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0 17:15:3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初中音乐教育叙事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审美教育即美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的表现形式之一,而审美教育又是音乐教育的核心所在。音乐是一种美的艺术,音乐教学也是培养学生美的教学。在初中音乐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运用多种多样的方法,丰富音乐欣赏的情感体验,引领学生走进音乐的殿堂,从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审美能力。下面将根据查阅的资料和自己的教学经验,来谈谈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观的一些看法。
一、创设情境激发初中生的审美情趣
激发初中生的情趣很重要,方法也很多,要灵活运用,恰到好处。这里略举两例:
(1)课前准备,音乐引入。音乐课的课前引入是关键环节,上课前学生在美妙的乐曲声中进入课堂,例如《大海啊,故乡》这堂课,放一些海边的音乐,如轮船的汽笛声,海鸥的叫声,海浪拍打海面的声音,随着音乐响起,学生完全的放松去畅想音乐带来的画面,也可以随着音乐动起来,这样学生会情不自禁地沉浸在一种美的享受之中,感觉在大海妈妈的怀抱之中,有种依靠的、呵护的感觉。这样学生兴趣一下调动起来了,也为下面进行的环节做了情感上的铺垫。
(2)故事穿插,感受音乐。音乐作品题材广泛,蕴含了丰富的文学内涵,在音乐课中要不失时机地抓住音乐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在欣赏《十八相送》时,可以先设定问题:同学们知道这段美丽的爱情故事吗?或者让学生课前根据音乐自己编排一个他们所理解的歌舞剧,自己再点评,然后再欣赏《十八相送》,谈谈他们给乐曲的理解,是否能感受到旋律特点、节奏特点,教师再对乐曲知识的补充。让学生除了感受到故事的凄美以外也能感受到乐曲所带的美的享受。
二、运用多媒体培养初中生的审美情趣
心理学家认为,青少年思维的形成是“以感知、感觉和表象为基础的”。具体生动的音乐形象,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更好地感受、理解音乐。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音乐相关场景,如在学唱《难忘今宵》,用配乐朗诵的形式导入。用歌曲的音乐作为背景音乐,声情并茂用朗诵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想象歌曲所描绘的温馨、浪漫的图景。激发学生对歌曲的表现欲望,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给学生充分的活动空间进行创编,从而培养孩子们的审美情趣。
三、聆听音乐丰富初中生的审美情趣
音乐审美不同于其他绘画、雕刻等艺术审美,审美工具是耳朵,审美需要一段时间的过程。例如欣赏《我不挂帅谁挂帅》让学生感受京剧,学生们兴趣肯定不是很浓厚,为了加深学生对京剧给的了解,可以播放陈升演唱的《北京一夜》,这是一首加有京剧唱腔的流行歌曲。同时这首歌曲有很多戏曲的元素。这样丰富学生听觉,感受到京剧与流行音乐的完美结合,通过聆听的方式让学生体验、感受音乐严谨有序、层次清晰、起承转合的音乐形象。也巧妙地把课本中的所教所唱的歌曲和现代的流行音乐结合,这样可以调到学生积极性,从而达到审美教育的培养。
四、寓教于情培养初中生的的审美情感
音乐是一门情感艺术。新的初中音乐课本选编的歌曲和乐曲,有表达孩子们志向和情趣的,有蕴含着审美追求神奇幻想的,又有对美好未来向往的活泼欢快的作品,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我们在音乐欣赏课教学过程中,要反复的品味其中微妙的情势意蕴,上课时要以曲之情抒发自己的情感,让自己之情感染学生之情,使学生理解音乐作品,感受艺术形象,达到“寓教于情”的目的。
五、介绍音乐文化提升初中生的审美底蕴
在音乐教学中,音乐和文化具有息息相关的关系,它们之间是不可分割的。有文化的音乐才会有厚度,了解了音乐的文化才能对音乐有更深刻的认识。通过学习音乐去感受音乐相关文化,或者通过感受音乐相关文化而进一步学习音乐,都可提升学生的审美底蕴。
例如:学习《十送》除了会唱以外,带领学生了解和歌曲相关的知识从感情思想得到提升,《十送》的歌词以叙事为基础,并借叙事来表达革命根据地人民对的深厚感情以及对革命胜利的强烈期盼。歌词采用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手法,使人感到情真意切、难舍难分。在感受新颖而高雅的艺术享受的同时,也能受到心灵的震撼。
总之,音乐是美的艺术,音乐教师是美的传播者,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带领学生走进音乐的殿堂,去感受美、理解美、表现美与创造美,塑造美的心灵、美的人格,让学生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这个过程是漫长而曲折的,这就需要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为培养造就适应新时展的具有高尚审美情趣的高素质人才而奋斗!
流行音乐作为最受欢迎的音乐种类之一,将其引入大初中音乐教学中必定会大大提高初中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对初中音乐教学产生积极作用。然而,随着音乐的快速发展,流行音乐的表现形式也日渐趋于大众化。其中不乏有低俗、浅薄的流行歌曲,如果将此类音乐引入到初中音乐教育中,必定会对初中生的欣赏角度、生活态度产生严重的消极影响。
一、初中音乐教学中引入流行音乐的现状
目前,引入流行音乐到初中音乐教学课堂中的现象已经越来越普遍,这说明大部分音乐教学方面的教育工作者已经意识到流行音乐对初中音乐教学产生的积极影响。然而,在很多初中学校却仍然存在着以下问题:首先,音乐教学没有明确的目标,教师上课时不能向学生明确提出本节课的教学学习目标。第二,学校教务处没有针对流行音乐进入初中音乐教学课堂制定适合的、详细的教学计划与方法指导。导致教师讲课无计划、无重点、无目标。
二、初中音乐教学中引入流行音乐的教学策略
1.明确将流行音乐引入到初中音乐教学的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目标是将流行音乐引入到初中音乐教学课堂中来的前提。通过对流行音乐的学习,引导学生们建立明确的学习目标。首先,学会准确了解歌曲的含义。准确掌握歌曲是描写人、记叙事、还是表达期望、赞扬某种精神等等。例如,歌手周杰伦的一首流行歌曲《蜗牛》,真是一首描写蜗牛、赞美蜗牛的精神的正能量歌曲。第二,引导学生学会感受和体验音乐中所表达的情感,培养学生们正确的音乐态度,以及学习态度、生活态度。例如《蜗牛》中,蜗牛虽然小,却有远大的梦想,并且无论前方的路有多坎坷,为了梦想,蜗牛都坚定的向上爬。正如它的歌词写到的“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小小的天有大大的梦想……总有一天我有属于我的天”。第三,从流行音乐中学习、借鉴表达情感的方法。学习乐理知识,善于积累,学习作词、作曲的方法。
2.严格筛选引入初中音乐教学课堂的流行音乐作品。将流行音乐引入初中音乐教学课堂是提高初中音乐教学质量的重要内容。其中,严格筛选引入初中音乐教学课堂的流行音乐作品是重中之重。对于流行音乐的筛选,需要有以下几点要求:第一,歌曲要有教育意义,能够对初中生的生活、学习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在欣赏音乐的同时教会学生自尊、自爱、自立、自强等优秀品质。第二,符合初中生心理特征。流行音乐需要选择一些切合初中生成长,符合初中生心理需求的音乐。使得学生们可以在欣赏音乐的同时得到一些有助于健康成长的引导。
3.多媒体教学与流行音乐相结合,打造完美课堂。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多媒体教学,通过它形式新颖、教学直观的优势,已经逐渐进入到课堂上去。在我们初中音乐教学的课堂上,也可以引进这个网络技术,将多媒体教学与流行音乐相结合,为学生提供更加便捷的获取音乐知识、丰富音乐阅历、提高音乐素养的渠道。二者共同辅助教学,让学生体验视觉、听觉的双重冲击,更有助于加深学生对音乐课堂的热爱,更加加快、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理解,提高学生的音乐的审美能力。与此同时,也使得学校的教学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举个例子,在引进学习歌手张韶涵的励志流行歌曲《隐形的翅膀》的时候,可以利用多媒体投影仪播放歌曲的MV,使得学生从视觉、听觉两方面同时受到熏陶,多方面体会音乐的魅力,学习音乐的表现方式,从而有效加深学生对歌曲的理解,也有助于学生对本节课产生深刻的印象,对知识的掌握更牢靠。
三、初中音乐教学中引入流行音乐的作用
1.提高学生对音乐教学的兴趣。流行音乐作为最受大众欢迎的音乐种类,将其引入到初中的音乐课堂上,对学生来说必然会产生很强的吸引力。再配以新颖的教学方法,势必可以迅速的使学生喜爱音乐课,从而培养对音乐的兴趣,对音乐教学产生积极影响。
古语说:授之与鱼,不如授之以渔。这是个千古至理。在初中音乐教学过程事,教师应该针对中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学生一同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情景欣赏或故事感觉染等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兴趣,使音乐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使学生能够真切感受到音乐之美,才能使学生真正享受到美的要义。
如:在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时,因为乐曲内容取材于古老的传说,从梁山伯与祝英台相爱、抗婚到双双化作蝴蝶的情节,叙事性很强,所以本课导入部分我采用为同学们配乐诗朗诵古老美丽的民间传说故事:梁祝相识 草桥结拜同窗三载十八里相送抗婚楼台相会化蝶等过程,根据故事的起伏随着音乐的变化,有感情的讲述的方式,从而使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由好奇到好学,这样,学生每次都带着浓郁的兴趣走进音乐课堂,时时保持一种对音乐学习的积极心态和愉悦体验,然后再让学生自己去学唱歌曲、分析歌曲,进行创作等。实践证明,类似的教学方式能够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品味音乐的美,从而达到对其审美观的影响和教育。
二、发挥主观能动性,对学生进行美感培养
在音乐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美感培养,必须先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入手。教师在教学中要多采用启发的方式,让学生用自己的情感,按照自己的思路,展开想象的翅膀,开启思维的创造力,达到美的最佳效果,音乐课堂就是他们展现自我、表现自我的新天地。如在课堂上组织排练打击乐合奏《彩云追月》时,教师可首先分组,让各组学生拍手、拍腿、跺脚,模仿伴奏乐器,其次按声部分小组练习,让大家都参与到活动中去体验作品的节奏美、旋律美、意境美,有的小组用竖笛吹奏旋律,有的小组用鼓为旋律伴奏,有的小组用碰铃来伴奏,有的小组用木鱼表演。教师还可以加入其他类型的乐器。音乐课堂上我们要不断调动学生去积极参与音乐、表现音乐,充分发挥同学们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才能使音乐课堂气氛既情真意切,又活泼愉快。
三、强化综合技能训练,帮助学生领悟音乐美
综合技能训练可以帮助学生对已学内容加以巩固与理解,让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把握情况,提高学生音乐学习的责任感。在这一训练环节中,教师应结合复习、检查以及知识拓展工作。教师应巧妙地将美的旋律融人枯燥、单调的发声练习中,使学生感受美、领悟美,从而巩固知识与技能学习。教师可通过指导法与示范法来让学生学习与体会,向学生展示歌唱中的姿势美,发声中的技巧美,吐字与咬字的形象美等等,然后让学生通过训练再现。这样,让学生在温故中知新,在练习中感受美、体验美。如教学《雨花石》时,教师先让学生发声练习,然后新歌教唱。学唱歌曲第一乐段时,让学生小声跟琴声唱,找出并及时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然后讨论情绪,讨论应以怎样的感情来演绎这一段歌词等,这样,让学生在练习中,感悟到音乐的壮烈美、深情美,体会到不同的音乐有不同的情感,从而帮助学生真正的领悟音乐艺术之美。
“以音乐审美为核心”这一基本理念是初中音乐教学的核心部分。它培养学生对美好音乐的热爱,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养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并能起到启迪智慧,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等作用。下面笔者就针对这一理念,提出几点见解。
一、让音乐走进学生的心中,使学生享受音乐之美
古语说:授之与鱼,不如授之以渔。这是个千古至理。在初中音乐教学过程事,教师应该针对中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学生一同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情景欣赏或故事感觉染等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兴趣,使音乐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使学生能够真切感受到音乐之美,才能使学生真正享受到美的要义。
如:在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时,因为乐曲内容取材于古老的传说,从梁山伯与祝英台相爱、抗婚到双双化作蝴蝶的情节,叙事性很强,所以本课导入部分我采用为同学们配乐诗朗诵古老美丽的民间传说故事:梁祝相识 草桥结拜同窗三载十八里相送抗婚楼台相会化蝶等过程,根据故事的起伏随着音乐的变化,有感情的讲述的方式,从而使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由好奇到好学,这样,学生每次都带着浓郁的兴趣走进音乐课堂,时时保持一种对音乐学习的积极心态和愉悦体验,然后再让学生自己去学唱歌曲、分析歌曲,进行创作等。实践证明,类似的教学方式能够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品味音乐的美,从而达到对其审美观的影响和教育。
二、营造主动参与的学习氛围,对学生进行审美的熏陶
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在一定程度上,音乐艺术主要还不是一门知识,而是一种内心体验,一种音乐审美愉悦的体验,而没有参与到音乐活动中的人,是不可能获得这样一种体验的。因此,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应该创设良好的音乐艺术与教育氛围,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全身心全方位地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从而使他们获得音乐审美体验。
如在《行进中的歌》一节中,学生进教室的时候就听到我放的音乐—《运动员进行曲》,学生感到很新鲜,这节是音乐课还是体育课,但还是会不由自主地跟着音乐踏上几步,再由我的组织下让学生整齐地跟着音乐踏步,用自己的行为来体验音乐,从中体会音乐的力量与美的熏陶。
三、运用“体态律动”,让音乐之美化为学生自身之美
歌曲教学是音乐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带领学生去感受、表现音乐美的最直接的手段。以往的歌唱教学的一般过程是纠正演唱姿势,正确运用气息,恰当的咬文吐字及用语言去启发学生有表情地歌唱。快乐教学要求歌唱中适当地加入身体语言,以一种歌表演的形式来演唱。例如:进行曲风格的歌曲配上具有行进感的动作;较抒情、缓慢的歌曲则可用舒展、优美且简单的舞蹈语汇;而歌唱轻松、活泼的歌曲时身体则可随音乐自由、欢快地摆动等。
如《大海啊,故乡》学得差不多时,我引领学生做体态律动,这首歌曲是三拍子的歌曲,强弱规律很明显,我在学生周围做三拍子指挥图式,学生会很自然地跟着教师划拍子,边划边歌唱来感受歌曲。另外,《大海啊,故乡》这首歌曲以“托物言志”的方法来抒怀,“大海”是很形象生动的,因此,我又引导学生做海水荡漾的体态律动。学生在音乐节奏中用体态感受音乐之美,并自然而然地化之为自身之美,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四、精心布置教学环境,借助环境之美进行审美教育
音乐教学环境的审美特点,其特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听觉环境和视觉环境的优美,二是两者间的和谐,这是创造良好音乐教学气氛和情境的外部条件。音乐教学环境包括教室布置、音响设备、周边环境等。一个美好的视觉环境对音乐教学是十分重要的。音乐教室的布置应优雅和艺术化,座位的安排与乐器的摆放应富有新意,诱人遐想,歌碟、挂图应具有视觉欣赏的价值。音乐是声音艺术,音乐教学的基本手段之一是聆听。音响设备主要体现的是音响美,所以音响美是创造良好听觉环境的关键因素。音质清晰、悦耳的音响给人的听觉带来,并诱发美感的产生。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力避不良的音响产生,诸如录音机的音量过大,音质过尖,或不等音乐结束就“啪”地一声中断播放,弹奏音律欠准的钢琴、风琴,让学生吹奏由于簧片腐蚀而噪音迭出的口琴等。
因此,通过对教学环境的精心布置,创造条件让学生多看多听,耳濡目染中自然提高他们对音乐的认识,从而促使他们养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及良好的音乐素养,深刻感受生活无处不美。
总之,初中音乐教学不应该理性化、学术化,而应该在一定程度上使之生活化,让学生在参与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中,有趣地、开心地掌握基本音乐文化知识和技能,获得审美愉悦体验,增强进一步学习音乐的兴趣和信心,让音乐充满人生,让快乐伴随终身,从而真正体会生活之美和心灵之美,促使学生树立起正确定的审美观。
[参考文献]:
[1]《音乐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音乐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及《解读》
[中图分类号]G633.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090071
随着教育观念的更新,音乐教育作为学生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被人们重视,我国民族音乐文化丰富多彩、源远流长,是音乐教育的资源宝库,中学音乐教学中要开发和利用当地音乐资源,创建校本教材,丰富音乐课堂。
一、渔歌文化融入中学音乐课堂的意义
1.传承与发展民族音乐文化
惠东县地处广东省东南部,惠东渔歌历史悠久,古代D民们在海上捕鱼、回港避风、节庆、祭祀、婚丧等场合皆唱渔歌。渔民们从婴孩时开始,就听到妈妈在织着渔网的时候唱渔歌,等待男人归来;年岁稍长,就会在劳作和休息时跟着母亲哼唱,在婚丧嫁娶、祭祀节庆的时候,听到人们在歌声中唱出更多悲伤、喜悦、祈祷、调笑、轻诉;当长成一个正当年的小伙或姑娘时,就开始和意中人唱那对歌斗歌的调子。如今,惠东渔歌还顽强地生长在生活的角落、出现在报纸的油墨和电视的色彩里。沿海部分地区仍保留有唱渔歌的习俗,在婚嫁、亲人团聚、生日庆宴等场合,人们还会请来渔歌手。学校音乐教育是传承渔歌的保证,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把渔歌引进中学音乐课堂,有利于渔歌的传承。教师整合与创新渔歌课程资源,发扬与传播渔歌中具有审美价值的内容,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使其了解渔歌文化,培养其热爱本土音乐的意识,激发民族情趣,培养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2.丰富音乐教学模式
渔歌进入中学音乐课堂,实现了音乐教学方法和模式上的创新,将渔歌引入初中音乐教学过程,体现了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提升了教师自身的音乐素养。教师带领学生到渔村实地采风,提高学生敏锐的观察力,让学生体验音乐来自于民间,搜集音乐素材,合作探究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传统渔歌音乐搬进课堂,丰富了音乐教育模式,保护和发展了渔歌音乐。
二、渔歌文化引入中学音乐课堂的措施
1.整合与创新课堂内容
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他们自主探究渔歌音乐文化,大胆创新。音乐课程标准提倡创新,音乐教师要创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通过即兴音乐表演挖掘学生的音乐天赋,用音乐材料创作音乐。惠东渔歌歌词深入浅出,通过叙事、叙人、叙物、叙情来表达人与人的情感,语言纯朴、修辞简练、源于生活,均为渔民对自身生活的真实写照,教师应指导学生为渔歌旋律编歌词。惠东渔歌因曲调品种多样,旋律韵味独特,教师应指导学生为渔歌歌词作曲,启发学生进行艺术创作。例如,在教学渔歌情歌时,教师鼓励学生演唱情歌,让学生为歌曲编舞或即兴伴奏,享受渔歌的美感,体验创作的快乐,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引导学生探索、感受惠东的民俗民风,获得音乐审美体验,在原始渔歌的基础上改编创新教学内容,与中学生学习生活相适应。
2.在体验中感受渔歌的艺术美
音乐课是师生共同进行的审美活动,学生通过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创作音乐、体验音乐的美,从而产生丰富的情感体验和情感共鸣,陶醉于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中,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启迪智慧、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热爱音乐艺术、热爱生活。教师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播放有关渔歌的视频,从不同的角度让学生多层次了解渔歌文化,形象、直观地感受,通过学唱、演奏渔歌,给学生视听感受,体会渔歌独特的地方特色和艺术价值。
3.加强课外探究,培养实践能力
教师应引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惠东的风俗人情和地理文化中,组织学生对渔歌调查研究,打破课堂教学有限的空间,开放探究环境。例如,在教学渔歌时,组织学生搜集资料,了解渔歌形成的地理环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聘请艺人到学校进行渔歌表演,讲解渔歌音乐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渔歌音乐艺术,与学生互动,回答学生的提问,让学生欣赏渔歌的艺术魅力,认识到音乐与劳动生活的密切关系。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成立惠东渔歌业余歌唱队,组织开展渔歌对唱比赛,组建渔歌创作小组等活动,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的探究和实践能力。
总之,惠东渔歌是一颗璀璨的明珠,传承着惠东的历史和文化,将渔歌作为音乐资源,引入中学音乐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音乐素养,提高审美意识。
[参考文献]
那么,如何上好初中音乐欣赏课呢?
首先,欣赏曲目一定要精选,使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能接触到十分优秀的、有高尚情趣和格调的精品。其次,欣赏曲目的安排,可以从声乐曲到器乐曲,从小型作品到大型作品,从单一的声乐或器乐作品到综合性的歌剧、舞剧选曲。具体做法如下:
1 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进行欣赏教学
学生欣赏音乐时的心理反映过程是:音响感知―情感共鸣―想象、联想―理解认识。音乐欣赏教学必须遵循这一规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进行,引导学生从感知入手,逐步开展想象、联想到理解作品的意境。初中学生乐理知识还不是十分丰富,对音乐作品的认知水平也不是很高,在欣赏课教学中切记“曲高和寡”。
2 灵活多样地设计音乐欣赏课的课型
音乐欣赏课的内容很多,如何将众多的内容科学地、有机地组织起来,使学生有效地感受音乐和学习有关的音乐知识,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有选择地设计成若干课型。
2.1以题材为中心
音乐作品表现的内容可以说是无所不包的,音乐欣赏教学可以是表现同一内容不同的音乐作品,组成以某一题材为中心的音乐欣赏课。如“赞美伟大的祖国”,就可以围绕这个中心内容,将独唱曲《我爱你,中国》、合唱曲《歌唱祖国》、领唱合唱曲《我的祖国》……等等与内容有关的不同表演形式的声乐曲和器乐曲组合在一起进行教学。这种课型由于内容统一,学生可以从不同形式的作品中,集中地感受到作品内在的情感,提高学生对作品的感受能力。
2.2以演唱形式为中心
将同一表演形式的不同内容的作品,组合成以某一表演形式为中心的音乐欣赏课。如:“独唱”,就可以将古典的、近现代创作的、民族民间的、外国的、颂歌性的、叙事性的、欢乐的、衰伤的……等等作品组合起来进行教学。还可以以合唱、重唱、独奏、合奏等表演形式为中心组织教学,这种课型,可以使学生除了了解表演形式外,还能感受、理解到每一种表演形式都具有表现众多丰富的不同内容的可能性。
2.3以音乐作品的曲体为中心
将同一曲体结构的音乐作品组合成以曲体为中心的音乐欣赏课。如“三段体”,可以将中国的、外国的、声乐的、器乐的三段结构的音乐作品组合起来进行教学。还可以“变奏曲”、“回旋曲”、“协奏曲”、“交响曲”等等为中心内容组织教学。这种课型,可以使学生了解音乐的结构形式和内容的关系,了解形式如何表现内容以及形式表现内容的多样性。同时,可以通过对各种曲体作品的欣赏而感受到各种不同音乐作品的形式美。
3 欣赏音乐作品,一般应该从整体到局部,再从局部到整体
每一首音乐作品,开始应该先让学生完整的听一遍,留下一个印象,初步领略一下所表现的内容、意境,然后可以局部的分段聆听、分析作品的主题及其发展,曲式结构、形象、风格、表现手段的运用等。再将初步印象与对分段的局部的分析概括结合起来,形成对整个作品的概念。
4 音乐欣赏教学应该充分注意到比较式方法的重要作用
用以构成音乐的各种手段都是具有相对性的。如音的高低、长短、强弱、速度、力度、音色、调式、调性等等。采用比较的方法,可以使学生辨别差异性,更好地把握各种音乐作品的本质特征,从而加深对音乐作品的认识和理解。
这种比较或对比,可以在不同的作品之间进行,也可以在同一作品的不同乐句、乐段之间进行。如:节奏疏密的比较,力度强弱的比较、速度快慢的比较,大调与小调,西洋传统大小调与中国民族的调式调性的比较,不同音质音色,不同乐器,不同乐队在音色上的比较。同一体裁、同一题材所表现的不同内容也可以比较,还可以将正在欣赏的音乐作品与大脑记忆储存着的某些作品的某些片断或整体进行比较,从某种意义上说,音乐欣赏就是在比较对比中进行的。
一、音乐教学要与其他相关学科进行渗透,从单纯的知识技能训练转化为素质、能力、个性的培养,起到融会贯通的作用。
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音乐是一种技能课,它是通过课堂教学形式传授音乐知识、技能、技巧的。因此,绝大部分教师认为音乐课是技能技巧课,教学的目标往往只停留在“帮助学生顺利地学会教材规定的内容”上,忽视了对学生的能力、个性等方面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改变这种情况。对音乐作品进行欣赏时,注重对作品的背景资料及主要内容作必要介绍。在欣赏时,让学生从其储备的知识体系中调动相关学科知识对作品试作分析。因为学生的知识有零散、片面、无序的特点,综合运用到作品鉴赏中还有困难,所以教师进行指导时,要根据不同作品的情况,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把学生的兴趣、思绪引向作品内涵。有些作品和历史知识相关,比如,人教版第二十七课琵琶独奏曲《十面埋伏》的教学,教师可首先结合“楚汉相争”的历史知识来使学生全面地熟悉了解乐曲背景,然后带领学生对作品进行赏析。这样,学生在相关知识铺垫的基础上,很容易理解这一叙事性结构的乐曲。有些作品本身带有一定的文学性,比如,人教版第一课歌剧《白毛女》的教学,如果在课前引导学生回顾原课文(初中语文教材),或由教师讲述原课文,将有助于学生在欣赏音乐时把握音乐材料铺展的主要线索,激发联想,从情感体验的渠道,去感受音乐美的内涵。有些作品牵涉到日常生活经验,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去回味自己的生活,使之与作品中意象情感结合,形成共鸣,“乐”在其中。比如,歌曲《红蜻蜓》,教师先带着学生回忆各自的童年,让他们讲述童年趣事,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激情油然而生,而后歌唱时,体会就比较深刻。教师在教学中将学生已知的知识与音乐作品相结合,促进学生加强学科间的横向联系,会增加教学实效,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同时,运用音乐欣赏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这样,通过音乐,既能达到教育的目的,又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学习音乐。
二、音乐教学要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化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几十年来,音乐教学方法一直是教师讲,学生听,这种教学方法,无疑是把学生作为一种灌输知识的容器,即使对音乐有浓厚兴趣的学生,也由于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情绪中,难以提高自身的音乐素质。因此,音乐课要与其他学科教学一样,在以教师为主导的同时还要注重发挥学主体性作用。为此,我专门开展一项活动,并称为“每课一唱”,即在上课前提出一般性要求,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歌曲,在课堂中表现自己,培养学生的表现欲。教学时适当地运用现代媒体,如电脑、VCD、录音机等,通过播放先增加感性认识,然后让学生针对课堂内容进行思考、讨论和研究,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及看法。教师不要过早地作哪怕是简单分析,而是积极引导学生去检验、思索、表达,充分调动其积极性,满足其自我构建与表现的需要,以积累知识,形成能力。
三、音乐教学要从重视结果教学转化为重视学生表现,创设意境,加深学生理解,多锻炼学生过程的能力教学。
传统教学中,衡量一节课的标准,常常是听歌曲会不会唱,知识掌握了没有,自觉不自觉地把音乐课变成了教学成果课或成绩展览课。这样,教师便自觉不自觉地入其彀中,以追求教学最终结果为最大目标。长此以往,忽视知识积累和能力训练的动态过程,教师虽天花乱坠,学生却不须用脑,只待最后结论即可,思维停止不动,能力怎样提高?所以我认为,由于音乐教学同样肩负着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重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着眼于学生总体素质的提高,我尝试情境式教学。每次适时适度地进行情境式教学,效果都极佳。如,欣赏《伏尔加船夫曲》后,挑选几位有表演天赋的学生作化妆表演:十二个衣衫褴褛,神情各异的纤夫,在胸前套着纤绳,吃力地拖着一条有高高桅杆的船,负重前行,沙滩上留下了他们串串足印与沉重的歌声……学生边演边唱,非常投入,对歌曲理解更深。再如,欣赏《扎红头绳》后,我同样选出学生进行表演,学生边唱边表演,然后让表演的学生讲述自己的表演的内涵,十分动情。又如,欣赏西方器乐作品时,我选与之相关的碟片播放,音乐画面结合,使音乐形象与视觉形象相交融,深化了学生的审美体验,适应职业学校的学生特点,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四、加强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拓展学习时空,进行知识迁移,使相对“死”的基本知识尽快转变成“活”的实际运用能力。
音乐教学含有丰富的德育内容。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中心展开的。此外,音乐教材中还教育学生爱家乡、爱自然、爱学习、爱劳动、爱科学,树立远大理想、继承革命传统,尊敬师长、互相友爱等,从多种角度帮助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
音乐教学应通过生动的音乐形象,在进行审美教育的同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寓德育于美育之中,不断发展学生德育上的自我教育能力。
一、增强德育意识,从备课入手,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教师应当牢固地树立德育意识,以教材为内容,以课堂为阵地,认真钻研教材,分析和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做到每堂课都能有德育的侧重点。
有些教材具有明显的思想教育目的,属显性教材,如:《我们多么幸福》、《颂祖国》、《咱们从小讲礼貌》等。而还有一些教材,如:《到小熊家里去》、《金扁担》,《小乌鸦爱妈妈》、《看龙船》等歌曲,被称为隐性教材。这些教材丰富的德育内涵和深刻的哲理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去挖掘、发现和理解。如:歌曲《看龙船》表现了端午节热烈紧张的赛龙舟场面和兴奋激动的心情。在学唱时,除了让学生了解爱国诗人屈原的故事外,还应联系祖国美好的今天,引导学生分析歌词,理解“屈原爷爷看见了也会笑得胡子翘”的深刻含义。
二、寓德育于音乐艺术美之中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中音乐教学大纲》明确提出:“音乐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还特别提出:“音乐教育应寓思想教育于音乐艺术之中。要注意音乐知识教学、音乐能力培养,思想品德教育的配合。”
作为美育手段之一的音乐教育,它对于陶冶情操、品行修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起到独特的作用,教师应紧紧抓旋律、节奏、音色、拍子、曲式、和声等音乐要素所塑造的形象,诱导学生进入歌(乐)曲意境,抒发美好的情感。让学生在理解美、表现美、鉴赏美中培养高尚的情操和道德。
在学唱《国歌》时,除了让学生了解它的歌词意义、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外,更要抓住歌曲中号角式的呼喊,再三强调的“前进”,后半起的急切呐喊及三连音的运用等音乐本身的特点,既准确地表现了歌曲,又激起对祖国无比热爱之情,进而树立时代责任感。同学们在演唱时严肃、自豪、情感真挚,可谓是情不自禁,寓理于情、情理交融。
《放学歌》是一首以教师护送学生放学离校为题,尽情抒发了学生对教师热爱之情的歌曲,在教唱时,应注意到三拍子的叙事性及抒情性,引导学生充分投入感情,动情地歌唱。“教师辛苦了,教师再见了……”学生在演唱时情真意切,充满了对教师满腔的爱。在生动的感情体验过程中,受到艺术的感染、熏陶和教育。
三、寓德育于教学的全过程
教师要认真设计教学中的各个环节,使德育渗透在教学的全过程。不追求形式生硬说教,要见缝插针联系实际。
要制定切实可靠的音乐常规来训练学生讲文明、有礼貌的好习惯。从学生步入音乐教室、师生问好、坐站姿势等都要养成一定的规范动作,以培养遵守纪律、举止文明、尊老敬师的良好行为,基本训练要通过发声练习、节奏训练,听音练耳等培养学生和谐统一的良好心态,新课教学要结合教材采用多种方法,使德育内容有机地渗透在教学中,课堂小结要面向全班各类学生,鼓励他们发扬优点,克服缺点,通过这些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和高尚的行为。
四、寓德育于各种课型之中
小学音乐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唱歌教学、读谱知识,欣赏教学和综合训练等,教师要分析这些课型的特点,寓德育于各种课型之中。
课本中的唱歌教学所选用的歌曲内容丰富题材,体裁广泛,演唱风格多样,歌曲的优美旋律与生动活泼的语言学生爱听爱唱,教育内容最容易被儿童理解和接受。如:《到小熊家里去》、《生日》等歌曲,学生在学会歌曲的同时,也懂得了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团结友爱,和睦相处,整个唱歌教学的过程,就是通过歌曲,艺术形象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情操陶冶的过程。在进行乐理、视唱、练耳教学时,要注意在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的同时,加强对审美能力的培养。在逐步了解音乐语言及表现情感的过程中,激发音乐的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
音乐欣赏教学通过对古今中外音乐作品的欣赏,培养学生健康的情趣,开阔视野,提高鉴赏能力,培养高尚的情操。特别是通过对我国民歌、民族音乐的欣赏,使学生热爱祖国民族音乐文化激励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如:欣赏《歌唱二小放牛郎》一曲时,结合今年抗战胜利五十周年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起学生的爱国之情。欣赏教学时,要使学生身临其境,去享受欢乐,感受痛苦,去愤怒地遣责,去激情地歌唱。一旦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美妙的音乐世界,就能唤起他们爱国主义的感情,让他们感到劳动的自豪,学习生活的愉快,英雄行为的可敬可佩,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心灵的净化。
五、寓德育于各种教学手段之中
结合教材讲音乐故事,将古今中外音乐家传记,名人与音乐,趣闻轶事,作品珍闻等用故事形式讲给学生听或让学生讲,在学生细小的心灵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结合教材做音乐游戏。游戏是儿童最感兴趣的活动之一,它使儿童的个性得到充分表现,有助于培养儿童坚毅的性格及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品质。如:“捉迷藏”、“小青蛙找家”,“跟我一起去旅行”,“数哈蟊等游戏,不仅使孩子们感受到愉快的音乐气氛,而且还从游戏中受到启迪。
一、因材施教,各年龄段少年儿童的特性及分析
少年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并能引导和控制学生的心理过程,即要引导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引发他们丰富的情感,培养他们音乐情趣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热爱。
小学低年级,这时的孩子活泼好动,兴趣广泛,好奇心强,对简单具体的事物易于接受,易被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和色彩鲜艳的活动的教具所吸引,以机械记忆为主,思维主要是根据直观形象的外在属性进行概括,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所以在音乐教学中要注重创设情境,充分利用学生的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让他们在游戏与娱乐中学习初步的音乐知识。
小学中年级,不再单纯追求主要作用于感官的感觉上的需要,这时的学生开始需要比从前更进一步的得到知觉上的满足。因此,在音乐教学中要运用歌(乐)曲所表现的典型的意境与情绪,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注意对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要掌握和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进行简单的分析、综合、比较与分类能力的培养,使其逐步形成初步的抽象思维与概括能力。中年级是从儿童期向少年期过渡的阶段,在音乐教学方法的运用上,既不可完全沿用低年级的方法,也不可全盘舍弃那些在低年级有效又适用于中年级的教学方法。要根据中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围绕着学生的兴趣,选择有利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并能强化其参与意识的教学方法。
小学高年级,由于年龄增长和身体发育,学生在心理上有了较大的变化。就认识过程而言,有意注意逐渐上升到主导方面,使抽象思维有了发展的可能性。理解记忆能力越来越强,思维方式由以具体思维为主的形式逐渐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形式过渡。情感和意志方面也都有所发展。在这一时期的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性意学生的情绪,可适当讲一些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故事,如名人与音乐、音乐家轶事、名曲诞生的趣事等。如果学生处于变声期,可多安排一些器乐教学和欣赏教学以及能够调动学生内心活动的教学内容,引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参与意识和创作欲望等。高年级的唱歌教学应从重视外在的表现(如律动、游戏等)向重视内心情绪的表现方面转变,更要强调唱歌的艺术表现效果,但其先决条件是学生喜欢音乐和爱唱歌。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二、探索规律,努力使学生喜欢学校音乐教学内容
就教材而言,选入教材的作品必须是艺术精品。编选教材时除了考虑到各种必备因素之外,不可忽视的是所选音乐作品必须是符合学生审美情趣(学生愿意接受)的作品。九年义务教育初中音乐教材突出审美内容,并以情绪表现为主线,以欣赏为主要内容,强调对音乐基本要素的理解与掌握。欣赏为主,先听后唱,以对比及精听粗听等手段感受音乐,在感知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作品的情绪。如果配齐教材的全套音响磁带,再加上教师的教学与引导,是会受到学生欢迎的。
有了好的教材、好的作品,这仅仅为学生喜欢音乐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还需要教师通过一系列音乐教学活动使学生从整体上感受音乐,喜欢音乐,提高心理素质。整体感受主要是通过欣赏与唱歌两个方面来进行教学活动的;由各种音乐要素的综合运用而产生的音乐音响对人的情绪给予刺激,可以引起人的情绪波动――联想、回忆、感受、共鸣等;通过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逐步提高其心理素质。所以音乐教学必须符合音乐特质――以音乐的实际音响为表现形式、以情绪的感受和表现为目的。如欣赏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感受、理解和初步鉴赏音乐的能力;唱歌和器乐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表现音乐的能力,至于其他教学内容都是为更好地感受、理解和鉴赏音乐而服务的。所以音乐教学要紧紧抓住音乐感的培养这个关键性的问题,同时必须是将学生的心理活动及情感因素融入音乐中,使其处于音乐美的境界之中。音乐的美感作用于人的心灵并与之产生共鸣,会使人的精神世界得到净化和升华,这就是音乐陶冶情操和提高人的素质的作用。
三、积极引导,释放音乐的育人功能
当我们了解了各年龄段的学生在学校音乐课教学内容上的认知和需求之后,我们就应该把充分释放音乐的育人功能。学校音乐教育的育人功能是在不知不觉中逐渐加强的,凡长期经过音乐熏陶的学生,其性情、精神、气质以及思想意识、思维方式乃至生活方式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会形成一种心理定势,具有牢固的稳定性,能让其一生获得健康的心理、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学校音乐教育应以育人教育为宗旨,努力做到以乐辅德、促智、怡性,从而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学校音乐教育发展至今,它的育人功能日趋成熟,归纳起来有以下三点:
1.以乐辅德。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它充分利用鲜明的节奏、优美的旋律、丰富的和声、美妙的音色来表情达意,因而能直接触动学生的情感中枢,震撼学生的心灵,对学生的情感世界、思想情操、道德观念的渗透和影响是很大的。所以,学校音乐教育能以乐辅德。如教唱革命历史歌曲《义勇军进行曲》、《长江之歌》等,能使学生爱憎分明,能唤起他们对敌人的仇恨、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教唱叙事歌曲《军民大生产》、《读书朗》、《歌唱二小放牛朗》、《小卫士赖宁》等能激发学生爱劳动、爱学习的热情,能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能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净化学生的心灵。
教学方法论之:
1. 借讲故事,说明道理,激起兴趣(以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为例);2. 用激将法,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以让学生分辨字条字体为例);3. 创造气氛,使学生进入欣赏角色(把握好新课导入);4. 利用对比,设置疑问,激情引趣(可分组查资料,集体排演,而后对比结果)。
关键词: 因材施教 民主合作 注重实践 激将法 造气氛 讲故事明道理 用对比设疑问
目前,教师为适应当前社会的迅捷变化,面临许多挑战,如知识结构的变化、观念的更新、教学技术的改进、新型教学手段的尝试……而这一切则都是为了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的有效途径。那么中学的音乐课该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呢?全日制义务教育“前言”部分指出:――人人学习有价值的音乐;――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音乐;――不同的人在音乐中得到不同的发展。那么我们教师就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采用不同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精心设计问题,突出教学重点,来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首先,我们就教学形式浅谈之。
第一 因材施教
“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扬长避短,人人成才”这四句话一直是我的教学宗旨。这一宗旨时刻提醒着我们教师要因材施教,同时也体现了在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 “使不同的人在教学中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理念,顺应了当今教学改革的潮流,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更应坚持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对人的个性全面发展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目前初中音乐教学因材施教普遍存在着此等现象:
1.在情感心理上,对全体学生亲疏有别,厚此薄彼,不能够一视同仁的对待每一个学生。我们老师往往情不自禁地流露出对满意的学生过分偏护,对不满意的学生疏而远之的情感态度。教师不能与每个学生公平民主地相处,这样就对一部分不受老师喜欢的学生的心理上造成了阴影,久而久之这些学生的学习热情就受到了打击,从而逐渐对学习音乐产生了厌倦。
2.在实际行动上,把精力放在极少数“特长生”、“优等生”身上,对他们寄予厚望,有意无意地给予肯定和鼓励。这种现象在我们的公开课上尤为突出。老师们为了顺利地上好一堂音乐公开课,总是喜欢请班里那几个所谓的优等生回答问题。课固然上的顺利无比,可是整堂课却成了优等生的舞台秀。而其余学生却学的索然无味。
以上这些错误现象的产生以致在教学中不能有意识地、自觉地、积极地把握因材施教对人的个性全面发展的潜移默化作用,影响着因材施教作用的有效发挥。
基于这些错误现象,矫正的基本对策是:根据每个学生的音乐基础、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品格、性格、意志力、情感、兴趣爱好、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教师在指导学生时,应着眼于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着眼于教材内容,根据不同学生的接受能力,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运用不同的提问方式,来指导学生。
我们须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去展开教育活动,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到既面向全体又注重因材施教,从而更有效的展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第二 民主合作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了解学生的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合作者,学生不能只是被动的接受,要引导他们主动的钻研。
1.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
首先老师态度要改善。包括:会微笑、要积极、会倾听、要和善。更要用自己的人格力量即你的气质、得体的语言、你的激情和真正对生命的关怀去吸引并指引每一个孩子,感召和感染每一个学生。
其次在课堂上,要给予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如在学生讨论或回答问题出错时,教师要做的不是责备或任由同学取笑,而是理解和鼓励,构建“以学生主动的学习过程”,建立一种相互接纳、相互理解的友好课堂状况,为学生创造一个有安全感的学习氛围,使他们敢于行动。
2.做个民主、宽松的设计者。
在突破教学难点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启发、诱导、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做到既要备教材,又要备学生。我们要多给学生自由空间,让学生发现、思考、想像,唤起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突出教学中的双向性、互动性,使师生形成“亲和”,使教与学方向统一,定可事半功倍。
第三注重实践
体验、实践,有益于促进、提高学生学好音乐的热情。音乐是最富情感的艺术,对音乐的情感体验不仅来源于音乐的音响,也来源于与音乐相关的文化信息和具体的形象。例如欣赏《黄河船夫曲》,当学生了解到黄河的悠久历史,看到壮阔的图片景观时,必然会增加学生对音乐的情感体验。学生听着高亢激昂的《黄河船夫曲》,看着船夫们同风浪搏斗的画面,丰富的文化激活了音乐的情感。此时让学生朗诵光未然激情澎湃的诗句,便更会情真意切了。
基于以上对音乐课堂学习兴趣激发的重要性的阐述,我们还要知道:音乐是特定文化的产物,它本身就是受着文化定义的,离开了文化,音乐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重视音乐与相关文化的学习,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之一。音乐这门学科具有不同于其它学科门类的特殊性,具有不准确特点,有情感特点,又有弥漫性特点,因此学习音乐有不同的学习方式和认知的特点。在音乐课堂的学习中应当避免从概念学习入手,摆脱过去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不要把普通学科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迁移到音乐教学中来。音乐知识的学习过程应当遵循感性到理性,然后再回归感性的基本学习规律,从而有效地将双基教学的实施融入音乐实践教学活动中,不知不觉地掌握知识技能。
结合教学实践、课堂观摩,全市音乐教师的调研以及和教学一线教师的座谈交流中,我认为,以下几种教学方法是在实践中运用最为有效的:
一、借讲故事,说明道理,激起兴趣
中学生对叙述性内容的艺术作品较为关注,对剧中人物情感变化也甚感兴趣。课前精选一段与课题相关的故事题材作为开场,能使学生对艺术作品尤其是大型艺术作品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作为顺利欣赏作品的过渡。
如在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时,因为乐曲内容取材于古老的传说,从梁山伯与祝英台相爱、抗婚到双双化作蝴蝶的情节,叙事性很强,所以一开场就要为同学们讲述古老美丽的民间传说故事:梁祝相识──草桥结拜──同窗三载──十八里相送──抗婚──楼台相会──化蝶……欣赏完整个乐曲后,有的同学为梁祝美好纯真的情感不禁潸然泪下,有的为两位当时年轻的曲作家能创作如此动人的民族交响音乐而骄傲。
不少学生对高水平的歌唱家的演唱不感兴趣,而对那些水平非常一般的“歌星”却表现得出奇的狂热,其原因就是声乐知识贫乏,良莠不分;缺乏良好的欣赏习惯。在讲授声乐欣赏时,可以这样讲:
某村有几个人去北京旅游,当他们游览故宫时,看到红墙绿瓦、金碧辉煌的建筑兴致勃勃地说:“漂亮,确实漂亮,不过太浪费了,花这么多钱去建这房子,就是让我们看一下,收点门票,什么时候才能收回这建房子的钱呀!”(教室里响起一阵笑声)
问:“同学们,你们为什么笑?”
学生答:“他们实在无知,一点历史知识都没有。”(课堂气氛更活跃)
“是的,可以说他们是历史盲,但是在我们同学中间,也发生过和那几个人相似的笑话呀!”
把话题一转,引出第二个故事:“重庆有几个初中的学生,听说香港歌星刘德华来渝开个人演唱会,没钱买门票,于是到医院去卖了700CC的血,买了门票,但是在欣赏抒情男高音歌唱家胡松华演唱《牧歌》时,却说这一点也不好听,叫老师放刘德华的录音带。”
“两个故事,两组人,故事的内容不同,却有异曲同工之处,相同的,都是‘盲’,不同的一个是历史知识盲,一个是音乐知识盲。同学们,不能再出这样的洋相了,还是多学一点知识吧。这堂课讲的是歌曲欣赏,请同学们随着优美动听的歌声去体会那美妙的声乐艺术吧!……”
教师的导语引起学生的兴趣,像一块敲门砖,敲开了声乐艺术欣赏之门。
二、用激将法,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
目前有不少学生不愿学中国民歌,在教黎族民歌《五指山歌》时,学生说这是“老古董”,不愿学。针对这种情况,我准备好三张写着“中国民歌”四个字的字条。第一条是请一位书法家写的,另一条是一般水平,第三条是写得很差的,导课时,我问学生,哪条字写得最好,哪条最差。学生一下子就正确地分辨出来,并且表现得非常自信和兴奋,于是我把话题引到音乐上来说:
同学们,刚才的辨别非常的准确,因为我们念了八年书了,字写得怎样才算好,大家基本上知道。音乐就不同了,由于种种原因,我们过去没有学好这一科,我们的音乐知识知道得不多,什么叫民歌,民歌怎样产生的,民歌的分类,民歌的艺术价值、音调、节奏、速度、力度、演唱风格,都知道得很少,所以无法分辨哪些好,哪些不好,以为民歌是“老古董”,不愿学,要学流行歌曲,这就像一个刚刚会爬的婴儿,常常会把很好的苹果丢掉,却把不能吃的乒乓球放进嘴里,这是他们对食物的无知。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中国民歌,请大家不要把苹果扔掉,把乒乓球往嘴里塞了!
幽默的比喻,引出了学生不服输的心理,于是他们认真地听课,《五指山歌》终于征服了学生。
三、创造气氛,使学生进入欣赏角色
中学阶段,学生生理、心理日渐成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和经验,对一些音乐理论性问题也开始关注,随着网络技术和音响媒体的普及,学生接触的音乐面越来越广,看到的艺术形式越来越新颖,因而学校音乐教育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具体在教学领域要打破原有的传统型单一化的教育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勇于创新,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适时牵引,使学生能够自始至终的融入到音乐意境中去。这里我认为,设计好音乐课的“开场白”,至关重要。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授课前五分钟,是学生兴致高昂,注意力最佳时期,音乐教师要善于抓住有利时机,精心设计,演好“开场白”,为上好整节课奠定基础。关于课前开场的形式多样:可以利用多媒体音像画面开场;可以以配乐诗朗诵开场;可以用卡拉OK形式开场;可以创设问题情境开场;可以以扣人心弦,引人入胜的故事开场;还可以精湛的语言艺术开场。
教师富于表情的导语,给学生创造了浓厚的课堂气氛。学生很快进入欣赏角色,体会歌曲的情感和歌唱家的演唱艺术。
四、利用对比,设置疑问,激情引趣
在学习民间音乐之京剧部分时,可把学生分成四组,分别查找“生、旦、净、丑”和“唱、念、做、打”的资料,然后集体排演。在课堂上同学把各自小组查阅来的资料与大家共同分享。学生在组里各自发挥所长,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使每个学生的价值都得到了体现,每个学生都获得了成功的喜悦。人文式教学使我们的课堂变得更生动,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
一、人教版与人音版课标教材小学音乐声乐作品总体比较
1、教材中声乐作品比例与曲目分析
人教版和人音版的小学音乐课标教材都是以人文主题为线索进行编写的,这一编写方式决定了声乐作品的选择要符合教材确立的人文主题。人教版小学音乐教材一、二年级每册包含6个单元,三、四、五年级每册包含8个单元,六年级每册包含6个单元;人音版小学音乐教材一、二年级每册包含10个单元,三年级每册包含9个单元,四、五年级每册包含8个单元,六年级每册包含6个单元。从单元的设置上可以看出人教版教材将六个年级分成了三个学段:一、二年级作为一个学段;三、四、五作为一个学段;六年级单独作为一个学段。人音版教材将六个年级分成四个学段:一、二年级作为一个学段;三年级作为一个学段;四、五年级作为一个学段;六年级作为一个学段。
不同的单元数目影响到两个版本教材对声乐作品总数和内容的选择,在两个版本教材中,声乐作品选用的统计如下:
人教版一年级声乐作品共42首,占一年级所选曲目的79%;二年级声乐作品为45首,占二年级所选曲目的73%;三年级声乐作品为43首,占三年级所选曲目的71%;四年级声乐作品为33首,占四年级所选曲目的62%;五年级声乐作品为30首,占五年级所选曲目的66%;六年级声乐作品为36首,占六年级所选曲目的70%。
人音版一年级声乐作品共52首,占一年级所选曲目的66%;二年级声乐作品为55首,占二年级所选曲目的69%;三年级声乐作品为56首,占三年级所选曲目的73%;四年级声乐作品为49首,占四年级所选曲目的72%;五年级声乐作品为52首,占五年级所选曲目的76%;六年级声乐作品为32首,占六年级所选曲目的72%。
两个版本教材六个年级声乐作品的统计数字说明声乐作品在两个版本教材中都占有着超过60%的比例,是教学内容的主要部分。
2、教材中声乐作品题材与体裁比较分析
除部分曲目相同外,人教版和人音版教材选用的声乐作品在题材选择上也有一定的共性,相同的题材包括:友谊、游戏、爱祖国、爱家乡、动物、植物、劳动、节日、乐器及与音乐相关内容、自然界、儿童生活(童趣、童年、梦想等)、人物、童话、动画、亲情、思想教育(礼貌、尊师、和平、环保)、革命歌曲、群众歌曲、军队军人。不同的题材包括:人音版教材将时间作为一个题材进行表现,作品为《时间像小马车》《这是什么》;人教版教材将奥运作为一个题材进行表现,作品为《当五环旗传到北京的时候》《手拉手》《巴塞罗那》,还有一部分作品表现了一些具体的事物,如作品《北京的桥》《桥》《少林少林》《中国功夫》等。
在体裁上,人教版和人音版选用的声乐作品主要包括原创作品、民歌、童谣、儿歌、歌剧、音乐剧、舞剧、戏曲、古曲几类,在不同年级侧重点有所不同,笔者将童谣、儿歌归入民歌类别,将两个版本教材不同年级的声乐作品进行了体裁数量统计。
通过以上统计,可以看出人教版和人音版的小学音乐教材对不同体裁声乐作品的选择各有千秋,人教版涉及的种类更多一些,舞剧、音乐剧、古曲作品在人音版小学音乐教材中并没有选用。
3、教材中声乐作品演唱形式及合唱作品比较
在声乐作品教学中,声乐的不同演唱形式是一个教学重点,通过教材体现不同的演唱形式、不同的声音组合方式是培养学生体会音色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进行声部配合及和声感觉的重要方式。人教版和人音版小学音乐教材选用的声乐作品涉及到了基本的声乐演唱形式,在不同年级以相应的作品进行展示,以唱歌和欣赏两种方式进行表现,从独唱开始循序渐进地介绍多声部声乐作品及声乐演唱的各种形式。
在两个版本教材声乐作品的唱歌教学中,独唱都是唱歌教学的主体。此外,二、三声部合唱教学也是教学重点,用以锻炼学生的合唱能力。人音版教材中没有涉及三声部合唱教学,主要以二声部为主;人教版教材对轮唱作品没有给予充分重视。声乐作品的欣赏教学中,两个版本涉及的演唱形式大体相同,以独唱、领唱加合唱、领唱加齐唱、二重唱、无伴奏合唱为主,人教版教材又选取了男声四重唱作品作为欣赏曲目;人音版教材选取了合唱与乐队作品作为欣赏曲目。
对合唱作品的选择,两个版本教材各有侧重,引入的年级也各不相同。人教版教材一年级没有选用合唱作品;人音版教材则从一年级起就选用了部分合唱作品进行欣赏。人教版教材从三年级下学期开始进行多声部唱歌教学;人音版教材从二年级下学期开始以轮唱作品导入合唱教学。
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比较,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在两个版本教材中,声乐作品都占据了最大的比重,以唱歌和欣赏两种方式进行呈现。在声乐作品的曲目选择、题材体裁及对演唱形式的教学中具有共性,又各有侧重。
二、人教版与人音版课标教材小学音乐中声乐作品唱歌教学展示的比较
在音乐教材中,声乐作品的教学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唱歌教学和欣赏教学。在唱歌和欣赏教学中,将声乐作品涉及到的音乐的表现要素、作品背景等音乐知识进行展示,来完成声乐作品教学的不同要求。
唱歌作为音乐教学中实践性极强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基础性内容,也是培养学生音乐表现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课程标准中对唱歌教学的要求可以归结为音色、节奏、音高、力度、速度、演唱姿势及方法、识别伴奏能力等几个方面,人教版和人音版小学音乐教材对这些方面都予以了展示,在教材呈现方式上既有相同之处,也具有各自特色。
1、教材中对唱歌教学中节奏的展示
节奏是音乐作品的骨骼,更是唱歌教学的基础内容,只有准确地掌握节奏,才能够将歌曲的本来面貌展示出来。小学阶段是节奏教学的重要阶段,将完成大多数节奏型的学习任务。在人教版和人音版小学音乐教材中,结合新的教学理念,对节奏教学进行着不同方式的诠释。
人教版小学音乐教材对节奏的呈现主要采用以下几种形式:
(1)用不同的动物叫声代表不同节奏进行节奏教学,如人教版课标教材一年级上册P26:
这种设计方式,将节奏教学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相结合,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将节奏教学与器乐教学相结合,如人教版课标教材一年级上册P20:
这种设计方式,将节奏教学与器乐教学相结合,注重了节奏教学的可操作性,通过具体实践掌握节奏。
(3)将节奏教学与音乐活动相结合,如人教版课标教材一年级下册P30:
这是一个综合性的活动,以节奏教学为主体,通过语言、乐器不同节奏的配合巩固对x学生四分音符、八分音符节奏的学习。
人音版小学音乐教材对节奏的呈现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形式:
(1)用跑、走等肢体动作与节奏教学相结合。
这种设计方式是用肢体动作的律动和节奏相结合,通过肢体动作的韵律感受节奏的律动。
(2)用读歌词的方式表现节奏教学。
用一个格子表现一个小节,将小节内的歌词列在格子里,通过读歌词表现节奏的变化,是一种具有操作性的节奏教学方式。
(3)将读歌词与器乐教学相结合。
用读歌词和器乐配伴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节奏教学,增加学生的兴趣点和配合度,加深对节奏的感性认识。
(4)通过在唱歌教学中寻找固定节奏型的方式对节奏教学进行表现。
2、教材中对唱歌教学中音高的展示
音高是唱歌教学的根本,熟悉音高、唱准音高才能进行歌唱。音高教学同样也是小学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通过六年的学习应该对音高有准确地感知,为初中阶段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人教版小学音乐教材对音高的呈现方式有:
(1)用插图表现音的走向,进行音高感性教学的呈现,如人教版课标教材二年级上册P11:
(2)将音高教学与肢体语言相结合,如人教版课标教材二年级上册P24:
(3)将音高教学与音乐游戏相结合,如人教版课标教材三年级下册P13:
(4)将音乐教学与创编活动相结合,如人教版课标教材三年级上册P5:
人音版小学音乐教材对音高的呈现方式有:
(1)用插图表现音的走向,进行音高的感性教学。
(2)在音符的符头中标记音高,将识谱与音高教学相结合,如人音版课标教材二年级下册P8:
(3)将音高教学与游戏相结合。
(4)将音高教学与创编活动相结合,如人音版课标教材三年级上册P13:用“mi,sol,la”按节奏编自己的歌,唱一唱找出歌谱中的d0音,涂上红色,mi音,s01音涂上蓝色,并跟琴唱准这三个音。
(5)用手势表现音的高低。
虽然人教版和人音版两种教材在音高教学中的表现方法有各自特点,总体的目的都是通过不同的展现方式让学生对音高有感性认识,利用不同的活动、游戏使用音高、熟悉音高,为唱歌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3、教材中对唱歌教学中力度的展示
力度是音乐的表现要素之一,对力度的感知及对力度表现内容的了解,是唱歌教学的一个重点。
人教版小学音乐教材对力度的呈现方式有:
(1)唱歌教学中,用动作表现不同的力度,如人教版课标教材一年级上册P9:
(2)对歌曲中具有明确力度对比的片段进行强调,并结合游戏加强对力度的认识,如人教版课标教材一年级下册P20:
(3)结合歌曲,为旋律设计力度变化,用活动的形式对力度进行应用,如人教版课标教材四年级上册P13:
人音版小学音乐教材对力度的呈现方式有:
(1)对歌曲中具有明确力度对比的片段进行强调,通过演唱歌曲了解力度的定义,如人音版课标教材四年级上册P40:
(2)配合唱歌教学,用图形表现力度的变化,如人音版课标教材四年级上册P44:
(3)学习歌曲后,为歌曲标记力度记号,加强对力度作用的认识,如人音版课标教材五年级下册P26习题为:唱会歌曲后,试用力度记号来标记,以表达欢乐地童心。
4、教材中对唱歌教学中发声方法的展示
发声练习是培养良好音色来进行歌唱的主要环节,以往的音乐教材在编写过程中,会设计单独的发声练习对声音进行训练。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尽量避免枯燥的基础练习,从学生的兴趣人手进行教材编写,这给发声练习的编写带来很大难度,很多教材中不再编写独立的发声练习,人音版教材中就没再设计独立的发声练习。在人教版教材中对发声练习进行了巧妙地设计,体现出编写者对声乐教学基础训练的重视,也体现出编写者对课程标准的深入理解。在人教版教材中,将发声练习冠以新的方式,融入了教材中所学歌曲的内容,用灵活的形式进行了展现,如人教版课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练习《阿爸回来了》。
此处,编者结合本单元学习的歌曲《小螺号》的内容,设计了表现海风、海浪、螺号、渔歌的发声练习,非常鲜活、形象,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达到双基教学的目的。但比较可惜,这种设计方式也并未能在人教版教材中得以延续,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用多样化的理念对发声练习进行设计的难度和必要性。
5、教材中对唱歌教学中理论知识的展示
有关唱歌教学涉及到的理论知识主要包括唱歌的正确姿势、演唱形式、人声的分类等,是对声乐教学的理论基础的简单介绍。在这方面,人教社小学教材中没有用特别的方式对唱歌的姿势及人声的分类进行表现,有所欠缺。但对部分演唱形式用结合唱歌教学、为歌曲设计演唱形式的方式予以了表现,如人教版课标教材三年级上册P13对唱歌作品的要求为:请你设计领唱、齐唱。
人音版小学音乐教材对唱歌教学中理论知识的呈现主要用讲解和图片的方式来进行展示,如人音版课标教材三年级上册P37:
三、人教版与人音版课标教材小学音乐中声乐作品欣赏教学展示的比较
欣赏教学在课程标准中是属于感受与鉴赏的部分。感受与鉴赏是音乐学习的重要领域,对于丰富学生情感、培养学生审美能力都具有深远的意义。课程标准中对感受与鉴赏的论述是从四个方面展开的,主要包括:音乐表现要素、音乐情绪与情感、音乐体裁与形式、音乐流派与风格,声乐作品的欣赏教学也主要体现在这四个方面。
1、教材中声乐作品欣赏教学中对音乐表现要素的展示
在小学阶段声乐作品欣赏的教学中,针对音乐表现要素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主要包括能听辨童声、不同形式的女声和男声;能够感受并描述音乐中力度、速度的变化;能随着熟悉的歌曲或乐曲哼唱,或在体态上做出反应;在感知音乐节奏和旋律的过程中,能够初步辨别节拍的不同,能够听辨旋律的高低、快慢、强弱;能够感知音乐主题、乐句和段落的变化,并能够运用体态或线条、色彩做出相应的反应。人教版和人音版小学音乐教材对这些方面都进行了相应的呈现。
(1)听辨童声、不同形式的女声和男声。
这一教学任务主要是通过欣赏不同演唱形式的声乐作品来完成的,人教版和人音版教材在整套教材中对演唱形式都做了精心的安排,本篇文章已在第一点的整体分析部分进行了相关内容的论述。
(2)能随着熟悉的歌曲或乐曲哼唱,或在体态上做出反应。
人教版教材对这项内容的展现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①用歌表演的方式结合唱歌教学,完成体态与音乐律动的结合,如人教版课标教材一年级上册P15页《彝家娃娃真幸福》就是一首歌表演作品。
②用欣赏音乐、随音乐做律动的方式引导体态教学,如人教版课标教材三年级上册P1 7页《健康歌》的教学要求为:跟着录音学唱歌曲,边唱边律动。
③在欣赏教学中,进行动作创编表演,如人教版课标教材三年级下册P20《嘎妞妞》的欣赏教学中提出:用动作表演你想象中的嘎妞妞。
人音版教材对这项内容的展现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①对欣赏作品中的主题进行哼唱,如人音版课标教材四年级下册P7出示了欣赏曲目《彩桥架到台湾岛》的主题,要求跟随录音一起演唱主题。
②结合欣赏曲目做表演,如人音版课标教材四年级上册P2欣赏歌曲《采茶舞曲》中要求:用自己的舞蹈动作来表现《采茶舞曲》。
(3)在感知音乐节奏和旋律的过程中,能够初步辨别节拍的不同,能够听辨旋律的高低、快慢、强弱。
节拍、音高、速度、强弱都是音乐的基本要素,通过欣赏教学了解这些基本要素在音乐中的作用,熟悉不同节拍的特点,对进一步学习音乐具有重要作用。
人教版教材在声乐作品的欣赏中主要用以下几种方式展示这些音乐基本要素:
①结合练习,熟悉作品中的节奏型,如人教版课标教材四年级上册P7的欣赏教学设计了这样的练习:歌曲中多次运用了XXX・XX|XX X-|的节奏,好像起伏的海浪。请你模仿这种节奏,即兴哼唱两小节旋律给同学们听。
②用表格的形式对比总结不同作品的音乐要素。
③结合欣赏曲目,对节拍的相关内容进行教学展示。
人音版教材在声乐作品的欣赏中主要用以下几种方式展示这些音乐基本要素:
④结合欣赏的作品,用习题的形式比较作品的音乐表现要素。
⑤用画图形谱的方式熟悉所欣赏曲目的主题。
(4)能够感知音乐主题、乐句和段落的变化,并能够运用体态或线条、色彩做出相应的反应。
了解音乐作品主题的演变方式、结构的构成方式对整体把握作品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欣赏教学的一个教学重点。小学阶段声乐作品涉及的结构主要以二部曲式和三部曲式为主,学习不同段落的划分方式和曲式表达方式,感知不同段落的音乐情绪和表现手法是这一阶段声乐作品欣赏教学的主体。
人教版教材主要采取结合不同的欣赏曲目,用提问的方式对乐曲结构教学进行诠释,如人教版课标教材六年级下册P8欣赏歌曲《爱星满天》的提问为:这首歌曲可以分为几个段落?比较一下,它与《爱的奉献》在结构上有什么异同?
人音版教材的展示方式更多样一些,主要有:
①结合欣赏曲目,提出为作品划分段落的问题,如人音版课标教材四年级下册P19欣赏歌曲《东方明珠》的问题为:根据歌曲《东方明珠》速度和演唱形式的变化,应划分几个段落?你能用动作表示吗?
②用颜色或线条表现段落。
⑧结合听音练习熟悉所欣赏作品的主题。
2、教材中声乐作品欣赏教学中对音乐情绪与情感的展示
正确感知音乐作品的情绪与情感,是欣赏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在两个版本教材中,这项内容的展示多是以语言提示的方式来完成的。
如人教版新课标教材二年级上册P20欣赏《月亮月光光》的要求为:静静地欣赏《月亮月光光》,感受优美、抒情的情绪。
人音版新课标教材三年级上册P5欣赏《我们多么幸福》提问为:歌曲中哪些地方使你感到兴高采烈?
3、教材中声乐作品欣赏教学中对音乐体裁与形式的展示
声乐作品的体裁主要包括儿童歌曲、颂歌、抒情歌曲、叙事歌曲、艺术歌曲、通俗歌曲等,了解不同体裁的特点及表现特征,区分表演形式上的不同之处,并能记住部分作品的主题是课标对小学音乐阶段声乐作品欣赏教学提出的标准。
人教版和人音版多是以课后习题方式对欣赏教学进行扩展,来体现作品的体裁教学或不同艺术形式的特点。
如人教版课标教材六年级下册P24欣赏歌曲《嘎达梅林》的习题为:对比欣赏钢琴改编的《嘎达梅林》,说说不同的艺术形式在表现同一题材时给你带来的感受。
人音版课标教材五年级上册P1 7的习题采用为所欣赏作品选择体裁的方式对音乐体裁进行展示:
4、教材中声乐作品欣赏教学中对音乐流派与风格的展示
中西方音乐都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中发展出很多具有独特风格或象征时代精神的流派,对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作品进行了解可以增加学生的音乐修养、扩大学生的艺术视角。
人教版教材对音乐流派与风格的呈现方式为:
(1)结合欣赏教学,用课后习题的方式提出音乐流派与风格的问题,如人教版课标教材六年级下册P15欣赏《说大话》的习题为:欣赏了《蝶恋花・答李淑一》与《说大话》后,请谈谈你对南北方曲艺音乐风格的不同感受。
(2)将同一题材的声乐作品编入教材同一单元内,通过对比欣赏感受风格的多样性,如人教版课标教材六年级上册P8与P9,教材对同是表现奥运题材的《手拉手》和《巴塞罗那》进行了对比欣赏,总结音乐风格的变化。
人音版教材对音乐流派与风格的呈现方式为用习题的方式结合欣赏曲目,对作品的风格特点进行定义,如人音版课标教材四年级下册P40:
实际上,两个版本的教材都未在小学阶段对音乐流派内容进行具体展示,将相关知识留为初中阶段教学内容。
四、综述
通过对人教版和人音版教材声乐作品总体情况、声乐作品的唱歌教学及欣赏教学内容的比较和分析,总体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人教版和人音版课标教材小学音乐中,声乐作品占有较大比重。在内容安排上,人教版教材一、二年级安排的单元数量少于人音版教材,高年级基本相同。这体现了两个版本在低年级编写理念的不同,人教版教材考虑到儿童刚刚进入学校接受正规教育,在单元数量上有所控制,曲目数量也比较适应这一学段的教学;人音版教材考虑到学生低年龄段对事物好奇的心理,安排了较多的单元主题,虽内容更鲜活多样,但教学内容过多,不易完成。
2、人教版和人音版课标教材小学音乐在作品题材与体裁选择方面具有着共性,这说明两个版本教材对课程标准的理念具有相同的认识,对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范畴有整体的共性把握。
3、人教版和人音版课标教材小学音乐对合唱作品的教学有所差异。人教版教材一年级没有加入合唱作品,人音版教材从一年级开始就选取了合唱作品作为欣赏曲目。一年级是学生刚刚接触正规音乐教育的年级,对很多音乐要素还不了解,在一年级进行合唱作品的欣赏未必会有实际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