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互联网医疗的市场分析

互联网医疗的市场分析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0 17:15:4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互联网医疗的市场分析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互联网医疗的市场分析

篇1

目录

第1章云计算是物联网发展的基石

1.1从互联网到物联网

1.2云计算是物联网的基石

1.3物联网的国内外发展趋势

1.3.1物联网应用的整体发展情况

1.3.2全球的物联网应用处于起步阶段

1.3.3发达国家处于领先地位

1.3.4我国物联网应用初创待发

1.3.5物联网应用的发展趋势

1.4物联网的发展深刻影响未来

第2章云计算的起源

2.1 Animoto的创业故事

2.2云计算是当今的热门名词

2.3云计算在中国

2.4云计算的前世今生

2.4.1高高在上的大型计算机时代

2.4.2合久必分:PC时代的到来

2.4.3分久必合:互联网让PC合在了一起

2.4.4合中有分,分中有合:云计算时代来临

第3章云计算的概念和特点

3.1云计算概念

3.2云计算的分类

3.2.1公有云和私有云

3.2.2 XaaS

3.3云计算的特点和优势

3.3.1快速满足业务需求

3.3.2低成本、绿色节能

3.3.3提高资源管理效率

3.4云计算与网格计算

3.5云计算中心和超算中心

3.6 Google云计算成功的秘诀之一

3.6.1 Google的蜕变

3.6.2一个简单的想法

3.6.3顺利启程

3.6.4 MapReduce

3.6.5初见成效

3.6.6幸运女神的降临

第4章云计算的服务形式和商业模式

4.1云平台和云服务

4.1.1云平台

4.1.2 Google App Engine

4.1.3云服务

4.2云计算的典型商业模式

4.2.1 Google在互联网领域的神话依赖于PaaS

4.2.2 Amazon的商业模式创新全面启动了IaaS服务

4.2.3 SalesForce.com的成功源于SaaS

4.3典型的云计算应用

4.4云计算的商业模式的成功秘密

4.4.1海量用户支持、良好用户体验促成互联网后向收费模式的成功

4.4.2“人人是服务的使用者”,“人人是服务的提供者”

4.4.3对大规模用户的海量数据计算成为可能

4.4.4 IT服务设施从硬件依赖转向软件依赖

4.5云计算的优势

4.6云计算的社会价值及其影响

4.6.1云计算对电子信息产业的影响

4.6.2云计算的价值

第5章云计算关键技术和开源社区

5.1云计算技术框架概述

5.2虚拟化技术

5.2.1什么是虚拟化

5.2.2虚拟化技术的分类

5.2.3云计算机时代下的虚拟化技术

5.2.4虚拟化打开了云计算的大门

5.3海量分布式存储技术

5.4并行编程模式

5.5数据管理技术

5.6分布式资源管理技术

5.7云计算平台管理技术

5.8云计算是一种多粒度和变粒度的计算

5.9绿色节能技术

5.10云计算和开源社区

5.10.1虚拟化平台软件Xen与KVM

5.10.2云基础设施管理平台Eucalyptus与OpenNebula

5.10.3分布式计算框架Hadoop

5.10.4云平台访问接口适配层libcloud与Dasein Cloud API

5.10.5开源精神

第6章云计算的产业现状和发展

6.1云计算的产业现状

6.2云计算产业市场分析

6.2.1美国市场走向成熟

6.2.2国内市场政府推动,喜中有忧

6.2.3现状原因:供给匮乏,需求乏力

6.3云计算的未来发展

第7章云计算数据中心及其度量维度

7.1云计算发展迅猛,市场初具规模

7.2云计算对数据中心建设带来挑战和机遇

7.3国外先进云计算数据中心

7.3.1 Google云计算数据中心的最佳实践

7.3.2 Facebook的绿色数据中心

7.4云计算数据中心的构建

7.4.1电子邮箱服务中心的构建

7.4.2搜索服务中心的构建

7.4.3视频服务中心的构建

7.4.4云存储服务平台的构建

7.5粗略评价数据中心健康性的5个指标

第8章云计算和物联网的关系

8.1云计算是物联网最具成本优势的IT基础设施

8.2云计算是物联网最具计算力和存储力的平台

8.3云计算是物联网数据挖掘的大脑

8.4云计算是构筑物联网长尾效应的开放平台

8.5云计算和物联网融合发展

8.5.1物联网和云计算融合发展第一阶段

8.5.2物联网和云计算融合发展的第二阶段

8.5.3物联网和云计算融合发展的第三阶段

第9章云计算和物联网融合应用案例

9.1云计算与无线城市

9.2云计算与交通物流

9.2.1智能交通

9.2.2智慧物流

9.3云计算与健康医疗

9.3.1医疗保健应用

9.3.2家庭社区远程医疗监护系统

9.3.3医院临床无线医疗监护系统

第10章物联网和云计算相融合的未来服务形式

10.1物联网业务模式分析

10.1.1物联网的商业机会

10.1.2物联网的商业应用类型及其应用系统组网方式

10.1.3物联网业务的商业运营模式和商业合作模式

10.1.4物联网的商业模型

10.1.5国内外运营商分析

10.2当前物联网应用模式所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10.2.1当前物联网应用模式所存在的问题

篇2

当前国内医疗及互联网领域专家对远程医疗的关注点包括:医生私人提供远程问诊的合法性,从事远程医疗的运营平台如何管理个人的健康信息数据,如何建立统一的远程信息系统的标准协议等等,几乎都有所涉及,而这一切起源于“2014年远程医疗元年”的时间线亮相。

匆匆而过的远程医疗“元年”

在描述“远程医疗”的时候,百度百科给出的答案实际上已经包括了移动医疗和互联网医疗等范畴,这一概念在医疗业内也是非常认可的。

2014年当之无愧是“中国远程医疗元年”。1月,瑞士知名远程心脏监控服务提供商lifewatch宣布与中国电信签署谅解备忘录,这意味着中国电信将开卖lifewatch生产的全球首款医疗诊断手机,3月,华为在2014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向运营商客户展示远程医疗解决方案,表达了其致力于解决百姓看病难、看名医更难问题的决心。可以说,远程医疗的巨大潜力,已搅动了通信行业、医疗行业整合的市场。

“我国医疗卫生资源80%分布在大中城市,而在大中城市中又有80%的优质医疗资源集中在各大知名医院。”对此,总医院原副院长范利建议,加速推进远程医疗服务惠民工程,让优质医疗资源能惠及更多地区的患者。

一些传统医院中的远程医疗科室在过去填补了空缺,随着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的发展,远程医疗真正在中国走出了医院内的空间。中科院深圳先进研究院通过7―8年的发展,和国家卫计委合作在安徽、重庆、山西等5个省市建设示范试点,与当地基层医疗机构达成远程医疗合作。

但是这样的合作模式仍需要时间来推动,“目前从投入及发展趋势上来看,传统的诊疗方式仍占90%以上,在服务方面远程医疗可能稍微多一些优势,但是也只能占到当前诊疗服务的10%左右”。中科院深圳先进研究院医工所副所长王磊介绍,目前有数字统计,约有85%的医疗投资被用来投入到大型诊疗设备的更新中,医院根本没有更多精力来发展远程医疗。

2014年可穿戴设备的兴起,加快了国内远程医疗的发展速度。百度的咕咚手环是一款基于百度云开发的智能可穿戴设备,主打“运动状态提醒”、“睡眠监测”、 “智能无声唤醒”等功能。瞄准可穿戴设备的还有联想、华为、阿里巴巴、小米等企业。据国内研究机构艾瑞咨询预计.2016年中国穿戴设备将央速增至7350万台,市场规模达169.4亿元

同样在这一年,互联网行业几起高达数千万美元的融资事件也都发生在移动医疗领域。春雨医生、丁香园、好大夫在线等专注移动医疗市场的网站通过引进传统医院的医护人员,为广大用户提供在线诊疗服务。并通过和线下就诊合作打造了互联网医疗的产业模式。这种崭新的诊疗模式因为服务可靠、价格便宜在网络上吸引了数百万的拥趸,成为中国医疗行业新的生力军。

远程医疗是把双刃剑

远程医疗的优势很多,简单来说它不但能产生经济效益以及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性,还能给保险公司和远程医疗提供商带来收益,同时能提高医生们工作效率,减少病人上门求医次数及成本。

国外一份统计数据显示,远程医疗能将医生会诊次数减少93%,这样就能为消费者每次会诊节省103美元,紧急救助会诊节省1067美元。根据研究报告50%的医生可以提供远程服务,70%的病人电子病历也可以通过远程获取。在不断腾飞的远程医疗中.最大的受益者将会是病人。随着技术的发展,病人可以获得更快更好的医疗服务。

中国在推广远程医疗方面也不遗余力,从政府、市场等多个层面进行了拉动。今年1月19日由总I里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

对于中国远程医疗市场的诱人前景,不少投资机构和企业表示会抓住机遇,推动远程医疗逐渐在全国普及 但实际上在医疗界人士看来,国内远程医疗发展并不如外界认为的那么乐观。目前国内医疗机构改革尚未完成、医疗设备技术标准不统一及传统的就医习惯等因素,导致了远程医疗在发展之初就存在一些安全隐患。

对于安全性的问题,浙江数字医疗卫生技术研究院全科健康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郑杰对记者表示,院院之间的诊疗一般是采用VPN专网通道,两边各自对接自己的数据源,所以安全性问题不大。远程医疗的安全性问题主要指的是院外服务,患者端数据通过传感设备采集上来,服务端连接外部的广域网,这就存在一部分安全问题。此外,大范围的远程医疗包括移动医疗和互联网医疗,患者的一些信息是可以被平台运营商获得的,平台运营商本身的安全问题会变得更敏感,未来国家要在法律层面上对远程服务做一些准入和认证限制。

《远程医疗信息系统建设技术指南》也列出了一些重点,比如远程医疗中涉及到的患者电子病历、健康档案、会诊信息、影像数据等,其安全性都是业内普遍关注的问题,但目前最大的障碍是没有统一的规范 “只有当每个医院对标准的对外接口达成共识的时候.远程医疗产业才能踏上一个更高台阶,目前一些医院也苦干没有标准的接口来上传数据而束手无策。”郑杰表示,真正做到标准统一还是很遥远的事情。

如何解决安全隐患?

随着在线诊疗模式的出现,越来越多的医护人员可以通过提供服务获得可观的收入。据专家反映目前患者和一些医护人员对互联网医疗好评如潮;它不仅提高了诊断的方便性,也减少了大医院的压力但是也有一部分网络用户对于那些由医生私自提供的远程服务安全性及后续的保障仍有些担心。针对此2014年国家卫计委曾经专门出台了一项通知,禁止医生私自提供远程服务,违者将会面临吊销医师执照的惩罚。

篇3

2009年,发生在电信运营商集采过程中的一次产品价格战,让当时拥有无线产品核心技术的几个厂商受到了严重冲击。H3C依靠过硬的技术和优质的服务闯过了那道难关。郑志松表示,经过这次洗礼,让H3C更加坚定了走产品高品质化道路的决心,并且要在无线标准的制定上获得更多话语权。如今,H3C在Wi-Fi方面已经拥有几百项专利。同时,H3C也从一个国际标准的追随者变成了国际标准的制定者。H3C还是国内外许多标准化组织的成员。

具体到无线接入产品,继300M无线产品之后,性能更高的450M无线802.11n接入设备成了厂商关注的焦点。H3C最新的WA3600系列无线产品是其自主研发的新一代基于3-Streams 11n MIMO技术的千兆高速无线接入设备,可提供相当于传统802.11a/g网络10倍以上的无线接入速率,覆盖更大的空间范围。该系列无线产品上行接口采用千兆以太网接入,突破了百兆以太网接口的限制,使无限多媒体应用成为现实。H3C无线产品线总工程师缪炎表示,450M的3-Streams无线接入设备到2012年将成为市场主流。

WA3600系列产品最突出的特点是具有更快的传输速率和更智能化的感知功能。缪炎介绍说:“通过基于终端的射频智能感知算法,配合终端感知型智能天线阵列,WA3600实现了对无线传输中不同距离、不同场景的智能覆盖,再配合H3C无线控制器,实现了基于特征和协议的射频优化,从而有效地提升了高密度接入、流媒体传输等场景中的应用加速能力和质量保障效果。”WA3600还具有更强的实时频谱防护、无线业务感知及绿色节能等特性,可实现更精准的信道干扰感知与射频调整,支持基于无线用户状态的弹性策略识别与管理,以及语音及视频业务承载优化,并可动态调节无线接入设备的逐包发射功率,进一步减少能耗和干扰。

无线城市不是梦想

篇4

该文主要致力于解决通话中的语音识别技术,长期可推广至QQ语音聊天等即时聊天软件中,相较于目前大多数语音识别软件需要手动打开更为主动,让用户感觉不到软件的存在,将该技术深度整合到系统或QQ服务中在通话结束后针对通话中涉及的电话号码、地点、时间等关键信息进行信息的推送,大大提高了效率,并对听力有障碍的人士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一、语音识别基本原理

语音识别系统本质上是一种模式识别系统,包括特征提取、模式匹配、参考模式库等三个基本单元,未知语音经过话筒变换成电信号后加在识别系统的输入端,首先经过预处理,再根据人的语音特点建立语音模型,对输入的语音信号进行分析,并抽取所需的特征,在此基础上建立语音识别所需的模板,然后根据此模板的定义,通过查表就可以给出计算机的识别结果。 [1]

二、通话中语音识别技术

2.1技术原理:

1、基本架构:Smartalk通话系统基于“云之讯”开放平台提供的语音视频通话服务和“科大讯飞”开放平台提供的语音识别服务,并加以对手机GPS位置、通讯录、社交软件信息的分析,在“云”的辅助下对之进行处理和交换。Smartalk架构分为4个部分:客户端、语音视频服务、语音识别服务、云数据处理分析。利用“云之讯”开放平台提供的语音视频通话服务和“科大讯飞”开放平台提供的语音识别服务可将用户在通话中涉及的地点、人名、电话号码等关键词提取出来并加以分析对行程和下一步操作提供帮助。

2、基本平台:本系统基于APIcloud开发,兼容云端和第三方SDK,可跨平台(Android、IOS、Windows等)使用,采用标准的c++语言实现。

2.2功能实现:

1、基于“云之讯”开放平台的通话系统:云之讯融合通讯开放平台为企业及个人开发者提供各种通讯服务,包括在线语音服务、短信服务、视频服务、会议服务等,开发者通过嵌入云通讯API在应用中轻松实现各种通讯功能。

2、基于“科大讯飞”开放平台的语音识别系统:。讯飞开放平台使用户可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使用任何设备方便的介入讯飞开放平台提供的“听、说、读、写”等全方位的人工智能服务。目前开放平台向开发者提供语音合成、语音识别、语音唤醒、语义理解、移动应用分析等多项服务。

3、语音识别与云端大数据结合分析:。利用基于“云之讯”通话系统和“科大讯飞”语音识别系统实现了实时的语音识别,加以云端大数据的结合,和实时的分析用户当前的需求和问题,及时的跟用户产生交流反馈,并根据用户长期的使用时间分析智能提前推送相关信息。

2.3未来展望:

基于大数据和互联网+技术的日益发展与完善,并随着通信传输速度的逐渐提高,可在实时的条件下分析与推送更多丰富的内容,加以与即时聊天软件的结合,将该技术深度整合到系统或QQ服务中在通话结束后针对通话中涉及的电话号码、地点、时间等关键信息进行信息的推送,并对听力有障碍的人士有更为重要的意义,未来的市场前景广阔。

三、语音识别技术应用

3.1 语音指令控制在汽车上的应用:

语音控制人员只需要用嘴说出命令控制字,就可以实现对系统的控制。在汽车上,可用于汽车导航、控制车载设备。如车灯、音响、天窗、座椅、雨刮器等。

3.2语音识别技术在医疗系统中的应用:

医疗语音识别技术,已有厂商开发了基于云平台的语音识别系统,可直接内嵌到医院电子病历系统中,让医生通过语音输入病人信息,填写医疗记录,下达医嘱信息。

四、相关市场调研

1、国内外市场分析:2015年全球智能语音产业规模达到61.2亿美元,较2014年增长34.2%。其中,中国智能语音产业规模达到40.3亿元,较2014年增长增长41.0%,远高于全球语音产业增长速度预计到2016年,中国语音产业规模预计达到59亿元。[2]

2、相关应用发展:拉斯维加斯消费电子展(CES)上展示的MindMeld。在通话中,如果参与者点击应用的一个按钮,那么MindMeld将利用Nuance的语音识别技术,分析此前15至30秒对话。随后,MindMeld将确定对话中的关键词,以及其他多个信息来源,查找具有相关性的信息,并在屏幕上向用户提供图片和链接地址。[3]

参 考 文 献

篇5

“不同于很多早在2000年前就开始研究PACS的企业,富士PACS进入中国市场相对较晚。所以目前在国内的市场份额不是很高,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邓力说,“因为富士PACS开发之初的理念和着眼点是基于互联网的架构,所以在早期受限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没有得到很好的推广。”

PACS发展三阶段

自2011年始,卫生部将发展县级医院PACS作为县医院能力建设的重点工作,可以说,PACS建设无论对基层医疗服务改善还是对区域医疗协同机制的建立都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当前国内PACS市场的发展和趋势变化,邓力认为我国PACS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2000年~2005年是第一阶段,2005年~2010年是第二阶段,2010年~2015年是第三阶段。

2000年以前,国内医院的影像科只有单机工作站,还没有PACS系统的概念。到2005年时,科室级PACS应用和本地化RIS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开发和应用。当部分国外PACS厂商进入中国后,发现RIS系统并不适用于中国医生的工作习惯,所以就出现了两种发展路子――国外公司将PACS引进后,开始做RIS的本地化工作;国内公司在市场分析的基础上,开发比较有特色的本地RIS模式。这是我国PACS第一阶段的发展。

第二阶段中,部分医院开始关注整个影像业务流程,科室级PACS到全院PACS得到发展,并开始与HIS集成。

到了2010年以后,PACS发展进入了第三个阶段,这个阶段出现了医院内部和医院外部两个发展方向。一方面是PACS在院内的横向发展:随着大型医院超声、内镜工作站的发展,将其像放射科一样进行业务整合、信息集成,是不少医院正在考虑的问题。另一个方面是院内纵向发展,PACS通过与HIS和EMR,以及临床科室医生工作站的信息整合,实现了覆盖全院的影像信息服务流程优化管理。这样跨影像科室和临床科室的信息整合,就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全院PACS。“这就是当前的大影像、大流程概念――即只要全院涉及影像检查的医疗项目,都将其纳入影像流程中统筹管理,由科室PACS向全院级的大影像、大流程转变。以方便安排病人就诊服务和医院整体影像检查管理。”邓力解释说。

第二个方向就是医院外部发展。当医院的信息系统发展成熟,院间将进一步密切协作,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这是一个趋势,将来必须会走入资源共享和医疗协同的路程。但医疗上的共享不是随意的、简单的互联网式的数据共享,而是一个在严格业务流程、规范的管理和信息有效控制前提下的共享和应用,而非简单地将医疗数据进行集中存储与共享。虽然目前不同医院间信息共享难度仍然很大,但这却是一个必然的趋势,是医疗健康服务业务发展的需要。

“更高性能,更好应用和较少投入”促欧美、日本市场快速增长

要说富士的企业理念,富士胶片(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经营管理部,中国区对外事务高级经理史咏华女士说:“富士的企业理念就是‘绿色、环保’,为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而努力。所以,富士所有的产品都是基于此理念而设计开发的。”富士PACS也是秉持着“更低成本,获得更好应用”的理念而设计开发,正好切合了现在的医疗环境,所以这两年在国外市场获得了快速增长。

“我们都知道,现在不论国内外,医院的信息化投入是非常大的,即使在国内,信息化建设的投入也是以百万千万计量。”邓力分析说,“所以,应用成本和更好的性能补偿之间的协调性,就成了CIO考虑的问题。”所以富士PACS在设计时就迎合了“低投入,高性能;同样投入,更高性能”的需求,将软件和硬件发挥出最大的性能值。

固定的投入,怎么能保证一个更好的性能?这就涉及到几个方面的技术――一个是软件的架构,二是对硬件资源的管理和应用。“富士是全球第一家开发基于互联网架构的PACS系统的公司。通俗一点说就是――每个病人都建有对应的基于互联网络的查询地址。在查询患者信息时,就像用百度在互联网上搜索一样方便。多家医院中只要是建立了数据关联和授权,就可以实现同一患者在不同医院的诊疗信息全部调阅。”邓力对富士PACS技术细节解读说。

同时,在对硬件资源的管理方面,富士的理念是将软件应用到虚拟化中去,而且富士是唯一拿到全球最大的虚拟化公司VMWARE的虚拟化软件授权的公司。这也是VMWARE给医疗行业的唯一一个授权认证。

富士基于互联网的PACS架构,解决了系统灵活性和应用性能之间的矛盾,而且在临床应用上提供丰富的专业应用功能。能提供丰富、强大的图像处理和应用功能,包括现在最新开发的,专业三维影像后处理功能。

“当初我去泰国最大的一家教学医院考察,这家医院拥有1200张床,每天500位患者的检查量。通过虚拟化管理后,只有三台中档服务器就能维持高性能常年运转。而且基于新的互联网架构的软件,在教学医院工作站点的扩展和应用方面也非常便利。”邓力说,“同时,产品在设计之初就考虑到了医疗集团、区域医疗的应用,其自身可以管理多家医院和区域的数据,不需额外添加第三方系统。”

服务中国医改

当问及富士在国内的市场份额时,邓力坦言目前国内的市场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其实国内医院信息化建设还存在摸索和疑惑心理,希望这种心态能尽早得到调整。”邓力由衷地说。

确实,因为现在国内的信息化建设是政府投资行为、医院投资行为相结合。目前不少大型医院的着眼点还处在一个发展上升阶段,想看到医院的硬件水平和档次,并希望增加更多的服务器硬件、以及更大容量的存储设备,以及如何投入得更多、更完善。所以从目前来看,我们的部分医院在绿色、环保价值观上还有待进一步调整,还应尽快将着眼点从更多的硬件投入转变到更高性能和更好的应用上。

邓力说,为了更好地服务中国医改,也考虑到目前富士产品的技术特点和产品定位,富士主要将二线城市、地市级那些即有较高的要求,预算又相对紧张的医院设为目标市场,这些医院的数量也相当庞大。

创新无处不在

其实,富士专注在影像业务是有一定的历史渊源的,而且其影像和信息两个部门都跟医疗相关。富士是最早从事数字医学影像技术研究的公司,在早期医生们还都用胶片的时候,富士就已经开始数字领域的研究。那时候并没有CT、CR、DR等影像设备,所以部分专家就开始着眼于如何把医学影像转化为数字。“这个想法很伟大,很创新。我们可能连想都想不到,在大家都用胶片时,富士就已经有人在研究数字化的问题了。这个研究带来的成果就是――全世界第一台CR,即全世界第一台数字影像设备就是富士研发设计出来的。”富士这种创新理念确实让人叹服。

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数据,富士民用彩色胶卷业务,2000年时占到影像事业部营业额中的19%,到2010年时则只占到1%。而民用胶卷的营业额最高峰时曾经占到全球主要业务的70%,现在却下滑到仅占影像事业部营业额中的1%。这个数据的变化有一定的必然性,因为随着计算机数字技术的发展,民用彩色胶卷已经越来越转变为小范围应用,但是胶片研发与生产中积累的尖端材料和生命科学技术却催生出了富士集团中一个新的产业――化妆品。

化妆品是我们很熟悉的一个产品系列,其实在富士公司中,研究化妆品的创意得益于其产品线上的原材料之一――胶原蛋白。在彩色胶片保存过程中,胶原蛋白涂层上混合一些特殊化工原料,能使胶片在保存中防紫外线、防氧化、防霉变和腐蚀,保持胶卷底片和照片影像色彩长期稳定和不褪色。而“胶原蛋白”正是美容行业中抗衰老的佳品。富士研究团队将长期积累的研究成果转化到研究提高人类健康和抗衰老方面,取得了很多保持肌肤弹性和青春的重要发现,并应用到开发新一代美容化妆品中。正是基于“胶原蛋白”在化妆品行业中的特殊应用,富士集团又创新了一条产品线――化妆品,可谓创意无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