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0 17:15:4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会计实操专业培训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目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加强对广大欠发达地区的职业教育,既解决欠发达地区适龄青年的就要问题,也为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实用型人才,是欠发达地区通往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手段。欠发达地区中职学校会计专业的教学目标和任务,是为当地培养掌握会计基本理论知识和实操技能的初级会计人员。但是,当前欠发达地区的会计教学还存在很多问题。
一、欠发达地区中职学校会计教学的特点
欠发达地区的显著特点就是人力资源丰富,但劳动力素质不高,人才结构不合理,要想发展就必须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把沉重的人口包袱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欠发达地区中职学校的会计教学,应根据当地人才市场的实际需求,培养掌握财会专业知识,熟练操作财会电算化技能,能胜任中小企业会计、出纳、银行柜员、业务员、收银员、保管员、文员等岗位的职业技术型、操作型人才。
二、欠发达地区中职学校会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欠发达地区,由于对中职学校的经费投入不足,导致会计教学存在实训实操场室不足、理论与实训课时比例不合理、教学手段落后、教学方法僵化陈旧等问题,其突出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会计专业场室开展实训、实操。欠发达地区会计电算化实训室、财会工作流程模拟实操室等极为欠缺,在会计教学过程中,会计教师往往无法按教学计划的要求带领学生到专业实训场室开展实训、实操。
2、开展实训、实操的会计专业设备器材不足。如实训教学中模拟财会部门各岗位工作流程,需要各种模拟账簿、各种模拟印鉴、验钞机、练功钞、传票翻打机等专业用品,不仅数量不足,而且损耗后往往得不到补充,实训、实操往往难以为继。
3、会计师资专业水平有待提高。欠发达地区由于工资、福利待遇低,难以吸引会计专业师资,相当一部分会计教师是其他专业的教师转行而来,有的甚至没有经过专业的会计知识培训,部分会计教师专业基础不扎实、专业理论不过硬、专业技能不精,授课时只能照本宣科,讲解流于表面,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4、理论与实训课时比例不合理。由于缺乏会计专业实操、实训场室,教务部门在排课时,会有意识地多安排理论课课时,尽量缩减会计技能实操课程。据反映,有的中职学校真正用于实操、实训的教学课时只占三分之一,甚至三分之一都不到。
5、会计教学方法僵化陈旧。最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机械教学。由于欠发达地区中职学校会计教学缺乏专业实操场室、实操课时不足,教师教学时只能重理论轻实践,甚至照本宣科,而学生由于很少实操、实训的机会,所以无论是实际操作还是理论知识,都只能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去记忆。
(2)应试教学。欠发达地区中职学校教务部门因为受实训场地的制约,在排课时缩减了会计技能实操课程,对会计专业各门课程的考试要求也只能是偏重考理论知识,会计教师只能实行“应试教育”,考什么老师上课就讲什么。学生在考试中虽然可以拿到高分,却不能培养出熟练的职业技能。
三、欠发达地区中职学校会计教学改革的思考
由于欠发达地区地方政府财政有限,会计专业实训、实操场室的建设和专业会计师资的引进不可能在短期内有很大改观,但我们不能“等、靠、要”,应根据本校现有的条件和本地的实际,对会计教学进行大胆的改革和创新,培养出适应本地经济发展需求的实用型会计人才。
1、利用普通课室开展职业技能训练。科学安排理论课时与技能实操课时的比重外,会计教师应以实操为本位进行教学改革,在进行理论教学的同时,设计一套对应课程的实际操作练习,做到精讲多练,开展一些在普通课室就可以进行的职业技能训练。
2、编写有本地特色的会计专业校本教材。欠发达地区中职学校应该针对本地区会计专业学生的就业实际,比如本地区提供一些怎样的会计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或者本校会计专业毕业生常见的就业岗位,这些就业岗位需要什么样的专业技能,有针对性地编写会计专业校本教材。
3、校企结合建设校外实习基地。欠发达地区中职学校应解放思想,主动与企业联系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通过为企业订单式培养技术人才,由企业投入资金和设备建设会计专业校外实习基地。
4、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一是聘请退休的老会计或企事业单位会计人员担任实践指导老师。二是安排教师参加专业培训和定期下基层锻炼。
5、教师的教学现状必须由传统的权威型转变为引导型。只有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中,才能激发出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会计学本身是一项枯燥的学习,采用一些可以调节课堂气氛的方法来教学,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现有的会计教材对发生的经济业务仍旧采用文字描述的方法,阐述不生动。各种往来交易的发生过程也只能靠学生通过字面来联想、揣摩和记忆。像一些难点章节、处理方法比较复杂的章节,如投资、会计要素计价、取得、发出、转让、注销等,由于涉及的明细科目较多,处理过程比较复杂,这种机械记忆的方式,时间久了就容易遗忘或记混。
虽然在会计教学过程中教师力求做到互动教学,但是学生缺少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学生对这种枯燥的理论知识没有学习兴趣,更不善于去积极思考。教师在教授过程中,学生也只是被动地接受概念知识、解题过程来应付考试,经常是学了后面忘了前面,也没有真正地弄清知识点的含义,几乎没有系统理解全书内容的能力。枯燥的理论教学,常常导致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所学的知识也不能扎实和稳固地掌握。
2.学生实习机会有限,会计实训缺少真实感
企业的财务部门通常是保密的,很多单位拒绝接受前来实习的学生。而目前的会计实训,与真实的业务还有一定的差距,缺少真实具体内容。学生也只能通过实训教材来了解原始凭证,通过教师的讲解与指导来完成记账凭证的填制、账簿的登记、报表的编制,这些实操通常与实际的财务工作相差很远,不能很好地提高学生会计实操能力。
3.教师队伍实操能力相对教学需要较弱
从目前院校的会计专业教师队伍的现状来看,脱离实践教学是较为普遍的现象。现在的会计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他们缺乏实践经验是毋庸置疑的,进入教学岗位后,正值院校扩大招生规模,教学任务繁重,往往难以抽出时间参加社会实践。另外,大多数院校也没有把教师参加社会实践纳入教学管理计划或形成制度,在时间、组织和经费上都没有相应的安排和保证,不可避免地出现教师脱离实践的现象。现今教师教学正逐渐地从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状态向多媒体教学转化,其教学手段越来越先进,但针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会计课件制作上没有突破,课件内容完全来自教材,缺乏来源于社会实践的案例创作。
二、根据所存在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
教师是培养学生的主导者,只有教师具备较强的实践技能,学生的操作水平才能相应提高。因此,为了满足培养实践型人才的需要,学校必须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学校要有合理的师资结构,一方面学校在引进新教师时,考虑引进一些有实际财会工作经历的教师,如果这些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能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会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另一方面,可以聘任部分企业专业财会人员担任兼职教师,让他们定期在学校开设一些专题讲座或对学校的教师做专业培训,同时加强现有教师的培养工作。为了使教师及时更新知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学校应重视教师的培训工作,支持教师参加各类会计职称考试,甚至鼓励教师在不影响教学工作的前提下去兼任一些社会职务。
2.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主位,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
首先,理论课程以“实用”为主。其次,会计每一门课程应配置相应的实训课程。但不是每一门课程的实训内容都从建账开始,而是将会计工作的各个具体操作内容分散到每一门理论课程的操作课中,形成一种阶梯上升方式教学与实训。重点是《基础会计》课程,其理论教学注重基础方法的教学,本课程包括从凭证填制及编制、科目汇总表编制、账簿登记等内容为主。本阶段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会计账簿的开设、过账到试算平衡表编制方法即可,因为会计报表的编制需要运用较为综合的会计知识。
3.重视教学硬件建设,保证学生有充足的实训条件
《会计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会计教学中必须重视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分为三部分:一是实验教学;二是岗位实训;三是综合实训。这些实训以手工模拟为主,也可以上机操作。由于会计工作的特殊性,学生在毕业前是很少有机会去企业进行真正的会计岗位实习,因此校内的实验教学和综合实训是学生锻炼会计基本技能的重点,学校必须重视会计实训实验室基本设施的建设。会计实训室应成为学生从事会计实操的演练室,要让学生通过在实训室的演练,学会会计工作的全部内容。在会计实习时,除了要配备必需的实习设施外,还要有能力强又有实践经验的指导老师进行指导,如可以外请经验丰富的财会人员进行现场指导。在实习的组织形式上,进行会计角色扮演,让学生亲身经历财务工作全过程。另外,以各小组为单位,进行竞赛和评比,选出准确、符合规范的会计凭证、账簿和报表展示出来,激励学生实习的积极性。在实习中,我们还要注意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同时也要从硬件上保证学生有充足的实训时间。除此之外,还可以聘任社会专业人员担任实训指导老师,也可以送学生到其他附近的中职学校作交流培训。
4.加强校企合作,建立企业实习基地
会计电算化教学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在财会类专业群中的应用。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应是了解基本的会计理论知识,熟练操作计算机,能适应并承担企业、行业及一般的社会实体的流通、会计、统计和简单的管理工作。学校在培养人才定位上应注重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要根据企业、行业等社会用人机构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教学内容、计划、考核评价体系,以服务企业、社会为目的。会计电算化课程计划及内容安排既要按照课标要求,还要结合用人单位的实际。特别要在掌握基本实践技能和应用能力上下功夫,使学生达到能操作、会操作、懂操作的目的。下面笔者就电算化教学谈一点个人体会。
一、中等职业学校会计电算化教学的现状与社会需求的差距
1.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课程设置目前还没有脱离传统的观念,基础课、专业课、技能课比例不合理,参观、见习、实习占用的比率小。计算机录入、计算机基础对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支撑作用比较单薄。学生学电算化课程看起来内容不多,却有相当的难度。一方面学生基础知识不牢固,学习起来比较吃力,另一方面计算机基础差,数学、统计基础没有,这样对于电算化这门多学科交叉的边缘学科来说,完成教学任务就比较困难。再加上考证的压力,学生本应掌握的技能就达不到要求,导致教师难教,学生厌学。
2.教师的综合素质欠缺,实践能力不强。目前专业课教师大多为基础课教师转行,经过校内、外短期的综合技能和专业培训,就直接承担会计电算化这样的专业技能教学工作。加上很多教师深入企业、行业少,对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了解不够,缺乏现代企业管理的会计知识。教师系统学习和专业实践不足,导致知识结构老化、实践技能不强,师资问题严重阻碍了会计电算化教学和学生能力的提高。
3.教学方式和方法陈旧,实践教学环节与现代企业和新会计法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会计电算化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对学生动手能力的要求是很强的,会计电算化专业“专用”机房满足不了教学需求,学生实训机位不足,教学任务完成有阻力。另外,目前会计类软、硬件更新速度很快,品种多,投资大,在短期内不能淘汰,造成新旧交替难衔接,软、硬件更换滞后,教学需求难满足。教师对计算机辅助教学研究不到位,课程开发力度小,多媒体教学实施使用效率不高。实践教学环节占总课时比例较小,案例分析教学、见习参观和社会调查课时不足,与企业、行业相对应的会计操作模块开发的不够,学生实习操作机会少。
二、加大会计电算化教学改革的力度
当前,中等职业学校都在大力推行课程改革,会计类专业的会计电算化课程应满足企业、行业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为学生就业、创业服务。
1.建立培养学生掌握操作能力为目标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目前,我们所用的中的职业学校会计课本及校本教材,知识内容不能同用人单位的实际接轨。会计电算化专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培养对象应是市场经济社会中具备胜任职业工作能力、符合用人单位要求的技能人才。按照这一要求,学校在确定教学内容之前,必须要深入企业和社会,认真调查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标准,综合分析用人单位对学生专业能力和职业道德的标准,在此基础上确定教学内容、标准、计划、考核评价体系及办法。根据学校这几年学生的就业方向、共建实习基地的人才需求状况,我们在调整课标后,增加了餐饮类、物流类、酒店类、航空票务、电子信息等会计电算化教学内容,并提出具体目标要求,训练方法及考核评价手段。
2.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和业务水平。鼓励教师学习相关专业知识,组织参加专业培训和研讨会,深入企业、行业了解专业需求,把课本教材、行业规范、企业要求和鉴定标准相结合,形成会计电算化的新的教学培训体系;专业教研室参照会计软件、专业技术鉴定及资格认证要求,对教师进行专项培训、鉴定和认证工作,把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加以提高。鼓励教师深入企业、行业、社会会计师事务所等实体部门锻炼或从事社会兼职工作,切实做到教育为企业、行业、社会服务,为他们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教师在深入社会的同时要多收集整理有关对教育培训起支撑作用的信息和资料,为编写校本教材和教学案例做好铺垫。教师要通过互联网、软件公司获取会计电算化的前沿信息,在有条件和能力的情况下建立双赢的合作关系,促进专业发展和课程改革,提高教师的综合实力。
3.优化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是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会计专业的学生也不例外。会计电算化教学方法应注重案例教学、见习参观、模块训练、顶岗实习。第一,要在学生手工会计模式及会计业务循环已比较熟悉后,将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中会计业务流程与手工会计的业务流程进行,找出异同点进行分析,用案例分析及实务操作反复巩固提高。在教学中还要重视不同财务软件的比较,使学生掌握更多的软件功能,以便达到触类旁通,灵活使用的目的。
第二,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平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改变“粉笔+黑板”的传统手段,积极推进内容新颖、灵魂善用、界面复杂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互联网及现代教育技术扩展电算化教学,用图文并茂、视听结合的感官刺激方式来吸引学生,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利用多媒体和互联网技术,建立教师学生互动交流平台,帮助学生解决抽象难懂、逻辑深奥的专业问题。利用动态、直观演示,边讲边练、边观察边动手的实操讲练手段,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刺激学生记忆,控制教学过程,突出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解决教与学的矛盾。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2-0037-02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主要是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在会计、财务管理等工作一线,从事会计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因此,会计专业课程的教学要围绕以下两条主线展开。
一、会计专业课程的两条教学主线
1.加强应试教学,努力提高会计从业资格考试通过率。会计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和专业性很强的技术工作,会计人员必须深刻领会并熟练掌握各项财经法律法规和相关制度;同时必须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并具有一定的业务能力。因此,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令第73号《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第三条明确规定:在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中担任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的人员以及从事相关会计工作的人员应当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第四条明确规定:单位不得任用(聘用)不具备会计从业资格人员从事会计工作。由此可见,会计从业资格是会计人员进入会计行业的必备条件。
《基础会计》、《会计电算化》、《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等课程不仅是财会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更是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必考科目,学生对这些课程学习的好坏与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到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获取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和今后能否如愿地从事财会工作。因此,加强会计从业资格的应试教学,努力提高会计从业资格考试通过率是会计专业课程教学的第一条主线。
2.加强专业课程的实践性教学,着力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实践性教学是高职财会专业教学的重要特征。要办好高职财会专业,课程设置要做到理论课程和技能实训课程并重,以理论课程铺垫专业基础知识,突出会计实务操作能力的培养,加强职业岗位技能培训。财会工作专业性、技术性很强,学生要胜任此项工作,不仅要掌握一般会计核算和编制财务报告的知识与技能,而且还要熟练掌握对固定资产、工资管理和购、产、销等与企业工作实际紧密结合的业务处理技能。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既有资格从事会计及财务管理工作,又有能力胜任会计及财务管理工作,从而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满足社会需求,实现零距离就业。为此,强化专业技能训练,提高学生会计账务处理能力是会计专业课程教学的第二条主线。
二、会计从业资格的应试教学与实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财会专业会计从业资格的应试教学与实训教学存在以下问题与不足:第一,课程设置不尽合理,特别是三门必考课程之一的《基础会计》课时不足,很难在计划课时内完成教学类容;专业课程之间的衔接也有待进一步完善。第二,三门必考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与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知识内容与考试方法尚未做到无缝对接。如课程教学主要基于手工会计信息系统来讲解会计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并开展会计模拟实训,而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已实现无纸化计算机考试。这使得学生较难适应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形式,增加了考试的难度。又如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注重考核考生对现实中经济现象的观察、思考的能力和联系企业实际进行计算分析的能力,而课程教学中虽有相关的案例教学,但教学案例有些已陈旧不符合现行财经的法律法规,造成学生困惑;而且案例分析也很简单,不够深入、系统,不能满足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要求。第三,专业教师教学水平有待提高,特别是实践性教学能力欠缺。少数教师,尤其是一些外聘教师或是主观上不负责任,备课不认真,上课不尽责;或是客观上教学能力欠缺,教学经验不足,把握不住重点、难点,上课平铺直叙、照本宣科,很难保证教学质量。第四,实践性教学设施投入不足,实训教学受制于实训设备缺乏,购置的教学软件因计算机配置落后而无法使用。第五,教学理论研究、教学理念的创新与教学方法的改革等都没有广泛深入地开展。
三、加强会计从业资格的应试教学与实训教学有机融合的对策与措施
针对以上问题,作为一名高职院校长期从事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多次承担《基础会计及实训》课程教学任务的会计专业的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提高会计从业资格考试通过率?如何提升学生会计账务处理能力?如何进行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教学与实训教学的有机融合?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与内容上进行了如下研究和实践。
1.调整课程设置,开设第二课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完成教学目标的需要,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适当增加《基础会计》、《会计电算化》、《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等课程的教学课时;同时开设第二课堂。针对会计从业资格考试,采用考证辅导教材,进行应试辅导。利用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模拟试题和历年真题进行强化练习,使学生尽快熟悉考试题型并熟练掌握答题技巧,从而提高考试成绩。
2.结合从业资格考试的内容和特点,加强考证课程教学。《基础会计》、《会计电算化》、《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等是会计从业资格必考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要针对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内容和特点,适时补充新知识、新规定、新的核算方法。在注重讲授基础知识的同时,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现代教学工具,熟练应用相关教学软件与考试软件,注重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使学生尽可能摆脱手工会计信息系统思维模式的局限,尽快适应无纸化会计从业资格的考试。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学质量。教师的教学水平高低是教学质量的决定因素,因此,要以“双师型”教师培养为重点,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鼓励教师参加学历教育和各种专业培训,努力提高教师专业理论水平;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到与专业相关的企业、公司进行调研、学习;鼓励专业教师通过下企业挂职锻炼,参与到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中,熟悉了解企业的经营、开发和管理流程,在实践中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及实际应用,缩减校企之间的距离,提升教师实践性教学的能力。为了优化教师队伍结构,还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引进年轻、有实际技能的专兼职教师,推行“传帮带”制度,做好新进教师的跟踪培养工作;同时要加强对外聘兼职教师的管理。着力打造专业素质优良、教学经验丰富、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从根本上保证会计从业资格应试教学和实训教学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4.加大教学投入,完善教学设施设备。没有好的教学设施,就谈不上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实操能力。应加强校内外实践性教学基地建设,加大必要的教学设施设备的经费投入,适时更新会计实训软件和会计从业资格考证软件,改善实训条件和考证条件,为提高会计从业资格考试通过率和学生的实操能力创作必要的条件。
5.推进课程改革,创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课程改革是专业建设的核心,要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加强教学理论的研究,创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既要做到老师讲得好,更要做到学生学得好。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推行以能力培训为重点的教学模式。以应用知识为主,边做边学,以理论知识为辅,渗透学习。突出能力培养,以专业技能培养促理论知识学习。使学生在会计实务处理能力得到锻炼与提高的同时,系统学习并加深理解会计相关课程的专业理论知识,从而能顺利通过会计从业资格考试。
四、结语
高等职业院校是应用型院校,是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其办学宗旨是提高学生就业能力、满足社会对各行各业一线需要的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而进入会计行业,从事会计工作的必备条件就是具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同时用人单位更希望学生能做到“就业能上岗,上岗能顶岗”。因此,提高学生会计从业资格考试通过率,提升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对于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助推学生实现零距离就业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王盛,魏丹丹.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对高校会计教学的启示[J].齐鲁珠坛,2012,(04).
[2]李昕.浅谈“三位一体”会计实践教学平台的构建[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8).
调研形式主要对企业走访,采用访谈与问卷相结合的方法。就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对在校期间学习的专业课知识与现行岗位能力的适用性,用人单位财务管理岗位的需求情况,对毕业生从事某一岗位工作的知识能力要求进行全面调查。调查反馈的信息对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提供了重要的依据。笔者筛选出4项调查内容,并对调查进行综合分析。
(一)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最重要的知识调查数据显示会计基础实务、财务会计实务、成本会计实务、税法、财务管理实务、ERP原理与应用课程知识在实际工作中应用广泛。选择会计基础实务、财务会计实务课程的达到lOO%,选择税法的达到93%,选财务管理、成本会计均达到91%,选择证券基础、国际金融知识的有43%,选择ERP原理与应用知识的有62%。而有的课程选择比例较低,则可作适当删减、归并。
(二)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具备的职业能力调查数据显示被调查的中小型企业几乎都希望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具备一定的会计核算能力,只有对会计业务处理熟悉,才能进行财务管理工作。只有奠定了良好的会计核算技能,才能掌握财务管理的核心技能。
(三)财务管理专业工学结合核心课程调查表中请企业财务人员从专业课程当中选取3~5门作为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工学结合核心课程,调查数据显示选择财务会计实务、财务管理实务、财务报告分析的比例较高,这与企业对财务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要求一致。
(四)毕业生综合素质、岗位能力分析在所调查的单位中有87%的财务人员认为,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人际关系的协调能力等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同时应增强团队协作精神和吃苦耐劳精神;有81%的财务人员认为,学生独立处理账务的能力尚不够,必须加强实践技能学习,要多问多钻研;有65%的财务人员认为,学生应变能力、创新能力亟待提高。
二、基于职业能力的财务管理课程体系探究
上述调查分析显示:被调查的中小型企业几乎都希望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具备一定的财务核算能力,只有对会计业务处理熟悉,才能进行财务管理工作;企业需要既有理论又有实操能力的毕业生,因为具备实操能力,才能实现“零距离上岗”,而只有具备了一定的理论水平,才可能获得可持续性发展;对于职业教育所提倡的“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多数企业认为是可行的,可实现企业与学校的双赢;中小企业需要大量管理型和技术型应用人才来提高其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从而提高企业的效率和效益,这都需要财务管理专业人士的参与。
(一)根据财务管理专业职业能力构建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明确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能力框架,才能促使专业教育与实际工作需求联系得更加密切,才能改变在财务管理专业培养方案设计及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封闭式人才培养方式。财务管理专业职业核心能力包括:筹资与投资管理能力、营运资金与收益分配管理能力、财务预算与控制分析能力、财务核算能力、财务监督与财务软件应用能力。根据财务管理职业能力构建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如图4。
(二)根据财务管理岗位实际工作需要确定财务管理专业职业素质如图5所示。
(三)以点带面。以工作项目与任务为导向进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以点带面,在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率先对核心课程《财务管理》实施课程改革。
第一,课程设计改革。课程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体系,转变为以工作项目与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在邀请行业财务专家对财务管理专业所涵盖的职业岗位群进行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以就业为导向,以财务管理岗位为核心,以财务管理相关业务操作为主体,按照高职学生认知特点,以企业的理财过程为主线设计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操作的过程中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并发展职业能力。本课程包括财务管理基础知识、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收益分配管理、财务预算与控制、财务分析等上个学习项目。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同时又充分考虑了高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并融合了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和技能的要求。
课程每个工作项目的学习与实训都以每个学习小组成立的虚拟企业基本理财业务操作为载体来进行,以每一项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理论与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按照业务操作的流程顺序逐项学习各项业务的操作要点,借助财务管理实训室的设施、仿真财务管理业务,通过设计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分组讨论等实训练习,结合真实案例分析,培养学生胜任财务管理岗位的职业能力。同时通过校企合作、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等多种途径,采取工学交替、半工半读等形式,充分开发学习资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
第二,课程教学内容组织改革。以企业的理财过程为主线设计了财务管理基础知识、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收益分配管理、财务预算与控制、财务分析七个理财项目作为本阶段的教学内容,每个理财项目包括任务安排、知识储备、调查分析和项目操作四个教学步骤:第一步,任务安排。划分学习小组,每个小组创建一个虚拟企业,由小组成员作为企业的管理者负责经营本企业,每个理财项目学习以前,给学生安排本项目的实训任务,以“任务驱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二步,知识储备。老师向学生讲授每个理财项目要求的基本财务知识,进行知识储备,并组织案例分析讨论。第三步,调查分析。让学生针对每个理财项目开展实地调查,进一步向企业学习,完成调查分析报告。第四步,项目操作。让学生在自己建立的虚拟企业中完成每个理财项目的实际操作,培养实践操作技能,并组织分组讨论。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融合,教、学、做一体化。
(四)改进实践技能培养方式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精选实训内容,突出培养目标,加强实践教学。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岗位群的需要为依据、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建立“认知实训、案
例分析、专项实训、顶岗实习”四位一体的实践技能培养体系。
第一,认知实训。这一阶段主要解决对财务管理工作及与之相联系的财务管理环境、财务管理工作的地位、财务管理专业的同学毕业后主要从事哪些工作以及社会对财务管理人员的需求情况;了解作为财务管理人员要具备的基本素质、国家对财务和财务人员的管理方式;了解环境对财务的影响、相关技术在财务工作中的应用、相关法规等。这一阶段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找准学习方向,是学习阶段能否顺利、有效开展的基础。在教学实施上,首先,由专业辅导教师在入学时进行专业介绍;其次,在理论教学课程当中,由任课教师带学生到企业参观实习、通过案例教学进行认知实训;再次,利用寒假、暑假让学生进行与专业有关的社会实践或者社会调查,开学提交实习心得或者调查报告,进行成绩评定,利用主题班会在全班范围内进行实习、调查情况交流。
第二,案例分析。案例分析穿插在七个理财项目教学过程中,由老师精选案例资料,组织学生分析讨论并总结点评,这一过程能锻炼学生综合运用理财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专项实训。专项实训是穿插在七个理财项目教学过程中的专项调查分析和虚拟企业中相关项目的具体运作,主要训练学生的专项操作技能和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四,顶岗实习。顶岗实习包括企业实习和企业培训两部分。企业实习的地点在企业内部物流系统和生产流水线两个部门,由专门工作人员指导和讲解,使学生了解企业财务管理的流程和方法;了解企业经营管理的特点。企业培训是由企业财务经理或财务总监为学生进行的专业培训。培训地点设在企业。培训内容包括该企业文化的特点,财务核算、财务分析和财务控制的方法,以及企业财务管理实施过程。授课结束后,进入互动环节,由财务总监、会计师和骨干工作人员与学生互相交流。互动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就实习和培训过程中一些不理解的问题请教专业技术人员。
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让学生了解企业的产品生产工艺流程、财务管理的方法和体验企业文化;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为学生发展核心能力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财务管理专业教育所肩负的使命是为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财务管理人才,如何根据市场的需要对人才的动态来构建财务管理人才的能力框架将是一个需要不断持续讨论的问题。只有以能力框架为指导来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并在专业课程体系的实施过程中,注重各课程教学内容的衔接,根据经济与企业的动态发展来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强化实践环节的教学,建立科学的考评机制与教学质量保障机制,才能最终实现专业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会计学科需要会计人员有非常强的实践操作能力,且在未来的发展趋势下,对会计的这种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当前,中职会计专业培训的学生一定要具有很好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更要重视专业的应用知识。中职职业学校应该将目标定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上,而不是培养设计型人才。正因为如此,教师在安排教学活动时首先要明确目标,以会计的职业活动作为导向,以实训为手段,重视能力目标。从而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会计行业的基本工作要求和规范,并能够更加熟练地操作并有效处理会计工作日常中的一系列基本业务。基于此,我们通过对《基础会计》这门课程进行分析,对理论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进行简要的探讨和分析。
通过对基础会计这门课程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很好地掌握会
计教学的一些特点,在对课程进行安排时一定要结合这些特点来开展。具体说来,可以从以下几点加以考虑:
一、根据实际的知识模块来安排不同课程的学习
由于基础会计课程具有非常鲜明的模块特点,因此在开展会
计教学活动时可以采取不同模块、不同教学方式的教学模式,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基础会计课程来将每一个模块的内容
进行划分,然后进行不同课程的学习。比如单独教学珠算技能,让学生在学习初期进行学习。接着再教授学生学习点钞、验钞、会计制单、收银机的使用等一系列技能。教师可以开展“收银员岗位实训课”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学,并引导和鼓励学生进行收银员考证。通过这种方法,学生不但可以有效获得知识和学历证明,也大大提升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根据实际岗位要求整合课程的内容
中职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因此,整个课程的内容要充分考虑实际应用的要求。根据调查,中职会计学生的就业岗位主要是中小型企业,因此,教师应该对各种中小型企业进行必要的了解,有效分析其职位的需求和要求,并对工作岗位的工作流程和考核标准进行调研,并根据实际需要来对会计专业的内容进行整合。具体说来,可以设置更加有精华的会计核心课程,充分整合基础会计中的内容,结合实际需要来设置相关的基础会计与实操、电算会计以及成本会计等课程。此外,还应开设一些扩展性的课程,提升学生对实际会计操作的进一步的了解,如物流知识、社交礼仪知识等内容。这样就可以更好地提升学生的知识范围面,使其能够更好地认识会计岗位,提升企业就业的适应性。
三、加强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
教师需进一步加强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如教师可以通过设定各项职业技能水平级别,某门课程的考核要结合相关的技能水平考核,要求学生达到某个级别的水平,就像传统的珠算技能要求学生至少要达到五级水平,对诸如点钞、计算器的使用、汉字数字书写、office办公软件(word、excel)的操作等技能也采用类似的考核方式。同时,定期开展会计技能竞赛,除了上述基本技能作为竞赛项目外,会计专业技能如编制记账凭证、手工登账(日记账、明细账、总账)、手工编制报表、财务软件的操作等作为必有的竞赛项目,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技能、训练技能的积极
性。通过这样的方式,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进而提升他们的职业能力,提升学生就业时的竞争能力。
四、进一步强化校企之间的合作,为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提供更好的支持
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催生了大批的记账、税务咨询、工商企业登记等中介公司,这些中介公司的业务面广,涉及公司注册、证照年检、财税记账、企业社保等,这其中相当部分的业务实训是学校无法做到的,学校应努力寻求与这些中介公司的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使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习、掌握相关的技能,让学生提前体会社会工作中的人际关系,学会如何与上司、同事相处,使学生的职业能力得到提升。
中职教育的目标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正因为如此,中职高校在对学生进行培育时一定要立足社会,重视提升学生的岗位适应性,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就业,并在自己的岗位上能够更好地发挥出自己的水平。因此,高校一定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思路,致力于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对中职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其不仅要学习相关的会计专业课程,还要有效掌握实用有效的操作技能,比如会计基本的技能等。
在现行绩效考核体系中,它将依据教育岗位内容设置培训考核的指标。为此,优化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建议选用关键指标管理法完成,其思路在于将整体的目标逐层地细化分解,最终将落实到对教师教学管理的目标,例如,将对学生实践技能的教学列为其中一项P键指标,结合社会计算机应用的状况,针对某一项,如CAD应用,确定相应的内容,让学生能够熟悉对CAD的应用技能。与此同时,按照教学培训的需求,对关键目标进行划分,明确教师的岗位职责,将专业培训的目标划分到相应的教学内容,在此基础上,建立对教师教学的考核机制,将绩效情况反馈至教师,以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例如,对于传统的教学课程,改革现有课程体系,尽可能结合高校教学状况,增设《安卓系统设计》、《IOS系统设计》等,建立实践类的课程,以为社会输送符合企业发展的人才。
二、强化对信息技术的教学应用
强化对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的应用能力,与信息技术加以整合,将促使学生接受新的教育理念,转变学生学习的态度,将被动转变为主动,既能够增强教学的质量,又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操机会。
与此同时,持续地整合教学信息的资源,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增加教学互动,让学生与教师维持有效的沟通,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进一步地提升教学水平。联系社会,让学生参与到教学内容,创设高效的教学课堂,对于推动学生的教育将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转变传统计算机教学模式
一、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事业单位作为一个独具特色的经济体组织,主要注重关于民生方面的经济内容以及与社会福利方面的业务,缺乏新经济市场下的利益刺激,因此事业单位在整体会计发展历史上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这种客观事实也反应了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使其自身规模也难以扩大,更不利于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建设。
(一)没有认识到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1.事业单位对信息化理解过于片面。当前,绝大多数事业单位把提高会计信息化建设片面的理解为提高工作效率的单纯途径,缺乏深刻认识会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采用新型的会计管理技术是需要把事业单位所涉及到的经济业务应当有机的集合起来,实现一体化、统一化。最终从问题的根源入手解决内外部会计工作的实质转变,使其真正进入会计信息系统无纸化。因此,事业单位必须从自我做起认识到其重要性。2.事业单位信息化需求不明确。所谓信息化需求就是与事业单位与之配套的功能,以及出现问题能否解决对应问题,使问题解决方案以及措施更加明确化。目前对于大多数事业单位由于长期受传统会计的影响,当信息化会计进入事业单位的情况下工作方式出现了极大的改变,在思维方式以及工作体制中都出现了相应的变化,而这个变化过程又需要长时间的适应。因此目前事业单位正缺少这样一种解决措施及配套的方案。
(二)会计信息化的完善与管理
1.缺少科学完整的相关制度。科学完整的信息制度才能是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化得到充分的发展,目前我国属于一个发展中国家,很多相关配套制度需要我们去不断改善完整。现如今虽然有部分事业单位引入信息技术,但是也没能够形成一个独特的成型的会计体质,因此在工作中难免也会出现一些漏洞,它涉及到会计的每个方面。这就要求我们会计主管人员对会计部门管理制度更深一步的去了解应用,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这就能在瞬息变化的市场条件下处于不败之地。2.信息化建设参差不齐。由于事业单位工作的特殊性,导致事业单位信息化出现参差不齐的标准。因此事业单位存在没有规范性的管理制度,所以会计信息化的建设比较落后。信息化安全以及保障体制都难以得到保证。
(三)增强会计信息人员思想意识、意志
1.事业单位信息化教育落后。目前由于事业单位部分人员存在着“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思想来应付自己的工作,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之一就是事业单位在选用人才方面模式比较固定,内部本身人员的流动性较差。他们一方面缺乏与时俱进的精神也不屑于去接受新的知识,另一方面会计信息化带来的冲击力使他们措手不及。这也严重阻了碍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的高速发展。2.事业单位获取信息化较于落后。由于事业单位长期以来形成一个传统的管理体制,缺乏明确的指引性法律法规来吸引年轻人员为事业单位注入新鲜血液,这也使得在挖掘青年潜能、创新思想意识大打折扣,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发展受到了阻碍。这也是导致事业单位人员素质低的重要原因。
(四)无法获得有效的针对性信息
一个事业单位要顺应时展的同时与之相对应的就是实施信息化工作管理,事业单位是一个非常庞大的信息体,特别是会计部门要接收各种杂乱的财务信息,而这些信息又缺少一定的规范性,没有规律只能靠从中提取的有效信息成为会计部门的主要工作。但是目前我国处于一个发展阶段,与事业单位所匹配的会计信息技术平台并不能完全筛选出有效信息,以至于会计信息缺乏有效的针对性导致会计信息不对称,直接影响到了财务管理。
二、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迄今为止,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建设还存在很多漏洞,为了顺应社会的发展事业单位就要对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以推动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一)加强会计信息化建设的思想意识
当今社会受到信息化时代的作用力不断在影响着人们的工作生活。作为事业单位的领导者,首先要与时共进步,加深对信息化的建设和研究,积极投入其中有其独到的见解能够的意见,转变思想观念,不断学习信息化建设,把重要性放在第一位,大量引入人才、资金、技术方面的支持。与此同时,事业单位内部人员应当从自身认识到其重要性,不断学习自己的专业知识,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实操水平,以小组模式定期交流意见、总结经验,在具体实际操作中不断相互学习相互监督,努力地促进会计信息化建设。
(二)完善管理制度
由于现代信息管理环境是错综复杂,与之相应的处理系统也多种多样,因此给事业单位建立对应的会计信息化体制带来了很多困扰。从根本上来讲,会计信息化的客观存在条件就必须要有完整的硬件系统和软件设施。为了保证这一体制的建立能顺利进行,体制建设管理建设永远与时代共进。单纯解决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是片面的不具有说服力的,一定要约束健全有关的制度。
(三)优化会计信息化管理手段
做好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建设需要事业单位管理者的支持,针对当前事业单位管理者对于会计信息建设认识不全面的现状,做好传统观念转变工作,提升对事业单位领导对会计信息化的认识,对于事业单位信息建设的完善和事业单位发展非常重要。建立完善的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体系,加大对会计信息化投人,才能保证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发展。另一方面事业单位必须注重信息化建设,通过建立科学的完整的实操性强的体制与事业稳合,达到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功能转变目的,为事业单位会计信息提供战略支持。
(四)加大对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
1.人才培养是关键。人才培养是任何事业单位不可否认的,同时也是信息化发展的关键要素。事业单位要想从根本上发展信息化加强人才培养便是重中之重了。在人们的传统思维中会计账务处理程序就是记账、算账并没有去深入研究其独有的特性,但随着时间的逐步推移,会计信息化也开始发生了极大的转变,从手工化趋于自动化,从有纸化趋于无纸化。这就在无形间要求我们提高财务人员主动学习会计软件的积极性,使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不断提高来适应新环境下的财务处理系统。2.提高自我学习自我综合实力能力。此外,财务人员的学习主动性也是较于滞后的,所以事业单位必须加强对相关人员的专业培训,全面系统的提高财务人员的实际操作能力以及综合素质。同时采取奖惩制度从而来调动会计人员的学习主动性,来鼓励他们不断推陈出新,共同构成推动事业信息化建设的动力。
参考文献
(一)实训教学目标缺乏指导性
目前,大多数高职高专会审专业的实训教学目标主要是结合市场对会计、审计岗位的需求,加大实训教学力度,培养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会计、审计技术应用型人才。但在实际中,由于审计实训教学素材少、难度大,效果差等原因,明显存在突出会计,弱化审计实训教学安排,实训计划不合理等现象,致使会审专业与会计专业的实训教学在实质上没有太大区别。会审专业的实训教学目标没有细化,没有特色,使实训教学目标的指导性作用被弱化。
(二)实训建设体系构建不均衡
会审专业实训建设包含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两大部分,但在实践过程中,存在这两部分建设不均衡现象。硬件建设中高职高专更为关注可直接购买或引进的实训工具建设和挂图及模型建设,而忽视教材建设,特别是参考较少需要自主编制的实践教材,如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实训教材。软件建设中高职高专更为关注易于实施的教师实践能力建设,而忽视了实训教学方法建设,特别是对案例教学、教学软件运用教学没有深入研究,对“合作制”“仿真制”实训模式盲目引入。没有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实训课程设置不合理
大多数高>文秘站:设计的,只是简单对等安排,缺乏专业特色分析。其次,会计、审计各专业主干实训课程之间联系密切,存在一定的先后顺序,但绝大多数高职高专只关注课程知识结构上的先后关系,忽略了课程知识体系上的互补性,没有充分整合课内实训和单列实训课程,将会计和审计的实训融合寄托在综合实训上,浪费了有限的实训资源和时间,降低了课内实践和单列实践课程的效果。
(四)实训教学素材单一
目前会审专业实训教学素材存在会计实训素材一边倒。审计实训素材匮乏、单一的现象。大多数高职高专审计实训多以审计过程的单项实训项目设计为主,缺乏系统性。从仿真实训上看,审计实训软件匮乏,主要针对注册会计师审计,如《审计实训教材软件》、《审易465审计模拟教学软件》,没有涉及内部审计的实训软件,无法满足内部控制时代的岗位需求。且审计教学软件提供的案例跨越时间短,经济业务变化少,训练类型单一,多为差错舞弊的账项审计类型,无法提供对被审单位重大错报风险评估等重要审计环节训练,与实际审计存在很多差异。
(五)实训教学资源分配不科学
会审专业会计、审计实训虽然在实训课时安排上相当,但从实训资源应用及效果上看,审计实训差很多。从教学师资分配上看,没有合理分配和运用实践型教师资源。课内实训大多由理论课教师教授,主要是针对理论要点的理解和训练,缺乏实训指导性。而“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要求实践经验丰富的老师也要教授理论课程。造成单设实训课在实训课程比例逐渐增大的教改趋势下,没有足够的实践教师担任,实训课程效果参差不齐。
(六)教师队伍实训能力不足
目前各高职高专都很关注“双师队伍”建设,加大教师到企业锻炼的力度。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实践锻炼时间短或不连续,财务、审计部门等问题,老师很难真正深入系统的参与企业的账务核算、财务管理,甚至对会计流程基本的十大岗位都没有全部体验。审计实践也顶多完整参与一两项审计业务,对审计职业判断培养、审计方法的运用、重大错报风险评估,审计沟通技巧等的理解不够透彻。其三,大多数专职教师对会计、审计领域改革热点和政策走向不了解,不熟悉,知识陈旧,不能适应实践岗位发展需要,直接影响培养学生的效果。
二、高职高专会审专业实训建设措施
(一)合理定位培养目标
高职高专会审专业是“技能型”、“应用型”的人才教育,专业具有开阔的就业范围。即可从事会计工作、又可从事审计工作。基于设立初衷,专业培养定位应以就业为导向,定位于培养地区中小企业的骨干会计人员、基层会计管理人员、内部审计人员和理财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人员。学生的专业素养培养方向,应针对会计、审计两种岗位要求,重点提升学生会计、审计岗位的职业判断、专业基本实践技术、管理理念、软件应用能力、内部控制、资产评估等方面的能力,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二)建立完整的专业实训建设体系
注重专业实训建设体系的均衡发展。以专业为分界,课程为核心,实训为基础进行系统构建。硬件建设中除继续加强实训工具建设和挂图及模型建设外,应加大实训教材建设。在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两者并重,后者优先的指导下,加强实训素材组织实例化和模拟课程的制作。根据专业标准化管理的需要,规定每门课程素材的基本标准,建立课程实训教材开发制度,纳入各高职高专的教学质量工程建设。实现既符合课程的内涵要求,又利于课程间的协调。软件建设方面,重视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的同时,关注实训教学方法研究,建立研究团队,推行案例教学和教学软件运用教学,科学引入“合作制”和“仿真制”实训模式。 (三)科学安排实训课程
课程安排是实训教学建设的基础,应依据专业知识体系特点,结合行业需求,科学组合。单列实训课程以专业必备实训课程为主。适当考虑会计和审计中运用广泛的实践技能。必备课程包括会计基础实训、中级财务会计实训、纳税实务实训、审计学原理实训、社会审计实训,增设课程是内部会计控制实训和会计报表实训,它们不仅是会计、审计岗位中广泛运用的技能需求,也是内控时代的必备技能需求。课内实训主要以补充单列实训的课程为主。如设立成本会计课内实训让学生掌握成本核算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为综合实训打下基础:设立会计电算化课内实训培养学生常见会计软件的实际操作和应用能力,为完善会计基本技能作补充:设立内部审计课内实训、资产评估课内实训培养学生内部审计和资产评估的基本操作技能,为审计实训技能作补充。综合性实训课程则包括理财之道软件实训、ERP沙盘模拟演练、会计实务模拟实训、审计软件综合实训。旨在培养学生的会计管理、审计分析等专业技能综合运用能力。
(四)优化实训教学资源
首先,应该充分挖掘课内实训和单列实训课程的内在联系,合理安排实训顺序,节约实训资源和时间成本。大一下学期为基本技能学习期,开设会计基础、会计基本技能实训(出纳实训)等,主要针对会计基本技能的掌握,重点是学生对手工做帐各环节实际操作的掌握和理解。大二上学期是会计基本技能巩固期。开设中级财务会计(以下简称中财)一阶段实训、成本会计实训、纳税实训等,主要锻炼会计岗位实操技能,重点是在中财实训中增加会计流程实训内容。大二下学期是会计与审计基本技能互补关键期,开始引入审计基本技能。大三上学期是会计与审计专业技能融合期,主要侧重会计综合实训、各类审计实训。会计实训结果可作为审计实训素材。大三下学期是专业综合技能巩固期,该阶段主要是专业实习,同时以导师制方式安排审计综合实训,作为毕业考核,进而实现学生多角度,多渠道的实践锻炼。
其次,分阶段、合理进行不同教师角色的分工和配合,注重教学过程的标准化。在教师队伍实践能力较弱阶段,实践课程尽量安排实践能力强的教师为主导教师。理论课老师为助教。既能保证实践课授课效果。又为理论课老师积累实践经验提供了一种途径。在教师队伍实践能力均衡阶段,则可将理论课和课内实训交由同一老师教授,实践经验丰富的老师上单列实训或综合实训课。
(五)丰富实训教学内容
实训教学内容应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学生专业素养培养方向的要求进行补充。学生综合实践技能包括基本素养、专业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创新技能。基本素养除英语、计算机应用能力、应用文写作能力等外,应补充专业沟通能力:专业基本技能除会计和审计软件应用、会计基础规范要求的基本技能(如凭证编制、发票识别、账簿登记等)、会计和审计的基本职业判断等外,应补充基本职业道德素养培养、考取从业资格证。专业技能除了对会计、审计循环各岗位职责和岗位专业技能的把握,会计报表分析、内部控制和财务管理综合分析外、还应增加不同类别审计步骤中的专业应用文写作、专业分析方法与沟通能力的综合运用。
(六)优化实训教学方法
实训教学方法的使用应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生特点,关注学生知识体系、接受能力、学习兴趣,认真分析各实训教学方法的优劣,阶段化地推进和优化教学方法。首先,高职高专应充分挖掘案例教学、教学软件运用教学的优势,在理论和实践教学上广泛推行。将高职高专及下属实体的财务、内部审计实例编入案例或实训教材。提升教材的实践性和趣味性。其次。有效组合“合作制”和“仿真制”。由于会计和审计性。“合作制”不适合进行大批量学生的实训,故应本着双赢的原则,实行订单式培养,为合作企业提供优秀的毕业生,提供企业的后续教育或高层次的专业培训:合作单位为高职高专提供老师实习岗位,提供实践素材,提供高级专业人员的专题讲座等。“仿真制”能为学生提供和实际工作一致的实践锻炼,但受会计种类单一性、业务特殊性和制作成本高的局限。故应该扬长避短,根据培养目标面对的就业主体。选择对应会计种类的仿真模拟案例,并将其放在会计、审计综合实训中,而将仿真案例中的特殊业务作为相关专业教学的案例素材。
(七)强化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作者简介:荣华英(1979-),女,湖北荆州人,燕京理工学院国际商学院;李玮(1972-),女,河北石家庄人,燕京理工学院国际商学院。(河北 廊坊 065201)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4-0258-02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日益加快的背景下,跨国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地不断兴起,国际商务和经贸活动往来日益频繁,商务英语越发突显出重要作用,广泛应用于人力资源、业务交流、企业公关、市场策略、商业促销、商务谈判、公司结构、商务礼仪等方面。如何在商务英语教学中创新培养应用型精英,是当前商务英语教学中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商务英语的内涵
作为一门复合应用型英语课程,商务英语课程要求更加突出综合性、实用性和应用性,商务英语拥有诸多定义,国内通常将商务英语定义如下:“在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下,围绕贸易、投资开展的各类经济、公务和社会活动中所使用的语言,具体包括国际贸易、市场营销、国际会计、国际运输、国际金融、国际商法、企业管理、商业服务、保险、银行、经济、物流、旅游、新闻等”。英国商务英语专家Nick Brieger指出商务英语教学应当包括五个方面:language knowledge(语言知识)、communication skills(交际技能)、professional content(专业知识)、management skills(管理技能)和cultural awareness(文化意识)。商务英语的最终目的是通过课堂和实践教学,满足商务活动的语言交流需要,不仅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商务英语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而且要求学生熟悉西方价值理念、工作心理和商务礼仪,了解西方企业经营管理理念,从而更加和谐高效地用英语进行商务沟通。
二、“商务英语”课程教学现状
1.课堂教学模式单调陈旧
目前国内多数应用型本科高校商务英语教学模式单调陈旧,仍然主要沿袭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遵循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三个中心,而学生被动消极地接受学习,课堂教学缺乏动力激情和高效互动。部分学生英语基础薄弱,性格内向自卑,对商务情境陌生,学习兴趣不高。学生学体呈现出听教师讲课、做课堂笔记、按时完成和上交课后作业的单调旧模式。重语法句式轻商务应用的教学体系普遍存在,这使得课堂教学不能适应商务英语应用型教学改革的要求。
2.专业师资力量薄弱
专业师资力量薄弱、教师实操经验缺乏是“商务英语”教学面临的突出问题。目前承担“商务英语”教学的教师主要分别两类:一类是大学基础英语老师,但普遍缺乏国际贸易、市场营销、电子商务、国际物流等教学中必需的商务知识和从业经验;另一类是拥有丰富商务英语实操经验的企业人士,但可能是半路出家,缺少全面系统的商务英语教学理论和专业培训,语音、语调、词汇、句型、语法等英语专业技能不够扎实,所掌握的英语仅仅局限于特定行业商务沟通。受福利待遇、岗位编制等因素制约,高校很难吸纳优秀的“双师型”商务英语教师。而选送教师出国进修或到商贸企业学习、高薪聘请英美外教或企业人员参与教学,院校的培训成本将会大大提高,同时也会出现师资紧张等问题。
3.校企实践合作有限
目前应用型高校缺乏优质的商务英语校企合作平台,主要依靠教师的社会关系去开发校企合作。由于尚无完善的校企合作企业奖励机制,企业参与职业实践教育的利益驱动很小,企业付出很大的时间、精力和成本,而学校服务和回报企业却甚少,双方收益极不对等,导致企业尽量回避学生实习或碍于情面被动接受,由于担心学生在商务英语实习实操中给企业造成经济损失或负面影响,校企合作实质基本停留在讲座、参观、生产车间顶岗实习等形式层面,实习环节通常是“走马观花”。地方经济的外向型程度是制约商务英语校企合作的一大要素,而应用型本科院校多为民办二本或三本学院,地理区位经济外向型偏低,导致企业对外向型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较低。以上因素都使得商务英语实践教学基地数量不足,校企沟通合作非常有限,学生真正亲身参与商务英语实践的机会匮乏。
三、商务英语教学创新的方法
1.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1)教师要全面创新教学设计。综合考虑以下因素:Learners,主要包括:学生目前的知识水平,学生是否会喜欢这节课,学生是否会从这节课中有所收益;The aims,主要包括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The teaching point,主要考虑语言技能、商务技以和跨文化意识;The teaching procedures,主要包括:教学步骤、活动安排、进入方式和时间分配;Materials,主要包括:视频、音频、图片、实物等材料采用;Classroom management,主要包括:学生的座位布置和小组分配,教学用语的组织等等。
(2)丰富和创新课堂教学模式。鉴于应用型本科学生英语基础薄弱、学习兴趣不高等特点,教师要运用生动、经典、鲜活的素材导入新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流利使用英文课堂用语,如:问候、考勤、提问、评价、鼓励等用语。同时要注重将商务英语行业知识和文化意识渗透到课堂中,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适时、适当、适量地讲解国际贸易、市场营销、国际金融、电子商务、国际物流等行业商务专业知识,以及西方国家在时间观念、客套语、餐饮习俗、隐私、价值观等方面的文化因素,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提高商务知识的应用性、语言形式的正确性和跨文化意识的敏感性。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创设和模拟职场商务情境,灵活运用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法[1]、项目式教学法,让学生感受商务氛围,锻炼商务思维,提升实际应用技能。
2.加强商务英语课程师资建设和培养
(1)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由于商务英语的应用性和实践性重于语言性,一些直接从高校毕业且尚无企业实践的纯语言类教师不足以胜任课程教学。相较而言,拥有多年国际贸易或商务活动从业经历且系统研修过商务贸易知识的人才更适合担任应用型本科商务英语教师。高校招募和聘用商务英语教师时,要从应用型和实践型语言角度出发,综合考虑教师的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制定相关的企业专业人才引进待遇政策,优先录用具有企业商务英语实践工作经验者。另外,亦可考虑从企业招聘国际商务实践经验丰富的兼职教师,建立一支以专职教师为主、兼职教师为辅的双结构教师队伍。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校也可依托有国际贸易、市场营销等专业背景的外籍教师充实教师队伍。
(2)建立健全教师在职培训制度。院校应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实践基地,鼓励和支持教师参加商务英语教学实践技能培训,对申请进行培训或进修的教师给予经费支持,创造机会增加教师在企业相关岗位的实践工作经验。学校可以在寒暑假或者学生毕业实习期间,选派教师到相关企业参加实践或短期见习。同时,院校可以选派理论知识过硬而且企业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成立教学指导小组,主持开展听课学习、观摩研讨、反思总结等教学活动,提高青年教师商务英语教学能力。另外,制定商务英语骨干教师培养计划,选派部分优秀骨干教师为其提供参加进修培训、顶岗锻炼、企业见习、学术交流、外出学习、出国考察的机会,让骨干教师了解或掌握商务英语课程教学的新动态、新理论和新技能。
3.深入强化商务英语校企实践沟通合作
(1)高校要努力寻找校企合作双方利益的平衡点,提出操作性强的双赢的校企合作方案,调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坚持以商务为背景,以英语为工具,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建立商务英语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的职业竞争力,实现学习和工作的无缝对接。创新校企合作的方式,可采取“营销冠名式”[2]或者“产品国际化推广”等模式合作,充分发挥高校的公益作用,由学院派出优秀教师为企业免费提供专业理论知识讲座或咨询服务,如:国际贸易、国际商法、外贸函电、电子商务等等。采用订单式培养模式,按照社会岗位需求设计实践课,提高学生的商务英语实践能力,实现学校和企业的人才对接。
(2)深化商务英语校企实践沟通合作。将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教育环境,同直接获取实际技能为主的企业环境有机结合。在校内要结合国际商贸类企业标准,模拟和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在校外要积极与相关企业深化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岗位和商务沟通机会,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在实际商务英语工作中,开阔国际商务视野,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
四、结论
总之,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商务英语课程教学,应以实用性和应用性为导向,注重英语与商务知识的有机融合,采取多种模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加强“双师型”师资建设和培养,深化校企合作实践基地的沟通与合作。
一、就业岗位分析
1.单纯的韩语专业能力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
目前,只具备单一的韩语技能,已经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人才市场对单一类型的韩语毕业生的需求日渐减少,越来越多的需要是职业技术型具有专业知识的应用型、复合型韩语人才,目前在华韩企紧缺的有以下几类人才:①韩语+IT人才;②韩语+技术人才,这里的技术特指机械、电子、化工,特别是半导体微电子人才;③人事管理类人才,韩企越来越多地在中国本土招聘通晓韩语的专业人士从事高级人事管理;④熟悉韩语的财务管理人才。
2.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就业压力不断增加
目前在韩语人才市场参与就业竞争的主要有三类人:①韩语专业毕业生,几乎所有的综合类本科院校及外国语学院都增开了韩语专业,甚至增加了韩语硕士点,高职院校和中职学校以及社会培训机构也开设了韩语专业,每年培养了大批毕业生;②赴韩留学归来的毕业生,他们留学时他们更多地选择了物流、旅游管理、电子商务等国内较稀缺专业,所以当他们毕业回国后,成为既精通韩国语,又掌握了一门具有较强竞争力专业知识的综合性人才;③朝鲜族人,国内有大批母语为朝鲜语并熟练掌握汉语以及汉文化的朝鲜族从业人员,他们的优势在于拥有纯熟的语言基础,其中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还都拥有某方面的专业技能,所以其竞争力也较强。
二、高职高专韩语课程设置现状
1.课程设置结构体系不合理
目前国内许多高职院校课程设置体系主要是以公共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及能力扩展课程构成的课程结构体系。在课程设置体系结构上没有重点,不能突出专业课的重要性。在公共基础课程的开设上体育、思想道德、计算机文化基础等占据课时较多,特别是在大学第一学期学生的专业课时严重不足,造成学生专业基础不牢固。虽然也开设了一些能力扩展方面的课程,但是由于能力扩展课程理论性高,学习时间短、缺乏系统性等原因,以至于学习效果差。
2.缺乏职教特色
由于近年来高职韩语教育发展迅速,很多高职院校课程设置仍然沿袭或者在很大程度上没有摆脱以往的普通大学本科教育中普遍使用的学科系统化课程的模式,韩语专业基础语言课程所占比重太大,和学生的就业相结合的实用性韩语课程,例如商贸韩语、旅游韩语、科技韩语等所占比例极小,这样的课程设置远远满足不了高职韩语教育培养复合应用型韩语人才的目标需求。
3.专业方向课程设置低效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为了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都采用了“韩语+专业+技能”的模式,花费了很多课时,设置了专业方向课程,如财会、国际贸易、文秘等,这些专业在设置课程时考虑最多的是系统性和理论性,最终成了高校相关专业的压缩版,而且由于教学时间有限的原因,主要是理论课教学,实践课程很少,甚至没有实训场所开展实训,学生上课认真学的很少,最后都是参加专业培训班的培训后,考试获得相关技能证书,动手实践能力十分薄弱。
4.解决措施
4.1突出“以生为本”。根据高职韩语专业面向的岗位需求,要将专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素质相结合,进行应用韩语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以胜任岗位要求为出发点,以强化韩语听说能力训练为基础,以培养毕业生韩语基础知识、韩语应用能力为主线,强化职业素质培养,来构建突现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从而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8C-0148-02
根据财政部印发的《关于推进会计从业资格无纸化考试的指导意见》,广西从2010年起实行会计从业资格无纸化考试的新型考试模式,并于2011年起每年考试两次,2011年上半年全区报考人数52580人,出考人数45926人,出考率87.34%,合格人数7497人,合格率16.32%;2011年下半年全区报考人数60193人,出考人数55420人,出考率92.07%,合格人数16198人,合格率29.23%。新的考试模式给中职财会教学带来新的挑战,因此,应加强研究会计从业资格无纸化考试的特点,采取有效的教学对策,促进会计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
一、会计从业资格无纸化考试的特点
会计从业资格无纸化考试,是以财政部印发的《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大纲》为依据,以优化的题库资源为基础,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通过随机组卷生成无纸化考试试卷(包括会计基础、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和初级会计电算化)进行考试,并及时生成考试成绩,集考试报名、试卷生成、上机考试、阅卷、成绩生成、合格证(单)打印等为一体的,多元化、新型的会计从业考试管理模式。与传统考试模式相比,无纸化考试具有如下特点:
(一)全面性。考试内容完全覆盖《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大纲》中的所有知识点,试卷的组织涵盖考试科目的各个章节,《会计基础》科目的考试题库,约2500道题目,实现对考生的全面考察。
(二)科学性。题库科学分析当前会计实务工作和操作中的具体要求,科学安排试题的题型和内容,避免文字游戏和歧义,试题题干严密,答案正确唯一,科学评价考生的会计实务工作能力,并突出对考生会计及相关基础知识和实际操作、分析能力的考察。
(三)公正性。试题中相同知识点的考察内容是唯一的,能够更加有效地确保考试的客观性、公正性、实时性。
(四)灵活性。《会计基础》由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计算题、案例题组成,主要考察考生会计专业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和分析运用能力。试题按照难易两种难度系数进行命题,难度系数为难的题目占试题总数的40%,难度系数为易的题目占题目总数的60%。考试周期多时间短,全国有的省市常年开考;有的一年考多次,一般三科安排在3小时内完成。广西2010年安排考试一次,三科在150分钟内完成,2011年起每年开考两次。
二、新型考试模式下中职会计教学思考
新型考试模式下,应采取有效的教学对策,以促进会计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相关的中职会计教学思考如下:
(一)根据会计从业资格的能力框架整合课程内容。会计从业资格是指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应当具备的专业水平、职业道德和法规政策最低要求,是从事会计工作“入门证”。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人员开始从事会计工作、尚处于“学徒”阶段,属于各单位最基本、最基层的会计实务辅助操作人员,一般从事基础性的会计工作,应掌握必要的会计基础知识和基本财经法律法规,遵守会计职业道德,具有基本的会计电算化操作技能等。为了进一步完善会计从业人员能力框架,大力推广会计从业资格无纸化考试,财政部重新修订了《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会计基础》、《初级会计电算化》等三个科目的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大纲,并由中国会计学会组织专家编写了辅导教材,作为会计从业资格无纸化考试试题库建设的依据。修改后的《会计基础》大纲,突出了会计从业资格人员需要掌握和应知应会的会计原理和基础知识,如会计概念、要素、假设、科目、凭证、账簿、报表、档案管理等内容,同时为提高考生从事会计工作的操作动手能力,增加了主要经济业务事项,如款项和有价证券的收付等的账务处理。从财经法规知识层面,要求会计从业人员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的主要内容,恪守会计职业道德,掌握金融、税收、政府会计基本概念和一般规定,如现金管理、银行结算等知识。从掌握会计电算化技能角度,要求会计从业人员熟悉计算机基本知识,掌握电算化基本流程、应收/应付账款核算、工资核算模块、固定资产核算模块、账务处理等基本操作。中职会计教学中应按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大纲整合课程内容,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政府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关注度在不断提升,同时政府对农村经济建设投入的资金支持也在不断增多。如何高效实现资金的合理化利用是当前人们思考的问题,这也是确保我国农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内容。目前,农村财务审计工作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这些问题,必然会对农村经济发展造成影响。因此,应加强对这些问题的分析,并采取合理化措施,实现农村财务审计工作质量的提升,为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保障。
1农村财务审计工作的重要性
1.1有效解决农村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农村有一部分财务管理工作人员会凭借着工作的便利谋取私利,这种现象较为突出,已经出现了一定数量的无头账目。另外,还有一部分公职人员会借助工作权利占有农村的公共财产。这些的现象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村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加强农村财务审计工作可以有效改变这种不良现象,而且能够高效解决农村财务管理工作中出现的诸多问题。
1.2农村财务公开制度得到有效落实
对农村干群关系的改善,与农村财务管理中推行财务审计,定期审核农村财务状况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将农村的财务审计结果向农民公示,农村居民会积极主动参与到财务管理的监督工作中来,农村财务管理便会就朝着公平公正的方向发展,农村财务管理中的现象也能大大减少,财务工作人员及居民之间的关系得到了保障[1]。
1.3农村财务人员的业务能力得到提升
加强农村财务审计工作,一方面可以提升农村财务人员的工作能力,另一方面可以提升农村财务人员的工作素养。财务审计工作需要财务人员以财务管理制度和会计审计工作作为基础,及时做好记账和报账工作,进而指导管理人员能够合理安排管理工作,提升财务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
1.4实现集体资金的合理、高效
使用财务审计工作的开展需要财务部门对农村的实际情况有一个深入的了解,这样才能帮助相关部门科学合理地对农村共有财产进行支配。农村审计工作可以清晰地将农村的各项财务状况展示出来。相关部门在财产的分配及使用过程中有据可循,群众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配合财务工作,农村的财产透明化之后,会更加科学合理地使用。
2农村财务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最近几年,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农村财务审计工作有了很大的进步。基于审计工作,村集体的经济活动得到了规范,很多遗留的问题得到了解决,党群之间的关系得到了缓和。但是,审计工作仍存在一定的问题。
2.1会计基础薄弱,财务监督工作尚待完善
首先,财务的会计凭证填制不够规范,没有及时规范记账,也没有严格审核原始凭证,凭证不够规范,非统一的、自制的票据在一定程度上给财务审计工作带来了较大难度[2];其次,民主理财和财务公开力度不严,财务管理的透明度较大,一部分民主理财工作成员是由村干部直接委派,而有一部分理财小组的成员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相关知识不足,监督职能尚不健全,所以很难开展理财和监督工作;再者,一部分村没有及时公开财务,尤其是很多重点项目,数据和内容不全面详细;最后,一部分村因为不规范的财务制度,财务管理不透明,群众不满意,上访的情况时有发生。
2.2审计队伍的整体素质与工作需求不相符
农村审计工作是经济发展的需求,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发展,农村审计工作是推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前提保障,在农村发展中所占的地位也越来越突出。此外,农村审计工作有着较强的专业性及政策性,需要审计人员具有极强的业务能力和职业素养。最近几年,没有组织审计工作人员去参加专业培训,虽然有一定的财务知识,但是审计知识和实操经验不足,多数审计工作只是单纯清理账目、列举数据,在文字的表达上仍有着较大的差距,很难和目前的审计工作相适应,审计工作的质量很难得到提升。
2.3审计工作的问责制落实不到位
审计工作,究其本质是一种监督,但因为审计的动机不完善,造成了审计结果的问责制落实不到位。没有监理相关的审计规章制度,也没有和检察部门建立审计机制,审计结果效果不佳,对审计的检验和要求经常会因为界定不明无法立案,问题长时间堆积而没有得到解决,就会更难解决,个别人的违法违纪行为也很难避免[3]。与此同时,村干部和普通农民之间的关系较为复杂,审计的权威性受到了冲击,审计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也受到了较大的影响。
3解决农村财务审计工作存在问题的措施
3.1加强对农村财务审计工作地位的认识,强化权威性
目前,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农村财务审计工作被很多人所忽视,这使得农村财务审计工作的开展受到了很大的阻碍,不仅没有健全的财务审计制度,而且没有专业的审计人员。因此,需要加强明确农村财务审计工作的地位,树立起农村财务审计工作的权威性。首先,需要通过政府部门将审计工作的重要性按照省、市、县进行逐级传达,使得农村审计工作被大家所重视[4]。其次,需要根据当地的发展情况,制定科学化的财务审计制度,增强审计工作的权威性。最后,将农村财务审计工作的工作职能真正发挥出来,为农村经济建设的稳定发展保驾护航。
3.2加强农村财务审计队伍的建立,增强审计的专业水平
农村财务审计工作的开展,需要专业审计人员的支持,这样才能够使得农村财务审计工作达到高质量的标准。因此,应加强对农村财务审计队伍的建立,加强专业知识的培训,提升整个团队的综合素质。为此,首先需要成立专门的部门来开展农村财务审计工作,同时配备相应的审计人员。其次,需要制定审计人员的培训计划,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培训活动,使得农村财务审计人员能够跟上时代的发展,不断增强知识和技能,满足农村财务审计工作的需要。最后,需要加强农村审计人员从业资格管理,只有满足从业要求的人员才能够参与到农村财务审计工作中来,这样能够增强农村财务审计人员的工作责任心,为审计质量的提高提供保障[5]。
3.3重视农村财务审计工作的监督作用
为了保证农村财务审计工作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定执行,需要加强监督作用。首先需要发挥农民的作用,实现农村财务审计的核查与监督。其次,需要定期将农村财务审计内容公开,让农村财务审计工作更加透明,避免出现贪污的情况。最后,需要加大村民的监督权力,使得他们敢于对不合理的地方提出疑问,使得农村财务审计工作更加公正和透明。
3.4建立并完善审计的责任追究制度
通过农村财务审计责任追究制度的建立,能够进一步加强农村财务审计工作的开展。在责任追究制度的作用下,能够让更多的审计人员增强工作责任心。同时,还需要加强考核机制的建立。首先,在进行村干部选拔时,农村财务审计工作的质量就是考核内容之一[6]。其次,需要加强审计工作内部的沟通交流。最后,需要加强责任追究制度的落实,充分发挥该制度的作用。
4结语
农村财务审计工作的规范化是一项任重道远的任务,需要在实践工作中不断完善,使得农村财务审计工作的每个环节都能够朝着规范化方向发展。此外,农村财务审计工作的相关人员,还需要加强专业知识的培训,不断提高农村财务审计工作质量,从而为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杨孟晓.浅谈农村财务审计工作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6(2):172.
[2]王翔.我国环境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D].南昌:江西财经大学,2014.
[3]杨炳照.农村财务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北京农业,2014(15):292-293.
[4]江国才.提高农民满意度视角的农村政府管理审计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