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0 17:15:3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篇1

经济稳定是指社会经济生活的协调有序性及其发展态势的可控性。尽管总的来说,经济的稳定建立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之上,但经济稳定和经济增长并不是等同的概念。这是因为单纯的经济增长并不一定直接导致经济的稳定,在一定条件下,它还可能造成经济波动乃至政治不稳定。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经济增长并不等同于经济发展。笔者将对经济稳定与经济增长、经济发展几个个概念进行分析,明确其内在关系。

一、经济增长不等同于经济发展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经济增长为中心的发展观备受睹目,甚至联合国也接受了这样一种观点:只要向发展中国家注入资金,就能使这些国家实现长期的经济增长,并有效地提高社会福利。因此,二战以后,广大发展中国家在探索发展道路的过程中,不约而同地把经济增长等同于发展,把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的增加以及实现工业化当做发展的主要内容。这种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工业化战略的普遍实施,在取得一定的经济成就的同时,也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更多的难题,并不可避免地引发了一系列严重的全球危机,例如资源耗竭、粮食短缺、生态环境破坏、社会贫富悬殊等。

20世纪70年代初,由于国际经济秩序和政治关系的变化,联合国倡导的第一个发展十年以失败而告终。尤其是一些第三世界国家陷入了增长率下降和债务危机中,因为长期以来这些国家经济增长主要是靠外国公司拥有产权的初级出口的增长,由于缺乏结构变革和制度变革,人力资源、技术水平和其他部门的生产并没有因此而发生任何改变;经济部门的效益也没有发生相应的增长,实际收入的利益没有在各个阶层间进行公平的分配,只是个别人获益暴富,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水平并没有因此而提高。由于这种增长没有促进经济的发展,因此只是有增长而无发展。于是人们开始对增长即发展的理论进行反思,认为经济增长并不等同于发展。经济增长不是目的,经济发展才是目的,并且提出了经济发展的概念。

经济增长指更多的产出,而经济发展则既包括更多的产出,同时也包括产品生产和分配所依赖的技术和体制安排上的变革。在他们两人看来,经济增长是一个数量概念,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包括生产的物质产品和服务在内的经济总量或人均收入的增加,主要是指数量上的变化,表现为GDP或人均GDP的增加。而经济发展既是一个数量概念,更是一个多维度的质量概念,它不仅包括经济增长,而且还包括经济结构的改善、质量和效益、分配的合理乃至政治体制的变革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经济增长包括了由于扩大投资而获得的增产,也包括由于更高的生产效率,即单位投入所生产的产品的增加。而经济发展的含义则不止这些,它还意味着产出结构的改变,以及各部门之间投入分布的改变。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如同人的成长一样,增长着眼于身高、体重,发展则注重于机能和素质的协调和改变,如学习能力等。

二、经济增长与社会稳定不必然同步

经济增长与社会稳定不一定是同步的,经济增长并不一定带来社会的稳定。相反经济增长如果不伴随着相应的政治体制、社会领域的变革,还会造成社会不稳定。

其实关于社会稳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问题,早已不是一个新的命题。在19世纪、20世纪,把经济增长和物质财富作为衡量国家进步的唯一标志的理论曾一度占据了主流。这种理论认为,经济的不发达是政治动乱的根源,只要保持经济的高速增长,就能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和社会的持续进步,各种社会矛盾就会迎刃而解,社会也就会保持稳定。但社会发展的现实却证明其武断性和不合理性。因为,现代化是一个“含义广泛的社会综合运动,而不是简单的经济指标达标”,它既包括经济的工业化,同时也包括国家的民主化、社会的城市化和价值观的个人理性化,其丰富内涵是GDP指标所难以涵盖的。在现代社会中,正是由于人们过于关注GDP的增长而忽视了对于生态的保护、忽视了人文关怀,片面地追求经济的高增长率,导致了经济结构的不合理和社会发展的不可持续。

严格地说,经济增长对社会稳定是具有双面效应的,即同时存在对社会稳定正向的促进效应和反向的破坏效应,而最终结果则取决于两类效应的角力。由于这两类效力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人为控制的,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经济增长的质量,关注经济增长对人类发展、人民福利的作用。因此,要使经济增长在社会稳定中起到正向作用,就要在经济增长与社会稳定之间求得一个相对的和谐与平衡,也就是实现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篇2

作者:吕钟

引言

三年通常为“中期”的界定时间,2014年正处于“十二五”规划的第4年,“中期经济”的发展趋势将起到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自进入21世纪以来,不完全的倒W型成为我国总体经济增长变化的趋势,其中主要历经了两次提升与降低。早在国际金融危机之前,我国经济增长便出现了第一次下降,第一次降低是在六个季度中下跌了8.2个百分点,是从2007年二季度的14.8%,骤然下降到2009年一季度的6.6%,之后,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我国经济平稳回升的举措。然而相对于第一次下降来说,第二次经济增长下降较为温和,从2010年一季度的12.1%,下降到2012年三季度的7.4%,十个季度下降4.7个百分点,在2012年5月又陆续出台了保稳增长的相关政策,但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依然不足。从内生动因的层面来看,以往的经济波动主要是由变化的短期需求,以及周期性调整所导致,而第二次经济增长下降,已经暗含了潜在的增长率变化以及结构因素的作用。虽然,我国的经济增长放缓是受到世界金融危机造成的外需收缩而导致的,但是,逐渐降低的投资、出口动力更是对我国中期经济发展造成影响的主因。

中期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

(一)从总需求角度分析中期经济发展趋势

首先,制造业和基础设施的投资需求减弱,投资增速放缓。从2008年金融危机开始,以及“十一五”时期大规模的铁路、公路、机场、港口等建设,使得沿海地区基础设施逐步趋于饱和,且西部地区也在逐渐缓解基础设施短缺的现状。另外,外需市场的逐步缩小以及国内经济增长速度逐渐的缓慢,导致在不同程度上出现了制造业产能过剩的问题,一旦继续扩大投资,不仅导致增加产能过剩问题,更会使企业债务负荷加剧,逐步削弱企业投资意愿,且过度加大投资规模,还会导致通货膨胀与资源要素供需出现矛盾。

其次,随着我国居民收入的提高,消费需求增长将趋于平稳。扩大居民收入政策的不断完善,以及各类社会保障覆盖率与保障水平的提高,促进了我国城镇化建设的推进,使得居民收入能够稳定增长,消费需求潜力获得进一步释放。但是,由于我国总体经济增长局势的不确定性,在今后的三年间,消费需求将出现增长平稳的总趋势。

最后,出口增幅逐渐放缓,外部需求减弱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全球因金融危机带来的增长方式,市场结构以及供需关系的调整,已由最初的快速增长阶段进入到深度调整转型阶段,中期内依然无法恢复到危机前的经济增长趋势,进入了相对低速的增长阶段。随着逐渐削弱的出口需求,市场放缓扩张速度,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都将减弱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作用。

(二)从总供给角度分析中期经济发展趋势

首先,劳动人口比重下降且绝对减少。我国低成本劳动力是传统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随着独生子女一代步入劳动年龄,其父母进入退休阶段,我国出现人口拐点,这便意味着我国人口红利效应逐渐消失,劳动供给增速持续下降,促进经济增长就必须依靠提高生产率与创新技术。

其次,向下调整储蓄率与投资率。人口抚养比提高及政策调整是储蓄率变化的决定因素。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加快,人口抚养比逐渐上升,社会及家庭将持续增加用于医疗、养老的支出比例,促使高储蓄率逐渐向下调整,并且导致投资率的下降。

再次,技术引进削弱及劳动力再配置。2012年以前,我国主要是以低生产效率的第一产业,向高生产效率的第二、三产业转移劳动力,成为劳动生产率提高的主要因素,但是随着劳动力转移逐渐结束,转移速度以及规模大幅度下降,并且发达国家与我国之间逐渐缩短技术差距,技术引进推动效果逐渐削弱。

最后,资源环境对经济增长的约束持续加强。我国经济的大幅度增长与大规模高强度的投入,都与资源环境储备密不可分,然而随着环境污染加剧,能源消耗殆尽,将对能源环境进行约束,因此,对我国经济增长形成了强力的外部约束。

中期经济保稳增长面临的挑战

第一,国际市场需求减弱。随着世界经济的整体低迷,海外市场扩展速度放缓,发达国家进口需要逐渐变弱,世界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导致国际市场竞争更为激烈。欧美等发达国家为振兴本国经济促进再工业化,印度、越南诸国利用低价成本要素,对国际产业快速转移,利用低价产品占领我国的国际市场空间,使我国面临着双重挤压的市场竞争格局。

第二,财政金融风险增大。经济增长速度已经放缓,公民收入、财政收入以及企业利润均将回落。我国在扩展债务以及信用规模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无意识地加大了财政金融潜在风险,随着逐渐增长的地方债务,中央财政收入以及放缓的土地收益,金融债务风险平台逐渐显现。

第三,逐渐突出产能过剩矛盾。近年来,迅速扩张的制造业不仅满足了我国经济增长,城镇化以及工业化的发展需求,更是依赖于增加的出口,以带来发展的平衡。随着国际市场扩展放缓,国内经济增长逐渐下降,产能过剩矛盾将进一步突出。

第四,生产要素成本增加。经济增长出现阶段性变化,随之而来的是我国传统推动经济增长的生产要素发生供求关系变化,使生产要素价格持续上升,原本的低成本优势逐渐衰减,现阶段,我国的经济增长已经越来越难被持续增加的大规模投资所支撑。

第五,企业创新能力不足。世界产业核心逐渐转变为数字化、智能化的制造业,我国企业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逐渐显现。很多工业企业的研发规模与研发水平较低,由于企业对低端加工组装过于依赖,缺乏品牌与技术的创新,逐渐与市场竞争环境脱轨,若不加速推动产业技术提高以及研发能力,现有的许多生产能力以及技术将面临着淘汰的局面。经济转型与经济增长并存的中期经济发展策略

阶段性经济增长变化趋势下,我国经济增长迫切需要新动力,探索新对策,将调整结构、稳定增长、促进改革相结合,才能推动我国经济转型,解决我国中期经济保稳增长所面临的挑战。

(一)扩城镇增内需,应对国际需求减弱

目前我国进入新经济增长阶段,需要扩大消费以及内需。我国政府应积极推进人口市民化的转移,改变消费结构与消费倾向,大幅度提高对工业品的需求以及购买能力,形成扩大国内消费需求的有效作用。因此,要将农村转移人口有秩序地市民化,促进土地管理制度的深入改革,建立完善的农村产权登记,对户籍制度进行变革,循序渐进构建社会保障体系以及公共服务制度,力求覆盖到所有符合条件的常住人口。还应提高城镇可持续发展能力,对城镇的人口规模进行合理规划,严禁乱占耕地,对土地、能源、水资源等建立起节约利用机制,建立起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新型城镇。以促进小城镇与小城市的加速发展,对中小城市加大融资、财政等政策的支持,加强中小城市的公共服务、产业发展,增加就业,人口聚集等功能,推动农业转移人口能够就近变为城镇人口。

进一步发展城乡一体化,打破传统思维的束缚,将城市与农村经济问题综合成整体进行规划,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并形成大都市圈与城市群,形成开放性国际化都市体系,使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城市群快速发展,进一步提高其吸纳转移农村人口的能力,以挖掘城市潜在的消费需求,应对我国中期经济增长面临的双重挤压市场格局。

(二)释放改革红利,减弱财政金融风险

促进行政体制改革加快,将核心落在简政放权工作上,减少审批事项,将社会与市场能够承担的职责交还,使政府管理重心逐步由审批环节变为服务监管环节。积极推动改革大型国有企业的步伐,使其发挥出提升综合国力、产业升级、国际竞争的价值。加强产权保护,确保各种所有制均能享受平等竞争与法律保障。政府需要深化财税体制的变革,使财政预算体系规范、公开、完整,建立覆盖所有国有企业的收益分享与资本经营预算制度,使改革金融体系的步伐更快,推动健全的利率市场,完善人民币汇率体系,促进市场供求在汇率中发挥基础性作用,放宽金融准入门槛,建立现代化金融体系,以加快释放改革红利,减弱金融财政的投资风险。

(三)结合供需管理,抑制生产能力过剩

政府应推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以改善民生、扩大内需,提高调整结构与促进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合理控制地方政府债务水平,使债务规模能够受到中期收支平衡的约束。进而推动产业重组兼并,产能过剩是企业进行结构调整与重组兼并的有利时期,需要在市场化为导向的基础上,将低附加值,高排放、高耗能的产能进行淘汰,进行产业重组以促进技术进步。并加大企业走出国门的支持力度,支持建材、钢铁等原材料生产企业走出国门,建立生产基地,将直接进口资源变为就地使用,促进制造业向服务质量好,精深加工化转型,以解决我国供需失衡的问题,抑制进一步凸显的产能过剩矛盾。

(四)提高质量效益,适应生产要素上涨

从宏观经济层面来看,提高质量从根本上说,就是促进国民经济投入产出率的提高,增强全要素生产率,更好地配置资源,加强经济的可持续增长,而提高效益主要体现在公民收入和劳动报酬的增加,以及提高企业的财政收入与利润。企业想要做到提质增效,就需要提高要素生产率,加强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随着劳动力转移的趋近饱和,必须以加大科技与人力资本的投入进行应对,才能提高质量效益,适应生产要素的上涨。并要加强资源的利用率,提高资源环境与经济增长的协调性,“十二五”以来,我国虽然在建设生态环境,以及节能减排中取得了良好成果,但能源消耗以及单位产出资源仍旧偏高,还普遍存在较为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因此,必须提高资源利用率,以资源环境的压力作为产业进步、技术升级以及转变发展方式的动力,化解我国经济增长与大规模投资之间的窘境。

篇3

科学分析旅游休闲经济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影响,从而明确旅游产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进而更加科学的做出旅游决策,合理配置区域资源,有助于旅游经济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但是同样要注意的是,区域经济的发展同样也能够推动旅游产业发展,是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文章主要针对新常态下旅游休闲经济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联性展开分析。

一、旅游业的总体阐述

(一)旅游业特点目前学界对于旅游业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前者认为旅游业是为旅行者提供服务的相关产业;后者认为其是旅游者在交通、住宿、代购代销、联络,通过为旅行者提供导游、代办手续等并利用企业相关交通资源、住宿资源等为旅行者提供服务从而获得报酬的行业。

1.综合性。旅游业作为服务产业,主要是通过为游客提供其所需求的服务、面向游客提出相应的业务,从而达到盈利的目的。游客在旅途过程的需求是多方面、多元化的,因此,旅游产业与其他许多产业有密切的相关性,产业结构复杂。根据游客需求元素,大致可以分为饮食、住宿、出行、游玩、购物、娱乐等方面。为了满足游客的需求,旅游业需要加强与这些产业中的企业进行合作,才能够给游客带来综合化的服务。可以看出,旅游业含盖了餐饮、住宿、交通、旅社、娱乐及购物等行业。

2.关联性。旅游行业的发展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增长,随着现代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刺激了消费需求,从而带动了旅游产业的发展。旅游产业的发展又能够带动周边产业的发展,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就目前现状分析,旅游业的联动效果不仅带动了餐饮行业、交通运输行业、商业、景区及周边地区的发展外,还推动了地区农业、工业、城市规划以及体育建设等方面的发展。

3.敏感性。旅游业在发展过程中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就旅游业自身分析,内部组成以及相关产业之间的协调性,当国家或地区发展旅游业时,需要保持旅游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协调发展,若任何地方出现脱节的现象,都可能造成旅游产业链的破坏,制约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从其他方面分析,自然景观、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等方面对于旅游行业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这主要是由于地区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需要以各种资源为基础,在非旅游业能控制的资源中,能够或多或少为当地旅游业发展提供帮助。

4.开放性。旅游业实际上是一种开放化产业。通过旅游活动能够建立地区之间的经济交往,并且对地区经济发展产生影响。同时,在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树立地区形象。

(二)旅游业发展背景

1、经济政治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我国旅游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自从二十世纪初期开始,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科学技术不断进步,我国的生产力不断提高,进而社会政治和国民经济构建模式也发生变化,推动了社会旅游产业的发展。旅游是人们进行娱乐和休闲主要方式,具有游览性和空间变化性特点,因此旅游业需要一定的物质设备基础。当下航空扥个交通事业的不断发展,不同形式运输飞机的产生,电力交通工具的不断发展,极大的推动了旅游也的发展,为旅游人群提供了方便性和舒适感,实现了远程旅游现代化发展目标。我国建筑业的快速发展,为旅游产业提供了硬件设施,方便了人们的旅游住行。电视媒体和广播产业的发展,通讯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满足了人们对旅游的高品质要求。社会的不断进步,国民经济的不断提高,代表着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体改,代表着人们的收入较为客观,因此人们在得到物质享受的同时,增加了对精神的需求,旅游产业可以满足人们对精神方面的需要,开拓人们的精神视野,成为现代人们生活中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模式,具有近先远后的特点,其是从国内的旅游,逐渐发展到对外旅游的因素。旅游产业的发展,进而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具有紧密联系、因此,站在世界的角度来看,对于一些经济发展较快、政治稳定、科学技术水平较高的国家,旅游产业发展较为迅速、站在整体的角度来看,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具有时代性特点,是我国社会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产物。在国民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

2.旅游产业面向群众化发展。纵观我国旅游产业发展历程,其是随着经济政治和科学技术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在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推动下,我国旅游产业也逐渐朝着群众化和大众化方向发展。当下,我国旅游产业已经改变了传统单一发展模式,不再具有阶级性和局限性,而是面向整个社会全体,不同人员展开,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消费体系中重要消费环节。对于旅游产业的群众化和大众化发展,不仅仅是单一的旅游人数的增多,旅游团体规模的变大,更展现在旅游频率的增加、旅游距离的变大、旅游行程的增加、旅游留宿时间的变长等等。依据相关你研究人员调查研究显示,我国的人口年龄和发展规模将会不断变化,广大人民群众的财务收入将不断提高,人们可以自己分配的时间将增大,人们具有更多自由权利,工作休息的时间将会增加。进而,旅游产业的需求将变大,人们体育文化、旅游娱乐等等产业的需求将增加,进而旅游的频率和人数。旅游团体规模和留宿时间将急剧上涨。面对旅游产业的群众化、大众化、集约化发展,旅游产业要增加对旅游也的管理,改变传统单一旅游经营管理模式,构建全方位、多样化。具有丰富性和灵活性管理理念,增加旅游产业的经营优势,构建新型旅游体系,把旅游产业的娱乐休闲功能和文化产业紧密结合,来促进旅游产业产业发展,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大目标。

3.旅游产业的多样化发展。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旅游产业的发展,改变了传统单一旅游产业运作模式,实现了旅游产业群众化、大众化发展目标,使得旅游产业发展更加多元化,可以满足不同社会群体。不同职业人群的需要。面对这一发展形势,我国的旅游产业注定朝向多元化形式发展,传统的固定旅游发展模式依据无法满足市场经济旅游产业发展目标。进而,为了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众多旅游机构开始增加旅游的项目和游玩形式,来满足不同人群对旅游产业的需求。例如,在当下旅游产业中,依据不同年龄群体,进行旅游团体的构建。包括青年旅行团、夕阳红旅行团、教师履行团体、职工旅行团体、夏令营履行团体、结婚旅行团体等等。其次,也出现了不同组织单位的履行团体。包括。体育团体、考古团体等等、依据旅游的不同价格,也分为高级奢侈旅游团体,和大众化旅游团体等等。旅游产业的多样化发展,是受社会发展影响,可以满足不同个体、团体、机构、年龄对旅游的需求,极大的促进了社会旅游产业的发展。

二、区域经济增长的内涵

区域经济增长是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区域经济增长是指一段时期内地区生产产品和劳务数量呈持续增长的趋势,也可表现为特定区域产出能力和水平的提升,具体表现为该地区创造的产品或价值在时间参数上呈客观增长的趋势并且这种产出能力得到一定的提升。因此,可以说经济增长主要表现为生产力的提高。目前对于区域经济增长的计量主要是通过统筹该地区经济总产值来计算的,一般是将地区生产总值、地区人民生产总值以及地区人民收入等方面来表现的。就产品数量以及劳务总量等方面而言,主要通过地区人民生产总值来反映的,即以通过地区人口增长情况来矫正而得到的地区人均生产总值;此外,还可以通过地区人均收入来体现。就地区劳务总量方面而言,主要是通过劳务总量的增长或投入产出比的增长来反映。

三、旅游业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联性

(一)旅游乘数理论

就现代经济学理论而言,旅游经济效益是指一个地区旅游行业的发展会对当地经济产生一定的影响。而旅游乘数理论主要是通过分析旅游业发展对当地经济增长的影响,通过应用这一理论能够有效观察到旅游业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旅游乘数的大小与游客在旅游地区消费开支有密切的相关性,通常情况下,旅游乘数与游客支出和地区经济均呈正相关性。阿切尔学者将旅游乘数细分为营业收入、产出、收入和就业等几方面,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收入方面,其能够反应旅游消费为当地收入带来的数学关系,可细分为人民收入和政府收入。在研究旅游经济的过程中,收入乘数被认为是一种较好的观测指标;而就业参数能够反馈游客消费所带来的就业机会,可代表旅游创造的就业职位或是旅游带来的直接或间接就业人数的比率。旅游乘数对于发展旅游业的地区来说,能够反映游客在旅游过程中的消费支出,对于地区经济发展具有积极影响,能够有效提高当地经济的发展,从而保障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效发挥联动效应,刺激地区经济水平的增长。

(二)旅游业发展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

1.旅游业发展对地区经济增长主要的影响。旅游业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通过推动周边产业的发展开完成。旅游业的发展推动了地区经济的繁荣,同时促使当地经济水平不断提升,同时通过连锁效应、产业效应以及联动效应等方式,推动顶底经济的发展,从而促进地区经济的稳定增长。笔者根据多年研究经验分析,旅游业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①游客基本开支对旅游行业的产出、收入、就业等方面起到直接影响,是旅游消费所带来的直接效应。旅游收入在初次分配主要对象为旅行社、饭店、交通企业以及游览部门等企业和部门。②旅游企业和相关受益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向其他企业购入商品、材料、设备等,各级政府将在旅游行业中收缴的税款投入当地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在城市规划中获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能够在旅游行业的发展中得到间接的发展。相关研究指出,旅游行业所带来的间接价值远超过直接价值。③直接或间接为游客提供服务的企业或部门将获得的利润用于推动企业进一步发展以及员工的奖金,还包括一些服务型消费的支出,能够推动旅游行业以及相关部门的发展。对旅游利润的再分配能够让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推出新的服务、招聘新职员,从而保证企业的持续发展。

2.旅游行业发展对区域经济总体影响。旅游行业的发展对于区域经济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就相关经济学理论分析,旅游业能够提高地区居民收入,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加速产业的优化、提高就业率、带动周边产业的发展,能够有效保障地区经济发展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从经济因素分析,旅游业发展最主要的是带动了地区经济的发展、地区财政收入的增长。旅游业的发展能够有效促进区域经济增长,从另一角度分析,旅游业的发展能够直接增加地区收入,实现产业增收,促进地区经济的良好循环,推动地区经济水平的提升。就现阶段人民的生活水平而言,旅游对于基础设施的要求较高,例如便捷的交通、良好的自然环境等,旅游业的发展能够推动地区基础建设的完善,从而为其他产业的发展带来良好的影响。就我国总体情况分析,旅游业已经成为国家经济中的重要产业之一,国家也越来越重视旅游行业的发展。2015年,我国旅游业总收入超过10214亿元,旅游外汇收入超过536.42亿美元,比2014年增长10.3%。旅游业作为国家重要支柱产业表现出了较好的发展潜力。

3.旅游业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效益。旅游业是一种综合性产业,在推动区域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和效果主要是由其发展潜力和发展现状所决定的,能够通过其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或地区就业人数的比重来判断。①促进地区生产总值增长:旅游业的收入增长与地区收入增长呈相同趋势,根据经济学原理分析,旅游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用于城市生产投资和生活消费的数量会随着分配比重的增长而增长,并最终会促使地区人均收入的增长。相关调查指出,自我国加入WTO后,国内旅游行业收入在我国GDP总值中所占比重呈逐年增长的趋势,能够有效反应旅游业逐渐成为国家经济的支柱产业。游客在旅游地区所购买或享受的服务能够直接为当地带来收入,从而造成直接影响,而地区收入的增长在再分配过程中会带来间接收入增长。②累积建设资金:旅游业对地区经济增长起到重要作用。旅游业是一个开放性产业,通过旅游行业的发展,除了能够吸引国内游客外,在引进国外资本投入和扩大对外贸易方面具有积极影响,同时其作为一种无形出口贸易,比商品出口贸易具有更多的优势,能够带来稳定的外汇增长。

四、旅游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带来影响的机理性阐述

(一)旅游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带来影响

由上文的阐述可以看出,我国经济的发展受到旅游产业的影响。我国旅游产业为经济带来的影响主要是利用刺激消费、外资的极具、外汇的增加和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来实现的,这也体现出经济的增长和旅游产业发展紧密联系性。对于旅游产业的发展,为经济增加带来影响,进行吉利性分析主要分为以下几点,其一,旅游产业的发展,增加了旅游的产品多样化,增加了旅游业的物质服务、带动了旅游业的其它产品的消费。旅游商品消费的增加,加快了旅游产业发展进程,扩大了旅游产业发展规模,实现了旅游产业商品价值最大化,提高了旅游产业经济发展效率,扩大了旅游产业发展规模,进而为经济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经济基础。其二,旅游产业的发展积累了旅游资源,增加了外商和不同群体,对我国地域和不同区域的关注度,促进了我国不同地区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对于旅游产业促进我国不同地域经济的发展,主要分为以下几点,第一,不同群体和组织带来的投资,为我国旅游产业奠定坚实资金基础,形成财务的积累,利用旅游产业的经济和财务积累,来为我国总体经济的发展奠定资金基础。第二,旅游产业为不同地区和区域带来资金的积累,地区政府可以利用旅游产业带来的资金进行资金的再利用,利用资金来进行投资引商。增加地区和区域的科学技术设备,增加地区和区域的人才,包高新型科学技术应用到不同发展环节和机构,把高技术型人才放到合适岗位,来促进地区和区域内部经济的发展,进而实现经济发展大目标,第三,利用旅游产业的发展,来增加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合理性和规范性。旅游产业具有高消费特征,其产品的创新较快,更新交替周期较短。为了促进地区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发挥旅游产业最大能效。首先,要对地区和区域经济体制和市场结构进行改革创新,使其满足旅游产业发展格局,增加商品和服务环境,利用新观念,新型科学技术手段,来促进地区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实现经济发展的大目标,利用旅游产的发展,带动地区和区经济的发展。旅游行业的发展对于区域经济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就相关经济学理论分析,旅游业能够提高地区居民收入,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加速产业的优化、提高就业率、带动周边产业的发展,能够有效保障地区经济发展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从经济因素分析,旅游业发展最主要的是带动了地区经济的发展、地区财政收入的增长。

(二)旅游产业对入境经济增长的带来影响

依据相关调查研究显示,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不仅促进了我国局部经济和主体经济的发展,其也促进了我国入境经济的增长。站在总体角度来看,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对入境经济的影响较大,这一现象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当下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旅游产业发展格局的不断转变,广大人民群众,对旅游产业的需要变大,使得我国旅游产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我国国内旅游产业发展形势伴有喷泉式发展模式。我国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对经济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使得旅游产业的选择性较多,旅游产业发展形式,呈现以地区为主导,不断向周围扩散形式,把经济发展缓慢地区和经济发展较快地区紧密相连,实现经济内的整合发展,提高了经济发展较慢地域的经济水平,利于在旅游产业的鸿沟上,增加相邻地区经济联系性,产生空间集约化,经济发展一体化现象。利于产业的空间集约化和经济发展一体化,利于促进不同地区和区域的整合发展,减少了恶意竞争事件的发生,利于增加地区和区域经济的品牌性发展模式。和入境经济相比较,入境经济也极大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把主要资金进行整合,增加了对区域经济和地区经济的关注度。入境经济的不断发展,为我国旅游产业带来旅游设备和资金的积累,增加了我国多元化经济发展模式,利于利于外来资金来完善我国旅游产业中发展不足,促进了我国地区和区域外来资金的积累,实现了经济发展的大目标。依据相关调查研究显示,我国受环境和气候因素影响,对我国入境经济的增长具有一定阻碍用。我国旅游产业的入境发展,在贰仟零九年时,发展较为缓慢,出现发展瓶颈,我国入境经济发展速度和我国国内经济发展相比,发展较为缓慢。这一形势也说明了,我国国内旅游产业的发展作用,大于入境经济发展的影响。但是也不可以忽略其带来的积极影响,肯定入境经济为我国地去和区域经济带来的有利影响。

作者:刘志霞 单位: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篇4

中图分类号:F812.0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8)01-0145-03

1.引言

金融发展理论的核心是研究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西方经济学家对这个理论进行较多的研究,并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理论体系。早在1911年,熊彼特就指出一个国家金融部门的发展对该国人均收入水平和增长率的积极效应,并认为功能良好的银行通过甄别并向最有机会在创新产品和生产过程中成功的企业家提供融资而促进技术创新,从而推动经济增长。1969年戈德史密斯通过对35个国家1860~1963年的数据进行计算、分析和研究后认为:在一个较长的分析期内,经济与金融发展水平大致平行,在一些国家,甚至还出现了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与超出平均水平的金融发展关系这种情况。1973年肖和麦金农分别在金融深化论、金融压制论中,阐述了一国金融体制与该国经济发展之间存在一种互相刺激、互相制约的关系。20世纪80年代约瑟夫・斯蒂格利茨等人提出的信贷配给理论论述了金融市场的内生性缺陷,从而客观上对金融深化理论起到了补充作用。金和莱文在90年代中期提出了一系列衡量金融发展的指标,并利用实证方法证明金融发展对经济的增长具有积极作用,尽管不同的学者论述不尽相同,但可以肯定的是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积极的紧密关系。

近年来,我国学者也对金融发展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关系作了探讨和研究。孟猛(2003)通过运用包含误差修正项的格兰杰因果检验法,从实证的角度得出:长期看我国经济增长与金融深化之间存在供给导致的关系即发展金融市场、深化金融改革从长期角度看有助于我国经济发展;史永东、武志(2002)运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证明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存在着一种双向因果关系;沈坤荣、张成(2004)对金融的内生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认为金融发展已成为促进经济增长机制的一部分,在调节经济促进发展上发挥正向作用,1991年证券市场的出现并没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金融中介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反映中国金融市场的不成熟和不规范。当然还有其他许多学者利用各种方法和各种指标对我国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理论和实证研究,但是这些学者的研究分析大多是将中国金融业当作一个整体,很少注重西部地区金融发展差距。本文以国内学者研究为基础,利用甘肃省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数据,通过线性回归的方法来检验甘肃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并据此得出相关结论和建议。

2.指标和数据的选择

本文选取三个指标来衡量甘肃省的金融发展水平,第一个是金融相关率即C/GDP,其中C代表的是金融机构信贷总额,用它来反映经济金融化程度。根据戈德史密斯提出的金融相关率的计算方法即某一时点上现存金融资产总额与国民财富的比率。我们在此选取存、贷款总额即信贷总额来代替金融资产总额,这是因为对甘肃这样一个欠发达省份来说,金融资产主要集中在银行,而银行最主要的资产是存贷款,选取GDP来代替国民财富,这是因为GDP被通常认为反映一国或地区的综合经济发展指标,金融相关率越大,经济金融化程度越高,金融发展也就越快。第二个指标是证券化程度指标S/GDP。它指的是证券市场市价总额与GDP之比,它是反映证券市场经济化程度的指标。证券市值应包括股票、债券和基金的市值,由于股票市场在甘肃证券市场上占主导地位,同时我们所掌握的统计资料也难以查到全部证券的市值,所以我们把股票市场市值代替全部证券市值,而忽视了债券和基金市值的部分。第三个是保险经济化指标I/GDP,它指的是全部金融机构保费收入与GDP的比率。

除了三个金融发展指标以外,我们还需建立经济增长的指标,在本文里,我们以实际GDP作为衡量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用GDP*表示;以每年的GDP*环比增长作为衡量本地区实际经济增长率的指标,用RGDP*表示。表1是我们收集到的各项指标从1990年到2004年的具体数据。

2.S(股票市值)是各上市公司当年的股本*该只股票当年最后一个交易日的收盘价累计之和

3.C为甘肃金融机构的存、贷款总额

数据来源:《甘肃统计年鉴》、《甘肃年鉴》、《甘肃金融年鉴》各期,新浪网、证券之星

3.计量模型的建立

在建立模型之前,我们先以直观的图表表示甘肃省RGDP*、C/GDP、S/GDP、I/GDP的变动趋势,如图1:

从图中可以看出,甘肃省的RGDP*基本上保持不变,接近与一条平行与横轴的直线,但这也同时表明甘肃省的实际GDP保持着一个基本稳定的增长速度,经济总量不断扩大。从1990年到2004年,甘肃省的实际GDP增长了3.5倍。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甘肃经济金融化程度、证券经济化程度、保险经济化程度也不断提高,经济金融化程度即金融相关率由1990年的151.10%提高到2004年的293.42%,净增142.32%;证券经济化程度有1994年的1.78%提高到2004年的16.43%,增长了9.2倍,保险经济化程度由1990年的0.84%提高到2004年的2.85%,增长了3.4倍。可见,在过去的15年中,经济和金融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根据图1所示,我们可以认为:

(1)甘肃省的经济金融化程度与实际经济增长率呈正相关关系,因为随着实际经济的逐步稳定增长,经济金融化率是大幅度提高的。这说明甘肃省金融发展迅速,金融资产总量不断增加,金融发展速度超过了经济增长的速度。

(2)甘肃证券经济化程度与经济增长率没有明显的规律性关系。因为在1994~2004年,甘肃实际经济增长率呈不显著的上升趋势,而证券化程度先是快速上升,之后又大幅度地下跌。

(3)保险业对甘肃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大,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保险经济化程度是横轴上的一条水平线。这是因为甘肃地区保险市场起步较晚,保险业务规模小、保险公司数量少,居民对保险认同度不高。

根据图1,可以直观地看到甘肃省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存在着某种相关关系,为了准确的揭示变量之间的关系,我们建立了多元回归模型,由于保险业务规模太小,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大,所以我们在模型中舍去了保险经济化程度这个变量,模型如下:

模型的Y表示经物价调整后的实际GDP也即GDP*,x1表示S/GDP,x2表示C/GDP,u表示随机扰动项。

4.相关检验与原因分析

按以上模型,利用甘肃省1990~2004年的相关数据,运用EVIEW3.1软件,进行回归分析,得出结果如表2:

从回归结果看,方程的拟合度R2为0.9522,调整后的R2为0.9402,这是一个非常理想的结果,这也说明了甘肃的金融发展程度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该地区的经济增长情况,D.W>du=1.36说明经广义差分变换后的模型已不存在序列相关性。

关于t检验,模型中x2的t绝对值较大,通过的可能性很大,而x1的t绝对值较小,通过的可能性小,这说明x2与GDP*的线性关系是显著的,而x1与GDP*的线性关系是非显著的,表明股票市场对当地经济增长作用不明显,这一结论与哈尔锐斯的研究成果基本吻合,即“在欠发达国家,股票市场对经济增长的效应是非常弱的,而在发达国家股票市场活动水平的确有助于解释实际GDP的增长率。”股票市场对甘肃经济增长没起到很大的作用,其深刻原因一方面是我国股票市场成立时间不长,甘肃省更短,直到1994年才有第一只股票“甘长风”上市,不规范的地方仍然很多;另一方面是股票交易与股票价格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很多非经济因素的影响,同时股票市场上结构不合理,上市公司大多是国有企业,因此股票市场没能成为反映国民经济的“晴雨表”。此外,上市公司质量较低,投机性很强,资金大部分被大股东占用,未能把资金用来促进自身发展进而推动甘肃经济发展。在回归模型中x2的系数为正的3.09,这说明经济金融化程度与经济增长是正相关的,与我们的预期相符合的;同时系数值为3.09,意味经济金融化程度每深化3.09个百分点,才能使得经济增长1个百分点,这说明甘肃的经济是靠高信贷增长为支撑的,金融的“高投入,低产出”问题突出,资金配置效率不高。

5.结论与建议

本文通过对甘肃省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得出如下结论:①经济金融化指标C/GDP与经济增长呈正相关关系,但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不协调,金融存在“高投入,低产出”问题。②股票市场对经济增长有不显著的作用。③保险业对甘肃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大。

针对以上结论, 我们提出了如下建议:

1. 调整信贷结构,优化投资方向,提高银行资金的运用效率

银行在信贷支持上最主要的是做好信贷的有效调节。一方面要在量上进行调节,保证信贷资金的适量供应,另一方面要在结构上进行调节,保证资金的合理投向,确保资金高效运用。甘肃省银行业和政府要积极协作,加强产业、行业信息的采集和分析,把握发展趋势,拓展项目范围,统筹制定技改项目支持重点,石油、化工、钢铁等重工业以及旅游业,它们既是甘肃省的传统产业,又是甘肃的优势产业,商业银行应增加对其支持。同时,在西部大开发的良好环境下,商业银行应在保证资金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的基础上,继续增加对基础建设的资金支持,并对资金流向、运用情况要进行严格监控,防止投入资金的挪用和流失,使得甘肃金融高投入、低产出的局面得到根本扭转。

2. 积极发展、壮大、规范资本市场,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

目前,甘肃资本市场特别是股票市场规模不大,市场体系不健全。目前,只有19家上市公司,仅占全国上市公司总数的1.4%,且上市公司整体质量不高,道德问题突出。因此要争取发展一些有潜力、运作良好的公司上市,并且积极推动本地区上市公司的重组,发挥其整合后的协同效应。同时要以主导产业和高新技术企业为基础,培育储备一定数量的准上市公司,争取上市融资或借壳、买壳上市,充实资本市场。积极利用债券这一手段,鼓励企业发行融资债券,吸引社会下闲散资金。通过不断寻求融资新渠道,整合内外各种资源,为甘肃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增强证券市场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此外还须加强证券市场的监管力度,制止上市公司、企业的违规、违法行为。

3. 促进保险市场快速发展

由于甘肃省保险业发展较慢,市场份额较小,因此甘肃省要有计划的批设一些新的保险公司,重点支持专业性养老保险公司、健康保险公司的设立,培育多元化的保险再市场,支持保险公司和其他各类投资主体参股后设立再保险公司。鼓励引导保险公司调整产品结构,拓展网上保险、远程理赔等新的服务方式,满足多层次的保险要求。同时要搞好农村养老保险的试点工作,鼓励有经济能力的人参加保险,提高保险市场在甘肃经济增长中的贡献比重。

4. 建立中小企业投资担保公司,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金融平台

中小企业是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繁荣市场、创造社会财富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但是目前甘肃省中小企业规模小、资信低,可供抵押的物品少,财务制度不健全,而且中小企业贷款单笔数量不大,频率又高,这样使得省内各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放款单位管理费用高于对大企业的相对费用,出于盈利性和风险性原则的考虑,各商业银行不愿向其贷款。因此有必要建立一些中小企业投资担保机构,为有条件、有效益、有市场的中小企业进行担保,提高其社会信用能力和向银行的融资能力。在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方面,尽管甘肃省已开始了有益的探索,成立了一些中小企业担保公司,但是目前从担保公司的运营情况看,其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还需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 [美] 爱德华.肖.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中译本)[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

[2][美] 雷蒙德.W.戈德史密斯. 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M]. 周翔等译,北京:北京三联书店, 1994.

[3]周立. 中国各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1978―2000)[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4]沈坤荣,张成. 金融发展与中国经济增长――基于跨地区动态数据的实证研究[J] . 管理世界,2004,(07).

[5]史永东,武志. 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 ,预测,2003,(04).

[6]王满,余锐怀,杨二保.陕西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J].西北大学学报,2005,(04).

[7]孟猛. 金融深化和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对我国的实证分析[J] .2003,(01).

[作者简介]王晓鸿(1965-),女,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金融理论与政策

篇5

中图分类号:F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8-0030-01

1 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天津市的经济保持了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自主创新能力有所增强,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截止到2008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6354.38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1.9:60.1:38.0,这些成绩与天津市的金融发展是分不开的。金融发展已成为现代经济运行的核心,是调控整个社会的资金融通的总枢纽,在动员储蓄、管理风险、便利交易和促进企业创新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有助于经济增长。但天津金融业也存在一些不足:金融企业聚集度不够,银行在融资体系中处于垄断地位,直接融资渠道不畅,金融创新能力不强,金融生态环境较差等。天津市的金融发展到底对经济增长起到了多大的作用,是如何起作用的。本文站在省域的角度,利用1990~2007年的数据,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建立VAR模型和方差分解分析,对天津市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为天津市经济不断高速增长和提高地区竞争力提供崭新的思路。

2 指标的选取

2.1 经济增长指标的选择

与其他实证分析一样,选取人均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作为衡量经济增长的指标变量,用RGDP表示。本文选取天津1990-2007年的人均GDP,为了消除时间序列的异方差影响,对原始数据序列取对数。

2.2 金融发展的指标

本文依据戈德史密斯提出的金融相关比率――某一时点上现存的金融资产总额与国民财富之比,用金融相关比率来衡量金融发展。由于中国股票、证券市场发展时间太短,且无法将其按照地区进行合理分割,所以计算金融相关比率的时候主要考虑金融机构存贷款数据,因此,这样的计算方法是合理的。具体为:

金融相关比率FIR=(St+It)/GDP,其中St代表地区全部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It代表地区全部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

3 天津地区的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促进作用的实证分析

3.1 ADF检验

根据上述ADF单位根检验结果,得出结论:LN_RGDP、DLN_RGDP、DDLN_RGDP、LN_FIR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是显著的;DLN_FIR、DDLN_FIR在1%的显著性水下是显著的。

3.2 格兰杰因果检验

通过ADF单位根检验的平稳序列可以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在这部分检验两组变量间的格兰杰因果关系。第一组是LN_RGDP与LN_FIR,代表经济总量与金融发展总体水平,表示存量之间的关系;第二组是DLN_RGDP与DLN_FIR,代表经济增长率与金融发展增量,表示增量之间的关系。

结合表中的结果我们可以得知:(1)存量之间,滞后1期时,LN_FIR是LN_RGDP的格兰杰原因;当滞后2期时,LN_FIR与LN_RGDP之间出现双向因果关系,即金融发展总体水平促进经济总量,反过来经济总量也促进金融发展的总体水平;滞后3期时,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LN_RGDP是LN_FIR的格兰杰原因,是单向因果关系。(2)增量之间,滞后1期时,DLN_FIR是DLN_RGDP的格兰杰原因,即金融发展增量促进经济增量;之后的滞后2期、3期金融发展的增量与经济的增量不存在因果关系。可以理解为经济增量与金融发展增量之间不是直接促进作用,而是存在间接的存进作用。

3.3 建立VAR模型

上述分析得到结论是:天津地区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存量存在相互促进的因果关系,而增量之间存在单向的因果关系。因此,下面针对天津地区的金融发展与经济之间的存量建立两变量的VAR模型进行分析,其估计结果如下:

响显著,在滞后1期时弹性达到46.7%,之后的滞后2期也达到10.2%,充分体现了天津市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强大拉动作用,这种拉动作用主要体现在短期内;GDP对金融发展的影响也显著,在滞后1期弹性为-7.7%,之后的滞后2期也达到12.6%,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天津经济增长对金融发展也起到了反作用,这种作用也主要体现在长期内。通过观察模型估计后的AR根图表,估计模型所有根的模的倒数都小于1,即在单位圆内,VAR(2)模型稳定。

3.4 方差分解分析

VAR模型的方差分解表示的是当系统的某个变量受到了一个单位的冲击以后,系统以变量的误差方差比的形式反映变量之间的交互作用程度。本文利用方差分解技术分析了金融相关比率对人均GDP的贡献率,方差分解的结果见下表。

从方差分解分析表中可以看出,结果在第四年以后基本稳定。从长期来看,人均GDP的变化中约78.7%由其自身决定,说明经济增长具有较强的自我发展、自我扩张的内在强化能力;金融发展水平变化的冲击能解释人均GDP变化的21.3%。

4 结论

根据前文的实证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表明,天津地区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存在双向因果关系。这可以说明天津地区的经济发展促进金融发展,同时金融发展也促进经济增长,进入了良性循环。因此,大力发展天津地区的金融业可以确保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

(2)通过建立VAR模型和方差分析等一系列动态计量分析得出,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短期内而且作用十分明显,长期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上;经济增长对金融发展的影响,短期内会产生抑制经济增长的作用,而长期会产生正的且保持稳定的促进作用。

(3)天津市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是从存量调整进行的;是有滞后期的,但作用可以持续较长时间。

参考文献

[1]谈儒勇.中国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1999,(10).

[2]李广众,陈平.金融中介发展与经济增长:多变量VAR系统研究[J].管理世界,2002,(3).

[3]周立,王子鸣.中国各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实证分析:1978-2000[J].金融研究,2002,(10).

篇6

中图分类号:TU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20008602

1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凭借相对发达的经济基础和经济条件、优越的地理优势、较高的科技实力等,一直保持快速发展势头,然而,与此同时,江苏发展的资源环境制约也是明显的。环境是江苏省最重要、最稀缺的内生资源之一。目前,江苏省经济发展与环境承载力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江苏省每平方公里的污染负荷位居全国之首,工业废水排放总量占全国12%左右,位居全国之首。

近十几年来,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江苏省的工业废水排放量占全国的比重一直保持在10%以上,并且呈上升趋势,这表明江苏经济的发展方式仍然维持粗放型发展模式,高消耗、高污染、结构水平低的状况未能根本改变。经济发展尚未完全过渡到效率驱动阶段。环境的承载能力能否支撑当前的发展模式和速度,是值得研究的问题;作为江苏乃至全国奔小康先行者的太湖流域,问题同样十分显著,一个不到全国0.4%的国土面积的地区,在人均GDP相当于中国平均水平的近5倍的同时,近十几年来工业废水排放量竟占到全国总排放量的近8%;而且,废水排放增加的速度远远超过其经济增长速度。

选取太湖流域的江苏部分为例,是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太湖流域占江苏省GDP六成左右,对全省而言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二是太湖流域的经济发展处于全国最先进水平,该地区经济增长与环境治理的经验将对后起地区提供重要启示。

2太湖的产业结构与环境污染

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协调,与经济结构的转变密不可分,按照钱纳里等人工业化阶段划分标准:工业化初期人均GDP为1200-2400美元,中期为2400-4800美元,高级阶段为4800-9000美元;同时,产业结构上,服务业比重始终是不断上升的,并将在工业化阶段超过农业成为仅次于工业的第二大产业,在发达阶段超过工业成为最大产业;钱纳里曾指出,“发展就是经济结构的成功转变”。目前,按照太湖流域各地的人均GDP来看,大多已处于工业化的中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转化的时期,但是,产业结构尚未按照西方国家的历史规律发生变革,近年来第二产业比重反而有上升趋势,第三产业则出现下降的趋势。这种不合理的结构将对环境持续的造成负荷。

对第二产业内部的细分行业进行的统计结果更为直接地表明了太湖流域不合理的产业结构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太湖流域工业废水的主要排放行业为纺织、化学原料制造、火力发电、毛染整精加工、造纸及纸制品、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制造业等传统行业,上述行业四项排污指标合计分别占总量的70.79%、81.88%、71.9%、69.43%。纺织印染、化学原料制造是主要的两大水污染物来源行业。目前江苏省纺织印染产能位居全国第二,纺织印染加工业出口份额占全国印染加工业出口总量的1/3。而太湖流域则是江苏省纺织印染产业较为集中的区域。在全省960多家重点印染企业中,有570多家坐落在太湖流域,占全省印染企业的60%。

行业废水排放总量COD氨 氮总磷

排放量(万吨)占总量(%)排放量(吨)占总量(%)排放量(吨)占总量(%)排放量(吨)占总量(%)

纺织印染25097.7726.4893449.2152.211325.6815.15140.6534.68

化学原料制造13242.113.9714046.277.852809.1232.136.368.96

火力发电9298.89.815269.352.94824.329.4218.454.55

造纸及纸制品6326.426.686159.513.44402.484.60.930.23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5155.735.443851.662.15642.577.3416.754.13

毛染整精加工2981.343.158042.434.49171.631.9624.195.96

制造业4984.415.2615744.028.8115.521.3244.2610.91

这些数据和分析表明,尽管太湖流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处于全国前列,但是产业结构的优化没有同步进行,部分年份甚至出现倒退,从而无法使经济增长与环境实现协调。

3政府行为与环境污染

在产业结构不合理的背后,政府可能扮演负面的推动角色。高污染的纺织工业等行业正是我国国民经济传统的支柱产业,也是国际竞争优势比较明显的重要产业。地方政府缺乏足够的激励,去治理这些行业的污染排放。

以无锡为例,无锡市的五大传统支柱产业包括机械、纺织、冶金、化工、电子,都属于高污染的行业,无锡长期沿袭着“两头在外”和承接国内外制造业转移的发展模式,早在1996年,无锡市实际利用外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已经达到40%。生产过程中引进能源和原材料,生产和出口相当多的是耗能高、污染高的产品,在产生利润的同时也产生了污染,在承接产业转移的同时也承接了污染。

我们再以调查结果中废水排放总量和COD两项指标均居首位的吴江市为例,吴江市盛泽镇是中国四大绸都之一,全镇共有27家印染企业,印染业已成为镇办工业的支柱产业。盛泽镇针对印染企业集中、排污量大的特点,近年来,先后建了7套印染废水处理设施,并对所有印染企业实施控制生产设备、控制污水排放总量的“双控”限量限产措施。2005年,为了削减废水排放总量,盛泽镇政府又将7家印染企业搬迁到吴江市其它郊区镇,原本的目的是盛泽镇每天可减少印染废水排放3.3万吨。但是,实际上这些企业搬迁后,污染并没有减少,而且存在污染异地转移的问题。另外,有些企业连环评都没有做就已经将厂区建好,根本不能保证将来的污染治理,虽然有的企业有环评手续,但也存在“先上车后补票”的现象。

篇7

2环境污染治理与经济增长的协调发展的途径

2.1以财政政策为基础

在指定财政政策时,应当将经济与环境保护结合起来进行指定,以促进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促进财政政策的合理科学的制定有利于加强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财政政策的制定不仅要有利于经济的发展,而且要有利于环境的保护。政策的制定中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将促进生态环境与经济的增长的和谐。实现地区经济的增长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2.2加快产业结构的升级

我国在发展工业时应当走经济效益好、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少、资源消耗低、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道路。东部地区在发展经济时应该加快科学发展创新速度,不断进行结构优化,对现有的高耗能企业提高资源利用率,进行升级改造,大力发展清洁生产的设备以及工艺。对于中西部地区而言,由于中西部地区经济水平较低,所以在环境治理方面的资金投入和较少,环保意识也比较落后,所以在中西部地区不能进行先污染在治理的模式,不能放任经济增长对环境造成破坏,所以现在必须发展中西部地区的循环经济和提高资源利用率,推进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帮助企业改进技术、引进污染治理设备,并建造污染治理设备,在源头上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2.3加强政府的政策力度

政府在环境污染治理过程中应当冲充当主导地位,政府不仅要制定严格的标准来防止污染物的过度排放,加强环境的治理的执行力度,采用优惠政策鼓励企业使用环保型设备和更清洁的能源,推动技术的创新和改革。鼓励企业进行绿色技术的研发,政府可以通过对企业收取一些排污费来严格限制排放污染物。同时,对中西部应当加强控制,因为中西部由于经济的落后,会不考虑污染物排放和环境恶化的后果,所以更容易进行抢夺性的发展,牺牲环境来发展经济,所以,国家必须进行对中西部的产业布局进行调整,监督当地政府进行经济建设工作,投入更多的资金进行环境保护,从而促进中西部经济的健康发展。只有协调好各个地区的产业结构才能实现真正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才能真正从源头上协调环境污染和经济增长的发展。

2.4优化进出口贸易结构与合理利用外资

在进行进出口贸易时,必须注意贸易的结构,大力倡导绿色贸易,对造成严重污染的商品,应该在进行贸易时采取关税政策或其他政策严格限制其出口,但是鼓励该商品的进口。坚决防止发达国家的污染转到我国,所以应当禁止进口有毒的商品或有害的生活垃圾。我们要通过降低出口资源型的产品的比重而是通过发展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品来提升本国的贸易地位,也推动国内产业结构的升级。在吸引外资时也要注重对外资进行严格的监督与审查,对于资源节约型的外企,要进行一定的奖励,而对那些将污染企业转移到我国的企业要严格控制,坚决抵制这样的外商的进入。针对东部引进外资较多的现象,要减少资源密集型企业的引入,应该吸引高新技术的新型外资的进入。目前发达国家企业需要为环境污染企业的收取高昂的污染成本,所以不得不将这些企业转移到环境标准较低的国家和地区中来,所以我国要避免这种企业的引进。

篇8

1.概述

国内外经济学家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颇具深度的探讨,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得到了丰富的成果。近些年来,为了促进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不少发展中国家把金融发展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1973年,麦金农和肖分别提出“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麦金农认为,发展中国家为了早日实现工业化的目标,企图低成本地利用国内外金融资源,于是对内压低存贷款利率,对外高估本国利率,从而导致金融市场丧失了调节资金供求关系的能力。因此,要实现金融发展,必须消除金融抑制。肖从金融深化的角度得出了类似的结论,他认为,金融深化能够通过储蓄效应、投资效应、收入效应、就业效应和分配效应促进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理论强调市场的形成和完善,并没有强调金融结构问题,但对发展中国家来说,由于金融发展水平低,金融深化也隐含着金融结构的进步。

20世纪90年代以来,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指出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的内生性,以及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King(1993)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金融机构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关系,而且金融发展可以比经济发展更快。Levine(1997)从功能的角度阐释了经济增长中金融发展的作用,金融中介为风险管理和流动性提供了机会,凭借着有吸引力的风险分担特性,激发了金融市场和工具的发展。Greenwood(1997)通过建立金融市场的内生形成模型发现了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双向因果关系,指出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的运行成本或参与成本导致了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的内生形成。Levine和Zervos(1998)把一些反映股票市场发展状况的指标添加到回归模型中从而扩展了King和Levine(1993)对金融中介和经济增长关系的分析,根据47个国家1976年-1993年的数据进行实证后得出结论:股票市场流动性和银行发展不仅都与同时期的经济增长存在很强的正相关关系,而且能很好地预测经济增长前景。

与国外浩如烟海的研究文献相比,国内对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晚。但是,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金融体系改革的不断深化,金融部门对经济增长作用如何日益引起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他们发表了大量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的文章,对中国未来金融和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完善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谈儒勇(1999)利用季度数据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对中国整体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做出开创性贡献。韩廷春(2002)把金融发展作为一个因素引入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并利用中国的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其结论表明生产过程中的人力资本和R&D水平越高,非国有经济投资额占总投资额比例越大,则投资效率越高,从而促进经济增长越快。王景武(2005)利用误差修正模型和格兰杰因果检验对我国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了计量分析,得到的结论是东部地区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正向因果关系,而西部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则存在相互抑制关系。

事实上,由于中国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区域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分析,具有更加现实的意义。本文以基于福建省的年度统计数据,运用条件分位数回归方法进行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计量分析,采用的计量经济学软件是Eviews。

2.福建省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条件分位数回归

线性分位数回归理论由Koenker和Bassett(1978)最早提出,是估计一组回归变鲢与被解释变量的分位数之间线性关系的建模方法。分位数回归通过对古典条件均值模型为基础的最小二乘法进行延伸,用多个分位函数来估计整体模型。相比普通最小二乘回归只能描述自变量对于因变量局部变化的影响而言,分位数回归能更精确地描述自变量对于因变量的变化范围以及条件分布形状的影响,不仅分析被解释变量的条件期望(均值),还能够分析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中位数、分位数等的影响。不同分位数下的回归系数估计量常常不同,即解释变量对不同水平被解释变量的影响不同。而且,分位数回归对误差项并不要求很强的假设条件,因此对于非正态分布而言,分位数回归系数估计量则更加稳健。

在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文献中,人们常常运用生产函数作为基本估计框架。这里也将它用于分析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假定总量生产函数(t期)的形式,把总产出抽象为金融发展水平与控制变量的函数,控制变量是除金融发展水平以外的其它主要影响因素,可以用函数表示:

Yt=f(fiancet,controlt)

其中,Yt是总产出,一般用GDP表示,financet代表金融发展水平,controlt代表控制变量。为了根据可得数据研究福建省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这里被解释变量取国内生产总值反映经济增长,用GDP表示;解释变量是金融发展水平和控制变量。金融发展水平采用金融相关比率指标,即FIR,等于金融机构存贷款总额与GDP的比值。控制变量是指那些能够影响经济增长的资源禀赋差异的变量,目的是用来控制其它可能导致经济增长差异的因素。(1)实物资本投入,用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值反映物质资本的投入水平,用INFIXP表示。(2)人力资本投入,一般用中小学毕业升学率或者政府财政支出中的教育支出近似反映各地区人力资本水平。考虑到财政金融的紧密联系,这里设置了政府财政支出总额占GDP的比值综合近似反映人力资本水平,以及财政金融的紧密联系,用LGEXPP表示。(3)经济开放程度,考虑到外国直接投资额与金融的紧密联系,这里设置了外国直接投资额(或者实际利用外资)总额占GDP的比值综合近似反映经济开放程度,以及外国直接投资与金融的紧密联系,用FDIAUP表示。

根据以上的分析,为了进行弹性研究,对被解释变量和解释变量都取自然对数,则计量分析模型的基本形式为:LnGDP=po+pILnFIR+p2LnINFIXP+D3Ln LGEXPP+

B4Ln FDIAUP+μ

为了对比研究结果,以下将采用条件均值回归和条件中位数回归进行计量分析,它们的结果分别见表1和表2。

由于条件均值回归和条件中位数回归采用的计算方法不同,得到的拟合优度值存在明显差异。一般来说,如果采用相同的数据,伪拟合优度值(Pseudo R-squared)明显小于拟合优度值(R-squared),调整的伪拟合优度值(Adjusted PseudoR-squared)明显小于调整的拟合优度值(Adjusted R-squared)。从表1和表2可以看出,伪拟合优度值是0.841360,拟合优度值是0.960442;调整的伪拟合优度值是0.817858;调整的拟合优度值是0.954582。

另外,比较两种方法估计得到的解释变量的系数,存在明显的小同。三个解释变量(INFIXP、LGEXPP、FDIAUP)系数的条件均值回归估计值的绝对值大于条件中位数回归估计值的绝对值,一个解释变量(FIR)系数的条件均值回归估计值的绝对值小于条件中位数回归估计值的绝对值。四个解释变量系数对应的条件均值回归估计值与条件中位数回归估计值的符号相同。

为了深入探究金融发展和其它控制变量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在经济增长不同水平下的差异,接下来对经济增长的多个分位数水平进行条件分位数回归估计。

表3是取自20分位数回归的5个分位数的结果,可以看出,在经济增长的不同分位数水平上,金融发展和其他控制变量对经济增K的作用大小存在差异。在解释变量LnGDP不同的分位数水平,解释变量LnFIR和Ln INFIXP的系数都是正数,而解释变量Ln LGEXPP和Ln FDIAUP的系数都是负数。从绝对值方面比较,解释变量LnFIR和LnLGEXPP的系数较大,LnlNFIXP的系数次之,LnFDIAUP的系数最小。

篇9

一、文献综述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由Goldsmith[1](1969)提出,他通过对35个跨国数据分析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的问题,得出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有拉动作用。Shaw[2](1956)在《金融中介、储蓄与投资》一文中证明了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正向关系。Shaw与Gurley(1960)在《金融理论中的货币》中分析了除货币体系外,非货币金融中介从储蓄到投资的转化过程中对经济发展尤其是社会的生产性投资起到的作用。Patrick[3](1966)认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需求追随”和“供给领先”两种类型的关系,并指出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供给与需求之间可能存在着更替领先现象。Mckinnon[4](1973)开创性地以发展中国家为研究对象,发现金融抑制是经济不发达的原因,主张“金融深化”,推行金融自由政策。国内对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在借鉴国外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的前提下,根据不同的研究区域和研究对象,展开了一定的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袁云峰[5](2007)利用随即边界模型以跨省面板数据研究表明,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明显的时空特征。东部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正相关的关系,而西部地区则作用相反。马丹[6](2007)则认为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作用不显著。袁志刚,谈儒勇(2009)摒弃了传统的以跨国、跨部门为研究主体的研究方向,而是采用单个国家或某一区域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分析。

二、兵团金融与经济发展情况

(一)兵团金融发展的现状

1.兵团金融整体发展状况。近年来,兵团金融整体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对兵团经济增长贡献度越来越大。目前对金融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金融相关率”。金融相关率最早由戈德史密斯提出,用于衡量一国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水平的指标,指的是某一时点上金融资产总额与国民生产总值之比,统计数据显示,在国家“十五”、“十一五”期间,兵团金融业取得较快发展,金融相关率增长趋势可见表1。

2.兵团金融机构体系逐步完善,银行业主要由驻疆的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工、中、建、农)和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银行)及邮储银行构成。截止2011年底,金融机构资产总额达842.44亿元,比2010年增加73.52亿元,同比增加9.56%;驻疆金融机构对兵团贷款余额达1170.34亿元,比上年增加294.88亿元,同比增长34%,发展势头良好。同时兵团积极与各金融机构展开全面战略合作,如兵团与浦东发展银行、兴业银行、华夏银行等签订长期战略合作协议,有力地支持了兵团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发展。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国家宏观金融改革不断推进、金融发展环境不断优化、金融体系不断健全的形势下,兵团金融业发展迅猛,在兵团地区经济发展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兵团经济发展的现状

在西部大开发战略部署的推动下,在新疆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要求下,兵团经济在过去的十年间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兵团在2002~2011年这十年间,GDP从2002年的214.13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968.84亿元,不仅增幅较大而且十年间一直处于稳步增长状态。与全国各省经济实力相比,兵团经济总量始终处于垫底位置。现阶段,兵团经济基础仍然薄弱,产业结构构成中2011年工业产值占37.9%,占比最高,但与一产比重33.8%,三产比重28.3%之间差距较小,未能发挥工业主导的作用。此外,兵团产业演进并没有按照一般的演进规律而是工业产值所占比重由2003年的24.8%逐步增加到2011年的37.9%,而三产份额却由2002年的36.0%下降到2011年的28.3%,同时一产比重基本保持在33.5%~39%之间上下波动,这也说明兵团产业发展尽管在走工业化道路,但其工业发展替代三产发展的路劲,最终必然会导致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尽管如此,兵团经济增长的速度高于同期全国经济增长平均速度,兵团经济发展正在逐步缩小与全国经济发展平均水平之间的差距。

三、兵团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

(一)变量与数据选择

鉴于数据的可获得性,采取GDP作为衡量兵团经济发展的水平,金融发展水平采用的是麦氏指标即金融相关率(FIR)表示。本文以兵团为研究对象,研究兵团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实证分析中所用数据为1990~2011年的年度数据,变量数据均来自于《兵团统计年鉴》。此外,对所涉及的变量数据进行对数化处理,以消除可能存在的方差及其他随机干扰。变量Y记为lnGDP,变量X记为lnFIR。

(二)变量平稳性检验(ADF检验)结果

在计量分析中,为防止伪回归结果的出现,首先本文通过ADF单位根法检验两个时间序列数据的平稳性。ADF平稳性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表2中c与t表示带有常数项和趋势项,临界值是在1%、5%与10%显著性水平下得到的Mckinnon值。在5%显著性条件下,时间序列lnGDP与lnFIR,在零阶条件下存在单位根,继续进行差分处理,在二阶差分条件下,lnGDP在1%显著水平下,与lnFIR在5%显著性水平下不存在单位根,表明这两个时间序列变量是平稳的,且均为二阶单整,记作lnGDP(2),lnGDP(2),符合建立协整检验的条件。

(三)协整分析

协整检验主要用于检验变量间长期均衡关系。基于VAR模型,本文对lnGDP与lnFIR进行协整分析。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由表3可知,GDP与FIR之间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根据约翰森迹检验可判断VAR模型中协整向量的个数。检验结果表明:在5%显著水平条件下,lnGDP与lnFIR之间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其中可得协整方程为:

LnGDP=6.8152+0.31750lnFIR 式(1)

0.0153 0.0247

由式(1)可知,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有着显著的正向推动作用,当金融相关率提升1个百分点,那么GDP可提高0.3个百分点。该实证结果也验证了戈德史密士等学者的研究结论:金融深化与经济增长之间有着一定的正相关关系。当然,这个结论与兵团当前经济与金融发展的实际情况相吻合。兵团目前正处于大发展时期,各产业部门规模的扩大,经济效益的提高离不开资本的注入与部门间的流动。同时金融的发展为经济发展降低交易风险,极大地刺激各行业部门向外投资的需求。换言之,金融的中介功能正好迎合了兵团经济大发展的需要,银行为各经济部门提供广泛的信贷支持,简化信贷程序,方便企业申请贷款,放宽民间融资渠道等。尤其在近年来,金融对兵团经济的迅猛增长起到了积极地促进、调节作用。

(四)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即便变量之间可能存在显著的相关性,但不一定具有现实意义。因此判断一个变量的变化是否是另一个变量变化的原因是非常必要的,通过解释变量lnFIR的变化是否引起lnGDP的变化,做出Granger因果检验,同时反过来做被解释变量lnGDP的变化是否引起lnFIR的变化的Granger检验。结果见表4。

由表4知,在5%的显著水平下,滞后2阶时,lnFIR是lnGDP的Granger原因,而lnGDP不是lnFIR的Granger原因;其余变量间均不存在因果关系。总体来看兵团金融发展各项指标的变化是经济增长的Granger原因,经济增长却不是金融发展各项指标变化的Granger原因,即兵团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之间呈现出金融发展单向引起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

四、结论与对策建议

通过实证分析发现,兵团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起到了促进作用,且是其单项Granger原因。由此可知,兵团金融规模的扩大将会加快经济发展,然而这种拉动能力将会降低,但对经济发展始终有着正向推动作用。因此兵团需要大力发展金融业,明晰金融拉动经济增长的路径,从而促进兵团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增长不是金融发展的Granger原因,这说明金融业结构还需要调整,结构的不合理性没能使金融业享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福利。就金融结构而言,股票市场和保险部门的金融资源融资能力弱,金融体系间接融资过度依赖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从而在总行调度机制的约束下,影响储蓄向投资的转化。因此对于兵团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有以下建议。

(一)突破体制障碍,转变发展观念,进一步加强外资银行的引进力度,培育多元化的金融主体

降低兵团金融业进入门槛,积极争取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来兵团设点、投资,大力发展保险机构以及机构,特别是要发展团场保险市场,推动保险业务的发展,建成由政策性银行、国有及股份制商业银行、外资银行、地方银行及各类后台服务机构为主体的银行体系。通过借鉴外资银行先进经营管理经验和竞争机制的引入,提高银行和金融系统的资金运作效率、引进新的金融服务工具和金融服务方式的机会。在外资银行的示范作用下,快速提高兵团金融机构的服务质量。

(二)借鉴发达地区金融改革发展经验,利用后发优势,推进本地金融机构的改革与发展,提高对本地经济的贡献度

根据中国银监会的有关政策精神,进一步整合业务流程,强化内控和风险管理,完善激励约束机制,提高资产质量,鼓励建设多个兵团入股的商业银行及银行与民间资本合作投资的村镇银行,有利于整合与发挥各自优势。在政策制定上,以提高金融市场的开发程度为战略目标,建立适合兵团经济、金融发展现状的政策性中小企业融资体系,拓展发展与建设的资金来源途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三)大力发展新兴金融业,明确政府的职能边界,构建良好金融生态机制,推进形成多元化融资格局,努力提高直接融资比重

加大对兵团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支持力度和对中小企业资金扶持力度及信用担保机构自身建设;作为兵团唯一一家保险公司,中华联合财产保险公司应提高服务水平,创新保险营销品种,扩大保险业的广度和深度,拓宽保险行业覆盖面;加快推进证券、财务公司等金融试点业务的推广,扩大吸收民间资本,扩大金融业在兵团的业务领域,进一步提高金融业占服务业的比重。培育本地上市公司后备资源,加强与证券管理部门和证券机构联系,建立信息沟通渠道,积极扶持各种所有制企业股份制改造,落实发展利用资本市场优惠措施,降低企业上市成本。

参考文献

[1]Goldsmith,Raymond,W.Financial structure and development[M].Yale University Press,New Haven,1969.

[2]Shaw.Financial Deepening in Economic Development[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3.

[3]Patrick.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in Under- development Countries[M].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1966.

[4]Mckinnon. Money and Capital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M].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Washington,D.C.1973.

篇10

江苏省作为我国沿海地区的重要省份,经济较为发达,经济实力在全国位居前列。一直以来,江苏省都对金融业的发展予以高度的观注,并且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点项目。通过金融业的大力发展和金融产业结构的不断完善,金融业发展逐渐成为江苏省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持力量。现如今,金融业发展已经在江苏省促进经济增长的战略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一、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相互作用机制

(一)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1.区域金融促进区域资本投入水平的上升。区域资本形成与积累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资本的积累又取决于资本产出率与储蓄的规模。金融资产由于具有明显的多样化特点,加上金融部门的融资机制的影响,促使储蓄向投资加快转移,因此区域金融发展大大促进了储蓄规模的增加。金融发展越好,其金融产品、金融机制的选择越多,人们投入金融业务发展的欲望也越强烈。因此,金融业越发达,储蓄转化为投资的转化率越高,增加区域资本投入。

2.金融发展促进资本产出效率的提高金融发展有利于改善资源配置,提高配置效率,为潜力的投资者提供足够的资金进行创新。同时,金融机构对企业的外部监管促使企业自身主动积极改善经营方式。所以金融发展有利于促进资本产出效率的提高。

(二)经济增长对金融发展的影响

1.区域经济对金融运行效率产生决定性作用基于现代货币信用经济,金融资源供需平衡取决于经济的基本状态。规模经济,促进规模的增长,金融资源供给和需求直接影响金融行业的发展。因此,金融经济效率的效率有决定性的作用。

2.区域经济的市场化程度对金融资源的跨区域流动产生影响金融资源只能够在市场经济制度的条件下方可发展成为具有独立性的特殊资源,引导者其他经资源的分配。区域经济差异的扩大对金融资源配置的效率产生负面的作用。

二、江苏省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分析

(一)区域金融差异

金融存款和贷款方面从2005~2012年,江苏金融机构存款贷款余额不断上升,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到2012年年底,江苏存款贷款首次超过12万亿元,比改革开放初期,存款余额从1978年到2012年增长到75481.51亿元,规模扩大约1244倍,贷款余额从1978年到2012年增长到54412.30亿元,规模扩大约472倍,存贷款总额在GDP中的比重不断上升,由此可见,江苏金融机构具有的资金实力也在不断增强,金融资产也处于扩张的阶段,逐渐适应江苏省经济对资金的需求。2.保费收入方面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江苏省增加了保费收入,并增加显著。到2012年,江苏省一共90家保险公司,数量比上年增加4家,比2005年增加1685家,从业人员从2005到2012年增加8.8万人。保费收入在2005年为437.34亿元,在2012年上升为1301.28亿元,增长率达到197.53%。

(二)区域经济差异

伴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江苏省内区域经济的发展趋势有所不同,地区差异日益加剧。江苏省不同地区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资源配置效率等方面的差异进一步拉大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1.国内生产总值(GDP)江苏省自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处于平稳增长的阶段,社会事业和经济发展均处于上升的时期,经济效益也获得明显的提高,经济增长较好。在2012年江苏省生产总值达到54058.22亿元,比2011年增长10.08%,人均GDP为68347亿元,比2011年增长9.7%。全年财政收入达到14843.89亿元,比2011年增长5.12%,进出口总值达到5480.93亿美元,比2011年增长1.54%,固定资产投资达到31706.58亿元,比2011年增长20.49%。由此可见,江苏省整年的经济发展特点表现为:投资、消费、出口稳定增长,增长结构有所改善,消费、投资、出口成为拉动内需的重要动力,财政收入明显增加,经济结构调整可见成效,经济增速良好。

(三)二者关系分析

1.金融存款和GDP随着金融机构贷款的不断积聚,在2005年至2012年间实现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对GDP的超越。通过相关性检验,测得二者具有很强的线性相关性。由此可见江苏省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与地方GDP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

2.贷款余额和GDP虽然金融机构贷款与GDP增长速率不尽相同,差距被逐渐拉大,但二者的发展趋势依然朝向相同的方向。经过对二者进行相关性检验,确定二者具有明显的线性关系。因此,江苏地区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和地方GDP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3.保费收入和GDP2005年至2012年间,江苏省保费收入迎来飞跃式发展,而在2005年至2007年间,保费收入的增长速率与GDP的增长速率基本保持一致。经过对二者进行相关性检验,确定二者具有明显的线性关系。由此可见,江苏省GDP与保费收入的变化趋势保持一致。

三、如何促进江苏省区域经济与金融协调发展

(一)积极推进资本布局和对外开放

充分利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机会,拓展更多的市场化和国际化的资本市场,积极稳妥地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在开放条件下,充分做好相关的金融风险预防工作,扩大金融对外开放,引进国外先进经验,技术和财务管理人员,加快金融创新的步伐,提高金融体系的效率和竞争力。使用该地区自身经济优势和地理优势,毗邻上海广泛吸收大型骨干企业,合资企业,高质量的外国公司和民营企业在江苏南部。积极做到江苏省政府提出的“争先、领先、率先;创新、创业、创优。”大力促进国债和公司债券市场的发展,降低企业债券发行的门槛,试点城市储蓄市场的发展。鼓励民间资本的有效运转,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区域内的金融集体。在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当下将信用评级机制市场化,促进低风险资本市场的模式创新。

(二)加强完善信贷风险预警机制

风险预警机制是基于各种内部和外部因素的影响,对贷款风险评估、贷款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时间、数量的风险、风险对象、风险损失率进行分析。银行应当尽快加强和完善信贷风险预警机制建设,培养广大农民的可信度,降低业务风险。对影响较大的资产质量预警信号,及时消除各种潜在风险的贷款损失可能造成的。

(三)建立和完善社会信用体系

必须尽快治理与优化信用环境,提倡诚实。协调金融机构和企业之间的关系,金融机构和监管机构需要监控,不仅需要防止债务人,逃避和拒绝金融债权,通过各种途径对企业失信行为的人严惩。改变融资观念,拓宽融资渠道。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大力发展直接融资,积极吸引私人资本,努力扩大利用外资,引导具有良好的信用和资本扩张能力的优势企业,推动相关企业和项目融资;采取财政贴息的方式,引导金融部门增加信贷加入。例如在江苏省江北新区浦口区的发展过程中相关部门针对企业信用水平相对较低的现象,采取灵活的措施,对于市场的企业和项目,给予贷款支持。争取在江苏省内做到创新创业的先行区,自主创新的示范区。坚持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综上所述,江苏省区域金融发展和区域经济增长之间具有密切的相关性,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必须通过有效的对策来促进二者的协调发展,结合多一点,争取使江苏省成为全国创新发展的排头兵,科学发展的领头羊。以促进江苏省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卢长春 钟雪松 郭小芳 单位:遵义师范学院

篇11

abstract:with a qualitative analysi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gional finance development and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and the panel data unit root test, co-integration test and error corrected model, the paper observes the different mutual function relations between the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in the stratification plane. it finds out the disparity of between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and the financial development function. it proposes that in different regionsthe financial industry development should be given different treatment.

key words:financial development;economic growth;regional difference;fir

一、引言

在现代经济增长中,金融在资源配置、风险管理、信息提供等方面发挥着核心作用,金融发展构成了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最主要方面。金融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不仅要直接反映经济的区域性特点,而且经济发展的区域性很大程度上要借助于金融的区域化运行得以实现。因此,探求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作用机理,及时总结发达地区的金融发展经验进而指导落后地区,调整我国区域金融结构,制定适合区域金融发展的战略,充分利用各地的资源或资金优势,对于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笔者把我国分东南部沿海和西部地区两个区域来研究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试图寻求适合各个区域经济发展的金融结构和金融政策,提高我国金融整体竞争力,使金融在最大程度上促进各区域经济发展,实现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二、区域金融发展和区域经济增长

区域经济是特定地区国民经济整体的总称,是大国经济发展非均衡的表现。由于独特的自然、社会和经济条件,导致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结构和布局的差异;区域金融,是指一个国家金融结构与运行在空间上的分布状态。由于金融资源的供给与需求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平衡,金融运行必然具有区域性的不平衡特点。区域金融有其自身特点,表现为区域金融的时空性、层次性、吸引与辐射性、环境差异性等属性。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双向作用关系。

(一)区域金融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区域金融发展形态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禀赋之一。区域金融发展的程度,制约着区域经济发展模式选择,以及区际合作与竞争的方式。并且,区域金融所能提供的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1)区域金融发展有利于增加区域资本的投入。区域金融发展能够增加储蓄规模,金融系统越发达,金融机制和金融工具提供的选择机会就越多,资本积累的速度就会加快,同时区域金融发展优化了资源配置效率,促进了资本产出效率的提高。(2)区域金融发展能够推动科技进步,提高要素生产率。金融发展客观上推动了经济货币化、金融化进程,不仅为金融产业乃至整个社会的技术创新提供更强的资金支持,也推动了科技成果迅速传播、普及,加速向生产力的转化。

(二)区域经济增长促进区域金融发展

区域金融差异形成的根源在于区域经济增长差异,区域经济增长对区域金融发展有推动和制约作用。(1)区域的经济运行状况决定区域金融运行及其效率。经济规模的扩大不但会引起金融资源供给与需求规模的相应增长,而且还会直接影响到金融产业的发展。从理论上讲,经济效率决定金融效率,区域经济效率的提高在保证国民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会改善金融交易者的交易地位,使金融市场的投资者和融资者的满意程度均不同程度地提高,从而提高金融效率。同时,区域经济结构的变化可以引起金融资源需求结构的变化和改善国民收入分配状况,从而引起融资结构和金融资源供给结构的变化,进而影响金融效率。(2)市场化进程的区域差异导致金融资源的跨区流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资源随着货币信用体系的发展,独立生成为一种特殊的资源,并在经济资源分配中发挥着引导作用。区域市场化进程的差异,直接造成金融资源的供求在空间上的非均衡分布。

三、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区域差异的实证计算

遵循科学性、合理性、可能性等原则,选取人均gdp环比增长率(y)衡量经济增长,用金融相关比率[1](f)(全部金融机构存贷款之和与gdp之比)反映金融发展,同时引入控制变量:投资指标(i)(用各地区的人均固定资产投资表示)、对外贸易指标(x)(用人均进出口总额表示)和通货膨胀率(p)(用商品零售物价指数表示)。

选取1978-2005年东南部沿海地区(包括南部沿海地区的广东、福建、海南和东部沿海地区上海、江苏、浙江)和西部地区(包括西南地区的广西、云南、贵州、四川、重庆和西北地区的甘肃、青海、宁夏、西藏、新疆)的省际数据,为使各变量之间具有可比性,以1978年为基年将上述指标指数化。

(一)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

变量间协整的前提是各变量同阶单整,进行面板数据协整检验前必须进行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由于经济增长(y)、金融发展(f)、投资(i)、对外贸易(x)有时间趋势,所以对这三个变量单位根检验时选用随机效应的面板数据模型;而通货膨胀率(p)没有时间趋势,故选用仅有固定效应的面板数据模型。采用llc单位根检验[2]、ips单位根检验[3]和mw单位根检验[4]进行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计算结果(表1、表2)表明两大区域的经济增长(y)、金融发展(f)、投资(i)、通货膨胀率(p)均表现为一阶单整i(1),因此变量间存在协整关系的可能。

 

注:*表示在1%的检验水平上具有显著性,**表示在5%的检验水平上具有显著性。检验滞后阶数根据赤池信息准则来选择。

(二)面板数据协整分析及长期因果关系的检验

运用engle and granger(1987)提出的两步检验法[5]进行协整分析,并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的方法判断经济增长(y)与金融发展(f)之间的长期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表3)说明:东南部沿海地区金融发展(f)与经济增长(y)之间长期内互为因果;西部地区金融发展(f)是经济增长(y)的长期原因,但经济增长(y)不是金融发展(f)的长期原因。

利用最小二乘回归,东南部沿海地区可以得到两个协整方程式(1)和(2),西部地区得到一个协整方程式(3):

yi=0.7643f+0.3379i+0.4785x+0.3024p+ci(1)

fi=0.4571y+0.3379i+0.6124x-0.2208p+ci(2)

yi=0.6357f+0.1259i+0.3649x+0.2859x+0.2859p+ci(3)

由式(1)和(3)可以看出,金融发展(f)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7643、0.6357,说明东南部沿海地区的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比西部地区显著。但由于时间跨度较小,需要运用误差纠正模型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短期因果关系分析来进一步检验这三个协整方程的可靠性。

(三)面板数据误差纠正模型及短期因果关系检验

运用误差纠正模型(简称emc)对东南部沿海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相互间的短期因果关系进行检验(滞后项m定为2),最小二乘估计结果见表4、5。由于ecmi项回归系数分别为0.0379和1.8941, 显著不为0,误差纠正机制发生,即东南部沿海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长期因果关系进一步得到证实。同时,ft-1和ft-2回归系数均在5%水平上显著,yt-1和yt-1回归系数均在1%水平上显著,其它变量回归系数也大多在5%水平上显著,故东南部沿海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短期因果关系。 

同样的方法检验西部地区金融发展是否是经济增长的短期原因,估计结果见表6。 项回归系数为0.1243,其概率值为0.0018,显著不为0,误差纠正机制发生,西部地区金融发展是经济增长的长期原因进一步得到证实。而其它变量除了pt-1的回归系数在5%的水平上均不显著,所以西部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间的短期因果关系不成立。

计算结果显示,中国东南部沿海地区和西部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存在相关关系且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性:东南部沿海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既具有明显的双向长期因果关系又具有双向短期因果关系;西部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金融发展引导经济增长的单向长期因果关系,而无明显的短期因果关系。

造成上面结果的原因[6]可能是:金融改革滞后,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形成事实的“二元金融体制”,

东南部沿海地区的市场金融程度占支配地位,而西部地区的计划金融成分占主导地位。这主要是由于东南部沿海地区金融机构组成结构丰富,除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外,大部分新兴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及绝大多

数外资银行机构都设在该地区,由此构成东南部沿海地区多元化的金融机构体系。所以,东南部沿海地区的金融市场化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均高于西部,经济与金融之间的关系比较密切,无论是长期还是短期,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之间均存在互动关系;而西部地区金融体系仍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金融业仍处在较封闭的垄断状态,金融开放性和竞争性差,金融创新能力弱。另外,由于西部地区生产技术比较落后,人力资源匮乏,基础设施薄弱,企业规模较小,吸纳生产性投资的能力差。虽然从长期来看,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但短期的效果却不明显。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没能带动金融发展,导致西部资金向东部倒流。

四、政策建议

(一)实施差别化金融政策,推进我国金融区域化发展

1.实施差异性的金融货币政策。国家在货币供应量的调控及利率、信贷等相关金融政策的制定及执行时必须正视东西部差异,做到差别对待。由人民银行总行按主要区域确定不同的存款准备金率,刺激欠发达地区活跃金融和增加投资;实行差别的再贷款政策,在再贷款的规模、期限和利率上向西部地区倾斜;实施差别的再贴现政策,可以在再贴现的规模和条件上给予支行一定的区域决策权,引导金融机构和社会资金投向。

2.东南部沿海发达地区金融发展的对策。首先,建立金融合作区。充分发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辐射作用,在各地产业政策和区域规划的指导下,在金融管理部门的综合协调和监管下,政策金融、商业金融、合作金融合理分工,使东南部沿海地区尽早形成市场化金融运作方式,形成资金流通最畅、资金使用效率最高、金融机构合作最广的区域性金融体系。其次,鼓励金融创新。创新是促进金融结构优化,推动金融发展的基本动力。监管部门应更新监管理念,既要通过适度监管防范创新风险,又要注意保护和激励微观金融主体的创新热情。只要创新合法合规,有利于金融发展,监管部门就应鼓励和支持。第三,促进和引导民间投资。民间资本投资对于拉动整个国民经济、消费、投资与就业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今后一段时间,民间资本的投资将继续发展,并呈现出新的态势与特点。加大金融等服务业领域的开放,让民营投资主体发挥重要作用是东南部沿海地区金融融资方式的一大趋势。最后,应进一步鼓励民营资本借助资本市场,通过参股控股、兼并收购等多种资本经营方式进入金融业,大力发展民间金融,组建地方中小银行,发挥民营金融机构的地缘优势与增长活力,降低对当地中小企业贷款的交易成本,不断提升民营中小企业的融资能力。

3.西部欠发达地区金融发展的对策。促进西部经济发展,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就要调整西部金融战略,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基础上,以区域金融发展支持经济发展。首先,成立西部地区开发银行,以更为灵活的政策推动地区经济发展。西部区域性银行的建立有助于区域内部金融资源的整合,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资金运用的倾向性,避免资金的流失。其次,发行地方政府债券,增强地方政府干预地方经济的能力。西部政府债券不仅可以减轻国家财政的压力,增加地方政府的经济自主权,同时有利于资金在西部区域内的合理流动和分配。第三,发展非国有金融机构和中小金融机构,引导股份制、外资银行在欠发达地区设立分支机构,形成以国有金融机构为基础,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多层次、多元化的竞争有序的金融组织体系。最后,推进金融机构改革,提高金融机构服务水平,同时改善西部地区金融生态,培育良好的市场环境,留住和吸引更多的金融资源,为充分发挥市场配置金融资源起到基础性的作用。

(二)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促进经济金融协调发展

深化经济金融体制改革,实现金融结构合理化,构建东、西部经济金融协调发展的政策机制、投融资机制、市场机制和协调发展机制。

1.优化金融地域结构,促进城乡金融协调发展。中国金融具有明显的二元结构,城乡金融发展极不协调且呈逐步加剧之势。因此,校正城乡金融的结构性偏差,逐步改善中国金融的二元结构特征,理所当然应成为优化金融结构的重点。如组建农村商业银行、允许现有的股份制银行设立县域分支机构、扩大农发行的业务范围、建立政策性金融的财政补偿机制、理顺邮政储蓄存款机制、发展农村互助担保组织等。同时,政府应从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农村经济战略性调整的大局出发,从国家金融改革和金融发展的总体目标出发,尽快制定全面的农村金融改革发展战略和具体的实施规划。应重塑农村金融体系,对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重新进行功能定位,实现在目标一致前提下的各类金融的协调配合和功能互补。

2.优化社会融资方式结构,促进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协调发展。实现中国金融体制转换,使市场更好地在金融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扩大直接融资比重。应加快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改变资本市场结构失衡的现状。建立规范的场外交易市场,为众多不具备中小企业板上市标准的中小企业提供广阔的融资平台。

3.优化金融开放结构,促进金融对内开放和对外开放协调发展。金融开放是金融发展的助推剂,扩大金融开放是中国金融改革与发展的必然选择。金融开放包括对内开放和对外开放两个层面,在扩大金融对外开放的同时积极推进金融的对内开放。金融对内开放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给内资和外资相同的“国民待遇”。对外资开放的领域和业务,也应该对内资开放。二是给国内各种经济成分以相同的“国民待遇”。应消除行业垄断和歧视性的准入政策,为非国有资本特别是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提供公平竞争的平台。尽快设立民营银行,健全和完善商业银行体系的所有制结构。应放松金融业务管制,鼓励金融机构之间的业务竞争,允许金融机构在建立风险控制机制的前提下进行业务拓展和业务交叉,以便为将来实现金融业的混业经营创造条件;应弱化政府在金融领域的价格管制,加快利率管理体制改革,使金融机构享有充分的利率确定权和金融产品定价权。

参考文献:

[1] 雷蒙德•戈德史密斯.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2] im,s.k.,pesaran,h.m.,shin,y..testing for unit roots in heterogeneous panel[z].department of applied econometrics,university of cambridge,1997.

[3] im,s.k.,pesaran,h.m.,shin,y. . testing for unit roots in heterogeneous panels[j].journal of econometrics ,2003 (115) :53-74.

篇12

一、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增长与产业升级之间的关系

(一)经济增长促进产业升级

经济增长促进产业升级的作用机制表现为:经济增长使国民收入增加,在收入增加的情况下国家和企业将有更多的资金进行产业技术的升级改造①,而产业技术的升级改造将直接推动产业整体升级。此外,经济增长还会改变企业的发展环境,居民的消费需求也随之发生改变。这些改变对产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从而迫使产业升级。例如,经济增长使居民的收入水平提升,居民对环境的要求也会相应提高。在这种背景下,那些传统的高污染企业将不再适应市场的需求,而被迫转型发展。从表-1的数据可知,从2000年到2015年我国经济实现了连续16年的快速发展,经济发展速度也一直处于较高水平,这为我国产业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产业升级影响经济增长

更高级的产业结构能够更好地促进经济的发展,而落后的产业结构将会对一国的经济发展造成负面影响。从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困境以及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情况来看,产业结构的落后是其中的根本原因。产业升级对经济增长所产生的作用主要表现为:通过产业升级能够实现产业的技术提升与结构优化,由此能够以更少的资源投入产生更高的经济效益,进而对经济增长产生促进作用。例如,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的工业主要生产的是一些低附加值的产品,在这种背景下我国的经济增长是一种低质量的增长。而随着我国工业的升级发展,转变传统的工业生产模式,实行高技术、集约化的模式生产,我国经济增长质量取得了明显的提高。

二、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增长与产业升级融合发展的路径分析

(一)经济增长与产业升级融合发展的技术创新路径

在推动经济增长与产业升级融合发展中,技术是核心推动力,技术创新的融合发展是经济增长与产业升级融合的首选路径②。技术创新主要分为以下几类。(1)以技术创新的强度不同为依据划分为渐进式创新和根本性创新。前者是指一种缓慢的、局部的创新,类似于事物的量变;后者是一种根本性的创新,会引起创新对象发生重大甚至是本质上的改变,类似于事物的质变。(2)根据创新的对象差异可以分为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前者是指建立在产品技术创新上的产品局部改进,后者则是指产品生产方式方法的改变。(3)根据创新的主体差异可以分为用户层面的创新、销售者层面的创新以及制造者层面的创新。通过分析国内外经济增长与产业升级融合发展的创新路径可知,各国成功地将经济增长与产业升级进行融合无不是以技术创新为核心方式的。例如,20世纪90年达国家产业结构主要是一些传统的工业产业。但是,在90年代中后期它们将信息技术运用到产业升级中,成功地实现了保持经济增长与产业升级的双重目的。对我国而言,在推动经济增长与产业升级融合发展中,采用技术创新路径也是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例如,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产业升级与保障经济增长中,采用高新技术对原有的产业进行改造和升级,实现了区域经济的稳定增长与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二)经济增长与产业升级融合发展的制度创新路径

对于一国的经济增长与产业融合而言,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国家制度的支持。通过制度创新来推动经济增长与产业升级融合发展也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方式。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完全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经济增长与产业的融合发展需要的时间比较长。但是,需要明确的是,落后的制度难以促进经济增长与产业的融合发展,要实现正向的促进作用就必须制定和实施正确的制度。对于我国而言,通过制度创新来实现经济增长与产业的融合发展,政府必须制定出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科学制度,并且制度的设计需要与时展相适应,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例如,科学的储蓄制度能够为产业的升级发展提供动力,既不影响消费经济的增长,资本的投入又能够实现生产规模的扩大,提高行业的竞争力以及更好地服务社会。储蓄金融较为集聚的地方往往也是整体产业经济较为发达的地方,这是因为储蓄的集聚使得地方的资本变得更加雄厚,在产业升级的过程中可以更加容易地获得信贷资金,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从而推动产业升级。

(三)经济增长与产业升级融合发展的消费推动路径

消费是生产活动的最终目的,也是生产得以持续发展的动力所在。在当前全球经济发展放缓的背景下,要保证我国经济增长与产业升级融合发展的顺利实施,采用消费推动的路径成为必然选择。如果产业升级所创造的新产品无法满足消费需求,那么这种升级将无法带动经济的增长,也就无法实现最终的融合发展。消费路径在促进经济增长与产业升级融合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表现为:消费的发展能直接带动消费经济的增长,而消费的发展也使得消费者对于消费的产品质量有更加严格的要求,这就迫使产业进行升级以满足消费者新的消费要求。而消费者新的消费要求得到满足后又会进一步推动消费经济发展,由此形成一种消费推动经济增长与产业升级融合发展的良性循环。

三、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增长与产业升级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增长与产业升级融合发展的人力资本支持不足

人是最为活跃的生产要素,当前我国在推动经济增长与产业升级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人力资本的支持不足。

1.教育投入低导致人力资本“质”的不足。从人力资本的“质”上来进行分析,可以明确为什么我国的人力资本存在较大的不足。造成我国人力资本在“质”上的不足的一个核心原因是,我国人力资本的教育培养缺失。我国在很长一个时期内,教育经费投入明显不足,这就使得我国的教育发展相对滞后,高素质人才增长速度较慢。根据教育部的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的教育经费投入就达到2.45万亿元,略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4%,2015年这一比例上升到4.5%。虽然我国政府在教育上的投入明显增多,但由于历史“欠账”较多,我国短期内难以改变教育发展滞后的现状。我国教育经费投入还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这进一步导致了我国人力资本的教育水平落后与发展不平衡。当前我国教育投入水平较高的是广东、上海以及北京等一线城市,中西部城市的人力资本教育投入水平较低。

2.人力资本的投入产出低。对人力资本进行教育培养已经成为各国实现人力资本水平提升的主要对策,但各国的教育投入与最终的人力资本产出效率存在较大的差距。在我国传统的教育发展中,各类学校一般将获取的教育投资用来征地与新建大楼,以便能够更好地扩大招生规模。在这种发展模式下,学校的教育资金只有较少的一部分被用到实际的教学软实力提升中,欧美国家的教育资金投入则主要用在学生的发展上,而不是一味地增加学校的大楼数量。也正是这种对教育投入资金使用用途的差异,使得欧美发达国家的教育投入有较高的产出效益,而我国的产出效益较低。

3.劳动力缺乏向人力资本转化的平台。人力资本转化为促进经济增长与产业升级融合发展的推动力,还需要有一个中间平台,这个中间平台就是为生产方式与人力资本供给方提供交易的一个场所,即劳动力市场。当前,我国还缺乏一个全国知名的劳动力交易平台,虽然不同地区出现了一些劳动力交易的中介机构,但由于政府未能做好对劳动力市场的有效引导与整合,使得劳动力市场的发展缺乏统一的指导以及正确的发展方向,降低了劳动力市场效益。

(二)经济增长与产业升级融合发展的金融支持不足

经济增长与产业的融合发展离不开大量资金的支持,在当前的市场经济发展中表现为金融产业集聚的支持。当今世界任何一个地区的发展都离不开金融产业的支持,金融产业的大量集聚对区域或一国的产业升级与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第一,为产业升级提供更加便利的资金周转模式,增强融资和投资的便利性。金融企业较为集聚区域的企业可以直接在金融部门设置财务部门,从而利用本地区较为发达的金融市场体系来直接进行资金的划转以及融资。在这种模式下,企业应留出的余额资金越来越少,这就可以让企业将更多的资金用于技术升级改造。第二,增强市场的流动性,降低产业升级风险。在发达的金融市场体系中,金融交易的数量较大,其他地区的金融交易者会因为本地区较为完善的金融交易体系,而将自己的信息和交易转移到该体系中。那么,本地区所具备的流动资金越来越多,从而增强产业升级的流动资金支持,并降低由于流动性不足而产生的风险。第三,技术创新效应。北京、上海及深圳是区域内的主要金融产业集聚中心,这些地区往往也是我国技术创新的主要地区,因为金融集聚能够为产业升级提供更好的技术创新机会。区域内的金融产业集聚虽然可以为区域的产业升级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也同样会对区域经济增长带来一定风险。第一,区域内的实体产业发展逐步弱化,从而使得区域的经济增长与产业升级融合发展变得更加虚拟化,缺乏较为有力的实业支撑。第二,金融产业的高度集聚将提高本地区的整体消费水平,这样使得城市中的一些低收入者的生活环境被恶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经济增长与产业升级的融合发展。第三,与其他地区争夺发展资源。金融产业的集聚会使得大量的经济增长与产业升级融合发展支持资金被集中到少数区域,从而对其他区域的经济增长与产业升级融合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四、新常态下推动我国经济增长与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

(一)提升人力资本在促进经济增长与产业升级融合发展中的作用

1.提高人力资本的教育投入水平。要实现人力资本的要素价值提升,最为有效的方式就在于对其进行教育培训,为此必须加大人力资本的教育投入。目前,我国人力资本教育投入存在地区失衡、整体水平不高的现象,应从以下方面进行改进。第一,建立人力资本教育投入的长效增长机制。政府部门应在教育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中将教育经费的投入作为一项重要的规划内容,保障教育投入能够按照一定的比例增长。第二,适当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教育培训领域。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单单依靠政府在人力资本培训上的投入,是难以在短时间内解决我国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的,政府还应适当引导社会资本进入人力资本培训领域,促进社会资本更多地为人力资本发展提供便利。第三,人力资本教育投入要有所差别,中西部较为贫困的地区要实现人力资本投入倾斜,提高其人力资本要素水平。

2.注重不同行业的专业人才培养。新常态下推动我国经济增长与产业升级的融合发展需要多种类型的高层次人才,必须培养不同行业领域的高层次人才。这种针对行业特点来进行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也是提升我国人力资本投入产出效率的有效方式。当前,我国需要进行升级改造的产业类型较多,如果在人才的培养上缺乏针对性将造成一些特殊行业的人才供给不足,而某些方面的人才供给又出现供大于求的状况。例如,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我国很多高校在短时间内开设了大量的电商专业,使得该领域的人力资本供给快速饱和并产生富余。

3.完善劳动力向人力资本转化的平台。人力资本要能够被充分利用并转化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与产业融合发展的作用力,必须有一个完善的人力资本交易场所,即高效的劳动力市场。第一,政府要加强引导劳动力市场建设。第二,从企业的角度来看,要加强劳动力市场信息化建设,提高企业的信息化利用水平。第三,推动建立不同产业的专业人才市场。

(二)增强金融业在促进经济增长与产业升级融合发展中的作用

1.推进金融改革。要发挥金融在促进经济增长与产业升级融合发展中的作用,国家就必须对金融业的宏观发展环境进行优化,改革宏观发展制度,推动金融产业发展,更好地发挥政府的科学引导作用。首先,对金融产业发展的区域限制进行改革,对于那些已经不适合市场新特点的壁垒性措施予以取消。其次,对于金融市场的参与者要从更高的角度来把握,鼓励和支持非国有资本进入金融市场,使金融市场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状态,促进金融市场更好发展。再次,对我国金融发展进行有效引导,既要有大的集中也要有小的集中。

2.改善金融产业发展环境。当前,我国金融行业规模有限、经营水平不高等,极大地制约了其在促进经济增长与产业升级融合发展中的作用的发挥。因此,我国应当从多角度入手优化金融业发展环境,为金融业发展以及促进经济增长与产业融合发展的作用发挥创造更好的平台。首先,建立一种公共的信息平台和交易规范的秩序,使金融企业能够通过这个平台获得基本公共信息。其次,要规范金融行业发展,防止出现一些无秩序的发展方式,保障区域内的金融市场稳定。当前,我国某些地区的金融业发展还缺乏明确的法律规定,出现一些无原则地迎合金融企业发展的现象,应完善法律法规,使地方政府在法律的框架内合理引导金融产业发展。再次,诚信是金融业发展的基础条件,这也是当前我国很多区域金融发展所欠缺的内容,必须推动金融产业的诚信化建设。

作者:田文 单位:成都师范学院

注释:

①任保平、周志龙《新常态下以工业化逻辑开发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载于《社会科学研究》2015年第2期第35至41页。

②张志元、李兆友《新常态下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动力机制及战略趋向》,载于《经济问题探索》2015年第6期第144至149页。

③张维佳、宿晓翩《金融发展、技术创新对产业升级的影响研究——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载于《商业经济研究》2015年第12期第111至113页。

篇13

关键词:

教育投资;经济增长;互动效应

中图分类号:

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24-0046-02

经济增长与教育发展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一方面,经济的总量和发展水平决定了教育投入的规模,进而影响一国教育发展的水平和人力资本的数量和质量。另一方面,教育发展为经济的增长提供了必要的人力资本,为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软实力保证。

1 江西教育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依存关系

经济增长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生产的商品和劳务价值总和的增长。衡量经济增长的指标主很多,本文选取国内生产总值这个指标来考察经济增长情况。衡量教育扩展的指标主要有平均受教育年限、教育规模和教育投入量等,本文选取教育投入量这个指标来衡量教育发展情况。

1.1 经济增长促进教育飞速发展,但教育投入总量依然偏低

表1 1991―2010年江西省国内生产总值与教育

投资总量的基本情况

年份GDP

(亿元)教育投

资总量

(亿元)

财政

支出

(亿元)

国家财政教育支出

占财政总支出的

比例(%)

国家财政教育

支出占GDP

的比例(%)

1991475.5410.2260.3716.932.15

1992571.0113.4268.3819.632.35

1993745.2315.6181.8919.062.09

1994983.6721.3092.0323.142.17

19951186.3523.21110.3421.031.96

19961425.8927.32131.8520.721.92

19971623.5329.74152.6019.491.83

19981738.0927.85175.2615.891.60

19991872.4032.10207.8315.451.71

20002023.4338.14223.4717.071.88

20012191.4848.43283.7117.072.21

20022468.6859.22341.3817.352.40

20032844.8964.47382.1016.872.27

20043495.9473.71454.0616.232.11

20054056.287.93563.9615.592.17

20064618.8166.60693.4224.033.61

20075469.3173.81902.6219.263.18

20086480.3206.861208.4017.123.18

20097655.2251.931548.6516.273.32

20109451.26311.04191116.283.29

数据来源:江西历年统计年鉴。

1991年至2010年间,江西省的GDP由475.54亿元增长到9451-26亿元,上涨8975,52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727%;同期,江西省的教育投资总量由10.22亿元增长到1911亿元,年均增长率为20.90%;国家财政教育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基本稳定在15%-20%之间,国家财政教育支出占GDP的比例由2.15%提高到3.29%,说明随着江西经济的增长,国家财政教育支出的比例不断提高,江西教育投资总量快速增长,这些极大地促进了江西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但江西省国家财政教育投入占GDP的比例与国家制定的财政教育投入比例要占国内生产总值4%的目标仍有一定差距,说明江西教育投入的总量依然偏低,而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江西教育的快速发展。

1.2 教育投入的增长对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效率偏低

选取《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和《江西统计年鉴》的统计资料,采用菲德模型,对江西1991-2010年教育投入对经济增长率的影响状况进行实证分析,可计算出1991年-2010年间江西省教育对经济的贡献率为0.327%。它表示教育投入每增长1%,经济产出就增加0.327%,这说明教育投入的增长对经济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同时也说明江西的经济增长仍然主要是依靠物资资本投资规模的增加,而不是依靠人力资本投资的增长来实现的,说明江西省教育部门的生产力低于非教育部门,教育投入的效率偏低。

2 实现江西教育发展与经济增长良性互动的对策建议

2.1 增加教育投入,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1)改革城市教育附加费,开辟新的税种,增加教育投入总量。

虽然江西省国家财政教育投入占GDP的比例总体呈增长趋势,但与国家制定的财政教育投入国内要占国内生产总值4%的目标仍有一定差距,为此,江西必须在现有财源之外,改革教育税收制度,开辟新的财源。一方面政府可对现有的城市教育费附加制度进行改革,将其改为一个新的税种,政府直接按照企业营业收入的一定比例进行征收,同时明确规定该税种收入只能用于教育事业。另一方面,政府可在适当的时候对全民开征教育税,把纳税主体由教育产品的提供者扩展到教育产品的受益者。具体征收办法可参照个人所得税征收办法,规定起征点,实行累进税率。

(2)优化教育投资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教育部门在分配教育经费时应遵循平等补差的原则,实现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各级各类学校之间教育经费的合理配置。①教育投资应向基础教育倾斜。高校扩招以后,江西省高等教育投资经费占教育总经费的比例不断上升,从1997年的17.5%快速上升到2009年的31.2%。江西教育投资结构存在小学与初中义务教育阶段投资比重偏低,高等教育投资比重偏高的现象,导致江西教育投入效率低下。为此,江西应完善义务教育投资体制,把投资重点放在基础教育阶段,提高国家财政对义务教育投资的比例;扩大初、中等教育的覆盖面,提高全社会义务教育和中等教育水平。②教育投资应向农村地区倾斜。以2009年的实际的生均经费为例,农村小学和初中生均教育经费分别为115035元和1442.69元都低于城镇1341.62元和1822.50元的水平,说明江西农村教育投入水平低于城镇教育投入水平。农村是江西教育发展的薄弱环节,为此江西要增加对最基层的农村教育的投资,可通过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来确保广大农村中小学教职工的工资能按时足额发放,确保农村中小学校能获得正常运转的基本支出。③教育投资应向薄弱地区和弱势群体倾斜。江西各地区政府教育投入差距较大,2009年教育经费占当地GDP比例最大的是吉安地区(2.05%),而鹰潭地区教育事业费占全省事业费的比例仅为0.97%。教育投入应更多向这些地区倾斜,以保证省内各个地区间各级各类教育的和谐发展。“扶弱”是教育的重要功能,建设和谐教育应当更多地关注弱势群体,加大相关教育投入,缩小弱势群体与强势群体的差距。

2.2 优化人力资本配置,提高经济增长和教育投资效率

要充分发挥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一方面我们要大力引进高素质人才,提高人力资本存量水平,另一方面可通过优化人力资本配置,提高人力资本使用效率。

现实中,劳动者特别是科技人才的合理流动还有不少关卡,因此必须放宽准入政策,突破户籍、档案、地域等方面的限制,促进人才合理流动。例如,对引进的外籍高层次人才,可考虑建立“绿卡”制度,给外籍高层次人才发放《永久居住证》,使他们既可享受国民待遇,又便于两地往返。

江西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在吸引人才的环境和条件方面,相对发达地区处于劣势。要想吸引并留住国内外高层次人次,江西就必须给予一定的特殊优惠政策,除了为他们提供与原有工作相当的工作条件和薪酬待遇,还可在子女入学、配偶安置、医疗、住房、税收等方面给予一定的照顾。例如,对引进的重点高层次人才,其未成年子女入学可允许其在市区择校,并免除择校费。

农村人力资源数量多、质量低,这些庞大的低素质人力资源长期以来缺少有效途径得以充分开发利用,不能及时转换和提升为现实的高水平人力资本,致使农业劳动生产率长期在低水平徘徊,导致以城镇化为基本趋势的现代社会区域经济一体化协调发展推进缓慢,为此,江西必须加快推动城乡人才统筹发展战略。一方面鼓励城市各类人才投身到新农村建设中去,支持专业技术人员到农村创业,引导大学生到农村任职,鼓励企业经营者到农村帮助农民创业致富。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加强对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技术培训,提高其整体素质和就业本领。

2.3 制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

相对于经济来说,教育必须适度地超前发展。这是因为教育本身的周期性较长,而且教育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在很多情况下是逐步释放的,只有适度超前才能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

随着江西工业化程度的提高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高附加值的服务业,如金融、保险、咨询、法律、电子商务等行业将有长足的发展,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将十分强烈。因此,江西必须将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要求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各高校应结合自身原有的基础和条件,根据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和科技发展的需要,抓好现有的特色学科和重点学科的专业建设,同时应大力加强对有关地方支柱产业和资源优势的学科专业的投入,满足地方建设对专业人才的需要,更好地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服务。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