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1 17:32:2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畜牧行业发展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2011年,饲料产品总体合格率达到95.5%,比2002年提高7.3个百分点。养殖环节“瘦肉精”等违禁添加物检出率从2002年的3.92%下降到2011年的0.08%。2005年以来,商品饲料“瘦肉精”一直保持零检出,安全优质饲料产品已经成为市场主流。行业竞争力明显增强。2011年,年产10万吨以上的饲料企业数量达到360个,是2002年的6倍,平均每年增加33家企业。其中,年产量超过50万吨的大型饲料企业集团发展到33个,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43%。一大批饲料企业走上集饲料加工、畜禽养殖、屠宰加工于一体的产业化发展道路,综合竞争力和抵御风险能力明显提升。一些饲料企业在开拓国内市场的同时,在海外投资建厂,布局国际市场。大量科技创新成果在饲料行业推广应用,配合饲料入户率和转化率继续提高,对养殖业技术进步的贡献率达50%以上。全国饲料生产企业62万名员工中,近四成具有大专以上学历,是10年前的近2倍。回顾饲料工业10年发展历程,成就来之不易,是政策有力、市场给力、监管得力、行业努力的结果。政策方面,饲料生产企业免征增值税的政策一直延续至今,对增强饲料企业持续发展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2008年国家明确玉米优先满足饲料需求,缓解了饲用玉米供应趋紧的形势;国家针对畜牧生产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在促进畜牧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饲料工业的发展。市场方面,2011年,全国肉类、禽蛋和奶类产量分别达7958万吨、2811万吨和3811万吨,分别比2002年增长27.6%、24.1%和172.1%;生猪、蛋鸡和奶牛规模化养殖比重分别达到37%、80%和33%,比2002年提高27、27和21个百分点,为饲料增产提供了巨大空间。监管方面,过去10年农业部依据《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出台了一系列配套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切实维护了公平的市场环境,保障了产品质量安全,推动饲料工业进入了整合提升的快车道。行业发展方面,饲料企业尤其是大企业以市场为导向建立起各具特色的经营管理制度,饲料工业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市场竞争格局,呈现出横向整合融合、纵向延伸链条、走出去引进来协同发展的良好趋势,为适应新形势、应对新情况奠定了坚实基础。这几个方面的协同作用,既是我们过去10年取得辉煌成就的动力所在,也是指导饲料工业未来发展的宝贵经验,应该充分总结,不断完善。
贯彻落实十精神,推动实现科学发展
党的十报告全面阐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思路,明确提出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宏伟目标,再次强调“三农”工作为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全面论述了同步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战略部署,清晰地勾画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蓝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攻坚时期,饲料工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一是动物产品需求刚性增长。在国民经济总量增长、人均收入增加、人口增长和城镇化发展等因素综合推动下,动物产品需求将继续刚性增长,肉蛋奶和养殖水产品产量每年分别要增加120万吨、30万吨、450万吨和140万吨。生产这些动物产品,每年需要增产800万吨饲料。二是现代畜牧业建设加速推进。随着国家扶持畜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现代畜牧业建设将加速推进,既为饲料增产提供了新的增长点,也为饲料企业多元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三是参与国际竞争的环境进一步改善。我国饲料添加剂和饲料机械设备已达国际先进水平,部分产品在国际市场占据了优势地位。一批企业在国外投资兴办饲料加工厂和饲料原料供应基地,积累了成功经验,树立了良好形象。十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强双边、多边、区域、次区域等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国际贸易和投资的环境将不断改善。
(一)畜牧业生产发展的变化趋势。“十五”期间,县委、政府因势利导,把养羊业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积极实施“立草为业、品种改良、畜牧防疫、舍饲养殖、科技强牧”五大工程,全县畜牧产业化进程稳步推进,促使全县畜禽的年度饲养量、出栏量、畜产品产量、牧业经济占农村人均纯收入的份额年年稳步增长。其中*年,猪饲养量由*年的25万头增加到29万头,出栏由11.5万头增加到14.5万头,牛饲养量由*年的3.6万头发展到4万头,出栏由0.7万头增加到0.9万头,羊饲养量由*年的22万只发展到35万只,出栏由11万只增加到15万只,羊肉产量由1650吨提高到2682吨,鸡饲养量由*年的85万只发展到115万只,禽蛋产量由4500吨增加到5400吨。牧业现价产值达到2亿元,牧业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30%以上。
(二)畜牧业生产内部结构变化分析。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发展畜牧业生产的理念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优化产业结构,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发挥区位优势,提升牧业经济效益是“十五”期间畜牧生产的一大特点。衡量畜牧业内部结构的畜禽存栏结构、畜群结构、产品结构三大指标也发生了显著变化,节粮型草食动物发展速度快。调查显示,到“十五”末,牛、羊草食动物所占羊单位达到49.6万个,占畜禽总量的54.22%,比*年提高6.43个百分点。其中猪由*年的52.21%下降到*年的38.95%,减少13.26个百分点;羊由*年的21.22%提高到*年的29.08%,提高7.86个百分点。优良品种在畜群中的份额增大。*年,良种牛占牛存栏的42%,布尔山羊占羊存栏的45%,良种鸡占鸡群的38%以上。母畜比例,适繁母牛占牛群的33%,适繁母猪占猪群的10%,适繁母羊占羊群的40%,畜产品组成结构以肉蛋为主。全县肉总产量16079吨,其中猪肉11788吨,占73.3%,牛肉1183吨,占7.4%,羊肉2682吨,占16.7%,家禽及其它肉类426吨,占2.36%。禽蛋5512吨,蜂蜜44吨。
(三)畜牧业科技水平分析。“十五”期间,成功争取并组织实施了《国家天然草原恢复与建设项目》,《国家秸秆养羊示范县建设项目》,《国家动物防疫冷链建设项目》三个项目。同时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合作,完成了《牛羊越冬饲料品种及其饲养技术研究课题》,课题成果获*年陕西省政府科技成果二等奖;与陕西省牧研所合作,完成了《布尔山羊改良陕南白山羊》课题项目,*年获农业部科技成果二等奖;与安康农校合作,完成了《人工种草、舍饲养羊》试验示范技术推广项目,获陕西省政府科技成果二等奖。这些工作成绩的取得,极大地推进了畜牧业生产的科技进步,为畜牧业生产稳步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从而使牧业生产力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年全县猪牛羊出栏率分别达到105%、30%、88%,分别比*年提高8个、5个和9个百分点,平均出栏重生猪由75公斤提高到80公斤,牛羊也有一定增加,鸡只均产蛋由5.5公斤提高到6.5公斤。
(四)饲草料基地建设。*县属山地农业县,*年全县土地面积仅有42.3万亩,而土地质量差,25度以上坡耕地占40%以上,粮食产量低而不稳,平均亩产仅有154公斤。同时,随着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农业产业内部结构调整,粮食种植面积逐年减少,当地能够生产用于畜牧养殖的饲料粮能力极差。针对这一问题,“十五”期间,在云盖寺镇花园村、东洞村,永乐镇八亩坪村,青铜关镇白树村,西口镇青树村建立了“人工种草、舍饲养畜”畜牧示范小区;在高峰镇青山村,大坪镇旗帜村,永乐镇午峪村,西沟乡的江西村,铁厂镇的西沟口村建立了“秸秆养畜”示范村。在示范村的辐射和带动下,全县饲草料基地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年人工草地保留面积达到16万亩,农作物秸秆利用率达到45%,新增载畜量45万个羊单位,为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五)畜牧生产保障体系建设。*年,在全世界范围内发生了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两个人畜共患传染病,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我国把疫病防治工作提高到公共安全防范的高度,县上采取了果断措施,成立了禽防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健全了乡镇防控机构和村疫情监测员防控体系。采取了“集中领导、集中财力、集中时间”的办法,搞好春秋两季畜牧防疫工作,推行了“以检促防,防检结合”的兽医卫生制度,全县牲畜防疫密度达到100%,活畜及其产品检疫率达到100%,进出县境畜禽及其产品检疫率达到100%。同时,通过《国家动物防疫冷链建设》项目的实施,装备了县乡两级畜牧防疫机构,防疫基础设施得到改善,防疫综合能力显著提高。在“十五”期间,*县成为全省无重大动物疫情发生县份之一,为畜牧业生产的健康发展起到了极大地保护作用。
二、优势与问题
畜牧业已经成为*县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做大做强畜牧业,实现畜牧业突破性发展,必须加快推进我县畜牧业由传统生产方式向现代生产方式转变,促进畜牧业向“资源节约、环境良好、质量安全、持续高效”方向发展。实现这一目标,我们有良好的发展优势,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发展无公害畜产品区位优势明显,跟踪服务工作滞后。*县地处秦岭南麓,是黄河与长江的分水岭,境内工业欠发展,农业生产力低下,农民使用化肥、农药的数量极少,环境无污染。同时,已修通营运的西康铁路和正在建设的西康高速公路,缩短了*与西安等大中城市的距离,进入西安1小时经济圈。这些条件的客观存在,*不仅具有无公害畜产品生产的区位优势,而且是大中城市最佳的时令畜牧产品生产基地。但是,由于县级财政困难,没有及时组织专家对*的生态环境进行评估注册,也没有采取强有力的措施,组织引导农民按照无公害畜产品的程序发展生产,使这一宝贵资源没有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
(二)饲草资源丰富,但利用率低。我县属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段,适宜多种牧草生长,全县牧草分属85科480余种,有天然草场31万亩,可利用林间草地50余万亩,荒草地40万亩,共可利用草地121万亩,平均亩产干草300公斤,年产干草36.3万吨;“十五”期间,建立的人工饲草料基地16万亩,亩产优质牧草800公斤,年产干草12.8万吨;年均可利用农作物秸秆15万吨,年总产草量64.1万吨,采食率按80%计算,共可载畜98.2万个羊单位,现有食草牲畜40万个羊单位,尚有58.2万个羊单位的开发潜力。
(三)畜禽品种原始,生产能力低。我县牛羊品种以地方良种岭南牛、陕南白山羊为主,共同的优点是适应性强,耐粗饲,抗逆性强,缺点是生长速度慢,周转期长;猪的品种改良工作尽管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但主要是以二元杂交为主,与目前市场上需要的“洋三元、土三元”品种相比较,我们还是滞后,猪的饲养周期还排徊在8-10个月,比国家级水平4个月多了一半时间;鸡的品种只是云镇花园村使用了先进的蛋鸡品种,农户养的鸡基本上是土种鸡,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这些因素是导致我县畜牧经济效益较低的根本原因。
(四)技术推广步伐加快,饲养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十五”期间,县上积极和教学、科研单位配合,开展课题研究活动,解决了部分畜牧生产的技术问题。各级技术推广单位组织开展了品种改良、疫病防治、人工种草、舍饲养畜等牧业新技术,特别是通过狠抓示范小区、一村一品建设工作,极大的提高了农户畜牧生产的科技含量。*年,全县建成畜牧示范小区10个,肉羊生产基地乡15个,养猪基地乡10个,发展30头以上养猪大户1790户,5头以上养牛大户503户,20只以上养羊大户1355户,1000只以上养鸡大户31户。这些养殖大户的猪牛羊出栏率分别达到50%、90%以上,人均牧业收入占家庭经营总收入的65%以上。但是,由于受多种因素的限制,全县部分农户养殖水平十分低下,饲养管理落后,与先进的饲养管理方式形成明显反差,影响了畜牧业生产整体效能的提高。
三、对策与建议
(一)加大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要抓住国家正在实施的西部大开发、国家扶贫开发、工业反哺农业三大政策机遇,动员一切力量,上省进京,争取项目,以项目的实施,增加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改善农民的生产条件,促进畜牧业的快速发展。
(二)构建发达的畜禽种业体系。要尽快建设新型的良种繁育体系,科学高效地选育扩大品种优良、适应生产条件和市场需求且生产性能高的畜禽品种,实现“优质、高产、高效、安全、生态”畜牧业发展目标,提升畜牧业市场竞争力。
(三)建立安全优质的饲料基地。要继续推广我县人工种草的工作经验,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的目标要求,实施多元种植结构,建立优质饲草生产基地,扩大饲料生产,广辟饲料来源,保证质量安全,为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四)合理开发利用草场草坡。坚持科学规划、有效保护、加快建设、持续利用的原则,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采取有效措施加大草场草坡保护与建设力度,努力实现草场草坡绿起来、山地畜牧业强起来、农民富起来的目标。
(五)加快畜牧业科技进步。加大科技投入,鼓励科技创新,积极开展和科研机构、教学单位合作,加强应用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强化推广示范,实现良种、良料、良法相配套,提高畜牧业科技贡献率。
基于人们对农副产品需求量的不断加大,畜牧农场主也加大了农场的投入力度,引进了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扩大了畜牧养殖企业的规模,取得了规模效应。在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也提高了农畜产品的质量。
1.2小型养殖企业的成本偏高
尽管各地的政策都加大了对农副产品的扶持力度,也加大了对农户的补贴力度,但是由于受到地理和用地规模等因素的影响,土地租金成本还是偏高。由于生产的产品在交通运输方面的要求很高,所以交通运输成本也偏高。再加上在畜牧生产过程中所耗费的人力、物力投入以及后期的销售费用,小企业因为缺乏规模经营,从而大大地提高了生产过程的成本投入。
1.3缺乏科学的管理理念和生产工艺
小型畜牧企业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在畜禽品种和生产地址的选择,以及生产过程中都缺乏科学性的理论,也没有专门的人员对其进行研究。在市场营销方面,缺乏对产品市场的了解和开拓,这就导致了生产质量的下降和盲目性投资的产生。另一方面,很多农场主不懂得饲养动物的习性,对动物的生活环境没有改善,在建立猪圈等牲畜集聚场所时,缺乏对通风和湿度的考虑和相关的消毒措施,使得传染性疾病很容易被传播[1]。
1.4对疾病的防控工作不到位
由于我国畜牧企业在选址和建造养殖场时对湿度和通风方面都欠考虑,因此很容易滋生疾病。然而小型畜牧养殖场因为受到资金和技术的限制,没有建立起适当的疾病防控体系,在疫情发生时,也没有应对机制,这导致小型农场主的风险大大增加。
2制约小型畜牧养殖企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在我国,发展小型畜牧企业是市场经济和城市化进程的本质要求。然而受到这样或那样的限制,我国小型畜牧养殖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总会遇到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2.1养殖者思想观念落后
受到落后的传统生产观念的影响,有些养殖者没有在思想上转变其农场的生产方式,还是传统的靠天养殖观念来指导他们的生产。生产过程粗放,科技含量和商品化程度不高,导致农产品的附加值不高。
2.2资金严重短缺
(1)由于畜牧业本身的时效性和季节性因素较强,资金投入的收益时间较长且不明显,再加上农业受到自然条件的约束很大,因而很难在社会上吸收投资。(2)畜牧养殖业因为风险大,所以在申请贷款时,商业银行对小型企业的规模等门槛都比较高,使农民在畜牧生产中缺乏后劲,常常遇到有钱建养殖场而无钱养殖的现象。再加上由于农民的生产方式粗放,应对风险的能力差,在农畜产品养殖的过程中缺乏动力。(3)对农牧产业的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的建设力度不大,没有搭建运行良好的信息网络平台,信息分享和综合分析处理能力较差;缺乏对畜禽疫病监测、诊断、防治机制,兽医卫生监督体系滞后[2]。
2.3规模化水平比较低
受到传统的粗放型生产方式和养殖方式的制约,同时受到传统的养殖思想的桎梏,农民在农产品的生产过程中普遍具有保守性、盲目性和滞后性,规模经营理念不完善,规模效应不明显。
3小型畜牧养殖企业的发展前景
(1)加强农户间的合作,实现规模化产业化经营模式。传统的发展模式已经适应不了现代养殖业的发展需求,在应对风险和降低成本方面,传统的独家单干的生产模式已经显示出了它先天的缺陷和不足。因此,小型养殖企业必须改变传统的生产观念,引进新的管理机制,通过入股联合社等方式,实现生产经营的规模化和产业化,从而不断降低生产原料和设备购制的成本,提高生产水平,加强风险抵御能力,保证农产品附加值和质量。(2)继续加强国家政策的扶持力度,吸引社会资金向畜牧养殖企业投入。同时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加大政策性贷款在发展农畜产业的扶持力度,提高农民可支配资金的水平和数量,促进小型畜牧企业的生态化建设,保障产品的质量。(3)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以三农为中心,加快农村道路建设、通信网络建设,加大对疾病监控网络建设的投入,确保大型疾病信息的共享能力和联合应对重大疫病的防疫机制。要加大农村兽医站的建设力度,完善相关设备,培养相关的检测和防疫人员,提高疾病的检测和控制能力。(4)引入科学管理理念,从禽兽产品的挑选和饲养加工到销售形成一套完整和有机的产业链,优化饲养工艺,提高生产的效率和附加值[3]。
[中图分类号] S8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5-0250-01
2016年,颍州区畜牧业要积极转变发展方式,加快推进畜牧业现代化,抓住阜阳城镇进程加快,城乡水平提高,给生态畜牧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机遇,积极破解畜牧业用地、环保的压力,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畜牧业发展思路。
1 基本情况
颍州区隶属于安徽省阜阳市,位于安徽省西北部,淮河以北,是阜阳市委、市政府所在地,是阜阳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金融、信息中心。全区国土面积616.3平方公里。颍州区人口83万,辖1乡8镇5个街道,及安徽颍州经济开发区、安徽颍州工贸园.辖区国土面积616.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1341公顷,农业人口45.2万,11.3万农户。
2 畜牧业概况
2016年第一季度生猪存栏178256头同比增长1.3%;能繁母猪数量21663头; 山羊存栏数量为36365只同比增长12.2%; 家禽存栏129.07万只同比增长6.2%; 出栏肉猪189189头同比增长5.2%; 猪肉产量15445吨同比增长5.1%; 出售和自宰的肉牛2862头同比增长率3.8%; 牛肉产量450吨同比增长3.8%; 出售和自宰的肉用羊36572只同比增长10.2%; 羊肉产量488吨; 禽肉产量1174吨同比增长5.1%; 禽蛋产量1501吨同比增长4.8%; 期末牲畜存栏5808头同比增长4.9%。其中,猪规模养殖比重75%,牛规模养殖比重95%,山羊规模养殖比重70%,肉鸡规模养殖比重100%,蛋鸡规模养殖比重72%,全区出栏1000―5000头以上的猪场62个,年出栏100头以上的牛场14个,年出栏300只以上的羊场66个;年出栏10000只的肉鸡场31个,年存栏2000只以上的蛋鸡场64个。
3 发展思路
颍州区畜牧业区位特殊、土地利用资源较为紧张,如何发展,具体措施是什么?发展目标怎样定位呢?
3.1 争取党委政府重视。及时召开畜牧、财政、环保、土地、规划、城建等相管部门主要负责人参加的会议,理清颍州区畜牧业发展基本定位:尽快划定禁养区,出台畜牧业发展相关政策,减少耗粮大、污染大、治理难猪禽养殖业的发展;提升节粮型、循环性、污染小牛羊养殖业的发展,易畜则畜,易禽则禽,政府引导产业,企业自主定位,不搞一刀切。走发展科技含量高、生态循环、规模适量的精品畜牧业之路。依托东起祥源文旅城、西至九龙镇温庄生态观光旅游区的泉河生态经济示范带大型工程,努力打造集现代农业、乡村旅游为一体的泉河南岸生态畜牧产业示范带。
3.2 广泛征求意见,制定符合颍州区情的《颍州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意见》和《颍州区“十三五”畜牧业发展规划》。召开畜牧、财政、环保、土地、规划、城建等相管部门主要负责人参加的会议,听取意见,争取制定的《颍州区加发展现代农业的意见》和《颍州区“十三五”畜牧业发展规划》更具有科学性和操作性。
3.3 区政府设立颍州区畜牧业发展基金200万元。
3.4 区政府对畜牧业发展建立奖补制度,以真金白银推动畜牧业发展。体现在加大对畜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上。
3.4.1继续推行养殖小区建设以奖代补,逐步加大区级奖补标准,对达到区级标准的规模养殖企业,以奖代补由3万元提高到5万元;对获得国家、省、市级标准奖补的养殖企业,区财政再等额配套给予奖补。
3.4.2对开展秸秆青贮、氨化等饲料化利用、购置配套机械,在享受国家补贴的基础上,新购置机械给予20%以奖代补;开展秸秆青贮、氨化的,每亩补贴4 0元,免费供给氨化尿素。
3.4.3对达到标准要求,建立养殖污物处理设施投入运行的给予以奖代补。
3.4.4对达到一定规模应用发酵床养殖的,按现实使用面积5 0元/平方米予以奖补。
3.5 以政府发文,统筹养殖用地。各乡镇、涉农街道为适应现代畜牧业发展用地的需要,在基本农田划定时,规划预留2处以上100亩左右大型畜牧发展用地,每村规划1处以上2 5亩左右中型畜牧发展用地。
4 发展中的问题
现代畜牧业的发展,在颍州区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政策有扶持,资金给支持。但在发展中,就我区而言,大致仍存在三方面问题。一是表现在养殖业主自身的整体素质仍需要提高,安全防疫理念差,防疫措施执行不到位;消毒池建设不规范,有池无水(消毒液);人员进入管理不严格,家族式饲养管理,人员随意出入;生产记录、防疫消毒等记录不完善、消毒程序与饲养方式不科学,对正确使用消毒药,程序化防疫缺乏针对性;饲养管理粗放,场区分界不明;随意引种;防火安全意识不强等。二是土地租赁成本越来越贵,加大了养殖成本。三是污染与治理不能同发展,依地定畜的生态循环思维还没有建立。
中图分类号:S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997(2012)20-0012-03
崇信县位于甘肃省东部,是“平凉红牛”百万头基地核心区。由于地理条件限制,畜牧业以舍饲放牧为主,牛是主要畜种,具有农区畜牧业的显著特征。2010年全县牛饲养量10.44万头,被省上确定为甘肃省肉牛产业大县。2011年,全县有肉牛养殖场(区)27个、牛饲养量10.74万头、出栏4.70万头,牛肉产量3 540 t,畜牧业总产值1.71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9 %,全县以牛为主的草食畜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重点产业之一。但是,随着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不断深化,舍饲放牧的传统农区畜牧业正在面临着转型发展的新问题。
1 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规模化程度不高,商品率低
崇信县肉牛生产基本上还是以农户分散饲养为主要方式,规模化的程度较低,牛仍然作为主要的生产资料,养牛为种田,农户养殖规模小。出栏的牛主要是役用牛、淘汰的母牛及犊牛,农户出栏的育肥商品牛不到10 %。
1.2 肉牛科学养殖技术普及不够,农村散养户牛品种低劣,养殖技术水平差
崇信县大多数养殖农户还沿用传统方法喂牛,新的养殖育肥技术在千家万户的小规模养殖中得不到重视,新技术推广慢。牛的人工授精比例很低,杂交改良速度慢。
1.3 农户养牛收入不稳定
普通养殖农户在整个产业链中仍然是弱势群体,大部分出栏活牛或被牛贩子上门收购,或在乡村集贸市场上进行交易,农民将牛卖给牛贩子,牛贩子再转手倒卖获利,价格掌握在牛贩子手中,造成牛的价格波动很大,农民不能获得最大收益,甚至还可能赔钱。而这些普通养殖户群体数量大,没有尝到养牛的甜头,影响了他们养牛的积极性。
1.4 龙头企业对农户的带动作用不够
崇信县有育肥、饲料加工、屠宰等大型龙头企业,但是,龙头企业与养牛户衔接不紧密,企业虽然加工量很大,但没有很好地带动农户开展肉牛养殖。这样就导致了一方面企业产能过剩,大量从外地调运活牛屠宰加工,一方面农户饲养的牛卖不上好价钱。
1.5 存栏量呈下降趋势,特别是基础母牛急剧下降
近年来,受社会生产比较效益的影响,许多新生代的农民选择外出打工而不愿继续养牛,散养户养殖量逐年下降,牛存栏量减少。同时,由于肥育用时短且收益较高,致使母牛被大量肥育屠宰,能繁母牛数量下降,后备母牛严重不足,在牛肉有价格波动时更是如此,现在已经出现肥育牛源不足现象,肉牛生产链条面临断裂危险。统计资料显示,牛饲养量最高的2006年,崇信县农户牛存栏为7.58万头,普通农户平均牛存栏都在4头以上。到2010年存栏减少为2.48万头,有23.6 %的农户不再养牛。目前能繁母牛存栏量只有1.5万头,不到2006年3.3万头的50 %,近两年下滑尤其严重。
1.6 肉牛产业体系发育迟缓,社会化服务有待提高和完善
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够完善,特别是服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服务手段有待提高。肉牛市场尚存在网络系统不完善、市场功能和社会化分工程度不高、贮运手段落后、信息反馈迟缓等问题。许多农民对市场把握度不准,信息不灵,一旦市场价格变化,往往受到损失。许多养牛户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近三年群众联户新建的养殖小区,部分农户已经退出,近1/3存栏不足,有的已经转产。
2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2.1 缺乏资金支持
资金不足是造成农村养牛发展滞缓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农村肉牛的饲养逐步从家庭粗放式饲养向规模化精细饲养转变。但要实现规模养牛,必须解决3个问题:场地建设(土地、围墙、牛舍等),采购架子牛及饲料。而这3个问题都需要一定的资金才能解决,购买1头400 kg的架子牛,按10.00元/kg计算,需4 000元,一个存栏100头规模的牛场仅采购架子牛的资金就要40多万元。目前农村信用社小额贷款无法解决,虽然通过政府补贴、农民自筹和信用社贷款建起了一定数量的规模牛场,但由于购买架子牛和饲料的资金不足,农户建好圈舍却没有资金买牛,导致部分圈舍空闲。有的地方虽然建了牛场或养殖小区,但只是把家庭饲养的役用牛转移到牛场或规模小区集中饲养,在总量上并没有多大的发展。
2.2 肉牛养殖技术支撑不足
农户饲养肉牛的技术大多靠经验积累,缺乏必要的养殖技术指导,饲养管理粗放,肉牛品种混杂,饲料配方不科学,致使生长周期长、出栏率低、肉质差。肉牛养殖农民迫切需要肉牛品种安全追溯、饲养、繁殖、疫病防治、牛舍建设、胴体分级等关键技术,但崇信县专业技术人员严重断档,在1990~2005年15年间没有招录1名专业技术人员,虽然近两年招录了20名专业干部,但都处在学习阶段,工作能力还不能适应工作要求,全县专业技术队伍青黄不接,知识老化,甚至没有高级职称人员。
2.3 肉牛养殖比较效益不高
2006年9月之后,我国政府了一系列抑制木制品出口的政策,这些政策的实施将加剧我国木质家具业的竞争与整合,对我国家具产业链产生影响。木质家具企业必须尽快调整产品结构,努力提高产品附加值,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避免低层次同质化竞争。
一、中国木质家具行业的现状
1、贸易状况
我国家具出口地区主要是深圳、东莞、北京、黑龙江和辽宁。深圳2000年家具出口高达8亿美元,占全国家具出口总额的1/4强。东莞更是后来居上,从珠江三角洲的龙头地位一跃成为亚太地区最大的家具生产出口基地,2001年全市家具行业出口额达13亿美元,约占当年全国出口的三成,并逐步建立了自己的国际销售网,形成“台湾接单,东莞生产,香港出口”的经营模式。从产品结构上看,木质家具仍是家具的主导品种。在木质家具中,刨花板和纤维板为基材的板式家具与软体家具平分秋色,而以实木为基材的古典家具与高档办公家具市场占有份额有限。从销往地区分析,美国是中国大陆家具出口的主要输往地,其份额占据了我国木质家具出口总额的一半。过去的5年中,出口到美国的中国木质家具金额每年增长都在20%以上。其次为日本,中国是日本家具进口的主要合作伙伴,据日本官方数据:2001年从中国进口额达7.6亿美元,比2000年增长28%。
2、竞争力分析
(1)贸易竞争指数。贸易竞争指数表示一国某产品的进出口贸易的差额占该国该产品进出口总额的比重,反映了一国生产的某种产品相对于世界市场上其他国家的同种产品所处的生产效率竞争优劣的程度,是用来判断一种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是否具备相对竞争优势的简单度量指数。在国外大多数学者将其称为“可比净出口指数(Normalized trade balance,NTB)”,即:
NTB=(X-M)/(X+M)
X,M分别表示某产业的出口额和进口额,这个指标的优点是作为一个与贸易总额的相对值,它剔除了通货膨胀等宏观总量方面波动的影响。因此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之间是可比的。从出口角度来看,越接近1,其比较优势越大,国际竞争力也越强。
(资料来源:海关统计年鉴《中国林业发展报告》,林科网统计数据整理。)
从表1可以看出,自1995年以来,家具的贸易竞争指数都大于0。这说明自1995年以来,我国家具的生产效率都高于国际平均水平,在国际贸易中具有较强竞争力,处于竞争优势地位。
(2)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是指一个国家的某种产品出口值占该国出口总值的份额与该种产品的世界出口总值占所有产品的世界出日总值的份额的比率。它反映一国某种产品在世界出口贸易中的竞争强度和专业化水平。
即RCAia=(Xia/Xit)/(Xwa/Xwt)
(式中Xia是一个国家在产品a的出口Xit是一个国家i在t时期的总出口,Xw是a产品在世界市场的总出口,Xwt是世界市场上在t时期的总出口)。这一指标反映了一个国家某一产品的出口与是世界平均出口水平比较来看的相对优势,它剔除了国家总量波动和世界总量波动的影响,较好的反映了该产品的相对优势。因此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行国际竞争力的比较以来被广泛采用。一般而言,若RCA小于1,则该国在该产业或产品上处于比较劣势;若RCA大于1,则处于比较优势,取值越大比较优势越大。
(数据来源:根据联合国统计总署数据计算而得。)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我国木质家具生产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国木质家具的竞争实力一定强。因为我国的出口家具大部分是属于劳动密集性产品,科技含量水平不高。据联合国的《2002贸易和发展报告》表明,美国1998年的平均工资是中国的47.8倍,加拿大的劳动力成本高出我国近40倍。如果换算成相同的劳动力成本,我国的家具生产并不具备很大的优势,特别是在技术、资金密集型产业上还不具有国际贸易竞争优势。这主要与目前我国家具的生产和出口方式相关。
二、木质家具的上游原材料――森林与木材的发展状况
1、木材资源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森林资源贫乏的国家。根据我国第五次森林资源清查结果,全国木材总蓄积量112.67亿立方米,远不及俄罗斯的总蓄积量807亿立方米。人均森林面积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22% ,列世界第134位。由于此原因,我国实木家具的生产始终会受到资源的限制。1998年长江流域洪灾之后,中国政府出台了“天然林保护工程”,对原始森林实行禁伐、限伐。1999年开始木材进口零关税,大量的外国木材涌入国内市场。近10年来,中国的木材进口可以分三个阶段:1994-1998年,在天然林保护工程之前,进口不多,每年在1000万立方米以下;1998-2002年,木材供应缺口大约在2000万立方米左右,因此进口木材弥补了这以缺口;2002-2004年,进口增长平稳,增长的部分主要是家具等有关行业成长的需求。近年来,中国的造林进展也十分快速,2004年全国造林面积又完成了679.46万公顷。中国的林业已开始走上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人造板
我国已拥有门类比较齐全的木材产业体系:20世纪后期以来,我国的人造板工业发展特别迅速。2006年,全国各类人造板产量达到7428.56万立方米,其中胶合板2728.78万立方米,纤维板2466.60万立方米,刨花板843.26万立方米,其他人造板1389.92万立方米。从木质家具的产值与所用人造板数量及品种来分析:每亿元木质家具产值约耗用0.4813万立方米的人造板,我国目前的木质家具产值约为4320亿元,以此计算,约需人造板2079.22万立方米。我国人造板的数量中50%以上用于家具制造,所以国产人造板足以适应家具制造的原料要求。
但是人造板在质量上不一定能全部满足国产中高档家具的要求。国内人造板国家标准质量指标偏低,实物产品质量差异较大。因此,我国人造板必须在环保要求和功能补偿方面进一步下功夫,以满足家具业不断提高的要求。再者,由于出口价格远低于国际平均价格,比如2004年国际胶合板的平均单价为445.47美元/立方米,而同期中国出口的胶合板的单价仅为290美元/立方米,中纤板和刨花板的情况也类似,因此,中国的家具企业,应该重点发展板式家具以供出口。
三、可持续发展
自2005年1月1日起,中国家具进口已正式开始实施零关税政策,中国家具贸易自由化时代已经到来。在这种背景下,应该在保持对国外高档家具适度进口的同时,努力提高中国木质家具的品质和附加值,改变中国家具低质廉价的国际形象,使中国木质家具贸易步入良性循环,以形成促进产业发展更强的推动作用。
1、改变出口市场过于集中的现状
中国木质家具出口过于集中在美国市场,美国占中国木质家具出口的份额已由1997年的33.63%迅速上升至2003年的50.52%,只是2004年略有下降,2005年又回升。出口市场的过于集中,降低了我国木质家具行业抵抗风险的能力,不利于家具贸易的长期发展。为此,中国家具企业应尽快优化出口市场结构,积极开拓多元化的海外市场,加大对欧盟、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的出口。在企业自身积极开拓新市场的同时,家具行业协会应该积极发挥作用,不断为家具企业提供海外市场信息。
2、要创品牌、上规模,走现代家具产业专业生产协作道路
加工贸易是一种低附加值的贸易方式,加工企业只能由此获得微薄的加工费用,大部分产业利润都流向发达国家。而且,加工贸易是一种贴牌式生产活动,多是借助国外厂商及其销售渠道、品牌等间接进人国际市场,中国家具产品自身并不能形成真正的国际竞争力。长期依赖加工贸易,会使中国家具产业陷入价值链的低层次循环,阻碍中国家具产业的成长。因此,对于中国木质家具产业来讲,今后在积极利用加工贸易的同时,应尽快走上发展自主设计、自有品牌、提高市场附加值的道路,以形成产业发展的综合竞争优势。由一批配件工厂为网络的分级生产体系,建立从原辅材料-家具制造-家具销售-家具汇展,以及木工机械、涂料生产的强有力的家具产业链。同时要发挥家具行业协会作用,积极宣讲世贸知识,让企业更多地掌握世贸规则,增强法律意识从而洞悉市场,把握先机。
3、建立双赢的供销渠道
木材业和家具业分别处在产业链的上游和下游,家具业直面终端消费者。在市场经济中,市场是导向的。因此,终端消费实际上就是市场,它是产业链最终的推动力量。密切地关注下游产业的市场需求,积极地对上游产业开发的新产品配合应用,是双方取得共赢的一个重要举措。中国很少有家具企业从共同发展的角度与上游原材料供应商和下游经销商构建“战略联盟”伙伴关系及“双赢模式”。很多家具企业与供应商合作,只是一种做生意或简单的交易态度,实质上是一种非常松散的合作关系,它弱化了企业对供应商的议价能力。今后企业在供应链的培养上应当注重发现双方可以共享的价值载体,形成更加牢固的双赢合作关系。
在新的发展时期,我们必须明确发展木质家具行业的指导思想,确定我国木质家具的宏观发展目标,调动全行业的积极性,在更大的范围内更深的程度上参与国际竞争;面向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突出区域特色,提高产业素质,全面提高家具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实现家具行业的长远发展目标,促进家具行业协调高效有序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金昌:国际竞争力评价的理论和方法[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2] 张蒂树:我国家具工业的现状与机遇[J].林产工业,2001(28).
[3] 胡景初: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家具工业发展趋势[J].林产工业,2005(7).
一、充分认识新型畜牧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性
近年来,全市各地加快畜牧业增长方式转变,深化畜牧兽医体系改革,全面推进生态畜牧业建设,切实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和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畜牧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2011年,肉、蛋、奶产量分别为40.62万吨、8.64万吨和1.56万吨,畜牧业产值85.13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5%。但在当前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加速推进时期,畜牧业发展仍面临环境资源、养殖用地等因素制约,小生产与大市场、低标准与高要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畜产品安全隐患和动物疫病风险仍然较大,产业基础和动物卫生监督力量仍然薄弱,保障畜产品有效供给和维护公共安全任务仍然繁重。为此,必须构建以产业化经营为核心、关联产业紧密链接为基础、经营主体合作为主要特征的新型畜牧产业体系,建立畜牧产业链各主体“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安全共保、生态共护”的机制,促进现代都市型生态畜牧业健康发展。
二、总体要求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科学发展、富民强市”要求,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统筹推进、注重实效”的原则,以“保供给、保安全、强科技、护生态”为核心,以产业转型升级为主线,紧紧围绕新市镇、新社区(以下简称“两新”)和现代农业园区、粮食生产功能区(以下简称“两区”)建设,创新产业组织和管理服务体制机制,着力构建新型畜牧产业化组织、生态循环、科技与人才支撑、装备与信息自动化、动物防疫监管服务五大体系,努力打造经营产业化、生产标准化、环境生态化、装备自动化、管理现代化和服务社会化的现代都市型生态畜牧业,在大农业中率先实现现代化。到“十二五”末,全市基本建成新型畜牧产业体系,畜牧产业核心竞争能力、动物疫病防控能力和畜产品安全监管能力明显提升。畜牧大产业产值达到200亿元,其中畜牧业养殖产值80亿元,饲料产业产值85亿元,猪肉等主要食用畜产品继续保持自给自足。
三、建设内容
(一)以“两新”、“两区”建设为引领,优化畜牧产业区域布局。各级政府要细化完善禁养区、限养区规划,按照县域范围内每个生猪单位配套不少于一亩耕地的标准控制畜禽存栏总量,落实减量提质目标任务。南湖区新丰、凤桥、大桥,秀洲区新塍,嘉善县姚庄、惠民、西塘,平湖市新埭,海盐县元通、沈荡等养殖密集镇(街道)要在减量提质的基础上,加快推进规模养殖场生态化、标准化和设施化改造,提升生产水平;其他镇(街道)要根据农牧结合、生态循环的原则,做到畜禽养殖与种植业均衡发展。到“十二五”末,力争全市生猪存栏500头以上规模化养殖比重达50%,生猪减量提质取得明显成效。
(二)以生产经营主体合作为重点,推进新型畜牧产业组织体系建设。积极支持饲料企业、畜禽加工企业等参与新型畜牧产业体系建设;鼓励现有畜禽生产合作社、规模养殖场联合创办或入股畜禽屠宰、畜产品加工、饲料和有机肥生产等农业相关产业。引导工商资本投资或注资畜禽养殖环节,加快对现有规模养殖场的标准化改造。支持新型合作组织开展农超对接,推行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直供直销等新型畜产品流通方式,提高流通效率。积极探索观光畜牧业,拓展畜牧业发展空间,促进畜牧业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到“十二五”末,力争全市建成注册资金500万元以上的畜牧专业合作社18家;基本建成以规模化养殖为基础、产权为纽带,畜禽养殖、饲料生产、屠宰加工、流通配送等不同主体利益紧密联结的新型畜牧产业化组织体系。
(三)以深化资源循环利用为重点,推进新型畜牧业生态循环体系建设。深入推进以“农林牧渔结合、资源循环利用”为主要内容的畜牧业生态建设,继续强化畜禽排泄物综合利用,建立健全后续服务队伍,督促服务组织主动上门服务,做好设施维护、粪便清运等工作,充分发挥治理设施作用。鼓励畜禽规模养殖场、畜牧小区流转周边土地或协议对接,实行种养结合。依法加强对畜禽养殖环境的监督检查,不断创新监管机制,进一步加大环保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养殖过程中违法排污行为。到“十二五”末,力争全市规模养殖场畜禽排泄物资源化综合利用率达97%以上,基本建成畜禽养殖场排泄物就近就地利用为基础、有机肥和沼液深度加工处理为主体、农林牧渔有机结合的新型畜牧业生态循环体系。
(四)以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为重点,推进新型畜牧业科技与人才支撑体系建设。加大黑猪、湖羊等地方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力度,建立地方品种资源保种区,探索建立地方品种基因库。引导支持畜禽种业企业联合、兼并重组,加快培育生猪、湖羊、禽、兔、蜂等优势畜禽种业核心企业。加快人工授精点整合重组,推进标准化人工授精站建设,构建新型良种推广体系。引导饲料、畜产品加工企业整合重组,淘汰落后产能,做大做强品牌。大力支持畜禽种业、饲料生产核心企业以股份合作等形式,联合教学科研院所建立研发平台和博士后工作站,推进联合育种和高效环保饲料开发,加快推进畜禽种业和饲料产业转型升级。加强技能型人才培养,支持新型畜牧产业组织、核心种业、饲料企业与高等院校联合办学,满足新型主体人才需求。进一步落实好大学毕业生从事现代农业的有关政策,建立企业吸引人才的良性制度。到“十二五”末,全市培育1~2家全国知名的畜禽屠宰加工企业,1~2家全省知名的饲料生产企业,基本建成以新型畜牧产业组织为基础,畜禽种业、饲料核心企业为平台,教学科研院所为依托的新型畜牧业科技与人才支撑体系。
(五)以设施化改造为重点,推进新型畜牧业装备与信息自动化体系建设。大力支持畜禽养殖场自动化养殖设施、饲料散装配送设备、排泄物和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设备等畜牧业机械研发、生产、推广、应用,加快大中型畜禽养殖场设施化改造。大力支持畜牧专业合作社畜产品冷链设施设备和品牌直销店建设,提高物流装备水平。加快动物疫病和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能繁母猪预警体系建设,提高畜牧兽医信息化管理水平。探索建立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机制,加快推进区域性公共处理设施建设。到“十二五”末,全市力争完成生猪存栏500头以上规模养殖场自动化养殖设施改造,饲料配送率达50%,畜牧兽医管理与产业主体基本实现信息化对接,基本建成以畜牧业生产、饲料配送设施为主体,病死动物和排泄物无害化、资源化处理设施相配套,信息化管理为手段的新型畜牧业自动化、信息化装备体系。
(六)以增强基层动物卫生监管能力为重点,推进新型动物防疫监管服务体系建设。按照“精简高效、履职到位”的原则,继续深化畜牧兽医体系改革。各地要加强畜牧兽医监督管理(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及其派出机构建设。定点屠宰场、畜禽专业交易市场、公路动物卫生监督检查站、检疫申报点等场所必须派驻官方兽医,实现监管重心下移,派出机构设置于2013年前完成。要建立健全动物疫病预防控制和畜产品安全监测机构,并于2015年前完成。各级政府要给予动物卫生监督区域派出机构、动物疫病预防控制和畜产品安全监测中心配备必要的办公场所和设施,日常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加强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畜牧兽医力量。加强乡村防疫员队伍建设,全面落实“政府购买服务”制度。支持执业兽医、乡村兽医依法组建诊疗服务中心,构建新型动物防疫诊疗服务网络。推进畜牧兽医系统能力建设,按照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的总体要求,打造一支开拓创新、求真务实的现代畜牧兽医工作队伍。到“十二五”末,全市力争全面完善以县级动物卫生监督与监测力量为主体、乡镇公共服务力量为基础、兽医社会化服务力量为补充的新型动物防疫监管服务体系。
四、加强组织领导和政策保障
(一)完善财政扶持政策。认真组织实施《省“十二五”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和《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市生猪产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逐步增加推进畜牧业发展扶持资金。鼓励规模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创建,将畜牧业建设项目扶持与示范创建活动结合,优先扶持参加畜牧专业合作社的规模养殖场。各级政府要在种质资源保护、良种工程建设、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畜牧小区建设、养殖户关停转迁、农牧结合配套设施、有机肥生产与推广使用、散装饲料配送和养殖设施技改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和实施细则,落实星级创建以奖代补资金。对畜牧专业合作社创办或与企业联合创办饲料加工、动物诊疗、统一供精和有机肥加工等服务组织,为合作社内部成员提供原料、产品和服务的,视同自产自用和自我服务,享受相应的优惠政策。对畜牧专业合作社创办或与企业联办的畜禽加工、畜产品销售店,从事符合条件的畜牧业类初加工所得,可免征企业所得税。各地要按照和市级有关文件精神,认真落实曾经从事公益性乡镇畜牧兽医工作人员的养老保险等待遇政策。
(二)加强金融支持。金融机构要加大对畜牧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规模化养殖场和养殖户的支持力度,创新贷款抵押和担保机制,进一步完善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制度,扩大可用担保的财产范围,把符合法律规定和实际需要的畜产品订单、保单、仓单等用于抵(质)押或授信的资产,增加信贷额度和中长期贷款。进一步落实好能繁母猪保险,扩大肉猪保险覆盖面,提高肉猪保险参保率。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和商业保险机构要开发新险种,扩大畜牧业政策性保险范围,降低或取消死亡免赔标准,支持畜牧专业合作社组织社员联合投保,增强抗风险能力。
一是目前畜牧业还没有完全摆脱传统的生产方式,特别是规模较小的专业场户,生产的随意性比较大,只是根据自身的条件,随意建场,人畜混居,畜舍简陋,场址选择、场区布局不合理,饲养环境复杂,缺乏基本的动物卫生防疫条件,不仅给动物防疫带来很大困难,而且不能使有限的资源合理配置,综合效益不高。
二是规模养殖发展的要求与滞后的基础设施改造投入、技术人员知识更新之间的矛盾日趋明显;部分政企技企联系制度流于形式等主客观因素的存在,都制约着畜牧生产的发展。
三是规模养殖的标准不高。相当一部分规模养殖场虽然存出栏量上去了,但规划、建设、饲养管理、防疫、粪污处理和规范化要求有一定差距。
四是基础设施及畜禽产品安全有待于提高:投入不足,畜禽良种繁育等基础设施总体薄弱;畜产品安全问题突出,畜牧业饲养方式落后,使用违禁饲料添加剂和兽药的现象还时有发生,畜产品质量难以保障;动物疫病防治问题仍然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我国畜牧业发展的未来方向
全面贯彻落实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执行中央农业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发展、保护、监管、创新”八字工作要领,实现畜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围绕“保护环境、生产优质无公害畜禽产品”为中心,以“畜禽品种改良、生态养殖”为切入点,抓好动物疫病防控、畜牧业投入品监管和畜牧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畜牧上台阶工程目标。
三、新形势下促进畜牧业发展的主要对策
一是科学地转变经营方式。首先是转变饲养方式。目前畜牧业还没有完全摆脱传统养殖模式,从生产方式上进行改革,提倡“集中连片、各有重点、你我不同、和平发展”畜牧业发展新格局,逐步减少散饲养户,扩大单元饲养规模,进一步向集约化、工厂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其次是完善建场审批制度。对新建的规模养殖场,必须经畜牧部门审核、审批,凡场址选择、饲养规模、环保条件、技术力量、疫病防控、布局结构等达不到标准的,一律不允许兴建。最后是坚持“三退三进三结合”原则。规模小的养殖场户要退出散养、退出庭院、退出村庄,进入规模、进入小区、进入市场,与龙头企业相结合、与环保相结合、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大力发展标准化、生态化、园林式养殖小区,促进散养户向养殖小区集中,改变传统的生产模式,改善农民居住环境,提高畜产品质量。
二是科学谋划畜牧业的发展策略。首先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新时期,决策、管理、服务部门和生产主体要牢固树立科技是畜牧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的思想,要从战略高度统筹畜牧业,摆脱目前困境,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加大畜牧技术推广应用,通过“阳光工程”、“科技进万家活动”不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提高畜牧业生产科技含量。其次是抓好“四个提升、三到位”畜牧业上台阶工作。“四个提升”即:畜禽产业区域优势进一步提升,规模化程度进一步提升,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进一步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进一步提升,”“三个到位”即:政策到位,措施到位,服务到位。再次是合理发展畜牧业。全面积极推行“布局合理、规模适度、防疫严格、设施齐全、治污达标、管理科学”规模养殖的畜牧业,鼓励有条件的养殖户联合建设养殖小区。坚持试验、示范、推广相结合的工作方针,加强实用技术推广,建立了一批科学养殖技术示范区和合作社组织,并实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促进科学养殖技术的推广普及。四是加大畜牧业技术推广,完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收集有关信息。紧紧围绕“黄牛振兴计划、生猪462计划、奶牛跨越计划”、“畜牧进万家活动”强力抓好畜禽良种的引进和繁育,良种普及和推广,提高良种覆盖率。重点推广秸秆青贮种草养畜技术、黄淮白山羊标准化养殖技术、无公害畜禽生产技术、皖西白鹅高效养殖技术、发酵床生态养猪及瘦肉型猪配套饲养技术、优质肉兔生产等实用技术。建立健全畜牧信息收集、分析和制度,加强对畜牧业生产的预测预警,及时市场信息,指导生产者合理安排生产。
三是全面提高畜产品的质量。一是加大投入品监管。大力推行畜牧业标准化生产,规范产地环境、饲养、用药、防疫标准,控制农残、药残;要加快畜产品质量检测检验体系建设,加强对畜产品产地环境、投入品、生产过程、包装标志、市场准入等全程监管;强化产地检疫,规范屠宰检疫。二是加大疫病防控,降低养殖风险。科学地建立健全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完善县、乡(镇)、村动物防疫机构,加强基层防疫队伍建设,增加动物疫病防控的投入,提高畜禽免疫密度,增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能力,可以避免疫病给畜牧业带来风险。
四是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畜牧业可持续性、连续性、可再生性发展的前提。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可持续发展,就是促进人、畜禽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畜牧业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就必须遵循生态经济学原理,以保护自然、保护生态、创造优美环境、实现畜牧业健康发展为目标,促进畜牧业与环境的良性循环,实现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污染零排放。
2009年是深入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关键之年,也是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一年。**县畜牧兽医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主线,按照县委、政府提出“以羊为主,全面发展”的 二是加强技术服务,指导规模发展。为了使生猪规模化饲养有新的更大的突破,局成立了养猪“150”模式推广办公室,重点面向全县推广标准化养猪“150”模式,以提高养猪规模化、标准化和科学化水平。“150”办公室在工作中,紧紧依靠各乡镇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中心,直接面对各规模饲养场和养殖大户,坚持定期进场入户调查研究,及时掌握生产发展动态,建立了完整的规模养殖档案。为了确保建设质量,局与襄樊正大公司合作,邀请正大公司技术人员为规模饲养场和养殖大户提供技术服务。深入每一个规模化养殖户,现场指导养殖户,放线施工,帮助农民做好施工预算,为养殖户提供最新引种和饲料信息,指导养殖户发展生产。同时,充分发挥畜牧部门综合全面的信息优势,为规模养殖场(户)提供科技、市场、防疫、政策等服务。明确要求各乡镇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中心,为规模饲养场(户)提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对市场行情的突变,进行及时通知,并帮助规模饲养场(户)进行长期市场预测。在长年疫病防控期间,我们将规模饲养场(户)作为防控工作的重中之重,在第一时间进行防疫注射,确保了各规模饲养场(户)的安全。
三是深入调查研究,做好宏观调控。生猪养殖小区建设在**县是一个新生事物,引导其正常健康发展是畜牧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为确保群众生产健康发展,不因盲目引种而蒙受损失,我局及时在县电视台通告,告诫各规模饲养场和广大农户慎重引种,并请他们到局参加技术培训会,邀请专家对他们进行统一培训。
四是落实优惠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出台并落实了能繁母猪补贴政策。全县共对15000头能繁母猪进行补贴,补贴资金10多万元。制定了《**县能繁猪政策性保险
作为人类的一种重要生产方式,畜牧业也算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起着引领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作用。然而,现阶段我国畜牧业也面临着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对人类的生存空间带来许多不利因素,同时也严重阻碍了我国现代畜牧业的健康发展。由于畜牧业与生态产业的发展具有天然的联系,如果将二者结合在一起,就会产生巨大的经营效果,即发展生态畜牧业可以改善人类生存环境,促进社会和谐,同时还能提升我国畜牧业的竞争力。为了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本文结合我国生态畜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对发展生态畜牧业的建议,以供参考。
一、生态畜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养殖户防疫观念不强
现阶段,尽管我国生态畜牧业有了一定的进展,但是还存在诸多问题,其中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养殖户防疫观念不强。比如:养殖户不重视牲畜和家禽健康问题,管理不善,一旦发生畜禽疾病,就盲目地使用药物,不管投入多少药物,也起不到多大的作用,严重影响牲畜和家禽的生产性能。不仅如此,还有大部分养殖户只重视畜禽舍的卫生,却对其内部的污染问题视而不见,当他们发现死亡的牲畜和家禽时,就会立马将它们清理出去,但这只是挪出了房子,死掉的牲畜和家禽仍然被放置在现场,或者有人屠宰带有疾病的牲畜和家禽,将其内脏丢在地上,由此引发了严重性的疾病传播,污染空气,害人害己。
2.畜产品质量问题严重
众所周知,养殖户发展畜牧业,其目的都是为了获取利益,但也不排除某些人采用非法手段达到获利的目的。当然,在非常经营下,畜产品的质量就会存在严重问题,一旦出售不合格的畜产品,将会对消费者的身体健造成巨大威胁。目前,尽管科学经营方式得到了推广和普及,但是还有许多养殖户仍然采用传统养殖方式,容易出现法律与利益之间的冲突,再加上农民过于分散,难于管理,无法保证畜产品的质量。
3.生态环境逐渐恶化
在畜牧业方面,往往会对周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进而使得生态环境逐渐恶化。一般来说,个体养殖户的养殖环境较差,对于动物粪便的处理不及时,也不彻底,从而对周围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作用。如果在夏季,天气炎热,这些被乱扔动物粪便极易发生腐烂,或者发生质变,进而会污染水源和地面环境。究其原因,由于我国当前的生态畜牧业生产还未形成较为规范系统,大多数养殖户的经营不够规范,缺乏环境保护意识,往往不加思索地倾倒畜禽排泄物等垃圾,成了周边环境的污染源,甚至呈现出不断恶的趋势。
二、新形势下我国生态畜牧业的发展战略
1.建立科学的疫病防治体系
在新形势下,大力发展我国生态畜牧业,应当建立科学的疫病防治体系。首先,政府要做好宏观调控工作,将资金投入到位,不断加强县、乡、村等级别的预防网络建设工作;其次,不断完善牲畜和家禽免疫档案管理工作,尽快建立农村兽医室,并配备科学有效的免疫设备,及时地为疫病牲畜和家禽提供疫苗服务;最后,合理地制定消毒制度,严格要求养殖人员定期消毒养殖场,并且要跟踪他们,监督其消毒工作是否落到位。此外,建立科学的疫病防治体系,还要做好相关配套产业的技术培训工作,大力引进良种培育、疫病防控等技术,帮助养殖户更加科学地经营生态畜牧业。
2.加强生态畜牧业的投入
毫无疑问,发展我国生态畜牧业,必须加强对生态畜牧业的投入,这对于促进生态可持续发展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一方面,养殖应当以科技化为向导,积极发展现代畜牧业,努力建成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争取实现个体产业与市场的有机结合,从而促进畜牧业经济的良性循环,提升现代畜牧业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养殖户还要按照因地制宜,重视生态养殖园的规划与建设,改善生态畜牧业的经营环境。也就是说,只有做好对生态畜牧业的各项投入,才有助于改善畜牧业的生产条件,保护周边的生态环境。
3.制定相关的环境保护政策
实现我国生态畜牧业的良性发展,还要制定相关的环境保护政策。首先,政府要大力治理畜牧业的污染源,鼓励农民发展生态畜牧业,并为养殖户提供一定的经济扶持;其次,进一步强化种草养畜项目,提升沼气生产产业化程度,合理地将生产、沼气工程、环境保护进行紧密结合,以此实现现代畜牧业与环境之间的生态平衡;最后,由于现代养殖方法实现了集约化经营模式,增加了养殖群体,更容易污染周边环境,这就要求养殖户严格按照标准现代家禽和动物粪便的排除方法,在育种场地内放置环境保护设施,这样既可以促进生态畜牧业经济的发展,还能为周围环境安全提供保障。
三、结语
综上所述,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能够促进绿色生态农业和循环经济的发展,对于保护周边环境、实现生态发展建设起着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必须科学地实施新形势下生态畜牧业的发展战略,严格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坚持从实际出发,合理地设计、组装、调整、管理畜牧业生产的全过程,同时要有效利用草地资源,建立牧民合作组织,实行产业化经营方式,促进草畜平衡,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生态畜牧业的综合效益。
参考文献:
[1]周国红.现代畜牧业与生态发展研究[J].北京农业,2014,(24).
中图分类号:DF413.3
一、畜牧业循环型畜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畜牧产品的需求呈递增态势。要加快畜牧业进一步发展的步伐,必须按照新形势下的要求,调整优化畜牧养殖结构,提高畜牧产品质量,选准养殖项目,扩大养殖规模,实行良种良法配套,种草养殖结合,大力开发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农业技术,重点推广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相关产业利用技术。走优质高效、安全、生态可持续的循环发展道路。
(一)资源与环境问题已严重影响到畜牧业增长方式的转变
畜牧业的发展与资源环境的承载容纳能力密切相关,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均资源占有率较低,畜牧业增长首先受到客观资源环境条件的制约。(1)饲料资源缺乏。目前,我国人均占有粮食不足400公斤,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以来,玉米播种面积和产量虽都有所增加,但除了少部分主产省份外,大多数地区现有的玉米供应能力仍满足不了饲料生产的需求。蛋白质饲料原料更是严重匮乏,主要蛋白质饲料原料大部分依靠进口。 (2)畜牧业调整用地趋于紧张。随着畜禽养殖规模化的迅速发展,畜牧业调整用地的需求逐年增加。而我国人口众多、土地资源有限,新增养殖用地的报批在部分地区非常困难。特别是在一些经济发达、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土地资源紧缺对畜牧业发展的制约已显得十分突出。(3)养殖生态环境问题比较突出。在一些养殖集中地区,尤其是大中城市郊区,盲目无序高密度发展养殖,超过了环境承载能力,产生了比较严重的 畜禽排泄物污染问题。
(二)养殖方式粗放制约着畜牧业增长方式的转变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畜牧业养殖方式仍然较为落后,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l)小规模分散饲养占主体,养殖方式落后。目前,我国生猪和肉牛的养殖农户小规模分散饲养仍占2/3,肉羊占60%,奶牛和蛋鸡占40%。人畜混居,畜禽混养,小规模、开放式的养殖方式,既给重大疫病防治和畜产品质量安全提高带来巨大隐患,也严重影响着畜禽良种、动物营养等先进生产技术的推广普及,制约着畜牧业整体生产能力的提高。(2)良种主要依赖进口,饲养管理不规范。我国畜牧业生产中使用的主要畜禽良种一直依赖国外进口,品种改良的不彻底和饲养管理的不规范是造成我国畜禽单产水平低的主要原因。目前,我国商品猪和肉牛的平均胴体重分别为77.6公斤和134公斤,比发达国家约低12公斤和194公斤;奶牛平均年产奶量3500公斤,比发达国家平均约低5000公斤,单产水平低直接限制着畜牧业生产率的提升。
(三)生产组织化程度低是制约畜牧业增长方式转变的突出问题
目前,我国大多数养殖户仍然是分散经营,获得生产、销售、技术和信息的能力差、渠道少,不仅造成畜牧业生产水平低,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弱,而且容易造成区域性、阶段性的盲目发展和供需失调,极易导致畜牧业的大起大落,造成大量资源浪费和经济损失,严重影响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l)农户与企业的利益联系不紧密,没有形成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2)缺乏职能完善的行业协会。
(四)科技创新体系难以支撑畜牧业增长方式的转变
科技进步是促进畜牧业增长方式转变的根本要素。当前我国畜牧业科技进步水平仍然较低。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畜牧业科技投入与产值比重不适应。2012年,我国畜牧业产值已占农业总产值的1/3,而国家对畜牧业科技的投入仅为畜牧业产值的0.05%,远低于农业的0.12%和种植业的0.14%。畜牧科技投入的渠道窄、资金少,直接制约了科技进步对畜牧业增长方式转变的推动。同时科技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不相适应。突出表现为提高产量的外延型技术多,改善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的内涵型技术少;外来引进技术(品种)多,自主创新技术少;一般性科技成果多,重大突破性成果少,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也比较低。
二、探索节约型畜牧业经营模式
1.物耗节约型。是指在生产过程中,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方法,减少能源、淡水、饲料和其他生产资料的消耗,达到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如在奶牛场和猪场应用自动饮水器,在家禽养殖场应用饮水器可以节约大量的水资源。在饲养环节上,应用先进技术合理搭配营养,改良饲料配方,可以减少饲料的消耗。
2.资源循环型。是指在大农业生产中,把种植业和养殖业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养殖排泄物综合处理,变废为宝,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如 畜禽排泄物是一种有机肥料,通过发酵处理,把 畜禽排泄物制成有机肥,可以用于牧草和其他秸秆作物生产。而牧草和作物秸秆通过加工,又可以成为畜禽养殖业的饲料。这样,就在种植业和养殖业之间形成了一个资源循环利用系统。
3.空间拓展型。是指在畜禽养殖业发展上,把平面发展和立体发展结合起来,改变原有仅在平面发展的思维方式,充分利用林地、果园、茶园和桑园,拓展发展空间。如猪、鸡--色结合,按照鱼塘所能承受的比例,把猪、鸡舍建在鱼塘上面,使猪、鸡的排泄物成为鱼饲料。一方面节省了猪、鸡场的建设用地,另一方面也降低了养鱼的饲料成本。
4.环保生态型。是指在畜禽养殖业的环境治理上,把治理污染与能源开发结合起来,利用沼气治污工程制造沼气,用来发电和供热。既解决了养殖污染、实现清洁生产,又为养殖业提供发电保温的环保能源。
三、发展循环型畜牧业的几点建议
(一)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发展循环型畜牧业。充分利用农业的可再生资源,变废为宝,合理利用,大力发展循环型畜牧业,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符合我国人多地少、资源相对不足的基本国情,是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对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应充分认识发展循环型畜牧业的必要性和紧迫感,认真研究,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把发展循环型畜牧业作为一件大事来抓。
2013年,望奎县以推进“两个千万”工程建设为重点,通过实施畜牧生态健康养殖、动物防疫规范达标、新型畜牧合作经营模式等创建活动,带动全县畜牧业转型升级。
借助国家和省、市大力支持,鼓励发展绿色养殖产业的机遇,积极争取有利于发展的政策和资金帮助,通过实施推广畜牧生态健康养殖,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2013年,绿色生猪、肉牛、鹅鸭、肉鸡饲养量预计分别达到385万头、18万头、280万只、4000万只。恭六乡乾三后村绿色生态肉鸡养殖大户刘春福计划养殖肉鸡1万只,预计年出栏肉鸡7.5万只,收入可达33万元。
这个县把发展壮大农民养殖合作社作为壮大现代畜牧业、激活村级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积极引导畜禽养殖场户、农民养殖专业合作社等形成产业特色鲜明、生产管理规范、统一品牌销售、综合效益显著的产销一体化新型合作经营模式。2013年,全县将新建和改扩建千头以上标准化绿色生猪养殖场15个,组建肉鸡养殖专业合作社,新建年出栏1万只以上绿色肉鸡舍30个。在现代化大农业百公里科技示范带上建设厚德牧业、东世达牧业等生态畜牧产业园区3处。望奎镇圣态养猪协会共发展会员5 900人,采取统一提供种猪、统一提供饲料、统一销售、统一培训的方式饲养生猪,年饲养母猪9.5万头。
强化防控措施落实,建立县有畜牧技术服务中心,乡镇有畜牧经济管理办公室、村有畜牧兽医服务室、屯有畜牧防疫员的县、乡、村、屯四级防控体系,确保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这个县对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检疫、执法、办案等技术检测设施设备进行了完善,将对生猪饲养、加工、销售等环节实施全程、全方位、快速、有效监控,对病害生猪及其产品进行无害化处理,严格控制生猪疫病的传播。推行生猪免疫档案制度和生猪出栏报检制度,强化生猪屠宰检疫,全年集中开展3次强制免疫和消毒突击月活动,全县规模饲养场地检疫率,定屠宰场检疫率,猪瘟、口蹄疫免疫密度分别达到100%。对规模化生猪养殖场实行认证管理制度,建立了生猪健康监管卡,使生猪产业在饲养条件、卫生条件、防疫管理、防疫设施等方面都达到了规定标准。
(来源:中国畜牧兽医信息网)
从兽医诊疗服务方式的角度研究来看,过去兽医诊疗的传统服务方式是诊疗人员在诊所等养殖户上门求医,导致兽医诊疗工作一直都处于被动的局面;并且,在兽医诊疗的过程之中,经常会由于耽误时间而造成不能及时为养殖户服务以及服务间断的情况,很多养殖户在求医的过程中也出现了求医难的问题。
在我国实施改革之前,基本上所有的兽医诊疗工作都处在被畜牧兽医院垄断的情况,而非兽医站的诊疗人员要想对诊疗市场插足是很困难的,有很多养殖户虽然对这种体制存在很多意见,但是得不到解决,也只好选择委曲求全。但是在实施改制之后,如果兽医站的诊疗人员不能够满足养殖户的需求,他们就能够去其他的兽医站求助。
通过改制,把过去单一的兽医诊疗转变成了为养殖生产的全过程都进行服务,诊疗人员也从过去传统单一诊疗的方式,转变成了集技术指导、诊疗、动物保健、科技指导等多种类型的全方位服务,同时,诊疗人员还针对一些养殖户制定了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巡查服务,通过驻场服务、签约责任承包服务等多种方法来满足我国养殖户的需求,从而促进我国畜牧业的良好发展。
二、更新兽医诊疗管理的技术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于奶、蛋、肉等畜禽产品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对这些产品的质量问题也越来越关注。由于过去传统的兽医诊疗方法就是单一的对畜禽进行诊疗服务,也就是打针,这种方法只是能够满足人民最基本的畜禽产品的需求。
但是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养殖业的不断发展,养殖业更加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这就要求从事养殖的人员首先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和接受新技术的能力;同时,养殖生产也使用了很多科学方法,科技含量也在不断提高。
因此,要想提高我国兽医诊疗的管理与服务水平,就必须在技术上有所更新,对兽医诊疗人员进行相关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使兽医诊疗服务的本质得到加强;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使相关部门能够对兽医诊疗实行依法管理;建立完善的管理与监督机制,兽医诊疗人员都必须持有执业兽医资格,加大监督管理与执法的力度,对无证行医以及违规操作者进行教育和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