特殊作用。皮亚杰儿童发展理论告诉我们:“儿童发展就其过程而言应该是一样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而环境条件如何,儿童接受刺激机会如何,直接影响着儿童发展的速度。”由此可见,创设良好的环境,积极营造愉快的足球氛围,是幼儿园开展足球活动的重要保证。
二、小空间班级开展区域活动存在的问题
(一)空间不足,影响幼儿尽情活动
《3-6岁儿童学习和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出:“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珍视幼儿生活和游戏的独特价值,充分尊重和保护其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30多名幼儿同时在活动室中进行区域活动,虽然教师将安静活动区域和比较嘈杂的区域进行了分割,但是由于空间的局限性,在活动室中进行区域活动的幼儿经常发生大声喧哗、争抢玩具、吵闹与攻击能行为,让教师应接不暇。教师在区域活动时间将主要精力放在组织与管理工作上,由于幼儿之间的相互争执,区域中所开展的游戏往往不能够深入进行,幼儿不能够尽情地活动。
(二)区域布置繁乱、不合理
在有限的空间中,区域的布置就显得至关重要。有的教师将区域布置得异常花哨与拥挤,影响到幼儿的活动;有的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制作精美的悬挂物,这些悬挂物看似精美,但是在小空间活动室中悬挂就显得繁杂、拥挤,不仅对幼儿的活动无益,反而起到了画蛇添足的作用;有的活动室玩具柜往往占用了大量空间,封闭、固定的玩具柜局限了教师对区域活动材料的有效投放;有的教师在幼儿进行完区域活动后将活动材料随意摆放,每一种活动材料在玩具柜中没有固定的位置,没有适合本年龄段幼儿的标记,这样就容易使原本就小的空间变得更加杂乱无章,幼儿也不能养成良好的活动习惯。
(三)活动材料堆砌,使幼儿无从选择
有的教师在开展区域活动的过程中没有按照活动主题与幼儿活动兴趣及时更换和调整区域活动材料。调整区域活动材料往往会消耗教师过多的精力与时间,而教师制作的活动材料使用寿命很短,幼儿玩两三次就容易损坏掉,教师又不得不重新修整、制作。显然,教师并没有充分挖掘出区域活动材料的使用潜力,没有做到物尽其用。由于教师经常制作新的活动材料,又不舍得抛弃原有的活动材料,就容易造成区域活动材料的堆砌。“幼儿在进行区域活动的过程中教师不断提醒幼儿去选择新材料,剥夺了幼儿自主选择活动材料的权利;幼儿不断地接触新的活动材料,不能培养幼儿钻研事物的持久性,不利于幼儿的深入探索”。
三、“小空间,大利用”的策略
(一)统筹规划空间布局
对于有限的横向面积,我们可以选择向上发展的策略,从而使活动室的实际使用空间得以延伸与扩大。对于典型的小空间活动室,为了妥善改变其空间小的现状,我们可以在活动室的角落设置悬吊式橱柜,将幼儿不适用或暂时不使用的材料及物品放置其中,使整个活动室的地面都让幼儿充分利用。这样既保障了幼儿的活动面积,又增加了活动室的实际使用空间。为改善小空间班级的局限性,我们可以将区域活动向外发展,这样能够妥善分割安静的区域与相对嘈杂的区域。我们还可以利用户外、走廊或午睡室来设置区域活动空间。如果幼儿园的走廊较宽,可以将相对嘈杂的区域设置在走廊上,将门用作区域的通道。如果幼儿园的走廊较窄,可以将走廊与室内相结合,成为一个动态的空间,将安静的区域设置在活动室的最里面。我们还可以充分利用幼儿园的公共空间,像楼梯的宽拐角,活动室旁边的楼梯间,将这些空间充分利用起来,设计成班级与班级之间的共享活动空间,可以设置大型的娃娃家、建构区等。在进行区域活动时,不同班级的幼儿都可以在此活动,从而在解决空间有限性问题的同时,增加幼儿之间的互动,培养幼儿的社会性,实现同龄班与跨龄班共同游戏。
(二)合理进行区域布置
“对于小空间班级,合理布置区域对幼儿的区域活动能否有效进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将活动室布置得过于拥挤,就会影响到幼儿的活动。”布置好小空间班级的区域,需要注意三个方面:第一,要设计少且透明度高的悬挂物。不同的活动区域应当呈相对分隔状态,可以在活动室中悬挂区域标志进行区域之间的分隔。对于小空间的班级,可以充分利用墙面与桌面,尽量少在空中悬挂,如需悬挂,应尽量使用透明度高的饰物,这样会显得比较清爽;第二,最好选用通透、方便移动的玩具柜。虽然活动室的空间小,但是设置若干玩具柜是必要的,因此应当将玩具柜设置成方便移动的,可以根据区域活动内容随时移动玩具柜,作为区域活动的隔断,根据活动需要随时安排每个区域的活动面积。与此同时,将玩具柜中的格子设计成相通状态,这样不仅方便使用,而且能够在明确划分区域的同时又不会封闭区域。第三,要将材料放置在固定的位置上,方便幼儿取用。小空间班级中的大多数区域进行完游戏后就要重新归位,将活动材料放在玩具篓或玩具柜中。教师应当将每一种玩具放置在固定的位置上,每一层玩具柜上所摆放的活动材料都是相对固定的,并且贴上适合本年龄段幼儿辨别的标志,让幼儿活动后自行收拾玩具。通过这样的设计与安排,能够使区域活动材料摆放得有条不紊,并方便调整。
(三)区域活动材料物尽其用
区域活动材料是幼儿在区域中进行活动的操作对象,区域活动材料蕴含着深远的教育意义,它带领幼儿在区域中进行无限的探索、创造与发展。所以,教师应当将区域活动材料的选择与制作作为重中之重。每当区域活动开展到了一定阶段,教师都要及时更换与调整区域活动材料。但是,更换与调整区域活动材料耗费了教师大量的时间与精力,透支了教师的脑力与体力。其实,教师可以换一种方式,减少自己的工作量,延长区域活动材料的使用寿命。我们可以在一些原有的材料上进行加工与改造,这样既能发掘材料的使用潜力,又有助于幼儿的深入探索,做到真正的物尽其用。我们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第一,通过增加区域活动材料使区域活动得以进一步 发展。当区域活动开展到一定阶段,教师在原有的材料上进行加工与改造,使活动得以进一步的延伸,让幼儿进行进一步的探索与发现。比如中班美工区的“折扇子”活动材料,教师可以在原有“折扇子”基础上,投放彩纸、剪刀、胶棒等材料,让幼儿“装饰扇子”。有的时候一种“新材料”可以是一种“新信息”,引发幼儿进一步的思考与创造。比如中班表演区的“花伞舞”活动,可以进一步引导幼儿配合铃鼓或其他乐器进行舞蹈,这样既开拓了幼儿的眼界,又增强了活动的意义;第二,组合旧材料,形成新材料。教师可以将原有的两种以上活动材料组合在一起,创设一个新的活动材料,形成一个新的活动方式。“幼儿在每一个独立的活动中获得了相应的经验,幼儿的经验不断积累,当幼儿面对新的活动材料时,如果能够引发幼儿的思考,能让幼儿结合原有的经验解决问题,会使幼儿获得极大的满足感”。比如,让幼儿在建构区中拼摆“公园”,幼儿就会结合原有经验,将以前学过的“花”、“树”、“滑梯”等事物结合在一起拼摆出“花园”。恰当的组合材料,拓展了幼儿的思维,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综上所述,开展区域活动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作为教师应当持有正确的区域活动理念,小空间班级要充分挖掘每一处能够利用的地方,不断拓展区域活动空间,使幼儿的身心得以解放,让幼儿在尽情的游戏中不断发展,真正达到区域活动的效果。
参考文献
鄢超云等.《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的学习品质解读. 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13(6).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9-0244-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19.159
幼儿的兴趣来自于材料,他们的发展更依赖于对材料的操作。纲要中明确指出:为幼儿的探索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支持和引发幼儿的操作摆弄、探究、实验、制作等活动,引导他们通过自己的发现主动建构有关的知识经验。因此,区域活动应成为中小班幼儿的主要活动方式,在区域活动的过程中,我们以材料为媒介来帮助、发展幼儿的游戏需要做到以下几方面。
一、中小班幼儿区域活动中材料的收集
材料是幼儿游戏的物质支柱,是幼儿游戏的工具,它本身的特性及由这些特性所规定的活动方式往往决定着儿童可能获得什么样的学习经验,获得哪些方面的发展。
(一)挖掘资源,变废为宝
投放的活动材料要避免高档化、成品化。现在的大多数家长都给孩子买成品的材料,事实是幼儿对这些高档的材料玩具并不感兴趣,多半是一时的新鲜,玩弄几次以后,就丢弃了。但他们却对废弃的瓶瓶罐罐或父母要扔进垃圾筒的纸盒、管棒等爱不释手。相对原始而基本的材料、半成品,具有更大的教育价值,更有利于幼儿的学习和探究。因此,教师就要充分地挖掘材料资源,废物利用,发动家长和幼儿共同收集日常生活中的废旧材料工具,变废为宝。如香烟盒盒、罐头瓶子、螺母、泡沫纸、空药瓶等。当幼儿满足了游戏需要时,既锻炼了手,又锻炼了脑。
(二)充分利用自然材料
自然界中有着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天然游戏材料。自然材料指自然界随时可见的一切材料,在幼儿眼中,这一切都可以成为他们的最爱。如秋天的落叶既可以放在“手工区”进行“树叶粘画”,又可放在“计算区”进行分类或数数;稻谷、黄豆、玉米等材料,可让幼儿进行“图案粘贴”,既培养了幼儿的审美能力,又锻炼了幼儿的灵活度;小蚂蚁、蜗牛、蚂蚱等可以激发幼儿求知兴趣,求知欲望。还有稻草、长树叶、狗尾巴草等是幼儿练习编织的好材料……
(三)注意收集材料的安全性和卫生性
教师必须注意幼儿的卫生、安全,把幼儿的安全放在首位。教师必须和小朋友们一起做好卫生工作,把收集来的瓶子、盒子、罐子等旧材料进行处理,先用开水洗干净,然后放置在阳光下暴晒、沥干后方可使用,尽量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
二、中小班幼儿区域活动中材料的投放
活动区材料投放丰富程度直接关系到幼儿活动的质量,但是,投放的材料并不是越多越好,幼儿注意力具有不稳定性。过多过杂的材料投放,尽管能吸引幼儿,但也容易让幼儿分心,不能专一地进行活动。因此,在投放材料时,应主要考虑材料与活动目标及幼儿需求的关系,注意做到以下三点。
首先,游戏是一个动态过程,在观察与分析基础上做好师幼互动,在活动中发现问题,从中生成新的活动,再随新的活动去进行材料调整。家电游戏中师生一起收集纸箱,制作“电磁炉”“冰箱”“电脑”等,激发幼儿游戏的兴趣和动手欲望。教师一定要注意,在游戏过程中,随着游戏的发展,需要及时调整游戏材料。
其次,提供适合小班幼儿年龄特点的材料,小班在幼儿园中属于最特殊的年龄段,其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在区域活动中应该享有更多的关注,当然区域活动的材料也更应该丰富且更加适宜。
再次,根据不同的活动区投放新的活动材料。站在幼儿的角度,根据幼儿的认知、情感、动作、语言、社会性等发展的需要,从孩子的心理出发,可为孩子创设不同的活动区域。如科学实验区、角色扮演区、图书美工区、动手操作区、语言区、运动区等。
科学实验区:三角板、量角器、圆规、放大镜、吸铁等。
角色扮演区:不同的衣服、帽子、道具、床,厨房用具等。
图书美工区:各种有趣的图书;笔纸、橡皮泥、胶水、剪刀、不同大小和种类的空纸盒等。
动手操作区:巧巧积木、立体拼图、平面拼图、串珠、魔方等。
语言区:图画书、CD、故事书、磁带。
运动区:皮球、乒乓球、滑板等。
最后,中小班幼儿对一些新材料的兴趣常常维持不了几天。因此,在同一区域活动中,需要根据幼儿的能力适当加以改变,使幼儿的游戏内容更趋丰富,以促进幼儿游戏的纵向与横向发展。小班幼儿喜欢在丰富的具体的情景中活动,就将主题游戏的情景融入区域环境,让幼儿在丰富有趣的情景中活动。如过家家游戏中,扮演妈妈或爸爸等,在这些游戏中,幼儿如同在自己的家里一样放松自如地游戏着。
总之,区域活动作为小班幼儿一日生活中最开心最快乐的活动环节,区域活动的创设,既为中小班幼儿提供了一个最好的成长环境,又促进了他们的智力、情感、社会性语言及动作技能的发展。教师要把指导的思想渗透于不同活动区域的游戏材料和环境中去,在科学实验区材料的操作中发展幼儿思维能力和空间构建能力,活动区域的游戏材料要贴近他们的生活经验,方便引起他们对现实生活的情境再现,最后使区域活动更加趋于完善,成为幼儿真正的游戏乐园。
二、把数学知识趣味化,让学生“动”起来
记得一次外出学习,培训的老师给我们放了一个视频,视频内容就是一个初中教化学的老师为了便于学生记忆把有关的化学知识编成了一首歌,歌的名字叫《青花瓷》,因为这首歌学生很喜欢,大家都会唱,这样通过说唱的方式学生很快的记住了那些化学知识。这个视频给我的启示很大。我想,如果我也把数学知识趣味化或是编成一首歌,学生的掌握情况是不是也会更好呢?于是在我们学四则混合运算时,我编了一个口诀“同级运算挨着算,异级运算讲顺序,先括号,再乘除,后加减。”学生通过熟记口诀,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学生在计算时出错的机会。
三、强化习惯,建立评价机制,为数学学习保驾护航
1、生活自理能力差,依赖性强,饮食习惯不好,有挑食和厌食现象。
2、注意力容易分散,不懂得遵守集体规则。
3、大部分幼儿习惯说方言,口齿不清晰,还有少数幼儿不愿开口说话,个别幼儿不会使用普通话。
4、未能与同伴共同使用玩具,喜欢争抢玩具。
5、少数幼儿胆小、怕生、娇气、好哭。
6、部分幼儿怕困难,不愿参加各项活动。
二、主要工作任务:
(一)保教工作:
1、布置活动室,设置各类区角活动,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活动环境,迎接新生入园。
2、针对本班幼儿的实际,结合幼儿园工作计划,制订幼儿一日活动常规和班级工作计划。
3、开展丰富多彩的户外体育活动,提供生动有趣的户外活动器械,引导幼儿积极参加户外活动,学习一套简单的模仿操。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精神环境,鼓励幼儿积极参加各项活动,提高幼儿的动作技能,培养幼儿大胆、勇敢,不怕困难等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促进幼儿身体和心理的健康发展。
4、通过生动有趣的游戏活动,结合日常生活教育,注意教师和保育员的密切配合,做到教师和保育员三位一体,把保育工作和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独立性,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5、制订并执行一套较合理可行的幼儿一日活动常规,在游戏和日常生活活动中,督促幼儿遵守一日活动常规,加强对幼儿的生活管理。要求幼儿遵守日常生活常规和简单的游戏规则,与同伴友好相处,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规范。
6、以游戏为基本形式,通过环境创设、诗歌、歌曲及节日活动,科学安排幼儿一日活动。努力做到动静交替,室内外交替,激发幼儿对周围事物的兴趣,丰富幼儿的有关知识,培养幼儿初步的分析、观察、比较、综合等能力。
1、注重孩子身、心健康。把保育工作放在首置,对每一个孩子都倾注关爱,观察他们情绪上的变化,每天摸一摸、抱一抱孩子,用语言、行动告之对他的爱,使他们在一个温馨、和谐的环境中渡过每一天。
2、严格执行班级卫生消毒工作。班上老师每天必须按照制度进行清洁、消毒工作,每天加强对幼儿毛巾、口杯、汤勺及餐桌桌布的清洗、消毒工作;各卫生死角的清洁;每周对幼儿被褥的紫外线照射。杜绝细菌、病毒的流传。将传染源拒之我班之外。为孩子营造一个舒适、卫生的生活环境。
3、加强安全教育,杜绝安全隐患。教师注意幼儿一日生活中各个环节组织的合理性,减少不安全因素的出现;在日常生活中渗透简单的安全知识教育如:不玩危险的东西,不做危险的事,不和陌生人说话等;严格执行幼儿园的接送卡制度;检查班级环境中的不安全因素,发现物品损坏及时报修。以确保幼儿有一个安全、可靠的生活环境。
二、根据托班年龄特点,以本班孩子的兴趣为主,开展丰富有趣的教育教学活动。
入园时本班幼儿的年龄小依赖性强,动手能力差,且生活行为习惯没规律,因此教师的责任不仅仅在于文化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渗透常规能力的培养和情感方面的交流,归纳为:
1、情感上的交流。
在生活中为孩子创设良好的环境,主题墙上张贴幼儿的全家福,让孩子在想念亲人时,情感也能得以托付。而每位教师则以“耐心、细心、爱心”来真诚地对待每位幼儿,使他们在离开父母身边也能同样感受到亲人般的关爱。最后能很快适应并喜欢上幼儿园,和老师建立深厚的感情。
同时,与好朋友一起玩游戏,学会分享,同伴间的友爱,谦让。体现同伴间的友谊。
2、生活常规的培养。
因为都是独生子女,在生活中家长过多的包办、迁就,使孩子养成“以自我为中心”、依赖性强、动手能力差、娇气等特点,针对这一情况我们采取多鼓励、多示范、大帮小等方法及时地帮助幼儿提高自理方面的能力。如:有些孩子习惯性的将鞋子丢给老师帮他穿,这时我们就鼓励他自己动手,或采取能力强的孩子来帮助他。除此之外,我们还以各种有趣的游戏形式开展学习:穿脱衣服;男孩、女孩入厕;洗手;刷牙;吃饭、喝水;等自我服务能力的培养。鼓励幼儿自己动手,使孩子慢慢的形成一种较自觉的行为。渐渐地几乎班里的孩子都能做到自己的吃饭、穿脱鞋袜和简单的衣服,不依赖老师。
同时,我们还加强对孩子的文明礼貌的教育,使孩子从小接受文明的熏陶。
3、组织开展各种生动有趣的游戏活动,让幼儿在游戏中快乐成长。
这学期我们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分别开展了有趣的主题活动:《冬天不怕冷》、《树叶飘飘》、《高高兴兴上幼儿园》、《有趣的五官》、《小手真能干》等并渗透情感教育。如在开展《冬天不怕冷》主题活动过程中,恰逢圣诞节、元旦,因此我们向幼儿介绍了圣诞节的来历和庆祝方式,以及新年的由来,欣赏节日的环境布置等,培养幼儿从小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让孩子了解节日方面的知识。我们还带领幼儿看图书、听故事,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和倾听的乐趣。
在秋天这个丰收的季节里,我们不仅开展了有趣的秋游活动,还带领孩子户外游西湖,欣赏、感受大自然的美,体验季节的变化。此外,我们穿插了音乐游戏、体育游戏、建构、表演、角色游戏的开展,使幼儿在幼儿园能健康、快乐地全面发展。
为了方便家长了解幼儿在园一日生活情况和教师的教育教学;以及更好地体现家园互动;参与到活动中来,这学期我们在“家长开放日”当天开展了亲子活动《彩带飘飘》让孩子与父母在玩玩乐乐中感受幸福,体验快乐。
在幼儿园举办的“新年亲子运动会”中,本班全体幼儿也积极地参与了入场仪式;喊口号;参与运动会的各种游戏项目,受到园领导及许多家长的好评,而通过此次活动的开展培养了孩子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精神。充分发挥了孩子的主动性、参与性,使他们的胆量得到了锻炼,让他们更自信、更快乐。
4、结合园内组织开展课题研究。
本学期,我班也参与、开展了音乐课题研究《跟着音乐动起来》。让孩子在充满音乐的氛围里,开心得玩;开心得唱;开心得跳。
三、做好家长工作是班级各项基础工作的前提。
1、充分发挥家教园地的作用。
以班级的家教园地为窗口,让家长更深入地了解、配合我们的工作,如:在开学前,我们为孩子编排的号数、每周的活动计划、亲子游戏、家教文章、宝宝健康饮食、季节转换注意事项、幼儿儿歌大放送以及各类通知。这些内容定期更换,让家长能及时地了解班级工作、教育教学新动向。
共2页,当前第1页1
2、通过各种渠道做好与家长的交流、沟通。
(1)向家长公布两位老师的电话。方便家长与老师间的沟通。
(2)充分发挥家长资源,调动家长更好地参与到我们的活动中。
如:“亲子运动会”活动、“家长开放日”和秋游活动。
(3)成立家长委员会。本学期我班9号吴敏弘的妈妈成为我园家长委员会成员。
(4)定时或不定时地召开家长会。使家长了解幼儿在园表现、将为孩子开展的活动情况以及需要家长参与配合的事项。
美好的校园生活就像一列疾驰的火车,在这我们的欢笑、忧伤及所有记忆,毫无犹豫的驶向下个站台。翻开记忆的相册,那些美好的镜头便冲入脑海,它们的淳朴和快乐,总是会一次次打动我们。
校园,人生的出发点,梦一样美好的黄金时间。但时间的沙漏在一点点的流淌,许多事我们都忘却了、朦胧了,但忘不了的是一个个有趣的校园活动。小到班级班队会、朝会,大到校园红歌会,运动会。一张张纯洁的笑脸,一段段纯真的时光,一笔一划的在童年的篇章上描绘着。那些趣味横生的活动,给予了我们面对人生坎坷的信心,给予了我们独享的幸福,给予了我们太多太多……
每天早上的朝会活动是丰富的。每周五的班级广播站,给了我们轻松和愉悦。忙碌的早晨,幽默的相声、小品,使我们在这难得的轻松一刻,品味到儿时的快乐与美好;每周四的班队活动是精彩的,多变的主题,趣味的互动,每一次都带给我们不一样的惊喜,让我们有所期待。繁忙的一天里,有趣的班级活动就如一缕清风,吹进我们紧张的大脑。
每一次的校园活动也是精彩的。刚结束不久的运动会,成了我们链接心灵的纽带。每一次欢呼,每一滴泪水,都是快乐的,骄傲的,就在那一刻,友情胜过了一切,幸福凝固成永恒;最令人记忆深刻的是那场红歌会。奇彩的服装,甜美的歌声,同学们几个星期专注的准备,终于,我们的辛苦有了回报。团结,团结的力量,成功的音符才会在天空跳跃,优美的歌声才会抚人心弦。拿什么名次此时已不重要了,一颗颗热爱集体的赤胆红心,已在空中飘扬出成功的最长音。
纯真的校园生活就如一株枫树,每过一年,就会有几片枯黄的枫叶落下,那是已尘封的往事。信手拾起一片,曾经的你我,曾经的美好,又会浮现入脑海。但那些精彩的校园活动并不会被抹掉、忘却,它就如我记忆深处的一缕阳光,永远的跳跃着,跳跃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