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美学素养提升

美学素养提升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0 17:16:0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美学素养提升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美学素养提升

篇1

对于艺术类学生来说,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审美理念,直接关系到人文素养的提升。因为审美属于人文范畴,其审美水平与人文素养密切相关。从教学角度,虽然美学与艺术设计是两门不同的学科,但艺术设计专业的教与学,却离不开审美意识对设计的影响。或者说,艺术本身就贯穿着人文精神,如果在教学中运用审美思维,自然融合传统与现代的人文精神,就能实现学生专业素养和人文素质的提升。艺术设计作为一门学问和专业课程,在进行教学时,要贯穿人文情怀,将“由技入道”和“由理入道”两种教育方式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多角度欣赏和认识设计美,从而提升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促进学生人文素养和专业技能的提升。其一,加强学生对美学的追求。任何艺术作品都以美学为前提,包括古今中外各种风格和不同的流派,都以独特的美学表现力凝练成一种艺术文化视角。比如法国艺术家高更,他在技法上采用色彩平涂,注重和谐而不强调对比,追求表现的原始性,含有精致的趣味和艺术魅力。他的美学视角,以鲜亮的蓝色画阴影,以红色画屋顶,而使之自背景中突出。应该说,他突破了印象派的审美理念,体现了十八世纪后期的人文内涵。在审美上,从古至今都存在两种不同审美理念追求,浪漫和现实观念之争,但无论是抽象还是写真,都是对美的理解,体现不同时代人文精神以及对艺术设计的影响。比如,古老的北京古城建筑风格和现代高楼大厦不对称的设计表达,都蕴含着不同时代的人文精神。其二,加强审美流派的悦纳。艺术设计,包含着各个方面的知识素养,并不完全来源于美学的表达,它需要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开阔视野。从艺术作品创意到设计风格的形成,都需要不断吸纳艺术作品的相关信息,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从多维度视角比较与运用,让作品充实丰满的立体感。例如,在现代艺术设计教学中,都要涉及到世界著名的艺术设计学院——包豪斯。因为他的设计理念一反陈旧的学院式美术教育的框框,采用非对称、不规则、灵活的布局与构图手法,对冲传统的设计审美理念,形成一种简洁、清新、朴实并富动感的建筑艺术风格。这种设计风格,强调形式和色彩的运用,注重点、线、面的关系,强化空间的构成,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应该说,这既是审美理念的变革,也是一种人文视野的蜕变。再如,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突破,无论达芬奇或米开朗基罗,他们的创新与发展主要来源于这个时期人文精神的影响,在悦纳前人设计风格的基础上,宛如一股清风带给那个时代审美理念的突破。又如,西班牙天才设计大师安东尼奥•高迪,他对审美理念的突破在于不循规蹈矩,但又遵循大自然生长法则,按照最自然的客观形态去别出心裁地设计,强调曲线的广泛且灵活的使用,使建筑作品充满艺术气息,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这些影响世界艺术设计,都体现了一种审美悦纳精神。那么,艺术设计教学中,培养学生悦纳精神,目的在于吸纳西方人文精神,在比较中提升自身人文素养。

篇2

现今学生对于直观、形象、感染力强的客观事物的兴趣比较浓,有好奇心,并且乐于接受。

论文百事通“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学习产生的影响,远远超过教师的督促和简单的说教。现代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教学软件恰恰会满足他们的这种兴趣,并且能适应他们理性思维不强、学习的持久力弱的特点,尽可能地让学生的听觉、视觉乃至感觉全部都调动起来,根据教学内容多媒体课件能将歌词、旋律、图像等直观地展示出来,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能动能静的教学情景,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在音乐课堂上的审美体验推向。

《那达慕之歌》是一首蒙古族风格的少儿歌曲,教师在教学中可利用“超级解霸”软件,把有关蒙古大草原、那达慕盛会等风情录入硬盘。在导入时,先让学生听腾格尔的《天堂》,当熟悉的音乐一放出,学生就知道到了草原,然后问学生去过蒙古没有?你知道的蒙古都有什么?想不想亲自去感受一番?然后点击鼠标,放映画面,一望无际的草原景色呈现在学生眼前,强大的视觉效果立即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他们仿佛也进入辽阔的草原,也参与了那达慕的盛会,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特别是在教授最后的难点乐句,用不同的速度演唱会出现不同的效果。根据学生演唱的速度(快、慢),多媒体展示草原上奔马的速度,给学生以直观形象的画面。其中歌唱速度给歌曲情绪带来的效果自然而然地展现,让学生边唱边感受,营造一个如临其境的环境,使学生仿佛置身大草原中,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2 集中精力,提高学习效率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旋律的高低、音准的准确、节奏的把握都需要学生高度地集中精力去倾听和学唱,而运用多媒体丰富的音响效果,能辨别音的高低、长短、强弱,能知道自己或别人唱得是否正确,从而提高学唱歌曲的课堂效率。

例如,歌曲《小乌鸦爱妈妈》是一首两声部的合唱歌曲。对于两声部的歌曲学生很容易随着主声部的音调走调,所以基本学生都厌唱,并且学的时间长了精力极度不集中。为了让学生在学唱时做到集中精力,可以将高低声部用不同颜色显示在屏幕上,并且用“音频解霸”分别录制两个声部的伴奏。学唱时,轮到哪个声部就播放那个声部的伴奏,并且将歌曲中的渐强、渐弱等速度记号设置成“移动播放”,从而提醒和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学唱歌曲。最后,在合唱时,还可以配上动画MTV,指导学生看着画面,有感情地演唱歌曲,从中感受小乌鸦对妈妈的爱心。本来声部的和谐准确性很难,但是学生在生动的多媒体的运用下精力高度集中,学唱的欲望迫切,本来是学生没有兴趣的、很难掌握的二声部歌曲在很短的时间内学会,提高了课堂效率。

另外,根据日常教学情况,欣赏课很容易使学生失去兴趣而使注意力不集中,从而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的,但是如果合理运用多媒体会提高课堂效率。

3 直观形象,突破教学难点

音乐教学中乐理知识的学习、难点旋律的演唱、各种记号的运用等,如果仅仅通过简单的口头传授和示范,大部分学生难以接受,也不能把歌曲的意境很好地表达,所以多媒体教学在解决难点问题、突出重点知识方面也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学中,以静态方式存在的教学材料,通过多媒体的手段可恢复其鲜活的面目,变得有声有色。CAI动态图像演示利用其文字的闪现、图形的缩放与移动、颜色的变换等手段,引导学生动脑思考,形成准确的内心节奏,把难懂的知识通过媒体直观的辅助用最快的速度在大脑中清晰地记忆下来。

例如,欣赏曲《草原巡逻兵》的主旋律,让学生会记住并且会哼唱靠单纯的教授难以达到。为了让学生在听赏的过程中自然地在大脑中留下印象,可以在每一次主旋律出现的时候将旋律显示在屏幕上,一只活泼的小马图像在音符的上面根据节奏的长短跳跃闪现着,学生跟着小马有节奏地唱着主旋律。这样唤起学生的注意力,视、听、唱紧密结合,听赏两遍,难点主旋律学生已经很好地掌握,既解决了难点,又有利于学生的识谱视唱能力的提高。

再如教授学生认识反复跳跃记号时,由于这个知识点在低年级出现,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形象思维占优势并且注意力多与兴趣和情感有关,可以设计小兔拔萝卜唱歌的情景,当第二次反复去拔萝卜唱歌时,小兔跳过房子1接唱房子2的拔萝卜歌曲。这样一个相对于低年级学生有难度的知识点,在形象的图画展示下很容易掌握并接受。还有很多歌曲中的音乐记号、难点节奏等学生不易掌握,都可以用闪现、移动、颜色变换、放大显示等方法来教学,使学生手、脑、口、眼并用,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4 丰富想象,激发创造能力

音乐欣赏感受是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它对触发灵感、启迪智慧有着重要的作用。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审美思维过程最基本的品质,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艺术想象美,对发展学生个性和智慧,促进创造性思维是十分可贵的。多媒体教学有声有形的情景优势所创设的音乐意境,不仅能发展学生的艺术思维和欣赏能力,更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想象美。

篇3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14-153-02

审美素养指人所具备的审美经验、审美情趣、审美能力、审美理想等各种因素的总和。审美素养既体现为对美的接收和欣赏的能力,又转化为对审美文化的鉴别能力和创造能力。园林专业学习中,园林艺术美的接受、欣赏、鉴别、创造都对学生的审美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美育是教育的重要一环。农业职业院校园林专业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理应紧密结合专业特点,开展适当的审美教育,既能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为专业学习服务,又能着眼于学生精神世界的整体培养,促进学生情感的发展和人格的完善。

1 提高园林专业学生审美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从园林艺术的特点看,美的园林艺术通过巧妙的构思,把人为的物质环境与自然风景合而为一,形成一个更为集中典型的审美整体,表达一定的审美情趣和人生理想,同时让身在其中的人们心灵得到舒适的感受或宁静祥和的体验。从园林艺术的创作过程看,造园、插花、盆景制作是一项技术活动,更是一项艺术创造活动。优秀的园林工作者不仅需要娴熟的造景技巧,更加需要对美的鉴别和创造能力。因此,园林专业学生加强审美教育,提高审美素养是专业能力发展的内在要求。

现实情况是园林专业学生审美素养十分欠缺。我校五年制高职园林专业学生文化基础一般,知识面较为狭窄;初中阶段美育缺位,学生对美有着肤浅和庸俗化的认识和态度;审美概念模糊,对美、艺术美、园林艺术美没有充分的认识和理解,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往往是知识的积累和简单的模仿。对园林艺术,往往能学其形而不解其神,能制作而不能设计,能成匠人而不具匠心,严重制约了专业水平的发展和提升,故而开展审美教育,提升园林专业学生的审美素养尤为迫切。

审美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认为“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也”。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美是善良和诚挚之母。审美教育一方面培养和提高人的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促进人的德、智、体的发展,有助于健全人格,提升人生境界。也就是说,通过审美教育树立美的思想,发展美的品格,培养美的情操,形成美的人格,培养适应新型社会需要的创新人才。所以,对园林专业学生开展审美教育,提升审美素养,既是专业学习的需要,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2 诗歌读赏活动是契合园林专业实际的审美教育载体

专业课程当然是园林专业学生审美教育的主要阵地,就学生素质教育而言,诗歌读赏活动是较为适当的方式。

诗歌是审美教育的有效载体。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诗文化已经浸透到华民族的血脉之中。古典诗歌作为中国艺术的精品,展现出独特的音韵美、意境美、意象美、情感美、形式美,无论从语言、内容、情感等方面,都包含着丰富的审美因素。

诗歌与园林艺术也有着共同共融的审美特征和紧密的内在联系。园林艺术特别是中国古典园林、东方式插花和盆景艺术,是民族艺术的高度集中和概括,几乎包容了古典艺术的各个门类。它不仅重形,更加尚意,追求以形写神,神形兼备,情景交融,以具有“神似胜形似,无声胜有声”的深远意境为佳,这与中国古典诗歌、绘画、书法、音乐等艺术形式的艺术追求有共同共融之处,园林类艺术作品常常被称为“无声的诗”“立体的画”“凝固的音乐”等。就古典诗歌而言,体现在以下方面:

2.1 对意境美的共同追求 追求意境,创设意境,欣赏意境已经成为园林等艺术的共同追求。中国园林追求生境、画境、意境三种艺术境界,而又以“意境”为最终目标。中国古典诗词的动人之处在其意境。读者在有限的实景中探视出虚境,从虚境中体会到实情,在虚虚实实的变化中领略到无限的审美空间,诗歌艺术因而有了无穷的韵味。

2.2 意象美的不谋而合 著名美学家克罗齐认为,艺术是把一种情趣寄托在一个意象里。诗歌意境的营造和情感的表达主要通过意象进行。古典诗词与插花、盆景、园林艺术设计在这点上不谋而合。在传统插花艺术中,与意象相对应的是花材。花材不仅是传统插花造型的素材和展现形式美的基础,还是构思、传情、增强艺术感染力的重要载体。在盆景设计和造园活动中,山石、植物等素材的选用,应该考虑物象精神,造景也该因地制宜,不能有悖于意象的内在涵义。

2.3 相似的艺术手法 诗词常运用虚实相生、以小见大、对比映衬、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等艺术手法。插花、园林设计、盆景制作亦如此,二者在这点上基本相同且方法基本相似。

2.4 题名点景中诗句的直接运用 用古诗名句来做题名是园林、盆景艺术的常用方法。古诗名句本是长期积淀的经典,自身就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同时,用诗句题名能够迅速让人把握所造之景的主题,能“看其名,见其景,饶有深意,引人思索,富有形象性”。

3 开展园林专业班级诗歌读赏活动措施

3.1 提高学生对诗歌与园林关系的认识和理解 职校中很多学生不注重自身的全面发展,仅仅将个人的发展局限在所学的专业课上,对于人文社科知识积累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更谈不上对于审美意识的培养。因此要帮助学生提高对审美素养提升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对文学、音乐、历史、绘画等艺术与园林之间关系的理解和认识,激发学习热情,提高学习兴趣。

3.2 找准诗歌读赏和专业学习的结合点 感受诗歌音律美,提高对诗歌美的认识和理解。诵读从来都是诗歌学习鉴赏的重要途径。鉴赏诗歌意境美,提高审美立意能力。品析诗歌所表现出来的广袤阔大、清新雅致、落寞寂冷、苍凉悲伤等各类意境之美,获得更丰富的审美体验,并由此增强对园林等艺术的诗意感悟,提高审美品位,培养立意能力。品析诗歌意象美,提高选材能力。引导学生掌握诗歌意象的独特哲理内涵,借鉴诗人意象选择的手法,以触类旁通,提高园林艺术设计中选材能力。借鉴诗歌的艺术手法,提高整体表现能力。加强对诗歌表现手法的分析理解,理解其对表现主题,营造意境的重要作用,实现能力迁移,提升插花、园林等作品的整体表现能力。

3.3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如开展园林诗词搜集活动,积累园林诗词,并为赏读提供资料;开展诗歌意象整理活动,让学生搜集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在搜集过程中注意使用频率较高、具有典型意义的意象,把这些意象作为研究的对象,研究它们表达的思想感情,整理分类,便于理解园林艺术的意象美学;开展插花、盆景题名活动,规定用古典诗词句为其命名,增加艺术品美的意蕴;开展园林、插花、盆景解说词写作比赛,让学生学会在专业实践中使用诗歌,激发学生对诗歌学习和鉴赏的热情和兴趣。

4 结语

生活中,美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此审美教育无时不可进行,无处不可进行。园林专业的审美教育绝不限于某一个时刻,某一个载体。同时,美育是和智育、德育紧密相连,园林专业中的审美教育不会局限于功利的作用和意义。无论学生将来从事何种职业,审美教育对人的高尚审美情趣的养成、健康心理素质的促成、完善人格的形成、创造力的培养都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希军,葛星.审美教育[M].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07.

篇4

美术教育可以激发学生树立审美观念,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感受美,认识美,创造美,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思维能力,认识能力,创造能力等。但能否让学生对美术课感兴趣,是关系到教学效果及学生个性、人格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许多中职生在入校前没有美术基础,要想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这就对美术教师的教学研究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一、转变思想,激发学生创作热情

在常规教学中,学生的思维力、创造力、想象力完全处于被动状态,上课认真听讲,认真模仿作画技法,甚至认真模仿作画的思维方向。按照老师的要求,做到分毫不差。在这种特设的情况下,学生的行动和思维已经完全受到限制。对此,教师要勇于冲破旧教学观念的枷锁,改变教师高高在上,学生唯命是从的不平等关系,建立一种与学生民主、平等、和谐的朋友关系,让学生的思维在这种宽松的氛围中得以解脱,能敢于质疑,自由创作。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灵活选择教学内容,力求贴近学生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只有为学生量身定做的课堂,他们才会喜欢,才会乐于参加。根据学科的特点,教师的教法要灵活多样,尽量使学生动手、动口、动脑。

另外,在面对反馈信息,甚至有些不着边际的作品时,教师更要灵活面对,灵活评价,不能简单地按照画的好坏严格评分,对学生的零星进步视而不见,这样会极大程度地压抑学生勇于实践、乐于创新的精神;对于学生的点滴进步,可以用简短的评语如“构思新颖”、“色彩大胆”、“真棒!”、“你进步了!”等,指出学生的闪光点,使学生增加绘画的信心和热情,觉得自己是最好的;对于需要修改的作品,教师首先要肯定其作品的优点,增强其信心,然后以商量的语气征求学生意见,错误的地方应该怎样改正将会更好,在不违背学生创作意愿的基础上适当加以引导。只有得到老师的肯定,才能真正触动学生的心,才能给予学生探索的力量和创作的热情。

二、创新教学,激活学生创作思维

“美术”不仅是一门学科,还是一种艺术。它所表现的内容都来源于生活,所以只坐在教室里面对着课本的美术创作是停滞的,我们要适当拓宽学生美术创作的空间,把学生带出教室,走进乡间田野,自然校园,让学生们用“美术”的眼光观察创作,如阳光下的庄稼、花草,操场上嬉戏的同学。用真实的美术形体刺激学生们的眼球,激发其作画欲望;激发学生通过灵感动笔作画,没有技法指导,没有思维定向,在自由的环境中,自由捕捉真实的艺术瞬间。这样学生创作出的是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作品。而此时学生的创作思维是无比活跃的,想要禁锢住都难。其次,在教学过程中,面对学生死板的学习状态,我们可以设计多种多样的游戏活动,让学生主动探究,进行合作学习。只有把学习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了,学生的创作思维才能真正地被激活起来。

此外,想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所设计的教学内容上,首先要从导入上下工夫,环节的设置要别致新颖,让人眼前一亮。其次在课堂问题的设置上,也不能死板地局限于课本的知识上,老师提出问题,学生照本宣科地回答就行了,而应把视野拓宽,深挖教材,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去课外寻找问题的答案,这样既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分析判断的能力,又实现了培养学生脱离课本学习的目标。

三、关注学生,培养学生美术素养

关注学生,是指关注课堂上的每一位学生,美术课主张通过学生自主创作,发展个性和创造性。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具有独特性、创新能力的个体,在美术活动中,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教师不能只看到少数几个“好”学生。美术课教育的目的是面向每一个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全方位的发展,因此,教师要注重每一个学生的培养,不放弃任何一丝希望,为每个学生都提供平等的发展平台,给每个学生足够的展示机会。

例如:提供学生当老师的表现自我的机会,让学生教学生。讲的学生认真讲述,尽力表达;听的学生更是认真思考,积极分析,甚至找出同学不足上台补充。当学生在紧张、活跃的氛围中产生发挥与表达愿望时,要趁机让学生作画,把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通过画笔画出来;当教师在巡视指导时,要特别关注基本技能薄弱的学生,鼓励他们,提出建议,和他们一起改一改,并讨论修改后的效果。时间久了,每个学生的绘画能力都会有不同程度的进步。只有这样,每一个学生才能积极地参与进来,课堂气氛才会真正地活跃起来,美术才会碰撞出绚丽的艺术火花,学生的美术素养才会不断提高。

四、提升素质,增加学生学习兴趣

中等职校的美术教育,其目的大致可分为欣赏教育和专业基础教育,但最终目的都是要能够培养出素质和技能完备的现代化人才。整个美术教学活动应当充满艺术性的过程。美术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完美自己,增加学生对美术课的兴趣。

一要努力完善自己的仪表形象,让学生感受第一个美的概念。教师应当仪表端正,教态大方,这对于美术教师来说尤为重要。体态和颜面是对人认知的接口,体态不顺,颜面不端,常常引起不快,影响交流和沟通,从而便大大降低了某些学生的学习兴趣。

篇5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8(b)-0167-01

多媒体辅助教学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具有直观、形象、信息量大、信息传播渠道等优势,可以有效地渲染气氛,创设教学情境,一个良好的交互功能大大提高了教学的开放性和灵活性,是教师和学生很受欢迎。随着多媒体教学的普及,对数学课堂教学的影响逐渐增大,根据近年来的实践,优化课堂教学从集成的角度对信息技术与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促进课堂教学的一些看法。

1 用多媒体上数学课的优势

将多媒体运用于数学教学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提高了教学效率。

(1)多媒体可以用于模拟情镜,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给数学实验提供了可能。数学是一门系统的演绎科学,具有很强的实验性,数学的教育创新更需要数学实验,在数学实验中,归纳、观察、分析、对比、发现规律,多媒体应用技术给数学实验带来了可能。

(2)多媒体技术可以方便地实现对数学对象多重表示。

用多媒体技术来数学教学,在讨论数学问题中,可以较容易的来用图形,符号、语言表达思路。学生可以分析函数,映射函数,知名度和动态显示一个计算器和计算机数据处理,可以探索通过图解法或数值的数学方法,使多个表示的相互转换是一个重要学习理论的表示是可能的。

(3)多媒体技术在数学教学中要进一步展现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现在的学生,思想轨迹。多媒体技术来创造新的教学环境的整合,从教师教的实践研究的一个主要是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多媒体技术可以使数学课堂变成数学实验室,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来得出结论,创新能力得到发展。

2 在数学教学和多媒体技术整合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在实践中,由于数学教学和现代多媒体技术的整合是初级起步阶段,从各方面来说,条件都不是太成熟。在计算机网络中,也有一些不利于一体化的因素,这些因素成为一体化的瓶颈。

(1)辅助教学软件系统是不够的,还缺少软件产品。虽然辅助教学软件是非常多的,尤其是网络资源丰富多彩,但是数学教学软件不多,精品软件更少。利用信息技术可以产生丰富的视听效果,从而刺激学生的感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数学课件制作的一些教师,奇怪的形状,几何形状复杂背景图片变幻莫测,按钮,并使用了大量的动画和声音。这些课件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削弱他们学习中的重点,学生会产生厌倦情绪,从而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潜在的计算机安全的问题与网络运行速度极慢的问题,这样会减少网络学习效率。计算机安全问题是能经常碰到,网络计算机病毒的计算辅助教学过程的教学,可能会导致死亡或文件损坏,丢失,甚至系统崩溃,直接影响了正常的教学。

3 实现多媒体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策略

3.1 促进老师实现职能转变,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

信息时代冲击着老旧的教育观念,教师的角色发生了从传统教育,宣讲传授知识和解决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协调者的疑虑的转换。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来适应现在的信息时代,老师要努力学习,善于学习,要勇于创新,教师们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教师要培养学生对新的教育理念的发展,在新的课程改革理论学习中,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正确的学习观念。而且老师还要不断地去充实自己,要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还要学习必要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操作知识和课件;选择判断网络上的信息,以最快的速度收集自己需要的信息,从教师网络教学课件学习,在科学研究和成果,在线协作备课的实现。

3.2 要适度运用多媒体,以便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来引导他们积极思维

很多学生觉得数学内容太严重,无聊,学习平淡。我们可以展示问题时合理使用多媒体,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积极思维。作为一章的教学“圆柱,圆锥,锥和外侧区”,可用“几何画板”提供的矩形,三角形的一边,垂直于腰部底边的梯形直角边为旋转轴,旋转一周的动态过程;另一方面,让学生的过程几何观测以及转动构件的表面包围了一周,从气缸,抽象锥,截头圆锥体,概念的形成。也可以使用“几何画板”的切割,移动,翻转图像的几何重叠,动态的展示给学生观看,并辅以必要的解释,来帮助学生形成一种立体空间感。通过计算机技术模拟动画,学生比传统教学中想象力会有很大提升,寻找和公式的内在关系得到加强的能力。

3.3 利用教学资源,拓宽学生知识面

实践证明,学生在平时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其他课外书籍,最感兴趣的学生学习数学。此外,教材中阅读材料的关键内容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老师对这些内容为重点,来帮助学生们建立第二课堂,拓宽学生们知识面,使他们认识到学到的数学知识,服务于社会的生产和生活,从而激发学生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应用数学的意识,是最好不过的。

“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从中学生的心理和思维特征出发,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的确是“最好的刺激”,它让学生从“难学”的境地中解脱出来,化难学为易学,变苦学为乐学。但值得教师警惕的是不要让课堂淹没在“音画时尚”中,教与学不要被“有声有色”肢解为两极,要懂得适可而止,合理利用,注重实效,优化整合,更好地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 高金岭.现代教育技术与现代教育[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篇6

    美术欣赏课要想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与内容,教师最简单的方式自然是借助多媒体来完成。让学生在播放的音乐声中边看边听教师的讲解,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教师的时时指导下思考、联想、步步深入。在结合电教和书本内容的同时,渗透德育教育于始终。使学生在美育教学中进行民族自尊教育,认识和理解民族文化,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2. 美术作品与文化课相结合欣赏学习法

    在中学美术的欣赏教材中,有许多内容都在语文课本或历史课本、政治课本中有较详尽的介绍。如果我们将欣赏内容与其他课本的内容结合起来学习会有让人有意想不到的好处:学生不仅注意力集中,兴趣浓厚,更容易对教材理解与把握。不仅学习效果好,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大大提高了,他们甚至主动在历史书、地理书、政治书、生物书以及课外读物或杂志中寻找其他欣赏内容的相关材料,以便与教师的电化教学相配合,当一回“助理美术教师”。 历史、地理和生物老师反馈的信息也是如此。这种欣赏学习方法使学生便于理解和接受,也更容易让学生记忆与掌握。

    3. 点面结合学习法

    中外美术发展史以及各流派的学习,除按历史发展顺序排队学习法以外,还可以从美术发展的整体着眼,让学生采用点面结合的办法学习。如中国古代美术发展史可从绘画艺术比较重要的三个方面:山水画、花鸟画和人物画各选二、三幅代表作。先就各自的主要特点及其在中国古代绘画艺术中的地位作一概括的了解。然后再重点欣赏几幅题材、手法、艺术风格不尽相同的作品,能使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古代绘画的高度艺术成就和独特风格。再如:雕塑方面,陶俑、陵墓雕刻、宗教雕刻中,各选三组比较典型的作品,先就这三类雕刻的主要特点进行学习,再听老师讲解如何欣赏这三类雕塑,然后分别对所选作品进行赏析、讨论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致。

    4. 学生在欣赏课中欣赏方法的学习

    当一幅美术作品呈现在学生眼前时,学生首先要了解它是哪个国家、哪个年代或是什么时期的美术作品?然后再了解其风格、特点及对后世的影响等。如欣赏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作品,先要知道是十四世纪末到十六世纪这一历史阶段;再要知道意大利是最早兴起“文艺复兴”运动的国家;三要知道文艺复兴的主要代表人物及作品如:波提切利《春》、《维纳斯的诞生》;达?芬奇《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米开朗琪罗《大卫》;拉斐尔《西斯庭圣母》、《雅典学院》等。更要知道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主导思想,其主要成就是对现实主义的发展。让学生本着从感性到理性,从形式到内容的方法进行,就好理解了。如果能把电脑课件和实物投影仪及幻灯片结合使用效果最佳。

篇7

美术欣赏课要想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与内容,教师最简单的方式自然是借助多媒体来完成。让学生在播放的音乐声中边看边听教师的讲解,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教师的时时指导下思考、联想、步步深入。在结合电教和书本内容的同时,渗透德育教育于始终。使学生在美育教学中进行民族自尊教育,认识和理解民族文化,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2. 美术作品与文化课相结合欣赏学习法

在中学美术的欣赏教材中,有许多内容都在语文课本或历史课本、政治课本中有较详尽的介绍。如果我们将欣赏内容与其他课本的内容结合起来学习会有让人有意想不到的好处:学生不仅注意力集中,兴趣浓厚,更容易对教材理解与把握。不仅学习效果好,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大大提高了,他们甚至主动在历史书、地理书、政治书、生物书以及课外读物或杂志中寻找其他欣赏内容的相关材料,以便与教师的电化教学相配合,当一回“助理美术教师”。 历史、地理和生物老师反馈的信息也是如此。这种欣赏学习方法使学生便于理解和接受,也更容易让学生记忆与掌握。

3. 点面结合学习法

中外美术发展史以及各流派的学习,除按历史发展顺序排队学习法以外,还可以从美术发展的整体着眼,让学生采用点面结合的办法学习。如中国古代美术发展史可从绘画艺术比较重要的三个方面:山水画、花鸟画和人物画各选二、三幅代表作。先就各自的主要特点及其在中国古代绘画艺术中的地位作一概括的了解。然后再重点欣赏几幅题材、手法、艺术风格不尽相同的作品,能使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古代绘画的高度艺术成就和独特风格。再如:雕塑方面,陶俑、陵墓雕刻、宗教雕刻中,各选三组比较典型的作品,先就这三类雕刻的主要特点进行学习,再听老师讲解如何欣赏这三类雕塑,然后分别对所选作品进行赏析、讨论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致。

4. 学生在欣赏课中欣赏方法的学习

当一幅美术作品呈现在学生眼前时,学生首先要了解它是哪个国家、哪个年代或是什么时期的美术作品?然后再了解其风格、特点及对后世的影响等。如欣赏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作品,先要知道是十四世纪末到十六世纪这一历史阶段;再要知道意大利是最早兴起“文艺复兴”运动的国家;三要知道文艺复兴的主要代表人物及作品如:波提切利《春》、《维纳斯的诞生》;达?芬奇《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米开朗琪罗《大卫》;拉斐尔《西斯庭圣母》、《雅典学院》等。更要知道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主导思想,其主要成就是对现实主义的发展。让学生本着从感性到理性,从形式到内容的方法进行,就好理解了。如果能把电脑课件和实物投影仪及幻灯片结合使用效果最佳。 

篇8

在美术教育过程中,要加强美术审美教育就必须改革美术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这正是《大纲》的突出特点。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美术教师普遍地把美术课作为图画课,图画课的任务往往偏重于传授绘画技法,造成学生学美术而不知道什么是美的后果。而《大纲》的基本任务就是为儿童的审美教育打下初步基础,它必须渗透在整个美术教育活动之中。在贯彻《大纲》精神中,不能把审美教育简单地理解为是加强美术教育中的美术欣赏课,更不能把审美教育与传授美术基础知识和技能对立起来,而应在技能训练的同时,培养 学生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和美术文化修养。我作为一名小学美术教师,这些年来在向学生传授美术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始终把教学重点放在了对学生进行审美启蒙教育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上。

一、激发兴趣,益智启美

智育是美育的基础,然而美育对智育的积极作用更为明显。根据生理学家的实验证明,人的大脑左右两半功能各不相同,左脑偏重于语言、逻辑,右脑偏重于形象、情感、空间感。有专家指出,如果不通过造型艺术 等手段对主管形象思维的右脑进行训练,那就等于放弃大脑思维的一半。由此可知,美育以其独特的教育方式促进学生智力、思维能力的开发。

一堂成功的美术课,首要的一点应该使孩子们对所接受的新知识具有浓厚的兴趣、极大的热情和好奇。因为兴趣和好奇对儿童来说是学习的主要动力。实践证明,孩子们对所参与的事物,如果没有积极的感情参与认识活动,不可能表现出兴趣的特点来。兴趣与好奇紧密联系着,好奇是兴趣的先导,没有好奇的心理活动就不会产生兴趣。只有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才能积极参与。教师善于诱发学生浓厚的兴趣是形成活跃课堂气氛的重要一环。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指出:“教师不应企图将知识硬塞给儿童,而应该找出能引起儿童兴趣、刺激儿 童的材料,然后让儿童自己去解决问题。”

二、培养想象力,育能启美

美育是用人类创造的一切精神产品与物质产品的美,反过来对人进行教育,使人得到全面的和谐的发展。美产生于劳动,又服务于劳动。人们在生产中不仅要获得物质上的满足,而且还要从中获得美的享受。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艺术设计和创意的范围十分广泛,美蕴藏在人类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如色彩斑斓的大自然,优雅别致的环境装饰,五彩缤纷的生活现象,人类端庄高雅的行为举止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优秀的艺术作品,等等,都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摇篮。如果一个人不懂得现实生活的美,也就无法正确认识与理解 艺术美。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美术课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习惯和能力,让学生在观察生活中去 体验和创造性地表现生活中的美。如,我在教《染色图案》一课时,如果照搬教科书中的方法,教师只需教给学生不同的折、染方法后,再提示一下这是美丽的手帕就可以了,但这样教学效果一般。我经过反复琢磨和设计,特别是根据染纸图案这一民间工艺品本身所赋予的花纹自然色彩对比强烈等美感形式,分别染制了小花伞(八角形图案)、小领结(条纹图案)、花裙子(小碎花图案),还有头饰、小手帕等备用。面对黑板上两幅范作染色图案,先由教师引导学生欣赏,然后提出两个问题,使欣赏与生活联系起来以引发学生联想。提问一 :“你们在生活中见过这种图案吗?”回答是肯定的。提问二:“根据你对生活的观察和记忆能不能用它设计一两件服饰?”因为图案是染在正方形纸上的,很容易使学生联想到围巾、手帕等。当学生说出“手帕”时,教师取出事先染制好的漂亮手帕对折三次插在上衣口袋。这给孩子们插上了想象的翅膀,由读懂到联想就是创造性的想象活动。这一问一答的环节诱发了学生从观察生活到联想设计的欲望。可以说天有多宽,想象的天地就有多宽。

三、陶冶心灵,辅德启美

美育是以真善美去净化人们的心灵。心灵包括思想感情、性格品质、道德情操、文化修养等。美育可以使 学生提高正确判断人类社会中真善美与假丑恶的能力,使人的品格纯洁化、高尚化,进而身心得到美化。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精神正直,心地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是道德纯洁的精神源泉。”教师的使命,是启迪人类智慧,传播人类文明;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培养创造性的人才。教师的全部活动都应贯穿着明确的教育目的,这一点是很重要的。古人说“言之无文,行而不 远”。教师还应注意语言美,它应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内容美,一个是形式美。内容美要求教师的语言思想深刻,富于哲理,充实而含蓄,常常具有令人豁然开朗的启迪性;形式美则要求教师在遣词造句和修辞上显示出高超的艺术,不能只满足于一般的规范化语言,要锦上添花。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教师的素质时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优秀教师语言的魅力就在于它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化平淡为神奇,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求知欲。优秀教师的语言还可以使德育显示出极大的艺术性, 从而对学生产生强大而神奇的感召力。

教师要学生受感染,必须对所教内容中的感情来一番体验。一节成功的美术课,教师要充分酝酿情绪,利用自己的语言、声调、速度、动作、姿势和脸部表情的变化,诱发学生与授课内容产生感情上的共鸣。美术教 师不仅担负着文化知识技能、技巧传播的任务,而且肩负着对学生实施高尚的审美意识、审美理想和健康的审 美情趣的培育的重任。而审美教育的方式只能通过丰富的视觉艺术形象、美的情感等向学生展示一个来源于生 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世界,达到陶冶学生心灵的目的。所以,美术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一切美的因素。

篇9

二、大学生媒介使用与媒介素养现状

随着大众传播的快速发展,媒介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公器”,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通道,也是大学生认知社会与世界最重要的凭借。首先对大学生媒介使用与媒介素养现状进行简要分析。通过对90后大学生媒介使用情况的调查走访,对他们的媒介使用现状可以做出如下简单的归纳:

1.网络媒体与手机媒体是大学生接触时间、接触频率最高的媒体

90后大学生都是新媒体的积极使用者,他们一方面通过网络媒体获得一定的休闲娱乐与学习资料;另一方面又通过手机媒体进行简单的社交活动,尤其是通过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对他们而言,这些新媒体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媒介方式,而是他们的生活方式。

2.在融合媒体的语境下,大学生张扬个性,善于创造性使用媒体

由于媒体融合的发展趋势,大学生对融合信息产品兴趣颇浓,包括电子杂志、播客、网络小说等形式,都是他们喜欢探索和尝试的新媒介形态。但这种创造性使用仍然只是简单创造,甚至是基于他们对新鲜事物的追求,一旦发现更有意思的信息产品,便会转移兴趣。

3.对于媒介以及媒介讯息,大学生的思辨能力较弱

面对媒介形态的日益丰富,大学生对不同的媒介有着不同的信任度,总体而言,他们更倾向于利用新媒体获取信息,但更信赖传统媒体。同时,他们对于网络流行文化基本没有抵抗力,甚至会不加批判地全盘吸收。对媒介与媒介内容盲目跟风,缺乏理性思辨,这是当前大学生媒介素养不足最重要的体现。根据以上简要分析可以得出,当前90后大学生的媒介素养还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在选择媒介的问题上,大都无法根据自身发展需求来选择适合自己的媒介,而是集体对网络等新媒体缺乏免疫力;在理解和质疑媒体的问题上,有盲目跟风的现象,缺乏理性的批判思考;在创造和生产的问题上,媒体更多地被大学生当成了休闲娱乐的工具,而非提高自身素养、丰富完善自己的有效途径。

三、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几种发展路径

传播学大师威尔伯施拉姆提出:“大众的基本责任,是运用一切可能性,使自己成为机警而又有能力的阅听大众。”但要提高媒介素养,仅仅依靠大众自己是远远不够的。对于当前的大学生而言,由于基础教育阶段媒介素养教育的普遍缺失,要提高他们的媒介素养,就要探寻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几种发展路径。

(一)高校教师要加强自身媒介素养

面对纷繁复杂的媒介所建构的拟态环境,以及融合媒体的发展浪潮,要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高校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水平,以应对飞速发展、鱼龙混杂的媒介信息,适应新形势下教育、科研对自身媒介素养的需求。首先高校教师要培养媒介意识,要能够根据需要选择、使用恰当的媒介;其次要具备媒介认知与媒介运用的能力,了解传播环境,利用媒介来进行制作和创作;最后要培养对错误或者不健康信息的批判与反思能力。高校教师媒介素养教育内容的构建,不管对于高校学生还是教师自身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媒介素养教育的背景下,高校教师要成为大学生学习时的指导员及学习伙伴,在提升自己的同时,帮助学生获得较高的媒介素养。

(二)构建全方位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体系

受商业动机的驱使,一些消费型媒介所推销的“低水平”的满足,让大学生获得娱乐消遣,却无法让他们精神升华、能力提升。要改变这样的现状,就需要在高校构建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体系。如今,媒介素养教育也已陆续成为各国学生的必修课程。面对我国高校媒介素养课程种类和数量单一的现状,要在国内高校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就要构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体系,提出层级式培养模式、梯度教学目标和多样化课程设置策略。即对传媒专业和非传媒专业进行分层培养,对媒介素养教育公共课程与专业课程进行梯度教学,同时将课堂理论与课外实践相结合。

(三)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的范畴

以数字媒体为主导的融合媒体,浸染着高校校园文化。在大众媒介文化的影响力无所不在的今天,媒介素养教育应该成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手段,通过提升大学生解读和使用媒介的能力,促进校园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一是培养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传媒使用习惯,进而促进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二是提高大学生解读、欣赏传媒信息和传媒文化的能力,帮助他们正确辨别、选择、理解传媒信息并判断其复杂的内涵和性质;三是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健康的传播观念,主动抵制不良内容的流传,净化校园文化空气;四是增强大学生创制信息、回应传媒的能力,让他们懂得如何利用传播为自我和发展社会服务。作为一种新教育主张和问题疏导解决手段,媒介素养教育对建设和管理高校校园文化有其独特的作用。

篇10

生活就是一个大课堂,它是一本丰富多彩而又奇妙无穷的书。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学知识,就必须要学会多观察、多体验。观察深刻,感受、体验才深;对现实生活里的人和事、景和物缺乏细致观察,就难以发现其间内在的联系和发展关系,因此,教师要多方面、多角度地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善于观察。而多媒体教学素材通过形象、直观地再现情景,将微观世界扩大化、定格化,在教学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上具有独特的优势。如在讲说明文《巍巍中山陵》时就可以先把中山陵的鸟瞰图展示出来,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在头脑中对中山陵的整体布局有个总的印象。让学生想一想作者是怎样观察的,观察顺序又是怎样的。有了观察的基础,再去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就容易理解这篇文章了。在指导学生观察事物时还要教给他们方法,按照一定顺序去观察事物,如从小到大、从远到近、从整体到部分、从表面到本质等,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反复观察,从而使学生的观察逐步做到有序而细致。

二、运用多媒体手段再现场景,培养思维想像能力

思维能力是各种能力发展的基础,教学中必须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运用电化教学手段,不仅是为了给学生提供认知的感性材料,使之建立表象,更是为了在学生对学习上遇到困难时再现情境,以启发学生对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促使其思维向深层发展。

由于再现场景,使观察的对象比较集中,观察的时间比较充裕,学生有充分的感知过程,这样就既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又培养了思维的多向性。如指导学生描写季节的作文时,为了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可利用多媒体把季节特征的天气(天空、风)、植物(花草、树木、各种庄稼)、动物(小鸟、蝴蝶、青蛙等)、人(人们的活动情况等)的图展示出来,让学生边观察边想像,学生的思路拓宽了,怎么还会没有写的呢?

三、运用多媒体手段培养领会理解能力

精彩的画面、生动的情景可以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复杂的内容条理化,形象具体,重点突出,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准确丰富的知识,从而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如在教学说明文《松鼠》一文时,就可以用幻灯片或视频的形式把松鼠漂亮的外形、轻捷的活动向学生展示出来,让学生直观而又形象地领会理解课文。

四、运用多媒体手段培养听说读写能力

1.朗读是语文课堂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运用多媒体手段,可以烘托课堂气氛,促使学生声情并茂地读书。多媒体播放的朗读声音,清晰标准,语调抑扬顿挫,富有感染力。可以让学生跟着练习朗读,有错误之处再加以纠正,促进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如在教学《春》、《济南的冬天》等表现祖国壮丽河山、旖旎风光的文章时,可以充分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让学生一边听范读一边欣赏此地的风景录像。电化教学把优美的意境、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情感融于一体,使学生仿佛在如画的湖光山色中漫游。这样学生再朗读课文时必定感情丰富,有声有色。

2.以说促写,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多媒体教学进入了课堂,为学生的说创设了情景。以指导学生写“可爱的动物”为例,先让学生回顾他们在生活中熟悉的动物后,教师还可以用一句过渡句:“其实,在大自然里,还有许许多多我们还比较陌生的动物,不信你们瞧!”“空格”键一按,屏幕上显示出了很多同学们熟悉或陌生的动物。也可以让学生回忆在《动物世界》里所了解的一些动物,学生的表现欲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个个跃跃欲试,这时教师再因势利导:“请你们按刚才的观察方法加以观察,然后选一种你最喜欢的动物向大家作介绍。比一比谁是最佳讲解员!”鲜明生动、声情并茂的画面,把学生的思维紧紧地凝聚在小小的屏幕上,学生想说的愿望被充分调动起来了。这时,教师再让学生同桌对说,小组讨论,大组交流,学生的话匣子一下打开了,个个说得开心,这也为写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篇11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化浪潮给基础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特别是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中学生在交流、分享和表达的习惯,获取信息、知识的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此背景下,加强中学生的信息技术教育,培养中学生的信息素养就显得尤为重要。自从教育部颁布《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以来,各地中学纷纷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当前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效果仍然难以得到有效保证。本文探究了影响和制约中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因素,并提出了在新媒体时代加强和改进中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策略。

一、中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现状与问题

信息素养是指人们在信息化社会中,根据自己的需要有选择地利用各种信息媒体,快速、有效地获取、处理、运用和创新信息的一种综合能力[1]。信息素养对当代中学生而言,其重要性已不言而喻。但事实上,当前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现状不容乐观,还面临着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一)对培养信息素养的认识不到位

为数众多的中学对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重视不够。一些学校把信息素养培养等同于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并简单地认为信息技术课就是计算机课[2];一些中学对信息技术教育缺乏科学的指导、考核和评价,从而导致信息技术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无序性和随意性;一些中学的信息技术教师承担其他任务过多,工作量过大,难以保证在信息技术教育上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许多学校和家长因过度担心孩子会沉溺于网络或游戏,于是对孩子接触网络或信息技术产品严加限制。以重庆市市区某中学的一个班级为例,100%的学生在校期间禁带手机、Pad等移动电子产品;9.8%的学生周末也被禁止上网,82.9%的学生周末上网时间有严格限制。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学生与信息化时代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升学考试的压力对信息技术教育也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相当多的中学生认为信息技术知识与中考或高考关系不大,于是把信息技术教育作为一门辅课对待,重视和投入不够。仍以上述班级为例,仅有不到5%的学生认为信息技术课重要,超过80%的学生打算上大学时再学习信息技术知识。

(二)支撑信息素养培养的客观条件不足

今天的中学特别是城区中学基本上都能够开展多媒体教学,具备开设计算机课程的基本硬件条件,但这还远远不够。以上述中学为例,一方面,学校的计算机教学条件还不能很好地满足需求,全校在校学生共约3000人,仅建有3间专用计算机教室,共有143台计算机,生均计算机台数约为0.048,更糟糕的是部分计算机购置时间较早,配置较低,故障率较高。另一方面,学校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氛围不够浓厚,除了开设计算机课程之外,仅建有一个学校主页网站,尚未利用新媒体技术构建任何教育平台。近年来,中学教师的信息素养有较大提升,以上述中学为例,除艺体类教师之外,几乎100%的教师都能够利用多媒体设备开展教学,78.1%的教师能够通过互联网了解教育信息和获取教育资源。但更值得关注的是,各中学还普遍存在着信息技术教师跟不上信息技术发展速度的现象,他们培训或进修的机会较少,主要靠个人钻研来提高专业技能,虽然能够承担计算机课程教学,但还远不能开发或利用新媒体平台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二、新媒体时代加强中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策略

新媒体是基于网络和数字化技术的媒体形态。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因新媒体的互动性和个性化精准传播等特点更符合现代人的信息交流习惯,它已逐渐成为普通人向大众实时、交互地传递个性化数字信息的传播媒介[3-5]。新媒体本身就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之上,因此,它的出现和发展,就为中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带来了新的契机。在新媒体时代,要加强对中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除了必须加强和改进传统的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之外,更应注重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从平台建设、内容建设和管理引导等环节入手,真正让学生学习在信息化时代、生活在信息化社会,于潜移默化中不断提升个人的信息素养。

(一)加强新媒体育人平台建设,浓厚信息素养培养氛围

建设多层次、多形式、功能丰富、各具特色的网络化育人环境,能够浓厚学校的信息时代氛围,让学生有充分的机会熟悉信息技术,了解各种信息化产品和服务。利用新媒体技术,学校可以建设校园主页网站,并根据需要建设其他各种主题或专业网站,形成校园网站群;可以开发手机客户端App软件,向学生提供精准的个性化信息查询和主动信息推送服务;可以申请微信公众号,建设官方微信平台,向学生推送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样的微信;可以建设在线辅助学习平台,学生能够通过计算机或手机从平台上获取学习资源,并开展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在线交流讨论。

(二)加强新媒体内容建设,服务学生学习生活

要吸引学生通过应用来接触和了解新媒体,从而提高个人的信息素养,就必须增强新媒体内容和形式的吸引力,让学生喜闻乐见,就必须不断推出丰富实用的功能,直接服务于学生的学习和校园生活,让学生乐于在“用”中“学”。新媒体内容和功能的规划布局,应做到“三注重”:一是要注重功能的实用性,可推出诸如知识点归纳整理、成绩查询、失物招领、生活贴士等学生必然会用上的实用功能;二是要注重学生兴趣,媒体内容的素材可来源于学生身边的人和事,或来源于学生群体中的热点话题;三是要注重学生体验,可通过开设校园百科、校园风采、校园曝光台等栏目,或者配合诸如运动会等学校重大事项,开展征集宣传口号、竞猜或预测等互动活动,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调动他们参与相关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畅通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平台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沟通渠道,让学生能够通过新媒体平台进行讨论、进行倾诉甚至吐槽,努力打造家园文化,增强学生的归属感。

(三)加强管理和引导,发挥新媒体正面作用

新媒体的传播方式充分实现了个体的自主选择,这种自主选择性可能会给中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带来巨大冲击。但是,“一个享有自由的媒体固然也会有好有坏,……自由无论如何都为情况的改善提供了一个机会,而约束却只能使事情变得更坏”[6]。中学生有一定的操作计算机和智能手机的经验和能力,这是利用新媒体育人的基础条件,但中学生自制力和辨别力都还不够强,因此,必须加强对新媒体的内容监管和正面引导,确保新媒体的内容丰富、实用但不泛滥,形式生动、有趣,但不至于让学生沉溺。学校要树立把关意识,利用信息技术拦截网络中的垃圾信息,净化新媒体信息环境,尽力减少负面信息对学生的影响;学校更要加强新媒体平台的内容建设,针对中学生的特点和习惯,重点打造一批有吸引力的精品栏目,以主流思想占领网络阵地,以权威和真实可信的声音占领新媒体阵地,以时代主旋律教育和引导学生。新媒体的兴起和发展为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带来了新的机遇,提出了新的要求。利用新媒体技术加强和改进对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已成为一种顺势而为的必然选择,这种趋势对中学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加强相关师资队伍的建设已成为各中学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

作者:赵梓焱 王建秋 单位:重庆市第二外国语学校

参考文献:

[1]李碧雄.谈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J].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2003(12):7-8.

[2]董英.中学信息技术课教学现状与改进策略[J].新西部,2015(18):160-161.

[3]景东,苏宝华.新媒体定义新论[J].新闻界,2008(3):57-59.

篇12

兴趣是激发小学生表达欲望的强大内动力,要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就必须培养学生的表达兴趣。学生表达兴趣的培养需从低年级入手,低年级的孩子好奇心强,但注意力容易分散,如果教师单凭一支粉笔和一张嘴,是很难引起孩子兴趣的,只有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才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利用信息技术优势,优化当前课堂结构,课堂上通过生动的多媒体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孩子们在巩固知识时可以通过课件游戏在计算机上进行,极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课堂上在训练学生说话时,我充分借助现代教学手段丰富的表现力,将图像、文字、声音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给学生提供具体可感的形象,调动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五彩缤纷的荧屏,不断变化的、生动精彩的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为说话训练增添了极大的魅力。这样,就足可唤起孩子们的好奇心理,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开拓他们的视野,引发他们的思维,激发他们应用语言进行表达的欲望,从而达到变“要我说”为“我要说”的目的。

二、指导表达方法,提高表达水平

学生有了表达的欲望后,还必须指导他们表达的方法,这样才能抓住特点,把握重点,真正提高孩子们的表达能力。其中主要包括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提高,体现出了表达是一个“外――内――外”的思维活动过程。因此,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应紧紧围绕提高这三方面的能力来进行。

1.提供写作素材,培养观察习惯

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对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熟视无睹,平时缺乏对生活的认真观察,再加上生活经历有限,这样写出来的作文就会平淡无味、言之无物了。如果在作文教学中采用电教媒体进行教学,克服孩子们观察的局限性,挖掘他们平时视而不见的生活内容,整理以后再呈现出来,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情感素材,就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打开思路、扩大视野、积累情感,并能跨越时空。比如多媒体演示运动场上运动员们顽强拼搏力争上游的情景;画面呈现父母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怀;课件展示师生之间、孩子之间互相帮助、团结协作……生动可感的画面唤醒了学生的感性储备,用于表达就很容易了。

2.培养想象能力,丰富表达内容

想象是学生说话训练写作训练的内部思维阶段,是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组织、筛选、提炼、拓展及美化等艺术加工的重要环节,也是语言形成的关键时期,通过想象,大脑对外来信息进行了适当的处理,最终“内部语言”被确定保存下来,想象越丰富,“内部语言”就越多,表达起来也就越容易。随着现代教育技术逐步进入课堂,孩子们的视野得到了开拓。斗室之中,遥远的事物近在咫尺,幻想中的情景在眼前展现,抽象的事物具体可感,对想象能力培养极为有利。记得教学生写“假如我有一支神笔”时,我在屏幕上出示了一支神奇而又可爱的铅笔,一下子引导学生的兴趣,然后我引导:“孩子们,这不是一支普通的铅笔,它是一支神奇的铅笔,用它画什么,你就会有什么!”然后我让画面上的铅笔旋转起来,问:“如果你拥有了这支神笔,你想要干什么呢?”“我要用神笔画出学习用品,送给山区的小朋友们”“我要用神笔在沙漠里画绿洲,让沙漠中前进的人们不会干渴。”……孩子们展开了想象的翅膀,思维发散开去,在想象思维的海洋里徜徉、遨游、陶醉,最后写出来的文字丰富、神奇而又精彩。

篇13

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社会信息化快速发展。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运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运用多种试听方法(电影、录音、幻灯片)增加学生的语言和视觉感受,极大地丰富了英语教学内容,使教学变得更加生动形象,为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激发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认同感和创造性思维,促使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充分互动,使学生的英语文化素养得到提高。但是,真正的多媒体教学并不是用多媒体当做主体来引导教学,并不是每节英语课所提到的内容和素材都适合用多媒体的方法来呈现,更不是每个教学环节必须运用多媒体。多媒体只是作为一种教学辅助工具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技能,只有知道运用多媒体教学应有的优势才能将多媒体教学的作用发挥到最大。本文将结合在小学英语教学实践中就多媒体应从哪方面入手才能发挥其最大作用来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谈几点体会。

一、多媒体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英语兴趣,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化素养

(一)创设情境下引起学生的观察兴趣

与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相比,用多媒体植入英语教学更多的是添加了更加丰富形象的画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通过对老师的讲解和画面的理解更深入地了解英语历史文化。英语教学不能够忽略培养学生对英语包含的深层次传统 、价值观念和信仰方面的思辨 。多媒体课件应该围绕文化学习主题 , 从不同的角度和方面按照建构主义的情境来创设 。通过仿真模拟真实的教学情境,多媒体教学通过比较具象和真实的图像在学生面前展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在老师创设的情景下,教学课堂与真实生活开始接轨,这足以使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各种角色的转换,进行情感体验,从真实的生活中出发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兴趣。

(二)信息技术辅助学生培养对学习英语的兴趣

利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网上阅读、网上作文、网上交流等网上英语实践活动,丰富了教学内容,拓宽了学生的学习空间,提高了英语基本功。

让学生有更全面的机会了解英语文化和知识,提高英语文化素养。

(三)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运用多媒体给学生预放教学内容,这不仅引起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而且还能够引发和保持他们的学习动机,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增强。

(四)运用多媒体教学增强学生的听、说能力和为学生建构英语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英语文化素养

英语教学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在听、说等活动中不断提高技艺。视、听、说、读、写是教学任务中的一项重要课题。老师是以帮助者和引导者的身份来促使学生进行英语文化知识的建构的,是将英语国家的文化、行为、价值观传授给学生的人。所以,我们应该通过语言实践和真实情况再现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听力、口语等各种技能。让学生从各种环境中感受英语文化知识,培养学生英语文化素养。

二、多媒体教学模式不但打开了学生学习英语的视角, 而且也给老师在信息化素养和运用范围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教育理念亟待更新

在当前的英语实践教学中,教师仍然存在着“重语言,轻文化”的问题,教学理念亟待更新。在英语实践教学中,缺少对学生讲解所学文化内涵的教学,存在忽视英语文化意识培养的显现。英语语言结构的分析教授固然重要,但外语学习更要与文化学习接轨,所以老师更要延伸到语言的具体语言环境甚至是整个国家的大环境中去教授学生学习,使学生在实际的跨文化交流时不出错,更有利于学生良好交际能力的培养。

(二)多媒体教学模式要运用恰当适时、最大地发挥其优势需要老师非常熟悉多媒体的运用和全面的掌握多媒体技术。教师要利用多媒体资源为课堂教学创设亦动亦静的画面和再现逼真语言的声像,通过巧妙的启发和引导,促成学生在头脑中自行完成知识的建构。相对于以往的教学活动,这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技术和运用要求。

实践证明,多媒体应用于小学英语教学中,不仅意味着教学方式有了很大的突破,更重要的是它对教育教学观念产生了巨大冲击。多媒体的运用不仅要求老师要进一步学习多媒体技术,紧跟信息化技术的潮流,还要求老师根据英语教学内容和教学课题的要求,努力把多媒体技术跟英语教学融合起来,探索多媒体在英语教学中使用的规律,从而优化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以提高学生的英语文化素养。而且要求学生更大地激发学习英语的兴趣和能力以提高英语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