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教育戏剧与音乐教学结合

教育戏剧与音乐教学结合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0 17:16:0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教育戏剧与音乐教学结合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教育戏剧与音乐教学结合

篇1

中图分类号:J6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09-0046-02

一、广西戏曲的发展现状

广西戏曲剧种包括桂剧、邕剧、师公戏、彩调剧、桂南采茶戏、壮剧、苗戏、侗戏等。在1996年10月的宾阳会议上,广西戏曲艺术家们满怀振兴戏剧的希望,喊出了广西戏剧冲向全国“守土有责”的响亮口号,建立了把广西建设成戏剧强省的宏伟目标,近十多年来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如桂剧《泥马泪》、《瑶妃传奇》,壮剧《歌王》、《瓦氏夫人》,彩调剧《哪嗬咿嗬嗨》、《凤彩壮妹》、《刘三姐》等。近年来民族音画《八桂大歌》,壮族舞剧《妈勒访天边》、桂剧《大儒还乡》,相继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

然而长期以来,政府和社会对戏剧文化的资金投入不足,致使剧团运作资金紧缺,戏剧的艺术人才青黄不接,传承者极其匮乏。政府对戏剧缺乏整体性的政策法规保护,以至于保护工作实施困难。戏剧团管理经营体制的改革、剧目的创作缺乏鲜活性,戏曲艺术理论提升不足。当今现代化生活方式改变了传统的文化氛围,现代人审美情趣发生重大改变,戏剧欣赏者减少。这些问题都制约着广西戏曲艺术的发展。因而,广西戏曲如何突破发展瓶颈的问题,是值得我们关注与探讨的。

二、戏曲融入音乐教育的意义

戏曲艺术有着独特的主体文化心理及表述系统,以其丰厚的文化底蕴彰显出对生活、文化 、社会的感性认识,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而音乐教育是感性和理性协调统一的教育形态,与偏向于逻辑思维、理性因素的其他教育形态相比,更加侧重于感性认识。从教育的角度思考,通过对戏曲艺术的学习, 必然使广西各高师院校的学生对广西的地理、历史、民俗、文化加深认识,在弘扬其民族文化的同时增进了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热诚。可见,戏曲艺术融入音乐教育是极其可行的,对于传承和发展地方戏曲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史料记载,从“玄宗选坐部伎子弟三百教于梨园”的梨园时期 ,到宋、金、元由官轻演变为民重的勾栏时期,续而到以朱明皇室倡导“以乐府楷式”的诸梓时期,再到以清代从高腔到徽班、从雅部到花部至为繁兴的私学时期,古人对戏曲教育是非常重视的,并早已意识到戏曲教育是关系其发展的重大问题 。然而近现代音乐教育,本着兼收并蓄各种音乐艺术理念和成就,一味从“欧洲文化中心论”观点出发,使欧洲音乐观念成为了衡量我国音乐的标准。我国只有少数几所高校是专业的戏曲、戏剧学院或较少地有开设戏曲课程的音乐学院,严重忽视了本土民族的传统音乐艺术。

所以,树立起将民族音乐文化作为高师音乐教育的基础, 将高师音乐教育作为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播载体,以高校学子为传承戏曲艺术主体的基本理念,理应成为近年来文化领域共同关注的课题和努力的方向。当今地方高校的大学生承担着传播地方戏曲的任务,更将成为新的观众群,对于地方戏曲的认识、理解与地方戏曲的传播和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将戏曲艺术融入音乐教育,必将培植一大批青年学生对戏曲文化的热爱与关注,较好地解决当前戏曲艺术观众群后继乏人的窘境。

三、高师音乐教育应重视地方戏曲艺术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应当充分发挥艺术教育的优势,注重对艺术教师的培养,建设高素质的戏曲艺术教师队伍,确立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传承作为学校音乐教育根基地位,动担负起将本民族文化遗产发扬光大的责任,把传统戏曲文化传承给年轻一代,增强他们的艺术鉴赏力和审美情趣。

高校可聘请地方戏曲音乐的表演艺术家举办戏曲演出,开展戏曲音乐知识专题讲座,对戏曲的唱腔、角色行当、武功杂技、戏剧的演出服饰、化妆与脸谱等知识进行系列讲解,或聘请在戏曲表演及理论方面有一定造诣的专家来兼职戏曲教学, 充实师资力量,推动高校的戏曲艺术教育。

充分认识理论研究在戏曲艺术传承和发展中的重要性,编撰戏曲艺术教材,实现教育目的和提高教学质量。当前, 广西戏曲艺术理论研究工作还是处于初期阶段,缺乏系统的分析和总结, 致使艺术家的成就与经验得不到继承和发扬。教育部门应当组织高师音乐教育的教师与各地方戏剧团的专家共同建设戏曲艺术理论的研究队伍,编写出广西戏曲艺术教育理论教材,并实质性地应用到高师音乐教育中。

(二)设置本土化课程内容

目前广西大部分高等院校音乐专业的课程内容仍以西方音乐体系为主,极少重视有关地方音乐的课程。这种脱离传统音乐的课程模式阻碍了高师音乐教育的发展。而新音乐课程标准的建立,对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等内容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我们理应调整教材结构,适当增加地方戏曲的教学内容,增设戏曲欣赏、戏剧史、戏曲表演艺术等与戏曲艺术相关的课程。

很多高校在教学改革中将地方戏曲资源融入高校古代文学教学,作了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成功。例如,江苏与上海的高校将昆曲引进课堂,安徽与湖北两省高校将黄梅戏引入教学等。在教学中,引入戏曲表演,充分利用人的视、听、读、唱等多种感官功能,将文本解读与戏曲演示相结合,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丰富了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记忆,又加深了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达到最佳的信息接收效果。高师的音乐教学课程设置上可借鉴此类教学方式,以实践突破传统教学的模式,使教学趋向于更综合、更科学的形态,加强各学科间课程教学渗透。

1.与声乐课程结合

现代民族声乐片面追求西洋美声唱法的发声方法,正逐渐缺失本民族特性。民族声乐追求科学性不能以抛弃民族性为代价,要解决民族声乐这一问题完全可以吸戏曲之所长、扬民族之特色。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地渗透一些戏曲音乐唱段,并与戏曲声乐在发声方法上的特性,如咬字、呼吸、共鸣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借鉴戏曲艺术在保留民族特色的成功经验以发扬我国民族声乐的民族特色。

充分发挥地方语言的优势, 让广西地区生源的学生学唱民族的戏曲唱段, 熟悉戏曲中的各种角色。如壮剧,唱词、道白都是壮族的方言土语;侗戏的道白和演唱,一般都用侗语;桂剧和彩调剧,都是用桂林方言演唱的剧种;桂南采茶戏唱腔语言则以客家话为主,地老话为辅,并且从演唱技巧和表演的艺术层次来把握戏曲音乐风格,实现声乐教育与传统音乐艺术的良性互动。

2.与创作课程结合

地方戏曲通常都是没有专门的作曲人员,所有的音乐设计都是由剧作者完成的。然而从戏曲的发展来看,专业的分离将更加细化。因此,从作曲的技术层面来说,在保留传统特色的同时,加入新鲜元素可将戏曲引向多元化的发展方向,从而更符合现代的审美标准。

在作曲课程教学中,鼓励学生把地方戏曲音乐的旋律、音调、节奏等元素结合到歌曲创作中,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熟练地掌握戏曲音乐的精髓,深入地感受戏曲音乐。

3.与器乐教学结合

开设与戏曲伴奏相应的器乐选修课程。苗戏的伴奏乐器有苗笛,芦笙,牛腿琴等;壮剧的伴奏,主要乐器有马骨胡,配器是土胡、葫芦胡和二胡、三弦、箫筒或笛子,此外还有木鱼、星锣、边锣等打击乐器;桂剧的伴奏,主要乐器是二弦(似京胡)、月琴、三弦、胡琴以及曲笛、梆笛、唢呐、唧呐(即海笛)、脆鼓(板鼓)、战鼓、大堂鼓、小堂鼓、板(扎板、摇子)、大锣、大钹、小锣、小钹、云锣、星子、碰铃等等。

由此可见,戏曲音乐的伴奏乐器都是各民族常用的民间乐器。而通过对各种民间器乐的学习,可对民族乐器的历史沿革、流传演变、制作材料、演奏的方式方法等进行深入的了解和研究,建立起对民族器乐的审美观,认识各个民族的性格、心理特征、民族文化,使一些古老的乐器和演奏方法得以保存和流传。

4.与舞蹈教学结合

戏曲中的 “做”、“打”独特的表演体系,是将生活的动作加以提炼和发展,并在音乐中得以程式化(节奏化、韵律化、舞蹈化)形成的,其展现的是艺术化的形体动作。戏曲演员的手、眼、身、法、步的巧妙配合,一走、一站、一颦、一笑、抖身、转身等舞姿都是经过专业的训练完成的。有些戏曲剧目本身是在民族歌舞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吸取了大量的舞蹈成分。如桂南采茶戏就是在采茶、花鼓等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吸收当地其他民间艺术发展起来的;苗戏也是在芦笙舞、踩堂舞、拉鼓舞等苗家歌舞中酝酿而成的;而民族歌舞剧《妈勒访天边》将绣球舞、板鞋舞、芦笙舞等传统舞蹈中注入了现代舞元素。可以认为,精湛的戏曲技艺与舞蹈和表演艺术的教学相融合,促进了对戏曲舞台表演艺术的学习,更促使了本有的民族舞蹈吸取戏曲表演的精华元素并渗透于民族舞蹈中。

(三)课堂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充分营造戏曲艺术的学习实践氛围,利用高校资源进行舞台实践,为学生提供课外活动条件,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 使学生通过切身体验激感, 学习戏曲艺术文化。鼓励学生积极应用课堂上所学的戏曲知识,在实习过程中把戏曲艺术融入到中小学的教学当中,做普及戏曲基本知识的先锋。鼓励学生走出校园与各地方戏剧团联谊,共同走向社会大舞台。在社区、街道等社会大舞台表演, 为广大学生提供展示自我才能和向老一辈的戏曲艺术表演家们学习的机会。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质,使戏曲艺术教育成果得到展示和认可,激发对戏曲音乐的热爱,积极参与戏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四、结语

为 “振兴戏曲艺术,弘扬民族文化”必须加强戏曲音乐教育。作为戏曲艺术的传播者,大学生们有责任学好戏曲音乐,主动背负民族音乐传承和发展的重任。本文抛砖引玉,期望戏曲艺术能融入教育体系,以地方戏曲教学作为进行戏曲教学的起点,使得戏曲艺术得到更好的传承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献凯.地方戏剧生存困境原因初探――以彩调为研究对象[J].河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4).

篇2

传统的音乐课堂教学模式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民族音乐文化与戏剧表演的有效传播,扼制了广大青少年学生对音乐美和戏曲艺术的追求。高中的音乐课堂教学在培养学生的音乐认知能力和戏剧表演能力、提高音乐和人格素养、陶冶人性情操方面越来越被重视,形成了校园文化建设和创新性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迫切要求为学生营造民族音乐文化的“梦想剧场”,搭建自主创新的“表演舞台”,在紧张的学习氛围中领略民族音乐文化和戏曲表演艺术博大精深的魅力,使心理素质和道德素质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一、让音乐净化育人环境 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音乐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有更高的启示”。校园是教育的基地,是学生成长的摇篮,在这里不仅要让学生得到文化知识的教育,更需要受到道德素质的教育和精神世界的洗礼,在心理素质和创新思维上都能有更大的发展。和谐的学习环境和积极高昂的学习氛围便成为了关键,使音乐课堂教学不仅只是课堂教学,而成为了校园文化建设中必不可少的精神营养餐。

音乐的本质就是陶冶情操、享受美的熏陶的过程,而当前学生在音乐文化的鉴赏能力上走入了误区。当前港澳台流行歌曲过热,国内的民族民间、古典音乐戏剧遭受冷落。据调查显示,在广大在校学生中喜欢日韩、港台流行歌曲的要占75%,崇拜这些地区流行歌星的约占60%;而熟悉喜欢我国著名作曲家,歌唱家的仅仅占5%;日韩、港台的流行歌曲要么激昂亢奋过度,要么倾诉悲欢离合的情绪,要么宣泄悲观失落的情感,给在校的青年学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作用,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学生们的心理情绪,妨碍了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这就需要音乐教师无论在课堂教学中,还是在学校的各类活动中引导学生认识李谷一、蒋大为、郁钧剑等老一辈歌唱家,熟知董文华、蔡国庆、宋祖英、阎维文、张也等年轻歌唱家,聆听和享受他们的歌声,接受民族音乐文化和民族智慧的教育。唱响《歌唱祖国》《春天的故事》《我的中国心》感受祖国的伟大和民族的气节,从《便衣警察》《好人一生平安》《为了谁》《父亲》中体味社会主义优良传统和美德,让学生自己去评价,去感悟民族音乐文化鼓舞人心的斗志和流芳百世不衰的魅力,切实从“追星”的行列中走出来。

二、让戏剧表演融入课堂 让学生领悟民族文化的宝贵

戏曲艺术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瑰宝。把戏剧表演融入音乐课堂教学是适应新教改的必然。高中课改是定向教育,具有专业性的发展方向,戏剧表演这一教学内容对学生个性和整体发展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戏剧表演融歌唱、舞蹈、美术等多种艺术于一体,是通过表演的形式来塑造艺术形象,表现社会生活的民族艺术,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积累民族文化素材,弘扬爱国主义思想的好教材。好的戏剧剧本能对学生进行高深的道德情操教育,例如: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豫剧《刘胡兰》《红色娘子军》等,她们生动形象的表演艺术,可歌可泣的人物塑造,都是音乐课堂教学和教师所不能及的,这是学生学习剧作难得的课外阅读素材,对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审美水平和表演技能大有益处,同时对校园文化建设,传扬祖国的民族传统文化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萧伯纳认为戏剧是“思想的工厂,良心的提示者,社会行为的说明人,驱逐绝望和沉闷的武器,歌颂人类上进的庙堂”。在现实教学中,首先执教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感知戏剧表演的艺术特征,体验经过上千年的表演实践和民间艺术有机揉和所形成表演形式,既有较强的表现力,又能给观众美的享受。继而指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戏剧表演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瑰宝,需要多种艺术形式来综合表现,以增强戏曲在表演过程中的品味。鉴赏戏剧表演是通过唱腔、脸谱、杂技、舞蹈、美术等综合性艺术形式来表现复杂的社会生活的民族艺术,她汇合了中华民族几千年以来历史经典、名人贤达、风土人情、生活习性,再现了不同时段的故事,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传承中华民族文化艺术活生生的教材。在新课改和提倡综合素质教育的形势下,把戏剧内容和音乐内容结合一体,既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又能挖掘学生的艺术潜力,学生不仅能熟练地掌握音乐教材的内容,而且还能巧妙地运用戏剧艺术表演,提升学生的自身素养和艺术表演能力。戏剧是靠表演的形式来表现艺术效果的,需要演员和乐队的配合,这种综合教学的有机结合,弥补了学校教育的不足,对增强学生的艺术鉴赏水平,审美观点和文化素养大有裨益,对弘扬祖国的民族历史文化,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无疑注入了一支催化剂。

三、开展双边活动 让音乐戏剧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瑰宝

古代教育家孔子十分默认“乐教”,他提倡“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显然体现了音乐教学的重要性。好的剧本、乐曲,好的唱词能渲染积极向上的氛围,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能抵制不良思潮的蔓延,对校园文化建设起到积极推动作用,但是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的音乐和戏剧表演不同程度地受到时间及空间的限制,她们成为了专业教师和专业班级拥有的教学宠儿,她们的影响力和教育力在校园里得不到充分地释放,为了适应高中教学新课改和现代教育新潮流的趋势,必须让音乐和戏剧表演走出课堂,走出专业,融入校园,使之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中流砥柱。

现在高中阶段的教师和学生都处在社会、政府、家长以及高考的重重压力之中,校园中的学习气氛空前紧张,为了缓解紧张的气氛,减轻学生们的压力,让音乐和戏剧表演融入校园,走进班级,溶入每个学生的心间,充分发挥其积极效应。例如在校园中有效的利用音效设备,有计划有选择地播放具有教育意义和陶冶情操的民族民间优秀的乐曲和歌曲,让学生的学习压力借以释放,使学生真正体味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韵味。早晨嘹亮的军号声伴着明快的《泉水叮咚响》的合成乐,把学子们从睡梦中唤起,使学生既有军人积极高昂的感觉,又有轻松旋舞般的享受,在一天伊始就有一份好心情;《义勇军进行曲》不只是在周一的升旗仪式时响起,学校可以分年级组织若干个升旗小组,坚持每天升降国旗,每天早上深沉激昂的国歌声都要响彻在校园的每个角落,让每位学生时刻饱受爱国主义情操的教育,拥有祖国时刻在心中的强大的精神支柱,深刻领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重大意义;学生的三餐时间是他们最放松的时候,然而他们的脑子里是一叠叠试卷,谈论的是错题集,这时如果播放几曲教材中的轻音乐,或者几首轻松欢快的校园歌曲,学生们紧绷的脑筋就可以慢慢松弛下来,紧锁的眉间也就舒展开来;午后的课间活动可以说是学生最宝贵的时间,他们可以自由地处理学习中积累下来问题,其实不然,有张有弛才是最好的学习方式,专业班的教师可以召集或由学生自由结合组织不同种类的戏剧表演小组,在专业教室里,在操场上,在校园的空地中表演一些脍炙人口的戏曲片段(教材中的),也可以是鲜为人知的戏剧代表作中的段子,例如:京剧《红灯记》、黄梅戏《孔雀东南飞》、豫剧《朝阳沟》《花木兰》等,让紧张学习一天的学子们在精神上得以放松,在愉悦的活动和气氛中受到思想道德的教育。这样既体现了音乐与戏剧表演的课堂主导效应,也发挥了学生在艺术表演中的主体作用,把课堂教学和现实体验有机地揉合起来,相得益彰,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四、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搭建音乐戏剧大舞台

“乐以辅德,乐以益智,乐以促体,乐以怡情”,从古代的孔夫子到现代的陶行知,都提倡艺术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丰富音乐与戏剧表演文化,宽裕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学校应从多方面为学生搭建“表演舞台”。(一)充分利用电教器材,在课堂教学中展示名人,大家的精粹表演,让学生从具体,形象中捕捉音乐与戏剧表演艺术魅力,在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中予以实践,得以印证;(二)积极组织音乐合唱队和戏剧表演小组,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在课堂或课外举行表演活动,不仅提升了音乐与戏剧表演的教学效果,还丰富了学生们的精神生活,锻炼了学生们的表演艺术和实践能力,让音乐与戏剧表演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得以体现;(三)学校定期举办汇演活动,以专业级组为主,选取歌唱,乐曲,戏剧精品,让学生一展自己的风采,既能活跃校园的学习氛围,又集知识、表演、趣味、艺术、欣赏于一体,使校园文化建设得到空前发展。

实践证明,音乐与戏剧表演教学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从事音乐教育的工作者,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营造与新课改及时代相适应的教学模式,为校园文化建设和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谱写新篇章。

参考文献:

篇3

自古以来,戏剧作为一门综合艺术,以生动的表现形式富有个性的人物形象,触动了无数人的心灵,同时又由于其独特的艺术手段,能够对最普遍的受众产生影响。因此,一定要重视戏剧的教育作用。新课标明确提出,戏剧教学要从经典戏剧作品中汲取教学营养,丰富幼儿的审美情感,提高幼儿的文学修养。幼儿戏剧资源十分丰富,包括话剧、歌舞剧和皮影戏等,任一剧种都有其独特之处。例如,歌舞剧采取载歌载舞的表现形式;话剧以人物对话、肢体语言为主要表现手段;皮影戏则是以驴皮制作、雕刻形象生动艺术性强的人物,利用灯光将影像投射到屏幕上。丰富的内容不仅拓展了幼儿的视野,而且培养了幼儿的艺术审美情感,引领他们走进戏剧世界,体验戏剧的无限魅力。

(二)培养幼儿的审美鉴赏力

许多艺术形式都具有一定艺术包容性,但戏剧的包容性几乎将所有艺术手段都整合了起来,并根据自己的内在规律将它们完美融而为一,形成一个统一的、独特的有机体,进而展现出戏剧艺术的独特魅力。音乐是声音的艺术,是利用声音来塑造形象、表达思想情感的;舞蹈是形象艺术,是以人的身体动作来抒情和表现的;文学是语言艺术,是用文字语言(词语)来创造形象的。而在戏剧艺术中,音乐通过具体的唱腔和伴奏,舞蹈通过程式化的身段,美术通过具体道具,如此一来,不同艺术形式的独立性就受到了削弱,利用它们有价值的艺术元素,让它们成为戏剧艺术的有机构成。戏剧艺术这种强大的包容性和统一性——动听的音乐、优美的舞蹈、鲜艳的绘画等,都很容易激发幼儿的审美兴趣,利用这些直观形象和趣味活动来引导幼儿,培养幼儿的审美鉴赏力。

(三)激发幼儿的审美创造力

在幼儿园戏剧艺术教学中,戏剧排演是教学核心内容。幼儿根据剧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戏剧排演,是一个极具创造性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幼儿们认真分析角色、揣摩语言、即兴发挥,通过直观感受、自我理解和大胆想象,将文字变为舞台上血肉饱满的人物和跌宕起伏的情节,灵活运用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演绎剧本内容。这一活动不仅是对剧本的二次创作,而且深化了幼儿的学习体验,这本身就是一个创造美的过程。可见,戏剧艺术教育不仅能够激发幼儿的想象力,而且能够培养幼儿的创造力。通过寓教于乐的戏剧排演,既有效拓展了幼儿的想象空间,又激发了幼儿的审美创造力。

二、幼儿园戏剧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过于标准化,扼杀幼儿创造潜能

在幼儿园音乐游戏教学环节,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在音乐的带动下,教师反复带领幼儿模仿各种动物的声音、走路姿势和猎食姿态等,想要借此来引导幼儿感受音乐。整个过程都是幼儿在模仿教师的动作,而并非结合自己对音乐的感受来做动作。艺术是开放的,艺术教育倡导人的灵魂自由,不同个体会产生不同的艺术感受,并可以借助艺术手段表达出来。但就当前幼儿园艺术教育现状来讲,许多教师习惯了灌输式教学,习惯了全部一样的标准化教学。在这种教学模式下,音乐教学成了机械的模仿训练,绘画教学成了生硬的临摹训练。上述这些问题都是幼儿园艺术教育过于标准化带来的。因此,这种一味强调标准化的艺术教育,极大地扼杀了幼儿的创造潜能,限制了他们的个性成长。

(二)强调结果化,忽视幼儿审美体验

在实际的幼儿艺术教育中,大部分教师习惯于给幼儿灌输艺术知识和技能,但却忽视了幼儿主动参与、探索和体验艺术的过程。比如,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是先带幼儿们一起记歌词,然后由教师逐句教授幼儿学唱歌曲。每教完一句,教师就挑选几名幼儿唱,以了解他们的掌握情况。在学唱结束后,教师也会给一些表现优秀的幼儿以鼓励,随后整个活动结束。音乐是听觉艺术,需要用心去体会和感受。若是缺乏深刻感受,就无法体会到音乐中的情感与乐趣。幼儿应该在艺术学习过程中感受节奏、体验乐趣、释放情感、享受艺术。但是艺术教育的结果化倾向却将艺术教育带向了形式主义的歧路,忽视了幼儿感受与体验艺术的过程,一味强调教学结果,使得幼儿变成了机械模仿者,不利于幼儿审美能力的培养。

(三)过于封闭化,打破戏剧艺术完整性

由于不同艺术门类之间有着较强的关联性,所以幼儿艺术教育要注重综合艺术教育,这也是新课标所提倡的一点。但在实际中幼儿艺术教育的封闭化却造成了幼儿艺术活动的单一,缺乏不同艺术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戏剧活动就是戏剧活动,美术活动就是美术活动,彼此泾渭分明,毫无联系。众所周知,每一种艺术都有其独到之处,不同艺术门类之间有着许多共通之处。比如音乐、美术和戏剧都具有节奏和韵律等。因此幼儿戏剧艺术教育要充分体现出戏剧艺术的包容性,推动不同形态的艺术之间的交流,让幼儿在戏剧艺术教育中接触了解其他门类的艺术,让他们获得更加多样的艺术体验。就像《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所要求的,不同领域的内容要相互融合,站在不同的层面推动幼儿的情感、态度和认知等方面的发展,幼儿戏剧艺术教育要充分体现出艺术的包容性、开放性与完整性,以推动幼儿的全面发展。

三、当前幼儿园有效实施戏剧艺术教育的教学对策

(一)巧妙构思,提高幼儿戏剧艺术学习主动性

以儿童中心的教育理论观点来讲,幼儿园教育要在以幼儿为本的理念下全面展开。我们要站在幼儿的角度,以幼儿为根本出发点,挖掘设计符合幼儿认知规律和审美习惯的戏剧艺术活动内容,激发幼儿戏剧艺术学习的兴趣,提高幼儿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幼儿思考、认识自我并加强对客观世界的了解与认识,培养幼儿戏剧艺术的审美力与鉴赏力,推动幼儿的全面发展。所以,幼儿教师在开展戏剧艺术教育活动时,一定要强调围绕幼儿兴趣去发展的特点,为幼儿精心设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戏剧活动,采用生动形象、吸引力强的语言和动作,全面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让幼儿全身心投入到戏剧教育活动中,强化主动学习意识。当幼儿具备一定的戏剧知识基础时,教师就要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让幼儿获取丰富的戏剧体验。等幼儿具有一定的戏剧审美能力后,教师要注重创设一个立体化、全面化的感受情境,并配以音乐、舞蹈和美术等艺术种类,开放性、包容性、创造性地对幼儿进行美感熏陶,拓展他们主动参与戏剧艺术教育活动的想象空间,提高他们的戏剧艺术创造力。因此,幼儿教师要巧妙构思,全面考虑幼儿的认知实际,挖掘设计符合幼儿实际需求的戏剧艺术活动,以提高幼儿对戏剧的艺术学习主动性,促进他们的综合发展。

(二)加强互动,为幼儿营造轻松愉悦的艺术氛围

艺术氛围是主体心灵和客观对象相互交感而产生的,它属于艺术作品各种冲突和差异因素经过复杂的整合而形成的感应力集中表现,属于艺术魅力的具体外显形态。轻松愉悦的艺术氛围,是顺利开展幼儿园戏剧艺术教育的重要前提。我们营造的戏剧艺术氛围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服务于幼儿园实际教育活动,一种是幼儿自发地进行艺术欣赏。两者共同构成幼儿园戏剧艺术教育的整体氛围。具体而言,营造轻松愉悦的艺术氛围,让幼儿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获取丰富而深刻的审美体验,让幼儿在戏剧艺术教育的互动中培养艺术感知能力,加深情感体验与感受,实现与戏剧艺术教育的有效互动,让他们充分领略到戏剧艺术的巨大魅力,强化他们的戏剧艺术认同感。由此可见,幼儿园戏剧艺术教育的顺利开展离不开浓厚艺术氛围的营造,所有的戏剧艺术教育活动都需要经过幼儿多种感官的参与来体验和感受,因此,我们要结合戏剧艺术规律和幼儿认知实际,为他们营造一个轻松、愉悦和自由的戏剧艺术氛围,以提高戏剧艺术教育的实际效果,并通过潜移默化的渗透与影响,让幼儿在良好的艺术氛围中实现健康发展,激活幼儿思维,挖掘幼儿潜能,提高幼儿素养。

(三)加强拓展,将戏剧艺术融入幼儿生活

篇4

让我们来看一下,《新课程标准》其基本理念这样指出:“音乐教学的综合包括音乐教学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姊妹艺术的综合;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综合。”《标准》中还指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有赖于对不同民族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在强调弘扬民族音乐的同时,还应以开阔的视野,学习、理解和尊重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通过音乐教学使学生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以利于我们共享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 新课标对于学科综合已在理论上给予了明确的提出,那么,实施者应该如何把握、驾驭这一理论,如何在教学中正确的实施运用,则是基础音乐教育工作者,必须要研究和解决的课题。下面是本人对这一理论的一点认识和理解,望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学科综合的提出

1、学科综合的意义

学科综合,是基础教育的一个基本理念。音乐教育作为人文学科的一个领域,它体现了现代教育的一种发展趋势,是音乐学科体系向其它学科领域的伸展,是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的回归。

2、学科综合的理论依据

世界著名奥尔夫教育体系的创史人,奥尔夫说过:“从来就没有孤立的音乐,而只有与动作、舞蹈、语言同时存在的音乐。”因此在著名的德国奥尔夫学院中,综合性教学成为其最显著的特点,这种综合性教学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注重音乐与舞蹈、动作、语言的综合,比如该院开设的舞蹈、动作课,就是在音乐声中展开的,实际上也是动态的音乐课;二是注重每门课程本身的综合,像“普通音乐”这门课,就是一门包括声乐、器乐、节奏训练、合唱、指挥等多种内容的综合性训练课。著名的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也说:“任何乐思可以转译成动作,任何动作也可以译成与之相对应的音乐。据此理论他创立了“体态律动学”,就是采用节奏性的动作伴之以声乐、打击乐或钢琴即兴伴奏,以身体的运动来反映音乐的要素和情绪的。

二、学科综合的具体实施

1、音乐教学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

《新课程标准》把音乐教学领域分为“感受与鉴赏”、“表现” 、“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四大方面。每个领域都有其特定的内容,从形式上来看他们都是独立的个体,而从实际内容上来看,却是密切相关的。因此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我们完全可以将他们综合起来进行学习。

2、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姊妹艺术的综合

舞蹈、美术、戏剧、影视等姐妹艺术,在本质上与音乐艺术相通,任何一门都不可能是独立存在的。他们之间的融会贯通,密切结合,在教学中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妙处。而且,这种教育理念在很早以前,就被一些大家所认同和采用。1924年,在慕尼黑一所实验舞蹈学校,与17位女学生一起,奥尔夫就已经开始了古希腊音乐理念――音乐、舞蹈、语言合一的现代实验。奥尔夫这样说:“音乐教育的‘原本的’(elemental)观念并不是新东西。我只是用今天的术语表达了不朽的观念,使古老的思想恢复了生命力,并为我们服务。”还有我国早期的“乐教”也是“歌、诗、乐、舞”的综合活动。古代艺术活动中的语言、歌唱、舞蹈都是自然的结合。而今新课标中也写到:“认识音乐与姐妹艺术的联系,感知不同艺术门类的主要表现手段和艺术特征。”如让学生通过舞蹈、律动来表现音乐。让学生通过线条、色彩来表现音乐,都可以帮助学生更形象的理解音乐。

3、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综合

音乐学科作为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同广泛的文化领域之间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这也使得音乐课程同其他非艺术课程之间的相互融合成为可能。如在小学各门课程中,音乐可与语文教学(诗词、戏剧段落等)沟通;音值、节奏等内容可与数学课中的数量概念结合讲解;体育课的广播操、韵律操与音乐节奏感、旋律感的结合、一定的音乐与地方文化产生的民族、地理、环境、风土人情等与科学、历史等课程的结合等等都使得音乐教学与这些课程之间的联系成为可能。而且要在学习和发扬本民族的音乐之外,不断地开阔[视野,站在世界的高度,享受世界不同民族的音乐和文化。

三、实施学科综合的几点建议

1、 注意选择的综合性材料要具有音乐性。

每一首歌曲或者乐曲都有它特定的创作背景或民族地域的特点,因此可以选择的素材很多,但是,素材是否合适,是否具有音乐性,是否能为你的教学增色才是关键的。我们还是以《草原就是我的家》为例,可教性的材料有很多,如蒙古的生活、民居、服饰、挤奶、骑马、放牧、人文、风情、音乐、民族语言、风俗等等,而要挖掘它的音乐性就需要老师的再加工。

2、 注意选择的综合性材料是否会喧宾夺主

综合性材料的运用,会使我们的音乐课堂气氛显得更加活跃、更加热闹。因此很多老师愿意采用一些综合性的材料。特别在公开课的时候,喜欢运用很多的综合性材料,但往往由于使用不当,反倒适得其反。结果挤占了学生学唱的时间,如本文开头所描述的那节课,把音乐课上成了大拼盘,变成了四不像。因此我觉得,我们的教师在选择综合性材料的时候,应该是遵循少而精的原则,既照顾到学生的兴趣,又要考虑到学科的特点,以音乐为主线来组织课堂教学。因此选择综合性材料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选择的材料是否是与主题密切相关的;(2)选择的材料是否能为你的教学目标服务;(3)选择的材料在教学中是否能用与音乐相结合的手段来表现。选择了合适的素材以后,还要合理的使用,像时间的分配、位置的体现等一定要设计好,不要喧宾夺主,失去了音乐本身特有的价值。

3、注意选择的综合性材料是否有利于展示自己的特长

由于每个人的经历不同,所受教育的不同,以及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情感内涵的不同,因此在教学中也会展示出各种不同的风格。而学科综合的提出,更是给了教师更多发挥的空间。例如有的教师擅长绘画;有的老师擅长舞蹈;有的教师擅长演奏某些乐器;有的教师擅长朗诵等,那么在选择综合性的材料来进行教学的时候一定要结合自己的特长来组织。总之,要扬长辟短,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充分展现自身的教学魅力。

总之,提倡学科综合是新课标的最基本的理念,是教育的一种进步,也是基础音乐教育最终的理想与追求。

参考文献

篇5

(一)音乐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过于落后。目前,很多音乐教师虽然拥有十分丰富的教育经验,但是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音乐教师不论是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都较为落后刻板,因而导致音乐教学课堂的教学环境一直较为沉闷枯燥。“情境演诵”是一种新颖的教学形式,需要结合教学内容来创设对应的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下尽情演绎其所扮演的角色。然而,由于教师教学理念的陈旧,相关经验的缺乏,致使“情境演诵”这一教学模式一直未得到高质量的践行。音乐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总是以考试为目的来考查学生的读诵成绩,在课堂上开展的教学活动也缺乏真情实感,过分注重检验学生抽象分析能力,这种教学模式难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更导致学生的读诵学习兴趣逐渐被消磨。此外,音乐教师所制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都十分程式化,习惯于进行复习导入、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细读课文、总结延伸、加强训练等教学环节,这种读诵教学过程结构复杂又课型单一,实难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对文章进行肢解和以分析为主的读诵教学方式也难以让学生体会到课文的整体美,加上复杂的过程也占用了学生有限的自主读诵时间,从而致使音乐教学质量十分低下。(二)忽视了学生的课堂主置。受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的影响,很多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总是以自己为教学中心,占据着教学的主置,认为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讲解课本上的知识内容才是教学的重点,学生只要认真听讲即可。沉闷枯燥的教学氛围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逐渐消磨,丧失了学习音乐知识的兴趣,所以音乐教师一味地灌输知识并未对学生成绩的提升起到很好的成效。相反,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地位,在课堂上难以发挥出主观能动性,在学习过程中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对课文进行精读细读,遇到不明白的地方也不会主动发言请教老师,而音乐教师也未重视与学生多进行课堂互动交流,并对于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也不了解,无法掌握小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只会按照自己的想法来进行课堂教学,继而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不佳。随着新的教育理念的推行,音乐教师没有明确意识到自身的教学缺陷,也未立足于教育戏剧的理念,将音乐教学中传统的“硬读”模式转变成戏剧表演的形式来对“情境演诵”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改革,学生在课堂上的读诵时间十分有限,并且与读诵内容相关的交流讨论也很少。另外,音乐教师在课堂上一味地“满堂灌”,导致学生多听少读,这严重影响着学生文学思维的发散,同时也让小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难以得到体现,最终阻碍着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1]。(三)音乐课堂的教学空间十分局限。当前,音乐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在课堂上没有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读诵时间,总是习惯性地进行知识传授,学生能够参与教学活动的方式极其单一,并且受教学内容的限制,小学生的学习范围也十分狭窄。在信息化技术被普遍运用的新形势下,很多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会借助电视或者电子产品进行读诵,这就给学生的文本读诵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不仅导致其读诵时间十分有限,也致使其读诵变得过于碎片化和片面化。很多小学生由于年纪小,很难对一本书形成专一的意识,总是会东读读、西看看,难以养成文本细读的良好读诵习惯。在新课改背景下,对音乐教学也提出了新的教学要求,要求在开展教学过程中重视对小学生思维拓展能力、创新能力、语言沟通能力以及综合能力的培养。而结合目前的教学现状来看,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并未关注培养学生音乐学科的核心素养,未采取有效举措来观察学生的欣赏与创造能力,也没有掌握学生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水平,这一教学过程致使音乐课堂的教学空间十分局限,难以有效开发学生的文学思维和提升其学习能力。

二、基于教育戏剧的音乐“情境演诵”教学的优化策略

(一)丰富“情境演诵”的教学活动形式。音乐教师应与时俱进,对自身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改革,让音乐的“情境演诵”教学活动形式变得更加丰富。首先,在进行教学时,音乐教师可组织学生结合读诵内容来分组扮演课文中的角色,增强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与热情。针对符合学生学习特点和年龄特征的“情境演诵”文本,音乐教师可带领学生选择能够以戏剧语言来塑造角色的演诵文本,指导学生学会用合适的语气、节奏、情感来准确表达文中的语言情感,切身体会到作者的内心世界,在演诵过程中要将文本中的人物性格特点完美演绎出来,这样将十分有利于小学生进一步理解文中的主旨思想[2]。其次,音乐教师可围绕课本内容进行剧目编创,让学生进行剧本表演。在音乐课本中有很多适合改编成剧本的文章,由于戏剧剧本很少有旁白,基本上由人物对话构成,但音乐课本中的文章都属于情感类,因而需要进行合理的改编并注入丰富的情感,这将对培养小学生的文学素养有很大的帮助。学生在进行表演时,小学教师需从旁给予指导,帮助其一起完成表演,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来切身体验到作者的创作情感以及文章中的情境,促使其善于结合角色来提升语言表达能力,从而在表演过程中能够从容应对一切问题。(二)结合文本创设情境来引起学生的共鸣。音乐教师在开展“情境演诵”的教学活动时,要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来选择适合进行“情境演诵”教学的文本,例如小说、诗歌、童话、寓言等等。所选择的文本可以是一整篇课文,也可以是其中的选段,这些文本都具有较大的创造空间,音乐教师可充分发挥想象力来创设相符的情境。选择文本是进行“情境演诵”的首要前提,音乐教师要带领学生一起细读选取的文本,教导其认真体会文中的语境,然后鼓励其结合自己的理解来进行语言模拟。选择好文本之后,就要求音乐教师联系文本内容来构造情境,创设情境不但需要模拟文中真实描绘的情景,也要创造出一种虚实兼具的意境。通常有实物演示情境、语言描绘情境、音乐渲染情境以及图画再现情境等几种创设路径。一般适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情境主要是语言描绘情境,音乐教师通过利用这一直观的教学方法将能够大大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音乐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细读,深度揣摩文中的主题内容,并在这一过程中融入一些情感元素,促使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另外,音乐教师结合文本内容而创设出的情境还需要极富感染力,促使学生在“情境演诵”过程中能够获得真实的感受,以此来激发出对应的情感,并对教师的教学内容产生一种求知欲,从而富有兴趣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3]。(三)演诵结合,带入情境。音乐教师所开展的“情境演诵”教学活动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融入角色,也就是将自己假设为课文中的某一人物形象;第二种就是扮演角色,即“我就是”,选择课文中的角色来扮演。“情境演诵”让学生从读者变成文中的人物形象,对学生而言也是一种挑战,但最大的帮助则是能够促使学生全身心投入文章中,并且能够对文章中的情境获得最直观的情感体验。“情境演诵”增强了学生的感知能力,让文中的情境鲜明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会因为其外部的感知,使其内心感受得到进一步加强,这样将赋予学生一定的诵读情感,让其慢慢投入创设的情境里[4]。音乐教师在准备开始“情境演诵”的教学活动时,小学生会从旁观者慢慢通过表演来融入其所扮演的角色中,在表演过程中会主动揣摩角色人物的心理活动特点,这样充分调动起了小学生的表演积极性,让其注意力得到集中。每个小学生都成为教学中的主体,同时也成为戏剧舞台上真真实实的表演者,而这种体验过程将有助于学生获得最深刻的感知。在开展“情境演诵”时,音乐教师要善于结合教材内容来创设一些问题情境,提前设置问题,利用小学生对于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来激发出其对未知事物的探索欲,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其文学思维得到发散。处于创设的情境里小学生在慢慢进入角色的过程中其内心会慢慢产生变化,会通过人物形象的扮演来感受、感悟,形成一种文学意蕴,实现理智与情感的融合,从而获得理想的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1]韩雪.大班幼儿音乐体验式教学的策略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6.

[2]贾蓉静.情境教学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应用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

篇6

全方位看戏剧文化教育内容会了解到,中国现代戏剧教育发展,主要是中国传统戏剧文化与西方戏剧文化并存的二元结构。

清末为戏班子输送演员的科班,注重的是中国传统戏剧的基本技能、基本技巧和基础知识。1919年成立的南通伶工学社,目的在于改造梨园旧风气,培养新人才、新风尚。较之戏班子授徒和科班传授技艺,南通伶工学社主要以新式学习,整肃舞台作风、剧场风气和新知识为教学新意。中华戏曲专科学校的10年教学,改造了科班过于沉湎“技巧”“玩意儿”的旧方式,重视文化课,致力于戏曲基本功和文化课、戏剧史论课、演出实践并重,开创了戏曲人才培养的基本教育模式。如今的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上海市戏曲学校、中国戏曲学院及各地的戏曲学校,就是中国传统戏剧人才培养和传统戏剧文化传承的教育模块。

中国传统戏剧,在不断发展的近现代中,逐渐显现出了其弊端,于是在向西方学习的大潮中引进了以话剧为主要代表的西方戏剧文化。因为话剧演出方式接近生活的外在形态,所以其成为了中国文化先驱、社会革命家改造社会、启蒙思想的有力武器,在“启蒙与救亡”的社会需求刺激下迅速发展起来。以“话剧人才”为培养目标的各种戏剧专门学校或戏剧教学单位的出现,应和了中国社会变革的现实要求。国立北京艺术专门学校戏剧系应用的是美国大学戏剧人才培养模式,即教学、研究、创作、演出良性循环的体系,这也基本奠定了中国话剧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

从五四以来的社会发展状况看,中国现代文化发展经历了一种二元文化结构变化发展的过程,走过了二元对立对峙、二元分置的互不相干、二元互补并存的历史道路。从批判旧文化、否定中国传统戏剧的五四新文化中戏剧新文化创造的“引进话剧”,到各行其道、隐然对峙中的互不相干,再到相互借鉴、彼此认同,道路几经曲折,发展艰辛坎坷,中国现代文化最终走到正确认识异质文化,涵化他者文化,包容他、我文化的道路上,实属不易。从当今的戏剧院校教育中,可以看到戏剧教育不同体系互补并存的局面,如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山东艺术学院戏剧学院,都不同程度建立了中国传统戏剧教学单位。西方话剧与传统戏剧并置分离又相互支撑,所反映出的东西方文化的最终融合、并存、共荣,所概括出的历史发展规律与文化融合趋势,为中国近现代以来就存在的二元结构戏剧文化历史命运做了小小归结。

品种分布:歌剧教育的缺失与戏剧交叉品种教学的兴起

歌剧也是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而传入中国的。上个世纪,最早的歌剧是《麻雀与小孩》《小小画家》《扬子江风暴》《兄妹开荒》《夫妻识字》《白毛女》《王秀鸾》等。到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现了《小二黑结婚》《刘胡兰》《红珊瑚》《洪湖赤卫队》《刘三姐》等较为成熟的民族歌剧。1976年以后,又出现了大批原创歌剧,且更加成熟,如由作品改编的《雷雨》《原野》,原创剧作《党的女儿》《苍原》《祝福》《青春之歌》《花儿与少年》《遥远的胡杨树》等。歌剧虽多,但戏剧教育中却少有歌剧教育。从中央戏剧学院建校史上看,1950年是有歌剧系的,著名女导演陈颙就是第一届歌剧系学员。但在后来的办学调整中,成建制的歌剧教育单位就没了,仅根据教师授课需要,在演员的声乐教学中涉及美声和歌剧唱段。当下的戏剧院校是没有完整的歌剧教育文化的,包括中国民族歌剧和西方歌剧。歌剧尽管属于戏剧文化范畴,但其依赖于音乐文化,尤其是声乐演唱艺术。所以,音乐院校的教学机构往往设立声乐歌剧系(简称声歌系)。但很多音乐院校都去掉了歌剧教学内容,只强调声乐演唱及歌剧的音乐性,淡化或忽略了歌剧的戏剧性。因此,歌剧学习内容变为声乐系声乐专业演唱技法、技巧的附属内容,或者音乐欣赏课的内容。

在我国现行的戏剧教育体系中,歌剧教育内容是缺失的。而音乐院校的声乐表演教学往往是美声唱法教学当中涉及西洋歌剧的唱段、片断演唱教学;民族唱法教学的教师也会从《刘胡兰》《小二黑结婚》《江姐》等民族歌剧里选择一些唱段作为教材训练学生的演唱能力。但教师很少从“戏剧文化”层面去培养、训练学生的戏剧知识和戏剧表演才能。如果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去参加歌剧排演,在舞台上除了有嗓音训练的基础和演唱技巧之外,戏剧层面的文化领悟性与形象塑造力却是欠缺的,缺少真正歌剧演员的表现魅力。

这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我国歌剧人才培养教育环节的缺失。这种教育缺失给我国戏剧文化发展带来了重大影响,歌剧、舞剧院的创作人才大多只是靠实践经验“照猫画虎”,使得歌剧创作在一定程度上不如话剧、中国传统戏剧那样佳作迭出、成果辉煌。如果说歌剧教育内容在艺术院校的教育体系里是缺失的,戏剧学院不把其作为戏剧品种开展体系性、课程化的教学;音乐学院对其教育内容仅限于作为阶段性教学材料采用,音乐教育体系里,其作为一个艺术品种也整体缺位的话,那么舞剧、音乐剧的教育在戏剧教育体系里也并不到位。

但是,戏剧教育的崛起是必然趋势。放眼中国的戏剧教育,其变化随着舞剧教育与音乐剧教育的开展而表现出来。舞剧教育,以北京舞蹈学院原副院长、文化部文化科技司司长于平在北京舞蹈学院为研究生开设舞剧创作艺术概论课程为重要标志,彻底结束了戏剧院校课程中不设“舞剧创作”课程、舞蹈艺术院校没有专门“舞剧创作”的状态,终结了戏剧教育、舞蹈教育都不涉及“舞剧”的历史;音乐剧教育的开展,从中等专业学校到大学,衔接得很紧,1990年,武汉艺术学校创设了实验性质的音乐剧班,1995年,中央戏剧学院创设音乐剧表演班(简称“音乐剧表演95班”),两所学校,先后开创了中国艺术教育中的音乐剧教育历史。

2007年,中央戏剧学院成立中国音乐剧研究会教学专业委员会,并在成立大会同时召开首届“中国音乐剧教学与创作研讨会”,召集了设有音乐剧人才培养教学课程的中国艺术院校共襄盛举,发展中国音乐剧文化。至2013年5月17日,研讨会已举办到第6届,分别在中央戏剧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上海戏剧学院、北京舞蹈学院和北京现代音乐研修学院轮流举办,与会者交流教学成果、课程设置、研究课题、人才培养情况,越来越多的戏剧、音乐、舞蹈教育家和管理者关注着中国音乐剧教育的发展。

综合趋势:戏剧教育要理性认识舞剧与音乐剧体裁

音乐剧的雏形可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上海的轻歌剧演出。而中国对于发展迅猛、商演火爆的音乐剧研究是以20世纪90年代初,邹德华、居其宏、刘诗嵘等先驱者成立中国音乐剧研究会为标志开始的。

中国舞剧是在西方舞剧文化影响下发展起来的。中国观众最早的记忆是《小刀会》《红色娘子军》《白毛女》《沂蒙颂》等被称为“红色经典”的作品。后来有了《祥林嫂》《红梅赞》《阿诗玛》《泼水节》《大梦敦煌》《丝路花雨》《花木兰》《一把酸枣》等作品。

音乐剧与舞剧在艺术院校里存在着教学上完整、内容缺失的尴尬,这是其特点所决定的。因为其既是舞蹈,也是音乐,更是戏剧,生存在一个交叉地带,专业上具有综合特点,在舞蹈、音乐、戏剧领域里处于尴尬的“三不管”状态。实际上,就表演或演艺文化层面讲,戏剧、音乐、舞蹈可归拢在“大舞台”“大演艺”的范畴内;而在演出项目的统领性上,舞剧和音乐剧在体裁、承载力上,具有这样的特点和能力。所以,在综合艺术院校里,学科优势与交叉发展教学中,让人才培养的能力指向与课程设置、专业实践协同起来,提高教学意识,用好学科设置的天然优势。当前,许多单科艺术院校也都在向综合学科、交叉专业的方向发展,如美术学院办设计、动画、电脑艺术等学科,音乐学院里办戏剧、影视、美术、舞蹈等学科。教育者应意识到:媒体的综合,是艺术表达方式能够综合的物质前提。学科、专业之间的隔膜与壁垒,早该被打破。有时,同一所大学建制内的教学单位之间的壁垒,往往会因思路窄、知识少、能力差等原因而无法被打破。

歌剧、音乐剧、舞剧的教学内容和人才培养方式,实际上是对分得太细致、过于单一的学科、专业提出了办学课题,那就是教学、研究、创作展演上“新的综合”。因此要特别处理、调适好现实专业结构与客观需求之间的关系。要想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有强有力的行政调控手段。在戏剧教育中,对不同戏剧品种的教学、人才培养、创作进行检验。否则,人们就只能走墨守成规的老路。毕竟,现在的艺术院校建制,没有一块空间是不曾行政区划过的,其“条块分割”“各自为政”。要想打破这种壁垒,就要涉及人力、物力、资金的调动、斡旋和教学节律的调适、安排等问题。最好的方式应是,以创作项目调动学院资源,让不同教育单位的资源向同一个剧目创造的项目聚合,统一指挥。此举可提高学校办学综合实力,整合教学单位艺术资源、项目,调动创作热情,是一种短暂且有效的途径。

长效机制如何建立,成为综合艺术大学办学中要经常思考的问题。媒体综合了,艺术样式综合了,但艺术教育却缺少综合机制,这是戏剧教育单位应反思和改变的现实。在用项目方式检验了艺术教育“综合创作能力”后,就应深入思考和着力展开课程体系、教学过程、质量标准的“综合办学能力”,设计一整套课程将舞蹈、音乐、戏剧的人才培养纳入一个可分可合、互依互渗的体系当中。这是戏剧教育和综合艺术院校教育在意识到艺术创造能量的时候,在艺术人才能力面临艺术生产“综合趋势”甄别、挑选的时候,应认真应对的问题。

在一般舞蹈与舞剧之间,产生了大量题材模糊、线索随意的大型“舞蹈诗”“舞蹈诗画”“舞蹈音诗画”。这从一个侧面透露了舞剧创作能力欠缺的问题。应意识到其在戏剧、舞蹈、音乐院校和戏剧教育中会大有可为。北京舞蹈学院率先开设了舞剧创作艺术概论课程,但全国舞蹈学院中开设类似课程的很少。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大约30所学校创办了音乐剧教育课程,如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北京舞蹈学院、上海音乐学院、西安音乐学院、四川师范大学现代艺术学院等。但是,有多少是将音乐剧、舞剧当作戏剧艺术去讲授、研究的,就要具体分析了。人们常把舞剧当作一种舞蹈体裁,或将音乐剧当作一种游戏中的音乐舞蹈表演,这种认识并不确切、不到位,而这恰恰是戏剧教育大显身手的地方。

拓展趋势:戏剧教育与影视、传媒

众所周知,摄像机记录戏剧演出过程、电影艺术中的戏剧性、电视剧的兴盛、电视节目栏目化的诞生,包括戏剧在内的一切既成艺术产品,都表明电影电视文化与戏剧艺术有着历史性的不解之缘。所以,从我国开始培养影视人才开始,戏剧院校也开始纷纷设立学科,在戏剧文学、戏剧表演、戏剧导演和戏剧舞台美术等各专业后面加一个括号,注明专业拓展,如戏剧(影视)文学、戏剧(影视)表演、戏剧(影视)导演和戏剧(影视)舞美。这种括号内的特别注明,有“包含”“涵盖”的意思,更多的是专业领域“拓展”的意思。

戏剧与电影电视在本质上,是依赖于完全不同的两种媒介而存在的文化现象。媒介特质决定了这是两种方法、过程、效果等完全不同的社会活动。二者在少部分有交叉点,即艺术领域。在更多情况下,二者是“两条跑道上的车”。因为某种意义上,电影电视不全是艺术,尽管有程度不一的艺术含量。关键在于,这两种完全不同物质媒介依赖的创造、存在、传播的社会活动与社会内容,本质上是不同的。戏剧是表演艺术,电影电视却是大众传媒。仅在编故事、演故事、调动各种手段叙述故事等方面,戏剧与电影故事片、电视剧有相似性,因此在戏剧院校的学科专业中就有了课程的相关性。戏剧教育果断地设立影视课程,培养电影、电视创作需要的人才,如编剧、演员、场景设计者等,这是十分必要且正确的。

戏剧院校的影视教育,一方面应加强这种教育;另一方面应理性地、清醒地意识到戏剧艺术与电影电视文化的区别,否则就会产生误导。当下,一级学科“戏剧与影视学”的设立,强调了二者可以交叉的领域,却忽略了二者分道扬镳的历史事实和媒体决定的本质上完全南辕北辙的异质空间。这种说法并非毫无根据。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云南艺术学院中的戏剧教育和电影电视教育,仍旧归属在分设的不同教育单位;但有一些学校的艺术机构,根据教育部的一级学科设立的情况和批准的名目,已经开始调整机构的设立,将分开的影视教学单位和戏剧教学单位又合为一体了。这样的学科专业调整,未见得是理性的。应该强调,无论是戏剧教育涉及或覆盖到的与影视文化重叠的部分,还是戏剧教育涉足的影视人才培养的领域,都应意识到这是戏剧教育发展中空间的拓展与能量的延伸,并非指戏剧与电影电视在学科领域中可以等同视之。

戏剧教育可拓展的领域,远不止电影电视文化、培养电影故事片和电视剧的相关人才,还涉及各种文化的电视节目。那些带有表演性的电视工作者,如节目主持人、文艺节目策划者、文艺栏目主持者;那些电视演播室的空间设计者、节目的总编导、制作人等,往往就是从对戏剧人才“适应新形势、新条件、新要求”的培养目标、课程创设和实践环节的变革中产生的。戏剧院校的人才培养,成为传媒学校的传媒人才之外,源源不断补充到电视台甚至电台。戏剧学院出身或有戏剧学习背景的人才在电台、电视台都成为了骨干,从中央到地方,比比皆是。

所以,在拓展戏剧教育的自觉意识下,其发展就应研究现实需要、调整专业设置、优化课程结构、强调实践环节,在大众媒介网络化的今天,占据发展先机。

应用趋势:戏剧学科发展中的社会表演与应用戏剧

应用艺术的迅猛发展,远远超过了审美艺术的发展。应用艺术已经是当下社会生活中充满活力的艺术新贵。就戏剧文化来讲,戏剧被应用于政治、商业、团队培训的做法由来已久。但是,有意识地研究这个问题,却是近年的事。这就致使社会表演学和应用戏剧学出现。

社会表演学大约出现在2005年上海戏剧学院的研究生教育专业方向里。以孙惠柱教授为代表的戏剧教育、戏剧研究群体,在大力介绍理查德·谢克纳教授的人类表演学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表演学的概念。从2008年起,云南艺术学院戏剧学研究群体开始致力于应用戏剧学的研究,在理论准备和课程设计基础上,从2011年开始招收应用戏剧学的本科生。

无论是社会表演学还是应用戏剧学,都应溯源到人类表演学中去。理查德·谢克纳作为戏剧学与人类学的一个理论与实践的继承者(他自称为学术成果的“合成器”,是戏剧学、社会学、心理学,尤其是人类学理论与实践交叉结合的“合成器”,他结交了重要学者,如“社会戏剧”概念的提出者维克多·特纳、《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的作者欧文·戈夫曼、《文化的阐释》的作者克利福德·格尔兹等),在戏剧表演与人类学考察、心理学研究、文化学研究的交叉地带创设了这种学科交叉的、概念陌生的知识体系。以1979年美国纽约大学成立人类表演学系为标志,“人类表演学”这个概念诞生,逐渐为学界所接受。人类表演学认为,人类的“类生活”当中,表演无处不在。研究这种表演的动机、发生、过程的学问,就是人类表演学的范畴。人类表演学所称之为表演,包含了传统戏剧文化中的审美戏剧表演,而且不仅是戏剧艺术,是所有艺术的表演;同时包含了有意识或下意识“做给别人看”的社会行为的“表演”,是非艺术的表演。谢克纳人类表演学观察、研究的对象分为常会交叉重叠的五大类:审美的表演、社会的表演(社会角色扮演)、大众的表演(公众表演)、仪式的表演和游戏的表演。理解这个概念显著的特征就是“表演”。虽然谢克纳是戏剧导演和戏剧表演者出身,但他的表演已不仅仅指戏剧表演,而是一切有意识的传递意义的行为。较之戏剧艺术、舞蹈艺术、音乐艺术的表演,人类表演学的“表演”含义是泛化意义上的概念,人类的社会行动无处不在表演。

比之人类表演学“表演”泛化的观察对象,社会表演学注重“社会的表演”与“大众的表演”,强调作为“社会人”的表演行为所具有的“社会性”与必不可少的“规范性”,强调对这种表演的研究与利用能够带来的社会意义,强调把自我与角色、前台与后台、脚本与即兴的矛盾基础作为社会表演必须处理好的三个基础关系。社会表演学认为,积极认识与主动利用社会表演,有利于提高社会文明和人的自身能力。

应用戏剧学致力于戏剧手段、戏剧方法的现实利用。戏剧手段和方法可运用在现实功利性极强的教育、培训活动当中,利用扮演、表演,规定情境中的选择与行动一类的戏剧手段和方式,增加参与活动者的“临场感”与“趣味性”,借此达到活动组织者的预期目的,提高活动的教育、培训乃至治疗效能。在中小学教育的教学方法改进和各行各业的行业规范培训领域里,应用戏剧大有用处。云南艺术学院戏剧学院的研究、教学团队锁定这类教育活动“对戏剧手段的借重和依赖”,其理论启发来自人类表演学,认识逻辑源于云南艺术学院教学和研究群体2007年以来对中国艺术教育发展的一种判断:应用戏剧在中国的出现和必然发展,是顺遂应用艺术作为艺术新贵蓬勃兴起的现实潮流与发展指向。

社会表演学和应用戏剧学的教育,其关注焦点与审美戏剧关注的不一样。审美戏剧教育培养的是剧场艺术专业人才;社会表演学、应用戏剧学所关注的是剧场艺术以外戏剧可应用于社会生活的部分。社会表演学研究社会表演的生活现象并积极运用成果;应用戏剧学厘清艺术戏剧与应用戏剧的范围、内容、对象及目的,牢牢锁定的是“应用”内容和方式。社会表演学与应用戏剧学相联系而重点不同,但为戏剧教育开辟“审美戏剧人才”培养目标以外的戏剧社会工作者的广泛发展空间与应用前途诉求却是相似的。在“应用”目的上,二者有很大的交叉重叠地带。

戏剧教育的发展,应关注应用学科的出现。云南艺术学院戏剧学院广泛展开人才培养,并让研究生、本科生迅速进入实践,深入到幼儿园、小学、中学、师范大学、商业培训和监狱文化等各个社会层面进行实践,检验应用戏剧学的理念与方法。这是戏剧教育发展中一种富于实践意义的应用学科的出现。对此,应充满探索的负重与分享的喜悦。希望更多戏剧教育同行和单位加入这样的探索,培养大量戏剧社会工作者进入社会生活各行各业,尤其是教师行业,这对中国教育发展、社会文化与行业效能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吴戈.戏剧教育与戏剧专业发展的前途[J].艺术教育,2007(12).

[2]吴戈.艺术教育与艺术应用[J].艺术教育,2008(3).

[3]吴戈.戏剧与教育[J].学园,2009(2).

篇7

从素质教育的层面讲,音乐艺术本身的知识就是人文学科知识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应该成为青少年知识储备体系中的一部分。整合相同艺术形式的音乐作品进行欣赏教学,让学生在乐声中了解和认知音乐基础知识、基本常识,是提高学生音乐文化修养的重要途径。初中音乐欣赏教材,基本上还是相同艺术形式的专题性音乐欣赏,而且横向上系统地整合了音乐与相关文化的关系。例如:音乐与戏剧、音乐与舞蹈(歌、舞剧音乐)等,这种音乐与姊妹艺术的结合,不但很好地让学生学习了音乐知识,而且还全面地了解了与音乐艺术密切相连的其他艺术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意义。创设问题情景就是在讲授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教师创设的问题小而具体、新颖有趣、有适当的难度、有启发性,善于将所要解决的课题寓于学生实际掌握的知识基础之中造成心理上的悬念。

1.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增加课堂教学的容量,进一步丰富中学音乐教学的内容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教师应当把德育贯穿和渗透到教育和教学全过程中,并以自己的楷模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音乐教学含有丰富的德育内容。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中心展开的。此外,音乐教材中还教育学生爱家乡、爱自然、爱学习、爱劳动、爱科学,树立远大理想、继承革命传统,尊敬师长、互相友爱等,从多种角度帮助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 音乐教学应通过生动的音乐形象,在进行审美教育的同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寓德育于美育之中,不断发展学生德育上的自我教育能力。

传统的中学音乐教学由于受到外部因素的制约(如设备、环境等),使得音乐教学长期停留在欣赏阶段,即使具有创新意识的老师想把学生的音乐素质提高到创作范畴,拓展教学内容,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因为对于不会使用乐器演奏的学生来说,在传统的教学环境中,教师很难把他们创作的作品原汁原味的表现出来,毕竟音乐是情感的艺术;而利用多媒体计算机丰富的表现形式,运用音乐创作工具就可直接进行创作并演奏,这就为拓展课堂教学内容提供了基础。

电子琴这种现代乐器是高新科技在音乐领域的一个代表,是乐器产业的一个组成部分。电子琴起源于管风琴,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为了更方便地演奏管风琴曲和模拟一些乐器而产生的。当时的样子也不是现在这样的。经过了七十年的发展变化成了现在的样子。对于我国来说,电子琴是一种舶来品,已经有二、三十年的历史。电子琴是具备丰富多彩的、变化奇妙的包罗大自然音色和人类富于想像的梦幻音色,以及可控的不同的音响效果。

2.以情趣和能力为目标,关怀学生艺术潜能的发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音乐教学的目标之一:“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对于初中生来说,参与课堂、走上讲台,让自我才华得到体现和认可是自我成功的表现,这种因心理满足而产生的内心愉悦是学习兴趣的最大源动力。音乐与姊妹艺术的结合,是新教材人文理念的体现。初中音乐欣赏课堂的实践离不开一个“动”字,传统的音乐欣赏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感受和能力发展。所以教材中专题欣赏的教学设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情趣和能力。音乐与诗歌结合的专题欣赏,教师就应该组织学生去了解诗歌、朗诵诗歌、咏唱诗歌、表演诗歌。音乐与舞蹈结合的专题欣赏,教师就应该带学生走进舞蹈艺术的殿堂,听一听、看一看、跳一跳,感受一下音乐美、肢体美、韵律美和情感美。音乐与戏剧结合的专题欣赏,教师就该引领学生理解戏剧,在音乐素养、诗歌表演和舞蹈韵律的基础上学习表演和表现。学生只有参与了活动才真正获得音乐情感和美的体验,才真正从人文广义的角度了解音乐文化的内涵。设计一个活动内容,创设一种宽松情境,自然就给学生艺术潜能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空间。通过采用图画、幻灯、投影、录像、vcd、电脑等多种方式来激发学生对学习材料的浓厚兴趣。教师还可以通过师生共同参与的唱、奏、舞、演、说等活动展开二度、三度的创作来达到激发兴趣的目的。

篇8

当历史的车轮奋进在当前改革开放、与时俱进这个“快车”时代,我发现这个世界发生了太多的变化。尤其在文化领域,在这个喧嚣冲动快节奏的氛围中,我这个做了音乐教育工作二十多年的一线教师 ,竟也产生了迷茫和困惑。

戏剧这个特殊的文化载体,从宋末元初的起源,明代的发展,清代的繁荣,以及近代更多戏剧种类的诞生发展,使我国戏剧种类达三百多种。可以说日益鼎盛,随后却开始渐步衰退。进入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了第一次复兴,可好景不长,至今日又开始日渐式微。何去何从?我认为确实到了该冷静思考的时候了。

中国的戏剧从宋末元初的起源应该比欧洲意大利的歌剧形成(17世纪)早四百年左右。明初已日趋完善的昆曲更是在2001年被联合国的教科文组织了列为“口头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意味着戏剧这门古老的文化艺术在经历几百年的传承,被几十代人不断加工完善改进的艺术形成已成为积淀后的精品,成为了文化艺术的瑰宝。而形成这种文化瑰宝的又何止“昆曲”。如京剧、豫剧、评剧、越剧、黄梅戏等如数家珍。

可现实呢?当人们从电影 、戏剧时代进入电视时代、而后迅速进入高科技的网络时代。人们的文化娱乐方式、生活方式、生活节奏、审美情趣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很多学生沉迷网络,游戏在网络,生活在虚拟,爱好是动漫。而戏剧这个文化中的精品,在古代曾经教化影响那些“睁眼瞎”农民兄弟的道德法宝,却面临被束之高阁,无人问津的尴尬局面。据笔者调查,很多剧团后继无人,培养戏剧人才的专业戏校,更是门可罗雀,异常冷清。如何挽救日趋滑坡的文化遗宝。我愿奉献一些粗浅建议以供商榷,权作参考。

1 大力提倡普通学校戏剧艺术教育,课程编设中要增加戏曲艺术教育的内容含量。

中国的戏曲艺术在世界独树一帜,绝无仅有。是融表演、演唱,并以唱、念、做、打的综合性表演为基本形式的独特艺术门类。提倡学校常规的戏曲艺术教育,不仅要有,而且应多。高中音乐欣赏材料,仅有“京韵悠”和“梨园百花”两个章节。歌唱内容《唱脸谱》和《谁说女子享清闲》,尽管为同学所喜爱。我以《说唱脸谱》为例:因为它加入了现代流行音乐元素,但含量还是偏小。虽然在欣赏内容里涉及比较广泛。但欣赏时如过往烟云,不会留下什么印象。为了增强学生对戏剧类民族民间音乐的认识和了解,促进学生更多地学习和掌握祖国传统的戏剧音乐文化。我建议可节选一些具有流行音乐元素和戏剧风格的作品让同学们学唱。如京剧《智取威虎山》里“穿林海,跨雪原”选段,电视剧《常香玉》主题戏歌《你家在哪里》,黄梅戏《天仙配》里“夫妻双双把家还”选段,《女驸马》选段《对花》以及被称为新歌剧的豫剧《朝阳沟》选段。

2 欣赏中国戏剧,要从生动的人物形象和引人入胜的戏剧情节入手。

在学生这个年龄段,孩子们最喜欢听故事,说人物。我建议在我们每讲一段戏剧,欣赏一些名段,不妨先从引人入胜的故事开始。戏剧所演绎的大多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英雄豪杰、神仙传奇、那一部戏曲不是一部曲折动人的传奇故事?从波澜壮阔的项刘之战到决战《十面埋伏》、从《四面楚歌》而讲《霸王别姬》,最终为《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做伏笔;从春光无限的阳春三月,彩蝶纷飞,而倒序到梁祝草桥结拜――同窗三载――十八相送――楼台话别――英台哭诉――英台投坟,那一段英台抗婚缠绵悱恻的动人传奇。巾帼英雄《花木兰》、一门忠烈《杨家将、忠肝义胆《关云长》、铁面无私《包青天》、嫉恶如仇的海瑞 、机智幽默的唐成、足智多谋的诸葛亮、英勇果断的薛刚,先让学生喜欢上了这一个个鲜活的喜剧人物吧!让他们带领学生走进戏剧的课堂。

3 学校戏剧艺术教育要做到赏析学唱相结合,学与做相结合。

要把赏析和学唱,学与做结合起来。除课堂教学外,平时我们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看录像、听录音、看演出,参观演出前的准备工作等形式,让学生直接接触戏剧艺术实际。通过真看真听,化被动为主动,很快进入学唱阶段和学习表演阶段。如此,学生鉴赏能力得以升华,此时,教师应注重开发学生内在的表演才能。根据学生不同特点与爱好,选择一些简单剧目进行学唱、学做,使之循序渐进步入不同角色和人物的学习中。一改传统单一教学模式为全方位音乐教学模式。

4 加强学校戏剧艺术教育,要贯穿素质教育,渗透德育教育。

传统的中国戏剧,本就是一种特殊的伦理道德和德育垂范的经典教科书。在人们受到艺术熏染的同时起到“润物无声”的教化作用。它的英雄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道德品质教育以及传统革命教育,其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是普通政治课所不能替代的。因此,学校戏剧艺术教育不但丰富和充实了音乐艺术教育,拓宽了学生视野,促进了学生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同时也继承与学习了中国民族传统文化,也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实际需要。

5 实施戏曲艺术教育的建议。

在认清对中小学生和课外活动进行戏曲知识学习与演唱教育的重要性同时,更应抓紧实验操作。在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5.1 面上调查,摸清底数,选择确立好试点校,试点班。由点带面,让典型带动一般,先进行普及戏曲基本知识的工作,让后步入实际课教学。

篇9

一、当前小学音乐课堂中存在的问题

时代在发展,教育水平也不断地在提高,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适用于现代的教学形势。而由于时代的进步,商业化时代的到来,教育领域也出现了鱼龙混杂的局面。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如果过多地重视以学生为中心,忽视教师的作用,甚至盲目照抄西方教育理论必将适得其反。因此,当前小学音乐课堂中主要存在灌输式教育打击学生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及盲目追求以学生为中心造成音乐课堂混乱两大主要问题[1]。

(一)灌输式教育挫伤学生积极性和创造性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基础阶段。小学阶段的音乐课程主要以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培养其鉴赏美、欣赏美和表达美的能力为主,使学生产生对音乐的情感,陶冶他们的情操,净化他们的灵魂,并在学习的过程中拥有创造美的能力和对美好事物的感悟。但是,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很多地方的教育,尤其是边远地区的教育仍以教师灌输式教学为主,甚至其他科目的老师代教音乐这门课程。缺乏专业的老师指导,也缺乏正确的教学活动理念,将本来应该轻松活泼的音乐课堂变成了教师灌输式的教育课堂,严重地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得学生只是学会了一种音乐或一首歌曲,而无法更多地谈及到美学价值,学生只是基础地接触到了音乐这门课程,很难深入地了解音乐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在灌输式的教育下,很难经过音乐活动来使学生提升鉴赏美的能力,更不用说引入儿童戏剧,因地制宜或因时制宜地采用多种教学模式了。

(二)盲目追求以学生为中心

区别于传统的灌输式音乐课堂模式,随着新课改时代的到来,很多地方的教育过于追求以学生为中心,忽视了系统知识的传授,也忽视了教师的作用,把小学音乐课上成了活动课,完全采取放养式教育。照搬照抄西方的教育理论或者是先进的教学成果,而没有根据本校本班学生的实际去制定合理的计划,开展合理的音乐活动。对于学生的学习行为,一味地采取表扬的方式,并不是真正的表扬式教育,也不是真正的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这是一种无厘头的教育模式,只会使得学生不知道正确的教育理论是什么,也使得其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有失偏颇,甚至陷入一种审美混乱之中。这样只能使得小学音乐教学体系产生混乱,无法真正地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盲目地追求以活动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难以建构系统的知识体系,也很难给学生打下良好的音乐学习基础[2]。

二、如何有效地在小学音乐课堂中运用戏剧表演

(一)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参与性

1.激励小学生勇于展示戏剧表演成果

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参与性才是激发学生创造性的基础,儿童戏剧表演主要是围绕着一个与课程内容相似或相关的主题来展开表演,将儿童戏剧表演放入小学音乐课程中,就是根据音乐和戏剧的主题来开展教学活动。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要求学生确立一个自己易于理解的主题,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因为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自我表达能力还有些欠缺,需要教师提前给学生定几个备选项,或者是做些相关主题的引导,让学生在自己能理解的范围之内确立主题并分好小组。在老师和家长的帮助下,学生强化对于主题的理解,确定好人物分工。在进行剧本创作和音乐创作的过程中可以加入自己的想象力,加入自己对于主题和剧本、音乐的解读。要使小学生整体参与进去,选题要体现自主性,分组的时候也要体现自主性,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够有自己发挥的空间,还要求小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树立合作意识,共同创造。学生有了切身的体验,才会激发对戏剧表演的兴趣,乐于展示自己的戏剧表演成果。例如在学习一首歌曲时,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快地区分音阶,使教学过程更加有趣,可以让学生扮演小动物,每组七个成员,一人代表一个音阶,当播放到或者教师弹到相关的音阶时,学生就做出相关的动物动作,使得整个学习过程充满乐趣,而其他的小朋友可以充当评委来评判正误,使全班都参与进来,而具体扮演什么动物则由小学生自主选择。

2.鼓励小学生创新表演内容

小学音乐课堂中接触的音乐作品是已经成形和广为流传的优秀音乐作品,每一首音乐作品都反映了作者的人生经历和情感,但是每一个人的生活经历又是不一样的。作为小学生,人生经历比较少,人生经验不太丰富,但是他们也有自己的理解能力和水平。所以,小学生在进行戏剧表演的同时也会融入自己的人生理念和想法,小学生对每一首音乐作品进行戏剧形式的表演时,都会融入自己的创造力,这就是对于音乐的一种创新和再造。这就要求给足小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让他们在戏剧表演的过程中充分展示个性化和特殊性,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不违背音乐作品初衷的同时加入自己的思想。这样就能在传递音乐文化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理念,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3]。例如在讲解《四季的风景》单元时,教师可以在给定的一些关于季节的优秀的音乐作品中,让学生根据不同的音乐类型、不同的曲调展现不同的表演形式。例如播放春天的音乐时,有的学生表现的是百花盛开,万物复苏的场景;有的学生表现的是风声或者是雨声;有的学生表现的是可爱的小动物们在春日里自由自在地玩耍的场景;也有的学生表现的是人们在春日里工作,或者是出来舒活筋骨,抖擞精神的场景。这些都是学生根据音乐的不同曲调,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所表现出来的春日里的美景。例如播放秋天的音乐,有的学生听出了秋天的硕果累累和丰收喜悦;有的学生听出了秋天落叶飘零的凄美;有的同学听出了秋天的萧瑟。根据听到的不同的音乐内涵表现出不同的戏剧形式,这也是学生创造新的音乐内容的一个方面。

(二)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将儿童戏剧表演融入到小学音乐课堂活动中,需要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这就要求音乐教师具有极高的专业素养,能够带领同学们进行表演,并在表演的过程中进行及时的引导和评价。要想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首先要注意教师的引进,要提高教师准入门槛,招聘专业的音乐教师,使其具有广泛的才能,在源头上为今后音乐课堂良好效果的取得打下基础。其次就是要加强音乐教师的培训,引进先进的理念,紧跟时代的步伐,学习戏剧专业知识并与音乐教学内容相结合。最后就是要求学校将戏剧表演融入到音乐课堂中,进行深入的开发和探究,形成自己独有的体系。同时借鉴外来先进经验,对于优秀的教学案例进行表彰并广泛传播。开展教研活动,在教研的过程中查漏补缺,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采取多种评价机制。还要加大相关宣传力度,让每一名音乐教师都能从思想意识层面理解到音乐教学的内涵,理解到戏剧表演融入音乐课堂的益处。

(三)开发多种评价机制,鼓励成果展示

从教育心理学来看,小学生还处于一种他律的状态,各方面发育还不健全,尤其善于模仿成人的行为方式、交流方式以及学习方式。他们往往通过周边的同学、教师以及家庭的评价来决定自己的行动。因此,建立完善的教学评价机制,对学生的成果进行及时有效的评价,是引导学生在儿童戏剧表演的过程中,理解音乐内涵,激发出创造性和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首先就是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学生容易把老师的评价放在心上,也会根据老师的评价来进行下一步的学习和展示。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展示成果进行及时有效的评价,发现学生的优点要及时地鼓励,这就要求利用过程性评价,及时地调整教学进度和课堂状态,出现有失偏颇的观点要及时地纠正。不仅要从学生的课堂行为上进行评价,还要从学生的课前准备、课后反思等方面进行评价。除了师生评价,还要做到生生评价,使其他同学对该生的表演进行评价,多种角度的评价能帮助学生更加生动完整地塑造人物形象,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的内容,使学生取得更大的进步。其次就是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表演成果,这与建立多方有效的评价机制息息相关。学生只有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之后,才会更加积极努力地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才会更加有信心地进行创造和表演。从心理上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之后,教师还需要为学生提供一个表演的平台,在表演的过程中鼓励学生进行改变,发挥自己的能力。教师可以多开展戏剧表演类的音乐活动,可以每月进行一次,或者是每周进行一次,激发学生的创造性,给学生一定的准备时间和空间。例如,在进行一些音乐作品的教学时,可以让学生以音乐剧的形式将歌唱和台词表演融为一体,在《小乌鸦爱妈妈》音乐作品的教学中,就可以让学生表演小乌鸦跋山涉水找食物的过程,在找的过程中把台词唱出来,其他组员可以表演路上遇到的阻碍,这些都是学生展示创造力的机会,教师要多提供展示平台。最后教师还要及时反思,利用好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进度,关注学生学习效果,不能盲目照搬,要在反思中不断进步。

三、结语

综上所述,儿童戏剧表演和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融为一体有助于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审美能力,能够以学生为中心,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为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提供更多的思路和方向。将儿童戏剧表演融入到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任重而道远,需要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创造,也需要不断地反思,总结经验,从而使戏剧文化能真正运用到音乐课堂中,使每一名小学生都受益匪浅。

参考文献:

[1]张怀海.儿童音乐剧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文艺家,2020,(06):143-144.

篇10

歌唱模块在教学方法上,强调在具有艺术性、音乐性的艺术实践活动中有机地渗透知识技能的内容,并在学生主动参与的实践活动中探究音乐艺术的真谛。在歌唱模块的教学内容中,涉及合唱、重唱及独唱3种演唱形式。可见,从教学的角度看,这几种形式都是需要的,但为什么又要提出“以合唱为主”的建议呢?合唱是具有丰富艺术表现力的音乐形式,其音域宽广、音色丰富、体裁多种多样,是实施音乐审美教育、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对培养和发展学生演唱的兴趣与爱好,增强演唱的自信心,发掘、发展其表演潜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是提出以合唱为主的原因之一。

歌唱天然地具有强烈的感彩及情感交流特征,它有益于人际间的情感沟通,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合作意识及合作能力,而合唱在这方面的优势尤为突出。此外,参与合唱的人员远远多于重唱和独唱,学生受益的人数众多。这也是提出以合唱为主的另一原因。

较多地采用合唱这种表现形式,并不等于忽视其他的形式,尤其是对那些具有特殊爱好、又有一定音乐特长的学生来说,独唱、重唱等表现形式,对发掘、发展他们的音乐潜能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演奏模块演奏课的开设,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机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与意愿选择学习,参加演奏课的学生所学的乐器多种多样,尤其以学生比较容易掌握的竖笛、口风琴、吉它和常用打击乐器最为普遍。他们通常都会形成一个小型的乐队。因此,对演奏中的技法、句法、情感表现、音乐处理手法等要有一定的要求。在演奏曲目的选择上,虽然有独奏、重奏内容,但以多声部的合奏为主,这与歌唱教学以合唱为主有类似的理由。

目前存在教材与学生所学乐器产生矛盾的情况,如乐曲中应有的乐器,学生中缺少演奏者;学生能够演奏的乐器,教材中没有安排配器。针对这种情况,音乐教师应当根据乐曲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或临时改变配器。

音乐与戏剧模块戏剧艺术是集文学、表演、音乐、美术、舞蹈、科技为一体的综合性的艺术门类。在教学方法上,注意从戏剧艺术具有“故事性”“表演性”和“综合性”的基础特征出发,把握音乐在戏剧表演中的功能。一般说来,创编、排演戏剧小品或课本剧的程序大致有以下7步。

1)从自己熟悉的现实生活中提炼并撰写一个有积极的主题意义的故事,作为戏剧小品或课本剧的“故事蓝本”。

2)锁定剧中人物,分析并梳理不同人物的身份、造型、性格特征、行为动作及人物间的相互关系。

3)设计和强化故事情节的戏剧性,突出人物性格与情节的矛盾冲突。

4)在确定主题、编写戏剧脚本的同时,选定有表演经验并有一定组织协调能力的学生担任导演。

5)进入排练。从演员熟悉脚本、对台词开始,通过舞台动作、演员方位的调度及各种表现手段的合成,到演员化装彩排,完成戏剧人物形象的刻画,凸显戏剧主题。

篇11

音乐剧是以文本为原点,在戏剧统领下艺术元素的多元整合和创新融通,元素间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从而搭建起了高维度的戏剧空间。这种整合艺术训练使学生在多样化的整合创意思维中得到启示,在训练中真正理解艺术元素的融通特性,懂得如何自如地表达和创新性地发挥,并通过自身的生活积淀与独特的视角寻求对艺术更深层次的理解。音乐剧表演要求能歌善舞、会演、勤于思考、善于整合的全方位的演员。因此,我们需要重新审视音乐剧教育的意义。音乐剧有着浓厚的文化属性,实现艺术间的跨越,超越艺术的单纯涵义,上升到人文、历史、民族等文化和精神高度,培养真正全方面发展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这才是音乐剧普世教育的重点,也应该成为中国艺术教育体系较为核心的价值理念。该体系训练的目的是为培养具有宽阔审美视野、整合性思维,同时具备创新性能力的人才。有了这个金字塔的底座,才会不断培养杰出的艺术人才。 

音乐剧是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类型融合一体的现代艺术,在“剧”的统领下,众多艺术整合融通,成为最适合当代社会复合性、多元化审美需求的艺术形式。本文所指的整合(Integrated)是广义上音乐剧艺术元素的和谐一体,概括了音乐剧的核心精神。音乐剧整合教育正在不断地创新吸纳,激励人们敢于突破自己的理念。正如美国音乐剧作家奥斯卡·哈默斯坦所说:“音乐剧是你所能想到的任何元素。”历史证明,永远超出想象的形式变化和充满戏剧性的元素融通,是音乐剧不拘一格的魅力所在,音乐剧求新求变的创新精神和紧跟时代步伐的艺术追求是其长盛不衰的原因。在当下这个多元化时代,具备整合性思维是时代的需要,一个艺术家必须有敏感的内心世界和丰富的艺术滋养,才有可能触类旁通。因此,将这种整合的教育观运用到学科分化较为严重、侧重专业教育忽略广博人文视野的中国当代艺术教育体系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音乐剧的整合观 

艺术间本就具有复合性,如西方音乐极强的舞蹈功能、舞蹈对音乐绝对的依附性、美术凝固的音乐色彩感等,其千丝万缕的关联和相互渗融时达到了意象互通。每一种元素在音乐剧中都不存在单纯的意味,艺术元素通过相互碰撞、联姻后就会产生奇妙的艺术叠加效应,加上其善于吸纳新艺术成为自己的新鲜血液,形成了音乐剧不断创新融通的整合观理念。纵观音乐剧百余年的历史,各历史阶段都有不同的整合意义。如早期美国音乐剧有着明显的捏合感与拼凑感,那是停留在社会强力劳动和感官刺激需求下的整合;到20世纪20年代,才出现稍显艺术性整合的音乐剧作品;1927年音乐剧《演艺船》的出现,扭转了音乐剧的审美观,达到了这个时代艺术整合美感的极致,成为具有深刻转折性的标志剧目。而后,音乐剧逐渐进入近40年的黄金发展期,留下了如《奥克拉荷马》《南太平洋》《西区故事》等体现各时期不同整合观的音乐剧作品。之后,世界经济的下滑虽带来音乐剧的萧条,但一系列有着人文思想的作品体现了人们思想上的反思,也出现了更为多元的整合特点,如《歌舞线上》《租》等反映当时社会问题且充满精神追求的音乐剧。音乐剧随后慢慢复苏,进入稳定的发展期。当前,随着观众口味和鉴赏力的增高,音乐剧越发体现追求艺术与科技、艺术与观众无缝隙的完美融合,成为提供给观众极强审美享受的融合艺术。 

自喜剧人爱德华·S·哈克尼斯于耶鲁大学开创综合性大学戏剧教育的近百年来,美国综合性大学已形成了音乐剧教育的传统,以独特于专业艺术院校的教学模式奠定了美国的艺术发展模式,许多美国导演、编剧、明星在这种教育模式中诞生。这种整合教育观已普及到普通中小学、幼儿园,形成扎实的根基。美国许多中小学都有音乐剧社,完全能满足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并频繁排演,此外,还有鼓励学校推广音乐剧教育的少儿戏剧节等一系列相关奖项。这几年,多所美国综合大学的音乐剧团来到中国演出,演出的专业程度令人震惊。 

中国音乐剧教育近20年的发展已初具规模,培养了不少音乐剧优秀人才。据不完全统计,当下我国已有近30所高等院校,创办了音乐剧系或设置了音乐剧培养方向,许多普通大学开设了音乐剧赏析类课程,中小学,甚至幼儿园也有类似音乐剧的整合性艺术课程。音乐剧整合教育学科建设具有极大的实施可行性,是在已有的音乐、舞蹈、美术、创意、体育等相关艺术课程基础上的主题整合,调动各艺术学科教师为共同的教学目的进行有机的统一设置,合作完成。近年来,北京舞蹈学院的毕业生也受到许多中小学的青睐,如人大附中等北京知名中小学陆续来北京舞蹈学院招聘,已有数位毕业生前往任教,并正如火如荼地开展中小学生的音乐剧整合素质教学。近几年对音乐剧师资需求的大幅增加,究其原因,还是因为音乐剧整合训练的魅力以及对人的综合思维发展、艺术素质有利所致。这种训练方式使儿童的大脑受到较为开阔的影响和较强的冲击,突破父母和教师所设定的单一兴趣空间。儿童从中发掘自己的兴趣点,搭建其多维的开阔的思维空间感,易于培养儿童的整合组织能力和完整的艺术审美感。 

二、音乐剧整合教育观的效用及意义 

有着近百年历史的整合艺术教育是美国艺术繁荣发展的坚强后盾,事实证明,音乐剧不仅滋养和肥沃了美国的艺术土壤,为美国演出市场培养了大批杰出的戏剧人才,也提升了美国文化的国际竞争力。可见其强悍的效应和深刻的意义,不仅能拓宽和丰富美育的内涵,还提高了学生的道德素质和培养其创造美的能力。 首先,需要组织编写能力的提高,音乐剧浓厚的文化价值发挥了作用,学生需要寻找题材,将自己成长过程中的积累、感受,编写成充满戏剧性的剧本,并尝试将各元素合理运用贯通起来进行表演。同时,开展音乐剧作品文化背景的调查、允许学生合理的改编等。这些形式灵活的歌舞加上有趣故事的形式很容易吸引学生,成为一种充满魅力的综合素质教育课程。其次,需要丰富作品的表现力,强化表演者的审美意识,学生在艺术训练中找到自己的关注点和视角,整合的意义也就出现了。在文学魅力美、身体协调美、音乐诗意美的过程综合地搭建起学生的审美感知,也是一种独特的人生体验,就像自己经历一次那样的人生,引领学生走向成熟。过程中超强的体验感和参与感易于引发学生强烈的创作冲动。此外,在音乐剧中必须发挥集体的智慧,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学生将在集体中学会相互学习和欣赏。 

当前中国艺术教育中存在学生的艺术需求与教育供给之间无法平衡的矛盾,多所艺术院校音乐剧专业的开展虽然为中国音乐剧艺术输送了人才,但数量有限,且仅局限于专业化建设,远远没有打开更大的社会公众辐射面。单向的艺术教育观发展了技能的深度,但不利于综合艺术思维能力的开发。俗话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正是整合艺术教育的触类旁通,才能感物而心悟,产生思维联想,学会藉以其他艺术丰富和完善自己,形成一种艺术的宏观思维。 

音乐剧整合教育观的开展一定程度上将影响中国当前艺术教学的单向模式,提高艺术教学效益。教无定法,音乐剧艺术整合的关键在于创造,学生从中体验到自身的价值和兴趣点,就能以情感为支撑,主动求知,进行艺术的自主感知和体验,迸发出创造的火花,投入到自我的审美创造中。虽然音乐剧对于中国普通学校的学生来说还是一种较为新颖的艺术门类,但长期开展下去将对中国艺术教学产生可资借鉴的经验模式。 

三、整合中的融合创新思维 

音乐剧最大的特点就是永远跟随时代的步伐,这就是音乐剧不断变革、不甘落伍的创新精神。 

首先,培养创意性思维需要以音乐剧的基本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认知出发,进而从整合作品的多个能力层面训练入手培养学生的创意性、戏剧性思维。创造性始于好奇心,有了自主探索的兴趣,才能够进行自我表达以及自我反思。同时,成功感非常重要,鼓励和肯定可以激发学生勇于探究和尝试,从而体验到能够表达自己对认识的成功感。多元素主题艺术活动的有机整合能自然地引导和丰富学生的创作力,学生正是通过此过程全方位地接触各艺术类型,掌握和善于运用艺术的规律和特性。在排练中将学会的各项技能有机地整合进已有经验,进而能够真正地表达自己,形成艺术素质的系统训练模式。 

音乐剧创新思维的训练要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并观察社会艺术市场发展的动向。为帮助学生把握当下艺术所需,把握艺术发展动向,教师要为学生创造社会实践的一切可能之条件。由于这种整合的创新性和不可预测性,真正做到寓教于乐,创造出许多类型的整合方式,才能发挥学生的智慧,达到的艺术至高点。不应多强调技术训练,而以美的形象去润化学生,“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学生在充满情感的学习中能充分享受着艺术之美的熏陶。音乐剧的整合教育是通过音乐、舞蹈、舞美等艺术的整合,最终引入对人类精神的探讨和情感的本真表达,在愉悦的创造性学习中,实现科学精神和人文、艺术精神的互融,从而达到教学效果。 

音乐剧的整合观就是音乐剧艺术所呈现的“象”与所表的“意”之间,所生成这门现代艺术的美学命题,也是艺术地整合升腾成的意象世界,是内在情感戏剧运动带来的真实的审美体验。这种真实的体验使观众与角色产生了戏剧性的情感搭建,形成了主客一致、寓意于象的情感世界。这个审美享受的戏剧性过程,激发了观众的审美追求和对生命的启迪。音乐剧教学本身就是充满美感的过程,主体产生的愉使表演者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使学生进入一个美的意象世界,丰富学生的内心情感,构建学生的审美判断力。感悟音乐剧的艺术魅力,有助于提高学生在各类艺术中的融通力,将他们引向美的天地。 

四、音乐剧整合教育观的运用 

发展艺术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如何更有效的实施艺术素质教育是我们需要面对的问题。音乐剧整合教育观是一个大的艺术系统的培养观,宗旨在于服务最广大的人民。但目前这类整合艺术素质教育数量还远远不够,受益的人群很少。为了将这种教育实施下去,首先,应植根于中国广袤的艺术土壤中,研究艺术学科的交叉结合,为中国艺术教育提供新视角与战略方法。 

篇12

“整合”是指若干相关部分或因素合成为一个新的统一的整体的建构、序化过程。课程整合是指分化了的知识体系形成有机联系、成为整体的过程。在本文中,课程整合是指关注学生个体统整学习的课程设计和教育教学理念,它基于知识的关联性、儿童个体的经验和社会生活,以主题为依托,打破学科内、外之间的限制,统整课程内容的课程结构。

课程整合涉及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方面的改变,在本次实施中做到了:(1)与国家课程的目标相吻合;(2)主要体现在与姊妹艺术的整合上;(3)实现了课程重组、课时重组、评价重组。实施时间:2周的免试生课程,一共20个课时;实施对象:一、二年级。

笔者以圣―桑大师的《动物狂欢节》为音乐课程整合的研究内容,以学定教,立足于管弦乐组曲的欣赏,把音乐与舞蹈、戏剧、美术等姊妹艺术,与信息技术、动画等其他学科进行整合开展课程。

一、课程整合的课例分析

《动物狂欢节》是法国作曲家圣―桑在1886年的旅行演奏途中创作的。这部谐趣横生、别出心裁的管弦乐组曲,拥有独特的乐队编制,由双钢琴和室内乐组成。乐曲运用了单纯的音响模仿手法,减少繁重复杂的和声,富有喜感,描写了动物们在热闹的节日行列中,各种滑稽有趣的情形。整部组曲由下面十四曲组成:(1)序奏及狮王进行曲;(2)公鸡与母鸡;(3)羚羊;(4)乌龟;(5)大象;(6)袋鼠;(7)水族馆;(8)野驴;(9)林中杜鹃;(10)大鸟笼;(11)钢琴家;(12)化石;(13)天Z;(14)终曲。

这部作品中的各种乐器形象地表现了各种动物的特质和行为,所以在现今的音乐教育中,《动物狂欢节》仍被作为重要内容选入教材,人音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里,编者分别将《袋鼠》《公鸡母鸡》《狮王进行曲》收入其中。把这部管弦乐组曲作为课程整合的研究对象,有以下四个方面的优势:(1)可爱的动物感染儿童的音乐情绪;(2)独特的配器锻炼儿童的音乐敏锐性;(3)圣―桑的玩笑开阔儿童的音乐视野;(4)自然的主题激发儿童的音乐创造力。

二、课程整合的构建思路

课程整合对教师、学生、教学本身都提出了更高的综合性要求。这种要求并非面向知识,而是强调把知识作为一种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教学的各个层面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观念和综合实践能力。因此,在课程构建上作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整合:

1.目标上的整合――从“单一化”到“多元化”

结合低段学生的学情以及课程标准中的学段目标,将目标定为以下三个方面:(1)基于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理念,了解、感受外国音乐家生动、多样的创作手段以及所表达的情感。(2)突破原本单一的、零散的音乐欣赏,重构教学内容、学习形式,力求实现完整艺术观出发的一种综合性、实践性、创造性的艺术教育模式。(3)基于教育回归生活的理念,让课堂教学回归孩子的生活世界,培养孩子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敬畏、对世间万物的友好感情。

2.内容上的整合――从“碎片化”到“整体化”

目前,浙江省通用的人音版教材的设计中,编者分别以不同的主题来设计教学内容。笔者在打破原有知识框架的同时以覆盖相应年级的所有知识、技能点为原则制定课程的内容,将《动物狂欢节》组曲的全部内容作为学习的对象,把原本散落在各个单元的知识点归纳成整体,对组曲中所出现的音乐、配器、创作背景进行全面、深入的学习,让学生有更为丰富和形象的学习体验。

3.过程上的整合――从“学知识”到“做事情”

从儿童的身心特征、认知规律和日常生活出发,将语言、动作、歌唱、舞蹈、演奏、绘画、文学、信息技术等多种形式融合教学,在重构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将原本的“学知识”转化为“做事情”,淡化技能培训、升华主题探索,引导学生通过探索来获取需要汲取的信息。

4.形式上的整合――从“固定班级”到“小组重组”

在打破原有的班级进行重组之后,主要以小组之间的合作进行学习,通过设置任务卡、分工卡等手段让学生自由选择、重组学习主题,自由邀请、组合学习伙伴,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教师在对各组的指导中,提供个性化的支持。

5.评价上的整合――从“学科基础评价”到“多元综合评价”

在评价上,除了基础评价之外,还增加了“学习成果展示”和“综合主题活动”的评价,形成“基础评价+学习成果展示+综合主题活动”的评价模式。即除了考验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所展现出的价值观变化、知识技能维度扩展之外,还增加了以交流学习成果、参与主题相关游戏、测试组织能力为主的综合主题活动。

活动由学校统一安排,全部“班级”将2周的学习成果布置在自己的“招待区”里,准备活动任务和礼物,给每个学生做好“分工”。活动以上、下半场的形式展开,上半场活动场地内留一半学生“服务”,一半学生跨区交流活动;下半场人员互换。在开放的活动中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的评价。

三、课程整合的实施策略

(一)音乐与信息技术

在进行《动物狂欢节》的学习之前,重组的新班级以6个人为一个学习小组,每组领取一张项目卡(表1),让学生结合信息技术的手段认识、了解管弦乐器。一、二年级在自主学习能力和计算机使用技术上还比较薄弱,在实施中的具体操作如下:

(1)小组根据项目卡内容解决:①决定本组研究的对象。②按项目卡分工,两两合作一项任务,并在项目卡的负责成员处写好名字。

(2)将项目卡布置为预习作业,教师在课上对项目卡进行详细的解说。

(3)课后学生用互联网自主或在父母的协助下完成,形成课前预习成果。

(4)第二天的课上,学生先与小组成员分享自主学习的成果,各组派1名成员向全班同学做一个展示与分享。

(5)学生相互评价、交流各组的预习成果,教师适当进行点评。

(6)教师根据学生的个性成果,检测学习项目的预习情况,调整教学方案,实施以学定教(图1)。

如果是中高年级,则可为每个小组分配3台电脑,在1个课时内自主完成项目卡。

音乐学习项目卡

图1

(二)音乐与舞蹈

1.激情康康舞

在《乌龟》的乐曲中,圣―桑引用了奥芬巴赫著名的喜歌剧《地狱中的奥菲欧》中风靡一时的《康康舞曲》的曲调,不过圣―桑将原来狂热的急板放慢了无数倍,用低音弦乐器演奏出乌龟诙谐缓慢地爬行的场景,乌龟不时地东张西望,偶尔吃一两口路边的青草,不慌不忙,憨态可掬。

康康舞是一种体育运动性质的舞蹈,起源于法国,典型动作就是高踢腿(High-Kicks)。女舞者通常头顶华丽的羽毛,身上披挂着金属亮片,下着蕾丝蓬蓬裙,随着热烈奔放的音乐顿足、踢腿、旋转,给人带来畅快淋漓的完美享受。在教学中实施如下:

(1)在引导学生从速度、力度、节奏等不同的方面来感受对比完《乌龟》的主题与《康康舞曲》的旋律后,笔者播放了电影《河东狮吼》中的一个片段,电影里古天乐拿着吉他边跳边唱着“来来,我是一个菠萝,萝萝萝萝萝萝……”

谱例1:

菠萝、香蕉、苹果、芒果、甘蔗等十几种水果的改编十分滑稽有趣,深受学生的喜爱,似乎填了词的音乐更适合跳舞,加上电影中的张柏芝在一旁艚诙喝,引得学生纷纷效仿。

(2)引导学生为旋律即兴创编歌词。

以下谱例出自二年级学生的即兴创编。

谱例2:

(3)在舞蹈的脚步上选用康康舞中最为经典的“踢腿”“转圈”两个动作,手的动作与脚步对应的分别是“挽手”和“击掌”,简单的舞蹈带领学生感受康康舞的激情与魅力

这堂课就在唱、跳、奏、编创中愉快度过,再回头来看,圣―桑将如此热烈欢快的音乐改编成乌龟的诙谐缓慢,也是一种“恶搞”精神,学生也能理解为什么说这种引用是圣―桑开的玩笑了。

2.曼妙芭蕾舞

《天鹅》是组曲中的第十三首,全曲由伴奏钢琴水波荡漾般的前奏开始,接着大提琴唱出6/4拍子圆滑奏的高雅旋律,时而上行,时而下行,情调极为优美。描写出天鹅高贵优雅的姿态以及安详自在地浮游时的情景。

俄罗斯芭蕾舞大师福金和巴甫洛娃在1907年合作将这首作品改编成著名的芭蕾舞《天鹅之死》,至今盛演不衰。舞蹈描绘了一幅极美的画面:在淡蓝色的月光下,一只雪白的天鹅静静地漂游在湖面上。它展开双翅想飞向天空,但它已经体衰力竭,然而它那鼓足全部力量、不屈不挠地立起脚尖的舞姿,好像要离开湖面。在与死神搏斗中,它筋疲力尽,身体无力地倾向前方。舞蹈表现出了天鹅对生命的热爱和渴望。

基于音乐是和语言、动作、舞蹈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人们必须亲自参与的形式,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其中。但对于芭蕾学生暂时还难以尝试,通过赏析舞蹈《天鹅之死》这个音舞完美结合的范例,感受舞蹈形象、风格、节奏、结构与音乐所达成的统一共识;体验音乐的表现功能在舞蹈中的立体表达,置身于音乐舞蹈的交映生辉中对于每个学生都可以说是一次完美的视听盛宴。

(三)音乐与美术

1.音乐图谱

音乐图谱是表现音乐最为直观的方式,它以线状、点状、块状等各种图形,通过不同的组合展现着音乐的旋律、速度、节奏和音色等诸要素的变化和发展,记录着听者对音乐的感受与体验。这并不是简单的勾勾画画,离不开对音乐的有效聆听。在《动物狂欢节》中,因作者去除了繁重复杂的和声,用单纯的音响去模仿和表现,更便于学生把聆听到的抽象音乐用画笔表现为具象的图画,以更深入地理解音乐。

例1.《狮王进行曲》由双钢琴和弦乐五部开始演奏,两架钢琴模仿军号合奏,狮王的出巡由主题的反复进行来表现,它的仪仗队(钢琴模仿军号合奏)经常跟在它的身旁,这狮王也不时用吼叫来显示它的威风(钢琴和低音弦乐器的半音进行乐句)。

在聆听《狮王进行曲》时,坚定有力的脚步和威武雄壮的吼声交替出现,表现出了狮子这只万兽之王昂首于动物们之前的雄姿,各个小组的学生都能画出他们听到的音乐,学生紧紧抓住音乐的特点,用合适的图形表示,并以音乐发展的顺序、规律逐一记录,如《狮王进行曲》的图谱(图2、图3)。

图2

图3

例2.《林中杜鹃》由单簧管和双钢琴演奏,以钢琴柔和、连贯的音色烘托森林四周安宁寂静的氛围,以单簧管短促、明亮的音色表现杜鹃的鸣叫,两种音色和节奏呈现出鲜明的对比。

下图为一年级学生绘制的《林中杜鹃》部分图谱,线和点的运用准确表达出了他对音乐的感受(图4)。

图4

2.手指剧角色

在课程开展中期,音乐中的各种动物形象已深入学生的心中,或可爱、或威严、或滑稽,借用超轻粘土为材料,让孩子将音乐中的动物形象捏出来,加入略夸张的表情,作为手指剧表演的主角。这样的设计受到了孩子们的喜爱,并收到了许多精彩的创意。(照片)

照片

(四)音乐与戏剧

戏剧是以多种刻画人物的手段进行表演的一门综合艺术。几乎所有的戏剧样式中,音乐都是戏剧的灵魂,而戏剧与音乐最大的共通性,就是要体现表演。本次课程中设计了两次演出活动,一次是以他们自制的“手指玩偶”为主角的手指剧表演,演出曲目有《公鸡母鸡》《水族馆》;一次是以《狮王进行曲》为故事背景的故事原创表演,让学生担任主角。

例如,在《公鸡母鸡》的乐曲中母鸡用单簧管表示,公鸡则用最高音的钢琴表达出来。这段乐曲描写了母鸡咯咯地叫个不停,公鸡则东张西望,热情地招呼它的伴侣。

其中一组学生的表演非常有趣:一只母鸡在单簧管的音乐声中滑稽出场了,它时而跳跃,时而左右晃动,突然,公鸡从另一端高傲地“飞”了出来,与母鸡相互吵个不停,母鸡和公鸡离得越来越近,跳得越来越热烈。突然,音乐停了,高音钢琴Beng的一声,公鸡和母鸡纷纷摔倒在地,逗得学生哈哈大笑。

以《狮王进行曲》为创作背景的原创表演中,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编出了许多简短有趣的故事,有一个组的故事与众不同:傲慢无礼的狮王在威严出场后不小心崴了脚,却被它平时轻视的野驴给治好了,狮王终于改变了自己的偏见,重新与动物们其乐融融地进行狂欢。

这个环节的设计,让学生在开放、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中,通过动口、动脑、动手相结合,了解音乐与戏剧表演之间的关系,增强对戏剧表演的理解,并进一步感悟戏剧的特点,体验与感受戏剧表演的艺术魅力。

(五)音乐与动画

动画片《动物狂欢节》以《鸟笼》的音乐拉开故事的序幕,婉转清亮的长笛声中,主人公觅音熊和它的爸爸正赶往动物狂欢节,准备为狮王伴奏,随即《大象》的音乐出现了,画面中大象正在洗澡。可可驴和它的爸爸妈妈也正匆匆赶往狂欢节的路上,《袋鼠》的音乐响起,第三位主人公袋袋鼠出现了,它是一个爱美的小姑娘,非常喜欢觅音熊的琴声。当《狮王进行曲》中的序曲响起时,小动物们纷纷喊着“狮王来啦,狮王来啦”,狮王踩着属于它的主题音乐一步一步威武地来到了动物狂欢节的现场……

中国在2009年上映的这部同名动画片《动物狂欢节》,其精良的制作及影片中传递的精神都足以让学生领略一场现代动画与古典音乐的完美结合。本片讲述了在森林中生活的觅音熊、袋袋鼠和可可驴等动物伙伴,怀揣各自的音乐梦想去往音乐圣地“森林之心”。几经磨难,终于战胜恶势力代表风怪的动人故事,展示了整个动物世界呈现出的一派和谐欢乐的景象。本片的背景音乐融入《动物狂欢节》组曲,表现了圣―桑简洁明快、充满童趣与奇幻的音乐经典。本片寓教于乐,也传递了勇敢、梦想与友谊。

(1)课前布置W生完整观看影片,找出片中出现的《动物狂欢节》音乐。

(2)课上,节选部分电影片段,从音乐与人物的动作、音乐与人物的情绪两个角度,为学生示范做影评。

(3)有的学生模仿教师的思路进行评述,有的用创造性的点评、踊跃的发言将课堂推向。

(4)最后6分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学生向组员分享自己的感受。

这一堂“动画影评课”让学生体验了动画片中叙事与音乐的巧妙结合,有趣的现代动画与古典音乐的完美结合带给孩子们奇妙的体验。动画片《动物狂欢节》不仅架构了儿童与古典音乐之间的桥梁,也满足了孩子们欣赏和理解古典音乐的需要。

四、课程整合的实施与构想

三年来,笔者在音乐课程整合的实施过程中,着眼于“美丽中国”和“多彩世界”两大板块,根据学段的不同,分别开展了《胡桃夹子》――芭蕾艺术及童话交响曲鉴赏;《走进非洲》――风情非洲鼓;《乡间的歌》――民间的山歌等专题音乐板块的学习。最大的感悟是,学生的音乐学习能力呈现螺旋式上升。

在接下来的课程中,笔者还准备开展《“戏”说国粹》――走进京剧;《印象国乐》――民族乐器之美;《魔笛》――莫扎特歌剧艺术;《音乐家的传奇人生》等专题学习板块,拓宽学生的音乐学习渠道,提高学习的能力,改课堂教学为宽阔的开放式教学,把学生的目光引向生活、引向自然、引向社会,使学生了解,音乐并不仅仅是课堂中的音乐,更应该是融入生活的音乐,在不断实践中寻找课程整合最有价值的形式。

参考文献:

[1][美]James A .Beane.课程统整[M].单经文,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02.

[2]Ariech Lewy(ed).The Integrational Encyclopedia of CuiTi-culum[M].Oxford,Pergamon Press,1991.

篇13

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和今后健康的发展,我国很多高职院校都增设了音乐欣赏课程。但是在高职教育工作中,音乐课只是采取了传统的听赏歌曲的形式并没有与时俱进进行改革。在音乐课上课之前,音乐教师按部就班的对要欣赏乐曲的作家、创作背景年代、作品所叙述的内容和要表达的具体思想进行简单讲解,接着播放所学乐曲,然后学生听着音乐就进入了放松状态,或是趴在桌子上睡觉,或是心猿意马思想放空,不去认真体会音乐的真谛。这种教学方式并没有起到音乐教育的实际作用。

一、在高职院校进行音乐教育的实际情况

(一)高职学生的整体素质不高

在高职院校中的同学正处在莽撞的青春期,乐于接受新思想,敢于天马行空的进行想象,对新鲜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其中有很多学生从小到大并没有进行过传统的音乐教育,甚至在以前的音乐课上都是马马虎虎应付了事。高职学生音乐素养比较薄弱,缺少一个完整的音乐体系进行系统的学习。

(二)高职学生有独特的音乐欣赏标准

很多高职学生没有一个良好的音乐教育开端,但很多学生却钟爱音乐,甚至有的学生把音乐作为生活中的一部分。只钟情于自己喜爱的音乐风格,往往对音乐的理解比较单一、不够到位。

(三)需要有效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准

音乐有着十分古老而悠久的历史,它最早是伴随着人类生产劳动中喊的口号而诞生的。音乐的演奏形式包含民谣、说唱(R&B)、电子音乐、重金属音乐等等。音乐教师可以找到不同风格的音乐来播放给同学们欣赏,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的音乐都有着各自的特色。有助于同学开阔眼界,增加学生的艺术素养,更全面的通过音乐了解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但是在高职院校中学生的基本素质不一样,对音乐的欣赏能力也不同,他们所喜好的音乐肯定不会一样,所以音乐教师要主动帮助同学去感受不同的音乐,多听自己不熟悉的音乐,在充分调动听觉感受的过程中去发现世界的美好。

二、进行综合性音乐教学的具体措施

伴随着人类文明历史的长河发展而来,诗歌、音乐和舞蹈就在相互融合中表现出来。最早期的音乐活动展现给我们的就是综合一体的,音乐的起源就是诗歌、音乐、舞曲相辅相成融会贯通的,在高职院校学生学习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就不能单单只是听音乐,应该把音乐看作表达艺术形式的一个切入点,更深层次的去理解背后的文化底蕴。学会站在多个角度去感受音乐的魅力,全身心投入感情去体会音乐背后的故事。

(一)从哲学中领悟音乐

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之中,人类掌握世界的基本手段是通过对艺术、哲学、科学的探寻。音乐是通过音符来充实人类的思想精神世界,人类通过音乐来展现现实生活;而哲学是是人类经过长时间探索自然社会发展规律的基本总结性概括。由此看来在客观世界中音乐和哲学的展现手法并不相同,但是他们通过不同的方式所展现出来的却是同一个客观的世界。人类发展的理性思维形式通过哲学形式加以体现,而感性思维形式则通过音乐的形式进行展现。这两种展现形式不断的发展进步来充实人类的精神文明建设。怎样用具体的音乐作品来展现哲学,在音乐作品中早已展现。比如高职教师在课堂中为学生讲解交响诗《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时,可以先通过对尼采的同名著作进行讲解。在这部著作中主要展现尼采的哲学思想,他认为一个伟大的人往往受到排挤压抑,甚至被人说成哗众取宠而倍感孤独。他宣布上帝死了而超人出现。教师在充分展现尼采的哲学思想和至理名言之后在让同学欣赏这首交响乐作品,更能让学生有直观的感受。比如在交响乐中运用的音乐篇章就是引用诗歌中的段落标题。斯特劳斯进行演奏时给予诗歌新的音乐生命,在具体细节中有体现出尼采的哲学思想。同学在充分鉴赏音乐中,陶冶自我情操的同时又对哲学思想有着新的思考,通过音乐多角度思考抽象化的哲学带给我们的精神财富。

(二)从绘画的角度描绘音乐

在艺术领域中,音乐和绘画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表达形式。从艺术的体现方式来看,绘画是描绘空间的艺术表达方式,音乐是阐述时间的艺术表达方式;从运动形式来看,音乐展现的是动态,而绘画展现的是静态。绘画和音乐又有很多相同之处,两者通过不同的表现方式,都向人们传达艺术的魅力。音乐和绘画的联系正如安勃罗斯说的“音乐是心灵最伟大的画家,更是一切物质最不高明的画家”。绘画专用词汇“色彩光线”“色调”“线条描绘”等在音乐评论时经常会用到,而音乐术语也经常运用到绘画作品评价之中。而物理学家牛顿曾经对声音的振动频率和颜色的波长都做过详细分析,用音乐的七个音CDEFGAB和绘画的七个色彩赤橙黄绿青蓝紫一一呼应,这就为以后音乐与绘画的相结合提供了实际的理论依据。而在我们对音乐的学习中,则要努力改正过往听觉与视觉、音乐与美术互相分离开来学习的习惯,在二者的兼容中往往会有新的发现。

高职教师在音乐课堂授课中,给学生欣赏有“钢琴诗人”之称的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诗人肖邦(1810-1849)的音乐作品:《降A大调波兰舞曲“英雄”》时,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就可以采用音调与色彩画面相结合的方式去仔细感受。例如在欣赏过程中,可以用红色、白色表现C大调、用橙色、棕色、深红色代表G大调,黄色、玫瑰色、蓝色代表D、A大调等等,用色彩描绘出五颜六色的投影效果来随着音乐的播放进行展示,就让学生在聆听音乐的同时产生相应的色彩视觉感受,达到了音乐与绘画相结合的整体设计效果。学生在视觉和听觉进行同时的感受,有利于深入了解交响乐作品,也提高了对音乐的鉴赏能力。

(三)从戏剧的角度去欣赏音乐

音乐与戏剧本身就有着紧密联系,在公元前五世纪的古希腊地区诞生世界上最早的戏剧,这时候的戏剧就融入了大量的民间歌舞进行戏剧表演。在最初的戏剧表达方式中总是有歌队参加,歌队的加入可以在戏剧中更好的烘托整体戏剧的气氛,歌队也有着自身大幕开启的任务。在古希腊歌剧表演中,音乐和戏剧相互融合展现给观众。在现今的音乐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将欣赏音乐和歌剧一同展现给学生,戏剧元素在其中充辅助的角色。例如高职教师在讲解19世纪莫扎特的戏剧《唐璜》时,戏剧中的音乐序曲充分地展现唐璜放荡不羁而又乐观的性格,随着故事情节的推动,作者又用不同风格的音乐刻画了人物的心理,音乐和戏剧的结合充分发挥着各自积极作用,为戏剧音乐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综上所述,音乐带给我们的感受是心灵的震撼和共鸣,我们在欣赏音乐魅力的同时,要结合各方面的知识领域,去深入研究音乐的具体内涵,体会音乐背后想要告诉后人的故事。高职音乐教师要在课堂中拓宽学生的艺术感知力,培养学生对音乐的鉴赏力、理解力,通过对音乐的欣赏而提高学生自身的文化修养,从而有一定的艺术追求,从根本上提升了学生的艺术水平和综合素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