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物联网技术优势

物联网技术优势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0 17:16:0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物联网技术优势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物联网技术优势

篇1

引言

联网技术是建立在Internet 基础上,借助无线射频识别技术、无线数据通信等相关技术构建的一个实现全球物品信息实时共享网络的一项技术(宁焕生等,2008)。在物联网中,物品无需人的干预就能实现彼此的“交流”,其实质就是借助射频识别技术,通过互联网实现物品或商品的自动识别和相关信息的共享。无线数据通讯网络通过将采集到的RFID 标签中的规范且具有互用性的信息自动传输到中央信息系统,由此实现物品或商品的自动识别,进而通过互联网实现信息交换和共享,从而实现对物品的“透明”管理。

蔬菜供应链作为农产品供应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蔬菜为特定研究对象,对蔬菜种植一直到蔬菜销售过程中所产生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进行控制,协调各方参与者的利益的过程(周敬,2011)。物联网技术的出现与发展是推动我国相对落后的食品行业发展的一个契机,因此,提高物联网技术在食品供应链的推广应用程度,可以有力地提高食品供应链的运作效率,对于加快食品产业现代化的进程具有重大意义(雷静,2012)。通过物联网信息平台,政府可以及时掌握有关蔬菜供应链的一些重要信息,制定合理的政策并建立相应的机制,有效推动我国蔬菜供应链的持续发展。这一切对于保障我国蔬菜的质量安全,提高我国蔬菜的国际竞争力是有现实意义的(陈永坚,2011)。

蔬菜供应链各环节发展现状及其成因分析

蔬菜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包括:蔬菜种植环节、蔬菜物流环节、蔬菜加工环节、蔬菜销售环节。对蔬菜供应链的各个环节现状及成因进行分析,将有利于构建基于物联网技术的蔬菜供应链优化模式。

(一)蔬菜种植环节

当前,我国蔬菜的种植主要由三种基本方式:其一是农户分散种植。这种种植规模较小,主要种植普通蔬菜,蔬菜质量良莠不齐,兼有商品和自用的性质,我国现阶段来说,农户散种较为普遍。其二是合同种植。企业通过和农户签订定向销售合同,给农户提供种子、农药和化肥等基本生产资料,并定期派遣技术人员到农户菜地里给农户进行相应的技术指导,然后从农户手中统一收购蔬菜进行销售。其三是基地化种植。企业通过同当地农民签订租赁协议,通过相应基础设施和设备的投资将集中成片的耕地改造成蔬菜基地,雇佣当地的农民并进行简单的培训,让他们在专业的农技人员的指导和管理下从事蔬菜种植。这被证明是最有效的蔬菜质量安全的控制模式之一,缺点就是经营成本比较高。

从我国蔬菜产业发展历程和目前蔬菜种植的主要模式可以看出,现代种植技术在分散种植的农户中的应用程度比较低。与专业化规模化的蔬菜种植基地或企业相比,分散种植的农户普遍缺乏先进的农业机械和种植技术,所以他们的投入收益比普遍不高。因此落后的种植技术和集约化程度不高且信息化程度比较低的蔬菜种植成为了制约蔬菜供应链进一步发展的重要瓶颈因素。

(二)蔬菜物流环节

我国是世界上蔬菜最大的生产和消费国,其中蔬菜物流的总量在社会物流总量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目前我国的蔬菜产量约占全球的59.39%。2010年我国农产品产量总计中蔬菜占总产量的36.47%,具体如表1所示。由于蔬菜上市的季节性、蔬菜种植的广阔性和蔬菜消费的全年性,在如此巨大的蔬菜产量和消费特性的制约下,蔬菜物流的总量十分巨大。

我国蔬菜的运输没有将先进的物流技术运用到蔬菜物流中去,大部分蔬菜还是原生态散装运输。蔬菜物流尚未形成冷链物流,仍以常温物流或自然物流形式为主,一般用没有任何保温设备的普通卡车进行运输。绝大部分的蔬菜都是在没有任何防护措施的露天场所而不是在冷库或是保温场所进行装车。由于我国蔬菜生产的季节性和蔬菜种植的广阔性,这种较为粗放的物流运作方式下,大量的蔬菜在运输过程中腐烂变质或是出现二次污染,导致蔬菜产品的总体品质下滑,也使得消费者的满意度下降。

在这个大背景下,我国蔬菜物流产业需要顺应潮流,转变物流方式,建设一批跨区域的高科技高效率的大规模的蔬菜冷链配送中心,促进蔬菜冷链物流的快速发展,强化蔬菜流通环节的信息化建设,以便蔬菜供应链相关节点企业能够实时获得蔬菜在流通过程中的位置和冷藏温度,从而优化物流路径和蔬菜冷链物流,降低蔬菜产品在流通环节中的腐烂损失率,降低蔬菜运输成本。

(三)蔬菜加工环节

截至2011年,我国规模以上的蔬菜加工企业已经超过了一万两千多家,从事包括保鲜蔬菜、脱水蔬菜和蔬菜罐头等不同类型的蔬菜加工。其中,从事附加值较高的蔬菜精深加工的企业则较少,大部分企业仍然以从事传统蔬菜加工如脱水蔬菜、腌制蔬菜、速冻蔬菜为主(杨为民,2006)。

虽然我国蔬菜加工业发展不是很成熟,但是蔬菜加工的种类却非常的多。消费者对蔬菜产品的市场认可是蔬菜加工企业的运作与市场竞争力提升的主要来源,因而蔬菜加工企业需要及时采纳和收集消费者的反馈,根据市场需求来调整本企业的经营策略,联合科研院所创新研发更多满足消费者需求的蔬菜产品,并通过同上游原料供应商的通力合作,保证原料的质量安全(樊俊花、陈素敏,2012)。此外,联合科研院所进行科研研发,通过蔬菜的精深加工实现蔬菜的价值增值是解决蔬菜加工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的关键。

(四)蔬菜销售环节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蔬菜零售业取得了较大的发展,由蔬菜生鲜加工配送中心直达各大超市生鲜区和专业蔬菜超市的模式正在逐步取代传统的蔬菜销售模式。因此,目前我国蔬菜零售终端形成了以连锁超市的生鲜区、农贸市场为主,其他较小的蔬菜销售渠道为辅的市场格局,且由生鲜加工配送中心直达连锁超市生鲜区正逐步成为我国蔬菜市场的发展趋势。

我国目前蔬菜产品的销售渠道主要由两类,即连锁超市的生鲜区和传统的农贸市场。农贸市场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将是我国蔬菜的主要销售渠道。居民更喜欢到传统的集贸市场购买价格相对便宜的蔬菜;连锁经营超市的生鲜区正逐步成为中国消费者的一个重要选择。连锁超市一般经营的蔬菜的档次比较高,价格相较于农贸市场也比较贵。但是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不断提高对蔬菜的质量要求,更多的消费者开始前往连锁超市的生鲜区购买具备较好口感、品质和营养好的优质高端蔬菜产品。

(五)蔬菜供应链信息化建设

从我国蔬菜供应链的当前现状来看,说明我国蔬菜供应链的信息化建设还是不足的,虽然在蔬菜供应链的某些环节拥有分散的信息系统,但是他们之间的信息共享性和连贯性较差(武元亮,2007)。蔬菜具有鲜活易腐、保质期短、不易久存等特点,并且其生产和消费在地域上具有广阔性和分散性,蔬菜的这些特征要求蔬菜供应链信息平台实时传递各种相关的信息。目前,我国现有的蔬菜供应链信息化建设正处于起步阶段,无法满足蔬菜供应链各个节点企业的信息需求(樊俊花、陈素敏,2012)。

总之,当前我国蔬菜供应链建设还存在很多问题。第一,蔬菜供应链企业之间信息管理水平和技术。由于企业受到自身技术水平和资金的限制,信息平台利用率不高,搜集的信息准确度比较低等问题比较普遍。第二,蔬菜供应链的信息网络不健全。虽然部分蔬菜供应链节点建立自己的信息平台,但是这些信息平台之前缺乏沟通,形成了信息孤岛,难以提高蔬菜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第三,蔬菜供应链的信息标准化程度比较低。目前我国尚未建立蔬菜供应链的标准,各地蔬菜供应链信息平台的标准不一。

蔬菜冷链物流是蔬菜供应链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它将影响到蔬菜的销售周期和质量安全。然而现阶段蔬菜冷链物流的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冷链物流的信息化建设仍处于初级阶段,没能形成一个整体的管理体系。因此,要加快应用物联网技术,加强蔬菜冷链物流信息化平台的建设,降低蔬菜供应链的整体物流成本,提高蔬菜供应链的效率(苏国贤、李富志,2012)。

物联网技术在蔬菜供应链中的应用研究

事实上,通过对蔬菜供应链各环节发展现状及其成因分析可以发现,蔬菜供应链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均是由于信息传递不畅所导致的。所以顺应信息化时展潮流,加强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是解决蔬菜供应链中松散无序问题的根本所在。

(一)物联网技术在蔬菜供应链中的应用模型构建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蔬菜供应链需要蔬菜供应链上的各个节点企业通力合作,通过蔬菜上所携带的电子标签,将蔬菜种植到蔬菜销售各个环节上的关键信息都通过互联网上传到物联网信息平台,这样蔬菜供应链上的企业才能够在物联网信息平台上进行信息传递和共享。如图1所示,蔬菜供应链的不同环节都同信息平台链接在一起,从而实现信息共享、实时监控、信息查询和可追溯。

(二)物联网技术在蔬菜供应链各环节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蔬菜供应链借助物联网技术的相关设备,节点企业能够借助物联网信息平台调整自己的经营策略和进行库存调节控制,普通消费者能够利用蔬菜所携带的电子标签通过物联网信息平台进行查询和追溯。物联网信息平台数据采集对象包括蔬菜供应链上所有相关节点,包括蔬菜基地、物流企业、生鲜加工配送中心和连锁超市终端。物联网技术在各节的应用研究如下:

蔬菜基地。蔬菜基地可以通过为每一块菜田和每一个蔬菜品种设定一个电子标签,并根据农产品编码标准设置一个编号作为其身份的唯一标识。将该块菜田或该品种的蔬菜从种植到装车整个过程中的重要信息都进行及时通过电子标签读取和录入物联网信息平台。当收购商决定收购某一地块的蔬菜的时候,他可以通过物联网信息平台收集关于该地块蔬菜的相关信息,这样不但降低了出错率,而且也加快了蔬菜的收购速度,并且为生鲜蔬菜加工配送中心提供了一些重要的基础数据,为建立高效的蔬菜追溯系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物流企业。物流公司通过在每一辆运输车辆上配置电子标签的阅读器,及时将蔬菜运输过程中的实时位置、运输车或是冷藏车内的温度、蔬菜在道口阶段检疫部门对运输车辆的检验报告等信息都通过电子标签及时传递到物联网信息平台并和蔬菜种植阶段的信息进行集成和汇总。在到道口检疫阶段,相关的检疫部门只需要通过电子标签阅读器就可以迅速获取包装内的蔬菜的具体信息,降低了检疫部门的工作量,也提高道口检查的效率并缓解了道口拥挤的压力。

蔬菜生鲜加工配送中心。蔬菜生鲜加工配送中心具有蔬菜简单加工和配送的功能,是连接大宗农产品和各连锁超市生鲜区的重要纽带,能够有效调节生鲜蔬菜和各连锁超市之间物流联系。蔬菜生鲜加工配送中心连接上游蔬菜基地和下游的连锁超市,在蔬菜生鲜加工配送中心应用物联网技术能够有效整合蔬菜供需双方的信息和资源。蔬菜供应商具备简单的生鲜蔬菜采购加工、低温储藏和分拣配送系统(韩旭,2006)。进入生鲜配送中心前,蔬菜需要进行简单的加工,在进行蔬菜初加工、清洗、预冷和包装过程中,操作人员实时将相关信息通过电子标签录入到物联网信息平台,方便蔬菜供应链上的相关节点企业和消费者进行查询。其具体流程如图2所示。蔬菜生鲜配送中心的管理者通过物联网信息平台可以非常便捷地了解到蔬菜库存情况和终端零售商的蔬菜销售情况,以便及时通知蔬菜供应商进行发货和补货,确保精确的库存控制。

连锁超市。蔬菜的零售环节主要包括农贸市场和大型的连锁超市。相比较与农贸市场,大型的连锁超市一般具备较强的资金和技术实力应用物联网技术。蔬菜一般在超市的生鲜区进行销售,超市的工作人员先将蔬菜分拣、称重并打包,通过使用电子标签阅读器扫描蔬菜大包装上外所附电子标签获取蔬菜在种植、加工、储存和物流等过程中的相关信息,之后再将这些信息输入空白的电子标签贴在蔬菜小包装上。通过应用物联网技术,超市可以通过对蔬菜库存情况的实时监控进行及时通知蔬菜生鲜配送中心进行补货,从而提高超市的库存管理效率和经营效益。蔬菜包装外的电子标签还可以对蔬菜的有效期限进行监控,一旦某蔬菜超过有效期,电子标签就可以通过货架上的阅读器发出警告,通知超市的工作人员及时将即将腐败变质的蔬菜更换。

(三)物联网技术在蔬菜供应链中应用的效果预测

在蔬菜供应链中应用物联网技术不仅有利于提高蔬菜供应链相关节点企业进行信息传递和信息共享,不仅有效地强化了相关节点企业之间的协作关系,提高了蔬菜供应链整体运作效率和经济效益,还有利于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对蔬菜质量安全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同时还有利于保证消费者的身体健康权益。

1.方便蔬菜供应链上的相关节点企业的信息共享和查询。物联网技术在蔬菜供应链信息共享和查询方面主要可以发挥三种作用:一是蔬菜供应链上的相关节点企业可以通过物联网信息平台便捷地查询有关的数据,根据用户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自身经营策略,以提高企业经营的效益;二是政府食品监督部门能够通过物联网信息平台对蔬菜供应链上的各环节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并能够出台相应的政策和建立合理的机制推动蔬菜产业的发展;三是消费者可以通过物联网信息平台查询蔬菜在种植、加工、物流和销售环节的相关信息,以便能够买到放心蔬菜,保证蔬菜消费安全。

2.能够实现对蔬菜产品的实时监控、预警和追溯。如图3所示,蔬菜供应链上的相关节点企业通过读写器的读取和物联网服务器端,将有关蔬菜供应链上的相关数据储存到数据库中,因此企业和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可以通过信息平台的数据来实现对蔬菜及其制品的安全监控。借助基于物联网技术的蔬菜供应链有利于节点企业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和产品质量,降低物流和交易成本,有利于政府相关职能部门通过物联网信息平台及时了解蔬菜供应链上各环节上的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蔬菜产品的流通状况,根据这些信息出台相关的政策和建立有效的机制推动蔬菜产业的发展。

3.降低蔬菜供应链的牛鞭效应。牛鞭效应是指供应链各节点企业根据下级需求信息进行采购和生产决策管理时,由于信息的不确定造成需求信息的不真实性沿着供应链追溯而上并逐级放大,在源头供应商处的需求信息和实际需求相差较远,离市场需求越远的成员企业掌握的信息与真实需求的偏差较大。通过在蔬菜供应链中应用物联网技术,建立物联网信息平台,实时收集蔬菜供应链上所有相关信息,可以有效地优化蔬菜供应链上的仓储、加工和物流等环节,及时响应消费者的需求,提高整个蔬菜供应链的运作效率,降低蔬菜供应链的牛鞭效应。

结论

我国蔬菜供应链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就是蔬菜供应链上的相关节点企业信息传递不畅。应用物联网技术能够强化蔬菜供应链相关节点企业之间的协作,促进他们之间的信息传递与共享,从而提高整个蔬菜供应链的运作效率,以推动蔬菜产业的发展。

在蔬菜供应链中应用物联网技术可能会产生三种应用效益:第一,有利于方便蔬菜供应链上的相关节点企业的信息查询与共享。第二,能够实现对蔬菜产品的实时监控、预警和追溯。第三,可以降低蔬菜供应链的牛鞭效应。

参考文献:

1.宁焕生,张彦.RFID 与物联网:射频、中间件、解析与服务[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2.周敬.中日蔬菜供应链比较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

3.雷静.基于物联网技术的食品物流管理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2

4.陈永坚.基于物联网的蔬菜物流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河南大学,2011

5.联合国粮农组织.联合国粮农组织FAOSTAT资料数据库[DB/OL].http:///site/339/default.aspx,2013-05-15

6.张静.成都市蔬菜超市化经营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5

7.中国科技部农业科技司等.中国农产品加工业年鉴(2011)[Z].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8.杨为民.我国蔬菜供应链结构优化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2006

9.樊俊花,陈素敏.京津冀区域蔬菜物流信息化策略研究[J].管理研究,2012,9(1)

10.武元亮.我国蔬菜物流链的现状及其优化措施[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7,23(4)

11.樊俊花,陈素敏.区域经济下蔬菜物流信息化发展探究[J].商业时代,2012(4)

12.苏国贤,李富志.我国蔬菜冷链物流的现状、问题与建议[J].中国流通经济,2012(1)

篇2

关键词

客户主导权

移动融合

物联网技术

竞争优势

作者沈哲,浙江万里学院现代物流学院副教授。(宁波315100)

移动融合正通过时间和空间以及人间的各种事件创造出前所未有的便利性,更新着广义产品的概念,甚至还改变着传统产业的特征。以移动融合为核心的物联网技术通过促进客户之间的沟通把多数买方集结在一起,采取多种形式把大多数分散化的经验性信息荟集起来,对增进买方的协商力起着积极的作用。客户主导权的增强意味着物流市场转向买方主导的市场,移动融合便利性必然要受到客户主导权的影响。目前,如何把客户主导的移动融合便利性和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能力有效对接,提高物流产品竞争优势是摆在物流企业的重要任务。

一、物流企业竞争优势测度与影响因素

数字化技术带来的物流产品新概念和新价值,以及数字化信息融合现象波及到物流市场的每一个角落,引发的市场多样化,尤其是数字化信息融合的代表产物一移动融合技术正从时间、速度、空间等角度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新思维,更新着产品的概念,甚至还改变着传统产业的特征(An-ckar和D'Incau,2002;Gilder,1988)。移动融合正给产品概念带来日新月异的变化(Clarke,2001)。然而,这种移动融合现象不仅仅是停留在更新产品概念的阶段,而是给整个物流行业带来了创新发展的新局面。

数字化技术应用手段的日臻完善给物联网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带来了新的挑战。利用数字化技术我们可以把从事运输、保管、装载、仓储管理等不同类别的物流企业水平连接在一起,对整个物流过程提供全方位服务,这就是所谓的第四方物流取代以少数个别企业所承担部分物流过程的第三方物流,以新型的物联网技术应用模式来为物流企业提供服务,创造出新的价值(朱哲学和吴昱南,2010)。以移动融合为核心的物联网技术也给物流行业带来了史无前例的变化,即解除了生产厂家与客户之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使得多数分散化的经验性信息以荟集智能(wisdomof crowds)形式捆绑在一起发挥作用,致使客户对物流产品生产的影响更为普遍,加速了所谓的生产消费者现象的形成过程(邓亦涛,2010)。这种生产消费者现象把交易的主导地位从生产者转向了客户,这在物流行业起到把卖方主导市场转换成买方主导市场的作用。这样一来,买方的期待和创新意识对物流企业的经营活动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事实上,近年来让客户参与到技术开发过程的物流企业越来越多,这就是典型的生产消费者现象。Chun,Hong Mal(2008)把客户主导权概括为客户在交易中对订购清单的探究明了权利、对出现问题的请求解释权利、对存在问题的纠正解决权利、对不良后果的改善提案权利等4个内容。

从理论的实际应用价值层面来看,如同近距离无线通信一样,移动融合通过扩大各种通信手段间的连接性,大大增强了使用这些通信手段的人们的便利性。它把器械间紫外线通信技术与现有的有线和无线通信技术连接起来,最大限度地凸显出近距离无线通信的作用,进而改变了现有通信产品所拥有的属性概念和功能概念。1G时代把那些独立存在的成千上万台电脑通过一个网络系统连接在一起,2G时代则把那些与电脑有关的设备及装备全部连接在一起,3G时代再把与电脑和设备及装备有关的所有事物自由自在地连接在一起形成了物联网系统。从文献考察结果我们得出移动融合是通过提高3G产品间的连接性来影响网络外部效应,进而创造出新的移动融合便利性(Gilder,1988)。这种移动融合便利性具体包括时间便利性、速度便利性、空间便利性、质量便利性、服务便利性等5种构成因素(Anckar和D’Incau,2002;Clarke,2001)。以移动融合为核心的物联网技术给客户带来的时间便利性是指在既定时间内处理业务并完成任务的可能性;速度便利性是指如何快速处理业务并完成任务的可能性;空间便利性是指在任何地方处理业务并完成任务的可能性;质量便利性是指改善物流产品质量的可能性;服务便利性是指改善物流服务效益的可能性(Chun,Hong Mal,2008)。

以移动融合为核心的物联网技术可以解决卖方和买方间信息不对称问题,从而促使市场交易主导权转向买方,即一向以供应方为主导的市场逐渐向客户为主导的市场转移,这样一来,以移动融合为核心的物联网技术在物流领域起到促使物流企业更加容易接受客户的期待和需要的作用。客户主导权的增加不仅对买方有好处,而且对物流企业也有益处。只有积极获得改善物流产品所需的买方多样化创意信息,才有可能有效地创造物流产品的价值。文献考察结果表明,只有积极接受由客户主导权的增加而引起的买方多样化需要,率先捕捉市场机会,物流企业才能构筑可持续发展的内部循环经济体系(Brian,1996,2000)。

目前,物流产品是以数字化信息融合为背景,把焦点放在运输、保管、装载、仓储管理、交付、结算等与物流业务有关的所有领域供给与消费可持续联动上面,并通过这种可持续联动过程提高物流的时间、空间、形态、所有关系等的效用,追求物流功能创新和价值创造,把所有物流企业水平连接起来。文献调查结果表明,针对物流过程全局提供全方位服务的第四方物流的出现正好迎合了这一点(Morciniec,2006)。

从文献考察我们还发现Calantone和Cooper(1981)曾提出决定产品竞争优势的主要因素包括产品的质量、信赖性、新颖性、独特性等,据此我们把物流企业竞争优势的测度概括为物流产品的质量信誉、功能独特、形式新颖、可得利用性等内容。朱哲学和吴昱南(2010)阐述了物联网技术在社会经济领域的应用效应。刘婧和杨晓冬(2010)则强调了企业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能力和政府的引导作用。邓亦涛(2010)阐述了物联网技术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效应和客户主导作用。李霞(2010)则强调了物流信息技术与物联网技术的内在联系。国内外学者从不同侧面强调了影响物流企业竞争优势的因素为客户主导权、移动融合便利性、物联网技术应用能力。在文献考察的基础上我们走访了政府、行业协会、物流企业等相关部门的专家,采用FGI和专家意见法把测量物联网技术应用能力的焦点放在了物流企业电子标签(RFID)、无

线传感器网络(WSN)、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智能运输系统(ITS)等技术的应用能力上。

二、物联网技术和物流企业竞争

优势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从文献考察我们还发现Han,Kim和Srivastava(1998),Hurley和Hult(1998),Li和Calantone(1998),Madhavan和Grover(1998)等学者从不同角度强调了企业的技术创新和应用能力影响企业的产品竞争优势。

本文从这些文献考察结果得到启发,提出如下研究的概念框架,如图1所示。

根据这一概念框架我们提出了如下研究假设:

HI:客户主导权将凸现出移动融合便利性;

H2:移动融合便利性将有助于物流企业提高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能力;

H3:移动融合便利性将有助于物流企业的产品竞争优势;

H4:物流企业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能力将有助于其产品竞争优势。

为进行假设检验,我们面向宁波市物流行业协会、物流职业政府培训机构以及部分物流企业先后采用FGI(焦点小组座谈)和问卷调查方法获取了相关的定性资料和第一手资料。在实施FGI和问卷调查之前,我们首先采访了宁波市物流行业的政策专家、职业技能培训师以及物流实业家,就我们的调研内容细节性问题听取了专家们的意见。

根据文献考察资料和定性调研的结果我们整理了图1中4种概念(理论变量)的测量内容,即客户主导权包括4项测量指标,移动融合便利性包括13项测量指标,物联网技术应用能力包括5项测量指标,物流产品竞争优势包括4项测量指标,另外又设置了4项物流企业相关信息,设计出包括30项问题的问卷调查表。

由于宁波市有4000来家物流企业主要分布在江东区(以货代为主),北仑区(以码头运输及货代为主),江北区(以运输、零担、仓储业为主)。为此,我们进行了抽样设计,即采用非比例分层抽样(江东区选33家物流企业,共发放99份问卷;北仑区选30家物流企业,共发放90份问卷;江北区选25家物流企业,共发放75份问卷)方法的基础上,进行了简单随机抽样。发放问卷共264份,回收213份,剔除44份废卷,有效问卷为169份。调查对象的样本特性如表1所示。

从样本特性表中我们得知宁波市的物流企业大部分是中小型民营企业,主要经营仓储配送和运输保管业务。正因为以仓储配送及运输保管为主,所以企业管理人员中一线管理人员所占比重相对较高(2/3左右)。

针对问卷调查表中4种理论变量的26项测量指标我们进行了KMO和Bartlett检验,然后进行了因子分析。通过因子分析我们萃取出特征值(eigenvalues)大于1的因子共4个,这与我们设计的4种理论变量相吻合。变量的效度和信度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研究的概念框架中4种理论变量的效度和信度符合规定要求,所以我们对这4个变量进行了相关分析,如表3所示。

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移动融合便利性与客户主导权、移动融合便利性与物流产品竞争优势、物联网技术应用能力与物流产品竞争优势等3种相关系数有效。其中,移动融合便利性和物流产品竞争优势呈现负相关的主要原因是受客户主导权影响的移动融合便利性自然更加有利于买方,而不利于物流企业。

我们分别以物流产品竞争优势为因变量,移动融合便利性为自变量;以物联网技术应用能力为因变量,移动融合便利性为自变量;以移动融合便利性为因变量,客户主导权为自变量;以物流产品竞争优势为因变量,物联网技术应用能力为自变量,通过回归分析进行了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假设检验,如表4所示。

假设检验结果表明,H1和H4在显著水平a

三、结论与对策

根据上述实证分析结果我们得出如下研究结论:

(1)在买方主导的物流市场,客户对订购清单的探究明了、出现问题的请求解释、存在问题的纠正解决、不良后果的改善提案等权利,有效地凸现出移动融合的各种便利性特点。

(2)在物联网时代,物流企业的电子标签、无线传感器网络、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智能运输系统等技术的应用能力,有效地影响着物流产品竞争优势。

(3)目前,对于物流企业来说,移动融合的便利性虽然不能有效地影响企业强化对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能力,却有效地影响企业提高其产品竞争优势。

(4)移动融合便利性和物流产品竞争优势之间存在负的相关关系,其原因是客户主导权影响移动融合便利性导致市场对客户有利,而不利于物流企业。

根据研究结论我们可以提出如下讨论问题。

(1)移动融合便利性的影响没有波及到物流企业物联网技术的应用领域。其原因在于我们调查的物流企业主要是从事仓储配送和运输保管业务的中小型民营企业,缺乏物联网时代高新技术的应用理念和长远目标导向意识,虽然承认和接受移动融合给企业所带来的诸多便利性,但不能以此为契机来引导企业提高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能力。

(2)移动融合便利性虽没有影响到物流企业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却有效地影响其产品竞争优势。原因在于我们调查的物流企业对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能力还没有达到智能处理阶段,而只停留在全面感知和可靠传输阶段。这意味着物流企业相对零散地利用个别的物联网技术(如:RFID或WSN或GPS或GIS或ITS),还不能把这些物联网技术更加有效地整合利用。

(3)客户主导权有效地促进了移动融合在时间、速度、空间、质量、服务等方面为客户创造诸多便利性,改变了客户被动利用移动融合技术的局面。因此,物流企业为加强供应链管理,提高其竞争优势,应积极采用移动融合技术,给自身创造更多商机。

(4)物流企业若改善物联网技术的应用环境,提高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能力,将会有效地增强其竞争优势。然而,对于中小型民营物流企业来说,这需要政府的积极扶持和正确引导,形成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平台,才能不断提高这种技术的应用能力,增强其竞争优势。

根据上述研究结论和讨论问题,我们提出如下几点应对策略:

(1)要实现智慧物流,物流企业的物联网技术应用能力应达到智能处理阶段。对宁波物流企业调查的结果表明,目前物流企业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能力正处于全面感知阶段转向可靠传输阶段的关键时期。为此建议政府和行业协会对物流企业做好物联网技术得以广泛应用的引导工作,切实推进物流企业的物联网技术应用能力上升到智能处理阶段的步伐。

(2)移动融合技术给物流企业带来的诸多便利性将会影响其竞争优势的提高,但在物联网时代真正打造物流企业竞争优势的关键是物联网技术的整合利用。对宁波物流企业调查的结果表明,目前物流企业对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还没有形成系统理念,只是片面地认为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就是移动融合技术的应用,而移动融合便利性会影响物流企业竞争优势。为此建议物流企业要把对物联网技术的认识提升到更高的层次,形成理念和意识,把物联网技术可利用的环境作为企业文化构架(7s)中的共同价值观(Shared Values)来积极推进。

(3)移动融合便利性主要来自客户主导权的提高,也就是说物流市场已成为买方主导的市场,我们可以把移动融合技术所带来的诸多便利性理解成客户主导的移动融合便利性。对宁波物流企业调查的结果也表明,目前物流市场已经成为客户主导的市场,移动融合便利性也是通过客户主导权的提高而体现出来。为此建议物流企业在供应链管理中要关注客户关系管理,以移动融合便利性为导向,加强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能力,真正迎接物联网时代获得产品竞争优势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朱哲学、吴昱南:《物联网技术在社会经济领域的应用分析》,《当代经济》2010年第17期。

2,刘婧、杨晓冬:《政府在实现物联网过程中的对策问题研究》,《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

3,邓亦涛:《物联网技术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物流科技》2010年第9期。

篇3

中图分类号:TE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5(a)-0093-01

油田日常维护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掌握油井的实际生产情况,因此需要通过仪器对油井的层数进行检测。我国油井分布比较松散,因此对监测的数据进行传递存在交的困难。基于此,该文对物联网石油测井数据的传输与控制系统的设计中的重要内容进行了介绍,希望对相关工作人员能够有所帮助。

1 物联网

物联网主要指的是末端设施和设备,主要包括工业系统、传感器以及贴在射频识别器上各种设备、携带无线终端的车辆和个人等。通过各种无线、有线,长距离或短距离的相互连通实现对数据传输。物联网就是利用传感器,实时对需要的数据进行采集、互动、连接,采集的信息的类型可以是电信号、光信号、化学信号等,利用各种可能存在的网络接入,实现物与人、物与物之间的连接,从而实现对物品的智能化管理和识别。因此,可以简单的将物联网描述为,利用传感器获取物理环境信息,然后利用通信网络对信息进行传递,再利用云计算平台,实现对复杂信息的处理。

2 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2.1 设计方案

系统的具体实现方案:在测井现场利用传感器获取待测油井的数据,将数据利用专用的电量将测得护具传送给计算机,然后利用计算机对数据进行处理后,利用GPRS将传递到企业内部,数据最终将会被送到测控中心,从而实现对数据的远程传输

2.2 网络传输协议

利用GPRS对数据进行传输面临协议选择,TCP和UDP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两种协议,对协议的选择需要依据系统运行的实际情况而定。TCP协议数据的传递面向连接具有较高的可靠性,比较适合应用在顺序不重复、大批量的数据传递。但需要注意,TCP提供的数据传输不会对数据的便捷进行记录,因此如果数据传递过程中采用的方式是数据包,需要对包的同步问题加以考虑。测井在数据传递过程中对数据量的要求较大,同时网络环境十分复杂。此外,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在实际测试过程中,如果对TCP协议进行利用,数据在吞吐率上完全可以满足使用要求。UDP协议与TCP相比更加简单,灵活度高,建立连接较为容易,会对数据的边界进行保留。其最大的不足它提供的数据包通信的方式并不可靠,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下的应用要十分谨慎,如果程序对出现的问题处理不当,可能会造成协议崩溃,从而导致系统无法正常运行。

2.3 测试通讯方案

为了对系统的可行性进行验证,在中国联通和中国移动两种网络的支持下对数据的传输效果进行验证。在数据验证过程中,利用自行编程的通讯程序对油田实地进行测试。测试过程中主要涉及到的性能有:RTK、吞吐量、时延、误帧率的平均值。根据测试结果对公众移动网络是否满足传输需求进行确定。同时,可以通过现场测试了解用户要求,使其为通讯协议设计提供参考。

2.4 设计通讯协议

(1)双发送队列。

石油测井数据传输系统,不仅要能够实现对测井中数据的传递,同时还应当实现文件的传输。测井数据传输在实时性上具有较高的要求,在文件的传输上实时性要求相对则较低,一般来说能够在规定的一段时间内完成文件传输即可。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如果传输数据的宽带有限,为了确保测数据传递的实时性,应当对测井数据和文件传输两者制定相应的优先级机制。方案如下:将发送队列分为两列,一列为测井数据,另一列则为文件传输队列,同时应当在文件传送队列上安置一个标志,对发送权限进行限制,该标志只有则测井数据发送结束后,才会生效,标志生效后,文件传送队列发送数据,然后安置的标志将会再一次回到原位置,依次循环。

(2)后退N帧协议。

在数据传输过程中,如果采用简单的协议,RTT的时延一般约为500ms,这对数据传输的实时性产生了一定影响,为了提高通讯协议效率,可以对后退N帧协议进行应用,这种协议处于非受限协议和等停协议之间,对其进行应用可以缓解因为传输距离过大,导致等停协议效率低问题的发生。后退N帧协议一般只在测井数据中使用,并不在文件传输中使用,对于文件传输的维护有更高层的ZMOG协议完成,在线程发送上只是简单进行发送,并不会进行等待和确认。测井数据传输系统在通讯上需要是双向的,因此在实际工程中,必须是由接收线程和发送线程两者相互系统工作,接收线程和发送线程两者之间的信息要能相互传递,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接收线程应当能够将ARQ应当信号传送给发送线程,从而确保发送线程在运行过程中能够顺利完成发送任务,确保整个系统的安全运行。

3 结语

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使测井数据的数据的实时性得到进一步提高。在石油测井数据的传输与控制系统的设计过程中,要对不同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研究,并且要通过大量的数据来对系统的功能进行确定,确保系统在日后的使用过程中能够达到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任哲.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μC/OS-II 原理及应用[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19.

篇4

物联网是一种计算机、传感器等应用集成的SaaS运营模式,通过短距离通讯网络、有线及无线等各种互联网方式实现无处不在的末端设备和设施之间的互通。采用适当的信息安全保障机制在企业内网(Intranet)、企业外联网(Extranet)和互联网(Internet)环境下提供管理及服务功能,其中包括在线升级、在线监测、个性化远程控制、定位追溯、报警联动等[1]。

1.2特征

物联网作为一种传递人与物及物与物之间信息的主要方式。其主要特征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全面感知。通过摄像头、GPS、二维码技术捕获和感知物体信息,便于信息的进一步采集和获取。

(2)可靠传输。通过互联网、传感网络及电信网络的融合实现各种物理接入信息网络,由此一来可以随时随地对这些可靠信息展开交互和实现共享。

(3)智能处理。针对海量感知数据可利用模糊、云计算等各种智能计算进行分析,有利于后期决策和控制实现智能化。

1.3体系构架

物联网结构分为:

(1)感知层。其目的是信息采集和上传,从而还可细分为信息感知与执行和将信息向上层传输。信息感知指利用二维码、多媒体技术、传感器、射频技术等信息传感装置对相关物品信息进行采集,之后在完成和外界环境交互时主要在于接受上层网络控制。而信息向上层传输是将多个信息采集点利用自组网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进行汇总、融合,最后上传至上层网络中。

(2)网络层。物联网网络层是在现有的广播电视网、移动通信网、互联网等其他网络基础上建立,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并需充分考虑网络融合处理。此网络层还要在物联网底层连入大量终端设备,并要求这些设备可识别、可定位、可感知,需考虑IP地址问题。

(3)应用层。物理网应用层的主要平台为服务支撑平台、云计算平台、信息开放平台等,主要实现智能化监护、识别和管理,给用户提供特定服务。其中物联网实现智能应用和管理的核心就在于对支撑层的应用,可以说是物联网的大脑神经,在智能交通、环境监护、智能农业及智能电网等方面有普遍应用[2]。

1.4技术构成

(1)无线传感网。是一种以协作采集和传输网络的方式将信息发送给网络中的所有者。其特征有以下几点:如组织结构方面通过大量的传感节点和少量的数据汇总聚集节点而成,组网方式以AD-hoc自动组网为主,无线传输为该网主要媒介,汇总和分析处理物理、环境等信息数据是该系统主要功能[3],具有铺设自如、实时采集等技术特点。无线传感网在建筑领域、医疗监护、环保监测等领域都有普遍的应用。

(2)M2M。该技术为通信连接技术和手段,涵盖了人、机器和系统,主要将数据从一台终端传输到另一台终端。如果从数据技术流角度分析,在M2M技术中信息按相同的顺序来流动,基本系统框架如图1所示。并以此从机器中获取数据,之后利用网络传输数据,此时的机器设备已经具备说话功能。将M2M的硬件嵌入设备生产中,除了让设备具有通信和联网能力,还能借此改变已有硬件。目前M2M是硬件产品可分为可组装硬件,即满足机器网络通信能力,从传感器收集数据的IO设备。嵌入式硬件,即嵌入到机器里面使其具有网络通信能力。传感器可以分为智能传感器和普通传感器,前者是M2M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后者具有感知能力、计算能力和通信能力。

(3)RFID。RFID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主要利用射频信号对目标对象进行识别并获取相关信息数据。该技术快捷简便,能识别高速运动物体。许多专业人员凭借该技术可以识别单个物体,尤其和普通条码相比,所运用的射频自身的无线电能识别读取各个物体,但条码仅能识别一类物体且借助激光,从而只能依次读取。

(4)条码。即排列宽度不等同的空白黑条,在排列过程中遵照相应的编码,主要用来表达信息图形符号。普通条码为非常大的黑色条和白色条组成的平行线图案。从技术角度分析,条码技术在物联网中应用十分普遍,主要应用于感知层,类似于RFID技术识别和标识物品[4]。目前市场上主要为一维码和二维码,由于其实现成本低,在物联网的应用中较广。在整个使用过程中,传统一维条码实现对信息的提取主要借助计算机系统数据库,而二维码则在平面上按照特定规律通过某种特定的几何图形对数据符号信息进行记录并通过输入设备,最终实现对信息的自动处理。RFID和条码在电子门票、快递包裹的处理及航空行李处理等[5]领域广泛应用。

(5)云计算。云计算就是在网络环境下以服务的形式向用户提供海量IT资源,从而满足用户对数据的使用需求,是一种IT资源新型的服务、交付、使用和管理模式。从用户的角度分析,在供应方向用户提供云计算服务时,用户自然会将数据交给云端托管,其中必然会涉及数据安全,选择可靠的服务方是保证数据安全的前提,而数据方也应结合用户需求研制相关的数据安全保护技术,重点在于保护数据的正常使用和防止发生数据安全事故。

2物联网技术在实现旅游业低碳化中的应用

2.1高效便捷“一卡通”服务

整个旅游区域可通过物联网技术为游客出行、住宿、游玩、吃饭、购物等各个项目活动构建相应的旅游公共平服务网站及综合服务网站,以此实现旅行社、酒店等传统旅游配套服务。游客可在出行前利用相关信息网站选择旅游产品、设计出行、预定及咨询相关旅游费用。在此阶段旅行社可将“一卡通”发放给游客,此卡为一种电子标签形式,集射频感应器和电路芯片于一体。如果游客为散客和自驾游,可在旅游前在事先预定的酒店领取一卡通,此卡包括旅游行程活动中所有信息,如游览景区,办理酒店入住手续等。游客还可在旅游过程中为此卡充值,所充值金额主要用于餐饮、出行及购物等消费活动。如果旅游结束时卡中还有余额,可给予返还。RFID信息卡的统一使用可将旅游景点多个部门集中至一起,实现一体化服务,尽可能的提高游客旅游质量,增强旅游体验。此外,互联网控制器可在景区内所设置的大屏幕及媒体终端显示景区内项目价格和景点情况,游客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通信设备能及时了解,满足游客不同需求,避免游客挨宰情况的发生,有利于树立当地旅游形象。

2.2高效的酒店和景区管理

物联网控制系统在旅游方面主要帮助当地旅游景点和酒店发挥控制作用,在于提高其工作效率,从而使其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1)每个游览景点都有酒店、游玩设备等相关设施,如果碰上人流高峰期,传统形式的景区管理效率跟不上人流量,长此以往会降低游客对景区的评价。而互联网则建立在计算机管理的基础上,以特殊的信息存储和写入方式在售票、验票和真伪票查询方面实现一体化,景区酒店可利用该方式对游客出行、住宿、游玩、吃饭、购物等不同方面需求进行协调。最重要的是,相关部门可及时获得该景区在旅游旺季时的具体游览人数,通过实时数据管理和调整景区开放时间。

(2)“一卡通”为一种综合化服务方式,该卡的技术原理为RFID电子标签射频,在旅游旺季及客流量较大时段使用能有效缓解游客在进入景区时的票务、住宿等方面压力,实现人性化旅游管理,提高旅游服务效率和质量。

(3)物联网技术运用了无线传感器技术,此技术引入了风向、温度及湿度传感器等,能及时分析处理景区实时数据,从而有效监测景区旅游资源中的温湿度、色泽度、负重度等,便于对景区资源进行维护。有时景区会因一些素质不高的游客而遭到破坏,尤其部分文化基础较为深厚的景区,一旦遭到破坏,会对整个国家的文化资产保护产生极大的影响。对此,景区则重点景点旁边设置了预警系统和识别系统,如果有游客对景点发起人为破坏,设备会立即发出预警信息提示工作人员,以此形成相对完善的监控管理体系。

(4)将射频感应器设置在景区入口及各重点景点周围,让物联网控制器接受其发出的如景区管理情况、客流量等电子标签信息,相关工作人员运用算法对标签信息中的人流量及具体分布进行计算,并及时登记在显示屏中。同时也有利于景区工作人员对景点的游客量进行适当的调整,尽可能的使游客量符合景区负载要求,保证景区景点安全。

(5)RFID是一种非接触式自动识别技术,主要通过射频信息对目标对象进行识别并获取相应信息数据。游客在进入游览区后通过运用此标签门票可大量降低纸质门票成本,这和国家旅游局所倡导的低碳化旅游观念相符。

(6)旅游中常见的现象为游客在景区走散或失踪,在游客走失时,其自身携带的RFID电子门票中的导航定位技术会及时发出信息,负责人在收到游客传来的信号时会立即前往开展营救,降低危险情况发生率。除此之外,一些危情险情还可利用物联网及时给予监测,第一时间预警存在风险,保证游客安全。

2.3人性化的员工管理

员工是保证企业稳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旅游业同样如此,可以说员工的行为和言语会影响游客对景区的评价,任何一个员工在工作过程中的失误或失职都会使景区树立的良好形象大打折扣。因此旅游景区和酒店的可持续发展除了当地硬件设施及良好的地理条件等客观因素外,还需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旅游景区和当地酒店想要提高旅游经营管理效率,必须对员工工作及服务实施优化和改善,对此,可利用物联网技术中涵盖的RFID工作卡,此卡能使员工在工作期间及时的服务于相应的工作岗位,避免出现游客呼叫无应答的现象。同时游客还可利用此卡对员工的服务进行直接评价,发放薪酬时可将评价结果考虑在内。如此一来,不仅提高了游客满意度,在某种程度上还起到督促员工对工作负责,使其全身心投入工作,对全面维护旅游目的地良好形象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篇5

关键词:

旅游服务供应链; 复杂网络; 生长演化模型

收稿日期: 2010-09-08; 修订日期: 2010-12-16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旅游业促进经济增长机理、创新模式与整合战略研究》(09BJY087);秦皇岛软科学项目《秦皇岛旅游服务业集聚效应及产业升级研究》(200901A336)

作者简介:

舒波(1971-),女,燕山大学旅游管理系副教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旅游企业战略管理,供应链管理。

进入21世纪以来,旅游服务行业进入了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旅游服务行业在各部门协调、配合和整体合作效率方面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在众多旅游企业单体规模小、竞争力弱的现实情况下,迫切需要利用旅游研究的新思维应对和解决旅游服务行业发展的现实问题。加强对旅游服务供应链的研究将有益于上述问题的解决,但目前国内外该领域的研究处于成长阶段,亟需理论整合。复杂系统理论是系统科学中的一个前沿研究方向。在旅游服务供应链研究中引入复杂网络理论,可以拓展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对国内外旅游服务供应链研究以及复杂网络理论在供应链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并分析旅游服务供应链的复杂网络特征和研究方向。

1 国内外旅游服务供应链研究的内容

虽然国内外研究者对于旅游服务供应链的研究在广度和深度上落后于以制造业为背景的供应链研究,但已经形成了基本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框架。图1显示了旅游服务供应链研究的框架结构。如图1所示,旅游服务供应链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内涵研究、网络结构研究、管理研究和绩效评价研究,部分研究内容相互融合、相互影响。

图1 旅游服务供应链研究框架

资料来源:本文作者根据文献[3]的相关论述整理绘制。

①②

参见文献[1]。

1.1 旅游服务供应链内涵

由于供应链管理的概念来自制造业,因此旅游服务供应链的具有特殊性的内涵成为业内学者研究的重要基础内容。早在1975年,国际旅游组织(UNWTO)发表了关于旅游产业销售渠道的研究报告,认为销售渠道和营销活动是旅游供应链的重要构成部分①。1997年,Sinclair等人提出旅游产业中供应活动的重要性②。2003年Page提出了多级旅游供应商的网络结构[1]。

目前国内外学术界所公认的旅游服务供应链的内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2004年Tapper和Font提出了广义旅游服务供应链的概念,他们认为,供应链是“由向旅游者提供旅游产品和服务的所有供应商所组成”[2],包括旅游产品供应体系中所有用来满足旅游者需求的商品和服务的供应者以及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直接向其购买商品或服务的目的地其它供应商;这些供应商所提供的商品或服务包括住宿、交通、吸引物、酒吧、餐馆、纪念品和手工艺品、食品生产、垃圾处理系统以及对旅游业的发展起支持作用的目的地基础设施等。也就是说,旅游供应链是一个由提供了不同旅游产品与服务的参与者所构成的旅游组织网络,参与者涉及广阔的范围:既包括企业,又包括政府部门[3];既包括产品的直接供应者,又包括产品的间接供应者。狭义的旅游服务供应链则不考虑旅游产品与服务的间接供应者,例如食品生产企业、旅游纪念品生产企业和旅游目的地基础设施提供者等。例如,根据代保屏关于旅行社供应链的定义[4],伍春和唐爱君提出旅游供应链是围绕满足旅游者的需求而构建的一种既包括食、宿、行、游、购、娱供应商,又包括分销商、零售商直至最终用户的网链结构,链上各节点企业建立战略伙伴关系[5]。这种定义属于狭义的旅游服务供应链概念范畴。国内外学者根据各自不同的研究目的选择狭义或广义的旅游服务供应链内涵作为其研究基础。

1.2 旅游服务供应链网络结构

旅游服务供应链网络结构是指,由供应链成员按照旅游产品和服务的供应方向排列起来并表明各级供应商和顾客之间关系的网络构成。在旅游服务供应链网络结构中,不同级别的供应商重要程度不同,同样级别的供应商地位也不同,分为核心企业和一般企业。国内外对旅游服务供应链网络结构的研究集中在供应链企业重要成员构成、核心企业选择等方面。另外,也有学者对不同级别供应商的市场结构进行了研究。

1.2.1 供应链网络构成

Page 的研究提供了旅游服务供应链网络的代表性结构[1]。在此基础上,国内外学者按照两种供应链定义构造了旅游服务供应链网络结构。例如,Zhang等人提出了包括旅游产品与服务的直接供应商和间接供应商的完整的供应链网络结构[3]。如图2所示,虚框内的企业是间接提供旅游产品与服务的供应商,如果考虑虚框内的内容即为广义概念框架下的旅游服务供应链网络结构,否则是狭义概念框架下的旅游服务供应链网络结构。在旅游服务供应链中,服务流由供应商流向顾客,信息流由目标市场流向上游供应商。

1.2.2 供应链核心企业

按照现代供应链理论,核心企业在供应链的运作和管理中具有信息的交换中心、物流集散的调度中心、资金的结算中心和统筹规划的协调中心的地位,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力、吸引力和融合力。在我国,许多学者对旅游服务供应链核心企业问题进行了研究,且多把核心企业确定为旅行社或景区。路科在旅游业供应链研究中提出我国现有供应链模式是以旅行社为核心的[6]。李万立等人认为,在旅游供应体系中,餐饮、住宿、购物、娱乐、参观、游览部门中的任何企业都有可能成长为核心企业,这将依靠节点企业对资源的掌控能力来实现[7]。秦绍林从旅行社在旅游供应链中的产业地位特征演变过程入手,分析其旅行社产业地位被弱化的原因及带来的问题,提出旅行社回归旅游供应链系统中核心产业地位的发展取向[8]。杨丽和李帮义提出了以旅行社为核心企业的供应链的构建过程[9]。

1.3 旅游服务供应链管理

旅游服务供应链管理是指,以旅游者需求为中心,以贸易伙伴之间的合作为基础,对供应链中的服务流、信息流、资金流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及控制,以寻求实现价值增值的有效途径。旅游服务供应链管理领域的研究包括供应链协调管理、供给、需求与库存管理、信息技术管理等方面。

所谓旅游供应链协调,是指供应链企业之间的沟通并采用相互匹配的决策模式,其目的是为了达到供应链的总体目标,如降低成本、增加利润、提升服务质量、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等。缺少协调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由于竞争而引起的企业之间的目标冲突。供应链协调管理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第一是协调管理的障碍。李万立和李平提出旅行社供应链次优化问题,认为成员之间容易因为目标的差异引发潜在的信任危机,从而增加供应链管理的难度和成本;同时他们分析了旅游供应链合作模式,认为缺乏基于市场细分策略的分层次的合作伙伴体系,各环节合作同步不足,缺乏合理的责任、风险和利益分配机制,“委托―”链过长导致游客效益损失,旅行社在供应链上凝聚力、协同力弱等问题导致了供应链集成化程度较低[10]。舒波对旅行社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的来源进行了分析,并说明不确定性因素形成了供应链难以协调的障碍[11]。第二是实现旅游服务供应链协调的好处、程度和途径。Theuvsen对旅游服务提供者航空公司、酒店同欧洲旅游经销商之间的协调问题进行了研究后认为,价格、质量等因素对供应链协同有重要影响,旅游业能够明显从供应链协调管理中受益[12]。一体化方式是旅游服务供应链协调方式的重要表现,Lafferty和 van Fossen对旅游企业横向和纵向一体化进行了研究[13]。在国内,张晓明等人应用博弈模型、经典报童模型就旅游服务供应链中若干环节的协调进行了研究[14]。杨树和杜少甫研究了由主题公园和旅行社组成的包价旅游供应链中旅行社的最优服务质量决策问题,提出主题公园提高自身的服务质量并不一定能够激励旅行社选择提供高质量的服务[15]。伍春和唐爱君以旅行社为供应链核心企业,综合考虑核心企业竞争力、质量、柔性等诸多方面因素,构建了旅游供应链可靠性评价指标体系[5]。

在供求与库存管理方面,国外学者在旅游节点企业与其上游旅游企业的关系、供应商选择、供应链需求预测、超额预定等方面进行了研究[16-19]。例如,Bastakis等人对旅游运营商和酒店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发现下游企业对供应商效益影响很大[20]。Tsaur等人对旅游经销商和旅游零售商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21]。在国内,杨丽等人基于单个组团社和单个地接社组成的旅游供应链对分散定价和联合定价条件下组团社和地接社的定价策略和利润进行了研究[22],李万立等人对旅游供应链中存在的两层“委托―”关系进行了分析[23]。供应商选择是旅游服务供应链中的重要问题,旅游供应商绩效是旅游者选择特定供应商的重要信号。在供应商选择方面,Cobanoglu等人调查了612个土耳其旅游者确定他们选择酒店的重要影响因素[24],Pearce调研了新西兰的旅游运营商选择旅游供应商的主要影响因素[25];在对供应链中旅游企业的需求预测方面,学者们偏重于利用统计模型对旅游需求进行预测[26]。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旅游服务供应链管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008年,Buhalis和Law对近20年的信息技术在旅游业发展中的应用进行了阐述和研究[27],从中可见国外诸多学者对信息技术应用于供应链管理的必要性和如何提高信息技术的利用效率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但国内这方面研究成果未见发表。

1.4 旅游服务供应链评价

旅游服务供应链评价是指对供应链绩效、竞争力等方面进行分析,以反映供应链的效率。目前在旅游服务供应链管理领域,国外主要的供应链评价集中于供应链绩效评价方面,包括财务绩效、运作绩效和总绩效评价。从财务角度对旅游供应链评价主要采用系列财务指标体系评价(采用总成本、库存成本、投资回收率、利润等指标构成指标体系),例如Yimlaz和Bititci对酒店供应链的财务绩效构造了指标体系进行了评价[28]。运作绩效评价涉及旅游产品质量、旅游者响应时间等方面[3]。由于旅游供应链涉及旅游产品服务的各个环节,对供应链总体评价更为重要。旅游供应链总体评价两个主要的研究方面是旅游者对供应链的满意度评价和旅游供应链弹性评价[3]。但是,国内在旅游服务供应链评价方面研究成果较少且质量不高。

1.5 有待深入研究的内容

综观国内外旅游服务供应链的研究成果,本文认为以下内容有待深入研究。

第一,对旅游服务供应网络的研究目前基本上处于静态的、以基本结构研究为主的浅表研究阶段,还没有出现针对供应链网络的生成过程、动力机制演化过程等进行深入分析的研究。第二,旅游服务供应链协调管理和供求关系是研究的核心内容,国外的研究侧重节点旅游企业之间的协调关系,国内的研究偏重从旅行社的角度分析供应链的协调问题,都着重于微观视角,从宏观角度研究旅游服务供应链网络的成果偏少。协作供应链预测研究、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旅游服务供应链管理的研究在国内几乎是空白点。第三,旅游供应链研究滞后于其他领域的供应链研究,供应链鲁棒性、集成性等评价内容并没有及时移植到旅游服务供应链管理领域,使旅游供应链评价内容单调。第四,与国外研究方法相比,国内的旅游服务供应链较少使用数量分析、实证方法和案例分析,主要使用理论分析的方法,仅见杨树等少数学者在其研究中应用了博弈论、自回归滞后计量模型等方法[15]。

可见,国内旅游服务供应链研究一方面要密切关注国际同领域的研究热点,另一方面要及时跟踪供应链管理、系统科学理论的发展方向,形成移植-创新-突破-领先的研究发展进程。鉴于此,本文引入复杂网络理论的研究内容,期望对旅游服务供应链研究领域的拓展有所裨益。

2 复杂网络研究的前沿问题

2.1 复杂网络的研究内容

复杂网络作为大量真实复杂系统的高度抽象,近年来成为国际学术界一个新兴的研究热点。2006年,项林英等人对信息领域复杂网络在建模、分析和控制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全面综述[29]。2009年,刘建香对国内复杂网络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30]。以下简述复杂网络的统计特征、生长演化模型、复杂网络特性和复杂网络控制等理论的研究进展。

2.1.1 复杂网络的统计特征

复杂网络的统计特征可以用以下指标表示:① 平均路径长度L。指网络中所有节点对的平均距离,反映了网络中节点间的分离程度。② 聚集系数C。节点的聚集系数是指与该节点相邻的所有节点之间连边的数目占这些相邻节点之间最大可能连边数目的比例;所有节点聚集系数的平均值为网络的集聚系数,它表明网络的聚集性。③ 度及度分布。节点的度是指与该节点相邻的节点(或边)的数目,网络的度k指网络中所有节点度的平均值;度分布P(k)指网络中一个任意选择的节点,它的度恰好为k的概率。④ 介数。节点介数指网络中所有最短路径中经过该节点的数量的比例,边介数指网络中所有最短路径中经过该边的数量的比例;介数反映了相应的节点或边在整个网络中的作用和影响力。⑤ 小世界效应。指尽管网络的规模很大,但是网络的平均路径长度L很小(随网络的规模呈对数增长)的特点;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真实网络几乎都具有小世界效应。⑥ 无标度特性。节点度的幂律分布为网络的无标度特性,在这样的网络中,大多数节点的度都很小,而少数节点的度很大,说明节点具有异质性。

2.1.2 复杂网络的生长演化模型

复杂网络的生长演化模型是研究复杂网络的基础。自20世纪末小世界网络模型和无标度网络模型被提出后,引发了大量的复杂网络生长演化模型的研究。例如广义无标度动态演化模型、局域世界演化模型、多局域世界演化模型、富标度网络演化模型等。下面介绍局域世界演化模型。

局域世界演化模型是在无标度网络模型的基础上更接近于实际网络的演化模型。这种演化模型继承了无标度网络模型的随机增长和优先连接机制,但强调优先连接法则适用于局域世界。局域世界的建立过程是:① 初始状态,网络有m0各节点和e0条边;② 随机从网络已有的节点中选择M个节点,作为新加入节点的“局域世界”;③ 加入新的节点并与该“局域世界”的m个节点建立m条边的连接;④ 新加入节点与已经存在的节点之间按照优先连接法则建立连接。ki表示第i点的度,Πlocal(ki)表示局域世界i点的链接概率,则优先连接法则为:

И

Πlocal(ki)=Π′local(i∈local)ki∑i localki

И

其中Π′local(i∈local)ki=M/(m0+t)。诸多研究已经证明,局域世界网络是真实网络的普遍性质。

2.1.3 复杂网络特性

复杂网络的特性表现在鲁棒性、脆弱性等方面。鲁棒性概念来自于控制理论,是那些具有恢复、自我修复、自控制、自组装、自我复制能力的系统所具有的特性。粗略地讲,鲁棒性就是系统的性能对付不确定性的“强健”程度。复杂网络的鲁棒性是指去掉网络中的一些节点后网络是否依然完整。无标度网络相对均匀分布网络而言,对随机错误具有很强的免疫力(鲁棒性),但在遭受恶意攻击时性能急剧下降(脆弱性)。

2.1.4 复杂网络控制

复杂网络控制理论涉及反馈强制控制、拥塞控制和鲁棒控制等。反馈强制控制策略是规则网络中用于控制时空混沌的一种常用方法,包括随机强制控制和特定强制控制。随机强制控制从网络中随机选择部分节点进行控制,特定强制控制依节点的度由大到小选择节点控制次序。由于网络自身流量和处理速度的限制会出现拥塞现象。节点的性质和网络的无标度性对拥塞现象有显著影响,在介数大的节点处增加连接节点能够有效地改善拥塞现象。鲁棒控制通过设计鲁棒自适应器实现网络在不确定因素情况下的正常运行。

2.2 复杂网络在供应链研究中的应用

在运用复杂网络理论研究供应链网络方面已取得了一些进展。在国外,Helbing等人从复杂网络理论的视角研究供应链网络,认为供应链网络属于复杂网络系统,具有自组织、涌现、非线性、动态和演化等诸多特征;他们认为供应链管理中的牛鞭效应与供应链网络拓扑结构的性质关系密切,合理的供应链结构不但可以减弱牛鞭效应,也能够增加供应链的稳定性[31]。Laumanns和Lefeber用一阶微分方程模拟供应链网络的动态变化,并用鲁棒最优控制方法实现了供应链的最优化目标[32]。Kuhnert 和Helbing认为在城市的物资供应网络中只有少数的核心节点对物资调度和配送的作用非常重要,因此,城市的物质供应网络服从无尺度分布网络的特性[33]。在国内,郭进利分析了供应链网络的基本特征,提出了节点到达过程是更新过程、新增入边和出边数是具有Bernoulli分布随机变量的供应链型有向网络,并研究了这类网络节点的瞬态度分布和网络的稳态平均度分布[34]。张昕瑞和王恒山建立了复杂供应链网络结构模型[35]。胡一f和朱冰心探讨了复杂网络理论在物流运输、供应链设计和优化、供应链中企业利益的协调等方面的应用前景[36],陈晓和张纪会在局域世界演化模型的基础上对复杂供需网络建立了局域演化生长模型并进行了仿真模拟[37]。

3 复杂网络理论对旅游服务供应链研究的启示

3.1 旅游服务供应链复杂网络的特征

由于Internet、交互式Web应用以及电子商务的发展,旅游服务供应链显示出复杂拓扑结构网络的显著特征。在旅游服务供应链网络中,食住行游购娱供应商所生产的旅游产品主要有以下两种途径销售给旅游者:其一,通过旅游运营商和旅游零售商的整合销售给旅游者;其二,直接将各自的旅游产品销售给旅游者。同时,同级供应商之间也存在少量的相互供应关系,例如,宿供应商(如酒店)相互提供客源、行供应商为游娱供应商提供客源、旅游经销商之间的转客情况等。

围绕n个旅游产品的生产销售过程,多级旅游服务企业作为复杂网络中的节点,构成节点集V(G)。V(G)包含三个子节点集,即V(G)={V1(G),V2(G),V3(G)},各节点集和子节点集包括若干节点企业。如图3所示:V1(G)为一级供应商节点集,即旅游商节点集,V1(G)={TA1,TA2,…,TAl},其中TA1,TA2,…,TAl表示旅游商节点;同理,V2(G)={TO1,TO2,…,TOh}为二级供应商节点集,即旅游运营商节点集;V3(G)为三级供应商节点集,包括宿、行、游娱、购和食供应商,即V3(G)={V31(G),V32(G),V33(G),V34(G),V35(G)},其中V31(G)={AC1,AC2,…,ACn},AC1,AC2,…,ACn表示宿供应商节点(如酒店)。旅游服务企业之间竞争与合作形成的各种关系表示为边eijk,其中i表示始点的供应商级别、j表示终点的供应商级别、k表示排序后特定的上级供应商与下级供应商的组合,例如边e30k表示宿供应商AC1直接将产品和服务提供给旅游者。eijk构成的边集E(G)与节点集V(G)一起构成网络G(V,E),显示了旅游服务供应链的复杂网络结构。

,结合旅游服务业的特殊性,旅游服务供应链复杂网络的基本特点主要有:

(1) 有向网络。网络定旅游企业与其它节点之间的关系分别为供应商(始点)或客户(终点),构成有序对,形成有向网络。例如,图3(按照供应链物流方向,图3是一个特定的有向图)中e321=,表示第一个宿供应商AC1与第一个旅游运营商TO1之间的供应关系,AC1为始点,TO1为终点。在有向图D=中,E中以v为起始点的有向边的个数称为v的出度,记作d+(v);E中以v为终点的有向边的个数称为v的入度,记作d-(v)。出度与入度之和称为v的度,记作d(v)。例如在图3中,节点TO1的出度d+(TO1)为4,入度d-(TO1)为5,度d(TO1)为9。

(2) 节点增长服从随机分布,但不同级别节点增长随机分布规律不完全相同,呈现非对称性。文献[16]假设供应链节点增长服从泊松分布P(λ),这改善了BA模型(无标度网络模型)均匀增长理论在供应链应用中的局限性。旅游服务供应链网络中节点增长有其特殊性,不同级别的节点增长规律不完全相同。例如,旅游资源节点数量受区域旅游资源的影响,长时间变化不大,相对处于静态;旅行社、餐饮企业等节点增长变化较快。

(3) 节点间是择优连接。旅游服务供应链中新节点的增长机制为积累优势机制,表现出动态演化系统存在少数节点大量链接,而多数节点少量链接的无标度网络特征。在t时刻,当一个新节点进入网络时,此节点具有m(m≤m0)条边将选择与网络中已有的m个节点连通,这时,如果新节点是始点,则选择终点vi的概率W依赖于节点vi的入度d-(vi),满足

И

W(d-(vi))=d-(vi)∑jd-(vj)

(1)

И

如果新节点是终点,则选择始点vi的概率W依赖于节点vi的出度d+(vi),满足

И

W(d+(vi))=d+(vi)∑jd+(vj)

(2)

И

在图3中,每一类供应商中都可能存在入度和出度相对较大的节点,例如节点AC1、TR2、SEj、SHi、DI2、TO2和TAl。这些节点企业在品牌效应、信誉和信息管理等方面拥有更多的优势,是新进入的旅游企业优先选择的合作伙伴,体现了积累优势机制。

(4) 局域性

在实践中,BA模型所表述的优先连接机制不是对整个网络都起作用,而只是在每个节点各自的局域世界里被遵守。于是Li和Chen等针对确定性和随机性共存的具体机制提出的优先连接法则只适用于局域世界网络模型[37]。受区域旅游资源的影响,旅游服务供应链网络具有显著的局域特性。例如,旅游者出游时间和空间局限在一定范围内、旅游开发所形成的景区以及依傍旅游资源而建成的酒店不可移动等,使得区域内旅游企业之间自然形成局域世界网络。

3.2 旅游服务供应链复杂网络的未来研究方向

(1) 结合旅游服务供应链复杂网络特点构建生长演化模型,深入分析旅游服务供应链复杂网络结构。如前所述,旅游服务供应链在网络结构研究方面处于浅表研究阶段,动力机制与生长演化机制的研究需要新的工具。复杂网络理论为旅游服务供应链网络结构的研究提供了有效的途径。未来应当加强实证研究,寻找旅游服务供应链的网络拓扑特征,利用计算机建模,这是一项富有挑战性的工作。

(2) 改进现有旅游服务供应链网络评价体系的不足,形成鲁棒性和集成性的评价框架。旅游服务供应链网络极易受不确定性因素影响,“脆弱性”较大,因此旅游服务供应链评价研究仅仅关注供应链的绩效是不够的。鲁棒性和脆弱性是与协调性相关但视角不同的评价维度。未来的研究应利用复杂网络现有的分析框架,分析评价旅游服务供应链的鲁棒性、脆弱性等特征,结合旅游服务业特点确定评价方法。

(3) 比较和选择现有复杂网络的控制技术,实现复杂网络理论和旅游服务行业实践的对接。分析复杂网络控制技术中的反馈强制控制、脉冲控制、鲁棒控制和拥塞控制方法在旅游服务供应链中的应用前景,分析各种不同的控制策略对旅游服务供应网络可能产生的影响等,通过深入的分析研究找到适用于旅游服务供应链网络的控制策略或策略组合。

(4) 旅游服务供应链复杂网络研究中尚有许多实践中需要解决而研究不足的问题,例如旅游服务供应链复杂网络的竞合关系及其模型研究,旅游服务供应链融资问题研究等。在复杂网络理论与旅游服务供应链理论结合的基础上,期待出现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

参考文献:

[1] Page S J.Tourism Management:Managing for Change[M].Oxford:ButterworthHeinemann,2003.

[2] Tapper R,Font X.Tourism supply chains:Report of a desk research project for the travel foundation[EB/OL].http:∥lmu.ac.uk/lsif/the/TourismSupplyChains,2004.

[3] Zhang Xinyan,Song Haiyan,Huang G Q.Tourism supply chain management:A new research agenda[J].Tourism Mangement,2009,30(3):345358

[4] 代葆屏.旅行社供应链管理模式初探[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1):1932.

[5] 伍春,唐爱君.旅游供应链模式及其可靠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5):107109.

[6] 路科.旅游业供应链新模式初探[J].旅游学刊,2006(3):3033.

[7] 李万立,燕浩鹏,李平.关于旅游供应链研究中几个问题的思考―兼与路科同志商榷[J].旅游学刊,2007(9):9296.

[8] 秦绍林.旅游供应链中旅行社产业地位特征演变及其对策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105110.

[9] 杨丽,李帮义.旅行社为核心的旅游供应链构建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8(7):101105.

[10] 李万立,李平.转型时期我国旅游供应链优化机制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8(4):600605.

[11] 舒波.旅行社在动态供应链中的不确定性分析与“鲁棒性”判别[J].旅游科学,2007(6):3239.

[12] Theuvsen L.Vertical integration in the European package tour business[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4,31(2):475 478.

[13] Lafferty G,van Fossen A.Integrating the tourism industry:problems and strategies[J].Tourism Management,2001,22(1):1119.

[14] 张晓明,张辉,毛接炳.旅游服务供应链中若干环节的协调[J].城市发展研究,2008(5):139 143.

[15] 杨树,杜少甫.旅游供应链最优服务质量决策[J].管理科学学报,2009(3):3743.

[16] Accinelli E,Brida J G,Carrera E.A good policy of sustainable tourism[EB/OL].http:∥/abstract901205,2006.

[17] Baloglu S,Mangaloglu M.Tourism destination images of Turkey,Egypt,Greece,and Italy as perceived by US―based tour operators and travel agents[J].Tourism Management,2001,22(1):19.

[18] Buhalis D.Relationships in the distribution channel of tourism:conflicts between hoteliers and tour operators in the Mediterranean reg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ospitality and Tourism Administrative,2000,1(1):113 139.

[19] Alamdari F.Regional development in airline and travel agents relationship[J].Journal of Air Transport Management,2002,8(5):339348.

[20] Bastakis C,Buhalis D,Butler R.The perception of small and medium sized tourism accommodation providers on the impacts of the tour operators power in Eastern Mediterranean[J].Tourism Management,2004,25(2):151170.

[21] Tsaur ShengHshiung,Yung ChihYeh,Lin JoHui.The relational behavior between wholesale and retailer travel agencies:evidence from Taiwan[J].Journal of Hospitality & Tourism Research,2006,30(3):333353.

[22] 杨丽,李帮义,兰卫国.基于旅游产品定价的旅游供应链利润分配协调研究[J].生态经济,2009(2):106108.

[23] 李万立,李平,贾跃千.旅游供应链“委托―”关系及风险规避研究[J].旅游科学,2005(4):2227.

[24] Cobanoglu C,Corbaci K,Moreo P J,et al.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importance of hotel selection components by Turkish business traveler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ospitality and Tourism Administration,2003,4(1):122.

[25] Pearce D G.Supplier selection in the New Zealand inbound tourism industry[J].Journal of Travel & Tourism Marketing,2007,23(1):5769.

[26] Song Haiyan,Zhang Xinyan,Witt S F.Collaborative forecasting for tourism supply chain via the Internet[C].Paper presented at the 18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forecasting,June 2225,2008,Nice,France

[27] Buhalis D,Law R.Progress i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ourism management:20 years on and 10 years after the Internet―the state of eTourism research[J].Tourism Management,2008,29(4):609623.

[28] Yilmaz Y,Bititci U S.Performance measurement in tourism:a value chain model[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Hospitality Management,2006,18(4):341349.

[29] 项林英.陈增强.刘忠信等.复杂动态网络的建模、分析与控制研究综述[J].自然科学进展,2006(12):15431551.

[30] 刘建香.复杂网络及其在国内研究进展的综述[J].系统科学学报,2009(4):3137.

[31] Helbing D,Armbruster D,Mikhailov A S,et al.Information and material flows in complex networks[J].Physica A:Statistical Mechanics and its Applications,2006,363(1):1116.

[32] Laumanns M,Lefeber E.Robust optimal control of material flows in demanddriven supply networks[J].Physica A:Statistical Mechanics and its Applications,2006,363(1):2431.

[33] Kühnert C,Helbing D,West G B.Scaling laws in urban supply networks[J].Physica A:Statistical Mechanics and its Applications,2006,363(1):96103.

[34] 郭进利.供应链型网络中双幂律分布模型[J].物理学报,2006(8):39163920.

篇6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08-0263-03

Abstract: The Internet of things technology features and advantages of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monitoring and early warning of the perfect fit, the technology will be more widely used in the construction of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monitoring and early warning system. The IOT technology development and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of the main types, influence and characteristics are introduced. Analysis of IOT technology in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monitoring and early warning and prospect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nd use value, and puts forward the IOT technology in the construction of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monitoring and early warning system to solve the problem and need to break through the key technology.

Key words: Internet of things technology;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monitoring and early warning

近年来,气象灾害及次生灾害给国民经济造成巨大损失。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对于有效防灾减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物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可以大大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物联网技术的特点是通过大量传感器及感知技术的应用获取监测信息,通过互联网进行实时传输,并对数据进行快速处理和分析。这些特点对于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体系的建立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1 物联网相关技术发展概况

物联网的关键性技术主要包括无线传感技术、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和纳米技术[2]。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物联网的技术优势得到不断的提升,其关键技术也在不断发展。

1.1 无线传感技术

无线传感技术构成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是远程自动获取信息的先进技术,其监测点的覆盖范围不受有线网络的限制,具有覆盖范围广的特点。其核心技术是传感器节点的定位技术,

典型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定位技术有以下四种:1基于接收信号强度指示;2基于到达角度;3基于到达时间;4基于到达时间差。

1.2 无线射频识别技术

无线射频识别 (RFID)是一种利用无线射频识别技术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对象信息的技术,该技术具有稳定性强、识别速度快、识别效率高等特点。

无线射频识别技术通常由标签、耦合元件和芯片组成,每个标签具有唯一的电子编码,并通过读取器读取标签信息,最终通过天线在标签和读取器间传递射频信号。

1.3 纳米技术

纳米技术的特点在于使得体积越来越小的物体能够在物联网中进行交互和连接,该技术可以扩展物联网的使用范围,增强物联网的应用领域。对气象灾害的精细化监测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

2 物联网技术在气象防灾减灾应用的必要性

2.1 气象灾害的主要类型、影响及特点

气象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我国每年由于气象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是3000-4000亿人民币,占GDP的1-3%。随着全球气候变化进一步加剧,灾害性天气引发的自然灾害呈现多发、频繁态势。各类气象灾害及次生灾害造成的损失和影响不断加重。

气象灾害一般包括暴雨、暴雪、雷暴、冰雹、干旱、洪涝等因素造成的灾害,以及由于暴雨、暴雪引起的山体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这些灾害都可以借助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提前预报和预警,并在灾害发生时为指导救灾和转移人民群众提供准确及时地信息[3]。

2.2 物联网技术特点及优势

随着气象灾害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发生的范围越来越广,造成的损失越来越大,原有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方式暴露出诸多弊端,物联网的技术优势恰恰可以弥补这些弊端。 构建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气象灾害动态监测系统,具有实时性强和远程监控能力,并且极大地降低了人力成本,同时大幅度提高监测信息的准确性[4] 。这些优势给有关部门科学应对气象灾害提供可靠的依据,同时为防灾减灾节省的宝贵的时间,尽可能地降低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5]。

2.3 物联网技术在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中的发展前景

2.3.1 利用物联网技术建立智能气象灾害监测网

目前有一种叫ZigBee的无线通信技术,其特点和优势对于建立智能气象观测网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特点如下:

1)低功耗: ZigBee设备非常省电,仅靠两节5号电池就可以维持6个月到2年左右的使用时间,而目前使用的其它无线通信设备功耗都要远高于ZigBee设备。如此低的功耗对于气象灾害监测点往往建在极端恶劣且没有供电设施的地区显得尤为重要。

2)时延短: ZigBee设备的通信时延是30ms,休眠激活的时延是15ms。如此短的时延即提高了通信的实时性,又提高了通信的可靠性。这非常符合智能气象观测网的技术要求。 为大幅提高智能气象观测网的通信质量提供了基础。

3)网络容量大:一个区域内可以同时存在最多100个ZigBee网络, 而一个Zigbee网络最多可以容纳255个设备。如此大的网络容量可以增强气象灾害监测点的密度,为灾害监测的精细化奠定了基础。

4)低成本: ZigBee模块的初始成本在50元人民币左右,估计随着ZigBee技术的不断成熟,其成本还有很大的降幅空间。

5)安全可靠: ZigBee技术采用了双向确认的数据传输模式, 每个发送的数据包都必须等待接收方的确认信息。如果传输过程中接受方没有确认,发送方将启动重新发送,直至发送成功。同时支持鉴权和认证, 采用了AES-128的加密算法。

综合以上技术优势和特点,构建基于ZigBee技术的智能气象灾害监测网将成为目前的最佳选择[6]。气象灾害监测站点分布地域广、密度大、大部分地区属于没有供电设施的无人区或者电力设施落后的乡村和山区,并且气象观测数据形成的报文比较小,易于传输。因此,ZigBee无线通信技术完全符合智能气象灾害监测网的要求。

智能气象灾害监测网点由一个主控制器和若干个传感功能节点,主控制器和传感功能节点的距离在10米至100米之间。传感功能节点(RFD)包括温度传感器、气压传感器、雨量传感器等。智能气象灾害监测网拓扑图如图1。

每次观测采集数据时,由主控制器呼叫传感设备建立连接,传感设备将采集到的数据发送至主控制器,主控制器汇集数据,通过科学的算法得到精确的数据,再由主控制器通过现有通讯手段将数据传送至信息中心或者应急指挥中心。

2.3.2 利用物联网技术建立气象灾害信息立体获取体系

物联网技术在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灾害应急救助方面具有重要应用价值。气象部门应该加大相关技术及应用研究,通过科学引导、统筹规划,推动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平台建设,建立一体化的灾害信息立体获取体系和统一指挥协调机制,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7]。

3 基于物联网的气象灾害动态监测系统架构

气象灾害动态监测系统主要由智能观测系统、数据传输系统、智能数据处理系统、预警信息系统等四个子系统组成。(图2)

3.1 智能观测系统

智能观测系统充分利用物联网技术和设备,构建气象智能观测网,解决地面气象观测自动站实时观测数据异常和缺测,提高实时观测数据的时效性、准确性和可用性,进而大幅提高采集数据的质量,实现观测精细化。并且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远程控制和设备自检,提高自动站设备的稳定性,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服务提供数据支撑。

3.2 数据传输系统

数据传输系统主要利用GMS、CDMA和气象卫星等网络,建立观测网站点与网络中心之间的信息传输,确保数据的安全、可靠和畅通。前端气象灾害监测可采用ZigBee无线传输技术组网并将传感信息互联上传,物联网网关设备将采集信息进行收集并通过3G、WLAN、北斗等通讯接口回传至网络中心。

3.3 智能数据处理系统

数据处理系统对前端传感设备采集的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并通过专用的数据处理软件和特定的数据计算方法对实现监测数据进行智能分析,自动生成特定格式的灾情报文。最终发送给预警信息平台。

3.4 预警信息系统

根据实时数据自动预判灾害预警,及时会商,并利用现有自动化的网络通讯方式进行信息联动,确保政府和人民群众及时获得灾害预警信息。

4 结论

随着RFID技术、ZigBee技术、传感技术、纳米技术、无线通信技术等物联网及相关技术的快速发展,物联网在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体系中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体系的可靠性、稳定性、实时性、准确性将得到大幅的提升。气象和有关部门可以通过物联网随时随地获知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对提高灾害预警和防灾减灾提供了更为有效的技术保障,大大提高气象部门的精细化服务水平,为国家和人民群众减少或降低由于气象灾害带来的生命和经济损失。

参考文献:

[1] 董爱军,何施,易明.物联网产业化发展现状与框架体系初探[J].科学进步与对策,2011(14):61-65.

[2] 王保云.物联网技术研究综述[J].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物, 2009,23(12):1-7.

[3] 梁慎青,李永生,李泽杰.探讨物联网技术在气象中的应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3,9(15):3646-3648.

[4] 王建宙.“物联网”将成为经济发展的又一驱动器[J]. IT时代周刊,2009(10):20.

篇7

二、地面数字电视双向化技术分析

2.1技术类型

针对地面数字电视双向化而言,可供选择的技术主要包括如下几种:一是3G/LTE技术,该技术难以保障所提交数据的安全性,且终端成本较高、电池的维持时间较短、各蜂窝无法支持足够节点、频谱不开放,因此,可行性不强;二是蓝牙技术,该技术传输距离过短,不适用;三是WiFiAP组网技术,该技术是通过将WiFiAP设备架设在自然村中,实现和不同用户之间的有效连接,每个AP覆盖面积在0.5-1km左右,相当于一个自然村的面积,其中,各自然村256个用户可实现入网;四是WiMAX或类似组网技术,该技术是将基站设备架设于乡镇或是村中,利用光纤或IP微波同干线网络相连,每个基站覆盖面积在0.5-10km,相当于一个乡镇或村的面积,其中,乡镇或村有256用户可实现入网;五是MiWIND组网技术,该技术是也将基站设备架设在乡镇或村中,利用光纤或IP微波同干线网络相连。每个基站覆盖面积为0.5-10km,相当于一个乡镇或村,其中,乡镇或村中有10万用户可实现入网。

2.2技术分析比较

3G/LTE技术:蜂窝终端数量1000,终端功耗40mW,单蜂窝传输距离1km,终端成本500~5000元,频谱使用为独享,短报文效率差,服务成本极高,抗干扰性差,成熟度好,单蜂窝最大传输速率为100M,覆盖范围属广域网,移动性好,穿透性差,最长电池寿命为7天。蓝牙技术:蜂窝终端数量256,终端功耗40mW,单蜂窝传输距离10m,终端成本20~200元,频谱使用为公用,短报文效率差,抗干扰性差,成熟度好,单蜂窝最大传输速率为200M,覆盖范围属家庭网,移动性差,穿透性差,最长电池寿命为7天。WiFi技术:蜂窝终端数量256,终端功耗100mW,单蜂窝传输距离100m,终端成本30~200元,频谱使用为公用,短报文效率差,抗干扰性差,成熟度好,单蜂窝最大传输速率100M,覆盖范围属局域网,移动性差,穿透性极差,最长电池寿命5d。WiMAX技术:蜂窝终端数量256,终端功耗500mW,单蜂窝传输距离15km,终端成本800~1000元,频谱使用为独享,短报文效率差,服务成本高,抗干扰性差,成熟度好,单蜂窝最大传输速率70M,覆盖范围属城域网,移动性好,穿透性差,最长电池寿命7d。MiWIND技术:蜂窝终端数量100000,终端功耗40mW,单蜂窝传输距离15km,终端成本20~100元,频谱使用为白频谱,短报文效率好,服务成本极低,抗干扰性好,成熟度好,单蜂窝最大传输速率为3000M,覆盖范围属城域网,移动性好,穿透性好,最长电池寿命3000d。

2.3技术成本分析与比较

1)WiFiAP组网技术成本分析。在此种组网技术下,设各AP价格为2000元人民币,就河南省而言,共有自然村约50万个,则其AP成本=0.2万元×50万=10亿元。

2)WiMAX组网技术成本分析。在此组网技术下,假设各WiMAX基站价格约8万元人民币。对于河南省而言,共有乡镇及街道约2000个。则WiMAX组网技术所投入成本=8万元×0.2万=1.6亿元。但是,WiMAX组网技术在覆盖上存在一定的问题,对于2000个基站而言,其接入用户量仅有256×2000=512000=51.2万户,较地面数字电视用户数量相比要少得多,假设用户的数量为650万户,则其所需成本如下:WiMAX组网技术成本=(650万户/51.2万户)×1.6亿元=20亿元因此,该技术组网成本较WiFiAP组网技术要高得多。

3)MiWIND组网技术成本分析。在该组网技术下,设各个基站价格约8万元人民币。对河南省的2000个乡镇及街道而言,MiWIND组网技术的成本=8万元×0.2万个=1.6亿元。分析显示:MiWIND技术发射功率满足FCC标准;在终端功率方面,该技术功耗极低,适宜无电源地区及手机等手持式设备使用。在无线物联网的应用过程中,利用单个电池可使用8-10年,这是其他技术难以比拟的;在电平接收方面,MiWIND为-130dBm,较电视的-80dBm要低得多,是通过电视信号噪声实现信号的传输,因此,不会对电视造成干扰;成本方面而言,该技术产品无论是基站还是终端成本均十分低廉;单蜂窝终端容量可容纳10万个,极适合应用于无线物联网中;就兼容性而言,该技术可自动寻找白频谱。属于帧级别跳频,不会对通信造成影响;且该技术适用范围极广,成本较其他地面数字电视双向化技术要低得多,因此,其他技术几乎无需考虑。

篇8

前言:现如今我国智慧院校内部的物联网技术结构被顺势划分为基础感知、深度网络、多元化实践应用三类层次,其中基础感知层利用不同样式的传感设备以及网关加以构筑,能够在合理时间范围内将各类物体信息高度采集并全方位传输;实践应用层处于物联网、用户接口位置,能够切实预测行业日后发展动态,确保开放沿用的物联网智能应用功能,能够逐渐趋向完善形态。

一、物联网技术协调控制特征研究

第一,基础连通性能。不管是专用、无线或是任何样式的感知物体,有关内部连通状态是必须要清晰呈现的,同时经过互联网终端协调引导过后,有关真正意义上的物联网架构形态也便得以有机舒展。单纯透过国际化电信联盟验证结论审视,物联网内部连通性方面保留四个维度特征,如任意时间、地点、物体以及人员的连通性细节。

第二,物物相联规则。如今人们一切交流工作都可以借助计算机互联网操作,主动克制一切时间、空间影响要素。实际上是物联网经过特定传感、射频识别以及全球定位技术调节过后,完成的物与物技术交流结果,正是在这类人-物之间即时性互动氛围影响下,涉及虚拟、现实世界连接转变的梦想才能尽快实现。

第三,智能化操作。实质上就是整合计算机、传感、控制等技术优势,进行系统内部多个对象智能化监控管理,当中对于物联网技术规范要求极为严格,使得世界内部不同物体可以摆脱传感途径而随意灵活交接。物联网在智能化程序感知方面绩效优良,能够最大限度地观察人们实际所处生活环境,必要情况下借助高端环境资源分布状况,进行后期发展模式清晰预测。

二、物联网技术在新时代智慧校园内部科学沿用的策略内容解析

2.1学生日常生活活动监管方面

首先,食堂管制。主要利用RFID技术进行食堂管理体系灵活划分,包括保留RFID电子标签的饭卡,数据读取和消费金额扣除设备,以及后台数据综合控制系统。其中后者主张将各类用户已经注册的信息内容及时灌输到数据库内部,进而在日后督促专业管理人员进行各自业务绩效精确查询与确认。其次,浴室水控管制。同样是利用RFID技术进行水资源自动化控制。其主体功能表现为:运用实时计费方式进行读卡出水管理,并且依据外接脉冲流量表实现对应费用计量转换和科学扣除目标。最后,考勤事务管制。以往校园内部学生考勤管理工作基本上全权交由教师处理,使得其额外耗费不少时间和精力,对于对应课程讲解质量势必造成深刻影响。而利用RFID技术为核心单元的日常考勤管理流程机制,督促学生在每次上课之间运用校园提供的卡进行数据记录,并交由远程服务器统一处理。

2.2教学流程疏导控制层面

第一,日常教学流程的紧密衔接。主张透过物联网技术进行全面、主动化教学管制体系构筑,全程彰显RFID技术独特的支撑引导功效,逐渐健全既有教学管制组织和个体素质考核评估系统,使得学生自觉树立起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交流意识。例如:某市生长校园数字化农植物园系统,主张督促内部学生全程参与到各类动植物生长状况感知活动之中,同时借助计算机网络进行观测信息整编梳理,自觉分组进行高超种植经验交流推广,展示前所未有的研究成就光芒,最终合理提升学生的基础性科学素养。

第二,智慧型图书馆的构建和系统化开放。此类结构单元希望利用物联网技术进行现场自动化协调管制,无须借助任何形式的人工服务项目支持。单纯拿智能化书车为例,其作为一类移动式RFID文献归架管制仪器,能够同步发挥信息精确查询、定位、书架智能化导航等功能优势,确保不同文献架位信息能够得到更为妥善的收藏、分拣和保管。

另一方面,物联网应用到实验室中主要包括设备管理、实验过程管理和智能插座等。至于RFID存储实验设备的基本属性等信息,则是利用阅读器方便地获取相关信息,然后再利用网络进行统一管理。需要加以强调的是,RFID可以帮助学生方便地获取实验步骤、操作要点、使用帮助等信息。

三、结语

按照上述内容陈述,我国智能化校园布置活动如今广泛交接,对于日常教学流程、学生生活秩序、图书馆系统等提出更加严格的规范要求。如今要做的就是,尽量强化物联网技术对不同数据信息的记忆、分析能效;同时合理开发研究各类创新技术型资源设备,进一步为日后标准教学文化形态舒展积累深度适应经验。

参 考 文 献

篇9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3)21-0018-04

物联网已经被公认为继计算机和互联网之后信息产业的一次浪潮,代表了下一代信息技术发展趋势。2010年10月18日,《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正式出台,物联网被确认为我国七大新兴国家战略产业之一。湖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明确提出:以“四化两型”引领湖南科学发展、建设“四个湖南”,作为湖南“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主线。2010年8月底,湖南省委、省政府正式对外《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重点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新材料产业、电子信息、新能源产业、生物产业、节能环保产业以及文化创意产业等。2011年12月底,湖南省委省政府印发了《数字湖南建设纲要》,明确提出“加快推进下一代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智能终端、三网融合等领域技术研发与应用,实现一百项信息技术重大成果的产业化”,并在政务领域、社会领域、数字文化等方面大力推进信息化。这一系列的政策导向,有力助推了湖南的物联网产业发展。

一、湖南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

湖南省物联网产业发展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信息产业的高速增长,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对湖南省社会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日益明显,已经成为湖南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增长点。

1.湖南发展物联网产业具备先进的技术优势

湖南在物联网发展方面起步较早,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技术优势和产学研基础。在传感器方面,已有一批有实力的传感器相关产品制造企业,具有一定的科研生产基础。南车时代在智能传感器、点式应答器、电子标签、高速智能列车信息化系统等方面展开了深入研发;湖南电信在Ipv6商用网络建设方面处于行业领先;国防科大、湖南大学、中南大学共同承担了国家863传感器网络专项研究课题,对传感网技术进行了实验性的应用研究;湖南大学成立了物联网研究中心等专门研究机构并建立超级计算机中心;湖南伊爱卫星监控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在全球定位系统应用产品的研发、制造、销售、服务和网络运营方面已有不少成功的案例。[1]

2.湖南发展物联网产业具备先发的产业基础

湖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物联网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大力扶持建设物联网应用示范重点项目。目前,湖南从事物联网研发、生产和服务的企业达200多家,涉及传感器、芯片设计、电子标签与读写器具、智能终端、应用软件、系统集成、运营服务等物联网产业链的多数环节。在智能高速列车控制、手机移动支付、金融税控设备、中小型水电站远程控制等领域,湖南省部分企业技术创新和市场在国内占有优势地位。

3.湖南发展物联网产业具备先行的应用示范

湖南省作为移动电子商务试点示范省,建成了中国移动全网手机支付平台,作为国家“三网融合”试点城省群,拥有长株潭国家级“两化融合”实验区和十一个省级“两化融合”实验区,建成了湘潭九华物联网示范基地、长沙百果园现代农业示范基地、郴州IPv6物联网示范基地、湘西物联网云计算平台等一批产业示范基地,并在智能水利、智能农业、智能工业、智能交通等多领域率先应用物联网技术。

二、湖南高职教育与物联网产业发展实现对接的可行性

篇10

1 物联网定义、组成结构及其特点概述

将网络技术应用于万物,是对物联网最直接的表述。物联网的英文全称是Internet of Things,是指将无处不在的终端设备和应用设施,例如具有智能化能力的传感器、移动终端设备、工业工程系统、电子数控系统、家庭数字智能设备等, 与周围安装有无线终端接收设备的个人与车辆等等连接,通过各种无线或有线发射接收技术,在长距离或短距离的通讯上,实现不同类型的网络之间的互联互通效果。在各种网络环境下,采用保障终端设备信息安全的机制,为各联接终端提供安全可控甚至是具有个性化的实时在线监测、定位搜索、报警联动、调度指挥等管理方式和服务功能,实现网络技术对“万物”的“高效便捷、节能环保、安全放心”的“管理、防控、经营”一体化功能。

构成物联网的框架部分由3部分组成,它们分别是:控制整个物联网的核心能力,让物联网具有感知能力的感知层,感知层反应着物联网的技术含量,是开发部门追求进步的重要一层;接下来就是以移动通信网络为根本,技术最为成熟,各方面都是最全面的,只有经过小部分完善的网络层;最后一层是应用层,面对的是移动终端的用户,通过物联网技术将企业的信息展现到终端用户面前,为终端用户提供全面高效的服务方案,整个物联网具有着融合企业信息、提供资源开发利用、保障信息安全的开发能力。物联网系统主要包括有:支撑服务运营的系统、虚拟空间中的传感网络系统、终端业务服务的应用系统、作为连接基础的无线通信网系统等组成。

过去的互联网是基于计算机技术而开发出来的信息技术,现今的物联网技术所取用的核心部分依然是互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只是对互联网所能实现的功能进行扩展和延伸,达到物体与物体的连接。由于物理材料、物理技术的升级,通过光感技术、红外技术、等等,物联网技术能快捷的使两种不同的行业产生联系,使得像超市、护肤品专卖店等这类实体经营店也能通过网络技术产进行交流。总的来讲结合力物联网的移动通信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1 物联网技术服务的对象更广

过去的移动互联网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服务对象局限于移动终端,没有将这些对网络服务需求高的大量的实体类的客户端纳入网络空间去,服务效应明显低下了很多,而物联网技术的引入刚好满足了这类对网络应用需求高客户群体,方便了实体类的客户端对人们的快捷服务,填补了之前服务所达不到的空缺部分,扩大了通信公司服务的范围。

1.2 物联网缩短了服务的反应时间

以往人们需要社会设施服务的时候,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得到。物联网则彻底缩短了人们申请服务的反应时间,需求人群只要通过物联网或者使用物联网上提供此类服务的APP一个简单的需求信息,能提供该类服务的从业人员在接到需求信息之后就能快速反应,到达需求人群身边解决所遇到问题或是提供需要的服务,经过物联网的提速,使得生活变得更简单方便了。

1.3 物联网个人信息保护更高

物联网技术是在互联网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保护用户个人信息发面已经有了经验,再加上新的加密解密技术,物联网对用户信息保护的能力更加提升了一个环节,物联网保护信息的能力更高。

2 物联网技术下移动通信技术的应用与发展探究

我国通信行业经过了互联网时代的升级,有了长足的进步,但物联网是一种新的技术,未来的上限需要经过不断的探索才能确定,因而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2.1 加快物联网与移动通信技术的结合进程

每一项新技术的出现到为大众带来福利都是需要一个时间发展的过程来完成的,物联网技术作为互联网技术的扩展,有互联网技术运作所打下的经验基础。因此,物联网与移动通信技术的结合进程要加快。移动物联网的发展,为用户生活创造便利,更为移动通信行业开展出新的业务创造出前提和准备。通信公司要发掘通信领域内的技术优势,充分运用终端平台的高度智能特性,开发出便捷服务于广大群众同时又支持这类智能平台的APP软件,使广大群众能充分体验到物联网对改变生活、服务生活的优势。通信公司要注意到的是,公司要通过电话调查、问卷调查,等等方式来获取广大用户对公司所开展的这些服务的感受、看法,了解带终端使用者对需求,这样技术开发部门才能开发出符合用户需要的应用软件。

2.2 增强网络监管力度,打击网络违法行为

篇11

1 物联网概念的解析

关于物联网的概念的来源,第一次正式提出,是在2005年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上,由国际电信联盟(ITU)第一次以正式的方式公诸于世。国际电信联盟还指出,现在正处于一个无所不在的"物联网"通信时代,通讯技术的进步,使得人们日常生活便利程度得到了极大地提高。在日常生活用品中嵌入一种短距离的移动收发器,就可以实现移动控制。信息空间的维度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也在朝着多方向发展。按照物联网的相关技术标准、互通的网络协议,可以实现对各种物品与互联网的相互连接,还可以使用编码来区分一切实物和虚拟物品,然后利用智能界面实现终端信息的共享。物联网技术的核心在于实现对所联网物品的准确识别、精确定位、及时跟踪以及密切监。

2 当前物联网的主要技术研究分析

2.1 射频识别技术

在物联网技术领域,比较重要的技术就是射频识别,现阶段常见的射频识别系统一般是由RFID电子标签、读写器和信息处理系统组成。射频识别技术的基本工作原理是,利用读写器对那些编好电子标签的物品进行读写和识别,然后通过无线电波技术,将读写器识别到的物品的有效信息传送到系统信息处理模块,自动实现信息的采集,这样就可以实现对物品的精细化、数据化管理。

2.2 传感技术

传感器网络的协作感知对传感器的正常工作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传感技术的应用就是建立在传感器及传感信息网络顺畅工作的基础之上。一般所说的传感器,就是指能感知被测指标,同时可以将被测指标按照一定的规律转换成可用信号的设备,传感器有着相当广阔的应用空间。而传感器网络则集合了多种技术优势,如传感器技术、嵌入式计算技术、现代网络及无线通信技术、分布式信息处理技术等,它利用系统发展模式,可以使用各类集成化的微型传感器协作实现对监测对象的实时监测,除此之外,还可以采集并处理周围环境及监测对象的基本信息。

2.3 网络通信技术

可以说,网络通信技术是物联网技术发展的技术蓝本,网络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为物联网技术的进步和创新提供了信息技术通道。在传感器网络通讯技术方面,会经常运用到广域网络通信技术和近距离通信技术。在广域方面像IP互联网、2G/3G移动通信、卫星通信等都属于其中比较成熟的技术,最近几年以iIPv6为核心的新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更是优化和升级了传统的信息数据传送通道。在近距离技术领域,当前比较成熟的主流技术基本上是以IEEE802.15.4为代表的几种近距离通信技术。

2.4 大数据处理、云计算等信息处理技术

日常生活中,能够制造出数据的领域遍布各个行业,商务贸易、在线视频图像资料、社交网络媒体信息、企业信息管理以及电子政务等等,都会涉及到大数据。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推动了信息处理技术的进步,以大数据、云计算为代表的信息存储、处理技术为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提供了高效的数据服务功能,也是深度挖掘数据价值的技术支撑。

3 物联网技术的实际运用展望

3.1 城市管理

在城市管理过程中,智能交通物联网技术可以自动检测并报告公路、桥梁的“健康状 况”,还可以避免过载的车辆经过桥梁。在智能建筑利用物联网技术,可以通过感应技术,实现建筑物内照明灯能的自动调节光亮度,并进一步提高节能环保程度。

3.2 数字家庭

仅仅实现了电视与电脑、手机的连接,不是发展数字家庭产业的初衷。只有在连接家庭设备的同时,通过物联网与外部的服务连接起来,才能真正实现服务与设备互动。物联网技术在数字化家庭方面的成熟运用,极大的提高了人们的生活便利程度。

3.3 定位导航

物联网与卫星定位技术、GSM/GPRS/CDMA移动通讯技术、GIS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能够在互联网和移 动通信网络覆盖范围内使用GPs技术,使用和维护成本大大降低,并能实现端到端的多向互动。

3.4 现代物流管理

通过在物流商品中植入传感芯片,供应链上的购买、生产制造、包装、装卸、堆栈、运输、配送分销、出售、服务每―个环节都能无误地被感知和掌握。这些感知信息与后台的GIS/GPS数据库无 缝结合,成为强大的物流信息嘲络。

3.5 商业零售

RFID取代零售业的传统条码系统(Barcode),使物品识别的穿透性(主要指穿透金属和液体)、远距离以及商品的防盗和跟踪有了极大改进。此外通过标签识别和物联网技术,可以随时随地对食品生产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对食品质量进行联动跟踪,对食品安全事故进行有效预防,极大地提高食品安全的管理水平。

3.6 数字医疗

通过使用RFID为代表的自动识别技术,能够提高医院医务工作人员对病人的监控效率,减少医疗信息传递失真的情况发生。RFID技术与医院信息系统(HIS)及药品物流系统的融合,是医疗信息化的必然趋势。

3.7 防入侵系统

发达国家将大数据作为重要的情报收集手段,通过成千上万个覆盖地面、栅栏和低空探测的传感节点,防止入侵者的翻越、偷渡、恐怖袭击等攻击性入侵。日本防卫省将从2015年开始正式研讨将互联网上累积的“大数据”运用于海外局势的分析。这一举措作为自卫队海外活动扩大背景下的新方案,旨在强化情报收集能力。

4 结束语

随着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物联网技术会越来越成熟,其应用领域也会逐渐增多,我国在物联网技术领域,有着不错的发展优势,庞大的市场需求催生了物联网技术的传播和扩撒。在我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路径指引下,未来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会对经济的发展起到越来越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小妮,魏桂英.物联网RFID系统数据传输中密码算法的研究[J].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4).

[2]陈伟波,李佳峰.关于物联网技术带来信息安全保密新挑战的思考[J].汕头科技,2010(04).

[3]赵海霞.物联网关键技术分析与发展探讨[J].中国西部科技,2010(14).

篇12

伴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城市现代化的推进,城镇的道路建设规模不断扩大,智慧照明设施的规模也随之迅速增长。为了保证较好的社会公共服务能力,于是有研究者提出了智慧城市的概念。智慧城市借助高科技的设备和手段,为城市生活应用的各个方面提供支持,极大地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智慧照明设施对于城市居民来说是一项重要的基础设施,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关联。传统的照明设备以及其单一的控制方式所导致的高能耗、低适应性等问题越来越突出,与现今所提倡的环保理念、可持续发展观背道而驰。对于新时期的照明控制,在节能、安全、自动化等原则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物联网技术的逐渐发展成熟则为解决此问题提供了重要途径。尤其NB-IoT技术以其独特的优势在这一领域具有较高的可发展性。

1NB-IoT技术简介

NB-IoT(NarrowbandInternetofThings,窄带物联网)是基于蜂窝网络的标准化物联网解决方案,NB-IoT系统在同样频段下可以比现有网络提升20dB增益,单一扇区可以提供5万多个连接,终端模块的最长待机时间可长达十年之久[1]。且具有深度覆盖能力,支持海量连接,并有着速率低、成本低、功耗低、架构优等特点,非常适合远距离传感、计量、监控等应用。而一个完整的智慧照明系统的建立,也正需要这些特性的技术作为支撑。同时,相比其他传统的通信技术,NB-IoT技术在物联网领域具有许多明显的优势。1)海量连接。匹配同样的基站覆盖条件,NB-IoT技术的一个扇区就可以接入10万个终端,是其他无线技术接入数的几十倍甚至是上百倍。这正好满足了智慧城市对于智慧照明设备应用层面广、连接数量庞大的要求。2)超低功耗。低功耗特性是物联网技术应用与系统结合的一项重要指标,可以尽量减少电池电量耗尽而无法及时更换的情况。显然,不断提高电池容量是非常有限的解决方式,在提高电池容量遇到瓶颈或性价比不高的情况下,减小消耗是最为环保且理智的办法。NB-IoT技术在对芯片设计时就降低了芯片的复杂程度,通过降低工作电流降低了功耗,对使用的空口信令也做了较大的改进,减少了单次数传功耗。3)深度覆盖。NB-IoT的覆盖能力是LTE的百倍。结合海量连接的优势,NB-IoT在智慧城市领域如虎添翼,不仅能够覆盖繁华的地带,还能大范围覆盖地广人稀的偏僻区域。4)安全性。为确保用户的数据安全性,NB-IoT技术继承了4G无线网络的安全能力,采用了双向认证技术,切实提升终端设备的安全性。5)低成本。NB-IoT技术直接采用181kHz的窄带系统,基带复杂度大大降低,对系统协议栈的简化,使得内存的使用也充分减少。低功耗、低带宽等因素,也使得芯片成本大幅度降低。

2基于NB-IoT技术的智慧照明系统

2.1控制系统架构

基于NB-IoT技术的智慧照明系统由终端控制器、数据传输系统和控制中心组成。

2.2终端控制器

终端控制器负责对智慧照明设施进行控制和监测,它是通过NB-IoT射频信号同NB-IoT基站对接实现通信,并对单个终端灯点进行控制和监测,将相关数据上传并接收控制中心发出的控制指令。终端控制器实现对道路照明路灯的直接控制,由NB-IoT模块、微控制器模块、通用用户身份识别模块(universalsubscriberidentitymod-ule,USIM)等组成。如图2所示,终端控制器通过NB-IoT模块实现NB-IoT通信网络的接入,并通过NB-IoT无线接收和发送相关设备的收发天线与NB-IoT基站进行联络。微控制器模块可以实时采集电压、电流等数据,并通过串口通讯方式将数据传输至NB-IoT模块,然后通过NB-IoT网络传输到监控中心。同时,通过NB-IoT模块信号接收设备接收监控中心下发的指令,控制道路照明设备的运行状态。每一个终端控制器拥有唯一的通用身份识别模块,对应唯一的照明设备,因此监控中心可以识别每一盏路灯,进而实现单灯控制[3]。

2.3数据传输系统

数据传输系统是构建大区域跨平台的物联网通信平台,由基站、核心网、IoT平台组成,实现对城域级道路照明设备的远程监控,通信传输系统采用运行商部署的基站连接终端控制器及IoT平台和监控中心相连接,对道路照明控制系统而言,实现了单跳通信模式。

2.4控制中心

控制中心是整个道路照明智能控制系统的核心,具有数据分析、汇总、存储和控制命令的等功能,同时具有路灯巡检、路灯设备管理、路灯运行维护管理和相关运行报表等功能。

3NB-IoT无线通信模块硬件设计

NB-IoT无线通信模块部分是系统终端中实现终端控制器控制的核心模块,终端的入网功能、数据发送和接收功能都要依靠其实现。NB-IoT无线通讯模块采用BC-95通信模组,BC95芯片尺寸紧凑,满足控制终端对于尺寸的要求,在大规模部署的时候可以有效降低成本。支持超低功耗,具有超高灵敏度,在PSM状态下电流功耗只有5uA。采用易用焊接的LCC封装,内嵌丰富的服务协议栈,支持Coap协议和UDP协议,可以在-40℃~+85℃的环境下工作,适合智慧照明、路灯部署环境,具有高可靠性[4]。模块具有通信主串口以及调试串口两个串口,模块作为DCE,按照传统的DCE-DTE方式连接。该模块具有睡眠、待机、激活三种状态。只有配置模块发送上行数据时才会被激活,在睡眠状态下不再接收来自基站的数据,这是BC-95模块的功耗降低技术之一,也可以用软件配置其他模式[5]。NB-IoT模块的通信基于蜂窝网络,需要配合相应的运营商网络,模块的SIM卡采用中国电信的物联网终端专用卡。NB-IoT无线通信模块的核心射频电路如图3所示,两个VBAT引脚连接3.3V电源。由于模块的性能对电源要求较高,要求电源能够提供不低于0.5A电流,如果电压数值低于3.1V则会导致系统异常,所以为保证系统性能的可靠性,在VBAT端口处,并联一个低ESR的100uF钽电容以及100nF、100pF和22pF滤波电容。USIM卡提供终端在蜂窝网络中的身份识别与鉴权功能,芯片与USIM卡连接,并通过内部电源经由USIM_VDD引脚给USIM卡进行3.0V供电,USIM_CLK、USIM_DATA、USIM_RST分别是USIM卡的时钟、数据、复位引脚。在USIM_DATA、USIM_VDD、USIM_CLK和USIM_RST线上需要并联22Ω电阻。指示灯D1持续低电平表示模块未能成功注册到网络,灯亮代表模块已经成功注册到了网络上。天线部分接口从模组接出后接入SMA天线,在电阻R5两端分别接匹配电容到地。通信主串口与STM32的串口相连,通过对MCU的编程设置,实现对NB-IoT无线通信模块的控制,查看该模块的工作模式以及SIM卡配置、网络信号强度是否正常,是否能够正常实现网络附着与网络参数读取等工作。从单片机定时获取的光照强度信息、路灯运行信息也是通过串口发送过来,NB-IoT模块与NB-IoT基站之间建立传输信道,进行数据传送。无线通信模块需要能够实时监听来自云平台发送过来的命令,转发至MCU,并对命令做出及时响应。实现应用层的数据主动查询功能。

4技术优势

基于NB-IoT技术所实现的智慧照明系统可以实现精准单灯控制的工作,可以根据具体的天气状况、季节、场景等影响因素,灵活设置路灯的启用时间与照明亮度,在不改变路灯种类的情况下可以有效节约20%左右的电能。同时,基于NB-IoT的单灯精准控制,运营方无需人工巡检,可以结合NB-IoT平台运行信息对路灯的运行状态进行准确判断,可以大幅削减运维成本。基于蜂窝的窄带物联网技术以其覆盖广、连接多、速率低、成本低、功耗低、架构优等特点,为智慧照明控制系统提供合适的解决方案。在协议层上,NB-IoT已被纳入3GPP标准,实现接入协议的统一;在网络层上,使用NB-IoT广覆盖、大连接的特性,满足路灯分布离散的特点。NB-IoT蜂窝网络实现对每盏路灯“一跳式”的连接和控制,不需要网关设备,减少了建设和维护成本。NB-IoT使用授权频谱,免去了网络干扰问题。在平台层上,NB-IoT平台为智慧路灯应用提供基础的连接管理、数据管理、设备管理功能,并通过开放标准接口使得应用灵活快速地部署。

5总结

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控制技术、物联网技术等信息化技术的发展,追求更高效、更节能、更智能的城市照明控制系统,势必成为未来智慧城市发展的趋势。结合NB-IoT技术海量连接、速率低、成本低、功耗低、架构优等技术优势,将其应用于道路照明控制系统中,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同时优化了管理水平,对未来智慧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5]。

参考文献:

[1]严益强.NB-IoT技术简介及其在智慧城市中应用研究[J].广东通信技术,2016,36(11):6-8.

[2]吴岱玮.基于NB-IoT技术的道路照明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D].青岛:青岛大学,2019.

[3]叶炜,吕伟,洪宽,等.基于NB-IoT技术的道路照明智能控制系统[J].照明工程学报,2017,28(5):20-23+41.

篇13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4-0143-03

物联网是以感知为目的全新的网络信息系统。移动通信连接的是人与人,物联网连接的是物与物,将成为继计算机及通信网络之后推动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国际众多权威机构预测物联网将是改变人类生活方式的十大技术之首,其产业规模将比现有的Internet大得多。

由于物联网可广泛应用到各个行业和生活的各个方面,潜在市场价值巨大,更具有极强的产业集群带动效应。因而,物联网的研究及产业化受到科技部、工信部等国家部委以及上海、天津、江苏等省市的高度重视。浙江省政府指示要将物联网产业化作为未来重大产业方向予以重点研究。嘉兴在物联网产业化方面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基础和优势,如果抓住机遇,有可能形成千亿级的产业集群,实现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竞争力的显著提升。

一、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一)国际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物联网研究和应用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其后相继被一些重要机构预测为将改变世界的重要新技术。世界各主要发达国家都把以传感器网络为基础的“泛在网络”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给予高度重视,如,日本提出“U-Japan”计划,韩国提出“U-Korea”计划,欧盟“2010”计划,美国新任总统奥巴马上台伊始即开始认真研究由IBM提出的“智慧地球”计划。

以Intel、Microsoft、IBM、Nokia、SK电讯为代表的国际IT产业巨头也纷纷未雨绸缪,提前进行物联网产业发展的谋篇布局。Intel致力于传感器网络高速芯片研发,Nokia开发了“传感星球”项目,SK电讯作为“U-Korea”主体运营商已经开展了智能交通(U-ITS)和平安家居等项目。

著名咨询机构IDATE提供的报告显示,2006年全球范围内物联网市场容量已达200亿欧元,而到2010年将达到2200亿欧元,年复合增长率达49%。咨询机构Forrester预计到2020年物物互联业务与有人参与的业务比例将达到30∶1,下一个万亿级的通信业务将是物联网业务。

(二)国内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物联网技术与产业发展是中国信息技术领域最有可能取得突破、并达到国际领先发展水平的产业之一。中国已将物联网的发展提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的重大专项、优先主题、前沿技术三个层面均明确列入了传感器网络的内容,是“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的四个方向之一。国家重大专项专家组对物联网在健康医疗、交通物流等应用需求进行调研后,认为未来中国物联网产业将形成每年万亿级的产业规模。

物联网在公共安全领域的成功应用得到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2008年,公安部、中科院、上海市积极推进城市公共安全合作计划,规划了未来的“天、空、河、海一体化反恐平台”。由公安部、建设部、国标委联合牵头制定的国家标准《城市轨道交通安全防范通用技术规范》于2008年底通过方案论证,其中采用了大量物联网技术作为先进防范手段。

以中国移动为代表的电信运营商重视传感器网络与移动网络相融合所创造的业务发展机遇,正在实施从通信运营商向综合信息服务商的战略转型,传感器网络被视为最重要的支撑技术。已在重庆建立了全网物物互联运营中心,提供包括车辆管理、电梯监控、企业安防等多项应用。中国移动的物物互联业务呈现高速增长态势,2008年物联网业务终端数达300万台,年均复合增长率110%。

各地方政府也纷纷瞄准信息技术第三次浪潮的战略机遇,高度重视物联网产业发展,业已开始进行产业规划布局。上海已完成城市公共安全传感网平台、世博园区安防系统等项目建设,成为城市安全反恐立体综合传感网大平台建设的试点城市,并已在标准和行业应用等方面具有领先优势,具有快速发展大规模传感网产业的潜力。天津市在滨海新区建立物联网产业园区,并出台了相关产业、税收、资金等方面的引导政策。吉林省在高新区建设“Zigbee传感网产业园”,一期规划面积10万平方米,远期拓展面积为40万平方米,总投资预计达30亿元人民币,预计建成后可实现年销售收入60亿元。深圳依托华为、中兴等国内无线通信领域的龙头企业,围绕着以华为提出的环境感知泛在网络、中兴提出的移动泛在网络环境等泛在网络发展愿景,加速发展物联网产业,形成产业集群,力争保持深圳在信息技术产业领域的领先地位。

因此,中国物联网关键技术已经获得突破,应用领域与市场规模巨大,已经处于产业发展的快速启动阶段。

二、嘉兴发展物联网产业的优势分析

(一)共建研发平台,技术优势显著

自2003年以来,嘉兴已就物联网产业化发展,与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进行了广泛的接触。后在中科院与浙江省院地合作框架下,成立了中科院嘉兴无线传感网工程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成为所市共建的中科院物联网产业化平台。上海微系统所负责基础研究、标准化和总体;“中心”负责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作为全院传感网领域的总体,历时近十年,攻克大量的关键技术,提出的物联网体系架构、标准体系、演进路线等代表发展方向的顶层设计被重大专项、国际标准、国家标准所采纳,引领国际传感网技术发展的方向。

(二)参与国家重大专项,主导传感网技术标准

在国家重大专项项目中,“中心”牵头申请了“低功耗传感器网络系列节点、网关设备的研制与产业化”等课题,参与了“低功耗传感器网络核心芯片及片上系统研发与产业化”等课题,并已通过国家技术评审和专家调研。

在行业标准方面,“中心”协同上海微系统所提出的传感器网络体系架构、标准体系、演进路线等代表发展方向的顶层设计被重大专项、国际标准、国家标准所采纳,使中国在物联网国际标准领域拥有了重要的话语权。技术主导制定或参与起草了国家、上海市两级城市轨道交通反恐技防标准、公安应急指挥系统移动多媒体传输网络国家标准草案,为大规模产业化奠定了基础。

(三)研发成果丰富,应用推广起步

据国标委统计,“中心”在物联网领域拥有专利公开数为88项,比国内其他单位拥有的专利数总和还多,具有明显的核心技术优势。在物联网产业化产品开发成熟度以及产业化应用推广规模和广泛性等方面也具有相当的领先优势。

“中心”在物联网核心技术、产品开发与应用推广方面取得了一批成果。浦东机场建设的围界防入侵系统,是国际规模最大的物联网应用项目。经受了2008年2月特大雪灾的考验,达到了全面推广和应用的条件。在上海建设了覆盖大部分地区的物联网公共安全平台,成功应用在上海合作组织六国峰会、2007年特奥会等涉外活动中,并在奥运火炬接力上海段得到应用,产品远销欧洲。智能交通传感网地感节点已通过部分省市的试验和测试,在嘉兴开展推进交通灯控制、车流量检测等应用,相关产品已在上海、山东、安徽、云南等地推广。与中国移动合作推动传感网与移动通信网的两网融合的三步走路线,纳入国家重大专项课题。与Nokia等大型企业合作,推动平安家居、个人健康监测等传感网的公众应用规模产业化。

(四)平台优势显现,高端人才汇聚

“中心”启动以来,依托中科院3亿元的无线通信、芯片设计仿真平台和上海微系统所向该工程中心投入的近6 000万元物联网测试设备、2 000余万元环境模拟设备,搭建了从仿真、设计、联调、测试到环境性能考证,较为完备的物联网开发平台。嘉兴科技城管理委员会为中心提供了近万平方米的设计开发大楼、2 000多平方米的环模测试与机械结构加工场所。

目前已在嘉兴形成了一支200多人的物联网研发团队,曾获得过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等重大奖项。多人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国家重大专项编制组专家、973项目专家组等。为加快成果转化和优秀人才资源集聚,“中心”还在上海和北京成立了分部。

三、促进嘉兴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嘉兴要紧紧抓住信息领域第三次浪潮难得的历史机遇,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围绕打造物联网产业千亿产业集群的发展目标,以建设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将物联网领域的技术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以优质的配套服务、良好的设施环境和优惠的政策环境吸引、整合物联网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

(一)建立产业化推进组织,合力推进产业发展

根据省经贸委关于《无线传感器网络产业发展现状及浙江省产业化对策建议》,嘉兴作为全省物联网产业规划发展的重点地区,应尽快成立配套的相应组织和机构。成立以经济贸易和信息、科技等部门主要领导组成的“嘉兴物联网产业化领导小组”,从宏观战略层面提出全市物联网产业化发展方向,组织制定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和相关扶持政策,在重点领域积极推进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推进物联网产业尽快起步。

整合政府部门、产业园区、研究机构和企业等各方力量,设立“产业化协调办公室”,作为产业化推进的执行机构。协调市内各相关部门和单位,积极推进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和推广,积极探索产业化发展模式和协作方式。在初期形成政府引导企业推进的产业化模式,并逐渐转为企业为主体、政府搭建平台的推进模式。三大运营商要积极推进物联网与通信主干网的融合,依托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网,拓展应用领域。

(二)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加快启动产业化进程

制定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产业发展方向和阶段重点。针对重点产业化发展领域,提出相应的应用扶持和优惠政策;聚焦重点区域,优化空间布局,在用地指标、税收政策、银行信贷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支持物联网产业园区建设;对于重点应用领域的技术、产品,列入重点发展技术和产品目录,在资金支持、投资项目审批、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

强化政府资金导向,切实加大扶持力度。整合现有高新技术产业的扶持政策,将涉及物联网等电子信息产业有关的扶持资金集中到一个部门主管。主要用于奖励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并在本地产业化的超大型龙头企业;奖励引进“高精尖”产业企业和技术创新;奖励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研发项目;奖励物联网产业先进单位;补助企业引进高级人才和开展人才培训;支持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完善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

加强物联网技术产业化研究,加快启动物联网产业化进程。根据物联网发展现状和已有应用情况的调研,对物联网技术在全省应用研究和试点项目进行跟踪,对物联网可开展大范围应用的产业进行分析与评价,找到产业化的切入点和发展路径,为产业化实施提供决策建议。

(三)加快物联网产业集聚,建设高水平产业园区

产业集聚是生产力实现空间布局上的优化,是各种生产要素在一定地域的大量集聚和有效集中。加快产业集聚可以优化资源配置、营造产业发展良好环境。产业集群是某一产业领域相互关联的企业及其支撑体系在一定地域内发展并形成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经济群落。培育产业集群是壮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加快物联网产业集聚,培育物联网产业集群是嘉兴经济发展转型的重要机遇,也是提升嘉兴产业竞争力的现实要求。

根据物联网产业发展特点,结合嘉兴在电子信息、通信技术及其他物联网技术应用领域的产业发展基础,利用政策引导和重点支持等方式,建立以芯片和传感器制造、软件开发、系统集成、渠道等企业组成的产业链,不断整合和提升,形成完整、高效、健康的物联网产业链。

通过合理布局物联网产业领域,形成共性平台产业、政府推广产业、公众应用产业、运营商产业的有机结合。依托嘉兴物联网产业园区,充分发挥园区优势,为物联网企业提供具有竞争力的技术转让,以及全面的设计、咨询等平台性、支撑性和基础;对园区内的公共信息技术等服务平台建设,给予一定资金扶持;利用园区物联网龙头企业的品牌辐射效应,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努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国家级产业园。

(四)实施示范工程,加快推广应用

物联网产业刚刚处于起步阶段,初创期企业的规模不大,资金实力不强,面临融资难等问题。应积极探索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模式和协作方式,在初期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的推进模式。发挥政府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的杠杆和示范作用,支持创司有针对性地扶持嘉兴物联网产业链重点企业,加大对种子期企业的支持力度。引导社会资本的进入,缓解企业融资难,为物联网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借助物联网技术发展与产业化推进中的现有基础和优势,以物联网的若干领域应用和试点为切入点,以点带面,逐渐推进物联网的产业化进程。以政府采购的方式支持在电力、交通等领域进行物联网的应用和产业化推广,实施一批示范项目。作为全省试点城市,嘉兴要加快建设基于物联网物物互联的泛在智能城市平台,同时积极争取国家对试点城市的支持。

(五)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创造良好创业环境

加大物联网人才引进和培育力度。鼓励各研究机构和企业引进优秀的相关领域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并积极落实省内关于高级人才的各项优惠政策。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更新用人观念,以全球化视野并利用多种灵活方式吸引各类智力资源。联合省内各大高校加快物联网专业学科建设,培养相关产业人才。积极利用省内各项创业扶持政策,创造良好环境,支持高层次人才在嘉兴创业。

对物联网产业引进和培养的年薪10万元以上的技术人才,其上交个人所得税留地方部分通过建立财政专户予以全额返还,定向用于在嘉兴购房和再投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国内外领先的先进技术、获国家级奖励、认可的电子信息产业企业人员工资和培训费用,可按实际发生额在企业所得税税前列支。探索建立以绩效和市场为主导、以人力资本和技术入股、培训和学习深造、带薪休假等相结合的分配与激励机制,加大要素分配力度,激发创新型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六)组建产业化推广服务平台,保持技术领先优势

在特色产业园区和产业基地建设物联网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一是行业应用研发中心,提供面向公共安全、智能交通、环境监测等物联网系统研发;二是公众应用研发中心,提供面向平安家居、个人健康等物联网系统研发;三是综合测试中心,提供物联网综合测试、环境模拟试验系统;四是外场测试中心,提供综合功能测试外场以及普通功能测试外场。

以国家“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重大专项为契机,努力争取国家的资金支持,并按照国家项目管理要求,积极给予配套。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开展核心关键技术、系统构架、核心芯片、节点设备、操作系统和集成开发环境等研发,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技术成果,掌握核心知识产权,形成一批关键技术专利,保持核心技术领先优势,奠定产业化基础。同时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国内物联网标准制定,建立和完善物联网的标准化体系,占据产业发展高地。

Promote the Internet of Things Industry Development Strategy

―― A Case Study of Jiaxing

YANG Pei-qiang ,GU Xiao-ping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