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竞技体育管理

竞技体育管理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0 17:15:5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竞技体育管理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竞技体育管理

篇1

当前,竞技体育领域出现了很多丑恶现象,运用刑法手段来规范竞技体育领域相关行为已成为社会上的一个普遍呼声。在运用刑法手段管理竞技体育时,一定要合理划定竞技体育领域犯罪圈,使其既规范和约束相应行为,同时也不妨碍竞技体育的发展。在划定竞技体育领域犯罪圈时,应以社会危害性为基础,同时考虑行为的社会相当性。

1. 社会危害性:刑法介入竞技体育管理的根据

社会危害性是刑法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对于指导刑事立法具有重要作用。在决定将某种行为予以犯罪化时必须考虑该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的大小,不仅不能将没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规定为犯罪,对于那些社会危害性小的行为也不能予以犯罪化。

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本质特征,一种行为如果社会危害性严重,达到了犯罪的程度的话,就需要通过刑事立法将其规定为犯罪,运用刑法的力量对其加以规制,预防类似行为的发生。

对于我国的竞技体育来说,近年来该领域屡屡发生重大恶性案件,如龚建平案开启了我国刑法介入竞技体育的先河,足球案涉及足协最高层震动全国。竞技体育领域发生的一系列假、黑、丑、恶事件从整体上看严重阻碍了我国竞技体育事业的发展,影响了社会的和谐,从具体个案看,有的侵害了他人的生命健康权、有的侵害了他人的财产权,有的损害了良好的社会风尚……,都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因此,对竞技体育领域的丑恶现象予以刑法规制正是社会危害性理论在竞技体育领域的具体运用,社会危害性是竞技体育刑法规制的根据。当然,对某种行为予以犯罪化时还要考虑其他的一些因素,如预防效果、司法成本等,但社会危害性是犯罪化的基础,如果社会危害性较大,就有了予以犯罪化的前提和基础;而如果没有社会危害性或社会危害性较小,则绝对不能用刑法的手段去进行规制。

因此,应对竞技体育领域发生的不良现象进行系统的分析梳理,对他们的社会危害性大小进行研究,对于社会危害性大且已被规定为犯罪的按现行刑法进行处理,对于社会危害性大但尚未被规定为犯罪的,则应分析犯罪化的必要;对于社会危害性不大的一些行为则不能规定为犯罪或予以非犯罪化。

2. 社会相当性:刑法介入竞技体育管理的限制

正如上面所分析的,竞技体育领域的一些现象社会危害性可以说已十分严重,但是否刑法因此就必须介入呢?并非如此。竞技体育领域是一个十分特殊的领域,它有自身的一些特殊规则,一些在其他领域不可接受的情况在这个领域常常被人们认为是正常的,或至少是可以接受的。因此,在对竞技体育刑法规制时,必须考虑到这个因素。

2.1社会相当性理论述评

社会相当性理论指的是在通常情形下某些本属于违法的法益侵害或危险行为,如果该行为符合历史地形成的国民共同体的秩序而与社会生活相当,就应否定该行为违法性的理论。[1]社会相当性理论具有合理限定刑法处罚范围的作用。刑法必须对社会生活有一个合理的介入范围。社会相当性理论能使刑事立法保持合理的目的性。任何法律规范都追求一定的目的,刑罚规范的制定绝不是为了惩罚而惩罚,而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理性目的,即为了保护法益和保证规范适用。只有为了这个目的,刑法才是理性的。刑法不能随意地处罚没有侵害法益的行为,也不能处罚法益侵害严重程度不大的行为。

2.2社会相当性理论对刑法介入竞技体育管理的限制

竞赛规则是衡量体育比赛中行为的基本准则。体育比赛规则的基础是伦理价值判断。比如,足球比赛中有不能抬脚过高的规则, 这个规则并不以行为人实际伤害到了对方为标准,只要行为人在比赛中有抬脚过高的行为,即被认定为犯规。这种规定的理论基础即是所谓的行为无价值。行为无价值重视行为的反伦理道德性,因此,恶的行为,恶的内心是违法性的主要根据。[2]与行为无价值理论相对应的另一种刑法理论是结果无价值。结果无价值,是着眼于行为惹起对法益的侵害或危害的结果而予以否定的价值判断。[3]正如前面所述,体育比赛的规则是以行为无价值为理论基础的。但是,在决定是否将竞技体育领域的有关行为入罪的问题上,就不能再以行为无价值为理论基础,因为体育比赛规则对比赛的规范更多的是从伦理道德的角度去予以规范的,它关注的是内在性,而法律与道德不同,更注重外在性,关心的是现实的具体地损害。

将社会危害性作为竞技体育刑法规制的根据是正确的,但它也无法解释为什么只是将竞技体育领域发生的部分危害行为规定为犯罪,而对很多危害性并不低的行为却认为是正当的,或者只作为一般的违规行为予以处理。如拳击比赛中,运动员如果在比赛时使用比赛规则允许的方式击中对方的合理击打部位,即使造成了严重后果,甚至造成对方重伤甚至死亡的后果也被认为是正当的,不追究其刑事责任。但从行为人的行为本身来看,主观上他有伤害的故意,客观上又造成了严重后果,为什么不追究他的刑事责任呢?这就需要引入其他的理论进行解释。本文认为,除了将社会危害性作为竞技体育刑法规制的根据外,还需要引入社会相当性理论对这一类行为进行解释,而且能对竞技体育的入罪范围进一步予以限制。

社会相当性说认为体育竞技行为具有社会相当性,是一种超法规的违法阻却事由。竞技体育中的体育活动如摔跤、拳击等,虽然不能说是业务,但是只要在社会一般观念上认为是正当的,就应当认定为一般的正当行为,阻却违法性。[4]一般的社会日常生活是否合法往往没有法律的明文规定,只能依据社会相当性来进行判断。例如,拳击比赛往往会给运动员带来身体上的严重伤害,危险性很大,但是,人们在社会观念上认为这种活动并没有违害公共安宁秩序,是一种可被人接受的行为,所以视为正当。[5]

所谓具有社会相当性的行为,是指在社会生活中,根据历史上所形成的社会伦理秩序而允许的行为。社会相当说将体育竞技中的伤害行为作为超法规的违法阻却事由,通过证明体育竞技中的伤害为历史上所形成的社会伦理秩序所允许而具有正当性。由于社会相当性说具有较大的包容性,可以作为违法阻却事由的一般原理,所以在解释体育竞技行为的正当性问题上没有瑕疵。[6]

同时我们应当看到,违法性的实体不是静止的、固定的,而是随着时代变动不停的,它具有动态的、发展的性质,与历史的进展同时,以动而不停的社会的文化为背景,国家、社会的观念也是不断地推移不停的。[7]因此,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同样的一种行为,其社会相当性可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比如,在历史上英国人喜欢观看动物之间的搏斗,他们把捕获的动物关在一起,观看他们之间的厮杀,这种活动成为了他们的日常休闲活动之一。当时的人们当然不会认为这种行为有什么异常而可责难的,因此这种行为在当时具有社会相当性。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文明程度逐渐提高,人们对这种行为的观念发生了变化,越来越多的人认为这种活动是把人类的快乐建立在动物的痛苦之上,是一种残忍的行为,因此,这种行为逐渐不被社会观念所接受,就不再具有社会相当性。如果说这种情况下“比赛”的主体是动物,涉及动物人道主义问题,还不能说明社会相当性的变化对竞技体育相关行为入罪与否影响的话,那么让我们再看一下职业拳击比赛规则的变迁。在职业拳击比赛中,观众希望看到火爆刺激的比赛场面,组织者行为比赛惊险精彩来吸引观众,而运动员更是希望采取一切可以采取的方法击倒对手,由于最初的职业拳击赛规则很少,比赛场面十分惨烈刺激,这种情况固然迎合了部分观众的口味,但却使运动员的生命健康处于严重的危险之下。不过在当时,人们认为这种情况是可接受的,是一种具有社会相当性的行为。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状况引起了人们的反思,认为它过于残忍,是“世界上最后的野蛮之一”,因此对比赛规则进行了重大变革。如果运动员在比赛中不按照这些规则比赛,而致使对方出现伤亡结果的话,就是严重脱逸社会相当性的行为,就要承担刑事责任。

可见,社会相当性是一个动态概念,是一直在运动变化着的。所以,我们在考虑是否应对有关竞技体育领域的危害行为入罪时一定要认识到这一点。绝不能因为过去刑法没有介入有关竞技体育领域,就否定现在介入的必要。因为随着社会和竞技体育自身的发展,民众对竞技体育领域的一些严重危害行为已越来越不能容忍,要求司法介入的呼声越来越高。可以说,刑法对竞技体育的规制已是人心所向。从这一点看,竞技体育领域的很多行为也已不再具有社会相当性。如果仍以这些行为具有社会相当性为由而否认刑法介入显然是不合适的,因为是否具有社会相当性的评价基准应是社会的一般观念,而不是一些专业人士闭门造车做出的评价。

基金项目: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竞技体育领域犯罪问题研究”(2011FTY008);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刑法介入竞技体育问题研究”(2011-QN-01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于改之.社会相当性理论的体系地位及其在我国的适用[J].比较法研究,2007(5):23.

[2]张明楷.外国刑法纲要[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139.

[3]马克昌.比较刑法原理[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316.

[4][日]大谷实.刑法总论[M],黎宏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193.

[5]韩忠谟.刑法原理[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124.

[6]黄京平,陈鹏展.竞技行为正当化研究[J].中国刑事法杂志.2004,(6):30-31.

篇2

Abstract: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American universities and sports management system, the comparative studies of the two countries to find out of college in sports management aspects difference, fundamental purpose is to adopt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anagement system of advantage, and then puts forward beneficial to China university athletic sports development Suggestions, establish a suitable for China's college sports management system mode.

Keywords: American universities and sports management system was studied

中图分类号:G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前言

我国体育体制改革在市场经济下不断深化,但高校竞技体育的管理水平仍处于初始状态,存在着许多不成熟的地方。而美国高校体育运动管理体制已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竞技体育管理模式相对成熟,其中NCAA是美国目前高校竞技体育最主要的管理机构,它已经形成组织结构完善,规章制度健全,运行机制畅通的一个社会团体。通过对中美高校竞技体育管理体制进行全方位的比较,对于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我国高校竞技体育的运行机制,寻求适合我国高校运动竞赛的模式有积极的作用。

2中美高校在竞技体育的管理体制上的不同

由于中美两国的差异,使得高校对竞技体育的管理体制也大相径庭。从总体上说,中国高校的体育运动竞赛管理体制主要以国家行政协调为主导,而美国高校体育运动竞赛管理体制则主要通过社会自我协调来实施。

2.1竞技运动的管理类型

美国高校对竞技体育的管理体制有独立型管理和非独立型两种。在独立型管理体制中,学校的竞技运动受校长的直接领导,非独立型管理体制由分管竞技运动的系主任负责。在我国,对于竞技运动的管理,完全属于体育部或体育系,校长直接负责制很少,对于学校竞技体育的有关问题由下级即体育部或体育系申请以报告的形式报学校一级审批,管理制度单一且烦琐。

2.2竞技运动的管理实体

美国竞技体育部和体育系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美国高校的竞技体育部应该是我国高校目前的“校代表队”。竞技体育部的师资属教练员的系统,与教师是完全不同的。在我国,体育部既负责学校的教学,也对竞技体育进行管理。

2.3对大学生运动员的管理不同

目前我国的大部分高校对学生学习的管理基本上采用的是学分制,这与美国对高校学生的管理基本相同。对于大学生运动员的学分学籍的管理,我国和美国的管理存在以下不同:(见表1)

3结论与建议

高校体育既是体育教育的基础,也应该是发展我国竞技运动事业,提高我国竞技运动水平的一种有效依托。竞技运动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竞技运动与教育的结合更能体现出竞技运动的魅力,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美国竞技运动水平较高的实践经验已经验证了这一点。竞技运动与教育结合的意义“不仅在于解决运动员的文化教育问题,实际上涉及到我国竞技运动体制如何进一步深化改革、涉及到我国竞技运动如何健康发展、持续发展和快速发展的根本性问题。”

5.1加强对大学生运动员的管理。大学生运动员的学习成绩管理应纳入学校和全国高校竞技运动组织机构的双重管理。

5.2应尽快建立一个更加完善的全国高校竞技运动的组织,专门负责在全国高校之间组织校际运动竞赛,制定与高校运动竞赛的相关规定与细节,完善目前相对不足的竞技比赛状况,使竞技运动真正成为大学生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使高校运动竞赛与专业或职业运动完全分离。

5.3建立大学生运动员专门档案,正确处理我国高校学生的学习与比赛的关系,保证学生既有正常的学习时间又能够保障学生的正常训练,可以借鉴美国为每个学生运动员配备文化学习指导教师。

【参考文献】

〔1〕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Intercollegiate Athletic(NCAA)Home page: 省略

〔2〕NCAA Student一Athlete Insurance program National collegiate Athletic Association.省略

〔3〕【美】罗伯特・郝钦斯 美国高等教育[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4〕曲宗湖 域外学校体育传真[Ml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篇3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现阶段我国经济体育管理体制。

1.2研究方法

文献分析法。

2.内容与分析

2.1竞赛管理体制改革

作为竞技体育有机组成部分的体育竞赛,是竞技体育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又是检查竞技体育发展水平的标尺。体育竞赛按其功能和水平可分为群众性体育竞赛和高水平体育竞赛。本文所涉及的主要是高水平运动竞赛管理体制的改革问题。目前,运动竞赛的多元功能和综合效益已被人们所深刻认识。毫无疑问,对于竞技体育而言,体育竞赛的内容、规模、频度、形式等,不仅影响到竞技体育战略目标的制定、训练体制和训练方法的改革,而且对竞技体育多元目标的实现和竞技体育的资源配置起到导向作用。我国的竞技体育竞赛制度是在1956年制定的,经1958年修正后正式颁布试行。竞技体育竞赛制度的确立,为我国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有系统地开展运动训练和竞赛工作提供了保证。长期以来,我国体育竞赛的管理体制是计划经济的产物,竞赛活动完全由国家拨款,国家办竞赛与当前的市场经济形势愈来愈不相适应。一般来说,竞赛管理体制是推进体育事业各方面的“助推器”,并对竞技体育的发展产生着直接的影响。当市场经济的大潮激荡起体育改革的风帆时,首先要进行的便是体育竞赛管理体制的改革。伴随着竞赛管理体制的改革,整个竞赛制度的内部结构和外部结构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随着竞赛无形资产的开发和利用,竞赛产业的形成和发展,竞赛市场的建立和培育,竞技体育迫切要求竞赛管理体制有一个根本性的转变。国家体育总局所建立的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并在同时组建的竞技体育司,不仅在运动项目的体制上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也为竞技体育竞赛管理体制的改革创造了有利条件。

中国体育竞赛管理体制必须立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大环境,与国际通用的现代体育竞赛管理制度接轨,走发展体育产业和培育体育竞赛市场的道路。其基本特点是,权责明晰,科学管理,依法治赛,市场与计划相结合。具体来说,正如有的研究者所指出的,要消除条块分割、区域为界的人为屏障,打破户籍制度、代表队制的人事管理框架,实现以俱乐部运转为主体,以人才自由流动为条件,以等级联赛为杠杆,以体育市场为基础,以政府调控为纽带的良性循环的体育竞赛体制。未来中国体育竞赛的管理体制,应当立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大环境,进一步加强体育竞赛与市场的结合,使体育竞赛在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和文明建设服务的同时,自身也能得到物质上的支持,从而增强持续发展的能力,这就要求注意发挥市场经济下的价值规律、供求规律和竞争规律,开发体育竞技的无形资产。同时,一方面要注意发展市场中介职能,发挥其服务、沟通、公证作用,依据市场规则,建立和完善体育竞赛自律性运行机制。另一方面,国家也要改善和加强对竞赛市场的管理和监督,建立正常的市场进入、市场竞争和市场行为秩序,建立公开、公正的竞争环境。

2.2运动项目管理改革

我国竞技体育重点项目的布局,在指导思想应体现以下几点:第一,有利于奥运战略的实现。在竞技体育的所有比赛中,奥运会无疑是最高层次的比赛,其国际影响日益增加,各个国家和地区都把主要经费和力量放在实现奥运会目标上。第二,有利于优势项目的持续发展。优势项目的持续发展是竞技体育成绩稳定的坚强柱石,一个优势项目的取得是需要付出很多辛勤工作的,是教练员、科研人员、运动员共同努力的结果,优势项目来之不易,国家和社会应当共同关心和支持这些项目。第三,有利于潜优势项目向优势项目转化。第四,有利于提高投资效益。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体育事业经费还很有限,我们必须提高投资效益,走集约化道路。我国竞技体育重点项目布局的依据,应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都不足,我们必须考虑项目布局。第二,我国民族体质和精神素质的基本特点。第三,我国传统优势运动项目的训练特点。第四,我国政府对竞技体育的投入。第五,国外竞技体育的发展优势与重点。第六,我国社会资源对竞技体育的支撑程度。对中国近三届奥运会成绩和单项所得奖牌进行系统分析,确立乒羽、重竞技、体操、射击、射箭、游泳、田径等几个项目,另外再加上冬季运动会作为我国的重点发展项目。对于这七个重点项目,在投入上要有所侧重。第一,金牌和奖牌的数目有较高的相对占有率,再增长已很困难,国内已有一批尖子队员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优势项目。这类项目在投入上要保持稳定,重点发展和培养年轻选手和二线队员,这样既能保持人才群,又能很好地发展人才链,使优势长期保持下去,如跳水和乒乓球。第二,对于一些潜优势小项多而奖牌占有增长较快的项目,需要加大投入,以促使其向第一类过渡,它是未来的优势项目。这些项目的投入重点是培养尖子选手,使其尽快地向金牌冲击,它是中国竞技体育保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如羽毛球、体操、重竞技。第三,对于一些潜优势小项少而奖牌占有率不高的项目,需要对部分潜优势小项进行投入,这些项目有较高的增长率和较低的占有率。如果投入方向准确,就有可能向第二类过渡,如中国的游泳和射击有很大的潜在发展优势。另外,田径与柔道中的个别小项也具有争夺金牌的实力,应对这样的小项加大投入。

2.3组织管理体系改革

将传统的集中型国家行政垂直协调机制的体育组织管理模式改为有宏观控制的社会自我协调体制的体育组织管理模式。这就是宏观上由国家体育行政权力机构制定科学的符合实际的发展规划所进行的有效控制,微观上主要由社会各级体育部门、各类体育团体和社会化体育市场机制来协调。通过国家行政体育部门综合平衡后所确定的关系到体育发展的重要规划,如竞赛制度的规定、运动员参赛资格的确定、运动员年龄的划分等,可以是指令性的,有关部门必须认真贯彻执行。但主要不是依靠层层下达行政命令,而是通过制定必要的政策,以间接方式去实现。对于社会上各类体育团体、体育协会和体育俱乐部的运动训练、竞赛活动及经费开支等,除极少数体育团体由国家行政部门专门拨款,统一调配予以重点管理和控制外,基本上由各类体育团体根据当地的民俗民风和社会化基础及本身的情况自行安排。国家体育行政部门主要是采用竞赛制度的杠杆作用和法律手段来调节,以促进和保证竞技体育的基本平衡和协调发展。这种模式既能有控制地发展竞技体育,又能比较充分地发挥竞技体育为社会服务的作用,把宏观控制与社会自我协调有机地结合起来:一方面,通过国家体育行政部门制定的竞技体育发展规划的全局性来制约社会自我协调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某种盲目性。另一方面,运用社会自我协调机制的客观规律性来制约国家体育行政部门制定竞技体育发展规划可能产生的某种主观性,使宏观控制与社会自我协调互相取其所长,补其所短,推动竞技体育的健康发展。同时要建立精干高效、运转协调,调控有力的行政管理组织体系。

3.结语

竞技体育管理体制与国家政治体制,经济发展程度,文化传统,以及体育自身的性质和发展状况等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中国和世界体育发生剧烈变革的今天,中国的体育管理体制,特别是竞技体育管理体制也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改革和创新。由于体制是基础,社会的发展以体制为根基,因此竞技体育要发展,也必须建立与之相应的管理体制。

参考文献:

篇4

目前云南所组建的各种形式的相对较为成熟的竞技体育运动队,按管理主体的不同,可大致划分为以云南省体育局及各市县体育局管理下的省队及各县市队、云南高等校院校竞技体育运动队、各公司企业竞技体育运动队、各种单项体育协会及俱乐部形式的竞技体育运动队。本文拟从政府主导下的云南竞技体育运动队伍管理的现状出发,从管理理念创新的角度探讨如何激发教练员、运动员的全部潜能,解决当下运动队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促进云南竞技体育又好又快地实现科学发展。

一、积极探索“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管理理念

就如何解决政府对各竞技体育运动队资金投入不均衡的问题而言,可以适时、谨慎地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管理理念加以尝试解决。我国竞技体育所带有的强烈的政治功能决定了政府在竞技体育发展中必然处于主导地位。到目前为止,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资金保障体系仍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社会经费所占比例较小。

具体到云南竞技体育的实际,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为保障优势竞技体育项目的发展,政府加以资金倾斜本是无可厚非的。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说,这种主导的地位不容打破,否则将会给竞技体育的发展带来致命的创伤。但是,这样的做法不利于挖掘非优势竞技项目的潜力,打造新的更多的优势竞技体育项目。长此以往,必然会影响到云南竞技体育的科学发展。为彻底突破资金的制约,除加大政府对竞技体育的扶持力度外,要逐步树立“市场运作”的管理理念。

所谓的“市场运作”管理理念,就是适应社会发展趋势、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加大竞技体育的市场价值的开发力度。与此同时,发掘竞技体育在产业化、社会化方面所具有的发展潜力,从而提高社会资金的投入力度,为竞技体育的发展争取更多的资金支持、组织保障和市场机会。最终实现从以政府投入向以社会投入为主的方式转化。

引入“市场运作”管理理念,可以进一步提高竞技体育的产业化程度以及组织机构投资主体的社会化比例,从而彻底转换以往“等、靠、要”的观念。以市场为导向,拓宽竞技体育的资金来源渠道,改善竞技体育资金保障体系不健全、社会化程度低的问题。

伴随管理理念的创新,政府型管理主体的职能也要随之发生相应的转变。切实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稳重、谨慎地推进以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经营为主要特点的俱乐部制和协会实体的发展进程。在减轻政府财政负担的同时,充分挖掘竞技体育的经济价值,寻求社会效益目标与经济效益目标的平衡点。

在2010年召开的云南省体育局长会议上,副省长高峰在回顾2009年云南体育事业发展时指出:“坚持发展体育为人民服务、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宗旨,坚持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协调发展,坚持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相互促进。”由此可以看出,在坚持正确发展宗旨的前提下,竞技体育走以市场为导向的产业化道路有极大的发展空间。

二、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以人为本”可以说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学界也已形成广为认同的共识。“以人为本”是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根本,以人的自身条件来分析和解决与人相关的一切议题。管理学意义上的以人为本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人是管理中的主体,是一切管理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和目的;另一方面是,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以最大限度发挥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为根本。

具体到竞技体育运动队伍的管理中,最重要的、对管理效果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人。从事管理活动的主体是人,如竞技体育行政管理人员、教练员(也是被管理人员)等。被管理者也是人,如运动员、科研人员、后勤服务人员等。我国著名体育学者徐本力明确指出:“运动队的管理必须建立在‘以人为本’的信念上”。这就要求管理者将竞技体育运动队伍内人际关系的处理放在首位,将管理工作的重点放在激发被管理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上。

概括地说,竞技体育运动队“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就是:以运动员、教练员等竞技体育参与者的需求作为一切竞技体育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充分发挥运动员和教练员的潜能,提高运动员比赛成绩和比赛质量。

(一)以教练员为本,建立和完善符合建设高素质教练员要求的教练员培养、选拔和使用制度

一支优秀的教练员队伍是造就高水平运动队的前提和基本保障。这就决定竞技体育“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必须包含以教练员为本。目前,面对云南竞技体育运动管理中个别教练员“职业懈怠”的倾向,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教练员培养、选拔和使用制度上存在的问题。据相关统计资料显示,当前我国教练员的培养主要是由运动员到教练员的转变和体育教师到教练员的转变。云南竞技体育教练员的培养也大致相同。这种教练员的培养、选拔机制存在一定的弊端。主要表现有两点。一是部分教练员学历偏低,又缺乏有关训练、比赛、管理等知识的培训机会,进一步深造的途径单一、狭窄;二是对竞技体育运动项目的特征和规律认识不深刻,大多以经验训练为主,导致整个训练存在较大盲目性,缺少针对性,突破口模糊不清。

这就要求必须尽快建立和完善符合建设高素质教练员要求的教练员培养、选拔和使用制度。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三方面的举措。

一是高度重视在职教练员的继续教育和岗位培训,改善教练员的学习条件和工作环境。鼓励教练员提高学历层次,提高科学训练水平,增强教练员的创新、科技和管理的意识、能力。从而,改善教练员队伍结构,促进教练员从经验型向科学型、学习型转变。

二是加大优秀中青年教练员选拔培养工作力度,实施“教练员学术带头人”工程,帮助重点优势项目队的骨干教练尽早脱颖而出。

三是加大高水平教练员引进力度,为云南竞技体育运动队伍补充新鲜血液。

与之相应的要进一步完善教练员管理制度和激励政策,形成较为成熟的人才流动机制。对水平低、能力差且工作积极性不高、多次考核不合格的教练员要给予警示,建立和完善教练员的退出制度。 转贴于

(二)以运动员为本,建立和完善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机制。

运动员是竞技体育的直接参与者,也是体育行政管理部门和教练员的管理对象。长期以来,在我国竞技体育运动队伍管理中,教练员及相关管理人员的“人本化”意识薄弱,不重视对运动员的 “人本化”管理。突出表现是“唯奖牌论”,即一味追求运动员的竞赛成绩,而忽视了运动员作为独立个体的全面发展。

缺乏“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危害了运动员的身心健康、缩短了运动员的运动寿命、制约了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为了体现运动员的尊严、实现运动员的价值、维护运动员的身心健康、延长运动员的运动寿命,竞技体育运动管理者亟须牢固树立“以运动员为本”的管理理念,从而为我国竞技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总的说来,以运动员为本的管理理念应该以满足运动员的合理需要为首要任务,以提升运动员的精神境界、实现运动员的人生价值为重点,以促进运动员的全面发展为最终归宿。

在云南竞技体育运动队伍管理的实践中,运动员“重训练、轻视文化课学习”,由此导致文化素养普遍偏低。与此同时,由于缺乏完善的社会保险、工伤保险及退役后的再就业培训等机制,从而在根本上无法消除运动员的后顾之忧。为彻底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尽快建立和完善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机制。

2010年3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以[2010]23号文件的形式,正式转发了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导意见》包含六个方面的内容,共二十一条。其中有四个方面明确指出了加强运动员的文化教育和保障工作应采取的措施。分别是加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阶段的文化教育工作,打好运动员文化教育基础;拓宽运动员培养输送渠道,为运动员就学、就业创造条件;完善并落实各项激励和保障政策,切实维护运动员切身利益;构建和完善运动员职业转换社会扶持体系,帮助运动员顺利实现职业转换。

2010年12月24日至25日全国体育系统人事处长会议在云南昆明海埂体育训练基地召开。作为会议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深入学习领会刘延东国务委员就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的指导意见》所做重要指示精神。

可以说,对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保障工作已引起了上至国家体育总局等国家部委,下至各省体育局等体育行政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就指导意见的贯彻落实而言,在找准突破口的同时,必须打造一个平台作为实施各项具体措施的载体。

在笔者看来,加强云南竞技体育运动员文化教育的最佳平台就是云南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加快云南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的建设步伐,引进具备较高教学技能和水平的文化课教师,充分发挥“体教结合”的教学特色。建立和完善加强运动员文化课学习的机制,采取集中培训、分批轮训等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提高运动员的文化素养,实现运动训练与文化课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促进运动员的全面发展。总之,在充分发挥云南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向省优秀运动队输送优秀人才的主渠道作用的同时,使其真正成为加强全省竞技体育运动员文化教育的“龙头”。

就加强运动员保障而言,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险、工伤保险和医疗保障体系既是解决运动员后顾之忧的迫切需要,也是实施“以运动员为本”管理理念的根本要求。这需要体育行政管理部门、相关政府部门的大力扶持,同时也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综上所述,在云南竞技体育运动队伍管理理念创新方面,要逐步探索“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管理模式,适度引入市场,多方筹措资金,实现各竞技体育运动队伍资金投入的相对均衡。在保持优势项目的领先地位的同时,发掘其他竞技项目的潜力。决定云南竞技体育发展的根本因素是人,不断拓展和丰富“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内涵,切实做到以教练员为本、以运动员为本。建立和完善符合建设高素质教练员要求的教练员培养、选拔、使用制度及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保障工作机制。公正合理的看待、对待教练员和运动员,充分调动教练员和运动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挖掘运动员的各种潜能,实现运动员的全面发展,从而有效推动云南竞技体育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高雪峰.中国高水平竞技体育多元化管理主体发展特征与发展走向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2,(5).

篇5

目前云南所组建的各种形式的相对较为成熟的竞技体育运动队,按管理主体的不同,可大致划分为以云南省体育局及各市县体育局管理下的省队及各县市队、云南高等校院校竞技体育运动队、各公司企业竞技体育运动队、各种单项体育协会及俱乐部形式的竞技体育运动队。本文拟从政府主导下的云南竞技体育运动队伍管理的现状出发,从管理理念创新的角度探讨如何激发教练员、运动员的全部潜能,解决当下运动队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促进云南竞技体育又好又快地实现科学发展。

一、积极探索“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管理理念

就如何解决政府对各竞技体育运动队资金投入不均衡的问题而言,可以适时、谨慎地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管理理念加以尝试解决。我国竞技体育所带有的强烈的政治功能决定了政府在竞技体育发展中必然处于主导地位。到目前为止,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资金保障体系仍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社会经费所占比例较小。

具体到云南竞技体育的实际,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为保障优势竞技体育项目的发展,政府加以资金倾斜本是无可厚非的。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说,这种主导的地位不容打破,否则将会给竞技体育的发展带来致命的创伤。但是,这样的做法不利于挖掘非优势竞技项目的潜力,打造新的更多的优势竞技体育项目。长此以往,必然会影响到云南竞技体育的科学发展。为彻底突破资金的制约,除加大政府对竞技体育的扶持力度外,要逐步树立“市场运作”的管理理念。

所谓的“市场运作”管理理念,就是适应社会发展趋势、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加大竞技体育的市场价值的开发力度。与此同时,发掘竞技体育在产业化、社会化方面所具有的发展潜力,从而提高社会资金的投入力度,为竞技体育的发展争取更多的资金支持、组织保障和市场机会。最终实现从以政府投入向以社会投入为主的方式转化。

引入“市场运作”管理理念,可以进一步提高竞技体育的产业化程度以及组织机构投资主体的社会化比例,从而彻底转换以往“等、靠、要”的观念。以市场为导向,拓宽竞技体育的资金来源渠道,改善竞技体育资金保障体系不健全、社会化程度低的问题。

伴随管理理念的创新,政府型管理主体的职能也要随之发生相应的转变。切实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稳重、谨慎地推进以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经营为主要特点的俱乐部制和协会实体的发展进程。在减轻政府财政负担的同时,充分挖掘竞技体育的经济价值,寻求社会效益目标与经济效益目标的平衡点。

在2010年召开的云南省体育局长会议上,副省长高峰在回顾2009年云南体育事业发展时指出:“坚持发展体育为人民服务、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宗旨,坚持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协调发展,坚持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相互促进。”由此可以看出,在坚持正确发展宗旨的前提下,竞技体育走以市场为导向的产业化道路有极大的发展空间。

二、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以人为本”可以说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学界也已形成广为认同的共识。“以人为本”是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根本,以人的自身条件来分析和解决与人相关的一切议题。管理学意义上的以人为本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人是管理中的主体,是一切管理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和目的;另一方面是,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以最大限度发挥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为根本。

具体到竞技体育运动队伍的管理中,最重要的、对管理效果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人。从事管理活动的主体是人,如竞技体育行政管理人员、教练员(也是被管理人员)等。被管理者也是人,如运动员、科研人员、后勤服务人员等。我国著名体育学者徐本力明确指出:“运动队的管理必须建立在‘以人为本’的信念上”。这就要求管理者将竞技体育运动队伍内人际关系的处理放在首位,将管理工作的重点放在激发被管理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上。

概括地说,竞技体育运动队“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就是:以运动员、教练员等竞技体育参与者的需求作为一切竞技体育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充分发挥运动员和教练员的潜能,提高运动员比赛成绩和比赛质量。

(一)以教练员为本,建立和完善符合建设高素质教练员要求的教练员培养、选拔和使用制度

一支优秀的教练员队伍是造就高水平运动队的前提和基本保障。这就决定竞技体育“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必须包含以教练员为本。目前,面对云南竞技体育运动管理中个别教练员“职业懈怠”的倾向,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教练员培养、选拔和使用制度上存在的问题。据相关统计资料显示,当前我国教练员的培养主要是由运动员到教练员的转变和体育教师到教练员的转变。云南竞技体育教练员的培养也大致相同。这种教练员的培养、选拔机制存在一定的弊端。主要表现有两点。一是部分教练员学历偏低,又缺乏有关训练、比赛、管理等知识的培训机会,进一步深造的途径单一、狭窄;二是对竞技体育运动项目的特征和规律认识不深刻,大多以经验训练为主,导致整个训练存在较大盲目性,缺少针对性,突破口模糊不清。

这就要求必须尽快建立和完善符合建设高素质教练员要求的教练员培养、选拔和使用制度。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三方面的举措。

一是高度重视在职教练员的继续教育和岗位培训,改善教练员的学习条件和工作环境。鼓励教练员提高学历层次,提高科学训练水平,增强教练员的创新、科技和管理的意识、能力。从而,改善教练员队伍结构,促进教练员从经验型向科学型、学习型转变。

二是加大优秀中青年教练员选拔培养工作力度,实施“教练员学术带头人”工程,帮助重点优势项目队的骨干教练尽早脱颖而出。

三是加大高水平教练员引进力度,为云南竞技体育运动队伍补充新鲜血液。

与之相应的要进一步完善教练员管理制度和激励政策,形成较为成熟的人才流动机制。对水平低、能力差且工作积极性不高、多次考核不合格的教练员要给予警示,建立和完善教练员的退出制度。

(二)以运动员为本,建立和完善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机制。

运动员是竞技体育的直接参与者,也是体育行政管理部门和教练员的管理对象。长期以来,在我国竞技体育运动队伍管理中,教练员及相关管理人员的“人本化”意识薄弱,不重视对运动员的“人本化”管理。突出表现是“唯奖牌论”,即一味追求运动员的竞赛成绩,而忽视了运动员作为独立个体的全面发展。

缺乏“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危害了运动员的身心健康、缩短了运动员的运动寿命、制约了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为了体现运动员的尊严、实现运动员的价值、维护运动员的身心健康、延长运动员的运动寿命,竞技体育运动管理者亟须牢固树立“以运动员为本”的管理理念,从而为我国竞技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总的说来,以运动员为本的管理理念应该以满足运动员的合理需要为首要任务,以提升运动员的精神境界、实现运动员的人生价值为重点,以促进运动员的全面发展为最终归宿。

在云南竞技体育运动队伍管理的实践中,运动员“重训练、轻视文化课学习”,由此导致文化素养普遍偏低。与此同时,由于缺乏完善的社会保险、工伤保险及退役后的再就业培训等机制,从而在根本上无法消除运动员的后顾之忧。为彻底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尽快建立和完善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机制。

2010年3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以[2010]23号文件的形式,正式转发了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导意见》包含六个方面的内容,共二十一条。其中有四个方面明确指出了加强运动员的文化教育和保障工作应采取的措施。分别是加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阶段的文化教育工作,打好运动员文化教育基础;拓宽运动员培养输送渠道,为运动员就学、就业创造条件;完善并落实各项激励和保障政策,切实维护运动员切身利益;构建和完善运动员职业转换社会扶持体系,帮助运动员顺利实现职业转换。

2010年12月24日至25日全国体育系统人事处长会议在云南昆明海埂体育训练基地召开。作为会议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深入学习领会刘延东国务委员就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的指导意见》所做重要指示精神。

可以说,对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保障工作已引起了上至国家体育总局等国家部委,下至各省体育局等体育行政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就指导意见的贯彻落实而言,在找准突破口的同时,必须打造一个平台作为实施各项具体措施的载体。

篇6

体育运动学校作为公益类事业单位,主要经费来源是财政拨款,而体校财政拨款中的主要部分是体育训练经费。本文所提到的体育训练经费,指的是财政拨款用于体育事业支出的预算经费,它是由行政事业单位编制的,经过各级人大或相关法律程序批准的本单位的财政年度部门预算所涉及的经费。我国财政部在2011年为了进一步加强对财政性资金支出使用的监管,完善财政资金的使用过程管理,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益,出台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办法要求各级部门预算单位针对财政性资金支出,特别是项目经费支出,都应该进行绩效管理评价。体育训练经费作为基层体校的主要项目经费,其预算金额较大,用途广泛,社会影响大,而且由于其动态化的特点,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很难使用传统方法去管理,因此迫切需要对体育训练经费绩效管理开展研究。对体育训练经费进行绩效管理研究,有助于探索出一套适用于体育运动学校的、符合社会公共利益的经费管理模式,以便更好地指导体育训练部门的经费管理工作,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率,促进体育事业发展。

一、体育训练经费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

尽管近年来我国各地基层体校在训练经费的绩效管理工作方面下了一定的功夫,同时也在主管部门和当地财政部门的指导下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在绩效管理目标设置、管理过程、考评指标设计及评价结果应用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1.绩效管理的目标设置不全面、不完善

训练经费的绩效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绩效目标的设定是整个绩效管理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但是在目前的实际工作中,基层体校往往注重绩效评价打分环节,而不重视绩效管理工作规划、绩效目标的设定和其他方面的工作,往往只是孤立地开展绩效评价工作,没有将绩效管理看作是一个完整的管理体系。目前,我国基层体校的管理方式较为粗放,工作重心和目标往往是追求学校排名和体育比赛成绩,而建立基于体校绩效评价、目标分解、人才培养规划等因素的科学管理模式却往往被忽视,这就导致体校的实际工作重心与公益类事业单位的目标严重偏离,致使基层体校的公益性受到损害。众所周知,在竞技体育比赛中运动员要取得优异成绩,往往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不仅包括运动员自身的竞技水平和临场发挥,还与天气、裁判、主客场等多种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因而,如果一味地以运动员的比赛成绩作为体校训练经费绩效管理的目标,不仅不能够如实反映训练经费绩效管理的真实情况,而且具有极大的风险性。因为一旦被寄予厚望的重点项目的运动员在比赛中失利,那么通过该评价指标反馈的信息是该项目投入较大却没有完成预期目标,即使体校在学生升学率、优秀运动员输送人数、体育场馆开放等方面都做得很出色,也无济于事,因为上级财政部门只会根据体校申报的绩效管理目标来对训练经费绩效管理实施的成效进行考评。所以,仅仅将比赛成绩作为基层体校绩效管理目标是不够全面的,也是极具风险的。

2.绩效管理中的过程管理不到位

目前,我国大部分基层体校对训练经费的绩效管理实施过程大致如下:首先,体校管理层根据体校的绩效管理目标,召开专题会议讨论决定当年体育训练经费的具体实施项目及预算安排,并上报体育局审议,审议通过后上报市财政局审核;其次,基层体校根据各预算项目的具体支出计划,分析预算经费增减的原因,合理安排预算支出的进度,并明确训练经费支出的责任人、预期目标和预期取得的成效;再次,基层体校根据前期制定的训练经费支出计划,开展日常业务工作和管理工作,并按季度对预算经费使用绩效进行分析和总结;最后,在预算执行结束后,根据训练经费支出情况和取得的成效,填写绩效评价指标分析表,并编写绩效评价自评报告,然后由上级主管部门及财政部门对自评报告进行再评价。目前,基层体校在训练经费绩效管理工作中,对管理流程和环节的重视程度不够,还没有达到财政部门对训练经费绩效管理的要求,也不符合绩效管理的流程标准。在训练经费项目安排的预算编制环节,体校没有充分地对各运动项目管理中心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查研究,也没有进行充分的沟通,很难明确训练经费安排的计划和年度训练经费绩效管理的目标;也没有根据体校内部各处室和运动项目管理中心的实际情况,采用评分体系确定训练经费支出的优先次序,对于财政部门批复的训练经费的额度,不能依据预算编制按照进度严格地安排支出。虽然体校也制定了一系列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但是由于体校的特殊性,日常的业务活动复杂多变,体校在训练经费的分配和使用过程中,往往会受到运动队夺金任务指标的影响,部分流程和环节还不能完全按照既定的计划去执行,比如在训练经费的分配上,原则上是根据该项目的金牌任务指标以及上年度比赛成绩确定经费分配比例,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当面临夺金与否的关键时刻时,往往会超出既定预算以确保完成夺金任务。另外,体校在进行训练经费绩效管理的过程中,也没有对各处室和运动项目管理中心进行辅导和支持,以准确地收集相关信息及数据,顺利开展训练经费绩效管理工作。在绩效管理过程中,要求预算单位在预算经费的收支上保持平衡,严格按照预算编制执行,同时还要求预算单位在绩效管理实施过程中,保持各部门、各层级的顺畅沟通和交流,绩效管理的组织者应当及时对业务活动所产生的信息进行收集和整理,及时发现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采取针对性措施解决问题,以提高单位的绩效管理水平。

3.绩效管理评价指标不尽合理

目前大部分基层体校设计的绩效指标体系较为粗糙,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指标体系设置不合理。绩效管理指标设置还是以训练经费的投入和产出为主要依据,以此衡量训练经费绩效管理的效果,但是由于缺乏明确、细致、具体的绩效目标,导致评价指标无法充分反映体校的社会责任和战略目标,以至于绩效评价结果无法为管理者决策提供所需的信息。第二,指标体系设计混乱,缺乏设计依据。指标设计无法体现出体校的主要任务和目标,部分评价指标晦涩难懂,一些绩效指标脱离实际工作情况,概念模糊,无法衡量,不具备可操作性。设计的指标没有和单位的绩效目标挂钩,与绩效管理的关联度较低,不利于开展绩效考核。第三,各处室、各运动项目管理中心的教职工、教练员参与绩效指标设计的程度不够。据笔者了解,绩效指标大都由经办人员根据自身经验设置,没有充分调研,因而指标与教职工的职责和利益不挂钩,导致责任无法落实到具体人员,体校各教职员工对绩效管理的具体要求认识较为模糊,影响了训练经费绩效管理的实施。

4.绩效评价结果没有得到有效应用

就基层体校目前的情况而言,绩效管理还停留在表面,工作方式较为粗放。首先申报绩效目标,然后根据项目实施结果对照绩效评价指标进行打分,最后根据最终得分来衡量训练经费绩效情况,缺乏对评价结果的反馈和应用。这样的绩效管理流程是不完整的,它没有根据绩效评价结果分析存在的问题以及问题产生的原因,更没有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来改善工作。完整的绩效管理流程应当包括绩效管理规划、机构和人员配置、指标设置、绩效管理实施、评价结果反馈与应用等。然而在目前,基层体校往往没有有效地应用绩效评价的结果,这样就无法发挥出绩效管理真正的作用,也违背了对训练经费实施绩效管理的初衷。缺乏评价结果的反馈和应用,对于改善体校训练经费的管理、提高经费使用效率是没有太大作用的,这种情况下绩效管理工作只会白白地消耗体校的资源,往往引发新的矛盾和问题,不利于体校的长远发展。

二、完善基层体校训练经费绩效管理的措施

1.完善训练经费绩效管理目标的设计

平衡记分卡的相关理论认为,组织的绩效管理目标的设定是由它的使命来决定的。在新形势下,我国的体育事业也在积极寻求突破和变革,基层体校首先应该了解自身所处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从而明确自身的社会定位和社会职能,了解自身的优势和劣势,这样才能制定符合自身特性和社会要求的绩效管理体系。所以,在设计绩效管理目标的时候,不能片面地看待问题。体育运动学校作为我国特殊时期的产物,有一定的合理性和时代性,但是当我们所处的社会大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的时候,为了使体育运动学校能够适应这种变化并争取更大的发展机遇,需要从根本上转变体校的办学思路,在制定训练经费绩效管理目标时,必须符合时代的要求,满足社会需求,这样制定的绩效目标才有价值和前瞻性。制定绩效管理目标时,必须调研分析基层体校的现状、不同绩效维度以及关键驱动因素,结合基层体校的使命,在合法合规地使用训练经费的前提条件下,努力做到训练经费的收支平衡,以保障体校各职能部门履行职责,做好本职工作。另外,还要积极开展教职员工的培训工作,努力提高其业务水平,优化体校专业设置,提升师资力量,提高基层体校整体竞争力,优化生源结构,争创一流的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在各类竞技体育比赛中取得更大的成绩,为提高群众的身体健康素质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2.完善训练经费绩效管理的实施过程

训练经费的绩效管理的各环节,最终都将落实到每个职工身上,因此在整个绩效管理工作中,顺畅的沟通和及时的反馈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沟通能够及时地掌握各部门绩效管理工作的实施情况,教职工也能及时反映绩效管理中的问题,并得到有效解决,以提高绩效管理水平。作为绩效管理实施阶段的重要环节,相关信息的收集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通过这项工作,能够收集和记录绩效管理过程中的各项数据,既可以为下一阶段开展绩效评价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撑,以提高绩效管理工作的公信力,同时也能够为管理者提供诊断工作的依据,分析存在的问题,针对绩效低的环节采取有效措施。绩效信息的收集可以采用观察法、工作记录法和他人反馈法等,通过上级主管部门、体校管理者、教职工、运动员等多种渠道进行信息收集,内容包括绩效目标和指标完成情况、工作流程和环节是否完善、服务对象的反馈意见、影响绩效工作的内外部因素等。基层体校在绩效管理实施过程中,可根据需要聘请专家或第三方机构,指导体校顺利开展工作。在训练经费申请之前,根据要求申报绩效评价目标;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对训练经费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管理,保证在训练经费的使用过程中不出现违规违纪的现象;在项目完成之后,组织相关人员进行验收,同时依据整个项目实施的过程撰写绩效评价自评报告;最后由财政部门组织专家对自评报告和项目组织实施的结果进行复评,并将复评结果反馈给市体育局和市财政部门。

3.训练经费绩效管理评价指标的设计原则

基层体校在设计训练经费绩效评价指标之前,首先要明确绩效评价指标设计的主要原则,包括以下几项。第一是相关性原则。设计的评价指标应该与体校训练经费的绩效目标和考评目的有直接联系,以保证评价指标能够真实地反映出训练经费绩效管理实施的情况。在整个指标体系内,各项指标通过相关性构成钩稽关系,从而形成一种内部制约关系,从制度上杜绝数据造假。第二是可比性原则。如果被评价对象之间存在某种共性,那么就可以选择同一类指标进行绩效评价,以便于不同评价对象之间的相互比较。可比性原则有利于完善指标体系的建设,可以减少信息收集的工作量,节约人力成本。第三是重要性原则。这个原则要求指标设计者结合单位的具体情况,根据指标在单位工作中的重要程度进行筛选,选择最能够反映单位主要业务、最具代表性的指标来反映单位的绩效情况。第四是经济性原则。这个原则要求在设计指标时,要充分考虑到获得指标数据的成本支出,成本支出不仅仅是相关经费的支出,还包括人力资源成本以及时间成本,因为绩效管理是提升单位业务和运营成效的一种有效管理手段,如果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去获取相关指标数据,可能会得不偿失。第五是科学性原则。设计绩效评价指标时,指标应当定义精准、范围明晰、指向明确,指标体系内各项指标都具有独立性,不应该相互干扰甚至出现逻辑上的悖论。第六是稳定性原则。这个原则要求在设计评价指标体系时,一是要注意设计的指标不能随意变更,这样能够给评价者和被评价者一个稳定的预期,使绩效评价的记录具有连续性;二是要注意评价指标要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普遍性,能够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适用,以便进行长期的对比观察。因此,根据上述六项原则设计出来的评价指标,相互制约、各有侧重,形成统一的有机整体,可以充分反映出训练经费支出的成效和影响因素,避免了体校目前在设计评价指标时思路不清、原则不明的现象,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目前的指标体系较为混乱的问题。

4.完善训练经费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机制

针对目前基层体校训练经费绩效评价结果无法得到有效应用的问题,需要建立一套与单位年度预算安排相关联、奖惩制度完备、绩效管理信息系统完善的评价结果应用机制,以提升体校管理水平和管理质量。首先,随着部门预算绩效管理的逐步深入实施,财政部门应当建立部门预算与绩效评价结果联动的应用机制。基层单位在上报下一年度财政预算编制时,应同时申报预算经费绩效管理目标,以及上一年度的绩效管理评价自评报告。财政部门在审核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编制的过程中,应该着重审核单位预算编制的合规性、合理性、可行性和科学性,并通过第三方专业机构对基层单位上报的绩效管理自评报告进行再评价,并综合多方面意见确定基层单位下一年度的预算资金。对于预算经费绩效评价优秀的,市财政局可以优先安排预算资金;对于完成情况良好或一般的,市财政局可以提出整改建议,并根据项目实施进度安排预算资金;对于没有完成预算经费绩效管理目标或者有拖延的,市财政局可以在分析具体原因后,要求基层单位进行整改,并严格控制下一年度的预算资金安排。通过绩效评价结果的有效应用,建立财政预算安排与单位绩效评价结果的联动机制,以提高财政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率。其次,奖优罚劣。因为行政事业单位不是营利性部门,无法简单地通过财务数据进行奖惩。对于财政部门来说,可以通过基层单位的绩效评价报告来作为预算经费安排的参考依据,建立预算经费与绩效评价的联动机制,从而实现奖优罚劣的目的。最后,积极应用新技术。随着科技的进步,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现代社会已经步入大数据时代。基层体校也应该抓住这一契机,将传统的绩效管理方式和大数据技术结合起来,以便训练经费的绩效评价结果能够更好地应用。另外,积极建立训练经费绩效管理信息系统,同时建立标准化、科学化的指标体系。在建立了标准化的指标体系后,财政部门还需要对基层预算单位进行辅导,组建绩效评价专家库,与第三方专业机构展开合作,为训练经费的绩效管理提供帮助,以提升训练经费绩效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刘青.体育行政管理新论.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2.李万来.竞技体育技术创新.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9.

3.王晓芳,刘江宏,庞宇.基于平衡计分卡的体育非营利组织绩效管理.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5,29(2).

4.李波,叶蓓伦,魏燕.优秀运动队教练员工作综合考评系统的研究.体育科学,2005(04).

篇7

关键词:长株潭城市群;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条件;开发思路

体育产业和旅游业作为当今世界发展势头最强劲、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已充分显示了它的产业优势,被誉为“21世纪朝阳产业”。体育旅游是体育与旅游的融合,为体育和体育产业拓展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也为旅游业提供可以持续利用的旅游资源和发展动力。兼具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优势于一身的体育旅游产业,具有投资少、收效快、利润大、创汇多的特点,已经吸引了越来越多资本的注意力。

一、世界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概况

随着欧美国家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闲暇时间增多,以及新观念和新文化的发展,休闲、度假、疗养、健身、娱乐活动逐渐成为一种时尚。一大批集食、宿、游、娱于一体的闲暇疗养圣地、度假中心、娱乐场所、休闲设施欣欣向荣地发展起来。早在1857年,英国人就成立了登山俱乐部,向登山爱好者和旅游者提供各种服务。20世纪初,以体育健身和各种闲暇娱乐为主体的休闲娱乐业在一些国家初步形成规模。如:美国在1929年时,休闲娱乐业占服务业国民收入的8%,占全国国民收入总额的0.93%。20世纪中后期,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以及体育运动的普及,以体育运动为特色的旅游项目在欧美国家得以迅速发展。人们所喜爱的高山滑雪、徒步登山、海边沐浴、帆船、冲浪以及攀崖、漂流、探险等冒险刺激类项目,都是体育运动与旅游的结合。

除参与性体育旅游之外,观赏性体育旅游也随着人们对诸如五大足球联赛、奥运会、世界杯足球赛等大型国际比赛与日俱增的热情而蓬勃发展起来。例如,以“足球工业”为主体的意大利,发展体育旅游的年产值在20世纪80年代末已达180亿美元,跻身意大利国民经济十大部门的行列,目前已超过500亿美元;2000年悉尼奥运会入境游客达150万,仅在旅游业方面为澳大利亚带来的经济利益就高达42.7亿美元。按照国际体育旅游委员会的统计,全球体育旅游的收入占到了世界旅游业总收入的32%。

二、长株潭城市群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条件

(一)资源条件

体育旅游的发展必须依托一定的资源,充分发挥资源优势,通过不同的方式把这种资源优势转变为产品优势。长株潭地区国家级森林公园提供了优良的户外运动场所;长沙新世纪体育文化城和新世纪体育文化中心、株洲和湘潭的体育主题公园等不但为体育赛事等观赏性旅游提供了硬件设施,也为营造都市景观体育创造了条件丰富的体育旅游资源,为发挥特色各异、门类齐全的体育旅游产品创造了条件;集中了全省半数以上的体育文化经营实体为大众休闲体育和体育康复保健等参与性体育旅游提供了资源。

(二)政策条件

体育旅游是一个新兴的朝阳产业,它的发展需要国家及地方各级政府的政策支持,也需要发挥政府在体育旅游发展中的主导地位,通过制定法规对体育旅游进行规范管理,保护消费者权益,维护体育旅游企业的运营。政策支持能给体育旅游开发提供一个健康、稳定的环境,同时引导旅游开发的方向。除了国家颁布实施的刺激旅游的相关制度之外,长株潭一体化为长株潭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湖南省发展计划委员会公布的湖南省“十五”重点建设的13个旅游类项目中,长株潭地区就有4个;在湖南省人民政府印发的《湖南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01-2010年)》中,长株潭城市群是重点发展区域;体育服务业是重点发展的四大产业之一;以竞赛表演、健身娱乐为核心的体育服务产业是湖南省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发展方向;长株潭的体育竞赛、娱乐基地是今后的主要建设任务重点;并要开发形成一批特色文化旅游产品,这些为长株潭城市群体育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

(三)经济条件

体育旅游具有专业性强、费用高的特点,同时体育旅游开发是作为一种经济行为发生、发展的,获取经济效益和利润是开发的主要动机,因此对其开发必须充分考虑区域经济基础。以长沙为中心的长株潭城市群,是京广经济带、泛珠三角经济区、长江经济带的接合部,区位和交通条件优越,经济发展水平与投入产出效益全省领先,是湖南的“金三角”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地带,面积2.8万平方公里,2006年人口1300万,经济总量2818亿元,分别占湖南全省的13.3%、19.2%、37.6%,是湖南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

(四)社会条件

社会条件主要反映在区域社会承载力上,区域社会承载力反映的是当地居民对游客数量和行为的最大容纳程度,是确定体育旅游发展规模的重要依据之一。长株潭城市群区域内连接市县的高速公路或准高速公路的建设初具规模,加上“一体化”规划中的轻轨铁路、沿江高等级连接线和三市外环线将为长株潭市际交往提供便捷。同时黄花国际机场,京广、湘黔铁路干线,上瑞、京珠高速公路,107、319、320国道,湘江航道等为该区的对外交通构筑起立体式的交通网络;区域内的宾馆接待能力强大;以五城会为契机高标准建设的长沙新世纪体育文化城和新世纪体育文化中心、以湖南省十运会为契机建设的株洲体育中心、以湖南省第11届运动会为机遇的正在扩建中的湘潭体育中心,以及各大高校和企业的运动场馆,长株潭城市群已经具备承接国际体育赛事的能力,再加上文化产业是湖南省重点发展行业,区域内的居民具有良好的迎接外来体育旅游者的心态。

(五)市场条件

进入21世纪,旅游业已成为湖南经济新的支柱产业之一。2001年全省旅游总收入210亿元,占GDP的5.2%;2005年全省的旅游总收入达453.57万元,占GDP的7.01%;2006年全省的旅游总收入达588.39亿元,占GDP的7.85%;呈逐年上升趋势。而2006年长株潭城市群的接待国内外旅游人数、旅游总收入分别为3348.93万人、283亿元,分别占湖南省旅游总人数和总收入的36.42%、48.10%。旅游市场稳定的发展,为体育旅游带来丰富客源。并且长株潭城市群从事体育文化产业经营活动的实体约近4千个,年创税费1亿多元,具有一定的产业规模。

三、长株潭城市群体育旅游产业的开发思路

长株潭城市群本就是湖南省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有着发展体育旅游产业的诸多优势资源和条件保障,在2007年12月7日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之后,长株潭城市群必将迎来新一轮的发展。长株潭城市群的体育旅游产业也应借助这一东风,依靠长株潭城市群的区域优势,发挥体育旅游这一节约资源、绿色环保、推动人民之间平等友好往来的特色优势,形成以竞技体育训练竞赛观赏为龙头,大众休闲健身、民族传统体育为基础的内容丰富、门类齐全、各种消费层次并举的体育旅游项目体系。

(一)加强三市体育旅游资源整合,发挥区域优势

长株潭城市群作为湖南省“金三角”,区位优势得天厚,两两相距均在45公里以内,名为三市实为一体,其交通便利,公路铁路、水运、航空一应俱全,联结东中、西三大地带,承东启西、接北进南。这种同一流域、超距离的有利条件为游客体验该区域著名的体育旅游文化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获批,更能为体育旅游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在这一大环境下,制定出能整合体育旅游资源、提升竞争力的长株潭城市群体育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显得尤为关键。这需要成立以政府主导的各部门联动机构,打破行政区划阻隔,制订高水平的体育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各市区规划再编制各自的体育旅游建设规划。确保充分发挥长株潭三市各自的比较优势,分工合作,有效避免区域范围内低水平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的现象,实现优势融合和互补,推动三市体育旅游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开展宣传促销,将政府促销、企业促销、行业促销捆绑联动,进行规模促销、立体促销,形成整体效应,壮大体育旅游支柱产业,形成三市各具特色、协调发展的体育旅游产业一体化。

(二)借助体育湘军的影响力,打造长株潭体育竞赛、娱乐基地

要以北京奥运会为契机,发挥“奥运湘军”人才优势和品牌形象,积极发展体操、跳水、射击、水球、羽毛球等湖南优势项目职业俱乐部,努力建设足球、篮球等热点项目职业俱乐部,大力发展各种大众化体育俱乐部,形成以省体育运动技术管理学院和体育场为依托,长沙新世纪体育文化城和新世纪体育文化中心为核心,株洲和湘潭体育主题公园齐头并进的协调发展战略;合理规划体育竞赛、训练、旅游休闲等系列设施,建设可举办国际大型赛事、会展的综合性体育场馆、体育文化主题公园、奥林匹克广场、旅游休闲中心工程等重大项目,使之成为现代体育文化特色突出、时代气息强烈、国内重要的体育比赛、培训、人才、娱乐基地,邀请世界著名运动员、体育明星到此比赛、训练,积极承办大型体育赛事,并借助传媒湘军的优势资源,吸引更多的体育爱好者到长株潭观赏比赛或体验体育乐趣。

(三)依靠现有条件,开发休闲体育旅游

篇8

一、管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当人类产生后,开始共同劳动和生活的时候,管理活动就开始了。管理实践活动成为管理思想产生、发展的基础与源泉。18世纪60年代始于英国,继而法、德、美等国开展的工业革命带来了生产技术的大变革,也促成了管理思想的革命。此时管理实践和管理理论尚未形成完整的系统,却为后来管理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人泰勒在总结前人管理思想和管理实践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管理原理”,成了管理科学建立的标志。此后,许多学者都力求将各派观点兼容并蓄,建立统一的管理理论体系。这些理论逐步趋于统一,形成新的、全面的、统一的现代管理学。

二、体育管理学在国内的发展

1935年我国出版了金兆均的《体育行政》,但真正研究和建立体育管理学科则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此时,我国体育院校开始研究体育管理学科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体育管理学。目前,我国体育管理学科学历层次已经齐全。1985年部分体育院校开始增设体育管理本科专业,1989年武汉体院正式招收体育管理研究生,现在招收博士研究生的大学已有3所。

体育管理学科的学术组织及学术活动在我国发展较快。1985年广州召开了“全国体育管理研究会学术讨论会”,这是我国第一次全国性的体育管理学学术活动。原国家体委于1985年成立了“中国体育发展战略研究会”,1994年成立了“国家体委系统科学推广工作领导小组”。这些学术组织经常开展学术交流等活动,有力地促进了体育管理工作的开展,推动了体育管理学科的发展。

近年来,我国不仅从美国、苏联、日本等国引进体育管理专著,而且邀请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国的体育管理学专家来华讲学,对促进我国体育管理学科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我国与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发起,筹建了亚洲体育管理学会。

三、体育管理学科的发展趋势

(一)体育管理思想观念将会发生转变

体育管理将由传统的经验决策向民主、科学的决策转变;体育管理将由“人治”向“法治”转变;体育管理将由以计划经济为基础的政府统一集中的管理向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政府与社会相结合的综合管理转变;体育管理将由重视理论性管理研究向重视务实管理研究转变,明确政府与社会的事权划分,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离。

(二)体育管理的学科体系不断拓展完善

体育管理学将会进一步分化,学科体系将不断扩展。体育管理学的分化发展使其产生了体育管理原理、竞技体育管理学、学校体育管理学、社会体育管理学、军队体育管理学、体育产业管理、体育物业管理、体育信息管理、体育人才资源管理、体育科技管理和体育资金管理等二级学科。体育管理学的某些二级学科根据特殊需要,可能产生更深层次的学科。例如,体育产业管理的下面有可能产生体育旅游管理、体育广告业管理、体育经纪人管理、体育市场管理、体育无形资产管理等。社会体育管理有可能产生乡镇体育管理、社区体育管理、民族传统体育管理、伤残人体育管理和大众健身俱乐部管理等。

(三)体育管理学科知识结构日益趋向合理

自20世纪80年代体育管理学科建立以来,我国出版体育管理学教材达20多部,反映了体育管理学知识结构的发展趋势,表现出以下主要特征:1.这些教材的基本结构大体上是:体育管理的基本原理—体育管理职能—体育管理对象—体育管理实践,该体系基本能反映我国当前体育管理学科发展的实际情况。2.各教材的基本原理与职能部分具有一定的体育特色,同时从一般管理学当中的借鉴稍显过多。管理对象部分基本实现了一般管理与体育管理的有机结合。实践部分反映了体育管理实践的现状,总结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经验与方法。3.其内容不断更新,体系日益完善,结构趋向合理,反映出我国体育管理学的学科知识结构不断趋向合理。

(四)体育管理学知识内容的发展趋势

1.我国体育管理学内容体系的演变

基础理论的内容所占比例逐渐下降,体育事业管理的内容比例增加,体现出管理理论与体育管理实践的不断融合;基础理论侧重点各异,表现出内容体系从整合到分散,再到整合的发展趋势;体育事业管理内容日益与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相吻合。

2.我国体育管理学基本内容的发展趋势

体育理论和管理理论进一步融合,不断提炼、归纳和总结出新的规律,在原有体育管理原理的基础上,总结概括出更具有体育管理特色的体育管理原理和原则,有中国特色的体育管理学已具雏形。在内容上,逐步走向基本原理和基本职能融于体育中观管理中,由注重宏观和中观的理论研究,向重视中观和微观研究延伸,体育管理学更具有实践应用性。

我国体育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入,为体育管理学的研究拓宽了领域,丰富了新型体育管理学的内容体系。21世纪体育的产业化、社会化、科学化和法制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大,体育管理学的内容体系将向面向改革、面向客观实际、面向未来发展。体育管理系统、体育管理可持续发展和管理体制改革研究将成为体育管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

社会体育管理将成为体育管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全民健身运动、社区体育、农村体育、职工体育、少数民族体育等将成为社会体育新的亮点,针对社会体育的各个领域由原有的中观层次的研究向微观领域深化和细化研究,大大充实更实用的体育管理内容。体育产业体系的初步形成使体育经济管理成为体育管理学不可或缺的研究内容,体育产业经营管理将成为体育管理的又一重要内容。同时,体育管理将会不断充实符合体育特点的管理技术与方法。

四、体育管理学科的发展前景

21世纪体育事业将会更加繁荣,对体育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给体育管理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广阔肥沃的土壤。西方发达国家许多高校都培养了大量体育管理人才,出现了各种体育管理的学术成果,同时其体育管理实践走在了世界前列。近年来,我国体育管理专业在各高校纷纷组建,正逐步走向成熟。随着市场经济的完善和体育事业的发展,对体育管理人才将有一个大的需求。同时,体育管理实践的领域正在不断扩大,这表明体育管理学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卢元镇主编.体育人文社会科学概论高级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孙汉超,谢英.国际体育管理知识体系构架.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1).

篇9

一、全面推进运动员素质教育

对我国竞技体育运动员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体育人才成长规律,对运动员培养来说,把处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运动员的文化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保证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质量要求。各级各类公办体育学校要积极吸纳当地优质教育资源。通过联办、共建等形式开展多层次的运动员文化教育,严格执行国家体育总局制定的全国青少年教学训练大纲,根据不同运动项目和不同年龄阶段运动员训练规律。合理把握运动员从事专业训练的年龄,切实保证运动员文化学习时间。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运动员每周文化学习时间不得少于 10-12 学时。全年完成 30 周 300 学时以上学习任务。文化课成绩不及格的运动员不得进入省级运动队,体育中等专业学校要将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内容纳入运动员文化教育必修课程。

就培养围棋运动员方面,笔者认为,在各个围棋学校,要把九年义务教育纳入围棋学校的基本课程当中,合理把握围棋运动员的围棋训练时间,一般围棋运动员每周的文化学习时间不得少于 10-12 学时,每天都需要留有时间来学习文化知识,对于运动员文化知识经行考核。对于特别有围棋才能的运动员,就应更加培养他的围棋才能,文化知识作为辅助来培养。无论是一般围棋运动员或者是有天赋的围棋运动员,文化知识的学习应该贯彻终身。

二、建立科学合理的运动员文化教育模式

教育需要方法,不同的方法所产生的效果不同。对运动员,比如围棋运动员下棋要下得好,是要拥有棋士的性格,也就是适合下棋的性格。一个人以怎样的心态面对这个世界就慢慢养成某种性格,而良好性格的养成也是围棋教育的重点之一。而科学合理的文化教育模式就能培养竞技体育运动员的好性格。每个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会展现不一样的倾向,其教养方式也不一样。有的小孩只要稍微称赞一下,就产生较大的学习动力,属于自动自发型的;我们就可以让他更自由些,以能更好的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也有一种是被动型的,有的孩子是喜欢嬉闹、玩耍;我们就要通过不断鼓励和约束来让他学习围棋。

下围棋,意志力是非常重要的。顶尖的棋士都有超强的意志力,有的人棋艺非常强,可是拿不到头衔,这与意志力也是有关系。意志力最难得的就是可以忍受最低潮、最枯燥、最不良的状况,而依然保持着意识的高昂状态。在很爽快的环境下,大家都是可以坚持下去的,例如溜冰、玩水等,很多人可以玩三、四小时而不累的,这不能说意志坚强的,因为这每一个人都可以做得到的。快乐的事情可以做很久而不累,这不能称为意志力。在处理一个东西有困难的时候,甚至是很难时,虽可以耐着心,一步一步地要将其解开。这才是意志力的体现。

另外的则是思想的、创意的教育。知性、悟性、甚至是灵感,都是包含在广义的心智里,我们也可以讲这是人的智慧面。这些地方有高低之分,要如何训练呢?第一要训练思考模式,第二应用思考模式在其所碰到的问题中如何去消化、解释,如此一来,在面对知识的态度就不太一样了。

竞技体育所表现的最美的艺术在于经过悟性、知性和灵感,旧有的组合会产生新的组合方式,甚至无中生有的奇思、异想,这就是创造和进化。

篇10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0)09-0050-04

随着我国旅游事业的迅速发展,滨海体育――以健身、娱乐、医疗、竞技、消遣等为目的,在海滨开展的体育运动方式,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态势。广东具有绵长的海岸线和丰富的滨海体育资源,在滨海体育经营管理方面具有长期的实践经验,也见证了我国滨海体育的发展。本研究对广东滨海体育经营管理现状进行调研,以期为广东省乃至我国滨海体育的发展提供参考。

1 广东滨海体育经营管理现状

1)运作方式管理。

广东滨海体育运作方式主要由景区管理委员会、旅游公司和非景点公司管理。景区管理委员会运作方式主要由地方政府设置,地方政府直接参与管理滨海体育旅游活动项目的管理,其经营特点表现为:第一,通过收取门票的方式开放公共体育活动场所(海滨浴场等),提供滨海体育旅游活动项目(游泳等);第二,通过租赁景点场地给体育项目经营者,让经营者自主进行滨海体育活动项目的开发与经营,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旅游公司运作方式是指旅游景区管理机构通过承包或租赁等途径,委托授权专门公司独家经营景区资格的方式经营管理,或者是由管理机构出面组建旅游公司的方式进行经营管理。如湛江东海岛中国第一滩、茂名第一滩,汕头南澳岛等。旅游公司具有独立法人实体资格和市场主体地位,全面负责处理滨海体育活动项目的规划、开发、经营管理等,而景区管理机构主要职责在于,对滨海体育活动项目的开展给予必要的审批、监管和提供相应的保护措施。如深圳大梅沙、小梅沙;阳江大闸坡、台商独资的海上旅游世界――放鸡岛;惠州大亚湾等。非景区独立运作方式并不多见,是指滨海体育经营者根据特定体育运动项目的特点,在非特定的滨海区域设置滨海体育运动项目,并通过在城市设立的办事处召集参与人员来实现,其优势主要在于灵活多样,符合社会的需要,但不利于管理部门的监控,安全难以得到保障。如深圳的休闲潜水。

尽管颁布《行政许可法》,广东省滨海体育管理,包括场地所有权、使用权和经营权以及行政审批等方面,依然存在着浓厚的行政管理痕迹,旅游景点资源的公有化性质导致其市场化程度不高,管理缺乏对市场变化所具有的灵活性和自主性。同时,由于运作方式多样化,使得旅游、公安、工商等监管部门的监管职能难以得到有效体现。

2)规划管理。

滨海体育规划管理包括生态环境的承载力、资源的多样性和可利用性、旅游产品的生命力等方面,涉及到区域滨海体育规划、景区(景点)滨海体育规划两个方面。

广东省整体区域滨海体育规划进入到全面发展的阶段。由广东省海洋、旅游部门研究编制的《广东省滨海旅游发展规划》已经开始落实,其重点在于开发阳江海陵岛、湛江雷州半岛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海滨旅游度假区。同时,各滨海城市和旅游景点也制订了相应的规划管理方案,如珠海的《飞沙滩旅游度假村总体规划》、阳江《放鸡岛旅游度假村总体规划》、深圳《大鹏半岛旅游规划》、湛江《东海岛旅游发展规划》等。这些规划的落实对于滨海体育的发展将有着重要影响。

景区(景点)滨海体育项目主要是由景区(景点)或项目经营者根据自身的需要而自我设置,并没有进行系统的调研,也没有相应的项目规划(见表1)。

滨海体育规划是建立在资源导向性基础上,系统、长远的发展规划,需要通过挖掘自身的特色旅游资源丰富和发展旅游活动项目和内容,以增加旅游景区的活力和魅力。然而,广东滨海体育缺乏特色规划,对市场和资源研究不足。除了阳江大闸坡增添有“海上乐园”游乐场所、放鸡岛有潜水运动等特色项目之外,其他海滨场所提供的滨海体育旅游活动项目,主要都是游泳、戏水、水上摩托艇、沙滩车、骆驼等。广东省内有不少少数民族聚居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众多,仅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有汕尾的滚地金龙,湛江东海岛的人龙舞、遂溪的醒狮等,但旅游景区管理部门和经营者没有充分将丰富的本土滨海体育旅游资源与滨海旅游衔接和融合。

3)人员管理。

滨海体育的人员管理分为职员管理和游客管理。

职员管理包括常设机构人员管理、一般工作人员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管理3个方面。由于滨海体育项目具有季节性、高危性等特点,常设管理机构人员一般采取轮换值班的方式,无论是旅游的淡季或者是旺季,常设机构一般都是旅游景区所必须具备的职能部门或机构,可以处理景区或景点的各种信息,应对各种突发紧急事故,维护景区社会治安事件等,主要包括办公室、医疗室、治安办等。其他人员主要是根据季节的变化和工作的需要临时聘用。一般情况下,技术人员和一般工作人员都是以聘用的方式在每年4月开始上岗,11月结束,专业技术人员(如救生员、潜水教练、动力伞机械师等)还必须接受专业资格检查或接受必要的岗前技术培训(一般在每年的3月由体育部门组织),做到持证上岗。

游客管理体现在各旅游景点规章制度的制定,以及对旅游者遵守情况的监督、检查方面。实地调查访谈证明,一方面,尽管各滨海景区的管理者和经营者都制定了相应的从事滨海体育应该注意的事项和规定等,但是总体上仍然不规范,如内容不具体、不明朗,难以操作,而且还存在诸多的“霸王条款”,以逃避相应的法律责任,例如,茂名中国第一滩的沙滩车运动项目,对于游客伤害事故就制定诸多强制性的免责条款;另一方面,对游客遵守规章制度的监督、检查也存在明显的不足,“五一”、“十一”等节假日人流高峰时期表现的尤其突出。

人员管理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管理松散,安全隐患突出。

人员管理松散突出表现为专业技术人员的流动性过大。滨海体育有显著的季节性特征,使得经营者与专业技术人员一般只有6~7月的工作合同时限。随着经营者的变化和专业技术人员的流动,必然会给管理带来诸如上岗培训、职员之间工作的衔接和配合等问题。新技术人员并不能完全熟悉景区环境、水文、气候等,也难以很好地操作相关体育设备,从而导致管理的疏漏,容易造成安全事故。

安全隐患突出表现在专门医疗机构缺乏。实际调查发现,除了深圳大梅沙、茂名第一滩等少数旅游景区有专门医疗设置之外,其他景区主要是通过和当地社区“联姻”的方式来完成规定的医疗机构配置,人员不足、设施简陋,难以实施有效救援,更无法应对突发。

4)价格管理。

根据《广东省游览参观门票价格管理办法》规定,广东省旅游景区的价格管理分别实行政府定价、政府

指导价和市场调节价3种定价形式。实地调研显示,旅游景区门票主要由景区管理委员会或旅游公司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市场状况确定价格,经地方政府部门审核之后实行,属于市场调节价。门票主要包含景区自身提供的公共滨海体育设施的使用费,如公共海滨浴场以及相应公共活动场所的体育设施等,阳江大闸坡门票还包括海上乐园等,阳江放鸡岛的门票价格包含往返该岛船票。而非公共体育活动项目(如滑翔机、沙丁车、骆驼等)需要通过游客单独付费。

不同景点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也不尽相同。例如,阳江市规定,海陵岛大角湾风景名胜区属于公共观赏和游客参与的滨海旅游类型景区,企业自主经营,市场化运作,门票管理权限按属地管理。门票的价格主要由游客意见调查、市场调查、景区经营者投入情况,管理费用情况和参与同类型景区的门票价格而综合制定,兼顾政府、经营者及游客等多方面利益,更有利于景区的可持续发展。门票的支出主要在于景点维护、上缴当地财政、宣传、工资支出及管理费用。而管理部门主要是负责每年对景区门票收支情况进行审定和定期监督,并对门票收支管理提供指导性意见。汕头市规定,游览参观点按分级管理权限由市、区(县)二级管理,AAA以上的游览参观点由市物价局直接管理,其他由区(县)管理里。滨海休闲旅游属于经营性商业行为,其游览参观点则完全通过门票收入补偿日常管理维护费用和合理利润。

调查表明,非公共滨海体育项目的经营者基本上是独立的企业业主,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体育活动项目价格主要是由经营者自己根据市场的需求状况和自身的经营成本进行灵活定位,景区管理部门和上级物价部门一般不进行干预和限定。总体上看,广东滨海体育非公共体育活动项目价格收费建立在市场机制基础之上,相对较为合理。但在人流量大的季节,价格上涨较为明显,通常在“五一”或“十一”假期比平时要翻1倍左右。

总体上看,广东滨海体育在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之后,无论是管理者、经营者,还是消费者已经能够理性地看待门票的定价问题,对价格基本认同。

5)服务市场管理。

滨海体育服务市场的经营管理主要体现在服务质量、市场营销等方面。

滨海体育服务质量方面。广东滨海体育服务管理除了实施国家旅游局1991年颁布的《旅游行业对客人服务的基本标准(试行)》的要求外,还要求经营者和管理者树立了“以旅游者为本”的服务理念,把旅游者满意或不满意作为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努力实现“无差错服务”和“无缺点服务”双重目标。为此,诸多景区的管理者或经营者都已确立问责制。

滨海体育市场营销方面。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目的地竞争越来越激烈,目的地形象的塑造和推广成为竞争的重要手段,滨海体育既是目的地形象的载体,又是形象传播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对目的地营销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因此,品牌战略是广东滨海体育的一个重要举措。例如,茂名提出“中国第一滩”、湛江东海岛提出“中国第一长滩”,阳江放鸡岛打出“海上乐园”等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同时,各主要旅游景区或者是通过与旅行社联合等多种方式推广自己,或者是通过开发新的体育旅游项目来扩大自己的影响,体现自己的市场价值。

然而,滨海体育具有不同于其他体育的文化特色,人们常把滨海体育简单地理解为晒太阳、游泳的层面,没有挖掘出渗透本土体育传统魅力的滨海体育文化。目前大多数旅游景区还只是在本地进行宣传,很少出现在省级新闻传媒中,更没有走出国门,也没有成熟的滨海体育旅游营销运作模式、营销手段,市场化程度远远不够。

2 广东滨海体育经营管理发展的建议

2.1 转变政府管理职能,树立市场主体地位

转变政府管理职能,确立滨海体育的市场主体地位是当前广东省滨海体育快速发展的关键所在。只有树立滨海体育的现代企业制度,使其成为独立自主、自负盈亏的市场经营主体之后,才能充分调动经营者的动力,从而避免多重管理而出现政令不畅、无人负责,但又利益共争的资源浪费局面,阳江放鸡岛的经营模式就是极好的例证。正是由于当地政府职能部门充分放权,使得外商在短短的两年时间之内就已经投入近3亿元人民币,使放鸡岛在极短时间之内就得到规划开发,并很快就成为极有影响力的广东滨海体育旅游的海上乐园。

2.2 加强滨海体育人才的培养,提高从业人员待遇

作为具有高危特征的滨海体育行业必须有着专业的人才队伍,建立一支稳定、高素质的滨海体育人力资源队伍,并做好相关职业人员的培训是发展滨海体育的基础。高校体育专业或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可以增加滨海体育的课程教学内容,加强滨海体育运动项目(如救生等)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学习。滨海体育管理者和经营者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来提高从业者的专业技能。同时,要改变目前滨海体育从业人员工资待遇过低的现状,改善其工作环境,以形成稳定的敬业团队,从而保障滨海体育的安全和良性发展。

2.3 营造本土文化氛围,突出精品、名牌项目战略

“旅游景区对自身文化内涵的挖掘和市场展现能力构成了景区经营的核心竞争优势,因此,景区必须把文化创新能力放在对经营举足轻重的地位。”滨海体育文化包含滨海和体育两重元素的整合,是一种全新的4S:(阳光、大海、海滩和体育)滨海体育文化。滨海体育文化不仅仅是现代西方体育和海滨的结合,还主要表现为民族传统体育内容和形式与海滨的融合。广东省有着丰富的民族传统体育资源,滨海旅游景区要强化滨海体育的民族性和可参与性,丰富旅游者的文化体验,不仅要树立滨海本土体育文化氛围,还要挖掘本地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如湛江东海岛的人龙舞、网龙舞等),突出精品、名牌体育运动活动战略,以凸现其人文关怀,通过滨海体育文化提升景区品牌特色和景区特色价值,塑造景区的市场优势。

2.4 加强法制建设,构建完善的法制管理体系

法制是社会文明的标志,也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滨海体育在贯彻旅游市场管理的法律法规的基础上,根据实际管理需要制定详细的管理规则,逐步完善本地旅游市场人、财、物的综合治理,做到依法管理。其次,旅游监管部门和各级旅游协会要定期开展旅游、公安、工商、物价、卫生、质监等部门的联合执法,整治规范旅游市场秩序,构建滨海体育旅游的行政执法监督体系和服务质量监督网络,形成有效的行业管理和旅游执法的监督行为体系。

参考文献:

[1]李崇生,曹卫,朱石燕,等,对“海洋体育文化”及“滨海体育休闲产业”的探讨[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7,27(1):63-65

[2]曲进,我国滨海体育休闲客源市场特征与开发策略研究――以广东省、海南省为例[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9(4):59-63

[3]何成莲,曲进,我国滨海体育休闲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9,29(1):70-73

[4]编者,游览参观点门票收支呼唤规范管理[J],粤港澳市场与价格,2005(12):4-9

[5]王晨光,两个著名旅游景区游程实录与管理评析[J],旅游学刊,2004,19(3):61-65

篇11

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的现象在很早之前就曾出现过,随着经济危机的不断加重,这一问题逐渐受到了大众的关注。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具体表现为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数量出现严重的不均衡,金融经济部门的数量的增长数明显更高,且规模也远远高于实体经济部门,不少金融机构都在不断的扩大兼并行为。随着分离的不断加大,实体经济慢慢丧失了原有的主导地位,金融经济的地位则快速上升。大部分的经济活动都发生于金融领域,大量的资金开始涌入金融领域,实体经济的活跃度逐渐下降,导致其生存空间越来越小。另外,反映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的指标包括金融资产比率以及金融交易量比率,当这些指标上升幅度越高时,表明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分离越明显。

二、导致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的诱因

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出现分离的原因主要在于金融经济的规模、数量以及地位都远远超过实体经济,随着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差距不断拉大,将会对世界经济的发展造成严重阻碍。所以,对导致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原因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大致上来看,两者分离的原因主要包括几下点:

(一)金融资产的快速增加

从产生时间来看,实体经济在金融经济产生之前就已存在,因此,实体经济一直推动着金融经济的发展。换言之,只有实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金融经济才能逐渐发展,商业贸易也是同样的道理。只有当产品的数量增加时,商品交易才会产生。而在这个交易的过程中,实体经济的发展速度相比金融经济的发展速度更慢,金融的资产比率也在慢慢提升,这对于经济发展而言,不仅仅是一个难得的机遇,同时也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二)金融管制较为自由

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之所以会出现分离,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金融的相关制度逐渐呈现出自由化趋势。金融管制自由化的具体表现为:第一,大部分的国家都先后解除了针对金融经济的限制,导致国际之间的资金交流越来越频繁。另外,随着金融资本的大量涌入,让国内、国际的贸易数量日益增加,而随着国际贸易的增加与吸引了大量的国外资金,促使金融经济的快速发展。第二,我国对于金融的管制越来越宽松,使得国内的金融部门得到快速扩张,不少金融企业为获取市场份额而大打价格战,不少金融企业纷纷出售优惠产品来吸引消费者的眼球,促使金融的贸易量得到大量的提升。第三,关于汇率的相关要求也先后被解除,汇率并不再一成不变,而是可在一定区间内上下浮动,这也促使商品交易的数量不断攀升。

(三)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日益提升,金融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在较短时间内就逐渐摆脱了对实体经济的依赖,从而使得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出现分离。另外,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经济的发展也受到了技术创新的影响,以此为基础的金融经济的类型日益增加,促使金融经济的领域不断拓展,金融经济得到大力发展,金融资产的比率也得到大幅度提升,导致金融经济的主导地位逐渐凸显。

三、防止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的有效对策

就目前情况而言,不管哪一个国家想要实现经济的稳定发展,都必须确保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和谐发展。世界的发展与金融经济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也离不开实体经济。换句话说,金融经济的发展必须依托于实体经济,两者为相互依存的关系,任何一方都无法脱离对方而单独存在。当前肆虐全球的金融危机看似只发生于金融领域,但究其本质可发现与实体经济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也表明世界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之一是金融经济的发展过快,占据了实体经济原本的主导地位,失去了实体经济支撑的金融经济造就了当前的经济泡沫,随时都面临着瓦解的风险。

篇12

二、制约我国体育经济发展的障碍性因素

自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经济改革.被誉为“朝阳产业的中国体育经济发展势头也十分喜人.但体育经济的发展却明显落后于其他行业的发展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制约我国体育经济发展的障碍因素主要表现为:

1体育消费意识相对滞后

在计划经济时期.人们的思想受到严重束缚.视野不开阔.认识不到体育与经济的关系.造成两者之间严重脱节。对体育的消费也仅停留在低层次消费上而没有将其引向货币化.市场化的高层次消费。目前.我国除北京.上海.深圳.大连等城市以外.居民的体育消费意识不强。花钱买“健康”的体育消费观还没有真正深入人心。体育消费的结构不尽合理。据调查,我国城市居民对体育的投入主要以运动服装等体育用品消费为主占体育消费支出的81%不少年轻人情愿把钱花在卡拉OK娱乐场所或网吧上网聊天方面却不愿花钱参加体育锻炼。

2.传统体制的制约

我国体育赛事以前一直都是由国家体委包办.形成一种法定的计划运转。在改革过程中.尝试性地使体育从政府行为向企业行为转变。这一举动虽然带有一定的市场经济成分但在某种程度上仍带有计划经济的烙印。企业在与体育部门联合办体育的过程中.往往不能获得足够的自,严重影响了企业投资体育的积极性形成了“居民低收入一政府投资一福利分配一投资萎缩的经济流程。

3,体育消费有效需求不足

发达国家之所以能形成体育消费和体育投资热.而中国目前还不能形成这个热点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国民消费率还处于较低水平。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统计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平均消费率水平为78%~79%。在所统计的36个国家中.只有8个国家的消费率低于7O%.其他国家的消费率均在70%以上.而我国的消费率一直徘徊在60%左右比美国低24个百分点.比印度低18个百分点。这一差距表明.在我国单位劳动成果中.可供消费的部分较少.用在体育消费的部分就更少了。

.缺乏专门的体育经营管理人才

体育产业的开发需要既懂体育.又懂经济和管理的人才,而现有的体育经营管理人员大都是退役的运动员、教练员和下岗待业人员.他们一般只熟悉体育工作而缺乏对市场运作及其规律的深入了解体育管理和经营人才严重缺乏没有形成一个体育产业人才群体。

三,加快我国体育经济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我国体育经济的发展进程,目前正处于起步阶段,整个体育行业部门还仅仅处于场地出租和有偿指导等浅层次的经营阶段。写作硕士论文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如何促进我国体育经济的快速增长解决体育经济在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就成为迫切的急需解决的问题。为了保障我国体育产业快速、健康、持续的发展应采取以下措施:

1提高全民体育消费意识

体育市场是沟通体育消费与生产的桥梁.是满足居民体育消费.推动体育发展的动力。要加强对体育消费的宣传和引导.强化城市居民体育消费意识。要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不断增强毒健身意识,努力倡导健康科学的健身理念,人力发展农村体育、妻社区体育、职工体育、青少年体育和老年体育.加强全民健身苑点建设,提高体育人口比例.培养更多的体育消费群体。积极引妻导居民的体育消费朝合理正确的方向发展。

2.深化体育产业市场化程度

我国体育在计划经济时代是完全依赖国家预算。这种现象随着市场经济的到来将逐步消失.体育也处于改革的大潮中。各级体育部门应充分发挥体育的多元功能,加快体育的产业化进程.将有条件的体育事业单位推向市场,使之从以全额拨款向差额拨;款过渡.差额预算向自收自支过渡.从自收自支向企业化过渡。体育经费的来源,应以国家拨款为主,社会集资为辅.把国家办要和社会办结合起来.开辟多种资金来源渠道.使之有主有从.互:为补充。

3应加大对体育经济发展的政策扶植力度群

加大对体育经济发展政策的扶植力度.应从以下方面做起:一是要尽快制定体育投资法规.规范财务运作,确保体育投资者的利益二是要规范现有体育产业中的税制.税率及征收年限:三是要在政策鼓励和支持分散的体育场所.实行土地置换,集中建

设.以利于体育经济的综合开发。

4加强培养体育经营管理人才培养

体育产业要发展.必须要有一支高素质的经营、服务和管体育产业要发展.必须要有一支高素质的经营、服务和管理队伍.有一批优秀的经营、服务和管理人才。写作医学论文缺乏熟谙体育和经济两门学科的经营人才是制约我国体育经济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因此,要努力造就既懂经济理论又懂技术的经营管理型人才。首先是要引进一批高水平的经营管理人才.其次是要对现有的体育经营管理人才通过多种方式、多渠道地加强培育与培养,逐步建设一支懂管理、善经营知识面广结构合理的体育管理、体育经营的人才队伍。

5.完善市场体系建设

体育市场建设体系是体育经济赖以发展的载体和导向。因此.体育市场体系建设.要以gI导和刺激体育消费为核心.大力发展体育用品市场、劳务市场、人才市场、观众市场、信息市场、技术市场、文化市场等等,要逐步形成一个结构完整、功能互补的体育市场网络.为体育经济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4.缺乏专门的体育经营管理人才

体育产业的开发需要既懂体育.又懂经济和管理的人才,而现有的体育经营管理人员大都是退役的运动员、教练员和下岗待业人员.他们一般只熟悉体育工作而缺乏对市场运作及其规律的深入了解体育管理和经营人才严重缺乏没有形成一个体育产业人才群体。

三,加快我国体育经济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我国体育经济的发展进程,目前正处于起步阶段,整个体育行业部门还仅仅处于场地出租和有偿指导等浅层次的经营阶段。写作硕士论文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如何促进我国体育经济的快速增长解决体育经济在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就成为迫切的急需解决的问题。为了保障我国体育产业快速、健康、持续的发展应采取以下措施:本文由中国收集整理。

1提高全民体育消费意识

体育市场是沟通体育消费与生产的桥梁.是满足居民体育消费.推动体育发展的动力。要加强对体育消费的宣传和引导.强化城市居民体育消费意识。要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不断增强毒健身意识,努力倡导健康科学的健身理念,人力发展农村体育、妻社区体育、职工体育、青少年体育和老年体育.加强全民健身苑点建设,提高体育人口比例.培养更多的体育消费群体。积极引妻导居民的体育消费朝合理正确的方向发展。

2.深化体育产业市场化程度

我国体育在计划经济时代是完全依赖国家预算。这种现象随着市场经济的到来将逐步消失.体育也处于改革的大潮中。各级体育部门应充分发挥体育的多元功能,加快体育的产业化进程.将有条件的体育事业单位推向市场,使之从以全额拨款向差额拨;款过渡.差额预算向自收自支过渡.从自收自支向企业化过渡。体育经费的来源,应以国家拨款为主,社会集资为辅.把国家办要和社会办结合起来.开辟多种资金来源渠道.使之有主有从.互:为补充。

3应加大对体育经济发展的政策扶植力度群

加大对体育经济发展政策的扶植力度.应从以下方面做起:一是要尽快制定体育投资法规.规范财务运作,确保体育投资者的利益二是要规范现有体育产业中的税制.税率及征收年限:三是要在政策鼓励和支持分散的体育场所.实行土地置换,集中建

设.以利于体育经济的综合开发。

4加强培养体育经营管理人才培养

体育产业要发展.必须要有一支高素质的经营、服务和管体育产业要发展.必须要有一支高素质的经营、服务和管理队伍.有一批优秀的经营、服务和管理人才。写作医学论文缺乏熟谙体育和经济两门学科的经营人才是制约我国体育经济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因此,要努力造就既懂经济理论又懂技术的经营管理型人才。首先是要引进一批高水平的经营管理人才.其次是要对现有的体育经营管理人才通过多种方式、多渠道地加强培育与培养,逐步建设一支懂管理、善经营知识面广结构合理的体育管理、体育经营的人才队伍。

5.完善市场体系建设

篇13

从长远来看,我国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主渠道应在学校体育,积极引导、鼓励和扶持有条件的学校办好优秀运动队,充分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尽快建立科学高效的,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体育训练坚持首先是一个学生,然后再是一个运动员的原则,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挖掘学生的运动潜能。学生投入运动训练首先是从兴趣出发,体育苗子的发现是一个自然的过程,那么运动员选材的局限性、体育竞赛工作的不公平竞争性及损害青少年运动员接受正规教育的权利等问题也会很容易得到解决。

2、实质性推进体教结合人才培养工程,开发运动员信息化管理平台

2.1体教结合人才培养工程的整体推进

教育局与体育局达成共识,由体育局提供训练经费,教育局解决体校学生的入学事项,使运动员在师资力量相对雄厚的就近学校上学,真正做到体教结合,文化与体育双赢。

以体校为龙头,辅助基层学校进行业余训练。体校有针对性地选择几所训练工作相对扎实的学校进行资金和技术扶持,从而提高基层单位训练的积极性。

对基层单位进行业务培训,了解国内外竞技体育的发展趋势。近年来宜兴市体校充分利用每年二次的全市中心教研组会议,向全市体育教师传达最新的政策、法规和竞训趋势。

2.2开发信息化管理平台

我市与北京中体信通科技有限公司紧密合作,开发运动员信息化管理平台,主要包括运动员注册管理、运动员竞赛管理、运动员成绩管理、运动员训练跟踪。目前已完成宜兴市运动员注册管理系统,并已投入使用,圆满完成了2010年的全市运动员注册工作。

运动员注册管理系统主要包括用户管理、新闻公告管理、教练员注册、运动员注册、运动员注册审查、手机短信群发、日志管理等。由各学校自行对本校教练员、运动员进行管理,维护本校教练员、运动员的信息

运动员注册管理主要包括运动员个人信息、相片、家长联系方式、教练员及测试成绩等。

教练员注册管理主要包括教练员个人信息、相片、主要项目、裁判项目及等级等。

保证运动员注册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是注册管理的关键。而目前验证运动员年龄点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的有效办法就是读取二代身份证上的信息。本系统采用二代身份证读卡器读取二代身份证芯片里的信息,然后与各单位填写的信息进行核对,如果身份证号码、姓名等填写一致,系统自动保存身份证芯片中的相片,并标识为身份证审核通过,这时各单位无法再修改姓名、身份证号等信息。

为了保证各单位上传的运动员相片的真实性,系统可以在审核运动员二代身份证后进行上传相片和二代身份证相片的人工核对。

3、维护体育竞赛秩序,合理利用信息平台为运动员参赛资格正名

宜兴市通过使用运动员信息化管理平台,经过实践检验有力地维护了体育竞赛秩序,发挥了为参赛运动员正名的实质性作用。概括起来,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确保了运动员参赛资格的公正性。要求基层学校对每年的适龄队员进行注册登记,我们充分利用二代身份证的信息进行电子比对,从而达到参赛队员年龄的真实性。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