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国内外经济形势

国内外经济形势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0 17:15:4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国内外经济形势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国内外经济形势

篇1

求学网为您提供“中国经济论文简析国内外经济形势与我国经济政策走向”解决您在写中国经济论文中的难题

中国经济论文简析国内外经济形势与我国经济政策走向

以上就是我们为您准备的“中国经济论文简析国内外经济形势与我国经济政策走向”,更多内容请点击求学网论文频道。

篇2

中图分类号:F8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369(2007)6-0115-06

近期中国经济和金融运行格局的基本特点就是内外经济失衡下的“流动性过剩”,流动性过剩已成为国内市场的痼疾和经济金融领域的突出矛盾。国家宏观调控部门对“流动性过剩”给予了高度重视,并已采取多种方式来减少市场过多的流动性。例如央行频繁运用向市场投放央票及债券、数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提高利息率等手段冻结银行资金,并逐渐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力促国际收支平衡。然而,央行的频繁出手却收效甚微,这些“抽水机”式的货币政策手段,并未能遏制货币信贷的较快增长,也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当前的流动性过剩问题。因此,在内外经济严重失衡的情形下,从更广泛的制度层面、政策层面去分析判断流动性过剩的根源,并寻求应对流动性过剩的综合性举措应是当务之急。

流动性过剩的表征及负面影响

在整个2006年至今的中国经济讨论中,“流动性过剩”概念出现得频率远远超过任何一个经济学术语。大家在各种语境中使用着“流动性过剩”概念,虽然在过剩问题上达成了共识,但内涵却较为杂乱。因此迫切需要我们对“流动性过剩”的内涵及表征进行进一步的梳理和界定。

1.流动性过剩的含义及表征

要解释“流动性过剩”,首先要了解“流动性”的含义。在经济学中,流动性的概念,应该是最早源自于经济学家凯恩斯的名著――《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在这本具有深刻影响力的巨著中,凯恩斯讲到了人们对“货币的偏好”即为“流动性偏好”。[1]但从开始使用这个概念起,争论似乎从来没有停止过,流动性也许成了迄今为止定义最模糊的概念之一。前美联储副主席Roger Ferguson就曾指出:流动性不是一个精确的概念。但在通常意义上我们讲“流动性”(Liquidity),应该是指某种资产转换为支付清偿手段或者说变现的难易程度。由于现金不用转换为别的资产就可以直接用于支付或清偿,因此,现金被认为是流动性最强的资产。因而在微观层面,流动性即为人们的货币偏好;在宏观经济层面上,人们常把流动性直接理解为不同统计口径的货币信贷总量,即通常所说的流通中的现金(M0)、狭义货币供应量(M1)和广义货币供应量(M2)等。[2]

而关于所谓流动性过剩,在理论界和相关部门也未形成权威和准确的定义。根据经典货币数量论公式,给定货币流通速度,且货币政策目标为保持通胀率处于理想水平,那么,流动性过剩就是现实的货币供给已经超过了实体经济需求,表现为某层次的货币(在我国主要指M2)供应增速超过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的速度;按照马歇尔k值(Marshallian k)这一衡量标准,流动性过剩则为狭义货币M1或广义货币M2总计数与名义GDP的比值;根据英国出版的《经济与商业辞典》的界定,流动性过剩是指银行自愿或被迫持有的“流动性”超过了健全的银行业准则所要求的通常水平,那么银行体系的资金泛滥就是其突出特点。

依据这些界定标准综合考量,在宏观经济层面上目前我国流动性过剩(Excess Liquidity)现象至少有三个突出表征:一是货币供应增速远超GDP增速。除2004年外,2000―2006年广义货币M2增速一直远远高于同期GDP名义增长率,M2增长率平均比GDP名义增长率高3.6个百分点。2005年、2006年M2分别达到17.6%和16.9%,2007年以来货币供应量依然保持高速增长,到2007年6月末,M0、M1、M2同比增长分别为14.54%、20.92%、17.06%。更应该关注的是从2006年12月开始,出现了M1增长持续超过M2,资金活期化现象加剧,短期资金流通量迅速增加的情形。二是M2与GDP的比值不断上升。正是由于货币供应量的快速增长,使得M2与GDP的比值不断上升,目前已由2000年的1.36上升为2006年的1.65。随着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居民金融资产持有量大幅增加,广义货币(M2)的大幅攀升,表明货币作为交易中介和投资中介的活动空间越来越大,进而提高了国民储蓄率。[3]三是金融机构存贷差持续扩大,超额准备金率持续处于高位。人民币储蓄存款增速远快于贷款增速,存贷比持续走低,银行系统资金来源充沛。人民币储蓄存款增加是由居民、企业、财政机关团体三大主体共同作用的结果。增长最快的是财政机关团体存款。2006年这三者余额分别为16.16万亿元、11.32万亿元和2.6万亿元,分别增长了151.3%、156.7%和353.8%。到2007年6月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6.94万亿元,同比增长16.0%,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25.08万亿元,同比增长16.5%,金融机构存款总额高于贷款总额即存贷差进一步扩大到11.86万亿元。与此同时,由于存款性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中,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具有强制性,因而流动性过剩就主要表现为较高水平的超额准备金率。虽然在央行紧缩性货币政策调控下,超额准备金率在逐年下降,但依然持续处于高位。2001―2006年分别为:6.8%、6.5%、4.5%、4.2%、4.0%和3.4%,特别值得注意得是2006年第三季度的超额准备金率为2.52%,到第四季度却突然上升到了4.8%。

2.流动性过剩的负面影响

经济体系中的流动性过剩由于容易催生资产泡沫引发经济过热,在短期内会造成经济数据繁荣的假象,往往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经济现象。

首先,流动性过剩导致的结果是大量资金进入房市、股市等资产价格领域,会推动形成资产泡沫,蕴涵不容忽视的金融风险,影响社会稳定发展。[4]目前国内经由银行信贷、企业拆借、社保基金挪用等多种渠道流入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资金,已使得国内两大资产市场价格快速上涨。2006年沪深两市股指分别增长了130%和132%,两市A股总市值和流通市值不断刷新历史记录,而且日成交额也在不断创出新高。2007年的中国股市延续了2006年的大牛行情,上证综指只用了26个月的时间,完成了从2005年6月6日最低998.22点到2007年8月23日站上5000点的大步跨越。而在这两年多时间里,沪深两市总市值也累计增长了约7倍。房地产方面,2006年以来,即使在政府部门大力调控的情况下,全国各地房地产价格仍然大幅上涨,全国70个大中城市的平均房价上涨幅度都超过一成,尤其是北京、广州、深圳等区域中心城市,涨幅更为惊人。资产价格大幅上涨的背后,固然有城市化步伐加快、居民购房需求释放等因素,但流动性过剩却是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换句话说,正是国内市场过度的流动性,强烈刺激了投机氛围,资产泡沫正在逐渐形成和扩大。

其次,房地产市场与股票市场价格的快速飙升,会同时推动其他行业的价格上涨,特别是与房地产相关行业价格的上涨,比如说原材料、能源、公共服务等行业价格快速上涨。上游资源价格的上升,也必然会带动食品等下游消费品价格的上涨,因为当流动性过剩、过多的货币追逐过少的商品时,商品价格的上涨就已经是非常自然的了。2006年我国CPI上升1.5%,2007年上半年则达到3.2%,其中6月份CPI上涨幅度达4.4%,到了7月份更是加速至5.6%,创下了34个月以来的最高记录。

第三,流动性泛滥使得银行获得资金的成本低,难以抑制自身的放贷冲动,同时低廉的资金成本也促使企业上马更多更大的项目,过多的流动性必然进入固定资产领域,从而加剧银行系统的风险和产能过剩,这种行为可能导致未来的不良贷款比率上升,最终影响我国经济体系的健康运行。流动性过剩尤其是广义货币M2与GDP的比值节节上扬,已经意味着经济发展对银行体系的依赖性进一步增强。

第四,为了回笼源自外汇占款过多而增加的流动性,央行主要通过发行票据、正回购等公开市场操作手段来对冲,这不仅使得对冲成本日趋增大,而且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主动性也日益受到了质疑和挑战。同时由于目前的流动性过剩相当部分以外汇占款投放方式为主,就会出现创汇较多的东部地区资金多、创汇较少的中西部地区资金少;创汇较多的制造业资金多、创汇较少的服务业资金少等现象,不利于我国的经济结构调整。

政策调整滞后是流动性过剩的根源

当前的流动性过剩表面看是资金问题,实际却是经济运行中诸多矛盾和问题的综合反映,是内外经济失衡下对内对外多种政策调整滞后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外汇管理及汇率政策调整滞后

近些年流动性过剩的直接原因应该是外汇占款的过快增长。由于十多年来持续的巨额贸易顺差、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水平的不断攀升,加之升值预期、本外币正向利差的作用,短期国际投机资金也大量涌入,使得央行的外汇储备随之持续快速增长。从1994年的516亿美元,达到2006年末的10663亿美元,到2007年6月底又创新高达到13326亿美元,继续稳居全球第一,其中2007年上半年外汇储备增加2663亿美元。在各种渠道涌入的外汇源源不断增长的情况下,央行在形成外汇储备的同时也被迫投放了等值的基础货币,因而就为银行体系注入了巨额流动性。资料显示,2006年全年央行为收购外汇储备就需要发行货币超过8万亿元人民币,占全年全部基础货币投放的90%以上。虽然从2004年以来,央行通过公开市场冲销了部分基础货币供应,但外汇资产的增长速度远远快于央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力度,流动性因而依然迅速扩张。由于我国外汇管理政策调整滞后,总体上依然是“重流入、轻流出”格局,资金流入较容易,而流出则需层层审批。强制的结售汇制度,使公众不能凭意愿持有外汇,包括银行、企业和居民在内的外汇需求受到高度抑制,致使在银行间外汇市场上表现为外汇持续供大于求。因此如果能及时在外汇管理政策上加以调整,提前几年在供应上采取意愿结汇,藏汇于企业,在需求上放松限制,提高用汇自和拓宽外汇投资渠道,让需求充分释放出来,我国未必会有这么高的国际收支顺差以及这么强的货币投放压力。[5]与此同时由于汇率政策调整滞后,汇率变化幅度的限制过于严格,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缺少弹性,虚假的“供”大于“求”,难以真实反映外汇供求水平,使由供求形成的价格与实际相背离,不能有效发挥汇率对外汇供求的调节作用,从而加剧了流动性过剩。

2.引进和利用外资的政策调整滞后

如上所述,流动性过剩是我国内外需关系不平衡加剧,国际收支盈余型失衡居高不下的结果,那么,这与我国引进和利用外资的政策未能及时调整也有着密切关系。目前我国开放型经济已经进入转型期,但是无条件刺激和鼓励外资流入的做法还没有得到及时完全的修正。在现行经济管理体制下,地方政府间的竞争依然决定于政治激励和经济激励。政治激励表现为地方官员的晋升,经济激励表现为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而无论哪种激励,最终都体现在GDP上,所以地方政府惟GDP马首是瞻,具有追求高经济增长目标的迫切要求,加之政府依然保持着对重要经济资源的配置权力,就很容易在经济增长指标压力下动用手中掌握的资源来扩大投资挤占消费,生产需求膨胀便成为高速增长的伴生物,加剧了总供求、结构供求和生产与消费日益尖锐的矛盾,于是政府出于政绩,企业出于生存,必然是不计效益地层层加码,千方百计扩大出口和招商引资,各级政府竞相出台地方优惠政策吸引外资,为其提供减免税、廉价土地、超低价劳动力等“超国民待遇”,甚至一大批高耗能、高污染和大量消耗短缺资源的外资企业也顺利进入中国,致使外资的市场占领、资金挤出效应远远大于其产业联动、技术溢出效应,利用外资的数量、速度和项目个数的政绩效应远远大于外资的质量、效益和本地化效应,造成了外资增长的巨大“外部不经济”,形成了外向型经济粗放增长的巨大惯性。与此同时,在目前人民币升值预期强烈的情形下,在华外资企业未汇出利润巨大,同时企业境外融资、关联企业内部资金的运作等也无疑加大了资本金项下的资金净流入。如此一来,国际收支中来自资本项目顺差的重要性日渐增加,而来自经常项目的顺差日渐减少,这对国际收支平衡和对基础货币的调整很不利。一旦人民币升值,这些资金将迅速要求售汇并汇出,这样的资本流动逆转肯定不利于中国宏观经济的发展。再者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与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制度的试点开放不同步,越发加剧了资金流出入的不平衡,从而加剧了流动性过剩的压力。

3.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政策调整滞后

我国当前流动性过剩的更深层次原因还在于消费率过低造成的储蓄率过高,而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政策调整滞后造成的贫富两极分化,应该是严重制约消费倾向和消费率难以提升的根源所在。[6]近些年来,解决日益加大的收入差距的思路更多地是强调利用国民收入再分配政策,而正确的国民收入分配理念和做法应该是以初次分配的公平与效率的统一为主,以政府再分配的公平与效率的统一为辅。在初次分配领域努力平衡劳动和资本的利益关系、政府和个人的利益关系、城市和农村的利益关系、地区和地区之间的利益关系,才能真正从全局上平衡社会总体利益关系,从根本上遏制贫富两极分化。目前在初次分配领域存在着资本所有者所得畸高、劳动所得持续下降,财政收入大幅增长、而职工工资总额在GDP中占比逐年下降,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以及行业之间、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的局面。特别是对以政府官员或特权阶层为核心的违法非法及“灰色”收入的打击更加缺乏权威规定和监督程序。正是因为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政策的调整严重滞后,致使我国消费需求占GDP的比重,即消费率已从上世纪80年代的62%多一路下滑到2006年的51%,而我国储蓄率在已有的高位上不断攀升且居高不下,2006年国民储蓄占GDP比重达到44%。从宏观经济恒等式我们知道,过高的储蓄率表明消费水平低下,而且支持了高投资率。一方面国内消费相对疲软,使一些行业产能过剩,不得不在国际市场上寻找出路,导致经常账目出现大规模顺差,迫使央行被动向银行体系注入了大量流动性。另一方面由于储蓄率过高,银行存贷差不断加大,加之连续多年3%左右的较高存贷款利差,使得银行的贷款冲动强烈,就又助长了投资膨胀。如此循环往复,无疑更加加剧了流动性过剩。

4.低利率的金融缓和政策调整滞后

由于国内外学术界普遍认为是储蓄率过高导致了消费率过低,因而央行在政府管制下一直保持着低利率的金融缓和政策,即使目前央行已多次上调了存贷款利率,但2007年上半年实际利率依然是负值。在低利率政策之下,经济体系内到处充斥着廉价的资金,资金成本过低,钱太多了,所有的资金都在寻找出路,因此过多的流动性必然使大量资本不仅在金融市场,而且在房地产等实物资产市场上寻求投资获利空间,推动资产价格上扬。实际上,在目前的人口结构下实施的低利率甚至负利率政策,非但不会使国内居民储蓄下降,反而却同时造成了国内银行体系的流动性过高。而且管制下的低利率政策同时作为一种制度化的财富转移机制,使得社会财富迅速地向房地产等资金密集产业转移,也使居民财富迅速减少,消费力不断下降,使得整个金融系统资金流动性过剩进一步增强。利率的功能是分配稀缺资本的标准,由于资本稀缺性一直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所以应该通过市场竞争机制来决定资本利率的高低,让有效的投资得到所需要的资金,让无效的投资在竞争中淘汰,这样稀缺的资本效率才能有效地加以体现。[7]因此如果不改变中国的低利率政策,不发挥金融市场价格机制的作用,宏观调控要想达到所期望的目标是很困难的。

综合性应对流动性过剩的政策调整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当前我国流动性过剩问题,有效缓解内外部经济失衡的逐渐加剧,单靠央行的货币政策调控是无法达到预期效果的,必须加快政策调整步伐,采取综合性措施多管齐下,形成政策合力逐步加以化解。

1.进一步改革外汇储备管理体制

进一步改革“宽进严出”的外汇管理体制,隔断外汇储备与货币供应的直接对应联系,弱化流动性过剩的风险。首先,实现官方外汇资产持有者的多元化,减少央行购买、持有外汇储备的规模,从源头上缓解流动性过剩。例如国家外汇投资公司,通过发行特种债券对冲外汇头寸,割断外汇占款被数倍放大形成基础货币投放的链条,就是缓解流动性过剩的良好平台。其次,在严格资本特别是短期资本流入的同时,拓宽外汇流出渠道,改变“宽入严出”的倾向。按照“藏汇于国”到“藏汇于民”的思路,在外汇使用上,企业与居民应拥有更多自,不断放宽企业和个人持汇、用汇限制,鼓励企业和居民购买、持有外汇,形成非官方外汇资产,尽快实现从强制结售汇向意愿结售汇转变。第三,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逐步增强汇率弹性,适时退出事实钉住美元的相对固定汇率制度。[8]因为较小的浮动空间和较强的升值预期下,汇率走势只会形成单边上升的局势,应适时以一揽子货币为基础,让人民币按照市场力量适当扩大浮动范围,加快完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使汇率波动存在双向走势,加大投机进出的资金风险成本,从而稳定预期抑制投机。对于投资性的资本流入也同样需要进行相应的限制,同时重点对资本流出管制进行相应的放松,进一步发挥汇率这只“看不见的手”在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中的独特作用。

2.积极修正涉外经济金融政策

加快调整涉外经济金融政策,改变“奖出限入”的倾向,遏制贸易顺差过快增长,促进国际收支平衡。第一,加强对外资投向的引导,努力创造内外资企业公平竞争的环境,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效益。第二,对外资进入要按产业设置结算门槛,对经常性贸易要在产业、时间、数量上设置门槛。第三,减少甚至禁止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的出口,鼓励增加高新技术及资源性产品进口。例如,从2007年7月1日开始,财政部调整2831项商品的出口退税政策,占海关税则中全部商品的37%,其中取消了553项“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的出口退税政策,降低了2268项容易引起贸易摩擦商品的出口退税率,这充分体现了国家的决心。第四,有序有效扩大对海外的产业投资、金融投资和资源开发性投资,并努力完善服务和监管体系。最近,银监会、证监会先后放宽了QDII(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境外投资范围,从中可以看出,涉外经济金融政策正在因势而变。

3.努力调整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政策

应对流动性过剩的治本之策还在于增加居民消费需求,建立居民消费主导的良性经济发展模式。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继续完善再分配制度,而且要努力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真正体现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第一,提高城乡劳动者收入水平,特别是农民、农民工及城市工薪者的劳动报酬及福利待遇,让劳动者所得在GDP中所占比重至少达到50%以上,适当降低资本所有者的回报。[9]例如从提高劳动力要素在劳动关系中的地位调节,要从劳动力要素主导分配规则的制订上调节,在全社会强制实行劳动力全成本进入企业成本核算制度,劳动工资要包括养老、工伤医疗、失业、再培训等全要素人力成本。第二,控制财政收入的增长步伐,适当降低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与此同时各级政府应积极消化“财政存款”,不断增加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扶贫等公共服务领域供给,特别是要通过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社会保障、公共教育等公共服务的消费支出,最终促进居民消费。第三,彻底打破行业垄断,要加快推进电力、石油、铁路、民航、电信等行政性垄断行业的改革,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强化垄断收益分配管理,调整垄断行业的利润分配制度,建立垄断超额利润上缴制度,将垄断利润收归国家财政。近日中国政府的《国务院关于试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意见》,就是国家以所有者身份依法取得国有资本收益的重要举措,这对完善国有企业收入分配制度,增强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4.加快提高存贷款利率并缩小存贷差

在我国人民币升值幅度较小、外贸出口仍然保持强势、CPI和资产市场价格膨胀、宏观经济高速增长的经济形势下,继续实行低利率甚至负利率政策显然是缺乏适当理由的。首先,为了化解流动性过剩,抑制资产价格的快速上扬,使经济过热、投资过热、银行信贷快速扩张从根本上加以逆转,其关键就在于限制银行金融杠杆对资产市场投资者的便利性,尽快上调利率,让银行信贷利率水平达到民间信贷市场的水平。其次,在利率上调的同时,还必须在很大程度上缩小银行存贷差,缩小存贷差不仅可以使银行减小对政策保护的依赖,以促进其自身市场生存能力提高,也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其过度的放贷冲动,同时也有助于吸引资金回流,抑制资产价格的过快上升,防止物价从结构性上涨走向全面上涨,避免经济由偏快转向过热,从而保持国民经济的平稳运行。

注释:

[1]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华夏出版社,2005(1)

[2]曾康霖.金融学教程.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4)

[3]肇越.金融资产膨胀与货币政策困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6)

[4]成家军.资产价格与货币政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12)

[5]刘光溪,王大伟.贸易政策调整滞后与人民币升值的“虚拟性”.国际贸易,2006(2)

[6]尹世杰.再论以提高消费率拉动经济增长.社会科学,2006(12)

篇3

在21世纪,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密切。许多学者和专家人士、各国领导等,都开始意识到环境对社会经济和谐发展的重要性,并积极分析环境问题的形成原因,以期提出一些有效性的解决策略。事实上,能否做好环境保护工作,会直接影响到一国的综合实力水平。对于任何国家而言,都应该重视环境保护工作,维护人类共同的生存环境,以此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当前国内外环境保护形势分析

(一)国内外水环境保护形势

第一,国内水环境保护形势。近些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呈现快速提高趋势,水环境污染问题逐渐严重起来,对于人们的日常生产与生活产生了一定影响。早在2008年,我国政策的环境相关报告中就指出,我国存在严重的水体污染问题。综合来看,我国的水体污染问题主要如下:其一,水污染的总量没有得到有效控制,造成了地表水与地下水的严重污染。其二,重金属对于水体污染产生较大的影响。其三,我国许多江河湖水出现富营养化现象。其四,新的水体污染物正在增多。其五,水资源的开发与使用过于浪费,造成部分地区出现了用水困难问题。近几年来,我国在水资源保护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但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第二,国外水环境保护形势。在我国存在的水污染问题,也存在于其它国家,但是部分国家对水资源的污染问题进行了有效的治理。比如说美国与日本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就开展了水环境的治理工作,将水环境问题的解决任务,纳入国家的法律法规中,提出了全国范围内水资源保护的严格要求。虽然水环境污染问题仍然存在,但已经得到了明显的缓解。

(二)国内外土壤环境保护形势

第一,国内土壤环境保护形势。随着我国工业的快速发展,土壤污染问题在近几年来越来越严重。根据土壤环境问题相关调查显示,我国农村的土壤主要受到农药以及重金属污染,土壤污染的面积较大。矿区带来的污染以及石油污染,生活垃圾污染都加大了我国的土壤环境问题,也带来食品安全问题,给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不小的挑战。我国土壤污染一般是从城市开始,逐渐发展到农村。土壤环境染污已经从原来的单一污染发展到现在的复合污染,并且对地下水资源产生了负面影响。第二,国外土壤环境保护形势。部分西方国家针对土壤环境污染问题建立了专门的治理基金。这些国家对土壤环境问题进行全面地调查,并且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措施进行治理与修复。例如,法国与英国这样的西方发达国家,利用法学修复与生物修复法等,开展土壤环境治理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国内外大气环境保护形势

大气污染是一个国际性的环境问题,因而大气不属于某一个国家。一个国家的大气污染,不仅会让自己国家的环境恶化,还会影响其它国家的环境质量。目前,全球变暖以及臭氧层遭到破坏、酸雨现象都是全球面对的大气污染问题。这些大气污染问题的产生,主要原因在于工业废弃以及废物的非法排放。早在2007年,西班牙召开了针对大气污染问题的IPCC会议,对大气污染问题进行了评估,并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法。自此之后,许多国家都开始重视大气污染问题,纷纷加大了污染预防与治理力度,对本国的大气浓度进行监测,大气污染问题虽然得到了缓解,但仍然没有达到人们所期待的效果。

(四)国内外生物保护形势

生物保护工作,是保护大自然的重要内容。但是,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快速提升的近些年来,物种的灭绝速度越来越快,物种多样性下降,使得生态系统遭到了破坏。大量的生物灭绝,让世界对于生物保护工作的重视度开始大幅度提高。第一,国内生物保护形势。我国的物种类型减少趋势非常严峻,物种保护工作势在必行。生态环境的恶化仍在继续,但并没有得到更多的重视。在原有生态环境问题不断加剧的过程中,又产生了许多新的问题,生态系统破坏越发严重。总体来讲,我国的区域生态环境破坏最为严重,植被被大面积破坏,土壤退化,生物物种减少,地面下沉问题多有出现。特别是在我国的西北地区,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青藏高原以及荒漠与冰川这些地区的生物保护工作现状令人担忧。第二,国外生物保护现状分析。在十多年前,各个国家就针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工作展开了讨论,也提出了许多生物保护的措施。例如,成立生物保护组织,建立生物研究机构之类的解决策略被提出。联合国也十分重视生物保护工作,并建立了专门的项目,并从1996年开始正式实施。

(五)国内外矿物资源的环境保护形势

第一,国内矿物资源的环境保护形势。我国是一个幅原辽阔的国家,矿产资源相对比较丰富。但是受到人口数量的影响,我国的矿物资源开采量较大,使用中存在较多浪费现象。近些年来,石油与煤炭等矿产资源的大量开采,使得我国资源总量明显下降。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社会对于矿产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加强破坏问题较为严重,影响了我国的原物资源保护工作效果。第二,国外矿物资源的环境保护形势。虽然国外在石油与煤炭等矿物资源的开采中,也存在一些缺点与漏洞,但总体情况要好于我国,许多国家十分重视矿物资源的保护工作,日本就是一个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例子。

二、国内外环境保护工作方法分析

(一)加大环境保护工作的宣传力度

只有充分利用全员的力量,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环境保护工作中来,才能够有效促进环境保护工作质量的提高。对此,需要加强多向互动与相互交流的信息平台的建立,让国家之间、人与人之间,可以顺利实现无障碍交流,给环境工作的开展,提供有效保障。环境保护工作者应当将发现的环境问题,及时反馈给社会大众,让人们意识到环境污染与治理现状,并对环境保护工作进行讨论,让全员参与其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可靠方法。只有这样,才能让环境保护工作得到更多人的支持。环境保护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类的生存,随时关注环境问题,了解环境形势,能够促进环境监督力的加强。政府部门要做好环境保护工作的宣传,让每一位社会公民都建立正确的环境监督意识,积极去发现问题,努力去保护环境。

(二)做好环境保护的合作与交流工作

地球只有一个,地球上的各类资源是有限的。做好环境保护工作的宣传,让人们建立起环境保护意识,促进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节约资源,保护资源,才能促进环境保护工作效果的优化。在环境保护工作中,政府是主导力量,政府部门要积极与各个国家进行交流,了解存在的环境问题。并通过合作,调动一切可以利用技术去开发环境问题治理对策。研究新的方法,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创新力度。

(三)加强环境监测的力度

环境质量控制工作较为复杂,因为环境保护工作的内容是多种多样的。环境保护相关部门要通过每一个季度或者每一年的环境保护工作计划,开展有效的环境监督工作,并对环境监督的数据结果进行详细、完整的记录。除了这些数据,更要记录环境监测的具体仪器和设备,促进环境监测工作力度的加强。

总结

综上所述,生态环境的破坏与污染,已经成为一个世界公认的问题。随着环境破坏力度的加大,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质量下降。目前,人们不得不去面对大气污染与水体污染等环境问题,环境的恶化会让环境的稳定性下降。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应当将更多关注放在环境保护问题上。开发有效的方法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能够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促进人与自然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系列报告会在北京举行.周生贤部长作题为《我国环境保护形势与对策》报告[J].吉林环境,2013(04).

篇4

【关键词】煤炭资源;经济形势分析;发展趋势

引言

石油、煤炭、天然气是全球一次能源消费结构的三大主体。煤炭与天然气和石油相比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且储量大、分布广。中国作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国和消费国,无疑在世界煤炭经济发展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从2012年开始,中国煤炭行业遭遇寒冬,煤炭价格一路下跌,导致煤炭企业的效益不断下滑,亏损面超70%以上。在煤炭行业面临困境的情况下,煤炭企业如何适应新的经济发展,将对稳定和发展世界经济有着重要的影响。

1世界煤炭经济形势的现状分析

1.1世界煤炭资源储量及分布

根据2016年《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末,全球煤炭经济可开采储量为8915.31亿吨。主要集中在美国(26.6%)、俄罗斯联邦(17.6%)和中国(12.8%),此外,德国、澳大利亚、印度、南非、乌克兰、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7个国家共占34%。2015年,上述10国的煤炭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91%。

1.2世界煤炭的生产与消费

1.2.1世界煤炭生产状况

根据B P 统计,2015年全球煤炭产量38.3亿吨,较上年降低了4.0%。2005~2015年全球煤炭产量增长了26.4%。2005~2014年亚太地区与全球煤炭产量变动趋势一致,亚太地区煤炭产量呈现出基数大、增速快的特点,2015年亚太地区产量稍有回落,占全球总产量比重达70.6%,较2005年产量59%仍增长了近12%;欧洲及欧亚大陆煤炭产量呈现负增长,由2005年产量占全球比重14.3% 下降到2015年的11%;北美洲、中东、非洲煤炭产量总体保持平稳。当前,亚太地区已成为全球生产中心,是世界煤炭生产的风向标。

1.2.2世界煤炭消费状况

2005年全球煤炭消费量3130.6百万吨油当量,2015年全球煤炭消费量已达到3839.9百万吨油当量,环比下降了1.8%。过去10年,全球煤炭消费量增长了22.6%,而全球煤炭消费从2012年开始进入低速期,2015年全球煤炭消费增速低于过去10年平均2.1%的增长速度。

当前,亚太地区不仅是全球煤炭生产中心,也是全球煤炭消费中心,在全球煤炭供需市场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根据BP数据显示,2015年亚太地区煤炭消费量占全球总量的72.9%;欧洲及欧亚大陆、北美洲煤炭消费量分别占全球总量的12.2%和11.2%,2005~2015年均呈现负增长趋势;非洲煤炭消费量保持平稳。

2015年,全球煤炭产量和消费量分别下降了4%和1.8%。产量创下自1998年以来首次下降,最大降幅来自亚太地区(-2.9%)和北美洲(-10.3%)。尽管其产量下降了2%,中国仍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国。除中南美洲和亚太地区之外,所有地区的煤炭消费量都在下降。全球消费的减少全部来自美国和中国的消费萎缩。

2我国煤炭经济形势现状分析

2.1煤炭产能过剩

2.1.1煤炭供给能力巨大

我国资源特点是“富煤、贫油、少气”,使得煤炭资源将在我国一次性能源生产和消费中占据主导地位。根据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统计数据,我国生产与在建煤矿总产能已经超过57亿吨。同时,海关总署数据显示,自2011年以来,我国连续4年煤炭进口量超过2亿吨,约占煤炭消费量的8%。综合计算,我国煤炭总供给能力已超过59亿吨。

2.1.2煤炭需求放缓

近年来,我国的GDP增速由2007年的14.2%降低至2015年的6.9%,单位GDP能耗1.39吨标准煤/万元下降到0.662吨标准煤/万元,累计降幅达到50%以上。同时,我国煤炭能源消费比重也受到较大影响,由2007年的占比75%下降到2015年的64%,累计下降了超过10个百分点。

截止到2015年,我国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64.0%。随着能源结构的调整,煤炭在中国的份额将从目前的超过60%降至未来的50%以下。中国煤控项目组的《中国煤炭消费总量控制规划研究报告》指出,2020年中国煤炭消费总量的目标应约束在27.2亿吨标煤即38亿吨实物量以内,总能耗控制在47.4亿吨标煤。要达到上述煤炭控制目标,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将降低至57.4%。假设2016-2020年我国GDP同比增速将维持7%的水平,单位GDP能耗每年下降6%,至2020年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下降至56.5%,那么预计至2020年我国的年均煤炭需求增速将降至-1.59%。

2.2煤炭行业盈利能力日益衰退

我国煤炭供给失衡导致煤炭价格持续大幅下跌,煤炭行业处境艰难。2011年11月,环渤海动力煤价格指数最高为855元/吨,从2012年开始出现断崖式下跌。2016年1月,环渤海动力煤价格指数为372元/吨,此时,煤炭价格从历史最高点跌近60%。同时,内蒙古、陕西等大量煤矿出现亏损,纷纷限产、停产,煤炭企业经营情况苦不堪言。2015年,国内煤炭开采和洗选主营业务收入同比下降14.8%,全年利润总额同比下滑65%,降幅比2014年扩大了18.8%,行业亏损面达90%以上。

2.3环保压力日趋凸显

在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下,煤炭需求激增和高煤炭投入发展方式引发了一系列题。近几年来一系列的环境污染事件,如2012年初PM2.5及其形成的严重雾霾天气影响了我国东部大部分地区,不仅严重威胁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也损害我国可持续发展。这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并且对我国的国际形象造成了负面影响。而根据研究,PM2.5的一个主要来源正是煤炭燃烧。

煤炭对环境带来的污染主要集中在消费侧,从消费方面看,清洁利用程度低是当前煤炭行业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最亟待解决的根本性问题。其次,当前煤炭行业还存在企业主体分散、小煤矿过多、上下游产业的融合度低等问题。正是由于这些问题,在“十三五”期间,煤炭消费受到一定程度抑制,同时煤炭产能过剩现象会比较严重,对煤炭生产形成双重压力,倒逼行业加快供给侧改革。

2.4进口煤对国内市场影响巨大

近年来,由于环境、政策等因素,世界煤炭市场产能过剩,国际煤炭开始不断流入中国市场,大幅下降的国际煤价也直接影响着国内煤价市场。自2009年,我国由煤炭进出口国转变成为净进口国,煤炭进口量一路攀升,从2009年的1.26亿吨上升至2013年的3.3亿吨,5年之内增长了162%。

尽管随着国内煤价下跌现状和国家收紧煤进口政策,进口煤数量有所减少,但绝对数量仍然巨大。

3我国煤炭行业的发展新趋势

3.1能源结构转型步伐加快

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和传统粗放式的煤炭开发方式,给生态环境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引起了国内“去煤化”的呼声,我国政府也明显加快了能源结构调整步伐,明确提出大力削减煤炭消费总量等一系列陷煤控煤政策。“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比重将达到15%,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15年下降18%。为实现上述目标,“十三五”期间我国将大幅度增加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这意味着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将成为“十三五”期间煤炭行业的一项重要任务。

3.2煤炭清洁发展战略定位清晰

“十三五”时期,我国煤炭工业步入新的发展阶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的新理念为煤炭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煤炭安全高效智能化开采和清洁高效集约化利用将成为发展的主旋律,全行业将围绕“控制总量、优化布局,控制增量、优化存量,淘汰落后、消化过剩,调整结构、促进转型,提高质量、提高效益”的总体思路,推动行业发展由数量、速度、粗放型向质量、效益、集约型增长转变,由煤炭生产向生产服务型转变,提升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提高发展质量,促进行业发展由依靠政府和政策支持向依靠创新和市场竞争转变。

3.3煤炭工业发展迎来诸多历史机遇

“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三大国家战略的实施,给经济增长注入了新动力。国家将煤炭清洁高效开发利用作为能源转型发展的立足点和首要任务,为煤炭行业转变发展方式、实现清洁高效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国家大力化解过剩产能,为推进煤炭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布局和结构创造了有利条件。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为煤炭行业转换发展动力、提升竞争力带来了新的机遇。

4结语

从国际看,世界煤炭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增长乏力,国际能源格局发生重大调整,能源结构清洁化、低碳化趋势明显,煤炭消费比重下降,消费重心加速东移,煤炭生产向集约高效方向发展。

从国内看,经济发展M入新常态,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能源革命加快推进,油气替代煤炭、非化石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双重更替步伐加快,生态环境约束不断强化,煤炭行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要求更加迫切,行业发展面临历史性拐点。

参考文献:

[1]刘敬青,李宏.世界煤炭贸易及我国煤炭进口的新趋势[J].综合运输,2013

[2]王全英.我国煤炭行业的经济形势分析与前景展望[J].管理世界,2013

篇5

一、国外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经验

1.美国模式

美国的商业银行多建立了总部一级制的稽核组织,直接实施全辖稽核监督。许多银行的稽核部门只设在总部,分行一律不设,再根据分行稽核业务的大小分地区派出若干稽核主任,与驻地分行没有任何经济、人事上的关系。首席审计官不对总裁负责,而是对董事会负责。以上种种制度有效地保证了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

2.英国模式

英国商业银行十分注重发挥董事会、审计委员会及内部审计人员在内部控制中的共同作用。董事会合理确定各部门、各岗位的职责和责任,准确全面地注意本行的风险以及知道如何评估风险和控制风险。审计委员会作为银行董事会的内部控制咨询机构,为董事会提供经营管理情况的有关信息,保持同银行董事会、高级管理层以及内、外部审计部门的信息交流,对内部控制的适度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估。内部审计人员独立于业务部门行使检查职责,确保内部审计工作有合理的流程和能够胜任审计工作的人员来源。以嘉诚集团为例,嘉诚集团是英国仅有的一家具有两百年历史的独立投资银行,它在英国投资银行界一直排名第一,并跻身于世界最佳投资银行之列。嘉诚集团将内部审计定位于管理、评价和服务职能,嘉城认为内部审计不只要看财务信息,也要看内部控制的部署实施,它是企业风险管理的一部分,内部审计不能凌驾于企业之上,内部审计的成果是建议性的,目的是提高企业的经验效益,显示审计的附加值。

二、国外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体系运行经验的启示

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己经有了相当长时间的发展,它继承了西方内部审计先进的理念,代表了国际银行业内部审计的发展方向,其经验对于我国的商业银行而言,极具借鉴意义,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很多重要的启示。

1.构建合理的审计模式

西方商业银行经营的主要功能集中在总部,各分支机构的主要职能是服务窗口,因此,在内审机构的设置上是呈“倒金字塔”型,即在总行均设置了阵容强大的内审机构,而多数分支机构则没有设立。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一般归董事会(或监事会)直接领导,有权对行长及全行的各项业务进行检查,这种体制下,内部审计的权力最大,独立性最强。为了确保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内部审计部门可以不受阻碍地接触银行的所有业务和辅助部门;内审部门一般都隶属于董事会领导,向董事会报告的渠道通畅;董事会可以设立审计委员会作为参谋智囊机构,审计委员会包括有丰富行业经验的非执行董事;审计业务领域的确定、审计计划的制定、审计问题的确认及处理均由内审部门独立完成。另外,管理层的高度重视,是做好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前提。发达国家银行内部审计工作之所以开展得有声有色,在银行内部管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银行管理层高度重视内部审计工作,建立了庞大的内部审计队伍,充分发挥了内部审计部门在银行管理和建设中的作用。

2.明确内部审计职能定位

内部审计的职责不仅仅是查处问题,而应通过审计达到帮助被审计单位加强管理、降低经营风险的目的。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重点仍是银行业务合规性合法性,在制度执行上提出的审计建议较多,而就如何完善规章制度、改进业务操作流程等方面提出的审计建议较少。因此,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还应充分发挥审计咨询的作用,注重对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风险的研究、分析,针对决策机制、内部控制薄弱环节和经营风险提出相应的审计咨询建议,帮助被审计单位加强管理决策机制、内部控制机制等制度建设。

3.运用先进审计技术保证审计效能

商业银行基本上都建立了内部网络,银行内部审计可以借助内部网络的优势,通过网络在内部审计各级部门之间、内部审计部门和被审计部门之间及时传递内部审计信息,包括内部规章制度、外部审计法规等;加强内部审计部门与被审计单位的联系和沟通,督促被审计单位执行审计建议。审计方法上,西方国家的商业银行出于成本、效益的考虑,普遍采用通过评审内部控制来确定审计的范围和重点这一方法。在内控制度评审中,他们十分注重内控制度的落实。如银行岗位设置,若审计中发现该岗位只设一个人做某项工作而没有他人可替代,则认为这个岗位的安排是有问题的,舞弊的机会比较多,是银行内控的弱点。

4.严格审后检查及内审明示制度

西方国家商业银行普遍建立了审计-建议-再审计的循环式审计制度,每项审计或每个审计阶段结束以后,可通过内部网络将各个审计阶段的情况明示化。明示的内容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被审计单位名称,审计内容;存在的问题;问题的影响力及影响面,并要求对影响力的大小做出判断;解决问题的措施及建议;被审计单位落实情况,即什么人、什么时候、采取什么措施解决存在的问题;审后检查情况;对审计结果的评价。通过审后检查,能够督促被审计单位反思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通过审计明示,有利于其他单位进行对照检查,起到以点带面的效果。并且,这种审计过程,都是由内部审计部门独立完成,而且对风险程度的描述以数字化的量化分析判断为主,有利于内部审计成果的有效转化,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使被审计单位纠正其存在的问题,改进管理,使有限的审计成果转化为企业的管理制度或经营管理行为。这样,既维护了内部审计的权威性,又提高了银行的管理水平。

篇6

二、我国内地境外上市企业审计业务的问题

在《会计师事务所从事中国内地企业境外上市审计业务暂行规定》出台之前,如何对内地在境外上市企业的财务报告进行审计对境内会计师事务所,相关监管机构来说都是一个重点以及难点问题。并且关于审计业务对象是内地且在境外上市的企业的相关法律法规并不完善,甚至没有具体的制度规范,这也使得在对内地境外上市企业进行审计工作时,出现了许多问题。

(一)内地境外上市企业审计业务范围不明确――临时执业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会计与审计的相关业务我国也开始对外开放,对于没有在我国境内设置机构的境外会计师事务所,可以根据其开展审计业务的需要向相关部门申请临时执业的许可证(王建亮,1997)。外开放了审计相关业务虽然一方面是对国内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引入的强大的竞争对手,激励我国审计业务的发展;但另一方面,也带来了相关的问题。根据财务部《境外会计师事务所在中国内地临时执行审计业务暂行规定》规定:“临时执行审计业务是指境外会计师事务所接受境外委托方的委托,对中国内地设立的公司或其他相关机构临时性执行审计业务。”但对由于在对境外事务所在境内临时执业相关管理制度还不够完善,并没有明确临时执业的审计业务范围,导致有的境外事务所利用内地境外上市公司的委托,逃避监管,擅自开展或扩大其他审计业务,而影响到境内会计师事务所的正常发展。

(二)境内外会计事务所合作的权责问题

由于我国内地境外上市企业的特殊性――在境外发行股票吸收境外投资者的资金或者利用间接模式注册境外公司控股境内公司然后再上市,它同时涉及到境内与境外相关财务问题,财务报告的相关数据以及财务报表相关信息也更加复杂。因此对于财务报告的相关审计业务很可能需要境内与境外会计事务所通力合作。但是问题也随之而来,合作双方在执行审计业务过程中都分别有哪些权利,义务,并且分配应当承担什么样的审计风险并没有相关法律文件予以明确,只能依靠双方进行洽谈,一旦出现审计失败或者虚假审计报告,也无法明确双方的审计责任,对于境外会计师事务所责任的追讨也十分困难。

二、对《会计师事务所从事中国内地企业境外上市审计业务暂行规定》的分析

2015年5月我国财政部制定出台的《会计师事务所从事中国内地企业境外上市审计业务暂行规定》简称境外上市审计业务暂行规定毫无疑问为如何对我国内地境外上市公司执行审计业务指明了方向。

(一)明确规定境外上市公司审计业务的范围

根据境外上市审计业务暂行规定,不论境外上市公司的方式是直接还是间接,会计师事务所只要提供其与发行股票、债券或其他证券并上市相关财务报告审计或今后的年报审计等业务,都属于境外上市公司审计业务的范围,都必须按照该暂行规定相关要求开展业务,此外与上述相关的审计业务均不属于临时执业审计业务的范畴。该项规定不仅明确的境外上市公司审计业务的范围,也杜绝了境外会计师事务所利用以往临时执业范围的不明确以及临时执业的便利对内地境外上市公司开展审计业务。

(二)鼓励会计师事务所跨境合作,规范其开展业务的要求,条件以及责任

我国内地境外上市企业可以自主选择符合相关规定的境外或境内会计师事务所对其上市财务报表以及年报进行审计,但是境外上市审计业务暂行规定同时也要求如果企业委托境外事务所开展审计业务应当与内地事务所展开业务合作。该项规定可以极大的促进内地会计事务所审计质量的提升。一方面,促进中外事务所的合作可以加强事务所之间的交流。内地会计师事务所可以更便利的学习国外事务所的相关管理以及开展审计业务的先进经验,促进自身改革发展。另一方面境内外事务所之间的合作加强了审计从业人员的深层次交流,有助于提高境内审计从业人员业务水平从而提高。

篇7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4-000-01

一、我国当前经济形势

当前欧美经济正在经历新一轮的持续动荡,对于处在复苏中的全球经济形成了极大的冲击,受此影响,我国经济不会独善其身,未来的经济运行充满变数。

首先,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外需市场惨淡、内需依旧不足,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短期内未可奏效,必将拖累已经极大融入经济全球化的中国经济。换而言之,在国内外经济形势实质性发生变化的背景下,我国经济的未来运行充满变数。

其次,由于通货膨胀的拉动和成本上升因素的推动,我国物价上涨势头明显,不仅在短期内难以得到缓解,从长期来看,他们可能会使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居高不下,从而与以收入矛盾为代表的各种社会矛盾相交织,造成社会不安定因素的存在。换而言之,在经济增长和物价水平上涨之间,物价上涨将是我们面临的主要矛盾。

最后,在经历了主要依靠增加政府支出和扩大公共投资的拉动经济操作后,其对中国经济结构的负作用已经逐渐凸显。鉴于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轰炸,经济结构的不平衡时中国被拖入国际金融危机中的根本原因。无论是全球经济还是中国经济,解决经济结构不平衡的问题,绝非短期内所能奏效的事情。因此,在我国面临低迷的外部经济环境以及国内传统经济结构难以为继的压力下,在经济的稳定增长和经济结构调整两大目标之间,我们面临着两难的选择。

二、积极稳健的财政政策

在全面评估当前外部经济环境以及内部经济结构的基础上,中央做出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决议。在国内外经济形势已经实质性发生变化的背景下,即便仍旧维持着名义上的“积极加稳健”的经济格局,如今,其实质性内容也应当做出相应的调整。

首先,当前预调和微调是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其对经济扩张性的操作可相对从缓。我们尚不需要如2008年和2009年那样大规模扩张性的操作,如今经济形势不宜于反应过度。

其次,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已经发生复杂性的变化,但是不足以改变2011年来的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换而言之,立足于我国基本国情,在经济增长和物价水平上涨之间,稳定物价水平应作为我们的首要任务。

最后,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轰炸下,即便我国经济下滑势头有所显现,宏观经济政策着重在刺激的力度,其扩张性操作也必须着眼于精细化,即在经济稳定增长和经济结构调整之间寻求平衡。也就是说,不能以牺牲经济结构调整目标为代价稳定经济的发展势头。

三、结构性减税与改善民生

迄今为止,结构性减税是来自官方的正式提法。自2008年的这一轮国际金融危机,使得结构性减税由积极财政政策的配角转为主角,在反危机的实践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显而易见,在变身主角的今天,结构性减税有别于全面性减税。其特点在于:一方面要通过减税,减轻居民和企业的税收负担;另一方面,减税与增税并行,优化整个税收收入结构。也正是由于这样的认识,在实施的中国“十二五”规划纲要第四十七章第三节中,写入“按照优化税制结构、公平税收负担、规范分配关系、完善税权配置的原则,健全税制体系,加强税收法制建设”这样一段话。

在中国现行的税制结构下,流转税或间接税的税制有: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和关税。其中增值税所占比重最大,是全部税收收入的37.75%。鉴于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和实行积极财政政策的需要,增值税无疑应当作为结构性减税的主要对象。作为中国第一大税种的增值税,它的变化牵一发而动全身。在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改革试点并逐步向全国推广的过程中,不仅是增值税,其他税种都会迎来一场降低税负水平并进一步完善税收制度的改革。

鉴于当前积极和稳健的财政政策,稳定物价水平仍是我们的的重中之重。并鉴于稳定经济的增长和调节经济结构两大目标,增加财政支出的重心地带,也应当锁定改善民生,切实办好有关民生的大事。

具体而言,有关增加财政支出的安排,除了继续着眼于优化投资结构外,要把通过一系列改善民生为主要线索的支出项目及其规模的增加,来拉动消费需求,作为当前最为重要的工作。其中,比较重要的项目有:支持实行最低工资制度,提高低收入者的劳动报酬;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积极落实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全覆盖,提高城乡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大力支持保障性安居住房工程建设等等。

可以预期,以增值税为重心的结构性减税及一系列改善民生的增加支出的操作,将有可能在2012年走出一条与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相契合、同整个宏观经济布局相协调的经济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李扬.关于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和宏观经济政策.

[2]金人庆.当代中国税收要论[M].人民出版社,2002.

篇8

仿真饰品是指以贱金属、树脂等为主要材料制成的供个人佩戴的小饰物,区别于金银、钻石、珍珠等昂贵珠宝首饰。仿真饰品行业是从珠宝首饰、工艺礼品行业中分离出来综合形成的一个新兴产业。义乌仿真饰品行业经过十多年发展,已经成为义乌的支柱产业之一。义乌是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依托义乌市场的优势,义乌仿真饰品出口行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出口量逐年增加。然而,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和义乌仿真饰品出口产业的发展,一些制约因素也逐渐显现,限制了该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本文就义乌地区仿真饰品出口现状及对策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期为义乌仿真饰品出口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

一、出口现状

1.出口企业情况

目前,义乌地区向检验检疫部门报检的仿真饰品出口企业233家,其中出口免验企业1家,实施一类管理企业2家,二类管理企业53家,三类管理企业177家。

2.产品出口情况

2012年度,义乌检验检疫局共受理出口仿真饰品检验21868批,货物数量20461.61吨,货值20528.06万美元,与2011年相比批次、数量和金额分别增加了23.99%、59.22%、16.42%。这些仿真饰品主要出口国家和地区包括美国、欧盟、南非、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出口仿真饰品的品种主要包括合金饰品、塑料饰品及其他材料饰品。

3.质量情况

2012年度,义乌检验检疫局共检出不合格出口仿真饰品268批次,货值88.6万美元,其中生产企业出口55批,货物数量33.01吨,货值32.65万美元,其余为市场采购出口不合格。造成不合格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义乌市场采购出口仿真饰品处于流通领域,目标市场不确定,而各国对仿真饰品的技术标准要求不一,导致检测不合格的情况发生;二是由于部分企业出口高峰期订单量大,自身来不及生产,将订单任务外发给其他饰品厂进行加工,因此产品质量得不到有效控制;三是仿真饰品行业原辅料品种繁多,很多配件直接从市场采购而来,并且没有做到批批检测,使得最终产品质量无法保证。

二、存在问题

近几年来,在出口企业及各有关政府部门的共同努力下,义乌地区仿真饰品出口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出口的数量和金额逐年增多,有力地促进了义乌地方经济的发展。同时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和行业的快速发展,一些制约因素逐渐显现,给出口产业的长足发展带来了影响。

1.欧美等国设置新的技术壁垒

近年来,欧美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对我国仿真饰品等产品出口不断设置严苛的技术壁垒。以欧盟为例,欧盟早在1994年就颁布了94/27/EC指令,对某些与人体有直接和长时间接触的物品中镍释放量做出严格的规定,要求不得超过0.5?g/cm2/周。随后欧盟又通过出台新的指令对镍释放量要求进行调整,目前,有关镍的指令要求已被欧盟REACH法规(EC1907/2006)附件ⅩⅦ规定替代。2012年欧盟委员会在官方公报上了836/2012号条例,将铅的限量要求添加到这个附件中。该条例规定若珠宝产品的任何单个部件的铅含量大于或等于0.05%(重量百分比),则不得投放市场或者在市场使用。这些新的技术壁垒导致仿真饰品等产品出口周期延长,出口成本增加,负面影响正日益显现。

2.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不确定性的影响

目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给义乌仿真饰品出口带来新的冲击:一是深受债务危机困扰的欧美经济复苏前景依然不明朗,而仿真饰品不是生活必需品,经济形势紧张将直接降低市场需求;二是人民币汇率风险的影响,汇改以来人民币对美元已累计升值30%,削弱了我国仿真饰品等产品的价格优势,降低企业的出口意愿;三是近年来国内劳动力成本居高不下,企业的融资成本高,导致企业出口成本上升,出口竞争力下降。这些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将直接影响义乌仿真饰品的出口前景。

3.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随着仿真饰品行业的发展,国际国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首先,从国际竞争来看,我国出口仿真饰品行业国际竞争力较弱。从世界仿真饰品贸易来看,我国仿真饰品出口额虽然位居世界前列,但是出口量占比远远超出出口额占比。而澳大利亚、法国等国家,出口净重不到1%的仿真饰品达到7%及以上的贸易额,我国仿真饰品竞争力之弱可见一斑。其次,从区域竞争来看,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仿真饰品行业形成了义乌、广东、青岛三个中心,这三个区域在仿真饰品出口方面各有优势和特点,相互间充满激烈竞争。最后从企业之间的竞争来看,当前义乌仿真饰品企业的产品雷同率较高,同质化严重,给行业的健康发展埋下隐患。

4.企业参差不齐整体水平不高

义乌仿真饰品行业经过多年的发展,涌现出了“新光”等知名大型企业。但企业之间发展很不平衡,无论是企业规模、研发能力还是产品质量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从整体上来说,大多数企业规模较小,营销、质量管理等方面整体水平不高:一是经营上还是保持着“前店后厂,看样订货”的传统模式,难以适应电子商务等新型营销模式影响下的新市场;二是对品牌建设缺乏足够重视,拥有国际知名度的出口企业不多;三是缺乏设计、研发等专业性人才,企业质量管理体系不健全。因此大多数企业没有形成强有力的核心竞争力,只能采取压低价格的竞争方式,使得出口仿真饰品行业持续存在恶性竞争的局面。

三、对策

解决当前义乌仿真饰品行业存在的种种问题,努力提升行业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积极扩大义乌仿真饰品出口,保持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笔者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积极采取措施应对国外的技术壁垒

针对欧美国家在仿真饰品上设置的层出不穷的技术壁垒,结合义乌仿真饰品出口实际,建议采取如下措施加以应对:一是要积极关注相关国家的检验检疫要求的最新动态,对国外新的法规标准进行全面的研究分析;二是加强与进口商的沟通与联系,共同采取措施加以应对,合力应对国外技术壁垒的挑战;三是检验检疫部门应充分发挥自身信息优势,加强宣传,使企业及时了解国外要求的变化并积极引导企业加以应对;四是企业应根据国外新的要求,及时更新生产工艺,使出口产品符合进口国的最新要求,在竞争中占得先机。

2.多措并举应对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

出口仿真饰品企业应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经营策略,采取多项措施应对不利的经济形势:一是在利用好义乌国际商贸城这一平台的基础上,积极参加国际上的相关展会,提升企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二是加强市场开拓,重点是南美等新兴市场,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保持和促进出口市场的多元化;三是加强企业的内部管理,加强质量管理体系建设,通过提高企业内部的管理有效降低成本。

3.提升义乌仿真饰品行业的整体竞争力

当前国内外仿真饰品行业竞争激烈,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企业等各方应共同努力,采取有效措施,提升行业竞争力:一是政府部门应该出台积极有效的措施,在信贷、用地等方面给予仿真饰品行业充分支持,扶持有竞争力的企业脱颖而出;二是明确义乌出口仿真饰品的定位和特色,结合自身优势,保持区域竞争优势;三是政府部门间加强协作,加强质量监管,为仿真饰品企业提供出口便利;四是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职能作用,配合政府主管部门加强行业自律,减少恶性竞争,创造公平有序的竞争氛围。

4.苦练内功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

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和激烈的市场竞争,出口仿真企业应努力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一是要重视研发设计人才,通过引进国内外高端研发设计人才、与高校等建立合作关系等方式,提升企业的研发设计能力;二是拓宽出口渠道,改变销售观念,更新销售理念,突破传统的销售模式,尤其是在电子商务运用方面,应加大投入;三是加快转型升级,饰品行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近年来劳动力成本上升导致产品的生产成本提高,迫切需要通过转型升级降低劳动力的使用,降低成本的同时稳定产品质量;四是加大品牌建设力度,力争培养一批国内外知名的仿真饰品企业,引领义乌饰品行业发展。

参考文献:

[1]曹前.浅析义乌饰品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科技经济市场.2009,(10):83-84.

篇9

央行《2009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最引人关注的是货币政策的“新”思路。这是自全球性金融经济危机以来,央行第一次提出“注重运用市场化手段进行动态微调”的货币政策思路。笔者认为,对新思路中的关键词――“微调”,“动态”和“市场化”作些分析,有利于准确把握经济形势和政策环境的变化。更有意义的是,细读这些关键词,还能加深对货币政策实施和操作的基本原则和规律的进一步认识,避免因为“误读”而引发“误导”。

关键词之一:“微调”

“微调”首先就是要“调”。而不是“方向性”的转变。实际上,货币政策不可能在经济增长没有完全稳定之前改变取向。只是现行的实施“状态”将会有所调整。根据《报告》的相关数据,我们也看到了“调”的必要性。

值得指出的是,“微调”与“坚定不移地继续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是完全一致的。“过度宽松”偏离了“适度宽橙”的政策范畴,收回经济运行中多余的货币的“微调”,正是为了使“过度宽松”向“适度宽松”靠拢和回归。“微调”正是为了“坚定不移地继续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关键词之二:“动态”

这可以从三个方面去深入理解。

首先,“动态”意味着货币政策将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不断适时调整。经济是“动态变化”的,货币政策当然也该“动态调整”。货币政策适应经济形势变化的适时调整,能使货币政策“根据国内外经济走势和价格变化,把握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重点、力度和节奏”,能加强货币政策决策的灵活性,弹性和科学性。这对于经济形势的穗定,非常重要。

其次,“动态”有渐进调整的台义。在讨论通胀形势和货币政策变化的问题时,由于对通胀的认识存在一些判断上的误区,导致对货币政策实施也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这种静态思维方式,直接结果就是围绕对“时点”的不断猜测,不断引发经济中一些敏感部分。甚至演化成为对“时点”投机。近期楼市和股市的起落,正与在“似是而非”的通胀预期下。对货币政策的“时点投机”有关。

另外,“动态调整”的宣示将发挥货币政策引导市场预期的作用。第一个引导的预期是,建立货币政策将渐进调整的预期。当前货币政策不会采取“一步到位”和“突然袭击”的方式,吸收“多余”的货币,不存在货币政策“退出”的静态时点;第二个引导的预期是,通胀上升也是一个过程,经济形势不会在某一“时点”出现通胀突然爆发的“拐点”,只要密切关注经济形势变化,动态货币管理是可以把通货膨胀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内的。

篇10

随着我国GDP的飞速增长,全球经济一体化形式的逐步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竞争日趋激烈,一些企业片面追求快速的生产和加工,而忽视了管理创新、组织创新等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以及采用有效管理途径对于提升经济效益的漠视随。在新经济形势下,企业必须根据自身的特点,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应高度重视管理在提高企业经营水平中的作用。只有让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协调发展,才能真正使得企业经久不衰。

二、企业管理创新的有效途径

1、坚持以人为本的,树立全新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人作为企业管理中最为重要的主体,新的经济形势下,必须充分发挥不同人群的主观能动性,在企业内部树立一个全新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转变传统的人事管理思路,革新工作办法,注重从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和制度上加强建设,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全过程,落实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环节,不断开创人力资源管理新局面。

2、根据市场变化,进行组织革新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灵活多变的,因此,这就要求企业要根据市场的变化以及市场的需求,适时进行组织革新,精简管理机构,减少不必要的组织成员,建立扁平化和学习型组织。加强市场管理、生产管理和技术研究开发管理机构的力量,强化生产过程前的市场研究、经营决策、技术开发和生产过程之后的产品销售、用户服务、广告宣传等经营职能,使组织结构具有高度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

3、吸收国内外先进企业文化,促进企业发展

企业文化并不是一层不变的,应该吸收国内外先进企业的优秀管理文化,在此基础上进行加工和处理,使其被自己的企业所吸收,然后应用现代化管理理念分析自身的企业文化,找出自身企业文化内的优秀文化继续发扬,摒弃落后不适应于企业的管理文化。对传统文化中影响生产力发展、影响职工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等方面的已不适应社会和时代经济发展要求的内容,要坚决摒弃;对那些能促进企业生产力发展、有利于提高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应变能力等具有现代意识的积极因素,则要继承下来并发扬光大。

4、充分运用网络信息技术

21世纪是电子商务时代,企业只有充分应用现代化网络信息技术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自己需要的市场信息。此外合理的运用网络信息技术不仅能够提高自身的工作效率,还可以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提高市场占有率,改善经营环境。因此,如何建设满足企业网络化需要的系统,如何选择应用软件以保证发送的信息处理点能够相互协调并有序同步地进行工作,是企业实现网络化管理的重中之重。

5、不断进行革新技术,增强核心竞争力

一个企业在市场上是否能够长盛不衰,其重要的因素就是要有先进的技术,一个新产品的问世包括许多技术创新,新产品的出现其实质也是技术创新,产品经济化的过程,因此,企业必须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在信息时代,企业之间的分工将主要取决于企业之间的技术优势,而非资金优势和资源优势。技术开发引导着市场需求,技术变迁决定着企业产供销流程体系和企业产业的发展方向,技术创新成为企业赢得市场份额的根本途径。

6、适时进行管理创新

如果说企业战略标志着企业前进的方向,那么管理创新就绝决定着企业能够走多远。在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先要实现经济发展的新突破就必须适时进行管理创新,洞悉市场的变化,树立顾客优先的服务理念;投身竞争,优胜劣汰的观念;战略制胜,追求卓越的观念;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求发展的观念;诚实可信,依法经营的观念;技术先进管理科学的概念等。

结束语

在国内外经济形势发生巨大的情况下,企业管理一个持续而又复杂的过程,在市场信息高速流转的今天,企业必须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采取有效的企业管理对策,才能企业继续发展的出路。市场是不断变化的,企业要想在激烈动荡的环境中谋求发展,就必须及时变革,不断进步。因此,管理创新是新经济时代企业发展的永恒主题,缺少管理创新,企业难于取得持久发展。(作者单位:长春工业大学)

参考文献

[1]王妍.中小企业管理创新之路浅析——如何打破发展瓶颈[J].中国商贸.2011(02)

[2]赵秀梅.浅谈企业管理创新的内容和意义[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1(01)

篇11

2、积极配合省贸促会大力组织出国展览,帮助和带领更多地企业“走出去”,获取最新的市场信息和贸易机会,推动产品出口。

3、开展业务培训。今年计划举办展览、涉外法律、出证认证三个培训班,对企业骨干实施大规模培训,提高其专业技能;举办一期经济形势研讨会,使企业决策层更好地了解国内外经济形势,提高驾驭决策企业发展的能力。

4、发挥会展管理职能,繁荣会展经济,促进拉动内需。全年计划全市举办54个展览会,加大会展营销力度,突出专业特色,为企业搭建交流互动的平台。

5、充分利用*国际经贸洽谈会和“9•26”农交会平台,做精做实贸易展览和“世界华商‘相聚河北’项目洽谈会”、世界500强法国欧尚集团“河北(*)招商采购会”,借助大型经贸活动,邀请有实力的外商参会,促进我市企业与国外的交流与合作。

6、巩固和扩大对外联系,邀请7个以上国际经贸团组来我市考察访问,与我市企业进行对接洽谈,开展实效性合作。

篇12

民营企业应该在观念转变和调整结构上下工夫

《实效管理》: 茅老!您好!欣闻您将参加10月份在深圳举办的“中国实效管理总裁论坛”,很多受邀参加的中小企业家、企业高管都非常期待。想请您就中小企业领导目前的一些企业发展困惑给予解答!

目前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尤其是沿海一带的中小企业,外贸形势极为不乐观。随着世界经济形势的不断恶化,中小企业对目前国际形势的判断越发困难。作为经济学家的您,如何看待目前的国际经济形势?面临哪些主要的问题?未来发展趋势如何?

茅于轼:国际经济形势在未来几年仍然会处于调整和恢复之中。美国振兴实体经济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欧洲债务危机从希腊到西班牙,此消彼长。日本在核危机之后复苏缓慢,近期新兴经济体的发展速度也呈现放缓势态,这使得我国企业面临国际市场需求长期下降的挑战。

我国经济结构要调整,其中一项内容就是从出口导向转变为注重内需。所以有一部分生产出口产品的企业必须调整,改为面向国内市场。但也不是所有的出口企业都要改,我认为那些利润很薄的企业需要转为针对国内生产,利润较高的还可以继续开发国外市场。

经济的发展必然具有周期性,中国企业应该在观念转变和调整结构上下工夫,以迎接未来发展的契机。

《实效管理》:国际形势不好,国内环境也不乐观。目前国内也面临着物价不断攀升、人力资源上涨、税收等压力不断增大,从国内的经济发展形势来看,中小企业还要面对哪些不乐观的形式?中国的经济增长是否能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国内未来一两年的发展形势如何判断?

茅于轼:我国经济面临重大调整:国内外形势都在变,国内人口结构变化,青壮工人日益短缺,工资必定上升,而且这也是我国经济改革的目的——提高打工者的收入;纳税应该减少,但很难实现;如果政府还和国企在利益上互相依赖,民企很难得到公平对待。这些问题的解决取决于深化社会改革。

民营企业管理要讲究实效改进 不能作秀

《实效管理》:中小企业是中国经济最为活跃的部分,也是解决就业的核心力量,中小企业应该如何面对目前的经济形势?从企业自身来说,应该进行怎样的调整?是缩小规模过冬还是“逆势扩张”?

茅于轼:民企是中国的希望所在,决不可退让,否则中国的前途就非常可虑。全社会都要帮助民企,特别是要改善政府对所有企业的服务,从管制转向服务,具体到一个民营企业在滞涨的经济形势下如何选择,比较复杂。从经营策略上讲无论是采取收缩战略还是“逆势扩张”,首先是企业的SWOT分析,然后是企业家的追求、行业发展空间和企业家整合社会资源能力。

《实效管理》:中小企业不仅面对外界的严峻经济形势,还面临着自身发展的困境,从管理层面来说,中小企业应该练好怎样的内功?比如在质量控制、实效管理方面。

茅于轼:在完全竞争领域中的企业,必须将自身生存与发展掌握在自己手中,在理解政策、把握宏观经济发展大趋势的前提下,中小企业不但要练好内功,使自身的经营理念、品牌策略、产品结构和服务方针符合市场需求,满足市场竞争的需要。管理要讲求实效改进,企业管理要实实在在,要承担责任,不能作秀。同时,企业还要组织起来,利用各种渠道维权,通过各种商会、协会、学会表达自己的合理意愿,维护自己的权益。

打破行政垄断 迎来经济大发展

《实效管理》:从国内的宏观经济环境来看,目前的中小企业还面临着哪些机遇?政府层面应该给予中小企业怎样的扶持?如何避免中小企业由投资“实业”向诸如房地产、股市等虚拟市场转移。

茅于轼:重要的是企业家有信心,只要有信心就有机会。从整体上讲,目前市场经济最重要的发展机会是努力打破行政力量对行业的垄断,即打破行政垄断、公平对待民营企业、降低进入门槛、取消对民营企业的歧视。当垄断行业对民企开放,比如金融业,通讯业,电力和石油业、城市基础设施等等,民企进入行政垄断行业之时,就是社会福利改善和经济大发展之时。

篇13

一、我国商业银行物流金融业务发展概况

当前,从全面来看我国物流金融业务的业务效益还很不错。从坏账率方面看,日前商业银行在提供物流金融服务时的平均坏账率非常接近于零,与现今我国银行整体不良信贷水平相比是非常低的。这是因为物流金融业务的发展促使银行的交易结算手段更加完善,银行在选择合作对象时也更加谨慎;银行在发展该业务的同时,与第三方物流公司、借款公司都有接触,可以向它们的上下游公司寻求合作机会,将其培育为银行潜在客户。在新的物流金融工具被创造运用的过程中,商业银行通过使用不同的金融服务方式,进而完成了增加大众存款和提高效益的目标;银行通过让第三方物流公司参与进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银行的资金风险。

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进行物流金融服务主要有资产、资本模式等等,质押一直是各个银行提供物流金融业务的共有方式,随着物流金融在国内的发展,各大商业银行根据自身的经营特点也发展了有自己特色的业务方式,例如;中国建设银行曾经推出“物流结算通”卡,将建行固网金融、电子银行、结算通网络与物流金融组合在一起,更好地为物流结算服务;从业务层次方面,各银行多是传统的贸易融资和代收垫付、质押监管业务,我国还尚未实现资产流通和资本流通结合的物流金融高级模式;从业务特色方面,各银行也在创新产品,开发具有鲜明特色的服务方式,主打产品和重点战略区域各有不同,有的银行定位在发达的物流金融中心,如天津滨海新区;有的银行却致力于中西部。从业务管理方面,我国的商业银行尚没有丰富的管理经验,业务操作过程中还未形成统一、标准的业务流程,还需要改进与完善。

二、我国商业银行物流金融业务存在的风险

市场风险。物流金融中的市场风险主要指的是在经济社会中,因为未来质押物价格的变化或汇率的浮动,导致商业银行遭遇亏损的现象。

政策风险。政策风险是指银行开展物流金融业务可能会因为国家政策和金融环境的变化而产生的风险,例如有关的政策是否适用、全球经济政治环境稳定程度等等。政策风险是无法使用分散投资的方式进行消除的,它是不能被分散的风险。

操作风险。这里所说的操作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内部产生的失误而导致的银行金融业务受到亏损的风险。它包括内部制度不健全和工作人员能力不足两个方面。

信用风险。所谓信用风险指的是商业银行因为借款公司诚信度不高或信用等级下降,不能按时收到贷款及利息而产生损失的风险。

法律风险。质押物的所有权风险在物流金融业务里,商业银行对于质押物选择是具有相关标准的,通常来说不会将一些未能达到标准的物品归入物流金融业务可选择的范围。如果参与进来的质押物的所有权并不归属于借款公司自身,可是借款公司却仍然把其交给第三方物流公司来进行物流金融业务的时候,第三方物流公司也不拥有这个质押物的所有权,这就会给银行带来一定的风险。

法律制度风险。当前,我国的商业银行经营的物流金融业务还属于探索阶段,尽管我国出台了《物权法》、《担保法》等有关规定,但是针对物流金融的具体法规还很缺乏。商业银行、第三方物流公司的业务操作没有形成标准化的流程。在进行物流金融业务的时候,参与者出现法律程序不规范、合同条约不合理、质押物仓单标识不清晰等情况在签署合同时都会给银行造成损失。因此,在实际进行业务时,犯罪分子也许会钻法律漏洞来获取不义之财,进而为商业银行、第三方物流公司或者借款公司带来风险,阻碍物流金融的发展。

三、我国商业银行物流金融业务风险的解决对策

1.建立市场反馈和商品信息收集体系

商业银行建立市场反馈及商品信息收集体系,可以快速地了解商品的价值变化。为了掌握实时的市场动态,商业银行还应该跟踪和监控质押物的销售趋势和价格走势,以求达到市场信息透明的程度,抓住能够防范风险发生或者降低风险损失的最佳时机。如果质押物涉及到进出口商品,商业银行还需要对进出口商品进行监管,这时候要重点防范汇率波动的风险。

2.建立金融危机应急机制

虽然说金融危机很少发生,但是它的影响力却不容忽视,发生一次就可能产生不可估量的后果。尤其是在美国次贷危机之后,对于住房质押贷款这类贷款方式需要银行谨慎再谨慎。每一个新的业务类型出现的时候,商业银行都应该针对具体的创新业务制定相应的金融危机应急方案,才能有效抑制金融风险的扩散。

3.紧密关注全球经济形势变化

国际经济形势总是变幻莫测的,要想能够自如应对随时发生变化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商业银行应当提高自身的应变能力。商业银行需要建立严格有效的经济形势预测体系。当国内外经济形势呈现良好发展态势时,银行可以适当降低借款公司尤其是中小型公司的融资门槛,放款还款期限,降低贷款利率。当国内外经济形势不稳定时,银行可以严格把控借款流程,选择信誉良好的公司放贷,以保护资金安全。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