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平台经济分析

平台经济分析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0 17:15:5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平台经济分析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平台经济分析

篇1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6004302

1引言

1.1农业经济效益的内涵

农业经济效益是农业生产中所投入的劳动消耗量与产出的生产成果的数量对比关系。农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意味着必须以尽可能少的劳动占用和劳动消耗,最大限度地生产出符合社会和个人需要的农产品。产出与投入比较的结果,反映了农业经济活动达到的目的状态和程度。某项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大小,与农业劳动成果多少成正比,与农业劳动占用和劳动消耗量成反比。单位农业劳动占用和劳动消耗所产出的有效成果的数量越多,那么农业经济效益就越大;反之,农业经济效益就越小(张华、吴超,2007)。

1.2农业经济效益指标体系

农业技术经济效益指标体系是指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全面评价农业经济效益的一整套指标。因为同一类别内的指标反映了相同的经济效益内涵,在此我们只选取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几个(或一个)指标,作为农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的计算基础。考虑到各地区数据来源情况,从经济、社会和生态方面,设立了三大指标体系,共6个指标。

1.2.1经济指标

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劳动生产率是指农业生产成果与投入活劳动的对比,因此又称活劳动生产率指标,是一个反映投入活劳动的经济效益指标。计算公式为: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总产值(或净产值)/农业劳动力年平均人数(或农业劳动消耗时间)。该指标是单位农业劳动(或单位劳动时间)提供的总产值(或总收入)、或净产值(或农业纯收入)。单位劳动力(或单位劳动时间)产出的总产值(或净产值)越多,劳动生产率就越高。

土地生产率:是指农业生产与占用土地面积的对比,是一个反映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指标。其计算公式为:土地生产率=农业总产值(或净产值)/土地面积。该指标是单位土地面积上提供农产品的价值量(或总收入),或净产值(或净收入)。指标值越大,说明土地利用效率越高;反之,利用效率越低。

单位农产品资金占用额:是指生产单位农产品需要占用固定资金和流动资金的数量,是一个反映劳动占用效果的经济效益指标。其计算公式为:单位农产品资金占用量=(固定资金+流动资金)/农产品产量(产值)。

1.2.2社会指标

农民人均纯收入:指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农民每人平均得到的纯收入。纯收入是指农民家庭全年收入中,扣除费用性支出后的剩余部分,可以直接用来进行生产和非生产性投资建设、改善生活的那部分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是一个反映农民实际收入水平的社会效益指标。

农业劳动者就业率:指达到劳动年龄的农民参加工农业生产人数占劳动力人数的比率,是一个反映农业劳动者就业水平的社会效益指标。计算公式为:农村劳动者就业率=参加工农业生产人数/农业总劳动力人数。

1.2.3生态指标

旱涝灾害率:是指受旱涝灾害面积与总耕地面积之比,是一个反映农业受自然环境影响程度的生态效益指标。计算公式为:旱涝灾害率=旱涝受灾面积/总耕地面积。

2重庆农业经济效益现状评价

本研究数据均来源于《中国农业年鉴2011》和《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11》。

本文根据以上建立的农业经济效益指标体系,从静态方面对重庆市农业效益现状进行全面的分析与评价。考虑到不同地区的环境差异对农业生产和发展的影响较大,故本文以农业自然环境相似的西南四省(重庆、四川、云南、贵州)平均水平和全国平均水平为比较对象。采用综合比较法,对重庆农业经济效益的现状进行评价和分析。综合比较法,即以全国平均水平(或四省平均水平)为标准,把四省的农业效益评价的各项指标分别与全国平均水平(或四省平均水平)相比较,比全国平均比率每高出1%,记正一分;反之,若低出1%,则记负一分,由此计算出得分1(或得分2)进行比较。

2.1农业经济效益总体情况比较

图1综合评分图图1为西南四省的综合得分图,从图中可以看出重庆的得分最高,得分1为27分,比第二高分省四川省高出了8分,比得分最低省云南省高出74分;得分2为33分,比第二高分省四川省高出了7分,比得分最低省云南省高出82分。说明重庆的农业经济效益综合评价结果较好,居于西南四省首位。但是仅仅以综合得分来评价重庆的农业经济效益显然是不够全面客观的,下面本文将以选取的评价指标体系从全国平均和四省平均水平两方面来评价重庆的农业经济效益。

2.2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较

图22010年重庆经济效益与全国平均水平比较图图3农民人均纯收入比较图从图2可以看出,重庆农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劳动者就业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重庆的农业劳动生产率为62.0%,比全国平均水平40%高出了22%;重庆的农业劳动者就业率为962%,比全国的平均水平63.1%高出33.1%。而重庆土地生产率、单位产品资金占用额和旱涝灾害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重庆的土地生产率为45.7%,比全国平均水平57.0%低了11.3%;单位农产品资金占用率为83.6%,比全国平均的单位农产品资金占用率94.5%低了10.9%;旱涝灾害率为25.7%,比全国平均水平30.7%低了5%。从图3可以看出重庆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277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919元。

2.3与西南四省平均水平比较

图42010年重庆经济效益与西南四省平均水平比较图与西南四省相比,重庆土地生产率、单位农产品资金占用额和农业劳动者就业率略高于四省平均水平。重庆的土地生产率为45.7%,比四省平均水平41.6%高出4.1%;单位产品资金占用率为83.6%,比四省平均水平81.1%高出2.5%;农业劳动就业率为96.2%,比四省平均水平87.0%高出14.0%。然而农业劳动生产率和旱涝灾害率低于四省平均水平。重庆农业劳动生产率为62%,比四省平均水平81.6%低了19.6%;旱涝灾害率为25.7%,比四省平均水平38.8%低了13.1%。从图3可以看出重庆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277元,比西南四省平均水平4447元还要高出830元。

3重庆农业经济效益现状分析

重庆农业劳动生产率与全国和西南四省相比都处于较高水平,一方面是因为近几年来,重庆市政府加大了对农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减免农业税收,增加对农业生产的补助,农产品价格有所提高;同时,除2006年受严重的自然灾害影响外,重庆农业受自然灾害的影响较小,农业总产量呈稳定增长趋势。因此重庆农业总产值逐年增加。另一方面,由于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加快,农业就业人员逐年减少,故农业劳动生产率较高。今后重庆市政府应该继续加强和落实对农业方面的支持和扶持政策,为农业发展提供有利的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保障农业的快速稳定发展。

重庆的土地生产率低,其原因可能是重庆地形多为山地和丘陵,不利于农耕。重庆农用地的生产效率低,即生产同样多的农产品需要比其他地方更多的土地,故重庆的土地生产率低。针对这一自然条件的限制,重庆今后的农业发展应多考虑土地的集约利用以及因地制宜特别是利用比较优势效益发展农业经济。

重庆的单位农产品资金占用额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说明其农业资金利用效率在全国平均水平之上,也可能是因为重庆农业机械特别是大型农业机械使用比较少,农业机械化程度比较低。重庆单位农产品资金占用额略高于西南四省平均水平,说明重庆的农业资金利用效率稍微高于西南平均水平。重庆农业的进一步发展,需要提高农业资金的利用效率,还需要增加对农业机械的使用。

重庆的旱涝灾害率与全国平均水平和西南地区相比都很低,说明重庆农业生产的自然环境良好。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重庆市的面积较小且比较集中,相对于其他大省而言遭受自然灾害的可能性要小很多,所以重庆的旱涝灾害率较低。重庆应该充分利用这有利的自然环境条件大力发展农业,但同时也要注意农业巨灾风险的预测、防范及应对。

重庆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说明重庆农业经济的社会效益还处于全国较低水平,究其原因可能是西南地区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不及东部地区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落后拉低了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重庆农民人均纯收入高于西南四省平均水平,可以说明在农业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差不多的情况下,重庆的农业经济效益发展较好,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因为重庆农业劳动者外出打工的人数众多,而且打工收入也比较高,由此拉高了重庆的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

重庆的农业劳动者就业率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和西南四省水平,主要是因为重庆的青壮年农业劳动者外出打工的比例很高,农业劳动者参加工业劳动的人数多导致重庆农业劳动者就业率高,而农业劳动者参加农业劳动的比例并不高。从今后的发展方向来看,重庆急需拉动整体经济的增长,然后根据“工业反哺农业”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一些支持和帮助,更重要的是,相关部门还应该制定有效的政策措施引导农业劳动者的合理就业,促进工农业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华,吴超.农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探讨[J].商业时代,2007,(22).

[2]王沛.辽宁农业经济效益现状分析[J].农业与农村发展,2000,(1).

篇2

2首先从国际家具设计的平台来看

2.1世界最著名的三大设计大奖:德国“iF奖”、德国“红点奖”与美国“IDEA奖”

2.1.1红点奖

是国际公认的设计奖项之一,由“reddotproductdesign”产品设计奖、“reddotcommunicationdesign”传播设计奖及“reddotdesignconcept”设计概念奖三大奖组成。设计概念将在其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反映未来发展趋势,引导设计潮流的奖项。因此参赛作品具有一流的、颠覆性的设计概念是获奖的重要方面,同时外观的时尚、美观,当前技术条件下的可实现性,以及人机工学性、趣味性、易于操作、成本控制等都是红点产品概念奖评选的重要内容。

2.1.2iF奖

该奖项与红点奖都经常被称为“设计界的奥斯卡奖”,是国际首屈一指的设计大赛。iF有专门针对学生而设置的概念奖,包括产品、材料与交互三个方面,并且是免交参赛费参加,这些对于学生参赛来讲都是利好消息。iF奖的最重要关注点还是是否有出类拔萃的创新,这个创新有没有在产品上被很好地表达出来以及这个创新的可实现性。同时iF奖具有明确的十条评选标准,那就是产品创意程度、质量高低、考虑的精细程度以及可实现性、功能性、实用性、材料应用、产品的稳定性、安全性、全球性以及社会责任的表达等。可谓面面俱到,但是在做这样的比赛时,我们可能做不到十全十美,重点就是我们在这个评选标准中有特别突出的一项或者几项,特别是在创意表达方面。因此,作为学生来讲,思维相对活跃,受到的局限小一些,在创意方面具有优势,可以首先从创意方面入手,争取在这方面取得突破,然后再适当考虑产品的社会责任、功能等要素,才能最大程度提升得奖的概率。

2.1.3IDEA奖

IDEA为学生提供专门的分类,学生作品只能提交学生组,避免了不公平的竞争,有利于发挥不同设计群体各自的优势。如果上一年提交的作品没有赢得相关奖项的话,今年有符合条件的项目还可以重复参加。同时IDEA也给出了七大评分标准,它们分别是设计的创新性、对用户的价值、有利于社会和环境、符合生态学原理、符合现代审美趣味、可用性与可靠性、内部因素与方式。三大设计竞赛都最为关注创意,都有专门针对学生的概念设计,也都包含家具设计方面的内容,为家具设计学生提供了国际化的交流平台。

2.2旭川的国际家具设计大赛是在日本著名木家具中心—旭川举办的国际家具设计大赛[IFDA]

自1990年开始每三年举办一次,该项赛事被认为是世界最负盛名的设计大赛之一。该项设计大赛的评审标准首先强调的是设计的原创性,同时高品质、美感以及是否可以批量生产和销售、反映出社会的需要和进步等都是评选的重要标准。所有参赛作品要求制作1∶1比例的实物产品。来自日本以及家具设计强国丹麦、芬兰的国际评审委员会将从全部参赛中评选出8个得奖的作品和21个最终入围作品。

3国内家具设计竞赛平台

1)广东家具协会主办的系列家具设计大赛,该系列大赛是目前国内涵盖项目最多,得到最多企业支持,安排奖项也最多的设计赛事。主要包括的设计赛事有澳门国际荷花杯酒店家具设计大赛、中泰龙设计大赛、丽江杯设计大赛、健威杯、三乡杯、百利杯、红古轩杯等赛事。澳门国际荷花杯酒店家具设计大赛是其中比较有影响力的一个,该项比赛一般会设定一个主题,如2010年的设计主题是“中国风”,2011年的设计主题是“新古典主义”,2012年的设计主题是“亚洲风情”。通过这些主题的设定我们可以推测其大致出发点就是非常希望融入文化元素,设计成具有浓郁文化气息、地域特色的现代高级家具,非常希望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家具设计结合起来,以此来满足不断涌入的大陆游客的需要,让他们有亲切的感觉。并希望将亚洲的独特地域文化与家具设计结合,以此来吸引来自全球的游客。分析了这些因素后再进行设计的时候就会有的放矢。其他几个项目的赛事也都有明确的主题,如中泰龙杯侧重办公家具的设计、三乡杯与红古轩杯侧重传统古典家具的设计、健威杯主要是板式家具的设计、丽江杯主要针对的是公共座椅的设计,学生可以针对自己感兴趣、所擅长的展开设计。该系列赛事得到众多企业支持,因为很多企业已经意识到“山寨”之路已经行不通了,代工这种费力不讨好的活也不再想继续了,意识到本土的原创设计必须受到重视,以此慢慢培育人才,为企业的长远发展与产业升级打下基础。

2)名家具设计大赛,该项赛事也是开创时间比较早,比较有影响力的一项设计赛事,每年都有一定的设计主题,从往年的获奖作品来看,设计风格比较自由,概念设计相对较多,是一项非常适合学生参与的赛事。

3)此外还有“龙”家具创意设计大赛以及一些大学与企业合作组织的设计大赛。

篇3

2015年7月4日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平台型企业加入到互联网经济发展的大潮当中,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互联网平台经济模式。规模庞大的用户群在平台构建的特定模式下各取所需,使以往的传统供需关系和市场交易以更低的成本完成,经济活动的时空空间扩大,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统一,极大提升了市场活动的整体效率。“互联网+购物”构成了淘宝、京东等网络购物平台,扩展了商品交易的时空限制;“互联网+出行”构成了滴滴等网约车平台,使打车出行更加经济便利,以及“互联网+旅游”“互联网+餐饮”等,平台厂商几乎涵盖了人们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

中国互联网平台经济的繁荣与国内经济结构的变化与发展水平密不可分。“十二五”期间在中国经济转型的背景下,制造业、新兴产业、交通体系、信息化水平和能源利用方式都取得了进一步的提升,为互联网平台经济的起步奠定了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截至2017年,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7.24亿,是世界上手机网络规模最大的国家。快递从业人员203万,约是美国快递业从业人员的3倍,构成了庞大的劳动者群体和潜在需求。国内发达的网络通信基础设施、庞大的互联网接入用户规模,宽松的互联网经济政策为互联网平台经济在中国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了温和的环境。互联网平台经济带来了生产生活方式的改进,但同时也暴露如虚假信息、假冒伪劣产品甚至不当竞争等一些新的问题,亟待解决。

本文由网络经济学、双边市场理论与平台经济的经济学渊源出发,对中国互联网平台经济的快速发展模式进行了解读,分析了中国互联网平台经济自身的特长、成功的经验、存在的不足,并倡导在现阶段形成以网络平台厂商为核心对象、以用户权益为价值标准、以平台经济规范发展为总体导向的平台监管与治理模式。

一、从网络经济到互联网平台经济

在当前的社会语境下,“互联网+”“网络经济”“共享经济”“平台经济”这些热门概念之间虽然没有明确的界线,但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即基于互联网的具有配置资源能力的信息运算平台。本文使用“互联网平台经济”来指代此类平台经济行为的总和。在经济学研究当中,平台经济的渊源来自网络经济,这里将由网络经济出发,阐述平台经济的含义。

(一)网络经济

经典的产业组织理论中,网络经济指具有实体网络的一类厂商与消费者形成的经济关系的总和,如铁路网、电信网、输电网。具有网络经济特征的行业通常表现出规模经济的特点,即其生产网络的建立需要巨大的固定成本投入,但其可变成本相对较小甚至可以忽略不计,在生产规模上表现出边际成本递减的特点。传统经济环境下,厂商的生产规模影响到厂商的边际成本,决定厂商的盈利能力。具有规模经济特征的网络经济厂商的定价无法遵循边际成本定价原理,因而这些行业的价格也通常受到政府部门的管制。

(二)平台经济

平台经济的概念来源于学术界对银行卡支付系统、大型超市、报纸黄页等行业的研究。欧盟2005年开始对欧洲银行业零售支付业务进行调查,认为欧洲银行业缺少竞争导致了业务收费过高,并特别指出“银行卡交易费”缺少经济依据。在此前后出现大量有关银行卡支付系统的研究,这些研究的共同之处在于将银行卡的运作方式抽象为双边市场(Two-Sided Markets),并将银行卡网络看作一个平台。

相关研究在解释银行卡的定价模式时,应用了双边市场理论中的“交叉网络外部性”这一核心概念,即在同一个网络当中接入多组具有供需关系的用户。如使用POS机的卖家和刷卡消费的消费者就是支付网络中不同组的用户,一边用户使用此网络或服务的效用取决于被需求方用户的规模,即使用POS机的卖家规模越大,消费者刷卡的范围就越广,持卡效用就越高,平台也可能定制更高的价格。Evans(2003)开创性地将平台分为市场创造型(Market-Makers)、受众创造型(Audience-Makers)和需求协调型(Demand-Coordinators)三类,为平台行为、市场效率等后续研究提供了经典思路。

吴汉洪和孟剑(2014)归纳了双边市场的特征,强调了由交叉网络外部性导致的非对称定价、赢者通吃的现象。也正是由于存在交叉网络外部性,表现出非显性成本定价、用户规模经济的特征,用户规模的增加使得用户获得的效用增加,提高了其支付意愿并使平台实现了收益递增。市场上存在单一平台时,只要有一边用户的加入,平台就可以实现多边的协调形成一个庞大的组织,但是当市场中存在多个具有竞争关系的平台时,平台只有在用户的规模上具备优势,才可能在竞争中获胜。当然,也正是由于交叉网络外部性的存在,在差异化程度不大的市场当中,寡头竞争通常是不稳定的。

(三)互联网平台经济

从厂商的角度出发,互联网平台经济与传统经济存在两个方面的主要区别,一是由生产的规模经济到用户的规模经济,二是由边际成本递减到边际收益递增。

传统网络经济中厂商更关心生产的规模经济,因而会尽可能提高产量。具有规模经济特征的网络经济经营者在生产过程中要着重考虑生产规模,企业最优的生产行为是在市场需求的范围内尽可能多地生产,生产的规模越大,其单位成本就越低,可以获得的利润就越高,交通网络、通信业、城市管网等行业就具有这样的特征,提供越多的服务数量,平均成本就越低。因此,在价格受到规制的情形下,成本递减促进了厂商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张。

互联网平台经济中厂商则更关心用户的规模经济。厂商的固定投入是支持平台运行的硬件设备,其中大部分设备都不具有特定的资产专用性,可以快速部署。平台运行的边际成本极低甚至可以忽略不计,因而影响平台定价水平的主导因素不再是生产的规模经济,而转变为平台连接的用户规模大小。大规模的用户可以产生较高的交叉网络外部性,给每个使用的用户带来更高的使用效用,进而用户会提高的支付意愿,同样拥有更多用户的平台也将在平台竞争过程中更具优势,因而平台在定价决策中关心的首要问题是用户的获取和留存,互联网平台经济中平台厂商的竞争大多是围绕如何获得更多的用户而进行。

曲创等(2009)的研究表明,在互联网平台经济中对用户需求的开发和引导策略是其不同于传统网络经济的关键。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基于互联网络的平台将交易规则和服务功能集成于手机应用程序当中,是一种数字化的产品。数字化产品的特征是批量生产成本极低,平台只要关注于自己的信息处理和运算能力即可。手机的应用形成一种“注意力经济”,源生于用户的需求也可能受到平台策略的直接影响,这一点是传统的网络经济难以实现的。移动互联网与手机的普及是互联网平台经济的催化剂,极大地提高了网络和平台经济的普及性以及增长速度。

二、互联网平台经济的中国模式

中国的互联网平台经济经历了从效仿到自主创新,从落后到领先的快速发展历程。在这个过程中,国内通信基础设施的完备、智能手机的普及、互联网接入用户的庞大规模为互联网平台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在用户规模经济主导的网络平台产业中,国内的用户规模成为支撑中国平台企业发展的关键要素。

(一)从模式效仿到创新领先

互联网技术与现实需求的结合催生了很多新型企业,虽然在初期中国互联网的发展落后于国外,但近年随着网络规模的迅速扩张,网络平台企业也紧跟国外企业的步伐在不同领域开疆拓土,通信、搜索、购物、社交等众多行业出现了一批优秀的企业。

从不同细分市场中企业出现的时间来看,国内互联网企业大多略晚于美国互联网公司。网络通信市场,MSN诞生于1995年,1999年腾讯推出OICQ,即是当前国内使用最广泛的桌面通信工具QQ的前身,2011年腾讯推出微信,囊括了通信和社交两个领域,朋友圈等功能充分地发掘了网络外部性,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搜索引擎市场,Google诞生于1998年,2000年中国就有了百度;网络购物市场,亚马逊1994年创立,1998年中国有了京东;C2C平台市场,eBay诞生于1995年,2003年中国有了淘宝;网络支付方市场,1998年Paypal诞生,2004年中国有了支付宝;社交市场,2006年Titter诞生,2009年中国有了新浪微博;交通出行市场,优步诞生于2009年,2012年中国出现了滴滴。总体而言,国内互联网公司的诞生以效仿和借鉴国外经验为主。

中国互联网公司虽然诞生略晚于美国,但得益于国内经济体量庞大、网络发达、政策宽松,互联网公司在成长和规模上大多实现了赶超,并在实践中实现着由效仿学习到自主创新的转变。

2016年网络购物市场中,亚马逊拥有1.35亿用户,交易额3 850亿美元,Ebay拥有1.67亿用户,交易额840亿美元,同期京东拥有用户2.27亿,交易额6 582亿美元,淘宝网拥有4.93亿用户,交易额30 920亿美元;网约车市场中,优步的年订单为20亿,滴滴则有70亿;互联网支付市场中,PayPal拥有用户1.97亿,交易额3 450亿美元,支付宝拥有用户6亿,交易额达30 000亿美元;互联网通信市场中,MSN与ICQ已经退出市场,而QQ与微信则分别拥有8.61亿与9.38亿活跃用户。在这些数据的对比中可以发现,国内互联网平台企业已经成为各自行业的主导者,在体量上占据着绝对的优势。

更为重要的是,近年来中国的互联网环境同样催生出自主创新型的平台企业,如摩拜、ofo、美团外卖、百度外卖等网络平台企业,不同于社交等虚拟服务,这类平台实现了网络平台与线下实体经济的有机融合。

以上事实表明,中国的互联网平台经济已经进入了自主创新的阶段并已成为行业的领导者,这与中国在互联网平台经济中的优势密不可分。

(二)互联网平台经济的中国优势

互联网平台作为技术含量高、资源撬动面广的企业,位于交通、通信、制造业等多个相关产业链的顶端,除了宽松的政策环境外,劳动力质量和规模、制造业基础、网络基础设施的完备等均是中国互联网平台经济发展的基础要素和优势所在。

1、用户规模与劳动力优势

庞大的用户基础是平台厂商获得高额利润的关键。平台经济的发展需要以庞大的用户群体为基础,平台带给用户的价值也取决于平台用户基础的大小,因而相对于欧美市场,中国的互联网平台用户体量巨大,平台在用户积累和成长阶段拥有更大优势。

巨大的用户数量能够充分提升并释放互联网平台经济的红利。截至2017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51亿,互联网普及率54.3%,同期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7.24亿,手机上网使用率为96.3%;手机用户规模近五年来不断上升,应用场景不断丰富。2017年6月移动支付的用户规模达5.02亿,已经远远超过了美国的总人口,约4.63亿网民线下消费时会使用手机进行支付,共享单车的用户规模也达到了1.06亿,充分表明人口规模和用户基础是互联网平台经济繁荣的基石。

平台经济的繁荣还需要多个实体环节的支持,以物流快递行业为例,国家邮政局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快递企业超过21000家,从业人员超过200万,2016年快递投递数量超过300亿件,连续5年年均增长率超过50%。阿里研究院的《全国社会化电商物流从业人员研究报告》显示5成以上站点工作人员工资水平在2001—4000元人民币之间,年龄多为20—30岁,平均工作时长8小时,旺季甚至超过12个小时,劳动者流动性平均水平为1年。从劳动力成本上看,同期中国快递业人员的平均工资只有美国同行业工资水平的30%。在巨大劳动力市场的支持下,中国的物流快递业获得了“性价比”极高的青壮年劳动力。

2、发达的基础设施

互联网平台经济的发展除了需要劳动力的支持,还需要通讯、交通等多个环节的支持。在国家的信息化战略推动下,中国通信业在过去五年中经历了快速的发展,为互联网平台经济提供了技术保证。

以关键的通信业为例,工信部2017年的《通信运营业务统计公报》显示,宽带基础设施中宽带接入端口达6.90亿,“光进铜退”的趋势更加明显,移动基站的覆盖范围不断扩大,截至2016年移动基站总数达559万个,其中4G基站263万。近五年来电信移动流量与互联网接入业务的收入比重不断提高,2016年已经占到电信业务收入的36.4%。同时移动宽带用户在移动用户中的渗透率达71.2%,4G网络接入用户数量已经达到7.70亿户,移动互联网流量户月均772M,移动通信已经进入了高速网络时期。

同时高铁为代表的陆运交通网络不断完善,不仅是一线二线城市的交通网络,“村村通”等工程的实施惠及了更多乡村地区,“淘宝村”的出现无不受益于基础设施的完善。

3、完备的制造业基础

虽然中国在高新技术领域尚落后于欧美国家,但基础制造业的完备为互联网平台经济与实体经济的结合提供了必要条件。

2015年出现的共享单车成为中国互联网平台经济自主创新的代表,摩拜与ofo成为目前共享单车市场上的两大厂商,2017年7月时全国共享单车投放总量已经超过1600万辆。在不到两年时间内生产出如此数量庞大同时配备卫星定位系统的自行车,手机移动端等,是一项系统庞大,涵盖了高、中、低端制造业的工程,这样的事情只能发生在被称为“世界制造工厂”的中国。在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的道路上,大型工程、复杂工程、系统工程这些都会成为中国制造的宝贵经验,这也是互联网平台经济虚实结合的关键支撑。

三、互联网平台经济的新问题

与行业监管

互联网平台经济的发展给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拉动了基础制造业、交通、物流等行业的发展,但是互联网平台经济本身也显露出一些问题,主要包含了三个方面:

一是公共资源的分配,如共享单车的大量投放对城市公共资源的占有;

二是平台核心功能和策略行为的冲突,如搜索引擎平台上可能出现的虚假信息,网购平台可能出现的假货;

三是作为局部市场机制的建立者,平台的行为与自然的市场机制之间的关系,如平台之间对用户实行的排他性协议,几个市场占有很高的平台之间的合并等。

互联网平台经济的这些新问题可以概括为外部性、假冒伪劣与信息质量、反垄断相关三个方面。

(一)外部性

外部性的存在会降低资源配置效率。互联网平台经济中存在两类外部性,首先是平台内部用户之间的交叉网络外部性,其次是平台经济本身给社会带来的外部性。

第一类外部性将在平台内自行解决,由平台厂商和两边用户之间协调。平台在定价决策时会将总体外部性水平充分体现在价格当中,一个理性平台当会设置尽可能高的价格以实现平台内交叉网络外部性带来的收益,因而不需要监管机构干预。

第二类外部性平台则不一定有动机去调节,典型代表为共享单车对城市公共资源的过度占用。数量庞大的单车本身会占据城市公共空间,使用者随意的停放也可能阻碍正常的交通。对此交通部联合多部门于2017年8月2日出台《关于鼓励和规范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发展的指导意见》,以规范共享单车的商业行为。

共享单车企业虽已走出国门,但发展形势较国内却相形见绌,其原因除了基本的用户需求和市场规模不同外,公共资源的规制差异也是一个关键因素。ofo与摩拜在进入新加坡后,均曾遭到过当地道路运输管理局的扣押,小蓝单车也被美国旧金山议员指控侵占公共面积,只能停在租用的私人停车场。正外部性的存在将减少可实现的社会收益,而负外部性的存在则会造成损失,从社会总体考虑,负外部性的存在更应当引起经济主体及监管机构的关注,外部性的产权及责任的界定将是一条改善互联网平台经济运行效率的关键途径。

(二)假冒伪劣与信息质量

搜索引擎、电商平台、外卖平台之类的互联网平台处于用户信息的匹配环节,其本身并不生产或需要其他厂商的产品或服务,而是对供给与需求信息进行整合匹配。平台对信息的匹配机制构成了平台内部的“有形的手”,如何判断消费者的需求,如何识别生产者的供给,如何将两者进行匹配是平台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也是平台的价值所在。

但无论匹配机制与算法是什么,当存在竞价行为和用户之间的认知鸿沟时,在逐利性的驱使下非中立平台将难以避免“劣币现象”的发生。这一问题一直困扰着国内最大的C2C平台淘宝,在美国贸易代表署2016年的“负面市场”清单中,淘宝网(taobao.com)因假货治理问题再次被列入其中。

这些问题是互联网平台经济的新问题。信息经济学家Stigler曾经指出,无知就像寒冷的天气,通过足够的开支可以将其维持在可以忍受甚至很舒适的范围内,但要消除它是根本不经济的。对于互联网平台而言,由虚假信息带来一系列事件显然已经超过了短期内可以忍受的范围。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平台自身与监管机构的共同努力。

(三)反垄断

与互联网平台经济的特性引发的另一个问题是反垄断。现实中已在多个产业中出现了市场高度集中的情况,如中国的搜索引擎市场、电子商务市场、网约车市场等。在高集中度市场中出现问题时,“是否是垄断造成的?”已经成为惯性思维,但互联网平台经济本身的特性使得基于传统单边市场的反垄断和经济学框架尚无法给出明确的答案,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有滥用市场势力、平台合并的效应判定、新型价格歧视和平台补贴行为。

对于互联网平台经济中的滥用市场势力,第一是对于平台市场势力的认定尚无规范的方法。曲创和刘重阳(2016)的研究表明平台厂商的市场势力与传统厂商具有明显的差别,市场份额等传统方式可能带来很大的偏差。

第二是对于滥用市场势力的判定也没有公认的标准。天猫和京东是中国两大网购平台,当平台提出“卖家二选一”的排它性协议时,显然违反了反垄断法规定的自由交易原则,单归属的平台策略同时可能明显地削弱平台间竞争,损害市场竞争,但又难以界定这种行为的具体法律裁量。同时即使在一定的交易协议下卖方选择了某一个平台,那么这种行为对市场和消费者的影响尚无现实案例可循,也没有明确的研究结果。对于平台合并的反竞争效应,吴汉洪和周孝(2017)认为平台横向并购及由此造成的市场集中度提高能够增进社会总福利,或至少一边用户的福利。如滴滴和优步的合并,按照传统的观点行业中的第一和第二大厂商的合并几乎是不可能被审查机构通过的,而在互联网平台产业中规模经济带来的效率原因可能会给平台合并提供一个合理的辩护理由。

第三是互联网平台厂商的价格歧视和算法共谋行为,这在现实中极为重要也颇为广泛。依托大数据的价格歧视行为与传统的价格歧视行为存在本质的差别,在互联网平台经济中个性化的服务本质上将市场特别是买方分成了一个个独立的个体,截断消费者的搜寻行为,买者可能在某种路径依赖的惯性下无选择的购买服务,网络效应很容易导致一家独大的局面,供给与需求可能同时失去竞争性,而平台成为唯一的“知情者”,当这个知情者对每一种商品向特定用户进行拍卖时,通常语境下的市场可能已经不存在了。2017年6月27日欧盟经过7年的调查,以谷歌利用搜索算法偏袒自有服务扼杀消费者自由选择影响正常竞争为由开出24.2亿欧元的罚单,并要求谷歌搜索做出改变,体现了欧盟反垄断执法机构对于互联网平台企业的严苛要求。

篇4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城市公园的发展。做好城市公园中的道路景观设计工作,不但能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还能满足人们对城市公园美观的要求。本文通过研究东港市太平湖公园中的道路景观设计,以期为城市公园道路景观设计提供可行性思路。

1东港市太平湖公园概述

东港市太平湖公园坐落于东港市区东侧,大东沟河的上游,是东港城市中重要的城市公园之一。东港市太平湖公园设计总建筑面积为20hm2左右,其中水池占地面积大约为4.8hm2,剩下的为陆地占地面积,包括南北2个半岛。北岛中种植的植被茂盛,已经成为市民活动区,为东港市市民提供良好的休闲场地。南岛中的植被覆盖情况没有北岛好,部分景观设施仍没有修建完善。

2公园道路景观设计的重要性

公园道路景观设计对于城市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人们要想参观公园中的景观,需要公园道路设计人员根据公园实际情况设计出公园道路,提高人们的参观热情,促进我国经济稳定发展。公园道路景观设计不但能够提高城市公园资源的利用率,还能够有效保证我国的生态环境稳定发展。公园道路能将公园与历史保护区和自然风景区进行有效连接,是城市与自然环境之间的连接纽带,具有一定的交通意义和风景价值。城市公园道路景观设计主要从美观角度出发,在保证公园交通的前提下,保证公园道路给人以美观和舒适的感受,在实际公园道路景观设计中,需要相关设计人员根据公园的实际情况,设计出安全舒适的城市公园道路方案。

3东港市太平湖公园中的道路景观设计

3.1道路景观设计风格

东港市太平湖公园中园区道路主要分为车行路与人行路,车行路作为整个公园的主干道,保证园区车辆的正常使用,当发生紧急情况时,车行道能供消防车或救护车使用。东港市太平湖公园中的车行道形成环线形状,保证人们在公园中能够充分利用车行路。人与车行路相比,人行路更加复杂,在人行路两侧布置水景和野景,人行路与水景和野景保持互动,给人以轻松自然的感觉。人行路的铺设材料尽量采用自然材料,生动活泼,又不失大雅,道路设计符合人文自然原则。东港市太平湖公园中的道路景观符合人们对城市公园道路的要求。遵守合理保护自然环境,充分利用公共资源的原则,避免在工程实施过程中有资源浪费情况的发生。在实际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需要根据东港市的地理情况和自然资源进行科学合理地设计。例如,在设计中应避免对远古树木、烈士陵墓和水源产生破坏;需要设计人员将各个景点进行有效连接,保证人们在参观的过程中感受到城市公园的真实自然。因此,设计人员进行设计时,需要将各种景观进行微妙转变,把自然景观尽量放置到公园道路两侧,提高资源的利用率,给游客以美观感受。

3.2空间尺度

东港市太平湖公园中道路景观设计的空间尺度主要包括3个指标,分别是道路宽度、绿色植物比例和人行道设计。公园道路宽度主要是指公园中人行道路的宽度,将道路设计宽度加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增加参观人员数量,但会让太平湖公园中的自然景观减少,增加道路建设成本。因此,应采用合理的设计比例,结合公园的生态环境,设计出合适的公园道路宽度。设计绿色植物比例时,应保证道路两侧的绿化和谐,让公园道路两侧的绿色植被满足人们的要求,让游客感受到自然植物的美妙,给人以轻松欢快之感。对于人行道设计,可以参考城市道路人行道的宽度,但要考虑到公园中水池,在公园水池旁可建立假山,提高景观效果。东港市太平湖公园中陆地环境居多,北部陆地绿化比南部陆地好,因此可在北部陆地适当多设计一些道路。同时,北部陆地中的道路应设计得窄一些,不但能够保证自然资源的利用率,而且还能让人们充分感受到自然环境的魅力。设计南部陆地道路时,可以适当加宽道路宽度,让人们体会到南部陆地的广阔,给人一种自然安逸的感觉。

3.3绿地植物配置

在道路景观设计中,道路两旁的绿地植物配置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东港市太平湖公园道路两侧绿色植被的现状,设计出合理的道路形式。在施工过程中,不需要对公园中的绿色植被进行处理,直接使用道路两侧的绿色植被,设计出科学合理的道路宽度和长度。另外,由于东港市太平湖公园中北部陆地植被较多,因此,进行北部道路设计时要充分考虑植被的整体性,不能因为道路美观而破坏植物的整体性。还有北部陆地中有烈士陵墓,在道路设计过程中要做好相关保护。东港市太平湖公园中的亲水园、青年园和金秋园3个小公园,应根据公园的实际用途设计出合理的道路景观。金秋园位于太平湖公园北部,是整个公园的主要活动区,周围有很多花卉观赏区和1个健身广场。因此,应在道路两侧栽种多种花卉,从而衬托出金秋园的美丽。青年园主要为城市青年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突出青年韵味,与生态自然有效结合。因此,可以适当加宽道路宽度,让游客感受到人性化设计的同时体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美。清水圆位于太平湖公园中部,连接南北2个园区,为人们提供亲水活动场地。因此,应根据水池的实际情况适当加宽道路,保证人们戏水时的人身安全。东港市太平湖公园各个分园适合种植的花卉与树木见附表。

4结语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城市公园不但能为人们提供良好的休闲环境,还能有效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在城市公园设计中,道路景观设计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研究东港市太平湖公园中的道路景观设计,以期为城市公园道路景观设计提供可行性思路。

参考文献:

[1]薛青亮,王先杰.公园中的康复景观设计初探[J].北京农学院学报,2015,(1):104-108.

篇5

胫骨平台骨折所波及的膝关节是全身最大、结构最复杂的关节。其骨的正常解剖形态是膝关节稳定的基础,所以胫骨平台骨折的手术治疗需要精确的解剖复位,可靠的内固定以及早期功能锻炼。因而,胫骨内侧平台骨折的手术治疗与诊断引起了膝关节创伤外科方面的医学工作者的广泛关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在2010年1月~2012年7月收治的60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其中男34例,女26例,患者年龄为21~65岁,平均年龄为42.5岁;以患者的胫骨平台骨折情况符合Ruedi-Allgower 分型Ⅱ型、Ⅲ型为标准将患者纳入本研究患例,其中左侧骨折患者37例,右侧骨折患者53例。致伤原因包括车祸,坠落伤,运动伤,重物砸伤。开放性骨折34例,闭合性骨折56例。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以及临床症状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给予治疗组患者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1]。具体方法如下:手术之前对患者进行传统的跟骨牵引,尽量将移位骨片恢复到原来位置,等到创面的肿胀消下去以后再准备进行手术。手术之前,先对患者进行麻醉,让患者仰卧,使用连续性硬膜外阻滞麻醉方法。麻醉完毕以后,第一步先切开创面,对腓骨骨折的骨头进行复位工作,成功后将其固定,这样可以使小腿的长度恢复。接下来在踝关节胫骨前内侧行切开一道5cm最有的切口,顺着骨干的方向对骨膜进行剥离,此后对患者骨折端的旋转移位进行复位以及对重叠移位进行复位,胫骨骨折进行复位,通过C型臂透视观察手术复位结果成功,接下来可以使用克氏针暂时将锁定钢板固定于胫骨上。用实现准备好形状的锁定钢板植入放置在胫骨表面,让整个锁定钢板完全顺着胫骨前内侧骨皮质贴服下来,并检查其和骨干完全顺合良好,用几枚克氏针暂时固定。然后透视观察其钢板位置正确,复位结果满意。在手术创面下暴露出螺孔,在骨折钢板的合适位置将数枚锁定螺钉一一拧入。术后使用抗生素防止感染的发生。

给予对照组患者胫骨外固定支架固定治疗[2]。具体方法如下:手术之前,先对患者进行麻醉,让患者仰卧,使用连续性硬膜外阻滞麻醉方法。麻醉完毕以后,第一步先切开创面,对腓骨骨折的骨头进行复位工作,成功后将其固定,根据骨折情况选择相应材料,对患者装上外部单臂外固定支架,调整两个固定架切口处的长度。术后使用抗生素防止感染的发生。

2结果

经过治疗和随访,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预后如下。对照组患者共有10名患者发生术后并发症,治疗组患者有3例发生术后并发症,大多情况为感染,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各种类型的胫骨平台骨折的治疗措施不同,关于其最佳治疗方案现在也还没有定论[3],这种骨折涉及关节面,复杂性胫骨近端骨折现在仍然是临床骨科中治疗难题之一,尤其是合并关节内骨折以及干骺端粉碎性骨折的,相对于其他类型的骨折,这类骨折创伤较重、并发症多、诊治发杂,其治疗方案仍然有待于我们继续探索改进。

为使胫骨平台骨折手术达到比较好的疗效,需注意治疗目标,强调为获得正常的力线,稳定的关节,完整的关节面,以及软组织愈合良好,功能范围的活动,不继发退行性骨关节炎。手术过程中应对上述问题引起充分的关注。

对不同的患者根据其具体情况采用个性化治疗,合理选择切口位置、内固定方法,注意术后感染等情况的发生,关节面的成功恢复,损伤骨骼的准确复位都对手术成功与否以及患者的恢复有着巨大的影响。因此临床医学工作者应对手术切口位置、内固定方法、术后感染、关节面恢复、损伤骨骼复位以及患者术后疗养有足够的重视,从而保证手术的成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患者痛苦。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 科技成果转化平台 技术交易 投融资服务

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目前科技成果转化率远低于发达国家。为提高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需要在多方面采取措施,而构建有效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将会是一个好的选择。平台应起到将科技资源丰富的高校、科研院所等的科技成果高效率的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作用。这将有助于现有科技资源的更有效利用,也将有助于使科技与经济协同发展,提升整体经济实力。

一、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的特点

科技成果转化难的问题由来已久,这与信息是否充分、资金是否有保障、技术交易是否流畅都有关系。若要通过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的帮助解决这一问题,则构建的平台应该具有以下特点:

(一)可以迅速了解科技成果供求双方情况并做出反馈

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提供了详细的成果供求双方信息,供求双方将自己的实时信息到平台上,并通过平台提供的个性化搜索功能及时获取所需信息。平台所具备的技术难题招投标机制可以方便的完成科技成果从供方向需求方的转移。平台的实时更新则可以保证信息的及时有效。

(二)有能力承担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风险

科技成果转化具有高风险与高收益并存的特点。平台的技术中介不仅仅起到信息交流的作用,还可以帮助科研部门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科研方向,使科技成果为社会所需,避免科研与生产脱节,协助生产部门对技术进行评估以选购市场急需的技术。另外,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中引入了风险投资机制,帮助高校、科研院所等资金实力不雄厚的科技成果产出方减少资金风险方面的顾虑。

(三)有能力组织对科技成果市场化推广与应用

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网络化的优势强化了科技成果的集散和交易功能,由于其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可以面向市场组织共性技术的推广应用。平台的科技中介可以推进技术产权交易,并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中介全程服务,促进跨地区协作。

二、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的构建

为了最大限度的发挥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的作用,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的构建应从三个层次加以考虑。首先是基础服务层次,其次是静态展示层次,最后是动态运作层次。如下图1所示即为所设计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内容。

(一)基础服务层次

在基础服务层次,平台建设的重点应放在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服务的网络环境、投融资等服务体系的建设上。

为了使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效率最大化,方便、快捷的网络体系是对平台的重要支撑。平台上的个性化服务功能及相关软件的开发完善,都是衡量网络体系是否健全的重要指标。

投融资服务是科技成果转化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通过投融资服务平台,投资方可以很方便找到合适的投资项目,融资方亦可以方便的找到相应的投资机构。由于处于科技资源优势地位的高校、科研院所等机构本身进行科技成果转化的资金不足,平台可以为其提供资金担保,或者帮助引进风险投资,促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

(二)静态展示层次

这一层次的平台建设中,主要是科技成果展示、科学数据及相关资源共享等内容。

科技成果展示就是把目前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充分、有效的展示给企业等需求方。在采集科技成果之后,还要有专门的系统模块进行统计、整理,然后分类。具体的展示形式有网络展示、实地展示、行业推介会展示等,全方位、多层次的将科技成果呈现出来。

科学数据及相关资源共享方面,通过整合平台上各科研机构单位资源,在网络上建设科学数据共享数据库,形成平台的数据中心,提供及时、大量的专业科学数据实现信息互通。还可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行业信息交流会,在重大、特定的科学数据问题上实现交流。其他相关资源如科学仪器等的共享,需要在信息上做到及时更新和深入了解,提高科学仪器等的利用率。在做到信息的同时,更应注意资源的整合,在提供大量信息的基础上,需要将其整理成各种数据资源的数据库,以一种简捷、明确的形式呈现给对科技成果有需要的群体,实现科研机构的研发活动与真正市场需求的有效对接。

(三)动态运作层次

这一层次的平台建设,是保证科技成果转化平台能有效运作的最重要一环。动态运作层面的平台建设内容主要涵盖技术交易、技术供求双方的双向推介等内容。

技术交易平台是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保持活力的中间环节。科技成果一旦推出,如何将其转化到企业中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技术产权交易平台的推出后,科技成果可以在这个平台上挂牌交易。这一平台的建设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进行完善,以满足寻求成果转化的双方不断增长的需求。技术交易平台主要内容包括技术交易机构、科技成果、技术难题需求的在线查询,实时技术供需和交易信息,以及技术交易合同在线登记等【1】。此外,还要着意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技术交易经纪人队伍,为技术中介服务体系运作提供充足的人才资源。

三、科技成果转化平台运作的保障机制

在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搭建之后,若要保证平台能有效发挥功能,一套完整的运作保障机制是必不可少的。

(一)组织管理机制

由于平台的构建涉及到科研、财务、生产等多个方面,有必要成立一个领导机构统一组织协调各方行动,保证平台运作的顺畅。此外,还应有一个日常管理机构,负责各种协议的贯彻执行,并具体负责资源的调配和服务安排,确保平台的日常运作【2】。

(二)投入机制

高校等科研机构由于自身资金实力薄弱,在科技成果产出之后往往无力独自进行市场开发,这时就需要外部投融资帮助。具体来看,科技创新与金融信贷的结合力度要加大,建立科技管理部门与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机制,并推进科技担保体系建设,支持大学科技园、科技企业孵化器以及各产学研合作机构与各级担保机构合作,开展联合担保,建立担保联盟,为高校、科研院所进行科技成果转化提供资金担保。

(三)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对企业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分担企业的研发风险,缩短研发时间,抓住市场机遇获得更多利润;对高校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可以获得更多的研究经费。为使激励机制更具方向性,需要改革科研课题的目标导向评估制度,论文水平和科研成果获奖占一定权重,但要将其更多与经济技术指标相连,考虑其实际应用价值。需要健全市场、中介机构和社会激励机制。通过价格激励、竞争激励完善市场激励,给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外部动力;优化中介机构激励机制,调动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创造更多转化渠道;健全社会激励,创造一个注重科技成果转化的良好社会环境【3】。在进行利益分配时,不仅对科研人员进行奖励,还应将成果转化者、管理者、中介服务者纳入利益分配体系。

(四)推广机制

平台上的供求双方数量是有限的,而平台的目的在于服务更多的对象,因此推广机制对于扩大平台的受关注度,从而增加潜在的科研成果转化率将有很大帮助。在这里,这种推广机制是针对供求双方的双向推介,既为科研成果的供方寻找潜在需求方,也积极为科研成果需求方挑选合适的成果提供者。这样,技术交易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平台,而技术供求双方的双向推介则是推动这一平台高效运作的一个机制。

(五)人才保障机制

实施科技成果的转化,人才是内在动力。科技成果转化是系统工程,要求每一位员工都作为系统中的一个要素,都要具有比较高的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特别需要一支既懂管理又懂法律、既懂技术又懂市场的高素质科技中介队伍【4】。现有科技人才资源需要统一整合,专业技术经纪人队伍急需扩充,建立并完善各行业专家人才数据库,发挥行业优秀人才的带头作用,提高人才使用效率。同时,提高优秀人才的待遇水平,保证人才不流失,并努力吸引外部优秀人才来参与科技成果研发与成果转化,形成从人才到科研成果再到产业化应用的链条。

基金项目:本论文是课题《促进郑州市科技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对策研究》(课题号:0910SGYG25229-5)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王济昌.让科技服务平台成为支撑科技自主创新的基石.大众科技报.2007(1).

篇7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动态分析 演化类型

问题的提出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历来就是政府和学术界广泛关注的问题,研究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对明确各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制定合理的发展规划与战略、缩小地区之间的差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方面,因子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的使用比较广泛。

马力等(2006)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我国15个副省级城市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实证分析与比较研究。惠俊刚等(2007)运用系统聚类分析法对陕西省十个地级市及杨凌示范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聚类分析。徐新等(2008)运用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方法对2007年我国31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并对影响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原因作了分析。王晔等(2009)运用主成分分析与聚类分析方法对甘肃省14个市(州)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区域划分和评价研究。

已有文献对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主要是静态的评价,侧重于某个年份横截面的发展水平的对比,不能反映区域经济发展的动态变化特征,缺乏对某段时间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对变动情况的研究。另外,有的评价指标体系的选取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不能反映区域经济发展的全面真实状况。

本文试图以广东省21个城市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比较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选择不同时段的同类数据源,采用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时序动态评价方法对广东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动态综合评价,采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广东省各城市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类型划分并分析其类型变动情况,以期得到有益的政策启示。基本思路是先选择2000、2007、2009年作断面分析,然后通过3个时间段之间的变化作动态分析。主要数据源自《广东省统计年鉴2001,2008,2010》。

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

指标体系。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范畴,不仅是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各方面的综合发展状况,而且还表现为该地区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可能性。因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应能综合反映该区现有的经济力量和经济发展前景。为此,根据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可比性、可量化等原则,本文构建出由经济规模、经济效益、经济结构和经济外向度四个层次的12项指标构成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以全面、客观地反映各地区的经济总量、经济增长、经济效率、经济发展的协调程度。

评价模型与程序。本研究选取主成分分析法来评价广东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主成分分析法是把多个指标化为少数几个综合指标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其评价具体过程为:一是构造样本矩阵Xij。其中i代表城市,总数为21个;j为评价指标,总数为12个。二是样本矩阵无量纲化处理,得到标准化后矩阵X’ij。三是求协方差阵Rjk。四是利用雅可比法求解主成分。由Rjk解特征值λj及相应特征向量Ijk并得方差贡献率。根据累计方差贡献率确定主成分数,然后计算第k个成分的载荷Pkj。五是计算各城市不同年度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分值Vi即。运用主成分分析模型计算出2000、2007、2009年广东省各城市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评分值,然后计算出各时间段综合评分值的变化,最后结合评价结果及相关背景进行分析。

评价结果与分析

按照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85%以上的要求选取主成分,然后计算每个城市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评分值,并将综合评分值进行归一(见表2)。其具体计算过程由统计软件SPSS13.0完成。

(一)综合评估

根据表2结果并结合相关背景材料分析可知:第一,广东省各城市区域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不高。2000年, 2007年,2009年的评价结果都表现出这一特点。超过80分的城市2000年没有,2007年有1个,2009年有2个;超过60分的城市2000年没有,2007年有2个,2009年有3个;超过40分的城市2000年有2个 ,2007年有6个,2009年有7个;40分以下的2000年有19个,2007年有15个,2009年有14个。可见,广东省各城市区域经济发展任务还相当艰巨但前景乐观。第二,广东省各城市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特征。排名靠前的基本上是集中在珠三角地区的城市,得分靠后的城市基本上居于粤东、粤西和粤北。3年的排名尽管有变化,但这一格局没有变。这种差异性还表现在绝对发展水平的差距上,排名第一和最后的城市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过于悬殊。

(二)等级划分及变化

为了进一步分析广东省各城市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类型及其变化,采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别对2000、2007、2009年广东省各城市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类型划分并分析了类型变动情况。具体方法过程如下:首先是对各年数据做主成分分析,获得各年各城市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各主成分得分。其次根据主成分分析中得到的主成分对广东省各城市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分层聚类,聚类方法采用Ward最小方差法,距离测度采用Euclidean distance,分别计算并建立2000、2007、2009年广东省各城市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欧氏聚类系数矩阵表(因表格较大,省略)及聚类谱系图(因图幅较大,省略)。第三是根据上述结果归纳总结出2000、2007、2009年广东省各城市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类型及异动情况(见表3)。前两步运用SPSS软件由计算机自动得出结果。

根据广东省各城市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将其分为四类:第一类为优秀类。这类地区经济实力雄厚,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优势突出。第二类为良好类。这类地区具有良好的经济发展基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优势明显,潜力和后劲大。第三类为中等地区。这类地区经济实力居中,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优势明显、问题突出。第四类为差等地区。这类地区经济实力较差,区域经济发展任务比较艰巨。比较2000、2007、2009年广东省各城市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等级类型的变化,可以发现以下特点:广州、深圳是广东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优良且比较稳定的地区,而韶关、梅州、汕尾、阳江、湛江、茂名、肇庆、云浮等在广东省各城市中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差且多年变化不大,其它城市则处在较大变化之中。

(三)演化类型

为了从动态的角度揭示广东省各城市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本文设计了两个指标来分析。一个指标是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强度(X),用某城市某年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分除全部城市同年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分平均值来计算,一般以考察现状年为本底。另一个指标是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增长强度(Y),用某城市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某时段综合评分增加值除全部城市同时段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分平均增加值来计算。把这两个指标结合起来考虑的目的在于以现状为基础考察其动态变化轨迹。根据上述计算结果,分别选择本底年和参照年,计算出广东省各城市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强度(X)和增长强度(Y)。以相对强度(X)为横轴、增长强度(Y)为纵轴、(1,1)为原点建立坐标系。根据坐标图分析广东省各城市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动态类型。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强度(X)大小将广东省21个城市分为两类:第一类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超过广东省平均水平的城市(X>1),第二类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低于广东省平均水平的城市(X

据此,可将广东省各城市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演化类型分为四种类型(见表4):第一种为快速增长型。这种类型城市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强度超过广东省平均水平,增长强度也高于广东省平均水平。属于区域经济基础良好,且目前建设力度很大的城市。处于第一象限。第二种为稳步增长型。这种类型城市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强度超过广东省平均水平,增长强度低于广东省平均水平,属于实力雄厚的地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优良。处于第四象限。第三种为潜在增长型。这种类型城市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强度低于广东省平均水平,增长强度高于广东省平均水平。属于区域经济发展潜力较大的城市,目前虽然存在明显问题,但发展潜力较大。处于第二象限。第四种为缓慢增长型。这种类型城市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强度低于广东省平均水平,增长强度也低于广东省平均水平。这类地区目前区域经济发展任务比较艰巨。处于第三象限。

参考文献:

1.马力,史锦凤.15个副省级城市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实证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12)

2.惠俊刚,卫海燕,郎玉泉.陕西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聚类分析[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7(1)

3.徐新,相丽君.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实证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8(17)

4.王晔,何启明,景履贞.甘肃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J].经济研究导刊,2009(3)

篇8

The use of static and dynamic analysis to evaluate the economics of energy-saving renovation project

Fang xiumei

Abstract: From the static and dynamic analysis of energy-saving renovation project economic evaluation.

Keywords: dynamic and static; evaluation; energy-saving projects

一、引言

现行的煤矿节电改造工程经济评价比较单一,最终可行性较差。评价应从技术和经济的角度综合进行。本着技术成熟、投资经济效益好为原则,通过综合评价后,对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的节电技术改造工程才能上马。初期投资太高,经济上不合理,条件又受限制的不宜采用。以此评价或比较,确定最佳方案。

二、动静态评价的基本内容

节电工程进行经济性评价或比较时,考虑资金的时间因素时,这就分为了静态和动态分析法两类。前者不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却客观存在,表现为资金随时间的增值能力,也就是利率,会影响到评价的正确性。但简单易行,投资和效益影响较小的工程项目适用。而动态分析法则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经济分析比较时,对实施全过程中有关资金款项都应考虑时间价值(按资金的时间价值规律,把资金和效益折算到同一基准年,再计算各项指标),然后评价或比较方案的经济性。为简便计算,常把项目完工年或使用寿命的末年作为基准年。

三、动静态经济评价法

1、静态分析法

企业对技术方案进行经济性评价或比较时,常用静态分析法(投资回收期法、静态差额投资回收期法和年计算费用法等)。

1投资回收期法。它是以节能投资项目的全部净收益抵偿全部

投资所需的时间pt表示,即 Ci-Co)t = 0,式中:(Ci-Co)t―

第t年现金流入量Ci与现金流出量Co之差(万元);Pt―投资回收期(年)。该法适用节电项目投资的经济性评价。Pt小于基准投资回收期Pc时,即Pt≤Pc时,项目基本可接受。

2静态差额投资回收期法(抵偿年限法,追加投资偿还年限法),定义为:对比方案投资差额与年运行成本节约额之比。即Pa=(I2-I1)/(C1-C2)。式中:Pa―静态差额投资回收期(年);I1、I2―第一、二方案总投资(万元),且I2>I1;C1、C2―方案一、二年运行费用(万元/年),且C1>C2。当Pa<Pc(基准投资回收期),则说明方案二所增加的投资可在规定抵偿年限内偿还,故方案二优于方案一。Pc尚未作统一规定,取值3、5、7年都有。一般5年左右为宜。适用两个方案间的比较。

3年计算费用法。设各方案在基准投资回收期Pc内总费用以G∑表示,I为总投资,C为年运行费用,则有:G∑ = I+PcC。除以Pc,得在规定的抵偿年限内各方案每年的平均计算费用,以G表示则有:G=G∑/Pc=I/Pc+C(万元/年)。

此静态年计算费用分析法可用于多个方案比较,G最小的即为最经济。三个方案中总投资和年运行费用I、C值已知,若取Pc=7年,可算G值。若G3<G2<G1,说明方案三最优。

2、动态分析法

用动态分析法考虑到资金的时间价值规律,故现在的投资或效益(即现值)和其将来值是不相等的。假设现在的投资或效益(即现值)为 PV元,投资年利率(贷款年利率)为i(%),按复利计算,t年末的将来值F便为F=PV(1+i)t。

由投资现值、年利率,按复利计算,可算出第10、30年末的将来值。相反要把将来值折算成现值(即折现),或把将来发生的一切经济活动拿到现在考虑。即折现计算,把t年末的将来值折算成现值PV,即逆运算:PV=F/(1+i)t。根据利率i,可求得10年末、30年末的折成现值。

此分析比较常引用现值系数f这一概念(定义从1到t年,每年1元钱的现值的相加总和值),即f=1/(1+i)+1/(1+i)2 +•••+1/(1+i)t。为简便,将两边乘以(1+i),则有(1+i)f=1+1/(1+i)+1/(1+i)2+•••+1/(1+i)t-1。上两式相减,并整理可得(该现值系数f又称现值因子或偿还因子)f=[(1+i)t-1]/[ i(1+i)t]。

节电等技术改造方案经济性评价或比较时,常用净现值法、内部回收率法、总费用现值法及最小年费用法几种。

1净现值法。指节能投资项目等技术方案在计算期m+n(建设期年限m与经济使用期年限n之和)年内发生的全部收入与支出的差值,按一个预定的利率i逐年分别折现为项目开始年的现值(称净现值NPV),NPV=(Ci-Co)t •(1+i)-t。式中:NPV―净现值(万元);m+n―计算期(建设期m与经济使用期n之和),年; i―年利率或折现率(%);(ci-co)t―第t年的现金流入量Ci与现金流出量co之差,万元。净现值NPV>0时,说明收入大于支出,经济效果好,方案可取。该法适用于节电项目投资经济评价。

2内部回收率法(又称内部利润法或内部收益率法),它指节电投资项目在计算期m+n年内净现值NPV等于零时的内部回收率(内部利润率或内部收益率)IRR的值,NPV= (Ci-Co)t •(1+IRR)-t= 0,其中:IRR―内部回收率(%)。 现以IRR值与规定的年利率或折现率i相比较,若IRR≥i,说明项目经济合理。多方案比较,IRR值越大越好。

3总费用现值法。指设备的总投资和经济使用期的运行费用均按照资金的时间价值规律折算到经济运行期第一年的总费用PVT。当多个方案比较时,总费用现值PVT最小者为最可取方案。PVT=IZ+CPV;Iz =It(1+i)m-t;Cpv = Ct(1+i)m-t + Ct[1/(1+i)t-m]。式中:Iz―折算到运行第一年的设备总投资(万元);m―施工年限(a);It―第t年的设备投资(万元);Cpv―运行费用(电费、维修费和管理费等)现值,万元;Ct―第t年的年运行费(万元); t―从工程开工算起的年限(年);n―经济运行期(年)。

当年施工、竣工,并投产项目。第式可写成Iz=It=I。,若在经济运行期内每年运行费用是等额的,且均等于C。二式又可简化为Cpv=Cf。求f时,式中的t应以经济运行期n代替。这两种可改写为:PVT=I+Cf 。式中符号的意义与前式相同。

现用总费用现值法比较前三个方案。设项目当年完工并投产,且每年的运行费均为等值(设年利率、设备经济运行期已知),f = [(1+i)t -1]/[i(1+i) t]。再计算PVT值,出现PVT3<PVT2<PVT1,说明第三方案最经济,与前述静态年计算费用法的结论相同。

4最小年费用法。节电投资项目方案从开始施工到结束年的所有投资,用规定的年利率折算到基准年,把它平均分摊到项目经济运行期的每一年,再与年运行费用相加(年费用)。各方案相比较,年费用最小的为最经济方案,故称最小年费用法。公式可由总费用现值法各项除以现值系数f得出,即NF=PVT/f=(Iz+Cpv)f⇒min。式中:NF―一年费用;其余符号的意义同前。

当年施工、完工与投产项目,IZ=I;若在经济运行期内每年的运行费均相等,则Cpv=Cf ,在上述情况下,又可改写为:NF=I/f+C。显然,最小年费用法和总费用现值法是一致的,不论采用哪种方法,计算的结论应相同。

四、结语

节电技术改造工程的可行性研究,必须要技术先进、运行可靠,关键还有经济性的全面分析比较和评价,保障其合理性。对小型改造项目,可直接采用静态投资回收期法,反之宜采用动态总费用折算现值法。

参考文献

篇9

作为当下火热的微信营销的典型应用,基于LBS的微信营销平台并不是某一企业单独建立面向消费者的营销平台,而是由第三方运营商集合各个行业的商家信息,并将其经过安全和质量审核后有选择性地推荐给消费者,因此比现在已有的微信营销平台有了更进一步的综合性。另一方面,消费者可以直接使用微信手机客户端关注该平台,即可获取他们所需的产品信息,不需要再在手机上下载商家app,这对于临时产生消费意向的消费者来说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从这一平台为商家和消费者提供的各项服务来看,我们预测其可以达到以下经济、社会和生态三方面的巨大效益。

一、经济效益

基于LBS的微信营销平台正是基于微信的推广使用而产生的。在当下每人一部智能手机的电子信息时代,每个人都崇尚快节奏,高效率的生活方式,如果这个营销平台能够成功地大范围推广,那将成为和阿里巴巴一样汇集商家和群众的新创造。一方面,商家在注册了平台的账户后可以扩大宣传及品牌知名度,商家可以及时推广新产品,制造新的赢利点,同时通过运营商针对不同顾客的搜索关键词可以发送个性化的信息。另一方面,对于运营商可以对注册商家收取注册管理费用,以得到盈利;在后期发展壮大以后,也可以发起类似双11的全民疯抢的营销活动。这个平台也实现了线下商务与微信的完美结合,就是现在所谓的O2O模式。它的优势在于把网上和网下的优势完美结合。通过微信平台,把网上与地面店完美对接,实现互联网落地。让消费者在享受线上优惠价格的同时,又可享受线下贴身的服务。同时,还可实现不同商家的联盟。

其一,基于LBS微信营销平台充分利用了互联网跨地域、无边界、海量信息、海量用户的优势,同时充分挖掘线下资源,进而促成线上用户与线下商品服务的交易。

其二,这种营销方式可以对商家的营销效果进行直观的统计和追踪评估,规避了传统营销模式的推广效果不可预测性,将线上订单和线下消费结合,所有的消费行为均可以准确统计,进而吸引更多的商家进来,为消费者提供更多优质的产品和服务。

其三,它在服务业中具有优势,价格便宜,购买方便,且折扣信息等能及时获知。

其四,将拓宽电子商务的发展方向,由规模化走向多元化。

二、社会效益

依托LBS的微信营销平台,吸引更多当下几亿微信使用客户,超强的微信平台设计,打造企业及形象展示平台,图片管家;顾客实时评价回复,树立商家信誉,赢得客户信赖,生意参谋,为营销出谋划策,精准定位,抓住潜在消费者,树立企业独立品牌形象,和消费者零距离。这样可以避免一些无良卖家欺骗消费者,保护正常交易过程,维护好市场秩序。

微信平台与一般企业网站或企业APP相比,一大优势在于,拉近了企业和顾客的距离,企业和顾客可以通过微信直接进行会话,微信内容将会定期更新,后台客服也会与顾客保持时时联系,及时为顾客解决问题。另外还会适时推出一些微信话题,例如:企业举行的公益活动或促销信息等,吸引更多用户对微信进行关注。

整体来看这种基于微信的营销模式运行得好,将会达成“三赢”的效果。

一是对商家来说,这个模式要求消费者在线搜索,搜索信息会成为商家了解消费者购物信息的渠道,方便商家对消费者购买数据的搜集,进而达成精准营销的目的,更好地维护并拓展客户。通过线上资源增加的顾客并不会给商家带来太多的成本,反而带来更多利润。

二是对消费者而言,微信营销平台将提供高质量,丰富、全面、及时的商家折扣信息,能够快捷筛选并订购适宜的商品或服务,且价格实惠。平台还将会根据消费者的搜索记录确定消费者的需求方向,定期向消费者推送符合其需求的商家信息,实现真正的便捷服务。消费者若有意见,还可以通过聊天界面与运营商直接沟通,有助于网站的管理与改进。

三是对运营商来说,该模式可带来大规模高黏度的消费者,进而能争取到更多的商家资源。掌握庞大的消费者数据资源,且本地化程度较高的垂直网站借助这种模式,还能为商家提供其他增值服务。

总的来说,利用LBS服务,消费者降低了消费成本,获得了实惠,而商家则通过精准营销获得了客户,运营商在促成双方交易的同时也获得了盈利。

三、生态效益

篇10

    一、平台建设目标

    通过对审计业务和信息技术的分析可以看出,需要构建一个流程全面、业务耦合度高、数据高度共享的审计作业平台,具体应达到以下目标:在审计作业平台中,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把综合复杂的审计业务整合起来,节约劳动力,全面提高审计效率。利用数据仓库等技术,统一管理庞大的数据库资源,提高不同业务数据之间的共享度,同时利用数据来整合和管理业务之间的制约关系,提高各项审计业务开展的科学性。采用先进的数据挖掘技术,高效准确地提供审计数据信息并加以分析利用,为审计人员的执业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二、平台架构设计

    审计作业平台的整体设计是一个基于多层面架构的技术服务平台。底层是操作系统、网络、数据库和基础组件平台组成的操作平台,中间层是由工作流系统、集成管理、公共应用服务组件等组成的应用平台,在此基础上建立审计作业系统,将各种功能组件集成在一个平台上。该平台包括审计工作应用所必需的基础功能模块、组件和服务,为信息化环境下的审计作业提供一个全面的解决方案。平台总体架构如图所示:

    从总体架构中可以看到,审计作业平台大致分为四个部分。首先是用户系统,审计人员等通过该系统操作,实现单点登录、统一界面、一站式服务等功能。其次是审计业务系统,包括综合管理、项目管理、审计作业、数据分析、资源中心和系统管理等模块。然后是数据处理系统,包括对数据的采集、预处理以及数据挖掘等功能,实现各功能模块间的数据共享和数据利用。最后是应用分析系统,包括自定义报表、OLAP、业务分析、决策分析和其他数据服务等功能。

    

    三、审计业务系统设计

    在信息化平台中,审计业务系统通过六个模块构成了一套完整的审计作业流程。其中综合管理模块主要包括工作任务安排、文档管理、绩效考核等电子化办公内容。以协同办公为核心,加快信息流通,规范办公流程。该模块能够对工作流、信息流进行规范管理和增值利用,对管理层而言能够降低管理成本,对员工而言提高工作效率。项目管理模块即是运用系统的观点、方法和理论,对审计项目涉及的全部工作进行有效管理。该模块整合现代企业管理方法和审计专业项目管理思想,结合审计项目管理经验,以审计项目的动态控制为核心,以进度控制为基础,注重数据的统计和分解,尽可能满足审计项目管理需求。

    审计作业模块是审计平台的核心,具体可以包括线索管理、工作底稿、审计报告等内容,旨在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将审计准则以标准、可控的审计流程的形式固定下来。通过在程序中设置控制点,对审计流程进行约束,以满足对审计质量的要求。该模块的优势是利用程序化控制使审计作业规范化,减小人为因素造成的差异。同时强化了审计作业过程监督的能力,便于审计业务质量分析与监控。作为信息平台,良好的实时控制也能提高审计准则要点的落实率。

    数据分析模块作为审计工作的基础,是各应用系统实现数据层次耦合的关键,也是构建审计平台的关键模块。该模块通过先进的数据采集、转化技术,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数据采集与共享,为审计人员提供及时、有效的审计信息。

    资源中心模块和系统管理模块能够帮助提升组织的整体协作水平,使得审计人员快速准确地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实现快速响应和最优决策。其中资源中心主要包括审计所需的法规库、专家经验库以及各类型审计文档模板、常用指标和公式等资源,通过系统性的利用信息和专家技能,提高工作效率和审计人员的技能素质。系统管理模块则提供了操作日志、人员管理和权限设置等内容,便于审计人员日常管理和使用审计平台。

    四、数据处理系统设计

    对已累积的审计信息资源建立数据仓库,进行再开发和深层挖掘是对审计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提升,也是审计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平台将通过数据处理系统,根据审计数据的特殊性建立数据仓库,并应用关联挖掘等方法对审计数据进行处理。

    数据采集模块是数据进入数据仓库的入口模块。在审计工作开展的前期,需要将被审计数据采集到前置机群中,在这一步的采集是无条件采集,获取被审计数据的全集。数据的采集可以通过GB/T 24589-2010《财经信息技术会计核算软件数据接口》国家标准从具体的管理软件中采集,这是最为简便规范的数据采集方法。如果具体的管理软件暂时还不支持国标,就只能针对具体软件的数据库进行直接采集,这种方式需要分析用户数据库的构成,耗时多,成本高。

篇11

招商银行,1987年诞生于蛇口、1991年扩展到整个深圳、1995年后开始走向全国、2002年成功登陆资本市场、随后香港分行和纽约代表处相继开业、2012年末机构网点数量961家,成为在上海和香港两地上市的全国第6、全球60大的商业银行;从成立时只有1亿元资本金、1个营业网点和36名员工的小银行,到2012年末发展成为资本净额超过2500亿元、资产总额突破3.4万亿元、员工近5万人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

解析招商银行的成长模式,对于保险企业制定战略规划,尤其是在不断开放、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利用自身优势,结合时代特征,寻找突围的路径和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

根本:差异化的战略定位

在招商银行成立初期,除政策性银行外,我国银行业存在四类竞争主体。第一类是资本全部由国家投入的工、农、中、建四家国有商业银行;第二类是国家牵头引入战略合作者的交行、中信银行和光大银行;第三类是资本主要由地方投入的浦发、深发展、广发、兴业和厦门国际银行;第四类是资本主要由企业投入的招商银行、华夏银行和民生银行。当时的市场竞争环境存在四大特征:一是行业集中度较高,四家国有商业银行拥有行业80%以上的从业人员、90%以上的营业网点、90%以上的金融资产和85%以上的市场份额 ;二是中小银行普遍采用跟随型市场竞争战略,依托自身股东或者所在地政府的优势,瓜分市场份额;三是行业发展模式相对单一,多数银行以对公业务作为主营业务,瞄准优质的大企业,收入的90%以上都来源于利差;四是行业的平均资本收益率、平均资本利润率不高,国有银行受政府干预,承担政策性贷款业务,资本的效率未得到最大发挥。招商银行作为第四类银行,在业务规模、网点资源、政策支持方面较国有大型银行存在先天不足,但其又有不受政府干预、能最大程度追踪效率和利润的优势,这两方面共同决定了其采取挑战型市场竞争策略、寻求差异化的战略定位。

如何确定差异化的战略定位。在如何确定差异化的战略定位,实现产品、服务方式、目标客户和竞争区域的选择上,招商银行一直奉行“不知未来者,无以谋当下;不知世界者,不可能理解中国;不知宏观者,无法处理微观”这三则理念。其落实差异化战略定位的过程,并不是完全摒弃行业原有的发展模式,而是基于行业现状,以发展的眼光、从未来的角度、结合国外先进经验,判断三五年后行业发展会发生什么样的转变,在此基础上进行产品、服务、客户定位和发展区域方面的微观调整。在主流业务集中在对公业务、依靠利差获取利润的时期,充分看到经济发展为个人金融业务带来的巨大需求和中间业务的巨大空间;在银行业务依靠存折的年代,大力推动银行借记卡的发行;在互联网经济仍停留在概念性的阶段,积极探索网络银行服务体系;在外界普遍认为国人缺乏超前消费理念、信用卡在中国的发展存在不确定性的情况下,笃定信用消费是全球性的一种时尚,争做中国信用卡发行的领跑者。招商银行差异化的战略定位的成功,在于其能以发展的眼光、以世界的角度、从宏观的层面有效分析,理性地对待市场、对待客户、对待自己,能够做到“早一点、快一点、好一点”,在其自身差异化的战略定位逐渐演变为主流发展模式的过程中抢占市场先机。

招商银行始终将宏观战略研究的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并于2004年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先后10次开展研究人员的公开招聘。目前,招商银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已成为一家具有独立招收和培养博士后资格、设施齐备、条件良好、管理科学、科研能力与实务能力并重的商业银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在对金融体系发展及商业银行运行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战略性、系统性、前瞻性课题研究方面,为经营管理提供了丰富的决策参考,保障了企业战略规划的科学制定。

关键:新技术的应用

“一卡通”的推出,夯实了招商银行个人金融业务发展的基础。

1995年前,银行的个人金融业务主要依托存折进行。当时中国银行推出的“一本通”业务实现了单本存折管理多个独立账户,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招商银行依托本行“客户号管理”的思想,在模仿“一本通”的基础上积极创新,比“一本通”更小巧、灵活、安全、方便、技术含量更高的储蓄形式 “一卡通”应运而生。“一卡通”的推出,改变了使用存折、存单的传统储蓄业务处理方式,简化了储户和银行的存取款手续。经过几年的持续开发,与“一卡通”相配套的全行储蓄、ATM取款、购物消费和网上银行等个人理财综合服务网络顺利建成,真正成为客户“随身携带的银行”。

“一网通”的建设,确立了招商银行在网络银行服务体系建设方面的领先地位。

1997年,看到一丝新经济影子的招商银行积极开展基于互联网的业务模型探讨,在互联网上推出网上支付系统、推动“一网通”建设,不断壮大自身的网上业务。当进入中国互联网全面“发烧”的1999年,招行靠着自己网上银行业务内容最全、覆盖范围最广、速度最快的优势,成为国内银行业的“年度明星”。“一网通”的建立,让招商银行有效克服了从业人员少、物理网点不足的劣势,其在运营效率、管理水平等方面的优势也得以进一步发挥。目前,招商银行已建立起由网上企业银行、网上个人银行、网上证券、网上商城、网上支付组成的网络银行服务体系,其网上银行无论是在技术的领先程度还是在业务量方面均领先同业。

无论是“一卡通”还是“一网通”,招商银行之所以能在新技术运用方面取得领先,得益于后台支持系统的持续建设。信息支持系统建设方面,一是明确信息技术部的战略地位,加大信息系统建设投入;二是通过统一机型、统一软件、统一管理和统一实施,持续升级信息技术设备,有效奠定信息资源共享的基础;三是在“客户号管理”概念的指引下,充分挖掘客户信息,成为业内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建设的先驱。管理支持系统建设方面,一是引进SAP财务管理系统,巨细无遗地对费用、实物进行管控;二是从IBM引进资产负债管理系统,实现利润、风险、业务规模之间复杂关系的精确测算;三是借助信贷信息管理系统和穆迪内部信用评级系统,对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进行有效管控。

抓手:以客户体验为核心

“服务立行”是招商银行创业时确定的两大宗旨之一,在不断贴近市场、把握客户需求、优化客户体验的过程中,招商银行逐渐将服务的内涵进行有效扩充和演进,逐渐形成三个服务层次。一是引进西方先进服务理念,打造亲情服务优势。招商银行在成立初期一改传统银行冷冰冰的面孔和服务模式,其推行的挂牌服务、上门服务等一系列举措充分赢得了客户赞誉,形成了其阶段性独特的差异化竞争优势。二是依托专业化管理,实现个性化服务。在传统银行转变服务理念,亲情服务的差异化竞争优势逐渐削弱之际,招商银行依托其在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方面的专业优势实行个性化服务。通过在客户及其亲属生日、结婚纪念日等关键日期,给予一句温馨的问候或者一份简单的礼物,进一步加强了客户对于其服务的认可。三是全面优化接触点,改善客户体验。全面优化所有客户接触点的服务质量、服务标准、服务时效,有效开发客户服务质量评价系统,积极开展客户体验反馈调研,将客户服务纳入规章制度和日常考评、管理,真正意义上构建了全方位的客户服务体系。这三个层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共同构建了招商银行在客户服务方面的品牌形象。

在产品研发和管理方面,招商银行坚持市场导向,以满足客户需要为核心,从三方面入手优化客户体验。一是以客户的高效、快捷、安全为目标开展产品研发。在经营区域有限、网点资源不足的条件下,通过产品带给客户高效、快捷与安全的体验是招商银行实现服务网络全方位覆盖的突破点,也是“一卡通”、“一网通”等明星产品的研发初衷。二是不断丰富产品功能,实现产品附加值的最大化。通过研究客户日益变化的需求,招商银行不仅能依托自身优势丰富产品线、完善产品的金融服务功能,而且能借助与航空、酒店等其他行业的结盟实现产品附加值的有效提升。三是通过对产品的不断组合、包装,有效树立产品品牌。通过对现有产品的高效梳理,在客户细分的基础上,推出“金葵花”、“财富账户”、“点金理财”等产品品牌。这些产品品牌基于产品的有效组合,涵盖了客户各层次、各方面的需求,让客户在享受“点餐式”服务体验的同时彰显出客户的个人身份、地位,进一步加强了客户对于产品的认同。

招商银行推出的“一卡通”、“一网通”、“金葵花”等产品之所以能获得市场的强烈反响,除了产品本身在技术应用、客户体验方面的优势外,精准的营销定位也是其获得成功的重大要素。一是将年轻人、城市白领(包括公务人员)、高端客户这三个群体作为客户来源。这三个群体对高科技的金融产品和超前的消费意识接受程度高、对客户体验的偏好强,让招商银行在技术和服务方面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二是依托专业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高效建设营销服务体系。通过对客户信息的高效挖掘,构建分层服务、差异化服务、量身定制的“一对一”服务和个性化服务四大服务体系,有效保障了营销的精准度。三是在品牌宣传方面充分体现其营销定位。招商银行在选择形象代言人、投放商业赞助方面充分斟酌,选择郎朗做形象代言、赞助中国F1车队、与NBA合作均充分体现了其年轻、时尚、阳光、高雅的企业形象,与其主流客户群的价值理念高度契合。

根基:人本关怀的企业文化建设

“以人立行”是招商银行创业时确立的另一个宗旨。招商银行的人本关怀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精神层面,本着“理解人、尊重人、关怀人”的原则,积极组织多种形式的企业文化活动,有效倡导积极、健康、丰盛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二是物质层面,在确保薪酬竞争力业内领先的基础上,形成了包括补充医疗保险制度、企业年金计划与社会基本保险在内的完善的员工福利保障体系;三是员工思想层面,通过建立“行长信箱”、“行长接待日”、“员工论坛”等制度,实现领导与全国各地员工之间的“零距离”交流。

“以人立行”是招商银行的立行之本。核心人才,尤其是经理级管理人才的高效、批量培养,一直是诸多国际大型企业面临的难题。在大多数大型企业内部,由于受培训经验、师资、预算和成本等条件的限制,培训资源主要集中在对企业的高层或新员工的培训上。而对企业的中坚力量——经理级干部的培训内容,则普遍以业务知识和专业技能为主,对其核心管理能力的培训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另一方面,由于这部分管理人员分散于各业务岗位,集中脱产培训成本很高,无法实现人才的快速批量培养,导致人员发展跟不上业务发展,最终制约了企业的成长。1995年招商银行在还没有办公楼的情况下,不惜斥巨资兴建设施先进、功能完善、水平一流的现代化培训基地。培训基地坐落在深圳蛇口大南山脚下,背山面海,环境优美。1997年招商银行培训中心正式成立。2008年12月,“招银大学”正式挂牌成立,下辖两院(远程培训学院、IT培训学院)、四室(培训研发室、综合管理室、财务室、培训基地管理室)、一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正逐渐发展为一所集内部员工培训、外部培训输出、金融研究和商学院四大职能为一体的综合教育培训机构。能否实现对这6,000名核心骨干的系统性培养,是关乎招商银行未来发展的关键之一。为此,招银大学积极探索,以分支行中、基层管理者为目标人群,创新推出了为期5个月的领导力提升项目“金鹰计划”,并期望通过招行的行动式案例,为解决“核心管理人才的高效批量复制”这个世界性难题提供范例和启示。

篇12

美国太空总署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成功发射了人类首颗地球资源技术卫星,在当时引起了重大反响。在运行了一段时间之后,从太空向地球传回来许多有研究价值的卫星图像,一时间卫星遥感技术开始在各个国家被引起广泛关注。卫星遥感技术是人类的新兴科技,其中包含了很多学科:电子技术、计算机科学技术、光学理论、空间理论、生物学理论以及地学等等,只有将这些学科综合起来才能致力于卫星系统的开发与研究,是当今高新科学领域的尖端技术。

在生态环境领域,传统的勘测方式,在耗费人力物力的同时,还得不到理想的效果。并且调查的周期十分漫长,不能够对城市环境的实际情况做出及时的反馈。当遥感技术被应用在生态环境调查以后,不但可以及时准确地实时反映城市的资源状况和变化趋势,数据也可以准确及时地得到反馈,在实时监控了城市生态环境的同时,还本文由收集整理可以对动态进行分析,在技术上提供了坚实可靠的保障。所以,卫星遥感技术在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方面的应用将会成为城市建设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卫星遥感在科学上和实际应用领域中的价值非常之高。它的成本也是十分巨大的,大家都知道,发射一颗卫星需要几十亿甚至是上百亿的巨额资金。如果换来的是良好而且稳定生态环境,那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1调查内容和方法

依据《2008年全国环境监测工作计划》(环办[2008]8号)以及中国环境监测站《2008年全国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实施方案》,还有《辽宁省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实施方案》。在这次的生态环境监测工作中,主要采取的是卫星遥感监测的方式,对数据进行实时解译,实地的人为考察也同步进行。全部工作程序严格遵照生态遥感监测工程实施细节的规定来进行操作,对得到的数据执行严格的分析与对照,做到将误差降到最低。对数据还要进行反复核查,确保做到无失误操作,使得到的数据可以真实地反映出本市的实际状况。

1.1通过卫星遥感技术调查土地利用以及土地覆盖的情况

通过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对土地覆盖以及土地利用情况进行调查。调查的项目包括:森林、草原、耕地、荒漠化土地、荒地与可利用土地、湿地以及地表水的面积、分布和动态变化趋势。通过卫星遥感技术进行调查的以上几个项目的数据准确,情况更加贴近实际,分析出来的结果令人信服。

1.2对全市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评价

通过卫星遥感技术获取到的图像,其情况真实,并且很及时,对当时情况的掌握比较准确。对传输回来的图像做以解译,并且对数据进行分析之后,在所得到的数据之中分离出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状况的信息,遵循《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试行)》对沈阳地区的生态环境做以分析,并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对生态退化严重的地域,制定出相应的机制。

依据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的幅度,可以把生态环境质量变化

划分为四个等级,从高到低依次是:显著变化、明显变化、略有变化、无明显变化。

2生态变化调查的结果

从遥感卫星得到的图像与工作人员人为得到的数据相结合,经过整理和分析之后,我们可以基本了解营口市生态环境质量的基本状况。从综合评价的结果和各项指标显示,可以看到,大石桥市、盖州市、的生态环境质量等级为良好,营口市区的生态环境质量等级为一般,这就表示营口市植被的覆盖率基本可以达标,生物的种类比较丰富多样,基本上满足人类生存的标准。营口全市的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的幅度较小,基本没有明显的变化,情况属于比较稳定,波动也较微弱。

营口市总体生态环境质量属于良好,生态系统稳定、结构合理,并且处于可持续发展的状态。从人工实际在户外的调查结果分析以及地域的分布来看,大辽河、大清河、碧流河等水域的质量明显得到改善,水质清澈,环境怡人。老轿顶、五石岭等自然保护区的情况均好于其他地区,且有明显差别。在某些区域中,有小范围的生态环境被破坏,比如生态自然保护区当中的一些区域正在进行破坏性的开发,这些区域的范围比较小,对于整个保护区的面积还不足以构成威胁,不过随着时间的变化,很难保证这些小面积的区域不扩大化,如果若干小面积的区域一旦相连,那面积就会成倍的增长,到时候想要控制的话,就会非常困难了。生态系统被破坏了以后,想要再恢复将会非常困难,可能需要几十年甚至是上百年的时间,其中消耗的人力物力也是十分巨大的。所以维系可持续性发展的生态系统是我们当前不可推卸的重要责任。我们要给子孙后代留下蓝天厚土,而不是一片荒凉。所以要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让大家一起来保护我们共同拥有的美好家园。

篇13

关键词 :社会矛盾预警 大数据云计算

[中图分类号] D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828(2015)04-0040-07

DOI: 10.3969/j.issn.1672-4828.2015.04.005

石森昌,天津社会科学院经济社会预测研究所副研究员(天津300000)。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加强社会预警分析,并且在之后的四、五、六中全会对此加以反复强调。十八届四中全会再次提出要建立健全社会预警机制,但与之前不同的是,这次会议强调的是“建立健全社会矛盾预警机制”,即强调突出社会矛盾预警机制建设。为什么要强调建立社会矛盾预警机制,社会矛盾预警的涵义是什么,以及如何建立社会矛盾预警体系?本文将对上述问题展开分析。文章首先回顾中央对建立社会预警机制问题的历次表述,分析建立社会矛盾预警机制的现实意义,并对社会矛盾预警的内涵做出界定。其次,基于海因里希法则提出进行社会矛盾预警的基本思路。最后,给出社会矛盾预警的大数据云平台分析框架。

一、社会矛盾预警提出及涵义

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建立健全各种预警和应急机制,提高政府应对突发事件和风险的能力。”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强调指出:“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再次强调社会预警机制建设,“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和应急救援、社会动员机制,提高处置突发性事件能力。”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对社会预警问题的表述是,“按照预防与应急并重、常态与非常态结合的原则,建立统一高效的应急信息平台,……,实现社会预警、社会动员、快速反应、应急处置的整体联动。”2014年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对维护群众利益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体系,建立健全社会矛盾预警机制、利益表达机制、协商沟通机制、救济救助机制,畅通群众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法律渠道。”

比较不同时期对社会预警问题的论述可以发现,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社会矛盾预警问题具有不同的意义。首先,十八届四中全会之前,社会预警机制建设通常是和应急机制建设相联系的,社会预警机制建设实际上是为政府的应急管理服务的,是从社会危机管理角度来认识和看待社会预警机制建设问题;十八届四中全会把社会预警机制建设看作是化解社会矛盾和纠纷的重要工作机制,是从社会治理角度来认识和看待社会预警机制建设。其次,十八届四中全会之前,推进社会预警机制建设的目的是提高政府应对突发事件和风险的能力;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建立健全社会矛盾预警机制是构建对维护群众利益具有重大作用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显然,着眼于化解社会矛盾而不是提高政府应对社会危机能力来推动社会预警机制建设,这是我国推进社会预警机制建设中的一个重大思路转变。同时也意味着维护社会稳定工作思路的重大转变,即从重视政府应对突发事件和风险的能力建设转向更加重视社会矛盾和纠纷化解,实现从源头上预防社会风险的发生。社会预警机制建设的这一思路转变不仅更符合社会稳定的内在需求,也是对过于突出应急管理能力建设工作思路的纠偏。

事实上,导致社会不稳定的群体性事件往往是由于社会矛盾不能得到及时疏导和化解而引致的。关于社会矛盾与社会稳定的关系,总书记(2004)曾对此进行过论述:“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和正确处理各类人民内部矛盾,以及由此引发的各类群体性事件,努力把维护稳定的各项工作抓实做细。”在他看来,各类群体性事件产生的主要原凶就在于未能正确处理各类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源头治理在于重视和正确处理各类人民内部矛盾。由于社会矛盾和纠纷化解对促进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通过强化社会矛盾纠纷预警预测工作,有助于推动社会矛盾的及早发现和及时化解,维护社会稳定。这就是推进社会矛盾预警机制建立的重要意义和价值所在。

关于社会矛盾预警问题,目前仅有极少数文献涉及(安然,2011;王林、吴贻龙,2013;王林、黄利芳,2014),但都没有对社会矛盾预警的内涵进行讨论。本文认为,社会矛盾预警是以社会经济领域中各种已存在和潜在的社会矛盾为研究对象,通过揭示各种社会矛盾产生、发展以及演变的规律,并建立用于观测各种社会矛盾发展演化状况的标准体系,通过对社会矛盾的产生和发展变化进行实时识别和跟踪预报,实现社会矛盾的及早发现和及时化解。

可以从几个方面加深对上述定义的理解。首先,社会矛盾预警是以各类社会矛盾为分析对象,对矛盾的产生和发展演化过程进行预警;而传统社会预警分析是以社会整体运行状况为分析对象,通过测度社会运行的风险水平进行预警。其次,社会矛盾预警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社会矛盾的及早发现和及时化解;传统社会预警的目的是提高政府危机应对能力。第三,社会矛盾预警既与政府部门有关,也与社会各种机构和组织有关,因为正如总书记所指出的“努力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不仅是党委、政府的事,也是社会各界的事,人人都应关心,各种社会组织、各个部门都有责任。(,2004)”而传统社会稳定预警更多是为政府部门服务。第四,社会矛盾预警标准体系具有多样性,既有关于社会矛盾产生的预警体系,也有社会矛盾演化的预警体系,同时不同行业、领域也有不同的预警体系;而传统社会预警体系通常仅有一个用于对社会整体风险水平进行预警的体系。

二、海因里希法则和社会矛盾预警

社会矛盾预警以社会领域中各种社会矛盾为分析对象。由于社会领域巾每时每刻都产生新的社会矛盾,同时也有很多已发生的社会矛盾由于得到化解而消失,如何在海量的社会矛盾信息中展开预警分析,社会矛盾预警的基本思路和主要技术手段是什么?本部分将讨论社会矛盾预警的基本思路,第三部分将分析社会矛盾预警的主要技术手段。

安全管理领域经常引用一个术语叫做“海因里希事故法则”。该法则是美国人海因里希通过分析工伤事故的发生概率,为保险公司提出的经营法则。基于对大量数据的统计分析结果,海因里希指出,在一件重人安全事故的背后必有29件轻度事故的发牛,并同时存在300件潜在隐患(周兰胜,2013)。

“海因里希事故法则”反映了事故发生频率与事故发生后果之间的一般规律,即小事故损害小但发生频率高,大事故损害大但发生频率小。这一法则也表明,在大事故发生之前,一定已经发生一定数量的未遂事故和轻微事故,当导致这些未遂事故和轻微事故发生的原因未得到妥善处理,累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导致大事故的出现。凶此,从事故管理的角度来看,在未遂事故和轻微事故频繁发生之时,就应高度重视并探讨导致未遂事故和轻微事故产牛的原因及其发展演变规律,通过采取积极应对措施,消除事故原因、中断事故发展过程,达到控制和预防重大事故出现的目的。

尽管“海因里希事故法则”主要针对安全管理领域,但其对社会矛盾预警分析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危害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影响社会稳定、干扰社会正常运行的社会安全事件发生,实质上是社会矛盾集中爆发的体现。与其他突发公共事件一样,社会安全事件也会经历孕育、激发、酝酿、爆发、升级以及减弱平息的演化过程(杨乙丹,2013)。孕育阶段就是社会矛盾的能量积聚过程。在这一过程,社会矛盾事实上已通过形形的社会事件表现出来,只是由于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而未能实现由社会事件转型为公共事件,并逐步发展壮大。当社会矛盾集聚的能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在合适的条件下,就会由某一具体的社会事件作为诱因事件引发社会风险爆发,其基本过程可以概括为:诱因事件发生一诱因事件获得公众和媒体的普遍关注而演化为公共事件一在政府应对不力+不真实信息传播+长期矛盾集聚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最终演变为严重的公共危机甚至是社会危机(汤志伟、杜斐,2013)。

因此,从社会矛盾预警的角度来看,当社会领域中由社会矛盾引发的社会事件在不同领域内频繁出现时,即使单个事件对整个社会没有影响或者影响很小,作为社会管理者也应引起足够重视。因为当这些社会事件不是由孤立的原因导致而是由某些共同的原因导致时,如果这些共同的原因未得到妥善处理,当其演化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导致公共危机或者社会危机的出现。

由此,“海因里希事故法则”实际上为社会矛盾预警分析提供了思路:社会矛盾预警分析首先应聚焦于社会经济系统不同领域中反映社会矛盾的各类社会事件,这是社会矛盾预警分析的逻辑起点。其次,围绕反映社会矛盾的每一个具体的社会事件,要尽可能地收集到所有与该事件相关的信息。第三,对收集到的信息采用合理的分析工具和手段进行统计分析,尤其足要对各种信息进行甄别和分类,如哪些因素是专门指向特定的社会事件,哪些因素是共性的、与多数社会事件都相关联的;哪些因素是短期的冲击,哪些因素是长期存在的等等。第四,对共性的、长期的因素进行研究,掌握其发展演化规律,并据此建立社会矛盾预测预警分析体系,依据这些因素的发展趋势向全社会发出有关社会矛盾的警示、警报信号。

基于海因里希事故法则的社会矛盾预警分析的基本过程可以概述如下,参见图1。

案例收集,即对社会经济领域中发生的各类反映社会矛盾状况的社会事件,最广泛地收集与每一个社会事件相关的信息,建立社会事件的信息资料库(也即社会事件案例库)。最终实现对每一个社会事件的数据化和信息化。

信息挖掘,即对社会事件信息资料库,采用科学的数据分析工具和方法,寻找到与社会矛盾预警相关的、有价值的信息。

体系构建,依据信息挖掘结果,建立社会矛盾预警体系。需要强调的是,这里的体系不一定就是指标体系,也可以是社会矛盾形成和爆发的某种模式。并且对不同领域的社会矛盾、不同发展阶段的社会矛盾都有相应的预警体系。

信息收集,依据社会稳定预警体系要求,收集形成社会矛盾预警信号所需要的最新信息。

信号形成及,由收集到的最新信息,依据社会稳定预警体系形成预警信号,对信号按照给定的标准进行分类,把预警信号向社会公布。

三、社会矛盾预警的大数据分析云平台

上述分析表明,社会矛盾预警分析主要以反映社会矛盾的具体社会事件为分析对象。由于社会各行各业每时每刻都会产生新的社会矛盾及社会事件,同时又有社会矛盾及社会事件由于得到化解而消失,因此,社会矛盾预警分析将要面对的是海量实时数据的分析,传统的数据分析工具和手段将难以满足需求,需要采用面向海量数据的分析工具和手段,即大数据分析和云计算。

(一)大数据与云计算

大数据与云计算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云计算是大数据的IT基础,大数据是云计算最具发展潜力的应用。

1.大数据

大数据( Big Data)并非一个确切的概念,最初是源于自然科学领域,指需要处理的信息量过大,已经超过当时一般电脑在处理数据时所能使用的内存量。随着互联网和数据处理技术的快速发展,大数据已不再仅用来描述大量的数据,还包涵了处理数据的技术以及相关的应用及其对其他领域的影响。“大数据是人们在大规模数据的基础上可以做到的事情,而这些事情在小规模数据的基础上是无法完成的。大数据是人们获得新的认知、创造新的价值的源泉;大数据还是改变市场、组织机构,以及政府与公民关系的方法。(维克托·迈尔一舍恩伯格、肯尼思·库克耶,2013)”

大数据是数据、技术和应用三者的统一。(1)海量数据,是大数据发展的基础,具有三个主要特征:数据体量巨大,从TB(太字节)级别跃升到PB(拍子节)级别;数据类型繁多,包括网络日志、社会数据、互联网文本和文件、互联网搜索索引等;价值密度低,以视频为例,连续不间断监控过程中,可能有用的数据仅仅有一两秒。(2)人数据处理技术,是以很经济的方式,以高速的捕获、发现和分析技术,从各种超大规模的数据中提取价值的分析手段和方法(胡雄伟、张宝林、李抵飞,2013)。大数据处理技术的典型特点是处理速度快,尤其是能够对大量的实时数据进行快速处理。(3)大数据应用,通过采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就可以实现对海量的、多样化的数据进行交换、整合和分析,从中发现新知识、创造新价值。应用范围广泛,如宏观经济预测、市场分析、气候预测、流行病传染分析、智能交通以及社会管理等方面。

2.云计算

云计算( Cloud Computing)足一种基于互联网的超级汁算模式,利用互联网的高速传输能力,将数据的处理过程从个人计算机或服务器移到互联网上的计算机集群中,在这种计算模式下,计算业务将不再局限于个人的计算机和企业计算中心,而是由一个大型的数据处理中心管理,数据中心按客户的需要分配计算资源,用户感觉自己就是在直接使用超级计算机,提供资源的网络就是“云”(陈涛,2009)。在云计算环境下,计算服务或者信息服务就如水、电等资源一样,可以实现随时获取,按需使用,按使用付费。

云计算具有如下特点:超大规模,Google云计算已经拥有一百多万台服务器,企业私有云一般拥有数百上千台服务器;虚拟化,云计算不仅支持应用软件服务,而且支持硬件服务,用户可以由“云”获得虚拟化的储存器、计算中心以及网络设备等;高可靠性,“云”使用了数据多副本容错、计算节点同构可互换等措施来保障服务的高可靠性;通用性,即“云”可以支持不同的应用请求,如学术研究、家庭娱乐、公司财务分析、政府社会管理等所有可能的应用;按需服务,向“云”购买服务就如购买水、电、煤气一样实行按需购买和使用(李永宏,2013)。

(二)社会矛盾预警的大数据分析云平台架构

社会矛盾预警的大数据分析云平台是以云计算作为IT架构、以大数据分析作为主要技术分析手段智能化的社会矛盾预警综合管理信息系统。

1.社会矛盾预警的大数据分析云平台整体架构

社会矛盾预警的大数据分析云平台由基础服务层、数据分析层和终端层组成,如图2所示②。

(1)基础服务层

基础服务层的主体是社会矛盾公共信息云计算平台,其主要功能包括两方面:一是把发生在各个领域、各个部门以及各个行业的社会矛盾及其相关信息进行汇总、整合,并把收集到的社会矛盾信息传输到数据分析层,供社会矛盾预警大数据分析平台进行分析;二是接收数据分析层形成的结论或者结果,并把这些结论作为经验或者知识供各个领域、各个部门及各个行业的相关人员学习和借鉴,以提升化解社会矛盾和纠纷的能力。

由于既要全面及时地汇集各个领域、部门和行业的社会矛盾信息并进行整合,同时还要与数据分析层保持良好的数据沟通,这不仅要求社会矛盾公共信息云计算平台的数据处理能力强,而且系统的安全性、稳定性以及数据的准确性也至关重要。

(2)数据分析层

数据分析层的主体是社会矛盾预警大数据分析平台,其重要功能包括三方面:一是把基础服务层提供的社会矛盾信息进行数据化,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和方法,产牛能够对认识和化解社会矛盾提供有效支持的信息,并把这些反映社会矛盾状况的信息集中存储,形成知识库;二是依据社会需求,把反映当前社会矛盾发展状况的社会矛盾预警信号通过信息平台对外,为相关主体或部门进行决策和判断提供支持;三是把解决社会矛盾的成功经验和模式作为知识传输到基础服务层,供相关部门和人员学习和借鉴。

社会矛盾预警大数据分析平台需要具备数据的准确性、分析的实时性和功能的多样性等特性。数据的准确性要求进行大数据分析所采用的模型必须经过充分和严格地验证,并且要定期进行模型稳定性评估;分析的实时性要求平台能够反映社会矛盾发展演变的最新态势,以便相关主体能够做出有效决策和判断;功能的多样性要求平台具有多维度的分析能力,如时间上可以反映每天、每周、每月的状态,在受众上可以满足政府、机构和公众的需求,在数据模型上既可以反映现状也可以进行趋势预测等。

(3)终端层

终端层的主体包括两部分,一是社会矛盾状况信息存储平台,一是社会矛盾预警信号平台。社会矛盾状况信息存储平台是把大数据分析平台得到的反映社会矛盾状况的信息和知识进行存储,一方面可以为研究人员开展社会矛盾研究提供信息资料;另一方面作为大数据分析平台的知识储备。社会矛盾预警信号平台将数据分析层产生的结果,依据不同的需求,提供和展示不同的社会矛盾发展演变状况信号。

终端层需要能够提供多样化的输出结果,提供给科研人员用于科学研究的信息应该讲求完整性和专业性,提供给公众用的信息应该通俗易懂和强调有用性,提供给政府部门的信息应该偏向宏观性等。

社会矛盾预警的大数据分析云平台具体的技术实现思路是,采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处理和存储社会矛盾数据,结合大数据与云计算技术,利用专家模型库对海量社会矛盾数据进行多维度的分析和挖掘,并通过云平台服务,将分析结果传达至各类平台和应用终端,提高对社会矛盾发展演变状况的实时感知能力,使相关主体能及时完成对社会矛盾的评估和决策,推动社会矛盾和纠纷的智能化处置。

2.社会矛盾公共信息云平台的逻辑结构

社会矛盾公共信息云平台在基础设施和最终用户之间分为三层,即基础设施服务层、平台服务支持层以及应用软件服务层,参见图3。

物理基础设施即支持整个平台运行的各种信息设备,如机房、电源、服务器、网络设备以及各种终端等。

基础设施服务层通过虚拟化技术,以服务的形式,为整个社会矛盾公共信息云平台提供各种硬件、服务器、网络设备、通信设备、数据库和操作系统服务。换言之,在建立社会矛盾预警的大数据分析云平台过程中,各个具体部门既不用单独额外配置计算机、网络设备等硬件,也不用额外购买数据库和操作系统等软件,只需在原有网络基础上获得进入社会矛盾预警大数据分析云平台的权限即可,再通过必要的系统使用培训,就可以使用该平台。

平台服务支持层主要是为应用软件服务层提供平台支持系统和平台开发功能。平台支持包括认证管理服务、权限管理服务、用户管理服务、日志管理服务、注册管理服务、目录管理服务、邮件管理服务和消息管理服务等软硬件功能。平台开发功能包括根据不同职能部门的需求,设计不同的社会矛盾应用软件,以及为跨部门的社会矛盾信息交换提供支持等。

应用软件服务层为各个具体部门提供基于本部门职能的分析和化解社会矛盾所需要的各种应用系统和软件服务,并提供各个部门进入平台的界面。在社会矛盾预警云计算平台下,与处置社会矛盾相关的所有职能部门如法院、派出所、居委会、民事纠纷调解中心等都不用自己开发与处置社会矛盾相关的应用软件,利用个人电脑、移动终端就可以进入社会矛盾预警云平台,一方面把本部门正在处置的社会矛盾相关信息输入系统中,另一方面可以由平台中获得如何处置社会矛盾相关的信息和知识。

在社会矛盾公共信息云平台的逻辑结构中,上层可以调用其直接或间接的下层所有功能,同层次各个模块之间也可以相互调用其各自的数据信息。

[

参考文献]

[1]安然,2011,《社会治理创新视角下内蒙古社会矛盾预警机制的建立》,内蒙古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陈涛,2009,《云计算理论及技术研究》,《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第4期。

[3]胡雄伟、张宝林、李抵飞,2013,《大数据研究与应用综述(上)》,《标准科学》第9期。

[4]李永宏,2013,《大数据与云计算》,《统计与管理》第6期。

[5]汤志伟、杜斐,2013,《群体性事件演化轨迹的定性模拟研究》,《社会科学研究》第4期。

[6]王林、吴贻龙,2013,《社会矛盾预警的运行机制》,《社会科学家》第4期。

[7]王林、黄利芳,2014,《基于因果倒逼的宏观社会矛盾预警指标体系构建》,《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5期。

[8][英]维克托·迈尔一舍恩伯格、肯尼思·库克耶著,《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盛杨燕、周涛译,2013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9],2004,《妥善化解社会矛盾全力维护社会稳定》,《求是》第3期。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