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物联网技术就业

物联网技术就业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0 17:16:0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物联网技术就业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物联网技术就业

篇1

一、前言

从目前技工院校物流专业教学情况来看,主要存在针对学生素质的理论研究不够,学生逻辑思维没有得到有效拓展、学校物联网技术的应用程度较低、校企合作有待加强等几方面问题,制约了技工院校物流专业的发展。对此,必须采取有效的改进措施,在物联网技术下对技工院校的物流专业发展进行改革创新,从而有效地提升物流专业的教学水平。

二、技工院校物流专业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针对学生素质的理论研究不够,学生逻辑思维没有得到有效拓展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上人才的竞争日趋激烈,企业对于物流人才的素质及创造性思维要求也在不断地提高,物流专业学生的就业压力在不断地增大。但是,技工院校物流专业没有结合市场上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对学生的素质进行理论研究,导致学生的思维无法得到有效的拓展,进而影响到物流专业学生的良好发展。

(二)物联网技术的应用程度较低

从目前技工院校物流专业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情况来看,其存在着应用程度较低的问题。导致此类问题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学校不重视物联网技术,进而没有引进物联网技术;此外,资金不足导致学校无法大量购买物联网相关的设备,从而影响到技工院校物流专业的办学质量,长此以往也会阻碍学生的良好发展。

(三)校企合作有待加强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技工院校物流专业的发展也极为迅速,技工院校对学生的就业也越来越重视。技工院校通过校企合作,不仅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实习环境,同时对促进学生顺利就业也有着一定的作用[3]。而从技工院校物流专业的实际发展情况来看,校企合作有待加强,再加上师资队伍的建设不足,对物流行业的操作流程了解不够深入,造成学生所学习物流专业知识不符合物流行业的人才要求,从而影响到技工院校物流专业学生的顺利就业。

三、基于物联网技术下技工院校物流专业的发展策略

传统技工院校物流专业教学中存在很多不足,这些问题也是阻碍技工院校物流专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如果不能及时采取有效改进措施,会影响到物流业的发展。在物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过程中,对技工院校物流专业的发展必须进行改革创新。下面笔者主要从深入改革教学方法、切实有效地完善物流专业课程体系、加强校企合作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深入改革教学方法

陈旧的教学方法将会对物流专业的发展造成极大影响,不利于学生的就业发展。因此,为了确保学生的良好发展,应深入改革教学方法。首先,在物联网技术发展的基础上,技工院校物流专业的教学方法应不断改革和创新。应用现代化物联网技术,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为学生专业能力的形成以及长远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应改进物流专业的教学形式。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也推进了物流技术的创新与应用,为满足市场的发展需求,应加强物流新技术的学习,如,无线射频识别、货物跟踪定位、智能交通、物流信息平台、移动物流信息服务、物流管理软件等,这对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及未来的就业有着极大的作用。另外,在改进教学方法的过程中,会涉及很多新技术,而在学习新技术的过程中,需要相应的硬件设备作为支持。因此,应加快先进物流设备的引进,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同时可以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物流装备的发展。此外,可以通过开展小组讨论、主题演讲等多元化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此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二)切实有效地完善物流专业课程体系

物流专业课程体系的不合理、不完善,会直接影响到技工院校物流专业的发展以及学生的就业发展,因此,基于物联网技术发展的情况下,应切实有效地完善技工院校物流专业课程体系。首先,应关注物流业前沿技术,并将物流专业课程体系化繁为简。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技工院校物流专业课程体系应摒弃传统物流专业课程的枯燥教学内容,凸显出线射频识别、货物跟踪定位、智能交通、物流信息平台、移动物流信息服务、物流管理软件等新型物流模式的地位,加强学生对新物流技术的了解和学习。其次,应强化意识,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影响下,应注重物流专业人才的专业知识、专业道德以及职业技能的培养,尤其是职业道德的培养,主要包括以礼貌待客、以客户服务为中心、保证客户的服务质量、诚信、环保意识、节省能源等,应将其融入物流专业课程体系教学中,不断地强化学生的各方面意识。

(三)加强校企合作

在物联网技术不断发展的情况下,校企合作显得更加重要,加强校企合作可以推动学校和企业的互利共赢,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所谓校企合作,主要是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共同合作,一方面是为了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另一方面是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学习平台,从而实现学校和企业的双赢。首先,应拓宽渠道,打造校企合作的新道路。就现阶段校企合作的模式来分析,主要合作模式包括实验设备附带的合作服务,即设备使用、教师培训等以及与培训机构联合培养应用物联网技术的智能物流专业人才,还有通过校企合作联合建设实验室、校企合作基地。例如,通过校企合作建设应用物联网技术的智能物流实验室、校企合作基地等。在今后还会进行深度校企合作,建立校企合作应用物联网技术的智能物流研究中心,联合开发实验设备及实验教材,订单式培养应用物联网技术的智能物流专业人才等。另外,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应不断地创新理念,推动校企合作新发展。如,监理物联网产、学、研的联盟,使物流专业有着更好的发展。

(四)加强对学生素质的理论研究,切实地扩展学生的逻辑思维

在技工院校物流专业实际的发展中,需要不断加强对学生素质的理论研究,切实拓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学生的专业素质应以企业的用人标准为主,因此,教师应积极开展社会调查,了解物流企业对于物流人才有哪些方面的需求,进而结合物流企业的要求加强对学生素质的理论研究,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促进学生良好发展。此外,教师还应该通过培训、日常训练的方式拓展学生的逻辑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

(五)提高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水平

技工院校物流专业要想获得长远发展,需要不断地提高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水平,积极引进各种物联网设备,以供学生的学习之用。此外,针对资金不足的问题,应该积极吸纳社会资金,通过合作的方式办学,从而为学生提供多种物联网设备,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从而促进技工院校物流专业的良好发展。此外,在引进先进的物联网技术之后,应鼓励学生高质量地使用相应的物联网设备,进而将物联网设备的效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实现最佳的应用效果。

四、总结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也极为迅速,推动了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同时物流业对人才的要求也不断地提高,如人才的专业技能、职业素质、职业道德等,这给技工院校物流专业的发展带来一定的挑战。通过本文对物联网技术下技工院校物流专业的发展研究,笔者主要对传统物流专业发展中存在的几方面不足展开分析,也提出了在物联网技术下如何发展物流专业,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希望能够为技工院校物流专业的发展给予一定的启发,促进物流行业的发展,也进一步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篇2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3.149

1 行业背景

从“智慧地球”到“感知中国”,“物联网”成为全球瞩目的关键词,新生事物一旦出现,发展是势不可挡的。物联网是世界信息化发展新的推进,是互联网应用的推广和深化,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又一次信息产业浪潮。目标是实现一个智慧化的世界,让生活更舒适、生产更高效。信息的交互,不再局限于人与人。预计到2020年,500亿个智能物体(smart things)将连接到网上(人均6个),物联网试图实现人类居住空间的“可知、可思、可控”。可知,知道周围的情况;可思,能够对知道的信息进行智能化分析、综合与决策;可控,能够根据感知信息及智能分析对周围进行优化响应与影响。互联网把人类社会带入了“信息时代”,而物联网的使命则是要把人类带入“智慧时代”。

物联网作为国家十二五期间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之一,近两年发展速度迅猛,在2012年,中国物联网产业市场规模达到3650亿元,比上年增长38.6%,预计至2015年,中国物联网整体市场规模将达到70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30%。各省都高度重视物联网产业的进展,把物联网相关产业和技术运用纳入省“十二五规划”,积极打造“智慧城市”。受政府政策推动作用的影响,国内已有50多个城市提出智慧城市建设,并有28个城市出台具体建设规划及行动方案,将进一步推动物联网的应用。

物联网产业规模巨大、带动力强,已成为国际新一轮信息技术竞争的关键点和制高点,物联网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确定了9个重点发展领域,分别是:智能工业、智能农业、智能物流、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环保、智能安防、智能医疗、智能家居。物联网的发展,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必将有大大小小的科技企业受益于国家政策扶持,进入科技产业化的过程中。在深圳第十三届高交会上专家指出,物联网产值将为互联网30倍,未来人才需求量巨大。

目前,物联网产业市场特征总体处于起步阶段,规模化发展估计还有一段时间。物联网产业的发展不是单靠行业、教育、政府哪一方面能够推动的,必须是国家政府主导驱动产业发展、行业应用引导产业发展、公共服务行业(如安防、电力、交通、物流、医疗、家居)优先带动发展。物联网的发展,必将有大大小小的科技企业受益于国家政策扶持,进入科技产业化的过程中。市场力量正在加快进入物联网产业。

2 物联网人才需求

产业规模的高速扩展必然带来人才的短缺。更何况物联网专业跨电子、通信、计算机等多个学科领域,寻找多学科都懂的高复合型人才难上加难。通过广泛物联网相关企业调研了解到,企业的技术开发人员仅占30%,需要大量的项目工程实施及维护人员。物联网人才资源紧缺,呈“金字塔结构”的人才资源结构,塔顶部分由领军人才、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研发团队,底部是众多技术人员和技术操作人员组成应用、服务团队。因此,需要培养大量具有物联网技术能力、应用创新能力、跨专业的复合型人才。

随着全球范围内物联网的快速发展,物联网渐渐成为热门专业,也给教育带来了巨大机遇。截至2012年,全国本科已有近百所、高职有近70所开设,各类院校纷纷申报物联网新专业的情况还在继续,物联网教育市场逐渐变大、变热。

3 物联网教育面临问题

信息技术的发展可以说是瞬息万变,也给计算机类专业的建设带来许多困难,人才培养方案总是不能完善、适应社会需求方面总是不尽人意。各类院校的物联网专业大都是计算机相关专业基础上开设的。计算机类专业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与市场接轨不够,人才培养定位不准,培养目标不突出。人才培养与市场要求有所脱节;培养学生社会认可度不够;教学实践环节差,技能训练不够;师资培训投入不够,师资培养缺乏针对性、连续性、有效性;理论水平、实践操作技能和工程实践能力有待提高;实验实训条件有待完善与加强;校企合作不够深入,多数局限于向企业输送“实习人员”;科研能力薄弱,科研没有起到推动专业发展应有的作用。

蒸蒸日上的物联网产业给物联网教育带来机遇的同时,也给物联网专业培养带来新的挑战。物联网应用是跨专业、跨学科、高难度、深层次的应用,需要计算机、电子电工、通信、自动控制、软件、管理工程等多个学科的融合。因此,物联网专业教育对师资要求高,由于跨专业,跨学科,需要学习、补充新知识,师资培养有一个较长周期。物联网工程实践性强,对实验设备要求高,学生培养成本高,培养成熟的技术人员周期变长。目前物联网专业教育处在四缺状态,缺教材、缺师资、缺设备、缺经验。

因此,高职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再按照传统模式,很难做到更好,并且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探索校企合作与共建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势在必行。

4 校企合作与共建模式

物联网人才的培养对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和引领作用,而物联网行业对从业人员的专业和经验要求很高,物联网人才市场需求虽然很大,但综合人才却十分缺乏。为弥补物联网产业发展带来的人才缺口,需要培养大量具有物联网技术能力、应用创新能力、跨专业的复合型人才,为适应信息类物联网应用技术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充分发挥双方各自的优势,实现互惠互利、资源共享,加快物联网人才的培养。

4.1 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物联网应用领域广博、技术精深,各高职物联网专业的建设应该结合区域经济和学校自身特色,实施校企合作与共建人才培养模式。学校深入了解企业需求,进行广泛的物联网人才需求调研,校企共同分析岗位职业能力,抽取出高职学生能胜任的岗位职业能力,按照企业需求,校企双方共同制定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4.2 共同参与培养过程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要求,确定教学实施安排。理论课原则上在校内由专职教师完成。校企共同实施实践教学部分;企业给学校师生提供实践实训机会;共同制订考核标准,对学生学习及实践技能进行考核。学生毕业后优先到该企业就业。

4.3 校企共建实验室

整合教育资源,集中校内优势资源,优化教学资源配置,建立校外企业实践基地、校内技术公关研究室。校企共建物联网实验实训室,除满足专业教学外,重点突出学校自身特色和行业优势。协商物联网企业将部分体验设备放在学校,学校给企业冠名。企业不用占场地,学校还能用于教学。共建国内某行业领先水平的实验实训室,企业承揽相关项目时,可带客户来学校参观。也可以为教师、学生物联网创新应用提供实验支持。

4.4 师资队伍共建

为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能力、研究型工程师素质的教师队伍,学校定期组织老师参加物联网相关培训。安排老师到物联网企业锻炼是很好的举措;企业为学校提供机会让老师在企业挂职锻炼,并为企业发展建设提供规划策划、管理咨询等方面的服务,配合企业做好职工教育培训工作,提供新职工岗前技能培训、职工岗位技能培训、新技能新技术培训和技能大赛赛前培训等。学校可邀请或聘任企业的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担任特聘教授或实习指导教师,为学校专业建设、人才培养、课程改革等提供建设性意见。通过师资队伍共建,使老师能把握市场、提高科研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也提高了企业员工的整体水平。

4.5 共同组建科研创新团队

校企共同组建科研创新团队。学校选派优秀教师和业务骨干参与企业科研项目论证、技术援助和学术研讨。校企双方就有资源互补优势的研发项目开展联合攻关,并联合向政府有关管理部门申请相应的科学技术研究经费。

4.6 共同实施企业项目

物联网产业的蓬勃发展,使物联网企业人力资源紧缺状况凸显,各种领域的物联网应用逐渐铺开,物联网工程实施人手不够。学校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学校可选派老师和一些优秀的学生参与到企业的项目实施过程,独立承担或协助完成相应的任务。以项目的实施驱动校企合作的深入。为企业解决了廉价劳动力问题,学生、老师也得到了锻炼,对学校、学生、企业都是有益的。

篇3

35G物联网技术下的物业管理服务模式架构

以物联网系统架构为基础的物业管理服务模式是基于5G物联网技术的物业管理模式,可以将其划分为基础架构层、综合应用层、管理服务层以及大众使用层这四个层面。

3.1基础构建层

基础构建层的组成包含了网络构建层和感知识别层方面的内容,是所有上层结构的基础,主要以5G物联网技术下的物业管理服务模式为核心。传感器的使用,能够识别居住区中基础设施的使用状态以及使用信息的收集,以此来准确检测设备的状态,完成在线化管理。通过使用物联网、宽带网等各种网络形式,网络构建层能够完成信息的传递工作[2]。

3.2管理服务层

业主对日常生活中问题的解决主要是借助管理服务层来实现的,这一平台能够实现对公共基础设施的维护维修、建筑主体的管理维护以及小区治安,以及帮助业主完成生活缴费,并且还能够收集和处理物业服务的监督与反馈信息。物业企业通过对收集到的数据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从而为制定有效的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结合业主的实际需求,在保障物业管理服务功能的基础上,分析业主的喜好和特征,为业主提供针对性的服务。

3.3综合应用层

综合应用层是丰富业主社区活动的主要平台,是除了小区物业管理服务工作之外的另外一项内容,在物业企业和商家的合作下,商家驻入到了物业服务平台中,为业主提供智能化服务,比如,快递物流信息的查询、家政服务以及社交活动等,在为业主提供便利的同时,还降低了物业管理的成本消耗。

3.4业主使用层

业主使用层是物业管理服务平台面向业主、商家以及服务企业提供的终端访问入口,是业主最终使用的软硬件系统,其中包含了APP应用软件以及微信小程序等,如此来全面保障系统的便捷性、可操作性以及实用性。

4物业管理中5G物联网技术的典型应用场景及物业系统产品功能规划

如图1所示为5G物联网技术下的物业管理系统架构规划图。

4.1安防系统—水电气管控与报警

4.1.1水电气安全管控如今,小区的水电气安全管控工作普遍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基本都是由住户自己进行管控的,用电安全依靠配电箱的断路过载进行保护,用气安全则主要借助断路器以及燃气报警器来保护,事故隐患的处理往往是在发生隐患之后进行应急处理,因此,存在着很大的潜在风险,很容易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5G物联网水电气安全管控子系统的使用,能够定期实现对水电气相关数据的采集分析,并且判断异常情况,及时对出现的相关问题实现实时报警。

4.1.2消防安全管控物业小区的消防系统包含了烟感器、消防供水以及灭火器等方面的内容。如今,除了烟感器具有远程预警功能之外,其他采取定期使用人员检查和巡视的方法为维护整个消防系统的正常运行,这种方法的使用仍然无法完全保障消防系统但运行安全[3]。5G物联网消防管控此系统的使用,能够实现对消防供水数据的实时监测,可以对烟感器使用无限方法进行灵活配置,对灭火器的管理也可以借助系统实现状态统计和巡检登记,使消防系统处于正常环境的工作状态。

4.2门禁与访客管理系统

在对人员的出入开展管控工作的时候,不管是住宅小区还是商业建筑,都面临着以下几种情况:(1)在家人没有带门禁卡时进出小区。(2)访客需要进出小区。(3)外卖、快递以及维修等需要上门服务或者上门送货。不进,面对上述问题,物业管控主要采取以下措施:(1)业主通过电话通知物业中心,由物业值班人员通知门卫放行。(2)登记访客的身份信息,在核实被访问人员的信息之后放行。不管是哪种方法,其流程都比较复杂,很容易泄露信息,从而给业主增加麻烦,也让访客得不到相应的尊重,因此,5G物联网技术的使用,能够提高对出入人员的管理水平,具有方便快捷、安全可靠的效果,满足物业公司和住户但实际需求。

4.3停车管理系统

车位综合利用管理我停车秩序的管理:在物业管理工作中,小区停车是一项重点和难点内容,很难对长租车位、私家车位以及临时车位做到分类管理,普遍存在着侵犯他人车位以及乱情乱放的情况,从而引起了不必要的纠纷。物业小区使用5G物联网技术,能够有效解决停车场的管理问题,车位共享机制的运行,不仅能够很好的解决停车秩序问题,同时还能够维护车位使用者和所有者的权益,为其他车主提供方便。子系统功能规划:(1)智能车位锁。使用5G物联网智能车位锁,能够在车主驾车返回停车前,车位锁自动关闭,为车主停车提供便利,在车主开车离开之后,这为锁就会自动打开,避免出现其他车辆误停的现象。(2)车位分时出租系统。基于可共享车位的可停时间以及状态,分时停车车位的信息,在需要停车时选择合适的车位进行停放,并且支付相应费用。

4.4社区互动系统

随着液晶屏成本的逐渐降低,多数小区中将大尺寸屏幕作为广告、信息以及视频的载体,并且这种现象逐渐得到了普及,但是就现阶段的大屏幕特点而言,信息基本呈现出那单向性特点,换言之,大屏幕仅仅是信息的工具,很难和住户实现互动。社区中大屏幕的有效利用,能够提升信息的功能,以大屏幕为信息互动的载体,实现双向信息沟通,这是以提升社区品质和以客户为主的一种体现方式。子系统功能的规划主要包含以下方面的内容:(1)远程信息。物业公司的小区住户和工作人员,都可以申请通过大屏幕信息。(2)远程信息互动。借助大屏幕的互动功能,能够设计相关的社区活动,强化社区的互动性。

55G物联网技术下的物业管理服务模式的实施及建议

5.1因地制宜打造个性化物业

基于业主的实际需求以及社区的具体情况,借助物联网打造个性化的5G物联网技术下的物业管理系统,为满足业主的更多需求提供可能性。5.2寻找多方合作降低物业管理成本为了能够改变原来的单一化的物业服务模式,应该积极主动建立与餐饮业、金融业、医疗卫生院之间的合作,通过使用多方合作的方法满足业主的实际需求。这样一来,不仅能够降低物业成本,同时还能够和物业商家与物业管理企业实现合作共赢。

5.3及时对智慧服务设备更新升级

篇4

关键词:校园融合;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创业服务平台

Key words: campus integration;application technology of Internet of things;entrepreneurial service platform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4-0206-02

0 引言

物联网基于互联网和传统电信网等信息承载体,已经成为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极具潜力的发展手段,受到了全社会的重视与关注。物联网的迅速发展,实现了物质世界和虚拟世界的连接,不仅包含着推进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动力,而且形成了基于物联网模式下的创业热潮。作为培养物联网应用技术人才的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的过程中,更要利用物联网技术优势和创业教育背景,通过与大学生创业园进行广泛的合作与融合,创设良好的创业氛围,建立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创业服务平台,以提高学生创业就业能力为纽带,培养学生创业精神与实践能力,实现其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校园融合是将高职院校与大学生创业园高度融合、协同发展,促进物联网创业人才的培育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提升。大学生物联网创业园通过建设校内实训基地、科研实验基地、创业见习基地、创业实践基地和创业岗位基地等五大基地,为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学生设立真实的创业情境,提供优质的创业服务,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高职院校通过基于知识资源优势,利用创业园集聚的物联网产业优势,将物联网企业嵌入到高职院校物联网创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同时发挥高职院校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在人才培养与应用研究上的势,为创业园及企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1 创业实践基地建设

篇5

中图分类号:F61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2012)01-0000-02

Internet of Things Technology Development and Dusiness Model Study

Zhao Xun

(Tianjin Abundantly Technology Co., Ltd.,Tianjin300308,China)

Abstract:The Internet of Things is essentially strengthen the communication and information exchange on the basis of items to locate, identify,track,manage and monitor.The establishment of Things,aimed at the use of sensor technology and identification technology,and othe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itiative to achieve the exchange of information between the physical means,the Internet platform.This article tries to Internet of Things technology development and business model issues related to conduct a preliminary analysis and recommendations.

Keywords:Internet of Things;Business model;Technology development

新技术发展促进了产业投资机会的增加。目前,世界各国都加大了建立和研究物联网的投入力度,我国也非常重视物联网建设工作。对物联网技术发展动向及其对商业模式的影响进行研究和探讨,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试就物联网技术发展与商业模式的一些相关问题作初步分析,并提出建议。

一、物联网和物联网技术

(一)物联网的定义与内涵

所谓物联网是指依据事先约定的协议将互联网与所有物品紧密连接起来的一种网络,其物质技术基础是全球定位系统、红外感应器、激光扫描器和射频识别等各种信息传感设备的运用。物联网实质上是在强化通讯与信息交换的基础上,将物品进行定位、识别、跟踪、管理与监控等。建立物联网的目的在于运用传感技术和识别技术等多种信息化高级手段,在互联网平台上主动实现实物间的信息交换。由此可见,互联网构成了物联网的核心基础,其中所发生的物品间连接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人际网络通讯连接的扩展。换言之,物联网将信息通讯与交换的应用领域从人际连接转移到物品间的连接。

(二)物联网基本架构

应用层、网络/接入层与感知层构成了物联网的基本架构。应用层在物联网基本架构中位居最顶层,其主要任务是服务于数据的挖掘与技术。以提供各种通用的服务平台为媒介,诸多终端管理设备将感知层功能加以具体运用。

而网络/接入层可以被视为物联网的神经末梢,将融合接入和存储的信息直接传递给不同层次的电信用户。带宽需求、用户消费需求以及网络资源的接入与运营等因素都对物联网的接入技术及其应用的定位与范围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从目前实际情况看,物联网接入技术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这与用户需求多样化发展是相适应的。

感知层是物联网基本架构的最低层,它在一定的程度下是人的感觉器官在信息技术运用中得到了延伸。除了搜集事物信息之外,感知层还将分析、处理和反馈信息的过程智能化,并且许多相关设备利用这种智能化过程实现信息交换的协同化、嵌入式标识化以及互动化。

(三)物联网技术发展阶段

物联网基本架构中的应用层的功能和地位决定了产业化是物联网的发展形态。大致说来,物联网技术发展阶段主要细分为基础期、成长期、成熟期以及运行期。在基础期的发展阶段,重点是推动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的广泛建设,在单个物体之间建立互联关系,促进物联网产业实现低成本、低功耗的发展模式。为此,要强化标准化建设,其主要内容是设计射频识别的隐私与安全标准,对无线频带进行明确的指定,对协议的控制与处理的分布式技术进行开发。与此同时,要拓宽物联网产业化应用领域,特别是推广射频识别应用于零售、物流和医药等诸多产业。在此基础上,畅通各种系统之间的交互机制,主要是对频率与协议加大完善力度。因此,实现技术突破,促进传感器、标签、主动系统的微型化和低廉化,以及射频天线的多波段智能化,将标签高频化,促进读取终端等诸多电子器件嵌入化和小型化。此外,物联网技术发展的基础期也应将低耗能源、低功耗芯片组、电源系统优化以及超薄电池等基础建设纳入规划,为有效管理能源奠定基础。在成长期阶段,建立物体之间的联网机制,形成各个领域都普遍应用的传感器网络与标签。产业标准化的设计与制定要适应特殊化需求,加强交互频率、交互式协议、电源以及容错协议等诸多领域的标准化建设。继续强化产业化应用建设仍然是成长期的关注课题,其关注点集中在界面互动操作、数据与控制的分布化等技术研发,提高网络的融合效度,增强物联网在恶劣环境中的运行能力。成长期的技术发展目标是提高设备器件的感知能力与信息容量,加快读取设备和标签的高频传输速度,实现片上射频的集成化,提升材料间的整合力度。除此之外,要大幅降低功耗,对能量进行有效管理,改善电池性能,高效捕获能量,建立功耗极低的芯片组。到了成熟期,技术发展实现半智能化向智能力的根本转变,使标签与物件的指令执行打破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在这一发展阶段,需要深入推进标准化建设,对网络的交互活动制定科学标准,智能器件运行的不同系统之间的兼容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企业通过执行分布式代码的方式提高物联网产业化应用功能,并且拓宽了物联网在全球范围的应用前景。

二、商业模式

(一)商业模式的定义与内涵

商业模式是指公司结构以及伙伴关系等资本运营要素和公司为客户所实现的价值的系统性商业逻辑架构。从定义中不难发现,商业模式的运营不仅使客户价值通过公司经营得到实现,而且其参与者能够分享不同形态的利益。商业模式的内涵较为宽泛,不仅包含产品结构以及信息流、服务流和资金流等结构,而且包含商业模式参与者及其功能界定,也包含利益分配的渠道与机制。

(二)商业模式的类型

目前,商业模式主要分为自营型、合作型、通道型和定制型等四种类型。其中,自营型是指运营商依靠自身力量对业务及其流程进行开发,与客户进行直接的联系。显然,合作型采取了相反的运作路线,其主要表现是运营商从系统集成商中选择应用领域的合作伙伴,由合作伙伴负责售后服务与业务开发等项目,而运营商则确保业务在网络上正常运行,并为合作伙伴的业务及其收费计费进行推广与宣导。定制型则立足于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开展M2M业务。而通道型则不强调客户的具体需求的特殊化。

根据运营主导地位的不同,物联网可以区分为移动运营商和系统集成服务商主导的两种商业模式。其中,通道型和自营型属于移动运营商主导的商业模式,定制型和合作型属于系统集成服务商主导的商业模式。

三、推动物联网商业模式发展

中国物联网商业模式的发展思路是突出了运营商的主导地位,这种商业模式主要是根据客户群体和客户市场的需求共性的定位,发挥运营商和传感技术的服务优势,建立智能终端并推进各种智能应用,引发了应用创新和社会化以及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但是,我国物联网市场的发展尚处于起始阶段,以运营商为主导地位的商业模式的发展动力主要来源于产业联盟和政府的推动,这就使得市场需求的研究与设计至关重要。然而,物联网理念中的智能产品的消费需求并不显著。因此,采购成本补贴等政府行为来发展物联网,是难以推动物联网商业模式的健康发展的。

为此,笔者建议:首先,增强基础技术研发力度,形成能够实现不同产业间有效联结的产业网络,进而促进技术、信息、业务、信息与物理等方面的有机融合;其次,国家应该加大物联网核心技术的科研投入和规划力度,并协调各类技术创新主体的分工与合作;再次,要增加政府在城市管理、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等物联网应用领域的资金投入,并支持物联网应用于智能家居、智能医疗、智能汽车等新兴重要领域,引导消费需求,为物联网商业模式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市场基础。最后,要加快技术标准化的建设,推动物联网产业化应用的深入发展以及信息化与产业化的深度结合,更好地满足不同行业与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四、结论

促进物联网技术深入发展的关键在于创造更多的商业机会,而培育市场需求又是其重要着力点。只有加快相关方面的建设,才能推动网络运营商主导型的商业模式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6

随着金融服务需求增长带来的金融业务发展和监控部门对生产连续性的要求,银行已级别建设形成两个以上的数据中心承载业务运行。各数据中心均可以通过互联网提供金融服务,多个数据中心间通过互联网流量调度技术在不同站点分配业务流量,形成提供线上金融服务的互联网多点多活架构。互联网多活架构分为两点双活和多点多活,图1是一个典型的互联网两点双活架构,用户可以通过互联网访问任意一个数据中心,完成线上交易处理和获取互联网金融咨询等服务。

二、互联网流量调度技术现状

互联网应用在多个数据中心实现分布式部署后,产生了互联网用户访问流量分配需求,实现互联网渠道进入业务在数据中心之间调度和管理。互联网用户获取互联网金融服务的典型数据流说明如下:(1)互联网用户作为信息消费者访问服务提供者建立的网站域名。(2)用户终端获取的IP地址向域名解析服务器IP地址请求域名解析。(3)用户终端获得一个互联网IP地址。(4)用户按照网站域名解析得到的IP地址发起访问请求,和网站建立网络连接。(5)用户获取需要的金融信息数据,完成一次金融业务的服务。1.技术方案介绍目前主流技术方案按照使用的域名解析算法和流量划分颗粒度的差异,可初步划分为两类技术和三个层次。两类技术是流量静态预分配和流量动态计算分配;三个层次是物理地域划分、LDNSIP划分和用户IP划分三方面,简要说明如下:(1)流量静态预分配为多个数据中心分配不同的IP地址,预配置银行用户和数据中心具体IP的对应关系,将用户访问指向不同站点访问实现互联网的流量调度,哪些用户的流量分配到哪个数据中心的结果是预先确定的。流量预分配技术的部署周期短、技术实现简单易懂,在互联网公司以及金融行业中得到广泛使用,但在生产运行中较为依赖运营商LDNS信息的准确性。(2)流量动态计算分配为多个数据中心分配不用的IP地址,访问流量入口分配时不采用固定访问站点的预分配模式。当用户访问互联网金融服务请求到达域名解析系统时,按照用户使用的DNSIP地址,动态计算分配用户到需要访问的数据中心IP地址。流量动态调度技术增强了用户流量在多个站点间调度管理的灵活性,但实际部署中与应用系统耦合度高,需要应用架构技术支持。(3)按省市地区引流基于获取的互联网全量IP拓扑信息,按省市的物理地域分布对LDNSIP地址归属到相应的地区,建立以省市行政区归属为标准的流量分配单位。按照划分结果的颗粒度,将不同地区的用户流量预分配到不同数据中心站点。(4)按LDNSIP引流基于获取的互联网全量IP拓扑信息,直接以单个LDNSIP地址为标准对用户访问流量进行调度分配,按照用户获取服务时使用LDNSIP信息为用户反馈访问的IP地址,将用户访问流量分配到不同的数据中心站点。(5)按用户IP引流无需获取互联网环境的IP地址信息,所有用户视为一个大的资源池,直接访问数据中心轻量级服务域名,通过域名解析获取用户侧IP地址,然后基于获取IP信息将访问分配到不同数据中心。2.互联网环境的挑战现有流量调度技术主要基于域名解析系统(DNS)实现,其原理为用户访问交易网站前,首先通过域名解析获得不同数据中心的互联网IP地址,与对应数据中心建立连接完成交易处理。这一技术可以基本满足银行在多数据中心架构下的互联网应用双活、多活架构建设要求,但随着互联网用户规模扩大,移动互联网成为主流接入环境,互联网金融服务面临用户访问体验不佳等诸多挑战。(1)互联网络接入环境日趋多样国内运营商格局分布日趋复杂,在传统三大运营商(联通、电信、移动)之外,涌现出宽带通、长城宽带等大量中小服务商,在功能场所还出现了大量的wifi热点。这一变化对依托LDNSIP地址识别用户归属地、接入运营商带来挑战,最终造成部分互联网用户的访问跨越不同运营商网络,造成较大的网络访问延时,甚至出现丢包现象,影响用户访问体验。(2)小服务商运营面临挑战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的一些小运营商为了节省资源投入,不搭建独立的LDNS,直接使用其他互联网接入服务商的LDNS免费资源,导致域名解析结果出现误差。还有些小运营商部署多个到互联网的出口后,为节省成本将申请域名解析的IP地址全放到一个网段,而用户实际访问互联网服务使用的IP地址分布在不同地点和网段,造成域名解析系统计算反馈的IP结果非最优,影响用户访问体验。

三、互联网流量调度技术优化

参照互联网“极致”思维的方式,银行提供的互联网金融服务体验还有大幅提升的空间。在互联网的用户时间逐渐“碎片化”的背景下,通过技术优化提供更快更好的服务体验,为银行业务营销和创新提供良好的支持。

1.技术优化目标

(1)服务用户。实现用户访问就近连接和流量调度,用户接入更为快速、易用。为用户和业务建立连接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进一步提升用户访问体验,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2)支持应用。满足双活和多活应用提出的集中数据库分库分表改造需求,访问流量调度进入指定站点互联网入口。更加灵活的站点流量管理,按需分配应用负载,加强站点负载均衡性和流量调度灵活性。(3)提升架构。在数据中心云架构下,满足资源站点在全球的分布式部署,应用分布式架构的形成等需要,从互联网入口提供精确、可控的新一代流量调度技术,在多个分布式站点间提供按业务、按应用和按用户等维度的流量调度和管理架构。

篇7

中图分类号:TP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17-0034-01

发展碳汇林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有效载体,对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那么如何使我们国家营造的碳汇林和增加的碳汇量能被国际社会认同,是我们国家必须解决的问题。因而广泛利用智能林业物联网新技术到林业碳汇方面,实现碳汇造林、管理、计量、监测、核查与交易网络在线化将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一.我国林业碳汇研究概况

森林碳汇主要是指森林在生长过程中,通过光合作用将叶子吸收的二氧化碳和根部输送上来的水分转化为糖和氧气,最后二氧化碳以有机质的形式被储存在森林的树干、树枝、树叶中,对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达到吸收、固定作用,从而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减缓温室效应的功能。科学研究表明:林木每生长1立方米,平均吸收1.83吨二氧化碳,释放出1.63吨氧气。全球森林对碳的吸收和储量占全球每年大气和地表碳流动量的90%。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估算:全球陆地生态系统中约贮存2.48万亿吨碳,其中1.15万亿吨贮存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目前,全球的38亿公顷森林,构筑了维持地球碳平衡的重要基础。森林是陆地上最大的吸碳器,又是最经济的吸碳器。森林固碳投资少、代价低、综合效益大,具有很强的经济可行性和现实操作性。森林的碳汇功能使得实施林业碳汇项目随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及《京都议定书》的相关谈判进展而受到国内外的关注。世界各国已把发展和保护森林资源作为应对气候变化最根本的措施之一。《京都议定书》已将造林、再造林固碳确定为抵减二氧化碳排放量的重要途径

1.1 森林碳汇计量方法的研究

目前,世界各地的学者对森林碳汇的计量方法主要分为两类:一是与生物量紧密相关的反映碳累积量的现存生物量清查的方法,这类方法已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国内有许多专家和学者根据中国几次森林资源清查数据和森林资源系统仿真模型,对中国森林碳汇功能发展趋势做出动态预测。另一类是利用微气象原理和技术测定森林CO2通量,然后再将CO2的量换算成碳的储量,这类方法在国外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果,目前为止已经建立了150多个观测站。

1.2 森林碳汇价值评价的研究

国内有关碳汇评价的研究多限定在对植物和森林的碳储量和碳吸收能力的测定上。有专家对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储量进行了测算,认为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平均的植物碳密度估计值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一方面说明中国的森林质量比较差,另一方面说明如果对现有森林加以更好的抚育管理,中国森林还有很大潜力,并通过计算得出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现有的植物碳储量只占潜在的44.3%。同时有专家指出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对森林碳汇价值评估比较适用的方法是市场价值法,即先定量地评价森林碳汇功能效果,再根据这些效果的市场价格来评估其经济价值。

1.3 中国森林碳汇市场及交易的研究

为了适应国际森林碳汇市场化的发展并促进中国森林碳汇市场化的建立,中国的许多学者也对森林碳汇的经济问题进行了一些研究。其中包括中国二氧化碳的减排潜力,市场运作以及相关政策、标准和方法学的准备,中国林业碳汇的管理现状,扩大森林碳汇需求、保证森林碳汇供给和规范森林碳汇市场交易秩序的具体措施的研究等。这些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森林碳汇市场的交易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保障,为促进中国森林碳汇市场的形成及机制的建立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二.物联网技术在碳汇中的应用现状

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体与物体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 传统林业的模式已远不能适应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资源不足,环境污染等诸多问题使林业的发展陷入恶性循环,而智能林业为现代林业的发展提供了一条光明之路,智能林业与传统林业相比最大的特点是以高新技术和科学管理换取对资源的最大节约。

2.1 森林碳汇计量监测构架

动态多层次森林生态和碳汇计量监测将为科学的评价森林生态效益提供有力支撑,为有效的采取生态化方式来应对环境和气候变化提供理论依据。当前,由于森林生态系统的时空异质性和尺度复杂性,大范围、长期、持续、同步监测森林生态关键指标存在困难,大范围布设测量、异步与同步共融、连续观测统计、人类操作难以实现的地区等问题,对碳汇的计量和监测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利用无线传感网技术开展森林生态环境和碳汇计量监测研究具有得天独厚的技术优势,有助于为碳汇评价标准的建立提供科学依据,使得森林生态和碳汇计量监测向多站点联合、多系统组合、多尺度拟合、多目标融合的方向发展,抢占当前物联网应用研究制高点。

2.2 建立物联网应用的碳汇计量系统

开发建立以实验样地与森林观测塔相结合的森林碳汇计量监测系统,以物联网体系架构为基础,以无线传感网为核心,与车载网、移动通信网络和互联网等多种网络异构互联,通过多跳自组织传输方式收集多种传感数据。这种由异构互联网形成的物联网验证平台,可以对物联网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进行全面验证,支持森林碳汇计量监综合应用示范,将大范围、多粒度的计量监测数据以更丰富的形式动态展现出来。

三.物联网应用于林业碳汇发展前景

3.1 碳汇计量监测发展路径:建立无线网络监测平台,对森林生态系统环境进行精准监控

在森林生态系统中搭建无线传感技术平台,实时采集和上传森林生态环境因子数据。利用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pH值传感器、光传感器、离子传感器、生物传感器等设备,检测环境中的温度、相对湿度、pH值、光照强度、土壤养分、风速等参数,实现了林内环境因子的自动、及时、长期、连续监测分析,达到信息数字化,通过各种仪器仪表实时显示到自动系统。远程控制的实现使技术人员在办公室就能对多个点位的森林环境进行监测控制。采用无线网络来监管森林生态环境,可以为碳汇计量与监测提供科学的环境参数依据,建立森林生态系统环境数据库,为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研究奠定基础。

篇8

中图分类号:F253.9 文献标识码:A

1 物联网的概念和原理

1.1 物联网的概念

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顾名思义,“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对物品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1]。

1.2 物联网基本原理

从技术架构上来看,物联网可分为三层: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感知层由各种传感器以及传感器网关构成,利用RFID技术、传感网络技术、GPS卫星定位技术、M2M物物数据通信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识别物体、采集信息。网络层由各种私有网络、互联网、有线和无线通信网、网络管理系统和云计算平台等组成,负责传递和处理感知层获取的信息。应用层是物联网和用户的接口,它与行业需求结合,实现物联网的智能应用。

1.3 物流是物联网的重要应用领域

物流行业不仅是国家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的其中之一,也是信息化及物联网应用的重要领域。中国物流技术协会信息中心在国内也提出智慧物流的理念[2]。物流行业是物联网应用的重要行业,早在物联网刚刚提出的时候,物联网的基本技术RFID技术就开始了在物流行业的推广与应用。它的信息化和综合化的物流管理、流程监控不仅能为企业带来物流效率提升、物流成本控制等效益,也从整体上提高了企业以及相关领域的信息化水平,从而达到带动整个产业发展的目的。

目前从国内范围看,物流行业的信息化水平仍不高,对内而言,企业缺乏系统的IT信息解决方案,不能借助功能丰富的平台,快速定制解决方案,保证订单履约的准确性,满足客户的具体需求。对外,各个地区的物流企业分别拥有各自的平台及管理系统,信息共享水平低,地方壁垒较高。针对行业目前存在的问题,新兴的物联网技术大有可为。

2 中原经济区物流业发展现状

中原经济区,是指以河南省为主体,以经济为主干,包括周边若干区域,涵盖经济、文化、社会等重要领域的区域经济综合体。“十一五”、“十二五”以来,中原经济区物流业取得了快速发展。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物流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促进该地区物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各地市也积极规划区域物流业的发展,为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政策和环境基础。在基础设计建设方面,高速公路、物流港、航空货运中铁路集装箱货运中心、物流集散中心、出口加工区、进口保税区等工程的建设,为物流业快速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物流行业企业数量迅速增加,新兴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快速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同时,河南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推动了以企业自营配送中心为主的企业物流快速发展,许多大中型企业建立了自营性配送中心。中原经济区的经济快速发展,必将带来更大的物流市场需求,物流业潜力巨大。

在中原经济区物流业快速发展的大潮中,从总体上看,河南省现代物流业发展仍处在起步阶段,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和制约因素。这些问题和因素主要有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两方面。宏观因素多是与地域、政策、市场等相关的因素。影响物流业发展的微观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传统物流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受传统的“大而全、小而全”经营方式影响,河南省大多数工商企业从采购到销售的物流活动主要依靠自我服务。无论是从管理,还是从技术方面讲,绝大多数物流企业距离现代物流还有一定的差距。

(2)信息化水平不高,物流作业方式落后。现阶段中原经济区大多数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建立比较完善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MIS),电子自动订货系统(EOS)、电子数据交换(EDI)、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等还处于初级应用阶段。不少企业仍停留在使用传统通讯工具上,制约了物流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提高。很多物流企业的作业方式落后,人工作业多,机械作业少,物流作业效率不高。由此造成物流过程的流转速度慢、成本高、效率低、损耗大。

(3)企业竞争激烈,技术落后,同质化严重。由于物流企业多,使得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并且,现有第三方物流企业大多由传统仓储运输企业转型而来,实力较弱,布局分散,组织化程度不高,服务功能单一,辐射半径较小,难以为货主提供优质的物流增值服务。物流企业“数量多、规模小、层次低、成本高、效益差”,就是河南目前物流行业现状的真实写照。

3 以物联网技术助推现代物流的发展

篇9

中图分类号:F618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This paper first studi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study on China Postal Express & Logistics Co. Ltd., and then discusses theories and methods related to business process optimization and reorganization, and finally studies on the application of internet-of-things management technology and internet of things in business process optimization and reorganization. It lays theoretical and methodological foundations for the study on the process optimization of China postal express & logistics business based on the internet of things.

Key words: postal express & logistics; business process optimization; the internet of things

1 我国快递业发展现状

1.1 我国快递业发展潜力巨大却竞争激烈

据统计调查,欧美快递业收入占到GDP收入的1%左右,而我国占比仅为0.16%,还有很大的增值空间。据预测,我国在2015年GDP将达55.8万亿元人民币,城镇化率也将提高至51.5%,伴随持续的经济规模扩大和城镇化率提高,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等活动日趋频繁,对快递服务的需求也将持续增长;到2105年,我国电子商务将突破18万亿元,网络零销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以上,这将推动人们消费方式的转变,促使网购快递需求快速增长;2015年我国快递业收入将会达到38.708亿美元,将占全球市场份额的13.19%。

快递业务属于竞争型行业,我国未设置市场准入限制,因此有众多企业从事快递业务。据统计,我国注册的物流公司目前有70多万家,其中快递公司7 500多家。顺丰、圆通等民营快递公司运作效率较高,构成对中国邮政速递物流公司的巨大竞争压力。中国邮政速递物流公司的市场份额从原有的94%已降至目前的30%左右。而随着对外开放,美国UPS、荷兰TNT等快递企业进驻中国抢占市场份额,由于运作效率和质量的领先优势,对国内快递企业形成了巨大竞争压力。

1.2 中国邮政速递物流公司业务流程效率低下急需优化

当前中国邮政速递物流公司较其他快递企业效率低下且服务质量较差,掉包、毁损频发,顾客投诉率呈不断增长的趋势,每百万件快递申诉从2010年的2.9件增加到2011年的8.3件。在国内外的严峻竞争压力下,优化业务流程、提高服务质量,已成为中国邮政速递物流公司的当务之急。

1.3 物联网技术有利于业务流程优化和重组

物联网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利用物联网全面感知、安全传输、智能处理等优势进行物流业务体系及流程再造,可有效提高物资的使用效率及物流管理水平[1]。

2 邮政速递物流研究综述

薛蓉娜、赵会娟(2006)[2]建立了快递产业的评价指标体系,将邮政速递物流公司同国内外竞争者对比发现体制改革是提高竞争力的关键途径。王同聚(2006)[3]从业务运作、客户开发、网络资源优化与协作研究了邮政速递物流公司业务层面的资源全面整合问题。陈争辉,王倩,朴明燮(2011)[4]验证出了响应性、可靠性、价格和有形性是邮政快递服务质量的四个因子,对品牌形象和满意度产生显著影响。张振旺(2006)[5]认为EMS对外面临四大国际快递公司竞争;对内面临私营公司的竞争,导致竞争力不足。EMS由于受政策保护,在企业规模、物流网络、网点覆盖等方面具有优势,却面对高价、低质量的劣势。

随着邮政速递物流公司即将上市,所处外部环境变化更大,竞争更激烈,而我国大部分研究还注目在2005年,研究成果无法满足外部环境变化要求。对于中国邮政速递物流公司来说,竞争力提高的最直接表现就是市场份额的提升,影响因素主要是顾客满意度,而影响满意度又是服务质量。那么对于服务质量来说,如何在动态环境下对中国邮政速递物流公司的价格、速度、货损率等因素的业务流程进行优化便是当前研究目的。基于中国邮政速递物流公司的特殊地位,本文拟在物联网环境下对中国邮政速递物流公司的业务流程进行优化重组。

3 业务流程优化和重组研究综述

流程在《朗文当代词典》中的解释为:一系列相关的人类活动或操作,有意识的产生一种特定的结果。Davenport对流程的定义为:“流程是系列的工作,有一个起点,有一个终点,有明确的输入资源与输出结果。”因此,流程必将是由一系列的行动或者活动而必将产生结果的执行。

达文・波特将业务流程定义为跨越时间和空间的有序工作活动,它有起点和终点并有明确的输入和输出。我国学者彭东辉认为业务流程是企业为了向顾客提供有价值的产品或服务所进行的各种有序的活动。蒋志青认为业务流程优化为在进行产品或服务改进时,企业不需要改进基本业务流程,只是随着产品或服务改进而改善业务流程;在实施新产品、新市场建设时,由于产品和服务发生变化,企业必须重新构建业务流程。

部分学者对企业业务流程重组的实施框架进行了研究,Hamid从影响 BPR实施的组织因素进行研究, 这些因素可以根据客户、员工和组织的关注点不同进行管理;Reijiers(2004)[6]提出以工作为中心的BPR框架,作者提出了客户、产品/服务、流程、参与者、信息系统和技术。该框架中参与者、信息系统、技术与流程密切相关,以支撑产品或服务为目的,最终满足客户的需要;其他学者提出了彻底变革的概念模型,并指出四个关键成功因素是:创造力、洞察力、标杆和IT;而Kettinger和Grove(1995)[7]将流程重组和流程改进的思想结合起来,提出了业务流程变革管理的理论框架模型。

也有学者对业务流程重组的实现方式进行了探讨,Nelson和Coxhead(1997)[8]提出BPR概念可以引申出各种术语:流程变革、流程再设计、业务流程转型及核心流程再设计,根据BPR的各种定义总结出了流程的变革范围为流程改进流程简化流程重组业务重组业务范围重组公司转型; 其他学者认为可以将业务流程重组分为演进式和革命式,并针对流程演进式和革命式变革列出了其变革的元素,提出一般BPR在设计阶段采用革命式方法,而实施时采用演进式方法。

还有学者对业务流程重组的评价方法也进行了研究。《企业再造》一书中明确指出:BPR的目的就是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衡量企业业绩的这些重要的尺度上取得显著的进展,并提出显著进展不是要在业绩上取得点滴的改善或逐渐的提高,而是要在经营业绩上取得显著的改进;Sarkis等人(2002)[9]采用网络决策层次的方法来评价制造业组织实施BPI结果,评价分成战略性评价和运作层评价,战略性评价包括成本、质量、时间和柔性, 这些因素之间是会相互影响的。运作评价包括报废、反馈、初始成本、循环成本、交付时间、新产品开发时间、产品柔性和数量弹性等。

4 关于物联网的研究综述

4.1 物联网概念

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光热敏器件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将物件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等功能的一种网络。

4.2 物联网与业务流程优化

高婧等(2011)[10]根据物联网技术应用对物流配送业务的技术改进,在作业调度配载、在途监控等作业环节进行改进优化,实现配送过程信息化、智能化,并与上下游业务进行物资资源整合和无缝连接。宋昕等(2010)[11]研究了物联网技术在推进散杂货港口生产业务流程优化,提高企业生产效率方面的积极作用,并从系统的设计角度,提出了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散杂货港口汽车提货管理系统的设计框架。石玮(2011)[12]认为将RFID、3G等物联网技术应用在物流上,将会提高物品在运输途中的安全,减少因安全问题给企业和个人带来的损失。

4.3 物联网技术在物流中的应用研究

对于物联网在物流中的应用,国内学者大多做了阐述性的描述。龙江等(2011)[13]研究了物联网视角下快递业服务品质提升研究,作者认为快递业要准确了解物联网标准的基础上,使快件信息的编码方式与物联网的主流编码方式保持一致。冯东(2005)[14]研究了RFID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作者认为RFID帮助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协同工作,减少信息不对称、信息失真,使供应链的透明度大大提高,从而提高整个供应链的运营表现。

5 结 论

多数研究认为物流速递公司在竞争中处于内外夹击状态。没有从根本上考虑如何提高竞争力。如何在兼顾邮政速递物流公司作为国有企业在进行业务变革的时候会受到多方面的利益抗衡,但整个大环境又要求中国邮政速递物流公司必须进行改变。因此,本文在此基础上提出具有前瞻性的研究,采用物联网技术对公司进行变革。采用物联网对公司业务流程进行优化,避免了直接和公司固有的利益进行抗争,能够成功的概率较大。

在进行业务流程优化和重组的过程中,国内外的研究还是比较丰富的。但随着技术的进步,环境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先进技术将会采用。应用具体的物联网技术对某个公司进行研究还没有发现。因此,作为国有企业,作为中国即将上市的快递物流公司,面临着巨大的机会,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威胁和竞争,采用新技术对该公司业务流程进行优化,对于其提高竞争力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其一是开拓新的方式对国有企业的低效率进行变革;其二是对物联网技术在快递物流企业的应用进行探讨。

参考文献:

[1] 高婧,史方彤,崔茜. 基于物联网的物流配送业务流程再造研究[J]. 物流技术,2011,30(12):25-27.

[2] 薛蓉娜,赵会娟. 中国邮政快递业竞争力的比较研究[J]. 当代财经,2006(2):87-91.

[3] 王同聚. 基于电子商务的邮政快递物流资源整合研究[D]. 北京:北京邮电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8-41.

[4] 陈争辉,王倩,朴明燮. 邮政快递服务质量要素与品牌忠诚研究[J]. 商业研究,2011,415:127-132.

[5] 张振旺. 中国邮政快递(EMS)市场分析及竞争力研究[D]. 北京:北京邮电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1-27.

[6] REIJIERSHA, MANSARSL. Best practices in business process redesign: An overview and qualitive evaluation of successful redesign heuristics[J].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Science, 2004(4):283-306.

[7] KETTINGER. W. J, GROVER .V. Toward a theory of business process change management[J].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1995,12(1):9-30.

[8] NELSONT, COXHEAD. H. Increasing the probability of reengineering/culture change success through effective internal communication[J]. Strategic Change, 1997(6):29-48.

[9] SARKIS. J, SRINIVAS. T. A synergistic framework for evaluating business process improvements[J].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lexible Manufacturing System, 2002(14):53-71.

[10] 高婧,史方彤,崔茜. 基于物联网的物流配送业务流程再造研究[J]. 物流技术,2011,30(12):25-27.

[11] 宋昕,黄磊.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散杂货港口汽车提货业务流程优化与系统设计[J]. 物流技术,2010(22):178-181.

篇10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1-0165-02

0 引言

近几年来,以感知为目的,实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全面互联的物联网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物联网以先进的感知技术、无线传输技术为支撑,将应用的触角延伸到了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其中建设智慧企业,提升企业的管理的智能化,提高全面质量管理水平是物联网技术很有现实意义的应用领域之一。

1 企业全面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多数企业缺乏高效的供应链系统 企业的供应链管理和公司的整体战略,公司的各个部门都有关系。生产型企业的供应链是由产品设计驱动的,产品设计很复杂,需要大量的供应商,供应链不可能做得很简单,因此产品成本也很难控制。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跨国公司要成立由采购经理、采购工程师、设计师等多人组成的“跨职能团队”,靠采购经理一张嘴与供应商做“零和游戏”来降价,降低成本。目前广大企业已经清楚高效供应链系统在企业运营中的重要地位,但是大部分企业较难组建本企业高效的供应链系统。

1.2 企业质量管理中全员参与不够 在现代企业中,质量管理是包括组织、领导、决策、控制、激励等基本职能和预测、调研、计划、协调、沟通、指导、执行、监督、考评、任用及竞争、公关、广告、营销等主要功能相互结合、相互影响的有机体系统和过程。因此质量管理不是组织中某几个人的事,而是需要组织中全体人员提高认识全员参入。但是在管理实践中,企业经常在管理理念上提出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而在管理技术上没有有效的手段控制每个部门的协同参入,经常会出现质量管理只是管理人员或者是某几个管理部门是事情,从而质量管理只是停留在口头上,很难真正的实施。

1.3 企业基础数据缺乏管理及维护 基础管理是企业质量管理的基础,许多企业的管理基础还没有做好,企业没有建立基础的数据库,更谈不上建立智慧化的数据采集系统和采集手段,虽然也有些注重企业基础数据的采集,但是对数据的管理却没有真正的做好,没有一个成熟的文件体系去支撑。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员的变动以及政策执行力问题,许多数据往往容易丢失或者检索困难,效率低下,要得到先前的数据而找不到。因此企业在制定很多决策时,没有科学的依据,没有真实的市场信息,有的是靠一两个人坐在办公室里,凭借想象力来的。这样的决策,会在今后的工作中造成问题重重,难以解决。一时一个政策,计划没有变化快,企业朝令夕改,犹如重复建设,这样的企业很难做长久。

2 物联网时代企业全面质量管理的对策

2.1 运用物联网技术打造高效的供应链系统 物联网技术与供应链管理的有效融合,整合企业全体供应商的全部产品信息,形成一个高效的信息系统,帮助管理者准确的定位和追踪供应链环节中每一件产品,实现企业管理人员对供应链管理的高效性和透明性。

2.1.1 原材料的采购 企业通过物联网将全部合格供应商纳入管理系统,对供应商提供的产品和货源组织情况进行实时的监控。避免意外情况发生,有效的保证产品的质量和产品追溯机制的建立。

2.1.2 生产环节。运用物联网RFID技术,保证企业的原材料、半成品、成品在企业的生产流水线和不同的作业单元之间的转换,避免在生产环节出错,加强了产品生产环节的管理智能化。

2.1.3 企业库存控制。企业和供应商之间建立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管理系统,运用EPC标签识别技术进行原料和配件的入库、出库、盘点管理。企业管理人员根据企业生产进度及时的进行补货,减少出现缺货和压货的情况发生,保证生产的稳步有序的进行。

2.1.4 产品的销售环节。运用物联网技术销售人员能够高效实时掌控分销商、商和销售争端的库存和销售情况。根据实时采集销售数据和产品流向,制定相应的销售策略,提高销售和售后服务的质量。

2.2 通过物联网控制企业全员参入全面质量管理 运用物联网技术使整个管理流程更加的智能化,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改造企业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物与物之间的交互方式,以提高交互的准确性、高效性、灵活性和响应速度。

2.2.1 建立智慧企业 打造智慧企业要从三个方面着手:第一建立透彻的感知网络,通过感知网络感知企业的客户、流程、设备和系统的信息,提高企业员工对信息的搜索的搜全率和搜准率;第二建立更广泛的互联互通,企业通过互联网、无线网、物联网实现企业内部各部门、各工作单元的互联互通,使企业员工的需求得到准确而及时的满足,资源得到充分的配置,极大了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了企业的内耗;第三更深入的智能化,通过实施企业管理技术的智能化,提高企业海量信息的价值转化,加强企业产品创新和过程创新的高效化,促进人机协同,提高企业管理控制的精准化和人才评价的科学化。高智能的管理技术手段的运用,为企业全员参入质量管理提供了基础。

2.2.2 建立行动追溯机制 高智能的物联网技术应用到企业的管理中,为企业的各环节、各流程的控制提供有力的保障。企业可以利用物联网技术建立行动追溯机制,管理人员可以非常容易、准确的各环节参入人员的工作情况,提高员工的参入全面质量管理的主动性。

2.3 物联网技术加强企业数据的自动化、智能化管理

2.3.1 建立智能化的数据采集系统 企业传统的数据采集是成立专门的组织,建立相应文件内控管理流程,对文件按机密等级进行分类处理,对于整个文件系统进行编码统计,发放文件做好登记,形成一套属于企业自身文件编码规则,便于查询。但是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智能化的数据采集系统将应用到企业中去。建立基于物联网技术的供应链数据采集、管理流程数据采集、资源配置数据采集等系统,分类整理建设企业基础数据库。

2.3.2 建立基于物联网的数据挖掘系统 互联网将信息互联互通,物联网将现实世界通过传感器和互联网连接起来,并通过云存储、云计算实现云服务。物联网具有行业应用的特征,依赖云计算对采集到得各行各业的、数据格式各不相同的海量数据进行整合、管理、存储,并在整个物联网中提供数据挖掘服务,实现预测、决策,进而通过反向控制这些传感网络,达到控制物联网中客观事物运动和发展进程的目的。物联网中的数据挖掘已经从传统的意义上的数据统计分析,潜在模式发现与挖掘,转向物联网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和环节。

综上所述,运用物联网技术在原材料采购、产品生产、产品运输、销售以及售后服务等环节进行智能化管理,同时在保证全员参加全面质量管理、数据采集和挖掘、管理流程追溯管理等方面均能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参考文献:

篇11

【关键词】农业物联网 技术 应用 创新

1 引言

物联网(The Interned of Things)作为世界公认的信息产业第三次巨大变革,其是一种可以实现人与人、物与物以及人与物之间全面互联的网路,其重点是物与物之间的互联。而农业作为物联网技术的重点应用领域之一,其通常则是将传感器各个节点构成能够观察的监控网路,并通过各种传感器采集农业资源、农作物、禽畜养殖等信息,从而帮助农民及时发现其中的问题,并确定问题发生的具体地点,是技术人员能够及时解决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以前农业以人力为中心,极度依赖机械生产的模式,从而使农业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

农业物联网主要是在计算机的基础上,利用无线数据通信、射频自动识别(RFID)等技术,将识别的信息进行网上共享。农业物联网具有实时监测、远程控制、查询及警告等功能,其应用及创新性发展日益受到世界各地技术人员的密切关注。

2 农业物联网技术的应用

2.1 农业物联网技术在农业育种中的应用

在农作物的生长中,种子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农作物以后的生长状况,因此育种的好坏对于农作物的生长至关重要。物联网技术通过采集、检测不同品种的种子的数据如育种温度、湿度及营养状况等,培育出品质、发芽率及形态等良好的种子。当前,利用物联网技术育种已经应用与许多国家和地区,并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效果。同时,技术人员不断开发和利用新的育种软件,也快速推动了农作物育种的集约化、流程化和规模化管理。

2.2 农业物联网技术在设施园艺生产中的应用

目前大棚技术越来越多的应用与培育花卉、果蔬中,应用物联网系统中的湿度传感器、光传感器、温度传感器、CO2传感器、PH值传感器等可以对大棚中的相对湿度、光照轻度、温度、CO2浓度、PH值等植物生长所必须的条件的参数进行控制。通过设置好的系统对大棚内的环境进行自动控制,为大棚中的花卉、果蔬等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进而改善作物品质、提高作物产量及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同时能够减轻农民的体力劳动和避免人员浪费。

2.3 农业物联网技术在禽畜养殖化管理中的应用

农业物联网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与水产养殖、家禽养殖等行业,在使用过程中,主要通过物联网系统中的传感器采集和处理养殖的禽畜的进食量、生长周期、个体体征等数据,制定出符合禽畜生长的最优条件并设置好系统,实现自动化喂养。另外,物联网还可以实时监测和分析养殖的禽畜体温、行为特征等数据,对禽畜个体生理信息进行精细化管理,从而预防和及时处理禽畜疾病或疫情的发生,避免重大经济损失。

2.4 农业物联网技术在农产品质量检测中的应用

当今社会食品造假问题越来越严重,严重危害到了人们的身心健康,因此政府有关部门鼓励企业和农民在养殖禽畜和农作物时使用农业物联网技术,其可以通过信息传输技术、信息处理技术、RFID技术、传感技术等实时记录和检测禽畜及农作物在养殖过程中的各项数据,从而可以对食品生产中所用的原料追根溯源,保证了食品的质量,避免了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

2.5 农业物联网技术在资源调控中的应用

单单依靠劳动密集、粗放型农业以无法满足农民的日常生活需要了,农业物联网技术可以通过其特有的系统部署有效的监测和控制农场中农作物的生长状况并对农场中的环境作出相应改变,合理优化配置资源,减少浪费,为农作物生长提供最佳条件。

3 农业物联网技术创新发展路径研究

3.1 提高r业物联网信息感知与识别技术

对于农作物生长、水产养殖、禽畜养殖、资源环境等方面均需要加快信息感知与识别技术。从各方面的基本情况着手,研究和分析各方面的缺陷并提出有效措施进行有效改正以达到提高农业物联网技术信息感知与识别技术的目的。

3.2 加强农业物联网信息传输和自组网络技术

技术人员加强自组网络的全方位构造,降低不同时期农作物生产的生命特征的信息传输信号的损失。分析和探讨空气界面、土壤之间的电磁波传输规律,找到不同环境下最适宜的传感网络节点位置,创建全面、有效的网络体系。

3.3 提升农业物联网云端计算技术

创新发展物联网多种信息融合技术,不断开发新的、有效的技术。云端计算和云平台可以随时存取信息,在农业物联网中具有独特的作用。农业物联网的云端计算技术能够根据所收集的农作物产品价格、气候变化、国家政策等数据,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正确、有效的建议。不断提升云计算的编程模式和数据管理尤为重要。

4 结语

我国正处于“四化同步”发展的重要时期,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中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农业物联网技术不仅仅能够智能化、自动化的控制农业产品的生产、生长,同时还可以加快我国现代化进程,因此必须充分发挥物联网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并不断进行创新改革,促进我国现代化进程的脚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参考文献

[1]张鹏.渭南市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与发展对策研究报告[J]农业与技术,2014(09).

[2]彭志莲.基于SPSS评估的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与优化――以山东省为例[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石油/农学中旬刊,2014(04).

[3]樊雅君.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正当时.中国公共安全(综合版),2012(09).

[4]戴起伟,曹静凡.燕面向现代设施农业应用的物联网技术模式设计[J].江苏农业学报,2012(05).

作者简介

篇12

引言

物联网技术是在条码技术后迅猛发展的技术。其主要技术核心为RFID(无限射频技术),从RFID特点来看,最有价值的应用领域就是供应链,物流以及生产领域。通过应用RFID技术可以彻底解决产品在生产中数据采集、产品溯源,动态实时追踪、可视化生产管理等问题。

作为传统的服装行业来讲,款式、颜色、种类的复杂多变是服装生产特点,这就迫使服装业的生产、发货、仓储及周转速率不断提升。跟不上的款式要快速更新换代,产品数量库存积压将给企业带来重大压力。所以,企业控制库存也迫在眉睫。

本文就如何在服装生产环节管理过程中运用RFID技术,帮助优化供应链中生产环节的高效运行,帮助服装业应用RFID射频技术提供方案依据。

1.服装企业物联网技术应用分析与方案

通过对服装生产车间的生产计划过程分析,结合RFID技术的特点,对服装生产过程RFID应用分析如下

1.1裁剪车间应用RFID分析

服装剪裁对象通常为完整面料,里料与衬料,而结果为面料片,里料与衬料片,要是从物流的角度来看,一块面料会对应着许多件服装多块面料;裁剪车间的环境比较特殊,相关裁剪作业没有固定的作业地点,如需要应用RFID技术,则必然要对裁剪作业的流程进行改造,将影响裁剪的工作效率;

但裁剪作业环境的设计追求人性化和高效率,在打包之前的裁剪物流过程规律性不强,而且裁剪时大多采用批量裁剪,但所有裁剪完成的衣料片均需要到整理、编号和打包工作台上进行相应的作业,按单件整理包含缝制一件服装所需要的所有衣料片的衣料包。

最后即使应用了RFID技术,由于裁剪作业本身不是制衣生产的瓶颈,难以获得较好投资回报。因此裁剪车间不适合应用RFID技术

1.2缝制车间应用RFID分析

以衬衣缝制过程来阐述缝制车间生产环境。男士衬衣缝制过程大致可分为大身缝制、领子缝制、袖子缝制和肩缝制四个大段,一般缝制车间中设有两条生产线来处理大身缝制,大身缝制工艺过程中,每条大身缝制生产线上会设置2个质检点保证后道工序对前道工序的质检确保质量,总缝完成后再进行质检。领子和袖子的缝制工作量较小,车间中会分别有专门区域进行领子和袖子的缝制。单件作业是服装缝制的特点,与RFID的单件识别恰到好处。

缝制车间生产线作业中整体上的核心点在于缝制半成品均须经过许多聚焦点;缝制作业是服装生产的核心,不仅需要大量人员,同时也是在制品集中营。;如图缝制车间生产环境

缝制车间生产环境

缝制车间实施RFID技术,不但可以即时监控车间在制品状况,而且实现对生产过程的追踪,车间管理水平也可以大幅提升。因此应用RFID技术重点落在缝制车间

1.3整烫车间应用RFID分析

整烫车间主要处理成衣入库前的相关作业,包含成衣熨烫和锁眼等辅作业,使用专业的设备进行熨烫作业。钉扣、商标缝制等辅工作也在整烫车间,全部完成并质检后才入成品库如下图所示。

作为缝制车间与成品库间的过渡区,整烫车间采用RFID技术可以监控在制品库存,但要全面监控会相对困难;而且整烫作业并不是服装生产瓶颈,可以不采用RFID

1.4实施方案

RFID生产管理系统设置于软件管理层(ERP/MRP)和RFID应用层之间。生产管理技术,实时信息系统的作用是生产计划的精细与执行,生产过程控制与在制品管理。一方面,以RFID的指令为基础向生产过程发出命令,另一方面,将RFID应用层采集的控制过程实时信息,反馈到软件管理系统,为以后编制生产计划提供依据。基于RFID的生产过程控制总体方向就是让员工可以快速、精确的掌控生产线运作状况,使管理人员即时即地的掌握业务过程的运行状态使企业敏捷的应对市场变化。如图所示为服装厂实施RFID技术生产计划模型

1)以RFID建立的生产管理系统先接收ERP,MPS下达生产任务指令等信息

2)操作员将ERP系统下达的生产信息转化为相关物料,依据服装生产物流模型,将RFID标签派发到符合的物料模型,并RFID技术生产监控环节

3)当贴RFID标签的物料处于设置在生产车间中RFID阅读器有效识别范围内,读写器通过已经编辑好的信息将读取的信息进行处理并传输到上层应用系统

4)上层应用系统根据服装生产模型,将RFID标签阅读器等与物流相关的信息转换成信息流如标签通过多少个定位点、物流转化为信息流生产信息具体进程等等

2.标签读取FCFS防冲突算法

2.1 FCFS算法

RFID应用中,阅读器与标签间是通过共享无线信道通信的,多个阅读器或多个标签一同发出信号时,必定会引起发送信号相互冲突。而RFID系统中存在阅读器和标签冲突两种类型冲突。相对RFID系统而言,标签间冲突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因此RFID系统的应用解决标签冲突非常重要。主流有两类方法解决RFID标签防冲突问题:一类是确定性标签防冲突算法,主要是基于二进制树搜索方法;另外一类是随机标签防冲突算法,主要是基于ALOHA的算法。但二进制树算法有采集标签延时长的弱点,尤其在标签数目较多标签与阅读器间通信数据量较大时,出现数据冗余堆积造成数据沉淀。ALOHA算法会出现标签“饿死”现象,在系统中标签数目很多时会出现无法成功识别标签。

因为ALOHA算法和二进制搜索算法都存在一些缺陷,因此笔者采用一种新的FCFS算法,它是一种进程调度算法采用的标签分组方法如图所示,处理机或系统资源为服务器,一个进程或一个作业为享受该服务器服务的标签.这些标签按FCFS方式排队享受服务

FCFS方式排队享受服务模型

这里设定系统模型中有唯一服务器S.设新顾客到达等待队列的时间与之前顾客、系统当前状态到达时间均无关,因此新顾客到达系统的时间服从泊松分布同时设服务器S为顾客提供服务的概率也服从泊松分布

T=1/(μ-λ)

根据公式若μ越大λ则越小T越小若λ不变则进程平均服务时间1/μ越短则就绪队列中进程等待时间越短,响应平均时间越短。如果μ=λ则T趋于无穷大这时系统性能趋于最差

2.2仿真及结果分析

实验环境:INTEL酷睿2.70GHz,内存4GB,操作系统Linux,编程语言C++,编译工具GCC。实验中输入参数分别为:进程进入就绪队列概率pt进程离开就绪队列概率po,离散化时间增量So;输出参数分别为:进程等待平均时间Wt,进程平均服务时间St。

多标签防碰撞算法过程如下

① 设标签时间分组数为X,X初始值为0之后每收到1次时间分组命令X数值就自动加1即运算X=X+1

② 设阅读器对于时间命令参数为Y初始值为其覆盖范围内全部标签所时间分组数中最大一个数值

③ 阅读器发出命令除了X=Y标签作答外,其它标签无应答

④ 当只有一个标签返回应答信息时,可以正确识读该标签信息

⑤ 当上面命令有2个以上标签应答时就产生冲突

⑥ 在Y标签识别过程中,设一个最大时隙参数AL,取相邻两个时间分组差的2倍,当所用时隙数超过A时,放弃对该时间组标签识别,Y-1

⑦ 当识别完成后或者没有标签应答时,执行Y-1且回到③继续执行直到Y

⑧ 当所有标签都离开阅读器读写覆盖范围时,X数据完全清空。实验结果如下

进程等待时间

进程服务时间

据表数据得出进程集平均等待时间Wt近似于平均服务时间St两倍说明进程集中部分进程等待时间远高于服务时间,即进程花费大量时间等CPU调度。表第2,3组数据得出长进程集平均等待时间明显高于短进程集平均等待时间。

由于FCFS调度与进程所需服务时间无关,所以进程集中进程等待时间都是一致的[4]周转时间=等待时间/服务时间+1,服务时间越长周转时间越短,由此可见服装业应用生产FCFS算法更加实用。

3.数据采集模块设计

3.1RFID数据采集Middleware结构

数据采集Middleware是连接阅读器和应用软件的枢纽,管理标签阅读器和应用软件之间的数据流,对数据准确性、保密性、有效性负责。

1.数据平滑和过滤。当读取标签错误信息或产生冗余数据,数据采集就会采取算法来纠正错误。数据采集Middleware在执行数据过滤集中过程时还能对大量数据进行缓冲避免这个子模块单个标签多次读取的发生保证了数据有效性。

2.阅读器协调。终端用户可以通过数据采集Middleware配置、监控、操作阅读器,还可以给阅读器发送其余控制指令。大多数软件商开发的Middleware软件均拥有即插即用功能,即Middleware可以不需要写任何代码自动检测到新的阅读器并与其链接。

3.数据路由和整合。这个子模块控制着数据发送指定应用程序。Middleware不管企业愿意与现存ERP、SCM或CAPP系统整合与否都提供数据路由与整合功能,一般情况下可以连续、批量传送数据到预先设置的目的地。

4.过程管理。此模块依据相关规则,通过传统的任务模式负责数据监控和事件触发。可以预警系统,剔除与某些事件相关的过程,例如当系统遇上未授权产品或者非期望库存时在过程管理软件中可以设置补充策略,当库存状态异常时就敏捷提示库存管理系统。

5.数据安全管理。数据采集Middleware数据安全管理的目的就是要保证数据在确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只能被确定的人操作。保证数据安全也可以采取一些技术手段,例如信息加密传输技术等等。

6.外部接口。数据采集Middleware有两个接口:阅读器接口和应用程序接口。其中阅读器接口有多种适配器接口,可以让数据采集Middleware与不同厂家不同类型的阅读器连接,应用程序接口使数据采集Middleware与外部不同种类的应用程序或数据库连接,这些应用程序通常是现有的企业采用的应用程序和数据库。

3.2采集数据接口的设计

RFID原始数据是由RFID阅读器产生的,当阅读器有效读取范围内有RFID标签的服装进入,该阅读器便自动采集标签数据与非标签数据,阅读器中间件开始进行处理,并通过阅读器数据缓冲将数据存入数据库中。各阅读器将采集到的数据送到阅读器接口适配器进行转换后,再发往物联网系统

1.Data平滑。数据平滑主要解决阅读器有效范围内多个标签读取防冲突问题。阅读器在其有效读取范围内读取标签时也常常会出现错误读取或者遗漏,这种现象称作消极识读错误。相对积极识读错误是指由于标签间隔得过近而导致阅读器采集错误或不完整标签数据的现象。要消除以上两种错误就要通过数据过滤的。以上错误发生后都要返回读取标签来取得准确数据。重新读取标签次数会设定上限,超过上限系统会放弃识读判定标签已损坏。就消极识读错误而言可以采取重新读取标签。而积极识读错误,在判断读取数据是否存在乱码后还需判断读到的数据位数是否满足软件系统要求。

2.Data协调。数据协调主要解决阅读器冲突问题即一个标签被多个临近阅读器同时读取所产生的数据冗余。当多个阅读器通过阅读器适配器把对同一电子标签识读产生的多条数据并传送到数据采集接口时,数据协调就发挥剔除这些冗余数据的作用。数据协调需要借助临时数据库所采集到的数据和冲突事件发生的时间戳。在阅读器发生冲突时,先将读取到的标签贮存的数据作为数字编码写入临时数据库中,同时按照数字编码升序排列现有数据库,再按照时间戳升序排列数字编码相同的记录,然后比较前后两条数字编码相同的记录,若时间戳差值很小则剔除任意一条冗余记录以此循环,直到数据协调操作全部完成。

3.远程接口。一般来讲,当必须暴露远程接口的时候才会开放接口。但是服装业中很多系统ERP、MES已经存在,提供远程调用接口就显得重要。出于适应性考虑需要一种远程机制借助web service协议,配置的web应用同样可以轻松地暴露远程服务。

Spring提供的工厂Bean:Jax Rpc Port Proxy Factory Bean,可以在应用中无缝集成一个网络服务,远程访问web service用JAX-RPC。

第一个属性告诉web service的WSDL的文档地址Bean工厂设置为wsdl Document Url。Set In Service被设定到port Interface 属性内类似远程接口,需要在javax.rmi.Remote里派生。Set In服务的限定名字(QName)和它的端口由后面3个属性来建立。构造服务的QName需要namespace Uri和 service Name 属性一起使用,同时联合port Name属性一起构造一个端口QName。可通过查考WSDL定义中关于Set In服务的内容来设置这3个字段的值。静默情况下,javax.xml.rpc.Service Factory 为Jax Rpc Port Proxy Factory Bean 的服务工厂。一旦这种方法在 Spring 配置文件中配置好Set In 服务,便可直接从应用上下文中取得,或将它作为一个协作者植入到另一个 Bean属性内。

结束语

本文通过以服装生产业为例对RFID的应用建立了一些具体的实施建议与模型,并选择了一种新的算法解决标签识别过程中的冲突问题,以仿真与实例验证了可行性。数据采集是应用RFID技术的重点问题,本文给出了一般应用模型希望可以给企业提供参考。(作者单位:湖南工业大学)

参考文献:

[1] 王正肖.报喜鸟项目总体设计报告2007.683

篇13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2)0120014—01

1 物联网技术内涵

物联网早期定义为通过RFID射频识别传感信息设备同互联网有效连接,进而实现智能化物品识别及管理目标。随着互联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目前通信与信息技术目标已由传统的任何地域、任何时间与任何人连接发展成为与任何物品连接,因而便构建成了物联网。由我国近年政府工作报告不难看出,物联网被赋予了基于传感设备遵循相关协议约定将各类网络进行综合连接,并通过通信与信息交换进而实现了智能化定位、识别、监控、跟踪及一体化网络管理目标的科学内涵。其基本架构涵盖了传输层、传感层及应用层,其中前者担负着传输可靠信息职能,依据应用需要可利用固网、公共移动网络、互联网络、行业专网、光电网络、专用物联网等各类通信网络构建。传感层则主要发挥着采集与感知信息作用,通过电子RFID标签、智能卡、物理传感器、传感网络对物品实现信息采集、识别及预处理功能。而应用层则实现了对信息的处理、分析、控制及管理,并进一步提供了智能化决策与特定物联网智能化服务应用。

2 物联网技术发展现状

当前物联网技术在我国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在标准化建设、关键技术应用、运行模式构建等层面依然存在许多问题。从标签物联网架构应用层面来讲,其是最简单的一种传感层物联网,通过人工手段将例如条形码、RFID标签等贴于物品之上,并借助自动识别实现对物品的管理跟踪,进一步实现了同互联网相结合的全球性物联网应用服务。基于RFID的电子产品码系统是当前物联网技术体系较为完善的技术之一,其已经构建了成熟的规模架构,并主要用于对物品进行管理与跟踪。由物联网传感应用架构层面来讲,随着集成电路、微机电、无线通信、嵌入式系统技术的飞速发展,传感器应用技术朝着数字化、微型化、网络化、无线化与智能化发展方向不断迈进,并创设了无线传感服务网络WSN。一般来讲该网络传感器节点包含无线收发器、传感器、电源及微控制器,通过智能无线通信组网方式,构建为自组织传感器无线网络,并在协作管理下实现对周边湿度、温度、位移、压力、声音、振动、化学成分、图像状况的全面监测,将完成处理的信息基于互联网向用户传递。传感物联网技术相对较为复杂,且开发研究时间有限,因此目前多停留于感知层物联网技术研究层面,构建了多个传感网链路层、物理层、网络层相关规范,并创建了许多示范应用项目。

3 物联网关键技术与发展趋势

物联网关键技术包括通信网络、无线传感网、中间件、云计算数据处理及软件应用技术等。其中无线传感技术已基于链路层、物理层、网络层创建了相关操作规范与主流技术,例如蓝牙技术、UWB技术等,同时业界较为关注的纳米技术、MEMS技术也得到了创新发展。为促进传感网技术科学实现高效通信服务,我们需进行创新型编码、调制技术、信道调度、控制功率、跨层设计等组网、无线通信、核心芯片深入研究,同时为实现网络化管理,我们应科学探析监视网络性能、能耗获取、拓展高效管理传感技术。基于现行通信网络如何科学改进,创设适于物联网传送数据的通道,成为通信网络相关技术研发的重点。为激发物联网连接传统通信与感知网络的桥梁纽带作用,我们应深入研究网关技术,令其具备管理设备功能,对各底层感知节点进行信息收集、管理,进而实现远程管理控制目标。物联网中间件涵盖了传输层、传感层与应用层各类可复用、可标准化通用模块,通过对行业应用共性问题的汇总归纳提供了物联网应用业务通用构件,有效提升了设计软件工作效率。因此我们应就其应用标准化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尽早创设统一、标准、科学的中间件技术。云计算物联网技术的关键核心问题便在于如何获取价值化信息,确保数据的可靠安全性,并尽早形成计算架构统一科学标准。基于物联网技术综合优势不难看出,其未来发展将会实现物与物的有效互联,建立行业标准、逐步实现产业化应用,创建国际互联科学体系,打造自适应、智能化、全球化物联网模式。

4 物联网技术推进工业信息化发展作用

工业信息化生产发展进程中,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可推进工业企业向着网络化服务、智能化应用、业务协同化方向发展,令工业企业内部生产与物流管理同社会协作机构、企业下游、上游实现有效连接,通过优化控制整体生产流程提升企业外部与内部业务的协同性,进而全面创设工业生产综合效益。物联网技术在工业信息化生产中可对其消耗原材料、设备运行状态与产品综合质量状况进行智能化检测控制、决策管理与优化改进,进而创设了工业企业的智能化生产管理模式。物联网技术嵌入传感器于设备与产品中,可实现对其远程的维护与监测,不仅可有效降低工业信息化生产中设备与产品维护管理费用,还可令企业实现使用与制造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为由传统生产制造型工业企业合理向制造服务型工业企业转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物联网技术在工业企业信息化生产中的应用可实现生产能源、消耗配送等全过程的管理监测,发挥优化资源配置功能,进而最大限度降低碳排放、能源消耗总量,通过实时监测污染源,有效降低了排放污染物总量,合理预防了污染环境突发事故。再者智能传感器物联网技术引入工业生产设备,将其配备于具有一定危险等级的工业现场,可对危险环境具体安全状况进行及时感知,提前在发生危险之时报警,进而显著发挥对设备及生产人员的安全保障作用,预防灾难事故的不良发生。现代工业生产与物联网技术的合理融合将令其生产组织变得更为柔性,实现基于社会环境的科学重组,拉近工业企业与客户距离,强化企业使用需求产品的服务监测能力,进而促进其由批量生产传统经营模式合理向定制化、充分满足个性化客户需求、全生命周期服务管理经营模式转变,提升企业决策管理水平,进而真正促进工业企业的信息化发展与提升。

5 结语

物联网技术是计算机、通信与传感技术经过多年的发展及应用融合创设的产物,是基于行业、企业、国家范围高度,对通信信息技术的整合应用。我们只有基于其科学内涵明晰技术发展现状、规划技术发展研究方向与趋势,明确其在信息化工业企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才能充分激发物联网技术优势,并令其服务各项生产经营事业实现又好又快的全面发展。

友情链接