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老龄化社会的影响

老龄化社会的影响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0 17:16:0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老龄化社会的影响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老龄化社会的影响

篇1

人口老龄化是人口发展的普遍趋势,是科学与经济不断发展进步的标志。人口老龄化对人口、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影响不仅将是持续的,同时也将是全方位的,其中既包括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持续压力和挑战,也在一定程度上暗含着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制度变革等方面带来的良好机遇。事实上,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各种老龄问题也是重大的社会民生问题之一,是涉及国计民生和社会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性社会问题。因此,正确处理好人口老龄化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趋利避害,实现人口老龄化与社会各方面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闻喜县人口老龄化现状与趋势

联合国认为,如果一个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总人口数的10%或者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数的7%以上,那么这个地区就属于人口老龄化地区。人口老龄化是人口年龄结构变化所产生的,而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取决于出生、死亡和迁移三个因素。决定人口老龄化最主要的因素是生育率下降。总体来看,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闻喜县65岁以上人口达到32724人,占总人口数404150人的8.1%,60岁以上人口达到49696人,占总人口数的12.3%。分别超出联合国标准1.1和2.3个百分点。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相比分别高出1.9和2.1个百分点。闻喜县已属老龄化地区。同时闻喜县人口老龄化有如下特点。

1.“三代同堂”式的传统家庭越来越多,一对夫妇同时瞻养四个老人和一个小孩的家庭逐渐增多。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数据查显示“三代户”共35128户,占全县总户数102652户的34.22%,比2000年高出2.53个百分点;具有60岁及以上老年的户共33893户,占全县总户数的33%,并在继续增加。本文由收集整理

2.高龄老年人口急剧增长。闻喜县人均预期寿命已达71.8岁,80岁以上高龄老人高达4168人,占60岁以上老人总数的8.4%,比2000年的5.8%高出2.6个百分点。

3.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经济发展。闻喜县是在尚未全面达小康,经济还不是很发达的情况下提前进入老龄社会的,2010年闻喜县人均gdp为20284元,比全国平均水平的29992元还相差9708元。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355元,比全国平均水平5919元低1564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564元,比全国平均水平19109元低5545元。属于未富先老。

三、人口老龄化对县域社会经济的影响

1.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根据人口学的基本规律,老龄化使进入劳动年龄的人口比重下降和劳动力年龄的老化导致劳动力供给的缩减以及劳动力价格上升。历年来闻喜县主要依靠玻璃制品、金属镁、钢铁冶炼及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企业拉动经济增长,并依靠供应充足的廉价劳动力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然而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发展将会弱化这种优势。近年来尽管县劳动部门一直努力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力度,但是第二、第三产业劳动力短缺的现象不断增加。2010年全县玻璃企业共关闭25家,其中30%的企业是因劳动力短缺而关闭;全县65%的饭店和宾馆从业人员不足,短缺人员在20%以上;全县近30%的门店因人员不足以各种方式招聘从业人员。另一方面,人口老龄化,使劳动力供给下降从而导致劳动力价格上升,企业的生产成本增加。据统计,2007年,玻璃企业的人均工资30元/天,到2010人均工资达60元/天;住宿餐饮业的人均工资20元/天,到2010人均工资达40元/天;建筑业从业人员工资人均40元/天,到2010年达到80元/天,均增长1倍。

2.人口老龄化使企业和政府的养老支出增加。对政府来说,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加,对养老金、退休金,医疗保障的需求均会扩大,引起老年退休金、养老金、医疗卫生支出、老年福利设施和老年服务等支出上升。这也就意味着政府消费基金的增加。对企业来说,企业同样也要负担一部分离退休金、医疗费用和社会养老基金,加大产品成本。另一方面,政府为了缓解养老支出的财政压力,会加大税收,同样加大企业的生产成本,打击企业的生产积极性,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3.人口老龄化对消费结构的影响。老年人是特殊生活用品、医疗保健以及护理服务等产品的主要消费者。特别是在生活水平快速提高的现代社会,老年人在满足了物质消费的前提下,也会追求家庭服务、心理咨询、休闲旅游等非物质消费。随着老年人占的比例不断上升,社会对老年消费品的需求越来越大,老年人由于心理、生理上的差异,衍生出了特殊的市场需求。这些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消费正作用于现存的消费结构,促使其发生改变。

4.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压力增大。闻喜县老年人口的近70%分布在农村。同时,农村刚刚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还很不健全,农民的养老、医疗社会保障还有待加强。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农村的养老、医疗等方面的压力相对城镇将更加突出。

5.人口老龄化对医疗保障资金需求影响。人口老龄化对医疗保障资金需求压力急速膨胀。老年人是医疗卫生资源的主要消费群体,是医疗保障制度的重点对象。据统计,老年人的人均医疗费用支出是年轻人的3-5倍。2010年闻喜县老年人口医疗费用约占全县gdp的0.5%。预计到2020年将占到1.2%,2030年将达到3.1%。同期的老年人口将增加1倍,医疗费用将增长5倍。2050年老年人口医疗费用将占gdp的8%~9%。老年人口医疗费用的增长速度明显快于gdp的增长速度。老年人口数量的增长加剧社会医疗保障费用支出的压力。

转贴于

6.人口老龄化对长期照料服务需求的压力增加。长期照料服务是指面向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精神慰藉和临终关怀等综合服务。老年人长期照料服务是人口老龄化过程中解决起来难度最大的一个严重社会问题。据推算,全县生活不能自理老年人口数量2010年达1400多人,2020年超过2500人。目前,县老年人服务机构能够为老年人提供的床位却很少,其中的长期照料服务床位更是少的可怜。长期照料服务专业性较强,涉及到医疗、康复、护理、心理、临终关怀以及管理等多学科内容。仅靠家庭和政府是解决不了的,尚需大力发展长期照料服务机构。

四、促进人口老龄化与县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1.高度重视社区老年服务体系建设,强化社区社会福利和社会服务功能。面对日益庞大的老年人口规模,县政府应该整合社区为老年人服务的各种资源,构建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社区服务筹资体系,并从政策优惠、服务机构设置、人员职业化建设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以便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求。

2.大力发展银色产业。老龄产业还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口的需求。随着经济的发展,老年人口的养老金、退休金不断提高,从2005-2007年,国家连续三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企业月人均养老金从714元提高到963元,2010年企业退休人员平均月养老金超过1200元。老年市场商机无限,购买力非常可观。拥有巨大的消费潜力,如果能充分利用现有的前景广阔的市场,将会创造许多新的工作机会,缓解社会就业压力,给经济发展带来强大的动力。因此企业开发产品时要针对老年人的需求,根据老年人衣食住行的喜好,研制适合他们的产品。同时还要重点发展老年服务业,兴建养老机构,包括医疗服务机构、保健机构、增加老年服务项目等。

3.充分利用老年人力资源。虽然人口老龄化,使得青年劳动力数量下降,老年人体力上的衰退,但他们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开发老年人力资源,在实现了老年人的价值,增加了他们收入的同时,也有效地弥补了劳动力供给不足的缺口,促进了经济的增长。可以返聘退休或退二线低龄老龄人,到适合或展示其特长的岗位,继续发挥余热。

篇2

1 综观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呈现以下五个特征

1.1老龄人口绝对值为世界之最

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加上20多年改革开放,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医疗卫生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人口预期寿命日益延长,老年人口逐年增加,到 目前 已接近1。41亿,我国成为全世界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占世界老年人总数的1/5,占亚洲老年人口的1/2。2004年, 我国的老年人口仅占总人口的11%。但到2040年,我国老年人总数将达到4。11亿,占到总人口的29%,它将超过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和英国目前的人口总和。解决好我国老年人口 问题 ,对亚洲和世界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1.2 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快来势猛

老龄化可能是由于年龄金字塔底部少儿人口增长减慢所造成,也可能是顶部的老年人口增长加速所导致,人口学中称之为底部老龄化和顶部老龄化。发达国家经历了由底部老龄化到顶部老龄化的漫长演变过程。而我国,由于计划生育政策和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底部老龄化与顶部老龄化同时”夹击”,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发展很快,我国人口年龄结构从成年型进入老年型仅用了18年左右的时间,与发达国家相比,速度十分惊人。法国完成这一过程用了115年,瑞典用了85年,美国用了60年,英国用了45年,最短的日本也用了25年。由于我国人口政策的作用,改变了世界老龄人口的发展格局,即人口老龄化不仅成为发达国家的问题,而且也已经开始成为发展中国家的问题。

1.3 人口未富先老对经济压力很大

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伴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呈渐进的步伐。当它们的60岁以上老龄人口达到10%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一般在1万美元以上。发达国家的人口是先富后老,我国是未富先老。我国在2000年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才达856美元,属于刚刚迈过最低收入门槛的中等收入国家。中国妇女的平均生育率已由1949年的6.1变为2002年的1.8,其中北京和上海两地的婴儿出生率甚至已经降到了1.0;而人口预期寿命则由1949年的41岁延长到了70岁,使得我国成为世界上人均寿命最长的低收入国家之一,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的压力很大。

1.4 老年人口在区域分布上不均衡

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人口已经进入老龄化阶段。如上海市老年人口2000年已达238万,占总人口的18。5%,到2025年将达到最高峰468。8万,占总人口的32。7%;北京2000年老年人口为188万,占总人口的14。6%,到2025年将会猛增到416万,老年人口的比例接近30%,大大超过现在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的程度。而在中西部地区,人口老龄化的程度低于东部。另外,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就静态而言,由于农村婴儿出生率高于城市,因此老龄化程度城市高于农村;但就动态而言,随着现代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地从乡下涌到城市,农村老人因此经常无人照护,因此城乡老龄化的程度正在接近。

1.5 老龄人口高龄化趋势十分明显

人口学中认定,60-69岁为低龄老年人口,70-79岁为中龄老年人口,80岁以上为高龄老年人口。过去说”人活70古来稀”,现在说”活到70不稀奇”。我国高龄老年人口以每年5。4%的速度增长,高龄人口已从1990年的800万增长到2000年的1100万,到2020年将达到2780万。高龄人口丧偶和患病的机率高,高龄女性多于男性,高龄老人生活自理能力差。因此他们不仅需要经济上的供养,而且需要生活上的照料。

2 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从人口经济学的角度考察,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一般具有负面作用,需要积极应对。国民生产总值中用于老年人的费用份额大幅度增加,势必限制社会扩大再生产,影响生产部门的资本投资和经济效率的提高,加重国民经济的负担。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迅速发展,这就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经济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应适当提高劳动年龄上限;另一方面,可适当扩大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覆盖面和提高退休金标准。人口老龄化对增加储蓄也会产生相当的减退效果,这主要是由养老金制度的推广引起的。根据经济学理论,储蓄等于投资,储蓄减少等于投资减少,从而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强化个人储蓄养老,筹措养老基金,成为资本投资的重要来源。

人口老龄化对劳动人口数量和质量的影响。随着老年人口比重上升,劳动年龄人口所占比重相应下降,不利于经济发展。而且,老年劳动力较难适应快节奏的生产活动,特别是在劳动密集型的生产中,不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人口老龄化对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影响。老龄劳动力接受新的知识和科学技术比青壮年要慢,对新兴产业的适应能力相对较弱,企业的新产品开发和技术革新也受到一定影响。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知识进步速度加快和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劳动力人口老龄化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经济增长更显不利。

3 人口老龄化对企业的影响

目前我国企业正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问题,这问题势必影响到企业的发展。统观全国来看,我国目前已经进入老年型社会,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带来的挑战是中国养老金制度面临的长期问题。

篇3

现如今,随着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社会的老龄化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趋势。在城市规划和建设工作中,城市规划工作人员应该从老年人的生活需要方面出发,做好理论分析,然后将经济学以及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内容融入到其中。并且可以借鉴国外其他国家的城市规划工作的内容来进行。另外,在实际的工作中,城市规划中的老年化社会建设工作中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此,相关的工作人员应该对这一问题加强重视。

1 老年化住区模式的分析

1.1 国外住区模式的概述

在现如今我国老年化住区模式的建设工作中,由于工作中还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因此,需要积极地引进国外老年化住区模式建立的工作理念。对于发达国家来说,在对老年化社会管理的过程中,积极地建立社会、家庭以及协作养老的模式。不仅如此,还存在着很多综合性的老年服务区。主要是为老年人建立相对比较舒适的生活环境,提升其生活质量。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外相关工作人员在对住区模式进行建立的过程中,将诸多先进的理念融入到其中,其中包括各种社会文化。现如今,老年化住区模式已经备受人们的关注,积极地保障了老年人的权益。

1.2 国内养老密实和居住方式分析

现如今,社会中存在的养老模式种类较多,除了家庭养老之外,更多的就是以机构养老的模式为主。但是,在老龄化程度不断增强的情况下,这两种养老模式都存在着一定的弊端。无论是家庭养老还是社会养老都会存在着侵犯老年人合法权益的问题。对于我国的养老模式来说,只有不断进行改进和完善,才能够为老年人提供更为便利的居住方式和生活空间。

研究人员在正在不断对老年化社会的现象进行分析,其中社会建设和规划工作的重点就是选择科学的养老模式。人口老龄化越来越成为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一。为了顺应社会的发展,传统的养老模式应该得到改进。现今的养老模式应该充分符合老年人的生活习惯,还应该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效发展。现如今,不同的学者研究方向不同,在认识上也存在着严重的差异。但是,其研究重点都是对我国的养老模式进行改进和完善。老年人的居住环境和居住方式应该得到优化,逐渐朝着同住型和邻居型的方向发展。

2 老年住区的发展及规划

2.1 普通居住区的发展和规划

研究人员加强对普通居住区的研究主要是为了凸显养老工作的重要性,同时还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老年人住房难的问题。在具体的规划和建筑的过程中,工作人员首先应该对现有的居住区的形式进行分析,尽量做到更新和完善,使得居住区更能够适应家庭的生活。另外,还应该极大地满足老年人的身体和心理的需要。在对普通居住区进行规划的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将老年人的生活习惯考虑到建筑规划工作中。通常情况下,研究人员的观点可以从连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第一,整体的城市居住区建设工作中要包含老年住宅区。第二,房屋建筑工作应该加强对终生可以利用住宅形式的规划和建设。无论是哪种类型的房屋建筑工作都应该从老年人的切身利益出发,建立各种无障碍设施,提示建筑空间的整体面积。普通居住区的建设工作应该顺应老龄化的发展趋势,以为老年人提供优质环境为主,满足其身体和心理上的需求。

2.2 老年社区发展及规划

根据住区中老年人比例的多少,一般将老年社区分为两种:混合老年社区与独立老年社区,目前国内老年社区多指独立老年社区。我国相关认为由于老年人对社区服务需求在不断增加,老年社区因其完善的设施、可灵活的选择和符合老年人的需求,应成为老年人改善居住环境和提高生活品质的一种较好的选择,其构建在当前十分必要。但由于中国特殊的国情和养老政策,老年社区建设要引入市场机制,进行市场运作,结合多种养老方式进行综合开发,这也有利于老年住区的产业化发展。

可见,大多数学者的观点是认为老年住区的发展应以普通住区和混合式的老年住区为主,这与前述的养老模式及居住方式的选择相吻合,也是符合我国土地资源有限、社会保障支持系统不完善的基本国情。

老年社区的规划设计要面对大多数老龄人,不能片面追求规模档次,可结合普通居住区的规划建设,与整个社区或小区的配套设施综合设置;独立老年社区选址应尽量不要远离城市生活区,并应保持交通方便、城市生活的延续以及与青壮少儿接触交往的机会和空间。针对我国老年社区面临的老年人社会网络中断的问题,陈贵武等提出以综合性规划代替局限在住房与环境规划的传统形体规划,使得在老年人生活的空间问题基本解决之后,通过综合性规划对老龄化社区的生活多样性、社区网络、服务网络的建设起到一定的作用,从而实现老年人与社会融合的生活模式。

2.3 老年住区空间环境

除了老年住宅外,居住空间环境也是老年住区研究的重点。王玮华认为由于老年人口对周围环境的依赖性和影响程度,要较其他人群大得多,老年住区应为老年人创造适于健身、娱乐、休闲、交往等户外活动的良好空间环境。一般来说,老年人对住区空间环境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求、社交需求、休闲需求、审美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不同层次的需求,确定了住区空间环境不同使用功能的划分及设计要点。对于住区空间环境的营造,胡仁禄认为要改进居住院落空间的规划设计,创造更多更好的邻里交往空间,以利于亲密的邻里关系和互助活动的形成,增进老年人生活的充实感和安全感。

结束语

由此可见,本文在对老年化社会规划建设进行相关研究分析的过程中,主要是对老年化社会的养老模式和居住方式进行探索。不过,我们在对其进行探索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当前我国在老年化社会建设的过程中,其中相关的内容还存在着许多的局限性,这就对社会发展有着不利的影响,因此我们就要向国外发达国家学习,将许多先进的思想和管理办法应用到其中,从而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4

1.1 对国外老年住区规划研究结果的借鉴

因为老年人在生理及心理上都不再具备年轻人的健康与活力,所以在居住区的建设上要有一定的要求,符合老年人的生活模式。以作为这方面的典型代表――美国为例,在建设老年人居住的社区时,将其分为多种类型的老年住宅,主要特点是建造了一个环境好,规模大,为老年人提供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的综合性社区,在心理及生理上都满足了老年人的生活需要,他们每日的生活充实,身体健康,自然而然的不再依赖儿女,从而减轻儿女的负担。这种建设模式因其独特的优势,在欧洲国家已经得到广泛认可,我国也在结合实际情况借鉴并大力推广这一老年社区的大面积建设。

亚洲的许多发达国家与我国在文化上存在很多相似之处,例如日本的老年住宅社区就值得我们深入研究。日本老年社区模式的特色就是通过先进的技术实现老年人的自助与自理,满足他们的物质生活需求。另一方面为其提供完善的配套设施,不仅在生活上进行关心照顾,同时也丰富了老年人的精神生活,让其生活在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中。我们要借鉴这种住宅模式的转变,吸收有利于建设具有我国特色老年住宅的经验。

1.2 国内养老模式和居住方式的选择

在最早的一个阶段,我国养老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家庭养老,一种是机构养老,但是最近几年,社会和经济也在不断的发展,所以传统的养老模式也会受到一定的冲击,同时我国也出现了很多新型的养老方式,度假养老和异地养老等都被人们热捧。

城市规划的相关专家普遍认为我国的养老的方式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较大,居家养老虽然能够很好的保证我国老年人的安全,但是对老年人的精神和文化生活却是比较忽视的,同时在经济性上也不能起到非常好的效果,这种养老形式虽然在一定的时间内还是会占据着比较重要的位置,但是我国的养老住宅区还是应该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对我国传统的养老模式进行了解之后,一些国内的学者也提出了新型的养老住宅形式比如邻居式、分离式等等,但是也有很多学者认为,老年公寓在很多方面展现出来的优势都是其他形式住宅所不能比拟的,所以要在保留老年公寓的基础上发展新型的老年居住区。

1.3 老年住区空间环境

在所有影响因素中,居住环境无疑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这也是研究人员的研究重点。欧洲许多国家将老年住宅选在了风景优美的地区,远离喧嚣,因为这样的环境更适宜晚年生活,让内心更加平静。从心理和生理两方面对老年人进行了解,可以得知居住环境不仅要考虑到自然环境的因素,还要满足他们精神上的需要,设置图书馆、医院、护理中心等社区设施,达到心理上的健康。合理的规划居住环境,邻里之间相处融洽,建立良好的关系也对老年人的生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老年人创造一个优美的生活环境,不仅是适应老龄化社会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促进城市建设与发展的推动力。

2 关于老年休闲活动空间的研究

国内学者通过地理学方法对城市老年休闲活动空间的研究较多。柴彦威和刘璇认为可以将时间地理学方法引入对城市老龄化问题的研究中,通过对城市老年居民活动时间分布、活动方式以及时空间结构的分析,研究社会组织、基础设施配置等对老年人活动的影响,从而探寻城市内部结构与老龄居民活动互动的一般规律以及提出城市建设中老年休闲活动空间的各种对策。

相关研究人员利用时间地理学的方法,对某市50名退休老人的四季休闲行为进行跟踪调查,其目的是为揭示大城市的老年人是如何从事日常生活及休闲娱乐活动的,以及这些活动的基本特征与时空分异规律,从而得到相关科学依据,在大城市中组织与规划休闲空间。另一组专家也运用了时间地理学的方法,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制作了一份某市典型社区中老年人24小时的活动日志,借此描述城市老年人日常生活的活动类型是否具有一般时空特征。第三组人员采用的是行为地理学的研究方法,调查的内容为城市老年人的日常消费情况,采用问卷的形式,揭示了城市老年人的日常购物行为所具备的空间特征。上述以微观角度研究老年人活动需求的方法体现出以人为本的原则,便于更好地在规划上组织与引导居民进行休闲活动。场所空间作为休闲活动的载体,成为目前我国急需研究的问题。通过对某地区各类老年人经常出入的公共活动场所的抽样调查,地理位置近是老年人最迫切的需求,其次是环境条件要好及有必要的设施。而老年人对休闲活动场所的要求分别是地理位置便利、环境优雅、安全、安静、有充足的休息设施以及良好的景观等。由此可见,老年人最看重休闲场所周围的交通是否便利,周围的环境如何,配套设施是否齐全。从上述结论中我们可以得知,在建设老年人的休闲活动空间时,要合理安排交通区位,做到安全性与易识别性兼具,加之以完善的配套设施,均匀的分散场所,定能够吸引老年人前往。

3 关于道路交通的研究

篇5

党的以后,我国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人口增长过快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为了严格控制人口数量,我国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我国的生育率迅速下降;同时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使得人们的死亡率下降和预期寿命提高,从而导致了人口老龄化。人口老龄化是人口转变的必然结果,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现象,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一种标志。

一、人口老龄化的界定及特点

(一)人口老龄化的界定

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老龄人口的比重,相对于年轻人口所占的比重而言呈持续增长的趋势;也就是老年人口的比重日益增加的过程。随着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和生育率的不断下降,我国老年人口的绝对数及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不断增加。人口老龄化是指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们的价值观进步了,生育观也从强制性的控制生育到自觉控制生育,从而人口出生率急剧下降,青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下降,相应的老年人口的比重增加。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人口老龄化是人们生活水平和健康状况提高的体现,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进步的象征,具有历史进步性。

(二)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1.我国老年人口基数大,人口老龄化的速度比较快。中国人口规模大,基数大,人口老龄化过程来势猛,老龄人口规模不断增长,使得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老年人口2000年占世界的2L29%;预计到2050年人口将增加到4.23亿以上,占世界老年人口的22.3%,那时世界每4个老年人中就有一名是中国人。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从国际上看,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由7%翻番到14%,所用的时间,法国为115年,瑞典为85年,前西德和英国为45年,美国预计要用75年,日本预计要用26年,中国预计也将用26年,成为世界上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

2.中国人口高龄化显著。中国人口老龄化过程较早地出现了西方国家高度老龄化社会的所有现象,即80岁以上的老龄中后期人口的比重提高得较快。在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中,老年人口的增长速度快于总人口,而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口的增长速度又快于老年人口。1950年我国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不足200万,200(〕年达到了1200万,预计到2050年将达到0.88亿。

3.中国将在经济不发达的社会背景下进人人口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与经济的发展具有时滞性。欧美国家的人口老龄化是伴随工业化、城市化的过程而来的,而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是在人为的条件下,通过全面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使人口出生率、生育率和自然增长率急剧下降,从而青少年人口所占的比重降低,老年人口所占的比重上升,这是一种刚性的过程。欧美一些老年型人口的国家,基本实现了工业化,并制定了一系列较完善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可以说是“先富后老”;而我国进人老年型人口国家时,农村人口占64%,缺乏必要的物质、制度准备,可以说是“未富先老”。

二、人口老龄化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是人口转变的必然结果,是世界各国迟早会出现的人口现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使得人们的生育率下降,死亡率下降和预期寿命提高,从而导致了人口老龄化。上面已经提到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不同于发达国家,它是在人为的条件下实行计划生育形成的,具有刚性特征。人口老龄化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如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大,青年人口的比重就小,影响了人口出生率,减缓人口增长速度,能缓解我国人口过多的压力,同时也有利于人口素质的提高。

在当今中国人口老龄化的消极影响还不是很明显,但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更加严重,老年人口的规模继续增大,在2020年以后,老龄化的弊端就开始暴露,老龄化带来的问题日益突出。

(一)人口老龄化加重了社会养老负担

人口老龄化不仅是老年人口比重的增加,同时老年人口的绝对量也增加,老年抚养系数提高,社会用于退休金、养老保障、医疗保障以及相应的社会福利事业的负担也加重。老年人的养老主要是由社会和家庭承担的。我国城市的老年人口享有退休金和医保,在经济上社会养老负担大于家庭养老负担,但是城市计划生育政策严格,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家庭,是“四二一”家庭结构,即在夫妻双方都是独生子女的家庭中,他们要面对四个老人和一个孩子,这时四个老人中只要有一个生病,便显得十分吃力,如果独生子女夫妻双方面对的四个老人中有两个同时生病,夫妻双方就无暇顾及了;在农村,退休金和医保还没有普及,主要是家庭养老方式,加重了家庭的经济负担。人口老龄化所导致的年轻人口的比重下降,而年老人口的比重上升,就意味着越来越少的年轻人口要养活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口,老年抚养系数大。

(二)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资源的影响

1.适龄劳动人口下降。人口老龄化导致劳动适龄人口比重低,劳动力供应不足,而劳动力状况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阻碍经济的发展。但是依据我国现阶段劳动力过多的国情,劳动力数量适当地减少,可以缓解劳动就业压力,缓和失业与下岗问题,但这种趋势长期发展下去,劳动力数量持续减少,迟早会出现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2.劳动人口的高龄化。人口老龄化往往伴随着劳动人口的高龄化,我们习惯上把15一44岁的劳动力视为中青年劳动力,把45一59岁的劳动力视为高龄劳动力。高年龄段的劳动人口技术熟练,但同年轻人相比缺乏进取心,创业精神,思想保守,这样社会的主导精神就会趋向保守,在科学技术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化社会,容易变得相对落后。

(三)人口老龄化对消费结构和经济结构有重要的影响

1.人口老龄化对消费结构的影响。消费结构是影响经济结构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消费需求影响着生产调整。不同年龄的人口对衣、食、住、行、用的品种、规格、数量、档次的需求各异。如老年人在吃的方面以方便、质软的食品为主,穿、住、用讲究实用和经济实惠。老龄化使得适合老年人的消费需求,尤其是某些专用于老年人的特殊项目趋于增加。社会消费结构和经济结构向老年人倾斜,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医疗保健和劳务服务的需求急剧扩大,出现了一批专门为老年人口生产消费品的行业,以适应老年人的需要。

2.人口老龄化对社会投资内容和投资重点的影响。人口老龄化改变了社会投资的内容和重点,社会需要增加与老年人的需求有关的项目的投资,如养老院、托老所、老年保健中心,老年娱乐中心,减少用于幼儿园和中小学校方面的数量投资,而把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

3.人口老龄化对经济运行的影响。社会上老龄人口的比重上升,使人们开始优虑经济能否良性运行,老年人往往重储蓄,消费倾向和投资意向趋于保守,从而可能削弱社会的经济活力。

此外,人口老龄化如果越来越严重,就意味着人口再生产转向静止型甚至是缩减型,使人口的发展出现不可持续性。因此,应及时调整计划生育政策,使人口年龄结构趋于合理。

三、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思路与对策

(一)调整计划生育政策,实现合理的人口年龄结构

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是在人为的条件下,通过全面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严格控制人口增长,使人口出生率、生育率和自然增长率急剧下降的条件下出现的,因此,调整生育政策是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根源。如果现有的计划生育政策继续实行,生育水平继续下降到更替水平以下,这样人口老龄化过程会更加迅速,并将在本世纪30年代进人高度老龄化社会。为了平稳地把人口年龄构成调整得比较合理,现在就要对计划生育政策进行调整。调整政策时一定要慎重,否则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得到一定缓解,人口迅速增加对资源环境的破坏又突显出来,就得不偿失了。

(二)改革和完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和医疗保险制度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老年保障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受保障的人数和规模都迅速增加。但是养老保障存在很严重的城乡差异,一方面在城市中的老人退休金不断上涨;另一方面享受退休金的面却很窄,乡村95%的老年人口不能享受退休金待遇。因此要逐步扩大老年社会保障范围,使更多的老年人口在离开工作和劳动岗位后享有一定份额的退休金,使他们的经济生活有可靠的社会保障,这是社会的责任,也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象征。

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社会的一项基本制度,它虽然经过了20多年的改革,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我们应继续努力,致力于建设全民全社会健康医疗保险制度。

(三)提倡家庭养老与发展社区服务相结合

1.继续提倡家庭养老。在我国,由于人口老龄化的到来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的“时间差”的影响,不可能像发达国家那样建立起适应老龄化发展需要的全方位的社会供养体系,因此,应继续提倡家庭子女供养老人。另外,即使老年人经济上有了保障,但也未必能适应随着身体老化带来的心理老化和精神老化,还需要子女的关心和照顾。尊老、敬老、养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要继承和发扬这一优良传统。

篇6

一、人口老龄化的内涵及我国人口老龄化特征分析

(一)人口老龄化的内涵。

人口老龄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过程。所谓人口老龄化,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因人均预期寿命的不断延长而使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和人口年龄构成老化的社会发展过程。国际社会通常把年满60岁及以上的人口定义为老龄人口,把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的10%或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7%以上的国家或地区称为“老年型国家”或“老年型地区”。

(二)中国人口老龄化特征分析

(1)老龄人口绝对值为世界之最。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加上20多年改革开放,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医疗卫生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人口预期寿命日益延长,老年人口逐年增加,到目前已接近1.41亿,我国成为全世界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占世界老年人总数的1/5,占亚洲老年人口的1/2。

(2)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快。由于计划生育政策和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底部老龄化与顶部老龄化同时“夹击”,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发展很快,我国人口年龄结构从成年型进入老年型仅用了18年左右的时间,与发达国家相比,速度十分惊人。法国完成这一过程用了115年,瑞典用了85年,美国用了60年,英国用了45年,最短的日本也用了25年。

(3)人口未富先老,对经济压力很大。发达国家的人口是先富后老,我国是未富先老。我国在2000年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才达856美元,属于刚刚迈过最低收入门槛的中等收入国家。中国妇女的平均生育率已由1949年的6.1变为2002年的1.8,其中北京和上海两地的婴儿出生率甚至已经降到了1.0;而人口预期寿命则由1949年的41岁延长到了70岁,使得中国成为世界上人均寿命最长的低收入国家之一,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的压力很大。

(4)老年人口在区域分布上不均衡。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人口已经进入老龄化阶段。如上海市老年人口2000年已达238万,占总人口的18.5%,到2025年将达到最高峰468.8万,占总人口的32.7%;北京2000年老年人口为188万,占总人口的14.6%,到2025年将会猛增到416万,老年人口的比例接近30%,大大超过现在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的程度。而在中西部地区,人口老龄化的程度低于东部。

(5)老龄人口高龄化趋势十分明显。我国高龄老年人口以每年5.4%的速度增长,高龄人口已从1990年的800万增长到2000年的1100万,到2020年将达到2780万。高龄人口丧偶和患病的机率高,高龄女性多于男性,高龄老人生活自理能力差。因此他们不仅需要经济上的供养,而且需要生活上的照料。

二、我国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人口老龄化使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下降,阻碍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劳动力。

(1)老龄化导致了劳动力供给的下降。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越来越多,根据供求关系原理,劳动力供给的下降将导致劳动力支付的报酬提高,劳动成本相应增加。

(2)人口老龄化降低了劳动生产率。劳动密集型产业更注重从业人员的耐受力和适应性,劳动者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机能也会随着退化,体力,脑力都处于衰退状态,不仅不能胜任现有的工作,而且年长的劳动者在企业引进新技术,新设备时,也不能尽快地接受新的技术,学会操作新的设备。这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劳动生产率,直接影响了经济的发展。

(二)人口老龄化对投资、储蓄和消费都带来相关影响。

1、我国人口老龄化与投资

(1)从政府的角度分析。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加,对养老金、退休金、医疗保障的需求自然会扩大,引起老年退休金、养老金、医疗卫生支出、老年福利设施和老年服务等国家支出上升。这也就意味着政府消费基金的增加。就这样,老龄化降低了国家对生产和其他设施的投资规模,不利于扩大再生产和经济的发展。

(2)从企业的角度分析。事实上,企业也要负担一部分离退休金,医疗费用和社会养老基金,这方面的支出增加了,用于生产的资金就减少了,不利于企业的投资。

2、我国人口老龄化与储蓄。在劳动年龄时期,为了给以后的消费提供保障,人们选择了为养老而储蓄,一旦进入老年,由于退出生产领域,收入降低,同时,还要动用过去的储蓄来支付养老、医疗、护理等方面的费用。人口老龄化中老年人口比例不断提高,劳动年龄人口的比例会相应下降。一边,劳动者的高储蓄得不到维持。另一边,老年人口增多的过程中还会加大消费,这样,导致了社会总储蓄的下降。

3、推动消费结构及产业结构转变。在生活水平快速提高的现代社会,老年人在满足了物质消费的前提下,也会追求家庭服务、心理咨询、休闲旅游等非物质消费。这些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消费正作用于现存的消费结构,促使其发生改变。

(三)人口老龄化使政府用于老人的财政支出增加,财政负担加重。

人口老龄化使政府用于老人的财政支出增加内容包括:赡养支出、医疗保障费用和其他安保体系的支出。养老保险基金源于人们的工薪收入,因此劳动年龄人口的富匮与否,决定了基金筹集的可能规模。由于人口老龄化的程度不断发展,财政中用于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社会服务的支出不断增加。据统计,从1985年至1997年12年间,我国用于社会保障的资金从327亿元增加到3043亿元,增长近10倍,其中用于支付离退休职工的各种费用从149亿元增加到2068亿元,增长了12倍以上,高于同期经济增长速度。近几年来,由于完成“两个确保”的任务,全国各地区普遍调整了财政预算结构,为确保“两金”发放,实行财政兜底,使各地的财政负担十分沉重。

老龄化对经济社会正带来巨大的冲击和深刻的影响,老年人是社会成员中的弱势群体,应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关心和关爱。经过党委、政府、社会、家庭、居民的有机协同,实现我国和谐老龄化、积极老龄化和健康老龄化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潘斌斌.广西人口老龄化的经济效应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04月;

篇7

一.老龄化对日本社会造成的影响

当今的日本社会存在着严重的“少子化”与“老龄化”的现象,日本面临退休的老人与日俱增。老人退休后就要领取大量的养老金,不仅如此,一旦老人过多,政府就要创设更多的养老院,养老设备与设施,老年人的体育与文化活动场所,还要建设健全的退休老人医疗保险制度,这一系列的建设将给日本政府带来重大的经济负担。于是日本政府不得不与社会上的有关机构与企业单位合作,为这些已经退休的老人安排一些较为轻松的差事,一方面这样可以克服由少子化而带来的社会人手安排不够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是给那些已经退休的老年人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还使他们能在退休之后,依然可以与社会亲密接触,从而丰富了他们的晚年生活,不至于使他们感到太孤单与寂寞。社区还会不定期地举办一些公益或者志愿者活动,以此来使那些退休后比较清闲的老人能通过社区活动的平台来结识晚年的朋友,以安详地度过他们的晚年生活。有的企业对一些原本在公司表现出色的退休员工进行返聘,鼓励他们在公司将他们的工作经验与经历,或者是在工作上与商务谈判上的技巧传授给年轻一代的员工,以此来实现老年人晚年的人生价值,也是他们即便在退休后依然经济充裕,不担心日常的生活开销。无论你是政府,社区还是企业都在为日本老龄化现象而不断地奋斗,他们通过使老年人在晚年依然可以接触社会,通过自己的劳动自给自足而想尽办法,这样一来政府的经济负担也会有相应的减轻,而老年人的晚年生活也会丰富多彩。

老龄化除了会给日本政府带来财政上巨大的包袱,他们还会对整个国家的价值取向有深刻的影响。如果大部分老年人能够安详地度过自己的晚年生活,精彩地度过人生最后的一段旅程,则对于整个社会都是一种鼓励,使得人们能够对社会与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从而更加自信地从事自己的事业或者学业,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与社会价值而不断努力。然而,如果社会上的媒体不断地报道有许多老年人被社会所遗弃,他们孤苦伶仃,晚景凄惨,无人问津,甚至有的老人正承受着病痛的折磨,有的老人饱受亲人的冷淡,甚至有的老人因为对自己的晚年生活彻底丧失信心而选择自杀,这样的老年人生活状况将会使年轻人恐慌自己的未来,对社会与亲人也会失去信任感,对人生就会产生消极态度,不会对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最后会导致整个社会走上堕落的不堪道路。所以老年人的生活状况始终会影响一个国家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改变着人们对社会的看法与人生的态度。不仅如此,由于老年人在退休后有许多空闲的时间,他们便会开始关心日本的政治走向。老年人凭借着他们一辈子丰富的人生经验以及对人世间与众不同的的看法,往往能够更加沉着冷静地思考问题,所以他们将会成为日本的政治与政府的抉择与法案的颁布进行自己的评论与批评,他们将会对日本的政治产生深刻的影响作用。

二.日本政府应对老龄化现象的措施

(1)鼓励退休老人再就业

当日本的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之时,日本政府不仅提高了老年人的退休养老金与相应的医疗保险政策,不仅如此,为了能使老年人老有所乐,在晚年依旧可以与社会接触,与人很好地沟通交流,日本政府鼓励老年人在退休之后不要一直闷在家中,而是到社会上从事再就业的活动。为了这个目的,日本政府与社会上的企业单位与一些私人的经营业主联系合作,让他们尽可能地雇佣更多的退休在家的老人来进行较为轻松的工作,使这些老人即使在自己的晚年依旧可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并且为社会做出贡献,用他们丰富的人生与工作经验,以及他们工作多年所掌握的的技术与技能知识可以在他们晚年依旧发挥出很大的作用。

为了能使更多的企业接纳那些已经退休的老年人去就业,日本政府对那些容纳老年人就业的企业单位给予丰厚的奖金鼓励,只要企业单位接纳的老年人员工越多,政府的相应补贴金额就越高,这样的政策无疑使很多社会上的企业单位都纷纷愿意让老年人去做一些他们力所能及的工作。不仅如此,日本政府为了能够有更好地推进老年人就业市场,还特地建设了专门为老年人安排就业的职业介绍机构,通过设立这样的中介机构来使老年人能够更方便、快捷地找到令自己满意的工作。日本政府不仅采取了相应的鼓励政策来促进退休老人的就业问题,还颁布了法令,要求社会上的企业单位必须接纳一定数量的退休老人去工作就职。有的老人在退休后不再愿意从事长时间的工作,所以职业介绍机构能为他们介绍一些兼职或者短工来满足退休老人的需求。

(2)营造尊老敬老的社会风气

由于老龄化社会问题的日益严峻,日本退休的老人越来越多,要是这些老人们能够安享晚年,社会就必须营造出一种良好的尊老敬老的社会风气。所以必须对民众进行相应的尊老敬老的思想教育,日本的幼儿园就已经开始读孩子灌输尊老敬老的思想了,并且还组织孩子们去一些养老机构从事一些简单的志愿者活动,从而实际锻炼他们的敬老尊老意识。为了给退休的老人更多的便利,社会上还设立十分多的老年文化交流中心来充实老年人的业余生活水平,使他们能够在晚年结交更多的朋友,保持着广阔的社交人际圈,以免他们感到孤单。为了能够营造出浓厚的尊老敬老的社会氛围,日本政府规定在公共场合必须设立老年人的专座,而一些公共场所对老年人也是免受门票费的。日本政府引领了整个社会养成尊来敬老的良好风气与氛围。

篇8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口也在经历着一场急剧的人口转变。目下,一般认为我国的生育率在1.6-1.8之间,而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则更为突出。2010年中国65岁以上人口比重为8.2%,而根据联合国的预测,2020年和2030年,中国65岁以上人口比重分别为11.7%和15.9%。当前,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增速呈现逐年递增态势,预计在2013年停止增长,此后因老年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之比的显著上升,人口抚养比(即依赖型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之比)开始提高,也就意味着人口红利开始消失。在人口红利消失的同时,我国还将面临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到来。这种不可逆的人口结构改变,将直接影响我国经济未来发展方式的变革。

江苏省自2003年以来年均产值增长高达14.2%,而作为老龄化最为严重的省份之一,如何在老龄化到来之时保持持续的经济增长,这具有更为突出的意义。

一、老龄化对产业结构的影响途径

产业结构的本质是产业间经济技术联系、反映为产业内部和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影响各产业内部及产业间经济技术联系和比例关系的内在因素包括各种要素的比例和配置关系、使用的技术效率等。

人口老龄化将通过供需两方面的共同作用,间接地影响到这些因素,从而影响各种资源、要素在产业内部和产业之间的分布、配置和使用效率。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带动老年的形成和老年产业的发展

人口老龄化将导致老年人口比重上升和数量增多,为老年市场的形成提供了基础条件,由此导致老年产业的兴起和发展。在老年体系中,最值得关注的老年医疗保健业、家庭服务业、保险业和娱乐业等第三产业。因而未来老龄化将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第一、第二产业的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从而实现劳动力就业的产业结构调整。

2.促使现有产业结构的长期调整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产业结构调整转向为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为主,使供给结构适应消费结构的变化。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带来了赡养老人费用的增加和劳动适龄人口物质负担的加重;储蓄水平开始下降,同时多样化的需求减少转向为消费结构的相对稳定。而劳动效率和人口流动性也开始下降。所有的这些都会对经济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从经济增长的视角,“未富先老”有一些重要的含义。一方面,劳动年龄人口增量减少与高速经济增长,共同导致普通劳动力的短缺从而工资上涨,劳动力成本提高这种生产要素禀赋结构的变化,必然反映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相对弱化,而产业结构将逐渐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升级。而另一方面,在目前的发展阶段上,中国在物质资本丰裕程度上尚不具有显著优势,因此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上不具有比较优势。因此,“十二五”期间,需要根据变化了的情形对挑战做出新的战略选择。

二、江苏省的老龄化现状和发展态势

10年前,老龄化最严重的地区是上海、浙江、江苏;而十年后根据有关机构分析研究的结果老龄化最严重的地区是重庆、四川、和江苏,江苏仍然高居前三。2000年,江苏省60岁及以上老人为922.15万,占户籍总人口16.2%;而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结果,截止2010年底,江苏省全省人口为78659903人,而全省65岁以上人口为8567807人,比重为10.8%。而到2011年底,全省60岁以上老年人口增至1300多万,占户籍人口总数17.4%,其中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口达211.8万多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16.3%。

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人口老龄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基本情况如下:

1.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首先在人口数量上,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60岁以上人口共有17658702,而江苏省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就高达1247962人,比五普时老年人口增加了374万人。

2.老龄化程度高,来的早,且呈快速发展趋势。江苏省早在1986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就达到总人口数的10%,比全国早13年。而目前江苏省60岁以上人口虽然为17.4,但是据测算,到了2015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1496万人。占人口比例达19%以上;到2025年,老年人口将达到1916万人,占总人口比例达25%以上;到了2035年,老年人人口比例达到33%。与全国相比,各阶段老龄化比例都比全国提前10-13年。由于江苏人口老龄化进程比全国早,正率先在我国经历着从未有过的“未富先老”的老龄化过程。

3.地区差异大,城乡差异大。由于江苏省苏北、苏中、苏南三大板块自北向南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口状况极不平衡,因此省内各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差异也较大。如南通65岁以上人口比重高达16.51%,而徐州、连云港的老龄化程度相对较低。而从城乡上看,江苏省的老龄化呈现出了“迁移老龄化”的特征,即是指青年人多向经济发达地区流动。因此苏北地区和农村的老年人口较为集中。

三、江苏省的现有产业结构特征

自2003年以来,在持续扩大内需、深化改革开放、推进结构调整的努力中,江苏经济进入新一轮快速发展时期,年均产值增长高达14.2%。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产业在高位上稳定,波动较小,第三产业比重不断提高。2008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为6.9:55.0:38.1。建国以来各产业发展比例见下图。

数据来源:江苏省统计局

从三个产业的增加值上看,工业对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与拉动作用十分突出。随着经济的加速发展,工业在全省经济中的主体地位不断提升。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1952年为15.8%,2008年为49.7%,成为支撑江苏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而随着工业化的发展,第三产业引起了政府和各方的高度关注,各地纷纷出台了鼓励和促进第三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江苏服务业在总量增长的同时,结构不断改善。信息技术和新经济的迅速发展,带动了电信业、计算机服务业和软件业的快速发展。住房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民间资本的注入,推动了房地产业的迅猛发展。同时,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随之而来的观念的转变使得对医疗保健服务、文化、教育服务等方面的需求快速增长,从而带动了这些行业的蓬勃发展。

而从三个产业的从业人数上看,2008年从业人员数已经达到4648.89万人,三次产业结构比为26.3:35.6:38.1,由建国初期的“一、二、三”排序变化为“三、二、一”。从各产业就业人员的绝对数量来看,呈现第一产业绝对减少,二、三产业绝对数量大幅提高的状态。

在“十一五”期间,江苏省重点建设的产业主要集中在先进制造业上,其中装备制造、电子信息、轻纺产业对整体经济的贡献较大。而第三产业比重较低,高新技术产业和企业创新能力有待加强。

四、人口老龄化对于江苏省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导致劳动适龄人口数量和结构发生重大变化,青年劳动力不足提高了劳动力成本并会进一步影响劳动力的技术更新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而人口抚养比的提升则会加重劳动年龄人口的负担。而解决这一问题的重点是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从而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具体将表现在两个方面:

篇9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基本态势与特点

我国人口基数大,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医疗卫生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人口预期寿命日益延长,老年人口逐年增加。到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我国65岁以上人口已达6.95%。到目前更已接近1.32亿。而且持续增长势头强劲,预计2025年60岁老年人口可达2.8亿.占总人口的18.4%左右;2050年将达到4亿左右,占总人口的1/4以上。老龄人口中,我国80岁以上的高龄老年人口以每年5.4%的速度增长.高龄人口已从1990年的800万增长到2000年的l,100万,到2020年将达到2,780万。作为发展中国家以及一个人口大国.我国人口老龄化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呈现出“未富先老”的特征

人口老龄化是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人口发展达到一定阶段后的产物。在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伴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而生.呈渐进步伐,当发达国家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gnp一般在l万美元以上。而我国成为老龄化国家时.人均gnp仅为800美元。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用于老年人口的养老支出,与收入水平的变动、老年人口规模及比重有密切关系,未富先老的人口老龄化和大规模高速度的老龄化发展对社会养老保障体系而言是一次挑战,经济压力不言而喻。

(二)我国老年人口在区域分布上呈不均衡性

在上海,老年人口2000年已达238万,占总人口的l8.5%.到2025年将达到最高峰468.8万,占总人口的32.7%;北京2000年老年人口为188万,占总人口的14.6%,到2025年将会猛增到416万,老年人口的比例接近30%,大大超过现在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的程度。整体而论.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人口已经进入老龄化阶段。而在中西部地区,人口老龄化的程度明显低于东部。

(三)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愈益突出

我国城乡差别与人口流动使农村人口老龄化更加突出。就静态而言.由于农村婴儿出生率高于城市,因此老龄化程度城市高于农村;就动态而言,由于农村越来越多的青壮年携带子女流入城镇,城乡老龄化的程度正在接近.因此导致农村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愈益突出。

(四)女性老年人负荷沉重

由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以及历史、文化、社会等原因.老年妇女容易受到性别和年龄的双重歧视,老年妇女比低龄妇女以及男性老人在生活上面临更多的困难,并往往会受到不公正的待遇。

二、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社会养老保障提出改革要求

社会养老保障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人口老龄化对其的影响是多方面和多层次的。首先,养老保险居于社会养老保障中最根本的一环.以资金缺口直接衡量的话,人口老龄化使养老金和老年人的医疗费用支出大量增加。据统计,从1985年至1997年的l2年问,我国用于社会福利等各项支出从327亿元增加至3,043亿元,增长近l0倍,其中用于离退休、退职职工保险福利的费用(包括退休金)支出从149亿元增长到2,068亿元,增长了l2倍多,比同期国民经济增长的速度快得多。从人口老龄化的趋势看,社会保障各项费用的增长还将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近年甚至用于社会养老保障的基金人不敷出,据报道,仅2003年,由人口老龄化引发基金缺口,中央财政就至少要补助350亿。

其次,人口老龄化使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受到削弱,急需社会养老保障向更高层次迈进。我国人口寿命的延长,使高龄老人不断增多,家庭内的代际数将相应增加;伴随父母年龄的提高,子女的年龄也在相应提高,导致低龄老人供养高龄老人的局面产生,家庭供养能力会有所下降。而随着人口老龄化、高龄化发展,带病残疾、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比重日益增加,所以老龄化发展只解决经济供养是不够的,还要解决好社会照料和医疗护理问题。因此,大力培育社会化服务功能,发展以社区为中心的各项社会福利和社会服务事业,以弥补家庭养老功能的缺失,满足日益增强的社会养老需求,是人口老龄化提出的一个现实要求。

但就我国目前的情况而言,社会养老的发展同样面临较多的制约因素,如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面低、缺乏系统的老年服务体系、养老设施严重不足、老年人口的收入水平偏低等。具体就养老保险来说,目前我国城镇职工实行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计划,现收现付,从目前的情况看,每年的养老保险资金缺口还在不断地加大。据统计,25年后养老保险资金缺口可能会从现在的2000亿元增加到1.8万亿元。根据世界银行的预测,在现行的养老保险计划下,中国的基本养老基金将在2032年左右开始出现收不抵支。现收现付制如果不进行改革就有可能把国家财政拖垮,很高的收缴比例也会给企业带来巨大负担。因此,改革和完善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瑞士和日本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改革的启示

瑞士是欧洲人口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日本是亚洲人口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口老龄化的速度进一步加快,由此而来的养老保险问题日趋严重。面对日趋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这两个同属于世界首富之列的国家,都采取了积极的防范措施,调整和改革了各自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

(一)增加企业和个人的义务

瑞士和日本在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时,都以国家的基本保险为核心。这种单一的公共支柱虽然解决了社会再分配的功能,却难以同时肩负储蓄即养老保险基金的增值和保险即保障退休工人的基本生活的功能。两国的做法都是建立国家、企业和个人各自负责的多支柱制养老保险制度。在原有国家的基本保险基础上,建立企业补充养老保险支柱。同时,国家给予一定的优惠税收政策,鼓励个人通过储蓄为退休积累一定的养老金,将个人多余的资金以储蓄的形式进行融资。

(二)规范原有养老保险体制、控制新的养老保险规模

日本新的养老保险制度主要从开源和节流两个方面着手来规范原有养老保险制度,增加养老保险的收入,同时,控制新的养老保险收益规模。而瑞士则更多地通过复杂的收益与缴费的精算关系,确保贡献与收益的平衡。

(三)增加国家对养老保险的投入

面对人口老龄化,瑞士政府以建立养老金补偿平衡基金的方式,依托此项基金的稳定的投资回报,来弥补基本养老金计划的缺口,增加国家对养老保险的投入。而日本则更多地依靠政府财政的直接支出的增加。

(四)确保养老保险基金的增值

调整和改革后的基金制的养老保险制度的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养老基金通过私营公司的管理进入国际或国内资本市场,以最大限度地获得回报为目的。这样也就避免了现收现付制下,政治因素对养老金投资的影响,避免了将退休者的保命钱投资到或借贷到濒临破产的企业中。

四、加快我国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改革应对老龄化问题

(一)完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形成多支柱体系

我国原来实行的现收现付的以公共养老金为基础的老年保障体系已不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国家独立支撑的养老保险体系转化为由国家、企业、个人三者共同承担已成为政府必然的选择。因此,我国应增加企业和个人的义务,在国家基本保险之外建立企业补充养老保险支柱和个人自愿参加的其他补充保险,形成新的三元模式。

我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实际上是一种“基本养老金+强制性储蓄积累”的二元养老保险模式,从功能定位和保障目标上看两者应该有所区别,资金筹集、管理运作以及养老金发放方面,应该逐步分离,按照不同的管理方式分别实施。随着人口老龄化高峰的到来,基本养老金的比重应该逐步缩小,更多地发挥补充养老保险的作用。

目前我国农村地区正在推行的是完全积累式的养老保险,仍处于探索阶段,覆盖面很小,保障水平较低。从我国人口变动的趋势来看,随着生育率的进一步下降,以及农村青年人口的大量外流,未来的我国养老问题,难点在农村,重点也在农村。由于农村老人数量极大,农民本身又有土地使用权,因此从主体来说,农村养老应以家庭为主,社会为辅,提倡老人自养,树立自我养老意识。对于农村“三无”老人继续实行“五保”制度;对于遵守国家生育政策而形成的独子(女)户、双女户,继续推行计划生育养老保险。还可以因地制宜推广绿色养老保险,在乡村利用资源优势,开辟养老田、养老山、养老林、养老塘的形式,为农村老龄化人口自我养老提供一个平台。在经济发达地区,也可以自愿实行农民退休金制度,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老年农民或按年度或按月份领取一定数额的退休金。

(二)建立基金管理公司,加强商业养老保险公司的建设

当前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收缴与支付都由国家来执行,带有统筹的公有制的性质,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急需在资金运作方面下工夫。政府财政职能的转变、养老社会保险经营上的不足、公共养老保险基金投资收益率偏低的需要以及调动社会成员参与养老保险积极性的需要,都呼唤基金管理公司的建立和商业养老保险公司的建立。

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公司是依据法律来经营管理全国养老保险业务、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具有法人资格的经营单位,它利用社会成员缴纳的养老保险费依法进行投资经营活动,以保证养老保险基金的增殖。目前,在我国养老保险基金只能投资于政府公债、存人国家银行获取利息,受到通货膨胀等的威胁。特别是这几年,国家为了扩大国内需求,政府公债、银行存款利率在不断下调,养老保险基金实际收益率并不高。建立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公司,能够将养老金的投资收益状况直接与公司的生存、公司的利益相联系,调动公司管理人员管理养老金的积极性。商业养老保险必将在养老保险体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养老金缴纳的时间长,有定期性,储蓄的时间也很长,比较适合作长期投资,而长期投资的收益则是很高的。

(三)加强政府宏观调控职能,引导监督多支柱体系

篇10

人口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在总人口中的比例日益增长并上升的现象。通常是以一国或地区的老年人口比重、少年儿童比重、老少比、年龄中位数等综合指标使用来衡量该国或地区是否进入人口老龄化及老龄化的程度。国际上通常的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数的10%,或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数的7%,就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

到2005年末,南明区户籍总人口518152人中,60岁及以上人口70864人,占全区总人口比例的13.68%,按照国际通行标准,南明区人口年龄结构已进人老年化社会。而2009年末,全区户籍总人口568262人中,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为88365人,约占全区总人口的15.55%。2005年到2009年,南明区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比重提高了1.87个百分点,每年平均以近0.5个百分点的速度在增长。

一、人口老龄化现状及特点

1.老龄人口规模大,增长速度快

表 1 南明区2005--2009年老龄人口发展趋势

年份

人口总数

老年人总数

其 中

60岁及以上人口占人口总数百分比(%)

60-69岁

70-79岁

80-89岁

90-99岁

100岁及以上

2005

518152

70864

41066

22983

6084

718

13

13.68

2006

539052

76811

43782

25921

6388

707

13

14.25

2007

553285

79363

43999

27645

6949

759

11

14.34

2008

555510

83127

45645

29025

7702

746

9

14.96

2009

568262

88365

46884

31785

8779

篇1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人口政策偏向于人口数量控制,忽略了人口年龄结构控制。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对社会保障体系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如何有效地应对人口老龄化成为我国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

衡量人口是否老龄化有两个指标,一是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10%以上,二是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7%以上。我国2005年人口普查显示,我国65岁以上人口已经超过一亿人,所占全国总人数比率超过了7%,因此不得不承认,我国已经步入了老龄化社会。其实有关研究表明,早在上世纪末我国就已经步入了人口老龄化社会;2004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1.43亿,预计在2015年将达到2亿。有关统计表明,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在2010年迎来高峰,当年的老龄人口递增接近千万。目前,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超过1.6亿,是整个欧洲老龄人口的总和。我国的人口老龄化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1、老龄化速度很快

上世纪60年代,为控制人口的极具膨胀,国家推行了计划生育政策。由于长期以来坚持计划生育政策,虽然我国人口基数较大、新生婴儿较多,但我国总体的生育生平在世界上仍处于较低位置。据有关资料显示,21世纪中期我国人口将迎来最大值,此后人口将开始回落。与此同时,我国老龄化人口将不断增加,这一升一降,使得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更加明显。

2、在社会经济不够雄厚的情况下进入老龄化

当前虽然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高举世界第二,但是人均生产总值仍然较低,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总体来说,社会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基础不够雄厚,压力较大。

3、在社会体制改革过程中度过人口老龄化

当前,我国的社会体制逐步完善,许多现有制度都在不断改革,社会发展的任务较为艰巨,各种社会矛盾错综复杂,这都使解决人口老龄化变得更加困难。

二、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影响

(一)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养老金的支付能力提出考验

就目前来说,我国养老金实行的是一种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方式,实行这种方式的最初目的是为了化解我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障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这种方式也的确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养老保险中存在的矛盾。但这种养老方式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收不抵支等情况,从而产生“空账”问题。据统计,在2000年我国的养老金空账还不足400亿,而到了2006年初,我国的养老金空账已经超过八千亿。

(二)人口老龄化给现有的家庭养老方式造成困难

我国由于国情特殊,目前主要的养老方式主要以居家养老为主,同时辅以社会和机构养老的方式。但随着我国老龄人口的增加,我国许多家庭都出现了“一对年轻夫妇要抚养双方四位老人及一位子女”的情况,这种情况不仅会导致年轻夫妇的压力过大,而且还会使其无法给予双方父母足够的照料和供养,养老目标难以实现。

(三)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覆盖面提出了挑战

我国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最初目的是为了保障全国老年人的基本生活,是要实现在全国范围内的覆盖的,但现有的社会保障体系由于各种原因,其覆盖范围依然不足。根据社会保障局的统计显示,我国在2006年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为1.74亿,占总人口数的13.38%,不仅达不到发达国家水平,甚至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目前来看,我国的养老保障制度仅仅限于城镇,在人口众多的农村其覆盖范围十分有限,同时对于农民工群体也没有相应的社会保障制度,农村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四)我国的医疗保障体系面临困难

老年人由于其抵抗力下降、免疫力减弱,很容易感染各种疾病,因此相关的医疗保险费用支出也较多。随着我国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老龄人口不断增强,使得我国的医疗保险支出急剧增长。据统计,我国在2005年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接近4000万,医疗保险费用支出超过1000亿,这使我国医疗资金的运转十分困难,给我国整个医疗保险体系带来了不良影响。

三、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对策

(一)做实个人账户

前面已经提到,当前我国实行的是一种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方式。而这种方式会出现收不抵支的情况,从而使得参与保险人员的个人账户长期处于空帐运行状态。因此,要想应对人口老龄化,则应该逐步做实个人账户,这也是未来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二)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在农村地区的推行

新形势下,必须要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在农村地区的普及,使得其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比如要大力推行医疗保险制度和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尤其要保障农村地区老龄人口的基本生活,让广大农民都能享受到社会发展的成果,努力提高其生活质量。

(三)完善医疗保险制度

人口老龄化对医疗保险制度的冲击越来越大,因此,必须对现有医疗保险制度进行完善,加快医疗保险改革步伐,使得我国医疗保险费用的承受能力大大提高,从而有效保障老年人的医疗水平。

(四)退休制度更加合理

老龄人口的急剧增加使得我国的保险费用支出远远大于收入,这给我国整个社会保障体制都造成了很大压力。对此,可以采取提高退休年龄、实施退休年龄弹性化等措施,因为推迟退休年龄,从理论上讲可以有效缓解养老基金的支付压力。

结语

我国经济发展在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同时也使得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支付能力都造成了更大压力,给我国普遍存在的家庭养老方式造成了困难。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可通过扩大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改善医疗保险制度、做实个人账户、适当延长退休年龄等措施来应对,实现真正的“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

参考文献

[1]唐莹,陈正英,薛桂娥等.我国老年人健康保健服务相关政策现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03)

篇12

中图分类号:C9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21011502

1 和谐老龄化概述

1.1 和谐老龄化的基本含义

伴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和老年人人数的不断增加,老年维权工作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和老龄工作的重点,搞好《老年法》的宣传工作、建立健全老年维权组织,为老年维权工作提供组织保证;发挥部门职能,搞好老年维权工作,在全社会努力营造一个尊老敬老的社会环境及和谐的社会氛围(曹馨仪,2005)。和谐老龄化是指在人口老龄化的过程中,老年群体与社会阶层、群体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稳定发展、匀称合理的社会结构和发展状态;和谐老龄化是在和谐社会的基础上针对解决老龄化问题的需要提出的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新思维,内容可概括为:社会尊重,待遇公平,“五有”实现,共享发展,代际融洽,邻里和睦,家庭幸福,社会环境优雅,健康快乐,这些内容具有丰富的内涵(秦普德,2006)。

和谐老龄化是针对老年人内在的利益和老龄化社会群体内部与外部环境是否和谐,以及对我国社会结构和发展状态的影响而提出来的概念,是具有中国特色、符合我国战略部署的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理念,是构建全面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需要做的工作就是努力去构建和谐老龄化。

1.2 和谐老龄化理念的由来

1990年9月,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的世界老龄问题大会,庄严地向全世界发出了“健康老龄化”的目标,就意味着要用健康老龄化的战略来解决老龄化社会。“健康老龄化”是指老年个体、老年群体、老年家庭和老年社会都是健康的,是大多数的老年个体、老年群体和老年家庭同科学文明、健康幸福、经济发展、秩序稳定、有保障的老龄化社会的相互适应与协调。它重在强调老年内部的全面健康以达到与老龄化社会的和谐。近些年来,“健康老龄化”的理论和实践在发达国家受到普遍重视。

1999年是国际老年人年,在这一年的世界卫生日,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积极老龄化”的口号。“积极老龄化”表达了比“健康老龄化”更为广泛的内涵,从“健康老龄化”到“积极老龄化”是人类老龄观念的一次重大变革。“积极老龄化”是指在老年时为了提高生活质量,消除年龄歧视的不利影响,使健康、参与、保障的机会尽可能获得最佳机会的过程,使老年人生活得更加舒适、更有尊严、更有价值。可以看出“积极老龄化”是“健康老龄化”的进一步扩展,不只是保证老年人的健康,更注重生活质量和价值的提高。

在全国第八次人口科学讨论会上,我国专家提出了21世纪“成功老龄化”战略的基本框架。成功老龄化是对过去消极对待老龄化的反驳。对生物学家来说,身体健康、功能自主及长寿是成功老龄化的指标。心理学家以经验研究成功老龄化时,普遍将生活满足感、高士气或良好感作为主观评价。新的老化观把老年幸福扩展到了主观领域,发现个人生活意义是老年人主要的发展任务。

穆光宗撰文指出,在迄今为止有关老龄化的政策应对中,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是被屡屡提及的两大命题(穆光宗,2007)。健康老龄化是指身心健康的老年人口比例和规模扩大的过程,不是终极目标,如何使老年人成为社会发展的建设力量才是解决老龄问题的重要途径,强调的重点是人在进入老年之后,尽可能长久地保持在各方面,包括生理、心理、职能等方面好的状态。积极老龄化是指老年人的参与意识,包括延长退休时间或退休后继续参与社会,参与发展的老年人口的比例和规模扩大的过程,强调老年群体和老年人自身在整个生命周期中,不仅在肌体、社会、心理方面保持良好的状态,而且要积极地面对晚年生活。“和谐老龄化”更多是从个体和个体之间、个体和群体之间以及群体与群体之间甚至老年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来理解老年人和老龄问题。从“健康老龄化”到“积极老龄化”再到“和谐老龄化”的认识路线,使我们认识到其实人类真正需要的不单单是健康的、积极的或者是和谐的老龄化,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而老龄化问题的顺利解决正是成功老龄化的体现。

综上所述,“健康老龄化”与“积极老龄化”是解决人口老龄化的重要途径和贡献,其最终目的也是为了实现成功老龄化。而和谐老龄化是为了迎合我国和谐社会建设而提出的概念,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更多是从个体或者群体的角度来理解老年人和老龄问题,但是“和谐老龄化”更多是从个体和个体之间、个体和群体之间以及群体与群体之间甚至老年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来理解老年人和老龄问题。“和谐老龄化”要促进家庭关系、社会关系、人际关系、天人关系的和谐。构建和谐老龄化建设是实现和谐社会和成功老龄化的必经之路。

2 我国构建和谐老龄化的现实性、重要性、可行性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包括老年人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使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惠及包括老年人在内的全体人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谐老龄化更是从我国人口发展状况的需要,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特别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从解决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需要提出的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有中国特色的新思维、新概念。和谐老龄化社会重在构建,包括在构建和谐社会之中。我国的老龄化状况与其他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有很大不同,问题的严重性和解决起来有较大难度,具有严重性持久性特殊性的特点。构建全面和谐社会,构建和谐老龄化势在必行。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社会福利的日益改善,人类的平均寿命正日益延长。老年人既是和谐社会的受益者,也是和谐社会的维护者和建设者。21世纪我国显著的社会状态是人口老龄化严重:预计到2015年,中国老年人口将超过2亿,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4%,到2050年全球老年人口将达到20亿人,中国老年人口将达到4亿人,这就意味着届时全球每5个老年人中就有1个中国老人,而中国每4个人中就有1个老年人。人口老龄化已是世人不争的事实(人民日报,2007)。这样老年人口占中国总人口数的1/4,如果和谐老龄化的建设搞不好势必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面对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部署,一些老年学专家和教授提出了关于”和谐老龄化“的命题,针对老年人自身及与其亲属、社会环境之间的和谐做了一些研究,如人口老龄化引发的代际冲突及如何应对的探讨;“孝”这种道德资源在和谐老龄化构建中作用的强调;提倡老年大学以及开展老年文体活动在履行构建和谐社会的使命中应不断努力研究、探讨和实践的建议;通过创建和谐社区,大力发展老龄事业,开展多种形式的社区老龄服务;提出营造和谐老龄化环境。以上对和谐老龄化的研究是针对如何处理好老年内部所存在的问题而进行的探讨和研究,这为和谐老龄化社会的构建提供了理论基础。

3 构建和谐的老龄化社会

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要特别重视构建和谐老龄化社会,一是各级领导要把实现和谐老龄化社会放在应有的位置,充分认识实现和谐老龄化社会的重要性;二是老年人或老年群体自身要为实现和谐老龄化社会而努力;三是调动全社会的参与。人口老龄化问题关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并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构建和谐。

3.1 老年人自身的努力

家庭代际关系不和谐是值得探究的问题,代际之间有着不同的婚姻、家庭、敬老、生育、幸福等观念。老年人通过参与老年大学和老年文体活动,可以提高自我认识,进一步促进行动的自觉性。老年大学是老年人的学府,应对当前我国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的方针,老年大学应充分发挥教育老年人的功能,引导老年学员从思想认识到行为实践上增强融入社会、构建和谐的自觉性,这应是当前老年大学在履行构建和谐社会的使命。为适应形势发展,根据老年人独有的心理和生理特点,积极开展广泛多样的老年文体活动,活动形式来满足不同层次老年群体的需求,提高老年人的生活生命质量,创造良好的活动环境,也是建立和谐老龄化社会的重要内容。开办老年大学、开展老年文体活动都是为了使老年人融入社会、协调关系中,促进家庭关系、社会关系、人际关系、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些关系的和谐正是和谐老龄化构建的重要内容。老年人自身观念的改变,需老年大学、老年文体活动中心等机构帮助和引导,是解决代际矛盾和社会冲突的关键所在,有利于进一步营造”和谐老龄化“的环境。

3.2 政府的角色定位

(1)服务提供。人到老年,生理能力的衰退,心理观念的改变,是我们研究和改进福利服务的出发点,这要求提供给他们更加周到细致、更人性化的服务。然而家庭养老方式的弱化,使社区成为了主要的养老场所,社区养老需要建立满足老年人生活居住和具备精神慰藉的福利服务设施,这需要国家、社会与企事业单位加以扶持和帮助。政府应充分加以重视,调动各方力量积极参与,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加大对老年公寓、养老院等福利服务设施的投入,使尽可能多的老年人老有所居;集聚社会力量,比如青年志愿者的加入,给老年人以心理引导和精神上的慰藉;社区也要动员当地各企事业单位的投资和建设,创建更高层次的老年福利服务设施。福利服务设施的建设需多方支持才能达到更好更优的效果。良好的福利服务设施,有利于老年人的生活安顿和心理健康,处理好老年人群的关系有利于社会的安定,是“和谐老龄化”构建的有效途径。

(2)政策制定。计划生育政策是人口老龄化的催化剂是否应该停止实施或调整计划生育政策?我国是人口大国,计划生育政策一旦放松就会一发不可收拾,造成有限资源与人口剧增更加严重的社会矛盾。与其说停止计划生育政策,倒不如面对老龄化时代的现实采取积极有效应对措施(如“健康老龄化”、“积极老龄化”),或适当地调整政策(适应老龄化趋势,政策稍倾向于老年群体),据《老年人权益法》维护好老年群体的合法权益,处理好老龄化社会与计划生育政策的关系,使老龄化社会结构与社会政策和谐并存。

(3)经济引导。未来老龄化加剧的社会状态,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市场经济的发展会愈来愈重视老年人的需求,将加大在老年产业的投入。然而老龄化与经济发展的适应并不像说的那么容易,其间必然存在矛盾,这不仅需要市场经济的自我调节作用,还需要的国家政策支持和扶持(如因老年人购买能力的减弱,对老年产业进行税收优惠政策)。如借鉴日本针对老年人行走不变开发的“助走机”等老年产品以适应老年市场需求,鼓励商业者开发老年产品并针对老年购买和消费的特点对产品的提供者给予政策或税收优惠。政府需把老年消费品市场的发展和老年产业开发纳入计划,加大改革以适应老龄化时代要求。经济发展与老龄化并不存在必然的关系,但是如果经济发展不把当时的主要消费者老年人作为满足对象,必然影响经济的健康向前发展。中国现实经济还不发达的状况下,“边富边老”关怀老年、财富共享、和谐共生的重要主张也应是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对策。不仅有利于经济与老龄社会的和谐发展,也是构建和谐老龄化的重要体现。

(4)养老保险迎合。基于当前中国人口老龄化和经济发展的现实,有必要逐步将社会保障模式从当前的现收现付制转向自存自用的个人账户制,并从企业集团着手推进这一转轨进程。现收现付制将雇主和雇员缴费全部进入社会统筹基金,不设个人账户,由社会统筹基金统一支付养老金,不足部分由财政直接拨付。在人口老年化的压力下,令财政不堪重负,让在职者丧失信心。而个人账户强调个人贡献,由“个人账户”这个单一支柱承载个人养老负荷(如美国养老金储蓄计划),结合社会统筹,统账结合的社会保险制度既吸收了传统型的养老保险制度的优点,又借鉴了个人账户模式的长处;既体现了传统意义上的社会保险的社会互济、分散风险、保障性强的特点,又强调了职工的自我保障意识和激励机制。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由现收现付制转变为中国独创的统账结合制度既符合我国的国情――老龄化的现实,也体现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对老龄化社会的迎合。

3.3 社会的支持

老龄化的到来给我国的传统“孝”文化带来了挑战,当今社会青年人在外忙于工作生活,不再是过去子女在父母膝下养老的状况,农村空巢家庭现象严重。由于自己不能在父母身边尽孝,有“创意”的人还花钱去买“孝”,认为也算是尽孝了,但是这种行为只是寻求到了心理安慰,没有考虑会给社会道德和老年人心理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中国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代表,它强调的是个人对家庭及社会的职责与义务而不是个人的权利,重视家庭的伦理道德,强调要尊老敬老,子女要把父母长辈视为自己终身尽孝的对象,赡养父母、遵从父母;如果不赡养父母,则是不孝,要受到道德或法律的惩罚。“孝”是发自内心的,不需要表面上的做作或演示,是子女对父母的一种真实的感情回报。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尊重过去与老人经验的文化,从某种意义上可谓是崇尚老年至上的文化,这也是老龄化社会与中国传统“孝”文化不可分割的和谐的表现。“孝道”不可丢,要把这一优秀的传统美德永远延续下去,老龄化与孝文化的结合,是构建和谐老龄化的要求。

参考文献

[1]穆光宗.论“和谐老龄化”[J].老龄问题研究,2007,(5).

[2]赵淑英.对成功老龄化本质的理解[J].湖北体育科技,2003,22(3):331332.

[3]穆光宗.老年发展论――21世纪成功老龄化战略的基本框架[J].人口研究,2002,26(6).

篇13

0 引言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多年执行和人们生育意识的转变,加上现代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人口总数和生育率在不断下降,人均寿命却在不断延长,人口年龄结构悄然发生变化。2000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96%,按照老龄化社会的划分标准来衡量,已经初步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程度在不断加深,2010年老年人口的比重上升到8.87%,而2012年上升到12.5%,已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带来了巨大不良影响。因此,党的十报告中指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

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年湖南省老年人口达955.59万人,比重为14.5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22个百分点,位居全国第八位,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排名有不断靠前的趋势。因此,目前湖南省正经历着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条件下,人口老龄化对湖南省社会经济方方面面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已经成为当前一个急需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1 湖南省人口老龄化现状分析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反映了社会的进步,同时也影响社会的向前发展。湖南省的人口老龄化状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老年人口数量增长较快。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00年湖南省老年人口为708.93万人,而2010年达到955.79万人,增长了34.8%,远高于湖南省总人口的3.8%的增长比例,人口老龄化程度明显加剧。

第二,高龄老人比重增加。2010年,湖南省高龄(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113.07万人,与2000年的60.87万人相比,增加了52.2万人,增长了85.76%,高龄老人的比重(高龄老人占老年总人口的比例)达11.8%,比2000年上升了3.22个百分点。高龄老人增长加快,比重上升,是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健康理念转变和医疗卫生条件改善的结果。

第三,独居老人增多。从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来看,2000年,湖南省单身老人独居或一对老年夫妇独居家庭为108.3万户,占60岁及以上老人家庭户的20.8%,而2010年,则上升为126.18万户和26.16%,增加了5.36个百分点。

2 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影响表现

相对于欧美等发达国家缓慢的、逐步到来的人口老龄化,我国由于人口控制政策而造成的突至而来的人口老龄化浪潮,对国家及湖南省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带来了多方面的不良影响。

第一,加重了年轻人负担。赡养老人是子女应尽的义务和责任。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多年实施,现在的家庭结构普遍为"421"模式,即一对夫妇要赡养四位老人和一个小孩。年轻人既要完成日常的工作,又要照顾好家中的老人和小孩,很难做到两全其美。加上现在生活成本的不断增加和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赡养老人需要更多精力、财力和人力的投入,使得年轻人背负很大的负担。

第二,加重社会负担。老年人对社会的发展做出了相应的贡献,理应在年迈之际得到社会的关怀和爱护,以确保老年人健康、快乐地安享晚年,但是针对于老年人的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并没有满足人口老龄化的要求。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深,退休人员快速增加,需要由社会赡养的老年人越来越多,退休费、福利费随之增加,社会负担日益加重。再是,老年人年事已高,器官功能衰竭,身体素质较差,需要一般普通人群的3.5倍的医疗卫生资源来确保身体的健康,这使得社会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受到巨大的压力。

第三,影响劳动力结构。人口的老龄化,造成劳动力从业人员平均年龄提高,也进一步激化了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矛盾。近年来不断出现的"用工荒"现象,都预示着青壮年劳动力的供给已经逐渐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严重影响了生产力的提高。

第四,影响产业结构,制约产业升级。老年人口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消费倾向和消费行为与其他年龄段有明显的不同,有其自身需求和消费特点。在人口老龄化进程中,现有的产业结构无法满足老龄化社会的需要,必然会带来产业的结构调整和升级。产业结构的升级将对劳动力从业人员的综合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但高龄劳动者随着年龄的增大、体能和记忆力的衰减,在学习新知识、接受新技术、采用新工艺方面比较缓慢,从而延缓产业结构升级的进程。

3 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策略研究

从湖南省目前的人口结构和增长情况来看,人口老龄化还会持续加快,影响继续加重,政府和全社会必须清楚认识,认真对待。通过分析和研究,作者认为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解决人口老龄化所引起的社会问题。

第一,改革生育政策。人口老龄化的根本成因,一是生育率的降低,二是人均寿命的延长。所以,要从根本上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只能考虑如何改革和完善生育政策,使生育水平回归至正常更替水平,以保证人口的增减平衡。目前生育率低的主要原因是"想生的不能生,可以生的不想生",所以政府应该对具有生育意愿的家庭进行综合评估之后,确定是否对其在一定程度上放开生育政策,来提高总体生育率。

第二,改革退休制度。现行的退休制度,以年龄作为唯一的评判标准,"到点"退休,然后把老人推向社会,无疑增加了社会的负担。而随着人们健康水平的提高和寿命的延长,许多老人到法定退休年龄时,依然具有很强的工作能力和很高的工作热情,所以应该改革和完善现行退休制度,规定各企事业单位依据每个到法定退休年龄老人的健康状况和个人意愿,让老人自行决定是否延期退休。这即可缓解社会的负担,也可降低企业的成本,还可增加老人的收入。

第三,改革养老社会保障制度。目前的养老社保制度存在"广、低、异"的特点,即覆盖面比较广,农村老人也可享受社保;但总体水平较低,难以满足正常开支需要;再是差异较大,如农村和城市的养老金额和医保报销水平存在很大的不同。所以,在改革和完善养老社会保障制度上,一是政府要有意识的减小或消除差异;二是加大投入的力度,同时应扩大养老保险经费来源,多渠道筹集养老保险基金;三是在保障老年人基本医疗的基础上,应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发展补充医疗保险,推进社会医疗救助工作和慈善助医工作。

第四,加快养老服务产业建设,培养养老服务产业人才。当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更多老人回归社会时,应该以政府为主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方式,建设养老院、老年公寓、老年医疗保健护理中心、老年文化娱乐中心等服务产业,以满足老人生活、娱乐、健康等方面的需求,保证老人的身心健康。而养老服务产业的良性、持续发展,严重依赖有志于养老服务产业的人才,所以,应该加快养老服务产业人才的培养,以满足产业的需求。

4 总结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进程中必须面对的一个难题,如何妥善处理好人口老龄化问题,是保证社会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需要,也体现了社会对老人的关爱,是社会道德的人性体现。

参考文献:

[1]李晶.促进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13(1):17-26.

[2]陈雄.中国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法理思考-以湖南为主要考察对象[J].法治湖南与区域治理研究,2012,8(3):345-356.

[3]杨博维,薛晓.我国养老产业发展的思考与对策[J].天府新论,2013(1):77-81.

[4]穆光宗,张团.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及其战略应对[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50(5):29-36.

[5]华,苏昌贵.基于六普数据的湖南省人口老龄化发展态势与对策研究[J].经济地理,2013,33(1):21-26.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