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文学的美学价值

文学的美学价值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0 17:15:4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文学的美学价值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文学的美学价值

篇1

学的基本特征包括借助文学形象将现实生活真实的反映出来。英语文学翻译经过自己对原文的了解和他们所掌握的英语表达技巧,对原文进行二次的创作,将原文的艺术特征进行深层次的探究,不同的翻译者会翻译出不一样的作品,不同的翻译内容表现出了原文多角度的美学内涵。有的翻译者会把自己的真实感受反映在翻译作品里,有的翻译者只是简单的进行探究,不同的翻译方法表现出原文不一样的特征,文学翻译不再是简单的译文,是将译者真实的个人情感融入其中,不去追究表达方式的差异,不去追究是否与原文内容一样,文学翻译是一种美学体验,将美学的不同面展现出来。译者在翻译文学作品的时候,依据自己的真实感受来展现作品的价值,有的译文简单明了,有的译文荡气回肠,有的译文温馨和煦。翻译者依据自己对生活的感知和对原文的了解来翻译文学作品,不管翻译者会翻译出怎样的译文,他们都体现了不一样的翻译特色和对文学的感知水平。

二、传达美感,彰显价值

英语文学翻译是借助文字将作品的艺术特色尽情的表现在作品中。所有的文学作品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文学翻译的美学意义也在文学作品中进行展现。译者翻译风格的不同会表现出不一样的美学感受,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会有属于自己的特征表现在里面,作品的美学价值表现在译文中,通过译文来彰显原文的美学价值,传达原文的内在美感。作品的魅力都需要用心去感受,《读书论》是英国学者佛朗西斯.培根著名的散文代表作,国内有许多的翻译版本,王佐良先生翻译的作品最具有影响力。For expert men can execute ,and perhaps judge of particulars,one by one;but the general counsels,and the plots and marshalling of affairs,come best,from those that are leared.练达之士虽能分别处理细事或一一判别枝节,然纵观统筹、全局谋划,则舍好学深思者莫属。

三、优化变量,引领定势

在相同的环境下,要想使用已有的办法快速的处理问题可以借助思维定势的作用。当情景出现改变以后,定势不会影响新办法的使用,如果思维定势不积极的话,创造性思维就会被发散,实现不了精准的转达。译者精准的翻译,可以真实的反应出作者的心声,译者一定要较好的掌握两种语言的特点,翻译不单单是两种语言的转换,它反映出两种语言的不同特点。通过不一样的思维定势反映出文化的不同,思维方式的不同会表现出语言表达上的区别,还会对翻译工作造成一定的影响。作者的文化风格受诸多因素的制约,语境会给语言使用造成一定的影响,每个单词都有很多的含义,语境不同翻译的意思也会不同,一定要将思维定势掌握好,词与词之间要保持意义的连贯。

四、创造灵感,体现意境

在文学作品里面,作品美学价值的表现是通过意境来实现的,文学作品的情感需要意境进行烘托,因此,意境是文学作品美学价值的核心表现形式。译者在翻译文章的时候,如果没有将作品的意境充分的展现出来,他们翻译的作品就不能称之为合格的翻译作品,因此,原文的语境是译者翻译过程中的关键组成部分,作品创造环境的反应是通过语境来实现的。译者不能直观的感受到原文的语境,只有经过不断的推测、揣摩原文的词语才能感受语境,译者在翻译原文的时候,一定要从整体上进行把握,带着美学观点去感受原文的语境,这样原文的创造性语境才能得到显现,译者翻译出来的文章才能与原文更加相似。比如,The Park of Sweet Osman-thus is noted for its profusion of osmanthus trees.Flow-ers from these trees in different colours are in full bloom which pervade the whole garden with fragrance of theirblossms。从词义上翻译:桂花公园因有许多的桂花而得名,多彩的桂花开放会使公园里充满花香。如果模糊的进行翻译效果就会不同,金桂花芳香扑鼻,紫砂桂花味浓通透,桂花公园里所有的桂花竞相开放,当游人走进公园里就会有进入人间仙境的感觉。译文不但要表现出原文的含义,还要将原文的意境展现出来,译文不能只从表面含义进行翻译,这样翻译的文章会非常的枯燥,缺失美感。

五、语文学翻译中的美学价值

在开展英语文学翻译时,基本上是和其它形式的文学体系翻译是一致的。其最主要的一个特征就是需要把原著中的情感体现出来,这也正是在进行翻译时需要追求的美学价值。通过以下两个方面的步骤,能够体现出英语文学美学价值。

第一,由于不同国家之间会存在有一定的文化坐,这样会对文学思想产生一定的差异性,这样的一种差异性会导致在进行翻译时所表达 的情感也有区别。所以,在进行英语文学作品翻译时,要对文学作品的类型进行区分。比如:诗歌、小说、散文等。这些不同的文学类型都会具有不同的情感表达,所以在进行翻译过程中,要能够把握住不同文学类型来进行情感的还原。同时还需要注重作者在进行文学作品创作时的情感,要对所其作品中感情的形式美进行体现。比如:我们在进行培根先生的《读书论》这个作品进行翻译时,应该对其作品以及作者的创作风格进行分析。从这部文学作品的一段原文:“Studies serve for delight,for ornament,and for ability. Their chief use for delight,is intricateness and retiring; for ornament,is in discourse; and for ability,is in the judgment,and disposition of business.”我们可以总结出,其作者在进行创作的风格是一种较为细腻的风格,而且在其情感表达方面所呈现出来的是一种较为淡然的表现形式。所以,我们在进行翻译时就需要针对作者的这一个特征来进行翻译。对于这段原文,从当前许多的翻译版本中,我们可以发现王佐良先生所采用的古文翻译,让整段文字得到了升华,并且从其翻译的译文中,我们可以读出作者的细腻情感,让其英语文学作品的翻译内容显的更加典雅,有效地提高了这部文学作品所具有的艺术感染力。

篇2

一、绪论

对于政治审美化的研究,是当下学术界的一个重要课题,正如德国学者韦尔施所说:“美学丧失了作为一门特殊学科,专同艺术结盟的特征,而成为理解现实的一个更广泛、也更普遍的媒介。”这导致审美思维在今天变得举足轻重起来,美学这门学科的结构,随之等待改变,以使它成为超越传统美学,将“美学”的方方面面全部囊括进来。美学对人类其他生活领域的关注不仅是现代美学学科自身发展的必然走向,也是美学实践品格得以完满实现的重要途径。

本文通过文献法,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期望通过对“政治美学”概念的多元化的阐述使大众更加能认知“政治美学”这个概念;期望通过对“政治美学”这种概念诞生前的历史追溯,发掘它所存在的社会基础与美学价值;期望通过“政治美学”美学结构分析的阐释,展示其历史存在中的价值体系;最后通过前面一系列的阐述找寻它存在的美学功能价值。达到使人们正视“政治美学”,认识到其积极的社会价值,从而促进它对现代社会的发展和作用,让人们认识到它存在的合理意义。

二、何为“政治美学”

政治美学,不是指政治化了的美学,而是对“政治本身所蕴涵的美学方面进行研究,探究政治意识形态、政治制度、政治权力运作、政治变迁等方面所包含的美学奥秘”。1政治美学概念的提出并非心血来潮,政治与美学的联姻自古而然。

政治本身就是审美的一种特殊表现,政治意识形态、政治制度、权力运作、政治家的风格,所有都表现出美学的精神和其美学价值。意识形态对于现实与未来构建了种种“想象的共同体”,把特殊群体、阶级、集团的利益、情感与意志、观念净化与升华为人类的普遍理想与共通情感。政治统治的美学奥秘在于使权力成为魅力,权力结构进入情感结构。政治的等级结构深刻地表现为审美的一种价值结构。政治权力渗透着人的感性生存实践的各个方面,成为人们视、听、言、动的根据和规范;对权力的视觉分析可以推及到人的整个感性活动之中。

三、政治美学的历史追溯

3.1 社会阶级的意识形态

中国古代政治结构与意识形态结构受儒家思想影响甚深,从儒家政治思想入手,应该是研究古代政治思想史之首选。

从政即意味着“士”将自己所学到的伦理道德规范运用到政治领域,教化一方百姓。举凡研究古代政治思想史的著作或论文,在论及儒家政治思想时,也大都以“德治”视之。因此儒家政治思想被归之为伦理政治学。然而,如果仅仅局限于这种“伦理政治”的思维范式,儒家政治思想的研究便很难有新的突破。众所周知,在国家的治理与政治运作上,与名家、法家过于硬性的制度、法律规范相比,儒家则显得柔和得多。不管我们对中国历代社会政治的共同特征“儒表法里”做怎样的评价,儒家与法家截然不同的政治理念却是显而易见的。儒家的政治伦理是一种由夫妇到父母,到君臣,继而参赞乎天地宇宙的政治文化设想。在以血缘为基础的家国同构思想的政治架构下,渗入以礼乐文化的政治运作。这种政治伦理建构不仅取决于中国古代的农耕文化,实际上也体现了由内而外、由亲而疏、由己及人的情感表达,最终展现出来的是超伦理而入审美的天地境界。这也是天人合一的和谐之境,是“和合文化”在儒家政治思想中的最高体现。

四、儒家政治美学结构分析

4.1 仁:儒家政治意识形态的美学特征

在政治形象工程的设计中,意识形态的构建应是首当其冲的。所谓“得人心者得天下”,意识形态即是一种“人心工程”。意识形态乃至政治的重要因素,任何政治学说体系都有其所依赖的意识形态。正是意识形态的不同,决定了不同政治学说的性质。儒家政治学说的意识形态,我们认为就是“仁”的思想,所以,儒家的政治思想通常又被成为“仁政”。“仁政”作为术语是由孟子第一次提出的,这是对孔子“仁”的思想的一次在政治领域内的推进与提升。

五、政治美学的功能

5.1 政治美学的秩序感

正如中外思想家所共同认识到的,政治产生于人类生活的缺陷,也可以说是产生于人性的缺陷。在中西方的古代著作广泛论述中,往往认为政治产生于“恶”之中,是“恶之花”。

儒家政治与美的任务就是给人类建构这种良好的秩序。儒家政治与美学,就是参照同一事物的不同角度,或者说描述相同事情的不同话语和方法;由于参照、描述的角度和方法的不同,它们所掌握的内容当然也不同。儒家正是体现人的感性生存的一切方面,都与具体而微的形形的权力分不开,它制约着、规范着、熔铸了人的感性结构,把权力统治深入到人的神经末梢。

5.2 政治美学对现代的启迪

篇3

一、英美文学的教育价值

英美文学是一面镜子,它反映着英语民族的历史与文化,英美文学也是一束光芒,照亮着人们追求真、善、美的路途。英美文学课作为高校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的专业必修课,其意义和作用在于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深化学生在基础阶段所学的知识,提高学生语言的运用能力,增强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力和审美的敏感性,以及敏锐感受生活、认知生活的能力,进而从整体上促进其人文素质的提高。具体来说,开设本教程的目的是直接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水平,使学生掌握英语文学和文化知识以及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健全人格。首先,文学是语言的精髓,文学欣赏会直接有助于英语水平的提高。在经过基础的语言教学之后,文学作品的阅读和欣赏无疑是学习外语的一个系统有效途径和必要阶段。文学阅读能使语言学习有质的飞跃。随着时代的前进,现代社会的多元化发展。弘扬人的主体性成为时展的主旋律。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是现代教学改革的必然发展趋势。更重要的是英美文学课凭借其得天独厚的人文学科的优势,应该成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良好平台。

我国传统的英美文学课教学的主要模式是老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这种教法抑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入、复杂的富有想象力和创造性的思考,而文学作品中蕴涵的智慧、感情、经验、原创力、想象力、生命思想以及审美意识,都在这刻板、僵化的模式教学中渐渐丧失,学生的自主性受到压抑和损害。另外,该课程由于历史跨度大,文学流派多,作家的风格也纷繁多样,再加上课时少,其结果可想而知。经过一两年的学习,学生只能记住课堂上讨论过的作家名字、作品梗概,但整体印象只是模糊一片。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高校教学中这种“灌注式”的单一教学模式日益暴露出它的局限性。那么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英美文学课成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一门课,成为教师们努力的方向。

二、英美文学的教学方法探讨

(一)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研讨式教学,促进学生主动思维为了改变以往教师“一言堂”的授课形式,我们开展了有针对性的课堂专题讨论,针对某一作家的某一方面鼓励学生在大量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开展调查研究,进行发散式的思维,鼓励学生发表个人独到的见解和进行相互之间的讨论,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文学教学课堂中来。作为活动的文学涉及作家、作品、读者和作品反映的世界四个要素,它不仅仅是语言艺术的形式,从更深、更广的意义上讲,它是复杂的社会生活的浓缩。而文学作品则是作者对人生的体验、感受和思考的记录。作为读者的学生只有把个人对生活的体验和感受投入到作品里面与作者进行精神交流,才能达到对作品的真正理解,实现对作品所反映的文化意象的理解。因此,教师在授课时采取启发和引导的方式,唤起学生的参与热情,调动学生的情感反应,让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强调培养学生独立开展研究工作的能力,而不是一味地进行理性的抽象与概括,搞统一理解模式和死记硬背。这样,在使学生切身感受语言大师们的语言艺术、学习巩固语言知识的同时,也让他们学会从文学作品中认识社会、体验人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

在讲授18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歌时,我们采取教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发现的方法,分析积极浪漫主义与消极浪漫主义诗歌的差异。这种做法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方法将自己在文学作品鉴赏过程中获得的对作品的理解用文字表达出来,以深化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鉴赏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二)有效渗透现代文学、哲学和心理学理论,提高学生多角度分析文学作品的水平学习英美文学,了解西方文化,实际上不仅仅要了解西方的文学艺术、礼仪习俗,更要了解西方的心灵史和思想史。因此,我们在英美文学教学实践中,通过具体文本分析,把现代西方文艺理论有机地渗透进去,让学生更深入透彻地理解作品的精髓和要旨,并指导他们自己加以运用。我们知道,要深入理解英美文学作品,就必须了解一些西方哲学理论和心理学观点。如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意识分层,达尔文的进化论以及萨特的存在主义等。传统意义上的文学研究是社会历史研究方法,注重的是人物分析、主题分析,而兴起于20世纪下半叶的文艺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推动了文学自身的发展,同时也为我们读者理解文学作品提供了不同的认知方式,读者可以利用诸如结构主义、形式主义、新历史主义、女性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等当代文学批评方法解读作品。多元的西方文化及其流派体现了西方多元的思维方式和学术界的思辨传统,尽管这些流派都有其无法克服的弱点,有的流派甚至走向极端,但是对它们的了解和掌握既可以开拓我们的思维空间,使我们对文学的掌握和讲授获得更多的张力,同时也拓宽了学生的眼界。

毫无疑问,在英美文学中运用文论教学可以教会学生一种认知方式,一种文学的鉴赏方法。古人云:“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教师通过借鉴不同的文艺批评理论,采用文本分析的方法对某个作家作品进行个案分析与研究的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新的阅读视角,培养一种新的思维模式,而这也正是文学教学的目的所在。不同理论为学生提供了从不同角度来赏析同一部作品,这不仅激发了学生对文学的浓厚兴趣,而且他们会在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审美体验中收获快乐,获得启迪,从而在更高的层次上引导学生的专业学习,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

(三)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1·读完整的作品。作品选读虽说是精选经典作品的华章彩段,但由于是只选片断,破坏了作品固有的整一性,难免有支离破碎的感觉。只有认认真真读过莎士比亚一个剧本, 学生才能对莎士比亚的创作特真正有所了解,才能说“我读过莎士比亚”,才能与人讨论莎士比亚,也才能写出有自己见解的评论文章。阅读文学作品要从整体上去感受、体验,学生才会有所震动,有所启迪。

2·讲欣赏作品的方法。在传统的文学史课上,教师往往以“满堂灌”的方式,向学生传授文学知识。其实,生活在信息时代的学生可以很容易地通过网络、百科全书光盘等途径搜寻到这些知识。因此,英美文学课的重点应放在指导学生如何欣赏和分析作品上面。以英美小说为例,在阅读作品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分析主题表现、人物塑造、情节安排、叙述角度、象征细节、语言风格等。

3·写读书心得。读书贵在有自己的心得体会。文学作品可以为写作提供题材和内容,写作则又深化了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两者互为补充。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许多名家均为语言大师。学生通过阅读,受其熏陶。英美文学课程的考核不只是闭卷考试,还包含撰写小论文。按照上述思路组织教学,英美文学课程既是英语语言文学课,也是一门素质培养课。学生主动参与文本意义的寻找、发现、创造过程,逐步养成敏锐的感受能力,掌握严谨的分析方法,形成准确的表达方式。这种既有丰富的感性经验,又有抽象的理性认识的教学过程,将丰富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

意志,养成健康和谐的人格。

参 考 文 献:

[1] Brooker, Peter andW iddowson, Peter ed. [M]·A Practi-calReader in Contemporary Literary Theory U. s.: Pren-ticeHall/HarvesterWheatshea,f 1996·

[2] Fish, StanleyE. [M]·IsThere aText in thisClass? The Authority of Interpretive Communities. Cambridge: HarvardUniversity Press, 1980·

[3] Gadamer, Hans-George. [M]·Thruth and Method.London: Sheed andWard, 1975·

[4] Harding, D. W. [M] //“Psychological Precess in the Reading ofFiction”British Journal ofAesthetics 2 (April1962)·

[5] Holub, RobertC. [M]·ReceptionTheory: A Critical Introduction. London and NewYork: Methuen, 1984·

篇4

1英美文学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1)学习地道的英文用法和语境文化

通过英语文学学习英语是语言学习有效途径之一。英美文学包含英美当代小说、诗歌、散文等优秀文学作品,很大一部分英文文学能够被作为教学材料使用,其包含的情感态度和人文情怀能够对教学起到促进作用。在我国,高校英文教学主要采用读和写两种方式,特别是在基础教学中,阅读和写作是教学的重点,其重要程度远远超出了口语训练,利用英美文学进行教学是目前高校需要积极采用的教学方式。首先,英文文学中采用的语言比较文学化,和口语形成鲜明的对比,比较讲究措辞和语法。英美国家的文学作品充分表现了英文的多样性,展示了大量英文的书面用法,体现出了英文严谨的句式逻辑。学生在阅读英美文学时,可以明显地感受到英文的语音、词汇、俗语的用法,并且在文学语境中,学生更容易理解、学习英语,英美文学能够为学生学习英语提供多语境的选择以及表达模式的范本,使学生能够全面、整体地学习英语。其次,英美文化的学习符合我国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英语是国际通用语言,英语教学的重要性不断提升,并且国际上提倡的“全语言”学习将会成为英语教学的重点。“全语言”指的是生成性、创造性的语言,是把语言放置在真实的环境中进行学习。利用英美文化进行高校英语教学就充分表现了“全语言”的教学要求,能够完整地表现教学的整体性、交往性与创生性特征。利用英美文学进行教学的优势不仅仅在于语言本身,还因为文学教学能够通过鲜活的语境来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语言文化。我国大多数的高校英语教学比较封闭、死板,但是文学教学则能够活跃教学模式,改变僵化的教学体制,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西方的逻辑思维和语言使用习惯。

(2)构建英语学习的情感态度与稳定心理

利用英美文学进行英语教学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来说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稳定心理。情感态度贯穿学生英文学习的始终,决定了学生学习态度是否积极。在高校英语教学中,教师除了教授专业知识,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克服消极情绪,例如在学生朗读英文课文出现怯场情况时,教师需要鼓励学生去克服这种不良心态。在英语教学中采用英美文学能够让学生切身感受到英文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教学中,教师还要认识到英语学习是心理认知的过程,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保持学习的积极性,但要将这份积极性长久地延续下去,就需要学生把学习对象、目的和方式作为心理选择的一部分。采用英美文学进行教学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是保持这份积极性则需要学生在学习中有良好的体验才行,而英美文学中的很多情节能够让学生在繁忙的学习中放松心情,完全进入到文学作品中的故事情节和作者的思想当中。英美文化本身就是一种开放、动态的文化,大学生对外界事物抱有强烈的好奇心,教师要对这种好奇心充分加以利用,所以用文学作品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并且引发学生的共鸣,从而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情感体验,这样的学习过程和情感态度有利于构建学生稳定的心理体验。

(3)提升精神文化生活品质,增强西方文化理解

英美文化是英美国家社会、经济、文化的反映,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大量的英美作品来感受西方的情感、逻辑等,从而更好地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在学习英语中自觉地形成西方的思维模式,有利于学习质量的有效提高。近年来,英美文化成为英语教学中的主要手段。文化来源于生活,中国学生没法切身实地地深入英美国家人民的生活中了解他们的习俗,但是可以通过英美文学中各种典故、故事、语言、逻辑等来间接地感受英美国家的文化内涵,并且英美文学中所涵盖的文化内容不是表象的文化,而是具有西方文化特点的文化内容,可以说,英美文学作品是中国学生看西方的眼睛。学生通过英美文学来进一步学习英语,能够使原本枯燥的语言学习过程变得感性、活力。而且用于英美教学中的英美文学大多是由文学大家所写,他们具有博大的胸怀以及独特的思想,他们的人文情怀通过文学的方式展现出来,学生阅读英美文学不仅可以学习英语知识,还能够建立自己的人文情怀,从而对人类存在、社会公平的问题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2英美文学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利用途径

(1)英语教学对英美文学内容的选择

上文所讲,英美文学是学生学习地道英文和培养西方逻辑的最佳对象,为了提高高校英语教学质量,满足我国对英语人才的需求,在英美文化的选择上不仅要表现教学目的,还需要充分表现英文自身的特点。所以在高校英文教学中,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我们可以选择吴伟仁的《英美文学史选读》、龙文佩的《美国文学选读》来进行教学,这些书专业性较强,有利于英语专业学生的学习。对于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我们可以选用经典英语作家的英文作品来进行教学,例如柯南道尔的FavoriteSherlockHolmesDetectiveStories(福尔摩斯探案集)、怀特的Charlotte’sWeb(夏洛特的网),学生大多都已经阅读过中文版,所以英文版读起来并不算困难。

(2)在英文教学中运用英美文学教学,能够让学生

感受到英美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文情怀,其特有的情感态度和一定的张力,能够让学生从枯燥的英语学习中脱离出来,产生美学想象,从而获得愉悦的内心体验,从而主动地去学习。英语教学中文学导入一般为可理解性导入,一种是知识性的理解,通过英美文学的学习掌握其词汇、语法的用法;二是情感态度的理解,通过英美文学的学习,感受西方的思想文化,并且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3)借助英美文学实现文化移情与思维启迪

英语学习最难也是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学习西方的文化和逻辑思维。西方社会最根本最具有特点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判断包含在英文文学作品当中,所以教师在采用英美文学进行教学时,首先要缩短学生的文化差距,让学生能够进入到西方文化的语境当中;其次,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从而通过自己的学习来更好地掌握西方文化的情感,

3结语

随着英语在生活、生产中的重要性不断提高,高校在英语教学中必须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这也是对英语课程教学着重提出的要求。语言和文化二者密不可分,所以在高校英语教学时,教师需要采用英美文学来进行教学,让学生能够很好地了解文化背景,学习英美人民地道的英语使用方法和西方的逻辑思想,从而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英语的使用方法。

参考文献

[1]马季青.解析文学语言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意义[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10):37-38.

[2]阎耀斌,李昂.基于现状探析大学英语教学中英美文学知识的融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9):125-126.

篇5

对于古诗英译,主要有诗体与散体译法之分。前者主要是以许渊冲的三美论为主的翻译方法,所谓“三美”,即意美、音美、形美,是指在翻译古诗时首先要译出原诗的内容;音美就是要押韵、顺口、好听;行美则是对诗的行数长短整齐,句子要对仗且工整。总体而言就是,中国古典诗歌译成英语后仍然是诗歌,是诗的语言和音调。这里且不说要达到三美,就是每首诗歌的意象、意境之美都是需要译者付出艰辛的。所以笔者以为诗体译诗在翻译实践方面还是很难达到要求的。与其强求诗体语言,导致因韵害义,倒不如只求诗歌之意境美来得畅快。这方面散体译诗可谓更胜一筹。散体译诗的主要代表者有国外译者Robert Frost, Sussan Bassnet, Pound,国内则是以翁显良为代表的译者。Robert Frost认为诗歌就是翻译中失去的东西,Sussan认为尽管诗歌不可以翻译,但可以转换。Pound更注重意境意象的传达,曾言写大量作品不如一生只再现一个意象。可见外国译者也多重视诗歌意象意境的传达,只是Pound在意象的传达方面有所误解和偏差。廖七一虽认为散体译诗可行,但诗体译诗很显然要比散体付出更多努力。刘重德更是直接道出了散体译诗的好处,如果韵体翻译可以不损害原意,是可以采纳的;否则,最好用散体来保留原作的内容、意象和形式。可见诗体译诗虽完美,但多数译者认为散体更能再现诗歌的韵味。

二、接受美学与散体译诗

接受美学源于德国20世纪60年代的康士坦茨学派,其主要代表被认为是Hans Robert Jauss 和Wolfgang Iser。前者提出了接受美学的文学观和历史观而后者建构了文本理论和读者反映论。后者主要著作《文本空白和读者反映论》发表于1971年。基于俄国形式主义、布拉格结构主义和Ingarden的想象学,接受美学首次将读者放在了文学理论的中心位置。这对传统的文学理论无疑形成了巨大的挑战。正如Jauss所说,传统的文学史只是事实的堆积,而形式主义缺乏读者的真正的角色,在审美方面的不可缺少的角色;因为正是读者裁定了文学作品的价值所在。因此,如果说传统的文学理论是以作者和文本为中心的,接受美学就是读者为中心的理论。

接受美学的基本特点是强调读者与文本的互动。正如Jauss所说,“一部文学作品,并不是一个自身独立、向每个时代的每个读者提供同样观点的客体。它不是一座纪念碑,形式上地展示其超时代的本质。它更多地像一部管弦乐谱,在其演奏中不断获得读者新的反响,使文本从词的物质形态中解放出来,成为一种当代的存在。”也就是说,文本的意义不是固定不变的,却来自于读者与文本的互动,以求达到某种程度的“视野融合”。这里视野融合由Jauss的导师Gadamer提出。它指明了读者和文本的交流关系。他指出阅读过程就是读者和文本的对话,文本的意义就是文本和读者视野的融合。在此,Jauss提出了“期待视野”的概念,它是指读者在阅读文本前的经历和经验。因此,文本的意义是动态的、多样的,不断产生并没有界限的。

尽管Jauss和Iser都属于接受美学学派,他们专注不同的领域。前者关注与期待视野和美学经验,而后者主要强调读者和文本的互动。在《文本的召唤结构》一书中,Iser介绍了他的召唤结构的概念,此概念最初被他的前辈Ingarden称为空白点。Iser采纳了文本空白点的概念并运用到接受美学的概念中,让读者更能理解文本和读者互动的意义。

三、散体译诗之美学价值再现

从文本召唤结构看散体译诗的美学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可以看出原作美的再现。

原诗神态的自然再现。古诗英译的最主要的特征在于能够自然再现原作的意象。正如翁显良所说的文学作品的神态是可以翻译的,并且在他的译作中实现了这一点。在他看来,作诗与画画一般,重在意象与神态,于是才有了“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的名句。只是画家用画笔来勾勒是人物的神态,而译者是用另一种语言再现原作的美。这里的意境和神态是指文学作品的地位,即“中心思想”“文学风格”“形象和想法”。如若从接受美学角度来看,就是作者的期待视野和译者的期待视野的融合。散体译者的期待视野就是要再现原作的意象和神态。为达到这一点译者首先作为原文的读者要能正确理解原文,然后在译作中才能得以展现。即使是这一点就会有很多译者对同样的原文有不同的理解。多数译者重在找翻译的准确,却忽视了原作的美学价值。例如,对“二十四桥明月夜”的翻译,多数译者认为就应该直接翻译为二十四座桥。翁显良认为没有必要一定要准确的翻译二十四,因为没有人能确定。只要翻译出明月夜的意境即可。又如,“心有灵犀一点通”,很少人知道灵犀是什么,这就要求作者做足工夫,把原作的深刻内涵意义挖掘出来。这里我们可以通过欣赏一下翁先生散体译法的独到之处,

折桂令・自述

华阳巾鹤氅蹁跹,铁笛吹云,竹杖撑天。

伴柳怪花妖,麟祥凤瑞,酒圣诗禅。

不应举江湖状元,不思凡风月神仙。

断简残编,翰墨云烟,香满山川。

译本如下

That’s Me

Lightly tripping, blithely skipping, I go through life in fantastic guise, with an iron flute that blows high and clear, and a bamboo staff that could prop up a tottering sky.

The company I keep. A strange assortment of bewitching nymphs and fabulous creatures, sages of the cup, poetic philosophers and philosophic poets.

A prince of vagrants, I would never see the inside of His Majesty’s examination hall. That jostling world is beneath the notice of one who seeks immortality in romance.

Not for me the musty tomes, the ancient scripts; not for me the transitory fame of scholar and author. I am happy to be at large, breathing the sweet mountain air.

翁显良译

为了展现原作的意象美,此译本大胆摆脱原作的表层结构,自由再现原作的意象和神态。译作中较多表层结构词汇已经完全抛出,例如华阳巾、鹤氅、柳、花等都用其它的散体语言进行更换或代替,使其易于理解,并且使原诗的意境自然展现于译文读者的眼前。由此看来,古典诗歌的意象是可以翻译的,而且必须自然地展现在译文读者的眼前。

与原作者意气相投。早在清朝以前,古代文论家对诗的本质做出了精辟的分析,即以诗言志。这里志是指诗人的想法、理想或是原诗的深层含义。好的译作作者要能与原作者意气相投,同生同气。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形神合一,并且要正确处理好诗人、译者与译文文本的关系,这三者之间是互动的、相互影响的。

原作相似观的完美追求。这点是散体译法中较高的要求,即与原作达到相似的要求,而非准确。它强调对原作审美效果的再现。在诗歌翻译中,译者仅能达到和原作相似的审美效果。因为两种语言有着截然不同的表层结构和语言形式。更为重要的是,各自语言的词语都有自己的文化和历史意义。因此,散体译者追求相似效果。在他们看来,古诗翻译不需要字词对译,可以采用形散神聚的散体译法。通过译文对比,能很好地欣赏相似译法的效果。原诗如下: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有如下几个译本可供参考,

Version One Leaving White Emperor City at Dawn

At dawn amid colored clouds I left White Emperor City:

A thousand miles to Chiang-ling――I was there in a day!

Chattering monkeys on the cliffs, no end to their bawling.

So the light boat slipped past the ten thousand mountains.

White Pony译

Version Two Sailing Down to Chiang-ling

In the morning I leave Po-ti perched in the clouds.

The thousand li to Chiang-ling are compressed to a day.

Before the wailing of the apes on both banks ceases,

The light boat has left behind unending mountains.

Shih Shun Liu译

Version Three Early Departure from White King City

At dawn we leave White King, its clouds all coloured,

For passage to Kiang-ling in one sun’s circuit:

While both banks’ gibbons cry calls still unceasing,

Our light boat has gone by many fold mountains.

翁显良译

从原文的表层结构,译者可以完全将原诗的形象“白帝,彩云,江陵,轻舟”字字对译。而所译本并非都能被读者接受,因为这些形象不能唤起译文读者的期待视野,不能让读者产生联想。机械的对译只能是损害原诗作者李白的艺术创作力。相比而言,翁先生的自由散体译法更能被译文读者接受,翁译如下:

Homeward!

Good-bye to the city high in the rosy clouds of dawn.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