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互联网医疗健康管理

互联网医疗健康管理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0 17:15:5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互联网医疗健康管理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互联网医疗健康管理

篇1

中图分类号:R197.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6-1533(2017)09-0006-04

Analysis on the modes and trend of internet medical*

SHEN Li1**, YU Guangjun2***, CUI Wenbin2(1.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25, China; 2. Shanghai Children’s Hospital, Shanghai 200062, China)

ABSTRACT The traditional medical mode has been gradually replaced by the internet medical one with the arrival of“internet+” era.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main internet medical modes at home and abroad and analyzes their trends according to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of the development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healthcare and the related policy making in China.

KEy WORDS internet medical; mobile health; medical system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催生了新的医疗服务模式,互联网医疗已成为医疗卫生和预防保健领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总理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医疗领域中“互联网+医疗”的产品和服务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而建立以互联网为载体、患者主动参与疾病诊疗、可随时随地进行线上线下互动的医疗服务管理新模式,构建新的互联网医疗服务体系,能使广大群众享受更加高效、公平和便捷的医疗卫生和预防保健服务。本文在介绍近年来国内、外互联网医疗服务主要模式的基础上,就互联网医疗发展面临的机遇、挑战和未来走势作一探讨。

1 互联网医疗服务的主要模式

1.1 国外的主要模式

国外互联网医疗的建设起步较早,现已形成相对完善的管理和组织体系。考虑到人们对医疗保健知识的渴求日益增强,而在医疗环境中获取的健康信息及其可用性又很有限[1],因此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医疗服务软件被开发出来并得到广泛应用。一项调查结果表明,美国居民中约31%的手机用户使用手机寻找健康或医疗信息,约35%的手机用户下载了应用程序来跟踪或管理自己的健康状况[2]。另一项相似调查的结果显示,72%的成年人在互联网上查询健康信息,65%的互网用户表示使用互联网和手机可更好地了解健康信息,互联网医疗干预的灵活性受到了广泛的追捧和欢迎[3]。

1.1.1 可穿戴医疗设备

可穿戴医疗设备能通过传感器及时获取生理、行为和健康相关的数据,研究人员则可通过互联网同步获得这些数据并分析可能的影响因素[4]。便携式和可穿戴传感器已越来越多地用于采集个人的生物、心理和行为数据,用于个人保健和健康的监测[5]。通过可穿戴医疗设备获取的信息除能用于医疗保健外,还能用于相关医学研究并为制定公共卫生政策提供依据。

1.1.2 数据平台的构建和共享

在美国的医疗服务体系中,患者的电子病历和电子处方可在医生之间共享,当居民在异地发生意外时,医疗机构就能通过他的身份信息迅速获取其电子病历及处方,帮助医生及时、准确地了解他的疾病史等情况。这种数据共享也有利于远程医疗的开展,利用医生、患者和科研机构三者之间形成的互联网数据大平台,医生、患者和科研人员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利用和获取相关信息,有利于诊疗活动的开展,并提高患者的就医满意度,保障患者健康[6]。

1.1.3 监测和记录

利用互联网医疗设备进行生物信息监测和健康指导已渐走入大众生活,通过监测可帮助患者及医护人员及时发现相关风险,提高患者的自我健康管理能力。ZEO通过蓝牙手机和床旁设备相连接,通过睡眠监测得出综合睡眠报告,用户也可通过监测得分的变化或与同年龄组平均分相比较而了解自己的睡眠状况[7]。另外,越来越多的智能手机内置了运动传感器,可检测用户的异常行为,如老年人的跌倒、帕金森病患者的步态僵直等。还有的互联网医疗服务软件能监测睡眠状况、检测心血管疾病、警示健康状况或监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和呼吸等指标值[8]。类似的,血压仪、血糖仪和电子心电仪等医疗监测设备已得到广泛使用,这些便携式医疗设备能帮助患者在家中进行自我健康监测,时刻为患者提供健康信息及服务[9]。

1.1.4 信息化诊所运营商

互联网医疗的移动性使得人们无论是在家中、还是在路途中都能得到医疗服务和获取各种与健康相关的信息,避免了传统就医模式中的看病难、流程繁琐等问题,节省时间的同时还降低了就医成本,并具有促进自我健康管理的作用。One Medical Group运营了多家诊所,患者可网上预约就诊或在线购买药品、甚至在线查询检查结果。新技术提高了临床医疗的透明度,但仍存在相关信息的所有权和医疗记录访问的权限等敏感问题,需予进一步关注[10]。互联网医疗的有效性、安全性和成本―效益的评估将是对其未来研究工作的重要部分。

1.1.5 慢性病管理平台

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慢性病发病率逐年升高,已成为首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使得研究者和企业都非常关注对慢性病人群的医疗服务问题。WellDoc是一种糖尿病患者用血糖水平自我管理软件,通过手机和云端平台记录和存储血糖水平数据,患者能用其监测自己的血糖水平变化情况[11]。移动健康工具的出现推动了卫生保健领域、尤其是慢性病管理的发展。有研究显示,69%的美国成年人使用互联网技术监测健康指标来管理和控制自己的慢性病[12]。互联网医疗可提高慢性病患者的疾病自我管理能力,提高其生活质量。

1.2 国内的主要模式

国内医疗资源短缺且配置不合理,互联网医疗也相对落后。目前,我国互联网医疗可按诊疗时间分为诊疗前、诊疗中和诊疗后3个环节,按诊疗内容分为预约挂号、检查诊疗、药物配送、健康监测和支付保险5项服务,按适用对象分为面向医生和直接面向用户2类,按建设机构分为医院自建、企业自建和医院、企业合建3型。

1.2.1 网上就医服务

在互联网医疗模式下,患者可通过手机应用软件或相关网站选择合适的医院进行预约挂号及完成在线支付,并可通过网络实时查看目前排队情况以方便就医,节省就医时间。微信医院或互联网医院主要是为患者提供就医服务,包括预约挂号、预约就诊等。由于微信应用广泛并具有简单、快捷的特点,微信医院得到了患者更多的认同和接受。以“掌上药店”和“天猫药馆”为代表的线上药品销售商店会自动显示附近联网的药房,患者可根据自己情况进行线上下单和结算,然后选择自取或快递的配送方式,购药变得十分方便。

1.2.2 医疗咨询和医患沟通

以“平安医生”、“轻问诊”为代表的网络医疗咨询平台具有问诊、自诊、健康信息搜索、健康状况提醒等功能,受到患者和人们的欢迎和追捧。随着我国经济水平整体提高和疾病谱改变,人们的医疗卫生观念正逐渐由“治已病”向“防未病”转变,并希望能通过互联网获取更多的医疗保健知识。互联网医疗通过搭建医疗咨询和医患沟通平台拉近医患之间的距离,向患者提供医疗信息的同时树立了医生的个人品牌,有利于缓解医院门诊压力。

1.2.3 大数据平台

在互联网医疗模式下,患者的医疗信息可存储于计算机,并通过云端平台发送给医疗人员和相关机构。阿里云的“未来医院”能帮助医院建立移动医疗服务平台,利用电子平成从门诊挂号到住院缴费、电子处方、药品配送、患者转诊、医保实时报销等各h节。目前,互联网医疗也已进军医保领域,包括线上投保及查询、医保结算以及医保机构对居民健康大数据的分析、评估和预测。

1.2.4 医生集团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为医生与患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提供了便捷渠道,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医疗信息的不对称状况和沟通成本,有助于医生更好地建立个人品牌,而医生集团则为医生自由执业提供了一个新的选项。“张强医生集团”是国内出现的首个医生集团,现已有更多的医生集团。医生集团在增加医生自由执业路径的同时,也面临着医疗制度和法律、法规的制约,其未来的发展还有待相应制度、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及支持。

2 互联网医疗的走势分析

2.1 互联网医疗发展的机遇

2.1.1 传统医疗服务的痛点催生了互联网医疗

传统医疗服务模式存在很多弊端,无论是给患者、还是给医生都带来了很多“痛点”。我国医疗体系存在医疗资源短缺且分布不均衡的问题,同时基层医疗服务水平也亟待提高,人们对医疗体制改革的呼声很高[13]。患者有看病难、看病贵、看病繁琐、费用昂贵、渴望能够获得个性化的医疗和卫生保健知识等问题,医生则有难以与患者高效互动、缺乏接受培训和进行科研的时间等问题。在此情况下,互联网医疗顺势而出,在建立以患者为核心的医疗服务模式、诊疗信息的互联互通、健康管理和慢性病监测等方面顺应了患者的需求,同时也为医生带来了更多的职业便利和执业机会。

2.1.2 人口老龄化、慢性病普遍化为互联网医疗发展带来了机遇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人均寿命的延长,我国已呈现人口老龄化,慢性病患病率逐渐提高,由此加重了我国医疗资源的紧张程度和人均医疗费用的增长速度。慢性病和老年患者多需反复就诊、长期用药、定期检测,患者的疾病自我管理能力和治疗依从性影响到疾病的进展,而通过可穿戴医疗设备等互联网医疗的监测和慢性病管理正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些问题。互联网医疗通过线上和线下、实体和虚拟的相结合,使得医疗保健知识的可及性大幅提高,人们的自我健康管理能力也随之提高。

2.1.3 科技创新将推动互联网医疗快速发展

智能移动终端和移动网络的普及促进了互联网医疗的快速发展,可穿戴医疗设备、慢性病管理平台、智能设备等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就医诊疗模式,数据云端处理及分析的广泛应用则宣告着精准医疗和生物信息学时代的到来,医疗模式将从治疗疾病向预防疾病方向转变。我们必须把握科技创新的大趋势,积极利用互联网开展医疗创新,更好地发挥互联网的创新驱动作用。

2.2 互联网医疗面临的挑战

2.2.1 相关法律、法规亟待完善

互联网医疗服务的主体已从患者、医生和医院转变为如今的医疗服务需求者、医疗机构、资源提供者、医保机构和第三方医疗服务商,各主体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构成了完整的服务网络。然而,我国互联网医疗起步较晚,相关法律、法规亟待完善[14]。医疗活动具有严肃性和复杂性,承担着重大的社会责任,有关医生多点执业的实施、互联网医疗的开展、药品网络营销的安全性、医生实名制的真实性、患者隐私信息的保护、医疗数据能否真实反映患者的实际病情、医疗责任划分及保险制度等都需有进一步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制约或支持。

2.2.2 加强科技创新和技术发展

我国互联网医疗尚不如其他行业那样具有完善的管理体制和成熟的技术,目前整体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必须有相关行业的支持和技术支撑,使医学、技术和管理有机结合,形成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联合体,方能使之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状态。因此,需对医生进行必要的培训,使其具备相应的计算机应用技能;医院必须与企业进行合作,及时更新和强化硬件实力,但应注意患者数据的安全性和隐私保护。

2.2.3 建立品牌,提高影响力

传统医疗服务依赖于医院实体运行,医院高墙耸立,信息不对外流通,而互联网医疗是一个开放的平台,医生自身品牌及影响力的建立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受传统就医模式及思维的影响,普遍群众对互联网医疗的认知和接受程度都较低,且缺乏信任感[15]。这就需要互联网医疗在坚持医疗服务的同时,还需利用新媒体等手段建立品牌,以促进自己的发展和良性运行。

3 结语

在如今信息化社会和互联网时代的背景下,互联网医疗的兴起及发展是必然的趋势。总的来说,互联网医疗的发展为医疗行业带来了新的活力,丰富了医疗服务模式,扩大了医疗服务空间,促进了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目前,我国互联网医疗服务模式正处于激烈的变革之中,随着医生多点执业的实施、分级诊疗政策的出台、相关监管及支付体系的不断完善,互联网医疗的发展空间十分广阔。为使互联网医疗能持续、稳定地发展,必须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技术保障和支持,推动医疗、企业和保险业的融合,树立品牌并提高影响力,切实推动医疗健康行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Lane TS, Armin J, Gordon JS. Online recruitment methods for web-based and mobile health studies: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OL]. J Med Internet Res, 2015, 17(7): e183 [2017-01-03]. http:///2015/7/e183/pdf.

[2] Manca DP, Aubrey-Bassler K, Kandola K, et al. Implementing and evaluating a program to facilitate chronic disease prevention and screening in primary care: a mixed methods program evaluation [J/OL]. Implement Sci, 2014, 9: 135 [2017-01-03]. https://implementationscience. /track/pdf/10.1186/s13012-014-0135-7?site=.

[3] Tirado M. Role of mobile health in the care of culturally and linguistically diverse US populations [J/OL]. Perspect Health Inf Manag, 2011, 8: 1e [2017-01-03]. https://ncbi.nlm. nih.gov/pmc/articles/PMC3035829/pdf/phim0008-0001e.pdf.

[4] Ackerman M, Locatis C. Advanced networks and computing in healthcare [J]. J Am Med Inform Assoc, 2011, 18(4): 523-528.

[5] Banos O, Villalonga C, Garcia R, et al. Design, implementation and validation of a novel open framework for agile development of mobile health applications [J/OL]. Biomed Eng Online, 2015, 14(Suppl 2): S6 [2017-01-03]. https://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4547155/ pdf/1475-925X-14-S2-S6.pdf.

[6] Kumar S, Nilsen W, Pavel M, et al. Mobile health: revolutionizing healthcare through transdisciplinary research[J]. Computer, 2013, 46(1): 28-35.

[7] Habib MA, Mohktar MS, Kamaruzzaman SB, et al. Smartphone-based solutions for fall detection and prevention: challenges and open issues [J/OL]. Sensors (Basel), 2014, 14(4): 7181-7208 [2017-01-03]. http:///1424-8220/14/4/7181/pdf.

[8] Gaggioli A, Pioggia G, Tartarisco G, et al. A mobile data collection platform for mental health research [J]. Pers Ubiquitous Comput, 2013, 17(2): 241-251.

[9] O国强, 由丽孪, 陈思, 等. 互联网+医疗模式的初步探索[J]. 中国数字医学, 2015, 10(6): 15-18.

[10] Boeldt DL, Wineinger NE, Waalen J, et al. How consumers and physicians view new medical technology: comparative survey [J/OL]. J Med Internet Res, 2015, 17(9): e215 [2017-01-03]. http:///2015/9/e215/pdf.

[11] Oresko JJ, Duschl H, Cheng AC. A wearable smartphonebased platform for real-time cardiovascular disease detection via electrocardiogram processing [J]. IEEE Trans Inf Technol Biomed, 2010, 14(3): 734-740.

[12] Bauer AM, Rue T, Keppel GA, et al. Use of mobile health(mHealth) tools by primary care patients in the WWAMI region Practice and Research Network (WPRN) [J]. J Am Board Fam Med, 2014, 27(6): 780-788.

篇2

[中图分类号] R19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6)07(b)-0178-03

[Abstract] With the promotion of "Internet plus " technology an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e modern medical technology integrates the industry with the help of the internet which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reaking the information asymmetry, reducing cost, deepening division of labor, and has become the industry consensus. Internet medical is a medical service mode that is emerging under the modern information era, applied to community service of internet medical industry in China is not mature enough. Due to internet medical treatment in the process of using is facing all sorts of difficulties and challenge, its development pace is still in the midst of slow moving, should be let people fully accept and frequently used in everyday, need a buffer process, or a successful precedent as a leading example. This article explores in the era of "Internet plus "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strengthening regional medical information resources sharing improve medical and health services model discussed below.

[Key words] "Internet plus"; Regional medical treatment; Information sharing; Health services model

“互联网+”是利用信息通信网络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互联网与各领域的融合发展具有广阔前景和无限潜力,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正对各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着战略性和全局性的影响。互联网也为社区健康教育的改革、创新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本文积极探索互联网+背景下社区健康教育开展新模式。并利用“互联网+”的设计理念,搭建针对区域医疗信息共享的服务平台,依托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大型三甲医院的医疗实力,辐射并服务社区民众,最大程度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实际问题。同时,对社区居民的健康数据进行分析,由专家通过远程医疗平台进行答疑解惑,提高居民健康意识,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1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加强区域医疗信息资源共享提升社区卫生服务新模式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新兴的科学技术和思路给健康教育提供了一个创新变革的难得机遇。面对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健康教育将互联网的技术手段思维与社区居民的健康需要相结合,实现“微时间”健康教育新模式。

“互联网+”下的社区健康教育新模式,就是把通俗易懂的健康教育杂志、健康教育问答、健康教育电台、健康教育视频、健康教育测试等内容,通过手机接入这些健康教育服务。广大群众可以利用茶余饭后秒点、秒看、秒做,就像我们每天都在浏览网页一样,随时打开,随时观看,让居民更直观地体验互联网时代带来的方便和实惠。

“互联网+”下的社区健康教育新模式,居民们通过微信或手机APP足不出户便可自测身高体重、腰围、血压、血糖、心功能等,随时随地监测自身健康情况,在异常情况下可以发送给社区医生,寻找咨询、援助。在此基础上,探索建设基于社区居民学习特点的远程医疗形式。同时,面向养老服务,开设老年服务、老年护理、老年健康管理等培训项目。

2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提升区域医疗信息资源共享社区健康教育新模式

传统社区健康教育方式主要有健康教育板报宣传、健康教育讲座、义诊三大类。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对人们生活的渗透,“互联网+”下的社区健康教育找到新的平台,就是利用互联网技术的便捷,把所有居民需要的健康教育和服务分模块输入手机服务,居民只要“扫一扫”关注他们喜欢的社区健康教育微信公众号就可以轻松地阅读健康知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部分手机APP还可以轻松地观看健康视频,体验生活和生命的乐趣;可以轻松地自我测试,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探索基于互联网的线上学习和线下学习无缝衔接的学习模式。有效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打造一体化的医疗信息支撑平台,开发基于移动客户端的APP应用,微信订阅。整合开发健康养生等方方面面的优质医疗资源,突破时空限制,促进“人人、时时、处处”泛在学习的实现。

3 “互联网+”背景下提升区域医疗信息资源共享信息服务新模式

借助远程医疗平台,通过与大型医院以及健康服务机构合作,建设“互联网+”下的“微健康”网络医院,打造创新式全程医疗健康服务模式,对居民实施全程健康管理。在“互联网+”“微健康”健康教育新模式下,从而进一步配合社区工作,使老年人、慢性病患者为主的一大批社区群体享受到互联网技术发展带来的成果,更好地服务社区居民,提升社区居民幸福指数,充分发挥媒体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在“互联网+”“微健康”健康教育新模式下,社区青少年的健康教育也得以开展,如:青春期卫生常识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远离的教育等等。在“互联网+”“微健康”健康教育新模式下,专业医疗健康服务延伸到社区、企业、学校等场所,能够为居民提供近距离、易获取、高质量的医疗健康服务,从根本上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在“互联网+”“微健康”健康教育新模式下,居民们还可以轻松地在手机微信里进行一些简单的健康测试和心理测试,然后下载测试结果,给自己做一个健康档案,随时动态了解自己的身心健康情况。在对这些医疗大数据进行监测和分析,手机服务还能够及时发现问题,预防极端事件发生,让工作更有效果。在“互联网+”“微健康”教育新模式下,居民们还可以进入微信健康课堂,学习健康知识,与名医名家交流互动,咨询健康问题,解除心理困惑等。

在“互联网+”“微健康”健康教育新模式下,由大型医院选点建设,与网络保健中心互联互通,实时接收院内输送的诊后、出院、检后的患者和辖区慢病居民,借助远程医学的手段,对患者进行医疗健康跟踪管理,并将院外需要就诊的患者及时输送回院内进行诊疗,由此形成院内、院外全程医疗健康服务。

唯有创新才能极致,在“互联网+”背景下,信息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很多不可能的成可能。“三微”健康教育新模式根据“互联网+”下社区居民对健康教育产业的新需求和各种信息通信技术的适用性,推出“三微”健康教育新模式。但“三微”健康教育新模式的推广和应用还需要实践的检验,同时展望我国移动互联网发展的未来,为我国健康教育产业带来更多的实惠。

4 “互联网+”背景下提升区域远程医疗信息资源共享医疗卫生服务新模式

目前,随着医疗信息技术的发展,国内医院已广泛使用医院信息管理系统,有些甚至都有几十个信息系统,这些系统大多应用于日常医疗处理,这样的数据组织方式具有分散性、独立性的特征,不利于数据的集成与分析,难以提供有效的医疗信息。比如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医院信息系统(HIS)、检验信息系统(LIS)、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等都有各自的平台,无法在一起进行综合分析,缺乏统一规范的数据平台。

医疗信息化发展到今天,医院内部发展出众多信息系统,面向不同专业领域,主要包括HIS系统、EMR(电子病历系统)、LIS、医学影像系统、手术麻醉等信息系统中。由此医院信息化程度空前提高。但投入了大量资源建设的信息系统却总是难以融入到医生的日常工作,共享过程中,需要展现汇总患者各方面的病历信息、检查结果、影像图片;医生需要反复打开不同的数据来源信息系统,调用需要的数据,调整不统一的数据标准,最后自行手工汇总,完成工作。这不仅没有解决医生实际的工作问题,反倒加重了医生的工作负担。由于存在以上种种现状,就需要一个平台能快速实现医院现在系统的互连互通,构建数据中心,统一规范接口,开放数据共享。传统集成方式系统间实现互连呈现网状布局,耦合强扩展新系统工作量巨大,无法满足现有需求。利用异构集成技术可以很好地解决医院这些问题,同时提供良好的系统扩展功能,保障后续新系统的快速接入,总技术框架见图1。异构集成就是通过技术手段,将各大系统的数据通过清洗、转换、标准化后汇集到数据中心,实现系统间数据的互连互通,降低系统间的耦合程度。同时通过可视化工具自动生成标准的数据共享服务接口向第三方提供数据服务,具体流程见图2。远程医疗信息服务平台信息来源于医疗众多业务系统,只有将这些分散在不同地点、以不同形式表示和存储的数据信息通过统一的标准汇集和交换,才能形成统一和完整的患者信息全貌。研究制订远程医疗信息架构,就是为了让数据交换与信息共享平台系统建设者,依照统一的建模方法和技术路线,把分散的、不一致的信息资源,规范和整合为一个完整的逻辑主体。为了支撑远程医疗信息服务平台运行系统需要架设异构集成服务、通讯中间件服务、前置双向网关服务、患者主索引服务、工作流引擎、数据效验服务、公共管理等服务。

5 总结

基于“互联网+”环境下的远程医疗信息服务平台能很好地解决人民群众日常健康及医院远程医疗平台存在地获取患者数据困难、信息滞后等信息数据交换问题,将在院的所有诊疗数据很好地应用到远程医疗活动中去,为专家会诊、教学、监护、诊断等提供了强有力的数据支撑。

平台基于互联网构建,彻底解放传统的专线模式,以“互联网+”的精神将医疗及健康带入到人民群众的身边,让人民能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都能参与到远程医疗活动中来。另外通过“三微”健康教育新模式将传统的远程医疗模式转变为以患者信息为主、手段为辅的灵活的卫生宣教平台,为广大社区居民带来大型三甲医院的医疗资源。

[参考文献]

[1] 马云,曾明.读懂互联网+[J].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2.

[2] (美)通用电气公司编译.工业互联网[J].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5-20.

[3] 王晨.刘男.互联网+教育[J].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5:35-48.

[4] 金圣荣.颠覆世界的互联网思维[J].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5:4-10.

[5] 马化腾.我的互联网哲学[J].深圳:海天出版社,2015: 96-124.

[6] 吴大鹏.移动互联网关键技术与应用[J].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5:31-46.

[7] 廖生武,陈,梁有丽,等.信息视角下区域医疗远程诊治服务模式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6,19(1):119-122.

[8] 廖生武,刘天峰,赵云,等.欧美发达国家远程医疗服务模式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5,328(10):730-732.

[9] 李美瑜,甘清鑫,廖生武.心电管疾病远程医疗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导报,2015,12(36):144-147.

[10] 伍星,廖生武,黄晓梅,等.大型综合医院利用远程模式对山区基层医院开展健康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医药导报,2015,12(11):163-165.

[11] 李艳,尹继业,李丹.面向社区和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开展远程医疗的实践探索[J].中国医院管理,2011,67(9):67.

[12] 田东超.远程医疗系统图像压缩及传输关键技术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5.

[13] 廖生武,陈,梁有丽,等.信息视角下区域医疗远程诊治服务模式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6, 19(1):119-122.

[14] 廖生武,刘天峰,赵云,等.欧美发达国家远程医疗服务模式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5,328(10):730-732.

[15] 李美瑜,甘清鑫,廖生武.心电管疾病远程医疗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导报,2015,12(36):144-147.

[16] 伍星,廖生武,黄晓梅,等.大型综合医院利用远程模式对山区基层医院开展健康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医药导报,2015,12(11):163-165.

[17] 金桂秋.张可经.崔大祥.远程医疗的现状及未来应用方向分析[J].西南国防医药,2001,11(3):211-213.

[18] 梁永华,于家新,赖远全,等.南宁市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运行现状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0, 13(34):3934-3936.

篇3

2018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的出台算是真正给了互联网医疗一个“名分”。政策在先行,但互联网医疗服务并未形成主流。据金蝶医疗总经理尹治国表示,经过多年发展,互联网平台在线问诊规模仅为线下门急诊人次数的3.1%。

从线上线下的角度来讲,目前互联网医疗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以医院为主的互联网医疗,另一种是平台型互联网医疗。平台型互联网医疗是以医生个人为主体,利用碎片化时间在线上进行问诊的一种医疗行为。它在诊断依据上存在患者信息片面,诊疗信息不足等问题,同时它没有实体医院可进行延续治疗。而以医院为主体的互联网医疗则是以医院为主体,为患者提供完整治疗闭环的一种医疗模式,能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可靠、简单便捷且可持续性的就医保障和就医体验。金蝶医疗的核心业务定位就是构建以医院为主体的互联网医疗服务。

以医院为主体的互联网医疗服务内容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首先是1.0阶段,主要对就医流程进行互联网化,包括智能导诊、诊疗支付、预约挂号、院内导航等;其次是2.0阶段,主要对问诊服务进行了互联网化,包括在线咨询、电子处方、慢病管理等等,这是互联网医疗的核心业务;最后是3.0发展阶段,是构建以中心医院为主体的医联体互联网医院。金蝶医疗运营中心在3.0发展阶段中除开提供IT信息化技术支持,还将协助医疗机构建立互联网医疗服务的业务流程、运营体系流程。

金蝶医疗目前这一业务模式的发展情况,据尹治国透露,截至2018年6月,金蝶医疗已和超过500家医院共建移动互联网医院,用户数超过2600万,交易次数超过6000万,交易金额超70亿元。

实践落地,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

在香港艾力彼医院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庄一强看来,信息化建设是医改浪潮下医院实现弯道超车的机会,医院要拥抱互联网+医疗,将云计算、健康大数据、临床决策和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融入医院的日常管理中,实现医疗质量与安全的闭环管理、医院财务与运营的闭环管理,最终达成院内互联、院际互联、第三方互联和大众互联。

会上,浙江省眼科医院之江院区院长王勤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主任陆兆辉、深圳市龙华区人民医院主任金洪长作为贯彻互联网医疗的实践创新者发表了演讲。

篇4

张锋:“互联网+”与医疗改革

 

从信息化的发展阶段来看,目前正在形成以PC互联为主到移动互联为主,再到以产业互联为主导的一个新阶段,全球都处在这样的一个阶段。所以,以互联网代表新一代的信息技术正处于跨界集成和群起突破的一个爆发期,信息基础设施将加快向智能化、综合化、高速化的演进升级。互联网日益成为引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基础创新平台,新技术和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应用融合正在深化,引发生产方式、消费方式、管理方式的持续变革。

 

最近中央提出要进行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所以从信息化技术在健康医疗行业的应用来看,结构性改革主要是解决两个问题:第一是提高供给的质量效果;第二是解决结构性的矛盾和问题。信息技术融入医疗卫生领域,能够更好地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效率和质量,进一步优化流程。

 

信息技术在健康医疗领域的应用正在改变着传统的很多模式或方式,同时也催生着新型的医疗模式,包括精准医学、数字化医生的培养、远程虚拟家庭出诊、移动互联的云咨询应用等,方兴未艾,层出不穷。整合型协同的医疗模式正在积极地探索当中,这可能也是未来全球医疗模式的一个重点。

 

从规划的基础来看,公共卫生经过十多年的建设在全球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现在是以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例为核心的整个医院信息化建设和平台的建设。同时,中央在“十二五”时期投资也比较大,从不同的角度来支持整个基础设施建设,现在也取得了初步的成效,接近一半的省份和不到一半的地市,还有三分之一的县,基本上搭建了这个平台。

 

同时,医院的信息化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三级医院的技术应用水平在很多方面都与全球同步,但是二级医院和基层医院相对还比较薄弱。因此,将来主要解决的是顶层设计,特别要强化基层基础,重点是利用平台的互联互通来进行有效的整合和集聚健康医疗数据资源。同时,要理顺管理体制、健全法律法规、完善政策制度、创新工作机制,推动政府、社会、医疗机构,包括科研院所、企事业和公众有关健康医疗数据的融合共享,通过“互联网+”健康医疗服务来顺应新常态,探索新模式,创造新业态。

 

从阶段性目标来讲,到2020年基本实现全面建成一个国家、省、市、县四级互联互通的人口健康信息的平台,推动实现公共卫生、医疗服务、计划生育、医疗保障、药品完整管理等系统互联互通。同时,每个家庭拥有一名合格的全科医生,每个居民拥有规范化的电子健康档案和功能完备的居民健康档案,实现信息共享、上下联动、医药医保的协同和居民服务的整个人口健康服务体系的建设。也就是说,从传统的医疗健康的信息化,应用新的技术,包括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远程医疗等,向智慧医疗方向发展。

 

关于安全规划,“互联网+”安全是基础,也是一个重要的领域。比如做互联网的健康医疗咨询,如果没有医护药剂的电子证照系统,是不可能做互联网的。网上怎么去做这样的咨询?怎么认证一个医生的执业资质、执业范围、注册机构呢?同时对居民而言,如果没有一个居民健康卡,没有身份识别,如何调阅他的电子健康档案?涉及到隐私怎么来解决?所以安全领域涉及到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健康医疗数据资源的取得和网络数据安全。

 

这些应用的基础性问题、规范性问题、规则性问题和重大政策制度的取向问题,目前正在梳理。同时,我们正在组织制定健康医疗大数据指导意见,相信很快就会出台,就未来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应用、发展的重点领域和主要的方向予以明确。我们还将探索行业关键技术的应用政策和核心重大信息的基础设施建设。国家网络安全法已经把医疗卫生作为下一步的国家重要基础设施,纳入了国家的网络保障范围。

 

同时,国务院四套关于“互联网+”的文件中,明确了下一步将主要在智能应用、远程医疗,还有互联网+新业态方面,做一些试点和示范。

 

今后我们还会以问题为导向,围绕着五中全会的部署,在统筹、应用和体系保障上下功夫。考虑补短板,重点解决涉及人民群众均等化、普惠化的人口健康服务的信息基础条件和基本应用差异性问题,提升整体的应用水平。再就是突破瓶颈,主要是在法制化、规范化和标准化的信息服务方面介入。比如说标准化,大家很明显意识到现在的瓶颈和短板是术语、编码、接口和规范等,这些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胡建平:医疗健康信息化的问题和方向

 

医院信息化推进了医院业务的变革,把医院的业务从关注医院和临床本身,逐步进入到关注对象的阶段。很多医院,都建立了服务患者的网上APP预约等平台,逐步走向了一个以患者为中心设计医院业务的阶段。

 

但在这个发展过程中,还面临着一些问题。第一,人口健康信息的共享应用还需要加强,主要是信息共享以政策法规为主体的机制还没有建立。第二,建设的保障机制还需要完善。目前资金的投入还主要靠政府的投入,应该吸收更多的社会资本参与投入和建设。第三,人口信息安全面临着严峻挑战。信息安全互联网化以后面临着很多挑战,所有设备基本上都是网上运行的,人们能够比较容易地获取很多信息,但一些信息可能会涉及到国家安全。互联网化一方面带来了机遇,一方面还要看人们有没有能力来驾驭它。因此,应该加强研究,安全要可控。第四,发展与应用创新的协同。我们希望通过互联网手段和信息化来改变业务流程和工作方式,更好地服务于患者,但这个方面我们做得还不够。此外,我们自身在建设过程中也有一些创新手段应用不够。

 

实际上健康的目的,是为全面小康奠定基础。下一步的信息化建设应该是三个全面。

 

第一,全面为健康中国的建设提供一个强大的技术支撑。健康中国的内容里面涵盖了医改的内容,现在正在制定建立2030年健康中国的纲要,还有健康事业的规划和医改的规划,这些都离不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支撑。第二,医疗全面信息化离不开国家层面的经济政策的大背景。第三,全面实施顶层设计与底层实践相结合。

 

建立人口全覆盖、生命全过程、工作全天候的医疗健康工作机制,打造健康中国,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这就是一个大的要求和奋斗方向。具体还应以需求和应用为导向,推动云计算、互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网、新一代通信技术与现代医疗服务管理相结合,注重标准化和数据安全,创新模式,促进医改热点、难点问题的解决以及医疗服务质量、效率的提升,这是目标。

 

从总体框架来看,一是采集,主要是要有一个大数据的思路,统一数据采集、分散业务应用。另外,以前采集的数据主要是一些临床的电子病历、健康病历、个人健康档案,但现在我们知道,如果要做精准医疗或者个性化的治疗,离不开基因测序数据的采集,采集的数据怎么表达出来,表达出来以后如何可视化等,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只有把基因数据、健康数据结合起来才形成个人的健康大数据。

 

第二,推进数据平台建设,国家平台建设主要是两部分:一部分是私有云,另外一部分是公有云。公有云主要是提供面向用户、面向患者的服务。同时平台建设要跟社会的第三方服务平台形成联合和形成资源互补来服务广大百姓。同时,还要推进各级人口信息平台建设,尤其是省级平台的建设。目前,只有一半的省份初步搭建了这个平台。因此在加强国家级平台建设的同时,也要加强国家级平台与省级平台的互联互通建设。而医院里面的平台建设,主要是加强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平台建设,通过实践我们发现医院信息平台建设是医院各个系统间实现互通互联的一种非常好的途径和技术方式。

 

第三,在方式上要强调模式创新以及法律法规的建设。

 

要实现分级诊疗,离不开我们信息化的支撑。比如,通过信息平台的注册,来促进医师的多点执业,下一步要推出电子执业证照,也就是所有临床医师如果通过了国家的考试,都会得到一个电子执业证照。还有医院精细化管理,离不开信息平台对医院信息采集之后的综合分析,对医院运营管理进行强大的支撑。另外,要加快居民健康卡发行应用,建立健全信息标准化体系,还要推进安全体系,落实国家信息安全战略、推进信息安全信任体系建设、继续完善国家级网络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监管平台的建设。同时,要出台医疗健康大数据的应用指导意见,制定一些隐私保护、数据保护和应用来促进数据的规范和应用。

 

王以朋:把经验科学变成智慧医疗

 

医疗的本质,实际上就是解决病痛的一个过程。一个人到医院来,他要得到医生的治疗,从开始进来然后到检查、到拿到药、再到最后康复,它是一个过程。但是,医疗也是一种经验科学,什么叫经验科学?就是医生的从医时间越长,才可以逐渐地积累经验,然后变成一种行医的能力,才能逐渐变成一个好医生或名医。

 

另外,医疗的过程是一个面对面的过程。现在大家都在质疑:能不能在互联网上不见面或者通过网络的这种“见面”就下一个诊断,然后治好患者的病痛呢?但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有一些法律法规的问题有疑问、还有一些实实在在的问题没有解决,所以就目前的医疗来说,还有一个需要面对面才能下诊断的过程。

 

医学的三个模式中,从传统模式,也就是讲经验,直接应用于临床;还有生物医学模式,就是加上了科学实验的基础,不管现在是用DNA,还是其他的基因组或者蛋白质的方法,都是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的;现在逐渐进入了生物、心理和社会的医学模式,把医学变得更加广泛。

 

随着科技进步和工业的发展,医学得以创新、进步和发展。CT、核磁、PAD、生物学、基因学检测的方法等相继出现,医学得到了进步。但是,大部分的经验还是在医生的脑子里,还没有转换成一种IT语言,也没有转换成IT技术,所以说,IT技术或者互联网,要想替代医生或者是能够替代医疗的话,这个路还很长。

 

再说医疗资源。实际上,IT或者互联网,它是一种技术或者手段。患者看病是要靠医生的。为什么优秀的医疗资源全部集中在大型三甲医院?首先是看培养医生的能力和文化底蕴。第二,就是严格科学的培养体系,而不是一日之功。第三,有创新发挥才能的空间,才能出现医院的品牌和医生的品质。这个过程决定了医生的培养时间非常长,不可能做到互联网或者IT开始进入医疗在短时间内就可以把优质医疗资源大量复制。今后,随着我们IT技术的进步,如果人们可以不坐在学校的教室里来学习知识的时候,可能优质资源成长的速度能够更快一点。

 

关于医疗与互联网的姻缘,我探讨三个模式。

 

第一种是以医院为主体,加上互联网的技术。我觉得这是一个比较踏实的方法,不管这个互联网技术是用在慢病管理、远程医疗上,还是医联体上,它都是有一个大型医院或者优秀的医疗群体作为支撑的。

 

第二种是以互联网为主体,加上医生的参与。这是近两年IT界的人士做的,拉医生进去,然后为百姓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这些确确实实在某些程度上解决了老百姓的一些问题。但是,这样的模式中,有多少优质资源或者大牌医生在网络上?提供的服务的质量、品质等,到底怎么样?现在还是一个问号。

 

第三种是医生组织起来,作为一个群体,通过互联网为患者提供有效的或者是可及的一些服务。这样一个组织,在医生组织里肯定是合法合规的,但是在互联网上的服务,也受到了法规、政策以及医保等因素的限制。

 

那么,医疗和互联网的未来应该是什么样?

 

首先,让优质医疗资源产生效益。用什么方法怎么能够使得优质医疗资源发挥它的效益,这需要整个社会出主意、出点子,医院一起努力,才能使得优质资源效益得到最大的提高。第二就是医生的属性,医生现在是单位人。第三是互联网医疗现在还有诸多的未确定因素。第四是关于公益性、公平性与商业化的问题。另外就是医院格局和互联互通的问题。

 

今天谈“互联网+”,就是说,怎么把经验科学变成智慧医疗,未来这个会实现,但是多长时间能实现?我们这一代人能不能看到?不需要医生,百姓自己打开电脑就可以自行诊断,或者自行决定买什么药吃,这种事情是可以出现的,但是在哪些范围、哪些病种,有个时间的问题。

 

“互联网+”这个模式应用到医疗,如何“锦上添花”,这是个睿智的问题,就是怎么利用这个技术使优质资源更好地服务百姓。

 

刘积仁:通过技术解决医疗变革问题的根本

 

任何一个国家对于医疗的改革,主要解决三个问题:一个是医疗费用的问题,第二是医疗资源的问题,第三是医疗公平性的问题。无论是“互联网+”还是IT的技术,所有的一切都围绕着这几个方面。而在这个过程中有一点特别容易被忽略,也是最难做到的,就是变革背后的核心是医生。

 

在任何一个国家,优秀的医疗资源都是缺乏的,这个缺乏表现在几个方面:第一,医生的数量不足,特别是高质量的医生数量更是不足;第二,分布并不均匀,一般好医生都在大城市;第三,这些优秀医生资源的使用也不尽合理,大部分都被某一家医院所独占,分享性也不够。当任何一个服务的需求群体远远大于提供者的时候,看病难是一定的。任何一项技术,在医疗变革的时候,应该考虑到是解决什么问题,而不是把一个技术当成医疗服务本身。

 

互联网能够颠覆医疗吗?颠覆不了。原因就是,医疗所有问题的核心是医生。哪一天互联网把医疗颠覆了,前提就是说通过互联网可以不用医生能看病了,就像今天我们在网上买东西可以不见营业员就买货了,这意味着任何一个人可以不见医生就敢对自己的生命做出判断和决策。

 

但互联网是一个强大的工具。所以,互联网不可能颠覆医疗,但是医疗的变革和发展也不可能没有互联网。谈到医疗的公平性,现在要做医疗的分层服务,要使更多的流程标准化,要提升基层的水平,要建立医疗档案等,这些,互联网都起到很强大的作用。

 

事实上,当谈到互联网要颠覆医疗和解决医疗问题的时候,要先理解互联网的概念,有几个因素对医疗是很重要的,对医疗的贡献是传统的IT不能够解决的。

 

谈到互联网的特点,第一,普及性。任何一个医院如何通过互联网的普及性连接到每一个人,普及性可以带来的教育、管理,今天大量的群和医生跟患者之间的沟通,智能手机大量的传感的行为,使我们越来越能够更加准确、连续、细致地搜取到个人动态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信息,这些东西对医院传统的模式会有很大的帮助。

 

第二,就是协同。它能够把不同的人、不同距离的人、不同知识的人组织在一起进行协同。首先是诊断,再就是治疗方案的选择。诊断决定了未来治疗的结果和成本,而每个人的治疗方案都不一样,那如何在这些治疗方案中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这两个问题在协同医疗方面能够通过互联网得到一个解决。

 

互联网还可以把标准的医疗路径、最佳的实践传到最基层,互联网可以使好医生变得更多、使别人不信任的医生变得更好,我认为这解决了医疗的根本问题。中国永远不会有那么多的最好的医生,最好的医生永远是百分之多少,也就是说当有一天最差的医生已经达到现在的最好医生的水平的时候,患者还是会去找那个时候的百分之几的最好医生。从这个意义上,互联网可以使不被利用的医生被充分利用起来,被充分地利用是因为他们继承了最好医生的思想、方法论、最佳实践和由信息化带来的标准化、数字化的标准流程。

 

我认为未来的好医院应该是“两个医院”的结合,一个是地面的医院,一个是“天上”的医院。地面的医院,解决“天上”的医院解决不了的问题;而“天上”的医院,为地面的医院供应足够的医疗资源。天上的医院的规模,是“地面”医院10至100倍的规模,一个医院拥有5万张床、10万张床应该成为现实,当然这“床”在家里或者社区。

 

未来,大数据对医疗方面的变革也十分重要。标准化的过程是医院未来能够提升质量、扩大业务能力,医院应该成为一个平台,这个平台要开放给基层的医院。另外,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两大支付方对医院的变革要起到一个推动的作用,物联网也是一个大趋势,另外个人与医疗机构的协同医疗也是我们要追求的。

 

郭启勇:“互联网+”如虎添翼的效应

 

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互联网代替医生或者医院是不可能实现的,人们把健康产业作为未来最有生机的一个朝阳产业,在等待着、在期待着、在开发着。

 

“互联网+”是传统行业、实体经济利用互联网的基本要素,提高速度、降低成本,加快创新速度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互联网是一个平台或者工具,而不是互联网主导的模式。

 

医疗有它独特的特点。医疗行为的实时性。明天有多少患者来,医院都能预测到吗?因此,医疗的实时性,是永远准备着,这是医疗行业跟其他行业不同的。医疗过程的私密性。在医疗行业里要保障每一位患者的隐私,这大概是医疗和其他行业最大不同的地方。医疗质量的不可控性。到商店买东西,不太好可以换,但是买错药呢?所以医疗质量的不可控性远远超过任何一个行业。医疗结果的不可恢复性。输液输错了,永远不可能再拿出来,开错的刀,这个疤痕也永远不可能再恢复,这就是医疗结果的不可恢复性。成本控制的必须性。这点对于在市场中运行的所有经济体,都是必然的。制度适应的必要性。政策的变化直接影响着医院的运行和经营。此外,还有人为因素的不确定性。

 

在这样一个大的框架下,又有这么多的质量控制,以电子病历为轴线来做事前、事中、事后这样三个层面的质量控制,对于一个医院来讲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原来可以写病志,现在用的是电子化,来实现我们事前、事中、事后的质量控制,乃至形成一个闭环管理。原来我们需要大量的人员,现在有互联网、有信息化的平台和手段,使我们能够如虎添翼地、无缝隙地实现一个医院的闭环管理。

 

实际上,“互联网+”给患者带来了便利、给医生提高了效率,最为重要的是给医院管理增加了一个抓手,也给医院运营提供了保障。

 

篇5

[DOI]10.13939/ki.zgsc.2017.10.208

1 引 言

进入20世纪以来,我国年龄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BCG和SwissRe联合的报告预测,到2050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将增至近4.4亿人,占人口总数的34%,我国将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年龄结构的变化引发了医疗资源紧缺、社保负担严重等问题,给我国现有医疗服务《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文号:财法〔1993〕40号)第二十六条定义医疗服务是指对患者进行诊断、治疗和防御、接生、计划生育方面的服务,以及与这些服务有关的提供药品、医疗用具、病房住宿和伙食业务。体系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加之我国分级诊疗体系不健全,基层医疗机构和大医院之间是竞争的关系,加重医疗资源分布的不均衡。虽然对医疗机构和人员有严格的准入监管,但缺乏对医疗服务质量方面的监管。造成医疗服务体系零碎,缺乏连通共享;医疗机构分工协作不健全,存在服务功能错位的问题。

“互联网+”医疗服务能够在医疗资源优化配置、提高医疗机构运作效率、健康管理、医保控费等方面发挥促进作用,与我国现阶段医疗改革路线相契合。中国医疗需求和医疗资源的不匹配问题突出,这要求借助互联网杠杆来实现跨越式的发展,以市场的力量来倒逼医疗改革的推进。政府对医疗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引作用,政策推动医疗体系改革和发展,从2009年以来,互联网医疗由于和国家的医改目标吻合,得到了政策决策者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国家相关部门相继出台一系列政策,“互联网+”医疗服务由国家战略牵头,旨在建设医疗信息化基础、优化配置资源、推进分级诊疗。

2 互联网助力现代医疗服务

我国医疗健康产业总规模有望在2020年达到8万亿元以上,其核心是发展医疗服务业。在《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中国务院明确提出“开展健康中国云服务计划,积极运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可穿戴设备等新技术,推动惠及全民的健康信息服务和智慧医疗服务”。通过“互联网+”医疗运用可穿戴设备、基因检测等技术增强人们健康管理意识,改变健康管理方式;通过在线问诊和远程医疗服务跨时空配置医疗资源,缓解医资匮乏;通过优化就医流程,提高医疗效率,改善就医体验;通过线上医疗,改善医患矛盾,重构医院生态。

3 “互联网+”下的现代医疗服务业产业化预测

3.1 医疗数据信息化

医疗信息化是医疗服务优化发展的必需手段,可以提升医疗准确率,提供个性化的医疗服务。医疗信息技术的研发一直领先于医疗信息的应用,医疗服务实现信息化目前基本不存在技术方面的障碍。

医疗信息化发展三大阶段

阶段时期内容

第一阶段公共卫生信息化该阶段将实现各个医院、诊断个人健康、社会疾病数据的全面采集和打通,实现公共卫生的全面信息化

第二阶段临床信息管理系统信息化临床信息管理系统信息化主要将临床诊断实现信息化,其中从先到后又分成电子病历信息化、临床决策支持信息系统信息化、临床合作决策信息系统信息化、智能化的临床信息系统信息化四个阶段

第三阶段医院信息管理系统信息化医院信息管理系统信息化主要将医院的行政、财务、药品等环节实现信息化,使得基础数据的采集更加便利

医疗信息化的下一步是基础信息整合共享,但传统方由于自身的局限对医疗信息化的推进缓慢,单靠政府一方倡导,推动力度有限。另外,作槭褂谜叩囊皆褐间彼此孤立,信息不互通,共享医院信息可能导致医院利益的流失,医院方的推动意愿不强。此外,作为信息化实施者的传统IT厂商也是单独实施,为单个客户定制相关系统,也不具备打通信息资源的能力。现有参与者面临的困境需要第三方来打破僵局,而“互联网+”的新兴参与者具有打破低效、信息孤立局面能力和意愿。一方面,互联网公司使用互联网手段帮助医院实现医院的信息化,自身则获得用户也实现自身的赢利。另一方面,保险公司则希望推动医疗信息化,在信息化过程中积累数据,再通过数据模式优化保险产品。互联网公司和保险公司都具备资源和动力去打破僵局,谁推动谁有机会掌握医疗大数据。

3.2 精准医疗产业化

精准医疗是对现有医疗模式的革新,也是国际医学发展的趋势。精准医疗以基因测序行业和生物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快速发展为前提,从现在的 “对症医疗”模式转为“对个体医疗”的模式,针对每个人不同的生物医学特征设定不同的医疗方案。结合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等相关内环境信息,为患者量身制定出最佳治疗方案。未来将通过构建百万人以上专病队列及大数据共享平台,为精准医疗的大数据打下基础;通过建立大规模研发生物标志物分析体系,为中国人群典型疾病示范打下产业标准化的基础;通过推动精准医疗药物进入医保目录,推动精准医疗大规模产业化。

3.3 健康管理个性化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友情链接
在线客服 发表咨询 加急咨询 范文咨询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