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印刷技术经验

印刷技术经验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0 17:15:5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印刷技术经验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印刷技术经验

篇1

引言

目前,识别技术已经广泛地应用到了各个领域中。为了达到对一幅图像中的数字进行识别的目的,我们要对图像进行一些处理,这些处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决定了识别的质量,这些处理技术依次为图像的读取、对读取的图像进行灰度变换、按照量化指标对灰度变换后的图像进行二值化、然后对二值化后的图像中的字符信息进行切分等。在进行完上述预处理工作后进行特征提取,再输入到已经训练好的BP网络进行识别。

1 识别的流程

识别的流程按照引言中的步骤进行,主要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图像的预处理、第二部分为通过神经网络进行印刷体数字的识别。预处理部分的流程:图像输入-灰度变换-图像二值化-紧缩重排-归一化调整-图像分割-特征提取。神经网络数字识别的具体流程:样本训练-字符特征输入-识别并给出结果。

2 基于神经网络的特征提取算法概述

图像在经过了前期的预处理后,由原来杂乱无章的字符变为了整齐排列的、大小相同的一列字符,在这里图像归一化后的宽度为8像素,高度为16像素,这样就大大方便了对字符特征的提取。我们把提取的特征存储在特征向量里,然后把特征向量输入到神经网络中,这样就可以对字符进行识别了。由以上的论述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特征提取的算法是整个识别过程的关键,它的好坏直接决定了识别的成败。对图像中的字符进行特征提取的算法有很多,下面对几种重要的分别进行介绍。

2.1骨架特征提取法

由于图像的来源不同,这就使得图像的线条所使用的像素不同,在图像上表现出来就是线条的粗细的不同,这样就使得它们的差别很大。如果我们将不同的图像统一到相同的像素水平,那么它们的差别也就不那么明显了。我们使用骨架特征提取算法,就会使得识别具有一定的适应广度和宽度。

2.2逐像素特征提取法

这种图像的特征提取算法是最为常用的方法,它的特点是能够保留图像中的全部特征信息,不过这种特征提取算法对图像的噪声较为敏感,对原始图像的质量要求较高,它采用逐行扫描的办法,对图像进行扫描,为整个图像建立一个以图像中的像素个数相同的特征向量矩阵。矩阵值为0或1,图像中的黑色像素记为1,白色像素记为0。

2.3垂直方向数据统计特征提取法

此算法是对逐像素提取算法的改进,他使得特征向量矩阵的维数降低,便于后期的识别。该算法首先对图像进行水平扫描,在这一过程中,统计没一列的黑色像素数,然后进行对图像进行垂直扫描,并记录每一行上的黑色像素数,对于一个字符宽度和长度为W和H的字符,他的特征向量的维数就为W+H。

2.4特征点提取法

这一特征提取算法首先对字符进行分割,利用实现设定的四条线将字符分为八个部分,分别统计每个部分中黑色像素的数目,可以得到八个特征。然后统计水平和垂直两个方向上,穿过四条线的黑色像素数,得到四个特征,最后将整个图像中黑色像素的数目作为一个特征,一共得到十三个特征。该方法具有很强的适应性,但是由于特征点较少,使得在样本的训练过程中很难收敛。

可以看出,识别算法各有特点,根据实践需要,本识别算法中的特征提取算法采用逐像素特征提取法。原因是这种算法的执行效率高,方法简单容易实现,且对于神经网络来说有很快的收敛性,具有较好的训练效果。

3 BP网络进行数字识别算法设计

BP网中中各层中的节点数是设计BP网络最基本的一点,对于神经网络的输入层而言,其节点数为经过图像预处理里后特征向量的维数。可以直接利用每个点的像素值作为特征,这里特征提取采用逐像素提取法,归一化后图像的宽度为8,高度为16,因此对于输入样本来说,每一个样本都会由128个特征,因此神经网络的输入层的特征数为128。

对于神经网络内部隐藏层的节点数来说,其节点数没有特别的规定,总的来说,隐藏层的神经元的数目与神经网络的精度成正比,与训练时间成反比。如果神经网络的神经元设置的过多,会对识别率造成较大影响,使得识别率大幅下降。因此在这里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在神经网络的隐藏层选取10神经单元。 对于输出层而言,要根据设定的输出标准来确定输入层的节点数。在本算法中采用8421的编码进行编码。对于0-9这十个数字,分别对应十个8421码,例如,0的8421码为(0,0,0,0),1的8421码为(0,0,0,1),依次类推,因此神经元的数目选定为4,就可以表示这十个数字,然而,因为神经元的激励函数(传输函数)是S型函数,期望输出只能是大于0小于1的数,而不能是1或者0,因此用0.1来代表0,0.9代表1,否则算法将不能收敛。

神经网络搭建好后,要对神经网络进行训练,也就是确定神经网络中各个参数的权值。本程序的训练样为图片。首先将图片进行预处理,然后提取特征,将特征值输入到神经网络中进行训练。在这里使用10个字符的图片进行训练,在图片里包含了ARIAL字体0-9十个数字。

通过50个相关训练样本进行训练后,BP网络对于数字字体的识别率能够达到百分之九十以上。训练好的神经网络就可以对数数据进行识别了。

4结论

本文以VC为平台,运用人工神经网络的思想(主要采用BP神经网络),实现了对印刷体数字识别。系统实现分为图像预处理和神经网络识别两大模块。首先,扫描进入电脑的图像需保存为256色位图或者是256级灰度图像。首先对图像进行预处理,然后进行特征提取,再输入BP网络进行识别。BP神经网络进行字符识别的过程主要包括网络的训练、数据的读取、字符的判定、结果的输出等。本系统通过对样本数据进行学习和训练,形成了具有良好识别能力的网络,对印刷体数字进行识别检测,达到了一定的准确度,满足了设计要求。

篇2

1937年11月8日哈佛燕京学社董事会议表决通过向卡片目录印刷计划额外追加1200美元预算。其后裘开明请求哈佛燕京学社追加1500美元拨款,用于罗马化土作和印刷铅字的购买,以补充此前曾向洛克菲勒基金会申请将部分基金会资助经费用于购买目录印刷所需铅字的不足。

1938年1月,裘开明与两位助手基本完成卡片目录和目录款目细节的校对。罗马拼音的校对土作则由学生校对,由燕京大学引得编纂处副主任聂崇岐复核,至1938年1月完成3万张卡片的罗马化土作。因目录校正、索引编制、罗马化检查等土作尚未完成,同时因自美国寄出的空白目录卡片数月来杳无音信,裘开明向哈佛燕京学社叶理绥社长申请推迟返美,将在华时间延长半年,以便指导目录与卡片的校正、印刷出版、目录索引的编制等土作。同时请求叶理绥社长邀请一些西方汉学学者协助参与这项土作。

1938年秋,裘开明返回哈佛大学。1939年,哈佛燕京学社聘请汉学家参与在燕京大学图书馆印制的卡片目录的校对,起初魏鲁男(3ames Roland Ware)博士负责校对中文卡片目录的书名和作者姓名罗马化拼音,社长叶理绥教授则亲自负责校正日文卡片目录的书名和作者姓名罗马化拼音。在1939年6月30日至1940年7月1日间,改由伯烈伟(S. A. Polevoi)教授和柯立夫(FrancisW Cleaves)博士负责校对书名和作者姓名的罗马化拼音。

篇3

提起印刷技术,大多数人都只会想到广告宣传资料、包装盒和说明书这些东西。其实,印刷技术的应用范围之宽广、适用材料之多是很多人都没有注意到的。特别是印刷技术在制造业中应用于现代科技产品的外观装饰更是鲜为人知。

任何产品都离不开外观装饰部件。外观装饰产品的开发涉及多个学科的交互应用技术,而印刷技术则是这些技术当中的主力军。可以说,没有印刷技术的参与,工业设计的创意成果将难以实现。

在制造行业,很多人长期以来都没有认识到印刷技术对实现外观装饰设计效果的贡献,他们依然受困于传统的表面处理工艺技术范畴,意图从中寻找实现方法。然而,在所谓“表面处理工艺技术”当中是找不到日新月异的实现工艺的方法的,这些工艺技术属于印刷技术研究和应用的范畴。

一、了解印刷技术

从古代“阴图纹的镂空印花孔版印刷术”开始,历经“雕版印刷术”、“活字印刷术”等发展演变过程,到今天的“激光制版印刷术”,通过2,000 多年的历史变革,印刷技术一直都不断地创新和发展。

印刷术作为承载社会文明传播的载体,推动着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被誉为“文明之母”是当之无愧的。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时时刻刻都没有离开过印刷技术产品的陪伴,但是,在当今科学技术门类和工业经济构架中,却很难体现出印刷技术所应该有的尊重和获得应该有的尊崇地位。

一直以来,很多人持有印刷技术是配套的附属技术,是依附于其他的科学技术而发展的态度。其实,这种态度是极不公允的。

从印刷技术的功能我们可以看出,其研究的方向是:在不同的材质上实现各种色彩、纹理(图案和符号)的创意设计效果,同时又具备快速批量复制的能力。

因而,印刷技术的应用范围是极其宽广的。

我们可以假设:制造业没有印刷技术的应用,产品将没有纹理(图案)装饰和指示文字、符号,这样的产品即不能满足消费者的审美需求,也会被视为“不合格产品”而不能上市销售。因此,在现代工业产品的制造过程中,印刷技术已成为不可或缺的应用技术。

二、几种常见的印刷技术及其在产品上的应用

印刷技术根据承印不同材质的应用需求和技术要求进行分类。比如:平板印刷( 胶印) 过去主要承印纸张和罐头盒、啤酒罐等金属薄片材料。近年来,随着技术发展出现了采用UV 油墨印刷塑料片材的平板印刷工艺,这种工艺技术主要适合承印要求成像精度高的产品;凸版印刷过去主要采用金属或树脂作制版材料,主要承印纸张或薄膜。随着制版材料的革新,现在使用一些高分子材料作板材,其印刷精度得到提高,应用面扩大到纸张、薄膜和金属等材料;凹版印刷采用金属电雕版辊,印刷精度较高,主要承印薄膜、纸张等卷状材料;丝网印刷采用涤纶或金属网版,其应用范围极其宽广,尤其在制造业领域的应用更加广泛(图)。

LED 液晶电视其导光板便是通过丝网印刷技术生产出来的;我们都在使用的手机,其显示玻璃本来是一块透明无色是材料,但通过丝网印刷加工后便成为具有装饰功能又具显示功能的部件。

市面上随处可见的电视机、电冰箱、空调和电饭煲等各种家电、消费电子产品的外观装饰部件大多数都是通过丝网印刷技术及其延伸的应用技术实现的外观装饰效果。

这些外观装饰部件产品涉及玻璃、亚克力、PC 和PET 等多种材质。根据设计创意要求通过印刷工艺技术在不同材质上实现色彩、纹理的印刷加工后,再应用延伸的工艺技术(如转印、烫金、UV 印刷、真空覆膜和模内镶嵌注塑等方法)就可以实现具有金属质感和触感的拉丝纹、皮革纹和木纹等特殊的视觉效果。

三、印刷技术在实现工业设计成果方面的作用

印刷技术与其工艺设备和材料的发展一直伴随着其他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共同进步。

在产品同质化时代,市场竞争的外在表现形式和主要竞争手段便是产品的外观设计和装饰新工艺技术的应用。

所以,我们将工业设计根植于产品设计之中。但是,我们注重设计人才培养的时候,却忽略了工程和工艺能力的建设。因而,在当前的工业设计领域和制造业,普遍面临着创意和设计成果转化实现的难题。

篇4

主管单位:观察与思考

主办单位:中国印刷科学技术研究所

出版周期:半月

出版地址:北京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3-1960

国内刊号:11-2291/TS

邮发代号:2-82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57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期刊荣誉:

篇5

为什么看到的物体会产生立体感呢?那是因为对二维平面图像进行光学处理,利用折射获得三维视觉效果。人的两只眼睛有距离,所看的成像是不同的,它与物体之间产生夹角,从而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两只眼睛看到的图像结合在一起便具有空间立体感。它以其新颖的印刷工艺,展示出属于自己的魅力,逐渐给予包装设计新的包装理念和市场。

二、立体印刷在包装设计中的种类

和其他传统印刷工艺相比较而言,在实际印刷工作中,立体印刷能在二维图像中创造立体感效果,使包装设计进入一个新的领域。立体印刷主要分为三种:普通立体印刷、动感立体印刷、全息立体印刷。普通立体印刷经过分色、加网、晒版等工序,将圆弧移动立体拍摄的底片处理之后得到立体照片。照片表面覆盖柱面光栅片,依靠光线的折射可以看到立体效果。这种印刷对印刷环境、湿度以及纸张的要求都很严格,这是因为普通立体印刷是由极细的条纹组成的,严格的环境才能保证图像的清晰和立体。动感立体印刷和普通立体印刷的原理基本相同,两者的区别是,动感立体印刷需要变换观察的角度才能产生视觉动感。在对原稿进行立体摄影的过程,动感中的每个动作都有一个画面,拍摄底片的多少由动作的次数来决定,一张底片由多幅影片画面依次重叠而成,经过显影、定影得到所对应的图片。最后进行印刷,在画面加入柱面光栅片,这样就可以制作出用于观看的动感图片。全息立体印刷和普通立体印刷不同,它是根据激光全息摄影为基础的立体印刷技术,运用特殊的激光成像原理,而非油墨印刷,将激光重叠形成干涉条纹的全息图片,运用激光照射图片,使线条中的影响显现。

三、立体印刷在包装设计中的优势

目前,立体印刷的市场越来越广阔。立体印刷逐渐由普通的立体印刷、到使用光栅技术和软件、再到数字式印刷设备,不断成功的经验让立体印刷在包装设计中越来越受瞩目。

1.有助于防伪

立体印刷技术含量高而复杂,所需特殊设备投资相当大,原创作品不像以前一样被仿造者简单的复制模仿,对维护品牌来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消费者能够简单的看出真假,实现相对较好的防伪功能。

2.创新性

立体印刷产生的不断变换的立体效果是传统平面印刷无法满足的,不管是哪种设计,充满立体感的特性总是能轻而易举的抓住别人的眼球,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尤其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喜欢追求新鲜的事物,立体印刷带来的包装设计所呈现的创新更能独特的展示产品属性,从而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3.产品功能递增

随着综合科技的发展给传统的印刷市场带来越来越大的冲击,电子书等非印刷载体发展越来越迅速,印刷品倘若充分发挥电子载体的功能,这将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人们越来越沉浸在虚拟世界中,眼界变得相当宽阔,对现实变现的要求越来越丰富。在包装设计采用立体印刷会增加产品的其他功能,比如:当包装盒去掉外面的物品之后,还可以当一个装饰物品——花瓶、相框、展架或者其他个性化用品,给人们的生活增添丰富多彩的色彩。

四、立体印刷在包装设计中运用的意义

立体、动画和变异图是立体印刷的三种产品,它们所产生的效果不同于传统的平面印刷。立体印刷包装的产品精湛、创新吸引着追求新鲜、渴望不同的顾客,这些特点增加了产品的附加属性,成为顾客推广产品、提高市场形象的手段以及创新广告媒体的方式。相比传统印刷印刷在包装设计中的作用,立体印刷的附加属性尽管加工利润高数倍,但是附加值高,市场前景广阔。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包装设计,诸如:产品设计、品牌形象、环境设计、企业形象设计以及媒体宣传展示都离不开包装设计。倘若在设计将立体印刷技术大范围运用于包装设计的范畴中,势必会引起不同的反响。立体印刷技术打破了传统印刷技术的二维图像,将更加立体的效果展现在人们面前,对设计风格、设计理念都进行了相应的突破。包装设计中运用立体印刷技术突破了视觉观感,给予人们新鲜的感受,为产品推广带来更多无限的可能性。因此,立体印刷在包装设计中的运用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五、立体印刷在包装设计运用中的问题

1.环境问题

如果包装设计中运用立体印刷,那么制作过程中所采用的光栅材料、纸张、油墨等很容易产生环境问题。我国对环境问题的意识还不是很重视,所以在以后立体印刷所使用的材料应该慎加选择,坚持以环保材料替换非环保材料。有关这方面的法律,欧洲已经制订了相关法律,但在我国还没有具体的措施,因此,若将立体印刷使用在包装设计中,必须采用合适的材质,唯有如此,企业才能长久发展下去。

2.软件问题

能够创造立体效果的软件越来越多并逐步走入中国市场,例如:ps、3D、4D等专业软件。这些软件相继进入中国市场,比较广泛被运用的是相对便宜的软件,价格相对较高的被企业给弃用。大多数企业不愿意尝试新的软件,一方面是因为专利权问题,另一方面是因为不愿意进行突破,严重阻碍产品的整体发展路线。

篇6

很多企业将Drupa看作新印刷技术最大的平台,将4年来的最新研究成果在展会上集中展示,使得Drupa展会发挥着印刷技术“里程碑”的重要作用。而中国印刷科学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中印所”)则肩负着将这些新印刷技术快速带回国内传播、研发创新的重任。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历届Drupa展会,中印所都组织强大的参观阵容到现场学习考察,并将Drupa上展示的先进技术传播到国内。从CTP技术的引进,到“德鲁巴来到中国”国际印刷技术报告会等活动的推出,以及“科印传媒”品牌的建立,中印所紧跟时展,有效推动了Drupa展示的先进印刷技术在中国的传播与应用,并在力所能及的基础上研发创新,为中国印刷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图1 1986~2012年历届Drupa的展出主题

20世纪80年代桌面出版系统风起云涌

关键词:桌面出版系统(DTP)——Drupa 1986

在激光照排技术兴起前,铅字排版在中国印刷业极为盛行。1976年,英国蒙纳(Monotype)公司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套激光照排系统(Laser typesetter),正式开启激光照排时代,为桌面出版系统的诞生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1979年,经国家出版局批准,成立了北京新华照排研究实验中心,1984年归属中印所。照排中心对蒙纳英文激光照排系统进行消化吸收,开发中文激光照排系统。中心与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合作开发出中国第一套计算机中文字库,用激光照排系统排出了中国第一本正式的印刷出版物。

随着技术的发展,激光照排机逐渐被激光图像输出设备(Image setter)所取代,由黑白图像扫描仪、计算机、激光打印机和激光图像输出设备组合而成的桌面出版系统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Drupa 1986展会上,桌面出版系统无疑成为其中最大的热点。在这场对印刷业影响深远的技术革命中,Adobe、Apple、Aldus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Adobe的努力下,PostScript成为出版印刷行业的标准语言。桌面出版系统的出现使前端实现了黑白图文组版及后端黑白图文整版输出,产生了出版社来盘加工这一新的业务方式。

中印所在中文桌面出版系统的开发方面走在国内前列。1985年,中印所研发出我国第一个商业化的中文桌面出版系统——“科印”电子出版系统。能对科技类、五线谱等复杂版式进行组版输出。在政府支持下,“科印”电子出版系统在国内大部分新华印刷厂中得到了应用,加速了铅字排版的淘汰,并迅速成为当时我国书刊电子出版系统的主流产品,有效地迎合了桌面出版时代的到来。

与此同时,中印所旗下《印刷技术》杂志经多次改版后发展壮大,与中印所一起承担起印刷新技术宣传与普及的历史使命,成为国内发行量最大、覆盖面最广的专业杂志,带动了业内一批媒体的成长。

20世纪90年代初彩色桌面出版系统登上历史舞台

关键词:彩色桌面出版系统——Drupa 1990

以往的桌面出版系统只能实现黑白图文的编排。Drupa 1990上出现的彩色桌面出版系统使印前彩色图文处理实现由“模拟”到“数字”的转化。随着这项技术的普及,印前处理全面进入数字化时代,彩色图文合一、计算机组版成为现实,在屏幕上可看到图文合一的版面,还实现了分色出片。彩色桌面出版系统的硬件包括彩色扫描仪、工作站和图像输出机,软件包括Photoshop、PageMaker等等。在传统工艺流程中曾发挥重要作用的电分机逐渐被淘汰。

为了适应彩色桌面出版系统这一革命性变化,中印所做了许多努力和尝试。1990年,中印所将彩色桌面出版系统介绍到国内,并于1993年组织召开国内第一次“彩色桌面系统专家研讨会”。自1994年起,中印所成功举办了6届北京国际电子出版暨多媒体展览会(EPmedia),对我国彩色出版业产生了重要影响。为了有效地推动彩色桌面出版技术在国内的传播和应用,1995年,中印所还出版了国内第一本系统介绍彩色桌面出版系统的杂志《桌面出版与设计》,该杂志是第一本采用彩色桌面出版系统组版输出的中文杂志。

1994年,由中印所与美国苹果公司合作成立苹果彩印技术中心,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的万国全和苹果公司总裁迈克尔·斯本德拉也专程出席成立仪式。苹果彩印技术中心以推广世界先进的开放式彩色桌面出版技术、促进国内行业发展为目标,为国内印刷界同仁提供了一个极为系统、全面、直观地认识和了解当今世界最新成果的窗口,为国内培养了大批彩色桌面出版系统专业人才。

为了适应彩色桌面出版系统的需要,1989年,中印所与台泥资讯股份有限公司开始合作进行专业字形设计和字库产品开发,1993年合资成立汉仪公司。2009年,汉仪公司正式成为中印所全资企业,更名为北京汉仪科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迄今为止,汉仪公司已经向国内外市场推出近两百款数字化中文字库,承担了研发生产中文字库、传播中华文化的重任。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CTP等数字化技术集中爆发

关键词: CTP(Proof、Plate、Plate on Press、Print)——Drupa 1995

1995年的Drupa是CTP技术的舞台,在这届展会上,包括CTProof、CTPlate、CTPlate on Press、CTPrint在内的各项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展示和追捧。其中,CTProof是数码打样,CTPlate是计算机直接制版,CTPlate on Press是在机直接制版,CTPrint是数字印刷。由于CTP(主要指CTPlate)设备及版材在Drupa 1995上大规模展出,并开始付诸应用,因此许多人将1995年称做“CTP元年”。Drupa 1995也是历史上数字技术应用于印刷、产生划时代技术最多的一届。数字印刷技术在1993年首度亮相后,在Drupa 1995上又进行了集中展示,Indigo公司的E-print1000、Xeikon公司的DCP-1彩色数字印刷机等成为展会上的明星产品,生产型的数字印刷设备登上历史舞台。

为了加快CTP技术在中国的普及。在1996年的EPmedia展览会和报告会上,中印所将CTP技术介绍到中国,并举办了国内第一次关于CTP技术的研讨会和数字式彩色打样研讨会。2001年,印刷技术杂志社首次推出了“CTP在中国”市场调查报告,深入剖析中国CTP现状与发展,迄今为止成功推出了10期调查,已成为分析国内CTP市场发展的权威之作。

除了在信息传播方面推动CTP在中国的发展,中印所在CTP配套耗材的技术研发方面也不遗余力。2000年,中国印刷科学技术研究所和日本富士胶片株式会社合资成立了富士星光有限公司,该公司成功地生产出中国第一批热敏、紫激光等CTP版材,有效地推动了CTP在中国的发展。CTP技术的出现,加速了激光图文输出系统和传统胶片的淘汰。

21世纪初网络技术深刻影响印刷业

关键词:与网络相结合的数字化工作流程和跨媒体出版——Drupa 2000;JDF——Drupa 2004

进入2000年以后,网络化浪潮迎面袭来。在21世纪初举办的两次Drupa展会中,网络技术在印刷业中的应用在展会上得到了充分体现。Drupa 2000的主题是与网络相结合的数字化工作流程和跨媒体出版,它们的出现表明了印刷技术在数字化之后向网络化迈进。Drupa 2004的主题是JDF,在DTP、CTP及数字印刷技术出现并趋向成熟之后,印刷技术由“局部创新”走向印前、印刷、印后的“全流程整合”。

在数字印刷时代新技术大爆炸的局面下,为了将更多关于Drupa的信息带入中国,中印所旗下媒体《印刷技术》等杂志,对两次Drupa展会进行了大规模的报道,并于2000年、2004年连续举办了两届“德鲁巴来到中国”国际印刷技术报告会,有效地传播了Drupa的新技术信息,促进了中国印刷技术的变革。

为了适应印刷新技术的发展,2002年1月,在桌面出版时挥了巨大作用的《桌面出版与设计》杂志完成历史使命,正式更名为《数码印刷》。中印所又尝试举办“数字印刷技术研讨会”,成立中国印刷技术协会数字印刷分会,积极推动数字印刷技术在国内的发展。2002年,数字印刷大型系列市场调查报告“数码印刷在中国”正式推出,在业界引起强烈反响。2005年,“科印杯”数码印刷作品大奖赛暨“数码印刷在中国”技术高峰论坛也应运而生。目前,该活动已成为促进数码印刷在中国全面、深入应用的重要力量。

在举办EPmedia同时,中印所也逐渐积累了举办大型国际展会的经验,并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世界。经过多年的努力,2003年,中印所、中国印刷技术协会同Drupa印刷展主办方杜塞尔多夫国际展览公司等联合主办的首届中国国际全印展在上海举办,并大获成功。迄今为止,全印展已经成功举办了四届,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印刷业的发展。

2003年,中印所以《印刷技术》为基础,将旗下《数码印刷》、《印刷经理人》等印刷媒体整合为“科印传媒”,以统一的形象组织市场活动。2005年,中印所又紧跟时代需求,推出印刷行业门户网站科印网(),向网络媒体进军。经过几年的发展整合,2006年4月,隶属于中印所的北京科印传媒文化有限公司正式成立。2010年,经营印刷耗材、辅助器材、零配件以及专业图书的网上商城——印贸网()正式上线。为了紧跟移动互联时代新的市场需求,2011年又推出了“科印手机报”……

目前,科印传媒已经成为中国印刷包装行业领先的综合性专业媒体服务机构,在中国印刷包装领域具有极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科印传媒肩负起向国内传播新印刷技术的责任,也意味着中印所对于Drupa新技术的传播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2000年、2004年两届Drupa展会的数字化、网络化蓄势,最终迎来了2008年喷墨技术的大爆炸,数字印刷的大发展时代正式来临。

进入21世纪喷墨印刷技术独领

关键词:喷墨印刷——Drupa 2008;喷墨与胶印相结合——Drupa 2012

严格意义上讲,伴随着数字化印刷技术的兴起,喷墨印刷早已登上印刷舞台,但多应用于大幅面广告喷绘和小幅面票据可变条码喷墨领域。在Drupa 2008上,这种局面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以高速、彩色、高质量、宽幅面、生产型、广适性为特征的喷墨印刷机纷纷亮相,有30多家公司推出了不同类型的喷墨印刷概念机。崭新的喷墨印刷技术领域呈现群雄纷争的局面,甚至已经不能称其为新技术,就已经直接进入广泛应用的集中爆发阶段。因此,Drupa 2008也被称为“喷墨Drupa”。此后,一些当初在Drupa 2008亮相的喷墨印刷设备已经逐步正式投入生产。在刚刚结束的Drupa 2012展会上,又有一批成熟、稳定的喷墨印刷系统亮相,喷墨印刷技术正式进入应用阶段。

伴随着喷墨印刷技术的成熟,喷墨印刷与胶印工艺、数字印刷系统供应商与传统印刷设备制造商结合日益紧密,Drupa 2012上展出的兰达(Landa)纳米彩色喷墨印刷系统便是其中的典范之作。这个号称掀起第二次彩色数字印刷革命的喷墨印刷技术,采用胶印橡皮布转印技术和纳米墨水,将喷墨印刷技术的灵活性,与胶印在不同材料、不同介质的完美适性结合起来,有效地拓展了喷墨印刷技术的适应范围,让人们真正意识到,喷墨印刷与胶印相结合并在印刷材料和工艺方面有所突破,也能迸发出巨大的活力。

早在2006年,《数码印刷》杂志就推出了“喷墨印刷系统用户调查分析报告”。2008年,中印所通过第三届“德鲁巴来到中国”报告会向国内全面、系统地介绍了Drupa 2008喷墨印刷技术的最新进展。2011年3月,中印所在广州举办了中国喷墨应用发展论坛,共同探讨喷墨印刷技术的发展,推动传统印刷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国喷墨印刷市场的繁荣发展。同时,中印所开始进行喷墨印刷新技术、喷墨与传统印刷结合的研发,以及喷墨印刷的应用开发。2012年3月,中印所与伊士曼柯达公司、上海太阳机械有限公司共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以位于中印所的联合实验室为平台,共同开发高速喷墨技术的组合印刷系统应用,探索市场推广营销模式,为印刷包装行业的技术升级、企业转型提供创新解决方案。目前,中印所正在建设印刷环保技术产业化重点实验室,其中等离子技术在数字喷墨印刷及表面处理过程中的应用、环保型喷墨CTP胶印版的研究等多个研究项目与喷墨印刷有关,这些研究在推动绿色印刷进程的同时,也推动着喷墨印刷在中国的发展。

为了更好地传递Drupa展会上的前沿资讯,2012年5月,中印所及科印传媒派出了强大的记者团和专家考察团前往Drupa 2012展会现场,并通过科印网、科印手机报和科印微博等网络平台第一时间传递展会信息,系统、全面地向国内介绍了备受关注的兰达纳米喷墨印刷技术以及数字印刷的精进,包装及标签印刷的快速发展,传统胶印的增值,印前、印后领域的新方向以及中国展团的风采。

2012年7月,中印所还将主办2012德鲁巴高新技术报告会,第一时间权威、全面、立体地展现Drupa 2012上的国际最前沿技术,让国内同行不出国门也能了解Drupa的技术动态,助力印刷企业了解新技术、新产品及其所预示的印刷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在新的市场中抢占先机。除此之外,2012年9月,由中印所主办的iDigital 2012数码印刷主题公园将在天津举行,该公园以“数字生活、印刷时尚”为主线,为数字印刷技术应用企业全方位展示数字技术在印刷领域中的无限魅力。同期还将举办相关技术论坛、“科印杯”数码印刷作品大奖赛颁奖典礼及数字印刷应用培训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从Drupa看印刷技术发展趋势

任何新技术的产生,其发展趋势便是取代落后的生产方式,对已经成熟的生产方式进行补充和创新,这对于印刷业来说也不例外。万众瞩目的Drupa展会,既是新印刷技术的推动者,也是传统印刷中落后技术的终结者。

数字技术的普及,加速落后印刷工艺的淘汰

Drupa展示的众多新技术加速了印刷业的新老交替,并呈现出较为稳定的发展规律。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数字技术在印刷业中的应用逐渐将铅字排版、电分机、激光照排机等工艺取代:从激光照排技术的推出到铅字排版被完全取代,经历了大约15年的时间(1976~1990年);从Drupa 1990上彩色桌面出版系统大放异彩到电分机的消亡,也经历了近15年的时间(1990~2005年);从Drupa 1995出现的CTP技术到激光图文输出技术走向边缘化也走过了15年左右的时间(1995~2010年)。

网络与数字技术的结合,推动印刷技术发展创新

2000年以来,网络技术的兴起,使得与互联网相结合的数字化工作流程、跨媒体出版和JDF等技术获得飞跃性的发展。新兴的网络技术与数字化技术,使得古老的印刷业焕发出新的活力。Drupa 2012展会上,许多厂商展示了网络技术在印刷业的应用,其中不乏“云计算”的身影。网络与数字技术将不断地推动印刷技术的发展创新。

以喷墨印刷为代表,数字印刷技术前景无限

篇7

近年来,随着胶印技术的不断突破与创新,现代胶印设备正在向幅面更大、品质更优、速度更快、集成工艺更多、操作更简单的方向发展。要想完美地发挥一台先进胶印设备的技术优势,从而获得高质、高效的印刷作业,人机协调是关键。

1.先进设备是基础

随着经济发展与科技创新,胶印设备正在不断更新升级,以适应人们对印刷的更高要求。目前,胶印设备对承印物的幅面、厚度、材质的限制越来越小,在塑胶片基、光栅片基等上均能实现精美印刷。一些先进的胶印设备都配备了连线上光、UV固化等装置,甚至能选配如冷烫、废张检测处理、压纹等过去需要独立完成的工序装置。此外,现代胶印设备还能实现数字化、网络化管理,远程监控与检测,印前、印后无缝连接等,这些技术已经或正在成为一个现代印刷企业的标配。以上这些先进的印刷技术为实现高质、高效的印刷作业提供了可能。

2.优化流程是捷径

在胶印设备上集成上光、冷烫、分拣等多元化在线加工装置,并通过数字化生产流程、过程控制系统以及智能化作业优化系统来形成印品集成制造生产线正在成为现代印刷企业发展的主流。从生产组织上来看,印刷与表面整饰装置的集成需要更精确的控制数据来保证各个环节高效率生产的协同,需要配置各个环节的作业时间以及协调前后工序误差的补偿与消除,需要通过采集、分析、优化与反馈自动化数据来实现印刷作业流程及其最优化控制。优化的印刷作业流程具备数据化、规范化、标准化的作业方法,通过数据分析来降低作业的时间、人员及成本,通过更加客观、科学、高效的印刷制程、过程控制以及作业优化评估来实现印刷生产线的高质、高效与高回报。从印前、印刷、印后加工到产品配送,全流程的JDF流程与CIP3/4解决方案,能确保系统实现最短的印前制版时间、最少的印刷作业准备时间、最快的水墨平衡时间以及最少的物料消耗等。同时,通过数据分析与优化技术来减少或消除人工经验,降低物料库存,提升环保水平,从而达到印刷作业各个环节的最优化。

3.人才是决定性因素

篇8

随着商品经济迅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丝网印刷和民众生活更加密切相关,预计在21世纪的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网印市场。

网版印刷有其自身独特的优点:投资少,费用低,技术易掌握,便于推广和发展,广泛的应用于各种标志标牌、商业广告、路标、垂帘、幕布、名人字画等领域。同任何一种传统的印刷方式相比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它有极强的竞争力、生命力,网版印刷的前景将会是一片光明。

1.网印与平面设计的关联

现代丝网印刷技术,是利用感光材料通过照相制版的方法制作丝网印版。印刷时通过刮板的挤压,使油墨通过图文部分的网孔转移到承印物上,形成与原稿一样的图文。

平面设计是以信息传播为目的,以视觉传播为途径,以视觉传播媒体及技术为媒介,创造并结合符号、图片和文字来传达想法或信息的视觉表现。丝网印刷广泛适用于平面设计的各个领域:插画、招贴画、名片、装帧、封面、商品标牌等。

21世纪随着“无纸无印”的数字媒体出现,平面设计的媒体执行技术的边界开始模糊。而印刷技术作为传统媒体的执行方式,仍然在特定的领域里施展着活力,并作为媒体执行的主要方式,倍受各国平面设计师的喜爱。

2.丝网印刷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2.1 网印在平面设计教育课的地位

丝网印刷是世界平面设计教育不可或缺的课程。几乎世界各国的平面设计教育课程设置都会包含印刷技术,其中丝网印刷课程不可或缺。尼古拉斯.卓斯尔说:“在我的工作室教学中,总是尽可能的把学期项目应用于实践,尽可能在我们的手工工作室印刷出来,掌握所有的印刷技术对于我们来说很重要。学生必须接触到手工这些实实在在的东西,我们学校,传统的手工技术仍旧得以发扬,我们有书籍装订,排版,胶印,丝网印刷……工作室,配有优秀的指导教师”。

在中国,20世纪末随着大批“海归”的学成归国,把欧美的平面设计教育经验引进国内,许多的平面设计师已尝试用丝网印刷来制作作品,建立丝网印工作室,开设丝网印刷课程。

纵观平面设计史,不难发现印刷与平面设计有不解之缘,作为现代平面设计教育,开设丝网印刷这门独特的印刷技术课程是有必要的。

2.2 网印是世界平面设计公司和设计师青睐的媒体执行技术

设计是科技与艺术的结合,是商业社会的产物,在商业社会中需要艺术设计与创作理想的平衡。美国著名“美学工坊”的平面设计设计师伊瓦拉和拜瓦斯基的共同爱好就是丝网印刷,他们的作品主要是限量版丝网印刷的音乐会招贴,他们所有的招贴都是手工印制出来的,参与到整个印制过程中虽然把双手都弄脏了,但是却也让他们不仅能在设计方面进行自我挑战,而且在印刷上也要想出最有创意的点子,他们实验性的尝试最终为他们带来了意料之外的一个接一个的成功。

荷兰著名“皮靴工作社”平面设计师福里•贝尔说:“印刷方法对我们的作品有很大的影响,我们喜欢与丝网印刷商合作来印那些美丽的色彩与强烈的画面效果”。因为引入了丝网印刷,日本平面设计师开始规定标准色彩,对日本平面设计的快速发展有很大帮助。

中国的现代平面设计虽然起步比较晚,网版印刷技术应用于平面设计领域的探索却一直没有间断,如留学德国的何见平,本土设计师中国美院的陈正达他们保留本土风格同视觉语言国际化探索的丝网印海报作品。

由此可见,丝网印刷作为一种印刷技术媒介,在当代的平面设计领域已成为设计师们融科学技术、艺术创造、个人风格、设计理念于一体的最广泛的媒体执行技术。

2.3 丝网印刷广泛应用于现代平面艺术设计领域

对于采用丝网印刷,是因为它具有其他任何印刷媒介都无法实现和比拟的画面效果和质感。它在作品尺寸上,可以以超出其他版种的大幅尺寸而获得醒目的视觉效果。它在色彩的运用上,能够借助丝网印刷技术达到尽情地表现,使色彩的魅力得以充分展示;它在造型和结构上,为平面设计师提供了更自由表达的空间,使设计更具“绘画性”。它可以通过纸张实现高质量的表面和质感,能用丰富的色彩印制图形,纸张表面的颜色可以长久不退色。看到纸张表面的颜色向极致延伸,能给人们带来极大地视觉上的触动和愉悦。痕迹本身就是一种视觉美感,通过触摸细微的印痕质感而获得的亲切感对于印刷者来说非常重要。

2.4 丝网印刷在平面设计中应用

平面设计过程,必须经历创意、完稿和制作成品。到目前为止,平面设计范畴的绝大部分任务都必须是通过印刷复制手段而形成的成品,才能真正算作“平面设计”任务的最终完成。所以,设计过程分为“设计完稿”和“印刷制作成品”。不同的完稿技术手段,决定了作品的不同作品“趣味”或“风格”。而不同的制作(印刷)技术手段,又在“完稿手段”所形成的作品面貌特色之上,又增加了新的“制作趣味”或“风格”。美国的设计师丹•葛里泽卡在穿凿这幅作品时说“招贴的图像和文字都是在黏土板上用逆向作图的手法手工自然绘制而成。接着我又加了点墨水,擦亮,使画面更为明朗活跃。标题字母也是大概勾勒而成,以便在最后的绘制上留有即兴发挥的余地。”当他对即兴创作的成果感到满意后,他就和印刷工人一起研究如何为每种油墨选色、套准(有时故意偏离一点)、确定透明度、模糊度等等。

篇9

30年来,《今日印刷》报道了我国印刷行业改革发展的重要事件,展现了印刷技术发展革新的可喜变化;30年来,《今日印刷》记录了我国印刷人拼搏成长的足迹,反映了印刷企业的奋斗历程和光辉业绩。30年来,《今日印刷》力求站在印刷科技前沿,追踪行业与科技研究的最新动态,汇集印刷技术研究的最佳成果;30年来,《今日印刷》紧扣时代脉搏,大力宣传国家与行业的方针政策,热情讴歌行业发展的伟大成就;30年来,《今日印刷》立足生产经营实践,传播印刷知识,启发业界人士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竭诚为印刷人服务。30年来,我们始终秉承这样的理念――传播新知、交流经验、引导市场、服务行业。

30年栉风沐雨,30年征途漫漫,《今日印刷》的成长壮大,倾注了历任领导、编辑、记者的心血,凝结着作者、读者的闪光智慧,浸透着印刷业界的涔涔汗水。寸草春晖,饮水思源。今天,我们所纪念的不仅仅是一群办刊人的成长历程,更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我们所感激的不仅仅是作者、读者的一路风雨相伴,更是你们所给予的奋勇前行的动力与激情;我们所感动的不仅仅是一期期杂志留下的岁月印痕,更是整个印刷行业的历史变迁。

篇10

Processing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igital Printing

LI Jing

(Yuncheng Polytechnic College, Yuncheng, Shanxi 044000)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technology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 digital products gradually occupy more market share, especially in recent years, the printing industry, digital printing technology has been developed rapidly in a short period of time, under this backgroun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nd professional education should be combin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arket environment and technical level, teachers should strive to improve their professional literacy, students should try their best to seek the opportunity of social practice, the theory of classroom knowledge into practical use. Based on this, the author will combine many years of work experience, in the context of digital printing technology, printing and graphic information processing teaching innovation analysis, hoping to help to improve the quality and efficiency of higher education.

Keywords digital printing; graphic information processing; teaching innovation

印刷?g在我国拥有悠久的发展史,随着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数字化成为当今印刷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字化是印刷产业的关键性技术,但是在我国高等教育活动中,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印刷图文信息处理专业出现很多问题,尤其是在数字化成为主流技术的背景下,其教学弊端越发明显,因此应该就这些问题加以探讨,并提出相应的改革创新措施。

1 印刷图文信息处理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硬件教学设施不完善

用于印刷产业运行的设备都是非常专业的大型机器,由于高等院校教育经费紧张,不少高校实验室中根本没有为印刷专业的学生购置完善的教学设备,导致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过程中过度依赖理论教学,负责任的教师会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为学生展示与印刷产业有关的设备机械图,但是这对于学生来说只能满足他们对机械设备的感性认识,而不能让他们近距离地接触和感受与印刷行业有关的运行和操作流程。在一定程度上来说,这对于培养学生实践操作和动手工作能力有着不良影响,使得教育和实践相脱节,这也是印刷图文信息处理专业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遭遇诸多不顺的原因之一。

1.2教师普遍缺乏实践经验

高等院校印刷图文信息处理专业的教师在理论领域都拥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却普遍缺乏实践经验,教师难以在教学活动中传授学生更多的实践经验,只能在理论研究领域为学生解决困惑。教师缺乏实践经验与他们自身经历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首先高等院校在招聘教师的过程中过分注重学历要求,一般情况下都是聘请硕士研究生学历以上的人才作为学校的教师,但是这样的人才往往由于将时间和精力主要放在学术研究上而忽视了实践经验积累。另外,由于教师常年在学校开展教学活动,很少有时间到社会中积累实践经验,综合以上各种因素,导致如今很多教师缺乏实践经验。

1.3学校实践氛围不佳

在实践活动组织事项上,不少高校处于一种消极的状态,导致整个校园实践活动氛围不佳。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过度依赖理论知识学习,而忽视实践能力培养,在这种状态下培养出来的人基本上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由于他们缺乏工作经验,导致他们在求职过程中屡屡碰壁,有的学生即使能够找到工作,由于自身实践能力不强,导致企业对其失去培养兴趣,进而对其所在学校的教育品质产生质疑,无论是对于学生个人还是其所在学校,都会产生不良影响,对于学生自身而言可能会失去这个工作机会,对于学校而言可能在社会上形成不良声誉,对学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2 教学创新措施

2.1建立全新教学课程体系

目前,我国印刷图文信息处理专业的主要课程包括电工电子技术、机械制图、图像处理软件、印刷色彩学、印刷材料学、平版印刷原理与工艺、印刷概论、平板晒版原理与工艺、印后加工技术、印刷机械、柔性版印刷、丝网印刷、广告包装设计以及数字印刷与数字化工作流程等,主要偏向培养掌握印刷图文信息计算机处理理论与技术及现代印刷工艺等综合技能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但是从上述培养课程和目标来看,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还是比较偏向理论教学,学生能够切身感受这个行业的机会很少,甚至于在印刷色彩培养上近乎完全是理论传授,所能够达到的教学效果非常有限。因此在教学创新改革过程中,我们要建立全新的教学课程体系,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提高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实力。

在建立新的课程体系之前,应该事先针对市场印刷企业运行现状进行调研,充分了解市场行情,才能制定出符合市场发展规律的课程体系,担任制定课程体系的相关人员最好要与企业一线技术人员进行深度访谈,才能全面了解本专业在工作岗位最需要掌握的技能和必备理论知识,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岗位要求的应用型人才。全新的课程体系包括素质结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以及职业证书要求四大方面,其中素质结构包括思想政治素质,即要求本专业毕业的学生都要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要懂得遵纪守法、要具备事业心、进取心以及创新精神;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即能够在实际工作中承受强调的工作压力,能够胜任企业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工作等;文化素质,即要求毕业生具备一定的文化修养,文字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并且具备基本英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等;职业素养,即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增强他们的职业工作能力和创新精神等。知识结构包括培养学生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培养学生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要求学生英语水平能够达到英语应用能力B级以上,能够较为熟练地阅读本专业技术资料并且要能够达到基本会说会听的水平;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及应用,并要通过全国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水平以及以上考试,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在数字化印刷技术运用中的基本技能水平;要求学生掌握图文信息处理的基础理论知识,要对整个印刷流程非常熟悉;要求学生掌握应用文写作知识,能够自主创新和书写相关论文等。能力结构包括要求学生具有基本色彩图形处理能力、文字和多媒体信息处理能力等;要求学生具有从事制版、印刷、印后加工等技术能力;要求学生具有一定印刷工艺方案设计和创新能力等;要求学生具备一定检验印刷材料质量以及印刷品质量的检测能力,并具有一定的印刷市场营销能力等。在职业证书要求上,主要是针对电子图像处理工和制版工,两者都需要持证上岗。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学校制定全新课程体系的原委,要让学生重视自身综合能力培养和提高,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要让他们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2.2加大知识结构调整力度

印刷图文信息处理专业的知识结构是由基础知识、理论知识以及专业技能三大部分组成,每一个部分都是专业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的知识模块,从目前市场发展需求和前景来看,应该针对学生在印刷色彩、设计以及操作水平上进行大力调整,在注重理论知识传授的同时加强实践活动组织开展,帮助学生接触更多生产实践,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从而更加贴近生产实际。另外还应该针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进行培养和提升,不断提高本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为数字化印刷技术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3根据市场需求,优化课程内容

一方面,教师要根据印刷图文信息处理专业指定教材开展教学活动,另一方面教师也要根据市场需求情况变化,及时调整课程内容,使得教学质量和效果发挥最大优势。为了最大程度保证本专业毕业生能够顺利就业,学校应该多安排和组织实践课程,比如说与企业建立长期人才培养合作计划,企业给本院校学生提供实践实习的机会,学校按照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制定培养计划,目前一般采用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这样能够培养出更多符合企业要求的应用型人才。

2.4改革教学模式和方法

学校应该树立先进的教学观念,教师应该积极改革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目前比较流行的人才培养方式主要有订单式、实训式、基地式,为学生提供多途径学习渠道,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通过实习和实践活动,逐渐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水平,激发的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通过订单式的人才培养途径,不仅能够解决学生实践能力发展问题,同时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学生就业问题,帮助学生尽早适应社会工作环境,全面提升大学生的能力和素质。

2.5加强师资建设

篇11

2013年,《今日印刷》迎来了而立之年。《今日印刷》创刊于1983年,当时的刊名叫《印刷机械》。我与《今日印刷》的缘分始于1984年。1984年7月,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我来到机械部北京印刷机械研究所(以下简称“印机所”)工作。当时,一同分配到印机所工作的还有一位男同学,他分到了《印刷机械》编辑部,我则分到技术发展研究室。尽管当时我从事的是印刷技术装备“六五”、“七五”、“八五”规划的相关工作以及软科学课题的研究工作,但那个时候,《印刷机械》已成为我经常阅读的专业杂志之一,不仅因为这是我们印机所主办的杂志,还因为当时全国范围内与印刷有关的期刊总共就没几本,所以,《印刷机械》自然就成为我了解行业动态、学习新知识的媒介。后来,《印刷机械》更名为《今日印刷》。1993年1月,当了多年《今日印刷》读者的我调入《今日印刷》编辑部,成为一名编辑。从那时起,我一直战斗在编辑岗位。

在《今日印刷》,我一干就是6年。1993~1998年,正是实施印刷技术装备“八五”、“九五”规划时期,也是国内印刷业快速发展的时期,作为一名印刷专业杂志的编辑记者,有幸参加了各种国内外的展览会、交流会,采访了一些专业人士,亲身感受了印刷业的发展和巨大变化。当时,编辑部的办公地点位于宣武区太平街甲2号,办公条件简陋、人员少,只有2位编辑,另外2个人从事市场和广告经营工作。不过,人少也使我有了更多的锻炼机会,在实践中边干边学,学会了采访、编辑、校对等编辑记者所需要的技能。当时,我们跟踪国内外印刷技术的发展,做了很多专题、专辑,例如柔版印刷专辑、小胶印专辑、CTP专题等,深受读者欢迎。《今日印刷》也成为中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协会的会刊。在《今日印刷》工作的几年中,我利用自己熟悉英语的优势,积极与国外印刷协会和相关公司联系,努力把《今日印刷》介绍给国外的读者,同时,也把国外的最新动态介绍给国内的读者。在我的努力下,国外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今日印刷》杂志。1998年2月,作为《今日印刷》的副主编,也是中国印刷媒体界唯一的一位代表,我受邀赴英国参加了Ipex 1998新技术交流会。此次英国之行使我感受到,国外的同行是那么迫切地希望了解中国的印刷媒体以及中国印刷业的状况,因此,在把《今日印刷》介绍给国外同行的同时,我也把国内更多的专业杂志推介给了国外的同行,为更多的国内印刷杂志与国外相关机构建立联系搭建了桥梁。1995年,今日印刷杂志社编辑出版了《drupa 1995专刊》,该专刊为中英对照,在drupa 1995展览会免费发放,对国外的参观者了解《今日印刷》以及国内的印刷业发展状况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1997年1月,今日印刷杂志社还赴香港参展,把《今日印刷》介绍给了香港印刷界。

1999年,我离开《今日印刷》到了其他单位工作。回想在《今日印刷》工作的6年,所经历的艰苦或艰辛反而不记得多少,印象最深的是帮助过我的人。那些年,如果没有老前辈、专家、作者对我的帮助,我不可能做好《今日印刷》的编辑工作,也不可能随着《今日印刷》一起成长。中国报业协会顾问夏天俊先生,中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协会的范慕韩先生、杨靖华先生、鲁兵先生、王德茂先生、谭俊峤先生、李增明先生,国务院重大技术装备办公室的陈星鹏先生,中国印刷技术协会的武文祥先生,还有许许多多印刷机械制造企业和印刷企业的厂长、经理,他们对当时的我――一个年轻的编辑、记者,给予了许多无私的帮助,正是因为有这些前辈的支持,有广大读者和作者的支持,还有广告客户的支持,使《今日印刷》走到了今天。

如今,《今日印刷》整整30岁了。《今日印刷》秉承“传播新知,交流经验,引导市场,服务行业”的宗旨,见证了我国印刷业的大发展,记录了我国印刷业的技术进步和发展状况,在大家的关怀和支持下,《今日印刷》杂志不断发展,不断提高。作为曾经在《今日印刷》工作过的编辑,我向《今日印刷》表示衷心的祝贺,同时,也送上我深深的祝福,祝《今日印刷》越办越好!愿《今日印刷》成为大家的朋友!

篇12

研讨会由今日印刷杂志社主编王凤娜主持。中国印刷技术协会名誉理事长武文祥为本次活动发表了精彩致词。他充分肯定了本次由《今日印刷》主办的巡回研讨会的重要意义,相信本次巡回研讨会将给业界带来更多的思考和启迪。预祝随后的广州站和武汉站的活动能够取得圆满成功。

天津长荣印刷设备股份有限公司市场开发部经理谢西前首先以《印后一体化方案助您保持永久的领先》为题重点介绍了天津长荣在德鲁巴展会上隆重推出的DUOPRESS MK21060印后包装一体化解决方案。让观众如临其境的感受了全世界成长最为迅速的印后设备供应商一一天津长荣提供的精良印后加工方案。

MBO印刷设备系统(北京)有限公司销售总经理何勇将MB0在Drupa上展出的最新产品生动地呈现在大家眼前。目前,印刷企业已经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关注印后加工自动的领域,立志从设备供应商转向服务提供商的MB0将成为企业的首选。MBO携手其优秀的合作伙伴海格海曼(H+H)和Bograma将给您带来更多惊喜和增值。

SPS REHMUS亚洲业务总监李有能以激情四射的演讲形式将以丝网印刷著称的SPS能为企业带来的增值形象而生动的传达给与会听众。并着重阐述了“印刷包装”与“包装印刷”的区别。在会场门口处摆放的SPS公司的精美样品吸引了众多听众关注的目光,丝网印刷让印刷品更加生动和富有感染力。

印后行业专家王淮珠以《喜看德鲁巴印后设备的精彩场面》为题,对本次德鲁巴展会上的印后技术和设备亮点进行了精彩点评,给大家带来了一场印后加工领域的视觉盛宴。

篇13

“这种打印方式的最大好处是,可以满足小批量甚至单本图书、技术手册、信用卡或话费账单等印刷品的印刷需求,并可随时修改数据、内容,避免了传统印刷所必须面对的批量生产、库存等问题,从而降低印刷发行成本。”吴景祥举例说,以往银行在信用卡账单打印时,仅仅是输出一些消费数据而已,当彩色数字印刷机成熟之后,打印机厂商可针对不同的客户,在账单背面印上特定的广告,或者是推出个性化的积分和奖励计划; 还可与餐饮、旅游、娱乐等联合,从而实现终端营销。

“InfoPrint的解决方案是基于客户需求的,这和普通的印刷产业不一样。对于普通印刷厂,如果要打印500万份账单,它每次印刷都是一样的、没有变化的。但是有了 InfoPrint的解决方案,我们可以做到基于数据库,让这 500万份账单中100万打印一种信息,50万打印另一种信息,而且速度非常快,客户想要什么就给他印什么,这就是按需印刷技术的便捷。” 吴景祥说。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