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家庭礼仪的重要性

家庭礼仪的重要性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0 17:15:4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家庭礼仪的重要性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家庭礼仪的重要性

篇1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20世纪30年代,陈鹤琴老先生就指出:“幼稚教育是一种很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稚园一方面能单独胜任的,必须要两方面共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分的功效。”家长和幼儿园老师是幼儿文明礼仪教育的重要主体,直接影响幼儿的礼仪教育,要使幼儿养成良好的礼仪行为习惯,家庭和幼儿园必须共同合作,形成家园共育的模式。

1 “身教胜于言教”,教师和家长应注意自身礼仪,树立良好的榜样

(1)我们一直遵循“言传身教“的教学模式,在幼儿的教育中,更侧重于“身教”。在日常生活中老师的言行直接影响着模仿力极强的幼儿,因此,老师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在日常生活中树立好的榜样。比如:在上课或与幼儿交谈时使用规范的礼貌用语;时刻保持衣着大方整洁;在和幼儿对话时,注意自己的姿势,更重要的是注意用自己的眼神交流,要给幼儿一种亲切感;自己出现错误时应该真诚的道歉;无论上班还是下班时有礼貌的和同事、家长、孩子问好,道别;热情的接待每个孩子的家长。树立文明的榜样,有利于增强幼儿的礼仪意识,通过言传身教,更能帮助孩子提高礼仪认识。

(2)家庭教育在孩子的礼仪教育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行为规范在家庭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其实,家长的言行举止也会直接影响着孩子,作为最佳模仿对象的家长,应该树立良好的榜样,如:孝敬长辈、爱护晚辈,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也会模仿着去关心爷爷奶奶,照顾爸爸妈妈,同时对其他的长辈也会多一份关心。因此,家长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给幼儿营造一个文明的环境,使幼儿在良好的环境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健康地成长。

2 开展“家长礼仪行为标兵”评比活动,促进家长参入

家庭是幼儿主要的生活环境,父母是幼儿接触最多的人,所以家长的礼仪行为在幼儿礼仪行为养成教育中起着最直接和最重要的作用,开展“家长礼仪行为标兵”的评比是很有必要的。首先我们发倡仪书,让家长了解开展“家长礼仪行为标兵”活动的意义,明确“家长礼仪行为标兵评选条件”的具体内容,使家长们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其次,每月的26~28日将“家长行为礼仪标兵”的名单在班级家园联系栏中进行公布,接受本班成员的监督。最后,凡被评上“三星级”以上的“家长礼仪行为标兵”将在园内进行通报表彰,由园长室授予荣誉证书。

3 通过开家长会、办园刊或家园小报等等,向家长宣传文明礼仪的重要性,让家长知道家长的一行一动影响着孩子

把礼仪教育贯穿在幼儿生活中,使校园教育与家庭教育同步提高。通过老师、家长的影响、教育,增强了幼儿的礼仪意识,日积月累,便形成了习惯。每周儿歌就是让家长明白怎样配合孩子,这样也增强了家长的礼仪意识。把礼仪教育融入幼儿的日常生活中,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的教育,使得幼儿的礼仪意识逐步加强。

同时注意培养幼儿内在情感和外显行为的一致性,这样礼仪行为才能持久。如:设置画外音“给家长的话”,一方面向家长说明老师提出此儿歌的教育意图和对幼儿成长的意义所在,另一方面,也使家长领会到具体的操作方法,从而使家园沟通更能产生实效。另外,礼仪教育还有利于提高家庭的文明程度,最终家长就不用被动的配合幼儿园的教育,形成家庭和幼儿园共同教育。家园共育不但有利于幼儿礼仪习惯的养成,而且对家长的行为的提高有所帮助。幼儿和家长在日常生活中相互的沟通、监督、学习,不仅能提高家庭的礼仪教育,更能够带动社会的文明和谐。

4 幼儿园要采取措施鼓励家长主动配合

(1)幼儿园经常举办一些礼仪教育的活动,通过开家长会,办园刊等方式让家长了解活动内容以及自己孩子的礼仪行为情况。(2)可以通过家教沙龙,经常和家长对文明礼仪教育进行沟通交流。老师和家长可以共同研究,互相介绍好的礼仪教育的方法。(3)开展亲子活动,让幼儿通过社会实践得到真正的锻炼,如:购物、旅游等都可以让幼儿的礼仪意识增强,进而影响家长,社会文明礼仪也有明显的进步。(4)通过开展家长会,让家长明白礼仪教育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礼仪教育观。

5 把礼仪教育贯穿在家庭教育

幼儿相对年龄较小,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强,所以说很容易受到家长或外界的一些不良习惯的影响,这对幼儿将来的健康发展产生不良影响。所以幼儿园应该多开展一些促进校园与家长之间联系的活动,比如:经常开家长会、办园刊或家园小报等等,向家长宣传文明礼仪的重要性,让家长知道家长的一行一动影响着模仿力极强的孩子。把礼仪教育充斥在幼儿生活中,使校园教育与家庭教育同步提高。家庭和幼儿园应该把礼仪教育贯穿在日常生活中,在生活中对幼儿进行教育,这样有利于提高幼儿的礼仪教育,丰富幼儿的礼仪情感。多让幼儿换位思考,有利于加强幼儿和同伴、成人之间的关系。另外,礼仪教育还有利于提高家庭的文明程度,最终家长就不用被动的配合幼儿园的教育,形成家庭和幼儿园共同教育。家园共育不但有利于幼儿礼仪习惯的养成,而且对家长的行为的提高有所帮助。幼儿和家长在日常生活中相互的沟通,监督,学习,不仅能提高家庭的礼仪教育,更能够带动社会的文明和谐。

篇2

礼仪素质现状

认识到礼仪的重要性 调查数据显示,在问及“您认为礼仪修养对大学生是否有作用时”,有880名学生回答有很大作用,占总人数的92.4%;回答一般的有60名,认为没有作用的只有13名。由此得知大多数大学生在思想上已认识到礼仪的重要性。而且在认为有很大作用的大学生中,大一、大四学生占的比例要远远高于大二、大三的学生,这是由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决定的。绝大多数大一新生第一次离开家庭,开始在学校过集体生活,在此过程中,逐渐认识到礼仪在建立良好人际关系中的重要性,因此他们对礼仪的作用评价较高。大四学生面临着求职就业,而面视中的礼仪是关系求职成败的关键,所以他们对这个问题的答案也是肯定的。

知行不统一 虽然调查人数中92.4%的同学认为礼仪很重要,但在问及“在教室、图书馆、和餐厅是否有占座行为”时,有78%的同学回答是经常,只有8%的同学回答是从不。问及“在公共汽车上是否主动给老人让座”时,只有31%的人回答是经常。问及“您认为我校大学生礼仪修养程度如何”时,认为很高的只有20人,较高的有29人,一般的有539人,问题很大的有365人。以上数据说明大学生虽然认识到礼仪的重要性,却没有贯彻到自己的实践中,存在知行不统一现象。

缺乏规范性 调查结果显示:在问及“您对礼仪知识的认知和掌握程度”时,39%的人认为熟练掌握,45%的人认为自己了解,16%的人认为自己略知一点。这些数据表明84%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对礼仪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在涉及礼仪的具体细节性的问题时,答案的准确率非常低。例如,在问及“西装着装规则中,西装的袖口应长于还是短于衬衫的袖口”时,只有20%的同学选择了短于这个正确答案。问及“您对礼仪知识的需求程度如何”时,有77%的同学认为需要。以上结果显示,独立学院大学生虽然对礼仪知识有不同程度的了解,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一些细节性的礼仪规则不知如何正确地去操作,缺乏规范性。

具有功利性 在回答“您认为礼仪修养对大学生的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这个多选题时,有743人的答案是就业应聘,854人认为是提升个人形象,385人回答是吸引异性。这些数据表明,大部分独立学院大学生在对礼仪作用的认识方面具有很强的功利性,把礼仪当做一种有用的工具。特别是部分大四学生,为了提高自己的面试分数,临阵磨枪,去参加专门的面试礼仪培训,而不是发自内心的需要,不是为了提升自我修养,不是为了建立良好的个人品德。

存在的问题

家庭教育的缺失 家庭是孩子接受礼仪教育最早的地方,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国父母自古就注重家庭对孩子教育的重要性,出现了“岳母刺字”“孟母三迁”这些著名的教子故事,但是也有些父母没有以身作则,没有给孩子起到良好的榜样作用。例如,一方面教育孩子遵守交通规则,另一方面又带孩子去闯红灯;一方面教育孩子尊老爱幼,另一方面又不养亲、不孝亲。这些都给孩子带来困惑,为以后礼仪践行中的知行不统一埋下了隐患。另外,随着社会的变迁和计划生育的实行,家庭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四二一”家庭不断增多。所谓“四二一”家庭,“四”是孩子的祖父母和外祖父母,“二”是孩子的父母,“一”是孩子,也就是说,在这种家庭中孩子是重心,六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这样很容易溺爱孩子。传统的“尊老爱幼”演变成了“尊幼爱幼”。这导致家长在孩子教育问题上的一些偏颇,在教育方式上缺乏理性和正确的导向,对孩子言听计从、百般呵护,从而使孩子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意识,而这种自私自利的思想同礼仪的核心尊重、关爱他人与严于律己是相违背的。同时,家长在教育内容上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与片面性, 急功近利。家长们主要把精力倾注在孩子的各种特长的发展和学习成绩上,忽视了对孩子发展至关重要的礼仪养成教育。

学校教育的偏颇 虽然我国从2001年开始实施素质教育,但是由于应试教育的惯性思维导致了从小学到高中阶段对学生的评价标准仍旧是以学习成绩好坏为主。素质教育的核心思想是教育学生做人,但在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而学生个体在巨大的升学压力下,学习几乎占据了学生所有的时间。学校缺乏基本的礼仪教育课程,而学生也没有时间进行人际和社会交往,缺乏礼仪实践。教师的基本职责“为人师表”,在礼仪方面应成为学生的典范,但中小学教师在当前应试教育的背景下,课堂教学仍以知识传授为主,忽视礼仪知识的渗透,在自己言行方面也不注重礼仪的示范作用。上述原因导致本应在中小学阶段完成学生的基本礼仪素养教育没有得到贯彻实施,这就直接导致了独立学院大学生礼仪修养程度普遍较低的现状。

社会的不良影响 由于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一些传统的思想观念受到挑战,在伦理、道德领域出现了某些失范现象。社会上存在“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性解放”“社会冷漠”等的各种不道德、不文明、有失礼仪的现象无不对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时期的大学生带来消极影响。

应对策略

设置礼仪课 高校在德育实施过程中,往往重知轻行,大学生知道基本的文明礼仪规范,却不知怎样正确地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通过礼仪课的教学,使同学们了解礼仪规范的正确运用,从而提高德育的实践性。通过礼仪课的设置,也可以弥补在中小学阶段和家庭教育环节中礼仪教育的缺失,使大学生对礼仪有一个系统性、规范性的认知,提高自己的礼仪修养。礼仪课在内容选择上要兼顾普遍性和特殊性。面对所有大学生,在授课内容上要侧重基本礼仪知识的传授,可选择《大学生礼仪修养》这类教材,其主要内容有个人礼仪修养、社会交往礼仪、场景礼仪和涉外礼仪等。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使同学们能熟练掌握和运用生活中的基本礼仪规范。在此基础上,对不同系部,针对其专业特点,再增设相关的教学内容。例如:针对国际贸易专业,增设与其专业密切相关的《商务礼仪》;教育系针对学生未来职业主要为教师的特点,可增设《教师礼仪》。

此外,礼仪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这就要求礼仪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做到“教、学、做”一体,通过场景模拟、礼仪大赛等方式,创造学生进行礼仪实践的机会,把学习到的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做到“知行”统一。

建立完备的监督、奖惩机制 在我国,是否遵循礼仪规范,还没有完备的社会监督机制和相关的法律法规。这也是在整个社会范围内礼仪失范现象屡屡出现的原因之一。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礼仪规范的实施虽然具有很强的自觉性,但在独立学院大学生整体礼仪素养程度较低的情况下,健全大学生礼仪践行情况的学校监督和奖惩机制是十分必要的。这有助于大学生把礼仪行为的实施由他律变为自律,进而形成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

建设良好的礼仪环境 据一项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主要受到的影响的调查显示:家庭占40.11%,学校占19.16%,社会风气占32.93,其他因素只占7.78,所以良好礼仪环境的建设要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入手。

篇3

二、针对幼儿的个性差异,礼仪教育人性化

目前幼儿园的小朋友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在不同程度上具有不良个性品质。如,自私、爱发脾气、任性固执、听不得批评、打人、不懂得向人道歉,不爱惜公物,遇到困难爱哭等。因此,对独生子女幼儿进行礼仪德育教育一定要因材施教。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采取有效的教育方法。礼仪教育的目的是让幼儿懂得理解他人,尊重他人。这是一个渐进而漫长的过程。由于家庭教育环境和方式不同,家长们对教师的教育方式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反应,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了解幼儿的不同心理特征,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

篇4

“不学礼,无以立。”礼仪素养可以体现出一个人的道德水平、思想素质、处事能力。“知书懂礼”是衡量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标准,文化素质与礼仪素质越高的学生,越容易取得成功,成为优秀的社会人才。社会年轻人才群体中,大学生占据半壁江山。大学生数量之多,他们身上不仅带有明确的个人形象,而且还映射着家庭甚至社会的精神面貌。现实情况却是,部分大学生出现了与社会期待不符的行为表现,尤其是在一些公共场合表现出不识礼、不守礼、不行礼、不尚礼的一面,严重违背了社会礼仪素养要求,这与大学生高素质身份不相称的,应找到其形成原因并积极改善和解决。

一、当代大学生礼仪素养缺失的成因分析

1、客观方面的原因

(1)深受家庭礼仪教育的影响。当代大学生为“90后”青年,家里多数只有一两个孩子,父母过多的呵护与宠爱让其“恃宠而骄”,他们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认为凡是有利的事情都要归功于自己,需要负责任的事情都是他人的错,只知道向他人索取,不懂得为他人付出,更不会为他人着想。“孔融让梨”的佳话也只能是一句佳话了。其次,父母并没有给孩子树立一个较好的榜样,也许父母本身在生活中就存在较多的不文明现象,使得孩子受到不好的影响。

(2)高校礼仪教育重视度不足,未设立专门的文明礼仪课程。就当前而言,我国处于素质教育实践的“深水区”,在由传统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艰难转型过程中,我们面临来自于教育体制本身的严峻挑战,譬如重视成绩、升学率等,而在学生良好素养的培植、文明礼仪行为的规范等方面关注欠缺,以至于很多学生表现出“高分低能”现象。现在,很多高校已经开始重视这一教育缺失的问题,逐步将礼仪教育课程提上人才培养日程。但由于此项工作仍处于初步萌芽期,而且许多教师对于礼仪教育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因此礼仪教学还未成为重点。

(3)社会环境多变,越来越多关于文明礼仪的负面新闻冲击着眼球。2013年社会事件“十重门”反映出的公共道德争论问题,使得整个社会都有些躁动,社会上、网络上存在的各种不道德、不文明现象混杂,加之缺乏对处于校园和社会过渡时期的大学生进行及时的教育与指导,这也给我们的大学生培养工作带来外部环境上的生存困境。

2、主观方面的原因

(1)礼仪践行能力欠佳。礼仪修养贵在内外兼修。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里说的“质”是指人的内在道德品质,“文”是指人的外在装饰,比如衣着言行等。孔子认为,一个人如果缺乏外表的修饰就显得粗野。调查中我们发现很多大学生都接受过思想品德教育,具备对良好的道德品质的认知,但是缺乏基本的礼仪常识。礼仪意识与礼仪行为的不协调,即主观愿望、礼仪动机与行为方式及效果之间相脱节的矛盾,是大学生礼仪养成过程中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2)知识结构的均衡能力有限。长期以来,社会上仍然存在着重理轻文的现象,很多家长、学生甚至老师都认为理科比文科的发展机会多,这说明我们的教育生态环境严重失衡,学生的知识结构得不到完全的均衡。许多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口头和书面)差,缺乏基本的交往表达能力,严重影响了人际沟通。理性思维大于感性思维,加之读书的减少,使得语言方面的功底越来越弱。

(3)忽略了提升礼仪素养的重要性。大学生是独立的个体,终究步入社会的他们能否在之后的工作中出类拔萃,一个重要因素就在于大学生能够在复杂的人际关系链条中顺利建立积极正面的个人形象,逐步拥有高效的人脉网络。在这个过程中,提升个人礼仪素养至关重要。个体若想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其中最重要的一点便是提升个体的礼仪素养。虽然高校通过一些措施和校园文化活动,来引导学生学习和践行文明礼仪,但却收效甚微。

二、矫正当代大学生礼仪素养缺失的对策

1、强化礼仪意识

近年来,学生获得礼仪知识的渠道主要源于家庭、学校以及所生活地区的风俗习惯等。分散的学习渠道与零散的学习内容,导致学生主体在学习相关礼仪知识时很难建构起系统全面的对于礼仪规范的认识。缺乏礼仪意识是造成大学生礼仪素养普遍缺失的最主要原因。事实上,作为先进文化的接受者、传播者和创造者,大学生有义务也有责任在社会生活中将礼仪文化发扬光大。

2、营造礼仪氛围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个好老师,就是一本好教材。一种好的教育方法,一个良好的校园氛围都可以影响到学生,规范他们的文明礼仪。因此,各大高校在注重提升学生的礼仪素养的同时必须注重教师师德修养的示范作用,加强校园育人环境的建设,重视家庭礼仪环境的培养,是礼仪教育的重点。各高校可以利用自身平台资源,通过网络、广播、报刊、宣传栏等大力宣传礼仪知识,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到礼仪的重要性,在潜意识里纠正不重视礼仪的错误看法,做到真正的“主动”学习礼仪。此外,借助校园文化活动和社团活动载体,通过开展礼仪知识讲座、编排礼仪短剧、校园文明礼仪网站、校园广播等形式,开展相关主题活动,通过多种方式宣传文明礼仪教育的重要性,鼓励大学生积极普及相关知识,使大学校园逐渐形成良好的文明礼仪氛围。

3、开设礼仪课程

高校应重视礼仪课程在教学中的重要性,把社交礼仪课设为必修课,在课堂上讲授利益相关的知识,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环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把提升礼仪素养当成必做事、乐于做的事。高校还可以根据各学院各专业的特点和学生的就业方向设立具备针对性的礼仪咨询与培训部门,针对大学生目前的个体情况和社会需要开设不同层次的专项礼仪训练课。并在课程设计、课程开发过程中随时关注社会需要,及时调整授课内容。通过这种有组织、有目的的教育与训练,帮助大学生较为系统地掌握礼仪知识,提高礼仪修养,实现大学生提高专业修养的同时延伸其为人处世的“软实力”的目的,为大学生未来综合发展奠定良好的品质基础。

【参考文献】

篇5

1.幼儿对礼仪知之甚少

从整体上看,目前幼儿园的幼儿对礼仪知识的掌握比较欠缺,这与很多幼儿园对礼仪教育的不够重视有很大的关系。除此之外,目前很多家庭的幼儿多是独生子女,虽然家庭生活条件相对优越,但是幼儿的社会接触面却非常小,使得幼儿对礼仪知识的认识不够深入和全面,不利于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2.幼儿礼仪行为缺失严重

细心的幼儿教师和家长不难发现,很多幼儿礼仪行为的缺失比较严重,因为现在的家长对孩子总是过于宠爱,一切都是以孩子为中心,最后反而使幼儿难以做到“谈吐得体”和“知书达理”。

3.礼仪教育缺乏系统性

幼儿礼仪知识的缺乏以及礼仪行为的缺失,虽然已经引起了很多幼儿园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并开展了一系列的礼仪教育活动,但是由于针对该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使得很多幼儿园的礼仪教育缺乏预见性、及时性和系统性,在教育过程中显得过于随意,没有同幼儿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没能结合幼儿的个性特征采取科学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限制了礼仪教育的效果。

4.忽略了同家长教育的合作

目前,虽然很多幼儿教师都意识到了礼仪教育的重要性,并在教学过程中做到了言传身教,给幼儿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但是幼儿礼仪教育不仅仅是幼儿园及其幼儿教师的事情,幼儿家长也应当积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和义务,但这恰恰是当前幼儿礼仪教育所比较欠缺的。由于很多家庭不配合幼儿园的礼仪教育工作,很多孩子回到家中又是“我行我素”,导致在校实现的礼仪教育成果前功尽弃。

二、提高幼儿园礼仪教育质量的有效策略

1.创造良好的幼儿礼仪学习环境

环境因素是影响幼儿礼仪学习质量和健康成长的关键因素。在幼儿园礼仪教育工作中,幼儿的人际关系、活动空间、班级氛围、教师态度等都会对幼儿的人际行为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因此,幼儿教师在进行礼仪教育时,应当重视幼儿礼仪学习环境和氛围的营造,充分利用和挖掘环境中的礼仪教育因素,定期在幼儿园进行文明礼仪的宣传教育活动。例如,幼儿教师可以在班级墙专设礼仪教育的区域,举行“礼仪之星”“礼仪好孩子”等评比活动,对于表现优秀的孩子可以通过“小奖花”等奖励手段进行鼓励,提高幼儿学习礼仪、养成良好礼仪习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构建完善的幼儿园礼仪教材体系

由于幼儿的礼仪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具有长期性、系统性的特征,这就要求幼儿园要建立完善的礼仪教程体系,确保幼儿礼仪教育的常态化和系统性。对此,幼儿园要加强礼仪教学研究的投入,结合本地幼儿园的特点制定更多的礼仪教育活动方案,逐步建立起完善的礼仪教育资源库。例如,幼儿园可以通过故事、儿歌、游戏等形式构建具有园本特色的礼仪教材体系。

3.将幼儿礼仪教育生活化

在进行幼儿礼仪教育时,应当紧密结合幼儿的生活实际,将礼仪教育渗透到孩子们的日常生活中,实现幼儿礼仪教育的生活化,使幼儿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时时刻刻都能够接受礼仪教育,这对幼儿良好礼仪行为习惯的养成是非常有利的。例如,在幼儿寻求与他人的合作或帮助时,教师要引导幼儿多用“麻烦您”“您好”“谢谢”等文明礼貌用语;在与别人产生摩擦或矛盾时要多用“对不起”“很抱歉”等语言来得到别人的谅解,这样有助于幼儿文明礼仪行为在潜移默化中养成。

4.充分发挥家长在礼仪教育中的榜样与示范作用

篇6

一、前言

礼仪教育应该贯穿个体成长全过程,但从当前情况来看,重智轻德现象普遍存在,而大学生礼仪缺失也是不争的事实。在大学阶段,课程设置非常丰富,学生学习压力相对降低,是开设礼仪课程、强化礼仪教育的最佳时机,而且大学生已经具备了完整的认知能力和行为能力,在吸收、践行礼仪知识上也更加有利。大学生具备良好的礼仪素养对学生个人发展、学校整体建设、社会精神文明进步,都十分重要。

二、大学生礼仪素养现状

当前,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文化的多元性日益突出,在这样的情况下,礼仪教育的重要性也逐渐凸显出来。良好的礼仪可以让人和人之间更好地交往,也能在无形之中传播中华文明的传统文化。但从目前发展现状来看,很多大学都忽视了礼仪课程的设置,没有认识到礼仪教育的重要性,思想道德教育和礼仪教育严重缺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礼仪教育功能定位不准、高校没有认识到礼仪教育的具体功能。第二,大学礼仪教育的开展缺少社会支持,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力度较弱。第三,大学礼仪教育的实施渠道单一、方法简单、内容枯燥,教学效果较差[1]。

三、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的意义

(一)弘扬中华美德的需要。由上可知,礼仪教育并没有得到大学的足够重视,很多大学都没有认识到礼仪教育的意义。大学生是国家社会发展的希望和未来,如今国家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实现中国梦,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让中国在世界拥有一席之地,是每一个大学生的责任。而在中华美德中,传统礼仪文化占据了重要的部分,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强化和落实是弘扬中华美德的需要[2]。(二)对学生素质的根本要求。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礼仪素养、礼仪知识的掌握是基本要求,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是培养大学生拥有良好素质的根本方式。在当今校园中,经常会出现不知礼、不守礼、不行礼、不尚礼的现象,要从根本上避免这些问题的发生,就要落实、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比如,恭敬、谨慎、勇敢、直率这些优良品质,都是对学生素质的根本要求,如果不懂正确的礼仪,就无法做到上述内容。(三)对学生心理起到调试作用。在礼仪教育中,还有一点非常重要,那就是礼仪教育会对学生心理起到调试作用。现如今,很多大学生在面对挫折时都会出现心理上的变化,但是如果可以掌握礼仪知识,通过规范自身行为和自我言行,就能够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继而提高自信心,降低挫折感,避免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四)实现高等教育目标的有效途径。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德育教育的基础,礼仪教育的落实可以充分提高德育教育的有效性,进而带动其他教育发展,最终实现高等教育目标,因此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是实现高等教育目标的有效途径。(五)促使学生更好地走向社会。大学校园本身就是一个小社会,很多大学生在进入校园后会出现不同的不适应情况,而在大学开展礼仪教育,可以促使学生更好地走向社会。在社会关系中,最重要的就是人际关系的处理,而礼仪教育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通过良好的礼仪教育可以让大学生懂得如何更好地展现自我,学会与人的相处之道。尤其是在一些特殊的社会场合,有着良好礼仪素质修养的大学生可以更加顺畅地融入其中[3]。

四、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的根本途径

(一)开设礼仪课程。礼仪课程是礼仪教育的根本,开设礼仪课程,可以充分发挥课程驾驭的主渠道作用,让礼仪教育在大学教育中得到真正的传播。开设礼仪课程可以让礼仪教育得到科学化、理论化、系统化的发展,同时也能表明礼仪教育的重要地位,提高大学生对礼仪教育的重视程度。在实际开发、设计礼仪教育的过程中,要从总体上进行考虑,在设立专门的礼仪教育课程的同时,还要在其他课程科目中落实礼仪教育,让礼仪教育文化得到真正的传播。高校要认识到礼仪课程作为专业系统的教育方式必须进行科学的建设,但同时渗透性的礼仪教育课程在提高大学生礼仪文化素质的过程中,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4]。(二)重塑教师形象。在落实、开设礼仪课程的同时,还要重塑教师形象,各学科教师的礼仪素质都要提高,教育的过程就是互相影响的课程,教师会在无形之中影响学生的礼仪意识、礼仪行为。因此,高校教师自身都要有意识地塑造良好的教师形象,从而引领学生完成正确的角色定位,强化礼仪素质的培养。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学生对礼仪文化的认知,教师的形象不能忽视。当然,教师严谨的治学态度也是礼仪文化的一种,通过学科课程间接地开展礼仪教育也是一种途径,这也是一种理想境界。高校也要精心设计,加强对教师的管理和约束,以此持续性、渐进性地落实礼仪教育。(三)加强礼仪实践设计、加强、落实礼仪实践活动,也是一种强化礼仪教育的方式,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礼仪实践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礼仪教育形态。高校应该有组织、有计划、有系统地落实礼仪实践活动,强调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性,比如,百色学院开展“以礼仪文化打造和谐校园”教育实践活动作为校庆80周年献礼项目,每年科技文化艺术节都举办服务技能大赛,组织学生参加中国——东盟礼仪大赛等大型礼仪类竞赛等,让大学生走向社会,让学生自主选择不同的礼仪实践活动进行参与。通过这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礼仪实践,可以让学生的礼仪素质在实践中得到强化和巩固,让礼仪实践更富有教育意义。(四)营造良好的礼仪氛围。在大学教育中落实礼仪教育除了要开设礼仪课程、重塑教师形象、加强礼仪实践之外,还要营造出良好的礼仪氛围,为礼仪教育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优良的礼仪教育环境,在无形之中也会对学生礼仪素质的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礼仪氛围包括课堂秩序、学习风气、校园文化等。礼仪氛围本身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涉及的内容有很多,在开展教育的过程中,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利用不同的教育资源,强化隐性因素,以促进学生礼仪素质发展形成。比如:对教学楼走廊的墙壁、校园道路上的井盖、教室活动室的墙壁等进行装饰,绘制具有礼仪文化的壁绘,建立具有礼仪文化背景的雕塑,让每个区域都具有独有的特色,并且通过标语牌、名人名言、杰出人物画像等方式展示礼仪故事,提高大学生的精神生活和文化情趣。不仅如此,还利用院校制度,通过科学的组织领导方式、管理制度,打造良好的礼仪氛围和礼仪精神,以此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礼仪素质。实际调查表明,民主环境下,学生对礼仪规范的亲和度较高,而且学校的管理文化制度,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礼仪素质,因此高校要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科学设计学校管理制度、组织运行制度。(五)以家庭教育为基础。家庭在大学生礼仪教育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家庭礼仪教育是个体社会化的起点,是社会个体化的重要渠道,是社会和个体之间的连接纽带。作为礼仪教育最关键的基础,家长必须要认识到家庭礼仪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建立良好的家礼、家规、家训,在日常礼仪规范教育的基础上,传播正确的为人处世的原则,落实修身励志的规范教育。同时,家长要身体力行,为大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认识到家庭礼仪教育的重要性,积极开展日常生活规范教育。在家庭礼仪教育中,要由浅入深、由低及高、循序渐进地开展礼仪教育,从而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继而懂得在社会中的立身道理。比如,家长要在日常生活中仔细观察学生的心理变化和行为变化,大学生这一阶段,正处于心理敏感期,家长要尽可能保持足够的耐心,帮助大学生正确面对激烈的就业压力和学习压力,及时疏导、规范孩子的日常行为。学校可以协同家长在全校范围内以“勤、礼、孝”为主线,拟定具体“家规”,以此实现家庭礼仪教育规范化。(六)加大传统文化的学习和宣传。现如今一些大学在进行礼仪教育时,盲目照搬、照抄西方礼仪文化,忽略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礼仪教育本身包含的内容就十分广泛,包括待人接客、书信交流、人情往来,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这些内容早已有之,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这些礼仪文化和传统文化融合在一起,加大传统文化的学习和宣传会让大学生在无形之中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形成礼仪意识。比如,可以利用传统节日和重大庆典活动开展礼仪教育,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可以弘扬民族精神,还可以增进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而且在这种特定节日和庆典活动中,教育感染力也会得到大幅度增强,充分发挥其中的礼仪教育作用,还需要政府、社会、媒体之间的协作配合,加大宣传力度,让礼仪文化得到传承和延续。比如,大学可以和地方政府合作,在重阳节期间开展传统礼仪文化活动,并且邀请当地的电视台等媒体,记录活动过程,以弘扬重阳文化,传承家风家训,倡导孝敬老人,构建和谐社会为主题,通过给老人跪拜、献寿桃、登高拜祭、上香祈福、撞钟贺寿等多项传统民俗活动,弘扬传统文化和礼仪习俗,同时也让传统节日文化得到传承。(七)开设礼仪教育第二课堂。建设和谐社会已经成为当前主要的战略目标,作为社会文化传播、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各高校在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的过程中,除了要做到上述六点之外,还要积极开设礼仪教育的“第二课堂”。所谓“第二课堂”就是借助互联网技术、计算机技术、新媒体技术,打造礼仪教育网络平台,给大学生提供不同的礼仪教育学习渠道。随着网络的普及,电子移动设备已经成为每一个大学生的必备物品,落实网络礼仪教育“第二课堂”,可以提高礼仪教育的有效性,扩大礼仪教育的覆盖范围。比如,某高校开设了礼仪教育公众号,定期礼仪文化短视频,同时打造特色化的礼仪网络社区,利用校官方微博、校管网、官方公众号等媒体渠道进行传播,并且安排信息管理人员和礼仪教师对这一社区进行管理和建设。分别创设了不同主题的礼仪文化社区,并且根据社会发展时事定期变更主题,跟上时代变化的脚步,满足大学生的需求。将这一网络社区打造成了礼仪文化宣传窗口,成为礼仪思想教育的主要平台阵地。以河北大学为例,该校创建的礼仪文化网站被评为全国十佳思政教育类网站,在引导该校大学生自觉践行文明礼仪、加强道德修养上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篇7

中图分类号:G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O8-0030-02

礼仪,从大处说,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传统及精神的象征;从小处说,是衡量一个人文化素养的一把标尺。随着国际间的交流日渐频繁,人们的语言交流、行为习惯等礼仪行为虽是个人的小事,但从小事之中窥见国家、民族的内在精神。礼仪教育要从小抓起,因为礼仪教育是一种道德修养和健全人格教育。在人成长的阶段中,儿童阶段可塑性大,是健全人格,形成良好生活和交际习惯的重要阶段。在此阶段,儿童不仅要接受知识教育,而且也要重视文明礼仪教育。如果我们忽视儿童的礼仪教育,必将影响到儿童完整“人”的形成。纵观当今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儿童的礼仪教育。分析同处于亚洲的日本儿童礼仪教育的特点,借鉴其礼仪教育的经验,为进一步改善我国儿童礼仪教育提供有益的建议。

一、日本儿童礼仪教育的特点

日本深受中国儒家文化的影响,因此日本一贯重视以礼为基础的教育,重视向学生传授儒家所提倡的礼仪,并将儒家礼仪编成教科书,因此,日本的礼仪教育领先与世界上许多国家的礼仪教育。

(一)重视家庭礼仪教育

日本儿童从小在家里就要接受礼仪教育,礼仪也是日本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日本的儿童在家中学习的第一堂课就是学会尊敬父兄。鞠躬是日本非常普遍又极重要的礼仪。父母会教给孩子知道向谁鞠躬,还必须懂得鞠躬的程度。在家里,孩子要向父亲鞠躬;弟弟要向哥哥鞠躬,女孩应向男孩鞠躬。孩子向长辈或社会地位比较高的人鞠躬时,要等对方抬头以后才能把头抬起,有时甚至要鞠躬多次。在日本,餐桌礼仪也是儿童的必修课。日本的父母从小就向孩子详细的讲解餐桌礼仪。例如,吃饭时,如果勺子上附着了黏性事物,一定不要直接用嘴或舌头将其弄下,而是要寻找其他方法。因为勺子是一件公共的器皿,如果个人用嘴去触碰,就会影响到再次使用,这样是极其不礼貌的行为。母亲在家里把饭做好了,但并没有告诉孩子吃,孩子就不能自己先吃。孩子在吃饭前,必须要先说一句“那就不客气了”。一方面表示自己要吃饭了,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表示对父母劳动成果的尊重。除此之外,日本还有许多基本的礼仪,如在公共场所不大声喧哗,坐姿端正等等。日本的文明礼仪已经渗透在生活的点点滴滴,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设立礼仪室,开设礼仪课

日本儿童进入幼儿园、小学后要接受正规的礼仪教育。幼儿园内设置礼仪室,礼仪室内放置着日式的摆设以及和服。幼儿教师会身穿和服,教儿童学习日本传统礼仪。例如,在茶道课上,教师和儿童都穿着和服,教师给儿童示范如何倒茶,如何敬茶。教师的示范作用,使儿童能更好的领会礼仪的重要性。进入小学,学校设有礼仪课。如,“道德时间课”“友爱课”等,还有专门的礼仪教材。日本根据各年级段儿童身心发展的特征确定不同年级学生应该掌握的礼仪知识。如日本的儿童从一年级必须上“道德时间课”,每周两小时。课上教师向儿童讲解礼仪的重要性。课本几乎都是以中国古代的诸子百家思想为素材,像仁、礼、忠、孝、义等思想全都包括其中。同时在小学低年级阶段要求学生适应学校生活和养成基本生活习惯。在小学高年级和初中阶段,强调学生的体验性活动。例如,学校会安排学生到养老院、残疾医院等地接触并照顾弱势群体,学会友好相处。

(三)重视传统节日,体验传统文化

参加传统节日,体会传统文化是日本礼仪教育的一项重要的内容。每到传统节日如“儿童节”、“月见”等大项庆祝活动,从幼儿园到小学以及中学,学校都会组织学生去参加到庆祝活动之中。目的是通过亲身实践,加深儿童对传统节日的理解。所以,日本政府专门提高了传统文化在学校礼仪课程中的比例,将其融汇在礼仪教育和日常生活中,从而使学生深刻体会和理解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的凝聚力。

(四)重视开学和毕业典礼

礼仪不仅包括“礼”还包括“仪”,“仪”笼统的说就是仪式。日本非常重视学生的开学和毕业典礼,甚至幼儿园毕业都有隆重的典礼仪式。每年的四月是日本新年度的开始,也是日本开学典礼的时候。无论是在开学典礼还是毕业典礼,校长、教师、家长以及学生都要穿戴正式,一丝不苟地完成整个仪式。开学典礼和毕业典礼都有明确的程序,虽然每个学校不尽相同,但中小学典礼大体上包括唱国歌,领导讲话,学生宣言以及才艺表演等环节。例如在小学毕业典礼上,全体人员唱完国歌后,班主任点到谁的名字,谁就走向主席台,从校长手中接过毕业证书,鞠躬敬礼,然后发表简短的“演讲”。孩子们童真的人生“宣言”,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位父母的心,有的父母喜极而泣。仪式接近尾声,毕业生用声情并茂的才艺表演表达对六年时光的回忆和留恋,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对父母和老师的感谢之情。最后,《再见》的旋律和掌声响起,待最后一位毕业生走出会场的大门时,掌声和音乐旋律才会停止。

二、日本儿童礼仪教育对中国的启示

篇8

论语“不学礼,无以立”道出了礼仪的重要意义。礼仪修养是一个人全部品德的基石。礼仪是为了使各种人相处在一起能愉快融洽、使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正常进行,交往中必须有一种大家所共同遵守的法则、规范。简单地说,礼仪就是表示礼貌的具体礼节,包括言行举止的诸方面细节。礼仪是一个人美好心灵的展现,注重仪表形象,养成文明习惯,把握交往礼仪,融洽人际关系,是每一个人人生旅途中必修的一门课程。幼儿礼仪是指幼儿在幼儿园、家庭、社会活动中所必须遵守的一些简单的行为规范。概括而言,幼儿礼仪分为生活礼仪、学习礼仪、公共场所礼仪三大部分。幼儿期是人生的启蒙期,可塑性强,易接受外界的各种信息,是塑造健康人格和形成良好礼仪行为的重要时期。

2.将礼仪教育融入环境创设中

恩格斯说过:环境造就人。陈鹤琴先生认为:“凡是可以给小孩子刺激的都是他的环境。”环境的教育功能是润物细无声的渗透。幼儿园有整洁的、和谐欢乐的教育环境,有规律的生活制度及人与人之间文明礼貌、团结友爱的相互关系都具有很重要的示范、熏陶、感染作用,是培养幼儿良好的礼仪习惯的重要外部条件。在文明礼仪教育中,我们要重视校园环境建设,对校园环境做到布局有科学性,布置有教育性,整体有陶冶性。

首先,我们注重幼儿园的环境美化、教育化。一走进幼儿园,就可以看到“请讲普通话”、“上下楼梯请靠右”、“您好”、“谢谢”等彩色卡通文明用语条幅。教室、楼梯、走廊……整个校园显得整洁、清新、优美,校园的每个角落都在“说话”。为幼儿学习文明礼仪营造了整洁、优美、文明的氛围。

其次,我们十分注重教室环境的布置。例如墙面布置,在各个班级开设了“文明乖宝宝”、“礼仪之星”等专栏的同时,每月根据主题活动的内容,布置相关的主题墙饰,如“我们都是好宝宝”、“朋友树”“一起玩”、“我来帮助你”;并且常常在教室的语言角投放礼仪方面的书籍、图片,如故事《小兔找朋友》、《小红花找朋友》、《兔宝宝找快乐》等。使幼儿在欣赏的同时,受到人物典范的感染。我们还张贴与礼仪教育要求相一致的儿童画,用视觉语言暗示、提示幼儿,提醒幼儿一言一行要符合礼仪规范。

由于各种礼仪教育融于环境中,营造了积极健康的文化氛围,幼儿生活在整洁、优美的环境中,感受到幼儿园环境的美。用美的环境引导幼儿注意环境的整洁卫生,爱护幼儿园的花、草、树木,使幼儿在环境中自觉遵守秩序,学习礼仪之道,促进了礼仪规范的养成。

3.在一日生活各环节中渗透礼仪教育

幼儿礼仪行为是在日常生活中慢慢地形成的,只有在生活中才能积累社会经验,这就要求教师把礼仪教育灵活地渗透到幼儿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随机教育。幼儿在园的日常生活活动包括入园、进餐、活动、盥洗、午睡等环节。教师要为幼儿创设各种各样的情境,制订各项行为规则,对每个环节的行为提出具体的要求,把礼仪教育内容细化到各环节中,并随时、随地、随事地进行随机教育,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3.1抓晨间接待。设“晨间礼仪岗”,每天早上由值日老师带领两位小朋友“站岗”,向来园的小朋友、老师鞠躬问好。各班建立“礼仪小天使”,每天轮流派出“礼仪小天使”在门口做好早晨接待的工作。

3.2抓生活各环节的渗透。例如晨间谈话、餐前安静活动等,给幼儿讲讲名人礼仪故事。

3.3抓礼仪教育环境创设,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学习礼仪。在幼儿园走廊悬挂、张贴文明礼仪宣传标语,设置温馨的提示话语、文明礼仪格言。

4.与家庭紧密配合进行礼仪教育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如果幼儿园教育与家庭不能协调一致,那么,幼儿的礼仪行为就很难形成和巩固。所以要培养幼儿的礼仪,必须有家庭教育的配合,使礼仪教育连贯起来,达到预期的目的。

4.1发放家长倡议书。发动家长共同参与,营造“全面发动、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

4.2举行一个“启动仪式”活动。进行全面动员,在全园师生和家长中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明确幼儿礼仪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行性,达成共识。

4.3每周向家长发放礼仪教育重点内容及在家的要求。

4.4编发幼儿园《文明礼仪手册》,让家长了解和掌握与幼儿日常生活、学习密切相关的校园礼仪、家庭礼仪和社会礼仪等方面的知识。

4.5请家长记录孩子礼仪行为方面的事迹,在宣传栏上展示,公开表扬。

4.6每月请家长对自己的孩子礼仪作一个评估。

4.7每学期评选“礼仪好家庭”。

5.选择合适的教材,帮助幼儿丰富礼仪认知

篇9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11-118-2

在《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将素质教育贯穿于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始终。而高职礼仪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其作用和重要性日益显现。近年来,虽然各高职院校在礼仪教育方面进行了诸多的尝试和改革,但其效果不尽如人意,仍然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和不足。因此,找到合适的实施途径已经成为各高职院校开展礼仪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目前高职院校开展礼仪教育的现状

(一)对礼仪教育的重视不够。高职院校由于其办学的特殊性,学校更为注重学生的专业课程和专业技能的学习。对于礼仪课程,学校除了专业的缘故需要开设商务礼仪、酒店礼仪和秘书礼仪等以外,对于其它专业的礼仪教育安排甚少。有的高职院校虽然开设了礼仪教育课程,但是由于高职生在校时间短,因此安排的授课时间也短,礼仪教育只是流于形式,教学质量不容乐观。同时,很多高职院校只重视专业礼仪教育,忽视了日常礼仪的重要性,从而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礼仪的时候非常生硬。

(二)对礼仪的内涵认识不到位。礼仪是对他人表示尊重的一种形式,是在人类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并积淀下来的一种文化。现在很多高职院校的礼仪教育只注意了对礼仪表象的学习,忽视了礼仪中蕴含的文化内涵,这是对礼仪内涵的狭隘理解。如果学生没有认识到礼仪中蕴含的文化,其礼仪修养就无法得到实质性的提升。

(三)礼仪教师素质有待提高。很多礼仪教师只重视对学生礼仪知识和礼仪文化的讲解,却忽略了自身的行为对学生礼仪素养的影响。在教学和生活中出现上课迟到和着装不够端庄等行为,这些不符合教师礼仪规范的行为都会给学生造成不良影响。同时,很多礼仪教师的教学方法落后,在教学中没有意识到礼仪教学的特殊性,理论知识讲解和实践应用相互脱节,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礼仪教育的课堂效果。

二、礼仪教育在高职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荀子曰:“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由此可见礼仪规范对于社会的重要性。高职院校的学生由于生源复杂,入学起点低,学生的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因此高职院校加强礼仪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懂礼仪是社会发展对高职学生的基本要求。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求职者综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掌握基本的利益是高职学生可以立足职场的前提条件。高职院校开展的教学内容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不但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同时也要注重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学生只有掌握了基本的礼仪,才会懂得如何与人和谐相处,具备团队精神和集体主义观念,以及良好的职业精神和道德修养,满足社会和企业虽自身素质的要求。

(二)高职学生有学习礼仪的愿望。很多高职学生已经意识到礼仪对于自身融入社会和未来发展的重要性,虽然他们学习礼仪知识的主要目的是工作的需要,但是很多学生还是觉得学校应该开设相应的礼仪教育课程,对礼仪教育有着强烈的需求,希望在社会交际和工作中用恰当的礼仪展现自己的修养,从而赢得他人的尊重和认同。同时,很多学生认识到不仅学校要负担应有的礼仪教育,而且社会和家庭也同样负有礼仪教育的责任,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者共同完成。

三、礼仪教育在高职素质教育中实施的途径和策略

(一)对高职礼仪教育要给与足够的重视。高职院校要加强对礼仪教育的重视程度,在注重专业课程建设的同时,充分认识到礼仪教育对于高职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高职院校要将礼仪教育融入高职院校的德育课程中。礼仪是道德的外化,道德是礼仪的内容。礼仪修养与道德修养的作用和目的都是为了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因此,将礼仪教育纳入高职学生的德育课程是可行的,不但有利于实现礼仪教育和德育教育功能的互补,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内在道德修养,规范学生礼仪行为。高职院校要开发校本礼仪教育课程。校本礼仪课程体现了社区文化和学校文化的结合,以及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与学生个性发展需求的结合。因此高职院校要根据学校专业特色、地方风俗礼仪开发校本课程,将礼仪教育纳入课程教学中,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明意识和礼貌行为,从而提升高职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文化内涵。高职院校要保证校本课程的层次性,在重视专业礼仪的基础上,也不能忽视日常礼仪的教育。例如对于刚入校的高职学生,学校要重点开展日程行为礼仪教育;而对于高年级学生要开展专业型礼仪知识教育和面向社会的礼仪教育。

(二)努力提高礼仪教师的专业素养,塑造礼仪教师专业形象。礼仪教师的职业形象是教师内在素养和外在形象的结合,体现了教师在礼仪教育中的示范作用。因此,礼仪教师加强内心道德修养,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对于礼仪教育的顺利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礼的核心是敬,孔子在论语中曾强调”修己以敬“,将修养好自己的品德作为尊敬的对待一切事物的基础,因此,礼仪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礼仪的举止行为和技巧,更要传播道德,传递敬意,培养学生的礼貌行为和文明意识。例如学生见到教师要主动问好,与人交流时用文明用语,不随手扔垃圾等。这些生活中的小细节是学生综合素养的具体体现,反映了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文化内涵。礼仪教师要有深厚的知识底蕴。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中华礼仪与西方礼仪相互融合,形成了现代礼仪。因此,礼仪教师需要深入了解国外礼仪的教育目标、内容和方法,从而探索出符合中国特色的礼仪教学。而且礼仪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涉及到公共关系学、社会学、伦理学和心理学等各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礼仪教师必须要与时俱进,才能在教学中做到生动形象,引起学生的共鸣和认同。礼仪教师要有优雅的仪态风度和仪容服饰。礼仪教师良好的仪态和仪容是最直观的教学示范。因此,礼仪教师无论是在言行举止上,还是在穿着打扮上,都要体现出自身的教养和品位,增强对学生的感染力和影响力,以自己的一举一动诠释良好礼仪规范的教育价值和无穷魅力。

(三)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礼仪教师在教学中要摒弃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而要将自己处于与学生同等的地位,采用互动的教学方式,理论联系实际,以案例说明礼仪的重要性,让学生真正的对学习礼仪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要注重实践教学,给学生提供学以致用的机会。教师可以设置各种场景进行模拟训练,让学生将礼仪从知识迁移到实际的行为中。例如教师可以模拟电话礼仪、介绍礼仪和求职面试礼仪场景,让学生运用礼仪知识进行交流和沟通,这样学生可以从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汲取教训提高自己的礼仪认识。教师要借助各种校园平台,加强礼仪教育。例如教师可以开展礼仪讲座、进行礼仪征文活动等,讲礼仪知识和礼仪教育广泛普及,增强高职学生对礼仪教育活动的参与度。学生也可以通过校园广播、校园报刊杂志等弘扬文明礼貌之风,做好礼仪知识和礼仪行为的宣传工作,让师生在耳濡目染中得到美的熏陶和滋养。

总之,礼仪教育作为高职学生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在学生的个体成长和完善中占据重要地位。教师在教学中要改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注意自身的职业形象,加强自己的专业素养,才能真正的讲礼仪教育落到实处。同时,教师也要认识到,高职院校礼仪教育的普及和深化任重而道远,需要教师坚持不懈的努力和社会、家庭等各方面因素的配合,最终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满足社会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陈俊琦.试论礼仪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教育论坛,2013.

篇10

 

我国传统文化中礼仪规范常被视作人生之本、立业之基。在现代社会,随着国际经济、文化和社会交往日益频繁,社会对公民的文明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礼仪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日益突出。特别是我国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对传统礼仪教育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总体而言,传统礼仪教育需要从不同层面、不同渠道来进行,通过家庭、学校以及社会“三位一体”共同推进。 

 

一、家庭教育:礼仪教育启蒙 

 

相对学校、社会的教育而言,在礼仪教育中,家庭的教育处于基础地位。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孩子从小生活在家庭里,受到最初的、最有影响的启蒙教育。他们在家庭中生活和活动,经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逐渐形成各种思想意识、行为习惯。家庭教育是人生礼仪文化教育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的幼儿,可塑性强,易接受外界的各种信息,是礼仪等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家庭礼仪教育的一个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培养孩子的礼仪习惯。具体可由以下四方面着手: 

 

1 重点突出爱心教育。礼仪的核心是爱心,幼儿爱心的形成也是实践的过程。最初只是出于纯粹的行为模仿,当他的这种行为得到他人的肯定时,幼儿会感到高兴,得到强化;经过多次反复和强化,渐渐形成了爱心心理结构。因此,在教育中,为幼儿提供一些好的范型,明确提出是非的评价标准,通过讲故事、表演、帮助有困难的小朋友、献爱心捐款等,让幼儿在活动中,在与他人的交往中,通过亲身的情感体验,逐步学会关心人、同情人、尊重人,使他们的礼仪行为成为内在美好情感的自然流露,真正做到内心美与外在行为美的统一。 

 

2 紧抓日常行为规范。日常生活中的教育是所有教育途径中最基本、最重要、效果最明显的教育。家庭礼仪教育的实施,应该从身边细小的事情做起,要把礼仪教育渗透到幼儿的衣食住行、言谈举止等生活的各个方面,培养幼儿诚实、勇敢、好问、友爱、爱惜公物、不怕困难、讲礼貌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和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留意典型的日常小事,让孩子亲眼目睹、亲耳所听,使孩子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为孩子指明方向。同时,还要对幼儿的做法做出正确的评价,引导幼儿养成辨别是非的好习惯。 

 

3 营造家庭文化氛围。家庭教育是幼儿人格成长的摇篮,家庭是孩子接触的第一个环境,家庭环境会给孩子人格的形成打下难以磨灭的烙印。父母时刻要注意自己的言行,生活中相互尊重、相互谦让,与邻里友好相处、关心别人,为孩子营造一个温暖和谐的家庭氛围,为幼儿做出榜样。家庭礼仪教育的实施,应该营造一定的氛围,制造一定的舆论,以感情的变化促进礼仪活动的开展。生活环境,是孩子品德最好的教师。许多家教成功的父母都十分留心在每日的生活中,在欢愉的气氛中,对孩子进行启蒙。 

 

二、学校教育:礼仪教育规范 

 

学校礼仪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理应贯穿幼儿园、小学、中学直到大学的全过程。不仅要在学前阶段和中小学阶段注重礼仪教育,同时也应将其列为大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礼仪文化教育不仅是大学生道德教育的一部分,而且从其适用性来看,各种各样专业化的礼仪文化,如商务礼仪、公关礼仪、社交礼仪、涉外礼仪等应用性课程的开设,也为其今后步入社会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有助于全面提升大学生修养和素质。 

 

1 开设礼仪教育课程。通过开设礼仪课,将礼仪教育纳入教学体系,将培养学生的交往意识和交际技巧、指导学生掌握礼仪修养的理论知识和应用规范作为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定期安排礼仪知识讲座,讲授礼仪基本知识,提高学生对礼仪重要性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礼仪、运用礼仪的意识。帮助学生做到知礼、重礼,并通过各种场合不断练习,养成习礼、守礼的良好习惯。 

 

2 制定文明礼仪教育制度。学校要制定文明礼仪教育制度,将文明礼仪教育主题活动实行长效机制,做到全员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文化育人、风气育人。通过名人名言,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立志成才;通过学习校风和校训,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审美,教育学生应团结友爱、互帮互助;通过美化、净化、绿化校园,让学生置身于整洁、清新、优美又有文化氛围的环境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从而达到净化心灵的目的。 

3 开展校园礼仪活动。孔子说:“立于礼,成于乐。”其中“礼”的达到要靠“乐”,孔子说的乐是广义的,不仅包括音乐,而且包括诗歌、舞蹈,简言之,即艺术化教育。学校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礼仪活动,引导学生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和养成礼仪习惯。如开展礼仪知识竞赛、举办讲座、演讲比赛、礼仪辩论,讲礼仪故事,成立演出队,自编节目如小品、哑剧等进行以礼仪为内容的文艺演出。这些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具有生动性、直观性,能激励学生效法礼仪行为,既提高活动的文化层次,又培养学生的礼仪素质,还能促进和谐校园的构建。 

总而言之,学校应该从实际出发,认真思考,创新方法,做好对学生的文明礼仪教育,让文明礼仪之花处处盛开,形成浓厚的尚礼风气。 

 

4 教师礼仪率先垂范。教师为人师表,教师的人格力量和表率作用将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言行举止常常受到学生的关注和评论,因此教师必须懂得身教重于言传,正人必先正己的道理,在日常活动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礼仪素质,尊重爱护学生,服饰整洁,举止大方,行为检点,于无声中将礼仪传递给学生。正如东汉文字学家许慎所说:“教,上所施,下所效也。”因此,教师必须率先垂范,身体力行,坚持做到课堂上用文明语言上课,平时言谈举止当楷模。 

5 创新礼仪教学方法。礼仪的学科特点决定了教学不应仅仅停留在对理论的理解和掌握上,而必须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学以致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将各种教学法结合起来,灵活运用,以期确保高水准的教学质量。这其中包括:(1)案例教学法。在案例教学中,教师是整个活动的组织者,要选择较为典型的、具有学生讨论与研究价值的案例。进行案例分析时,采用先分小组讨论,后在课堂上全班讨论。教师指导的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寻找正确的分析思路和对关键点的多视角观察上,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教师对案例分析的点评与总结,不应用自己的观点影响学生,也不要对结果或争论下结论,而是对学生们的分析进行归纳、拓展和升华,从而有效地达到教学的目的。案例教学法要求老师要有充足的知识储备,有较高的即兴发挥能力及较强的控制局面的应变能力,所以课前一定要进行充分的准备,避免陷入尴尬的无法控制的局面。(2)模拟教学法。就是教师根据授课内容要求,设定区别于常规课堂形式模拟某种特定情景,让学生在实际情景或场景中扮演一定的角色使学生身临其境,通过切身体会从而掌握相关知识技能的一种实践性教学活动。此教学法趣味性、可视性强,可形成立面教学效果,学生参与性强,可促进每位学生积极溶入教学情景中。在实施这种教学法的时候,教师应先进行相关理论知识的讲解,然后设计一个情景,如应聘面试、推销产品、接待客人等,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练习,自己设计台词、活动内容,演示合乎礼仪规范的活动,老师对学生活动情况进行点评,指出不足,最后结合礼仪知识强调礼仪要求。这种教学方法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创造性和内在积极性,又活跃了课堂气氛,从而使教学更生动直观,取得了预期效果。(3)实践教学法。礼仪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艺术,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礼仪课程的了解和热爱,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社会声誉,增强学生的应变能力、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为了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让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礼仪知识,真正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教师应尽可能地创造一切条件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 

 

三、社会教育:礼仪教育实践 

 

明朝的儒学大师王阳明提出了“知行合一”的理论,认为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完成,知和行是不能分开的。宋朝的儒学大师朱熹说:“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这说明人的行为是受思想支配的。社会教育是礼仪文化教育的深化与践行阶段,可以通过政府、大众传媒、社区和家庭予以引导推进。 

 

1 政府。政府在礼仪文化的传播普及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相关政策措施的出台将为礼仪文化提供正确的导向,地方政府应加强引导,将礼仪教育列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内容之一,进一步普及文明礼仪知识,规范文明礼仪行为,塑造人人讲文明、守礼仪、重诚信、团结友善、热情好客、亲和融洽的良好形象,营造文明和谐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 

一是崇尚礼仪的舆论氛围。城市主要地区、繁华大街要设立公益广告、宣传橱窗和宣传栏,利用多种载体、手段宣传文明礼仪,倡导文明新风。二是繁荣发展的文化氛围。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净化文化市场,发展各类群众文化事业,形成覆盖全市的文化活动网络。三是广泛参与的社会氛围。要充分发动党政军民、社会团体和各界人士,努力形成广泛参与的社会氛围。四是积极向上的育人氛围。要做好先进典型的评选、表彰、管理和监督工作,努力形成崇尚礼仪、争先创优的育人氛围。 

 

2 大众传媒。礼仪的作用发挥是靠人们自觉来维持的,是靠社会舆论来监督的。大众传媒作为现代社会最为重要的社会化单位,在宣传礼仪文明、建立良好风气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刊发或播出有关礼仪教育的公益广告及节目,使礼仪文化渗透到日常生活的细节之中。 

 

篇11

当前,大部分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在“四二一式”的家庭教育中,父母的溺爱现象很严重,孔融让梨式的历史美谈渐渐淡去,从而渐渐导致孩子从小形成“唯我独尊”的秉性。这现象和礼仪教育的“尊重、关爱他人”的核心思想是格格不入的。许多家长自身缺乏礼仪行为的认识,也不懂得去引导幼儿学习礼仪言行。由此导致了目前许多孩子在礼貌用语、仪容仪表、体态行为等方面的弱化发展。

二、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的重要性

幼儿期是进行礼仪教育的最关键的时期,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比知识的获得更重要。而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事,要培养一个人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从小抓起,从家长培养的孩子良好习惯开始,从老师用人格的魅力潜移默化影响孩子开始。在孩子发展的敏感期教师应对他们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孩子就会得到与平时发展事半功倍的效果。蒙台梭利博士提出的:抓住了幼儿的敏感期就是抓住了健康、快乐、和谐的一生。所以,礼仪教育是人之初的必修课。

三、幼儿园礼仪教育的内容

1. 个人礼仪:幼儿个人礼仪一般来说包括仪表仪容、形体姿态等内容,仪表仪容主要是梳洗打扮(包括洗脸、刷牙、漱口、咳嗽、打喷嚏、抠鼻孔)、穿衣着装(包括穿衣、戴帽、穿裤子、穿鞋子的技能及装饰美化)等方面,形体姿态主要是坐、立、走、躺、吃、喝、拉、撒、睡等方面的细节规范。

2. 亲子礼仪:幼儿亲子礼仪主要是幼儿在家庭生活中与家庭成员(包括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与兄弟姐妹)相处时应该注意的礼仪规范,包括请求、应答、敲门、就餐、干力所能及的家务、感恩长辈、体贴关爱、招呼告别等内容。

3. 师幼礼仪:幼儿师幼礼仪主要是幼儿在幼儿园生活中与幼儿教师交往时应该注意的礼仪规范,包括入园问好、认真听讲、举手发言、听从教导、请求帮助、感恩老师、离园告别等内容。

四、实施幼儿礼仪教育的方法

(一)宣传礼仪

充分利用幼儿园内的公共区域宣传板、宣传栏和家园共育窗口来创设礼仪教育园地。如在幼儿园的内围墙及走廊上进行宣传板或宣传栏创设“礼仪长廊”,设置礼仪教育课题介绍,家长、教师、幼儿的礼仪规范,张贴礼仪图片,主要是创造园内的礼仪教育气氛,给家长视觉上的冲击,并通过宣传板让家长和孩子耳濡目染地受到礼仪的渲染。

(二)三位一体学礼仪

1. 教师学礼仪:教师是幼儿的镜子,幼儿是教师的影子。幼儿对教师的高度崇拜心理,使他们对教师的各种行为表现都能认真地模仿和学习,可见教师对幼儿礼仪行为的形成影响是非常大的。所以,幼儿园对幼儿开展礼仪教育之前,幼儿园首先要对全园教师进行礼仪培训,教师首先要详细了解幼儿园礼仪的各项细化内容及礼仪标准化言行举止。

2. 家长学礼仪:幼儿园在学期初首先要召开一个礼仪教育家长学校:通过这个活动让家长能够明白为什么要在幼儿园开展礼仪教育,礼仪对幼儿的将来发展的重要意义,通过礼仪教育可以使家庭、幼儿园及社会都能得到哪些好的发展。使家长从意识上感到礼仪教育的重要性,从行动上来支持幼儿园开展礼仪教育。同时组织家长学习成人基本礼仪,从而更好地监督幼儿的行为,使幼儿养成自己的习惯。

3. 幼儿学礼仪:

(1)活动室内礼仪公约布置。每个班级都可以依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创设班级礼仪公约,将适合本班孩子的礼仪内容布置到墙面上,让孩子时时都能看到,巩固幼儿的礼仪常识并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将这些礼仪常识内化变成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

(2)区域游戏中礼仪言行的渗透。充分利用活动室里的区角,如娃娃家、表演区、美工区等与礼仪主题相结合。在娃娃家可以让幼儿从邀请同伴的游戏中学习如何接待客人,从人物的扮演中感受父母的爱,学习成人为人处事的语言、行为等,在过家家的游戏中体验进餐的礼仪习惯等。

篇12

1.社会道德失范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一直在进行,然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社会道德建设跟不上时代脚步,社会上一些不道德的行为依然存在,没有为大学生的礼仪教育形成一个良好的文明氛围。由于大学生的思想还不成熟,无法很好地辨别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行为是错误的,同时大学生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很容易被社会风气影响,社会上的一些言行会被大学生模仿、遵从,影响文明礼仪修养的形成。

2.学校礼仪教育不足

大学学习不仅是学习专业知识,更主要是让学生学会为人处世,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不学文明礼仪,就很难有立足之地。然而,在应试教育仍然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文化知识被学校放到了第一位,而礼仪教育未被重视。许多大学重视学生的就业问题,只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而未能向大学生强调礼仪的重要性,开设礼仪课程不过是完成学科的需要,并不能真正为大学生起到引导教育作用。

3.家庭引导不够

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许多的家长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忽视了礼仪教育。“养不教,父之过”,家长是孩子文明礼仪教育的启蒙导师,对孩子的影响非常之大。现在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父母把孩子视作“掌上明珠”,尽可能满足孩子的需求,溺爱孩子,造成孩子目中无人,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的思想。同时有些家长本身也没有起到示范作用,做出一些不文明的行为使孩子效仿。

4.大学生认知不力

大学生没有能从根本上重视中国的传统文化、重视文明礼仪学习。归根到底,大学生认知能力有限,没有充分了解礼仪在现实中的重要性,没有给自己的生活学习有个良好的规划。他们过多追求现实性的、有明显实效的专业知识的学习,只重视物质利益而忽视了文明礼仪的重要性。他们认为礼仪离现实生活很遥远,是很古板的东西,没有必要时时处处都讲“礼”,因而减少了礼仪学习。殊不知,礼仪学习是通过点点滴滴的生活实践积累起来,“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二、校园大学生礼仪修养教育工作的建议

良好的个人礼仪不仅需要学生自身的努力,也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共同的教育及推动,为此,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社会方面,应加强对社会文明礼仪的宣传

社会应加强对社会公德的宣传,提升传统文化的地位,使公民以讲文明、懂礼仪为荣,进而为大学生礼仪修养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首先,在社会范围内开展文明礼仪大学生的评比活动,征集文明礼仪大学生的先进事例,创造人人讲公德、人人讲礼仪的良好氛围。其次,包装和推广先进文明大学生的典范,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对之加大宣传,并且通过媒体或各种活动为载体弘扬文明礼仪大学生的精神价值,以及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传统美德。最后,组织先进文明大学生典范的交流,带动各大高校学生积极响应和参加文明礼仪大学生的活动,进而提升大学生的思想境界和学习热情。

2.学校方面,应充分重视大学生礼仪教育

学校作为学生教育的第一责任者,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学校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开展:首先,学校开设相关的礼仪课程,教授学生系统理论知识。把礼仪课作为大学生的公共课,与学生的学分挂钩。它将使大学生从思想上认真对待礼仪,从而才能在行动上加以改善。其次,教师应注重自己的礼仪修养,以身作则为学生提供直观的榜样。教师的日常行为对学生有很大的影响,受到学生的关注和模仿。因此,教师应塑造良好的自身形象,在日常生活中注重礼仪细节,对学生言传身教。再次,学校在校园里加大对文明礼仪的宣传,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学校可以通过树立先进文明大学生典范,对此加以宣传,并且在校园中张贴文明标语,组织相关比赛,开展文明讲座。通过与外校进行文明礼仪比赛,加大文明交流,实现共同进步。

3.家庭方面,家长要率先垂范,对子女严格要求

《论语•子路》:“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当家长自身端正,作出表率时,不用下命令,孩子也就会跟着行动起来;反之,如果家长自身不端正,而要求孩子端正,那么,纵然三令五申,孩子也不会服从的。所以,家长应注重自己的日常行为,遵守文明礼仪为孩子做出表率。而对于孩子的不文明行为,家长应及时发现,并予以纠正,不可因为溺爱而放任自由。

篇13

1.小班幼儿年龄小,各方面发展不完善。对于刚刚入园的小孩的,有的适应能力不好,会产生分离焦虑,常常要在园哭一个多月。有的孩子不出半个月就适应幼儿园生活了。这说明不同成长天数的孩子的发展水平是不一样的。总的说来小班幼儿还是太小了,理解能力、接受能力还是有待发展的。开学一两周就有个教学活动《宝宝有礼貌》,我对他们说,早晨见到老师要鞠躬说“老师早”,离开幼儿园要跟老师说“再见”,但是能够做到的小朋友只有那么几个,其他小朋友都忘掉了。也许并不是我们老师提醒他们要有礼貌,而是从身心发展角度来说有的孩子智力没有发展起来。2.5岁至6岁的幼儿可塑性强,是幼儿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礼仪教育是影响孩子一生的教育。因此,孩子的潜能才更需要激发出来,礼仪教育要在平常的一点一滴渗透进去,让幼儿慢慢体验出来。小班幼儿的礼仪教育是整个幼儿园生涯的奠基,有好的开始,才会有圆满的结局。

2.幼儿礼仪行为整体表现不良。现在的还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家里比较溺爱,导致孩子娇气、言行不一致,爱发脾气,各种毛病集一身。到了幼儿园里简直就是无法无天,这类幼儿喜欢打其他小朋友,乱弄老师的教室里的物品,而老师又不能对其进行体罚,最多批评几下,完全无可奈何了。先不说他能学到什么礼仪习惯,首先他的行为出发点就是错误的,他还不知道是非对错,这就是家庭的责任了。这样的孩子的一生早晚会被毁了的。

3.礼仪教育严重缺位,方法不合理。在幼儿园里的每周计划表上明明有礼仪教育的内容,可是有的老师并没有将它落实到一日生活中去,而是比较重视教学活动。这样就造成了以下几种局面:玩玩具时小孩子玩着玩着就争抢起来,抢不过就打人。喝水时明明不小心碰到了小逸,小逸就猛推了明明一下。晨间户外活动中,龙龙走到老师面前头也不抬的去走自己喜欢玩的手推车了。仔细想来,幼儿有什么样的行为与老师的教导方法还是脱不了关系的。

二、小班礼仪教育的策略

既然小班阶段的礼仪教育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尤其是人际交往如此重要,我试着提出了几个促进小班礼仪教育的发展的策略:

1.幼儿园教师应摆正教育观念,改正教育方法。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