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0 17:16:0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高血糖健康管理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高中数学学习中,容易使学生遭遇挫折的主要方面有:
一是成绩的波动,达不到理想的要求,特别是一次考试成绩下滑,造成心理上的悲观,失望,从而消极学习,下滑速度更快。
二是遇到难题解答不出,造成心理烦躁,甚至放弃对学习的追求。
针对考试成绩的波动,老师需要强调,在学习中要重视学习的过程,淡化最后的结果,只要我们有所付出,有所努力,结果是否如愿,我们都是优秀者,从心理上自己战胜自己脆弱的一面。同时,帮助学生客观分析成绩下滑的原因,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
二、以良好的课堂气氛,营造心理健康发展的阵地。
课堂的学习气氛是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课堂上学生学习的心理活动,制约着课堂学习的效率。不同的课堂气氛,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的情感和注意力。我们要营造一种良好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出现思路开阔,思维敏捷,想象丰富,精力旺盛。
积极良好的课堂气氛,需要老师的精心组织和主动创设。如果老师上课不积极创设,学生可能出现一种消极,师生的这种消极将互相影响,犹如流行病毒一样在传播,导致更多抵抗力不强的学生被感染。流行是消极之病的祸根,但积极之风的流行,更是一种良好的态势。老师要成为良好课堂气氛的创设者和维护者,以积极的情感感染学生,尽可能多产生师生之间的共鸣。
三、以适当的课例为契机,激发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在我们的高中数学教材中,有丰富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在教学中有机地利用它们对学生进行积极心理教育,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高二数学(下)的“二项式系数的性质”一节内容中,联系到南宋数学家杨辉提出的“杨辉三角”。考试中杨辉三角不是重点,但在此可以多花一些时间展开,把杨辉三角的内容讲授清楚,而不是轻描淡写,并且加以扩展,讲讲与杨辉三角相关的数学史,杨辉三角的发现要比欧洲早五百年左右。转贴于 高二数学(上)的“圆”一节内容中,可以联系到圆周率,祖冲之对圆周率π值的计算,比外国人早一千一百多年,高三数学的“数系的扩充”一节内容,可以提到我国是最早使用分数、负数的国家,分数的研究是中国对世界数学的杰出贡献之一,负数的引进,又是中国古代数学家对数学的又一巨大贡献。关于负数取得的成就,比埃及、印度早六七百年,比欧州早一千多年,我国古代的科学成就令世人瞩目,非常值得中华民族自豪的。现代,我国科学的丰硕成果同样也令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自豪,如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发起、推广的优选法,被广泛地应用于生产和科学试验,创造了很大的经济价值;陈景润成功地证明了数论中“(1+2)”定理,被誉为“陈氏定理”;美籍华裔科学家杨振宁、李政道、吴健雄因在科学上的巨大成就而荣获诺贝尔奖等,这些数学史不仅可以让学生树立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而且也激励起学生学习的进取精神,激发学生心理向积极健康的方向澎湃前进。
四、以教会学生如何学习为突破口,促使心理的健康发展。
教会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即对影响学习的智力因素给予指导 ,如指导学生如何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如何集中注意,如何解决问题,如何创造等,每个学期的一些学习阶段,我们都开设了不同类型的学法指导课程。
对学生学习环节的方法指导,即对学习过程给予指导,如指导学生制订符合自己实际的学习计划,合理安排学习时间,遵循学习规律和学习原则,指导学生掌握预习、听课、记课堂笔记、复习和做作业的方法,指导学生课外自学的方法,以及如何运用工具书,查找、积累资料的方法等。
一、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意义
现在社会上对80后的大学生有一种流行的说法:草莓一族。具体而言,就是说外表光鲜,还疙疙瘩瘩的挺有个性,而内部却苍白绵软,缺乏内涵,不堪压力,稍有挫折,就会成为一团稀泥。这种状态就对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严峻的要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边面面对的是被冠之以“草莓族”称号的大学生,另一边面对的是巨大的学习压力、人际压力和就业形势。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覆盖面广,受众学生人数多。因此,探讨心理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需要思考和探索的课题。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育的原则
(一)要立足于满足学生的实际心理需求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立足于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调查研究表明:当代大学生面临巨大的压力从而存在一定的心理困扰,如人际关系、学业问题、自我意识、情绪调控、亲密关系、职业规划等。因此,如何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设计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内容,缓解他们在成长和成才过程中出现的困扰,提高自我认同感,曾强课程的实际效果。
(二)要立足于心理学理论
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不能够脱离心理学基础、心理学理论的。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要贯穿心理学理论,让学生在认知和理解层面上将知识系统化。通过学习心理学理论,掌握了解决日常学习、生活中出现问题的基本方法,从而能够把握自己的情绪,有效解决自己的问题。
(三)要立足于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要始终贯穿培养学生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原则。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运用视频、案例、讨论等多种方法,让学生把课堂知识内化成自己的观念,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自我价值感,形成积极的自我认同。
三、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一)案例教学法
从广义上讲,案例教学法(case methods of teaching)是通过对一个案例(具体情景)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案例(特殊情景)进行讨论以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具有以下特点:1.现实性。案例是现实生活中具体问题的真实再现,贴近社会生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替代性。案例发生在现实生活中,但不是发生在学生中间,能够通过讨论案例来学生自身带来启示,是一种间接的、非创伤性的学习,具有良好的指导意义。
在选择案例时,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案例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选择案例时,一定要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以利于学生对相关问题的思考和讨论。2.案例要贴近大学生实际。选择的案例,要和大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关,能够引发大学生强烈的兴趣,从而开展深入的思考和探讨。3.案例教学要注重引导。学生的观念是发散式的,灵活的,存在一些非主流的思想观念。因此要及时对学生的观念加以辨别和引导,避免案例带给学生负面影响。
(二)心理测量教学
心理测量(psychometrics)是指依据一定的心理学理论,使用一定的操作程序,给人的能力、人格及心理健康等心理特性和行为确定出一种数量化的价值。广义的心理测量不仅包括以心理测验为工具的测量,也包括用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实验法、心理物理法等方法进行的测量。在教学中常用的是心理量表和问卷,通过心理问卷和量表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人格特征等方面。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专业的心理测验或问卷的科学性强,具有可靠的信度和效度,能够客观真实的帮助学生深入的了解自己。同时,心理测量也不能在教学中过多的使用,要配合课堂教学的内容使用,它是一个辅助教学的手段,因为测量内容一般是由题目组成的,过量的使用会导致课堂教学气氛冷淡,教学效果下降,指导性不足。
(三)视频教学
在教学资源中,有很多的视频资料。视频通常的解释为“连续的图像变化每秒超过24桢(frame)画面以上时,根据视觉暂留原理,人眼无法辨别单幅的静态画面,看上去是平滑连续的视觉效果,这样连续的画面叫做视频。”比如,现在的电视节目中有《心理访谈》、《社会广角》等心理类节目,有《心灵捕手》、《雨人》等心理影片。这些视频材料的内容丰富,表达信息全面,能够和学生进行良好的互动等特点。
选择视频材料要依据以下几个原则:1.典型性原则。选择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材料,才能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2.现实性原则。在选择视频材料时,要围绕课程主旨和教学内容来选择,使视频材料为教学目的服务。3.引导性原则。视频材料的使用一定要配合讲解、讨论等活动进行,要在课堂上充分挖掘材料的内涵以及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的现实指导意义。
(四)课堂讨论教学
课堂讨论式教学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以小组或全班为单位,通过讨论或辩论,发现问题、获得知识、培养能力的一种课堂形式。课堂讨论式具有学生参与性强、互动性强等特点,易于为学生接受。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开展课堂讨论,能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能动性、独立性,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
在课堂讨论式教学中,要注意以下问题:1.讨论问题要具有典型性和普遍性。教师选择的讨论内容应该是学生共同关注的问题,具有普遍性,只有这样才能够引起每一位同学的思考,才能够调动学生的思维。2.教师要在讨论中及时把握学生的讨论导向。在讨论中,既要让大多数同学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意见,同时又要化解因为观点不同而导致的感情上的伤害,使讨论存在观点层面,能够达成“”的共识,把课堂讨论作为一个了解自己、了解他人的窗口,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宋健梅.“草莓族”耐挫力培养三部曲.教育科学论坛,2008,8.
[2]覃干超.加强高校心理健康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高教论坛,2008,4:95-96.
高血压为一种临床上常见的疾病,以动脉血管压力增高为主要特征[1]。该病好发于老年人群,一旦患病就需终身服药[2]。该病对全身动脉有较大损害,严重危害患者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的功能[3]。近几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饮食结构的不断变化,高血压的发病率也在逐年升高,并且由于我国老龄化的加重,该病的患病人群也将占有较大比例[4]。有相关文献报道,中药对高血压的治疗有突出疗效,为此选取本院2009年4月-2013年3月收治的肝阳上亢型高血压患者150例进行临床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4月-2013年3月本院收治的肝阳上亢型高血压患者150例进行临床分析,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68例,其中男37例,女31例,年龄31~68岁,平均(40.32±3.21)岁,病程2~14年,平均(6.12±1.02)年;对照组82例,其中男44例,女38例,年龄32~67岁,平均(41.12±3.03)岁,病程2~14年,平均(6.31±1.14)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及治疗前血压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硝苯地平缓释片进行常规西药治疗,10 mg/次,2次/d,分为早晚服用;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天麻钩藤汤进行治疗。天麻钩藤汤的组成成分为:天麻15 g,钩藤10 g,益母草10 g,夜交藤15 g,栀子10 g,黄芩15 g,桑寄生15 g,川牛膝15 g。每日1剂,水煎服,分两次口服。两组患者均治疗2个月。治疗期间,保持低盐低脂饮食,并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比较。
1.3 疗效判定标准 治疗过程中,对两组患者的血压、心率以及脉搏等进行观察。显效:患者血压明显下降,恢复到正常人水平,临床各项指标均恢复正常;有效:患者血压下降,接近正常人水平,临床各项指标有所改善;无效:血压无下降,临床各项指标无改善。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研究组显效48例,有效15例,无效5例,有效率为92.6%;对照组显效40例,有效25例,无效17例,总有效率为79.2%,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血压变化比较 治疗前,两组收缩压及舒张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收缩压及舒张压均有所改善,且研究组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明显(P
2.3 两组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两组治疗过程中及治疗后均未发现恶心、呕吐以及腰痛等不良反应。
3 讨论
高血压为临床常见慢性疾病,严重危害着国人的身心健康[5]。在中医中,肝阳上亢型高血压属于肝肾阴虚[6]。对于该型患者应以滋补肝肾,平肝潜阳为主要治疗方法。天麻钩藤汤的主要成分为天麻和钩藤等,这两种药物均对肝肾有一定的滋补作用,在中医中一直被认为是治疗高血压的经典名药[7]。在中医中,天麻钩藤汤为治疗肝阳上亢的常用方剂,而且它还有治疗肝风上扰的功效。天麻能够平息肝风,平抑肝阳,而钩藤则可以息风止痉,清解肝火;石决明、黄芩等为臣药,皆有清肝热之功效;益母草有活血之功效,川牛膝能够引血下行等[8];夜交藤具有固肾本养精气之功效;栀子可以清热去火,防止肝阳上亢[9]。方中平肝潜阳,引血下行等是中医辨证思想的突出体现,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而治疗达到显著的临床疗效根据现代医学研究表明[6-7],天麻钩藤汤联合西药治疗能够明显改善高血压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降低血压,提高血清过氧化氢酶活性,临床疗效显著[10]。
本实验中,研究组显效48例,有效15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2.6%;对照组显效40例,有效25例,无效17例,总有效率为79.2%,两组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收缩压及舒张压均有所改善,且研究组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明显(P
综上所述,天麻钩藤汤加减联合西药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患者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可提高临床有效率,明显降低患者的收缩压,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朱全军.天麻钩藤饮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的疗效分析[J].中医中药,2012,10(31):282-283.
[2]洪英.天麻钩藤汤加减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3,5(2):26-27.
[3]李雅君.天麻钩藤饮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60例[J].西部中医药,2013,26(3):76-77.
[4]杜晨光.天麻钩藤饮加减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临床分析[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12(2):154-155.
[5]魏旭群.加味天麻钩藤汤联合硝苯地平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的疗效观察[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3,21(1):105.
[6]冯佩明,晓岩,刘洋洋,等.硝苯地平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J].山东医药,2011,51(25):72-73.
[7]刘希宏.中西药物联用对老年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肾功能的保护作用[J].西部中医药,2012,25(7):9-10.
[8]章玲玲.天麻钩藤饮加减治疗高血压病疗效观察[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09,9(2):11-13.
1 .1对象 选择我院本科室2 0 1 1 年9月 ~2 0 1 2 年79月所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7 7例,全部人选病例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排除精神意识障碍、严重心律失常、肝肾功能不全及肿瘤患者。其中男45例,女32例;平均年龄(65±8 )岁。其中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65例,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12例。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入院后进行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根据OGTT结果分为血糖调节异常(空腹血糖5.6~6.9mmol/L或OGTT2h血糖7.8~11.1mmol/L),糖尿病(空腹血糖≥7.0mmol/L或OGTT2h血糖7.8~11.0mmol/L)。共检出糖调节异常25例,糖尿病22例,其中22例患者中有12例因为血糖显著升高或因既往使用胰岛素或口服药物治疗。对47例患者住院期间进行了系统的糖尿病健康教育、病情自我检测培训、饮食运动和胰岛素使用及口服降糖药物治疗的指导。患者出院3个月后进行随访,跟踪其血糖管理措施的执行情况。
2结 果
所有患者3个月内无再次住院记录,未发现严重心血管或糖尿病不良事件。经过系统的血糖管理和护理,47例患者中在出院后有85%的患者能够采用健康的饮食和运动方式,22例糖尿病患者中90%的患者可完成自我血糖监护,需药物治疗的患者能够全部真确使用药物。22例患者的HbAlc均控制在7.5%以内,60%的患者的HbAlc6.5%的范围内,血糖控制满意。2例患者曾发生低血糖现象,但能及时纠正。
3 护理
具体如下::1,心理护理 糖尿病患者治疗需要长期进行,终身治疗,我们应及时与患者沟通,使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在适宜的体育锻炼及药物治疗等综合措施上树立与疾病作斗争的信心和决心。2,饮食治疗的护理 三餐合理分配。 避免甜食,减少高 脂及胆固醇食物 ,多选高纤维食物定时定量,特别是注射胰岛素的患者更应注意三餐前后及用药前后糖监测以便及时了解血糖的变化避免低血糖发生。3,糖尿病患者的运动治疗治疗方式中的一个重要部分。适当的运动可改善心血管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和健康感,改善血脂水平。糖尿病患者的运动根据年龄身体条件和病情合理进行。4,糖尿病患者日记:包括饮食,运动、药物、血糖及临件的全面规范记录。5 血糖监测:指导患者自我血糖监测。6,用药指导: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的常用药物包括抗血小板及抗凝药物,抗心肌缺血,降血脂、降压、降糖等药物,协助患者严格按医嘱服药。
4讨 论
糖尿病是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糖尿病患者发生AMI后出现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明显大于非糖尿病患者。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血糖升高是机体应激反应的表现。一方面,应激性血糖升高,使隐性糖尿病显露;另一方面,也会使原有的糖尿病恶化。C o n a w a y D G等研究发现,首次发生心肌梗死的患者有约70%出现糖耐量受损或者糖尿病 。糖尿病增加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可能因为合并长期高血糖导致冠状动脉的病变严重,多支、多处、弥漫性病变的发生比例增高,从而使得心肌梗死缺血范围较大,更容易发生心脏泵功能衰竭;同时由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使心肌受损,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即使梗死范围相似仍更容易发生心脏泵功能衰竭[2]。在2009年,美国内分泌医师协会和美国糖尿病学会( A ACE/ADA)联合发表了住院患者的血糖控制共识,认为控糖目标应根据患者不同情况而定,危重的高血糖患者无糖尿病病史,目标血糖控制在 ( 6.1 ~ 7 .8 ) m mo l/L, 而符合糖尿病诊断标准的血糖应控制在( 7.8 ~ l O ) mmo l/L。国内也有研究发现[3]对于既往有糖尿病病史的高血糖患者,当血糖> 1 0 m mo l/L,死亡率明显增加;而既往无糖尿病病史的高血糖患者当血糖> 7 .8 mmol/L时,死亡率也开始明显升高。对于伴有既往血糖控制不良、HbA lc≥6 .5%的高血糖患者来说,相比较HbAlc < 6.5%的AMI高血糖患者血糖管理应该更严格。
综上所述,对心肌梗死急性期的高血糖患者,不论是否有糖尿病病史,都要积极治疗高血糖, 以期将血糖尽快控制达标。对于糖尿病患者长期严格控制血糖,使得HbAlc < 6 .5 %,可能有利于急性心肌梗死的预后 。
参考文献:
节食过度。有些患者认为既然血糖升高与饮食有关,那就严格控制饮食,甚至基本不吃主食,这是非常错误的。人体需要基本的热量,正如汽车需要汽油才能行驶一样。主食中的碳水化合物是刺激胰岛素分泌的最天然的物质。碳水化合物进食过少反而不利于血糖控制。研究证实,糖尿病的并发症足部溃疡难以愈合,严重的甚至需要截肢,这与患者的营养不良密切相关。
运动过度。有些患者会发问,运动可以降糖,为什么多运动反而不好呢?运动过度也会引起疾病,如骨骼肌肉性疾病,超出个人耐受量的运动还会诱发心血管疾病,甚至导致死亡。运动过度还可以引起高血糖。有个病人,他每天清晨的血糖很高,其他时间的血糖都很正常。这位患者虽然年近50岁,但每天早上还要同年轻人一起打1~2小时的篮球。医生分析他的血糖与运动过度有关,劝他降低运动量。果不其然,在降低运动量后,他早晨的高血糖症状消失了。因为运动过度会引起肾上腺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增加,从而引发高血糖。
焦虑过度。有的患者确诊糖尿病后,整天忧心忡忡,甚至影响进食睡眠。过分焦虑的后果是血糖难以控制。严重的焦虑就如应激一样,可以引起体内升血糖激素的释放。有位患者采用胰岛素治疗,每天的胰岛素剂量用到了上千单位,高血糖仍然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后来,医生了解到该患者焦虑情绪严重,长期睡眠不好,便给他用了抗焦虑药,并同时做思想工作。数天后,患者的高血糖得到了有效控制。因为高血糖带来的严重焦虑情绪,有时其伤害甚至会超过高血糖本身。而且,高血糖是相对容易控制的,焦虑情绪则需要更长的时间来调整,包括采用药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