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课程建设建议

课程建设建议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0 17:15:4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课程建设建议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课程建设建议

篇1

[2]向云波,徐长乐,戴志军.世界海洋经济发展趋势及上海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初探[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9,(26).

[3]张正斌.海洋化学[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4.

[4]陈敏.化学海洋学[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1.

[5]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高等地球化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篇2

随着工业化进程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速,培养一大批实用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就业和创业能力,是经济社会发展对我国高等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精神,教育部于2003年启动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 精品课程建设本着“开放和共享”的精神,旨在建设一批集合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造就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提供有力支持。

精品课程的特点是先进性、互动性、整体性、开放性和示范性,其中示范性是其最显著的特点。精品课程分为国家级精品课程,省、市级精品课程,校级精品课程。

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就是要倡导教学方法的改革和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鼓励使用优秀教材,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国家精品课程建设要求有关课程的教学大纲、授课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上网,这无疑会推动高校建立基于网络的远程学习环境,逐步完善支持服务规范,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高质量的支持服务。

2003年以来,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在建设和应用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国家精品课程资源已经颇具规模,在提高学校课堂教学水平、促进高等教育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

精品课程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基础设施,它不是为了建设而建设,更不是短、平、快的一次性工程,因此为保证我国精品课程稳步发展,应重点注意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教学内容改革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根本

认真研究课程所在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要考虑课程体系的衔接,实现内容的基础性、先进性、科学性,很好地处理经典与现代、新与旧的关系;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最新的科技成果和实践动态,更新并充实应用案例的内容;注重将科研引进课程建设,大力改革实践教学的形式和内容,根据课程教学需要,开发和组织综合性、开放性、创新性实验教学。理论教学应体现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实践教学内容应与理论教学相配套,形成完整体系,突出产学结合特色,从而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并尽可能考虑与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相接轨。

要根据高素质技能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岗位需求和前后续课程的衔接,以体现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主线确定教学内容,以真实的工作任务或产品为载体设计教学过程,教、学、做相结合。各精品课程负责人要带领自己的教学团队认真学习、调研,根据课程性质精心设计、完善教学内容,合理安排实践环节,以满足学生职业道德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的需要。

二、建设相对稳定的课程教学团队,打造学习型、创新型课程教学团队,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因素

课程主要负责人与主讲教师应为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或“双师素质”的副高级及以上职称教师,并亲自主持、设计和指导实践教学;同时形成一支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学梯队,教学队伍中配备足够数量的辅导教师和实验教师,并具备一定比例的高水平的“双师型”或“双师素质”教师及企业兼职教师。

要强化教师“双师型”内涵建设。一方面鼓励教师与企业合作进行技术服务或到企业脱产实习,一方面鼓励教师通过培训获取相应的技能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从而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指导能力。

通过课程教学团队的建设,要重视师资培养力度,让一线教师和负责精品课程建设的教学管理人员更多地参加各种有关精品课程建设的培训,加大经费投入,出台各种激励政策,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教师建设精品课程的积极性。 转贴于

三、注重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方法上,要处理好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为目的的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育技术协调应用的关系;要恰当地处理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把讲授的重点由单纯讲知识本身转向同时讲授获得知识的方法和思维方法,注重“双语教学”的应用;同时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重视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要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改革传统的教学思想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管理。精品课程要使用网络进行教学与管理,相关的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要上网并免费开放,鼓励将网络课件、授课录像等上网开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带动其他课程的建设。

四、教学条件上,应重点考察实训大纲、教材、学生指导书等教学辅助材料建设及实训硬件设施条件、实训项目开设等内容,除在数量上要符合实践教学要求,还要在质量上反映出高要求。学校应充分重视实训基地建设,按照专业群建立相应的校外实训基地,保证实践教学条件能满足教学需要。精品课程教学团队在实践教学的内容、方法、模式等方面要依据高技能人才培养要求,设计和不断更新教学实训项目,引入企业真实项目营造职业环境,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五、完善高等学校精品课程运行激励机制

要建立切实有效的激励和评价机制。各高等学校要采取切实措施,要求教授上讲台和承担精品课程建设,鼓励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和学生积极参加精品课程建设。各高等学校对国家精品课程参与人员要给予相应的奖励,鼓励高水平教师积极投身学校的教学工作。高等学校要通过精品课程建设,建立健全精品课程评价体系,建立学生评教制度,促使精品课程建设不断发展。

目前许多学校都制定了诸如经费配套补贴、教师业绩评定依据、教学改革立项支持、评优评奖优先考虑等激励措施。其中大部分措施尚停留在激励精品课程申报层面,而对保证精品课程持续发展、提高课程可用性和有用性层面的激励不足。可采取如下措施:1、专门设立精品课程运行基金,保证精品课程持续稳定运行;2、适当发放工作量补贴,鼓励教师开展课程网站推广、网上答疑反馈等工作。

六、教学效果上,应考察理论和实践环节

考核方法指标,国家精品课程应在考核方式上有所创新和突破,考核方式、方法应科学、适用、灵活、多样;考核的重点,除了“三基”内容外要着重考核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全程考核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全面考核学生的能力和素质,能真实反映高职高专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水平。

建设精品课程本身应该是一个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的过程,精品课程建设需要以实践所取得的理论来推动其前进。总之,我们将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以高水平的学科建设为依托,优化教学资源,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老师参与精品课程建设的积极性,进一步加快校级精品课程建设步伐,争取有更多的优质课程加入精品课程的行列,充分发挥精品课程建设对提高本科整体教学水平的促进和辐射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1号。

篇3

中图分类号:G642.41?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4-0239-03

2003年以来,由国家教育部主导,全国高等教育院校参与的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取得了累累硕果,截至到2011年底,已累计建设国家级精品课程将近4000余门,覆盖了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近千所高校[1]。有力促进和推动了教学队伍建设、教学内容革新、教学方法改革和教材建设。于此同时,在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中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后期重视与投入力度不够、持续建设的方法与措施不得力、后期管理与服务不够到位、资源开放程度不够等,后期管理不善对精品课程的示范效应和资源共享的效果影响有限。为了巩固精品课程建设成果,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方法,教育部印发了《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以此标志着精品课程建设进入了下一个阶段—精品课程优化升级阶段,《意见》明确指出将原有的精品课程优化升级为精品资源共享课。精品资源共享课以政府主导,高等学校自主建设,专家、高校师生和社会力量参与评价遴选为建设模式,创新机制,以原国家精品课程为基础,优化结构、转型升级、多级联动、共建共享。《意见》明确在“十二五”期间,通过对原国家精品课程的转型升级和补充,建设5000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实现由服务教师向服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的转变,由网络有限开放到充分开放的转变[2]。《意见》明确了国家精品课程优化升级的方向和措施,并以此为契机带动近10000门省级精品课程和校级精品课程的转型升级,将各级精品课程利用现代化的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将精品课程的相关内容上网并免费开放,以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提高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惠及相关的教师和社会人士,惠及中国的教育事业。本文分析了精品课程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精品课程优化升级的建议及注意点,以避免转型升级的表面化和形式化,真正实现其内涵和功能的优化升级。

一、精品课程建设成果与现状

自2003年正式启动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以来,截止2007年,完成建设规划的150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同年又启动了第二期建设300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的计划。据最新的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2011年6月工作简报,已建成国家精品课程3835门,包括本科2583门,高职高专1043门和网络209门;建成省级精品课程8279门;建成校级精品课程8170门;访问人次数达到1161万次[1]。经过近10年的建设,已经形成了具有中国教育特色的国家、省、校三级精品课程体系和教育资源共享模式。课程类别涉及理学、工学、法学、管理学、教育学、经济学、农学、文史、信息科学、医学、艺术及其他等各类学科。通过建设,为高校课程建设和教育资源的信息化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和推动作用;提高了教育信息化和教育资源共享的意识,有力推动了教学内容更新和教学手段的创新。

二、精品课程建设中的问题分析

精品课程建设为提高教育信息化、教育资源共享化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也应看到建设过程存在的不足。自启动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以来,众多学者指出了存在的问题,据笔者在中国知网检索,有1553篇相关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剖析了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建设过程形式主义严重,重形式,轻内涵。通过对随机点击700门精品课程的在线浏览,笔者发现,目前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中普遍存在一个问题——精品不精,为了“精品”荣誉而建“精品”课程,缺少课程内涵。精品课程的建设还主要集中在申请材料上,对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经验的总结和教学资源的积累很少。多数的精品课程是申报精品课程时,突击准备申报材料的“突击工程”。因而课程存在缺乏特色、忽视学习者创新能力的培养、堆砌资源等现象;也因为只重评审,突击成功被评为精品课程之后,绝大部分精品课程网站长时间处于停止改善更新状态,处于无人管理状态,其示范效应有限。

2.教育资源利用率不高,共享程度低。根据教育部教高厅[2003]3号文件的规定,国家精品课程要求按照规定上网并向全国高等学校免费开放[3]。但是在平时,也就是非评审时间,笔者在浏览国家精品课程网时,随机点击了精品课程网3835门课程中的500门时发现,高达35%的课程即有175门课存在找不到服务器、找不到网页、该页无法显示、无法链接数据库或无权查看网页等问题。而在能够浏览的325门精品课程中,也有部分课程出现文件缺失无法找到文件、非本校用户不能浏览下载等问题。就是在著名高校中无法浏览状况普遍存在,国内某著名高校2003—2009的83门国家精品课程中,竟然有35门课无法打开。以上情况反映出,一些高校在精品课程申报成功后就很少对精品课程进行完善和维护,或缺乏教育资源共享意识,未能起到教育资源共享的作用,这完全背离了教育部开展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初衷。

3.重专家评审,轻学习者评价。重视获奖等申报材料,轻视课程内容充实与更新,轻视教学方法的革新。精品课程的申报一经专家评审通过,除建设中期专家检查外,鲜有对精品课程监控评估;精品课程网络中缺乏教学评价方面的设计,只有少数精品课程使用教学评价。有教学评价的精品课程也都只是列举了国内外或校内外专家、教师、用人单位、毕业生以及在校生等对该课程的评价,并且普遍采用的是学生评教与专家、教师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上述的评价都是知识鉴定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而非过程性评价。目前,国家精品课程还没有建立动态的评价体系,只有为数不多的精品课程为学习者提供了网上评价的平台,并且这种评价都只是提供了对该课程内容和教学效果方面简单的调查问卷,精品课程普遍缺乏对学习者自身的评价和同伴的评价,因此,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不断提高完善的促动机制,不利于精品课程建设的优化和提高。

4.缺乏统一的平台,形式五花八门。精品课程网站的形式和格式五花八门,网页的样式繁多,菜单结构不一,学习者眼花缭乱,难以快速找到自己要学的资料;同时,课程的电子教案、课件、授课录像以及案例的呈现格式也多种多样,有网页、Word文档、PPT/PPS、PDF、exe、rar等多种格式,没有统一的标准,随意性较大。比如,有些课程采用PPT文档呈现课件内容,以PDF呈现电子教案,或通过普通网页呈现电子教案等。并且许多课程的课件、教案、网络课程不齐全,三者之间有许多重复之处,未能实现互补;授课录像不完整,而且格式不一。因为许多精品课程负责人对计算机技术并不精通,自建网站既费力又不专业,浪费了人力物力。

三、精品课程优化升级的建议

1.开放资源,共享资源,实现功能转型。精品课程在建设过程中,逐渐流于形式化,偏离了其利用现代化的教育信息技术将精品课程上网并免费开放的建设理念。现在网络已成为现代人工作、生活的重要一部分,更多的教师加入网上教研的行列。教师与学习者通过网络提供的平台进行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之间的学习、交流,形成良好的学习环境,使精品课程资源在教学、学习以及课程建设等方面不仅起到示范作用,更起到教育资源精品化和教育资源的共享。构建精品课程的共享资源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点和关键,因此,各大高校及精品课程建设者们应当改变观念,在知识产权受保护的前提下,从课程资源和教学过程两个方面,按照《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的要求,不断完善和健全精品课程平台,构建精品课程的共享资源,开放教学资源。所有国家精品课程都应该向全国高等学校免费开放,全面实现资源共享,真正满足社会的需要,实现有教师参考型向学生学习型转型。

2.更新教学观念,促进教师专业业务发展,从而提高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质量,实现课程内涵的升级。高校教师作为一门特殊职业,需要广博而专业的知识作为前提条件,教师教研业务的提高不仅需要一定的知识积累,而且需要有效的知识增长和更新机制。教师不但要服务于教学和学生,而且也要在教学和科研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质。因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教学经验和教学资源的积累。教师日常教学经验和教学资源的积累能为精品课程的建设提供依据,解决目前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中普遍存在的为了“精品”而建“精品”的问题,真正从课程内涵上提升为精品。

3.重视教学内容优化整合,建设立体化教材,实现教学方法的革新升级。要科学准确地认识精品课程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应该重视教学内容的优化整合,从教学资源建设和教学方法改革入手,带动教材建设和队伍建设。吸纳并应用教学改革的优秀成果,利用网络优势,建设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后现代课程观为指导,结合学习者的个体差异性,采用一体化教学设计、多种媒体有机结合的立体化教材。通过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提高素质三结合,构建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框架。美国课程专家小威廉姆?E?多尔在其后现代课程观中所指出的:未来的课程是一种开放性、互动性、自组织的课程,它强调开放性、复杂性和变革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就应该是这样一种符合课程发展趋向的课程。

4.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和课程网络建设各司其职,并实现网络平台的升级。寻找专业网络技术公司作为精品课程建设的合作伙伴,使精品课程教师与课程网络专职人员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分工合作,使精品课程不断保持更新状态。从MIT与各大IT公司合作可以得到很好的启示。MIT OCW与Sapient、Maxtor、Microsoft、Akamai、NetRaker、Hewlett-Packard几大公司建立商业合作伙伴关系,负责MIT OCW的网站设计、运行、内容管理、出版结构、编纂服务、高质简便网络传输与储存、支持镜像网址、网络音像服务、用户对MIT OCW的反馈评估等各种服务。我国的精品课程建设也可与一些专业网络技术公司长期合作,使精品课程教师与课程网络专职人员分工合作,密切配合,这样不仅可以不断提高精品课的网络技术含量,使任何一位能登陆internet的用户都能方便、快捷、免费地享受精品课程,又可为精品课教师从一大堆网络技术问题中解脱出来,精心做好教育资源,这样既节约时间,又可以保证精品课处在不断更新和发展的状态,不断提高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教育资源质量。

5.建立和完善有效的教学评价体系,实现评价体系的升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教学评价体系对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教学起到了引导作用,是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应该针对各级各类学校,根据各个学科领域自身的性质和特点,有所侧重,动态评价与静态评价相结合,形成一个立体化的评价体系。要能够反映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引导教师教学创新和学生创造性的学习。尤其在教学评价中,在注重教学效果的总体评价、学生评教、同行评价等方式的同时,要更加重视对学习者自身的评价以及同伴的评价,进而实现多方位、多角度的教与学的评价,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数字来自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EB/OL].

http:///center.2011.

篇4

重庆市普通高中精品选修课程建设项目于2015年4月启动,历时一年多。精品选修课程建设是为了深化全市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促进高色多样化发展。目前,首批普通高中精品选修课程处在中期建设阶段,第二批普通高中精品选修课程建设名单已经评审公示,这就需要进一步理清精品选修课程建设的标准与策略,进一步完善管理与指导机制。

二、精品选修课程建设的基本情况

精品选修课程建设的基本情况主要从评审立项的结构布局以及项目建设的进展状况来考察。

(一)精品选修课程的立项分布

1.按课程类别分类

重庆市普通高中精品选修课程分为社会实践、职业技能、兴趣特长以及知识拓展四个类别。从表1可见,课程类别分布极不平衡,其中兴趣特长类和知识拓展类立项数量占总立项的80%以上;社会实践类和职业技能类选修课程是实现普职融通与改进学习方式的有效载体,由于申报数量过少,导致立项比例不足20%。

2.按区域布局分类

重庆市普通高中精品选修课程评审在注重质量优先原则的基础上,同时关注区域协调发展。从表2可见,课程区域分布不太平衡,其中都市功能核心区、都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立项数量占总立项约75%;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由于申报数量过少,导致立项比例约25%。

3.按城乡布局分类

重庆市普通高中精品选修课程建设是促进学校特色内涵发展的有效载体,为此就必须考虑项目的城乡合理布局。从表3可见,项目城乡分布极不平衡,其中首批城市高中立项数量占总立项的90%,第二批立项比例降为81%;农村高中由于硬件不佳以及师资力量欠缺,加上成果意识淡薄,申报数量不足、水平不高,导致立项比例偏低。

4.按学校类型分类

全市普通高中重点中学与非重点中学数量相当,但重点中学集聚着优质的办学资源和条件,办学水平与质量也明显高于非重点中学。从表4可见,重点中学立项数量占总立项的80%以上;非重点中学立项比例不足20%。

5.按学科划分分类

重庆市普通高中精品选修课程建设旨在为全市学生提供可供选择的选修课程体系,为此就必须兼顾学科协调发展。从表5可见,学科分布存在较大差距,体育与健康、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与通用技术等学科立项数量较多,而化学、物理与生物等学科立项数量则较少,这与教师的固有思维息息相关,高考学科教师常常只注重必修内容的教学,不善于去挖掘相关学科的选修教学内容与方式。

(二)精品选修课程的建设情况

1.多数学校精品选修课程建设的基础较好,课堂教学水平较高

重庆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以来,各普通高中学校充分释放师生的课程开发权,积极开设校本选修课程,不断加强选修课程评价。从课程师资与水平、课程定位与价值、课程纲要与内容、课程实施与评价、课程支持与保障等维度出发,确立了精品选修课程的立项名单,这就确保了精品选修课程的课堂教学水平和前期建设基础。从调研反馈的情况来看,多数项目组在立项后,进一步梳理了课程纲要与教材讲义,进行合理的教学安排,重视课堂教学研讨和改进。

2.部分区县与学校建立了建设管理机制,保障体系基本形成

不少区县积极贯彻执行市教委关于精品选修课程建设的相关文件,对于项目建设给予充分的经费保障、场地保障和组织保障,充分发挥政策的激励作用和教师的自主精神。此外,部分区县还针对市教委政策精神,制定了区县精品选修课程建设的相关配套文件,通过专家引领、学校支持以及经费保障,对区县精品选修课程的规划发展起到了很好的统筹培育的作用,实现了学校选修课程的合理规划、区县选修课程的精心培育以及市级选修课程的精品示范,形成了三级联动机制,有利于项目建设的持续深入发展。

3.多数学校着手系统规划校本选修课程,发挥精品的示范作用

精品选修课程建设的目的之一,在于发挥其辐射示范的作用,借鉴精品选修课程开发、实施、评价与管理方式与方法,将其运用到其他选修课程建设与发展中,进而构建层次清晰、递进有序的选修课程体系。比如,重庆八中经过引领探索阶段、成长系统阶段以及成熟深化阶段的发展历程,不断推进校本选修课程的系统规划与发展,学校探索必修课的选修模式以及选修课的内容整合,并在每个学科选择3门课程作为精品选修课程建设的范畴,同时以精品选修课程建设来探索尝试相应的教学方式,并在其他选修课程中推广和应用。

三、精品选修课程建设的主要问题

(一)存在重申报轻建设的现象

对普通高中精品选修课程的立项申报,课程负责人、学校领导以及区县教委都很重视,对项目申报表认真填写、反复研讨。然而,获准立项后却疏于建设与管理,对精品选修课程的深化研究与建设不够。如有的精品课程团队,立项后没有组织相关的教学研讨,在课程标准研制、教材修订完善、教学资源建设以及精品案例搜集等方面没有进展。区县和学校层面的跟踪检查、管理、投资有时不能及时到位。学校普遍缺少“精品课程建设规划”。

(二)师资团队建设发展不平衡

在调研中发现,师资团队建设主要存在部分课程负责人年龄老化以及主讲教师团队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比如,部分课程负责人即将退休,课程团队却暂时没有能够承担起精品选修课程建设与管理重任的教师,因此积极培养接班人就成为当务之急。老中青相结合、各专业相匹配的师资团队,有利于精品选修课程持续性、综合性发展。部分课程团队主讲教师数量过少、年龄结构与学科结构也不尽合理。

(三)成果物化意识普遍比较淡薄

精品选修课程建设的成果一般可以分为基本认识类、操作技术类和实践探索类,具体表现为调查报告、实施方案、教材、评价标准以及精品案例等。中小学教师由于受教育评价制度、自身生存环境以及教育教学惯习的影响,缺乏成果物化意识,不能自觉主动地将教学、教研、教改、育人等成果进行积累、传播与共享,这就阻碍了选修课程的深度发展。

四、精品选修课程建设的措施建议

(一)教育行政部门要出台管理办法,建立定期督导机制

为了加强和完善重庆市普通高中精品选修课程建设的管理,确保项目立项、建设、验收工作的顺利实施和课程资源的共建共享,市教委有必要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管理办法必须明确管理的组织机构,廓清相关机构的职能职责,确定申报与立项、建设与指导、评审与验收、应用与推广的内容与要求。此外,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启动市场建设阶段、中期建设阶段以及评审验收阶段的定期督查机制,协同教研机构做好督查与指导工作,确保建设质量和水平。

(二)各级教研机构要深化项目研究,加强项目调研指导

教研机构的主要职能在于研究、指导与服务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总结推广教育教学改革的经验和成果。精品选修课程建设作为促进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的有效载体,教研员有必要深入研究选修课程建设的策略与方法、指导选修课程的实施与评价、服务建设成果的提炼与总结。为此,教研员有必要加强精品选修课程建设项目的调研指导,促使项目学校推出精品成果,并在全市发挥辐射效应与推广作用。

(三)普通高中学校要明确建设目标,注重总结提炼成果

要实现精品选修课程建设的顺利推进,普通高中学校必须明确建设目标,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完善实施方案。具体可操作的实施方案要求对精品选修课程建设的目标、内容、步骤、保障以及预期成果做出明确的规划,这能够很好地统筹与引领精品选修课程的建设与管理。

2.编制课程标准。课程团队要从选修课程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以及实施建议等维度着手,提出基于学生学习基本要求的教学指导性文件。

3.加强教材建设。教材是重要的教学材料,进行教学内容编排时,要主题鲜明、线索明晰、突显课程目标;布局合理、结构科学、符合学习规律;生活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作业适当、活动适合;体现个人经验、乡土知识、民族文化与国际视野的结合。

4.重视团队培育。精品选修课程的建设、深化与发展,需要教师着力挖掘选修课程的育人价值,着眼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这些都离不开课程团队的实践智慧与研究能力。团队培育要评选校内优秀教师,优化团队年龄和学历结构,加强针对性培训,重视学校文化建设。还可以把培养对象范围扩大到校外,加强学习与培训。

5.深化课程评价。对学生学业成就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发展,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确保真实反映学生参与精品选修课程的态度与成果;对课程本身的评价,重在针对课程建设过程中课程目标、内容与实施等要素之间的一致性与科学性进行修订与完善。

篇5

我们期待在一节音乐理论课中既能听到教师讲授的理论知识,也能够听到真实而优美的声音和音乐,同时还可以看到直观的文字和图片、生动有趣的动画和影片,进行随心所欲的音乐创作,并聆听个人创作的音响效果。电脑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使这一期待变成了现实。例如,多媒体电钢集体课教学,电脑音乐创作及录音系统,电脑在音乐欣赏课中的应用等等。随着电脑多媒体的飞速发展,它将被广泛地运用到音乐的教学活动中。

有声有色的音乐课,是我们几代教师的追求。21世纪的钏声告诉我们音乐教师造嗓子加粉笔的旧模式已不能支撑音乐教学,感受音乐是进入音乐殿堂的重要环节。随着时代的进步,音乐课堂已逐步运用了录相机、CD机、VCD机、投影机等现代化设备。但我们的教师上课时都有相同的感受,那就是,在操作时由于各电化教学设备相对独立,而难免顾此失彼,手忙脚乱,而且有些资料的编辑和保存也有困难。我们进入了电脑时代,电脑集各种电教媒体功能为一体,只需点击鼠标,就可以调用声音、文字、图片、图象,可以根据需要使这些媒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使音乐教学的内容变得更有吸引力、更直观、更有效。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使用视觉媒体的注意率为81.7%;使用听觉媒体怕注意率为56.6%,相同的时间、材料,学生用视觉能记住60%;纯视觉能记住70%;而视听并用却能记住90%。可见视觉媒体注意力高于听觉媒体的注意力,视听并用的记忆力远远大于单项感觉的记忆力。在音乐教学中,若能把学生的各个感官调动起来共同参与学习,课堂教学的效率无疑将会得到很大提高。

音乐是科技进步最大的受益者,科技的飞速发展已使电脑多媒体进入音乐教学成为现实。许多专门人才在这方面做出了各种巨大贡献,开发出了适合于音乐教学的软件。可以说电脑多媒体的运用将对音乐教学模式带来一次飞越式的革命。

在高校音乐专业开设的和声课,尤其是在专科过程中,它是一门重要的理论课,是学生由单线条思维向多声部过渡的重要一环,亦是学习后续课程的基础。在和声课教学中,教师主要的用具就是钢琴及五线谱黑板,但是和声课中许多内容仅用钢琴弹奏不足以达到听的要求,尤其在讲范例及批改作业时,实际上就是一种“纸上谈兵”。许多学生在学习期间因失掉兴趣而掉队,甚至有些学生对学习和声学的目的产生怀疑。因为传统的和声课教学是以黑板为主的视觉及教师讲述的听觉为主,其次是以钢琴的听觉为辅。

而这种以黑板线谱为主的视觉是单调的。有的习题由于排列方式不同而钢琴无法演奏其真实效果,虽然有的教师利用学生嗓音进行试唱,但其音准、速度、节奏等标准不一,而且每个学生只能唱一个声部,达不到视听全部声部的要求。在讲解范例时的抄谱、修改等五一节在黑板上只能用音符讲述,而没有实际音响效果。所以,用“纸上谈兵”来描述当前和声课教学是比较准确的。以上问题,就电脑多媒体在和声课中的作用谈一点个人的意见。

发挥视听作用,提高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和声课中最让教师头痛的是学生缺少感受能力。和声课中最让教师头痛的是学生缺少感受和声序进中美感的熏陶。学生的感受多了自然就向往它,从而提高学习兴趣。教师可以事先在多媒体中录入一些有代表性的作品、范例,在上课时可以随时调出所需范例进行讲解和分析。范例可以显示出五线谱,让学生看着线谱听觉也得到了满足,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记忆力。例如,在进行属七和弦的应用时,教师可以在多媒体中调出许多大师们运用属七和弦的谱例作品进行即时视听作品。感受对属七和弦不同的运用而产生的不同效果,感受属七和弦产生的魅力。我想这才是学习和声所要达到的视和听并举的效果。通过这样的演示足以让学生从视和听的角度上感受出不同的感觉,教师再丰富的语言也比不上这样的演示。

利用多媒体手段讲解和声序进中不同的排列方式。在和声课的实际教学中,相同的和声序进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声部进行方式,利用多媒体手段,可以将各种不同的排列方式及不同的声部进行方式演示出来,并体现在线谱上。在讲解时可以用鼠标随心所欲地修改,也可以将所修改的范例随时调出进行视觉和听觉上的比较。例如,S-D-T的和声序进时,既可以做开放排列式写作,密储存排列式写作,亦可以利用音的重用和省略的方式写作,并将几种写作方式即时进行听觉上的比较,有利于解决学生在做习题时方法单一的问题,同时还能够感受到和声序进不同的排列产生的不同风格。

利用多媒体线谱手段,可将学生习题作录入,并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分析和修改,将修改前和修改后的习题、习作进行即时视听,使学生的习题从音响上体现。亦可将学生的习题进行修改,让学生参与修改,使其习题在全班进视听促进大家相互学习,增强学生创作的欲望,从而提高其学习兴趣。

同样,利用多媒体线谱手段,亦可以将教师预先的范例演示出来,对范例的难点进行修改,将范例写作成多种方式进行比较,从视听中让学生感受几种同题型不同作法的写作区别和听觉区别。例如男高音声部与女高音声部的关系,当上三声部密集排列时男音声部突出,当开放排列的女高凌晨声部突出,这完全可以指导学生追求写作中前后乐句的排列法方面的应用,在视听中教师还可以分别用不同的音色处理,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所学内容。

篇6

关键词:算法;课程建设;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算法课程建设的现状

1.1课程的定位

《算法与数据结构(2)》主要讲述基本的算法设计方法以及对算法的时间、空间和其他方面进行度量分析。

算法,是程序设计的灵魂。著名的PASCAL之父、结构化程序设计的首创者、1984年“图灵奖”获得者尼克劳斯・沃斯曾说过:“数据结构+算法=程序”。这一公式在结构化程序设计已相当成熟的今天仍被视为经典。由此可见,算法在计算机科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据统计,美国2007年综合排名前50位的大学,欧洲名校如牛津、剑桥等均开设了算法课作为计算机专业的必修课。不仅如此,美国、欧洲一些普通高校的计算机专业也均开设了算法课。中国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100所高等院校中有多于半数院校的计算机专业开设了算法课,国内的一流高校也将算法设计与分析作为计算机专业本科生培养的重要环节。

算法课程是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是计算机程序设计的重要理论和实践基础,是目前国内计算机专业研究生招生考试的首选专业基础课程,其独特的应用价值也使其成为信息类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

算法课的先导课为离散数学、程序设计语言基础和数据结构。

1.2课程的目标

开设算法课的目标在于使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够运用课程所讲授的概念和方法更好地进行算法设计,能够对已有的算法和新设计的算法进行一般的效能和性能上的分析,并进一步提高程序设计的能力。学好该课程的主要目的是打好专业基础,提高计算机理论和应用水平。

因此,我们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各种基本的算法设计方法(包括归结法、分而治之法、贪心法、动态规划和概率法等),并能够掌握基本的算法分析方法(算法的时间复杂度与空间复杂度分析),并在学习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加强思考和实践。

1.3课程的主要讲授内容

根据北航学生的实际情况,算法课程目前分为18学时,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参考资料阅读以及每章的课后作业和练习题。授课内容分为七章,分别为:算法分析的基础知识、归结法和分而治之法、贪心算法、动态规划算法、概率算法、下界分析和求解NP完全问题的算法设计。重点讲授内容包括:算法的控制结构、算法的复杂性分析、归结法和分而治之法、贪心算法的基本思想及特点、设计动态规划算法需要具有的前提及一般设计思路、主要的下界计算方法、回溯法和局部搜索算法等。

1.4课程的授课效果

通过课堂上学生的听课情况、对问题的反应程度以及对小测验的完成情况,我们可以看出部分学生对该课的兴趣和重视程度较高、预习工作做得较好,能将老师当堂所讲的内容消化和掌握;大多数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对老师所讲解的内容加以理解,并能在课后加以复习并掌握;一些学生尽管没有在课堂上对内容理解和消化,但仍能通过下课向老师提问或课后发Email给老师的方式向老师询问未理解的问题来加以反馈。

从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以及期末考试的卷面成绩来看,绝大多数学生能在学完算法课之后对计算机算法有一定的理解,并具备一定的算法设计与分析能力,达到该课程的基本要求,甚至有一些学生就此对算法产生了较浓厚的兴趣,并能在以后的学习时间里继续深入学习算法。课程达到了较好的授课效果。

1.5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暴露出不愿深入思考、不爱动手实践的问题。尽管这些原则在平时的授课过程中再三地被强调,但能按照老师建议去做的人并不多,仅限于少数对算法有较大兴趣的学生。

从试卷情况来看,一些同学仍然缺乏将算法思想应用于同类问题求解中的能力,出现了同类问题不知道用同类算法求解的情况。究其原因在于未能将算法思想深入理解,做过的习题较少,对于同类问题无从下手。为应付考试而死记硬背某些算法,这是学习算法的大忌。

另外,部分学生对先导知识的掌握还有欠扎实,对基础知识和概念的掌握程度成了一些算法内容理解的瓶颈。

2教学方法上的一些实践经验

2.1提高学生学习基础课程的兴趣

从一定角度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我们在讲述课程的过程中会经常从学生们感兴趣的问题入手,为他们创造易于理解问题、加深记忆的活跃的课堂气氛和环境。

我们在介绍一个算法问题时,首先介绍问题的背景,如河内塔游戏、斐波那契数列等。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将本课程学科的发展历史、前沿知识和自己从事科研实践的体会与成果贯穿于教学中,例如蒙特卡洛概率算法与SAT问题等均是两位授课教师曾深入研究过的算法和问题。另外,我们还结合课程内容介绍了Google和Microsoft等知名IT公司的面试题目,激发学生对算法的兴趣,令学生积极思考并展开讨论。

算法本身的概念与理论是抽象的,但具体问题又是实际的、易懂的、有趣的。在教学过程中,只有通过具体问题,引申出求解该问题的有效算法,同时有效借助多媒体教学灵活而快捷的特点,将抽象的算法具体化讲解,才能提高学生学习基础课程的兴趣。在每个问题的讲解过程中,我们尽量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将问题刻画得清楚明了,实践证明,该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2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采用启发和探索式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我们本着一系列连贯的思路讲授学习内容,例如:当初某个算法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求解该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是如何形成的;如何应用这些方法和策略来解决实际问题;对这些方法和策略做进一步的比较、分析和评价。

2.3增强与学生的交流

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是激发学生听课兴趣,进而达到良好听课效果的重要保证。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本着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注重与学生的交流。通常一个问题、一个提示会达到良好的授课效果,实践证明,这种方式是有效的。

为了对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有全面的了解,我们会以调查问卷的方式获取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信息,通过一些简单易答的算法题,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使听课效果更佳。事实证明,通过调查问卷的开放性问题,我们了解了同学们大致的想法和对算法课的建议。另外,我们还鼓励学生课后通过Email等手段与老师展开交流,并听取学生的反馈意见,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问题在下一次课堂上讲述。

2.4注重平时的考核方式

算法课程的特点是逻辑思维性强。因此,必须通过典型例子强化一般性问题。同时,为避免同学中大量存在的“平时不学习,考试搞突击”现象的发生,我们注重对学生平时的考核,并主要采取课后作业的方式。为加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我们要求学生用某一种语言(C、C++、Java、Delphi等)对作业问题进行实现。通过适当调整课后作业在期末总成绩中的比重,督促鼓励同学自己动手进行编程实践,进而有效地指导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从学生提交的课后作业程序来看,绝大多数同学理解了求解问题所使用的算法基本原理。

3算法课程建设的一些思考

3.1如何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算法的积极性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本着培养学生学习算法兴趣的原则,在授课过程中采用引导和鼓励等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算法的积极性,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算法的积极性,我们拟建设一个算法课程网站,并逐步向网站中添加在线求解问题(类似目前国内多所大学的ACM网站)和算法讨论区等诸多板块,加强与同学的交流。鼓励同学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在线答题和算法讨论。

通过平时与学生的交流我们发现,学生更愿意将理论知识实际化,在现实生活中寻找所学知识的应用。例如,在一次与学生的交流中,我们谈到在商场购物打折优惠卷的优化使用问题,之后一位学生便自己编写了一个针对商场搞优惠活动时不同折扣、返卷及优惠卷使用规则的购物优化算法程序,并在某商场进行了现场的咨询服务。这种勤于思考和实践的表现受到了教师的表扬和鼓励,毫无疑问,这种学以致用的学习方式是非常有益的。

3.2是否需要介绍模拟退火和遗传算法等启发式算法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主要为学生讲述求解问题的精确算法,如贪心策略、动态规划等。但随着当前算法理论的深入研究,众多学者越来越关注和研究难问题及启发式算法。因此,为了鼓励和启发学生深入学习算法,我们正在考虑是否在以后的授课中加入对模拟退火和遗传算法等启发式算法的介绍,为学生以后对算法的深入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3.3如何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

我们认为,北航的学生与国内其他一流高校的计算机专业学生相比,普遍动手能力强,但具有研究能力的拔尖学生少,去国外一流高校深造和顶尖研究单位工作的学生则更少。如何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是我们目前面临的问题之一。我们认为,培养学生的研究兴趣,激发学生的研究热情,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鼓励学生参加竞赛,与国际接轨,是培养研究型人才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教学工作中,我们试图采取有力有效的方法带动学生参与学术研究和项目工作,如:

在教学中布置一些研究性的题目并介绍相关的背景知识(如SAT问题的求解算法);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有一个负责人,要求学生利用互联网等手段去查找相关资料,以培养发现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求解算法进行计算实验分析,最后撰写技术报告,并进行组内排名,从中挑一些优秀的算法参加国际算法竞赛。

3.4如何将教学与目前算法研究的发展相结合

近些年,算法的研究发展呈现了一些新特点,不完全算法的发展很快。国际算法竞赛的兴起亦对中国大学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产生了较深的影响。为了将教学与目前算法研究的发展相结合,除了在加强教师自身科研工作的同时,我们也在试着寻找当前科研工作在教学内容中的切入点。让学生在学习基础内容的同时,通过听取教师的切身体会和指导,把握学术研究的动态。

4结论

本文总结了北航计算机学院本科算法课程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介绍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等方面的一点经验,提出了在增加授课内容、培养研究型人才和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等方面的一些思考,并强调了将教学与目前算法研究的发展相结合的重要性,而未来我院本科算法课程的建设也请各位老师提出宝贵意见。

参考文献:

[1] Top 100 Universities:Top 100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N/OL]. .

[2] 王晓东. 计算机算法设计与分析(第二版)[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3] Thomas H. Cormen,Charles E. Leiserson,Ronald L. Rivest,Clifford Stein. Introduction to Algorithms (Second Edition).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 陈国龙,王晓东,傅清祥. “算法与数据结构”课程教学改革和实践[J]. 高等理科教育,2003,(03).

[5] 殷人昆,邓俊辉. 清华大学“数据结构”精品课程建设[J]. 计算机教育,2006,(05).

[6] 廖明宏,张岩,李秀坤,李治军. 哈尔滨工业大学“数据结构与算法” 精品课程介绍[J]. 计算机教育,2006,(05).

[7] 王绵森. 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加强精品课程建设――建设精品课程的几点体会[J]. 中国大学教学,2006,(05).

[8] 杨圣洪. 编程训练与课程学习的相互渗透[J]. 计算机教育,2006,(10).

[9] 吴英杰,王一蕾,王晓东. 面向问题求解的实践教学模式――“算法与数据结构”实践教学改革[J]. 计算机教育,2007,(07).

[10] 姜浩. 数据结构教学过程中应重视算法设计与分析能力的培养[J]. 计算机教育,2007,(16).

篇7

校本课程的开发 3年来,苏州市吴江区七都中学就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不断探索创新,使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研究性学习和文艺社团活动结合起来,校本课程研究走向常态化,体现学校创意教育特色。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和我镇地方乡土文化内容,挖掘开发富有创意特色的校本创意系列课程。开发建设实施的校本课程教材主要有《走近七都》《航海模——科技创造未来》《鲈乡风——走进家乡》《太湖蟹》等。

校本课程的建设与实施 一是实现常态化的管理。校本课程的实施是个连续、动态的过程,需要学校管理主体在教学活动中综合考察各方面的因素。学校校本课程领导小组根据掌握的影响学校环境的各种文化因素,适时对校本教材实施措施作调整。二是制度保障。学校以教科研制度作保障,来确保校本课程高质、高效的实施。为此,学校建立了开放的、多元的教科研制度。一是建立校级教科研制度,以学校为单位,以教科室、教务处、学科组为主体,定期开展校本课程的研讨交流活动。二是建立年级教科研制度,以学年为单位,由同年级组的校本课程教师组成,定期开展校本课程的研讨活动。三是建立校内外的合作交流制度,从学校到年级建立不同的交流研究制度;邀请相关的专家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审议、论证;年级组根据校本课程学习的需要,邀请校外专家、学生家长和热心教育的社会工厂企业工商业等人士,共同指导参与研究和交流活动。三是注重学生发展。学校的校本课程实施注重学生的发展,让学生在活动体验和实际运用过程中形成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在整合理念下,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原创性成果、教师研究的成果适时选录进校本教材中,引导学生打破常规,换个角度思考,了解多种观点,启发学生横向、纵向比较,给学生留有研究、探索的空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是搭建创意平台。通过搭建创意平台来展示学生在校本课程学习中的风采。主要以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读书和研究实践等活动为载体,激发学生的创意火花。每学年开展一次“校园科技节”和“科技创想园”等经典活动,每学期开展“校园文化艺术节”、研究性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示、开展“传承传统文化,诵读经典创新阅读写作”等活动,构建“创意”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开发学生的创意思维,指导学生的创意活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和自然社会的大课堂中学用结合,通过实地考察,调查研究,查资料、问专家、搞研究、做发明等。

校本课程课堂教学模式 一是激情达趣模式。教师通过电教媒体,实物、挂图、现实的问题、趣味资料、游戏、音乐、生动的语言等手段,创设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架起学生已知经验、情感与课文学习之间的桥梁,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唤起学生参与的欲望。激情达趣的方法有:讲故事、看电影、看录像、情景问答、看图说话、随机猜想、知识竞赛等活动组成。这种模式适合活动初期对知识点的介绍和活动背景资料查询等。二是现场体验模式。将课堂搬到教学现场或生产现场, 通过在仿真或实际的生产现场实施教学, 使学生更快、更好地学习、掌握知识和技能。使课堂教学更具开放性和创新性,把学生带到大自然带到社会生产的现场, 让学生把现实中要解决的问题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中, 让学生亲身体验、切实体会,去感受和评价,最终通过学生自身的感悟来获取知识, 培养能力,掌握真理。教师启发点拨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景中,逐步提高运用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研究实践模式。研究实践的过程是围绕着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展开,经过学生直接参与研究实践,最终实现问题的解决而结束。学生在研究实践过程中,会激活自己各科学习中的知识储存,采取多种方法广泛收集研究信息,并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活动,提高综合应用与创新能力。

篇8

一、当前现状

我校教务处负责人要求计科系更改计算机第二门公共基础课的教学内容。个人认为,这是学校高层对我系VB教学工作的不认可;它的背后,也是我校其他学院对我系VB教学工作的不认可。这在当前各个专业都大幅度削减授课学时的背景下,对我系的公共基础课建设是极为不利的;同时,也会对VB课程成功申报优质课程产生致命威胁。

二、改进措施

我校其他学院之所以不认可我系的VB教学,其依据至少有两:第一,学生普遍认为课程过于抽象难学;第二,计算机二级考试通过率过低,计科系没有拿的出手、可供各学院和社会认可的成绩。为了摆脱当前的困境,提高二级等级考试通过率应属见效快、可行性较高的方案。

当前,二级考试的通过率过低,说明我们VB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存在或大或小的问题,因此,找出问题并给出对应的解决办法当属上上策。个人认为,VB的教学在如下四个方面还存在不足之处、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1.理论教学方面

我系VB理论教学水平还有待提高。目前,我系计算机二级培训采取的是“6+10”模式:6个月的基础理论知识学习打根基,10天的集中培训。在后期的集中培训过程中,新课内容少,复习演练居多,因此,前期6个月的基础知识学习阶段还有较大的改进空间。

建议在期末考试中,逐步提高前七章考点的覆盖率。当前,在前期6个月的基本理论教学中,绝大部分老师们教学的最后进度都是到第七章,因此,现行的期末考试也是考到第七章。逐步、有计划的提高前七章考点的覆盖率,不仅可促使老师们对前七章的教学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讲解,也可促使学生对这些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此举,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前7章的学习水平,夯实基础;而且可以减轻后期培训的压力,使培训老师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学生最薄弱的地方。

2.实践教学方面

往年的二级考试成绩表明,机试的通过率低于笔试的通过率,因此实践教学改革应是VB教学改革重点关注的方向。个人觉得,上课期间,很多老师使用的机试题目难度太高、综合性太强,不利于初学者的练习;此外,实践教学过程中的管理力度还有待提高。

建议将实践上机题目分成基础题、综合题两级,并明确“主基础、兼综合”的指导思想。所谓“基础题”即是考察学生一个一个独立的知识点的掌握能力;“综合题”即考察学生多个知识点综合运用能力。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初学者来说,他们起步低、入门难,建议多以基础题练习为主。

建议加强实践教学过程中的管理力度。实践教学的管理分为“点对面”管理和“点对点”管理两方面。所谓“点对面”的管理,是指学生共同存在的问题进行集中的讲解,保证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这个方面的管理工作,绝大部分的老师都做的相当不错。

所谓“点对点”管理,是老师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当前,很多老师采取的办法是学生主动提问、老师上前解答的模式。但是,据个人观察,愿意主动提问的通常都是少数学生,很多学生积极性不高、不愿意提问,他们的上机问题将会一节课一节课的累计下来,他们的学习兴趣也一点一点消磨殆尽,最终无法收场。个人的做法是,以25~30分钟为时间点,强行要求每位学生给老师检查一道题,有问题当场解决;相信此举可大大的减少学生上机的遗留问题,为我们后期的上机培训创造有利条件。

笔者在本学期后半段上机过程中,即是采用以基础题为主、加强“点对点”式的管理模式,收效显著。

3.师资方面

建议定期开展经验交流会和教学观摩活动。老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起到主导作用,也是关乎VB教学工作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个人认为,开展各种主题的交流活动,不仅可以促使老师之间多交流、多切磋、共同学习、共同进步;而且,通过这些交流活动,可以让授课老师在教学目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重难点的把握以及实践内容的设置方面达成高度共识。

建议加强对兼职老师的管理。兼职老师是我系VB教学的重要组成力量之一,他们能否配合我们的工作也直接关乎VB教学改革工作的是否顺利开展。因此,建议兼职老师也参加我们的经验交流会和教学观摩活动,与他们多沟通、多交流,在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实践内容的设置等方面,同VB课程组达成共识。

4.对外公关方面

建议加强我系与外系之间的交流。据悉,我校的优质课程均是由各学院负责人投票表决产生,因此,我系在其他专业心中的形象将直接决定了VB课程能否成功申报优质课程。作为全校必开的公共基础课程,每位专业负责人对此都会有自己的理解和看法。走访各个专业,了解他们的想法、解答他们的疑惑、认识VB课程的重要性也应该是我们要做的工作之一。我们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加深相互之间的交流,加强双方之间的理解和信任,在各个专业中树立良好的口碑。

三、关于论文和出教材的个人看法

优质课程的申报与建设,其本质是一种教研活动,教学质量将是衡量其工作成败的重要指标,特别是面向所有专业的公共基础课。在这其中,论文和教材只能起到辅助说明作用,它们的存在,是课程教学质量高的例证之一,说明我们的教学工作的开展科学、系统,已经上升到理论高度。反之,皮之不存,毛将附焉?

四、关于二级培训的个人看法

篇9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在其人才培养目标,课程建设等方面具有自身特点,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最主要的特点是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在当今社会,任何技术问题的解决,都是一种技术和社会过程相结合的过程,人们在工作中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必须与整体化的实际工作过程相联系,必须针对“解决综合性实际问题”进行学习。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必须打破传统学科系统化的束缚,将学习过程、工作过程与学生的能力和个性发展联系起来,开发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

一 课程开发理念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 [2006]16号文件中明确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这就要求高职培养的人才不仅要有技术适应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有能力参与设计和创造新技术。这意味着,职业教育的内容不能简单地适应技术的发展及职业工作任务一时的要求,必须关注工作、技术与教育之间的相互关系及相互作用。在课程开发时必须进行校企合作,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职业岗位需求确定课程内容,以理论和实践教学一体化的课程模式确定课程方案,以行动为导向实施课程。

二 专业核心课程开发环节及过程

课程离不开专业,在进行课程开发时首先要对人才需求情况进行了全面调研,对专业职业岗位技能要求的进行综合分析,通过召开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实践专家访谈会的研讨、论证,结合学生实习、就业岗位的调研反馈等途径,并参考国家职业标准,对专业任职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根据典型工作任务设置相应的学习领域,开发出专业核心课程,进而配置专业支撑课程,和国家规定的基础素质课程一起形成整个课程体系。

(1)专业市场调研

专业市场调研是课程开发的逻辑起点,各专业在制订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时必须进行深入的社会行业背景调研、人才需求调研,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收集有关专业设置与调整、课程的有关材料,进行分析整理。专业市场调研主要包括四方面的内容:专业的服务面向定位和培养规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专业教学的分析研究、其他社会因素分析。

(2)进行职业岗位分析,分析职业能力,确定职业标准

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确定专业服务面向及服务行业,并对专业对应的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进行职业岗位分析在进行职业岗位分析及职业能力分析时,专业负责人应组织召开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实践专家访谈会,邀请企业行业专家共同参与讨论,以保证分析的科学性。职业岗位分析要全面研究分析职业岗位(群)的工作全过程和工作活动的所有因素。整个分析过程按照从工作职责到工作任务再到职业能力的顺序进行。职业岗位分析一般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进行工作职责和任务分析,分析职业内的工作职责和每一项职责内的任务;第二阶段进行任务和能力目标分析,分析从业者在其工作职责的每项任务中应达到的最终绩效目标和能力目标(知识、技能、态度等任职要求)。

(3)分析课程结构,编制课程计划

在进行完职业岗位分析,职业能力分析,确定职业标准的情况下,下一步的任务是根据国家教育法规要求、专业调研确定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分析得到的职业能力标准,开发课程门类,分配课时和安排课程,构建专业课程体系,编制课程计划,最终确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包括基础素质课程和专业课程;基础素质课程与技术课程在高职课程中的地位是并列的,而不是依附的,是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需要而设置的。基础素质课程是高等教育的国际人、社会人、职业人的素质养成的关键要素,包括社会知识、文化艺术、职业道德、环境保护等知识,应遵循适度宽泛而浅显的原则。专业课程包括专业核心课程、综合专业实践课程(如顶岗实习)和专业支撑课程,其中,综合专业实践课程以技术实践知识为主,专业支撑课程是形成专业核心力的基础,专业核心课程是按照工作内容设置工学结合课程。

篇10

站在新十年的起点之上,如何进一步塑造学校品牌,深拓学校内涵发展,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成为亟待思考与探索的问题。学校品牌建设是指在先进的办学核心理念引领下,采用品牌创意理论与技术,对学校进行建构或改造,形成先进的学校教育文化与教育方式,形成具有特色的角度独到的、师生和社会赞许的品牌学校。寻找学校发展之路有很多途径,但是学校发展的本质是人的发展,而师生的发展基石是课堂,抓住课堂,以课程推动课堂的深化和升华,是对教育本质的尊重。

一张学生课表,可以窥探出学校的独特气质。从学校的角度看,系统的课程设计,是学校的育人理念、教育资源、师资队伍、教学能力、硬件水平等的综合展现。

星港学校在十年办学特色追求、打磨、发展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星萃”课程体系。萃,荟萃,萃取之意。星港每一个校本课程都如星星般是独特的,是博采众长而成的。我们初步设想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基于生活体验下的科技教育课程建设

经过近十年的科技教育探索与实践,星港学校先后获得了近百项荣誉称号。苏教基〔2014〕35 号,《关于公布2014 年苏州市省、市初高中课程基地检查视导结果及苏州市初高中课程基地建设项目的通知》,确认我校的《科技与生活》项目成为2014 年苏州市初高中课程基地建设项目。

学校目前已研发了《虚拟机器人教程》《神奇的物质世界》《奇妙的声音》《趣味生物》《发明创造》《垃圾分类》等多个校本科技教材,初步探索出一条以培养学生科技实践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科技特色之路,为开展《科技与生活》课程基地建设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在初期的探索中,我们初步形成了这样的课程框架:

1.课程理念

借鉴“STS”教育理念,重视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运用,《科技与生活》课程注重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借助科学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在课程具体实施过程中,采用项目教学法,即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合作完成方案设计、项目实施及评价,增强学生的实践认知能力,发展师生的创新精神。

2.课程体系

《科技与生活》课程由三大体系构成:以教师指导的基础型课程;校企结对合作的拓展型课程;学生自主合作的探究型课程。

3.课程资源

生活资源:主要由课内和课外两大资源组成,生活处处有问题,处处有科学,除学科知识外,学生的生活经验、社会与自然等都是丰富的课程资源。人力资源:主要由教师、家长和企业等资源组成。物质资源:学校已建造了模拟飞行室、创意梦工厂等与生活科技有关的专用场室。目前正在与德资企业共建学生科技研发中心。

4.课程平台

师生指导互动平台,即基于课堂学习的教师、专家讲座辅助平台。生生合作互动平台,即基于社团活动的学生科技小组平台。自主学习网络平台,即基于moodle 的在线教学平台、微课教学资源平台等。

5.课程管理

课程实施:由校长室牵头,成立“科技与生活”课题研究组,由教务处负责课程组织管理,每周安排两次以上的课程教学活动;课程评价:确立以关系交往、语言表达、逻辑智能、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等为基本内容的多元评价机制,由课程研究组统筹进行评价与反馈;课程服务:设立课程服务中心,为课程建设提供器材、场地等服务保障。

二、基于大数据的家庭教育课程建设探索

星港学校一校三区,教师280 人,学生将近4000 人,是园区规模最大、生源最复杂、家长层次最丰富的学校。这也是区域教育的缩影,这种特有校情非常需要特有的家长学校,需要特有的家庭教育指导课程,从而可以有针对性地指导。内需、外需都决定了我们要对各层次各年段家长教育内容的继续开发、教师指导能力的提升、指导策略的丰富有效等方面做进一步深化。

苏教政宣〔2015〕23 号《关于公布首批“苏州市中小学家庭教育课程化项目学校”“苏州市中小学家庭教育课程化项目拓展学校”的通知》中,我校被确认为首批苏州市中小学家庭教育课程化项目学校。在摸索与探索中,我们初步构建了四大家庭教育课程:

1.家长学校课程

对象拓展。实践中发现,很多孩子是由祖辈照管,形成了隔代家庭教育的格局。为此,我们开设了祖辈家长课程。

必修序列。我们从家长中先期征集话题,进行统计选择。

这样形成的课程正是家长所迫切需求的。经过实践积累,目前已初步形成了1~9 年级家长学校课程序列。

主题选修。根据不同家长群体的特殊需求,如,单亲、二胎等,开设选修菜单,进行专题指导。

2.自助学习课程

心灵之信。每学年初,每位家长都能收到张磊副校长带领心理团队撰写的公开信,重点介绍本年级段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家庭教育建议。家长需完成学习反馈表,在收集反馈意见的基础上,学校再进行针对性的专题指导。

心理小报。根据校情自主编写,每月一期《心港导航》,亲子共读。

口袋书。为孩子的成长关键期、家庭教育的关键点编写专题口袋书,如《中考心理手册》《青春期指导》等。

生涯规划指导。有多名教师获得“生涯规划指导师”资格,对家长和学生的生涯规划指导成为新兴课程。

3.亲子体验课程

美国教育家苏娜·丹戴克说:“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加,我就会完全理解。”体验式课程的优势恰在于此。

基础课程。学生成长七大阶梯活动均邀请家长参与,见证和体验孩子生命成长的重要时刻,促进了孩子与家长的相互理解。

拓展课程。学校引导家长成了“蝴蝶妈妈星港读书会”,开展了上百项亲子体验活动,引起了很大反响,各纸媒、电媒均有报道。

4.家长朋辈课程

同伴互助。朋辈课程把话语的主动权还给家长,家长讲述自己在教育过程中的故事和体验,互提建议、互相启发、实现共叙共进。

家长导师。邀请优秀家长开设专题课程,通过典型家长的现身说法,促进更多家长反思和成长。

三、基于国际理解教育下的国际课程建设

开设国际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国际生态环境、多元文化共存、和平与发展等方面的问题;帮助学生学习与其他国家人民交往的技能、行为规范和建立人类共同的基本价值观;培养学生善良、无私、公正、民主、热爱和平、关心人类的共同发展的情操,担负起“全球公民”的责任和义务。课程体系类别有以下几种:

1.基础性课程

来访交流:每年3 月、5 月、6 月、10 月,师生接待来自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亚的修学团队。出访交流:每年3 月~6 月、7 月、8 月、10 月~12 月师生出访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等国的友好学校。交流课程:每年来访接待期间,来访师生及本校接待学生共同进行各类学科的课堂体验。

2.拓展性课程

小语种课程:每周一节开设第二外语———日语课程,提高师生接待外方口语能力。汉文化推广:每年去加拿大修学期间,修学师生进行汉文化推广活动,如汉语、中国文化及艺术学习、体验等。国际理解教育:使学校的学生在外国修学时能继续学习本国文化,本国学生更多地了解外国文化,培养各国学生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的“世界公民品质”。

3.探究型课程

修学国文化差异探究:修学前,做好两国文化礼仪等差异研究,梳理内容,选好探究项目(课题);修学期间通过修学日记、交流访谈、实际体验等形成个人报告;修学结束后上交,教师做好实时报道,个别线路编写修学期刊。修学国课程体验研究:修学前,预习同年级各个课程,针对修学国特点,制定学习方案;修学期间,对中外所开课程的教内容、方法、形式等进行全方位比较。每一学科寻找一个话题进行探讨研究。借助报告、PPT 等,进行修学体验的分享。

四、基于课程建设的教师校本培训体系

课程的实施者是教师,只有教师的课程理念获得更新,行为方式和思考方式发生改变,新课程的实施才能落到实处,真正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因此,基于课程建设的教师校本培训体系,必须及时跟上。

1.成立课程领导小组

学校成立以学科骨干教师为主的课程领导小组,可以在整个过程中协调执行中遇到的问题,及时收集、反馈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意见和建议并进行研究。通过对课程方案的执行情况进行分析评估,也可以及时进行课程内容的调整,改进课程管理,使课程成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系统。

2.发挥教师主体作用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教师参与课程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利用学校课程建设这个过程,提升教师对课程的理解能力、校本创生能力和课程实践能力,引领教师强化课程意识,培养一支敬业爱生且具有课程开发、课堂教学设计、教学评价能力的优秀教师队伍。

3.完善校本培训体系

篇11

中图分类号:G4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2)03-51-03

Analysis and suggestion to teaching video recording

Diao Xiuli, Song Zhengguo

(College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hand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Qingdao, Shandong 266510, China)

Abstract: Teaching video is an important aspect of excellent course construction. In order to exhibit the excellence in one of excellent course teaching video, and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s of recording, the authors analyz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excellent course teaching video and make suggestions to teaching video recording by referring to its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and on-line Internet access browsing features.

Key words: teaching video; excellent courses; status; streaming media

0 引言

精品课程建设是高校课程改革和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对提高教学质量,深化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和良好的示范效应[1]。教育部在《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中规定,精品课程建设项目“需要在网上提供不少于45分钟的现场教学录像”。国家精品课程教学录像上网技术标准规定了教学录像的各项标准指标,包括录像环境的标准、视频素材采集的技术标准以及视频上网标准等指标。可见,教育部对精品课程教学录像的建设非常重视。

文献表明,当前已上网的教学录像在技术质量上普遍有待提高,特别表现在动态图像、现场声音、教师板书和教师电脑屏幕等方面[2]。比如录制环境的噪音较大,教师的语言不够精练、不够流畅。光线不足造成画面暗淡、不清晰[3]。本文主要针对精品课程教学录像的性质及其网上浏览的特点,对其建设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精品课程教学录像建设的建议。

1 研究思路

1.1 研究资料(样本)

本文的研究资料取自2007-2009年评出的本科精品课程,从中选择了200门精品课程的教学录像作为研究对象,这些课程分布在25个省市的200个本科院校,涉及法学、工学、教育、管理学、经济学、理学、两课、农学、文史、信息科学、医学以及艺术等学科领域。我们针对所选的200门精品课程,随机抽取其中一节课例的教学录像,分别对其录像环境、录像质量和视频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1.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种研究方法。定性分析的具体做法是,通过对教学录像的观看、分析和评价,采用内容分析法,参照教学录像标准对教学录像内容进行判断分析。内容分析法是先抽取有代表性的资料样本,然后将资料内容分解为一系列的分析单元,并按预先制定好的分析类别和纬度系统严格地进行评判记录,最终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内容分析法实施步骤包括提出研究问题或假设、抽取样本、选择分析单位、建立分析类目、进行评判记录、定量处理与计算以及解释与检验等几部分[4]。定量分析是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对数据进行统计、比较和分析。

2 研究内容界定

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参照国家精品课程教学录像上网技术标准,结合精品课程教学录像的性质及网上浏览、学习的特点,对精品课程教学录像的应用情况进行详细地研究,研究内容框架与具体研究内容界定如表1所示。

表1 研究内容框架与内容界定

[[一级分类\&二级分类\&分析内容\&录像时间\&了解国家精品课程是全程录像,还是部分录像,统计调查课程的平均录像时间。\&录像环境\&录制方式\&从录像方式、声、光、信噪比等方面分析精品课程教学录像的录像环境,并分析其是否能够达到学习者学习的要求。\&光线是否充足\&有无杂音(环境安静)\&语音是否清晰\&板书是否清楚\&录像质量\&画面是否清晰\&从录像本身的特点和性质进行分析精品课程教学录像的录像质量,并分析视频画面是否符合学习者观看、学习的习惯, 是否能够满足学习者的学习需要。\&影像有无晃动、抖动现象\&画面切换是否自然流畅\&景别变化是否自然合理\&运动镜头是否流畅(能否跟准、跟上)\&音、视频图像是否同步\&有无字幕\&有无索引\&录像\&可否打开\&从教学录像网上浏览、学习的特点,了解国家精品课程教学录像和运行情况,并通过教学录像的播放格式、播放控制情况等来分析其是否能够达到学习者观看与学习的需要。\&流媒体格式\&视频场景大小情况\&播放是否流畅\&能否交互选择播放视频\&]]

3 现状分析

通过调查可以发现,200门精品课程网站中仅有4门课程进行了全程录像,有 3到5节课教学录像(部分录像)的精品课程占92%,这与申报书中规划的全程录像还存在很大差距。从录像的内容来看, 93%的教学录像是教师讲课的实录,其他还有教师讲课大头录像、教师坐在讲台或多媒体前只念讲稿的教学录像和学生实验录像等。

3.1 录像环境

3.1.1 录制方式

通过调查发现,目前精品课程教学录像的录制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传统演播室摄制方式(占97%),另一种是全自动录播方式(占3%)。传统演播室教学录像的录制方式与电视节目类似,其画面表现通常是在单独的窗口中显示教师上课的中、近景教学场景,录像中间穿插学生听课场景、师生互动场景及课件画面内容。全自动录播方式的教学录像一般以网页形式表现,学习者可以利用网络浏览器进行教学信息浏览。浏览窗口分为视频窗口、文本窗口和索引窗口三部分,其中视频窗口和文本窗口可以相互切换,而且二者都可以全屏显示。视频窗口用来显示教师授课录像,其下方有进度控制条、时间记录显示以及播放控制按钮,索引窗口以超链接形式显示主要知识点或章节标题,单击某个知识点的超链接时,在文本窗口区域内就会出现相应的详细内容和学习要点,同时在视频窗口出现关于该知识点的讲课录像。两种录制方式各有优缺点,应结合使用,发挥各自优点。

3.1.2 光线充足情况

精品课程教学录像的光线问题是成像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从研究对象来看,75%的教学录像光线充足,画面清晰,视觉效果好。部分教学录像光线不足的原因主要是,在多媒体教室上课时,为了保证大屏幕的显示效果,教室需要拉上厚重的窗帘所致。另外,还存在投影内容曝光过度的现象,其中录像曝光过度或由于后期处理使画面太亮的教学录像占总数的53%,尤其体现在投影屏幕上,课件显示很不清晰,不能很好地辅助教师完成课程教学任务。可见,光线问题是教学录像摄制应该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技术人员在拍摄精品课程教学录像时应选择光线较为充足的教室,并进行合理布光及调整光线。

3.1.3 有无杂音(环境安静)、语音是否清晰

在精品课程教学录像中清晰、真实地还原教学过程的现场声音能够有效地增强课堂教学的现场感和真实性。而在精品课程教学录像的摄制过程中,录制人员往往把大部分精力放在视频图像上,对音频录制效果不够重视。在所调查的教学录像中,语音比较清晰的占87%,有少数学校的个别课程其环境噪声控制没有达到相应的要求,这将严重影响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对于现场声音的处理,一般应采用同期录制方式,话筒选用清晰度高、灵敏度好、幅频特性好的电容式话筒;在调音台进行控制合成时,应灵活地调整现场摄制声音的平衡性、清晰性。

3.1.4 板书是否清楚

精品课程教学录像中的板书是否清楚对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影响很大。在所调查教学录像中,板书清楚的不足50%,主要原因是室内光线不足或镜头没有推近,导致板书不清楚。分别统计多媒体教室和普通教室上课的情况可以发现,多媒体教室中72%的屏幕内容看不清楚,而在普通教室由于光线充足,板书基本清楚。不清楚的原因主要在于摄像技术的运用技巧不到位(录像时需要及时推镜头),由于没有使用推镜头或没及时推近而使板书不清楚的占78%。

3.2 录像质量

精品课程教学录像视频画面清晰,图像无明显晃动、抖动;景别变化合理,画面切换自然、流畅,视音频同步,才能符合学习者的观看和学习习惯,否则极容易给观众造成视觉疲劳。教学录像质量调查情况如图1所示。

图1 教学录像质量调查情况

①录像最基本的要求是画面清晰,色彩还原真实。所调查的教学录像中画面清晰的比例占68%,还有一些录像画面压缩比例较大,色彩失真严重。对于多媒体教学中教师授课课件,往往直接利用摄像机对着大屏幕拍摄,导致画面色彩还原差,画面中课件字迹模糊,人物影像曝光不足。

②稳和准是教学录像拍摄的基本要求之一。如果镜头摇晃,会导致被拍摄的人物模糊不清,影响拍摄的效果。在所调查的教学录像中镜头晃动、抖动的占43%。主要原因是推、摇镜头时起幅和落幅把握不准,从而产生晃动、抖动现象。

③教学录像要符合课堂教学的特点,应合理使用不同景别来表现整个课堂教学过程。全景用来表现教学环境,全面展示课堂教学过程;中景用于表现教学部分细节,比如课堂中师生互动、教师活动、学生情绪等;近景、特写多用于强化教学中某些细节,像操作、实物演示等,强调教学中的重难点。然而,在所调查的教学录像中景别变化自然合理的只占43%,其余录像不能全面展示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等方面,达不到学习者群体视觉和心理的要求以及学习的需要。因此,拍摄录像时在构图上应正确处理授课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做到主次分明、条理清晰。

④摄像过程中恰当地运用运动镜头,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师讲课节奏及时切换画面,才能使拍摄画面简洁、流畅。常用的拍摄技巧有推、拉、摇、移、跟等几种,其中推镜头在课堂实录中应占较大比重,如引导观察板书,表现教师的动作表情、学生回答问题以及实验现象等,往往要利用落幅突出教学环节,起引起学习者注意的作用。然而,在所调查的教学录像中运动镜头流畅,能够跟准、跟上的仅占46%,很多情况下镜头跟不上教师的板书或者多媒体屏幕,有时教师走出了录像画面,镜头很长时间才摇过去,严重影响了学习效果。这就要求摄像人员拍摄时精神应高度集中,以便跟上、跟准教师,有条件也可采用具有自动跟踪功能的自动录制系统。

⑤教学录像中音频和视频的同步有利于调动学习者的多种感官进行学习。在调查的教学录像中,音、视频图像同步和到位的占89%,其中RM格式的教学录像不同步的情况较多。

⑥添加字幕可以深化内容突出重点,为声画表意作补充,具有丰富教学内涵,增强教学说服力等作用。如段落之间添加小标题,观看者能够更加清楚地了解录像的构架体系,同时也会留下清晰明了的听课思路;重点、难点处添加字幕,可以让学生加深记忆和理解,并可以突出重难点。在调查的教学录像中只1门课有字幕,可见,制作者对教学录像字幕的意义重视不够。

⑦没有知识点索引的学习资源,学生很难进行检索,在一会影响学习效果,教学录像的索引功能对提高学习效果是十分必要的,而在调查的教学录像中只有2门课程提供了索引功能。

3.3 视频上网

国家对精品课程的建设强调;制作单位必须把后期编辑完成的教学视频输出为常用的流媒体格式,并到网上,以便展现教师授课的特点和教学内容的组织方法。因此工作做得如何,将直接决定浏览者能否看到高清晰、高传输率的教学视频。

目前,精品课程教学录像,能在网上打开的比例只占50%左右,而且前一天能打开,第二天却又打不开的情况也常出现。究其原因,学校的网速慢可能是一个方面,但更大可能是域名更改,或是网络空间不够而删除视频,只留下文字部分。

关于播放流畅性方面,所调查的样本中能完全在线流畅播放的不足10%,其影响因素很多,网络带宽视频格式都是重要因素。在调查的教学录像中,只能在线观看占22%,需要下载才可观看占10%,(如上海的多所高校),既能在线播放又能下载播放占68%。

4 对精品课程教学录像建设的建议

精品课程建设是国家投入巨资的教学质量工程,要保证其正常运行,教学录像的质量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通过前面的调查分析可以看出,精品课程教学录像建设情况不容乐观,对此,我们拟提出以下建议。

4.1 加强思想观念,重视录像建设

文献表明,目前精品课程中有教学录像的占92.04%[6]。可见,教学录像的数量不少,但是调查发现,供学习者学习使用的高质量录像并不多。通过分析也发现,目前教学录像存在的问题还很多,如教师讲课随意性大,教师板书紊乱,精品课程网站基本没专人经常维护,教学录像能正常打开供学习使用的不多等。诸多问题的存在表明,在精品课程教学录像建设中,各级相关人员思想上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存在为了录像而录像的现象。因此,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有关人员应以为学习者提供更多高质量的现场教学录像为目标,齐心协力做好各项工作。

4.2 成立录像小组,提高录像质量

要做好课堂录像的整体工作。拍摄前的准备、拍摄过程及后期制作等每个环节都要注意;教学环境、拍摄机位、景别的选取、镜头的合理运用、视频压缩的格式、课件画面和图形演示等后期处理的操作都关系着教学录像的质量。

为了保证精品课程教学录像质量,学校应建立精品课程教学录像小组,小组人员应包括录像技术专家、教学设计人员、学科专家和计算机技术人员等。不同人员的分工应明确,可操作性强,教学设计人员保证教学录像符合教学需要,录像技术专家负责保证教学录像的质量,学科专家保证教学录像的教育、教学原理的正确性和有效性,计算机技术人员实现教学录像的网上,并维护其正常运行。尤其是录像技术专家的录像水平,直接关系着教学录像画面质量的好坏,学校应聘请教学录像经验丰富、录像水平高的人员担任此工作。当然,只有不同专业和特长的人员各司其职,共同合作,才能制作出高质量的教学录像,实现让更多的学习者共享高校优秀资源的目标。

4.3 安排专人管理,加强录像维护

学校应安排专人维护精品课程网站,及时更新学习资源,确保教学录像能够顺畅播放。对教学录像的管理,应从开始建设时就给予足够重视,逐步实现全程录像上网,进而实现更多优秀资源的共享。

参考文献:

[1] 国家精品课程教学录像上网技术标准(2010)[DB/OL].jwc.省略/UploadFiles/2010129113036277.doc.

[2] 邓文新.录播系统在精品课程教学录像制作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电

化教育,2008.5:101~103

[3] 王晓玲.从视觉文化的角度谈精品课程教学录像制作中非线性编辑

的应用[J].软件导刊,2008.9:68~69

[4] 宋正国,刁秀丽.虚拟实验教学环境研究现状及趋势探悉[J].现代教

育技术,2009.12:115~118

[5] 梁蕊,项国雄.高校精品课程支撑平台的模块建设调查与分析[J].中

国电化教育,2008.2:56~61

[6] 教高[2003]1号文件.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

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z].

[7] 国家精品课程教学录像上网技术标准[DB/OL].ahedu.省略/down2005/2005jpkc_f6.doc

篇12

关键词:

艺术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程序;内容设置

江苏省南京市艺术小学(即南京小红花艺术团,简称“小红花”)创办于1957年,是一所隶属于南京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的公办义务制小学,承担着国家、省、市对外交流的任务,目前足迹已遍布世界各地。“小红花”自诞生之日起就建立了独一无二的艺术学科专业课程,并依据自身优势探索出一条“专业引领,强化基础,实践琢练,交流推广”的艺术教育新路,成为南京的教育名片和文化名片。如今,学校依托“和谐教育,艺术修身,为每一个孩子的可持续发展奠定素质基础”的办学理念,确立了文化教育与艺术教育相结合的个性化发展模式,形成了“团校合一,每个孩子既是学生也是小演员”的独特办学风貌和教育风格。“小红花”艺术教育校本课程是学校的特色课程,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紧密结合,是根据社会需要和学校资源优势,结合舞台、表演、出访交流等因素独立设计开发的一门新课程。本文对这一校本课程的开发程序、内容设置及具体实施作简要介绍。

一、“小红花”艺术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程序

“小红花”艺术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学校课程管理的组成部分,它有赖于艺术专家的指导和全体教师的努力。这一课程开发的基本模式是“实践—评估—开发—再实践—再评估—再开发”,其间,专家把脉,提出意见。具体而言,“小红花”艺术课程的开发程序如下:其一,需要评估。从1957年建校以来,“小红花”一直实施着艺术教育,但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口传身教,没有统一的教材。因此,学校对艺术课程的开发需要(包括学校及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评估,并分析学校现有的课程资源,开展相关研究。其二,确定目标。这是学校对艺术教育校本课程的价值定位。经学校课程委员会审议,“小红花”艺术教育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确定为:规范各类艺术基本功的训练,提升舞台实践能力,加强艺术修养。其三,组织实施。是指为实现艺术课程目标而开展的一系列活动。学校根据艺术课程的总体目标与课程结构,对教师进行培训;以教研组为单位申报课程,校委会根据学校艺术课程的总体目标进行审议;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发课程,把好质量关。每个教研组根据各自学科建设的特点及学生的发展状况编写《课程纲要》,设立教材框架,然后分发至教研组每个成员手中,教师根据布置的任务编写教材。其四,评价。评价是指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一系列价值判断活动,包括《课程纲要》的评价、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教师课程实施过程的评定、校本课程开发的评价与改进建议等。

二、“小红花”艺术教育校本课程的内容设置

“小红花”在发展过程中不断丰富着课程,根据学生和社会的需求,形成了独特的课程体系———以舞蹈、声乐、器乐三个专业为主体,每个专业根据自身艺术特点分别设置课程。比如,舞蹈专业主要设置基础训练、技巧欣赏、音乐、舞台实践等课程;声乐专业主要设置基础训练、合唱、节目排练、形体、舞台实践等课程;器乐(弦乐、打击乐、键盘乐、吹奏乐等)专业主要设置基础训练、合奏、节目排练、舞台实践等课程。这三个专业课程之间有时互相交叉,有时独立进行,舞台实践时三者合一。“小红花”艺术教育校本课程的内容是在充分理解国家课程基本精神的前提下,根据自身的优势资源进行再开发。艺术课程的课堂教学、舞台实践及节目创作,构成了学校艺术教育质量的生命线,更成为了凸显学校教育特色的窗口。但每个学生的专业发展存在不平衡性,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活动更为宽泛,舞台实践也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它能让舞蹈、声乐、器乐等单一课程趋向综合。我们还着重将不同专业进行重组,如声乐与舞蹈的整合、器乐与舞蹈的整合等,形成多元信息的融合呈现。这样的课程设置为学生创设了多元化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的多元智能被激发出来,最终实现个性化发展。

三、“小红花”艺术教育校本课程的具体实施

“小红花”艺术教育校本课程实施的每一个环节都要落到实处、扎实推进。具体包括如下方面:

其一,落实课程计划。

学校根据各方面的考虑,每年都会制订艺术课程实施计划,包括课程安排计划、艺术教育教学计划、艺术创作计划、艺术活动计划等,发放到舞蹈、声乐、器乐教研组推进实施,每年两次汇总考核。

其二,落实教学设备。

学校现有艺术教学设备比较齐全,有5间舞蹈房、5间声乐教室、30间小琴房,还有形体房、器乐排练间、小剧场等等。每个舞蹈房均配有音响设备,每个声乐教室均配有钢琴。器乐品种多样,学校备有扬琴、电子琴、手风琴、二胡、京胡、琵琶、中阮、古筝、马林巴、竹笛、唢呐、排鼓、扁鼓、小提琴、大提琴等,做到器乐专业学生“人手一把琴,一人一琴房”,保证他们的练琴需要。学校还根据招生情况,及时添置各类设备。如2015年扩招了60多个学生,艺术器材缺口较大,因此在开学前学校全面添置钢琴、中阮、扁鼓等设备,增设舞蹈房等等。

其三,落实教学人员。

学校拥有一支高素质的艺术教师队伍,目前有艺术教师15人,包括舞蹈教师6人、声乐教师4人、器乐教师4人、形体教师1人、音乐教师1人。其中,本科以上学历教师占94%,正高2人,副高3人,高级职称达到33%。这些艺术教师整体专业素质高,创编能力强。每年暑假,学校都会将人员落实到位,编内、编外同时招聘,编内为主,编外为辅,招聘程序严格把关,让能人进,让有道德的人进,把好人员进口关,定人定岗。

其四,落实教学时间。

学校在开足语文、数学、外语、品德、科学等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中的信息课程的基础上,设置艺术课程,每一位学生都必须选择一个艺术专业进行学习,学校整个下午安排有4节艺术课,在时间上充分保证艺术课程的实施。

其五,落实基础训练课。

学校设有舞蹈基础教程、声乐基础教程等课程,每一个专业的基础训练不仅时间上有保证,而且是专业教师对口教、学生对口学,把个体教学与普遍教学相结合,并课课落实。每一学期都会对学生的艺术基本功进行考核。

其六,落实节目创作。

以教研组为单位推进艺术创作,每两个星期交流一次创作思路和想法,每个月汇报一次节目创作情况,每学期进行一次艺术创作汇报,每年举办一次南京艺术节展演。为此,学校充分保证排练课的课时,真正做到功夫在平时。由于每年都有学生毕业,演出者替换比较频繁,但每个教研组都安排有序,循序渐进地推进新节目的创作及老节目的延续。

其七,落实舞台实践。

舞台实践是“小红花”的一大特色,主要有以下三类:一是学校小剧场演出,不管是大队部活动(包括小型演讲),还是艺术考核,均安排在小剧场进行;二是对外演出,学校每年有5场公益演出,还有艺术节的演出、省(市)的春节团拜会以及一些接待活动,这样的舞台实践每年不少于20次;三是出访交流演出,学校最多一年出访5次涉及7个国家,演出场次达到30场。这么丰富的舞台实践是任何学校都无法超越的。因此曾有人说,“小红花”的学生大多“脸老皮厚”不怕人,在什么场合都能展示自我。

其八,落实评估考核。

“小红花”的艺术教育校本课程与文化课程同等重要,学生的素质报告书中专门辟出“艺术”一栏,每学期分别按舞蹈、声乐、器乐进行艺术考核,考核过后集中评析考核情况,摆成绩,谈问题,从每一位教师上课的情况,到每一位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改革意见,并在课程安排中作出有效调整。尤为可贵的是,“小红花”的艺术教育校本课程建设绝不固步自封,注重课程品质的不断提升:注重解决问题,如演出时发现声乐队、器乐队的学生上台下台时有同手同脚、哈腰驼背、手足无措等现象,为此学校对这两个门类的学生专门开设了形体课;注重技能传输,如声乐课程中不仅有声乐基本训练,还有乐理及视唱练耳的传授,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习得技能;注重课程组合,如舞蹈队不是纯粹的基本功训练,还加进了节目的排练,开设了民舞课、技巧课、欣赏课,让学生获得多层次、有顺序的学习。伴随着多年的实践研究,“小红花”艺术教育校本课程日益丰富,其鲜明的特色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主动发展的需求,得到了社会的一致公认。从“小红花”走出去的学生,每人都有一项拿得出手的艺术活,“小红花”也因此被誉为“艺术家的摇篮”。未来,“小红花”艺术教育校本课程会不断创新、不断丰富,“小红花”也会盛开得更加绚烂。

作者:邓玲 单位:江苏省南京市艺术小学

篇13

法语专业在各个高校设立的时间不尽相同,其中只有几所专业的外语院校的法语专业有一定的历史,更多的学校是在近10年内设立法语专业的。新建的法语专业在课程的安排上更多的是效仿老牌外语院校的课程设置,没有考虑到自身的师资情况和学生定位,存在一定的缺陷。河北工业大学法语专业设立于2003年,是新近10年里综合性大学设立法语专业的一个例子,在课程的设置和安排上存在着一些共性的问题。基于此,本文旨在梳理河北工业大学法语专业课程设置方面的情况,以点带面,并谈谈对课程改革的一些认识。

一、现状分析

目前,各学校的法语专业课程设置主要分两大部分:一二年级的学科基础课和高年级的专业课。河北工业大学的法语专业课程安排也是如此。

(1)学科基础课,包括基础法语,高级法语,法语听说,语法,泛读,法国概况等;

(2)专业模块课,包括法译汉,汉译法,法国文学,法国报刊选读,法语写作,商务法语,科技法语阅读等。

通过对课程安排和学时分配的分析,我们看到,大一大二的专业基础课中,主要是基础知识的教授(128学时/学期),课时的比重相对较大;而听说的训练比较薄弱(64学时/学期)。同时,我们发现除了以上提到的两门专业课以外,还有周学时2课时的语法和法语泛读课,这并不能弥补交际能力训练不足的问题。大三和大四开设的高级法语(精读课)的课时量与基础阶段相比就有所减少;随之增加了一些专业模块课,如翻译、写作、报刊选读、商贸法语、法国文学,口译和科技法语等课程。专业模块课一般是开设2个学期,有个别的会设置为3个学期的课,如报刊选读。总地来看,法语基础专业课(精读课)占得比重较大,而模块课只占到了总课时量的四分之一。而且,在这个课程体系中,我们并没有看到法语语言相关的理论课程,如词汇学,文体学等。这虽然是一个例子,但我们还是从中看到新办法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存在的缺陷和不足。

二、存在的问题

首先,法语专业的专业课的课时量远远不足。综合性院校对于一些全校性的基础课(如计算机,政治课等)会有一定课时量的要求,必然会牺牲掉法语专业课的一些学时。而且,相对于高等学校法语专业教学大纲要求在基础阶段大纲总课时量为952~1088学时来说,河北工业大学法语专业的为960学时,也只是刚刚达标。课时量的不足直接影响是教学内容无法充分展开,教学效果不理想。

其次,课程设置有缺陷。这一问题突出体现在三四年级的课程设置方面。根据高校法语专业高年级教学大纲,高年级要开设法语语言学基础,法语词汇学,法语文体学的课程,而在此课程系统里根本没有这类课程。这样必然影响学生对语言知识的系统学习和认识。还要提到的是法国文学课,不仅开设时间不能达到大纲要求(2~4学期),只有1个学期的课,这与本专业的培养计划相距甚远。

最后,课程设置缺少特色。在基础阶段的教学任务完后,课程设立上应该有一些专业方向的特色课。专业模块的课程从课时和开设的时间安排上几乎是一样的,没有重点,没有倾向性。而且设有法语专业的学校在高年级开设的课程也几乎是相同的:翻译,口译,报刊阅读等。这整齐划一的课程设置不能满足由于地域差别带来的就业市场的不同要求。

三、课程改革的建议

基于对河北工业大学法语专业课程的现状和存在问题的认识,我们就法语专业课程的设置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合理调整课程结构

根据培养目标,培养计划,对现有课程结构进行调整。增加语言基础理论的相关课程,调整法国文化,法国文学课程的开设时间和学时。对在校学生和毕业生展开问卷调查,实时了解学生的需要,有针对性的对课程结构和内容进行调整,并加强课程的应用性和实用性。

2.突出重点课程

整合调整现有课程,突出重点课程。进一步加强主干课程的建设,达到法语专业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本专业教师的研究方向,重点建设翻译类和商贸类的专业性课程,力求打造出特色课程,完善专业课程建设。

3.改革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的改革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课程内容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课程改革的效果。教材的选用和教师专业能力是完成课程内容改革的关键,因此,要加强这两方面的管理和规划,以确保课程内容充实、与时俱进,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最大限度的发挥授课教师的专长,突出课程特点。

课程是教育实践的中心环节,教育理念和培养目标又决定了课程的结构。因此,建立符合法语专业培养方针的课程体系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保证,也是建设专业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建设还要在不断的实践中完善、修改,课程改革也需要多方面的配合和支持。

参考文献:

[1]王文融.高等学校法语专业高年级法语教学大纲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2]国家教育委员会.高等学校法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8.

[3]李克勇.中国西南华南地区高校法语专业发展现状和展望[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1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