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在线课程开发建设

在线课程开发建设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0 17:15:5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在线课程开发建设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在线课程开发建设

篇1

【关键词】 学习资源;学生年龄结构;微学习;流媒体资源;数字原生代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2)11—0089—04

开放教育经过十多年的实践已显示了其入学门槛较低、学制有弹性、学习方式灵活等优势,满足了没有机会进入普通高校又想参加大学学习的广大民众的学习需求,为社会培养了大批“用得上、留得住”的基层工作者。目前,电大系统正在积极为办好开放大学作准备,在这特殊的历史转型时期,迫切需要加强教学基本建设,以求得开放教育稳步可持续发展。笔者认为目前必须切实加强学习资源建设,以适应教育环境发生的深刻变化。

一、学生构成的变化需要进一步

加强网上资源建设

学生构成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学生的年龄结构发生了变化,总的趋势是越来越年轻化。如宁波电大2010年对报名就读开放教育的直属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本、专科学生21-35岁学生分别占96%和88%(见表1);二是学生从事的行业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主要体现在绝大多数学生来自于企业生产经营第一线。2010年调查本、专科学生来自于企业的比例分别为88%和94%;三是学生的地域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主要表现在绝大部分学生来自于县及以下基层单位。如宁波电大每季招生中,宁波市城区学生比最高的是2002秋季,占73.45%,2006秋下降至40.3%,2011秋更是下降至22.44%。地域结构变化的另一表现是外来务工人员比例大大提高。2010年调查本、专科学生来自于宁波市外学生的比例分别为26%和46%(见表2)。

上述三方面学生构成的变化,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网上学习资源建设。因为年轻学生有条件(2010年本、专科学生在工作单位或家庭或两者兼有上网条件的比例分别占98%和93%)、更喜爱并且有能力利用网络进行学习,来自基层企业生产经营第一线的学员迫于工作压力、竞争压力,没有整块时间参加固定时间、固定地点的面授辅导。以宁波电大为例,2011年秋季学期在面授辅导课到课率统计时发现,尽管学校采取了大量动员、鼓励学生参加面授辅导的措施,随着考试时间的逐渐临近,面授辅导课到课率仍然有逐渐递增的趋势,但总体上面授辅导课的到课率还是偏低,不尽如人意。更需要强调的是,中央电大统设必修课统一课程考试时间安排的多年固定性,导致金融等行业的学员对个别课程连参加正常的学习测评都有困难。只有让学习者灵活地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才能充分显现远程教育的优势,才能不让“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仅仅作为一个标签。因此,远程教育的组织者认为,如果对学习者的学习时间给予过于严格的框定,将与远程教育所“承诺”的“任何时间”理念相冲突。[1]

正因于此,针对目前面授辅导课到课率的实际情况,以及开放教育与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课程教学内容的更新、新专业的开设,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开始了新一轮的网上学习资源建设。通过制定《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多媒体教学资源建设管理办法》,明确了教学资源建设的基本原则、教学资源的类型、建设的流程、应用要求及建设经费等内容。从2010年下半年至今已新建和重建了50多门课程的视频学习资源。通过提供给学员相对丰富的网上学习资源,促使学生在没有整块时间参加面授辅导时,能利用碎片时间参加网上学习,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到位率,减少面授辅导和网上学习的流失率。

在高等教育领域,混合学习被普遍定义为面对面的课堂学习和在线学习的有机结合,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2]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的教学模式就是“112”教学模式,其中的“2”就是两个结合,即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有机结合,现实课堂和网上课堂的有机结合。因此加强网上学习资源建设也是进一步实践和发展开放教育教学模式的必然要求。

二、专业构成变化需要加强

动态视频资源建设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的推进,公民参与高等教育学习的积极性越来越高,参加高等教育学习的专业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参加高等教育学习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将宁波电大系统2011秋的招生开设专业与五年前(2006秋)进行对比,可以明显发现在专业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见表3)。

专业变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开设专业数增加了40%,尤其是专科专业数增加了近56%;二是开设的理工类专业也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尤其是专科专业,增加了75%;三是小专业现象明显。以宁波电大直属教学点2011年秋季招生专业来看,12个本科专业中有9个专业招生数在50人以下,22个专科专业中有14个专业招生数在50人以下。

无论广播电视大学的“人生进步的阶梯、教育公平的砝码、全民学习的平台”定位;还是开放大学以推动高等教育向开放、灵活、全纳、终身转型为宗旨,以提高高等教育的社会公信力为己任,致力于教育公平,将优质的高等教育送到每个向往提升自我、发挥潜能、追求发展的公民身边,促进全民学习和终身学习,[3]都需要开发多种教育项目满足全民学习的需求。现代社会正经历急剧的变化,要及时满足社会的需求,就需要适时开发建设相应的专业。

随着专业数的增加,各专业学生越来越分散,有的甚至在外地工作只能考试时返回学校,再加上交通不便,这给组织集中面授教学带来了许多难度。面对大量的小专业课程,无论从经济学的规模经济或范围经济角度衡量教育成本,还是从教师为少量学生进行面授辅导的兴趣与效果来看,面授辅导为主的教学方式已不太现实,况且也不尽符合远程开放教育的理念。因此,有必要再次强调开发建设网上学习资源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网上学习资源的开发建设更能够发挥电大的系统优势和整体运作优势。可能某一所电大或某所电大的某一个专业的专业办学条件,特别是专业师资水平一下子达不到办学要求,但利用电大系统的力量,甚至由中央电大牵头组织借助于普通高校或行业系统的力量,有关专业的专业教学条件是可以达到的。但这样做的前提是要创设远程开放教育教学工作的分工合作机制。遗憾的是当前高等教育e-learning的实践大多并未遵循这一原则(劳动分工、专业化原则),仍然采用个体手工作坊的方式开展e-learning,教师们各自开展教学,并关注每个教学环节,丹尼尔借用Bates教授的比喻称其为“独行侠”的方式。[4]

年轻学生富有青春活力以及对网络技术的喜爱和擅长,以及电大理工科专业的逐渐恢复和增设,都需要我们重视动态资源的建设,特别是动态视频资源的建设。广播电视大学以理工科起家,发展过程中理工科曾逐渐萎缩,经过这几年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理工科已逐渐恢复并有所发展。201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强调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但目前电大系统理工科力量相对薄弱,这就需要大力借助普通高校和实业界人士的力量。而这两方面人员自身工作都比较忙,要请他们上面授辅导课有难度。但在明确要求前提下,请他们与电大教师、技术人员一起开发网上学习资源则比较现实。另外,理工科专业许多课程相对于文科课程学习难度大,需要以通俗易懂的方法达到教学目的。再加上成人学习者特征决定不必强调学习内容的系统性。国际成人教育之父,美国成人教育家诺尔斯曾指出成人学习者五方面的特征,其中一个特征是成人学习者是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的学习者,成人学习以应用为取向,其从事学习活动都是为解决当前问题,是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活动,而不是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活动,系统性可以淡化。学习者为了解决具体的问题而学习,学习的过程也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5]基于上述三方面的考虑,建设和开发理工科专业的网上学习资源,特别是动态视频资源,包括CAI课件就显得非常必要。根据一致性原则,如果学习材料提供的外部表征接近于对学习内容的内部表征,那么动态的视觉型非语言符号如动画或视频,将更加有助于学习者建立对学习内容的内部表征。[6]时间较短的流媒体课件,以其针对性强,知识模块化、案例式、专题式的特点,更能够吸引学习者。[7]

在动态视频资源开发建设时,需要特别强调单位资源的时间长度。根据前述学生构成的变化来看,学生整块学习时间是很难保证的,这就需要利用零碎时间,见缝插针进行学习。因此学习资源最好以半小时以内为好,开发建设一批以半小时为时间单元的“学测评一体化”的动态课件。从在职从业人员特点看,每次抽出半小时时间进行课件学习比较容易;从认知规律来看,边学边训练比较容易掌握所学知识;从学习效率来看,半小时学习效率比较高;从教育心理学来看,学习应该不断有成就感,才能激发学习动 力。[8]

谈到动态资源,自然还需要强调动态。动态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更新速度要快,这是基于知识更新的速度和经济社会发展对劳动者能力要求的提升;二是要强调交互。人的思维总是有局限的,多和别人交流沟通能弥补自身思维的不足和漏洞。学习中更是如此,大量经验证明,高等教育中学生所获得的知识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和民间的交流,其比例甚至高于来自师长的知识。大家交流是互利双赢的局面,不但能增进大家的友谊,促进相互的了解,还能提升专业技能。[9]教师之间、学生之者、师生之间利用BBS、Email、QQ、微博等方式的交互在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教学中应该更为突出。

三、媒体构成变化需要开展

基于手机的学习资源建设

与1999年开放教育试点时相比,媒体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第五媒体,即手机媒体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已经从3G向4G迈进,智能手机的大幅增长更加促进了人与人的交流,WIFI网络渗入了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二是所有的媒体都在向全面融合的趋势发展,进入全媒体时代;三是数字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人的需求不断驱动技术的发展,信息流动的速度越来越快。根据2012年7月19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2年6月底,我国网民达到5.38亿;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9.9%。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3.88亿,手机网民在总体网民中的比例达到72.1%,手机首次超过台式电脑成为第一大上网终端。使用手机收看视频的用户已经超过1亿人,占手机网民的27.7%。微博在手机网民中使用率已达43.8%,成为使用率增幅最大的应用。[10]微博、QQ的主要用户平均年龄不超过24岁,青少年占了绝大部分。

著名学习软件设计家Marc?Prensky于2001年提出“数字原生代”(Digital?Natives)和“数字移民”(Digital?Immigrants)的概念,以体现当代人与其前人在数字化技术方面的巨大差异。在这篇名为《Digital?Natives,Digital?Immigrants》的论文中,作者考虑的主要是教育系统面对媒体环境的变化所产生的问题。学生在突变,基于传统思想和内容的旧的教育系统已不再适合。数字原生代(digital natives)定义为1980年代以后出生的年轻人,他们习惯快速接受大量信息、喜欢多项任务同时进行、愿意先图表后文字、喜欢随机获取信息、喜欢玩游戏而不是严肃的工作、在与人合作时表现最好、在即时满足和频繁奖励中成长。如前所述,从电大目前学生的年龄结构来看,电大学生就处于“数字原生代”。

面对媒体的变化,广播电视大学需要及早应对,将网上资源的开发建设逐渐转移到基于手机的学习资源。总的来说,需要创设“3A+3E”学习的环境,提供“3A+3E”学习的资源。3A即随身、随地、随时(Anyone、Anywhere、Anytime)学习,3E即轻松、有效、快乐(Easy、Effective、Enjoy)学习。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两方面考虑开发建设适合基于手机的学习资源:

(一)开发建设适合“微学习”的学习资源

基于手机的学习特别适合那些工作比较忙,没有整块时间投入学习而又有提高自己愿望的上班族,他们可充分利用生活中无数的零碎时间,见缝插针地进行点滴学习(piece-meal)。斯坦福学习实验室(SLL)的研究表明,基于手机的学习是一种“碎片”式经验,可以随时随地登录但又能提高学习者的积极性。因此,要求基于手机的学习资源开发具有零散性的特点,也就是说要开发适合“微学习”的资源。这种资源不强调系统性和学科完整性,应该突出课程的重点内容,且重点内容要进行分解,将相关知识点逐个呈现,最好开发一些“微课件”。需要强调的是,每个“微课件”的时间长度还需要再压缩,最好在10分钟左右,适合进行碎片化学习。

篇2

中图分类号:G40—01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3)06—0050—03

一、江阴职业技术学院开放式教学实践平台

江阴职业技术学院开放式教学实践平台建立在对开源“Moodle网络教学平台”和“E-Learning泛在学习”设计架构理念的二次开发上,结合学院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开发模式、教学模式改革等推进开放式教学实践平台网络课程资源开发建设,通过教师学习情境的创设、教学实践的创新和评价体系的建立,践行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协作学习同步性的互动、工作过程导向性的实践,真正意义架构教师导学、助学、促学、督学和学生自学、互学、评学、践学深度融合的网络课程资源开发和建设。

二、开放式教学实践平台网络课程开发建设

(一)网络课程建设的理论基础

网络课程是一种新型的基于网络平台的探究型学习资源,以构建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以计算机网络为平台,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以学习任务为载体,以学生学习为主体,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创新能力,激发热情和拓展知识。在设计网络课程时,首先要定位好师生角色,设计和选择恰当的项目和主题,以工作过程导向为理念组织和管理教学,并开展全面的教学评价。

(二)网络课程建设的设计原则

设计网络课程第一要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化的开放性、个性化、灵活性原则;以工作过程导向为依据的情境式教学方式的情境性、真实性原则;以保证丰富的多媒体资源和足够的交互性的多媒体、交互性原则;具有一定国际规范和标准(SCORM、AICC)的国际性、移植性原则;充分考虑学生循序渐进形成性评价的评价性、反馈性原则等。

(三)网络课程建设的设计流程

根据传统静态课堂教学和平台动态教学相结合的特点,采用“工作过程系统化”网络课程开发模式,网络课程的设计流程应包含如下几个环节:

1.分析教学对象:在网络课程建设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分析认知特征、起点水平、学习风格、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因为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不可能拓展很多知识以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而这一点在平台课程建设时可以得到恰如其分的体现。

2.教学目标分析:在网络课程建设中,首先制定课程的总体教学目标,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细化总体目标为章节的分目标,根据章节内容将项目教学贯穿于每个主题学习活动中。

3.教学模式设计:开放式教学实践平台是以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为基础的,不仅保证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方法,主题式的网络课程资源建设也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情景式学习环境,强调以主题活动开展教学,让学生体验、参与活动。

4.学习资源设计:课程学习资源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来源,教学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课件资源,如文档、PPT、动画、课件、音视频和试题等都可以上传,并且可以在平台上进行管理。

5.教学评价设计:教学实践平台的评价系统功能非常强大,形成性评价是网络课程建设中的主要评价方式,能及时了解网络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进展和存在的问题,教师可以进行及时反馈帮助学生;同时总结性评价则可以对整个网络课程建设的有效性和合理性做出判断,教学评价的方式主要有在线测验、心得报告、互动评价、调查问卷、学习作品等。

(四)网络课程设计的关键技术

1.E-Learning课件制作软件:Lectora、Articulate Storyline、Wondershare QuizCreator三个目前适用较广,可以制作高度集成、深度交互、评价测试的E-Learning课件制作软件,可以或生成符合SCORM 标准的学习包。

2.SCORM 标准:SCORM 标准对于数字内容教材的制作、内容开发提供了一套共通的规范,定义了一个网络化学习的内容聚合模型和学习对象的实时运行环境,符合SCORM 标准的课件可以在开放式教学实践平台直接。

3.Web2.0技术:Wiki协作,一种在网络上开放多人协同创作的超文本系统,学生可以在平台上对Wiki主题进行浏览、创建和更改,Wiki的精髓是开放、合作、平等、共创、共享,非常有利于学生协作学习和交流讨论。

(五)制定网络课程资源建设蓝本

结合网络课程资源建设的理论基础、设计原则、设计流程和关键技术,综合制定江阴职业技术学院开放式教学实践平台网络课程资源建设的开发蓝本,如下图所示,最左侧的七个模块是学院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系统的项目导入“七阶段”教学法,中间的模块是网络课程制作过程中“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模式,最右侧部分是通过开放式教学实践平台呈现的网络课程多形式的教学资源。

三、《电路分析》网络课程开发建设

(一)《电路分析》教学实施方案

《电路分析》是电类专业的一门重要职业基础

课,其任务是使学生了解电路理论的基本框架,掌握分析电路的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和基本方法,具备基本的电路分析实验技能,了解设计实验电路的方法,下面以学院开放式教学实践平台网络课程资源开发蓝本为模型建设《电路分析》网络课程资源。

1.教学设计思想:在分析了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结合“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将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涉及的电路:直流电路、交流电路、动态电路、选频网络和变压器电路、非线性电路确定为七个知识模块,每一个模块以典型应用项目导入为主线,构建适应项目教学的课程知识体系;在开放式教学实践平台上将项目按照主题式教学方法引入多形式课程教学资源和学生活动,结合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同时在平台拓展资源中重点强化各种元器件的识别与使用;在教学实践环节上以职业岗位能力分析为基础,课程知识点与平台课程资源和情景实践项目三结合,理论、平台教学指导实践环节。

2.“教学做一体化”模式组织安排:根据开放式教学实践平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要求将《电路分析》课程教学组织安排如下:静态课堂教学70学时,动态平台教学30学时,情景实践教学20学时,总计120学时。

(二)《电路分析》网络课程建设

1.《电路分析》课程资源规划:根据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要求,结合“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模式,按照电子类专业“七阶段”教学方法,把教学总体要求按照模块化式项目导入,以主题式资源规划来开展平台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开发。

2.《电路分析》多形式媒体资源建设

(1)Lectora设计情景式课件:以课堂教学模块三中交流电路的应用与设计的三相电源教学为例,要求学生能够能按照《最新灯具安装标准》、《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进行两室一厅配电线路的设计和布线,主要涉及的知识点是三相电源与三相负载的联接。

首先进行该项目的教学设计,通过两室一厅的配电线路设计让学生明白三相电源与三相负载的联接,按照情景创设教学搭建Lectora的目录系统结构,该项目分项目导入、情景设计、搭建电路、实践模拟、最终评估等几个章节,通过丰富多彩的视频资源、Flas、图片切换、白板等功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促进教学反馈和交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要以讲解三相电路的基础知识,通过开放式教学实践平台课程资源建设创设情景教学,最后到实验室完成线路搭建和测试,完成实验报告撰写和教学反馈。

(2)Articulate Storyline设计交互性课件:以课堂教学模块二中直流电路的应用与设计的叠加定理实验为例,当线性电路中只有一个独立源作用时,分析电路就显简单,当电路中同时有多个电源共同作用,分析电路就显麻烦,那么能不能简化成将每一个电源单独作用时分别求解响应,然后再进行叠加呢?

用Storyline设计一个交互式学生活动课件就可以实现,首先以叠加定理命名场景,按照教学设计定义电路元件(自定义电阻、电压源、电流源和变量函数),根据电路元件建立叠加定理的电路图,建立独立源作用场景分支,利用拖拽功能实现分别独立源作用,根据不同的独立源采用不同的变量函数,分别得出求解支路不同的电流值,然后建立求解支路汇总场景分支,得出的多个电源共同作用的电流值和功率等。

Storyline课件的交互性体现在学生可以根据教师设定的叠加定理电路图分别设置电路元件的数值,变量函数则根据电路元件数值不同做相应修改,然后学生可以在开放式教学实践平台互助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充分的超前实验,在完成这些的基础上学生可以自行设计电路,然后开展设计和计算等,充分发挥学生探究学习和互助学习。

(3)Wondershare QuizCreator设计形成性评价:虽然在课堂教学中也使用多媒体课件或精品课程,但是在每一个单元或模块结束后的形成性测试基本以PPT的形式,基于开放式教学实践平台开发的QuizCreator Flash测试课件则能够很好的解决课堂教学不能满足的要求,学生在课后登录开放式教学实践平台进行课后测试,教师则通过平台可以监控学生的完成情况,并且可以进行成绩管理。

单击Create a New Quiz可以创建判断题、单选题、多选题、填空题、匹配题、排序题、简答题等,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公式、Flas、旁白对话等都可以导入到课件中,抓图功能特别好,方便快捷抓取测试所需要的图片,这一点对于工科类的课程尤为重要。QuizCreator甚至可以做成单元测验小型题库,设置题目和答案随机抽取,让学生练习不同的题目和题型。

四、结论

在江苏省全面启动“十二五”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与教学质量提升工程建设工作中,开展基于开放式教学实践平台网络课程资源开发建设和应用必然会全面推进高职教育教育教学改革与教学质量的提升,目前江阴职业技术学院基于开放式教学实践平台进行网络课程资源的开发建设和应用还处于起步尝试阶段,如Wiki协作、Blog互学、思维导图、虚拟实验等还在开发建设中,学院目前也在积极出善的保障措施和激励政策来鼓励教师踊跃参与和建设多形式课程资源和开展基于平台的应用实践。

[参考文献]

[1] 曹伟.构建基于现代远程教育的开放式教学实践平台——以江阴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02).

[2] 曹伟.基于奥鹏网络互动平台的教学实践研究——以江阴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07).

篇3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33-0005-02

1 引言

随着以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推恿私逃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变革与发展,使教育信息化正逐渐从以建设驱动向以应用驱动的发展方式转变。教育信息化的核心理念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践的深度融合,重点在于应用,而应用的实现,不仅需要有较为完善的软硬件环境作为支撑,更重要的是必须有丰富的满足教学需求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明确指出: “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应用是教与学变革的基础”,“实施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是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基础工程和关键环节”。当前,“在线教学”、“慕课”、“翻转课堂”、“混合学习“等信息化教学模式正在各院校试点应用,这将引发传统教学理念、模式、资源和方法等的全面变革,其中优质数字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应用永远是基础和核心,这已成为当前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关注的重要课题。

2 信息化教学模式对数字教学资源建设要求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开放教育理念的发展,教学模式正在从基于传统课堂教学的以“教”为中心的知识传递模式逐步向基于信息化环境的以“学”为中心的问题探究模式转化,尤其是在网络教学环境下,由以课堂教学内容、教师的经验以及学生的接受、理解为主的课程,转变为一种具有开放性和共享性教学资源为主的课程。在信息化教学模式中, 教学过程四要素的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溉者转变为学生主动获取信息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信息所携带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 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 教学过程有教师的一般讲解转变为通过情景创设、问题探究、协商学习、意义构建等手段,以学生为主体的过程;教学媒体的作用也由作为教师讲解的演示工具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意义建构、解决实际问题的认知工具。

信息化教学对数字教学资源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要从过去更加注重资源的技术属性转变为更加注重资源的教育属性,同时,资源的技术属性要适应信息化环境下人们的学习需求,具体要求为:

1)体现先进的教育思想,由传统的以教为中心逐步转向以学为中心和学教并重的“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传统教学中数字教学资源主要以助教型为主,用于辅助教师授课,一般不包括教学活动,不便于学生自主学习。信息化教学模式下,强调以学为中心,数字教学资源必须以助学型为主,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需要。助学型数字资源必须有详细的学习策略,完整的教学活动,具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练习测评等功能。

2)适应多样化和个性化学习需要。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是个性化的,满足个体需要的,因此必须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和针对性的教学资源。这就要求数字教学资源适应不同教学方式的需要,根据不同个体需求,设立不同的学习目标,层层递进,分类考核。

3)满足知识体系组成结构要求。学习是以课程知识为主线,围绕某个真实问题或主题为中心而展开的。必须以知识点为基本单元,开发建设一些“短小的”、“情境化”、“案例型”、“便于应用”的资源类型来满足多方面的应用需求,打破传统自上而下、单一化、大而全的资源建设方式,突出围绕某个知识点(教学环节)进行多种资源的整合,便于根据不同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灵活组合与定制。提高易用性。

4)适应快节奏、片段化学习需要。随着与快节奏、网络化的现代生活相适应的课程教学“微”理念及“微”教学模式的出现。必须从以“学”为本的理念出发,提高对“微课”教学资源开发的认识,将“微课”作为网络课程共享资源的主要建设内容,以“微课”的应用来推动向以“学”为中心的混合。

5)体现教与学的交互与交流。学习过程是进行通讯交流的,学习者之间是协商的、合作的。以学为中心的数字教学资源应涵盖教与学的完整过程,必须既体现教学内容,又包含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习课程内容的同时,通过各种教学活动和教学环节与师生进行交流互动,促进其对知识意义的建构与理解,这也是教学规律的客观要求。以往数字教学资源更加重视教学内容的展示,缺乏教学活动,或者教学内容与教学活动脱节,难以满足信息化教学模式下自主学习的要求。

6)适应动态生长的规律。学习是具有创造性和生产性的。数字资源不再是静态的,而是生长发展的,不断充实完善的。由于增加了教学任务、教学活动和多种形式的互动、评论反馈等活动环节,在半结构化、网页化、开放性、情境化的资源动态生成与交互教学应用环境中,师生会产生许多生成性、智慧性的教与学资源。除原有的“微视频”和相应配套的“微教案”、“微练习”、“微课件”外,还会产生“微反思”(教师本人的)及“微点评”(用户大众的评论与留言)、“微反馈”(用户学习后的反馈意见等,并参与对原有教案课件甚至视频等资源的替换、完善)等生成性和扩展性资源。

总之,数字教学资源建设必须以课程知识体系为主线,以知识点为基本单元,注重微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适应数字教学资源组合定制和更新拓展等需求,便于网络传输、运行和多媒体展示,才能适应信息化教学模式应用要求。

3 数字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的几点考虑

3.1研究制定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规范

数字教学资源开发利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是涉及不同层次、不同领域、不同技术的有机整合,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规范与指导,这样才能保证数字资源互联、互通与共享。近年来,在数字教学资源开发建设方面,教育部制定了一系列规范标准,其主要目的是统一各学校开发资源的行为,使得各学校的资源能够在大范围内共享。但这些标准都属于上层的较为宽泛的技术规范,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与通用性,因而只规定了各类资源的最低技术要求和核心标准,内容不够具体,不便于操作。在实施教学资源建设时,需要根据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特点,制定更加具体的资源建设与评价标准,需根据学校的特点完成规范的本地化工作,需将国家标准具体到教学资源开发建设的各个环节中。

目前,各院校在数字教学资源的开发建设中,已根据国家和部门标准制定了一些规范,如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课程等,但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这些规范部分内容已不适应教学需求,需要进一步修改与完善。同时,随着新的教学形态的出现,新的教学资源,如微课、慕课等,虽有一些示范可以参考,但具有指导性、可操作性的规范仍缺乏,需要根据教学需求进行制定。

3.2开展现有数字教学资源的整合建设

新的教学形态和教学模式对教学资源提出了新的要求,微课、慕课就是为适应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学习需求而出现的一种资源形式,其不是对传统教学资源的全盘否定,而是传统教学资源的传承、变革与发展。传统教学资源中的热菟夭摹案例、微教学单元、试题、常见问题等仍然是组成微课、慕课的基本素材。因此,根据教学需要对传统教学资源进行整合改造是新的教学形态下资源建设的重要工作。

在信息化进程中,各院校开发建设了大量的数字教学资源,这些数字教学资源覆盖院校主干学科专业课程,在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适应新的教学模式需要,可以在这些资源基础上,按照资源建设的规范标准,发动教员对其进行整合改造,建设成为微课、慕课等,这不仅是一条新型资源建设的捷径,更是对现有教学资源的延伸和拓展。这样既保存了优秀的教育资源,又节省了开发经费,无疑是数字化教学资源整合建设的重要工作。

3.3 组织进行数字教学资源的开发建设

在开发模式上,立足校本,依靠学科教员,采用立项研制与普及开发相结合,教育技术专业人员和学科教员相结合,精品教材和实用型素材资源开发相结合的方式,既要形成开发规模,又要确保教学资源的开发质量。

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其技术要求高,工作量大,投入多,涉及教学、教育技术、计算机和美工等专业,需要多方面人员分工协作,才能保证教学资源开发的顺利进行。为此,对网络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慕课等要求较高的教学资源,可采用立项的方式,由学校下达开发任务,提供开发经费,按项目形式进行管理,人员由学科教员和教育技术人员等组成,教员负责进行教学总体设计,编制脚本,提供收集必要的素材等,教育技术人员负责进行软件的总体设计、素材制作与集成等,最后由学科专家和相关人员对软件进行审校。建立学科教员和教育技术中心专职人员的合作开发,不仅可以保证高水平教学资源的开发,同时便于形成从课程教学设计到课程制作的完善的制作规范和审查规范,有利于保证精品资源的教学和技术质量。对教学中所需的各类实用型素材资源,包括各种电子教案、电子讲稿、微型课件、题库、试卷库等,采用普及开发的形式,发动教员结合日常教学工作进行,以便为精品课程和资源的建设奠定基础。

3.4 开展数字教学资源开发应用环境配套建设

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及应用离不开相应的开发与应用环境,它包括多媒体制作中心、音视频制作中心、教学资源存储中心、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电子阅览室、远程教室等。这些是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应用的基本环境,建设中应根据教学改革和现代化教学推进的需要,分期分批有步骤地进行。建设中要突出教学功能要求,从教学实用出发,加强规划与论证,注重设备与设施的配套建设;同时,要考虑管理与维护要求,建设中必须充分考虑各种设备的维护管理要求,一方面在系统集成的基础上,实现集中控制与智能化管理,另一方面,各单元之间相对独立,便于维护。

下一步院校在信息化教学环境方面,着重应开展以下内容的建设:

1)进一步扩展学员的网络环境,改善学员的上网条件,确保学员都能方便地利用网络开展自主学习。

2)进一步完善信息管理中心的集中存储环境,将各学院的资源存储设备与设施集中到信管中心,这样不仅便于维护与管理,而且有利于统一建设,降低运维成本。

3)完善建立开发环境,建立相对集中、设备齐全的开发制作中心,以满足全校人员的开发需求;在各校区建立3-5个精品录播教室,满足课程录制需求。

4)整合改造应用环境,包括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等,建立集中管控系统,确保应用环境的建设、维护与管理满足现代化教学需求。

5)整合建设网络教学应用平台,一方面对现有教学平台进行整合,发挥其教学作用,另一方面,根据教学需要,论证建设适应现代化教学需要的教学平台,以满足数字资源大规模建设与应用需求。

3.5 完善数字教学资源建设应用的管理保障体系

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应用是一项长期的教学工作,既要统筹协调、整体规划,考虑综合效益,又要合理分工,因地制宜,发挥学校各方面的优势,以保障教学资源建设工作健康、有序、协调发展。应建立“一个目标,两个需求,三个结合,四个建设,五个保障”的管理与服务保障体系。“一个目标”就是要通过数字教学资源的建设及应用来推动学校教学的信息化和现代化。“两个需求”一是指教师主体要提高教的效率和质量对教学资源的需求,二是满足学生主体为提高学的效率和质量及信息量对教学资源的需求。教师和学生这两个主体对教学资源的需求将统一到教与学的同一目的和过程中。“三个结合”是教学资源建设及应用工作必须与教育信息化工作相结合,必须与教育和教学改革工作相结合,必须与教育和教学管理工作相结合。“四个建设”是指环境建设、资源建设、队伍建设和机制建设,这“四个建设”是院校推进信息化发展的主要对象和内容,是开展教学资源建设的重要工作。“五个保障”是指制度保障、技术保障、资金保障、机构保障和政策保障,这五个保障是教学资源建设及应用工作步入正轨、走向全面健康发展的基础标志。

应在充分论证基础上,结合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需求与实际,制定数字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的长期发展规划,分期分批进行推进与建设。应完善建立数字教学资源开发建设和推广应用的一系列管理办法,使数字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成为日常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成为现代化教学的基本手段,在教学改革中常抓不懈,发挥应有的作用。应健全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应用服务保障体系,理顺关系,建立一支技术过硬的服务保障队伍,建章立制,明确职责,强化管理。要开展数字资源开发与应用的培训工作,确保教员会建会用。其次要深入教学一线,加强数字资源建设与应用的指导工作,为教员和学员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再者要加强网络和信息化教学环境的运维保障工作,确保系统运行完好。另外,要加强研究,利用信息化手段,不断提升服务保障的能力和效率。

参考文献:

[1] 汪基德.从教育信息化到信息化教育[J].电化教育研究,2011(9).

[2] 胡铁生,黄明燕.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

[3] 李曼.以学生为中心的信息化教学模式架构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2(8).

篇4

由以上学情分析可见,社区教育的目标有两个:一是要解决社区成员的一些日常生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社区成员需要的是能够及时解决生活、工作中现实问题的片段性知识。二是通过有兴趣的话题引导社区成员进行有目标、有目的的学习。所以社区教育在线学习资源建设应定位于“雅”“俗”共赏。所谓“雅”是指:具有提升思想品质和文化内涵、富有知识性的内容,让有一定文化底蕴的人感到有品位,有收获,有吸引力;所谓“俗”是指:紧接地气,满足不同年龄人群的百姓需要的草根文化的学习内容,让儿童、青年和老年等具有各种不同学习动机的社区百姓居民都能够找到自己喜闻乐见的学习资源。因此,在切实掌握、分析区域和个体学习需求的基础上,确定学习资源的开发方向,按照国家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开发、制作出实用的在线学习资源,特别是适应各类社会成员就业、转岗、提升职场能力和生活品质需求的优质资源,并不断完善、形成区域特色的品牌资源和支持学习者自主学习的优质在线学习资源。

2.满足不同需求———内容与形式多元化

越是基础的素材就越具有可积性,通过知识点的聚合,社区居民不用花费太长时间便可以在不知不觉中了解一个内容,学完一个片断。社区教育在线学习资源设计与开发除了要遵循教育性、科学性、技术性、艺术性、规范性的基本原则外,还要做到以下几点:(1)内容组织多元化:满足居民多元化的教育与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学习内容不仅要广泛博深、多视觉的审视社会、审视历史、展望未来,而且还要体现对社区居民的职业关怀、生存关怀和人文关怀。(2)呈现形式多元化:尽量为基础性、情景化,而且知识含量微型化、通俗化,可以是文本、图片、幻灯片、电影、动画、微课视频等。比如,设计制作一些微视频资源,每个资源一般在5-20分钟。视频资源内容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如果一个主题涵盖比较多的内容,可以运用“知识模块化分割”思想进行设计,实现学习主题由多个不同知识点且相对独立的“小模块”视频资源串联而成。这些小模块化的微课,内容是多元化的,表现形式也是多元化的,便于学习者利用零散时间,随时随地地学习,不仅想学时就能学,而且一定能够学会、学好。(3)学习平台功能多元化:既提供便捷的学习导航支持,又提供多元化的交互方式。完善学习资源查找、联结和订阅功能,实现知识的模块化聚合。这种基于学习者自身学习目标的设计,或者成为学历学位教育的辅助模块,或者成为职业技能的操作模块,或者成为因兴趣爱好而组合的休闲模块等。(4)资源类别多元化:根据社区教育对象的需求,可以将在线学习资源分为多个系列和多个栏目。如:文化与素养系列包含道德修养、科学素养、文化涵养、公民意识等栏目;职业与技能系列包含语言文字、信息技术、就业指导、职业发展等栏目;生活与休闲系列包含生活保健、家庭安全、家庭教育、休闲技艺、家庭理财、法律维权、生活环境等栏目。

二、两个社区教育在线资源建设的案例

这里举出两个受众对象不同、建设渠道不同、呈现方式不同,且具有明显特点的社区教育在线学习资源建设的案例。

1.与电大共享“数学文化网络课程”

数学文化是河北电大为开放教育本科各个专业开设的文化素质教育通识课。它以数学史、数学问题、数学知识等为载体,主要讲授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数学精神等,强调数学概念、问题、方法的实际背景,着重讲清问题的来由及主要的数学思想和精神。涉及的数学知识不深,以能讲清数学思想为准,各专业的学习者都能理解,都有收获。为了消除学习者对数学学习的恐惧心理,满足自主学习的个性化需求,河北电大将数学文化与现代网络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建设成了网络课程。2013年被评为国家开放大学网络精品课程。该网络课程实现了两个突破:其一,采用了全新的在线学习模式,学习者可以利用自己方便的时间随时上网,自主学习,和同学、老师互动交流。其二,采用了全新的在线学习资源,从数学问题、数学典故、数学观点、数学经典故事中,让学习者真正明白学习数学不只是为了做题、为了考试,而是为了思维的训练、文化的熏陶和素质的养成,重新认识数学的学习对一个人的成长和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从图文并茂的几十个微课讲解中,激发学习者学习数学的兴趣,感悟数学文化、思想、精神的深刻内涵,多方位地感受数学之美,从而提升文化素养和思想素养。37基于此,数学文化网络课程可以直接成为社区教育“文化涵养类”栏目的学习资源,满足欲想提升思想品味,对数学原来有一定兴趣,或有些误解的学习者需求,帮助他们重新审视、认识数学,消除对数学学习的一些误解,对自己后代学习数学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

2.开发、建设具有区域特色的新资源“跟我学做时装”

根据调查发现,石家庄是轻纺工业城市,是华北区纺织品的集散地,其特点是品种多、价格低。在河北省,一般居民的收入水平不高,因而消费水平也很有限。特别是石家庄的许多市场中,买布、卖布的人很多,在买布的人群当中,绝大部分都是“4050”后的退休或离岗人员。近些年来各大商场服装价格攀升,服装加工制作费也随之大幅度提高。与这些人的收入相比,他们希望在市场上能够选择到比较心仪的面料,根据自己或家人的特点,自己设计制作出比较时尚且经济实惠的服装。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基本上没有服装设计与裁剪、缝纫的基础,但有比较宽裕的时间,他们渴望学习一些简单的服装裁剪方法并有兴趣掌握基本的缝纫技能,为提升自己或家人的生活品质做些努力。同时还可以起到自我调节情绪、修身养性、放飞心情、增加成就感等作用。因此,为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和社区居民的学习需求,在“休闲技艺类”栏目,开发、建设“跟我学做时装”系列在线学习资源。(1)该系列学习资源采用微课形式,根据每讲的内容不同,选用全视频录制模式,或可汗学院模式,或PPT+讲解+录屏模式等,每讲时间一般在5-20分钟不等。(2)微课内容淡化理论,突出实践性。采用最容易接受、记忆、实用的方法,从最基础讲起。每讲突出一个专题:围绕一种款式的服装,集设计、裁剪、缝纫制作于一体,边讲解、边操作,学习者很容易上手。通过几讲系列内容的学习,学习者能够了解服装的基本结构,掌握服装设计、裁剪、缝纫制作的基本方法,能够为自己或家人设计、制作出比较简单的服装,同时还了解了较为复杂设计的服装与简单设计的服装之间的基本关系。只要愿意学习,肯于付出,有问题随时上网反复浏览学习,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实践练习,每位学习者都可以为自己或家人设计、制作出富有个性的时装,甚至还可以把其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

三、社区教育在线资源建设的有效途径

近十年来,电大依托网络进行远程开放教育已经显示出一定的优势,开设的专业和课程品种繁多,各种学习资源建设,特别是在线学习资源建设有了多年的积累和积淀。由上面两个案例以及电大开放教育的教学实践可以说明这一点。所以,依托开放大学以及各级电大,采用与电大共建共享、二次开发、创建具有区域特色的新资源是社区教育在线学习资源建设与整合的有效途径。

1.充分发挥电大优势实现资源共享

目前,电大已经开设的一些课程都是以成人高职和在职学习者为教育对象,其中许多内容也符合社区教育的要求。各级电大已经建设并且在教学实践中应用的一批课件、优质网络资源课程、网络精品课程,都可以与社区教育实现共享。比如,河北电大已经被评为国家开放大学网络精品课程的《中国政治制度史》《计算机法律常识与知识产权讲座》《管理方法与艺术》《数学文化》四门课程,河北电大在教育部优秀网络课程及资源征集过程中脱颖而出的《实用礼仪教程课件》《财会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等资源都可以直接与社区教育实现共享;还有各级电大教师已经制作了大量的并在教学过程中应用的各门课程的教学课件,通过筛选也可以直接作为社区教育的在线学习资源。

2.在原有电大资源建设的基础上实现资源共建

在电大已经开设的课程中,有一部分课程中的部分内容符合社区教育的要求,通过筛选和整合的方法,在原有资源的基础上进行升级或二次开发建设。比如,电大积累了大量的音像资料,其中有许多视频资源曾经是聘请名师名家讲解录制的。一些没有时效性、经过教学实践检验认为比较好的资源,将其中与社区教育有关的内容筛选出来,通过一定的技术加工、整合或二次开发,也可以成为社区教育极好的在线学习资源。如将原来50分钟的视频讲解资源分解为多个微视频资源,每个微视频重点突出一个主题,时间为5分钟左右,即5分钟微视频。再有,各级电大教师每学期在各级在线教学平台上都自己所负责课程、自己编制的各种教学资源。将其中与社区教育某一部分有关联的内容筛选出来,如原有某一节PPT讲稿突出一个主题,无论是体现某一思想,还是教授一种方法或技能,只要认为社区居民对此主题可能有兴趣,就可以利用一些软件对此进行内容及呈现形式等多方面的深入的技术加工。这样做不仅可以将潜藏在电大自身内部的大量的与社区教育有关的学习资源深入挖掘出来,在较短的时间制作出较多的社区教育在线学习资源,而且还可以避免重复建设、节省较多的经济成本,同时对电大教育的在线资源建设、电大教育的教学水平也是一种促进和提升。

3.创建具有区域特色的新资源

根据近些年来电大进行网络资源建设的经验,充分挖掘教师和技术人员的潜能,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以及相应政策的支持力度,创建一批具有区域特色和社区教育特色的新的网络课程和优质的网络资源。这些资源是电大教育原来没有的资源。比如,开设一些与时俱进的、贴近百姓生活的专题性专栏,像区域民俗风情、区域特色食品制作方法、区域烹饪技术、生活小窍门等碎片形式的在线学习资源,大众居民易学易上手,而且生活中能够用得到。再有,像上面说的“跟我学做时装”系列微课程资源,可以满足一部分社区居民的学习需求。

篇5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3C-0066-03

现代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为人们所认同、遵守的各种符合交往要求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现代礼仪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之一,渗透到全社会各行各业,对于促进大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发展具有很强的综合育人功能,是高职院校德育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要重视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不断推进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提高优质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扩大受益面”。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开发建设集“服务礼仪、公关礼仪、商务礼仪、旅游礼仪”为一体的综合学习专业礼仪课程的现代礼仪网络课程资源,使共享资源应用于教学,服务于师生及社会经济,推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变革,提高教学质量,是全面完成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最主要任务――提升高等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的重点。

一、网络课程资源的构建背景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从2001年开始率先推行课件开放和共享运动,自此以后高等教育领域中优质教育资源开放与共享已成为一个普遍现象。我国自2003年启动了高校课程尤其是精品课程建设项目评选,截至2011年底,全国已评审产生了3835门国家级精品课程。精品课程资源建设的规模和影响力在不断扩大,因此对课程教学资源共享服务提供的需求也就越迫切,对精品课程资源共享的研究越来越深入。

尽管当前国内学者对课程资源共享方面有一些研究成果,但遗憾的是,国内高职院校很少有礼仪课程的学习平台网站,即便有,也比较单调,无法很好地实现校际的优质资源共享,甚至在校内的共享效果也不理想,从而无法充分发挥课程建设的示范带动作用,直接影响质量工程的效果。

本项目研究以现代礼仪课程为个案,结合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设置的专业群特点,通过研究不同专业群体学生对于礼仪学习的要求和性质,总结和归纳学习的主要内容,收集相关教学案例和素材,依托网络课程资源库为表现形式,最终以现代礼仪网络课程资源库教学平台展示给学生和教师,形成学校教学、行业企业培训通用的教学素材与学习平台,发挥教育和培训的双重功效,具有实际价值和长远意义,是一项一举两得的实践性研究。

就学院的技术平台来说,学院高度重视现代数字化校园的建设,现已建成主干带宽1000兆,拥有100万个信息点的校园网,外部互联网接口为2个100Mbps。新校园网络建设层次更加高,技术水平更好,功能强大,使用方便。学院专门购置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教师可以在网络上开设网络课程,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选择所学的内容,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可以开展交流。

二、现代礼仪网络课程资源的开发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指出:网络课程资源建设要与人才培养模式相结合,要与信息教育技术相结合,要与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改革相结合。根据此精神要求,按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的专业岗位需求,设计开发现代礼仪网络课程资源。

(一)课程资源的构建主体

现代礼仪网络课程主要设计有“首页”、“课程学习”、“教学视频”、“实践教学”、“经典案例”、“礼仪宝典”、“在线交流”和“关于我们”导航菜单,通过每个导航菜单展现所有课程资源。

1.“教材”资源。“课程学习”栏目,以课程教学大纲为蓝本,制作轨道交通服务礼仪、公关礼仪、商务礼仪、旅游礼仪四门课程完整的PPT学习课件,课件内容翔实、精美,覆盖全院所有专业学生的岗位需求,原创幻灯片高达1600多张。

第一,轨道交通服务礼仪课程学习板块,适合于铁路与地铁专业学生,专门学习铁路服务工作礼仪规范。学习内容包括以下模块。模块一:服务礼仪概述;模块二:服务理念与服务意识;模块三:仪容服饰规范;模块四:语言沟通规范;模块五:仪态举止规范;模块六:岗位服务规范;模块七:服务纠纷防范与处理。

第二,公关礼仪课程学习板块,适用于理工科专业学生,学习公关及社交场合个人礼仪规范。学习内容包括以下几章。第一章:现代公关礼仪概述;第二章:见面礼仪;第三章:访送礼仪;第四章:交谈礼仪;第五章(1):服饰礼仪,第五章(2):仪容修饰;第六章:电话空间礼仪;第七章:仪态礼仪;第八章:宴席礼仪;第九章:次序礼仪,面试点评和职场面试指导。

第三,商务礼仪课程学习板块,适用于经贸营销专业学生学习商务活动礼仪规范。学习内容包括以下内容。第一讲:商务礼仪概述;第二讲:商务会面礼仪;第三讲:拜访接待礼仪;第四讲:商务馈赠礼仪;第五讲:商务言谈礼仪;第六讲:商务形象礼仪;第七讲:商务行为礼仪;第八讲:商务电话礼仪;第九讲:商务会议礼仪;第十讲:商务餐饮礼仪;第十一讲:洽谈与会;第十二讲:商务仪式礼仪;第十三讲:职场礼仪。

第四,旅游礼仪课程学习板块,适用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学习导游与酒店服务礼仪规范知识。学习内容包括以下专题。专题一:导游人员礼仪礼节;专题二:导游带团礼仪;专题三:导游语言礼仪;专题四:酒店人员礼仪礼节;专题五:酒店前厅礼仪;专题六:酒店客房礼仪;专题七:酒店餐厅礼仪;专题八:宗教礼仪;专题九:演讲礼仪。

“教学视频”栏目,制作大量的原创教学视频,如教学示范、教学训练、教学实践、教学应用等,原创录像、动画高达160多部,极大支撑高职礼仪教学与网络课程学习与教学,使职业礼仪教学更具感染力。

“经典案例”栏目,收录大量现场真实案例素材,制作动画、视频、图表、音频、情景案例等多媒体教学资源,使课堂礼仪教学与网络课程学习更加生动、直观,更具表现力。学生点击视频、图表、音频、情景案例等资料就可以直观学习,教师利用网络资料就能形象生动进行教学。

案例动画学习模块:以现实工作生活中的真实案例为脚本,仿真制作系列案例动画动漫,增强学习生动趣味性。

案例图表学习模块:解读分析路局客服中心受理旅客投诉的大幅电子表格案例,以此敲响“警钟”,杜绝不良服务行为。课程首创利用图表案例,解决人文素质课程的学习的载体问题,是一种资料和案例展示的创新。

案例音频学习模块:解读学习2012年美国华裔博士写给南宁铁路局的一封公开来信,进一步夯实服务意识与职业操守。

情景案例学习模块:丰富大量公关活动情景案例讨论及大量服务案例解读分析资源,进一步强化专业礼仪内涵的学习。

2.“学材”资源。“实践教学”栏目。本栏目设置演礼训练、精彩回顾、顶岗实习、服务春运、现场导游、承办大赛等板块内容。贴近现场,贴近职业,贴近学生,不仅强化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也进一步夯实“校企合作、以岗导学”的教学模式,使课堂礼仪教学与网络课程学习更加实用,更具亲和力。

第一,演礼训练学习板块:根据专业特点,分专业专设演礼训练。突出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自信大方气质,强化学生礼仪应用能力。

第二,顶岗实习学习板块:柳州铁道运营专业的学生,奔赴在路局各大站,长短途列车上进行客运服务顶岗实习,突出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学以致用。

第三,现场导游学习板块: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注重导游专业实践与礼仪实际应用能力锻炼,积极到柳州奇石城挂职导游员,加强培养社会能力,适应职业岗位与氛围。

“礼仪宝库”栏目:完成学习拓展学习任务,呈现的是人类文明史上的瑰宝,读之情理示人、沁人肺腑,品之启迪思想、励志人生,是十分难得的网络课程学习资源,使职业礼仪教学与网络课程学习更贴切,更具鼓动力。

“在线交流”栏目:解决“练中学”。本栏目板块实现题库登录训练系统,提供顺序、随机、错题练习及模拟考试等多种训练模式,智能记录学生当前练习的题号以及题目重现功能,智能实现错题的收集和再训练的功能,智能可控全体学生学习训练及测试情况;使网络课程学习更具培养力。

(二)资源库网站的构建方法

1.理论调研方法。课题团队着重研究区内外礼仪教学改革现状,到铁路企业现场进行理论调研,根据需要选择实训教学内容,确定演礼训练的项目,通过编写脚本,录制视频、编辑视频等制作过程,完成资源库的录像制作。制作的主要特点,一是用现在在校学生进行表演,教师进行示范和指导;二是亲自到宁局南宁站等现场及部分公司、酒店、旅行社进行实拍。

2.以岗导学方法。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礼仪文化源远流长;再加上现代交往日益扩大而引进的国际礼仪,礼仪知识可谓是浩瀚的海洋。高职礼仪课程应当对内容的取舍有科学的安排。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由于高职学生的专业就是以后的工作岗位,高职教育“职业人”的培养讲究的是针对性,因此,要依据各专业职业岗位(群)的技能要求、职业能力及职业品质要求,科学灵活地组织课程教学内容,既要有各个专业基本通用的内容模块,又要有依据专业岗位需求进行差异化处理的内容模块等。

3.网络技术方法。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方法,将研究成果制作成精美的PPT课件及大量多媒体教学资源,设计动态网页,搭建局域网现代礼仪网络课程教学平台,给大家共享。教学团队重点突破网站关键技术,网站开发主要使用Photoshop CS2完成网站主界面设计,使用Access轻量数据库管理题库、留言板、学习体会等栏目数据,提供师生互动教学平台;结合DIV+CSS布局实现操作方便、特色鲜明的引导式菜单;解决任意知识点之间的快速切换;广泛应用Flas技术,制作精美的卷轴动画、动态图片切换效果及案例动画视频;使用AJAX+Jquery等技术实现题库登录训练系统,提供顺序、随机、错题练习及模拟考试等多种训练模式,提供多样性的认知工具,如搜索引擎,良好支持网站自主、协作学习环境。

三、网络课程资源的实践应用

(一)应用资源库教学平台,实施“立体活泼”教学方法

教学团队自主创建了现代礼仪网络课程教学平台。在课程教学中,充分运用网络课程教学平台所提供的大量课程资源,创新实施多媒体教学、虚拟情景教学等多种活泼立体的课程教学方法,形成一套适应学生自主型、研究型、创造型和个性化培养的教学手段方式。

例如,充分利用网站的“课程学习”与“经典案例”资源实施多媒体教学,同时配套大量教学示范、教学训练、顶岗实习、服务社会、实践服务录像、动画等媒体资源,不仅使教学内容立体、直观,促进了课堂教学的教、学互动,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学生有亲临其境的感觉,而且由于及时将大量的新知识、新动态吸收到网站教学平台中,也大大增加了教学信息量,使职业礼仪课程教学更加生动丰富,更具吸引力。

(二)利用网络课程教学系统,构建“线场线”教学模式

在线备课:教师课前将教案在网上对学生公开,学生根据老师教案预习教学内容,通过预习可以将自己的疑问和建议在网上反馈给教师,教师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对教案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从而实现教师备课与学生预习同步。

在场教学:师生在网络环境下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现场教学活动,以问题为中心,实现师生互动、小组合作,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线练习:网站为学生提供顺序、随机、错题练习及模拟考试等多种训练模式,为学生智能记录当前练习的题号以及题目重现功能,智能实现错题的收集和再训练的功能,与此同时教师通过网站后台可控全体学生学习训练及测试情况,便于老师在线进行批改。使网络课程自主学习更便捷,更具培养力。

(三)应用资源库教学平台,实现“教学培训”双向效果

网络课程资源有效地加强了行业针对性,弥补通用礼仪教学的缺点,并融入教学设计中。此项研究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进一步学习的学习平台,也更有利于为行业开展行风建设、树新风建设,形成学校教学、行业企业培训通用的教学素材与学习平台,发挥礼仪教育和礼仪培训的双重功效。

这一项实践性研究,应用于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礼仪教学,直接受益学生近万人,学生职业礼仪素养得到全面提升,为学生今后从事各种职业服务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部分内容也已应用于企业职工服务礼仪等专项培训,每年培训受益干部员工达千人,为地方经济服务作出较大的贡献。

篇6

2010年以来,国家教育部、财政部启动了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目前,已经立项78个专业教学资源库,其中43个专业教学资源库已通过国家验收。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有力地推动了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促进了同行间的交流,极大地促进了教师教学研究能力的提升,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奠定了基础。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于2015年1月开始牵头组建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以下简称焊接专业)教学资源库联合开发团队,与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共同成为资源库建设项目主持单位,并联合全国在焊接专业具有悠久历史积淀的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焊接研究所、哈尔滨焊接技术培训中心等40多所大中专院校和50多家企业共同建设,项目建设期为2015年至2017年。

一、建设意义

焊接技术是现代工业技术的基础和支撑,焊接专业适应面广,社会需求量大,开办院校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建设优质的焊接专业教学资源库,对推动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使学生、教师、社会学习者、行业企业焊接工程技术人员通过教学资源库获取所需的各类标准、教学视频、教学动画、微课等碎片化的教学资源,提高学习效率和人才培养质量,建设学习型社会,适应教育信息化要求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助力产业升级的迫切需要

通过焊接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可以更高效地,更多地培养高素质焊接人才。利用培训资源,开展焊接新技术、新工艺培训,提高焊接从业人员素质,促进焊接行业发展,助力产业升级及结构调整,为“中国制造2025”提供有力的支持。

(二)整合优质教学资源的有效途径

目前,全国开办焊接专业的院校超过330个,在校生人数超过30000人,但各院校所建设的焊接教学资源还很分散,不能满足人才培养和行业企业培训的要求。通过国家层面的焊接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成立焊接专业教学资源库政、行、企、校共建共享联盟,构建与行业企业焊接人才需求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建设优质核心课程及配套教学资源,使分散在学校、企业的优质资源在共建共享过程中得到整合,提升了专业课程与职场的契合度。

(三)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举措

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培养大批创新人才,是当今职业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随着焊接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的不断涌现,社会自主学习人员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技能的需求非常迫切。建设焊接专业教学资源库,为社会学习者提供自主学习、在线服务、和信息交流的平台,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一条有效途径[1]。

(四)建设智慧型哈尔滨职业教育园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校企合作共建优质焊接专业教学资源库,开办空中课堂,开展远程教育和培训,是哈尔滨职业教育园区智慧化、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内容和组成部分。

二、建设规划

焊接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团队通过广泛调研,依托哈尔滨“焊接城”优势,与哈尔滨工业大学焊接国家重点实验室、哈尔滨焊接研究所等院校和企业紧密合作,确立了教学资源库建设目标和建设思路,进行了教学资源库总体设计和规划。教学资源库建设目标为:以满足教师、学生、企业员工和社会学习者的学习需求为导向,以优质教学资源和生产实践资源为基础,建成资源内容丰富、支撑技术先进、可持续更新的智能、共享、动态的国家级教学资源库。将资源库建设成为能够体现焊接专业特点的在校学生专业学习园地、在职员工技能培训基地、学校教师教学教研宝库、行业企业交流推广平台。实现“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样样有学”的终身教育目标。为加快实现国家战略“中国制造2025”培养焊接行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思路是:搭建资源库总体框架,进行资源库建设的顶层设计;校企合作开发结构化的课程体系和碎片化的教学资源与培训资源;依托信息化手段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支持平台,教师课程搭建工具平台,行业技术、工艺,方法培训平台,社会人员终身教育平台等四大平台;构建平台资源更新、运营、维护机制,确保资源库持续更新,永续利用。

(一)依据国家专业教学标准,搭建资源库总体框架

深入开展调研,明晰焊接行业发展背景与趋势,深入研究企业的技术需求和人才需求,分析专业建设的水平与人才培养的现状。依托全国机械行指委材料教学指导委员会,进一步完善焊接专业教学标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开发人才培养方案。在此基础上,构建IWS教学、培训体系,设计资源库总体框架。

(二)整合各类优质资源,实现资源集成创新

整合包括哈工大重点实验室资源等焊接前沿技术资源、哈焊培资源等社会培训资源、合作院校的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与核心课程资源、行业企业标准及工艺规范等资源,以核心课程开发为载体,将资源碎片化处理、集成化创新、结构化投放。

(三)优化服务平台功能,确保资源的高效使用

利用联合申报院校先进的网络基础设施,采用集中式服务、分布式部署的云技术等先进技术,建设教学资源库;构建“未来课堂”试点设计(场地布置、教学设计);运用先进的教育技术理念,整合开发基于云技术、具有社区化模式的多终端数字化教学空间;支持碎片化、个性化、探究式学习,支持自主学习、移动学习与协作学习,提升资源库的利用率。将资源平台建设成学生自主学习的支持平台,教师课程搭建的工具平台,行业技术、工艺、方法的培训平台,社会人员终身教育的平台[2]。

(四)建立资源更新机制,促进资源库持续发展

建立健全专业教学资源库更新制度,收集使用者的不同需求、资源库使用过程中存在的不足等,在整理分析的基础上,及时予以调整与改进。构建专业教学资源库运营管理机制,持续及时更新资源系统[3]。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激发资源建设者的积极性,确保资源库年更新量超过10%。

三、资源库主要建设内容

焊接专业教学资源库主要建设内容包括3类教学资源、9项培训资源包组成的培训资源、1个网络学习服务平台建设。其中,3类教学资源是资源库建设的核心任务,包括专业建设、课程中心建设、资源中心建设;培训资源包为使用者提供各类培训,包括职业素养培训包、国际焊接技师培训包、无损检测人员等级培训包、企业员工培训包、农民工培训包、职业资格培训包、特种设备焊工资格培训包、师资培训包和新技术培训包;网络学习服务平台是资源库运行的关键要素,包括学生自主学习的支持平台,教师课程搭建工具平台,行业技术、工艺、方法培训平台和社会人员终身教育平台等四个平台。资源库满足学生、教师、企业人员和社会人员四类学习者的学习需求。

(一)专业建设

建设团队广泛开展焊接专业人才需求调研,发出调查问卷601份,收到有效问卷578份。通过对调研结果的汇总分析,明确培养具有较强焊接操作能力、基本的焊接制造工艺编制及贯彻能力,适应焊接生产一线主要操作岗位要求,并具有进一步向焊接技术及基层管理岗位拓展潜力的高素质高技能焊接专门人才为专业培养目标,并完成了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基于企业焊接制造人员的主要工作岗位,涵盖就业面向、培养目标与规格、职业证书、课程体系与核心课程、专业知识和职业素养,制订了焊接专业标准(试行)。分析焊接实践专家成长历程,构建了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制订了焊接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开发了焊接类人才的质量考核标准。

(二)课程中心建设

1.融入国际国内焊接职业标准,构建特色课程体系

焊接专业教学资源库与哈尔滨焊接技术培训中心、哈尔滨焊接研究所、哈尔滨电气集团公司等企业合作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融入国际国内焊接标准的特色课程体系,将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始终贯穿整个课程体系。专业课程融入IWS国际焊接技师标准、国家标准及行业企业标准,为专业课程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

2.行企校合作,开发核心课程

资源库建设团队发挥各自院校在课程和师资上的优势,开发了焊条电弧焊、金属材料焊接工艺、熔化极气体保护焊、焊接无损检测、焊接结构生产、特种焊接技术、焊接自动化技术、焊接生产管理、先进焊接与连接、非熔化极气体保护焊、焊接工艺评定和切割技术12门专业核心课程。以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标准为依据,编制课程标准,开发“互联网+资源库”的工学结合特色教材,已与机械工业出版社签订了12门课程的特色教材出版合同。教材开发过程中,焊接行业、企业及学校三方联动,针对“书是书、网是网”,课本与资源库毫无关联的情况,为教材设计相应的动态及虚拟互动资源,弥补纸质教材图文呈现方式的不足,进行互动测验的个性化学习。对知识体系进行碎片化处理,碎片资源对应学习的难点与重点,碎片资源的形式包括文档、图片、视频、试题等,碎片资源做成网络连接,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扫描教材中的资源二维码,调用碎片资源进行学习。

3.搭建“互联网+资源库”的教学环境

为实现“互联网+资源库”的教学模式,在课程建设中根据课程的实际需要,搭建适合课程资源教学的教学环境,包括教学做一体化实训室的建设、网络平台建设、网络设备建设、教学资源库资源的采集和制作等,实现“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样样有学”的终身教育目标。

(三)资源中心建设

1.课程资源集成平台建设

为便于学生及社会从业人员学习、充电,便于教师在线授课及学生管理,焊接专业教学资源库包含学习管理系统、资源管理系统、互动论坛等,面向教师、学生、企业员工和社会学习者四类用户,设计了PC版和手机APP版两个版本,满足学习者随时、随地学习的需求。

2.教学资源建设

焊接专业教学资源包括专业级教学资源、课程级教学资源、素材级教学资源,此外还包括虚拟实训与仿真工厂、职教立交桥、企业学习资源、职业培训资源和焊接故事园等特色资源。开发课程级教学资源,包括课程标准、教学设计、教学课件、教学录像、习题与试题库、任务工单、课程评价方案、技术资料和参考资料等。按照内容丰富、分类清晰、搜索便捷、使用方便、结构合理的原则,建设素材级教学资源,包括焊接专业各工作领域的知识点和技能点,如工作原理、工作过程、实训资源、标准、教学音视频、动画、课件等资源素材,为教与学平台提供开发素材,并随着产业技术和标准的升级而不断更新。

(四)培训资源建设

建设面向教师、学生、企业、农民工和社会大众,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焊接专业技能培训为目标的培训资源库。培训资源库由9项培训包组成,包括职业素养培训、国际焊接技师培训、职业资格培训、特种设备焊工资格培训、无损检测人员顶级资格培训、企业员工培训、新技术培训、师资培训等培训包,每个培训包包含培训指南、培训教材、职业标准、培训大纲、培训视频等。培训资源解决了企业员工和社会学习者“工与学”的矛盾,激发学生特长,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五)网络学习服务平台建设

开发建设特色资源库门户网站,完成资源库学习平台建设与维护。以焊接专业学习者和从业人员为中心,建成在校学生自主学习平台,教师课程搭建平台,行业技术、工艺、方法培训平台,社会人员终身教育平台。

1.门户网站建设

门户网站是整个资源库的入口,实现不同用户的个性化、单点登录,是不同来源内容整合及存放的表示层。开发建设资源库门户网站,网站集成了资源库管理平台、组织架构、资源库特色内容、资源库管理与维护、资源库相关新闻等内容。门户引导以向导方式引导学生、教师、企业人员和社会人员4类学习者进入不同的学习平台,便于更加容易地管理和使用资源库。

2.平台建设

平台建设包括资源管理平台建设和学习管理平台建设两大部分。资源管理平台主要具备资源创建、资源审核与、资源统计与检索、资源评论等功能;学习管理平台主要提供课程设计、教与学过程、成绩管理分析、资源分享与更新等服务。平台可以实现四大功能,即成为在校学生的学习平台、教师教学科研平台、企业人员的培训平台、社会人员终生教育平台,使学生、教师、企业人员和社会人员根据各自的不同需求实现个性化检索,以最短的时间、最快捷的方式获取所需资源。综上所述,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过程中,首先要做好顶层设计,即明确建设思路和建设目标,完成资源库总体框架设计,开发建设特色资源库门户网站,完成资源库学习平台建设与维护。在顶层设计的基础上,完成课程体系和课程方案设计,确定核心课程和培训课程应完成的各类资源,本着建用结合的原则,实现资源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国家级的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应不断总结建设经验和成果,为国内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库建设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范例。

【参考文献】

[1]陈拥贤.对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的探讨[J].职教通讯,2011(13):52-54.

篇7

慕课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它起源于欧美国家,2013年进人中国后实现了迅猛的发展,也弥补了我国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慕课与其他新生事物一样,经历了一个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并且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特点。慕课平台是慕课的课程建设和学习者学习慕课课程的重要媒介。本文在介绍慕课特点的基础上,将对国内外的慕课平台进行探讨。

一、慕课的发展过程

慕课在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已经走过了两个前期准备阶段。

1.从“开放式课程计划”到“开放教育资源”

慕课的发展是从“开放式课程计划”起步的,即制订计划,把一些课程分批上传到互联网。2001年4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启动了“开放式课程计划”,计划在几年时间内将学院3300门课程全部放在互联网上。免费供全世界的人使用。此后,犹他州立大学等高校相继加入这一计划。同时。世界各国高校也纷纷效仿。“开放式课程计划”初见成效。此举引起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高度重视。2002年7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开放式课程计划”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开放教育资源”的概念。“开放教育资源”是指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免费进行查阅并应用于实践的教育资源。在这次会议的推动下,日本的一些知名高校启动了“开放式课程计划”,并且成立了开放式课程联盟。在此后的几年时间里。加入开放式课程联盟的日本高校数量不断增加,联盟所推出的课程构成了具有开放性的优质教育资源。可见,此举不但推动了“开放式课程计划”的实施,而且开启了“开放教育资源”。

2.从“开放教育资源”到“慕课”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开放教育资源的观念已经被人们广为接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开放教育资源应包括三个部分。即学习资源。支持教师的资源和质量保证的资源。学习资源是指供W习者学习所使用的课件、教学模块、教学评价机制和方法等:支持教师的资源是指进行教师培训所使用的资料,教师运用开放教育资源的辅助手法,以及教师在教学中所使用的教具等:质量保证的资源是指用来保证教学质量的方法和手段。此外,很多高校还制定了开放式课程计划。开放式课程计划和开放教育资源仅仅是基础,它们推动了具有优质教育资源的慕课的出现。

慕课这个名称是2008年由加拿大学者狄夫・科莫尔和布莱恩・亚历山大首先提出来的。中文译名的首倡者是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的焦建利教授。2008年9月,加拿大学者乔治・西门子和斯蒂芬・道恩开设了第一门慕课课程:《连通主义与关连知识》在线课程。慕课形成风暴是最近几年的事情。2011年秋,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把《人工智能入门》这门课程上传到了互联网上,立刻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众多学习者。后来,美国的一些知名大学进行合作,共同建设慕课课程。

二、慕课的特点

慕课的特点有以下四个方面。

1.开放

开放是慕课的首要特征,开放意味着公开、民主和自由的科学精神,所有的人都具有利用慕课学习的权利。即使学习者在人口、地域、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存在着差异,知识仍然应该由人类共同创造和免费共享。因此,不管是任何人。只要有上网条件就可以免费选择所需课程进行学习,不附加任何条件。只有当你需要学分或课程结业证书时,才需要交纳一定的费用。

2.大规模

大规模是慕课开放性的具体体现。慕课与传统授课不同。不限制注册人数。来自世界各地的学习者都可以自由参与到自己喜爱的课程学习之中。如前面所提及的,2011年斯坦福大学塞巴斯蒂安・史朗的《人工智能入门》课,学习者有来自160多个国家的16万余人,其中有2万人完成了课程学习。到2013年,全球最大的慕课平台Coursera的注册用户已超过500万,在线课程450门,加盟院校有90多所。

3.在线

在线是指学习是在网上完成的。学习者可根据自己的情况,自行安排学习时间。根据学习者学习过程中最佳注意力时长一般在10分钟左右的特点,研究者把慕课的课程视频切割成10分钟甚至时间更短的“微课程”。“微课程”分为三类:其一是PPT式“微课程”。这种微课程是按照PPT自动播放功能制作成的课程视频:其二是讲课式“微课程”。它是把讲课教师讲授的教学模块制作成课程视频,形成“微课程”;其三是情景剧式“微课程”。它是用情景剧的模式设计教学内容,并制作成课程视频。学习时,学习者在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可以进行在线交流,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4.透明

慕课的设计要以市场的需求作为依据。学习者可以通过投票的方式对慕课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估,这就使得高校的课程与教学质量突破了校园的范围。而成了全国甚至全世界的事情。慕课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服务理念,重在强调学习者的学习。这一做法对以教师的课堂讲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提出了挑战。现行的课堂教学模式多以教师的讲授为重点。教师对课堂教学活动具有绝对的控制权,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指令和讲授的内容。而慕课的革命性在于强调学习者自主学习的权利,这种变化是与慕课的本质特征相互关联的。

三、国内外的慕课平台建设

1.国外慕课平台建设

2012年是慕课建设上取得迅速发展的一年。这一年被《纽约时报》刊文称为“慕课元年”。美国知名学府联手网络技术公司。促使其他“常青藤”院校竞相贡献各自的在线课程。由斯坦福等名校在2012年组成的Coursera(课程时代)成了排头兵;由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在2012年建成的Edx(在线教育平台)也毫不逊色:由大卫・史蒂芬斯和另外两个创业伙伴塞巴斯蒂安・史朗和迈克尔・索科尔斯基在2011年共同创办的Udaeity(在线大学)紧随其后。三大慕课平台推出了大量的课程,也使得为数众多的大学加入其中。美国的正规教育管理机构对一些慕课课程进行了评估。标志着慕课正式进入了正规的高等教育体系。

三大慕课平台在运行模式上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在学费方面,三大平台都允许学习者免费学习,但如果想要获得结业证书则需要付费。在合作方式上,Coursera与高校合作。为高校提供慕课课程开发的技术。而课程开发的具体工作则由学校来完成。Edx也是与高校合作,在帮助高校建设慕课课程时,如果提供相关的技术。需要向学校收费。Udaeity与部分高校合作,但更主要的是与高校里的一些教师直接合作开发慕课课程。在学习的方式上,Coursera和Edx都是在4至6周的时间内学习完一门课程。并且都具有完备的师生互动机制和考试机制。而UdaeiIv更注重一些核心大学课程的绩点和学位。学习的进度则由学习者自己把握。在教学方式上,Coursera通过教学视频、软件、参考资料以及师生互动的方式完成教学,教师在线为学习者答疑并互相批改作业。Edx则以课程内容为纲,以教学视频和课件作为辅助手段进行授课。课程提供讨论区、课程百科等帮助学习者进行课程的学习。而Udaeity不仅有教学视频,还有自身的学习管理系统,设置了编程接口和论坛等,与翻转课堂相似。

在课程评估方面,Coursera依据教学软件中提供的作业、测验和习题集进行评价,并且要求学生之间互相批改作业。Edx目前依据教学软件提供的作业和测验进行评价,以后还会利用在线论坛、基于百科的协作式学习、在线实验室等交互学习工具进行评价。Udaeity依据教学软件提供的测试、习题集以及基于编程的作业进行评价。此外,每个教学单元的每个知识模块都有相应的练习题和答案。在对学生诚信的要求方面,Coursera要求得比较宽松,学习者只要点击文本框同意遵守荣誉准则即可。Edx要求学习者参加有监考老师的期末考试,这些考试由学习者支付不同费用在各大Pearson考试中心完成。Udaeity要求学习者支付98美元在各大Pearson考试中心完成有监考老师的期末考试。在线下互动方面,Coursera通过Meetup组织线下活动。Edx目前还很少有线下互动。Udaeity则组织了线下学习小组,并且已经有学生组织了线下见面会。

2.国内慕课平台建设

上述三大平台,前两个已进入中国。2013年,许多中国知名大学开始加入国际慕课平台。4月1日,复旦大学上线《大数据与信息传播》课程。5月21日,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加入Edx的在线课程项目。7月8日,上海交通大学作为中国内地第一所高校加入Coursera。10月27日,“中国式慕课长三角论坛”在上海召开。本次会议实现了国内众多高校的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目前,已有300万以上的国内在校大学生进行慕课课程的学习。

清华大学从2013年6月开始进行慕课平台的研发。并于同年10月正式建立“学堂在线”这个平台。同时开放了5门慕课课程。2014年4月,经过教育部授权,清华大学成立了在线教育研究中心。时至今日,“学堂在线”已开放了400余门慕课课程,绝大多数课程来自国内外的顶尖高校。

中大学MOOC是由网易公司和高等教育出版社联合建立起来的慕课平台,于2014年2月成立。这个平台涵盖了国内985高校的重要课程.是国内慕课平台中课程数量最多的一个。学习者可以在这个平台上获取国内最优质的教学资源,因此学习者的数量持续增加。此外,中国大学MOOC这个平台已经得到了官方的认证,学习者如果达到了平台上相关的要求,可以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

篇8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课程建设的外部环境和条件逐步成熟。一是,基于网络学习的特点,目前多数学校已经建立了网络教学系统平台并不断地进行开发升级与维护,满足了网络课程在互联网上运行的基本条件,使建设具备安全、稳定、浏览速度快、内容丰富的网络课程成为可能。二是,从近20年世界教育的发展趋势来看,将学习者视为知识灌输对象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已经让位给强调学习者是信息加工主体的认知学习理论。作为网络教学的受益者,在计算机普遍应用的今天,大部分学生已经具备了参与网络学习的必要条件和能力。三是,与金融市场课程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各种模拟网上金融交易为课程教学提供了很好的虚拟实践环境,众多财经网站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音频、视频以及网络等与课程相关的多层次教学表现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可以说,技术、互联网和行业发展的密切结合,网络银行、网上证券交易与外汇买卖等普及行为,已经为金融市场课程运用新型教学模式,满足多种不同形式的知识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采用“一站式学习平台”的设计思路进行金融市场网络课程的开发建设,构建一个生动、形象的立体化教学环境,则是利用良好外部环境进行教学模式改革的有益探索。

二、网络课程设计思路与框架

(一)网络课程的设计思路与特点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某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总和,一般由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及教学实现三个要素有机组合而成。网络课程的最大特点体现在学习情境中,即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和开放性构建自主、协作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体验学习过程的愉悦,提高学习效率。针对金融市场课程特点,其网络课程采用“一站式学习平台”的设计思路,构建以文本教材为基础,视频教材、网络资源、案例与自我测试、模拟操作实践等互为补充、互相依存的多种媒体有机结合的立体化资源,让学生在掌握多媒体软件基本使用方法的基础上自主学习,从而达到学会学习、学会操作、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基于“一站式学习平台”的网络课程设计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基础性没有基础理论的掌握和一定知识为依托,能力培养就失去了意义。在金融市场网络课程建设中,通过不断完善和增加课程原有的课堂基础教学内容,如课件、教案、习题等,为未来知识与能力的互相转化打下良好的基础。

2.实践性为使课程的知识体系最大化地转化为学生的实际操作与分析能力,网络课程设计中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帮助教师改变观念,通过超链接方式实现教学信息的灵活获取及教学过程、教学内容的组织,力争教学内容丰富饱满、生动有趣。教师可以不再拘泥于理论,而是通过相关金融业务专题网页的链接向学生展示金融市场的一些业务过程及业内信息,从而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

3.实用性与传统的多媒体教学相比,网络课程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具有很强的学习异步性优势。为满足学生对其自主学习能力和效果的检验,网络课程设计中弱化了终极性考试环节,注重学习过程的体现,通过设置科学合理的考核模块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评价,以一种强有力的驱动作用促进学生的平时学习。

(二)网络课程的框架结构金融市场网络课程的基本框架设计为6大模块(如图1所示)。这些模块构筑了集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和便捷性为一体的信息化教学平台,满足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教学的需要。课程导学模块存放课程说明、教学计划、教学实施方案、使用媒体介绍、网站链接、教学团队等信息,是对课程整体情况的大致介绍。教学资源模块存放学习目标、章节讲义、电子教案、各章课外练习、教学案例、教学辅导、IP课件等资料,帮助学生在线自主学习。知识拓展模块存放相关金融小知识、每月财经要闻、财经热词、精彩视频、财经法规等文字与视频资料,供学生浏览,通过合理配置学科资源,突破传统学科课程知识与思维的封闭性。在线测试模块存放与课程教学内容相配套的练习及参考答案,主要提供4次模拟测试和在线形成性考试平台,支持学生自主学习后的自我检测及最终学习结果的认定。模拟实验室模块提供学生在线股票模拟操作,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习兴趣。教学互动模块主要包括主题讨论与信息交流平台,以网络交流的形式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提供交流的平台,支持实时和非实时交流,拓展课程的教学空间。总之,金融市场网络课程遵循内容安排合理、使用简单方便原则进行设计。一是根据学习规律,采用菜单系统整体围绕学习目标进行设计,以严谨的逻辑性架构内容、界面风格及导航,同时融合录播课件、网络视频、FLASH等多种教学表现形式,有效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二是根据认知规律,以学习章节分类,允许学生掌控、了解其学习进度,并通过交互式练习、实时动感的人机互动体验等增强学习的趣味性,提高教学效果。

三、网络课程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以多种手段突出教学重点在网络课程设计中,通过章节概述、章节辅导以及教学PPT等栏目突出每章的重点内容,同时采用授课录像、教学案例、精彩视频等多种手段帮助学生掌握这些重点,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如,在介绍国债这一重要金融工具时,除了进行一般的文本描述与介绍外,通过视频“华尔街”中的“旋转门计划”向学生介绍美国政府如何运用国债这项工具获得资金,即虽然经过独立战争后美国政府从成立的那一天就破产了,但美国政府却通过发新债还旧债的方式留住了国家信用。视频解说生动形象,有利于学生对课程重点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深受学生的好评。

(二)以直观手段解决教学难点金融市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以往的教学在理论联系实际方面较欠缺,学生对其中一些微观、抽象的概念往往难以理解,通过金融模拟实验室图片、图表的实时演示,使得授课内容与实际信息很快融合,教学难点的学习也就化难为易。如,针对股票交易这一教学难点,在讲解时要求每个学生进入金融模拟实验室进行实时操作,以自己的真实姓名和学号进行开户、交易直至交割完成,教师则对其中一些重要的技术图表进行解说,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许多学生希望了解更多的知识以达到更好的操作结果。由此,通过增强教学直观性解决了应用型的教学难点。

篇9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一、气象部门基层台站职工学习特征分析

基层气象工作是气象事业发展的根基,是发展现代气象业务的重要基石。中国气象基层台站高度分散,每个基层台站的人员少、任务多,预报预测与服务工作繁重,而气象行业具有业务性强,技术含量高等特点,且人员专业结构不合理,尤其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和基层台站从事监测服务的人员专业单一,拓展领域缺乏必要的人才储备。如何有效解决工学矛盾成为当前气象教育培训领域一个重要课题。

远程教育具有灵活、开放、共享的优点,因此,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大力发展远程培训,在1999年成立远程教育部,2003年基于气象卫星广播系统的远程教育培训直播教学正式开通,2005年中国气象远程教育网正式上线,经过多年不断创新发展,基本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由国家级主站、省级二级站和地县学习点构成的三级气象远程教育培训体系,自主开发建设了具有行业特色的气象远程教育培训云平台,以需求为导向,开发建设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远程学习资源。截止到2015年,气象远程教育网公开课件1053个,共4074学时,气象教育远程培训成果显著,效益突出。

但是,目前网站的网络课件仅局限于在电脑上学习,不便于在外工作期间使用其他移动设备翻查阅览,且课件也多以长课件为主,使用频率低。针对现存问题,开发出可供职工随时随地学习的课程资源和学习平台很有必要,微课、慕课、移动学习等因其网络化、碎片化、资源精品化、个别化、可移动性正好解决了基层学习中存在的困难,很有使用需求。

干部学院远程教育中心在调查分析各地各参学单位基层职工的学习需求和学习特点的基础上,整合现有远程教育培训资源,研究开发用于气象教育培训的微课件和移动学习平台,探索气象行业慕课发展理论及建设规划,以创新学习方式化解“工学矛盾”,广泛使用新兴多媒体教育技术手段,对提高远程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全面提升培训能力,推进基层气象人才队伍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微课及其在气象教育培训中的建设情况

(一)微课

微课是信息技术发展、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创新融合共同推动的产物,从本质来讲,微课是一种教学资源,是符合教育规律的个性化学习内容。国外,有可汗学院、英国开放大学1分钟课程、MOOC引领微课的发展。国内微课也大潮涌动,政府推进的教育信息化政策措施频频出台;网易公开课翻译了可汗学院大部分的课程并免费提供给用户;华南师范大学与凤凰卫视集团合作的“凤凰微课”正式;2013年,清华、北大、复旦等相继宣布加入世界最大在线课程网络教育联盟“MOOCS”,引发中国内地高校关于“学习革命”的新一轮探讨;2013年11月20日,全国微课程资源共建共享联盟正式成立,掀起全国共建共享微课程资源的。

微课是微课程的简称,是指针对某个知识点/技能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过程、实验、任务等)而精心设计和开发的一种“短小精悍”、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微型在线网络课程,在微课教学过程中所用到的多媒体教学课件一般称为微课件。

从类型来分,有微动漫、微视频、三分屏微课、交互式微课、微解答、微网页等。微课由于时长短、碎片化的学习方式,既可以用于PC端,同时也适用于移动端学习,使学习者随时随地即可掌握知识点,有效利用时间学习。

微课从多个角度满足了学生随时随地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无论是对于学生还是对于教师而言,微课无疑都是一次思想改革;微课促成一种自主学习模式,还提供教师自我提升的机会,最终达到高效课堂和教学相长的目标。年轻的微课已经被公认为最有前途的学习资源。

(二)气象教育培训微课件建设情况

在气象培训领域,微课件技术的开发仍处于起步阶段。气象教育培训移动微课平台包括微课开发系统及微课演示系统两部分,目前都正在建设中。内容模块有:学员管理、内容管理、任务管理、在线学习、统计报告、过程管理、智能搜索、社会化学习等。建成后,学员可通过微信扫描二维码,按照提示从浏览器中打开下载客户端到手机中,登录后进入平台学习。

在移动微课平台建设的同时,干部学院还采用视频课件切片剪辑技术对原有课件进行深加工制作微视频。具体是将已有的三分屏课件,通过录屏软件录制为仅包含桌面ppt演示及教师讲解的微课件,并通过视频编辑软件转化为便于在手机等移动设备上播放的视频格式,目前已完成500多个视频微课件的制作。另外,还有移动互动微课,主要采用课件开发工具进行微课件开发,不再以视频为主要载体,注重互动设计。优势是易于开发、占用内存小、利于在移动设备上存储、可搜索定位、利于更新、互动性强。

为了不断培养基层气象人才队伍制作课件的能力,丰富气象远程教育平台的教学资源,干部学院通过举办远程教育技术培训班,对各省(区、市)气象局从事气象远程教育的课件技术人员进行微课件制作技术方面的培训。2013年起举办微课件评比大赛,并将获奖的微课件制作成专题,放在中国气象远程教育网上进行作品展示与交流,激励职工参与热情,促进了气象资源的共建共享。干部学院的微课件制作培训和评比工作,调动了大家制作微课件的积极性,部分省(区、市)已开始着手进行微课件资源建设。

三、建设气象微课资源的几点思考

优秀的微课应是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基于教学设计思想,遵守教学原理,运用先进技术,合乎学习对象心理特点。

首先,重视微课的设计开发环节,做好整体设计。对学员而言,手机、移动数码产品的普及无形中改变了他们的阅读和学习方式,学习碎片化、持续不断增长的海量信息与有限时间之间的矛盾必然意味着注意力的匮乏,所以微课应由专业团队操刀制作,重视视听原理、学习金字塔原理、视觉引导原理等的应用,合理开发制作。微课因为容量小,功能大,作为课程精华部分的浓缩,因此对内容的设计者和制作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从教学设计、模板设计、制作完成都要下一番苦功。

其次,精耕细作,内容为王。微课作为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应该以学习者为中心,围绕学习需求精耕细作,以内容为王,不趋同,有创新,才能真正起到提升教学质量的作用。不能为了跟风微课而制作微课,不考虑应用的、盲目的微课开发没有任何意义。另外,微课“短小精悍”的特点决定了它是一些零散的、孤立的内容,所以在内容的策划上应注重整体性与连贯性,将单一变成系列,微课变成微课程,实现知识点的连通和完整。

再次,微课应与慕课及翻转课堂紧密结合。“慕课”已经逐渐成为一种趋势。当前,以实现职业目标为内容的慕课迎合了职场人士的心理需求。而翻转课堂、慕课促进了微课的产生与发展,慕课学习是翻转课堂的前提,翻转课堂是学员线上学习之后的必然形态,微课作为慕课及翻转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决定了知识传递效果。微课开发理念及制作应与慕课及翻转课堂紧密结合,不断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在创新中不断探索气象远程教育的有效模式和方法。

参考文献

篇10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5-000-02

MOOC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 即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又称慕课,是以大规模互动参与、借助互联网开放获取资源为目标的在线课程,它既提供视频、习题、教材等传统课程材料,也提供交互性论坛,并为学习者、教师等建立学习社区,将各种不同的学习者,在共同学习目标、学习兴趣和已有知识的驱使下组织起来,呈现出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学习支持的多元化、学习内容的广泛化、学习时间和地点的灵活化。[1]MOOC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也正被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所关注,它具有与高职教育相吻合的多种特点:

一、高职《证券投资分析》MOOC建设面临的挑战

(一)课程内容建设方面

课程建设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优秀的课程建设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更能明显地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效果。MOOC的普及,有利于推动广大高职院校教师致力于课程开发建设,但由于MOOC所面向的不仅是具有学籍的、具有较完整知识体系和理解能力的在校大学生,更要面向全社会有学习意愿的各类人群。因此,在课程开发建设时,高职院校的教师应当根据自身特点充分考虑到低起点的广大受众的实际情况,开发出适合不同层次有学习需求人员的课程。这就决定了《证券投资分析》MOOC课程建设过程中,在设计知识点模块时对教学内容的取舍、编排具有一定难度。太深了,文化水平低的听不懂;太浅了,有一定知识储备的学员又觉得受益不大。因此,如何取舍编排是MOOC课程团队在课程建设中的一大难题。

(二)课程师资力量建设方面

MOOC在广泛普及深入的同时,也改变了教师的角色定位。MOOC使得学习者不再需要坐到教室聆听老师讲课,老师上传了大量的学习资源的同时,广大的学习者便成为这个市场上的顾客,他们的选择就决定了少数老师会成为万人追捧的佼佼者,而更多的教师则有可能会面临优胜劣汰的压力。高职教师如何在短期内适应MOOC潮流,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切实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水平,是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另外,广大学生通过 MOOC平台在线学习后,会产生很多的困惑或难题,需要教师进行线上或线下的帮助和解答,面对身份各异的MOOC学习者,授课教师根本无法预测学生在课堂上会有什么样的问题,从而增加了教师控制课堂的难度,对教师的各方面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老师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备课,而高职院校的老师面对沉重的工作压力和生活压力,早已不堪重负。[2]

(三)课程评价机制方面

评价机制决定利益导向,利益导向决定工作如何展开。高职教育系统一直以“专家制”评价教学质量,而学生的评价是微不足道的参考[3]。但是 MOOC 把课程的每一个细节都公开在网上,质量好坏大都由学生来评价,而就像淘宝购物一样,学生评价的好坏将直接决定这门MOOC的选课人数和推广程度。当然,这里也有隐忧,即课程受欢迎,未必代表水准高。如果只一味的适应学生的学习兴趣,没严格的课程要求,学生学习虽轻松,但却学不到真正适用的技术。[4]

另外,如何对学生MOOC课程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也是《证券投资分析》课程MOOC建设面临的一大难题。由于这门课程实操性较强,传统的课堂教学,老师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可以通过实时证券行情的分析和投资案例的解析对学生的投资分析能力做个比较全面客观的评价。MOOC教学中,师生不能面对面交流,课程考核要求线上完成,各自在自己电脑终断完成,考核过程中很难避免学生考核作弊现象,教师难以准确把握学生对投资理论和投资技巧的真实掌握情况,这也会降低该课程MOOC学习通过证书的社会认可度。

(四)课程技术支撑方面

《证券投资分析》作为金融学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传统的教学法是重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而忽视基本技能,即便有结合具体投资案例讲解,但由于缺乏直观性,学生还是似懂非懂。引入MOOC教学模式后,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使抽象理论具体化、直观化,值得教师深入探讨。同时,在拍摄教学视频过程中,对拍摄技术和拍摄环境都有较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授课团队和拍摄团队多次协商、充分沟通,合理分工。在高职院校,组建一支高效的MOOC制作团队,需要相关部门、领导的大力配合。总之,如何去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去为MOOC建设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这在高职院校各方面人力、物力、财力都紧缺的情况下,绝非易事。[5]

二、高职《证券投资分析》MOOC课程建设面临的机遇

(一) MOOC碎片化教学形式适应高职《证券投资分析》课程特征

高职《证券投资分析》课程教学与本科教学不同,本科注重学术性,而高职侧重职业化和应用性。在高职教学过程中,教师比较注重使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通过设置一个个教学项目情景,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证券投资分析》课程教学中,老师可以把多种投资分析方法和投资案例拆分成一个个教学项目,实现片段化教学。MOOC碎片化教学形式正好适应高职《证券投资分析》课程教学特征。

(二) MOOC视频的可重复性有利于加强学生对重难点的把握

证券投资分析课程涉及一些较为复杂的投资分析方法和理论模型的讲解,对于高职生而言,有一定难度。教师在授课过程要反复多次的讲解,即浪费时间,效果还不会太好。通过MOOC教学模式,把教学的重难点制作成多个小视屏,学生在课下可以反复多次的观看,哪里不会就看哪里,这样不仅解放了老师,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三) MOOC的在线学习方式可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的兴趣与主动性

现在的九零后大学生都比较热衷于网络,而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早已厌倦。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难以长久集中,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方式根本不能适应当前大学生,尤其是高职学生的学习实际。而MOOC则不同,MOOC通过网络教学,实现了教学形式的全面革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拉近了学生与课程的距离。MOOC网络课程由教师精心策划后制作的一个个短小精悍的视频组成,时间一般在15分钟左右,充分考虑了人们注意力集中一般只能保持15分钟的实际情况。另外,在MOOC网络课程里,教师还可以通过在线讨论,在线答疑,社区论坛,网络炒股游戏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有效的解决了高职生的厌学问题。

三、MOOC视角下《证券投资分析》课程教学模式构建的思路

(一)结合学校实际组建MOOC团队

MOOC团队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MOOC课程质量的好坏。一支优秀的MOOC团队应该是有对MOOC新模式有高度的认同感和知晓度的相关专家组成,团队成员构成要具有多学科性和不可替代性。高职《证券投资分析》MOOC团队的组建,应该结合高职学校实际从以下几方面努力:首先,引进复合型人才加入制作团队。为了将主讲教师的MOOC设计理念有效转化为现代化可视画面,需要有既懂投资理论,又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加入MOOC团队,这对于制作出符合教学目标和内容的现代化的多媒体课件至关重要。其次,遴选高水平MOOC团队带头人。团队带头人的选拔需要从感召力、影响力、性格、合作能力、创造力等多方面综合考虑。高职院校可以实行“教学名师”、“教学能手”培植计划,多培植高水平的团队带头人。再次,完善MOOC团队的资源供给与保障机制。MOOC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充分调动教务、人事、信息技术中心、院系等单位的积极性,明确分工,有效沟通,在现有的基础之上,尽力保障足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供给。

(二)以学生为中心设计MOOC内容

MOOC 建设离不开学生的参与,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们的学习行为和习惯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用好互联网平台是未来教育的大势所趋。不管课程视频制作,还是线上运行管理,始终需要考虑学生的愿望,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作为MOOC学习者,同时也应该是参与者、评价者。为此,首先应将《证券投资分析》教材内容拆分成逻辑递进的若干知识点,每个知识点由最擅长的教师主讲,拍成时间为15 min左右的教学视频,设计问答、奖惩、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环节,把教学内容通过多种形式呈现给学习者,充分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使MOOC学习充满趣味性和激励性。再次,在课程开始之前,要做好课前调查问卷,充分了解学习者需求。开课后,要及时与学生在线沟通,以随时满足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的不同需求,从而使得教学更有效。最后,要实现线上、线下内容相互补充。MOOC线上教学可以突破学生时间和地理上的限制、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灵活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和学习地点。线下教学可以通过师生互动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有效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提高学生学习效率。MOOC通过线上学习和线下互动的有效结合,适应了学习者的不同学习习惯,满足了学习者的不同学习需求。

(三)改进教学方法,提高MOOC趣味性

MOOC教学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转变教学角色,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和辅导者。教师应该摒弃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灵活采用任务驱动、自主学习、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发现知识。例如,在《证券投资分析》MOOC教学中,主讲教师可以选择相关的投资案例,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引导学生进行多方面分析,综合运用投资理论与投资技巧来解决投资问题,以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投资问题的能力。其次,为了使得MOOC具备良好的应用体验,我们可以把开心网中的模拟炒股游戏运用到《证券投资分析》MOOC实践中来,从而提升用户体验,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持久性,利用游戏的连贯性和趣味性来减少MOOC学习的半途而废现象。再次,针对《证券投资分析》实践性强的特点,在MOOC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线下教学优势,加强实践教学,为学生设计多个线下实践教学任务,实现学生“学中做、做中学”的学习模式,充分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

(四)建立多方位、立体化MOOC评价体系

传统的教学模式的教学评价侧重的是 “教”字,而MOOC的教学改革目标是实现以 “学”为本的教学评价方式,学生的学习效果是教学过程中最值得关注的因素。只有建立多方位、立体化MOOC评价体系,才能真正评价MOOC的教学质量,反应学习者的真实学习水平,其学习通过证书也才能逐渐得到社会更高的认可。在《证券投资分析》的MOOC教学中,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首先,线上考核与线下考核相结合。课程线上考核是激励和检查学生学习成效的方法之一。为了检验其真实有效性,建议还要有线下的卷面考核方法。两种考核方法有机结合,既可以增加课程学习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还可以增强有效性和真实性。其次,过程评价与总结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包括课前 MOOC 预习情况、课中师生互动情况、案例分析、平时作业等,其中案例分析及平时作业可采用教师评价与同学互评相结合。总结评价环节应加强对证券投资理论与投资分析方法的理解及应用考核,重点考核学生解决投资问题的能力。最后,教师、学生、企业等多种评价主体相结合。教师通过对学习者在线学习的监控,以及平台上学生提交的各个子任务结果进行评价,并组织企业第三方评价和同学互评。企业第三方的评价会较大幅度提高MOOC的社会认可度,而同学互评,可以让学生以教师的视角来查看同学任务的完成情况,在评价他人的同时提升自己。总之,只有通过以上多方面努力,才能对《证券投资分析》MOOC学习者进行动态、多元、全面、客观的综合评价。

参考文献:

[1]常素梅.MOOC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启示[J].常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2).

[2]董涵.MOOC在大学英语基础教学中的应用与探究[J].科技视界,2014(4).

[3]严培胜.MOOC对大学数学教育的影响[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7).

[4]杜鹏.MOOC对高职教育改革的影响与思考[J].天津电大学报,2014(12).

篇11

二、国内外微课开发设计及应用研究现状

微课的定义众说纷纭,目前广泛认可的定义为:长度不超过10分钟,以视频为主要载体,围绕某一具体知识点,进行数字化教学设计后形成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包括文字、视频、声像和动画等。最有影响力的定义为:微课指的是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着某个知识点或技能点或能力点开展的尖端、完整的教学活动(摘自中国微课大赛通知中)。从上述两个定义可析出微课既是一种资源,也是一种教学活动,是某门学科知识点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微课”的高级阶段或发展趋势,应该是与学科教学结合走向“微课程”。微课也被视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适用范围广,可广泛应用于高职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理实一体化教学。

国外针对微课的理论研究相对较早且较深入和成熟,但研究数量并不多且未形成完整的体系。国外微课实践应用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微课在基础教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微课在特殊教育中的应用研究;微课在网络在线课程中的应用研究。微课实践应用研究比较有名的案例包括:①英国2004年7月启动教师电视频道,每个节目视频时长15分钟,资源的积累达到35万分钟的微课视频节目;②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首创的“一分钟的微视频”的“微课程”(Micro lecture);③Shieh,D(2009)以美国某地区 12 所相对比较有代表性的中小学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查微课在这些学校的应用情况;④可汗学院通过在线图书馆收藏了3500 多部可汗老师的教学视频,向世界各地的人们提供免费的高品质教育。国外微课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的成果为我国微课研究提供了不少的借鉴。

国内微课研究相对较晚,发轫于2011年,近几年微课逐渐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焦点。目前国内微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一)微课的含义特征。目前很多学者对微课进行了定义和解读,其核心和理念是一致的,但是还没形成统一的概念定义;(二)微课的设计开发。主要观点有微课是网络时代的新型学习资源,高质量的微课不但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能有效的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能力。(三)微课的应用研究。当前文献主要研究微课在教师专业成长以及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方面的应用。胡铁生认为微课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于学生而言,微课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不但能帮助学生查缺补漏强化巩固知识,又能让学生随时随地进行学习,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微课虽属“舶来品”,但国内研究成果颇丰,且主要集中在基础教育,典型案例有佛山市“微课”建设,天津市的《习字与书法》网络微课程等。胡?F生老师主持的研究课题中小学“微课”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与应用研究被立项为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也将“微课”纳入第四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应用”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活动中。微课入驻高职相对较晚,2015年全国举办首届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微课大赛,并建设“中国职业教育视频课程网”共享资源网络平台,因此才具有了职业教育特色的微课共享资源。高职微课研究方兴未艾。

三、高职微课资源开发、应用

(一)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主动对新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建构知识的意义(或知识表征)的过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在教师的指引下,最大程度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既要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同时又不能忽视教师的帮助促进作用。要求教师可以利用教学工具,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景全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形成良好学习动机,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微课资源建设的出发点是为了满足学生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需求,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微课可以随时随地为学生提供便利的学习资源,满足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微课可以为学生创设真实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认知与意义建构。

(二)卓越校建设对微课资源建设的导向作用

近几年,随着全国高职微课大赛、以及各级各类微课大赛的举办和推广,微课的影响力逐渐深远。众多高职院校竞相开展微课项目建设及推广应用。然而微课在高职开发应用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少问题。经过实践调查发现微课在我省卓越高职院校应用已逐渐暴露出若干问题。首先,微课的内容重复零散不成系统,系列化、专题化、系统化的微课资源缺乏,建设特色专业群所需的微课资源紧缺;其次,很多微课资源建设都是教师为教学或竞赛而开发的,学生、行业人员参与度不高,导致资源很适合教学而不适合学习者进行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最后,高职微课教学应用平台功能不完善,大多数微课资源不能实现有效共享,导致微课未能实现其应用价值。如何建设具有利用效率高、性能价值高的微课资源?如何借卓越校建设之契机,建设专业的微课教学团队和特色专业群所需的系列化、专题化微课资源?如何实现卓越校之间的特色专业群的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共用?这一系列问题的根源在于做好微课资源的开发设计。《湖南省卓越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基本要求》明确指出特色专业群建设要“按照‘专业基础相通、技术领域相近、职业岗位相关、教学资源共享’的原则,构建与区域产业发展高度契合的专业群,每个专业群由5个左右专业组成,重点建设2-3个专业群,系统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形成校企深度融合的育人机制,构建群内专业充分共享、各具特色的一体化课程体系。”省内各高职院校在同专业微课资源建设时却是各自为政。因此应该按照《基本要求》校校联合、校企合作一同来开发建设特色专业群微课资源,进而组成特色专业群微课程资源。

(三)结合高职学生特征设计微课资源

高职学生与本科院校学生相比还是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认识能力稍若,对理论知识关注力不够,但是实践动手能力强,对新事物和网络感兴趣。因此高职微课资源设计要结合高职学生学习特征,多注意创新和实践,注意结合工作岗位的要点。对于有些技能技巧的讲解,可以要求学生参与到微课资源的设计,由学生来讲解他们的技巧方法可能比教师单独的讲解要有效的多。因此在微课资源设计过程中,可以力邀学生积极参与微课程资源的建设。

(四)高职微课资源的在教学中的应用

众所周知,微课既可以用作传统教学模式的有效补充,也可以用于翻转课堂,或者慕课教学,还可以单独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资源。在卓越校背景下,建议微课与专业学科教学融合――最终构建具有专业特色的微课程资源。至于微课/微课程教学平台,建议校际、校企联合开发建设微课程资源并共建微课程资源交流共享网络平台。这样的微课程资源和微课程交流共享网络平台既适用于教师的课堂教学,也适用于学生自主学习,还可适用于企业员工培训。

篇12

1 终身教育学习网开发应该满足的需求

1.1 安全需求

当下在这个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各类攻击软件屡见不鲜,攻击者可在不履行网络协议的情况下实施各种攻击,例如盗取管理员密码、更换web网站主页及其破坏网站数据等。因此再进行网站开发设计的时候,就必须充分的考虑网站的安全问题,通常情况下利用网页安全漏洞攻击和Web服务器的漏洞攻击是常见的两种形式,如跨站脚本攻击、SQL注入、目录遍历漏洞及其CGI缓冲区溢出攻击等,而保障网站安全的关键则是加强防御和检测,及时的检出网站安全问题并将其尽快修复,防止黑客的入侵。

1.2 功能需求

通常情况下,网站的功能设计主要包括了以下几大类:即系统管理、跟踪评价、考试管理、学习管理及其它功能。其中全程管理、生成学习档案、指导学员学习、选课、记录学习过程、注册就是学习管理功能的主要内容;而模拟考试、自测自练、自动组卷等功能则是考试管理功能的主要内容,并且在课程考试的时间上学员可以做到随时随地;对学生学习的效果、过程进行评估、监控和跟踪是跟踪评价功能的主要内容,这样能够保证学习成绩和进度查询的随时性;维护与建设网站、学生学习的管理、组织分级分层等就是系统管理功能,其功能主要包括了课程库管理、学员管理、机构管理等,所涉及的其它功能主要包括了学习论坛、内容检索、学习排名、信息公告及其个人信息维护等,以上这些功能都是在进行终身教育学习网开发设计的时候必须考虑的。

1.3 技术需求

将重定向负载均衡、群集部署分布式架构等技术手段应用,在技术环境的分层开发上选择.NET+IIS+MSSQL技术,并在开发方法的选择上采用面向对象和构件式,同时满足国际标准,保证网站的畅通运行、大容量,使远程学习得到很好的保障,支持众多人员的同时在线学习。

2 终身教育学习网站的开发和应用

该阶段主要分为多个步骤进行,主要涉及到了网站开发、建设、安全防护和开通运行这几步。具体如下:

2.1 网站的开发

前期主要是进行地方终身教育学习网站相关问题的调查研究,并且参观学习其它先进地区构建的终身教育学习网,访谈调查社区、街道和委办局等单位,对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对各方意见和需求进行综合,将网站开发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明确,并进行详细的网站推广和开发计划制定。同时构建网站研发小组,将联席会议制度制定,将收集的相关网站建设信息在会议上反映,并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的解决,促进终身教育学习网开发建设的顺利进行。同时将先进人才引进,并整合内部资源,使构建的队伍具有强专业性、高素质性,对于网站的维护、更新、运行和开发由专人负责,保证网站运行的高效行。

2.2 网站的建设

主要包括了网站的硬件建设、前台界面设计及其平台的功能设计。在建设网站硬件的时候,将课件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和专门的Web服务器引进,在网站接入专线的选择上采用100兆光纤,并且定期的进行网站的维护和更新。再者就是进行前台界面设计的时候,必须注重学习体验、网站注册、访问和网名登录等相关窗口的设计,这些都是网民与网站相接触的时候必须用到的窗口,对其学习具有深远的影响。同时为了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在进行前台界面设计的时候还要保证涉及内容的丰富性,即精品推荐、学习排行、用户认证、地区景点、新课推荐、通知公告及其新闻动态等,并且保证操作具有简便性、导航具有清晰性。再者就是进行平台功能的开发,结合用户的实际需求,将平台功能不断的完善,并且组织社区居民、教师及其相关技术人员进行相关功能的测试,如在进行新闻动态这一模块建设的时候,可涉及到地区教育发展及其活动状态等情况,或者是报道地方发生的重大事件及其各种具有特色性的地区活动等,保证新闻报道在资讯上最新,且具有时效性。同时对于即将报道的新闻由相关小组进行审核,确保报道的权威性和真实性。如建设后台管理功能模块的时候,以各类数据来对在线人员的学习情况予以了解,同时了解课程资源的点击量,进而对学员的需求和兴趣予以了解和掌握,为后期的资源建设提供参考性依据。

2.3 防护网站的安全

目前由于各种黑客攻击的现象较为常见,这样就对网络的运行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因此在进行终身教育学习网建设的时候,必须充分的考虑网站的安全因素,以全新设计的具有高性能防护功能的防火墙将相关的问题解决,如将天融信NGFW4000-UF(TG-5130)防火墙引进,以此实现应用层数据的处理,对Wab应用通信流予以保护,防止黑客攻击应用资源,并且还可以将HTTP攻击、恶意浏览器有效阻止,保证网站的安全运行。

2.4 网站的开通运行

篇13

开放教育的教学资源设计,既要从教师的教学角度去开发建设,更要注重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开放教育的教学资源是学习者、课程知识模块与多媒体技术三者整合的系统化资源。教学资源的建设要以学习者为出发者,要切合学习者的需要。开放教育学习者基本上都是进入社会的上班族,他们不像全日制学生,不能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因此要结合学生特点与学生需求来设计教学资源。从目前的开放教育的教学资源平台来看,教学资源基本是文字教材的陈列或者是课堂教学的呈现。内容形式不够丰富,教学资源缺乏特色,这在一定程度上既不能适应学习者自主学习的需要,也不能对学习者提供个性化支持服务。

(二)资源更新滞后,搜索不方便

开放教育的教学资源建设中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就是资源的滞后性。有些课程教材使用的教材版本还是20世纪90年代的,课程的教学活动使用的都是陈旧的教学资源,毫无更新。这样严重滞后的教学资源必然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而有些课程如计算机、法学、经济学如果没有及时更新,产生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会误导学生的学习。除了教学资源的更新缓慢,要搜索与查找教学资源也较为不方便。从电大网上教学资源来看,它有多个平台的进入,如网络课程有专门的平台进入,普通的教学资源则是从电大在线进入,而历届试卷则需从图书馆界面进入,这就导致如果想查找某一方面的资源需要从不同的平台进入,不能实现统一的教学资源的检索与查找,不利于学习者学习的方便性,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整合教学资源的途径

(一)提高教学资源质量,促进教学资源的整合利用

高质量的教学资源是要符合课程自身和学生学习特点,是适合不同区域、不同学习条件和学习环境的。那么,建设高质量的教学资源需要丰富教学资源,加强动态资源的建设以及网络课程的开发。因为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动态资源能够切合学习者学习需要,及时地跟踪学习者的学习困难。而网络课程则是数字化社会背景下的必然要求。它体现了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的数字化,同时也是教学技术平台和网络支持平台的建构。在网络课程设计环节中,我们可以增加复习指导、检验测试等环节,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教学资源的实用性。这样就能有效促进师生间的互动,让学生利用网络学习。对于教学资源的整合利用,离不开师生的相互配合。对于教师而言,需要精通本专业知识并且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并且能引导学生合理利用教学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对于学生而言,在开放教育环境中,要强化自主学习的理念,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并且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培训及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习惯,这样才能使教学资源合理利用。

(二)制定统一规范,指导资源建设

从学校层面来讲,需要制定统一的教学资源建设规范,明确目标,部署建设进程,规划指导工作。需要学资源管理规范和质量标准,规范资源开发与建设行为,保证教学资源建设工作的有序进行。教学资源建设的规范要有统一的标准,要学资源的分类依据和组织方法,保证网络教学资源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学校要整合平台,将分散于网页上的多个教学资源平台统一整合到电大在线平台上,避免资源分散、多界面登录,达到登录平台的同一性来获取资源。另外,需要优化平台界面。以专业或学科分类,以课程为单位呈现教学资源,同时以专题资源和拓展资源为辅充实教学资源。最后,要不断完善与提升平台功能,满足学习者统一检索、BBS讨论、远程支持服务、在线测试等学习需求。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