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0 17:16:0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健康管理服务的意义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健康管理中心是集合现场体检、健康咨询、健康评估、健康教育以及健康档案管理等功能为一体的部门,为人们提供了全面、综合、有效的健康体检服务,呵护健康,在各种常见基础疾病的早期筛查、诊断、治疗上均起到重要促进作用,为人们身心健康保驾护航[1]。当前,随着社会经济水平不断提升,人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生活方式与饮食习惯均发生较大变化,但是人们的物质生活需求与精神生活需求在获得足够满足的同时,健康问题也接踵而至,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急慢性病的发病率逐年提升,并且不再是老年人的“专属”疾病,患者发病年龄呈现明显年轻化趋势,引起社会广泛关注[2]。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疾病的预防和早期诊断、治疗。健康体检成为筛查疾病、评估健康程度的主要方法,获得了人们的认可与信赖。健康管理中心每天要接待企业组织的集体体检或者个人体检,体检者众多,好的护理服务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体检的流畅度,为健康体检者提供了专业的护理以及有效指导,减少了体检等待以及体检时间,对体检满意率的提升起到关键作用[3]。本研究对健康管理中心接待的健康体检者100例采取不同护理服务模式,探究在健康管理中心护理服务中应用细节护理的实际效果以及对受检者体检满意率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选取2018年8月-2020年8月接受健康体检的人群200名,按照体检时间顺序分为两组,各100例。对照组男61名,女39名;年龄27~57岁,平均(40.35±2.46)岁;受教育程度:本科及以上40名,大专32名,高中20名,中学及以下8名。观察组男58名,女42名;年龄27~58岁,平均(41.05±2.33)岁;受教育程度:本科及以上37名,大专33名,高中21名,中学及以下9名。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⑴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服务,护理人员通过群发短信的方式提前1 d将健康体检的时间、地点、检查项目告知健康体检者。健康体检者到达健康管理中心后由前台护士核对身份信息后,按照智能导诊流程为客户指引到相应诊间,进行各项健康检查。⑵观察组接受细节护理服务,需在每个诊间内配备专业医务人员,为其提供实时的细节护理。(1)将健康体检者的年龄、性别、既往病史、用药史、工作情况等基本信息收集并建立电子健康档案,根据患者年龄、身体情况、疾病情况以及各检查室的占用情况合理安排健康体检者各检查项目的次序,充分利用不同检查耗时的区别进行穿插检查,避免健康体检者在一个检查项目上等待过长时间,另一个检查室空闲很长时间。(2)在健康体检者排队等待健康体检的时候,护理人员通过现场健康宣教的形式向体检者介绍各种常见疾病的病因、症状、发展、治疗、预后、护理、预防等医学常识与专业知识,同时耐心、细心回答体检客户提出的各种问题,帮助患者正确认识健康体检的作用和必要性,提高疾病认知。(3)在健康体检者进行各项检查前,护理人员要详细向其介绍该检查的目的、意义、过程以及注意事项,并嘱咐健康体检者做好检查准备。例如在采血之前,护理人员应该询问健康体检者是否有晕针、晕血的情况,同时告知体检者提前将衣袖挽起或者脱掉外衣,将采血部位暴露,方便后续采取操作,减少等待时间。(4)在为女性进行妇科疾病的筛查以及体检时,由于女性健康体检会涉及个人隐私以及私密部位暴露等问题,所以要严格进行男女分区,禁止男性体检者进入,同时在检查的时候拉好隔帘,保护好女性受检者的个人隐私。(5)健康体检中心配备有轮椅,在遇到受检者腿脚不便时由护理人员为其提供相应的服务与帮助,并全程陪同进行体检,向其他受检者说明实际情况,征得大家同意优先为老年人或者腿脚不便、患病的人进行检查。
观察指标:比较两组受检者健康体检等待用时、体检总用时及体检满意度。使用健康体检中心自制满意度调查问卷进行满意度评分,问卷内容包括护理人员态度、检查专业性、体检环境等,满分100分,得分超过85分为非常满意,60~85分视为一般满意,低于60分为不满意。总满意率=非常满意率+一般满意率。
统计学处理:数据应用spss 22.0软件处理;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两组受检者体检等待用时与检查总用时比较:观察组体检等待用时及体检总用时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受检者体检等待用时与检查总用时比较
两组受检者体检满意率比较:观察组体检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受检者体检满意率比较[n(%)]
讨论健康管理中心是为人们提供健康体检以及健康教育等医学服务的部门,需要在健康体检的过程中给予受检者专业到位的护理,指导并帮助受检者更加快速、便捷地进行身体检查,减少体检等待时间以及检查总用时。近年来,随着人们健康意识水平不断提高,日常进行健康体检的人越来越多,企业也会定期组织全体员工进行集体体检,因此使得健康管理中心的平时接待人数越来越多,同时在管理服务方面也必须做出相应的改变,以此满足不同受检者的实际需求,提高体检满意率。细节护理作为临床护理中的常用模式,主要是指围绕体检者制定护理方案与护理方式,结合病情和症状缓解情况给予不同的、个性化的护理,提高护理水平。将细节护理应用于健康管理中心的护理服务中,主要护理要点在于合理安排各项检查的时间以及对等待的受检者进行分流,充分利用好各个诊间,保证健康体检可以有序、顺畅地进行。同时需要给予受检者必要的健康教育、宣教以及检查指引,特别要关注老年受检者、女性以及患病者,为其开通绿色检查通道优先检查,并提供安静、私密的检查空间[4]。俞秋霞[5]研究发现,细节护理组的受检者对体检的满意率为96.00%,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的72.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本次研究结果一致。
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排队等待体检时间及体检总用时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体检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在健康管理中心护理服务中应用细节护理,可以有效减少健康体检者等待检查和检查的总用时,同时可以提高健康体检者对体检的总体满意度,应用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郭树美,李洁,张君.护理细节干预在健康管理中心护理服务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20,26(17):129-131.
[2]吴鸿曾,陈尊文,林江.细节护理对体检者依从率、护理满意度、体检周期和体检耗时的影响[J].福建医药杂志,2018,40(6):139-141.
[摘要] 本文在阐明传统体检与护理礼仪服务的基础上,认为护理服务礼仪是健康管理中心工作的重要内容,应强化护理人员的规范化培训和体检中的健康教育,规范服务礼仪,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为体检者的健康保驾护航。
[
关键词 ] 护理服务礼仪;培训;健康教育;健康管理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7(c)-0090-02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增强了人群的健康和保健意识,对健康体检的需求呈现逐年递增趋势;而被动的纯医学检查式的体检方式已不能满足社会的发展。为适应国人健康需求及市场需求,专业化健康体检机构—健康管理中心伴随着“亚健康”医学理论应运而生并迅速崛起。健康体检所提供的护理服务不同于临床治疗的护理服务,其护理服务礼仪的规范性亦不相同,应引起从业人员的注意。如何在健康体检中实施良好的护理礼仪服务,是此行业管理者亟待探索和研究的。
1传统体检与护理礼仪服务
1.1临床医学查体与健康体检
临床医学查体是指检查者通过对受检者感官检查或借助器械、仪器及语言沟通而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并作出准确的描述和判断的过程。健康体检是除对受检者进行体格检查外,还针对可能出现的影响身体健康的各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及健康于预的过程,是将健康管理引入体检机制的过程,强调的是健康信息的发现与积累并提出科学合理的干预错施。健康体检过程中,护理人员在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对服务质量、服务态度、服务礼仪有着严格的规范和要求。
1.2传统体检护理服务中的不足
随着各级医疗机构对健康人群的重视,体检服务增加了许多新的元素而形成各种体检组合并应用体检信息管理系统使健康体检有了长足的进展[1]。但健康体检服务中的软件系统却缺乏整体化、系统化、规范化的统一管理,大部分护理人员和受检者对体检的目的及主要预防对象的认识仍模糊不清,不知何为“亚健康”状态,不知如何将健康体检、健康管理、健康教育、健康干预等融为一体,没有从深层次认识健康体检中的礼仪理念及行为规范,从而导致礼仪服务中的欠缺。
1.3健康管理中心护理服务礼仪
健康管理中心护理服务礼仪是指在工作岗位上,护士通过言谈、举止、行为等语言和副语言形式,对体检者表示尊重和友好的行为规范和惯例。主要包括两类,一是仪表。得体的面部妆容和服饰是一个人精神面貌的外观体现,面部仪容的基础要求注重外在与心灵美的统一。表情是内在情感在面部的表现,是相互交流的重要形式,它应体现亲切、自然、沉稳。微笑是感情的融合剂,是表情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真诚的微笑能使体检者倍感亲切,心情愉悦,有利于形成彼此间良好的信任关系,建立朋友式的护患关系。坚持微笑服务可以大大提升服务质量。二是言谈。语言是护理人员与体检客户沟通的主要方式。与之交谈时态度要亲切,诚恳,面带微笑,对体检者的询问要用心倾听,不要随意打断体检者说话,态度从容不迫,圆满答复,绝不可语气急躁、生硬。
2护理服务礼仪是健康管理中心工作的重要内容
2.1强化礼仪意识,不断提高整体素质
礼仪是指在人际交往中,相互之间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和方式始终表现出的律已、敬人的过程[2],涉及穿着、语言和非语言、表情、情商等内容。即在体检工作岗位上护理人员对体检者表示尊重和友好的行为规范和惯例,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体现,是一个人不可或缺的一种能力。《北齐书·皇甫和传》:“及长,深沉有雅量,尤明礼仪。”讲究礼仪可以创造个人良好的形象,增强自信心,更是自身整体素质提高的外在体现,间接体现了健康管理中心的精神风貌和管理水平,提高了护理服务满意度,提高了健康管理中心的效益,礼仪也在创造价值[3]。
2.2掌握核心竞争力
无论在临床医学查体及健康体检中,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始终是管理者所追求的目标之一。健康管理中心护士的仪容、仪态、表情、语言等礼仪,体现和代表着单位的整体形象。服务质量是市场竞争的核心,其中的非技术因素—服务礼仪占有重要位置,是服务形象的窗口,应加以重视。
礼仪质量是体检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体检质量的基本保障是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和职业道德以及沟通能力,应强调护理礼仪服务的规范化与系统化,这是提高体检质量的基础。
满意度评估体现礼仪水准。健康管理中心环境是否舒适、医护人员是否敬业、仪表是否雅洁、语言是否得体等,均体现服务礼仪;而温馨、体贴、周到热情的服务是赢得受检者满意评估的基础。同时,满意度评估亦是检测健康体检质量的手段和衡量礼仪水准的准绳。
3健康体检中服务礼仪的规范化培训
3.1内强素质,外树形象
健康体检的实际需求促使其横向整合、纵向发展,市场竞争使原有的格局被打破,这要求我们必须讲求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形成规模效益,提供多样化、整体性、个体化和连续,不断发展自我,拓宽自己的服务职能。要重视培训和培养服务理念、服务意识、服务要素等内容,提高自身的服务内涵。健康管理行业要以提高服务质量内涵为先导,从护理服务礼仪入手,树立自己的行业形象,打造自己的服务品牌,强化从业人员的理念,规范其行为准则,使其成为行业形象的、行业品牌的先锋[4]。
3.2强化意识,转变理念
健康管理中心要通过护理服务礼仪的培训和教育促使服务理念的转变,变三级预防为一、二级预防,变服务于病人为服务于所有人群,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变因病施治为健康管理,强化服务意识,明了服务礼仪在其中的重要作用,使包括护理人员在内的从业人员与受检者之间形成朋友式的人际关系,能够主动、互动、平等的交流,并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3.3机制合理,绩效长久
健康体检作为一种新兴医疗产业在国内得以迅速发展,体现了国人对健康的需求日益增强。而若提高本行业的声誉及名望,提高服务质量,必须注重服务礼仪的规范化培训。制定切实可行的长效机制,做到机制优化,即有计划性、针对性、可行性和责任性。
计划性是针对健康体检所面临的健康与亚健康人群,及年体检计划的实施情况,制定出服务礼仪的培训措施,做到年有计划、月有重点、周有安排,使计划落实到人、落实到事、落实到行为细节。同时,管理者应认真做好计划的统计与评估。
针对性是依据健康体检护理人员的工作性质,针对其岗位特点、职责和及其职称、职务、能力等个体化差异,讲求分类与集中培训相结合,形式多样,做到有组织、有区别、有特色,使服务礼仪统一化、规范化和特异化,为体检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
可行性是管理者在组织礼仪培训中,应注重健康人与亚健康人的群体需求、心理特征等,并与健康体检的特性相结合,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各种交流能力、业务能力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讲求提供专业化和个性化的服务礼仪,营造良好的气氛,为体检者创设和提供舒适的服务生活环境。
责任性是管理者应认清服务礼仪在健康体检中的重要位置及其所起的关键性作用,树立服务礼仪意识的自律性及责任性,定期监督并检查培训计划的进展与实施情况,并制定相应的绩效考核和工作测评,即设立配套制度(监管政策、评估政策、奖惩政策),使之成为质量监控的重要内容。
4体检中的健康教育与服务礼仪的规范
4.1体检中的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是一种重要的护理手段。不少体检者由于对健康体检意识不够或存在偏差,出现种种的疏漏,使体检目的难以达到。对于这样的情况,可让导诊护士加强以下的健康宣教。①选择恰当的采血时间,一般生化类不宜超过9:30采血,否则体内的相关激素水平变化会影响结果准确性。②对于高血压高血糖长期服药者,不可停药而进行体检,否则有可能引起血压骤升,并把情况告知医生。③重视体检的结果结论,体检结果是体检客户健康状况的客观表现,医生会对各个体检项目的结果做出结论,体检客户可针对某种疾病看专科,有利于一些疾病的早发现,早治疗。
4.2规范服务礼仪
服务礼仪是体现服务的具体过程和手段,使无形的服务有形化、规范化、系统化,有行、规范、系统的服务礼仪,不仅可以树立医务人员和医院的良好形象,更可以塑造受客户欢迎的服务规范和服务技巧,能让医务人员在和客户交往中赢得理解、好感和信任。健康管理中心以健康人群和亚健康人群为研究和服务对象,对护士的礼仪要求和服务要求更加严格,所以要用规范的动作和语言向大家展示着标准的仪表站姿、坐姿、行姿和礼貌用语,微笑亲情服务,做到“来有迎声、问有答声、去有送声”等三声服务,通过一系列服务活动,塑造了礼貌、文雅、大方的医务人员新形象;注重了工作服务细节,将人性化的护理服务落实到工作的每个环节[5],提高了顾客满意率。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社会的飞跃发展,定期的健康体检越来越受到重视。健康体检服务有趋于临床护理,所以其服务礼仪规范性也不同。由于服务对象是健康或亚健康的人群,对于礼仪、服务的要求更高,所以良好的服务礼仪已不止是护理人员自身的形象体现,更是提升健康管理中心护理质量的需要。健康管理中心要坚持“人性化服务”的理念,以“优质服务”的宗旨,要求从细节做起,实施细致服务。正如美国经济学家吉列尼所提出的观点“服务已不再是一个次要部门,他们成为创造社会财富、满足社会不可缺少的生产工具。”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求健康管理行业要建立自己的行业形象,提高服务水平,抓好服务质量及服务礼仪,努力为体检者健康保驾护航。
[
参考文献]
[1] 申雪琴,尹建敏.高端人群健康管理护理人员岗位培训的效果[J]. 护理管理杂志,2013,13(12):877-879.
[2] 侯云,杨莹.服务礼仪在健康体检中的应用体会[J].中国疗养医学,2011,20(3):279-280.
[3] 赵晓春,刘星慧,托亚.服务礼仪在健康体检中的重要性[J].中外医疗,2009,28(34):126.
[4] 周辉,陈志恒,朱小玲,等.优质护理服务在健康管理中心的实践与体会[J].当代护士(中旬刊),2013(8):171-172.
手足口病是一种主要由柯萨奇病毒(CA16)和肠道病毒71(EV71)经多种途径传播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传染性强,发病以5岁及以下儿童为主。手足口病的主要症状为发热和手、足、口腔、肛周等部位皮疹或疱疹,除少数重症病例需住院治疗外,大多数病例因症状轻、病程短,以居家隔离治疗为主。在居家隔离治疗期间,部分家长由于对疾病认知不足和家庭隔离治疗方面知识缺乏,会使患儿病情加重或者疫情扩散,因此对居家隔离治疗的患儿实施健康管理,是社区治疗和预防手足口病传播的关键[1]。近年来,家庭医生制服务作为一项创新的社区卫生服务模式正在实践和推广中,我中心试行将家庭医生制服务运用在手足口病患儿健康管理中,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为2013年1~12月国家疾病监测信息管理系统中报告的现住址为本镇的手足口病患儿。患儿年龄4个月~8岁,平均年龄(3.6±1.1)岁。手足臀部皮疹123例,口腔黏膜疱疹66例,发热(体温≥37.5℃)74例,有咽痛、流涕、咳嗽等呼吸系统症状29例,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4例。健康教育和指导对象为患儿家属,共计132名,其中男44人,女88人,平均年龄(29±5.7)岁,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28人,高中或中专30人,初中69人,小学5人。
1.2 方法
1.2.1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传染病疫情监测人员每日登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系统接收辖区内新增的手足口病病例,首先进行电话核实确认,第一时间将患儿信息通知其所在的家庭医生制服务团队。
1.2.2 家庭医生接报后与患儿家属预约时间,24h内上门访视,为患儿建立健康档案,完成流行病学调查表。询问或观察患儿发热、皮疹、精神状况和饮食情况,对患儿目前情况进行健康评估。
1.2.3 设计调查问卷,了解掌握患儿家长手足口病防治知识知晓情况,根据家长文化程度和手足口病知识掌握情况,开展针对性、个体化、一对一的健康教育,包括介绍疾病知识、治疗护理、饮食与用药、消毒隔离、预防措施等,发放消毒药品和宣教资料。
1.2.4 家庭医生向患儿家长提供咨询电话,接受疾病相关知识咨询,对家长提出的问题提供耐心地解答,必要时及时提供治疗和护理服务。
1.2.5 接报14d后进行回访,了解患儿病情转归情况,再次评估家长手足口病防治知识知晓情况和满意率。
1.3统计分析 采用Epidata3.1软件建立数据库,并设置逻辑检错。运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数据整理和统计分析,对不同率之间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对 132例手足口病患儿在居家隔离治疗期间开展健康评估、健康教育、家庭护理指导,所有患儿均在诊治的4~10d内痊愈,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2.2 家庭医生对手足口病患儿实施健康管理后,家长对手足口病防治知识知晓率明显提高,经 检验P
2.3 家庭医生对居家隔离治疗的手足口病患儿进行跟踪和随访服务,提高了家长对家庭医生制服务的满意度,经x2检验P
3 讨论
3.1 手足口病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传播途径复杂,且目前无特异性治疗方法和疫苗预防。轻症病例门诊就医后回到社区,很多家长由于对疾病认识不足,未有效落实消毒隔离措施,是导致疾病在社区传播流行的一个重要因素。家庭医生掌握患儿信息后,入户为患儿家长开展健康宣教,让家长对手足口病基本知识有充分认识并引起思想上的足够重视,避免患儿与其他健康儿童接触或到公共场所游玩,预防交叉感染。同时向患病家庭发放消毒药品,指导家长对患儿常用物品、餐具、玩具、粪便进行消毒处理,降低疾病社区传播风险,是预防和控制本病流行的关键。
3.2 做好家属的健康教育是手足口病居家护理的重要措施[2]。家庭医生对患儿进行健康评估,针对患儿个体情况开展针对性的用药、护理指导,有助于提高家长的家庭护理技能,也有助于家长观察患儿病情变化,减轻家长焦虑紧张情绪,积极配合治疗,可以缩短病程减少各类并发症发生,促进患儿康复,同时也提高家长对重症病例鉴别能力,一旦发现病情演变及时就诊治疗。
3.3 家庭医生为手足口病患儿建立健康档案,实施健康管理,把患儿病情进展和注意事项告知家长,开通咨询电话为家长答疑解惑,让家长感受到家庭医生制服务的动态变化和连续性,在这过程中,家长与家庭医生间加强了交流,拉近了距离,提高了社区居民对家庭医生制服务的满意度,也有利于家庭医生与患儿家庭建立长期的、稳固的、友好的医患关系。
关键词:肠易激综合征; 免疫球蛋白G; 食物不耐受; 健康管理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9-0276-01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肠道疾病,在普通人群中患病率达6%~11%[1-2],其主要的临床表现为腹痛、腹部不适、排便习惯改变与大便性状异常。根据大便性状的不同,细分为不同的临床类型,我国以腹泻为主者多见[3],目前IBS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且缺乏有效的诊断方法和治疗靶点。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研究发现IBS腹泻主导型(diarrhea-predominant IBS-D)患者中存在较高比例的食物不耐受,如果患者限制饮食,不使用使自身体内IgG抗体升高的食物,消化系统症状会明显减轻[4-5],但有人持怀疑态度,为进一步探讨患者个体化饮食健康管理方案在缓解IBS-D症状中的作用,进行了本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3月至2013年9月在本院消化科门诊就诊的IBS-D患者,诊断均符合罗马Ⅲ标准,且经食物不耐受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检测阳性程度达2+以上的患者60例,其中男性24例,女性36例。年龄18~68岁,平均(35.14±12.11),评估患者病情,建立健康档案,采集患者血清标本。将6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个体化饮食健康管理组)和对照组(非个体化饮食健康管理组)。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总的症状严重度均有可比性。
1.1.1 纳入标准:(1)患者自愿参加食物不耐受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检测;(2)年龄18~70岁;(3)性别不限;(4)入组前3月内行血尿常规、便常规+隐血、血生化、肿瘤标记物、结肠镜、腹部超声等常规检查排除了肠道器质性病变、代谢性疾病和结缔组织病等;(5)无腹腔手术史;(6)入选前1月内未服用任何止泻药物、抗组织胺药物及皮质类固醇激素。(7)知情同意,可完成随访者。
1.1.2 排除标准:(1)过敏体质者;(2)孕产妇及哺乳期女性;(3)合并心脑血管疾病而长期服用药物患者;(4)沟通困难,依从性较差者。
1.1.3 剔除及脱落标准:病例入选后未按规定治疗或随机分组后数据不完整者被剔除。经知情同意并筛选合格进入随机化试验的受试者,因故未完成本试验所规定的疗程及观察周期者作为脱落病例。
1.2 方法
1.2.1 食物抗原的特异性IgG的检测:采用美国Biomerica公司生产的食物不耐受检测试剂盒,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半定量检测人血清中的14种食物(牛奶、猪肉、大米、虾、大豆、西红柿、小麦、牛肉、鸡肉、鳕鱼、玉米、蟹、鸡蛋、蘑菇)过敏原特异性IgG抗体。按美国Biomerica公司试剂盒说明书操作。根据所测得每种食物SIgG抗体浓度,检测结果判定为“-”“+”“2+”“3+”。
1.2.2 个体化饮食健康管理方案:针对不同IBS-D患者食物不耐受检测结果,将其不耐受的食物分为“忌食”、“轮替食用”及“安全食用”三个等级,其中经食物不耐受检测阳性食物种类较少者,可列入“忌食”范畴;若阳性食物种类较多,则将中度及重度阳性食物列为“忌食”,而将轻度阳性食物列为“轮替食用”。食物不耐受检测阴性食物则“安全食用”。指导患者查看食品外包装成分列表,对成分不明食物列为“忌食”。因为不同患者食物不耐受检测结果不同,所以我们必须基于食物不耐受检测结果制定个体化饮食健康管理方案。
1.2.3 疗效判定指标及时间:以症状严重指数和频率作为主要观察指标[6]。其中症状严重指数分为1级(无症状)、2级(可感觉到,但可耐受)、3级(中度,干扰正常的活动)、4级(影响正常工作)和5级(严重影响正常工作),取患者全部症状之和的均值作为症状严重指数。症状频率指数分为1级(无)、2级(每周少于1次)、3级(每周少于4次)、4级(几乎每天有,但每天发作间隔时间长)和5级(每天均有症状,并且症状发作间隔时间短),取患者全部症状频率积分之和的均值作为症状的频率指数。总的症状严重度=症状严重指数×症状频率指数,>9时视为严重病例。分别于治疗前和8周时记录上述指标。总的症状改善:3=完全缓解,偶尔发作也很轻微,患者不再把症状作为“疾病”信号看待;2=症状缓解,但发作频率和严重指数均较治疗前降低50%以上;1=症状改善,发作频率指数和严重指数均比治疗前降低50%~25%;0=症状无改善或加重。于治疗8周时记录。
1.2.4 治疗方法:非个体化饮食健康管理组:不忌食,予双岐三联活菌胶囊(培菲康)630mg/次,2次/日。共8周。个体化饮食健康管理组:药物治疗同非个体化饮食健康管理组,同时根据食物不耐受检测结果忌食相关食物。
1.2.5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分析,两组间量的比较采用成组设计资料的t检验,等级资料的比较采用秩和检验,两组间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p
2 结果
2.1 试验完成情况: 非个体化饮食健康管理组有3例失访脱落,个体化饮食健康管理组有2例失访脱落,1例于试验开始6周后诊断胰腺癌而剔除。个体化饮食健康管理组与非个体化饮食健康管理组均有27例患者完成随访。两组均无因药物副反应而停药的患者。
2.2 剔除阳性食物后患者症状频率及严重指数变化情况:两组患者症状频率变化情况见表1。两组患者症状严重指数变化情况见表2。个体化饮食健康管理组8周时症状频率指数及症状严重指数改善情况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患者症状频率指数变化情况
组别例数治疗前治疗后8周个体化饮食健康管理组273.51±1.332.16±0.46*#非个体化饮食健康管理组273.35±1.422.59±0.76注:与对照组比较,*p
表2 两组患者症状严重指数变化情况
组别例数治疗前治疗后8周个体化饮食健康管理组273.89±1.242.19±0.88*#非个体化饮食健康管理组273.56±1.182.81±1.03注:与对照组比较,*p
表3 两组患者总体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组别例数完全缓解
例(%)症状缓解
例(%)症状改善
例(%)症状无
改善例(%)个体化饮食健康管理组2711(40.7)9(33.3)5(18.5)2(7.4)非个体化饮食健康管理组274(14.8)6(22.2)10(37.0)7(25.9)注:与对照组比较,p
3 讨论
IBS是一种慢性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可表现为一系列临床症状,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IBS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可能相关的因素包括内脏感觉异常、胃肠动力改变、感染后的肠道粘膜改变、神经内分泌功能紊乱、精神因素及食物因素。食物通过以下两种途径对消化道产生影响,包括食物过敏及食物不耐受,食物不耐受,又称为非变应性食物过敏症。是一种复杂的变态反应性疾病,人的免疫系统把进入人体的某种或多种食物当成有害物质,从而针对这些物质产生过度的保护性免疫反应,产生食物特异性IgG抗体。特异性IgG抗体与食物颗粒形成免疫复合物,可引起所有组织发生炎症反应。在IBS中主要表现为进食后出现腹胀、腹痛、腹泻等不适。有研究显示IBS-D患者中食物不耐受检测阳性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且抗体浓度较高,阳性食物种类也较多[7][8],此类患者往往均存在引发症状的食物因素,患者为缓解症状也采取避开相关食物,从而选择了不均衡的饮食,长期的不均衡饮食势必对患者营养状况及生活质量产生影响。因此,我们根据不同患者的食物不耐受检测结果,制定的个体化饮食管理方案,不盲目忌食任何食物。结果显示予以基于食物不耐受检测的个体化健康管理后忌食组患者在症状严重指数和症状频率指数均明显改善,且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 Khan S, Chang L.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IBS. Net Rev Gastroenterol Hepatol,2010,7:565-581.
[2] Drossmn DA. Thae 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 and the Rome Ⅲ process. Gastroenterology,2006,130: 1377-1390.
[3] 朱畴文,王吉耀. 功能性胃肠病//陈灏珠,林果为. 实用内科学. 13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2045-2047.
[4] Drisko J, Bischoff B, Hall M, et al. Treating irriitable bowel syndrome with a food elimination diet followed by food challenge and probiotics [J]. Jam Coll Nutr, 2006,25(6): 514-522.
[5] 王维达,方秀才,朱丽明,等. 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症状发作与饮食关系的调查[J]. 胃肠病学,2012,17(2):110-114.
慢性病健康管理为健康人、高危人群、患者提供综合、主动、系统的健康管理措施,是我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重点内容,也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重要职能之一[1]。实践表明,社区综合干预的方法是有效防控慢病的最佳手段。在我国,以社区为基础,开展慢病综合防治已大范围实行[1-3]。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均为慢病患者进行有关防治慢性病知识的健康教育,发放健康教育相关资料,为居民提供健康教育讲座、社区义诊等;专业人员定期为居民进行体检、建立健康档案,并定期对患者进行电话随访。相对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慢病患者提供个性化专业人员上门服务及社区日托服务,引入老年慢病患者专业化服务[2-4]。因此,为探索老年慢性病健康管理模式,在成都市郫都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实践中,利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管理平台实施慢性病健康管理服务。通过对比慢性病健康管理实施前、后社区老年人慢性病管理和服务情况,及其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服务上的差异,以更完善的模式及规范的流程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慢病管理工作,提高管理质量。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设计干预性调查
2014-06与2016-06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在慢性病健康管理内容上的实施情况。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成都市郫都区10个社区的常住老年人,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公园、老年活动室等场所实施调查。横断面调查研究调查2016-06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同服务主体在慢性病健康管理服务内容上实施情况。抽样方法同前。
1.2对象
干预性调查研究对象:在成都市接受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服务的老年人。横断面调查研究对象:慢性病管理服务区域的老年人与同时段接受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服务的老年人。纳入标准:①年龄≥65周岁,有一定的读写能力,意识清醒;②同意参加本调查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配合度较高;③经三级医疗单位确诊的慢性病患者;④接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时间≥6个月(前瞻性随访调查)。
1.3方法
1.3.1慢病管理内容
以多种卫生服务主体为核心、利用多种卫生服务资源,在特定的管理协调体系中,对正常人群、高危人群、慢病人群实施卫生服务,并且适时调整服务策略,针对性开展慢病健康管理:健康咨询、健康教育与促进、健康档案动态管理、年检与监测。
1.3.2干预性调查
本研究采用自行设计的慢性病健康管理问卷调查的方法,分别于2014-06和2016-06采用面对面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成都市某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500位老年人进行数据收集,主要包括基线调查与干预结果评价两个部分。调查内容包括基本信息(姓名、年龄、性别、联系方式等)、健康教育与促进、健康咨询、年检与监测、健康教育、高危因素干预、健康档案动态管理、满意度等相关信息。
1.3.3横断面调查
采用自行设计的慢性病健康管理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数据收集。于2016-06/2016-09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慢性病管理服务区域的500位老年人进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同前。
1.3.4指标定义
1.3.4.1管理人数
最近1次随访所有慢性病患者进行建档管理的人数。1.3.4.2管理率管理率=慢性病管理人数/辖区内估算的慢病患病总人数×100%。
1.3.4.3控制人数
最近1次随访慢病指标达标的人数。
1.3.4.4控制率
最近1次随访慢病指标达标的人数/已管理的慢病人数×100%
1.3.4.5满意人数
问卷调查中对所有慢性病管理满意的人数。
1.4质量控制
调查前,根据调查内容对调查员进行统一培训,使其理解各项调查内容以及注意事项;调查期间,调查员相互核查问卷填写内容,检查是否有逻辑错误或者遗漏,及时改正错误;数据录入阶段,用Epidata3.1软件进行数据的录入,数据录入的时候设置自动跳格、错误报值等功能,减少录入过程时的错误。在数据录入前,对数据录入人员进行统一的培训,强调数据录入时注意事项。数据录入过程中执行双输入录入法,并进行双录入实时校验,及时发现错误并更改。在数据录入完成之后要进一步进行逻辑查错和抽查,以保证数据质量;数据分析阶段,运用SPSS21软件对数据进行逻辑查错和清理,保证数据质量。
1.5统计分析
采用SPSS21.0进行数据整理及统计描述分析;采用χ2检验比较计数资料的差异性,检验水准为P<0.05。
2结果
2.1基本情况
干预性调查500人,回收问卷495份,有效率为99%;对基线495人进行干预,回收问卷482份,回收率为97.4%;平均年龄为72±3.2岁。横断面研究调查500人,回收问卷492份,有效率为98.4%;平均年龄为69.6±4.3岁。在不同服务主体中,慢病患者基本情况(年龄、性别、文化水平、经济状况)和患病情况等因素上均衡,差异无统计学差异。
2.2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慢病管理情况
针对性开展慢病健康管理服务后老年人的满意度明显增高。其中健康咨询提高31.7%,健康教育与促进提高31.2%,年检与监测提高32.3%,健康档案动态管理提高28.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3不同服务主体之间慢病管理情况对比在慢病管理中,相比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相对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健康咨询高出11.7%,健康教育与促进高出16.2%,年检与监测提高21.2%,健康档案动态管理提高29.7%,满意度提高28.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慢性病管理是一种综合社会、社区和家庭各方资源的新型养老模式[5]。以家庭为基础、对老年人进行健康评估干预,并提供健康管理服务,不仅带动影响家属对老年人的照顾能力,而且提高老年人的慢病自我管理能力[6]。
3.1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在慢性病健康管理中效果显著
3.1.1实施慢性病管理后,社区居家养老中心的慢病管理内容实施效果显著
成都市郫县社区几家养老中心在开展慢性病健康管理服务后,慢性病健康管理服务在5个维度上水平(健康知识咨询、年检与监测、健康教育与促进、高危因素干预、健康档案动态管理)均显著的提高(P<0.05);且慢性患者对社区居家养老中心的满意度由71.5%提高到85.6%,慢性病管理人数、管理率及控制率也明显上升(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对某些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并对其进行个性化管理。因此与管理前比较,加强了对老年人进行健康检查、健康教育、家庭访视等,故社区老年人对慢性病健康管理服务的满意度提高14.1%。慢性病健康管理的实施加强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与医疗机构合作,促进了养老和医疗康复的更好融合[7]。因此,必须大力推广以慢病管理服务为核心的社区居家养老理念,并不断的规范服务流程,使得老年人慢病管理取得一定成效[8]。
3.2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在慢性病健康管理中优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随着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的不断增高,自我照顾能力下降[9],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打破传统的仅由老人自理或者子女、亲戚照顾的固有模式,建立以家庭为依托,以社区化服务为辅助的居家养老新模式。使得老年慢病患者在自家门口就能享受到舒适安全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慢性病管理对象年龄层次不等,依存性较差,难以全面考虑老年人的特殊化需求,优化性欠佳,老年人满意度较低。
本研究结果显示,相对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老年慢性病患者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满意度则更高,慢性病管理率、控制人数、控制率等都较高,可见老年人更希望能在自己熟悉的家庭环境或社区里获得定期、就近、方便、专业的健康护理照顾的服务,以减少其家庭依赖程度,减轻家庭负担,促进自身健康养老[10]。因此,社区居家养老护理服务在老年慢性病患者中开展具有着必然性[11]。
4参考文献
[1]杨敏,钱英.基于老年慢性病患者养老服务需求的调查研究[J].健康研究,2012,32(2):139-142.
[2]孙海燕,王峰,杜冰,等.盐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护理服务项目实施现状调查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4,30(8):4-7.
[3]张波.我国居家养老模式研究综述与展望[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8(4):10-14.
[4]路颜羽,路雪芹,白琴,等.城市社区老年人护理意愿及临终关怀需求调查分析[J].社区护理,2009,24(20):82-84.
[5]林军,赵加奎,等.城市居民慢性病预防素养及影响因素分析[J].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2013,8(3):177-179.
[6]纪珊珊.金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现状调查报告[J].改革与开放,2010,5(10):75-76.
[7]周育瑾,吴江,张升超,等.深圳市桃源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探讨[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15):1738.
[8]孙海燕,孙国珍,周滋霞.盐城市不同养老模式下高龄老人生活质量的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9(2):61-63.
[9]何婷婷,洪倩.合肥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慢病防治能力建设的现况研究[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3,38(3):31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