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高血糖健康管理

高血糖健康管理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0 17:16:0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高血糖健康管理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高血糖健康管理

篇1

高中数学学习中,容易使学生遭遇挫折的主要方面有:

一是成绩的波动,达不到理想的要求,特别是一次考试成绩下滑,造成心理上的悲观,失望,从而消极学习,下滑速度更快。

二是遇到难题解答不出,造成心理烦躁,甚至放弃对学习的追求。

针对考试成绩的波动,老师需要强调,在学习中要重视学习的过程,淡化最后的结果,只要我们有所付出,有所努力,结果是否如愿,我们都是优秀者,从心理上自己战胜自己脆弱的一面。同时,帮助学生客观分析成绩下滑的原因,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

二、以良好的课堂气氛,营造心理健康发展的阵地。

课堂的学习气氛是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课堂上学生学习的心理活动,制约着课堂学习的效率。不同的课堂气氛,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的情感和注意力。我们要营造一种良好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出现思路开阔,思维敏捷,想象丰富,精力旺盛。

积极良好的课堂气氛,需要老师的精心组织和主动创设。如果老师上课不积极创设,学生可能出现一种消极,师生的这种消极将互相影响,犹如流行病毒一样在传播,导致更多抵抗力不强的学生被感染。流行是消极之病的祸根,但积极之风的流行,更是一种良好的态势。老师要成为良好课堂气氛的创设者和维护者,以积极的情感感染学生,尽可能多产生师生之间的共鸣。

三、以适当的课例为契机,激发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在我们的高中数学教材中,有丰富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在教学中有机地利用它们对学生进行积极心理教育,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高二数学(下)的“二项式系数的性质”一节内容中,联系到南宋数学家杨辉提出的“杨辉三角”。考试中杨辉三角不是重点,但在此可以多花一些时间展开,把杨辉三角的内容讲授清楚,而不是轻描淡写,并且加以扩展,讲讲与杨辉三角相关的数学史,杨辉三角的发现要比欧洲早五百年左右。转贴于 高二数学(上)的“圆”一节内容中,可以联系到圆周率,祖冲之对圆周率π值的计算,比外国人早一千一百多年,高三数学的“数系的扩充”一节内容,可以提到我国是最早使用分数、负数的国家,分数的研究是中国对世界数学的杰出贡献之一,负数的引进,又是中国古代数学家对数学的又一巨大贡献。关于负数取得的成就,比埃及、印度早六七百年,比欧州早一千多年,我国古代的科学成就令世人瞩目,非常值得中华民族自豪的。现代,我国科学的丰硕成果同样也令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自豪,如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发起、推广的优选法,被广泛地应用于生产和科学试验,创造了很大的经济价值;陈景润成功地证明了数论中“(1+2)”定理,被誉为“陈氏定理”;美籍华裔科学家杨振宁、李政道、吴健雄因在科学上的巨大成就而荣获诺贝尔奖等,这些数学史不仅可以让学生树立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而且也激励起学生学习的进取精神,激发学生心理向积极健康的方向澎湃前进。

四、以教会学生如何学习为突破口,促使心理的健康发展。

教会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即对影响学习的智力因素给予指导 ,如指导学生如何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如何集中注意,如何解决问题,如何创造等,每个学期的一些学习阶段,我们都开设了不同类型的学法指导课程。

对学生学习环节的方法指导,即对学习过程给予指导,如指导学生制订符合自己实际的学习计划,合理安排学习时间,遵循学习规律和学习原则,指导学生掌握预习、听课、记课堂笔记、复习和做作业的方法,指导学生课外自学的方法,以及如何运用工具书,查找、积累资料的方法等。

篇2

一、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意义

现在社会上对80后的大学生有一种流行的说法:草莓一族。具体而言,就是说外表光鲜,还疙疙瘩瘩的挺有个性,而内部却苍白绵软,缺乏内涵,不堪压力,稍有挫折,就会成为一团稀泥。这种状态就对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严峻的要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边面面对的是被冠之以“草莓族”称号的大学生,另一边面对的是巨大的学习压力、人际压力和就业形势。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覆盖面广,受众学生人数多。因此,探讨心理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需要思考和探索的课题。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育的原则

(一)要立足于满足学生的实际心理需求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立足于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调查研究表明:当代大学生面临巨大的压力从而存在一定的心理困扰,如人际关系、学业问题、自我意识、情绪调控、亲密关系、职业规划等。因此,如何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设计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内容,缓解他们在成长和成才过程中出现的困扰,提高自我认同感,曾强课程的实际效果。

(二)要立足于心理学理论

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不能够脱离心理学基础、心理学理论的。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要贯穿心理学理论,让学生在认知和理解层面上将知识系统化。通过学习心理学理论,掌握了解决日常学习、生活中出现问题的基本方法,从而能够把握自己的情绪,有效解决自己的问题。

(三)要立足于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要始终贯穿培养学生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原则。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运用视频、案例、讨论等多种方法,让学生把课堂知识内化成自己的观念,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自我价值感,形成积极的自我认同。

三、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一)案例教学法

从广义上讲,案例教学法(case methods of teaching)是通过对一个案例(具体情景)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案例(特殊情景)进行讨论以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具有以下特点:1.现实性。案例是现实生活中具体问题的真实再现,贴近社会生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替代性。案例发生在现实生活中,但不是发生在学生中间,能够通过讨论案例来学生自身带来启示,是一种间接的、非创伤性的学习,具有良好的指导意义。

在选择案例时,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案例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选择案例时,一定要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以利于学生对相关问题的思考和讨论。2.案例要贴近大学生实际。选择的案例,要和大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关,能够引发大学生强烈的兴趣,从而开展深入的思考和探讨。3.案例教学要注重引导。学生的观念是发散式的,灵活的,存在一些非主流的思想观念。因此要及时对学生的观念加以辨别和引导,避免案例带给学生负面影响。

(二)心理测量教学

心理测量(psychometrics)是指依据一定的心理学理论,使用一定的操作程序,给人的能力、人格及心理健康等心理特性和行为确定出一种数量化的价值。广义的心理测量不仅包括以心理测验为工具的测量,也包括用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实验法、心理物理法等方法进行的测量。在教学中常用的是心理量表和问卷,通过心理问卷和量表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人格特征等方面。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专业的心理测验或问卷的科学性强,具有可靠的信度和效度,能够客观真实的帮助学生深入的了解自己。同时,心理测量也不能在教学中过多的使用,要配合课堂教学的内容使用,它是一个辅助教学的手段,因为测量内容一般是由题目组成的,过量的使用会导致课堂教学气氛冷淡,教学效果下降,指导性不足。

(三)视频教学

在教学资源中,有很多的视频资料。视频通常的解释为“连续的图像变化每秒超过24桢(frame)画面以上时,根据视觉暂留原理,人眼无法辨别单幅的静态画面,看上去是平滑连续的视觉效果,这样连续的画面叫做视频。”比如,现在的电视节目中有《心理访谈》、《社会广角》等心理类节目,有《心灵捕手》、《雨人》等心理影片。这些视频材料的内容丰富,表达信息全面,能够和学生进行良好的互动等特点。

选择视频材料要依据以下几个原则:1.典型性原则。选择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材料,才能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2.现实性原则。在选择视频材料时,要围绕课程主旨和教学内容来选择,使视频材料为教学目的服务。3.引导性原则。视频材料的使用一定要配合讲解、讨论等活动进行,要在课堂上充分挖掘材料的内涵以及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的现实指导意义。

(四)课堂讨论教学

课堂讨论式教学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以小组或全班为单位,通过讨论或辩论,发现问题、获得知识、培养能力的一种课堂形式。课堂讨论式具有学生参与性强、互动性强等特点,易于为学生接受。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开展课堂讨论,能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能动性、独立性,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

在课堂讨论式教学中,要注意以下问题:1.讨论问题要具有典型性和普遍性。教师选择的讨论内容应该是学生共同关注的问题,具有普遍性,只有这样才能够引起每一位同学的思考,才能够调动学生的思维。2.教师要在讨论中及时把握学生的讨论导向。在讨论中,既要让大多数同学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意见,同时又要化解因为观点不同而导致的感情上的伤害,使讨论存在观点层面,能够达成“”的共识,把课堂讨论作为一个了解自己、了解他人的窗口,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宋健梅.“草莓族”耐挫力培养三部曲.教育科学论坛,2008,8.

[2]覃干超.加强高校心理健康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高教论坛,2008,4:95-96.

篇3

高血压为一种临床上常见的疾病,以动脉血管压力增高为主要特征[1]。该病好发于老年人群,一旦患病就需终身服药[2]。该病对全身动脉有较大损害,严重危害患者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的功能[3]。近几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饮食结构的不断变化,高血压的发病率也在逐年升高,并且由于我国老龄化的加重,该病的患病人群也将占有较大比例[4]。有相关文献报道,中药对高血压的治疗有突出疗效,为此选取本院2009年4月-2013年3月收治的肝阳上亢型高血压患者150例进行临床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4月-2013年3月本院收治的肝阳上亢型高血压患者150例进行临床分析,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68例,其中男37例,女31例,年龄31~68岁,平均(40.32±3.21)岁,病程2~14年,平均(6.12±1.02)年;对照组82例,其中男44例,女38例,年龄32~67岁,平均(41.12±3.03)岁,病程2~14年,平均(6.31±1.14)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及治疗前血压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硝苯地平缓释片进行常规西药治疗,10 mg/次,2次/d,分为早晚服用;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天麻钩藤汤进行治疗。天麻钩藤汤的组成成分为:天麻15 g,钩藤10 g,益母草10 g,夜交藤15 g,栀子10 g,黄芩15 g,桑寄生15 g,川牛膝15 g。每日1剂,水煎服,分两次口服。两组患者均治疗2个月。治疗期间,保持低盐低脂饮食,并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比较。

1.3 疗效判定标准 治疗过程中,对两组患者的血压、心率以及脉搏等进行观察。显效:患者血压明显下降,恢复到正常人水平,临床各项指标均恢复正常;有效:患者血压下降,接近正常人水平,临床各项指标有所改善;无效:血压无下降,临床各项指标无改善。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研究组显效48例,有效15例,无效5例,有效率为92.6%;对照组显效40例,有效25例,无效17例,总有效率为79.2%,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血压变化比较 治疗前,两组收缩压及舒张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收缩压及舒张压均有所改善,且研究组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明显(P

2.3 两组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两组治疗过程中及治疗后均未发现恶心、呕吐以及腰痛等不良反应。

3 讨论

高血压为临床常见慢性疾病,严重危害着国人的身心健康[5]。在中医中,肝阳上亢型高血压属于肝肾阴虚[6]。对于该型患者应以滋补肝肾,平肝潜阳为主要治疗方法。天麻钩藤汤的主要成分为天麻和钩藤等,这两种药物均对肝肾有一定的滋补作用,在中医中一直被认为是治疗高血压的经典名药[7]。在中医中,天麻钩藤汤为治疗肝阳上亢的常用方剂,而且它还有治疗肝风上扰的功效。天麻能够平息肝风,平抑肝阳,而钩藤则可以息风止痉,清解肝火;石决明、黄芩等为臣药,皆有清肝热之功效;益母草有活血之功效,川牛膝能够引血下行等[8];夜交藤具有固肾本养精气之功效;栀子可以清热去火,防止肝阳上亢[9]。方中平肝潜阳,引血下行等是中医辨证思想的突出体现,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而治疗达到显著的临床疗效根据现代医学研究表明[6-7],天麻钩藤汤联合西药治疗能够明显改善高血压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降低血压,提高血清过氧化氢酶活性,临床疗效显著[10]。

本实验中,研究组显效48例,有效15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2.6%;对照组显效40例,有效25例,无效17例,总有效率为79.2%,两组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收缩压及舒张压均有所改善,且研究组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明显(P

综上所述,天麻钩藤汤加减联合西药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患者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可提高临床有效率,明显降低患者的收缩压,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朱全军.天麻钩藤饮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的疗效分析[J].中医中药,2012,10(31):282-283.

[2]洪英.天麻钩藤汤加减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3,5(2):26-27.

[3]李雅君.天麻钩藤饮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60例[J].西部中医药,2013,26(3):76-77.

[4]杜晨光.天麻钩藤饮加减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临床分析[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12(2):154-155.

[5]魏旭群.加味天麻钩藤汤联合硝苯地平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的疗效观察[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3,21(1):105.

[6]冯佩明,晓岩,刘洋洋,等.硝苯地平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J].山东医药,2011,51(25):72-73.

[7]刘希宏.中西药物联用对老年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肾功能的保护作用[J].西部中医药,2012,25(7):9-10.

[8]章玲玲.天麻钩藤饮加减治疗高血压病疗效观察[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09,9(2):11-13.

篇4

1 .1对象 选择我院本科室2 0 1 1 年9月 ~2 0 1 2 年79月所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7 7例,全部人选病例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排除精神意识障碍、严重心律失常、肝肾功能不全及肿瘤患者。其中男45例,女32例;平均年龄(65±8 )岁。其中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65例,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12例。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入院后进行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根据OGTT结果分为血糖调节异常(空腹血糖5.6~6.9mmol/L或OGTT2h血糖7.8~11.1mmol/L),糖尿病(空腹血糖≥7.0mmol/L或OGTT2h血糖7.8~11.0mmol/L)。共检出糖调节异常25例,糖尿病22例,其中22例患者中有12例因为血糖显著升高或因既往使用胰岛素或口服药物治疗。对47例患者住院期间进行了系统的糖尿病健康教育、病情自我检测培训、饮食运动和胰岛素使用及口服降糖药物治疗的指导。患者出院3个月后进行随访,跟踪其血糖管理措施的执行情况。

2结 果

所有患者3个月内无再次住院记录,未发现严重心血管或糖尿病不良事件。经过系统的血糖管理和护理,47例患者中在出院后有85%的患者能够采用健康的饮食和运动方式,22例糖尿病患者中90%的患者可完成自我血糖监护,需药物治疗的患者能够全部真确使用药物。22例患者的HbAlc均控制在7.5%以内,60%的患者的HbAlc6.5%的范围内,血糖控制满意。2例患者曾发生低血糖现象,但能及时纠正。

3 护理

具体如下::1,心理护理 糖尿病患者治疗需要长期进行,终身治疗,我们应及时与患者沟通,使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在适宜的体育锻炼及药物治疗等综合措施上树立与疾病作斗争的信心和决心。2,饮食治疗的护理 三餐合理分配。 避免甜食,减少高 脂及胆固醇食物 ,多选高纤维食物定时定量,特别是注射胰岛素的患者更应注意三餐前后及用药前后糖监测以便及时了解血糖的变化避免低血糖发生。3,糖尿病患者的运动治疗治疗方式中的一个重要部分。适当的运动可改善心血管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和健康感,改善血脂水平。糖尿病患者的运动根据年龄身体条件和病情合理进行。4,糖尿病患者日记:包括饮食,运动、药物、血糖及临件的全面规范记录。5 血糖监测:指导患者自我血糖监测。6,用药指导: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的常用药物包括抗血小板及抗凝药物,抗心肌缺血,降血脂、降压、降糖等药物,协助患者严格按医嘱服药。

4讨 论

糖尿病是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糖尿病患者发生AMI后出现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明显大于非糖尿病患者。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血糖升高是机体应激反应的表现。一方面,应激性血糖升高,使隐性糖尿病显露;另一方面,也会使原有的糖尿病恶化。C o n a w a y D G等研究发现,首次发生心肌梗死的患者有约70%出现糖耐量受损或者糖尿病 。糖尿病增加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可能因为合并长期高血糖导致冠状动脉的病变严重,多支、多处、弥漫性病变的发生比例增高,从而使得心肌梗死缺血范围较大,更容易发生心脏泵功能衰竭;同时由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使心肌受损,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即使梗死范围相似仍更容易发生心脏泵功能衰竭[2]。在2009年,美国内分泌医师协会和美国糖尿病学会( A ACE/ADA)联合发表了住院患者的血糖控制共识,认为控糖目标应根据患者不同情况而定,危重的高血糖患者无糖尿病病史,目标血糖控制在 ( 6.1 ~ 7 .8 ) m mo l/L, 而符合糖尿病诊断标准的血糖应控制在( 7.8 ~ l O ) mmo l/L。国内也有研究发现[3]对于既往有糖尿病病史的高血糖患者,当血糖> 1 0 m mo l/L,死亡率明显增加;而既往无糖尿病病史的高血糖患者当血糖> 7 .8 mmol/L时,死亡率也开始明显升高。对于伴有既往血糖控制不良、HbA lc≥6 .5%的高血糖患者来说,相比较HbAlc < 6.5%的AMI高血糖患者血糖管理应该更严格。

综上所述,对心肌梗死急性期的高血糖患者,不论是否有糖尿病病史,都要积极治疗高血糖, 以期将血糖尽快控制达标。对于糖尿病患者长期严格控制血糖,使得HbAlc < 6 .5 %,可能有利于急性心肌梗死的预后 。

参考文献:

篇5

节食过度。有些患者认为既然血糖升高与饮食有关,那就严格控制饮食,甚至基本不吃主食,这是非常错误的。人体需要基本的热量,正如汽车需要汽油才能行驶一样。主食中的碳水化合物是刺激胰岛素分泌的最天然的物质。碳水化合物进食过少反而不利于血糖控制。研究证实,糖尿病的并发症足部溃疡难以愈合,严重的甚至需要截肢,这与患者的营养不良密切相关。

运动过度。有些患者会发问,运动可以降糖,为什么多运动反而不好呢?运动过度也会引起疾病,如骨骼肌肉性疾病,超出个人耐受量的运动还会诱发心血管疾病,甚至导致死亡。运动过度还可以引起高血糖。有个病人,他每天清晨的血糖很高,其他时间的血糖都很正常。这位患者虽然年近50岁,但每天早上还要同年轻人一起打1~2小时的篮球。医生分析他的血糖与运动过度有关,劝他降低运动量。果不其然,在降低运动量后,他早晨的高血糖症状消失了。因为运动过度会引起肾上腺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增加,从而引发高血糖。

焦虑过度。有的患者确诊糖尿病后,整天忧心忡忡,甚至影响进食睡眠。过分焦虑的后果是血糖难以控制。严重的焦虑就如应激一样,可以引起体内升血糖激素的释放。有位患者采用胰岛素治疗,每天的胰岛素剂量用到了上千单位,高血糖仍然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后来,医生了解到该患者焦虑情绪严重,长期睡眠不好,便给他用了抗焦虑药,并同时做思想工作。数天后,患者的高血糖得到了有效控制。因为高血糖带来的严重焦虑情绪,有时其伤害甚至会超过高血糖本身。而且,高血糖是相对容易控制的,焦虑情绪则需要更长的时间来调整,包括采用药物治疗。

篇6

《中老年保健》实用性强,贴近读者、贴近生活,融入了我们每一位读者的生活,与读者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中老年保健》是防病治病、养生健身的良师益友,是我们中老年读者的知音,丰富了我们的医学知识信息。

我已订阅《中老年保健》20余年,共同开拓着健康长寿幸福快乐的金色岁月,受益匪浅。我从《中老年保健》的宝库中,吸取了强身健体的营养素,使我的身体从体弱多病到健康、无病一身轻松,这都归功于《中老年保健》教给我养生健体的好经验和好方法,它真是一把保健的金钥匙。

为充分发挥《中老年保健》的正能量,为早日实现期待已久圆中华民族的健康之梦,我向你们建议,在近期或在适当时机开辟我与《中老年保健》的读者征文栏目,以抒发读者自己与《中老年保健》共同成长的经历和情感,及阅读《中老年保健》后的收获。互相交流阅读《中老年保健》的心得体会,更好地来扩大和提高《中老年保健》的声誉和知名度,使更多的中老年朋友加入到享用《中老年保健》的行列中,共同缔造更健康、长寿、美好的人生。

在此,我由衷地祝愿《中老年保健》杂志越办越好,更上一层楼。

江苏 戴进义

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病例报告数据库中也有氟喹诺酮类药品引起周围神经病变的报告,如刺痛感、感觉迟钝、感觉异常、肢体麻木、热感等,大多数患者在停用药物后,症状好转或痊愈,也有一些患者在停用药物后未见好转。

如果患者出现周围神经病变的症状,如疼痛、灼烧感、刺痛感、麻木感,和(或)虚弱或其他感觉方面的改变如轻触感、疼痛感、温度感觉、位置感觉和震动感觉等,应停用氟喹诺酮,替换为其他的非氟喹诺酮类的抗菌药物。除非继续使用氟喹诺酮治疗的效益大干风险。

(三)影响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水平

最新病例报告和研究表明,氟喹诺酮类药品的几个品种可能影响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水平。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已在第11期和第24期《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警示了加替沙星引起血糖异常等的不良反应。在35期《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中警示了洛美沙星、莫西沙星、氧氟沙星等氟喹诺酮类药品引起血糖异常的风险。

2013年8月发表的一项大样本研究估算了氟喹诺酮类药品影响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发生率,并识别了此类药品中哪个品种对糖尿病患者的风险更大。该项研究分析了台湾78433例接受过抗生素治疗的糖尿病患者的病历资料,对比了在服用氟喹诺酮类药品或大环内酯类药品30天内由于低血糖症和高血糖症在急诊就诊或住院的风险。研究发现,与使用大环内酯类药物相比,使用氟喹诺酮类药品的糖尿病患者出现低血糖症和高血糖症的比例更高。

篇7

高脂血症(hyperlipidemia)是各种原因导致的血浆中胆固醇或三酰甘油水平升高的一种疾病。高脂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首要危险因素[1],与冠心病、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有直接相关性。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健康意识的滞后与饮食习惯、运动方式的不合理,导致高脂血症人群呈逐年增长趋势,随之而来的是心脑血管疾病及糖尿病的发病率不断升高。研究表明膳食中脂肪、动物性食物过多,谷类食物比重过低的人群,可能引起血脂水平增高,发生冠心病的危险性增加[2]。

2009-03—2010-07,我院启动了对慢性病及高危人群的集中分层健康疗养干预计划。为完善我院高脂血症人群健康管理模式,现以2009年在我院进行体检的5 999例公务员人群进行横断面调查,分析探讨了公务员人群高脂血症流行病学特征及其相关因素,为高脂血症及心血管疾病的科学、系统、有效、更具针对性的健康管理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本研究采用模断面研究方法,随机抽取2009-01—12在我院体检中心参加血脂等检查项目的公职人员共5 999人,从中淘汰测验项目不全人员293人,剩余有效观察对象5 706人,其中男性4 062人,女性1 644人;年龄最大89岁,最小20岁,平均年龄(44.8±13.1)岁,其中男性平均年龄为(44.49±13.04)岁,女性平均年龄为(45.48±13.22)岁。

1.2研究方法健康体检者检查项目包括性别、年龄、身高、体质量、收缩压(SBP)、舒张压(DBP),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空腹血糖(FPG)、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和低密度脂蛋白(LDL)。

1.3诊断标准

1.3.1高脂血症高脂血症判定标准依据2007年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3],包括高胆固醇血症、高TG血症、低HDL血症和混合型高脂血症(血清TC与TG水平均增高)。

1.3.2高血压高血压诊断标准SBP≥140 mmHg(1 mmHg=0.133 kPa)和/或DBP≥90 mmHg,或近2周内未服用降压药物[4]。

1.3.3高血糖高血糖按照2007年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诊断标准[5],FPG受损:6.1 mmol/L≤FPG<7.0 mmol/L;糖尿病(DM):FPG≥7.0 mmol/L和/或既往有糖尿病病史,以上两种情况统称为高血糖。

1.4统计学方法将研究对象按年龄、性别、不同高脂血症类型进行分组,应用SAS 9.2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采用多元回归将高脂血症与高血压、高血糖、年龄、性别进行相关性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高脂血症检出的一般情况体检资料齐全者共5 706人,共检出高脂血症1 633人,患病率为28.62%。年龄最大86岁,最小24岁,平均(47.30±12.30)岁,其中男性平均年龄为(45.91±11.82)岁,女性平均年龄(53.82±12.42)岁。男女比例为1∶0.22。

2.2高脂血症性别、年龄分层特征(表1)共检出高脂血症1 633人,其中男性1 346人,患病率为33.14%;女性287人,患病率为17.46%。年龄分布以50~69岁为主,60~69岁年龄组所占比例最大,占总例数的36.34%;其次为50~59岁年龄组,占34.47%。表1结果显示,按年龄、性别分层后,高脂血症患病率均有随年龄增加而增高的趋势,其中男性在40~49岁年龄组最高,患病率为39.71%,女性在70岁以上年龄组最高,患病率为35.42%。男性组高脂血症患病率在30~39岁组开始明显增高,到40~49岁组达高峰;而女性组于50~59岁组才开始明显增高,直到70岁后仍保持较高的检出率。各年龄组比较,男性高脂血症患病率除70岁以上年龄组外均高于女性,除60岁以上年龄组外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各组高脂血症患病率比较本组体检者同时进行体重指数(BMI)、SBP、DBP、FPG检查,资料齐全者5 706人。高脂血症分类情况及不同类型高脂血症、高BMI、高血压、高血糖发生情况(表2)。由表2可见高TC血症共405人,高TG血症共534人,其中高TG血症发病人数最多。3种类型的高脂血症中以混合型高脂血症者高BMI率最高。

2.4高脂血症与高BMI、高血压、高血糖的相关性分析(表3)结果显示BMI、FPG、DBP、性别、年龄与高脂血症的发生密切相关。在被调查的因素中,高BMI与高脂血症关系最为密切(标准偏回归系数=0.154 39),高BMI与高脂血症的发生最为相关,其次为FPG、DBP、年龄、性别,说明高BMI、高血糖、DBP升高、年龄越大高脂血症患病率越高,反映出高脂血症者血管硬化、血液黏稠度升高导致DBP升高。本组资料显示高脂血症与性别有关,男性高脂血症患病率较女性高。可能的原因有:①男性饮酒的比例较大,进食高脂肪食物的机会较多。工作压力大,运动时间少。②女性在绝经前肥胖较少,只在绝经后由于雌激素水平的下降,肥胖才明显增多。也与女性为保持身材比较注意节制饮食有关。

3讨论

3.1健康体检人群中高脂血症发病情况分析根据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在5 706例体检人群中,高脂血症共检出1 633人,患病率为28.62%。这与公务员人群以静坐为主要工作方式、缺乏运动、饮食和起居不规律等生活方式关系密切。表1显示北京市公务员群体随着年龄的增长,高脂血症的发生率呈上升的趋势。其中60~69岁年龄组所占比例最大,其次为50~59岁年龄组。男性在40~49岁年龄段高脂血症患病率较高,男性组高脂血症患病率高峰段比女性组出现较早,且各个年龄段男性普遍较女性患病率高,这与男性吸烟、饮酒过量,工作压力、社会压力较大等其他危险因素较女性多有关。结果提示男性在40岁以上年龄段更应关注血脂情况。

3.2高脂血症与高BMI、高血压、高血糖等相关性分析多元回归分析显示高脂血症与BMI、FPG、DBP、性别、年龄具有相关性,说明BMI越高发生高脂血症的几率越大,许多研究证明BMI与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血脂有密切关系[6]。

经统计分析高脂血症与SBP升高无显著相关性,而与DBP有明显相关性,反映出高脂血症者血管硬化、血液黏稠度升高导致DBP升高。在对高脂血症进行健康管理过程中,需对多重危险因素进行综合干预。对高BMI、FPG升高、DBP升高、30岁以上男性公务员群体应加强对血脂的监测,及早干预以防止高脂血症的发生。近年的临床干预试验表明[7],恰当地改变生活方式对多数血脂异常者能起到与降脂药相近似的治疗效果,在有效控制血脂的同时可以有效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3.3高脂血症健康管理的必要性健康管理是一个对健康危险因素的检查监测(发现健康问题)评价(认识健康问题)干预(解决健康问题)再监测再评价再干预的循环,其中干预(解决健康问题)是核心[8]。国外利用健康管理来降低慢性病发生的研究已有20多年了,美国人在过去20年利用健康管理的办法使他们的冠心病死亡率降低了2/3[9]。心脑血管疾病在我国呈逐渐上升趋势,其中冠心病的发生率与死亡率已成为我国居民主要的健康威胁。因此对高脂血症的干预是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及冠心病的重要因素。血脂异常与饮食和生活方式有密切关系,所以饮食治疗和改善生活方式是血脂异常治疗的基础措施。

随着人们对养生保健、健康维护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当前仅以治疗疾病为主的就医方式已无法满足人们对健康的进一步需求,针对慢性病患者对慢性病控制、并发症预防的迫切需求,我院经过多年健康管理经验的积累,逐渐形成了对高脂血症等慢性病独有的健康管理模式,通过长期科学合理的健康维护方案,从根本上改变患者的健康理念,整体提高高脂血症人群健康素质,真正实现身心健康,有效避免心脑血管等疾病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改善体质,促进全民健康事业的发展。

3.4高脂血症患者中西医结合健康管理方案探讨我院通过多年的慢性病健康管理实践,针对高脂血症等慢性疾病提出了相应的健康管理方案,对高脂血症人群健康进行全面监测、分析、评估、咨询,提供中西医结合健康管理的干预方案,由西医系统体检、体检报告分析结合中医体质评估指导、中医四诊等体检结果,给予饮食处方、运动处方、药膳处方、中医养生调理处方、健康管理与健康疗养相结合的健康管理模式,对高脂血症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综合干预,并定期随访调整药膳、中药保健处方,为高脂血症健康管理人员提供全面、科学、中西医结合的健康管理、健康疗养方案,以达到有效预防高脂血症引发的心脑血管疾病的目的。研究显示[10],健康管理对血脂异常的有效率达到96.15%,使用这种办法可以有效地改善高胆固醇血症、高三酰甘油血症、高低密度脂蛋白血症、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从而降低血脂异常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

我院慢病健康管理模式融健康管理与健康疗养为一体,体现了我院“小汤山、大健康”的概念。除科学、系统、综合的慢性病健康管理方案之外,我院独有的优美的自然环境、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优质的温泉水疗及药浴、宽敞的健身场馆,提供了更利于慢性病康复疗养的环境,使高脂血症患者在接受高质量中西医结合健康管理干预方案之余,也达到心理调适的疗养目的,最终获得生理、心理的全面健康。

参考文献:

[1]中国胆固醇教育计划教材编写委员会.中国胆固醇教育计划[M].2版.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28.

[2]血脂治疗现状调查协作组.我国血脂异常治疗现状的调查[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1,29(1):15-17.

[3]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制订联合委员会.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J].中华心血管杂志,2007,35(5):390-419.[4]刘力生.2004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实用本)[J].高血压杂志,2004,12(6):483-486.

[5]杨文英.重视预防,规范管理———2007年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8,24(2):121-122.

[6]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数据汇总分析协作组.我国成人体重指数和腰围对相关疾病危险因素异常的预测价值:适宜体重指数和腰围切点的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2,23(1):5-10.

[7]Stamler J,Briefel RR,Milas C,et al.Relation of changes indietary lipids and weight,trial years 1-6,to changes inblood lipids in the special intervention and usual care groupsin the multiple risk factor intervention trial[J].Am J ClinNutr,1997,65(1 Suppl):272S-288S.

篇8

笔者近日对71名社区居民进行了血糖测定,在测定之前告之所有患者关于糖尿病的基本知识,在他们绝大部分了解糖尿病的基础知识后,自愿择日进行了空腹血糖测定。最终测定结果是53人血糖超标,最高血糖值达29.7mmol/L,超过10mmol/L以上者14人。本次活动虽然为非随机抽样,笔者不做其他统计分析,但就53例高血糖者(基本为糖尿病)的防控及治疗做一分析。其目的是告知所有糖尿病患者在防治中随其本人采纳。53例均诊断为糖尿病患者,他们的预防及治疗大致归纳如下:饮食与运动;西药治疗;中药治疗;未采取任何治疗,精神调节;民间偏方;直接注射胰岛素;理疗方法。笔者通过走访了解53例患者,参照大量的理论资料,特提出如下几方面糖尿病治疗及预防措施。

1基本原则

篇9

心血管疾病是高血糖重要的并发症与合并症,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高血糖与心血管疾病之间可能存在共同的发病基础。目前医学界已基本达成了“2型糖尿病是冠心病的等危症”这一共识,其中美国心脏学会甚至发出了“糖尿病就是心血管疾病”的呼声。那么中国冠心病患者中糖代谢异常的流行情况如何?以及如何进一步规范冠心病治疗,科学地提出相应的疾病管理策略的问题,便摆在了我们的面前。

2005年6月至9月,由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专家胡大一教授,总医院内分泌专家潘长玉教授倡导,经全国多位心血管领域、内分泌领域的专家、学者的共同参与,在北京、上海等7个城市52家医院心内科开展了“中国心脏调查”研究,来探讨中国冠心病人群糖代谢异常的具体情况。

这项研究发现:①中国冠心病患者糖代谢异常患病率(包括糖尿病前期和糖尿病)约为80%;②单纯检测空腹血糖,有75%的糖尿病前期和糖尿病患者被漏诊。这一结果与西方研究的结果一致。更值得我们重视的是:①中国冠心病患者群的高血糖比例较西方人更高;②中国冠心病患者群负荷后高血糖的比例更高;③中国冠心病患者群仅检测空腹血糖,故高血糖的漏诊率更高。

2006年5月20日,在北京嘉里中心召开了“中国心脏调查”结果新闻会,三十多家医学专业媒体和大众媒体记者参加了会议。会上,中国医师协会循证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著名心血管病专家胡大一教授与国内著名的内分泌学专家总医院潘长玉教授作了专题发言。与会专家共聚一堂,对“中国心脏调查”研究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这项研究反映了中国人群的特点,为今后冠心病的疾病管理与治疗方案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价值,将对中国医学健康事业的未来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与会专家还表示,对于冠心病患者仅检测空腹血糖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以此来发现大量的餐后高血糖患者。所以,需要进一步联合中国心血管领域与内分泌领域的众多专家、学者,共同讨论并制订切实可行的策略,来尽早发现血糖代谢异常,防治并发症,使冠心病患者与糖代谢异常人群广泛受益。

同时,在大会上作专题发言的还有以色列Tel-Aviv大学Sackler医学院著名心血管病专家Karasik教授。他对“如何控制血糖、减少心血管并发症”提出了有价值的建议。

篇10

一是降糖过度。有些医生、患者过度强调降糖达标,认为在正常范围内越低越好。可是,降血糖目标过于严格,可能发生低血糖,严重的甚至致残致死。目前认为,老年人和合并多种糖尿病并发症的患者,不宜将血糖降得过低,也不宜降得过快,否则会增加低血糖及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

二是节食过度。血糖高与饮食不节制有关,于是有些病人过度控制饮食,甚至不吃主食,这是错误的。首先,人体需要足够的热量供应;其次,主食中的碳水化合物是刺激胰岛素分泌的天然物质,进食过少反而不利于血糖控制;再次,进食过少还会造成营养不良,过于消瘦并无益处。

三是运动过度。运动可以降血糖,但运动过度会引起骨骼肌肉损伤,还可能诱发心脑血管事件。曾有个患者,清晨血糖很高,经查问生活习惯,他虽然年近50岁,每天早上还要打篮球一两个小时。医生劝他减少运动量,遵从医嘱后,患者的清晨高血糖果然消失了。这是因为,运动过度会引起肾上腺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升血糖的激素分泌增加,由此引发高血糖。

四是焦虑过度。有的患者确诊糖尿病后,十分焦虑,甚至影响到进食、睡觉,结果就是血糖难以控制。有时血糖稍高带来的严重焦虑,其伤害甚至会超过高血糖本身。高血糖相对容易控制,而焦虑则需要更长的时间来调整,包括接受药物治疗。

五是对药物依赖过度。糖尿病治疗强调综合治疗,除了药物,还需要生活方式干预。不重视饮食和运动治疗,一味依靠增加降糖药来控制血糖,不仅血糖控制不好,还会加快胰岛B细胞走向衰竭。

篇11

动态血糖监测仪床边交接表评估内容由两部分组成,第1部分为病人的基本信息、使用的动态血糖监测仪类型及型号,第2部分为病人使用动态血糖监测仪的观察内容,见表1。

表1动态血糖监测系统床边交班表

床号 姓名住院号动态血糖类型动态血糖型号交班内容交班时间1血糖

情况1电池

电量1运行

状态1穿刺点皮

肤情况1传感器或针

头是否脱落1备注1护士签名2应用方法

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监测是糖尿病治疗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近年来,动态血糖监测系统在糖尿病领域的应用日益受到关注。此种新型皮下埋入式动态血糖监测系统在国内已广泛临床应用,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可以连续监测患者血糖工具(每24小时能获得288个血糖值),能详细记录患者72h的血糖波动及曲线,较确切的了解糖尿病病人治疗中血糖波动状态,可以发现传统血糖监测方法不能监测到的高血糖事件及无感知的低血糖波动,更好的指导药物的调整。我们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对一组临床控制良好的糖尿病患者进行连续72h的血糖监测,旨在了解其血糖波动情况及动态血糖监测系统的优势。

2.1使用动态血糖监测仪前的应用护士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病人及家属讲解动态血糖监测仪的基本知识,消除其紧张心理,使病人以一种轻松、平和的心态配合治疗。操作前要检查动态血糖监测仪性能是否完好,电池电量是否充足,校对时间,并填写动态血糖监测仪床边交接表中的病人基本信息、使用的动态血糖监测仪类型及型号。

2.2使用动态血糖监测仪后的应用血糖监测仪安装好后,将动态血糖监测仪床边交接表挂在病人床尾,每班护士对使用动态血糖监测仪的患者认真执行床边交接班制度,班班交接,床边交班。交接内容包括:用动态血糖监测仪病人数,病人病情,动态血糖监测系统的型号,观察患者使用动态血糖监测仪后的血糖情况,电池电量、运行是否正常,注意观察局部皮肤情况,是否有出血,红肿、感染、过敏反应等情况,妥善固定动态血糖监测仪探头及管道,避免打折、牵拉、脱落,护士站备用探头、电池、敷贴,发生报警及时处理。若使用正常,护士只需在相应内容栏内划“√”;若有局部皮肤改变则根据实际情况记录,并在备注中记录动态血糖监测仪发生报警的原因及血糖情况,直至病人停用动态血糖监测仪。3优点

篇12

温馨提示:科学管理糖尿病患者饮食,就是要让糖尿病患者既充分享受饮食的乐趣,同时又能有效地控制糖尿病。在总能量不变的前提下,应用食品交换原则,即营养素含量相似的食物可进行等能量互换,可以大大增加食物的选择空间,使得糖尿病患者的食谱不至于那么单调、刻板。

误区2――主食吃得越少,血糖控制越好

分析:不少糖尿病患者认为,只要控制主食摄入,饭吃得越少,血糖就能控制得越好,有的患者甚至连续数年把主食控制在每餐仅吃25~50克,其结果是血糖控制非常不理想。其实,糖尿病患者主食摄入不足,总能量无法满足机体代谢的需要,导致体内脂肪、蛋白质过量分解,出现消瘦、营养不良,甚至饥饿性酮症酸中毒。还有一种情况,糖尿病患者只关注控制主食,而对其他如油脂、零食、肉蛋类等食物却不加限制,甚至希望借助这些食物的摄入来填补严格限制主食所造成的能量真空,每日大量进食油炸、油煎的动物食品,结果使得每日摄入的总能量远远超过控制范围。要知道,脂肪(特别是饱和脂肪)和胆固醇摄入过多,会增加高脂血症和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温馨提示:主食是糖尿病患者最主要和最经济的能量来源。主食中所含的复合型碳水化合物(多糖)相对于简单糖(如白糖等),其升血糖的速率较慢、幅度较小。在适当范围内保证一定量的主食摄入,不仅可为糖尿病患者提供必需的能量,更可防止油脂等过多摄入。

误区3――“咸”食品不用控制

分析:有人错误地认为,糖尿病患者就是不能吃甜的食物,吃饭要控制,但咸面包、咸饼干以及市场上大量糖尿病专用甜味剂食品因不含糖,饥饿时可以充饥,不必控制。其实,各种面包饼干都是粮食做的,与米饭馒头一样,吃下去也会在体内转化成葡萄糖而导致血糖升高。

温馨提示:的确,咸面包、咸饼干以及市场上大量糖尿病专用甜味剂食品,可以改善单调的口味,提高生活乐趣,但必须把这些食品提供的能量计算到每日摄入的总能量范围内。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糖尿病患者还可能伴有高血压,过多摄入咸的食物,会造成钠盐摄入过多,有增高血压的风险。所以说,多吃“咸”食物对糖尿病患者也是不可取的。

误区4――多吃了食物,只要加大口服降糖药就没事

分析:一些患者在感到饥饿时常忍不住多吃饭,随后自行加大服药剂量,误认为饮食增加了,多吃点降糖药就可以控制住血糖。事实上,这是将饮食控制和药物控制的相互关系搞颠倒了。这样做不但使饮食控制形同虚设,还加重了胰腺的负担,而且因降糖药使用过量,增加了发生低血糖及药物毒性作用的可能性,非常不利于病情的控制。

温馨提示:糖尿病患者应做到饮食定时、定量、定餐,保持一定的规律,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降糖药的用量和用法。

误区5――吃XX食物降血糖

分析:常听糖尿病患者说,多吃XX食物,可以降低血糖。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一般情况下,绝大多数食物都含有能量,只不过有的食物主要含脂肪、有的主要含糖类,也有的食物既含脂肪又含糖类。只要含有能量,摄入体内后就会升高血糖。只是有的食物能量低,或含有膳食纤维等营养素,升高血糖的速度不快、力度不大,但总的趋势还是会升高血糖,而不会降低血糖。人们常说的苦瓜、南瓜等,都属于此种情况。

温馨提示:用食物降血糖是不可能的。特别要提醒大家的是,有些不法商贩为了牟取利益,在食品中添加了降糖药物。我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规定,在食品中是不允许添加药物的。如果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患者食用了含有降糖药物的食品,会导致严重的低血糖反应,后果不堪设想。

误区6――植物油不需要限制

分析:有些患者认为,植物油含有丰富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只要不吃动物油,平时多吃些植物油不会有问题。的确,植物油含有不饱和脂肪酸,对健康有好处。但是,无论是动物油还是植物油都是脂肪,1克植物油和1克动物油产生的能量都是9千卡(37.6千焦)。如果不控制植物油,同样会造成每日总能量摄入超标,不仅使体重增加,导致肥胖,还会影响血糖的稳定。

温馨提示:对糖尿病患者而言,每日植物油用量不宜超过30克。对肥胖或伴有高脂血症的糖尿病患者而言,更应将植物油限制在每日25克或20克以下。

误区7――每日只吃粗粮不吃细粮

分析:有一种观点认为,粗粮富含膳食纤维,建议糖尿病患者每日仅吃粗粮不吃细粮,这样做有利于控制血糖。的确,粗粮含有较多的膳食纤维,有延缓餐后血糖升高、降脂、通便的功效。然而,粗粮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不加控制地大量摄取粗粮,也会导致摄入能量超标,对血糖控制不利。与此同时,还会造成诸多问题:①引起胃排空延迟,造成腹胀、消化不良,甚至还可能影响到下一餐进食。②在延缓糖分和脂类吸收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部分常量和微量元素的吸收,特别是钙、铁、锌等元素。③降低蛋白质的消化吸收率。④伴有胃轻瘫的糖尿病患者大量进食粗粮,会加重胃轻瘫症状并导致低血糖反应。注射胰岛素的糖尿病患者尤应注意。

温馨提示:对糖尿病患者而言,粗粮并非“多多益善”。正确的做法是:粗细搭配,比例为粗粮1份+细粮3-4份。这样既能发挥粗粮的功效,又避免了粗粮进食过多产生不良反应。

误区8――少吃一顿,可以不吃药

分析:有些患者为了控制好血糖,自作主张少吃一顿饭,特别是早餐,认为不吃饭就毋需吃药了。其实,吃药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抵消饮食所导致的高血糖,还为了降低体内代谢和其他升高血糖的激素所致的高血糖。不按时吃饭,也容易导致餐前低血糖的发生;少吃一餐,必然会引起下一餐的饮食摄入量超过正常水平,破坏了饮食控制的规律,导致血糖控制不稳定,影响治疗效果。

温馨提示:遵守医嘱,按时、规律地用药和吃饭。

误区9――吃馒头比吃米饭,血糖值升得更高

分析:有些患者仅凭一次吃馒头后测得的血糖值(或凭自测尿糖显示尿糖高)比吃米饭高,就武断地认为糖尿病患者只能吃米饭不能吃馒头,甚至不吃所有面食。其实,面粉、米饭所含的碳水化合物、血糖指数都是非常相似的,对血糖高低的影响没有特别大的差异。

温馨提示:不要轻易放弃一大类主要食品,否则更容易导致食谱单调乏味,人为地影响饮食治疗的顺利执行。

误区10――不能吃糖,但可以吃蜂蜜

分析:有些患者不敢吃糖,就吃一些蜂蜜来代替甜味;还听说蜂蜜有助于通便,能治疗便秘。其实,蜂蜜、蜂王浆中含有较高浓度的单糖,吃多了同样会使血糖升高。

篇13

妊娠期糖尿病(GDM)指妊娠过程中首次出现或产生糖代谢异常症状, 对母亲及婴幼儿造成极大影响作用, 与其疾病发生率及死亡率具有密切相关性。妊娠期糖尿病产生因素较多, 而孕期是否具有充足营养对于妊娠结局具有重要影响作用[1]。本文选取60例妊娠期糖尿病孕妇, 分析饮食管理及营养治疗作用,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取本院2011年1月~2013年6月60例妊娠期糖尿病孕妇, 随机数字抽取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 每组30例, 所有孕妇均符合妊娠期糖尿病诊断标准。平均年龄(31.5±3.7)岁, BMI(22.1±2.1)kg/m2, 收缩压(111.2±5.8)mm Hg (1 mm Hg=0.133 kPa), 舒张压(69.5±5.2)mm Hg。并选取同时期30例健康孕妇为正常组, 三组孕妇在年龄、BIM、血压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研究组孕妇予以饮食管理及营养治疗, 根据三大营养物质构成比, 碳水化合物45%~50%, 蛋白质20%~25%, 脂肪20%~30%, 过于肥胖者, 碳水化合物构成比需降到40%以下, 并根据患者日常饮食情况, 制定详细食谱及分餐标准, 并合理运动, 若并未发生前置胎盘等症状时, 每日可进行30 min运动。保持饮食规律性, 少量多餐。食谱制定的主食需选用血糖指数小的食品, 膳食纤维摄取量≥40 g/d, 水果摄取≤200 g/d, 充分予以多种维生素及矿物质合剂。进行饮食管理过程中应指导其适宜运动, 每餐后0.5~1.0 h可持续20~30 min适量运动[2]。

对照组孕妇未予以饮食管理及营养治疗, 分析比较三组孕妇并发症及围生儿并发症情况。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研究组孕妇羊水过多者1例(3.3%)明显少于对照组6例(2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对照组孕妇与正常组对比, 羊水过多、妊娠高血压、胎膜早破、早产、胎儿窘迫、剖宫产率方面,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无孕妇出现酮症或低血糖症状。见表1。

研究组巨大儿、新生儿低血糖、新生儿住院发生率少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正常组比对比, 巨大儿、新生儿低血糖、新生儿住院几率上升,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与正常组对比, 巨大儿、足月低体重儿、NRDS、新生儿低血糖、新生儿住院发生率,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妊娠期糖尿病在临床产科中属于较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 发病机制主要是胎盘形成抗胰岛素物质, 包括胎盘生乳素、雌激素、孕激素等, 导致妊娠女性胰岛素抵抗水平上升;而且也可能发生胰岛功能缺陷, 使得胰岛素分泌能力减弱, 引发孕妇高血糖症状。经研究统计发现, 高龄、家族性糖尿病、肥胖均会导致妊娠期糖尿病发生率上升, 属于明显的高危因素。

有研究发现, 孕妇高血糖导致胎儿存在高血糖情况, 由此促使胎儿胰岛细胞大量产生, 胰岛素分泌量上升, 使得蛋白、脂肪大量合成, 对脂解形成抑制作用, 从而引发巨大儿症状。而且妊娠期糖尿病存在的胰岛素抵抗和高胰岛素血症会导微血管发生病变, 使得毛细血管壁增加基底膜厚度, 而且肾脏血管变化使得肾缺血引发妊娠期高血压症状出现[3]。妊娠期糖尿病患者高血糖使得胎儿血糖明显增加, 高渗性利尿引发排尿量增加;羊水中含有大量糖份, 促使羊膜大量分泌, 致使羊水过多。高血糖促使胎儿胰岛素大量分泌, 而胎儿机体高胰岛素对降低肺泡表面物质含[4]量, 导致胎儿无法及时肺成熟, 从而使得NRDS发生率上升, 而且分娩后, 依然具有高胰岛素血症, 导致新生儿低血糖出现, 由此提高新生儿住院率。所以, 妊娠期糖尿病合理饮食管理及营养治疗, 对于孕妇及新生儿均具有重要作用, 明显降低并发症发生, 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参考文献

[1] 李淑丽.营养疗法对妊娠期糖尿病孕妇围生期的干预效果分析.中国妇幼保健, 2013,28(14):2324.

[2] 王传湄, 徐丽丹, 赖小燕.妊娠期糖尿病营养治疗的效果评价.中国妇幼保健, 2011,26(28):4346.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