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互联网医疗健康管理

互联网医疗健康管理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0 17:15:5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互联网医疗健康管理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互联网医疗健康管理

篇1

中图分类号:R197.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6-1533(2017)09-0006-04

Analysis on the modes and trend of internet medical*

SHEN Li1**, YU Guangjun2***, CUI Wenbin2(1.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25, China; 2. Shanghai Children’s Hospital, Shanghai 200062, China)

ABSTRACT The traditional medical mode has been gradually replaced by the internet medical one with the arrival of“internet+” era.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main internet medical modes at home and abroad and analyzes their trends according to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of the development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healthcare and the related policy making in China.

KEy WORDS internet medical; mobile health; medical system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催生了新的医疗服务模式,互联网医疗已成为医疗卫生和预防保健领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总理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医疗领域中“互联网+医疗”的产品和服务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而建立以互联网为载体、患者主动参与疾病诊疗、可随时随地进行线上线下互动的医疗服务管理新模式,构建新的互联网医疗服务体系,能使广大群众享受更加高效、公平和便捷的医疗卫生和预防保健服务。本文在介绍近年来国内、外互联网医疗服务主要模式的基础上,就互联网医疗发展面临的机遇、挑战和未来走势作一探讨。

1 互联网医疗服务的主要模式

1.1 国外的主要模式

国外互联网医疗的建设起步较早,现已形成相对完善的管理和组织体系。考虑到人们对医疗保健知识的渴求日益增强,而在医疗环境中获取的健康信息及其可用性又很有限[1],因此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医疗服务软件被开发出来并得到广泛应用。一项调查结果表明,美国居民中约31%的手机用户使用手机寻找健康或医疗信息,约35%的手机用户下载了应用程序来跟踪或管理自己的健康状况[2]。另一项相似调查的结果显示,72%的成年人在互联网上查询健康信息,65%的互网用户表示使用互联网和手机可更好地了解健康信息,互联网医疗干预的灵活性受到了广泛的追捧和欢迎[3]。

1.1.1 可穿戴医疗设备

可穿戴医疗设备能通过传感器及时获取生理、行为和健康相关的数据,研究人员则可通过互联网同步获得这些数据并分析可能的影响因素[4]。便携式和可穿戴传感器已越来越多地用于采集个人的生物、心理和行为数据,用于个人保健和健康的监测[5]。通过可穿戴医疗设备获取的信息除能用于医疗保健外,还能用于相关医学研究并为制定公共卫生政策提供依据。

1.1.2 数据平台的构建和共享

在美国的医疗服务体系中,患者的电子病历和电子处方可在医生之间共享,当居民在异地发生意外时,医疗机构就能通过他的身份信息迅速获取其电子病历及处方,帮助医生及时、准确地了解他的疾病史等情况。这种数据共享也有利于远程医疗的开展,利用医生、患者和科研机构三者之间形成的互联网数据大平台,医生、患者和科研人员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利用和获取相关信息,有利于诊疗活动的开展,并提高患者的就医满意度,保障患者健康[6]。

1.1.3 监测和记录

利用互联网医疗设备进行生物信息监测和健康指导已渐走入大众生活,通过监测可帮助患者及医护人员及时发现相关风险,提高患者的自我健康管理能力。ZEO通过蓝牙手机和床旁设备相连接,通过睡眠监测得出综合睡眠报告,用户也可通过监测得分的变化或与同年龄组平均分相比较而了解自己的睡眠状况[7]。另外,越来越多的智能手机内置了运动传感器,可检测用户的异常行为,如老年人的跌倒、帕金森病患者的步态僵直等。还有的互联网医疗服务软件能监测睡眠状况、检测心血管疾病、警示健康状况或监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和呼吸等指标值[8]。类似的,血压仪、血糖仪和电子心电仪等医疗监测设备已得到广泛使用,这些便携式医疗设备能帮助患者在家中进行自我健康监测,时刻为患者提供健康信息及服务[9]。

1.1.4 信息化诊所运营商

互联网医疗的移动性使得人们无论是在家中、还是在路途中都能得到医疗服务和获取各种与健康相关的信息,避免了传统就医模式中的看病难、流程繁琐等问题,节省时间的同时还降低了就医成本,并具有促进自我健康管理的作用。One Medical Group运营了多家诊所,患者可网上预约就诊或在线购买药品、甚至在线查询检查结果。新技术提高了临床医疗的透明度,但仍存在相关信息的所有权和医疗记录访问的权限等敏感问题,需予进一步关注[10]。互联网医疗的有效性、安全性和成本―效益的评估将是对其未来研究工作的重要部分。

1.1.5 慢性病管理平台

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慢性病发病率逐年升高,已成为首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使得研究者和企业都非常关注对慢性病人群的医疗服务问题。WellDoc是一种糖尿病患者用血糖水平自我管理软件,通过手机和云端平台记录和存储血糖水平数据,患者能用其监测自己的血糖水平变化情况[11]。移动健康工具的出现推动了卫生保健领域、尤其是慢性病管理的发展。有研究显示,69%的美国成年人使用互联网技术监测健康指标来管理和控制自己的慢性病[12]。互联网医疗可提高慢性病患者的疾病自我管理能力,提高其生活质量。

1.2 国内的主要模式

国内医疗资源短缺且配置不合理,互联网医疗也相对落后。目前,我国互联网医疗可按诊疗时间分为诊疗前、诊疗中和诊疗后3个环节,按诊疗内容分为预约挂号、检查诊疗、药物配送、健康监测和支付保险5项服务,按适用对象分为面向医生和直接面向用户2类,按建设机构分为医院自建、企业自建和医院、企业合建3型。

1.2.1 网上就医服务

在互联网医疗模式下,患者可通过手机应用软件或相关网站选择合适的医院进行预约挂号及完成在线支付,并可通过网络实时查看目前排队情况以方便就医,节省就医时间。微信医院或互联网医院主要是为患者提供就医服务,包括预约挂号、预约就诊等。由于微信应用广泛并具有简单、快捷的特点,微信医院得到了患者更多的认同和接受。以“掌上药店”和“天猫药馆”为代表的线上药品销售商店会自动显示附近联网的药房,患者可根据自己情况进行线上下单和结算,然后选择自取或快递的配送方式,购药变得十分方便。

1.2.2 医疗咨询和医患沟通

以“平安医生”、“轻问诊”为代表的网络医疗咨询平台具有问诊、自诊、健康信息搜索、健康状况提醒等功能,受到患者和人们的欢迎和追捧。随着我国经济水平整体提高和疾病谱改变,人们的医疗卫生观念正逐渐由“治已病”向“防未病”转变,并希望能通过互联网获取更多的医疗保健知识。互联网医疗通过搭建医疗咨询和医患沟通平台拉近医患之间的距离,向患者提供医疗信息的同时树立了医生的个人品牌,有利于缓解医院门诊压力。

1.2.3 大数据平台

在互联网医疗模式下,患者的医疗信息可存储于计算机,并通过云端平台发送给医疗人员和相关机构。阿里云的“未来医院”能帮助医院建立移动医疗服务平台,利用电子平成从门诊挂号到住院缴费、电子处方、药品配送、患者转诊、医保实时报销等各h节。目前,互联网医疗也已进军医保领域,包括线上投保及查询、医保结算以及医保机构对居民健康大数据的分析、评估和预测。

1.2.4 医生集团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为医生与患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提供了便捷渠道,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医疗信息的不对称状况和沟通成本,有助于医生更好地建立个人品牌,而医生集团则为医生自由执业提供了一个新的选项。“张强医生集团”是国内出现的首个医生集团,现已有更多的医生集团。医生集团在增加医生自由执业路径的同时,也面临着医疗制度和法律、法规的制约,其未来的发展还有待相应制度、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及支持。

2 互联网医疗的走势分析

2.1 互联网医疗发展的机遇

2.1.1 传统医疗服务的痛点催生了互联网医疗

传统医疗服务模式存在很多弊端,无论是给患者、还是给医生都带来了很多“痛点”。我国医疗体系存在医疗资源短缺且分布不均衡的问题,同时基层医疗服务水平也亟待提高,人们对医疗体制改革的呼声很高[13]。患者有看病难、看病贵、看病繁琐、费用昂贵、渴望能够获得个性化的医疗和卫生保健知识等问题,医生则有难以与患者高效互动、缺乏接受培训和进行科研的时间等问题。在此情况下,互联网医疗顺势而出,在建立以患者为核心的医疗服务模式、诊疗信息的互联互通、健康管理和慢性病监测等方面顺应了患者的需求,同时也为医生带来了更多的职业便利和执业机会。

2.1.2 人口老龄化、慢性病普遍化为互联网医疗发展带来了机遇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人均寿命的延长,我国已呈现人口老龄化,慢性病患病率逐渐提高,由此加重了我国医疗资源的紧张程度和人均医疗费用的增长速度。慢性病和老年患者多需反复就诊、长期用药、定期检测,患者的疾病自我管理能力和治疗依从性影响到疾病的进展,而通过可穿戴医疗设备等互联网医疗的监测和慢性病管理正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些问题。互联网医疗通过线上和线下、实体和虚拟的相结合,使得医疗保健知识的可及性大幅提高,人们的自我健康管理能力也随之提高。

2.1.3 科技创新将推动互联网医疗快速发展

智能移动终端和移动网络的普及促进了互联网医疗的快速发展,可穿戴医疗设备、慢性病管理平台、智能设备等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就医诊疗模式,数据云端处理及分析的广泛应用则宣告着精准医疗和生物信息学时代的到来,医疗模式将从治疗疾病向预防疾病方向转变。我们必须把握科技创新的大趋势,积极利用互联网开展医疗创新,更好地发挥互联网的创新驱动作用。

2.2 互联网医疗面临的挑战

2.2.1 相关法律、法规亟待完善

互联网医疗服务的主体已从患者、医生和医院转变为如今的医疗服务需求者、医疗机构、资源提供者、医保机构和第三方医疗服务商,各主体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构成了完整的服务网络。然而,我国互联网医疗起步较晚,相关法律、法规亟待完善[14]。医疗活动具有严肃性和复杂性,承担着重大的社会责任,有关医生多点执业的实施、互联网医疗的开展、药品网络营销的安全性、医生实名制的真实性、患者隐私信息的保护、医疗数据能否真实反映患者的实际病情、医疗责任划分及保险制度等都需有进一步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制约或支持。

2.2.2 加强科技创新和技术发展

我国互联网医疗尚不如其他行业那样具有完善的管理体制和成熟的技术,目前整体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必须有相关行业的支持和技术支撑,使医学、技术和管理有机结合,形成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联合体,方能使之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状态。因此,需对医生进行必要的培训,使其具备相应的计算机应用技能;医院必须与企业进行合作,及时更新和强化硬件实力,但应注意患者数据的安全性和隐私保护。

2.2.3 建立品牌,提高影响力

传统医疗服务依赖于医院实体运行,医院高墙耸立,信息不对外流通,而互联网医疗是一个开放的平台,医生自身品牌及影响力的建立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受传统就医模式及思维的影响,普遍群众对互联网医疗的认知和接受程度都较低,且缺乏信任感[15]。这就需要互联网医疗在坚持医疗服务的同时,还需利用新媒体等手段建立品牌,以促进自己的发展和良性运行。

3 结语

在如今信息化社会和互联网时代的背景下,互联网医疗的兴起及发展是必然的趋势。总的来说,互联网医疗的发展为医疗行业带来了新的活力,丰富了医疗服务模式,扩大了医疗服务空间,促进了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目前,我国互联网医疗服务模式正处于激烈的变革之中,随着医生多点执业的实施、分级诊疗政策的出台、相关监管及支付体系的不断完善,互联网医疗的发展空间十分广阔。为使互联网医疗能持续、稳定地发展,必须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技术保障和支持,推动医疗、企业和保险业的融合,树立品牌并提高影响力,切实推动医疗健康行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Lane TS, Armin J, Gordon JS. Online recruitment methods for web-based and mobile health studies: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OL]. J Med Internet Res, 2015, 17(7): e183 [2017-01-03]. http:///2015/7/e183/pdf.

[2] Manca DP, Aubrey-Bassler K, Kandola K, et al. Implementing and evaluating a program to facilitate chronic disease prevention and screening in primary care: a mixed methods program evaluation [J/OL]. Implement Sci, 2014, 9: 135 [2017-01-03]. https://implementationscience. /track/pdf/10.1186/s13012-014-0135-7?site=.

[3] Tirado M. Role of mobile health in the care of culturally and linguistically diverse US populations [J/OL]. Perspect Health Inf Manag, 2011, 8: 1e [2017-01-03]. https://ncbi.nlm. nih.gov/pmc/articles/PMC3035829/pdf/phim0008-0001e.pdf.

[4] Ackerman M, Locatis C. Advanced networks and computing in healthcare [J]. J Am Med Inform Assoc, 2011, 18(4): 523-528.

[5] Banos O, Villalonga C, Garcia R, et al. Design, implementation and validation of a novel open framework for agile development of mobile health applications [J/OL]. Biomed Eng Online, 2015, 14(Suppl 2): S6 [2017-01-03]. https://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4547155/ pdf/1475-925X-14-S2-S6.pdf.

[6] Kumar S, Nilsen W, Pavel M, et al. Mobile health: revolutionizing healthcare through transdisciplinary research[J]. Computer, 2013, 46(1): 28-35.

[7] Habib MA, Mohktar MS, Kamaruzzaman SB, et al. Smartphone-based solutions for fall detection and prevention: challenges and open issues [J/OL]. Sensors (Basel), 2014, 14(4): 7181-7208 [2017-01-03]. http:///1424-8220/14/4/7181/pdf.

[8] Gaggioli A, Pioggia G, Tartarisco G, et al. A mobile data collection platform for mental health research [J]. Pers Ubiquitous Comput, 2013, 17(2): 241-251.

[9] O国强, 由丽孪, 陈思, 等. 互联网+医疗模式的初步探索[J]. 中国数字医学, 2015, 10(6): 15-18.

[10] Boeldt DL, Wineinger NE, Waalen J, et al. How consumers and physicians view new medical technology: comparative survey [J/OL]. J Med Internet Res, 2015, 17(9): e215 [2017-01-03]. http:///2015/9/e215/pdf.

[11] Oresko JJ, Duschl H, Cheng AC. A wearable smartphonebased platform for real-time cardiovascular disease detection via electrocardiogram processing [J]. IEEE Trans Inf Technol Biomed, 2010, 14(3): 734-740.

[12] Bauer AM, Rue T, Keppel GA, et al. Use of mobile health(mHealth) tools by primary care patients in the WWAMI region Practice and Research Network (WPRN) [J]. J Am Board Fam Med, 2014, 27(6): 780-788.

篇2

[中图分类号] R19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6)07(b)-0178-03

[Abstract] With the promotion of "Internet plus " technology an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e modern medical technology integrates the industry with the help of the internet which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reaking the information asymmetry, reducing cost, deepening division of labor, and has become the industry consensus. Internet medical is a medical service mode that is emerging under the modern information era, applied to community service of internet medical industry in China is not mature enough. Due to internet medical treatment in the process of using is facing all sorts of difficulties and challenge, its development pace is still in the midst of slow moving, should be let people fully accept and frequently used in everyday, need a buffer process, or a successful precedent as a leading example. This article explores in the era of "Internet plus "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strengthening regional medical information resources sharing improve medical and health services model discussed below.

[Key words] "Internet plus"; Regional medical treatment; Information sharing; Health services model

“互联网+”是利用信息通信网络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互联网与各领域的融合发展具有广阔前景和无限潜力,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正对各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着战略性和全局性的影响。互联网也为社区健康教育的改革、创新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本文积极探索互联网+背景下社区健康教育开展新模式。并利用“互联网+”的设计理念,搭建针对区域医疗信息共享的服务平台,依托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大型三甲医院的医疗实力,辐射并服务社区民众,最大程度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实际问题。同时,对社区居民的健康数据进行分析,由专家通过远程医疗平台进行答疑解惑,提高居民健康意识,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1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加强区域医疗信息资源共享提升社区卫生服务新模式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新兴的科学技术和思路给健康教育提供了一个创新变革的难得机遇。面对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健康教育将互联网的技术手段思维与社区居民的健康需要相结合,实现“微时间”健康教育新模式。

“互联网+”下的社区健康教育新模式,就是把通俗易懂的健康教育杂志、健康教育问答、健康教育电台、健康教育视频、健康教育测试等内容,通过手机接入这些健康教育服务。广大群众可以利用茶余饭后秒点、秒看、秒做,就像我们每天都在浏览网页一样,随时打开,随时观看,让居民更直观地体验互联网时代带来的方便和实惠。

“互联网+”下的社区健康教育新模式,居民们通过微信或手机APP足不出户便可自测身高体重、腰围、血压、血糖、心功能等,随时随地监测自身健康情况,在异常情况下可以发送给社区医生,寻找咨询、援助。在此基础上,探索建设基于社区居民学习特点的远程医疗形式。同时,面向养老服务,开设老年服务、老年护理、老年健康管理等培训项目。

2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提升区域医疗信息资源共享社区健康教育新模式

传统社区健康教育方式主要有健康教育板报宣传、健康教育讲座、义诊三大类。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对人们生活的渗透,“互联网+”下的社区健康教育找到新的平台,就是利用互联网技术的便捷,把所有居民需要的健康教育和服务分模块输入手机服务,居民只要“扫一扫”关注他们喜欢的社区健康教育微信公众号就可以轻松地阅读健康知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部分手机APP还可以轻松地观看健康视频,体验生活和生命的乐趣;可以轻松地自我测试,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探索基于互联网的线上学习和线下学习无缝衔接的学习模式。有效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打造一体化的医疗信息支撑平台,开发基于移动客户端的APP应用,微信订阅。整合开发健康养生等方方面面的优质医疗资源,突破时空限制,促进“人人、时时、处处”泛在学习的实现。

3 “互联网+”背景下提升区域医疗信息资源共享信息服务新模式

借助远程医疗平台,通过与大型医院以及健康服务机构合作,建设“互联网+”下的“微健康”网络医院,打造创新式全程医疗健康服务模式,对居民实施全程健康管理。在“互联网+”“微健康”健康教育新模式下,从而进一步配合社区工作,使老年人、慢性病患者为主的一大批社区群体享受到互联网技术发展带来的成果,更好地服务社区居民,提升社区居民幸福指数,充分发挥媒体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在“互联网+”“微健康”健康教育新模式下,社区青少年的健康教育也得以开展,如:青春期卫生常识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远离的教育等等。在“互联网+”“微健康”健康教育新模式下,专业医疗健康服务延伸到社区、企业、学校等场所,能够为居民提供近距离、易获取、高质量的医疗健康服务,从根本上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在“互联网+”“微健康”健康教育新模式下,居民们还可以轻松地在手机微信里进行一些简单的健康测试和心理测试,然后下载测试结果,给自己做一个健康档案,随时动态了解自己的身心健康情况。在对这些医疗大数据进行监测和分析,手机服务还能够及时发现问题,预防极端事件发生,让工作更有效果。在“互联网+”“微健康”教育新模式下,居民们还可以进入微信健康课堂,学习健康知识,与名医名家交流互动,咨询健康问题,解除心理困惑等。

在“互联网+”“微健康”健康教育新模式下,由大型医院选点建设,与网络保健中心互联互通,实时接收院内输送的诊后、出院、检后的患者和辖区慢病居民,借助远程医学的手段,对患者进行医疗健康跟踪管理,并将院外需要就诊的患者及时输送回院内进行诊疗,由此形成院内、院外全程医疗健康服务。

唯有创新才能极致,在“互联网+”背景下,信息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很多不可能的成可能。“三微”健康教育新模式根据“互联网+”下社区居民对健康教育产业的新需求和各种信息通信技术的适用性,推出“三微”健康教育新模式。但“三微”健康教育新模式的推广和应用还需要实践的检验,同时展望我国移动互联网发展的未来,为我国健康教育产业带来更多的实惠。

4 “互联网+”背景下提升区域远程医疗信息资源共享医疗卫生服务新模式

目前,随着医疗信息技术的发展,国内医院已广泛使用医院信息管理系统,有些甚至都有几十个信息系统,这些系统大多应用于日常医疗处理,这样的数据组织方式具有分散性、独立性的特征,不利于数据的集成与分析,难以提供有效的医疗信息。比如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医院信息系统(HIS)、检验信息系统(LIS)、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等都有各自的平台,无法在一起进行综合分析,缺乏统一规范的数据平台。

医疗信息化发展到今天,医院内部发展出众多信息系统,面向不同专业领域,主要包括HIS系统、EMR(电子病历系统)、LIS、医学影像系统、手术麻醉等信息系统中。由此医院信息化程度空前提高。但投入了大量资源建设的信息系统却总是难以融入到医生的日常工作,共享过程中,需要展现汇总患者各方面的病历信息、检查结果、影像图片;医生需要反复打开不同的数据来源信息系统,调用需要的数据,调整不统一的数据标准,最后自行手工汇总,完成工作。这不仅没有解决医生实际的工作问题,反倒加重了医生的工作负担。由于存在以上种种现状,就需要一个平台能快速实现医院现在系统的互连互通,构建数据中心,统一规范接口,开放数据共享。传统集成方式系统间实现互连呈现网状布局,耦合强扩展新系统工作量巨大,无法满足现有需求。利用异构集成技术可以很好地解决医院这些问题,同时提供良好的系统扩展功能,保障后续新系统的快速接入,总技术框架见图1。异构集成就是通过技术手段,将各大系统的数据通过清洗、转换、标准化后汇集到数据中心,实现系统间数据的互连互通,降低系统间的耦合程度。同时通过可视化工具自动生成标准的数据共享服务接口向第三方提供数据服务,具体流程见图2。远程医疗信息服务平台信息来源于医疗众多业务系统,只有将这些分散在不同地点、以不同形式表示和存储的数据信息通过统一的标准汇集和交换,才能形成统一和完整的患者信息全貌。研究制订远程医疗信息架构,就是为了让数据交换与信息共享平台系统建设者,依照统一的建模方法和技术路线,把分散的、不一致的信息资源,规范和整合为一个完整的逻辑主体。为了支撑远程医疗信息服务平台运行系统需要架设异构集成服务、通讯中间件服务、前置双向网关服务、患者主索引服务、工作流引擎、数据效验服务、公共管理等服务。

5 总结

基于“互联网+”环境下的远程医疗信息服务平台能很好地解决人民群众日常健康及医院远程医疗平台存在地获取患者数据困难、信息滞后等信息数据交换问题,将在院的所有诊疗数据很好地应用到远程医疗活动中去,为专家会诊、教学、监护、诊断等提供了强有力的数据支撑。

平台基于互联网构建,彻底解放传统的专线模式,以“互联网+”的精神将医疗及健康带入到人民群众的身边,让人民能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都能参与到远程医疗活动中来。另外通过“三微”健康教育新模式将传统的远程医疗模式转变为以患者信息为主、手段为辅的灵活的卫生宣教平台,为广大社区居民带来大型三甲医院的医疗资源。

[参考文献]

[1] 马云,曾明.读懂互联网+[J].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2.

[2] (美)通用电气公司编译.工业互联网[J].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5-20.

[3] 王晨.刘男.互联网+教育[J].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5:35-48.

[4] 金圣荣.颠覆世界的互联网思维[J].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5:4-10.

[5] 马化腾.我的互联网哲学[J].深圳:海天出版社,2015: 96-124.

[6] 吴大鹏.移动互联网关键技术与应用[J].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5:31-46.

[7] 廖生武,陈,梁有丽,等.信息视角下区域医疗远程诊治服务模式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6,19(1):119-122.

[8] 廖生武,刘天峰,赵云,等.欧美发达国家远程医疗服务模式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5,328(10):730-732.

[9] 李美瑜,甘清鑫,廖生武.心电管疾病远程医疗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导报,2015,12(36):144-147.

[10] 伍星,廖生武,黄晓梅,等.大型综合医院利用远程模式对山区基层医院开展健康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医药导报,2015,12(11):163-165.

[11] 李艳,尹继业,李丹.面向社区和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开展远程医疗的实践探索[J].中国医院管理,2011,67(9):67.

[12] 田东超.远程医疗系统图像压缩及传输关键技术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5.

[13] 廖生武,陈,梁有丽,等.信息视角下区域医疗远程诊治服务模式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6, 19(1):119-122.

[14] 廖生武,刘天峰,赵云,等.欧美发达国家远程医疗服务模式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5,328(10):730-732.

[15] 李美瑜,甘清鑫,廖生武.心电管疾病远程医疗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导报,2015,12(36):144-147.

[16] 伍星,廖生武,黄晓梅,等.大型综合医院利用远程模式对山区基层医院开展健康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医药导报,2015,12(11):163-165.

[17] 金桂秋.张可经.崔大祥.远程医疗的现状及未来应用方向分析[J].西南国防医药,2001,11(3):211-213.

[18] 梁永华,于家新,赖远全,等.南宁市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运行现状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0, 13(34):3934-3936.

篇3

2018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的出台算是真正给了互联网医疗一个“名分”。政策在先行,但互联网医疗服务并未形成主流。据金蝶医疗总经理尹治国表示,经过多年发展,互联网平台在线问诊规模仅为线下门急诊人次数的3.1%。

从线上线下的角度来讲,目前互联网医疗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以医院为主的互联网医疗,另一种是平台型互联网医疗。平台型互联网医疗是以医生个人为主体,利用碎片化时间在线上进行问诊的一种医疗行为。它在诊断依据上存在患者信息片面,诊疗信息不足等问题,同时它没有实体医院可进行延续治疗。而以医院为主体的互联网医疗则是以医院为主体,为患者提供完整治疗闭环的一种医疗模式,能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可靠、简单便捷且可持续性的就医保障和就医体验。金蝶医疗的核心业务定位就是构建以医院为主体的互联网医疗服务。

以医院为主体的互联网医疗服务内容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首先是1.0阶段,主要对就医流程进行互联网化,包括智能导诊、诊疗支付、预约挂号、院内导航等;其次是2.0阶段,主要对问诊服务进行了互联网化,包括在线咨询、电子处方、慢病管理等等,这是互联网医疗的核心业务;最后是3.0发展阶段,是构建以中心医院为主体的医联体互联网医院。金蝶医疗运营中心在3.0发展阶段中除开提供IT信息化技术支持,还将协助医疗机构建立互联网医疗服务的业务流程、运营体系流程。

金蝶医疗目前这一业务模式的发展情况,据尹治国透露,截至2018年6月,金蝶医疗已和超过500家医院共建移动互联网医院,用户数超过2600万,交易次数超过6000万,交易金额超70亿元。

实践落地,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

在香港艾力彼医院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庄一强看来,信息化建设是医改浪潮下医院实现弯道超车的机会,医院要拥抱互联网+医疗,将云计算、健康大数据、临床决策和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融入医院的日常管理中,实现医疗质量与安全的闭环管理、医院财务与运营的闭环管理,最终达成院内互联、院际互联、第三方互联和大众互联。

会上,浙江省眼科医院之江院区院长王勤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主任陆兆辉、深圳市龙华区人民医院主任金洪长作为贯彻互联网医疗的实践创新者发表了演讲。

篇4

张锋:“互联网+”与医疗改革

 

从信息化的发展阶段来看,目前正在形成以PC互联为主到移动互联为主,再到以产业互联为主导的一个新阶段,全球都处在这样的一个阶段。所以,以互联网代表新一代的信息技术正处于跨界集成和群起突破的一个爆发期,信息基础设施将加快向智能化、综合化、高速化的演进升级。互联网日益成为引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基础创新平台,新技术和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应用融合正在深化,引发生产方式、消费方式、管理方式的持续变革。

 

最近中央提出要进行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所以从信息化技术在健康医疗行业的应用来看,结构性改革主要是解决两个问题:第一是提高供给的质量效果;第二是解决结构性的矛盾和问题。信息技术融入医疗卫生领域,能够更好地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效率和质量,进一步优化流程。

 

信息技术在健康医疗领域的应用正在改变着传统的很多模式或方式,同时也催生着新型的医疗模式,包括精准医学、数字化医生的培养、远程虚拟家庭出诊、移动互联的云咨询应用等,方兴未艾,层出不穷。整合型协同的医疗模式正在积极地探索当中,这可能也是未来全球医疗模式的一个重点。

 

从规划的基础来看,公共卫生经过十多年的建设在全球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现在是以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例为核心的整个医院信息化建设和平台的建设。同时,中央在“十二五”时期投资也比较大,从不同的角度来支持整个基础设施建设,现在也取得了初步的成效,接近一半的省份和不到一半的地市,还有三分之一的县,基本上搭建了这个平台。

 

同时,医院的信息化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三级医院的技术应用水平在很多方面都与全球同步,但是二级医院和基层医院相对还比较薄弱。因此,将来主要解决的是顶层设计,特别要强化基层基础,重点是利用平台的互联互通来进行有效的整合和集聚健康医疗数据资源。同时,要理顺管理体制、健全法律法规、完善政策制度、创新工作机制,推动政府、社会、医疗机构,包括科研院所、企事业和公众有关健康医疗数据的融合共享,通过“互联网+”健康医疗服务来顺应新常态,探索新模式,创造新业态。

 

从阶段性目标来讲,到2020年基本实现全面建成一个国家、省、市、县四级互联互通的人口健康信息的平台,推动实现公共卫生、医疗服务、计划生育、医疗保障、药品完整管理等系统互联互通。同时,每个家庭拥有一名合格的全科医生,每个居民拥有规范化的电子健康档案和功能完备的居民健康档案,实现信息共享、上下联动、医药医保的协同和居民服务的整个人口健康服务体系的建设。也就是说,从传统的医疗健康的信息化,应用新的技术,包括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远程医疗等,向智慧医疗方向发展。

 

关于安全规划,“互联网+”安全是基础,也是一个重要的领域。比如做互联网的健康医疗咨询,如果没有医护药剂的电子证照系统,是不可能做互联网的。网上怎么去做这样的咨询?怎么认证一个医生的执业资质、执业范围、注册机构呢?同时对居民而言,如果没有一个居民健康卡,没有身份识别,如何调阅他的电子健康档案?涉及到隐私怎么来解决?所以安全领域涉及到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健康医疗数据资源的取得和网络数据安全。

 

这些应用的基础性问题、规范性问题、规则性问题和重大政策制度的取向问题,目前正在梳理。同时,我们正在组织制定健康医疗大数据指导意见,相信很快就会出台,就未来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应用、发展的重点领域和主要的方向予以明确。我们还将探索行业关键技术的应用政策和核心重大信息的基础设施建设。国家网络安全法已经把医疗卫生作为下一步的国家重要基础设施,纳入了国家的网络保障范围。

 

同时,国务院四套关于“互联网+”的文件中,明确了下一步将主要在智能应用、远程医疗,还有互联网+新业态方面,做一些试点和示范。

 

今后我们还会以问题为导向,围绕着五中全会的部署,在统筹、应用和体系保障上下功夫。考虑补短板,重点解决涉及人民群众均等化、普惠化的人口健康服务的信息基础条件和基本应用差异性问题,提升整体的应用水平。再就是突破瓶颈,主要是在法制化、规范化和标准化的信息服务方面介入。比如说标准化,大家很明显意识到现在的瓶颈和短板是术语、编码、接口和规范等,这些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胡建平:医疗健康信息化的问题和方向

 

医院信息化推进了医院业务的变革,把医院的业务从关注医院和临床本身,逐步进入到关注对象的阶段。很多医院,都建立了服务患者的网上APP预约等平台,逐步走向了一个以患者为中心设计医院业务的阶段。

 

但在这个发展过程中,还面临着一些问题。第一,人口健康信息的共享应用还需要加强,主要是信息共享以政策法规为主体的机制还没有建立。第二,建设的保障机制还需要完善。目前资金的投入还主要靠政府的投入,应该吸收更多的社会资本参与投入和建设。第三,人口信息安全面临着严峻挑战。信息安全互联网化以后面临着很多挑战,所有设备基本上都是网上运行的,人们能够比较容易地获取很多信息,但一些信息可能会涉及到国家安全。互联网化一方面带来了机遇,一方面还要看人们有没有能力来驾驭它。因此,应该加强研究,安全要可控。第四,发展与应用创新的协同。我们希望通过互联网手段和信息化来改变业务流程和工作方式,更好地服务于患者,但这个方面我们做得还不够。此外,我们自身在建设过程中也有一些创新手段应用不够。

 

实际上健康的目的,是为全面小康奠定基础。下一步的信息化建设应该是三个全面。

 

第一,全面为健康中国的建设提供一个强大的技术支撑。健康中国的内容里面涵盖了医改的内容,现在正在制定建立2030年健康中国的纲要,还有健康事业的规划和医改的规划,这些都离不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支撑。第二,医疗全面信息化离不开国家层面的经济政策的大背景。第三,全面实施顶层设计与底层实践相结合。

 

建立人口全覆盖、生命全过程、工作全天候的医疗健康工作机制,打造健康中国,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这就是一个大的要求和奋斗方向。具体还应以需求和应用为导向,推动云计算、互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网、新一代通信技术与现代医疗服务管理相结合,注重标准化和数据安全,创新模式,促进医改热点、难点问题的解决以及医疗服务质量、效率的提升,这是目标。

 

从总体框架来看,一是采集,主要是要有一个大数据的思路,统一数据采集、分散业务应用。另外,以前采集的数据主要是一些临床的电子病历、健康病历、个人健康档案,但现在我们知道,如果要做精准医疗或者个性化的治疗,离不开基因测序数据的采集,采集的数据怎么表达出来,表达出来以后如何可视化等,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只有把基因数据、健康数据结合起来才形成个人的健康大数据。

 

第二,推进数据平台建设,国家平台建设主要是两部分:一部分是私有云,另外一部分是公有云。公有云主要是提供面向用户、面向患者的服务。同时平台建设要跟社会的第三方服务平台形成联合和形成资源互补来服务广大百姓。同时,还要推进各级人口信息平台建设,尤其是省级平台的建设。目前,只有一半的省份初步搭建了这个平台。因此在加强国家级平台建设的同时,也要加强国家级平台与省级平台的互联互通建设。而医院里面的平台建设,主要是加强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平台建设,通过实践我们发现医院信息平台建设是医院各个系统间实现互通互联的一种非常好的途径和技术方式。

 

第三,在方式上要强调模式创新以及法律法规的建设。

 

要实现分级诊疗,离不开我们信息化的支撑。比如,通过信息平台的注册,来促进医师的多点执业,下一步要推出电子执业证照,也就是所有临床医师如果通过了国家的考试,都会得到一个电子执业证照。还有医院精细化管理,离不开信息平台对医院信息采集之后的综合分析,对医院运营管理进行强大的支撑。另外,要加快居民健康卡发行应用,建立健全信息标准化体系,还要推进安全体系,落实国家信息安全战略、推进信息安全信任体系建设、继续完善国家级网络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监管平台的建设。同时,要出台医疗健康大数据的应用指导意见,制定一些隐私保护、数据保护和应用来促进数据的规范和应用。

 

王以朋:把经验科学变成智慧医疗

 

医疗的本质,实际上就是解决病痛的一个过程。一个人到医院来,他要得到医生的治疗,从开始进来然后到检查、到拿到药、再到最后康复,它是一个过程。但是,医疗也是一种经验科学,什么叫经验科学?就是医生的从医时间越长,才可以逐渐地积累经验,然后变成一种行医的能力,才能逐渐变成一个好医生或名医。

 

另外,医疗的过程是一个面对面的过程。现在大家都在质疑:能不能在互联网上不见面或者通过网络的这种“见面”就下一个诊断,然后治好患者的病痛呢?但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有一些法律法规的问题有疑问、还有一些实实在在的问题没有解决,所以就目前的医疗来说,还有一个需要面对面才能下诊断的过程。

 

医学的三个模式中,从传统模式,也就是讲经验,直接应用于临床;还有生物医学模式,就是加上了科学实验的基础,不管现在是用DNA,还是其他的基因组或者蛋白质的方法,都是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的;现在逐渐进入了生物、心理和社会的医学模式,把医学变得更加广泛。

 

随着科技进步和工业的发展,医学得以创新、进步和发展。CT、核磁、PAD、生物学、基因学检测的方法等相继出现,医学得到了进步。但是,大部分的经验还是在医生的脑子里,还没有转换成一种IT语言,也没有转换成IT技术,所以说,IT技术或者互联网,要想替代医生或者是能够替代医疗的话,这个路还很长。

 

再说医疗资源。实际上,IT或者互联网,它是一种技术或者手段。患者看病是要靠医生的。为什么优秀的医疗资源全部集中在大型三甲医院?首先是看培养医生的能力和文化底蕴。第二,就是严格科学的培养体系,而不是一日之功。第三,有创新发挥才能的空间,才能出现医院的品牌和医生的品质。这个过程决定了医生的培养时间非常长,不可能做到互联网或者IT开始进入医疗在短时间内就可以把优质医疗资源大量复制。今后,随着我们IT技术的进步,如果人们可以不坐在学校的教室里来学习知识的时候,可能优质资源成长的速度能够更快一点。

 

关于医疗与互联网的姻缘,我探讨三个模式。

 

第一种是以医院为主体,加上互联网的技术。我觉得这是一个比较踏实的方法,不管这个互联网技术是用在慢病管理、远程医疗上,还是医联体上,它都是有一个大型医院或者优秀的医疗群体作为支撑的。

 

第二种是以互联网为主体,加上医生的参与。这是近两年IT界的人士做的,拉医生进去,然后为百姓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这些确确实实在某些程度上解决了老百姓的一些问题。但是,这样的模式中,有多少优质资源或者大牌医生在网络上?提供的服务的质量、品质等,到底怎么样?现在还是一个问号。

 

第三种是医生组织起来,作为一个群体,通过互联网为患者提供有效的或者是可及的一些服务。这样一个组织,在医生组织里肯定是合法合规的,但是在互联网上的服务,也受到了法规、政策以及医保等因素的限制。

 

那么,医疗和互联网的未来应该是什么样?

 

首先,让优质医疗资源产生效益。用什么方法怎么能够使得优质医疗资源发挥它的效益,这需要整个社会出主意、出点子,医院一起努力,才能使得优质资源效益得到最大的提高。第二就是医生的属性,医生现在是单位人。第三是互联网医疗现在还有诸多的未确定因素。第四是关于公益性、公平性与商业化的问题。另外就是医院格局和互联互通的问题。

 

今天谈“互联网+”,就是说,怎么把经验科学变成智慧医疗,未来这个会实现,但是多长时间能实现?我们这一代人能不能看到?不需要医生,百姓自己打开电脑就可以自行诊断,或者自行决定买什么药吃,这种事情是可以出现的,但是在哪些范围、哪些病种,有个时间的问题。

 

“互联网+”这个模式应用到医疗,如何“锦上添花”,这是个睿智的问题,就是怎么利用这个技术使优质资源更好地服务百姓。

 

刘积仁:通过技术解决医疗变革问题的根本

 

任何一个国家对于医疗的改革,主要解决三个问题:一个是医疗费用的问题,第二是医疗资源的问题,第三是医疗公平性的问题。无论是“互联网+”还是IT的技术,所有的一切都围绕着这几个方面。而在这个过程中有一点特别容易被忽略,也是最难做到的,就是变革背后的核心是医生。

 

在任何一个国家,优秀的医疗资源都是缺乏的,这个缺乏表现在几个方面:第一,医生的数量不足,特别是高质量的医生数量更是不足;第二,分布并不均匀,一般好医生都在大城市;第三,这些优秀医生资源的使用也不尽合理,大部分都被某一家医院所独占,分享性也不够。当任何一个服务的需求群体远远大于提供者的时候,看病难是一定的。任何一项技术,在医疗变革的时候,应该考虑到是解决什么问题,而不是把一个技术当成医疗服务本身。

 

互联网能够颠覆医疗吗?颠覆不了。原因就是,医疗所有问题的核心是医生。哪一天互联网把医疗颠覆了,前提就是说通过互联网可以不用医生能看病了,就像今天我们在网上买东西可以不见营业员就买货了,这意味着任何一个人可以不见医生就敢对自己的生命做出判断和决策。

 

但互联网是一个强大的工具。所以,互联网不可能颠覆医疗,但是医疗的变革和发展也不可能没有互联网。谈到医疗的公平性,现在要做医疗的分层服务,要使更多的流程标准化,要提升基层的水平,要建立医疗档案等,这些,互联网都起到很强大的作用。

 

事实上,当谈到互联网要颠覆医疗和解决医疗问题的时候,要先理解互联网的概念,有几个因素对医疗是很重要的,对医疗的贡献是传统的IT不能够解决的。

 

谈到互联网的特点,第一,普及性。任何一个医院如何通过互联网的普及性连接到每一个人,普及性可以带来的教育、管理,今天大量的群和医生跟患者之间的沟通,智能手机大量的传感的行为,使我们越来越能够更加准确、连续、细致地搜取到个人动态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信息,这些东西对医院传统的模式会有很大的帮助。

 

第二,就是协同。它能够把不同的人、不同距离的人、不同知识的人组织在一起进行协同。首先是诊断,再就是治疗方案的选择。诊断决定了未来治疗的结果和成本,而每个人的治疗方案都不一样,那如何在这些治疗方案中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这两个问题在协同医疗方面能够通过互联网得到一个解决。

 

互联网还可以把标准的医疗路径、最佳的实践传到最基层,互联网可以使好医生变得更多、使别人不信任的医生变得更好,我认为这解决了医疗的根本问题。中国永远不会有那么多的最好的医生,最好的医生永远是百分之多少,也就是说当有一天最差的医生已经达到现在的最好医生的水平的时候,患者还是会去找那个时候的百分之几的最好医生。从这个意义上,互联网可以使不被利用的医生被充分利用起来,被充分地利用是因为他们继承了最好医生的思想、方法论、最佳实践和由信息化带来的标准化、数字化的标准流程。

 

我认为未来的好医院应该是“两个医院”的结合,一个是地面的医院,一个是“天上”的医院。地面的医院,解决“天上”的医院解决不了的问题;而“天上”的医院,为地面的医院供应足够的医疗资源。天上的医院的规模,是“地面”医院10至100倍的规模,一个医院拥有5万张床、10万张床应该成为现实,当然这“床”在家里或者社区。

 

未来,大数据对医疗方面的变革也十分重要。标准化的过程是医院未来能够提升质量、扩大业务能力,医院应该成为一个平台,这个平台要开放给基层的医院。另外,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两大支付方对医院的变革要起到一个推动的作用,物联网也是一个大趋势,另外个人与医疗机构的协同医疗也是我们要追求的。

 

郭启勇:“互联网+”如虎添翼的效应

 

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互联网代替医生或者医院是不可能实现的,人们把健康产业作为未来最有生机的一个朝阳产业,在等待着、在期待着、在开发着。

 

“互联网+”是传统行业、实体经济利用互联网的基本要素,提高速度、降低成本,加快创新速度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互联网是一个平台或者工具,而不是互联网主导的模式。

 

医疗有它独特的特点。医疗行为的实时性。明天有多少患者来,医院都能预测到吗?因此,医疗的实时性,是永远准备着,这是医疗行业跟其他行业不同的。医疗过程的私密性。在医疗行业里要保障每一位患者的隐私,这大概是医疗和其他行业最大不同的地方。医疗质量的不可控性。到商店买东西,不太好可以换,但是买错药呢?所以医疗质量的不可控性远远超过任何一个行业。医疗结果的不可恢复性。输液输错了,永远不可能再拿出来,开错的刀,这个疤痕也永远不可能再恢复,这就是医疗结果的不可恢复性。成本控制的必须性。这点对于在市场中运行的所有经济体,都是必然的。制度适应的必要性。政策的变化直接影响着医院的运行和经营。此外,还有人为因素的不确定性。

 

在这样一个大的框架下,又有这么多的质量控制,以电子病历为轴线来做事前、事中、事后这样三个层面的质量控制,对于一个医院来讲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原来可以写病志,现在用的是电子化,来实现我们事前、事中、事后的质量控制,乃至形成一个闭环管理。原来我们需要大量的人员,现在有互联网、有信息化的平台和手段,使我们能够如虎添翼地、无缝隙地实现一个医院的闭环管理。

 

实际上,“互联网+”给患者带来了便利、给医生提高了效率,最为重要的是给医院管理增加了一个抓手,也给医院运营提供了保障。

 

篇5

[DOI]10.13939/ki.zgsc.2017.10.208

1 引 言

进入20世纪以来,我国年龄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BCG和SwissRe联合的报告预测,到2050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将增至近4.4亿人,占人口总数的34%,我国将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年龄结构的变化引发了医疗资源紧缺、社保负担严重等问题,给我国现有医疗服务《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文号:财法〔1993〕40号)第二十六条定义医疗服务是指对患者进行诊断、治疗和防御、接生、计划生育方面的服务,以及与这些服务有关的提供药品、医疗用具、病房住宿和伙食业务。体系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加之我国分级诊疗体系不健全,基层医疗机构和大医院之间是竞争的关系,加重医疗资源分布的不均衡。虽然对医疗机构和人员有严格的准入监管,但缺乏对医疗服务质量方面的监管。造成医疗服务体系零碎,缺乏连通共享;医疗机构分工协作不健全,存在服务功能错位的问题。

“互联网+”医疗服务能够在医疗资源优化配置、提高医疗机构运作效率、健康管理、医保控费等方面发挥促进作用,与我国现阶段医疗改革路线相契合。中国医疗需求和医疗资源的不匹配问题突出,这要求借助互联网杠杆来实现跨越式的发展,以市场的力量来倒逼医疗改革的推进。政府对医疗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引作用,政策推动医疗体系改革和发展,从2009年以来,互联网医疗由于和国家的医改目标吻合,得到了政策决策者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国家相关部门相继出台一系列政策,“互联网+”医疗服务由国家战略牵头,旨在建设医疗信息化基础、优化配置资源、推进分级诊疗。

2 互联网助力现代医疗服务

我国医疗健康产业总规模有望在2020年达到8万亿元以上,其核心是发展医疗服务业。在《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中国务院明确提出“开展健康中国云服务计划,积极运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可穿戴设备等新技术,推动惠及全民的健康信息服务和智慧医疗服务”。通过“互联网+”医疗运用可穿戴设备、基因检测等技术增强人们健康管理意识,改变健康管理方式;通过在线问诊和远程医疗服务跨时空配置医疗资源,缓解医资匮乏;通过优化就医流程,提高医疗效率,改善就医体验;通过线上医疗,改善医患矛盾,重构医院生态。

3 “互联网+”下的现代医疗服务业产业化预测

3.1 医疗数据信息化

医疗信息化是医疗服务优化发展的必需手段,可以提升医疗准确率,提供个性化的医疗服务。医疗信息技术的研发一直领先于医疗信息的应用,医疗服务实现信息化目前基本不存在技术方面的障碍。

医疗信息化发展三大阶段

阶段时期内容

第一阶段公共卫生信息化该阶段将实现各个医院、诊断个人健康、社会疾病数据的全面采集和打通,实现公共卫生的全面信息化

第二阶段临床信息管理系统信息化临床信息管理系统信息化主要将临床诊断实现信息化,其中从先到后又分成电子病历信息化、临床决策支持信息系统信息化、临床合作决策信息系统信息化、智能化的临床信息系统信息化四个阶段

第三阶段医院信息管理系统信息化医院信息管理系统信息化主要将医院的行政、财务、药品等环节实现信息化,使得基础数据的采集更加便利

医疗信息化的下一步是基础信息整合共享,但传统方由于自身的局限对医疗信息化的推进缓慢,单靠政府一方倡导,推动力度有限。另外,作槭褂谜叩囊皆褐间彼此孤立,信息不互通,共享医院信息可能导致医院利益的流失,医院方的推动意愿不强。此外,作为信息化实施者的传统IT厂商也是单独实施,为单个客户定制相关系统,也不具备打通信息资源的能力。现有参与者面临的困境需要第三方来打破僵局,而“互联网+”的新兴参与者具有打破低效、信息孤立局面能力和意愿。一方面,互联网公司使用互联网手段帮助医院实现医院的信息化,自身则获得用户也实现自身的赢利。另一方面,保险公司则希望推动医疗信息化,在信息化过程中积累数据,再通过数据模式优化保险产品。互联网公司和保险公司都具备资源和动力去打破僵局,谁推动谁有机会掌握医疗大数据。

3.2 精准医疗产业化

精准医疗是对现有医疗模式的革新,也是国际医学发展的趋势。精准医疗以基因测序行业和生物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快速发展为前提,从现在的 “对症医疗”模式转为“对个体医疗”的模式,针对每个人不同的生物医学特征设定不同的医疗方案。结合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等相关内环境信息,为患者量身制定出最佳治疗方案。未来将通过构建百万人以上专病队列及大数据共享平台,为精准医疗的大数据打下基础;通过建立大规模研发生物标志物分析体系,为中国人群典型疾病示范打下产业标准化的基础;通过推动精准医疗药物进入医保目录,推动精准医疗大规模产业化。

3.3 健康管理个性化

篇6

移动互联网医疗的发展正是契合了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总体要求,也必将推动和进一步促进健康服务业的多样化和便利化发展。

移动互联网医疗是指利用移动终端和以互联网为载体,开展健康咨询、疾病评估、挂号缴费等医疗健康服务的新兴行业,因其成本低廉,使用便利,加之可穿戴设备的逐步普及,移动互联网医疗实现了健康数据实时监测“进入寻常百姓家”,受到各方关注。

在为老百姓提供多样化便利的健康服务的同时,移动互联网医疗对进一步破解医改难题也将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如何破解移动互联网医疗的身份焦虑、监管缺失、误诊维权难题等,也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移动医疗的新产业曙光

移动互联网的热潮正在席卷各个领域,医疗领域也不例外。如今,移动互联网医疗APP(第三方应用软件)快速增长,患者可在线挂号、查看化验单、缴费、咨询,甚至是在线问诊,同时还能满足患者术后恢复、慢性病调理等需求。移动互联网医疗,因其服务市场前景可观,正呈现出新产业的曙光。

让患者看病就医更便捷

也许不久,老百姓去医院看病,挂号、候诊、交费、取检验报告,将不再需要排队。有人预言,移动互联网将彻底颠覆现有的传统就医模式。

近日, 北京友谊医院、支付宝和东华软件公司共同搭建移动医疗服务平台――“未来医院”正式上线。记者带着好奇对该院进行了体验和采访,感到“未来医院”确实让患者看病更便捷了。患者到北京友谊医院看病时,无需在医院大厅多次排队,在手机上即可完成挂号、交费、排队候诊与支付、取报告等就诊环节,大大缩短了就医排队时间。

支付宝服务窗在友谊医院上线,无论自费患者还是医保患者,只要患者的手机下载安装了支付宝钱包,在其“服务窗”中搜索关注“北京友谊医院”,并绑定北京友谊医院的诊疗卡号后,就可以在手机上进行挂号、交费、查取检验报告等操作。

找医生看完病后,医生开具处方,患者手机上会收到提醒,点击同样可以在支付宝中支付药费,然后直接到药房窗口取药。值得注意的是,使用支付宝缴纳挂号费和医药费,都支持医保结算。北京友谊医院理事长刘建介绍,患者在离开医院前,可以在门诊大厅内的自助终端机上进行“医保分解”,完成分解之后,医保报销的费用将实时返还到患者的支付宝账户上。需要发票的,还可以在窗口补打发票。

据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统计,在上午挂号最为繁忙的7点至10点,移动挂号数已约占挂号总数的13%。支付宝医疗行业的产品经理赵连升表示,与线下挂号相比,支付宝还能通过技术手段和数据分析识别“黄牛号”,如一人一天当中多次挂号、每天挂号,系统可以识别,从而对这个账户进行限制,减少黄牛挂号。支付宝还会在医院内提供免费WiFi服务与室内导航等技术支持,引导患者就诊、检查、交费、取药等。

今年5月支付宝宣布“未来医院计划”,要通过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用5年至10年时间,打造基于大数据、以患者为中心的移动智能就医平台。目前,阿里巴巴已和全国主要城市的近50家三甲医院达成合作意向,年内将会有约50家“未来医院”覆盖北京、上海、广州、杭州、昆明、重庆等10个城市。

此外,由于网络平台通常引入了“服务反馈”功能,患者在就诊结束后,还可以对医院环境、医生专业技术水平、医务人员的服务态度以及服务流程等方面进行满意度评价。

不仅仅是阿里巴巴在角逐“未来医院”,腾讯的微信也在抢滩登陆。据悉,上线不到两个月,佛山市中医院微信公众号粉丝迅速超过3万人,医院就诊卡绑定量超过1.8万,绑定量高达60%,目前每天通过微信平台的交易近1000笔。

小病无需再跑医院

湖北武汉市民周涛发现近期大腿上经常长红疹。他将红疹照片和症状输入手机中的一款名为“春雨医生”的免费医疗APP中。不到1小时,北京一家三甲医院的皮肤科副主任就进行了回复,医生为他提供了毛囊炎治疗建议方案和注意事项,并提醒若病情加重应去医院进一步检查。

除了为医院的医生和患者建立更方便的双向联系,不少移动互联网健康服务APP的业务模式是搭建面向全国患者和医生的开放平台,可以进行网上健康咨询和服务。这类APP还能满足慢性病护理的需要。北京市民赵先生的父亲患糖尿病多年,他专门给父亲下载了一款名为“糖尿病心天地”的手机APP,上面有糖尿病患者必备的日常护理知识,还能提供健康食谱、计算每天的卡路里摄入量等。“糖尿病是个慢性病,以前动不动就要跑到医院去排长队咨询医生,现在用一款免费的手机APP就解决了糖尿病的日常护理、保健问题,确实很方便。”赵先生说。

如今,“身体不舒服,低头问手机”已成为年轻一族的生活潮流。山东济南的上班族王琳琳刚生完孩子,她告诉记者,自己平时工作很忙,专门下载了一款名为“妈咪掌中宝”的手机软件,从备孕到孕期营养、护理,再到产后调理,都可以在上面得到三甲医院的妇产科医生的专业解答。“不少医院的妇产科都是人满为患,问诊都要先挂号再排队,这款软件为我省去了挺着大肚子跑医院的麻烦。”

对于医生而言,移动互联网医疗服务也已成为诊疗工作的重要补充。重庆某公立医院儿科医生赵岩去年年底加入“春雨医生”。她说,移动互联网医疗APP让患者不再“有点小病就跑医院”,还打破了地域限制,能有效弥补我国优质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的问题,对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有一定帮助。

医生可远程查房,护士出差错的情况也少了

移动互联网医疗带来的革新也在医院的内部管理和运行上得到充分的体现。北京市卫生计生委介绍,目前,北京市很多大医院建立了移动查房、移动护士站、移动收费站,医院正在步入移动医疗时代。医生要去外地参加学术会议,在机场候机时打开装有特殊软件的平板电脑,他所在病区的病人资料、最新检查结果、体温脉搏等信息就会在电脑上一一显示,而且实时更新。医生即便身在千里之外,也能随时对所负责的病人进行远程查房。

记者在北京朝阳医院采访,医院现场演示了该院是如何实现医生移动查房的。所谓移动查房,即医生在自己的平板电脑上安装一个相关软件,有需要时,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域登录系统对患者进行实时监测和治疗。

北京朝阳医院一位消化科医生打开小型平板电脑,登录后能够看到该科当天住院病人有44人,其中新入院9人,医生点中其中一位病人的名字,这个病人的姓名、床号、入院时间、主管医生等基本情况立刻显示在屏幕上。继续向后翻就能看到这个病人的电子病历,包括入院记录、初步诊断、病程记录、以往查房记录、医嘱、病人体征信息等。此外,医生还可以调阅出病人所有的检查结果,比如内窥镜的片子、CT图像、报告单等,图像还可以动态播放。

据朝阳医院介绍,2013年该院将相关医院信息管理系统整合在移动平板设备上,开发实现了移动查房系统,实现了医嘱系统、检验系统、影像信息系统、电子病历系统的互通共享。

护士拿着一台手机大小的掌上电脑扫了一下患者腕带上的二维码,主管医生两分钟前刚开的最新医嘱立刻显示在屏幕上。这种移动护士站已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以下简称“北医三院”)等多家医院中得到应用。小小的掌上电脑正在取代以前的手写护理记录单和纸质医嘱。

过去,护士都是先到护士站看医生的医嘱是什么,然后跑到病房给病人做检查或治疗。在北医三院,如今护士是在床旁用PDA直接读取医嘱,减少了医疗差错和事故。

另外,过去护理记录是手工填写纸张,手写容易出错,现在护士给患者量体温、测血压后,在掌上电脑上轻点几下,把这些检查结果直接输入,这些数据就直接记录到全院的护理信息系统中,不仅差错少了,护士还能从繁重的护理记录工作中解脱出来。

资本发现新机遇

10月13日,挂号网联合腾讯宣布,挂号网获得腾讯领投的融资,本轮总融资额超过1亿美元。此前,“丁香园”宣布获得腾讯7000万美元的C轮投资,“丁香园”成立于2000年,是面向国内医生、医疗机构、医药从业者以及生命科学领域人士的专业性社交平台。移动互联网医疗在给患者看病就医和医院的运行管理带来便利的同时,资本已发现并看好这一新机遇和新市场。

大量投资的远不止腾讯一家。9月19日,九安医疗公告称,其开发的智能健康品牌iHealth将获得小米公司2500万美元投资。iHealth是九安医疗旗下的智能健康设备品牌,目前已推出智能健康腕表和移动互联血压计两款产品。

“春雨医生”于8月宣布完成C轮融资5000万美元。投资方包括中金公司、如山创投、蓝驰创投等。“5U家庭医生”也宣布完成首轮近千万元人民币融资。“5U家庭医生”不同于“好大夫在线”“春雨医生”等专科医生在线问答模式,致力于推广发达国家成熟的家庭医生模式。而之前提及的阿里巴巴的“未来医院”计划,腾讯微信等工具与医疗机构合作也正在积极推进中。

在大数据方面,7月,百度联手智能设备厂商和服务商推出“北京健康云”,将其基于大数据中心得出的分析结果提供给健康服务机构,比如医院、健康咨询机构、减肥机构、健身机构等。

根据艾媒咨询的预测,2014年我国移动互联网医疗市场的增长率接近30%。相关研究显示,目前国内移动互联网医疗服务APP已达2000多款,伴随互联网技术和环境的提升,移动医疗市场规模预计在2017年将达到125.3亿元。

移动医疗撬动医改“顽石”

业内人士认为,移动互联网医疗在为患者提供就医便利的同时,对于医疗体制改革,在完善分级诊疗、增加医疗服务供给、弥补优质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和大数据分享等方面,将发挥积极的辅助推动作用。

完善分级诊疗 缓解医院负担

多名业内人士表示,我国医疗行业的现状有三个特点:一是医疗资源尤其是优质医疗资源紧缺;二是医疗资源分布不平衡;三是在医疗资源紧缺的情况下,医生仍有执业限制。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软件开发科科长尚华说,在发达国家,80%的疾病都在基层医疗组织里面消化解决了,在中国则是千军万马奔大城市、奔大医院。移动互联网医疗可以解放医生的生产力,在医院前端对患者进行分流,助推分级诊疗。

北京同仁医院头颈外科主任医师房居高已经在“好大夫在线”开设个人网页5年多,每天早晨,他都会用半小时查看各地患者上传的病例、检查结果等,并解答患者疑问。房居高说,每天网上咨询的十几个病人中,最多只有一半的人需要到医院进一步检查或诊疗,若移动互联网医疗能进一步普及,将起到重要的诊前导流作用,为人满为患的医院减轻负担。

作为省会城市的杭州也正将互联网医疗作为医改的突破口,吸引病人到社区首诊。据了解,杭州做法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是把“信息孤岛”连成了“群岛”,实现了基层医疗机构与大医院的互联互通。杭州建立了全市城乡一体化的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核心的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所有市属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相关数据都汇集到市卫生数据中心。

据悉,杭州主城区有4家市属三甲医院和4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影像、心电会诊中心。预约挂号、预约检查、向上转诊申请、电子病历上载和下传、转诊满意度评价等功能,为双向转诊提供了信息化的平台。老百姓的市民卡与医保打通,卡片充值后,医生开完药可即时结账,免去了交费排队之苦,这种“诊间结算”为患者省去了不少麻烦。有了这些保障和便利,老百姓也更愿意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看病了。

增加医疗服务供给 缓解资源分布不均

“好大夫在线”创始人王航说,无论实体医院还是移动互联网医疗,医生都是最宝贵的资源。移动互联网医疗企业整合的资源既有二级医院的医生,也有不少三甲医院的医生,但利用的多是他们午休前、下班后等“零碎”时间,并不影响其正常工作。根据其解答问题数量和用户好评度获得报酬,做得最好的一个月有一两万元的收入。移动互联网医疗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优质健康服务供应。

国家卫计委统计信息中心副主任王才有说,移动互联网改变着健康信息的利益相关者,这种新的信息利用模式,已经冲破了医院的围墙。

“春雨医生”创始人张锐说,目前春雨每天有3万多条待回答问题,100%的问题都可以获得解答,并且都是在30分钟内获得解答,这些都是调用医生的碎片化时间实现的。这已经超过了中国最大医院的门诊量。“有可能的话,我们还会把全国甚至全球的健康服务资源连接起来,利用互联网的方式增加健康服务供给。”

此外,业内人士还表示,移动互联网可突破时空限制,推动医生多点执业,让农村地区的患者也能享受到大医院医生的服务,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优质医疗资源地域分布不均衡的现状。

北京市医改办主任韩晓芳表示,在移动互联网医疗的影响下,包括患者的健康管理模式都在发生着深刻变革,这项工作将影响医改全局。随着医疗服务需求不断增长,移动互联网医疗必将带来深刻变革。

互联网和大数据提供的医改便利

记者调查发现,互联网、大数据、信息共享逐渐为医疗改革提供便利。

宁波市卫生局政策法规处副处长、高级工程师朱春伦告诉记者,宁波的智慧健康保障数据中心和专网为市级各医疗卫生机构和该市海曙、江东、江北区提供了基础平台和应用服务。

互联网医疗助推传统医疗体制改革,医保改革也获益。记者在杭州的多家公立医院看到,医生开药的过程中,电脑里有时会弹出一个提醒框,内容是该药品不在医保范围内或是超量,通过这一提醒,医生就会对用药开始控制,这个简单的提醒不仅节省了医保浪费,将医保基金用在刀刃上,还能时刻规范医生的诊疗行为。

为了提高医保监管的效率和质量,杭州医保通过互联网应用,建立了智能审核监控系统。依托信息化平台的发展,通过升级医保联网结算系统,配合医疗系统诊间结算的开展,对通过项目付费的医保费用做到事前规则提醒,事中结算控制,事后计算机全面审核的全过程监管模式。

杭州市医疗保险管理服务局局长谢道溥说,这一模式是通过网上智能监控,规范医务人员的临床诊疗行为和参保人员的就医行为,形成因病施治、合理诊疗的导向。总额预算与智能监控相结合,并通过对医保大数据的挖掘应用,推动医保管理的良性运作,确保医保制度可持续发展。

新产业能否长大有三问

尽管移动互联网医疗发展有助于缓解看病难问题,但也存在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各方合力推进其健康发展。

误诊维权之问

近日,北京市民赵烨的孩子出现咳嗽、发热等症状,他担心看病麻烦,按照网络在线医生的建议,给孩子吃了两天感冒药和抗生素,没想到症状不仅没缓解,反而还加重了。随后,孩子在正规医院被诊断为肺炎,需住院治疗。

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血液科副主任高蕾等医师表示,移动互联网医疗的最大优势在于疾病预防、健康知识普及、小病诊疗等“轻问诊”服务,若所有疾病都用此来诊断则存在一定的误诊风险,很多疾病的症状和原因复杂,且患者个体差异明显,需要望闻问切和专业仪器辅助,单靠互联网平台的简单交流可能导致误诊,引起医疗纠纷。

业内人士认为,在医院内的诊疗活动,如果出现医疗纠纷,医院通常不会让医生独自面对,而是出面协调解决。可在线问诊中一旦发生医疗纠纷,则有可能出现医生“裸奔”的现象,医院不会为医生承担法律责任。

线上交流与线下的面对面诊治,也存在不搭的问题。如患者身在杭州在线提问,杭州的医生在线回答,可以在网上了解基本情况,同时约定线下的面对面就诊时间,对于这名患者而言,这就是一次极为有效的掌上就诊体验。而如果换作是北京的医生在线回答,患者就不太可能跑到千里之外就医。

北京安贞医院心外科主任医师、博士张海波表示,移动互联网医疗的准确性和专业性还有很大的改善或者发展的空间,很多只是作为人们健康交流应用的,从医院的角度考虑,如果作为临床诊断,要下医院明确的诊断和用药的话,现在还不多。

宁波市卫生局政策法规处副处长、高级工程师朱春伦认为,有些病种可以适当开放,如高血压,通过每天的血压数据等相关信息来进行诊断。互联网医疗可以用来辅助,但是常规性手段不能放弃。

部分业内人士认为,移动互联网医疗最有应用前景的地方应该是健康管理,即利用互联网积累健康数据,对一些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进行管理。

在U糖首席执行官陈潇枫看来,像糖尿病这样的慢性病,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其引起并发症,所以监控和预防非常重要。目前我国糖尿病患者超过1亿人,每年投入的医疗费用数额巨大。慢性病和移动互联网结合,应该是一个发展趋势。

监管身份之忧

门槛过低导致当前移动互联网医疗行业鱼龙混杂,信息解答内容良莠不齐,直接影响用户对该行业的信任。记者随机下载几款医疗软件,有的软件比较规范,在线解答的医生标明了工作单位、姓名、专业等信息,但也有不少软件信息不全。记者在一款软件中尝试输入了一个皮肤方面的病症,却是一位耳鼻喉科医生给出的诊断,继续追问就再也没了回复。

业内人士表示,相对于国内互联网医疗产业的蓬勃发展状况,对其监管却处于缺失状态。现行的 《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法规条例,均未涉及互联网医疗行业。

“监管不足很可能造成用户维权困难。”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教授谭启平表示,患者到医院就医,医患双方即形成法律意义上的合同关系。但用户在医疗客户端上获得的处方建议却没有明确的法律规范,一旦出现了误诊或用药问题,患者将陷入维权困境,很难找到责任主体。

同时“身份焦虑”也阻碍行业健康发展。多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互联网医疗前景广阔,但目前普遍存在身份不受认可,主体资格缺失等“身份焦虑”问题。“春雨医生”创始人张锐说,他们与全国各地的医院谈业务合作时,经常被院方提出的两个问题“难倒”:一是公立医院与互联网医疗企业合作,是否有政策支持;二是互联网医疗企业不具备医疗机构资格,医生参与网络问诊是否存在非法行医嫌疑。这两个问题已成为互联网医疗行业发展壮大的最大障碍。

盈利模式尚不清晰,也成为移动互联网医疗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障碍。移动医疗企业“好大夫在线”目前已积累了几十万用户,收录了近30万名医生,但仍未找到清晰的盈利模式。创始人王航坦言,其产品主要包括信息查询服务、专家咨询服务、预约挂号和电话咨询服务,其中只有电话咨询服务是收费的,其他服务都无法产生利润。与“好大夫在线”一样,“春雨医生”虽然采取部分在线服务付费模式,但付费用户比例不到5%。

健康发展之路

受访业内人士和专家建议,政策法规和政府监管应跟上新技术对传统行业的改造步伐,既不能听之任之,也不可因噎废食,宜从资质许可、监管政策、信息共享等方面入手,推动移动互联网医疗行业的健康发展。

首先,授予行业资质许可,并将其纳入健康产业扶持范围。业内人士认为,涉及群众生命健康的医疗健康行业作为牌照性准入行业,资质认定对于产业发展至关重要。艾媒咨询CEO张毅表示,在当前难以取得医疗执业资格的情况下,应将互联网医疗行业纳入健康服务业范畴进行扶持鼓励,还要明确医生参与互联网医疗咨询的合法性,解决行业发展的身份焦虑和资质缺失障碍。

其次,填补政策法律监管空白,规范行业秩序。目前,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已经出台相关政策规定,对互联网医疗企业的准入审批、经营范围等做出标准化要求。比如明确手机等移动平台在一定情况下可作为医疗设备使用等。

篇7

对于中国的互联网医疗来说,2016年是转折年,仅仅上半年国家就陆续出台了多条对行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政策或通知,涉及在线问诊、网售药品、大数据管理等多个行业方向,许多业内企业都受到了不同程度、不同方面的影响。由此开始,在经历资本热潮又熬过资本寒冬之后,互联网医疗行业内的企业呈现出一片踏实耕耘的态势,今年的行业低调得多也务实得多。然而,在过去两年涌入互联医疗领域的创业项目中,很多都已经偃旗息鼓不复存在。在由互联网医疗中国会主办reMED2016大会上,独角兽工作室创始人刘谦表示,目前互联网医疗行业面临的瓶颈很多,包括同质化、付费难题、难以进入医疗核心领域等。

高度同质化

刘谦表示,据统计,目前市面上活跃并不断更新的移动医疗APP超过了1200款。然而分析发现,其中有四分之三都只在做三件事,一是网络问诊,如365健康医生、39问医生、春雨医生等;二是挂号支付陪诊,如挂号网、就医160、就医120等;三是医患随访,如贴心医生、随访助手等。然而,美国的移动医疗却涉及多个领域,包括在线问诊、医生上门、慢病管理、医生社区、患者社区、医学数据可视化、医生预约、医疗服务比价、肿瘤云决策平台、用药追踪器、术后管理、云电子病例、医院移动通讯方案等多个类别,且分布均匀少有扎推现象。刘谦认为,如果中国的移动医疗继续做如此雷同的服务,他们很难活下去。

高度的同质化不仅瓜分了有限的医生和有限的选择互联网医疗的患者,更容易让竞争出现一些无序甚至弄虚作假。以医生社区工具类APP为例,独角兽工作室今年4月份的调研发现,许多官方公布的数据存疑,某些APP的官方公布的用户数甚至是下载数量的两倍。此外,在医生社区中,前1%客户贡献35%―50%帖子,前5%用户贡献50%到75%帖子。这就意味着绝大多数用户虽然是真实的注册用户但是却非常不活跃。

付费的终极难题

在刘谦看来,付费也是互联网医疗的一个终极难题。在慢病方面,糖尿病的需求很大,因此涌现了很多糖尿病管理的APP。但实际上,这些APP很少有人用,其根源在于没有人为费用买单。

数字医疗的付费意愿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商业保险,医院,和用户。他们共同的诉求是获得即刻的效应。比如,对于商业保险来说,大部分号称可以增加用户锻炼和改善饮食,或者疾病管理的移动医疗工具都太间接,对用户的影响和最终在医疗上带来的效果无法量化,对改善健康的效果更是无法直接衡量。因此,这些工具被越来越多的保险公司作为增加品牌力度的方式以及营销工具,靠这样的目的去支撑一个创业公司的快速成长是不可能的。

而对于医院来说,大部分数字医疗项目都太间接,太不专业了。很多偏向服务的项目期待医生去学习并使用这些新工具,而他们忽略了一点,医生即便在美国,也没有太大的精力去适应新的工具,何况这些工具和治病并没有直接关联,更无法要求医生有条理地使用工具进行慢性病随访、诊后管理、病人互动等。医生就算会使用这些工具,可能也只是针对一些老病人和特殊病人,而这些小批量需求是无法支撑一家创业公司的快速成长的。如果要想让医生或医院买单,直接的理由就是为他们省钱,这也就是为什么移动护理、ICU移动管理、心脏病专业监测等项目可以获得B端买单,因为这些项目节省了人力提高了效率,直接为服务方省钱。

企业客户的支付理由同样直接。远程医疗能够更好地帮助员工看上病而且价格低,这和建立员工诊所的道理类似。因为美国很多大企业采用的是自保模式,自己承担医疗开支的风险,因此企业客户有非常迫切的理由去使用最经济有效的医疗服务,降低员工的医疗开支。

难以进入核心领域

从流程来看,患者就医过程可以分为健康管理、自诊、自我用药、导诊、候诊、诊断、治疗、院内康复、院外康复等9个环节。目前,围绕不同环节,各大互联网医疗企业推出了不同的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例如挂号网提供挂号服务,“E陪诊”提供陪护服务,“春雨医生”与“好大夫”则旗帜鲜明地提供健康咨询服务。

国家卫计委医政医管局医疗资源处主任科员范晶表示,这些互联网健康模式都是在医疗的帮助患者进行健康管理和流程优化,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医疗服务。挂号网创始人廖杰远也表示,目前中国互联网医疗还在医疗打转,尚未切入到医疗的核心领域。虽然在打转可以规避很多的政策束缚和法律风险,但互联网医疗企业很难实现线上健康管理与线下医疗服务的闭环,由此很难获得用户的就诊和用药信息,盈利空间也大打折扣。为了改变现状,互联网医疗企业不约而同地选择开诊所作为突破口。

从去年开始,互联网医疗企业纷纷将业务下沉,开设线下诊所,其战略意义并不仅在于完善医疗服务闭环,更重要的是通过诊所在现有法律法规框架下,进入医疗核心服务。以挂号网的微医诊所为例,一旦诊所正式运营,理论上讲其微医平台的所有医生都可以将微医诊所作为多点执业注册地,随后再在微医平台开展包含诊断在内的远程医疗服务。这样挂号网通过微医诊所,不仅可以实现诊所对医院的远程医疗会诊,还可以实现对患者的在线医疗服务,并且完全符合目前的政策规定。

变现困难

对于互联医疗变现这个问题,有观点认为现在并不应该考虑变现问题。国寿控股有限公司自身投资经理陈锦浩认为,变现是价值的结果,很多无论是传统的还是互联网企业、数据性的公司,如果从一开始就考虑如何去变现,往往变不了现。考虑某一个特定的服务,某一个特定的病种,怎么把产品做实,怎么把医生跟病人、医生跟医院能够连接起来,这是作为创业者应该考虑的。

篇8

利用互联网+发展医疗服务行业

今年7月的《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对“互联网+”促进中国产业升级转型寄予了更高期待。国务院、国家发改委、国家卫生计生委及国家工信部等机构,密集出台多部互联网产业的相关文件,推动并规范互联网在各领域的健康发展。

近两年“互联网+”就像一股强劲的飓风,给行业带来巨大的影响和变化。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崔丽指出,有些是瞬息万变,有些是因势而变,有时以不变应万变,在充满变数的“互联网+”时代,如何把握好变与不变的方向、分寸与节奏,利用“互联网+”发展医疗服务行业,让医疗卫生行业真正飞起来?她希望,全体与会者和所有关注医疗健康信息的组织都能够从技术、经济运行、标准、政策、人才、安全等方面为互联网+医疗积极贡献智慧和力量。

“互联网+健康”利于疾病早期预防

崔丽称,当前我国面临传染病和慢性非传染病双重负担。健康促进应该是应对这些疾病的优先策略,我们更应该强调的是预防,把少得病、不得病、早发现、早治疗作为我们健康中国建设的首选。可以通过“互联网+”提高全民健康素养。

“互联网+”在公共卫生方面有非常好的应用案例,互联网本身将关注的重点和区域用大数据的方式形成公共卫生方面的需求,这些无论从过去做的直报信息到未来医院形成的医疗信息和社会的公共信息,都会对新发、突发传染病及早防控非常重要。每年将近有80亿诊疗量的医疗数据大背景下,互联网+健康医疗有非常大的合作空间。

篇9

行动计划共提出“互联网+创业创新”、“互联网+先进制造”等13大类内容,并提出2017年和2020年两个目标。2017年的目标为互联网创业创新体系初步建立、互联网与产业加速融合、互联网应用与服务基本普及。

具体包括,全省建成互联网创新孵化基地5个,培育创新型互联网中小企业超过1000家,建成互联网经济创新示范区5个,初步建成珠三角国家互联网自主创新示范区。

互联网新业态快速发展,全省形成产值规模超100亿元的智能制造产业集聚区4个,年营业收入超10亿元的互联网骨干企业达30家。电子商务交易额超过5.6万亿元,物联网产业规模达到4300亿元,云服务产业规模达到1600亿元。

全省网络购物普及率达68%。网络贷款总额超过3000亿元。县级以上政府行政审批事项网上办理率达85%,社会服务事项网上办理率达75%。医疗机构信息共享率达80%。

“互联网+”使社区生活更便捷

行动计划提出“互联网+现代交通”,推广电子不停车收费、公共交通一卡通、移动支付、电子客票和电子检票,提升交通支付智能化水平。开展城市“潮汐车道”、“掌上车管所”、“智能停车场”等便民服务,推广广州“行讯通”系统,开展在线交通信息、出行路线规划等服务。

篇10

“国内至少有2000多家移动医疗互联网公司存在。在互联网医疗领域,不管是我们还是对手,或是友商,其实都是从2014年才真正起步。”对这个看起来很庞大的市场,阿里健康副总裁倪剑文显得很淡然。他对《凤凰周刊》表示,对这个市场来说,没有谁具有绝对的优势,大家都在摸索互联网医疗运作的模式,遗憾的是,迄今没有一家真正大面积地实现和医疗系统进行实时、全面的对接。

移动互联网医疗创业者喜欢把传统医疗领域比作墙,墙内是大陆的近25000家医院的生态体系,墙外转悠着这两千多家互联网公司,不得其门而入。不仅如此,传统体制内的医务工作者把这些不是医生的入侵者,视为异类,在各种可能的时间和空间处处防范。

以往的经验中,互联网改变了商业、金融等行业的游戏规则,而对尚未被开发的传统医药卫生领域而言,满怀理想主义的创业者们除了到处陈说医疗痛点之外,几年努力下来,对医疗产业的核心几无撼动,现金流方面更没有赢者。中国医改已进入深水区,在众多领域无往而不利的“互联网+”能否如人所愿,推动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医疗市场的社会化、市场化,答案不容乐观。

没有找到医生的“骚点”

“现在任何IT人想替医生看病,一定会出大问题的!”

这样大咧咧地把话抛给对方的是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现任院长王杉,坐在他面前的是“春雨医生”的创始人张锐。在北京某论坛上的对话有些火药味,主持人、移动医疗产业评论者刘谦称,这是代表移动医疗界和公立医院院长难得的一次对话,此前做互联网医疗的投资人和公立医院的院长们做的看似是同一件事,往往很少能心平气和地坐下来说上几句。

王杉和张锐两人都是“互联网医疗中国会”16位发起人的成员,虽为“同道中人”,但完全是不同的路径。

大约4年前,大陆媒体人张锐转型涉足互联网医疗,他的春雨医生APP主做网上预诊和咨询,从大陆普通民众看病难和看病贵中张锐预感到,以后的互联网医疗可能是一片蓝海。张锐一心想把春雨搭建成国内最大的线上医疗平台,调整中国不均衡的医疗资源,他的理想是要把春雨医生变成一个让中国人免费看病和低价买药的公司。

但无一例外的,像春雨医生这样的互联网医疗企业露头没多久,便挣扎在生死线上。

在苟延残喘几年后,张锐赶上这轮互联网医疗政策的好时机,2014年获得巨额资金注入的张锐现在又重振雄风。在不久前张锐的春雨医生宣布,从线上预诊转向线下,采取诊所模式,患者可以网上咨询后去诊所看病取药。春雨医生更是称,年底前在国内开至300家诊所,“300家不能转起来,你们怎么骂张锐都可以。”

王杉是医学界权威,又是传统公立医院的院长,王杉参与多项国家层面的医改政策,深谙传统医疗卫生领域的改革难点和政策桎梏。年轻又任性准备随时“颠覆医疗”的张锐的所为在他看来,“这真的是个错事。”医院这个治病救人的场所的形成和建立,已经有几百年医学的历史。

而张锐当医患中介不过瘾,居然要在线上和线下联接开办诊所,线下看病,网上卖药,有点想分解医院这个组织的意思。“为什么有医院?不是要把大家限制在一起,而是需要质量控制。”王杉不是一个保守固执的学者,他担忧的是互联网医疗走入线下的医疗质量和病人的安全,“什么时候春雨医生能设计出一套和现有医院一样能保证医疗质量和病人安全的保障体系,那你将来就打遍天下无敌手了。”

新兴的互联网医疗创业者不受传统医疗圈的待见已属正常。之前的10月初张锐也受到圈内知名“一医一世界”的“炮轰”,这位身在山东某三甲医院的资深骨科医生张锐认为,虽然医疗需求很大,但市场实际上却很小,因为多数医疗资源都是国有;医疗领域丘壑纵横,资本想统一市场时,必然遇到阻力;而不统一医疗市场,零散的服务获利,资本根本看不上,也就不会大规模投资;医疗行业涉及人的健康,互联网医疗服务商们要取得患者和配套行业的信任,需要很长时间。

显见的一个事实是,现在互联网医疗创业者们同质化严重,大多做的是争抢号源、导医、预诊、健康咨询为主的一类事,对患者看病难和贵的核心问题束手无策。而好的互联网医疗APP产品对医生来说,也并非低频需求,恰恰相反,“低频主要是医生的骚点没有找到,还没有把自己摆成‘’的样子,没有撩起医生的‘骚情’!”上述业内人士戏谑地称。

互联网成拯救医改的大招?

大陆互联网医疗创业者们难以成功,不仅是源于类型和功能近似的医疗APP产品,不能真正有效且大量地掌握医生这一核心资源,也是互联网+医疗始终不温不火的另一关键因素。这一问题是否会随着国家“互联网+”和“新医改”政策的推动,以及相时而动的巨额社会资本的涌入而有所改变,还有待观察。

互联网医疗创业者耗费心血和投资人的巨资,平台上也网罗了一些医生和患者,如微医集团号称已连接国内1600多家重点医院,覆盖三分之二的三甲医院,已有1.6亿患者实名注册。春雨医生也称有9200万用户激活,平台上有公立二级以上的医生41万名,这个数字每天还在刷新。其他林林总总的还有“平安好医生”、“好大夫在线”、“丁香园”、“大医生”等医疗APP也给出一派欣欣向荣的局面。

不过移动医疗圈的人也心知,问题不在于平台上三甲医生的占比和患者的注册数,而是这些医生的真正服务和服务时间,真实的数字会很难看。《凤凰周刊》记者11月初尝试以患者身份用微医预约平台上的浙江省中医院赵荣祥和杭州市中医院方伟两个专家团队,在按要求填完患者感冒等病情主诉资料后,被告知预约要一周时间,等待一周后,专家的系统显示“加号需求已满”。

如果没有这轮“互联网+”的东风,张锐这些互联网创业者离赴死或许真的不远了。互联网医疗起步已有几年,但形成气候还是2014年以来,大陆宏观政策利好无疑是主因。伴随“十三五”规划建议落地,健康中国正式升级至“国家战略”,以三医联动、医药分开、分级诊疗为核心的健康中国建设成为“十三五”期间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重头戏

无论在官方还是在民间层面,“互联网+”成为深化医改、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技术手段。高层的酝酿更早于这个时间点,国家卫生计生委医管中心处长赵靖最近透露,2014年主管医疗卫生的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先后做过两次批示,“要了解我国的移动医疗或者是互联网医疗发展状况”。卫计委在2015年1月份专门组织过一次闭门会,请一些知名互联网医疗企业座谈。

2015年7月4日,国务院专门印发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提出大力发展以互联网为载体、线上线下互动的新兴消费,加快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医疗、健康、养老、社会保障等新兴服务。9月,在卫计委全面启动健康中国建设规划编制工作的同时,国务院《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建设的指导意见》,重点强调提升远程医疗服务能力,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医疗资源纵向流动等。

看病难、看病贵,成了大陆民众普遍对政府治理不满的焦点之一,被誉为新时期“三座大山”之一。历届高层多次表态发文试图纾解医疗困境,但几无成效。本届政府总理提出“互联网+”的概念后,在网络金融、商业流通、交通领域斩获颇丰的互联网技术此时被看好助力医改,对医疗这最后一块传统的市场,互联网能否再行颠覆魔手,各方都很期待。

政策利好趋势下,资本纷纷进场,阿里、腾讯、平安等资本大鳄都以投资、参股、合作形式试水互联网医疗。从2014年开始资本在互联网医疗行业做了大规模的投入,或者说投入增长速度非常快,而2015年的数字增长率应该更高。弘晖资本执行董事姜燕烨近期给出的数字是,上半年的投资总金额是2053亿美元。

2014年5月,卓健科技的创始人尉建锋还在为团队的工资发愁,他的掌上医院APP团队已弹尽粮绝,尉建锋本来打算拿家里的20万元借给公司,去给员工发工资。四个月后,他获得上海一家公司4000万元的投资,而此后仅一月,腾讯又加投项目投资1.5亿元。

2014年以来,在互联网技术发达的北上广、成都、杭州等地,几乎每个月、每周都有各种大小互联网+医疗健康的论坛,投资人、互联网创业者天南海北地聚会,热烈地憧憬着互联网医疗的伟大前景。

马云错了!他错在哪里

众多移动科技企业如平安好医生、春雨医生、微医一般选择介入诊疗服务流程前端,通过导诊、挂号、健康咨询等手段在平台上吸纳足够多的用户和医疗资源,再寻求从保险和医药等途径盈利,但这种商业模式目前仍是存疑。

“移动医疗的商业模式现在根本还不存在!”王杉的理由是,现在和医保相关的一系列医政、药政并没有成熟。王称,2014年美国在移动医疗投了41亿美元,结果却不甚理想,就是因为商业模式根本不清晰。

而互联网巨头阿里一开始就直奔核心――传统医疗体系的重要环节医药营商而去。阿里健康的商业意图很明显,涉足医药电商,打通传统诊疗和网络的关节,民众可以通过天猫医药馆或各种网上药店购买比医院里便宜很多的处方药,实现推行多年的医药分离改革。

阿里这招可谓“釜底抽薪”,一掌瞅准医疗的命门而下,如果顺利的话,解决看病贵这一医疗痛点,就胜利在握了。

阿里选择的第一个试点城市是河北省石家庄市。2014年6月,河北省政府与阿里巴巴集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在医疗、电子商务、云计算等领域开展合作。马云当时表示,“智能药监”是合作的侧重点,希望在医疗领域能取得突破。处方电子化,是“智能药监”信息化管理体系的内容之一,阿里预想以此撬动“看病贵”医疗市场难题。

公开数据显示,万亿规模的药品市场中,处方药占八成,其中药店零售渠道只占到20%。一直以来,在药品分类管理要求凭处方购买处方药的政策下,医院对处方严防死守,厂商资源更多投在销量大的医院渠道,药店难有更大作为。

有省级政府撑腰,当地几家知名的药店也积极配合,但几次调试后,阿里河北试点最终无法推行下去。阿里健康作为互联网医疗的领头羊,也没有真正找到出路在哪儿,没有好的解决方案。

“我们知道马云错在哪里,输在哪里。”中国社科院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朱恒鹏研究员事后总结,有人说医保不支付,这不是主要原因,也不是重要原因,最主要的是医院处方不会外流。对大型医院来说,门诊的药品收入构成它主要的收入来源,而且门诊不仅仅是利润来源,还是医院的前沿哨所,只有足够多的门诊才能支撑足够多的住院病人。

篇11

在国家提出“互联网+”战略后,逐渐加快了基于互联网的医疗、社保、养老、旅游等新兴服务。实际生活中,医疗服务“一号难求”现象总是存在,这使得更多的医疗互联网模式被打开,更多的创业者向互联网看齐。然而在医疗初步结合互联网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一些应接不暇的问题,也使得相关工作面临重重困难。针对医疗行业对互联网的结合,在发展中分析问题因素,并快速改善不足,不断完善“互联网+医疗”模式走向正规、科学的发展之路。

1 “互联网+医疗”的内涵

“互联网+”于2014年以来,逐渐融合于传统医疗行业,更多的创新模式市场被打开。互联网医疗在传统医疗的基础上突破创新,将原有的就诊流程、管理方式、数据处理等等有关流程进行重构创新,结合互联网形式缓解了看病流程的复杂性。

与此同时,“互联网+医疗”的实施并不容易,并不是一种简单的医疗与互联网的相加或是融合,是需要通过对互联网思维的了解和经营,形成一种医疗生态结构,促进社会医疗事业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更有利的服务。如今“互联网+医疗”产品还较为局限,无法做到更有效地结合,这需要在发展中不断寻找更有效的发展策略,走出面临的各种困境。

2 “互联网+医疗”存在的困境

2.1“互联网+医疗”受到医疗卫生法规的限制

“互联网+医疗”的行为,必须需要医师的全程服务,这就需要重视医师的执业行为。而我国在《执业医师法》中对其有所规定,对医师的执业活动地点、类别、范围明确的作出了限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医师的自由,不能再互联网上提供诊断医疗服务团。

另外我国相关医疗法规规定,需要县级以上的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制定有效的行政区域医疗机构规划,通过了解医疗机构的各种需求进行设置。注册提供互联网医疗机构或者移动医疗机构,这是无法符合区域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的。

2.2 医院互联网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互联网医疗基础设施建设,是“互联网+医疗”重要的开展条件,首先保证医疗机构在互联网上的有效连接。包括网络基础设施、数据基础设施和标准接口。然而我国目前在“互联网+医疗”的基础建设方面,并没有一套有效完整的方案,一些较为重视信息化建设的医院,其互联网水平也不足够提供更完整的服务。

我国医疗数字化程度还不够,影响数据基础建设,没有统一的数据采集接口。整个数据资产缺乏有力的管理,使得健康公共数据也面临安全问题,对数据资源的利用性缺乏管理。大量的数据信息没有得到友善的处理,也使得信息的安全以及网络支付的一些问题逐渐产生。

2.3 缺失“互联网十医疗”行业监管和规范

我国目前还没有涉及互联网医疗行业的相关条例,相对于互联网投资医疗行业的监管力度不够。对于“互联网+医疗”的投资企业差异也很大,没有一个系统完整的规范,使得整个互联网无法与医疗机构进行密切结合,容易在其中出现一些医疗纠纷问题。无法向咨询者提供有效的信息,在实际应用中缺乏完整的计划。此外“互联网十医疗”的知识产权,也没有收到有力的保护,以至于出现很多医疗健康APP出现了同质化的问题,使得整个市场竞争冲突严重。

3“互联网+医疗”发展的政策建议

3.1 建立和完善“互联网+医疗”相关政策法规

应该重视“互联网+医疗”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建立有利的政策支持,是保障医院及医生相关工作合法性的首要任务。通过及时修订相关政策法规,推进“互联网+医疗”进程发展,在发展中不断改革政策,如《执业医师法》和《医疗机构管理条例》。通过有效的政策,使得“互联网+医疗”走入核心路径。

另外在医疗保险的政策方面,应该及时调整医保方案,积极讨论在线支付的处理办法,抓住每一个细节流程,完善“互联网+医疗”中出现的纠纷问题,保护患者的信息安全和权益。

3.2 加强医疗行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

“互联网+”与各个环节连接的基础纽带就是数据,“互联网+医疗”的基础就是数据的可获得性、开放性和共享性。

所以应该意识到数据的重要性,对于我国个人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应该快速建立并完善,注意各个环节信息系统的维护,推动医疗各个环节领域的电子化建设,设置安全的认证方式,严格规范数据的采集。

3.3 制定国家战略,关注医务人员需求

为了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我国国务院在2015年印发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这一指导意见思想为“互联网+医疗”的开展起到引导作用,并通过相关标准、技术等方面的支持,推动“互联网+医疗”的综合发展。向社会提供更具质量的服务,以政策支持创造有利于“互联网+医疗”发展的环境。

另外,需要专业的医疗人员配合,互联网与医疗需要深入的融合,才可以发挥“互联网+医疗”的服务作用。向医疗人员传达“互联网+”技术思维,提高相关方面的知识学习,顺应发展需求强化自身知识构架。在完善相关医疗机制的同时,为患者带来最专业的服务团队,也是“互联网+医疗”的最终目的。

4 结论

在当今信息化时代下,医疗卫生行业顺应时代的发展改革创新,“互联网+医疗”因其具有时代性,市场被快速打开。在降低成本的用时,重构了整个价值链,解决了很多医疗问题。但是依然需要在发展中,不断完善其服务质量,在政策支持下,提高互联网和医疗之间的融合力度。“互联网+医疗”的发展是需要整个环节上所需的共同努力,包括医生、患者、政府等各个阶层的加入,在发展中不断创新和进行改革。

参考文献

[1]吴金斌.浅论医疗服务中的风险与防范[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1(07).

[2]徐争荣.“互联网+”时代传统行业的创新与机遇分析[J].互联网天地,2015(05).

[3]李梅.互联网医疗探索与思考[J].通讯世界,2015(23).

篇12

很长一段时间,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一直在医院高墙之外游弋,但站在时代风口,医疗行业也不得不做出改变。移动互联网正在以势不可挡的力量渗透医院围墙,创造新的机会和挑战。2014年,互联网医疗创业者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作为公认的最后一块还未被互联网开垦的荒地,医疗健康行业涌现大量投资机遇,成为继互联网行业后的又一投资热点。

科技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升对于医疗健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随着移动通讯产品和技术、远程及网络交流平台等基础设施的日益完善,实现移动医疗服务功能所需要的硬件设施和技术业已具备,与此同时,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健康管理意识逐渐增强;自然环境恶化,就医需求日趋增多;巨大且不断增长的医疗费用支出,医疗服务资源(医护人员等)短缺,人口及健康结构改变等问题使医疗服务弊端日益凸显,而政府也试图通过医疗体制改革和医疗模式更新来解决医疗服务的诸多痛点。

改变、重构、提升,成为互联网医疗健康商业模式产生的必经之路。在技术及社会需求的共同推动下,互联网医疗健康产业应需而生了。互联网渗透就医各环节,并且商业模式百花齐放。以e诺提出的约定医疗模式为代表互联网医疗将通过改变健康管理方式、重构就医方式、改善就医体验、重构医患生态,提高医疗服务效率,降低医疗费用,缓解医患之间的矛盾,使患者享受安全、便利、优质的诊疗服务。从根本上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等一系列问题,真正做到“让健康更健康”。

什么是约定医疗?

据介绍,约定医疗由祁本洲先生提出,顾名思义,约定医疗特指通过第三方――e诺平台,架起沟通医患之间的桥梁,采用事先约定的方式,优化、改善、调整医药市场架构为核心,改变以往无约定就医的形式。包括治疗约定、健康约定、风险约定、诊断约定。

约定医疗的诞生背景。目前,患者看病难,看病贵(收费居高不下),医生责任心不强,医疗设备越来越尖端,导致患者过度检查,不仅仅增加患者开支,还占用医疗资源。医疗资源分布不均(部分医院,环境好、服务好,完全有能力诊疗一些常见病,并且医院也有知名专家坐诊,就是没有患者)。高效廉价的药品,在临床上得不到有效的使用。医闹不断,婆说婆有理,公说公有理。

约定医疗带来了什么?

e诺整合了一大批医院,进行“约定医疗”,通过约定价格、约定周期、约定疗效、重大医疗事故先行赔付等具有革命意义的就医解决方案。从而可以提高医生的责任心、缓解医患关系、有效利用医疗资源、合理减低就诊成本等。

只要通过e诺平:

l我们先谈谈诊疗价格――约定价格

篇13

“我们必须站在患者的立场上考虑问题,针对患者需求,以移动互联网思维对医院进行解构和重塑,建立新的组织形式和商业模式。”

在9月19日第二届西门子杯MBA医疗健康商业创新大赛上,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院长段涛教授受邀作为嘉宾演讲谈创新,会后《问健康画报》、《医药地理》及丁香园相关记者就“互联网+医疗”对段涛院长进行了一次专访。段涛表示:“互联网+”要触及医院的核心,要以互联网为核心,患者为中心。

互联网+医疗是革命性的创新

自从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以后,互联网+医院成为热点。很多人号称要创建智慧医院,打造互联网医院。但事实上,大多数医院做的只是医院+互联网应用而已,并没有触及核心。

“‘医疗+互联网’与‘互联网+医疗’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现在大多数的医疗机构做的都是‘医疗+互联网’,就是说这些传统的医疗模式(商业模式或运营模式)并没有发生改变,只是顺势而为进行移动互联网化,对管理和服务进行优化,提升效率和服务,但这种做法无法从根本上改变整个医疗的现状。 段涛,同济大学附属第一妇婴保健院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院长,上海市产前诊断中心主任。个人研究方向:(1)子痫前期;(2)出生缺陷的产前诊断;(3)成人疾病的胎儿起源。

而‘互联网+医疗’则是以互联网技术为核心,针对患者需求,本着以患者为中心的原则,以移动互联网思维对医院进行解构和重塑,建立新的组织形式和商业模式。它就类似于网络电商与传统零售商之间的区别,这才是真正的互联网+,医疗模式(商业模式或运营模式)发生了真正的变革。一般来说,传统的医疗行为和模式若没有太大改变是无法从根本上改变整个医疗领域现状的。”

一妇婴的数字平台领域

在拥抱互联网的道路上,针对产科及新生儿科这样的特殊科室,段涛按照两个轴线安排所有事情――第一是以互联网为核心,第二是以患者为中心。在就诊过程中,医院的门诊流程可以完全通过“支付宝”和“微信”进行支付,其中包括预约、挂号、诊间支付、医保实时结算、电子报告、账单查询等服务功能,大大简化了就诊流程。“这是我们所做的一个改变,通过移动互联网技术,解决了公立医院就诊需要在各个环节和部门大排长队的问题。”

同时,与其他医疗机构利用微信支付不同的是,一妇婴的支付方式有两大特色――诊间支付与医保实时结算。患者在进行相关支付之前可以预先通过微信向院内账户充入一定的金额,之后每次支付的自费部分就会自动从该账户余额中扣除,同时医保患者也可以通过诊间支付的模式完成医保的实时结算,大大提高了支付的便捷性。而对于患者微信充值余额的管理,一妇婴则实现了“当日退”,患者无需操心充值余额的退费问题。

另外,目前一妇婴有很多场景直播应用都是通过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手段来实现的。比如,一些准爸爸因工作原因或其他原因,可能无法去医院陪产,为了解决这些人的痛点,一妇婴专门设计了相关的微信应用,只要患者及其家属允许,分娩直播过程及宝宝的检查化验报告都能进行传送展现;万一孩子早产入住NICU,还可以通过微信使家属了解早产宝宝的体重、奶量、照片和视频。

采用SPO管理 保证产科质量

作为一名妇产科医生与医院管理者,产科的质量不是口头说说就能解决的,就此,段涛及其团队制定了一套产科质控体系,利用SPO(Structure组织架构,Process过程,Outcome结果)管理以保证产科质量。同时,一妇婴在开展任何一个新技术时都需要坚持“制度先行、规范先行、培训先行”三大原则。另外,段涛表示,在今年年底前,一妇婴会启用全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好的妇产科专科模拟实训中心,中心将配置与真正产房和手术室一模一样的模拟环境,高仿真的模拟病人。“其中会包括模拟生孩子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任何一种不利情况,我们将安排大家在模拟病人身上进行团队演练,直到配合完美为止。这样方能让所有医生及护士在遇到类似的真实情况时能应对自如。在这种情况下医护人员犯错的空间和概率就会很小。”

Q&A

《问健康画报》:上海的公立医院中,“一妇婴”走在互联网医疗的前端,您为什么会大规模地运用互联网呢?

A:首先,我们需要提高效率,用移动互联网去改变我们的管理和服务;第二,与我们医院患者的特点有关,我们医院的患者75%是40岁以下,75%以上一年复诊3次以上,若我们还是照搬过去传统的诊疗服务模式,患者及家属就会有所不满,我们必须选择去积极拥抱互联网;当然,我本人对互联网也很感兴趣,我觉得相比其他方式,运用互联网的效果会更好更快一些。

《问健康画报》:现在有很多民营妇产医院在不断崛起,您是怎样看待这样一个市场环境的?作为一名管理者,会担心人才流失的风险吗?

A:我倒是乐见其成。我认为不论是在公立医院还是私立医院,只要病人满意,客户满意,那就够了。所以,要体现以患者为中心,只要患者满意开心,去哪家医院都没有问题。我们有信心这个市场足够大,只有整个行业好起来,整个生态才会好,如果行业不好,那我们肯定也不见得多好。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